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術功效與作用范文
時間:2023-03-25 14:56: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蒼術功效與作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蒼術可用于治療脾失健運而導致的脘腹脹悶、嘔吐食少、舌苔白膩等癥。
2、還可以治療痹癥。蒼術還具有祛風散寒的功效。
3、蒼術還可以明目,蒼術中含有維生素A樣的物質,可以治療夜盲癥,眼目昏澀等癥狀。
4、但是蒼術不建議多用,建議服用劑量在9克以下,以防止出現中毒。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1.麻黃
生活實例61的蔡先生患有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半年前,他聽人說,麻黃浸出液具有平喘、利尿、鎮咳、祛痰等作用,于是,他也開始服用麻黃浸出液。半年后,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出現了乏力、胃納差、尿色加深、兩下肢浮腫等癥。在家人陪伴下,蔡先生來到醫院檢查,醫生發現他已出現肝、腎功能紊亂。
適應證:麻黃氣味微香,味澀、微苦,藥用部分為其干枝末緣的小枝。麻黃具有發汗、平喘、利尿、鎮咳、祛痰、抗炎、抗過敏及抗病毒等作用,麻黃還有抑制食欲和加快新陳代謝的作用,也被用于減肥輔助用藥。
肝毒性:麻黃可致肝腎綜合征,麻黃還可引起具有自身免疫特點的暴發性肝炎。服用麻黃堿,還可能加重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病情。
使用注意:麻黃的發汗宣肺力較強,凡表虛自汗、陰虛盜汗及肺腎虛喘者均應當慎用。麻黃使用劑量為每日3~10克煎服,劑量過大可導致失眠、不安及震顫等。
2.何首烏
生活實例38歲的王先生因脫發服用何首烏飲品3個月。服藥1個月后,王先生出現了乏力、胃納下降等不適,但王先生未引起重視,以為是自己工作勞累所致,繼續服用何首烏2個月,并適當調整工作強度。可是,他的乏力不但未見改善,反而越來越重,并出現尿色加深、臉黃,逐去醫院就診。醫生仔細檢查并詳細詢問病史后,考慮王先生是服用何首烏后引發藥物性肝炎。幸好治療及時,王先生得以治愈,未留后患。
適應證:何首烏性味苦、甘、澀,微溫。藥用部分為塊根,具有烏發、解毒、潤腸等功效,還有降低膽固醇、降血糖、強心、促進胃腸蠕動等作用,對神經衰弱、貧血等癥也有治療作用。中年人食用何首烏可防早衰。
肝毒性:何首烏肝毒性的主要成分為蒽醌,表現為有高膽紅素血癥的急性肝損傷。有報道,生何首烏可致家族性急性肝損傷。
使用注意:何首烏有潤腸作用,大便溏泄較重者不宜用。有肝病史或者其他嚴重疾病的患者,需要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該類藥物。何首烏使用劑量為每日10~30克煎服。飲服何首烏時忌食蔥、蒜及蘿卜等。
3. 蒼術
生活實例 77的胡爺爺是一名白內障患者。近日,他在醫院做了白內障手術,效果還可以。一天早晨,與他一起鍛煉的隔壁鄰居告訴他,蒼術有明目的功效,于是,他便托人購買蒼術液(一種提取液),每天飲用。可惜,10多天后,胡爺爺出現了胸痛、嘔吐,隨后昏迷,最終發展為肝壞死、腎衰竭。
適應證:蒼術有較特異的香味,味微甘、辛、苦,藥用部分為其肥大且呈結節狀的根莖。蒼術有調整胃腸運動、抗潰瘍、抑制胃酸分泌、增強胃黏膜保護作用等功能,還具有抗缺氧、中樞抑制、抗腫瘤、促進骨骼鈣化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蒼術還有明目的功效,可治夜盲癥。
肝毒性:蒼術苷的肝毒性主要表現為肝細胞性肝炎,可能伴有低血糖及腎衰竭。蒼術中毒常在服用后幾小時內出現,有惡心、嘔吐、急性腹痛、腹瀉、焦慮、頭痛等癥狀,還可出現低血糖及肝腎功能衰竭。目前,對蒼術中毒無特異性治療方法。
使用注意:蒼術辛溫燥烈,陰虛內熱,氣虛多汗者忌用。蒼術使用劑量為每日3~10克,煎服。忌與青魚、桃子、李子等一起食用。
4.黃藥子
生活實例 32 歲的張女士因“甲狀腺腫大”去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醫生建議她服用含“黃藥子”的中藥湯劑。可服藥3周后,張女士即出現乏力、納差、惡心、嘔吐及尿色加深等癥狀,體格檢查發現張女士皮膚鞏膜黃染較為明顯,舌苔黃膩,肝臟腫大,肝功能異常,醫生診斷為黃藥子引起的肝炎,囑咐張女士及時停服中藥湯劑,并接受保肝、退黃、降酶等治療。
適應證:黃藥子性苦,寒。有毒。藥用部分為其塊、莖?,具有散結消腫、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主要用于甲狀腺腫、癌癥、銀屑病、乳腺增生及宮頸炎等慢性疾病的治療,療程較長。
肝毒性:長期大量服用黃藥子可引起較嚴重的藥物性肝損傷。對肝臟的損傷在短時間內即可表現出來。
使用注意:黃藥子有毒,不宜過量服用,療程不宜過長。脾胃虛弱及肝腎功能損害者慎用。黃藥子使用劑量為每日5~15克煎服。
5.薄荷
生活實例24歲的柳小姐因咳嗽飲用薄荷茶,開水沖服,飲用后約15分鐘,柳小姐出現了頭暈、惡心、嘔吐、乏力等不適,同事立即將她送往醫院急診室搶救,醫生緊急檢查后發現,柳小姐肝功能輕度異常,考慮為薄荷茶中毒,經洗胃并給予對癥處理后好轉。
適應證:薄荷性辛,涼。有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療感冒和咳嗽,對濕咳見效較快,并有促排汗解熱作用。
肝毒性:薄荷中毒表現為肝功能異常,多數為急性胃腸不適及中樞神經系統異常。
使用注意:薄荷芳香辛散,發汗耗氣,故體虛多汗者不宜使用。薄荷使用劑量為每日3~6克煎服。服用薄荷期間,應避免同時食用鱉肉,以防產生強烈副作用。
到目前為止,已知約有350種植物藥可損害肝臟。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盡量合理安全地使用植物藥,以避免傷害肝臟。需要說明的是,并非應用這些有肝毒性的植物藥就一定會引起肝損傷,大家不必因噎廢食。一般地說,植物藥引起的肝損傷經過停藥、對癥支持處理后,大多預后良好。植物藥在我國使用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過去用藥以醫師的習慣和經驗為主。近年來,我國加強了對中醫藥學的投入,有關中草藥(包括植物藥)有效成分及毒理的研究正在不斷深入,但尚未見有推薦的植物藥的規范使用劑量及標準療程。
預防肝毒性植物藥的5點措施:
1. 避免使用有肝毒性的植物藥,必須應用時在醫生指導下謹慎使用。
2. 不要擅自加大植物藥的使用劑量,更不要隨意延長使用時間。
3. 不要擅自使用可能造成肝功能損害的減肥茶或保健食品。
4. 使用植物藥期間,應定期監測肝臟功能。
5. 注意飲食禁忌,防止出現劇烈副作用。
篇3
每到春夏季節,許多父母都會惴惴不安,因為天氣逐漸炎熱,是病毒、細菌繁殖的大好時機,對于免疫力低的孩子來說,最容易誘發感冒以及其它上呼吸道感染的疾病了。對于小孩子來說,最常見的莫過于感冒了,無論是風熱感冒還是風寒感冒,都與風邪犯肺有關,肺臟在中醫上常被稱做“華蓋”,華蓋是指張在古代帝王車輦上華麗的傘蓋,把肺臟比作華蓋既能說明它在體內的位置較高,也可以說明它的地位十分尊貴,也就是說它是十分嬌嫩的,耐不得寒熱,被稱作“嬌臟”。所處的位置高,又不耐寒熱,小孩子的免疫力又低,這樣就容易出問題,風為百病之長,風的性子是輕浮的,最喜歡騷擾位置高的臟器,因此才有風邪上受,首先犯肺的說法。風邪等外邪侵犯肺臟,就容易使小孩子患上感冒以及其它上呼吸道感染的疾病。
其實,在這個時期預防小孩感冒有個“錦囊妙計”,那就是佩戴中藥香囊。中藥香囊一般采用蒼術、白芷、藿香、薄荷等氣味辛香的中藥組成,裝入棉布袋中制成小香囊,佩戴于小孩胸前,由于選用的中草藥大都含有揮發油,氣味清香純正、持久,對多種細菌和病毒、霉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殺滅功能,從而起到了扶助機體正氣,增強身體的免疫力,驅邪避疫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上呼吸道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能力,從而達到預防感冒的目的。
那么如果方便的話,父母可以為自己的孩子做一個香囊,準備蒼術、石菖蒲、川藁本、山柰(nài)、甘松、丁香各10克,樟腦、冰片各5克,研成粗末,然后裝入香囊內縫好,佩戴在孩子的胸前,佩戴15天后要換藥。蒼術、菖蒲、藁本、山柰、丁香、樟腦都是辛溫之品,有開竅驅邪的作用,甘松性味甘,溫,入脾,心,胃經,有理氣止痛,醒脾健胃的功效。冰片性涼,味辛苦,入肺、心、脾經,也能起到開竅、醒神、散郁火的功效。諸藥合力,十分適用于預防風邪犯肺的感冒,另外對預防其它小兒呼吸道感染的病癥也有不錯的療效。而香囊發揮其作用,除了香囊中藥發出的芳香氣味能夠辟穢除濁外,根據中醫內病外治的理論,皮毛肌膚為五臟中的肺臟所主,藥物外用,藥性可從皮膚毛竅汗孔而入肌膚,通過經絡的輸送而直達臟腑,起到調整機體陰陽平衡、鼓舞正氣、抵御外邪的作用。因而也就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
另外,小孩子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期,雖然需要補充大量的營養,但是由于小孩子的脾胃系統的功能還沒有發育完整,還要十分注意日常的飲食。中醫認為小兒的臟腑嬌嫩,脾胃功能還不健全,不宜強喂濫補,加重孩子的腸胃負擔。可是許多家長總以為讓孩子吃得越多越好,久而久之就有可能事與愿違,孩子越來越不愛吃飯,形成厭食。現在有不少家長為孩子厭食而大傷腦筋,而長期厭食也必然會影響到孩子正常的生長發育。
厭食也可以通過佩戴香囊來預防,準備高良姜、青皮、蒼術、川椒各10克,將藥物研成粉,裝入香囊內,佩掛于胸前。高良姜、蒼術性味辛溫,都能入脾胃兩經,有健脾開胃的作用。青皮、川椒都能入脾經,青皮有疏通肝氣,散結消痰的功效,善于治療胃內食積,川椒能夠溫中散寒,也有治療食積的作用。諸藥合力,就能夠起到防治小兒厭食的效果。
篇4
中圖分類號:R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4)10-0001-07
內服中藥治療疾病,獲取預期的療效是醫患雙方共同的期盼,同時也彰顯著祖國醫學固有的生命力。臨床診療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在于明辨病證,優化治療,協助病體早日康復。而進一步提高中醫藥內服之療效,形成切實可行的關于具體病證的治療方案,逐步闡明其病之機理,繼而推廣運用。這關系到中醫在社會醫療服務工作中的實際地位及參與的層次,是中醫藥工作者面臨的重要任務和追逐的目標,有利于弘揚中醫學術之優勢與特色,創新發展中醫藥事業,更好地造福于民。然而療效受諸多因素之影響與制約,良好的療效并非唾手可得或信手便能拈來。前人云:“千方易得,一效難求”道出了其中的艱辛。
筆者以耄耋之軀,積60年之臨床診療實踐體驗與研究心得,不揣冒昧,擬就中醫藥療效之梗概,指引取效之向導,保持高效之基石,增強療效之方法,以及影響治療效果的各種因素等,呈一己之管見,就正于同道諸君。
1關于中醫藥療效的大體內涵與外延
中醫藥的治療功效或效應,簡稱療效,其涵蓋面較廣。從形式看:有傳統的本草學法象功效,炮制功效,延伸功效,配伍功效,以及現代藥理學、藥效學實驗功效等。從實際治療的角度看,其核心當屬于經得起重復檢驗的臨床療效,或嚴格按照EBM和GCP要求,精心設計、規范操作,大樣本、多中心、隨機化盲法對照,再經薈萃分析系統評價以及終點循證等最佳臨床試驗研究獲得的較確切之療效。
法象藥理功效:是古代醫家通過循象思維,根據天然藥材的形、色、氣味等,經揣測和治療實踐而得的關于中藥功效的特殊觀念。是最早的本草藥理的淵源和臨床應用的傳統依據。
炮制功效:是中藥材經過依法炮炙加工處理后,其飲片的性能發生了某些相應改變的功效。
延伸功效:是根據五行生克等中醫理論或實踐經驗,對某些中藥功效的推衍、擴展和補充。
配伍功效:是由多種藥物共同組成復方,聯合運用,經過有序配伍,使作用“單行專攻之品”,獲得“合群之妙”。從而發揮協同、拮抗、監制等綜合效應。
實驗功效:是經過現代藥理學或藥效學實驗研究再次證實了的有關中藥的固有功效或新發現的效用。
實際療效則是在臨床治療實踐中能夠不斷得以重復實現的可靠療效,具有社會公認性和治療之首選性。
對于各種常用的中藥而言,上述數種療效往往或多或少兼而有之,尤以復方使用為然。但其中仍以實際療效為臨床遣藥時之主要選擇依據。中藥方劑之療效,即是通過多味藥物功效之有規律地依法配伍,從而發揮多靶點、多方面、多層次的綜合效應的結果。
至于臨床實際療效之作用性質,若從起效的時限看尚有速效與緩效之別;從其后續效應之強弱看還有近期療效與遠期療效之分。按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評價療效之劃分指標,則中醫藥對于難治性疾病(如惡性腫瘤,艾滋病,某些腦血管意外等)的療效,同樣也存在著替代終點(surrogate end point)療效,與包括生命質量、日常生活能力、并發癥、致殘率與死亡率等在內的最終療效(end point curative effect)。
2精辟的中醫理論是指引治療獲效的向導
中醫學理論之精華,凝聚我國往昔醫家們的集體智慧和卓越的認識成果。這些原創性的理論體系和診療成果,是中醫臨床工作的指路明燈和有力的思想武器。如認為人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密不可分,體內陰陽雙方保持著動態平衡,臟腑氣機的有序正常運行等是維護生理狀態、使體內正氣得以充沛的必要條件和基礎。疾病則是由于正氣不足邪氣入侵,或人體內部氣機失調,致正邪交爭、陰陽失衡、氣機逆亂的病理狀態。治療法則是根據患者之實際病證分清標本緩急,因勢利導,矯枉糾偏,通過扶正培本,攻逐病邪,疏調氣血,和諧陰陽等措施,促使病人康復。
為此我國原創性治療學理論提出了一系列應遵循的規律與原則。《黃帝內經》在各篇的有關論述中指出“論言治……不能廢繩墨而更其道也”,認為治療措施應順應自然“無逆天時”,“必先歲氣,勿伐天和”。對于欲治之患者要考慮到其“饑飽勞逸”及“膏梁藜藿”等之不同。“不知此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應明白“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所以要融洽醫患關系,醫者的治療想法和措施必須與病人的實際情況吻合。擬訂治療方案時“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為妄行”,能夠“察本與標,氣可令調”。具體治療時應“謹守病機,各司其屬”,“謹察陰陽之所在調之,以平為期”。然而“調氣之方必別陰陽……寒熱溫涼,衰之以屬”,“勿使過之,傷其正也”。“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平”。用藥的分寸與火候在于“適事為度”與“平治于權衡”,從而“雜合以治,各得其所。故治所以異而病皆者,得病之情,知病之大體也”等,均是《內經》所載有關于臨證治療的精辟之論,始終卓有成效地指引著歷代中醫的治療工作。
后世醫家也有不少關于治療學方面的卓越見解和精辟論述。如明代李中梓《醫宗必讀》云“病不辨則無以治,治不辨則無以痊。辨治之法……標本先后、虛實緩急……然后縱橫跌宕,惟變所適”。明代張景岳《景岳全書》對于治療作用的評價比較客觀,認為治療“先探病本,然后用藥……亦不過幫助之,導引之”,對于具體治法則認為“凡施治之要必須精一不雜……故用補之法,貴乎先輕后重,務在成功;用攻之法,必須先緩后峻,及病而已。若用治不精,則補不可以治虛,攻不可以去實”,對于一般情況下的治療用藥亦有參考價值。清代徐靈胎《醫學源流論》認為“古人用藥,惟病是求。藥所以治病,有一病則有一藥以制之”。并要求醫者“無一病不窮究其因,無一方不洞求其理,無一藥不精通其性,庶幾可以自信”,而遣藥組方,必須“無一味虛投之藥,無一分不得斟酌之分兩也”。關于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也曾舉例說:“有因經絡臟腑之說而拘泥附會,又或誤認穿鑿……故以某藥治某經之病則可,以某藥為獨治某經之病則不可……不知經絡而用藥,其失也泛,必無捷效;執經絡而用藥,其失也泥,反能致害”。又如攻病逐邪法的運用,清代周學海《讀醫隨筆》認為“凡治病,總宜使邪有出路,宜下者不瀉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亦是常理。清?吳鞠通《溫病條辨》對于醫者的用藥情況做過形象的比喻云“治外感如將(兵貴神速,機園法活,去邪務盡,善后務細。蓋早平一日,則人少受一日之害);治內傷如相(坐鎮從容,神機默運,無功可言,無德可見,而人登壽域)。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至于方藥與病證的相互關系,清?趙晴初《存存齋醫話稿》謂“古人隨證以立方,非立方以待病。熟察病情,詳審用藥,味味與病針鋒相對……活潑園機……豈有呆板之病證,待呆板之方藥耶”。清?羅浩生在其《醫經余論》中也認為“醫者精于四診,審察病機,毫無疑誤,于是立論以用藥,因藥以配方。藥不中病,方為合法,其失在藥;藥竟中病而立方不善,其失在方。此二者不能兼善,病終不起”。所以用古方必須恰當加減化裁,清?馮兆張《錦囊秘錄》云:“方不可泥,亦不可遺,合今病而變通,既詳古論之病情,復揣立方之奧旨,病同藥異,病異藥同。證端蜂起而線索井然;變證多危而執持不亂。誠為良矣”。關于用藥應防太過以免傷及人體之正氣,清代懷抱奇《醫徹》舉例云“熱者清之,及半而止,繼以益陰;寒者熱之,大半即安,繼以調和,此機之權也……千變而出之以萬慮。有能遁其情者無之”等等。上述諸家之論俱可對于臨床治療獲取較佳療效有一定之指導意義。
3重實踐勤思考深化認識是提升療效的基石
“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是中醫界長期以來十分重視臨床實踐的警語。然而理論與實踐之間并無矛盾,二者只需要緊密聯系、彼此結合則相得益彰。今若改稱:“讀經典、重實踐,與時俱進,敬業創新”似更合拍。
人類的認識來自實踐,實踐是理論之源泉。任何人如果脫離了工作實踐,僅憑書本理論,或雖經過有限的實踐取得點滴經驗或某些認識,若敬業意識不強,缺乏自覺之思維加工,認識得不到深化則亦無濟于事。醫者若只重視理論,輕視實踐,又不勤于思索探尋,全面總結診療經驗,則醫術難以精進,治療自無卓效。
回顧客觀事物與人的認識之間的關系,如臨床治療獲得較高相應療效這樣的事物,本是醫生身外之事,也非全是醫者的功勞。但是職司人類認識功能的醫師大腦卻可在不同程度上能動地反映療效這一事物的情景和取效的某些環節或規律。通常由反復認真的臨床實踐和正確的思維獲得的關于治療方面的較深刻的認識,一般都可在醫者的腦海中浮現出有關所用中藥方劑之作用和功效等規律的大體“圖象”。當此“圖象”再經重復的實踐檢驗和校正而更加清晰,一旦與病人的實際治療需求相融合,便可指引醫者使其所采取的治療措施與患者的病證情況相統一且吻合,結果自易獲得較佳之療效。
正確的深刻全面的關于治療規律的認識,并非信手便可拈來,必須經過實踐者在充分積累臨床經驗的基礎上勤于思考善于思索,盡力使認識深化方可獲得。因為一般由實踐產生的印象或經驗,通常尚屬于感性的認識,實際上還處于認識的初級階段。只有經過人腦的分析、綜合、推理、判斷等思維過程“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實踐論》)使認識深化,從受治患者的有關表現中抽象出治療方藥的內部聯系與作用規律,由個別中概括出普通,從特殊中概括出一般,形成理性認識之“概念和理論系統”(見《實踐論》),再回到實踐去繼續經受考驗。如清代徐靈胎《醫學源流論》所言“倘若不驗,必求其所以不驗之故而思必效之法;或所期之效不應,反有他效,則必求其所以致他效之故;又或反增他癥,或病反重,則必求其所以致之故……如此自考,自然有過必知,加以潛心好學,其道日進矣”。繼用成熟之認識與精進之醫術,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靈活施治則療效自易滿意。足見重實踐勤思考深化認識對于提高療效具有重要意義。
4有助于提高療效之具體途徑與方法
臨床治療,根據患者所罹病證遵循中醫治則、擬定治法,依法遣藥組方,因勢利導,順勢調攝。采用調量,替換,誘導,配伍,利用信息等綜合方法和措施,則可使療效得到不同程度之增強與提高。然而也只有在患者所罹病證既已確診,醫者所擬之治法恰當且針對性特強,方藥之組合亦較合理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借助以下方法達到增效之目的。
41調量增效調量增效包括加量與減量,均與所用藥物自身的固有效應或與它藥之具體配伍,以及該藥所含有效成分之滲出率等有關。有的中藥,按常規用量往往療效平平,而在加大用量后方顯療效。這便涉及到藥物作用的量效關系,在一定用量范圍或閾限內,藥物之量與效一般呈正相關的線性關系;反之則不然,甚至產生不良反應或中毒現象。如常用中藥川芎,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等作用,是治療頭痛首選之品,一般用量10克左右便可。但對于頑固性頭痛之實證患者,有時須加大用量至20至30克方可提高療效。但是對于非頭痛之病人,大劑量用川芎反會引發劇烈頭痛等不良反應。故任何中藥均非用量越大療效愈佳,必須掌握分寸,令其恰到好處。對于有一定毒性之藥物則應分清用量之等級,按一般劃分:通常為無效劑量、常用劑量、極量、中毒劑量、致死劑量五個等級。中藥飲片的常用劑量湯劑內服,一般每藥每日約予5-10克(舊制3-5錢)。低于常用劑量者或屬于無效劑量,極量或較大劑量約為15-30克,超過極量者則接近或達到中毒劑量,大于中毒劑量者則屬于致死劑量,然而上述劑量亦非絕對如此,如食藥兩用之無毒飲片,劑量還可放寬。對于有毒之藥通過可靠的制備方法令其毒性減弱或消除、而仍保存其正性藥理作用和重要的治療效應者,如制附片等,則自屬例外。如薏苡仁,對于大筋拘攣之證一般需用至150克左右方可獲效,用于營養頭皮毛囊,美容消除痤疣等亦須加大劑量,才能達到增效之目的。盡管苡仁內脂尚有抗癌作用,但苡仁油則不宜多服,否則對呼吸與心臟可有抑制作用。再如前述之川芎,雖有鎮靜止疼,改善微循環及血液灌流等作用,但其有效成分川芎嗪含有四甲基吡嗪(tetramethylpyrazine)為小分子半抗原物質,能與人體內蛋白質結合成為全抗原,形成免疫復合物,可能導致Ⅲ型變態反應,引起神經性水腫等不良反應,因此亦不宜盲目加大用量。
篇5
【關鍵詞】 蒼術 金黃色葡萄球菌 大腸桿菌 綠膿桿菌 抑菌率
Study on the Inhibitive Effect of Different Forms of Herbal Medicine Changzhu Disinfectant
YU Lihua, YANG Yuechang ,LI Xilin, MIAO Zhulei, WANG Caihong,CHENG Shengmin
1.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China;
2.Tianping Community Hospital of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20003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bacteria inhibitive effect of different forms of Changzhu 〔Atractylodes chinensis (DC.) Koidz 〕disinfectant.MethodsThe bacteria inhibitive rates against Staphylococcus aureus, Escherichia coli and Bacillus aeruginosus were determined,which were inoculated in media plates and placed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room when the room was sterilized with Changzhu disinfectant,which were used in forms of spraying agent, perfume and fumigatum. ResultsStaphylococcus aureus, Escherichia coli and Bacillus aeruginosus could be inhibited by these forms of Changzhu disinfectant when given suitable dosage.ConclusionThese three forms of Changzhu disinfectant can be used in air sterilization according to practical conditions.
Key words:Changzhu disinfec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Escherichia coli; Bacillus aeruginosus; Bacteria inhibitive rate
蒼術為菊科蒼術屬植物北蒼術Atractylodes chinensis (DC.) Koidz的干燥根莖[1],是一味中醫臨床常用藥,內服有燥濕健脾、祛風、散寒、明目之功效,可用于脘腹脹滿、泄瀉、浮腫、腳氣痿躄、風濕痹痛、風寒感冒、雀目夜盲等癥。另外蒼術亦可用于空氣消毒,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記載蒼術“能除惡氣,古今病疫及歲旦,人家往往燒蒼術以辟邪氣,故時疫之病多用之[2]。”因此,目前蒼術也被臨床廣泛應用于門診室,病房等處的空氣消毒。但是,傳統上蒼術的消毒方式主要是通過燃燒,使其含有的殺菌物質被散發出來達到殺菌目的,使用起來多有不便,且明火也有一定的危險性[3~5]。因此,本研究嘗試利用現代方法,提取蒼術中的有效殺菌成分揮發油,加工成噴霧劑和熏蒸液,然后對其的抑菌效果作了考察和比較,以便為進一步改良蒼術的消毒方法提供實驗依據。
1 材料
蒼術,購自上海市藥材公司,經上海中醫藥大學生藥學教研室李西林副教授鑒定為北蒼術Atractylodes chinensis (DC.) Koidz;吐溫-80,蒸餾水,95%乙醇;菌種: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上海中醫藥大學微生物教研室傳代保存)。
2 方法
2.1 蒼術抑菌劑制備取蒼術藥材適量,粉碎,過30目篩,于揮發油提取器中提取揮發油成分,制成不同劑型的蒼術抑菌劑:蒼術揮發油噴霧劑,取揮發油適量,加少量吐溫80助溶,用無菌蒸餾水稀釋成低、中、高濃度的蒼術噴霧劑,濃度分別為每毫升相當于0.075 g,0.15 g,0.3 g生藥;蒼術揮發油熏蒸液,取揮發油適量,用95%乙醇稀釋成低、中、高濃度的蒼術熏蒸液,濃度分別為每毫升相當于0.75 g,1.5 g,3 g生藥;另取適量蒼術藥材粉末,加少量95%乙醇調成糊狀,制備成蒼術煙熏劑作為參照。
2.2 對不同細菌抑菌效果檢測分別取凍存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菌種復蘇,肉湯營養液增菌,梯度稀釋,計數,使每毫升菌液含菌數在3×103左右,取等量菌液分別接種到肉湯瓊脂培養基平板表面(每皿0.1 ml)。
將接種有細菌的培養皿平板水平放置于房間(2 m×3 m×2.5 mm)對角線兩頭和中央地面,每處各放3塊,另在房間對角線兩頭垂直墻面(2 m高處)用雙面膠各貼3塊接種有細菌的培養皿平板。室溫控制在20℃左右。
噴霧劑消毒,取不同濃度噴霧劑100 ml,均勻噴霧,每立方米空間耗藥量相當于0.5 g,1 g,2 g生藥。1 h后取出平板,送37℃培養箱培養48 h,計數菌落。
揮發油熏蒸液消毒,取不同濃度蒼術熏蒸液,電加熱使完全揮發,每立方米空間耗藥量相當于0.5 g,1 g,2 g生藥,1 h后取出平板,送37℃培養箱培養48 h,計數菌落。
煙熏劑消毒,取蒼術煙熏劑,點燃,每立方米空間耗藥量相當于1 g生藥,燃盡后1 h取出平板,送37℃培養箱培養48 h,計數菌落。
對照組不進行消毒,培養計數同前。
用SPSS 8.0軟件包進行方差檢驗,比較各組菌落數,及與對照組的差異顯著性,并計算抑菌百分率。
抑菌百分率(%)=(對照組平板平均菌落數-消毒組平板菌落數)/對照組平板平均菌落數×100%。
3 結果
實驗結果表明,3種劑型的蒼術抑菌劑在合適的劑量條件下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總體而言,其中蒼術揮發油噴霧劑在低中高劑量對3種菌的抑菌效果與對照組相比,均有明顯差異。蒼術揮發油熏蒸液抑菌效果比揮發油噴霧劑差,只在高濃度時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蒼術煙熏劑也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尤其是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比較明顯。另外,蒼術揮發油噴霧劑和蒼術揮發油熏蒸液的抑菌力雖然隨濃度的增加而有所增加,但無統計學差異。3種劑型的蒼術消毒液抑菌實驗結果分別見表1~3。表1 蒼術揮發油噴霧劑抑菌百分率(略)表2 蒼術揮發油熏蒸液抑菌百分率(略)表3 蒼術煙熏劑抑菌百分率(略)
4 討論
蒼術資源豐富,價格低廉。現代研究證實,蒼術中的主要抗菌成分為其含有的揮發油。蒼術揮發油由一系列的倍半萜組成。現已分離和鑒定55種成分。主要成分有:α欖香烯、β羅勒烯、蒼術酮、茅術醇、β桉油醇等[6]。因此,這些研究為蒼術的劑型改造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尤其是使揮發油熏蒸液的開發成為可能。蒼術揮發油成分無毒無刺激性氣味,不具有腐蝕性,完全適合在有人的情況下使用,可以用于持續動態的空氣消毒,適用于諸如病房、公交車、地鐵等場合,比目前其他的空氣消毒方法[7],如紫外線消毒、臭氧以及一些化學消毒劑都要安全。從醫院病房實際使用的經驗來看,直接燃燒蒼術的消毒方式比較簡便,不需要特殊的設備,但是使用明火有安全隱患,同時藥材燃燒還產生大量的煙霧,可能會刺激呼吸道,在人多的場合不適合使用。相對而言,噴霧劑雖然不用明火,不產生煙霧,但在噴灑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微小液滴,沉降過程中可能會沾染病人和醫務人員的衣物,使用起來也不是很方便。因此,這兩種劑型抑菌劑的使用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相對而言,蒼術揮發油熏蒸液沒有前面兩種劑型的缺點,但在抑菌效果方面則不如噴霧劑。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應綜合考慮使用的場合,操作的可行性,方便程度,以及成本和安全性等多方面因素,選擇一個最合適的劑型。在實驗中我們還發現,使用相同的消毒劑同樣的噴灑條件,不同平板間的抑菌數值波動也較大,這可能是在噴灑藥物或者是藥物揮發時,很難做到在整個消毒空間完全均勻分布,導致實際接觸劑量有差異,事實上這也是目前空氣消毒實踐中的常見問題。另外,總體看3種劑型的蒼術抑菌劑對屬于革蘭氏陽性菌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百分率都大于同屬革蘭氏陰性菌的大腸桿菌和綠膿桿菌,其機理有待進一步研究。因此在實際應用中還應適當考慮使用場所分布的菌群種類。
參考文獻
[1]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1068.
[2]李時珍.本草綱目[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319.
[3]蘇冬梅,湯秋華,項 勤,等.中草藥用于母嬰同室病房空氣消毒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志,1999,14(6):356.
[4]王衛平,李慧冰,廖曼華.三種方法空氣消毒效果的比較與應用[J].中華綜合臨床醫學雜志(北京),2004,6(8):13.
[5]曹 風,何 俐,葉 路.醫院病區蒼術煙熏法空氣消毒效果觀察[J].武警醫學院學報,2000,9(2):106.
篇6
【關鍵詞】慢性胃炎;中醫;治療
慢性胃炎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癥性改變,是一種病因尚未完全闡明的慢性胃病,臨床一般分為慢性淺表性、慢性萎縮性與慢性肥厚性3類。由于潰瘍病、胃息肉與胃癌等都可并見慢性胃炎,彼此關系密切,因此加強對慢性胃炎的研究,對于防治上述疾病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分型辨證治療
1.1肝胃氣滯型 多見于慢性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或萎縮性胃炎之初期,多因情志不暢而誘發。胃部飽脹以進食后為甚,或胃部脹痛連脅,噯氣頻作,得矢氣稍適,或惡心欲嘔,口苦泛酸,大便排出不暢等癥,舌邊尖稍紅,苔薄白,脈弦。治宜疏肝和胃、理氣消脹。方用柴胡疏肝散。
1.2脾虛胃熱型 多見于慢性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反復發作,或萎縮性胃炎活動期,表現為本虛挾有胃熱,呈虛實寒熱錯雜之象。證見胃部嘈雜,或胃部灼痛,痛無定時,饑時覺痛,飽時覺脹,口苦干而不多飲,納食量減,大便時稀時秘等,舌質淡或淡紅,舌苔薄黃,脈細弦。治宜健脾補氣,和中清胃。方用半夏瀉心湯。
1.3脾胃虛弱型 多見于萎縮性胃炎,或淺表性胃炎久病實證已消除仍余脾虛證。證見胃部虛痞,或隱隱作痛,按之較舒適,喜進熱食,食后腹脹,或嘔吐清涎,面色萎黃,神疲乏力,大便溏薄等,舌質淡、體胖,苔白潤,脈細弱。治宜健脾補氣,溫中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湯。
1.4胃陰不足型 多見于慢性萎縮性胃炎,或其他證型胃炎久病久治傷陰所致,證見胃痛日久,胃部微灼痛,或嘈雜不適,口干納呆,或食后飽脹,大便干結,舌質紅少津,苔薄白稍于,脈細數。治宜養陰益胃、緩急止痛。方用益胃湯。
2偏方治療胃炎方劑――清中消痞湯
2.1組成:太子參15克,麥門冬15克,制半夏7.5克,柴胡6克,生白芍10克,炒梔子7.5克,丹皮7.5克,青皮10克,丹參15克,甘草6克。
2.2功能: 養陰益胃,清中消痞。主治:淺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等病,癥見胃脘痞塞,灼熱似痛,似饑不欲食,口干不欲飲,五心煩熱,納呆食少,大便燥秘,舌紅少津或光剝龜裂,脈細或數等。
2.3用法:先將藥物用冷水浸泡20分鐘,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鐘,二煎沸后文火20分鐘。煎好后兩煎混勻,總量以200毫升為宜,每日服1劑,早晚分服,飯前或飯后兩小時溫服。視病情連服3劑或6劑停藥一天。俟病情穩定或治愈后停藥,服藥過程中,停服其它中西藥物。慢性萎縮性胃炎一般需堅持治療3個月為一療程。
2.4方解:方中太子參、甘草補中益氣,以助脾胃之氣陰;麥門冬甘寒清熱,養陰益胃;制半夏和中降逆以消痞,青皮理氣疏肝,導滯以散痞;柴胡疏肝解郁以暢胃。生白芍和中緩急以抑肝和胃;梔子清泄三焦郁火;丹皮涼血清泄陰火;丹參涼血祛瘀,調養胃絡;甘草又能調和諸藥。諸藥合用以太子參、麥門冬之補,柴胡之升;青皮、半夏之降,梔子、丹皮之清,白芍、甘草之和,丹參之消,合諸補、消、清、和、升、降于一爐,共奏養陰益胃、清中消痞之效。 加減運用:泛惡欲吐者加竹茹、茯苓;口干舌燥者加黃連、生地,太子參易沙參;噫氣矢氣不暢加佛手;氣逆咽梗不適加旋復花、生赭石;食少難消加雞內金、炒谷麥芽、烏梅;大便清薄加山藥、扁豆,減梔子、丹皮量;頭眩目澀者加枸杞子、甘菊,去柴胡。
3臨床上常用于治療胃炎的中藥
蘇梗、佛手片:這兩味中藥當屬治療胃炎的首選藥,兩者均有行氣和胃的功效,可消除患者胃脹、噯氣等癥狀。若患者的舌苔較膩還可加用藿梗,以加強化濕的作用。另外,藿梗和蘇梗合用還有抑菌的功效。
砂仁、陳皮:這兩味中藥具有化濕理氣的功效。砂仁是一味芳香健胃藥,與陳皮合用,不僅可增強患者胃腸的運化功能,還有抑菌、抗潰瘍的作用。但砂仁中含有揮發油,不宜久煎,在煎藥時需后下。
黃連、吳茱萸: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是瀉心火的主藥(這里所說的心火實際上是指胃火或胃熱)。藥理研究證實,黃連是一味治療消化道炎癥的中藥廣譜抗生素。將黃連與具有溫中降逆功效的吳茱萸合用,可起到辛開苦降、制止疼痛的作用,對由胃氣上逆引起的胃痛、反酸等癥狀有很好的療效。另外,黃連與山楂(能促進胃酸分泌,且有抑菌的作用)合用,可治療萎縮性胃炎。
丁香、功勞葉:丁香具有溫中降逆的功效,可治療反胃、嘔吐等癥狀,且被認為是治療口臭的良藥。功勞葉原是一味養陰補虛藥,因其含有小檗堿,所以也具有瀉火解毒、清熱燥濕的功效。
芙蓉葉、金銀花、蒲公英:這三味中藥都是清熱解毒的常用藥。藥理研究證實,它們對眾多細菌均有抑制或殺滅的作用,可治療人體內外的各種炎癥,尤其是對胃炎患者的胃黏膜充血、腫脹和糜爛有良效。
蒼術、白術:這兩味中藥都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可治療由濕阻中焦引起的脘腹脹悶等癥狀。白術守而不走,蒼術走而不守;白術善補,蒼術善行。兩者合用,可起到促進胃腸運化、預防潰瘍發生的作用。
茯苓、薏苡仁:這兩味藥均具有健脾化濕的功效,可治療苔膩不化、納差、便溏等癥狀。藥理研究證實,茯苓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還有抑菌的作用,可預防應激性潰瘍的發生;薏苡仁有阻止癌腫生長的作用,尤其適合消化道腫瘤患者服用。
篇7
據《夢溪筆談》載:“(括)苦腰重,久坐不能行,有一將佐日,此乃病齒數年,用苦參揩齒,其氣味入齒傷腎所致也。后有太常少卿昭亮亦用苦參揩齒,歲久亦病腰。自后悉不用之,腰疾皆愈”。苦參性味苦寒,常用之可損陽傷腎,故可招致腰痛。
苦參,又名苦參片,為豆科植物苦參的根。中醫認為,本品性味苦、寒,人心、肝、胃、大腸、膀胱經,有清熱燥濕,祛風殺蟲,利濕通淋之功,本品味苦性寒,其功似黃連,既能清熱,又能燥濕,為治濕熱內蘊常用藥,且本品祛風殺蟲,解毒止癢之功,尤為皮膚癢疹瘡癬所常用。又因本品苦寒降泄,性善下行,既能清燥中焦濕熱,又能滲利膀胱濕熱,因而有良好的利濕通淋之功,適用于濕熱淋癥,泌尿系感染等。《本草正義》言其“苦寒,大苦大寒,退熱泄降,蕩滌濕火,其功效與芩、連、龍膽皆相近,而苦參之苦俞甚,其燥尤烈,故能殺濕熱所生之蟲,較之芩、連力量尤烈”。藥理研究表明,本品含苦參堿,臭豆堿等,對心律失常有對抗作用,能增強心肌收縮力,有平喘止咳作用,能升高白細胞,對多種病菌有抑制作用,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其抗滴蟲作用與蛇床子相同。本品性味苦寒,內服不宜久服,以免苦寒傷胃損陽,與沈括同疾。現介紹幾則外治方,供選用。
苦參膏:將苦參擇凈,研細,與凡士林適量調勻成膏備用。每次適量,外涂患處,每日1次,連續5~7天。可祛濕殺蟲止癢。適用陰囊濕疹,皮膚瘙癢癥,外陰瘙癢等。
首烏苦參膏:何首烏、苦參各等量。將上藥擇凈,切碎,用香麻油適量浸漬1天,而后煎枯,濾凈,按藥油500克,蜜陀僧、輕粉各120克比例調勻,煮沸收膏。用時攤貼患處,每日1換。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適用于風損諸瘡,癰疽腫毒。
紫白苦參油:紫草30克,白癬皮20克,苦參15克。將諸藥擇凈,共研細末,加入香麻油內,浸泡7日后過濾取汁備用。使用時局部常規清洗后,取藥液外搽患處,每日2~3次,連續5~10天。可清熱解毒,祛風除濕。適用于外陰瘙癢癥。
苦參蒼術糊:苦參、蒼術各適量。將苦參、蒼術研為細末,熱重者3:1配合,濕重者1:3配合,以米醋調敷雙足心,外用紗布包扎,膠布固定,4~12小時換藥1次,瀉緩則換藥時間可適當延長,以愈為度。可健脾利濕,清熱燥濕。適用于嬰幼兒腹瀉。
篇8
聞吸藥物氣味來治療疾病的機理,一是經絡傳導。藥物通過經絡傳導進入人體,使其充分發揮功效。二是皮膚透入。皮膚血管豐富,活躍的血液循環可以將藥物很快轉運到病灶及全身。三是黏膜吸收。其具體用法由病變部位不同而異。
塞鼻法
將藥物研粉或制成一定的劑型,塞入鼻孔,通過嗅吸藥物的氣味防治疾病。例如用川芎、白芷、遠志、冰片各10克研粉,放入瓶子中密閉保存。使用時倒出藥粉用布包裹,塞入鼻孔中,可治療偏頭痛。
口罩法
將藥物加水煎煮,用紗布蘸取藥液,放在口罩夾層中佩戴,防治疾病。例如用白芷、辛夷、藿香、蘇葉各10克,加水煎煮后取藥液。將小塊的紗布浸入藥液中,取出擰干,然后放入口罩夾層中,每天佩戴此口罩,可防治感冒。
香囊法
將藥物研粉,裝入小布袋中,佩掛于胸前防治疾病。例如用高良姜、青皮、蒼術、蜀椒各10克,研碎之后放入布袋中縫好口,佩戴在胸前。可治療小兒厭食癥。
藥枕法
將藥物打碎,裝在布袋內,再放入日常使用的枕頭中防治疾病。例如用野、桑葉、夏枯草、晚蠶砂各20克,研碎之后放入布袋中縫好口,塞入枕頭中間,每天使用即可。用于治療高血壓。用香附、柴胡、玫瑰花、益母草制成藥枕,可治療不孕癥。
藥袋法
將藥物研粉,縫制成襯墊,做成護膝、護腰等,固定于病變部位防治疾病。例如用生草烏、肉桂、細辛、樟腦粉碎,放入布袋中縫好口,制成護膝,固定在膝部使用,可治療關節腫痛、麻木等病癥。制成護腰固定于腰部,則可治療腰肌勞損、閃挫傷而導致的腰痛癥狀。
藥衣法
一是藥物胸罩。取全蝎、地龍、檀香、玫瑰花各15克,碾成細末,裝入小布袋,并分別置于乳罩中,用于治療乳腺增生。二是藥物兜肚。用附子、干姜、烏藥、細辛各6克,研細末,以棉布制成兜肚、敷于胃脘部,可治療因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胃潰瘍等引起的胃痛。三是內衣。用百部、蒼術、白鮮皮、枯礬各10克,加水煎煮后取過濾液,然后將全棉內衣浸入藥液內1小時后取出晾干,裝入塑料袋中備用。貼身穿著即可,用于治療皮膚瘙癢。
篇9
【關鍵詞】芳香類中藥;揮發油;抗菌作用;研究進展
【Abstract】AromaticChineseherbsarethemainsourceofvolatileoil.Thisarticlereviewedtheresearchprogressofanti-bacterialandanti-fungalactivityofvolatileoilfromkindsofaromaticChineseherbsincludingaromaticherbsforrelievingexteriorsyndrome,aromaticherbsforclearingheatsyndrome,aromaticherbsforresolvingdampness,aromaticherbsforresuscitationandaromaticherbsforwarminganddredgingmeridians,andalsoreviewedourantibacterialexperimentalresultsofaetheroleafromramuluscinnamomi,HerbaSchizonepetae,HerbaMoslae,etal,whichmayprovidenewideasforthedevelopmentofvolatileoilpreparations.
【Keywords】]aromaticChineseherbs;volatileoil;antibacterialactivity;researchprogress
中國應用中草藥的歷史悠久,藥用資源豐富,有數千年的臨床應用經驗,結合現代科學技術的研究發展,中草藥在抗菌、抗病毒方面的研究與開發具有很大的優勢和潛力。但抗菌中藥的研究主要是篩選研究,多數是用水煎劑或粗提取物進行實驗,由于中藥水煎劑和粗提取物中含有多種化學成分,其抗菌有效成分既不明確,含量也相對較少。因此,近年的研究重點從篩選研究轉向從中藥提取有效成分進行活性抗菌研究。中藥揮發油即為其中一類活性成分,由多種成分組成,除含有脂肪族和芳香族的烴及含氧化物外,大多含萜類,具有較好的抗菌效果。
1中藥揮發油
揮發油,又名精油,是一類可隨水蒸氣蒸餾得到的與水不相混溶的揮發性油狀成分的總稱。它廣泛地存在于植物體中,幾乎可以說:凡是有氣味的植物均含有多少不等的揮發油。其中揮發油含量較高的植物主要集中在:菊科、蕓香科、樟科、唇形科、傘形科、桃金娘科、杜鵑花科、禾本科、姜科、豆科、薔薇科、木蘭科、百合科、柏科等。
揮發油主要是由萜類和芳香族化合物以及它們的含氧衍生物如醇、醛、酮、酚、醚、內脂等組成,此外還包括含氮及含硫化合物。它是一種五色或淡黃色大量的透明油狀液體,在常溫下就能揮發,涂在紙上揮發且不留油跡,有較強的折光性和旋光性。
藥理實驗表明:中藥揮發油具有抗炎、抗過敏、抗微生物、抗突變和抗癌、驅蟲作用、酶抑制作用、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對呼吸系統的作用等。近年來,有關揮發油抗微生物活性報道很多。將中藥揮發油的抗菌效果與空氣消毒緊密結合,研制復合成高效、長效、低毒、使用方便的揮散型空氣消毒劑,具有較大的市場開發前景。
2抗菌中藥揮發油
2.1芳香解表藥這類中藥大多具有解表透邪的功效。發散風寒藥如桂枝、香薷、荊芥、防風等;發散風熱藥如薄荷、等。這些藥物能使皮膚、毛孔、汗腺等孔竅開放,增進藥物吸收,促使病理產物排出,其揮發油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
2.1.1桂枝桂枝含有1%~2%揮發油,而揮發油的主要成分為桂皮酸和桂皮醛。陳氏[1]用蒸餾的方法提取出揮發油,測得桂皮酸含量為0.0045%,桂皮醛含量為0.875%,取其蒸餾液進行消毒實驗,結果表明,以其含40%原液的水溶液對白色念珠菌作用5min,殺滅率達99.99%,作用7min殺滅率達100%。黃氏[2]采用同樣辦法實驗,與前者結果相符。
2.1.2香薷林氏[3]采用毛細管氣相色譜-質譜-計算機聯用系統對香薷揮發油化學成分進行研究,揮發油主要成分為百里香酚、香荊芥酚。而后采用平皿紙片法進行抑菌實驗,結果表明香薷揮發油含有大量抑菌成分,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其揮發油可作為天然防腐劑。
2.1.3荊芥、防風荊芥揮發油,其主要成分為胡椒酮。季氏[4]記載,胡椒酮對老年慢性氣管炎患者痰液中分離出來的甲型、乙型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18種細菌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周氏[5]采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荊芥揮發油,采用培養基平板連續稀釋法確定荊芥揮發油的最低抑菌濃度(MIC),測得荊芥揮發油對6種供試菌抗菌性中等,MIC>1/1280MIC<1/320。
2.1.4紀氏[6]采用固體培養基的方法進行了腦揮發油抑制6種霉菌的體外活性實驗。結果表明:該揮發油對黑曲霉、米根霉、毛霉、交鏈霉菌、桔青霉及白地霉具有明顯的拮抗活性。其揮發油有效成分為檸檬油、倍半萜烯、芳香醇等。
2.2芳香清熱藥此類中藥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性質寒涼,清熱之中長于解毒,具有清解火熱毒邪的作用。研究證明,清熱藥揮發性成分一般具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如連翹、金銀花、貫眾等。
2.2.1連翹連翹有光譜抗菌作用,抗菌主要成分為連翹酚及揮發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有很強的抑制作用。魏氏[7]運用連翹種子揮發油,利用濾紙片法觀察其對啤酒酵母菌、產黃青霉菌及黑曲霉菌的抑制作用,并測定了最小殺菌濃度,結果表明連翹揮發油對這些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2.3芳香化濕藥此類藥能舒暢氣機、醒脾開胃、助脾運化,用于濕濁內阻、脾為濕困,運化失職的病癥,如藿香、佩蘭、蒼術、厚樸、茵陳等,其主要成分為揮發油,可除四時穢濁之氣,更具抗菌作用。
2.3.1藿香藿香油能抑制大部分皮膚細菌如干燥棒狀桿菌、固著微球菌和莫拉氏菌的生長繁殖。張氏[8]對廣藿香精油的成分進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及抗菌活性研究,利用培養基藥物濃度稀釋法進行體外抗菌實驗,表明該精油具備一定的抗菌能力。付氏[9]研究認為:藿香精油有很強的抗菌活性,對常見皮膚蘚菌及煙曲霉等18種深部致病真菌有一直作用。周氏[5]的實驗認為藿香油除了對大腸桿菌不敏感外,對其他枯草桿菌等5種菌很敏感。
2.3.2蒼術江氏[10]、金氏[11]、鄧氏[12]都曾將蒼術用95%乙醇浸泡24h后取出,置室內點燃,其空氣消毒效果與福爾馬林相似。現代研究證明蒼術中含有的揮發油,以南蒼術為多,主要成分為蒼術醇、茅術醇、β-桉葉醇等,蒼術煙熏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枯草和綠膿桿菌有顯著滅菌效果,優于紫外和乳酸的消毒。
2.4芳香溫通藥此類藥物均味辛而性溫熱,辛能散、能行;溫能通,善走臟腑而能溫里祛寒,治療里寒證,如肉桂、小茴香、丁香等。
2.4.1肉桂周氏[5]采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肉桂揮發油,主要成分為肉桂醛,采用培養基平板連續稀釋法,測定揮發油的MIC,結果供試的6種細菌對肉桂揮發油高度敏感,MIC≤1/1280。有學者采用試管內藥基法測得肉桂醛對白色珠菌、新生隱球菌、煙曲霉菌的MIC、MFC均為0.1μl/ml,對孢子絲菌的MIC為0.2μl/ml等,表明肉桂醛在試管內有很強的抗真菌活性。
2.4.2小茴香茴香揮發油中含有茴香醛,白氏[13]等用藥基法測得茴香醛體外抗白念珠菌MIC為0.625~1.25mg/ml,MFC為1.25~2.5mg/ml;新生隱球菌的MIC為1.25mg/ml,與MFC相同,揮發油抗菌活性得到初步證實。
2.4.3丁香周氏[5]研究證實,丁香油也具備肉桂油相似的抗菌活性,MIC≤1/1280,但抗菌譜沒有肉桂油廣。丁香酚是丁香揮發油的主要成分。宋氏[14]采用固體瓊脂法以水楊酸為對照測定丁香酚的抗真菌活性,發現其對所試的10皮膚蘚菌、5種深部真菌、3種酵母菌均有抑制和殺滅作用。
2.4.4艾葉艾葉揮發油主要成分為水芹烯、畢澄茄烯、側柏醇等,體外實驗證明:艾葉油對肺炎球菌、甲、乙溶血型鏈球菌、奈瑟氏球菌有抑制作用。周氏[5]研究認為細菌對艾葉揮發油中度敏感;許多學者將艾葉進行空間消毒實驗,利用采集菌落的方法進行測定,艾葉消毒效果較紫外、過氧乙酸噴霧法效果好,對大腸桿菌、白喉桿菌、綠膿桿菌等均有殺滅和抑制作用,還能減少燒傷創面的細菌,對乙肝病毒HBsAg、HbeAg也有明顯的破壞作用。
2.5芳香開竅藥此類藥物具有辛香走竄之性,以開竅醒神為主要作用。正如《溫病條辨》所說:“此芳香化穢濁而利諸竅,使邪隨諸香一齊俱散也。”藥物如麝香、石菖蒲等。
2.5.1麝香麝香草揮發油能抑制革蘭陽性和陰性細菌、酵母菌及絲狀真菌。它的主要成分是麝香草酚、香芥酚、冰片、α-蒎烯、莰烯等。
2.5.2石菖蒲揮發油主要成分為α-細辛醚、β-細辛醚等。揮發油靜脈注射有肯定的平喘作用;揮發油治療量有減慢心率作用。梁氏[15]將石菖蒲等混合進行煙熏,用于消毒,1~7天內均能達到衛生學標準,特別其對霉菌殺滅效果優于紫外消毒。
2.6其他
2.6.1姜黃其揮發油主要成分為姜黃酮和二氫姜酮。杜氏[16]報道姜黃揮發油對動物皮膚蘚菌感染模型的有效率達87.5%;曹氏[17]采用試管內藥基法測定其揮發油對白念珠菌的MIC為2μl/ml,對新生隱球菌的MIC為5μl/ml,對裴氏著色真菌的MIC為10μl/ml,同時實驗還表明姜黃提取物具有消除、緩解由于炎癥滲出所造成的組織損傷的功效。
2.6.2大蒜大蒜油含有多種有效成分,其中含量較高的為二烯丙基三硫化物,即大蒜素。顏氏[18]采用沙氏培養基倍比稀釋法,觀測出大蒜油對真菌(白念珠菌、熱帶念珠菌、新生隱球菌)均有抑制殺菌作用;有學者對白色念珠菌殺菌曲線試驗表明:低濃度的大蒜油能抑制真菌生長,高濃度可完全殺死真菌;何氏[19]測定了大蒜油的抗真菌活性,MIC為6.25~50μg/ml,認為其作用機理為延長真菌生長的遲緩期。
3筆者對桂枝、荊芥、香薷等中藥揮發油抗菌實驗研究
3.1實驗方法改良培養基平板連續稀釋法。筆者將中藥揮發油純品與經滅菌處理適宜的溶媒配制成不同濃度藥液,同時根據要求配制出一種中和劑。該中和劑能及時中止菌液和藥液的反應。然后將0.5ml菌懸液與1ml不同濃度的藥液混勻,作用時間分別為3min、5min、10min。作用至預定時間,各加入1ml中和劑,混勻。取混合后的該液1ml接種于經滅菌處理的營養培養皿中,于37℃培養48h,計數菌落數,計算殺滅率。
3.2實驗結果荊芥、桂枝揮發油的濃度在2.08%時,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分別作用3min,殺菌率均達99.9%;香薷揮發油的濃度在1.04%時,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分別作用3min,殺菌率均達99.9%;連翹揮發油的濃度在8.33%時,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作用5min和對大腸桿菌及白色念珠菌分別作用3min時,殺菌率均達99.9%;藿香揮發油的濃度在8.33%時,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分別作用3min,前者殺菌率達99.9%,后者小于90.0%。
4討論
近年來,揮發油的抗菌制劑特別是空氣消毒劑及表面消毒劑的研究方興未艾。通過對天然植物中抗菌、抗病毒揮發油的提取,研制復合成高效、長效、低毒、使用方便的揮散型空氣消毒劑是我們研究的方向。
大量文獻報道:中藥揮發油,特別是芳香類多數具有抗菌作用。近年的研究也表明,從中藥中提取揮發油,利用其較好的抗菌效果,可以為制備各類空氣消毒劑提供篩選依據。
在研究桂枝、荊芥、連翹等中藥揮發油抗菌實驗中,筆者發現各類揮發油的最低滅菌濃度普遍高于文獻所報道的濃度。其原因可能有兩方面:第一,利用江陰天江藥業所提供的揮發油作為實驗的樣品,可能受到運輸、光照等因素的影響其濃度;第二,由于揮發油不溶于水溶性菌液,因此,溶媒的選擇對抗菌效果可能有很大的影響。筆者利用丙二醇為溶媒,實驗顯示,揮發油與菌液在此溶媒中有較好的溶解性。但是如果采用更好的溶媒,其滅菌效果可能更顯著。
【參考文獻】
1陳思東,譚劍斌,黃曉輝.桂枝不同提取液對大腸桿菌的殺滅作用及其蒸餾液的消毒效果研究.中醫藥研究,2001,17(2):53-55.
2黃曉輝,譚劍斌,陳思東.中藥桂枝提取物殺滅微生物效果研究.廣東藥學院學報,2001,17(4):300-301.
3林文群,劉劍秋,蘭瑞芳,等.閩產石香薷揮發油化學成分及其抑菌作用的研究.福建師范大學學報,1999,15(2):88-91.
4季宇彬.中藥有效成分藥理與應用.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348.
5周峰,籍保平,李博,等.十二種中藥揮發油及其濾液體外抗菌活性研究.食品科學,2005,26(3):50-52.
6紀莉蓮,張強華.腦莖葉揮發油的化學成分及抗霉菌活性的研究.食品科學,2005,26(10):91-94.
7魏希穎,周曉霞,馬海波.連翹種子揮發油抑真菌及在豬油脂酸敗過程中的作用.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2005,5:38-40.
8張廣文,藍文鍵,蘇鏡娛,等.廣藿香精油化學成分分析及其抗菌活性(Ⅱ).中草藥,2002,33(3):210-212.
9蘇鏡娛,張廣文,藍文鍵,等.廣藿香精油化學成分分析與抗菌活性研究(Ⅰ).中草藥,2001,32(3):204-205.
10江建行.蒼術煙熏進行手術間空氣消毒.護士進修雜志,1988,3(1):48.
11金詩鳳,王汝清,周光鑲.蒼術煙熏對空氣消毒效果的觀察.中國消毒學雜志,2003,20(3):198.
12鄧樂曾.中藥蒼術空氣消毒的滅菌效果觀察.黑龍江護理雜志,1997,3(6):62.
13白玫,戴文英,揚國玲,等.茴香醛抗真菌實驗及臨床治療研究.中藥皮膚科雜志,1995,28(6):364.
14宋軍,李鶴玉,趙小秋,等.丁香酚抗真菌作用的實驗研究.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1996,10(4):203-206.
15梁傳榮,郭雙敏,姚衛,等.中藥艾菖術方用于空氣消毒的臨床研究.齊魯護理雜志,2000,5(3):165.
16杜青云,胡永獅.姜黃揮發油洗劑對家兔石膏樣毛蘚菌感染模型的作用研究.藥學實踐雜志,2003,21(1):90-91.
17曹熠.中藥姜黃有效成分抗真菌研究及臨床應用研究.中華皮膚科雜志,1994,27(6):354.
篇10
【摘要】
目的研究茅蒼術的HPLC-ELSD指紋圖譜。方法高效液相色譜法,蒸發光散射檢測器(ELSD),水(0.25%乙酸)-乙腈梯度洗脫;流速0.6 ml/min;柱溫30℃。ELSD條件:不分流;漂移管溫度112.8℃;空氣流量3.1 L/min。結果共有10個共有峰,采用《中藥色譜指紋圖譜相似度評價系統(2004A版)》得出了茅蒼術藥材的對照指紋圖譜。精密度、穩定性、重復性實驗中各共有峰相對保留時間和相對峰面積的RSD均
【關鍵詞】 茅蒼術 指紋圖譜 高效液相色譜 蒸發光散射
蒼術為菊科植物茅蒼術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 DC.或北蒼術Atractylodes chinensis (DC.) Koid Z.的干燥根莖[1]。始載于《神農本草經》,蒼術性辛、苦、溫,歸脾、胃、肝經,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散寒、明目作用。主治脘腹脹滿、泄瀉、水腫、風濕痹痛、風寒感冒等,中醫臨床使用歷史悠久。其中尤以產于江蘇茅山地區的茅蒼術品質最好。茅山地區是茅蒼術的道地產區。但近年來國際市場對蒼術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茅蒼術被掠奪性采挖,加之對茅蒼術生態環境的人為破壞,造成茅蒼術資源的枯竭,使其瀕于滅絕[2]。為了保護這一珍貴資源,需對其優良品質進行分析。查閱相關文獻發現對茅蒼術傳統意義上的活性部位-揮發油的研究,未發現與道地性的直接聯系,所以我們選取了茅蒼術的水溶性部分進行初步的指紋圖譜的研究。由于茅蒼術水溶性部位含有的主要成分為無紫外吸收單萜苷類,故選用蒸發光散射檢測器,獲得了良好而穩定的結果。按照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2000年頒發的“中藥注射劑指紋圖譜技術要求”的有關規定[3],對產于江蘇茅山地區的不同采集地點的10批茅蒼術進行了HPLC-ELSD指紋圖譜方法的建立。建立其指紋圖譜是為了反映其質量情況,為建立穩定、可靠、全面的質量控制方法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儀器
1.1 樣品本實驗植物樣品包括茅蒼術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 DC.10份,南蒼術2份,北蒼術、白術各1份,其編號、采摘地點及采摘時間等見表1。樣品采收后洗凈切小塊,在55℃下烘干備用。
1.2 對照品蒼術苷A,3,4,11,14-四羥基愈創-9-烯-11-O-β-D-吡喃葡糖苷,純度≥98%,本課題組分得。
1.3 試劑及儀器乙腈:HPLC級;乙酸:AR級;去離子水。Agilent 1100液相色譜儀,HP Chemstation色譜工作站,Alltech ELSD 2000ES蒸發光檢測器,Agilent INTERFACE 35900E 數模轉換器,XWK-Ⅲ無油空氣泵,Phenoxmenex Synergi Hydro-RP 80A柱(4.6 mm×250 mm,4 μm)加C18預柱。
2 方法
2.1 色譜條件經方法學研究確定色譜條件,流動相A:水(含0.25%乙酸),B:乙腈。梯度洗脫程序見表2。柱溫30℃;流速0.6 ml/min;進樣量:30 μl。ELSD采用不分流模式,漂移管溫度112.8℃,空氣流量:3.1L/min。
表1 植物樣品的采集情況(略)
表2 梯度洗脫程序(略)
2.2 供試液制備取如上干燥植物樣品,粉碎,過40目篩。精密稱定2 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80 ml正己烷水浴加熱回流脫脂8 h。棄去正己烷液,取出樣品紙包待正己烷揮發至干,再加80 ml甲醇提取8 h。將甲醇提取液減壓蒸至小體積,甲醇定容至10 ml,用0.45 μm微孔濾膜濾過后備用。
2.3 參照物標準液制備精密稱取蒼術苷A,3,4,11,14-四羥基愈創-9-烯-11-O-β-D-吡喃葡糖苷對照品,甲醇定容配成2.94及1.00 mg/ml的原液備用。
2.4 穩定性實驗取茅蒼術04號樣品供試液,分別在0,4,8,12,24 h檢測指紋圖譜。結果各色譜峰的相對保留時間和峰面積比值基本一致,RSD<3%,供試品溶液在24 h內穩定,符合指紋圖譜技術要求。
2.5 精密度實驗取茅蒼術03號樣品供試液,連續進樣5次,檢測指紋圖。比較各共有指紋峰的相對保留時間和相對峰面積,結果表明各共有指紋峰的相對保留時間和相對峰面積基本一致,RSD<3%,符合指紋圖譜的檢測要求。
2.6 重復性實驗取茅蒼術09號樣品5份,按供試品溶液制備方法制備供試品,檢測指紋圖。并分別按上述液相條件測定,對共有峰的相對保留時間和相對峰面積進行統計,5份供試品溶液的RSD<3%,符合指紋圖譜的要求。
2.7 樣品測定精密吸取供試品溶液各30 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按“2.1”中色譜條件測定,記錄色譜圖。以蒼術苷A(S峰)的保留時間及峰面積為1,計算各共有指紋峰的相對保留時間和峰面積比值。并按“中藥注射劑指紋圖譜研究的技術要求”建立茅蒼術藥材的指紋圖譜檢測標準。
3 結果
3.1 相對保留值指紋譜的建立采用相對保留時間標定指紋峰,記錄80 min的色譜圖,以圖譜中蒼術苷A(3號峰)為參照物(S),將各指紋峰保留時間與同一圖譜中參照物的保留時間(設定為1)比較,其比值為各指紋峰的相對保留時間。計算10批藥材指紋圖譜中各指紋峰的技術參數(見表3),標定茅蒼術的特征指紋峰為10個(見圖1)。各特征指紋峰的保留時間為:峰-1(23.432 min);峰-2(26.383 min);峰-3(30.468 min);峰-4(43.478 min);峰-5(44.682 min);峰-6(50.365 min);峰-7(52.176 min);峰-8(63.336 min);峰-9(65.065 min);峰-10(70.435 min)。其中峰6為3,4,11,14-四羥基愈創-9-烯-11-O-β-D-吡喃葡糖苷。
表3 茅蒼術指紋圖譜的技術參數(略)
3.2 共有指紋峰面積的比值通過10批藥材測定,以圖譜中蒼術苷A為參照物(S),將各特征指紋峰面積與同一圖譜中參照物的峰面積比較,其比值為特征指紋峰的相對峰面積。據“中藥注射劑指紋圖譜研究的技術要求”規定,各共有指紋峰的面積比值必須相對固定。峰-4單峰面積占總峰面積百分比>20%,其差值<20%;峰-3單峰面積占總峰面積百分比>10%,而<20%,其差值<25%;其余單峰面積比均<10%,峰面積比值不做要求。符合指紋圖譜的要求。
3.3 非共有峰面積通過10批藥材供試品的測定,統計非共有峰與總峰面積的百分比,其結果為非共有峰面積百分比7.07%,符合指紋圖譜研究的<10%的檢測要求。
3.4 相似度采用《中藥色譜指紋圖譜相似度評價系統(2004A版)》對各樣品色譜圖的原始文件(輸出格式為aia)進行分析,自動匹配并以10批樣品生成的對照譜圖(中位數法)作為對照模版,計算各色譜圖的整體相似度介于0.564~0.887之間。見表4。
表4 10批藥材相似度(略)
3.5 其它藥材和茅蒼術HPLC-ELSD標準指紋圖譜的比較在同樣條件下分別測定了產于湖北和安徽的南蒼術、北蒼術、白術藥材的色譜圖,并與茅蒼術HPLC-ELSD標準指紋圖譜比較相似度。結果見表5。
圖1 典型茅蒼術HPLC-ELSD色譜圖(略)
4 討論
蒼術為中醫常用藥,臨床應用歷史悠久,具有健脾燥濕、祛風散寒的功效,尤以產于江蘇茅山地區的茅蒼術品質最好,歷來認為茅山是茅蒼術的道地產區。對茅蒼術道地性的研究集中在對其揮發油的研究。大量實驗證明道地產區與非道地產區茅蒼術含油量有顯著性差異,且道地產區低于非道地產區,這提示我們茅蒼術的道地性可能不是體現在揮發油上,而是在水溶性成分中。日本學者在對茅蒼術的研究中,從其水溶性部分分得了大量的單萜苷類成分,且顯示具有較好的藥理活性。基于這種原因,我們對茅蒼術的水溶性化學成分進行了系統的化學分離,并對其指紋圖譜進行研究。實驗發現,蒼術水溶性部分成分多為沒有紫外吸收的單萜苷類成分,采用紫外檢測器在圖譜中基本看不到吸收峰,故本實驗選用ELSD檢測器并獲得了滿意的結果。
表5 與其它藥材的比較結果(略)
4.1 提取條件摸索 比較了甲醇、95%乙醇、50%甲醇、50%乙醇等對樣品的提取效果,以甲醇提取的樣品液出峰較多,故選定甲醇做為提取溶劑。
4.2 液相條件摸索 本實驗采用ELSD檢測方式,ELSD檢測器能檢測到任何揮發性低于流動相的化合物,因此溶劑中極微量的殘留成分也能檢測出來,造成峰的干擾或基線不穩。在液相洗脫條件的摸索中,嘗試了使用甲醇-水,乙腈-水兩種溶劑系統。即使在使用高純度甲醇溶劑時,譜圖中仍有含量較大的雜峰,而在選用乙腈時雜峰較少,故選擇乙腈-水做為梯度洗脫的溶劑系統。茅蒼術所含成分較復雜,給液相分離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通過加入一定的緩沖溶液可以大大的改善峰形,提高分離度。對幾種揮發性的緩沖溶液進行比較,選定加入0.25%的乙酸。
所采集的10批藥材均為野生茅蒼術藥材,生長年限等因素可能會對藥材的內在質量產生一定的影響,所研究的指紋圖譜所表達的信息,僅代表茅蒼術藥材的整體情況,故而10批茅蒼術藥材的指紋圖的相對峰面積值變異較大。
10批茅蒼術藥材圖譜與茅蒼術標準指紋圖譜的相似度介于0.965~0.855之間,產于湖北的南蒼術與茅蒼術標準指紋圖譜的相似度為0.867,顯示兩者有較接近的化學成分組成。產于安徽的南蒼術與茅蒼術標準指紋圖譜的相似度為0.73,明顯不如產于湖北的茅蒼術近,這與其它實驗證明的結論相符。茅蒼術在茅山地區生長具有較好的道地性優勢,引種于湖北地區的茅蒼術道地性優勢優于其它地區。產于北京的北蒼術與茅蒼術標準指紋圖譜的相似度為0.236,顯示二者之間化學成分相差大,不能混用。白術與茅蒼術標準指紋圖譜的相似度為0.062,相似度最低。本實驗建立的HPLC-ELSD指紋圖譜為快速鑒定蒼術類藥材提供了依據。
本實驗在中藥色譜指紋圖譜相似度評價系統(2004A版)的輔助下,得到了茅蒼術藥材的HPLC-ELSD指紋圖譜,為茅蒼術藥材的進一步研究及質量控制提供了依據。
【參考文獻】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S].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