林清玄范文

時間:2023-04-07 06:26: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林清玄,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林清玄;童年時代;菩提智慧;生命體驗;禪理散文

關于林清玄

林清玄,臺灣高雄人。當代著名散文家之一,連續十年雄踞“臺灣十大暢銷書作家榜單”。被譽為“天才作家”。曾任臺灣《中國時報》記者、主編、主筆等。

八歲立志成為作家,十七歲正式發表作品;二十歲出版他生平的第一本書《蓮花開落》;三十歲之前得遍臺灣所有文學大獎;三十二歲遇見佛法,入山修行;三十五歲出山,四處參學,寫成“身心安頓”系列,成為20世紀90年代臺灣最暢銷的作品;四十歲完成“菩提系列”,暢銷數百萬冊,被推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圖書之一,同時創作的“現代佛典系列”,掀起學佛熱潮;五十歲完成《茶言觀色》《茶味禪心》和“人生寓言系列”,被選為青少年最佳讀本;五十二歲完成寫作奧秘三部曲《林泉》《清歡》《玄想》,被選為中學生優秀讀物。

林清玄的文章曾多次入選大陸、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中小學國華語材及大學國文選,他的《光之四書》(《光之香》)一節曾被收入大陸高考語文試卷,是國際華文世界被廣泛閱讀的作家,其作品風靡整個華人世界,被海內外譽為最具影響力的當代華語散文作家之一。

林清玄的童年時代

一、對林清玄的潛移默化

童年時代的林清玄生活在一個有十幾個孩子的農民家庭里,但這個大家庭卻是一個氣氛極為濃厚的家庭。父親以上三代,對寺廟事物都非常熱衷。為了回答先輩們的這種舉動,如云:是什么力量驅使他們,如此為宗教活動忘情忘身地參與?我想有兩點,一來是基于崇敬祖先的心理,因為寺廟所供奉的神明,大部分是我們的民族偉人。二來是那些層出不窮的神奇現象,確實帶給了民眾強烈的鼓舞力量。①出生于這樣的家庭,不得不讓林清玄學著去感知、體味宗教。林清玄說:從小,我便經常隨著父親四處區參拜。 正是這種宗教思想的潛移默化使得林清玄從小就對有著強烈的崇敬。然而,在這些言之鑿鑿的神跡及濃烈的宗教氣氛之外,我也開始有了些反思。[1]

二、林清玄與同齡孩童的現實世界

童年時代的林清玄有吃母親燒的紅心番薯的欣喜,有看父親放鴿的樂趣。可以為了得到一塊糖果而和母親弄別扭,可以為了一直喪生的小松鼠而抱頭痛哭。它的童年在物質上雖然是貧窮的,但他在精神心靈上是富足的。 如云:“生活品質是因長久培養了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豐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知覺找到生活中最好的東西;在內,則能居陋巷而依然能創造愉悅多元的心靈空間。”②與同齡孩童相比,林清玄擁有的是精神世界的充實,追求的是心靈世界的富足。他比同齡孩童更懂得如何去感知,去體味。真如林清玄所思:“宇宙天地是怎么形成的?人又從哪來?我為什么會是今天這樣的我?在我們身心感受到的世界之外,是否還存在其他的世界?或許林清玄孩童時代的思索與領悟也是他后來取得驚人成就的一個緣由吧!

林清玄的菩提路

一、心靈的空虛

林清玄在開始學佛之前,曾一直擔任臺灣《中國時報》的記者,后來又升為主編、主筆。但是在林清玄的眼里,職位看似越來越高,但心靈卻愈來愈空虛,工作量很大,一天到晚忙個不停。如云:“隨著年齡日漸增大,志趣愈來愈小,不知道將來的日子要如何過下去。于是,我心想,如果我能重新回到青年時代,不知道自己會用什么態度來面對社會?”③正是這樣沒日沒夜的工作,才導致林清玄的頭發快掉光了,人發胖,肌肉松弛,這種情形不禁讓林清玄陷入了沉思。

二、文章的意境

確實,在生活上,林清玄并沒有遇到什么難題,遇到的困難都只是內心的關卡,那就是如何突破生活的層次,文章的意境。在寫作問題上,如云:“最初寫作,我也總是圍繞著自己的朋友、愛情等零碎的瑣事上大做文章。一段時間之后,我寫不下去了,你一直告訴讀者你自己、家人以及你的朋友在干嗎等等,這有什么意義呢?”④當林清玄意識到自己的文章是很平淡的時候,他開始反思寫作的方向。因為童年時代受到過宗教的熏陶,所以林清玄對佛經還是有一些知識層面的了解。如云:“信佛之出,我曾很積極地想傳揚佛法。后來知道該順其自然,不要強迫別人來信,要在別人因為你的改變,主動詢問時,再告訴他佛法的殊勝,否則,你還沒來得及把菩薩道的觀念傳播出去,別人已經被嚇跑了。”⑤

三、感情的破碎

根據林清玄的自白,自己走向佛學道路,與自己的婚姻也有密切的關聯。如云:“在我幾十年的婚姻生活,就好像走入泥濘之地,或者陷進流沙,愈走愈荒涼、愈來愈深陷,我感到非常的痛苦和恐怖。”⑥林清玄以此想通過學佛來寄托其婚姻的痛苦,渴望能從菩提的智慧中,探求自己生命的身心安頓之法。如云:“在我生命最困苦的時候,也曾尋找過萬靈丹,向天求告:‘請給我一帖靈藥吧。’我曾乞靈于宗教,探尋生命的終極安頓之方;也曾煉丹于文藝,追求情愛的平息煩惱之法。”⑦經過感情的挫折,對情愛的描繪,也從往昔的迷醉癡情,提升至一種晴朗明凈的境界。[2]

林清玄禪理散文的藝術特色

一、對人強烈的好奇和熱情

有人認為林清玄的多產是某幾部宗教典籍,其實更重要的是他對人強烈的好奇和熱情。林清玄曾說,小時候,他家在林廠里,要走很遠的路才能看到另外的人家,因此總是盼望能見到人,對人非常敏感。直到寫了很多書之后,他還是每天在發現人的奧秘,其中包括對自己的發現。讀書的時候,我是有點仙風道骨,腰圍只有二十四英寸,現在的腰圍是三十二英寸,這么胖,不做菩薩也不行了。[3]林清玄在弘揚佛教教義的時候,把自己對人的種種發現連在一起,因此也反過來發現了佛教與人之間的活潑關系。這是這種發現,決定了他在表述方式上作出必須與人親近,然后讓人覺悟的選擇。由此他提供了一種令人矚目的寫作生態。

二、對佛學思想的獨特體驗

在“身心安頓系列”和“菩提系列”等禪理散文著作中,林清玄大批量的引用了“智慧”、“菩提”、“心性”等佛學詞匯。這些詞匯的引用從而使得他的作品充溢著濃郁的宗教氣息,加深了文章的通俗性、哲理性與可讀性。我在學佛以后,讀了許多佛書,發現很多書都把佛教說的太深奧、神秘,或者復雜,使人讀了很擔心自己不能接受或學習佛教,這樣不但無法起信,反而使人畏懼佛法。尤其有一些書把佛教說成一門學問,失去了佛教實踐修行的特質。[4]林清玄把佛學深奧的經典轉化成平常樸實的語言來探尋娑婆世界的現象,又通過自己對佛學思想的獨特生命體驗來闡發佛典。所以林氏禪理散文是集佛典、禪道與自我反觀于一體的。林氏的禪理散文中,到處都充斥著人的心性與人的智慧。讀之使人若捧香茗,久久回味。

三、對佛學經典的深入探究

對于佛學經典,林清玄曾明言:“我的文章不是佛教思想的研究,因為我注重學解的佛教,很容易專門化、復雜化,不能滿足我們對宗教實踐的渴望與景仰。我期望的不是提出個人的主張或思想,而是喚起人人自我的覺悟。”[5]由此可見,林清玄的寫作行為首先是道義行的,而不是技術性的。正是基于這一點,使林清玄對佛學經典的闡述發人深省。林清玄以獲得身心的終極安頓的理性境界制造了一個動態的實踐歷程,在這個過程中企圖以積極有效的行動,把個人、群眾與社會從問題叢生的狀態中,轉變到佛法共證的神圣境界中,用來消除或改造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窘困狀態。[6]林清玄自覺認識到身為作家的責任而不單純是佛家宣揚者的身份,所以在閱讀佛經,審視現實生活時常常有火中慧影的發現。

“林清玄現象”的思考

從“菩提系列”、“人生對話系列”到“現代佛典系列”、“禪心大地系列”,其許多作品一版再版,由此他也成為了各界爭聘演講的對象。他是臺灣學生心中的“青年導師”,并被評為“對青年最有影響力的當代人物”。確實很難避開他,在遼闊的海外華文閱讀圈內,林清玄的名字幾乎無人不知。有些學者從純文學的角度來研究林清玄現象,而有些學者則將林清玄現象視為宗教現象來研究……為什么林清玄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為何其作品會風靡整個海外華人圈呢?

對于“林清玄現象”,當代著名散文家余秋雨認為:學術界談論精神需求和生存意義的哲學、心理學、宗教學著作早已不少,但大多數是分門別類的專業成果,艱澀枯燥,不可能直接滲透到社會。林先生要交待的不是專業知識而是美好的心情,他把這些專業區一一打通,而且堅信自己與讀者是“同一種人”,不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存在,因此可以憑著自己的生命體驗,把讀者自身的生命點燃。這種誠懇態度,使廣大讀者找到了一個親切祥和的交談者,而交談的范圍又必然會快速擴大。⑧一個作家在寫作時懷著感恩的心,燃香祈禱,讀者應該也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那樣的心情。而東海大學的一位社會學教授對“林清玄現象”這樣揭示:林清玄現象說明,一個社會的發展,在解決生存為題之后,必然會開拓談論生命意義的空間。為解決生存問題,大家沖鋒,拼搏,無暇顧及精神領域,但時間一長就會造成群體性的心理殘缺,在這種情況下,重新開始在生命意義上的反省、覺悟,變成了一種廣泛的自然需求。

林清玄開臺灣當代禪理散文之先河,其禪理散文以其獨特的方式表現對人的終極關懷。在當代文壇散發出熠熠光輝,照耀人類被物質文化籠罩下逐漸蒙蔽的心靈。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試圖尋找一種思想來滿足人們的的精神需要,而林清玄的作品很好的抓住了人們心靈的這種渴求,把尋找自性、開啟清明的禪宗智慧融入如畫的描繪之中,為在萬丈紅塵中空茫掙扎的萬千靈魂洗滌著心靈的塵埃和負重,引導他們回歸自性,融入天人合一的智慧境界。如云:“寄情,不是在外面尋找寄托于慰藉。寄情,是在轉動的世界中,有自己不變的內在風格;是在世俗的花草中,有自己一片清朗的天地。⑨

由“林清玄現象”引發的思考,筆者認為中國一批優秀的作家,不應該變成布袋戲里“秘雕”和“怪老子”這種的人物,其文字也不要深奧難解,而是應該關注現代人生活中面臨的種種問題,并伴之以人文的關懷與思考。(作者單位:甘肅民族師范學院)

注釋:

①釋果淳:《林清玄星月菩提―神跡.文學.菩提路――林清玄的蛻變》,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2,第209頁。

②林清玄:《星月菩提》,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2,第65頁。

③林清玄:《天邊有一顆星星》,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第35頁。

④釋果淳:《林清玄星月菩提―神跡.文學.菩提路――林清玄的蛻變》,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2,第217頁。

⑤釋果淳:《林清玄星月菩提―神跡.文學.菩提路――林清玄的蛻變》,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2,第221頁。

⑥林清玄:《生命中的龍卷風》,圓神出版社,1998,第14頁。

⑦林清玄:《生命中的龍卷風》,圓神出版社,1998,第245頁。

⑧余秋雨:《林清玄尋找心靈的故鄉之大陸版序》,知識出版社,1999,第109頁。

⑨林清玄:《心的絲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第102頁。

參考文獻:

[1]釋果淳:《神跡.文學.菩提路――林清玄的蛻變》,一九八五年十月,十一月《人生》雜志。

[2](港)羅乃萱:《七情略影――林清玄印象記》,香港《突破》雜志。

[3]秦情:《愿是芒花,或是和風――林清玄的文學與菩提》。

篇2

光是人每天都能見到的東西,陽光、燈光、目光、霞光、月光。這些光也折射出了世間種種的現象。有多少人因為光彩而失去了本性,在陽光下展示出一副虛假的外殼;從古至今,所有的詩卻從未有過寫過正陽的,也許是因為人在正陽下會感到害怕吧。現在的人對別人充滿了懷疑,把真實埋藏在了內心的最深處。

現在,人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差,一塊塊珍貴的土地被人們變成了賺錢的工具——蓋樓房、蓋商鋪、做景點,失去了土地原來的價值——生長植物。城市里再也難覓土地的蹤影,才會引發林清玄如此的感想。

人總喜歡用金錢來衡量一個事物的價值,殊不知有些東西是不能用金錢買到的,例如你不能買一點感恩,只能買一些禮物作為感恩。俗話說的“有錢能使鬼推磨”,林清玄認為是不對的,我也這么認為。金錢不是萬能的,也不是什么都能買、能送的。但是,如果一個人能真情流露,懷著真心去送祝福,那不用說感恩,明月都可以送,對方也一定收得到。

人喜歡喝茶,也喜歡品茶,但沒有人去嘗試新的品種,滿足于現狀,林清玄的朋友就是一位敢于創新的人。他曾在房子里實驗把烏龍和鐵觀音合成一味,想做出“烏鐵茶”;在寒冷的早晨采集含著露水的茶芽,想做出“雀舌鷹爪茶”;在深更半夜提著探照燈采茶,想做出“月光茶”……正是由于他的創新,才能做出這么多新品種——我們不也要有這種精神嗎?

篇3

那時候,古龍的一部武俠小說在林清玄當編輯的報紙上連載。古龍創作靈感源源不斷,一寫就剎不住車,本來說好連載一年,可小說連載到800天還沒有停的意思。在報紙面臨改版的情況下,林清玄就打電話給古龍,用商量的口氣說:“你可不可以停止這個小說?”正沉浸在自己構建的武俠世界里的古龍一口回絕:“不行,每一個人物都有自己的生命,無法結束。”一看古龍態度堅決,林清玄不好再說什么,只好把這事暫時擱置不提。

過了幾天,林清玄提著幾瓶好酒來到古龍家,兩人就著幾碟小菜,開始拼酒干杯。古龍喝醉了,林清玄的腦子還很清醒。乘著酒興,林清玄就催要明天的小說內容。古龍醉醺醺地睜不開眼睛,就隨口說了一句話:“我要去睡了,你幫我把這個內容寫出來。”林清玄巴不得有這個機會,回家后急忙動筆,正好趁此客串古龍的機會,幫古龍結束這個小說。

第二天,古龍一覺醒來,打開報紙一看,傻眼了,也氣極了。林清玄居然有那么大的能耐,一夜之間,把自己書中100多位人物都寫死了。情節是,江湖中有一個人遍發武林帖給100多個主角,邀請他們在少林寺比武,選出天下第一。結果這100多人來到少林寺,卻被一個小人事先埋下的炸藥炸死了,天下從此歸于太平。

古龍的小說連載就這樣被結束了,江湖上沒了恩怨情仇,報紙是太平了,林清玄卻麻煩了。憤怒的古龍拒絕再和林清玄喝酒,說林清玄是個心狠手辣的殺人犯。雖說結束古龍的小說實屬無奈,但對古龍造成這么大的傷害,是林清玄沒想到的,他非常后悔,一再向古龍表示歉意。

篇4

光是人每天都能見到的東西,陽光、燈光、目光、霞光、月光。這些光也折射出了世間種種的現象。有多少人因為光彩而失去了本性,在陽光下展示出一副虛假的外殼;從古至今,所有的詩卻從未有過寫過正陽的,也許是因為人在正陽下會感到害怕吧。現在的人對別人充滿了懷疑,把真實埋藏在了內心的最深處。

現在,人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差,一塊塊珍貴的土地被人們變成了賺錢的工具——蓋樓房、蓋商鋪、做景點,失去了土地原來的價值——生長植物。城市里再也難覓土地的蹤影,才會引發林清玄如此的感想。

人總喜歡用金錢來衡量一個事物的價值,殊不知有些東西是不能用金錢買到的,例如你不能買一點感恩,只能買一些禮物作為感恩。俗話說的“有錢能使鬼推磨”,林清玄認為是不對的,我也這么認為。金錢不是萬能的,也不是什么都能買、能送的。但是,如果一個人能真情流露,懷著真心去送祝福,那不用說感恩,明月都可以送,對方也一定收得到。

人喜歡喝茶,也喜歡品茶,但沒有人去嘗試新的品種,滿足于現狀,林清玄的朋友就是一位敢于創新的人。他曾在房子里實驗把烏龍和鐵觀音合成一味,想做出“烏鐵茶”;在寒冷的早晨采集含著露水的茶芽,想做出“雀舌鷹爪茶”;在深更半夜提著探照燈采茶,想做出“月光茶”……正是由于他的創新,才能做出這么多新品種——我們不也要有這種精神嗎?

篇5

窮鄉僻壤教育條件自然也不好。生在一個貧困的農家,處在一個窮鄉僻壤,他自然難以接受良好的教育。不過,雖然在偏僻的鄉下長大,他卻異常熱愛文字,每讀一本書,都感覺珍貴異常,抱著、枕著,很用心地看。小學三年級以后,他每天都要抱著一本書才睡得著;每天一定要讀到一段好文章,才肯睡覺。漸漸地,他立下了一個志向:長大要當作家。

然而,當他將這個愿望說給父親聽時,卻挨了父親一巴掌。父親問他長大要干什么,他說長大一定要當一個受人尊敬的作家。父親問作家是干嗎的?他說,作家就是將自己寫的文章寄出去,然后坐在家里等著人家給郵錢的人。父親聽了他充滿稚氣的解釋,很生氣,當場給了他一巴掌,罵道:“你這個傻孩子,想什么好事啊?這個世界上哪有這么好的事情,如果有,我就先去做了,不會輪到你了,我保證你的這個理想不會實現!”

由于涉獵的書籍多,他的眼界變得越來越寬了。隨著對外面世界的了解,他漸漸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長大后一定要去環游世界,飽覽世界各地的大好風光。小學五年級時,他考試得了第一名,老師送給他一本世界地圖作為獎勵。捧著這份珍貴的獎品,他很開心。因為,他可以從地圖上,更加直觀地了解臺灣島以外的世界了。有一天,母親讓他給家里人燒水,他邊燒火邊捧著那本地圖冊看,翻到埃及那頁的時候,被埃及神秘的文化深深地吸引住了,邊看邊感慨世界的遼闊,想象埃及的金字塔、獅身人面、埃及艷后,對埃及充滿了向往。這個時候,父親走出來問他在干什么,他說在看埃及的地圖。父親過來奪過他手中的地圖冊,上去就是一巴掌,說:“干活要有個干活的樣子,看什么地圖,趕快燒火。”父親走開之前跟他說:“我可以保證,以咱家這樣的條件,你這輩子絕對不可能去埃及那么遠的地方,所以我勸你,不要再做那些白日夢了!”

然而,父親對他理想的否定,并沒有阻止他向著理想邁進的腳步。20年后,執著的他通過不懈努力,將自己的理想一一變成了現實。他不僅成了一個天天坐在家里寫作、靠著自己不菲的稿費收入、過上了中產階級生活的作家,還以學者的身份來到了埃及。站在氣勢宏偉的金字塔下,他的心中生發出許多感慨,童年的記憶再一次浮現在他的腦海里。于是,他買了一張明信片,給父親寫信。他寫道:“親愛的爸爸,我現在就坐在埃及金字塔前面給你寫信,記得小時候你打我一巴掌,保證我不可能到埃及這么遠的地方,現在我就在這里寫信,我要告訴你的是,你兒子很爭氣,童年的兩個愿望,我都實現了,我不但成了作家,還到了埃及。”他一邊寫一邊掉眼淚。他的父親收到那封信的時候,剛剛從田里回來,讀了他的信,父親很是感慨,回去跟他媽媽說:“哎喲,真是想不到,我一巴掌還真將兒子打到埃及去了!”

后來有記者問他,是什么力量讓他將自己的理想一一變成現實的?他說:“因為我不喜歡自己的生命被人保證。我要做自己的預言家!”

他就是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他的傳奇經歷以及他那種為實現理想而奮斗的執著與自信,給了我們許多啟示。他的成功告訴我們:只要有夢想,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預言家。意念的力量是強大的,它往往能夠跨越現實的障礙,結合一切對你有利的條件,在你的周圍形成一種磁場,幫你實現你心中的夢想。

篇6

卷一《天真的心》

No.4:《立刻完成的靈藥》

在被造謠時,我不著急,因為我有自知之明。

在被誤解時,我不著急,因為我有自覺之道。

在被毀謗時,我不著急,因為我有自愛之方。

在被打擊時,我不著急,因為我有自愉之法。

那是因為我深深地相信:生命的一切成長,都需要時間。

感:這篇文章告訴了我們一點:生命的一切成長都需要時間文中的國王想讓自己的孩子吃下一種靈藥便能迅速長大。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望當然不能如愿以償,因為人的成長是必須經歷時間的洗禮,而不是單憑靈藥便可成長的。在成長的歷程中我們總要經歷許多的挫折,就像是被造謠、被誤解、被毀謗……但我們都應靜下心來對待這些事情,而不是盲目反擊以證明我們的無知與愚昧。就像坐著所說的一樣,因為我們都有自知之明、自覺之道、自愛之方……

人的成長唯獨不可缺少的便是時間,時間也變成了改變命運的最佳方法。

No.7:《抒情文社會》

“抒情文社會”變成了“議論文社會”

感:當所有的演講都全部成了議論和分析時,我們便能明白,當今的社會已經成為了“議論文社會”,少了那些真誠的心靈,每當讀起這篇文章便讓我警醒到:我們不應多寫議論文,特別是對于涉世未深的少年們,當作者聽說從小學便開始學寫議論文時,他很是氣憤,因為議論文抹殺了學生們最為美好的思想與最為童真的情誼,而使當今的作文變得越來越八股化,沒有當今學生們自己的真實情感。讓學生們寫議論文便是頭頭是道,但要讓他們寫一封情書,或是寫封家書便往往虎頭蛇尾,情感無以表達。這種事情也普遍應用于現實生活當中,抒情文的時代早已逝去,而今后的,便是議論文日益猖獗的時代了!

卷二《純善的心》

No.15:《咬舌自盡的狗》

聽著司機的故事,我眼前浮現那只狗在原野、在高山、在城鎮、在荒郊野嶺奔馳的景象,它為了回家尋找主人,奔跑百里,不知經歷過多么大的痛苦,好不容易回到家門,主任不但不開門,連一句安慰的話也沒有,立刻去送去拋棄,對抑制有志氣有感情的狗是多么大的打擊呀!

與其再度被無情無義的人拋棄,不如自求解脫。

唉!在人世間不也是這樣嗎?有情有義的人受到無情的人的背棄……

感:總會有人被一些無情無義的拋棄,最后因挫折的打擊而自求解脫。文章更是運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來體現現實生活中人們的無情與高尚者的辛酸。多么殘忍與無知!但這就是事實,像那只忠實的狗一樣的人因之人的冷酷無情而喪了命。我們不禁為這樣的人而感傷,究竟這罪惡的根源是什么?還是人們渾濁的靈魂所發出的罪惡的聲音,去迷惑那些原本淳樸善良的人們?

而我想說的是:有情的人,你們雖苦,但靈魂的圣潔終究是你們邁向前進的潮頭;無情的人,你們安樂,但精神的重荷終有一天會摧毀你們迷離的方向!

卷三《美好的心》

No.8:《活的鉆石》

事物的價值是因為“意義”而確定的,意義則是由于“心的態度”而確立的。如果我們真能確立以新為主的人格與風格,來延伸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就會顯現生命的誠意,是生活的一切都得到寶愛與珍惜。每一朵花,每一個觀點,每一段歷程都變成“活的鉆石”,每一份愛,每一思維,每一次成長都以“克拉”來計算。在這無常的世界,每一步都是邁向空無的人間,重要的是“活”,而不是“鉆石”,每時每刻都是活生生的、都走向活的方向、都有完全的活。每一剎那都充滿熱誠與美,都有創造的力。

那么,生命就會有鉆石的美好,鉆石的光芒了。

感:人們總喜歡用鉆石來打扮自己,其實這些都是虛假的,用鉆石來裝扮,呢么鉆石也變一錢不值了,因為那些都是字的鉆石,沒有任何意義。真正活的鉆石在于體現自己內在的光芒。如果我們真正能夠確立以心為主的人格與風格,來延伸人生的意義與價值,那么這就是“活的鉆石”,都是以“克拉”來計算的。鉆石的美好,鉆石的光芒都盡數展現在了人類的良知上,這,就是“活的鉆石”。

篇7

林清玄走上講臺,微笑著對學生們揮手說:“有一個孩子生長在普通農家里。因為家里窮,很小就跟著父親下地干農活。在田間休息的時候,他的目光延伸到遠處而出神。一旁的父親問他在想什么?他說,我在想,遠處到底有什么呢?父親說,遠處是大城市。他說,將來自己長大了,不用種田,也不用上班,等待城市里郵寄來錢。‘荒唐,不可能。我保證城市不會郵寄錢給你!’父親笑著說。”林清玄說到這里,他停住了,抬眼問學生:“你們說,這個孩子長大后呆在家里不種田,不上班,城市會郵寄錢給他嗎?”“不可能!”有學生回答,他微笑著點了點頭。

接著他繼續演講:“他讀小學的時候,從課本中得知世界上有個金字塔。他對父親說,我長大了也到埃及金字塔前去游玩。父親微笑著說:‘荒唐,不可能,那地方你能去?’”他說到這里停頓了,抬眼問學生:“長大后,他在家不種地,不找工作,等待城里郵寄錢來。他能到埃及金字塔前去游玩嗎?”“不可能!”有學生回答。他微笑著點了點頭。

他接著說:“這個孩子長大后,真的應驗了他小時候的想法:不種地,不找工作,城市里的錢源源不斷地郵寄來;他到了埃及金字塔去游玩,照了幾張留念的相片!”同學們一陣唏噓。他說完,從懷里掏出照片,正是他在金字塔下的留影。

“沒有聽信爸爸說的‘不可能’, 那個小男孩就是我!因為,小時候,每個人都有夢想。但為何有的人的夢想往往成了泡影,有的卻能夠夢想成真呢?以我的親身經歷來解釋吧。我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每天凌晨4點鐘左右就起來看書寫作,我每天堅持寫3000字,一年下來就能積累100多萬字。這樣堅持不懈,父親口中的‘不可能’都被我粉碎了,我把‘不可能’變成了‘現實’。因此,我要告訴大家,人生中沒有那么多的‘不可能’。有了夢想,就有了追求的目標;有了夢想,就有了奮斗的方向;有了夢想,就要通過自己不懈地努力去爭取。所以說,那些遙不可及的夢想才是粉碎‘不可能’最有力的武器!”

林清玄說完,臺下掌聲響起。

(選自《做人與處世》2013年第3期)

1.林清玄演講的主題是什么?

2.林清玄演講的事情是按什么順序敘述的?這樣的順序有什么好處?

篇8

洗茶碟的時候,不小心打破了一根清朝的古董湯匙,心疼了好一陣子,仿佛是心里某一個角落跌碎了一般。(“不小心”“心疼了好一陣子”可見珍愛之心。“仿佛是心里某一個角落跌碎了一般”運用比喻的手法把失掉蓮花湯匙的心痛感寫得具體兼抽象。具體是“跌碎”,抽象是“心里某個角落”,這具體和抽象看似組合得別扭矛盾,實則恰恰寫出了作者的真實感受,也契合了本篇由“入世”而“出世”的禪心。)

我非常喜歡那根蓮花湯匙,在黑夜里趕車回山外的路上,感覺到金門的晚上真美,就好像一朵粉紅色的蓮花開在湯匙上。(“非常喜歡”毫不掩飾,溢于言表。尤其在這樣的黑夜里,似乎得到了蓮花湯匙就得到了蓮花明燈一般。“感覺到金門的晚上真美,就好像一朵粉紅色的蓮花開在湯匙上”。金門當時還是臺海對峙的前沿陣地,在此地本應壓抑和緊張多于興奮和愉悅,然購得一根湯匙,竟情不自禁。運用了移情的手法,將對蓮花湯匙的喜愛也喜愛到金門島,還用比喻把金門島比作湯匙上的蓮花,不僅僅是移情,更是愛屋及烏。心有湯匙,喜愛金門,喜愛金門,更愛湯匙。)回來,舍不得把湯匙收起來,經常拿出來用。(“舍不得”“經常”兩個詞繼續照應上面的“非常喜歡”。)每次用的時候就會想起,一百多年前或者曾有穿繡花鞋、戴著珠花的少女在夏日的窗前迎風喝冰鎮蓮子湯,不禁感到時空的茫然。(此處作者思接千載,想象著百年前的時空情景,尤其是對少女穿著打扮的細節描寫以及在窗前喝蓮子湯的情景描寫,更是讓人如同親眼見到一般,不禁有恍惚之感和茫然的心動。)小小如一根湯匙,可能就流轉過百年的時間,走過千百里空間,被許多不同的人使用,這算不算是一種輪回呢?如果依情緣來說,說不定在某一前世我就用過這根湯匙,否則,怎么會千里迢迢跑到金門,而在最偏僻的角落與它相會呢?這樣一想,使我悵然。(此處使用了擬人的手法,將湯匙比作一個流轉過百年時光,走過千百里空間最后偏居一隅的和作者相會的人,這樣就更有了珍惜的感覺,為下文破落后的不舍埋下了伏筆。)

現在它竟落地成為七片。我把它們一一拾起,端視著不知道要不要把碎片收藏起來。對于一根湯匙,一旦破了就一點用處也沒有了,就好像愛情一樣,破碎便難以縫補,但是,曾經寶愛的東西總會有一點不舍的心情。(比喻的手法,將痛失湯匙比作痛失愛情一般,湯匙打碎了難以再復原,愛情破碎了也很難再重歸于好。由此可見,蓮花湯匙在林清玄心中的位置舉足輕重。聯系林清玄本人的愛情、婚姻經歷,更得知林清玄對愛的珍視和呵護,所以,這把湯匙更是他對人生、對感情理解的疊加。)

我想到,在從前的歲月里,不知道打破過多少湯匙,卻從來沒有一次像這一次,使我為湯匙而嘆息。(這里使用了對比的手法,將過去打破湯匙沒有珍惜的感覺和這一次湯匙被打破的不舍作對比,更加深了不舍的分量。)其實,所有的湯匙本來就是一塊泥土,在它被匠人燒成的那一天就注定有一天會打破。我的傷感,只不過是它正好在我的手里打破,而它正好畫了一朵很美的蓮花,正好又是一個古董罷了。(此處筆鋒一轉,說到了所有的湯匙其實也都是泥土,燒制好之后就注定會被打破,為感情的轉變做足了鋪墊,也為后面的主題升華做好了準備。)

這個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只不過是偶然。一撮泥土偶然被選取,偶然被燒成,偶然被我得到,偶然地被打破……在偶然之中,我們有時誤以為是自己做主,其實是無自性的,在時空中偶然的生滅。(“一切事物只不過是偶然”足見林清玄的淡然之心,超脫之態。“偶然選取”“偶然燒成”“偶然得到”“偶然打破”連用四個“偶然”,乍看反復,實則即是作者在失去、惋惜、追憶之后的平淡和曠達。林清玄一心向佛,潛心悟佛,然佛之境界也需慢悟。)

篇9

林徽因:花開一季暖到落淚

婚前,梁思成問林徽因:“有一句話我只問這一次,以后都不會再問,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長,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準備好聽我了嗎?”婚后,梁思成曾詼諧地對朋友說:“中國有句俗話,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對我來說是,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一天,梁思成從外地回來,林徽因很沮喪地告訴他:“我苦惱極了,因為我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不知道怎么辦才好?”梁思成聽了以后非常震驚,一種無法形容的痛苦籠罩著他,經過一夜的思想斗爭,雖然自己痛苦,但想到另一個男人的長處,他毅然告訴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選擇了金岳霖,我祝你們永遠幸福。”而林徽因,不僅沒有離開他,反而感動萬分地對梁思成說了一句能讓世上所有男人都無法拒絕的話語:“你給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將用我一生來償還!”

如果一百個人來問我完美女子的標準,那么我一百次都會回答說是林徽因。是的,她已經是個傳奇,是只能仰望的女子。她早已隔著如許煙波歲月,隔著那些男子的深情,美成書頁中的一個剪影。

【多維解讀】

1. 坦誠相待。情感的種子,唯有在真誠的土壤里才會開出璀璨的花。面對丈夫,林徽因竟然坦言自己“同時愛上了兩個人”;面對妻子,梁思成竟然說出了“你是自由的”。真誠的交流,讓這對夫妻找回了人間真愛。坦誠之意義,在家庭里如此,在生活中也一樣。

2. 真愛之美。如果說愛是一種美麗,那么被愛更是一種幸福。是愛,讓林徽因找回了生命的真愛,享受到了家庭的幸福;是愛,讓林徽因感受到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并發出了“我將用我一生來償還”的最美誓言。

【警世名句】

1. 痛徹心扉的愛情是真的,只有幸福是假的。(林徽因)

2. 幸福始終充滿著缺陷。(林徽因)

席慕蓉:心中有一片圣地

一個周日,中華世紀壇大屏幕廳早早就座無虛席。一襲黑色衣裙的她出場了,挺拔的身材,略高的顴骨,有些細長的眼睛,原來她有著一張蒙古族人的臉,那是一張與她的詩無關的臉!她說:席慕容其實是蒙古族名字,因為要在中原生活,我的祖先為了方便一點,用了“席”做自己的姓;“慕容”就是大的江河的意思,我簽名的時候也許該簽個“江”,那樣筆畫少一點。

如果誰想從講座中來聽席慕容談她的詩,一定會大失所望的,她眉飛色舞或痛心疾首于她心中的圣地——內蒙古高原。“我是1989年第一次踏上內蒙古高原,我是46歲那一年真正踏上了我自己的故鄉——內蒙古高原。”那次講座她整整講了三個小時,為的是把她眼中心中血液中的內蒙古草原痛快淋漓地表達給世人,直到聲音嘶啞,其間大廳內回蕩過數不清多少次的笑聲。更有三次,她與臺下的人相對拭淚,良久無語。

席慕容還講到了一個故事,在初中時曾拒絕和她本來喜愛的一位女地理老師講話,理由是講到蒙古族那一章時那位老師講了很多道聽途說來的蒙古族生活習俗。她說,我最討厭別人說一句話,說蒙古民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我心想豈止能歌善舞呢,其中還有內在的精神特質。

【多維解讀】

1. 心系故鄉。她成長在海峽的彼岸,但在她的心里,故鄉卻永遠是最美的精神家園。無論是談論故鄉時的那種眉飛色舞,還是面對老師道聽途說時的本能拒絕,無不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了一位臺灣作家的赤子之情。

2. 文化傳承。一位作家的魅力,絕不是簡單地緣自其精彩的筆墨,其文字背后的深刻思考與文化情懷,往往更為重要。想一想,如果離開了底蘊豐厚的傳統文化,如果離開了情牽夢繞的蒙古家園,也許席慕容的作品也就無法走進億萬讀者的內心。

【警世名句】

1. 曾是江南采蓮的女子,我必是你皓腕下錯過的那一朵。(席慕容)

2. 愛原來就為的是相聚,為的是不再分離。(席慕容)

林清玄:讓別人給我郵錢

林清玄生長在一個普通的農戶家里。那時家里窮,他很小就跟著父親下地種田。在田間休息的時候,他總是望著遠處出神。父親問他想什么,他說,將來長大了,不要種田,也不要上班,他想每天待在家里,等人給他郵錢。父親聽了,笑著說:“荒唐,你別做夢了!我保證不會有人給你郵。”

后來他上學了。有一天,他從課本上知道了埃及金字塔的故事,就對父親說:“長大了我要去埃及看金字塔。”父親生氣地拍了一下他的頭說:“真荒唐,你別總做夢了!我保證你去不了。”

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林清玄每天早晨4點就起來看書寫作,他每天堅持寫3000字,一年就是100多萬字。誰也不會想到,那些在他父親看來十分荒唐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十幾年后他都把它們變成了現實。

他每天坐在家里寫作,出版社或報社源源不斷地給他家里郵來稿費。他用郵來的稿費去埃及旅行,站在金字塔下,抬頭仰望,林清玄想起小時候爸爸說過的話,心里默默地對父親說:“爸爸,人生沒有什么能被保證!”

【多維解讀】

1. 心有夢想。有位哲人說過,世界上一切的成功與財富都總是源于一個意念,始于心中的夢想。有了夢想,你才會有追求的目標;有了夢想,你才會有奮斗的方向。林清玄小時的夢想看起來有些稚嫩,卻成為了成長的力量與源泉。

2. 經營人生。每個人小時候都會有美好夢想,但為何有的人夢想成為了泡影,有的卻能夠夢想成真呢?道理其實很簡單,那就是你還得經營夢想,要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去把看似遙遠甚至有些荒唐的夢想一步步變成現實。

【警世名句】

1. 不管夢是否實現,有夢總是最美的。(林清玄)

篇10

如果你真誠地為別人取得的成績,取得的進步,取得的榮譽喝彩,那就是一種胸襟,一種氣度。只有不斷開闊自己的胸襟,恢弘自己的氣度,才能不斷擁有成就事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聽到別人有了成績就不自在,看到別人有了進步就不痛快,是心胸狹窄、氣量狹小的表現。這樣的人很容易成為孤家寡人,不會有很多人愿意與他合作、共事和創業的。

贊美他人其實并不難做到,這要求我們去發掘生活和工作周圍的人,想想他們的好處和優點,并毫不吝嗇地稱贊他們,這將會在人與人之間形成良性互動,使我們的社會和工作環境更溫馨可愛。

這就是一種欣賞!

曾讀過這樣一個故事:臺灣作家林清玄當年做記者時,曾經報道了一個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細膩。他在文章的最后,情不自禁地感嘆:“像心思如此細密、手法那么靈巧、風格這樣獨特的小偷,又是那么斯文有氣質,如果不做小偷,做任何一行都會有成就的吧?”沒想到,這句話卻影響了一個青年的一生。如今,當年的小偷已經是臺灣幾家羊肉爐店的大老板了!在一次邂逅中,這位老板誠摯地對林清玄說:“林先生寫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點,使我想,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就沒有想過做正事呢?”從此,他脫胎換骨,重新做人。

的確,如果沒有林清玄當年對小偷的“欣賞”和期盼,恐怕也就沒有他今天的事業和成就。不難看出,欣賞對人生多么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