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態禮儀范文

時間:2023-04-05 16:28: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儀態禮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儀態禮儀

篇1

無論是日常生活中還是在社交場合,走姿往往是最引人注目的體態語言,最能表現一個人的風度的省略,走姿優美,可增添人的魅力。

走姿的基本要求應是從容、平穩,應走出直線。

昂首、挺胸、收腹、眼直視、身要直、肩要平不搖、兩臂自然下垂擺動,腿要直(避免O型或八字型腿);

身體重心應稍向前,頭朝正前方,眼睛平視,面帶微笑,上身正直不動,兩肩相平不搖,兩臂擺動自然,兩腿直而不僵,步度適中均勻,兩腳距離為45—50公分左右,步位相平直前;

雙腿前后成一直線,腳步輕穩;

女子走一字步(雙腳跟走一條線,不邁大步);

男子行走時雙腳跟行兩條線,但兩線盡可能靠近,步履可稍大。在地上的橫向距離為3厘米左右;每走一步,兩腳間的距離標準為左腳一步邁出,腳跟離右腳尖恰好是腳的長度(隨身材高低不同);

行走時不可搖頭晃腦、吹口哨、吃零食、不要左顧右盼,手插口袋或打響指;不與他人拉手,勾肩搭背。非緊急情況不得奔跑、跳躍;

因工作需要必須超越客人時,要禮貌致歉,說聲“對不起”;

走路時男士不要扭腰,女士不要晃動臂部;

盡量靠右行,不走中間。

正確站姿的基本要領

儀態指人們在交際活動中的舉止所表現出的姿態和風度。最受顧客歡迎的服務人員不是長得最漂亮的人,而是儀態最佳的人。因此,要求每個員工都要站有站姿,坐有坐相,舉止端莊穩重,落落大方,自然優美。

禮儀站姿要領

上身正直、挺胸收腹、腰直肩平、兩臂自然下垂、兩腿相靠站直、肌肉略有收縮;站姿有三種,側放式、前腹式、后背式;

站立要端正,眼睛平視,嘴微閉,面帶微笑;

雙肩自然下垂或在體前交叉,右手放在左手上,以保持向客人提供服務的最佳狀態(前腹式);

女子站立時,雙腳呈“V”字型,雙膝靠緊,兩個腳后跟靠緊;

男子站立時,雙腳與肩同寬;

站立時要防止重心偏左或偏右;

站立時雙手不可叉在腰間,也不可抱在胸前;

站立時身體不能東倒西歪;站累時,腳可以向后撤半步,但上體仍須保持正直,不可把腳向前或向后伸得過多或叉開很大。

坐姿基本要領

入坐要輕緩,上身正直,人體重心垂直向下,腰部挺起,脊柱向上伸直,胸部向前挺,雙肩放松平放,軀干與頸、髖、腿、腳正對前方;

手自然放在雙膝上,雙膝并攏;

雙目平視,面帶笑容;

坐時不要把椅子坐滿(服務人員應坐椅子的三分之二),但不可坐在邊沿上;

不可坐在椅子上前俯后仰,搖腿蹺腳;

不可將腳跨在椅子或沙發扶手上,或架在茶幾上;

在上司或客人面前不可雙手抱在胸前,不可蹺二郎腿,不可抖腿,也不要半躺半坐;

A、兩手擺法:

有扶手時,雙手輕搭或一搭一放;無扶手時,雙手相交或輕握放于腹部,左手放左腿上,右手搭左手背,兩手呈八字形放于腿上;

B、兩腳擺法:

腳跟腳尖全靠或一靠一分,也可一前一后或右腳放在左腳外側;

C、兩腿擺法:

凳高適中時,兩腿相靠,兩膝的距離,男性松開一拳為宜,女性不松開為好,凳高時,一腿略擱于一腳上,腳尖向下。:

優雅的蹲姿禮儀

歐美國家的人認為“蹲”這個動作是不雅觀的,所以只有在非常必要的時候才蹲下來做某件事情。日常生活中,蹲下撿東西或者系鞋帶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姿態,盡量迅速、美觀、大方,應保持大方、端莊的蹲姿。

優雅的蹲姿,一般采取下列兩種方法:

1、交叉式蹲姿

下蹲時右腳在前,左腳在后,右小腿垂直于地面,全腳著地。左腿在后與右叉重迭,左膝由后面伸向右惻,左腳跟抬起腳掌著地。兩腿前后靠緊,合力支撐身體。臀部向下,上身稍前傾。

篇2

1 .儀態是一種“無聲的語言”

在日常交往中,人們能通過語言交流信息,但在說話的同時,你的面部表情、身材的姿態、手勢和動作也在傳遞著信息。對方在接受信息時,不僅“聽其言” ,而且也在“觀其行” 。儀態語言是一種極其豐富、極其復雜的語言。據研究者估計,世界上至少有70 多萬種可以用來表達思想意義的態勢動作,這個數字遠遠超過當今世界上最完整的一部詞典所收集的詞匯數量。信息的傳遞與反饋,從表面上看,主要是嘴、耳、眼的運用。

事實上,表情、姿態等所起的作用,卻遠遠超過自然語言交流的本身。儀態是一種很廣泛、很實用的語言,往往比有聲語言更富有魅力,可以收到“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2 .儀態是內在素質的真實表露

儀態在表情達意方面也許不像有聲語言那么明確和完善,但它在表露人的性格、氣質、態度、心理活動方面卻更真實可靠。一個人所說的話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是虛假的,語言可以言不由衷,而人的儀態卻總是真實的。也許你嘴上在說著歡迎客人到來的話語,可你的表情、手勢、動作卻流露出了你的厭倦、無奈,這才是你真實的態度。在社會交往中,儀態還是一種無形的“名片” ,也許你沒有隨身帶著檔案、介紹信,但人們卻可以通過你的一舉一動、一笑一顰,判斷出你的身份、地位、學識、能力,并因此而影響對你信任的程度、交往的深度等。只有那些受過良好教育并且在各方面都很出色的人,才可能舉止得體、風度優雅。相比之下,穿著時髦、濃妝艷抹、矯揉造作、刻意表現出來的那種美就膚淺得多。

3 .儀態的習慣性

儀態是人們在成長和交往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因而具有習慣性的特點。首先,儀態的習慣性是指人們對某一動作理解的習慣性。它一方面表現在某些動作表情達意的一致性,

篇3

酒店前臺的接待禮儀知識

1.形象禮儀規范

禮貌待客、熱情服務還不夠,酒店前臺接待人員還要注意自己形象禮儀規范,男士頭發不可過長,頭發不得油膩和有頭皮;女士頭發梳洗整齊,長發要捆綁好,不得戴太夸張的發飾,只宜輕巧大方的發飾,頭發不得掩蓋眼部或臉部。

面部修飾:男士不得蓄須,臉部要清爽宜人,口氣清新。女士上崗要化淡妝,但是不得抹太多胭脂水粉,只宜稍作修飾,淡掃娥眉,輕涂口紅,輕抹胭脂便可。

身體修飾:不得留長指甲,女士不能涂鮮艷的指甲油;要經常洗澡,身上不得有異味,不能噴太多的香水。

2.接待禮儀規范

客人來到柜臺前,馬上放下正在處理的文件,禮貌的問安,表現出曾受過專業訓練的風采,稱職及有能力為客人服務。

對客人的咨詢,應細心傾聽后再做解答。解答問題要耐心,不能準確解答的應表示歉意:“對不起,請稍等,我幫您問一下”,問完要向客人反饋。

3.儀態禮儀規范

酒店前臺接待人員是酒店的形象代言人;。因此要求前臺接待小姐坐、立、行、走,端正自然,保持良好的精神風貌。

前臺接待人員在工作中要注意你的站姿、坐姿、體態語、目光和微笑等;在工作的時候,常帶著自然的笑容,表現出和藹可親的態度,能令客人覺得容易接近。不得故作小動作,打哈欠要掩著口部,不要作出搔癢、挖鼻、掏耳、挑牙等不雅的動作。

不得表現懶散情緒,站姿要端正,不得搖擺身體,不得倚傍墻、柜而立或蹲在地上,不可歪頭歪身,及扮鬼臉作怪動作。用詞適當,不可得罪客人,亦無須阿諛奉承,聲線要溫和,不可過大或過小,要清楚表達所要說的話;要始終保持微笑。

酒店前臺接待禮儀禁忌

1.坐著迎接客人

目前很多酒店為了體恤自己的員工,前臺站式服務改為休閑式的坐著為客人服務,也就是說客人來到前臺,大概離前臺2米左右就站起來,跟客人問好并示意客人坐下,然后接待員再坐下為客人辦理相關手續!但是自從改成坐式服務之后發現很多酒店的前臺當客人來的時候都懶得站起來,直接坐在座位上為客人問好然后直接辦理業務,這一點是要堅決杜絕的。

這是一種服務意識的表現,酒店式人性化了,但是客人卻感覺不到尊重了,所以前臺接待人員要切記,即便你所在的酒店式坐式服務的,當客人快要走到前臺的時候也要站起來對客人問好,其次就是在坐者的時候要保持優雅的坐姿,切不可躺在椅背上或有一些其他的動作。

2.沒有微笑

微笑是人類最基本的動作,對服務行業來說,至關重要的是微笑服務。微笑服務是指服務員以真誠的笑容向客人提供服務;同時也反映出一個服務員的美好心靈和高尚情操。

微笑服務并不意味著只是臉上掛笑,而應是真誠地為顧客服務,試想一下,如果一個營業員只會一味地微笑,而對顧客內心有什么想法,有什么要求一概不知,一概不問,那么這種微笑又有什么用呢?因此,微笑服務,最重要的是在感情上把顧客當親人、當朋友,與他們同歡喜、共憂傷、成為顧客的知心人。

3.忌厭煩

有時候個別客戶會因為勞累或者是我們工作上出現了差錯而發脾氣,或者是說一些激動的話語,但是前臺接待人員絕對不能因為客戶的不禮貌而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相反我們應該通過主動、熱情的服務使客人意識到自己的失禮。

 

酒店前臺的接待禮儀知識有哪些相關文章:

1.酒店前臺的接待禮儀常識有哪些

2.賓館前臺接待禮儀培訓

3.酒店前臺服務禮儀知識

4.酒店前臺接待人員的禮儀規范有哪些

篇4

【關鍵詞】禮儀主持人;體態語;溝通;語言

在日常交際里,有的人善于運用體態語,這樣的人往往表情生動、手勢靈巧,說到精彩處顧盼神飛,令聽者浮想聯翩,這是因為體態語讓語言顯得更加豐富多彩。體態語是一種無聲的語言,也是一種交際手段。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體態語與有聲語言一樣也具有明確的表意和表達功能。禮儀主持人的過程中,體態語是為主持人傳播服務,主持人體態語提高信息傳播效率,加強受眾與主持人之間的互動,強化對象感、交流感。禮儀主持人所運用到的體態語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表情語

《現代漢語詞典》對“表情”的定義是:“從面部或姿態的變化上表達內心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說,面部的變化即為表情。人的面部表情主要表現為面部器官與面部肌肉的變化。表情是為了傳遞思想感情,則需要隨著情感的變化而變化。憂郁時,愁眉不展;興奮時,眉飛色舞。在禮儀主持過程中,最重要的表情語是微笑。有詩人說:“我最喜歡的一朵花開在別人臉上。”這充分印證了微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重要性。禮儀主持人要用大方的姿態介紹自己讓觀眾認識,展示強烈的表達欲,親切自然的微笑必不可少。微笑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微笑能讓主持人更有親和力,使得主持人和受眾能在融洽真誠的氛圍中完成交流。

二、目光語

目光語是主持人與觀眾溝通交流感情最生動細膩的方式,目光語是所有體態語中最重要的語言,可以在有聲語言的協作下表達千變萬化的情感世界。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神最能完整直接地表達一個人的情感和態度,眼神能夠在寂靜的空間環境中創造無聲的情緒氣氛,無需貧乏的言辭,就能展示豐富的內涵,形成無聲的對話。目光語也人類語言中是最富有感染力的表情語言。眼神是情感的自然流露,透過眼睛可以看出一個人是歡快還是憂愁,是積極還是消沉,是厭惡還是喜歡……禮儀主持人應根據表達需要調整眼神,恰如其分地表達悲傷、歡快、思念、感恩……

三、手勢語

手勢語是通過動作來表現的一種體態語。手勢語是伴隨著有聲語言出現的符號系統,讓有聲語言行為化。手勢語包括了手指語,手掌語、手臂語。手勢語的使用要符合文化的需要,也就是說手勢語的運用要根據社會文化大環境而定。例如,豎中指能體現對一個人的稱贊、肯定,而豎中指則被認為是粗俗的動作。此外,手勢語的使用還要考慮符合美觀的需要,主持不是表演,主持人不能有過多的的手勢語,否則給人以“手舞足蹈”的不適感,有失儀態的莊重而略顯輕浮,也容易影響分散觀眾注意力。主持的過程中要忌諱的手臂語是雙臂交叉抱胸,這個動作在日常聊天中經常出現,但是它表現的是一種戒備心理,主持人的這樣的舉動會拉開與觀眾的距離。

四、體姿語

體姿語是通過身體的姿勢、動作來表情達意、傳遞信息。體姿語主要分站姿、坐姿與行姿。體姿能反映出一個人的素質、修養和性格。禮儀主持是一項莊重的社會活動,對禮儀主持人的體姿語的要求也更加嚴格和規范。禮儀主持人需要具備優雅的儀態,良好的儀態需要專業而長期的訓練養成,達到外塑形,內塑雅的作用。根據禮儀活動的特點,大部分時候禮儀主持都是站著進行,所以禮儀主持人的站姿和行資非常關鍵。站姿應該是一種靜態的美,需要顯示挺拔修長的體態,不含胸塌腰,不歪頭斜脖。所謂“站如松”就是指站姿應該如同松樹一樣挺拔端正。禮儀主持的行姿也很關鍵,要快抬腳、邁小步、輕落地、走直線,由內而外地洋溢著活力與自信。

在禮儀主持中,體態語和有聲語言交替或者同時出現,都是為了表情達意。 主持人傳播不能僅僅依靠有聲語言,有時候“此時無聲勝有聲”更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美國心理學家艾德華·霍爾曾這樣說過:“無聲語言所顯示的意義要比有聲語言多得多。” 比如,在募捐活動現場輕輕拍拍貧困兒童的肩膀,表示支持和安慰,這樣的體態語比任何辭藻都更能彰顯關懷的力量。體態語輔助有聲語言對某種事物進行說明的時候,體態語又能對有聲語言做補充,讓人感覺生動形象。在禮儀主持中主持人體態語的作用體現在:

1、對現場主持進行管控。

體態語在日常生活中就體現出了強大的語言管控功能,比如要結束一場談話,可以頻繁看表,并且不與對方直視,或者直接由坐姿改為站姿,以此暗示對方,這些都是不傷和氣的小技巧。而在禮儀主持的過程中,體態語在交流中的管控作用更是舉足輕重。結合有聲語言,用富有變化的面部表情,配以相應的手勢、步伐,隨著主持流程的推進變化,調整身體姿態、目光的遠近,來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在采訪嘉賓或觀眾時,主持人如果能迅速發現對方的身體語言的細微變化,理解對方的意圖,進而迅速做出判斷,從而采取有利于禮儀活動更好進行的方法。

2、展示主持人的良好修養和個人風采。

體態語能展示一個人的修養與品位。正確地使用體態語為能禮儀主持增光添彩,提高禮儀活動的品位,反之則會為整個活動抹黑。試問,一位彬彬有禮的禮儀主持人和一位趾高氣昂的禮儀主持人,誰讓人更感覺舒適親切呢?中國人傳統的“禮”的含義是“自卑而尊人”。符合禮儀規則的體態語在禮儀活動中才能體現禮儀主持人的修養,根據禮儀活動的不同,禮儀主持人如果能發揮個性魅力展現不同的體態語,在親切自然的基礎上,用體態語真實地傳遞情感,輔助有聲語言表達,渲染現場氛圍,會大大增強活動的感染力。這是主持人展示主持人個人風采的絕佳的手段。

3、牽引觀眾的注意力。

禮儀主持人在禮儀活動中,是一場禮儀活動的靈魂,所起的是穿針引線的作用,主持人的一舉一動都會備受觀眾矚目。禮儀主持人的體態語自然也是觀眾關注的重點。比如,禮儀主持人充滿自信的微笑,積極肯定的眼神,大方利落的舉止,能讓觀眾切實地感受到主持人的熱情和真誠,進而被主持人牢牢地吸引注意力,觀眾也能更好地投入禮儀活動中去。

為了更好地發揮體態語的交際優勢,在體態語在運用上應做到以下幾個要點:

一、符合個人風格。

體態語也是一種語言,和有聲語言的高辨識度一樣,也會成為一個人的象征符號。體態語的設計,需要根據禮儀主持人自身情況和條件而定,動作、表情、姿勢都應該與主持人的個性特征、氣質特點、性格愛好相吻合,好比以嚴肅深刻而著稱的白巖松,眉頭緊縮、目光如炬,。體態語的設計要避免裝模作樣,矯揉造作,給人以“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怪異感。試問一個以大方親切形象出現的主持人,如果頻繁出現眉頭緊鎖的表情,是不是很怪異呢?

二、符合審美需要。

審美要符合時代特點以及性別差異,不通的時代有不通的審美取向,而性別的差異就更為關鍵。 男性與女性在動作、表情、目光等方面均與女性有較大差異。中國人傳統的審美觀念上,女性要求溫柔、典雅, 男子則要陽剛、瀟灑。以站姿為例,女主持人更多以“丁字步”為主,雙腳垂直方向接觸并攏,其中一只腳跟靠在另一只腳窩處,即雙腳呈“丁”字狀,丁字步與身形能體現女性腿部的修長,身形的婀娜多姿。而男性的標準站姿則需要兩腳分開,與肩同寬,挺拔颯爽。從這可以看出性別的差異化造成了對男女性的審美區別。當下男性女氣的情況嚴重,應正本清源,從審美上做出提升。

三、符合符合現場環境。

禮儀主持人應該結合禮儀活動現場所需要的內容表達與情感需要,把握具體的心理感受,體態語是對有聲語言補充,也是對有聲語言的強化,表達思想感情的時候,體態語要用于語言的潤飾。比如熱鬧歡騰的開幕式與悲傷哀痛的追掉追悼會的舉止、儀態應有所區別。此外還要調整好體態語與禮儀主持現場空間環境的關系。根據主持的環境是小場合還是大場面,主持人要正確靈活地運用空間距離,調整肢體的動作弧度大小與目光的遠近,達到收放自如、從容流暢的。

目前市場上各種禮儀活動繁多,禮儀主持人行業也蓬勃發展,因為缺乏專業人員的參與,當下禮儀主持人的體態語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儀態不佳。在主持過程中,有的禮儀主持人出現含胸,弓背,塌腰,揚下巴之類的情況。出現這些問題主要是禮儀主持人在形體方面缺乏基本功訓練,對站、坐、走路等姿態沒有養成良好習慣,在形體、形態、舉止等方面應當具有的“氣質、風度”未能得以展現。

2、目光呆滯或毫無情感。主持人的目光應該能交流情感,表達豐富的內涵,傳遞喜怒哀樂。目光的語言應當真誠地服務與有聲語言,與有聲語言相符,表現與之相應的思想感情。

3、肢體過于呆板僵硬或手勢過多。這是兩種極端,呆板僵硬的身形讓主持人喪失對象感,形體也不美,從頭到尾一個動作僵著會顯得十分木訥。而手勢過多會導致動作意向不明,不能和有聲語言有機結合,影響分散了觀眾的注意力。體態語都是在交際的過程中出現,反應了體態語的交際性,相應的動作應該有具體的內涵,不能一味地做很多沒有具體意向的動作。

總而言之,良好體態的形成跟日常行為習慣密不可分,這要求禮儀主持人注重平日的積累。如果禮儀主持人在主持過程中能做到精煉準確、適度適宜,將體態語與內心情感、有聲語言的有機融合,就能充分地發揮最佳的傳播效果,營造良好的現場氛圍,為進行一場優秀的禮儀主持打下良好的基礎。

篇5

一、公司前臺儀容規范

面帶笑容,保持開朗心態,有利于營造和諧、融洽的工作氣氛;保持身體清潔衛生,這不僅是健康的需要,更是文明的表現,有利于與人交往;頭發梳理整齊、面部保持清潔;男員工不留長發,女員工不化濃妝;保持唇部潤澤,口氣清新,以適合近距離交談;手部干凈,指甲修剪整齊,男員工不留長指甲,女員工不涂抹鮮艷指甲油;宜使用清新、淡雅的香水。

二、電話接待禮儀

前臺接起電話的聲音要不急不慢,并終保持輕松、愉悅的聲調,不得在電話中和來電者耍脾氣、使性子甚至說粗口。接電話中,要勤說請問、對不起、請稍等之類的謙詞。

在電話鈴響的第二、第三聲的時候接起電話。接起電話首先要說您好,(公司名稱,如果公司名稱較長,應用簡稱),忌以喂開頭。如果因故遲接,要向來電者說對不起,讓您久等了。對知道分機號碼或者轉向具體人姓名的電話,可以禮貌地說請稍等,并馬上轉接過去。

如果要求轉接領導電話、對方又知道領導姓名,不知道分機號的話,就要禮貌地詢問,對方是誰、哪個單位的。如果是如廣告、變相廣告之類的電話,應該用禮貌的借口擋駕,或者轉到相關部門處理。

鑒于前臺每天要接很多電話,為防止嗓子出現意外,要隨時準備水,以滋潤嗓子,隨時保持良好的聲音效果。

三、來訪者接待禮儀

前臺在崗位上一般是坐著的。但遇到有訪客來時,應立即起身,面朝向來訪者點頭、微笑致意:您好,請問您找一位?、有預約嗎。知道找誰,并確認是預約之后,請來訪者稍等,立即幫其聯系。如果要找的人正在忙,可以請其稍等,用規范的儀態引領來訪者入座倒水。如果等了很長時間,訪客要找的人還在忙,要關照一下來訪者并說向其說明,不要扔在那里不管。

篇6

而《臥虎藏龍》里,李安借李慕白的口說:“把手握緊,里面什么也沒有;把手松開,你擁有的是一切。

他和他的妻子沉默而溫情地實踐了它。

感性與理性的組合

喧囂起緣于《喜宴》的最后一幕:假媳婦懷孕了,相戀的男友要離開,一番掙扎后他終于向所有人澄清了事實――我是同性戀,媳婦是假的,婚禮是假的,這些都只為讓父母安心。結局大美好,在機場送別父母的那一刻,男友靠在他的左肩,而妻子則在他右邊的懷里。

這是一個非常奇特的鏡頭。就在這一個鏡頭里面,嗅覺靈敏的狗仔隊們看見兩種不同的觀念,一種是被尊重了的同性之愛,一種是傳統的中國式婚姻――那一刻,兩者巧妙地共存了。

《斷臂山》的同性之愛被李安放大得更加純粹唯美之后,自以為聞出了味道的娛記紛紛猜測起李安的同性戀情結,娶妻生子不過是那一代同性戀掩人耳目的苦澀選擇。

也就在這個時候,李安的太太自自然然地站在了幕前。電影節上與李安攜手踏上紅地毯的林惠嘉,一點也不時髦光鮮,那雙高跟鞋顯然不合腳,頸上腕上也沒有任何珠寶映襯。與身邊如云的美女相比,她甚至有些荊釵布裙糟糠妻的味道。但從頭到尾,除了上臺領獎的一刻,李安都緊緊握著她的手。

那時大部分觀眾乃至神通廣大的狗仔隊都不認識這貌不驚人的中年女子。再一查,嚇一跳:林惠嘉,客家人,非但不是演藝圈中人,還是個科學家,在美國伊利諾伊州大學香檳分校有自己的實驗室。

感性的大導演和理性的科學家組合,放眼娛樂界恐怕一時找不出第二對來。這個安靜得跟娛樂圈完全不搭調的女子,在李安名滿天下后,突然被推到了臺前。第63屆金球獎頒獎禮當晚,有記者問李安,太太對他挑戰奧斯卡作何感想?李安笑著說:“她不罵我就行了。”

《色•戒》出世,媒體的注意力轉移向了大膽,大家又關心起他的家事,問科學家太太何德何能可以拴住大導演浪漫敏感的心?

這次太太回應了:“沒有什么秘方,只是沒有管他而已。”

30年的光陰,在圍追堵截的鎂光燈里一瞬劃過。

六年家庭婦男

李安跟棒球很有點緣份。他認識林惠嘉,就是當年在伊利諾伊州大學香檳分校的時候,臺灣留學生組隊去威廉波特看世界少年棒球賽,長途汽車上他的鄰座就是正在攻讀生物博士學位的林惠嘉。兩人坐在了一起,那是1978年,當時并沒想過這一并坐,轉眼就是很多年。

1983年,李安與林惠嘉在紐約結婚。

兩個年輕人的婚姻生活,毫無《冰風暴》的懸念,也沒有《喜宴》的微妙動人。一切都水到渠成,缺少戲劇感。可也正是因為此,彼此才真實交往,相安若素。

當然,李安的朋友們大大地松了一口氣,好友馮光遠(臺灣資深新聞人)說:“以前對結了婚的女人有種說法是,恭喜她終于找到了一張長期飯票。這話對李安、惠嘉來講剛好相反,因為李安終于找到了一張長期飯票。”這個由電影導演和科學家組成的家庭,撐起這個家的,是科學家。

沒有穩定收入的李安當仁不讓地做起了“肋骨男”。婚后6年,從他的大學畢業作品《分界線》獲得紐約大學學生影展最佳導演、最佳影片獎后,便一直在家“賦閑”,找不到人欣賞他的劇本,也找不到人投資給他拍電影。而林惠嘉,博士畢業之后,在紐約一間研究所找到了研究員的工作,她的一份收入供養全家。

林惠嘉是客家人,兼有傳統女性的堅韌與科學家的理性,李安笑言太太從來不逼他,“我發呆,跟做什么,她也看不出來,很好打混的,我就說,電影非得這樣做,這樣我才有靈感,靈感不是我去找的,靈感是來找我,她真信。我太太這一點很可愛的,你只要看起來在努力做什么東西,她不問你有沒有成就,有沒有賺錢衡量你這個人,她這個價值觀對我的鼓勵很大。”

10年后,李安在自傳《十年一覺電影夢》里這樣描述自己:對于現實人生,我似乎一向只是心不在焉地應付著,有一搭沒一搭、藕斷絲連的稀松聯系著。而在電影夢境里,反倒比較能夠專心致意。

這位天蝎座文藝男在那些年里的主要事務包括:丟棒球、壓壓馬路,看看電影、帶帶小孩、寫寫劇本、做做三餐,以及發發呆,后來發展成為晚上和兒子一起興奮地等待“英勇的獵人媽媽帶著獵物回家”……如果是男人掙錢,太太在家帶孩子做家務并愛好發呆,可能不會被人津津樂道到如今。但上世紀80年代的華人社會價值觀仍然相當保守,“男人成為女人肋骨的”的家庭結構,引來不少人包括林惠嘉的父母,對這一對的生活方式產生懷疑,覺得李安有必要擔起作為一個男人養家糊口的責任,而不是死抱著大而無當的“電影”夢想一年年過下去。

最后連李安自己也產生了懷疑,悄悄開始攻讀電腦課程,想轉行找工作。林惠嘉知道以后,大罵:“做電腦的人那么多,不缺你一個。你還是專心搞你的電影吧。”

最窘迫的時候,李安的戶頭只得幾十塊美金,不得不為電影雜志撰文掙點外快。整整7年的煎熬,夢想遙遙無光,林惠嘉也絕望哀痛過,打電話向媽媽訴苦,林媽媽勸他們離婚。放下電話,林惠嘉嚎啕大哭,然后抹干眼淚,繼續養家糊口。她成了整個家庭最穩健的那塊基石,懂得欣賞丈夫的才華,寧愿他暫時蜇伏在家,也不愿他去做一個賺一點小錢過一點小日子的美式中產階級。李安后來反復地說,在賦閑的六年中他們為家庭“銀行”存下了足夠的本金,現在出了名,四處跑,家庭仍然沒有散掉,就是那些年的“利息”。只要 “本金”足夠,誰做誰的肋骨就不會是問題。

1984年,棒球再次在李安的生活里有了特殊意義。李安與林惠嘉的長子,小名叫“阿貓”的兒子在伊利諾伊出世時,李安正在紐約一個公園里打棒球。待回到住處,室友已經找他找得七竅生煙:“李安,一下午跑哪里去了?你老婆生了啦!”如夢初醒的李安這才火速搭飛機趕去與妻子相會。

一般女人羊水將破之際,不見老公,不是破口大罵,就是淚水漣漣。林惠嘉的處理是:自己獨力開車到醫院辦手續,還先逛了逛,熟悉好環境以后才入院。醫生見她一個親人也沒有,形單影只,還以為遇到了棄婦。待李安充滿內疚地趕到,林惠嘉輕描淡寫:“你來又怎么樣,反正也不能幫我生。”

之后無數次采訪里,李安都會說起太太自己開車去醫院生孩子的事情,覺得自己很對不住她。而林惠嘉總是云淡風輕一帶而過。

從來不是他背后的女人

破繭而出,只需要一個機遇。

1991年,李安“賦閑”期寫的劇本《推手》獲得臺灣新聞局“最佳優良電影劇本”獎,并獲投資拍片,與著名電影制作人徐立功合作。《推手》使李安在島內外聲名鵲起,并迅速為“父親三部曲”的另外兩部――《喜宴》和《飲食男女》獲得投資。

十年寒窗人不問,一舉成名天下聞。6年蜇居,厚積薄發,為李安帶來了大量的電影收獲和深遠的國際影響。他成為少有的打入好萊塢發展并獲得極大成功的華人導演。有趣的是,《飲食男女》的烹飪場面拍得熟極而流,出神入化,完全是因為李安在家帶孩子做飯寫劇本的日子里,練就的一身好廚藝。

《喜宴》一出手更獲得了柏林電影節的金熊獎,得知消息以后,李安第一時間通知的便是頂著各方壓力支持他事業,給他自由空間的太太。林惠嘉當然高興。但對于知識女性兼科學家來說,這種喜悅并不是千金小姐慧眼識英雄,更多地是發現自己愛人的才華得到了世界的共鳴。沒有什么比這種承認,更讓林惠嘉這樣的聰明女人欣慰的了。

陸續拿到柏林電影獎、奧斯卡獎的李安,在紅地毯上越走越高遠。對別人來說,影視圈是“亂花漸欲迷人眼”;對李安來說,娛樂界的繁華從開始就是煙花,他一旦回到了家,就還是那個跟兒子一起聽老婆話的憨厚丈夫。一雙兒子已經長大懂事,都像爸爸一樣,很愛媽媽。孩子們說,“家里的規矩都歸媽媽訂的,我們和爸爸只要遵守就好了。”記者采訪李安,試圖挖掘出“背后女人”的故事時,李安很幽默地說:“只想回家被太太罵一罵。”這種“妻管嚴”的姿態,并不是在媒體面前故作矯情,而是他太懂得自己家庭的真正價值。

家庭如此重要,僅吃老本是不行的。李安很忙,但每逢在家,都盡量與家人一起活動,買菜燒飯,親子娛樂,在家時練出的廚藝并未因為成功而荒廢,相反,每次離家前,他都象以前一樣燒好一冰箱的食物留在家里給妻兒。在“斷背山”去臺灣宣傳前,李安甚至在家包好了兩百多個餃子凍起來才放心出發。這不僅是一種生活習慣,更是一種愛的姿態。細水長流,卻恒穩無比。

相比李安的細膩,理性思維的林惠嘉條理更明白,“李安還不是導演的時候,我就是我,李安當導演以后,我還是林惠嘉,不是什么他背后的女人。”丈夫成為世界級的大導演,她的生活并沒有什么本質變化。她從前沒有在臺前,現在也并不在幕后。李安的事業和她的事業是兩條道上跑的車,從不并行。

李安出了名,她一樣在教學生、做研究、申請經費。只是一點不同,李安在家寫劇本時是他照顧孩子等太太回來吃飯,做了大導演后,換林惠嘉開車去接他從外地回家。一坐上車李安就滔滔不絕地向妻子講述分別以來的大小閑事,不是小別勝新婚,而是老友又相逢。

篇7

珍妮周,愛好旅行、攝影、文學、藝術,喜歡親近大自然,曾自助旅行過20多個國家。

金針花要等到太陽升起時才會開花。困在繁華都市中太久,竟忘記了大自然中許多美妙的規律。

編者按:

小馬哥上臺后努力推動了兩件大好事:一是兩岸周末包機;而是成功邀請大陸組團游。

游臺灣,大陸居民等了整整60年。一朝開放,兩岸歡騰,然而臺灣又覺得好像拿不出更好的東西招待刻人,生怕怠慢了。其實,寶島又豈用擔心,從阿里山到太魯閣,從金山市集到臺南古都,從夜市小吃到特色民宿,每一樣都是臺灣特產。只有細心領略過的人,才覺臺灣之美,美在海風中,美在童謠里;又或者跟隨《風尚周報》游歷的腳步,在接下來的八期連載中,一嘗臺灣味道。

“我在哪里?”

多年來頻繁的旅行,時常困惑,迷亂之際慌張地要尋找自己的來路。直至遙看到昨夜來路,那條隱藏在山林里的、蜿蜒而窄小的車道,才記得,是到了太麻里的金針山。

平臺延伸處搭起的咖啡座,一直伸向山谷,是極佳的觀景臺。整個宅子在太麻里金針山上宛如手掌心里的一顆明珠。

金針山的山民

每年八月到十月,是太麻里的金針花季,游客如蜜蜂一樣涌來。

去年的八月初,我也曾在趕往太麻里的路上――碰上臺風、颶風,沿著濱海公路走走停停,到了太魯閣時,不得不半道撤回。做了一年的夢,今年一定要實現。

臺灣民宿多,在太麻里也如是。入住的是“環山雅筑”,一幢座落于半山腰的歐式庭院。從夫妻石進入,經過狹窄的車道,拐45度彎才能直下庭院,盡頭立著一棵青翠挺拔的大樹。門庭不大但小巧精致。二樓小洋房,每戶都配備獨立的陽臺,窗子映著主人打理整齊的花花草草和屋前的平臺。平臺延伸處搭起的咖啡座,一直伸向山谷,是極佳的觀景臺。整座宅子在金針山上宛如掌上的明珠一樣。以上這些,讓我一開始就對它有種莫名的歡喜。

民宿的主人是一位四十來歲的女子,能泡一手好茶。光沖著這一點,我就每天借著上網的理由坐在她的附近,蹭一杯她泡的茶――微醺的花草香,從味蕾一直緩緩流入心田。

“這壺茶是由四種植物泡制而成。”她心不設防。

“是嗎?能跟我說說是那些植物?”

“里面有法國熏衣草、迷迭香、甜菊和薄荷草。”

“有加糖嗎?”

“甜味完全來自于甜菊,不加任何調配料哦。”她連忙擺手解釋。

見我疑惑的樣子,老板娘特意從冰箱里取來早上在園子里采摘的香草為證,折下一片甜菊的小葉子,讓我含在嘴里不要嚼。果然幾秒鐘,葉子在舌頭釋放出絲絲清甜。

“明天不用為我們準備早餐了。我們上山看日出。”上樓休息前,我跟老板娘囑咐著。

“早點去好啊,你們可以觀看金針慢慢開花的過程。”樓下傳來帶著笑意的回應。

聽花開的聲音

“好,明早我們就去聽花開的聲音。”

凌晨五點,金針山還在睡夢中,我們就徑直上山了。花一朵僅開一日,從日出開至日落,隔日即換上別朵綻放。根據它的開花習性,故美其名曰“一日美人”。我更愛它的洋名,“Day Lily”。看,昨日開過的花朵果然凋謝只剩下花蒂,而今晨待放的花朵凝著露珠,向著太陽,等待太陽從海面升起的第一抹陽光。我在雙乳峰上的千禧亭邊坐下,威利斯則去了對面山峰的曙光亭。天空瞬變萬化中,那一泓金色的海水,越來越亮,期待中的花骨朵鼓鼓地,向著太陽的方向仰起面龐,一小瓣,一小瓣地舒展開來。一轉眼的功夫,她們就黃澄澄地爬了滿山遍野。就像一抹幻影,我甚至無法注意到花開的速度。

沿著繡球花步道下山,金針花早已舒展開曼妙身姿,沐浴在暖暖的晨光之中。威利斯正在曙光亭的花海里歡迎我。

用心的人們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培育出不同的花卉:一至三月的杏花、櫻花;四五月的野百合;五至九月的繡球花;八月至十月的金針花;十一二月的楓葉紅……

太陽照耀的肥沃土地

“太麻里”在排灣族語中意指“太陽照耀的肥沃土地”。當年嘉義梅山地區的民眾決定移居金針山,漫山遍野種植金針,給鄉民帶來了不少財富。20年前,金針市場開始走下坡路,當地農會于是在山上筑起涼亭,建起觀景平臺、賞花步道、停車場,派專業人士進行指導在地人發展觀光民宿,和其他地方一起聯手打造綜合的休閑度假區。

篇8

上臺演講的禮儀篇【1】上下臺都應鞠躬首先應該有一種堅韌的毅力和不達目的的不罷休的頑強信念。然后應該掌握以下幾方面的技巧:

講法 演講是練習普通話的好機會,特別要注意“字正腔圓”,斷句、斷詞要準確,還要注意整篇講來有抑有揚,不要像和尚念經那樣低聲絮語,也不要像機關槍掃射般咄咄逼人,要有快有慢,有張有弛。

表情 這里指的是面部表情,即眼、眉、嘴以及頭等配合講詞的協同動作。這些動作要完全服從于講詞的需要,是“自然而然”的,從生活中來的。臺上的表情可以比生活中稍為夸張,但不宜過分,給人以做作之感。尤其不能因“演”而“講”,因“演”而“講”則會顯得“虛假”,進而引起哄笑。

在表情中尤為重要的是眼神。首先,演講者的眼神要能“攏”住全體觀眾,不可瞪天看地,或盯住臺下一隅,而要自然地平直向前,達到最后一排觀眾為止;其次,要照顧到臺下兩邊的觀眾,以加強演講者和觀眾的感情交流。

站位 演講比朗誦更自然,更自由,可以隨著講稿的內容而變化站位。一般說來,最好不要在演講人前邊安放講桌,頂多安一個話筒,以增加音量和效果。這樣,演講者一上臺,就站在臺前正中的話筒前。腳跟應靠近,腿站直,顯得精神。雖然不必如體育課“立正”般僵直,但是切忌雙腳分立,那樣顯得粗俗松垮。站好以后和演講中,又切忌腳尖點地,腳跟顛顫,這是小同學常犯的毛病,有人把這種動作叫“踩電門”。在演講過程中,有時候可以稍為向左、右、前、后做些動作。

手勢 人在演講中使用最多、動作最大的要算手勢了。它可以隨著內容的需要向上、下、左、右、前、側各個方向揮動。就是在同一個方向還可以有手心向上、向下、向內、向外之別。還可以用拳。手勢可單手,可雙手。這些都沒有機械的規定。在使用手勢時要注意三點:胳膊不要伸得過直,以免僵板;手指不宜彎曲,以免拙笨;手勢運用要和它所配合的那句話同始同終,以免分裂。

只要認真鍛煉,持之以恒,相信你會取得好的成績。

上臺演講的禮儀篇【2】一、演講人的聲音要響亮。

音量的大小根據會場的大小和人員的多少而定。既不要過高,也不要過低。過高易失去自然和親切感,過低會使會場出現不應用的紊亂。

二、演講手勢很重要。

演講者演講時,雙手盡量不要胡亂揮動,可以雙手相握,放在身前或身后,或者放松垂在兩側。雙手的姿勢相當重要,并且有時能加強你的演說。可是要盡量避免一再重復同一動作。不要胡亂地揮動手臂以免分散聽眾聽你演說的注意力。

三、身材容貌美這是人的自然美。

容貌的端莊秀麗,及由這些所表現出來的精神狀態,都是演講者固有的生理條件所決定的,一般難以改變。但是,是不是身材、容貌欠佳,甚至有生理缺欠的人就不適合演講呢?決不是。因為,身材、容貌僅是演講活動的諸多要素之一,決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只要在其他條件如思想、修養、知識、氣質、語言等方面有超人之處,仍然可成為成功的演講者。

四、演講時要保持久充沛的精力。

在演講之前,一定要充分休息,養精蓄銳。演講時則要器宇軒昂或灑脫大方,總之,要表現出氣度來。站立要穩,切勿前后搖擺。有的演講者常常左右移動重心,這會使人認為你心神不定。目光要前視聽眾,左躲右閃會給人一種鬼鬼祟祟的感覺。或者說話時望天,好象是目空一切或思想不集中。或者習慣于低頭看稿或看地板,不注意與事后眾交流,好象做了虧心事一樣。這幾種情況,都將直接影響演講效果。

五、服裝美亦即裝飾美。

這是增加身材、容貌美的一個必要條件。總的要求是:整潔大方、莊重樸素、輕便協調、色彩和諧。具體地說:

首先是服裝顏色要與演講者的思想感情和演講內容的特點協調一致。如果演講內容是嚴肅、莊重、憤怒、哀痛的,穿黑色衣服或深色衣服就比較合適;如果演講內容是歡快喜悅的,穿淺色衣服會好些。

其次是服裝要和體型、膚色相適應。體型肥胖的人,穿深色服裝會顯得勻稱些;體型瘦型的,穿淺色服裝會顯得豐滿些等等。而最關鍵的問題要注意把握尺度,既不要過于華艷,叉不要過于隨便。

演講者的舉止和禮儀是演講者整體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聰明的演講者從上臺到下臺,應該特別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給人以完美的印象。

上臺演講的禮儀篇【3】1、演講中的站姿要求:首先要站直,不可以掉肩斜背,或是抖腿、晃動,通常情況下,女人士可以用“V”字型或“丁”字步的站立,男時則可以用跨立的姿勢站立,或是雙腳并行。當然也可以采用一腳稍前,一腳稍后,重心主要壓在后腳上,也就是介于立正和稍息之間的姿勢。相比之下,這一種方法好處要多些,它可以兩腳調劑,減輕疲勞,長篇演講者一般都采用這種站姿。

2、演講中手的擺放:A、雙手自然下垂,放在身體兩側;B、兩手合攏放在腹部;C、一手半握拳或手上拿書、翻頁筆,一手垂下;D、兩手輕放在講桌邊。另外,手勢與全身以及語言、感情要協調,演講者的手勢從來不是單獨進行的,它的一舉一式,總是和聲音、姿態、表情等密切配合進行的。演講以講為主,以演為輔,沒有動作的演講只能講話而已,但動作要和演講者的體態協調才美。當然,也要求演講者每做一個手勢,都要力求簡單精練、清楚明了、干凈利索、優美,就性別而言,男性的手勢一般剛勁有力,外向動作較多;而女性的手勢主要是柔和細膩,手心內向動作較多。

篇9

俄羅斯的基里爾?布圖索夫教授通過搜集宇航員點點滴滴的證言,知道了不少這種不許向外傳的東西。俄羅斯宇航試飛員謝爾蓋1995年也首次在宇宙人類生態學國際學會上公開了在飛行途中遇到過非常怪異的體驗。

看不見的人

一位俄羅斯宇航員親口對基里爾?布圖索夫說了一個不止一次的經歷:有時突然感到,某個看不見的東西正用憂郁的目光從背后注視著自己。然后,這個“看不見的東西”會主動低聲說話,使你了解它,說話內容直接傳達到自己意識的深處。他講的話在意識深處聽起來內容大致是:“你到這里來得太早,也走錯了路。你要相信我,因為我是你的先人。孩子,你不應該來這里,回到地球上去吧,千萬不要違背創世主所定下的規矩。”為了讓宇航員信服,這個“聲音”還常常說出一些宇航員家庭中的瑣事。

在地球上空好幾百公里的高處,是誰在悄聲說話呢?

還有幾個宇航員也有類似經歷,聽到有人“竊竊私語”。在太空軌道飛行,宇航員有時會感到有東西正在背后沉重地盯著他呢,回頭一看卻什么都沒有發現。

宇航員格奧爾吉?格列奇科在太空軌道也遇到過―件奇怪的事,當飛船經過智利的哈恩角海峽時,他突然感覺到了危險,似乎一只猛虎就要撲到他的背上。格列奇科說,可怕的恐懼感簡直令人窒息!后來才知道,古代有很多船是在這兒沉沒的。

神秘之音

宇航員在太空飛行時經常聽到一些神秘的聲音,在寂靜無聲的太空聽到狗叫、嬰兒哭啼,或者是其他別的東西,這事兒都不止―次地聽說過。

1971年不幸罹難的弗拉季斯拉夫?沃爾科夫曾談到他的一次太空感受:“大地的黑夜從下面飛過,突然,從黑夜里傳來狗的叫聲。我一陣驚訝,這不是我們的萊科(一只太空試驗犬,已死于太空軌道)的聲音嗎?之后幽靜中又清楚地響起嬰兒的哭聲和一些其他聲音。”沃爾科夫說,那聲音恐怖極了,簡直都不可以言傳。這―切都無從解釋,但感受十分真切!

宇航員變恐龍

宇航員變恐龍不是危言聳聽,這也是宇宙航行中的奇異現象之一。1995年,宇航試飛員謝爾蓋?克里切夫斯基在宇宙人類生態國際研究所首次公開談到這一點,而且據他所說,不止一名宇航員經歷過這種非常離奇的感受。克里切夫斯基說,人會突然脫離自己所習慣的人性方式,進入到一種獸性狀態。

有一個宇航員說他曾變成一只恐龍,而且他還覺得自己曾在某個行星上邁著大步,跨越過一個個峽谷和深淵。宇航員詳細描述了自己的爪子、鱗片、指間的蹼和巨大的指甲。他背部的皮膚能感覺到脊背上的角質板在一個勁兒地往高躥。還有一些宇航員會感覺自己突然變成另外一個人,甚至是外星人。

看到地球上的房子

美國的宇航員戈登?庫珀第一個說出了“地面目標的放大效應”。一次在飛越上空時,他用肉眼看到了房子和其他―些建筑,盡管說這種目標在300公里開外是無法看到的。俄羅斯宇航員維塔利?謝瓦斯季亞諾夫也證實,他在太空軌道見到了俄羅斯療養勝地索契。謝瓦斯季亞諾夫說:“我清楚地看到了港口和兩層樓的小房子。”

篇10

弗洛姆在此書中最重要的主張是只有把實踐愛當做一種信仰,才能真正地懂得愛的藝術。當代青年對愛的態度并不十分嚴肅,很多教育者面對這樣的現實心里面都會有些許尷尬。但是愛本身既是每個人必須要經歷的一件事情,又是人生中很有必要的一件事情,愛是個人的意愿,尤其是在這樣一個崇尚個性和自由的時代。所以,無論是對是錯,愛就在這里。

不得不承認,讀這本書的一個重要的初衷就是想讓自己在愛這件事情上有一個完美的實踐,但是讀過這本書之后,對愛的需要反而不那么迫切了。因為我領悟了愛不是對象的選擇,而是自我的一種能力,是自我創造性的體現,是奉獻,是理解,是尊重。正是因為在這些方面自己的自信,所以反而不擔心是不是被愛了。

之后的很多年,我對當時讀這本書的情景印象深刻,那是我第一次真正覺得心理學知識像我當初期望的那樣展示在我面前,用通俗的語言來深刻地解讀人性,探討生命的意義。曾經認為,心理學是經驗主義的學科。然而,最初兩年的心理學學習讓我感到心理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探討了太多人體的生理學基礎和心理學的基本概念,你無法從那里直接聯系到生活中的心理學內容,更無法用那些知識去解讀人的心理。然而,讀了這本書之后,才發現基礎理論對一門科學是必不可少的,必須經歷長久的實踐才能真正理解這門科學的價值。

20世紀的50年代,正好是西方社會經歷深刻變革的一個時期,工業日新月異地突飛猛進,社會倡導生產和消費,正像我們國家現在經歷的這個時期一樣。人們被深刻地物化,社會的焦點集中在櫥窗之上,那些光彩照人的商品是這個社會普遍追尋的價值所在。人們越來越遠離人作為自然界中一份獨立力量的存在,忽略了人之所為人的本質特性――精神。人的精神的優越性被高度物化的現實世界摧殘得七零八落,人們在創造一個自然界之外的物質世界的高度亢奮當中,乃至忽略了這一切的本質意義,即怎樣讓生物體的人過更舒適的生活。這本書正是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寫成的,作者深刻剖析了當時西方的社會結構、社會人格,從而試圖探索出一條個人人格的正確的成長道路。

盡管將愛作為生命的根本意義這樣一個概念是值得商榷的,但是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地理解人性的視角,讓我們人類世界在物化的歧途中迷途知返。當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明確地告訴我們,幸福感不僅僅是愛所能達到的,就像這本書中說的一樣,人的自我實現才是人性發展的最高境界。包括個人的成就感、個人的自尊、個人的生活滿意度及個人的休閑質量等等因素,都是幸福感緊密聯系的概念。這本書還告訴我們一個這樣的道理:物質文明建設永遠實現不了人作為人的真正價值,只有在人格成長的過程中,才能體現人作為人的價值,也只有人格的充分發展,才能實現社會的和諧,達到真正完美的社會。不管弗洛姆的理論正確與否,這種對人類發展方向的思維模式是極其有價值的。

就愛的心理學意義及其心理機制的探討,弗洛姆已經實現了一個非常大的跨越,因為他將愛,甚至將人格發展從弗洛伊德的生物解釋中解放了出來,把愛的問題放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來探討,并且認為人類的愛更多的是因為社會發展所形成的,而非是弗洛伊德所歸納的生物本性。這一點更符合人的社會屬性,畢竟人是因為生活在社會中才稱之為人的。

《愛的藝術》中所謂的“愛”與人們普遍認為的那種“一個人偶然幸運地體驗并陶醉于其中的一種純粹的”不同。弗洛姆認為,愛是一種能力,一種態度。愛是一種積極的活動,并不是一種被動的情感。如果用最通常的方式來描述愛的主動特征,那么,它主要是給予,而并不是接受。或者說愛是一個人的活動能力,而不是兩個人的偶然相遇。因此,人們需要從理論和實踐上對愛進行系統的學習,才能真正具備愛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實踐愛。提出這樣的觀點是基于一種社會現實,即人們普遍認為愛在人生中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并且對愛充滿強烈的渴望,但是很少有人認為,在實踐愛之前還需要系統的學習。他把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歸結為三方面。

首先,“多數人寧愿把愛當成被愛的問題,而不愿當成愛的問題,即不愿當成一個愛的能力問題。對他們來說,愛就是如何被愛,如何惹人愛”。其次,把愛的問題設想為一個對象的問題,而不是才能的問題。“人們認為愛是簡單的,困難的是尋找正確的愛的對象,或者被愛的對象”。盡管每個時代都具有自己鮮明的時代特征,具有吸引力的氣質取決于一個時代在體魄和精神上的風尚,但在過去的數個時代里,愛的意識常常只是作為人類自身交換能力范圍內的商品而已,“人們力圖做一個交易:從社會價值基點來看,這個對象應是值得要的,而且同時就我的公開和隱秘的財產和潛能而論,對象也應該想要我”。再次,人們“把最初墮入情網的經歷與愛的‘久恒’(或用我們能夠使用的較容易理解的語言說:愛的‘永恒’)之間的區別混淆了”。“認為沒有什么比愛更簡單這種看法,盡管被相反的證據所淹沒。卻仍然很流行”。在這里,“幾乎沒有什么活動像愛這樣以極大的希望和期待開始,卻以有規律的失敗而告終”。“如果這是其他任何活動和事業,人們都會渴望認識失敗的原因,學習做好這件事的方法,或者干脆拉倒了事,但愛是不可能拉倒了事的。”

弗洛姆認為,學習任何一種藝術都需要學習兩方面的內容,即理論和實踐。首先,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對愛從理論上進行了探討。他認為愛的起源應該追溯到人們從脫離自然界開始后的孤獨和無力感。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人們從自然界的束縛中逃離并獲得自由,卻又轉而依附另一種精神權威而逃避自由,就是為了克服孤獨和無力感,但這種方式永遠也無法讓個體獲得真正的自我,實現人作為人的真正價值。然而,作為人類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終究要實現,并且這種發展的最終歸宿就是愛。盡管當今社會的人們在愛的旅途中到處碰壁,比如高離婚率、自殺率、犯罪率等等問題對這個社會的和諧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人們對愛的實踐感到空前的茫然,對愛的關注和渴望更是超越了以往的任何時代。但是人們還是一如既往的忽略探索愛的本質含義,在行為上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盡管他們對愛如饑似渴,卻又認為幾乎每一件事都比愛重要:成就、名望、金錢、權力――幾乎人們所有的精力都用來研究如何實現這些目標”。同時作者也對世人的這種行為表達了深深的不滿,“難道只有那些能夠贏得金錢和名利的東西是值得學習的,而愛只對精神有益,在現實意義上并無利可圖,是一種我們根本沒有必要花費太多精力學習的奢侈品嗎?”

弗洛姆在對各種形式的愛進行了充分的分析后認為,所有形式的愛常常包含著共同的基本要素:關心,責任,尊重和了解。并在書中對這幾個要素的本質含義做了進一步的說明。

書中指出,關心是首要因素,這在母愛中體現得最為明顯,他認為“愛是對所愛對象的生命和成長的積極關心”“愛的本質是為某物而勞作,是促使某物成長,愛和努力是分不開的。”

從真正意義上講,責任完全是一種自愿行為,是我們對另外一個人表達或沒有表達的需要的反應,而當今我們理解的責任卻多是指職責,從外部加于人身上的某些事。

尊重和責任是互相依存的,假如沒有尊重,責任就完全有可能是支配和占有。尊重不是害怕和畏懼,它是指按照個體的本來面目,發現個體的獨特個性,對個體的成長和發展順其自身的規律和意愿。

了解為愛提供正確的方向和現實的依據。“心理學的普遍受歡迎,固然表明了一種認識人的興趣,但也暴露了在當今的人際關系中愛的根本缺乏。因此,“心理學的知識成了愛的行為中充分了解的替代物,而不是向這種充分了解邁進的一個階梯”。即人們對心理學知識產生興趣是因為他們想充分了解愛的真諦,而事實上卻沒有用心理學的知識來實現充分了解。然而,心理學和管理學的研究均表明:社會經濟地位不同的人,其占主導地位的需要的層次是不同的;個性不同的人,占主導地位的需要的類型也不同;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所偏愛的表達思想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所以在了解了愛的真諦之后還必須要了解所愛的人的個性特征以及其需要的傾向性。

在對愛的理論問題進行了系統的闡釋之后,弗洛姆又對愛的主要的實踐方式進行了闡釋,包括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愛、兄弟之愛、、自愛、對上帝的愛等。緊接著,弗洛姆對西方社會的愛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要想實現真正的愛,必然要進行必要的社會結構的變革。他形象地指出“現代人實際上接近于赫胥黎在他的《勇敢的新世界》中所描繪的景象:豐衣足食,得到了性的滿足,但沒有自我。除了與其同胞極其表面化的聯系之外,沒有任何東西”。他們遵循著赫胥黎非常簡明的公式――“個人有了感知,社會就會騷亂”,“今天能得到的快樂,絕不留給明天”,或者更加登峰造極的陳述――“現今每個人都是幸福的”。如今人的幸福在于“有快樂”。有快樂在于消費的滿足,在于“接受”――商品、風景、食物、飲料、卷煙、人、演講、書籍、電影――一切能夠被消費和被吞噬的東西。“世界是一個供我們消費的龐大的對象,是一個大蘋果、大瓶子、大;我們是乳兒,永遠是期待著的人――卻又是永遠失望的人。我們的特點是適于交換和接受,適于物質消費和交易,每一樣東西――精神的和物質的東西――都成了交易和消費的對象。”在愛的實踐方面,他提出了愛的實踐的四個要素,即規范、專心、耐心和關注。

最后,他提出了愛的實現中最為關鍵的一個因素――信仰。愛的能力取決于人們從自戀中解脫出來的能力,取決于從母系社會和氏族的穩固的眷戀中解脫出來的能力,取決于我們在與世界和自身的關系中生長和發展一種創造性傾向的能力。這種解脫過程、產生過程和覺醒過程,要求有一種品質為必要條件:信仰。愛的藝術的實踐需要信仰的實現。他在書中對理性信仰與非理性信仰做了明確區分。他指出,所謂非理性信仰,是建立在屈從于非理性的權威基礎上的信念(或一個人或一種觀念),而正確的信仰是根植于一個人思想和感覺中親自體驗中的信仰。理性的信仰并非對某事的信奉,而是指信念具有的必勝和堅定的特質。

在書的結尾,作者對愛的現狀做了一個全面的概括與展望。在現存的制度下,能夠愛的人必定是極個別的。在當代的西方社會,愛是一種罕見的現象。這并不是因為許多事業不容許博愛的態度,而是因為生產的集中,貪婪的商品社會的精神就是如此,以至于只有極個別人能夠防范他。于是那些密切關心愛,并將其作為人類生存問題的唯一正確答案的人們肯定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要使愛變成一種社會現象,而非極個別的、極罕見的現象,那么我們的社會結構就需要有重大而合理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