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長篇小說范文
時間:2023-04-09 21:50: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賈平凹長篇小說,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賈平凹, 秦腔
Abstract: jia ping-wa's novel the tendencies of the shaanxi DanFengXian content involves the home town of the lingqu cannel flowers story, works with exquisite plain language, the "compaction of internal writing style",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in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country's value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the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between the lines of a home into deep feeling and cavity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ural thinking.
Keywords: jia ping-wa, tendencies
中圖分類號:I0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秦腔》是賈平凹的第12部長篇小說。內容涉及其家鄉陜西省丹鳳縣棣花鎮的故事。作品以細膩平實的語言,采用“密實的流年式的書寫方式”,集中表現了改革開放年代鄉村的價值觀念、人際關系在傳統格局中的深刻變化,字里行間傾注了對故鄉的一腔深情和對社會轉型期農村現狀的思考。賈平凹稱“我要以它為故鄉樹一塊碑”。
首先說題目,陜西人說“秦腔”二字,語氣里絕對含有更多的精氣神,癡迷、驕傲等雜合而成的情緒溢于言表。“秦腔”二字里,包含著一種強烈的文化認同和鄉土迷戀。寫作領域從不離開關中大地的賈平凹,以《秦腔》為名創作一部長篇小說,顯然是對關中文化的一次集中表達,是一位作家對鄉村世界進行一次清晰的文學梳理的努力。創作這樣一部小說,賈平凹想象中的讀者大概不是書齋里的批評家和城市里的知識青年,而是要用一次完整的寫作走近那些曾經熟悉、依然親切的故鄉人的心靈。
把精神說清楚是一個巨大的誘惑,也是一種極度的冒險。賈平凹以前的小說世界是一個相對寬泛的鄉土概念,這一次的“清風街”是他徹底回鄉的寫作行動。正是因此,我們看到的《秦腔》,不是“百年歷史”的描述。“百年歷史”的宏大構想,在近十多年來的長篇小說創作里,已是一種通行的慣例。《秦腔》里的時間是彎曲的、回轉的,有時候看上去還是靜止的,《秦腔》的空間是具體的,清風街這個鄉村世界是整部小說惟一展現的空間,就是在這樣仿佛靜止的時間和相對狹小的空間里,賈平凹要描述一場人間悲喜劇,讓這個平靜的世界充滿動感。
小說通過對一個小村鎮日常生活變遷的細致描繪,折射出新時期農村改革之后的瞬間繁榮與讓人心痛的凋敝。那個充滿“靈異”的世界是通過一個“瘋子”之口敘述出來的,讓讀者覺得自己就是飄在那個鄉村上的“靈魂”,能看見那里已經發生、正在發生和即將發生的一切。而農村三代人的價值觀與精神狀態的差異,也正好讓人看見鄉村與傳統文化所面臨的巨大困境。盡管整部小說由一個“瘋子”的視角統攝,有時可能有微微的“油滑”,但那種蒼桑悲涼感卻是那么力透紙背,讀起來仿佛確是在聽一曲中國鄉村的悲歌!
《秦腔》描寫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秦腔,而是要通過秦腔這個載體表達作者的一種情緒,那就是在農村中傳統與現代的交替,歲月沖刷與沉淀的過程等等。然而作者面對時代的變遷,內心也充滿了迷茫和無奈,他并不能給讀者一個圓滿的答復,對于舊的為什么要走,新的為什么要來,作家充滿了困惑,他只能對過去的點點滴滴予以憑吊和懷念,沉浸在無邊的困惑、無奈甚至是痛苦之中不能自拔。作家的心情是堵塞的,讀者自然也不會豁然開朗,而只會在一堆文字之中感受沉重。
在這部小說里,作者突破了以往的傳統寫法,抽去了故事情節,懸念等小說中的元素,可以說這是一種冒險的寫法,這樣做是很不容易的,但賈平凹卻成功了。他在《秦腔》的寫作中更多的寫出了一種留念,更多的是一種割舍不掉的東西,筆下充滿了溫暖。而作品中的“引生”這個人物形象值得研究和探討,他的愛是一種沒有功利主義的苦愛,這也是一種非常痛苦的愛情理想!如果我們仔細品嘗的話,一定會有很多的東西借鑒,尤其這種在對話中推動小說情節發展的寫作思路是值得思考的。文章中除了引生以外,就是“白雪”的描寫,她從一個秦腔名角到淪落到一個專門為紅白喜事跑場子的人,這是一種作者絕望的態度,在她的身上意味著對傳統文化想象的終結,這種消失不是忽然的消失,而是一點一點地消失,一寸一寸地消失,寫的那樣不知不覺,不驚不乍。這部作品初讀起來似乎很艱難,小說有一個巨大的沉默的層面,它的主題也許就是沉默。《秦腔》給我們的東西不僅是挽歌、愛、留戀,而是一個站在此地,站在廣大的沉默的中心,感受到這種沉默的壓迫,為此而焦慮,為此而不知所措。
賈平凹看似貌不驚人的小說,寫出了真正中國式的人間關系,有歷史感,又有當下性。比如把白雪這個女性寫得非常美,把引生和夏風這兩個人放到白雪的周圍,通過這兩個男性對天仙一般女性的姿態和得到的結果來考量一種東西,這個東西是一個人用一生追求而沒有得到的,在另外一個人那里卻是唾手可得。那兩個男人實際上就是一個人的分裂體,而這個人很可能是賈平凹自己,他把強大的心理性格投影到人物身上,但不能在一個人身上實現正在分裂的精神狀態,所以放在兩個人身上表現,表達非常極端的對純粹的精神上的追求,夏風從城里回來很隨意的對待鄉間任何人物和事態的姿態,這正是轉型時期中國很多人精神上面臨的困境。
篇2
關鍵詞:賈平凹 文學創作 藝術追求 文化底蘊
賈平凹是中國近現代文壇上最具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后來的文學評論家對其文學作品存在著不少的爭議。雖然對于賈平凹的文學創作目的、創作水平和寫作藝術都有著褒貶不一的看法,但他的文學作品在三十幾年的歷史考驗中顯示出了它所有的文化內涵和文學價值。賈平凹的文學創作成果不僅是中國文壇的成果,同時對于當代文化的發展也有著積極的作用。
一、賈平凹文學作品創作中的鄉土情結追求
作家的文學創作就猶如在大海中徜徉一般,心靈是左右其航向的羅盤,航行的時間越久,里程越長,精神的指示作用也更加明顯。那么在賈平凹的文學創作中的精神向導又是什么呢?作者本人曾經非常直接地說:“我是一位農民。”這一種質樸的宣言對于賈平凹來說不是一種標新立異的噱頭,而是對于創作追求的一種表態。眾所周知,賈平凹在早期的文學創作中極力回避和擺脫農民的身份,對“非農業”身份極度宣揚。當賈平凹的文學創作得到了社會上廣泛認可的時候,最初的動機得到了滿足以后,精神上的導航陷入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空虛迷茫中,不知道自己文學創作的未來是什么。
賈平凹接下來在“商州”開辟了自己新的寫作陣地,與此同時也以此為“錨地”開啟了自己新的精神旅途。在這一關鍵的轉型時期,賈平凹的文學作品充滿了自信,文學創作也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時期,為自己贏得了很大的榮譽。“伴隨著商州系列作品的影響,我也逐漸開始一步步自覺過來,要長期堅守這兩大陣地,一個是商州,一個就是西安,從商州的角度看西安,從西安的角度看商州,堅持從這兩個不同的角度來看中國,所以一直寫到了現在。”也就是從西安的視角來寫商州的封閉和落后,從商州的視角來寫西安的浮躁和頹廢,基于這兩個視角,站在一個傳統的視角來看現代化中的中國,并沒有清晰的現代性視角。
雖然賈平凹在西安已經生活了幾十年,成為了一名職業作家,但在內心深處還是一直將精神的寄托放在曾經的商州這一鄉土的文化體系之中,這種精神家園的影響是恒久的。和其他的作家相比較,不同于張愛玲在上海和香港這樣的時尚之都生活和求學,對于現代意識有著真實的體驗;也不同于魯迅有著日本海外求學的經歷和北京上海大城市的生活,雖然也曾經說過“朝花夕拾”的精神回歸,但畢竟都沉浸在現代都市思維的模式之中;賈平凹的思想則是在進入都市之前已經基本定型,雖然一樣有著城市的身份,但精神的家園一直定位了鄉村之中。在《關于小說創作的回答》中,賈平凹就十分直率地說道:“說到了根本,咱的思想還是小農思想。根本上講,咱還是農民,雖然已經到了城市,有了城市戶口,極力想擺脫農民意識的影響,但是歷史的烙印誰又可以隨便改變呢?”賈平凹在思想和情感上都始終無法融入到現代都市的生活模式中,無法和現代文明的意識產生共鳴,所以固守著鄉土的意識戀戀不忘。
也正是基于這樣的原因,賈平凹看到鄉村在都市化的進程中已經開始凋零,并且借助西安的都市視角來對西北農村生活的落后和農民思想意識的愚昧無知進行描寫,賈平凹的情感仍然是傾向于鄉村的,也從根本上對以鄉土意識為根基的文化有一種認同感。賈平凹的小說《秦腔》表面上看是為民間傳統的文化所唱的一首挽歌,更多的是透露出對于這種傳統文化的一種深深依戀之情。也正是因為此,當賈平凹的文學創作向都市題材進行轉型的時候,內心深處對于這種新的寫作對象缺少精神上的認同和價值上的肯定,從中也感受不到樂趣和希望,沒有了精神上的根基和支持。很多文學評論家提出“魂歸何處”這樣的問題對于賈平凹的小說作品研究始終是一個大的問題。在賈平凹的商州系列作品以后所創作的“西京”系列正是這一系列矛盾的有力體現,像小說《廢都》、《高老莊》、《懷念狼》這些文學作品從總體上看都不是特別的成功,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此。
賈平凹文學創作中的鄉土情結追求就決定了他對于現代文明的一種抵觸感,而賈平凹作為一名知識分子,在面對傳統和現代,東方和西方,民族和世界等這樣一系列抉擇的時候,賈平凹顯示出了對傳統的肯定,但對于現代卻難以達成共識,因此賈平凹可以形成自己獨特的中國文學味道,但一直沒有形成典型的現代文學風格,這也是他一直無法擺脫的一個精神枷鎖,這也就成為了我們對中國文學走向進行審視的一個重要分界點。
二、賈平凹文學作品創作中的寫實藝術追求
賈平凹在中國文壇辛勤耕耘了幾十年,從一位苦心練筆的文學青年一直到享譽海外的著名作家,他對文學創作的藝術追求不會一成不變。賈平凹的文學創作經歷了起伏和變化,讀者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也隨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作家的創作思路也進行了不斷調整和反思,對于賈平凹的文學創作藝術追求也只能從整體上進行主導性的把握。
從客觀上講,賈平凹的文學創作藝術追求一直存在并且從未滿足,始終在探索和追求的道路上前進著,它也是這位豐富多產作家一直進行文學創作的動力支撐。賈平凹早期所創作的散文和小說作品因為寫作內容和技巧上的主導因素,一直被認為是“為了藝術所藝術”,“唯美式的寫作”,賈平凹所創作的散文被稱之為“美文”,作品主要表現了自己家鄉的自然美,人情美和兒女美,中短篇小說則是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心靈的刻畫、小說故事情節構造和文字語言組織等方面。即便是一塊“丑石”,在賈平凹詩情畫意的文學創作追求中也會顯示出美的韻味。賈平凹在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是非常成功的,雖然被人們略顯刻薄地稱為“假聲寫作”,但其文學創作的追求和目的是單純的,所以可以在文壇上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假如賈平凹也像廢名、孫犁、沈從文等作家那樣以這種文學創作風格一直堅持下去,同樣也會成就自己的文學地位,但賈平凹的文學創作追求并沒有因此而止步。或許是因為社會現實情況的變化,時代風云的變幻,抑或是因為文學思潮的激蕩,作家自我文學創作意識的覺醒等原因,作家賈平凹不僅“有意識的”對自己的散文創作進行了約束,并且在自己的小說創作過程中進行了重大的轉變和徹底性的轉向,開始直面現實,對于民族的前途、文化的命運走向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和思考。賈平凹將文學創作的源泉寄托在了身處在改革開放浪潮中的農民和處于在轉型期中的知識分子身上,以自身的真實體驗,創造了一系列頗有影響力的文學作品。小說《浮躁》、《廢都》、《白夜》等文學作品的創作問世標志著賈平凹文學創作追求的一些調整。誠然,賈平凹依舊是一位作家,但中國文人傳統的歷史傳承使命感和文化責任信心讓具有文學濟世的賈平凹不再滿足于自己“唯美作家”身份,開始了自己文學創作中的寫實藝術追求探索。文學評論家謝有順在十幾年前對于賈平凹的文學創作進行過這樣的評說:“我在賈平凹的著作《高老莊》中讀到了一種深邃的,像大地一樣堅實的真實感。這種感覺主要是作家賈平凹對于當下生活中每個細節和每一個精神線的敏感捕捉,以及賈平凹對于事實和場面的描繪能力。一直到長篇小說《古爐》的正式出版,賈平凹展示了自己作為一位小說家的真正功夫還是寫實。”在小說《后記》中,作家也自己坦言道:“我還是依舊采取了寫實的手法,建立了那個自古以來就以燒瓷為生的村子,這樣可以讓這個村子變得有聲有色,更加有氣味和溫度,開目即見,觸手可摸。”在文學創作中,其實最容易的也就是最難的,最樸素的也是最豪華的。什么才叫生活?逼真了才能活,要想逼真就得寫實,寫實的素材就是現實生活。
誠然在文學創作中僅僅是靠寫實還不足以成就一位作家,也無法構建一個豐腴的小說世界。賈平凹自己也曾經表示,寫人寫事要有形而下的準確和真實,同時還要有形而上的升華和概括,這構成了賈平凹文學創作寫實追求中的另一個維度。儒、釋、道為核心的傳統觀念和民間意識中的鬼、巫等神秘因素被引入到了文學創作中,形成了一種與真實事物對照而顯示出的張力,將文學作品中的整體意蘊擴大。在小說《古爐》中,更是使用了類似馬爾克斯小說中的魔幻手法進行寫作。賈平凹的文學創作追求有現代意義,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傳統氣息,更要帶有一定的民間味道,注重整體上的藝術,要在憨拙里顯示通靈,在樸素里顯示華麗,在簡單里顯示豐富。
三、結語
賈平凹作為中國現代文壇上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作家,有著自己的文學創作藝術追求,并且用自己的文學作品展示了作為一個有責任心的作家應該承擔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感,為自己贏得了在文學界的崇高地位。對于中國的作家而言,只有在面對傳統和現代、東方和西方、善與惡等基本的文化問題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并且借助于文學藝術的形式形象化地表達和傳遞出來,作品才會有靈魂,才可以發現現實和歷史的不足,對于人們的精神和文化建設風貌做出正確的啟示和指導。
參考文獻:
[1]尹君.淺析賈平凹文化身份的多重復雜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05).
[2]賈平凹.古爐[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篇3
回望來路,他也不免興嘆,說自己撲騰著、撲騰著,就撲騰成了老漢。誰都能從中讀出一絲力不從心欲服老的滋味吧。可轉念一想,這位陜西作家別說跟同輩人相比,就是比晚近的一些所謂暢銷書作家,推新作的速度也毫不遜色――距前一部長篇小說發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再度拿出另一部長篇。就沖這個,也讓人不得不對他的勤奮肅然起敬。
記者:你以鄉土中國為基礎創作了大量的作品,這其中的秘訣是什么?
賈平凹答:盡量把小說寫得很有趣味性,最起碼讓大家有興趣讀下去。比如說我老想上帝造人也需要吃飯,吃飯必然是很辛苦的,你要種糧食,把糧食磨成面粉,把它做成飯,你不停地要拿牙來嚼,到腸子里、肚子里后消化了排泄。上帝讓人維持下去必須要吃飯,要吃飯就得來一些口味、來一些食欲,你就很樂意去干這個事。就像生育一樣,生育是一個很辛苦、很無聊的工作,但是它給你增加樂趣,你就很樂意去干這些事。
我一直覺得年齡對人來講特別重要,年齡實際上就是時間,時間可怕得很,到一定程度就不一樣了,就像莊稼一樣,經過一段時間就成熟了,但這不是說我自己現在就怎么怎么樣,但是肯定比當年要強一些了。
篇4
對于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遲子建保持著一如既往的平和與寧靜,她說自己對獲不獲獎沒有太大的期待。
其實遲子建更早以前的一部長篇小說《洲國》也曾入圍茅盾文學獎,但最終沒有獲獎,如今《額爾古納河右岸》最終獲得了評委們的青睞,她個人認為可能與這部小說的主題有關:“《額爾古納河右岸》與《洲國》相比,不僅是一部單純的歷史題材的小說,它同時也具有現實意義,書里描寫的一切都是活生生存在的。我去過很多國家,發現全球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正經歷著與鄂溫克部落相同的命運與遭遇,許多原生態的東西都正在被戕害。作為一個作家,不會去做道德評判,不會探究事情的合理性,我只是希望能把這種現代化慢慢消除世界文化差異性的過程展現出來。”
從這里,我們就可以感受到一個“小女子”的大見地。
“我的作品最大特點是不寫自我”
女性駕馭歷史題材往往會把個人思想的痕跡留在里面,對于這一點,遲子建說:“我很少寫關于自己內心的一些東西,我也從來不去刻意追求一部作品的厚重感,因為深刻是求不來的,只能是自然而然呈現。對于一個作家來說,我很信奉的一點是,雖然后天的知識儲備、文化積累必不可少,好的作品與作者的創作環境、生活環境也是息息相關的。優秀的作家不能與現實生活割裂,否則他的作品一定非常蒼白。只有深入地了解生活,擁抱生活,才能獲得創作的靈感源泉。
“小人物說大歷史”
遲子建從《洲國》到《額爾古納河右岸》的長篇小說創作始終實踐著“用小人物說大歷史”這一創作理念。因此說遲子建也是“小人物”她一點兒都不反感,但說她是小女子,她未必愿意,盡管她的作品中無處不體現著女性的溫婉與細膩。遲子建曾三次獲得魯迅文學獎,近來又摘取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無疑,她這個“小人物”已向大作家的行列邁進。
曾經也是個“少女作家”
和近些年涌現出來的那些“80后”文學青年一樣,遲子建也是在青春時期就開始了幸福的作家夢。“我第一次嘗試創作長篇小說是在1984年,當時只有20歲。”遲子建說,“我感覺青春是一種力量,能夠給予一個作家激情和靈感。而且,真正寫作的人,不管年紀多大都不會蒼老,時間、知識和閱歷的積累會讓一個人更加成熟。”遲子建說自己的青春就是在寫作當中度過的,這種青春的寫作從各個方面都會給予她很多很多東西,使自己慢慢變得成熟。
而談到“80后”文學青年批判前輩的反叛精神,遲子建認為,對于一個作家來說,無論是稱贊還是批評都是可以接受的。不過,她也告誡“80后”文學青年:“批判一個事物的前提是真正懂得和了解它,這要有深層次的積累。如果僅僅從感官而不是從心靈去批判,就難以產生藝術震撼力。”
篇5
三毛:原名陳平,一位臺灣作家,父母是古典文學教師,受家庭影響,五歲時就開始閱讀《紅樓夢》。三毛的文字如其人,像一朵絢麗多姿卻又平淡無奇的云,潔白無暇而又飄逸靈秀。自由浪漫,坦率而又不失天真。自殺后,骨灰一半遺在了臺灣的日月潭,一半遺在了大陸西北的鳴沙山(敦煌)。日月潭可以浸透《溫柔的夜》,鳴沙山可以重溫《撒哈拉沙漠的故事》。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大抵描繪的應該是她吧。
賈平凹:陜西、西安人,原名賈平娃。西安是六朝古都,厚重的文化積淀孕育、熏陶了他。善長寫長篇小說和散文,其《廢都》是對《紅樓夢》的一次成功模仿,同《紅樓夢》一個遭遇,一開始就被淪為禁書。散文:語言樸實、平和。小說:語言富有獨到的地域氣息,并有方言夾雜其間。其作品擺脫了那種浮躁、張揚、淺薄、晦澀、華麗的文風,整合并開創了一種現實感、趣味性、哲理性、深沉氣質的風格。寫小說難,難在有始難有終,高鄂對《紅樓夢》后期成員遭遇的安排非常合理。
張愛玲:一個不落俗套、本文由搜集整理,轉載請注明出處()!身著紅袍的前衛女子,個性十足。《傾城之戀》、《沉屑香》、《半生緣》…。她的文字更具個性:環境描繪、意韻烘托、心理剖析、想象豐富,讀起來有如身臨其境之感,飽含了對愛情的透徹思悟。她仿佛在告戒后代的女子們如何識破男人們的詭計,不過男人和女人的分工不同,男人天生就是在給女人使壞,女人總是用她的好來原諒他的壞。女人談戀愛前應該讀讀張愛玲,失戀之后更應該讀讀張愛玲,做女人應該像張愛玲。
如果你對他們三位的情況比較了解,你會發現,三毛比較欣賞賈平凹的文章,賈平凹比較欣賞張愛玲的文章。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早年是上海藝術戲劇學院的院長(現已封筆終老,退出文化圈)。《借我一生》、《文化苦旅》、《霜冷長河》、《千年一嘆》、《山居筆記》,從他的作品名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何等大氣的作家,這里用作家來稱謂他是有問題的,準確地說他是一位藝術理論家,并對歷史有較深厚的研究。他的作品除《借我一生》以外,都與隨筆有些類同。余秋雨猶如一位歷經滄桑的老者在向我們講述國內、國外的歷史、文化史。
篇6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其代表作長篇小說《子夜》,他的“農村三部曲”是《春蠶》、《秋收》、《殘冬》。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兒》、解放后寫了劇本《龍須溝》、《茶館》。
此外,還有葉圣陶的《倪煥之》錢鐘書的《圍城》沈從文的《邊城》郁達夫的《沉淪》,都是名家名篇。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其代表作為詩集《女神》。后雙寫了劇本《屈原》、《虎符》、《高漸離》等。
的《雷雨》是杰出的現實主義悲劇,還寫《北京人》《日出》《王昭君》等名篇。
此外還有的《包身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冰心的《寄小讀者》《小桔燈》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魯迅的《朝花夕拾》《野草》都是名家名作。
當代文學常識(1949-2005)
1、當代小說周立波的《暴風驟雨》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干河上》榮獲斯大林文學獎金。
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
孫犁《白洋淀紀事》《荷花淀》
楊沫的《青春之歌》
柳青《創業史》
古華的《芙蓉鎮》都是名家名作。
當代崛起的小說家還有劉紹棠、從維熙、王蒙、路遙、柯云路、張杭杭、王安憶、賈平凹等。
2、當代詩歌散文戲劇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
柯巖的《,我在哪里?》
賀敬之、丁毅的《白毛女》
吳伯蕭的《北極星》
楊朔的《茶花賦》
秦牧的《花城》
劉白羽的《長江三峽》
碧野的《陽光燦爛照天山》
舒婷的《橡樹》
外國文學常識
(一)史前神話
1、古希臘神話:《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
2、古希伯萊神話:《圣經》(新舊約翰全書)
3、亞洲有古代阿拉伯民間故事集《天方夜譚》(又稱《一千零一夜》)
(二)、希臘羅馬時代
1、散文
《理想國》(柏拉圖)《詩學》(亞里士多德)
2、戲劇
《被縛的普羅米修斯》(埃斯庫羅斯)
3、寓言
篇7
關鍵詞:陜西文學作品 鄉土情節 發展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 (2017) 04-0287-01
一、引言
20世紀50年代以來,陜西文壇相繼出現了數位有全國影響力作家,以柳青、杜鵬城為核心的第一代陜西作家為陜西的文學創作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們的代表作《創業史》和《保衛延安》等等都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作。他們強調文學創作要貼近生活,追求真實。以路遙、實、賈平凹為代表的第二代陜西作家更是繼承和發展了這種鄉土文風,《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等作品都具有濃郁的鄉土情節,這些作品在全國文學創作領域刮起了一股陜軍東征的旋風。而以楊爭光、紅柯為代表的第三代陜西作家在其《老旦是一顆樹》、《好人難做》等作品中也緊緊圍繞鄉土、鄉情主題。這里我們主要來探析第二代和第三代陜西作家文學創作中的鄉土情節。
二、路遙、實、賈平凹文學世界里的鄉戀、鄉思與鄉情
1.路遙作品中的農民式鄉土觀――陜北高原情節
路遙是陜北黃土高原孕育成長起來的文學巨匠。滲入到血液里的鄉土情懷讓他深深的熱戀著那片養育他的故土,也更深切的關注著農村發展和農民命運狀況。在創作中,他筆下的鄉土社會都是陜北黃土高原農村和農民歷史縮影,如《風雪臘梅》中的馮玉琴、《青松與小紅花》中的吳月琴、《人生》中的高加林和劉巧珍、《平凡的世界》里的孫少安和孫少平等藝術形象,這些人物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和所處的環境抗爭、搏斗,以期實現自己人生價值。
《平凡的世界》是路遙“以青春和生命作抵押的作品”。作品緊緊圍繞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來開展,文中復雜矛盾糾葛交織,諸如愛情、挫折、痛苦、追求等各種沖突相互交錯,通過他們人生經歷和心靈進程,路遙向廣大讀者展示了改革開放時期我國西北農村一代農民的精神風貌及他們的奮斗歷程。堅韌、剛毅的孫氏兄弟是20世紀70、80年代我國農村社會變革中最先覺醒的農民形象代表,在黃土地平凡的世界里演繹著不平凡的人生。可以看到對所有鄉土人物的塑造和對大量相關鄉土風情的描寫都是路遙鄉戀的體現,也是他對人生的獨特探索和思考。
2.農民作家實作品中深深的鄉戀――關中平原情結
實是從西安普普通通的農村家庭走出來的一位文學大師,其文學生涯也一直沒有離開鄉土這個主題。他先后在《鄉村》、《康家小院》、《梆子老太》、《四妹子》、《藍袍先生》、以及《白鹿原》中刻畫了一系列如康田生、馮馬駒、四妹子、梆子老太、藍袍先生、白嘉軒、等各種形形的農村人物形象。通過對這些人物的塑造,既表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厚重,也表現了社會變革中農村社會現代文化的不斷發展和壯大。
《白鹿原》是忠實的巔峰之作,是他用生命凝結出的文學傳世之作,就如他所說是一部能夠死后當枕頭用的大書。這部小說以陜西渭河平原上的白鹿村為背景環境,通過刻畫白嘉軒、鹿子霖、朱先生、黑娃、田小娥等人物形象,展現了50年間白鹿兩個家族之間的恩怨情仇糾葛以及白鹿村在那場社會大變革浪潮中的起起伏伏。整部作品里都充滿著黃土與泥沙味道,沒有城市的繁華喧囂,只有鄉土安靜與厚重。這正是實一生不曾改變的鄉土情結的真實寫照,故里是他靈魂的棲息地,是他內心深處純凈的傳統文化圣地。
3.山地之子賈平凹作品中濃濃的鄉情――陜南山地情節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賈平凹在陜南丹鳳的農村長大,深深受到商州文化的熏陶和影響。從《山地筆記》描寫商州山水開始,到后來的《商州》、《臘月正月》、《浮躁》、《高老莊》、《古爐》等,賈平凹筆下塑造出了劉成與珍子、韓旋子與王才、金狗與小水、高子路等普通鄉村人物形象。這些作品述的都是普普通通鄉村人物之間的愛情抗爭史、矛盾斗爭史、生活奮斗史、新舊文化沖突史,將秦人秦地的鄉土風情文化全貌的展現給了大家。
《秦腔》是賈平凹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這部作品以陜南一個村鎮―清水街為焦點,通過引子這個所謂“瘋子”的視角來講述了清水街上白家和夏家兩大家族的故事。前后近二十多年,清風街經歷著社會變革帶來的巨大變遷,農民負擔沉重、農地喪失以及農村文化失落等問題,讓夏家兩代人在堅守土地與逃離土地的變化中產生了諸多對抗和斗爭。在賈平凹的筆下,夏家家族的命運變遷正是陜西乃至整個中國農村變革縮影。可以看出賈平凹的相當一部分文學作品都是圍繞著山地農村來展開的,那是他骨子里對鄉土深深的眷戀。
三、紅柯、楊爭光作品中所體現的鄉土情懷
篇8
極花的模式化命運
《極花》故事并不復雜,創作靈感來源于發生在一個老鄉身上的真實故事:老鄉的女兒在十幾歲時遭人拐賣,他們苦苦尋找了好幾年,好不容易才把女兒解救出來;可當時姑娘已經生了一個孩子,孩子留在了被拐賣的地方。回到家后,由于媒體宣傳公安解救成功的新聞,人人都知道老鄉的女兒遭人拐賣,姑娘不再出門、不再說話,整日呆坐著一動不動。再加上思念孩子,半年后,女兒背著父母跑回了被拐賣地。
《極花》的名字是小說中的一種植物,在冬天是小蟲子,夏天又變成草和花。“有點像冬蟲夏草,但又不是,村里的人就用極花冒充冬蟲夏草去賣。”
《極花》只有16萬字,結構簡單,以第一人稱書寫,“我”即是主人公極花,整個框架基本上沿著老鄉女兒的故事發展。類似的新聞事件并不罕見,比如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郜艷敏事件”――
1994年,河南姑娘郜艷敏被拐賣至太行深處的河北曲陽縣靈山鎮下岸村,之后在村里當上代課教師,2006年成為“感動河北”十大年度人物,她的事跡被改編成2009年上映的電影《嫁給大山的女人》。一個被拐女孩的血淚史被包裝成感動中國的心靈雞湯,社會良知被大面積吞沒。
比《極花》走得更遠的還有電影《盲山》,一個《嫁給大山的女人》反面的故事,這才是真實的鄉土中國。
從被拐到不得不順從,極花走過了一條坎坷的道路。懷孕后,極花“越發恐懼,焦躁不安,額頭起了痘,又嚴重地便秘,只要黑亮不在窯里,就使勁擠壓肚子、蹬腿,甚至從炕上、方桌上往下跳,企圖它能墜下來,像大小便一樣拉掉。”最終,她宿命而又無奈地生下了孩子,并像所有母親一樣愛上了這個孽種。
如此說來,《極花》可以說了無新意,延續之前的賈氏小說思維,男權社會中的女性掙扎,凸顯了陰郁的時空。老老爺的身影伴隨這個村莊,讓人想起魯爾福的《佩德羅?巴拉莫》,死生無所寄,凋敝的最終結局,或許就是一種新的復出。
最后的農村,最后的光棍
極端落后的村落,積攢了越來越多的光棍兒。賈平凹深有感觸:“我是到過一些這樣的村子,村子里幾乎都是光棍,有一個跛子,他是給村里架電線時從崖上掉下來跌斷了腿,他說:我家在我手里要絕種了,我們村在我們這一輩就消亡了。我無言以對。”
拐賣之外,他將視野放到廣闊的鄉村世界:“拐賣是殘暴的,必須打擊,但在打擊拐賣的一次一次行動中,重判著那些罪惡的人販,表彰著那些英雄的公安,可還有誰理會城市奪去了農村的財富,奪去了農村的勞力,也奪去了農村的女人。誰理會窩在農村的那些男人在殘山剩水中的瓜蔓上,成了一層開著的不結瓜的謊花。或許,他們就是中國最后的農村,或許,他們就是最后的光棍。”
2011年,年輕導演郝杰拍攝了一部電影《光棍兒》,把鏡頭對準了農村的褲襠問題――某貧困山區的四個老光棍。村里男女比例的不協調使得光棍問題變成了老大難問題,時間一久,人老了,這問題也就無法解決了。在一個信息不怎么發達的封閉山村里,性問題變得如此苦悶、焦躁、混亂,全村只有那么一個年老色衰的老年婦女蜻蜓點水似的游走在各個光棍之間,暫且解決一下光棍們的褲襠問題,其他疏解苦悶的辦法就是反復聽些聽了幾十年的葷曲兒。
城鄉二元化發展自然體現在褲襠問題上,這種不平衡性不僅作用于性上,而且在整個城鄉二元的道德評判體系上也有深刻的烙印――就連城里的也看不起鄉下客。
而今,隨著轟轟烈烈的城市化運動展開,偏遠地區的光棍正以史無前例的速度遞增,本來他們賴以生存的本鄉女性資源一波一波被城市吸走,而他們卻因種種原因,尤其是在城市面前的性別劣勢而被封死在本鄉。城市剩女歸根結底是個偽命題,她們總歸能找到婚姻以及性的排泄渠道,而鄉村男性,尤其是新的80后、90后光棍們,面臨的將是一個女性資源急劇稀缺的時代,甚至除了攢一輩子錢買一個媳婦之外,沒有任何正常渠道能夠讓他們獲得婚姻權利。
在需求面前,新的極花出現了,她們被命運推搡,扔進原始的牢籠,去填補光棍們絕望的人生。一個道德問題壓抑下的另一個道德問題出現了:人性的道德自然讓我們去拯救極花,而時展的不道德卻在壓榨著那些無限釋放人性之惡的光棍兒。
極花,有被迫,也有自愿,比如越南新娘、緬甸新娘,她們懷著美好的夢想,以幾萬塊的價格把自己出售到中國,填補進女性缺失的村莊。有人終老于異國,有人不久便逃離,奔向新的迷茫的人生,她們身后是被拋棄的光棍,大多數人再也拿不出錢買一個媳婦,作為一朵謊花,在廣袤的鄉野釋放人性的善與惡。
鄉村的文化救贖:滄海何嘗斷地脈,半崖從此破天荒
拐賣和被拐、光棍產生的土壤之外,綿延不絕的鄉村社會到底在經歷什么?
賈平凹說:“我關注的是城市在怎樣地肥大了而農村在怎樣地凋敝著,我老鄉的女兒被拐賣到的小地方到底怎樣,那里坍塌了什么,流失了什么,還活著的一群人是懦弱還是強狠,是可憐還是可恨,是如富士山一樣常年駐雪的冰冷,還是它仍是一座活的火山。”
時代的悲劇,總會加倍施于女人和孩子身上,拐賣女性是這種悲劇的極端顯現,那些被城市吸附的女性,也不知有多少淪落紅塵,成為燈紅酒綠表象下的工業廢品。
2011年,賈平凹出版了一本長篇散文《定西筆記》,記述了他2010年末走訪甘肅定西農村的所見、所想。定西是中國最貧窮的地區之一,其保守、落后、貧窮的現狀,讓他深為觸動。
2010年,他憑借散文《一塊土地》(書寫近百年中國土地問題)獲得人民文學獎。授獎詞中這樣寫道:在《一塊土地》中,賈平凹孤獨地站在一望無際的田野里,深切地注視變化中的鄉土中國面臨的困境,有黍離麥秀之情懷。
縱觀賈平凹的絕大多數重要作品,對鄉村世界的回望是一個最重要的主題。早期的《雞窩洼人家》《黑氏》《浮躁》,尤其是以商州為主題的三部長篇散文,描繪了一幅變革中唯美的鄉村畫卷。后來的《高老莊》《秦腔》等,開始面對鄉村世界裂變帶來的諸多社會問題。而到了《高興》,以及如今的《極花》,已是鄉村世界崩塌后的挽歌。《高興》聚焦在城市,民工生活的辛酸和無奈;《極花》返回到農村,走進一個中世紀式的村莊,那些最古老的生存方式,看似沒有改變,卻因為遙不可及而又處處決定其命運的城市的壓榨,而變得幾近荒蕪。
今天的賈平凹,或許再也寫不出商州系列散文和小說《浮躁》那樣唯美的桃花源,那時的小橋流水,擺渡的小水依舊在那條州河上延續命運的擺布,如沈從文《邊城》般的詩意畫卷,被滾滾硝煙取代。作家只能看到荒無人煙的村莊,墳塋累累,一眾光棍和老人孩子,在這片殘山剩水間打發時光,儼然地獄世界上升至人間。
鄉村越來越凋敝,這是當代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賈平凹看到了,大量知識分子以及生存在這個國度的人們都看到了。所謂“消失的故鄉”,不過是文人的詩意想象,真正恐懼的是故鄉消失之后,那片土地上人的命運。簡單用城市化來討伐這場浩劫已經顯得毫無意義,城市化是一個必然的選擇,鄉村的消逝卻不是必然的結果,鄉村可以通向它應該有的詩意未來,也必須要通向這個未來。
寫完《極花》,賈平凹想起兩句古人的詩:
一句是:滄海何嘗斷地脈,半崖從此破天荒。
一句是:樂意相關禽對語,生香不斷樹交花。
前者作者蘇軾,是其貶謫海南時所作,不是完整的詩,只有兩句。蘇軾在一位學生的扇面上題寫這兩句,大海沒有把陸地和海南島分開,希望珠崖書生唐某能夠中舉,結束海南無舉人的歷史。“一些問題由來已久,很深重,覆蓋面很廣,但總會有合適的人和政策以及時機,去真正解決這些問題。”
篇9
魯迅文學獎是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為鼓勵中國優秀的中短篇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雜文、文學理論和評論作品的創作,鼓勵優秀的中外文學作品的翻譯而設立的,是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大獎之一。
魯迅文學獎每三年評選一次。目前包括以下各獎項: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雜文、文學理論文學評論、文學翻譯獎共七個獎項。
茅盾文學獎
茅盾文學獎是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根據茅盾先生遺愿,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推動我國文學的發展而于1981年設立的。是中國文學界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大獎之一,每四年頒發一次。
2008年,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的四部獲獎作品是:賈平凹《秦腔》、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麥家《暗算》、周大新《湖光山色》。
莊重文文學獎
莊重文文學獎是香港著名人士莊重文先生于1987年倡議出資,由中華文學基金會主辦的一項青年文學獎。主要用來獎勵在文學創作、文學評論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年輕作家和優秀的青年文學刊物。
2008年,第11屆莊重文文學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行,周曉楓、戴來、謝有順、石舒清、溫亞軍、鄭小瓊、張者7名青年作家獲獎。
華語文學傳媒大獎
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由《南方都市報》于2003年2月斥資設立,是國內首個由大眾媒體設立的文學大獎。該獎項一年一度,在創立之初,就因其鮮明的民間立場、透明的評審程序而備受矚目。
2008年,王安憶憑借《啟蒙時代》一書榮獲年度大獎:第六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07年度杰出作家”。麥家、楊鍵、舒婷、陳超、徐則臣分別獲得2007年度小說家、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和最具潛力新人稱號。于堅則獲得新增加的“生態文學致敬作家”稱號。
諾貝爾文學獎
諾貝爾文學獎是瑞典著名的發明家和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在1895年寫下的遺囑中提到的五大獎勵領域之一。它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著名、最權威、最有影響的文學獎項,在全球文學界享有盛譽。由瑞典文學院頒發。
2008年,瑞典文學院宣布,將200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獲獎理由是:“一位注重新歷程、詩歌歷險、感官享受的作者,是一個超越目前主導文明和探求主導文明低層的探索者”。
美國國家圖書獎
美國國家圖書獎由非營利機構的國家圖書基金會主辦,每年一度。設最佳小說獎、非小說獎、詩歌獎和少年文學獎四個獎項,并且設特別榮譽獎章。它是美國最重要的文學獎。
2008年,美國國家圖書獎小說獎頒給了彼得?馬蒂森的小說《影子鄉村》。文學貢獻獎頒給了杰出的出版人:格羅夫出版社的巴爾尼?羅賽特,以嘉獎他多年來為文學事業所作出的杰出貢獻。
英國布克獎
布克獎創立于1968年,是當代英語小說界的最重要的獎項。每年頒發一次,授予當年出版的最佳長篇小說。布克獎的目標是獎勵優秀作品,提高公眾對嚴肅小說的關注。
2008年度英國布克文學獎揭曉,印度作家阿拉溫德?阿迪加的處女作《白虎》獲此殊榮。阿迪加是第四位獲得這一文學獎的印度作家。
法國龔古爾文學獎
“龔古爾文學獎”是1903年在法國設立的,在法國文學界的影響非同小可。1874年,法國作家埃德蒙?德?龔古爾為了紀念他早逝的弟弟,在遺囑中規定用他們的遺產作為基金,成立龔古爾學院,每年評選出一本當年出版的最佳小說。
2008年,這一獎項授予了擁有法國和阿富汗雙重國籍的作家阿提克?拉希米。拉希米原以波斯語寫作,獲獎小說《堅韌的石頭》是他使用法文創作的第一部小說作品。
篇10
艾茲拉•龐德是美國20世紀最具影響力最具爭議性的詩人、批評家,但他翻譯家的身份卻鮮為人知。翻譯在他的文學創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根茨勒精辟地將龐德的翻譯理論概括為“鮮明的細節”,稱其核心在于:“精確的表現細節,表現個別詞語,表現單個,甚至是殘缺的意象。”著名作家賈平凹的長篇小說《浮躁》是一部表現當代社會現實,在高層次文化審視下概括中國當代社會時代情緒,寫出了歷史陣痛悲哀與信念的“新時期文學帶有標志性”的力作。《浮躁》(Turbulence)就是賈平凹眾多代表作中的一部,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出版。本文以龐德的細節翻譯理論為指導,以葛浩文的《浮躁》英譯本為藍本,分析龐德的細節翻譯理論對此英譯本的影響。
二、龐德翻譯理論的認識論特征和方法論意義
龐德的翻譯理論為西方翻譯理論翻譯史提供了三個新的視角:
1.翻譯是對原作的部分批評。
2.翻譯是獨立于原作的創作。
3.翻譯是對原作的語式轉移。
他的翻譯理論的方法論意義主要體現在:
1.異化翻譯策略。
2.內容派生或有機形式的翻譯策略。
3.音像、意象及象的語式翻譯策略。龐德鮮明的細節翻譯理論是他對翻譯的一個探索,他試圖把握文本最真實的原始意義,力圖重現文章的面貌,他的方式就是回到作者所生活的年代,用作者當時的語言形式來表現作者的意圖。
三、舉例分析譯文中存在的對龐德的細節翻譯理論的方法論應用
1.翻譯是獨立于原作的創作。
例1:這是一個寧靜的夜晚,而又是一個瘋狂的夜晚,石華把以愛凝固的仇恨又融去迷醉自己消亡自己,金狗則像吸食大煙土一樣,明明知道大煙土要毀掉自己的生命,卻要在吸食中得到煙癮而使生命極盡暢美。極度的發泄,使他們像狗一樣發毛蓬亂,又像藥渣一樣失去勁氣,他們聽著桌上的三五座鐘的尖而脆的“嗒嗒”聲。Itwasaquietnight,andanightofunbridledpassion.There-sentmentthathadoccupiedShiHua’sheartlikeablockoficemeltedintoaflowingriveroflovethatintoxicatedher,dissolvedherinitsstream.GoldenDogwaslikeanaddictwhoknowstheopi-umiskillinghimbutcravesitfortheecstasyitbrings.Theexplo-sivereleaseofpassionleftthemlikeapairofwhippeddogs—orlikeaconcoctionthathaslostitsefficacy.Theycouldheartheloud,crisptickingofthedeskclock.石化的愛恨情仇此刻都溶于一種復雜的情緒難以得到宣泄,此處原文中作者用到的是以愛凝固的仇恨融作一起來像吸大煙一樣來發泄,在這其中體會生命的極盡暢美。瘋狂的夜晚比喻成“anightofunbridledpassion”,對這瘋狂的夜晚的翻譯的同時考慮到了上下文,此刻石華的心情就是unbridledpassion,愛恨情仇的融化就比喻成了“ablockoficemeltedintoaflowingriveroflove”,譯者很好地體現了意象在細節翻譯中的體現并且體現了譯者的獨立于原作的創作。
2.音像、意象及象的語式翻譯策略。
例2:念畢,已是蒼暮之時,金狗將祭文火化之后,抬頭望天邊,萬山若黛,州河似帶,夕陽也一半在水中將浮將墜,紅如血染一般。Duskhadfallenbythetimehefinishedreading.Hesetamatchtothepaperandlookedheavenward,abovethedarkmoun-tainpeaksandtheribbonlikeZhouRiver,uponwhosewatersthesun’sreflectionroseandfellwiththewaves,asredasblood.“萬山若黛,州河似帶”此處翻譯為“abovethedarkmountainpeaksandtheribbonlikeZhouRiver”,將意象很好地翻譯的同時,重現了原文的能量和細節,音像和意象都得到了傳神的表現。
3.內容派生或有機形式的翻譯策略。
例3:一抬頭,岸上走來一個女子,輕手軟腿的。太陽正照在她的臉上,金狗覺得天上的太陽已不存在,那臉是一盤肉太陽,這太陽有鼻子眼睛的讓人親近。Helookedupandspottedagirlwalkinggracefullytowardthem.Thesunwasshiningonherface,andforGoldenDogtherealsunceasedtoexist,replacedbythesunthatwasherface,asunwithanoseandapairofeyesthatdrewpeopletowardit.此處作者將女孩走來的狀態“清手軟腿”翻譯成“walkinggracefully”,在內容翻譯的基礎上采取了有機的形式并且結合了前處所用的意象的翻譯,將女子的狀態清晰地展現在了譯文讀者的眼前。
四、細節翻譯理論對當今翻譯的影響
錢鐘書先生說過,翻譯是一個脫胎換骨,靈魂轉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由于語言的轉換,原作的語言土壤變了,原作賴以生存的“文化語境”必須在另一種語言所沉淀的文化土壤中重新構建。這樣才能從細節翻譯上達到美學的良好效果,這也是龐德一直追求的。這種細節再現理論對當今的翻譯界影響力必將逐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