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詩歌范文
時間:2023-03-13 16:16: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清明詩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生命是一場聚散。
那初涉人世的第一聲啼哭就拉開了聚的序幕,于是以后的歲月立里,花開花落,
云卷云舒,就有了數不清的相遇,相識,相處,相愛,相恨,到最后的相離。
不論是哪一種形式的相聚,哪一種形式的別離,到最后終究是曲終人散,眾鳥歸
林。
所謂天下無不散的宴席,生命的最終歸宿永遠是死亡。
合眼長眠的那一刻亦是一場盛裝舞會的散場。
在那場舞會里邂逅的人,發生的故事,隨著那靈魂的飄逝,終究是灰飛煙滅。
聚時的熱鬧與喧嘩,散時的冷清與凄涼,都是預料中的,也都是定數,誰也無 法 更改。
雖說都知道人生如戲,也都知道歲月無情,生命易逝,但每個人在自己的生命 戲劇里扮演的都是主角,身邊其他的人都是配角。
所以誰都想盡力把自己的角色塑造好。
但有時候你的生命是一場悲劇,還是喜劇,抑或是鬧劇,決定權卻非全在你的手里。
以為你在怎么樣也只是個演員,而不是導演,甚至連誰是導演也不知道,所以無法事先知道所有的情節和過程。
這也就是生命之劇和其他戲劇的最大的區別。
生命是一個謎,我們永遠不知道下一步會是什么,會出現一個什么樣的局面,那么就讓我們做一個優秀的演員吧!
盡情的投入,該笑的時候就開心的笑,該哭的時候就痛快地哭,該愛的時候就
愛他個轟轟烈烈,該恨的時候就恨他個徹徹底底。
篇2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清明》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冢》
(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
綠野晴天道。
篇3
一、標題部分:某某公司申請發票增量的申請
二、臺頭部分:某某國稅局
三、本企業基本情況:成立日期、認定一般納稅人日期、法人、財務負責人姓名,經營地址、注冊資金、主要經營項目。
四、本企業最近幾個月的收入、稅金、稅負情況; 財務核算情況,是否按時納稅
五、本企業發票的核定情況,以及最近幾個月的發票使用情況;特別是增值稅發票使用情況。
六、本企業申請發票增量的理由:有無大筆定單或合同,根據現有核定情況無法滿足實際要求。
七、提出申請,根據我企業的實際情況,現申請發票增量。
八、落款:某某公司
九、日期:
速騰后剎車油泵問題的說明函
尊敬的媒體朋友:
海辰機構作為一汽-大眾“大眾”品牌全國唯一指定公關公司,現就XX年8月10日《京華時報》報道一汽-大眾速騰后剎車油泵問題的進展情況向媒體朋友通報如下:
1.一汽-大眾領導看到報道后非常重視,立即啟動危機處理應急機制,在兩個小時內查明:到目前為止在全國范圍尚沒有收到一例關于后剎車盤油泵問題的投訴;
2.文中提到的用戶情況為:該用戶主觀感覺車后部有異響,委托其修車的朋友檢查,該朋友建議去4s店做后剎車泵檢查是否漏油,經一汽-大眾特約維修服務站亞之杰檢查未發現任何問題(請見亞之杰維修工單);
3.一汽-大眾有關方面就文中提及另外車輛問題正在努力聯系記者請求提供車架號以便一汽-大眾澄清事實、查明原因,更好地為客戶解決問題;
篇4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他好比大松樹冬夏長青
他不怕風吹雨打
他不怕天寒地凍
他不搖也不動
永遠挺立在山頂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他好比大松樹冬夏長青
他不怕風吹雨打
他不怕天寒地凍
他不搖也不動
永遠挺立在山頂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他好比大松樹冬夏長青
他不怕風吹雨打
他不怕天寒地凍
他不搖也不動
永遠挺立在山頂在山頂
篇5
2、青色煙雨,孤影等你歸來。
3、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
4、若情深已無用,知與誰同。
5、這一生,為你畫地為牢。
6、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7、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州。
8、今生不見,便是生生不見。
9、快樂給了你,寂寞給自己。
10、晨露蒙月色,清風隨佳人。
11.碧落黃泉任我與子同歸。
篇6
又一個清明節到了,我們胸前???畔恃薜暮熗旖恚?匙瘧?炊?林氐男那槔吹攪沂苛暝埃?寤澄?俗婀?慕夥藕腿嗣竦陌材??⒂攣??惱絞浚?把鏊?塹姆峁ξ凹āA沂苛暝笆悄敲醋?稀⑺嗄攏??帕講嗟乃砂厥悄敲賜Π巍⑶啻洹
到了烈士陵園,我們先排好了整齊的隊伍,然后按要求站好隊。緩緩進入陵園的大門,首先看到的是一株株昂首挺立的松柏,象征著烈士們永垂不朽的革命精神。 接著我們舉行了許多活動,使我最感動的是為烈士默哀,在那三分鐘里,我想了許多許多:我們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都是由革命先烈為我們創造出來的,也是血紅的鮮血換來的。于是,我的心中起了一個念頭:要繼承先烈遺志,發奮學習,努力成為建設國家的棟梁。
隨后,我們穿過松柏林,到了烈士墓前,我行了個隊禮,雙手把白花獻給了烈士,就在這一刻,我心里默默在說:“安息吧,先烈們。祖國和人民永遠懷念你。”我們來到紀念館,啊,真雄偉的石像!走進紀念館,那里存放著許多烈士的遺物,有模型、字跡、圖片等。
通過這次掃墓,讓我知道了許多烈士的故事,同時,我還懂得了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金色童年。
黃瓊毅
篇7
緬懷革命烈士,體悟紅船精神
二、活動意義
1. 參觀革命烈士陵園與事跡陳列室,實行愛國主義教育,進一步了解民國時期中國內憂外患,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2. 聆聽**校長的一堂課,感受革命烈士在革命年代的家國情懷、紅船精神和人文精神,深化學生對紅船精神的認識。
三、活動時間
4月*日(周六)上午9:00-10:30
四、活動地點
***革命烈士陵園
五、活動對象
高一、高二年級
帶隊教師(3 人):********
六、活動流程
9:00在烈士陵園廣場集中:整理隊形,獻花、默哀。
9:00—9:10重溫入團誓詞:在***班團支書帶領下,重溫入團誓詞;
9:10—9:30參觀革命烈士陵園:在***校長帶領下,參觀革命烈士陵園和事跡陳列室,通過自主學習的途徑了解革命烈士生平事跡;
9:30—10:00聆聽校領導講紅船精神:***校長帶學生進一步了解69名革命烈士中的較為突出的事跡和他們身上體現出的紅船精神;
10:00—10:10學生代表講革命烈士事跡:***班團支書重點選取一名革命烈士講述其事跡與貢獻;
10:10—10:20學生代表分享感悟:4名學生代表結合紅船精神和革命烈士光輝事跡,發表對此次團日活動的體會與收獲;
10:20—10:30校領導總結發言:師生共同為革命烈士獻花,***校長為本次團日活動進行總結性發言。
七、準備材料
1.校團委在活動前準備好鮮花;
2.活動當日學生需著校服,團員需佩戴團徽,并攜帶團章或入團誓詞(見附件)。
八、安全保障
正值周六放假,參加團員統一由父母車輛接送,確保交通安全!
九、 宣傳工作
篇8
歌名是《唱一首情歌》,《唱一首情歌》是龍梅子、冷漠演唱的一首歌曲,由老貓作詞、作曲,于2018年9月18日發行。
龍梅子,1986年8月18日出生于蘭州,中國大陸女歌手,影視演員。央視《星光大道》出道的龍梅子憑借由閆妮主演的同名電視連續劇《下輩子做你的女人》主題歌立足歌壇。
冷漠(MoMo),1983年1月16日出生于河南省新鄉市,中國內地男歌手、演員。2009年首次推出同名專輯的主打歌曲《看透愛情看透你》。
(來源:文章屋網 )
篇9
玉佩飾的演變
遠古的先民們最早是以獸牙、獸骨和石珠等為飾,后來在長期制造石器的過程中,逐漸發現了奇異多彩、堅韌細膩的美麗玉石,他們將它制作成各種裝飾器件,作隨身佩戴之用。這種佩玉的風尚一直相沿成習。
新石器時代的玉佩飾,以東北地區的紅山文化、山東地區的大汶口
龍山文化、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遺址中的玉器最具特色。
玉塊,是一種環形有缺口的玉器。《白虎通》:“i,環之不周也。”《廣韻》:“塊如環而有缺。”都是說塊是一種有缺口的環。從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址中到春秋時代以前,i形器多作為耳飾使用。考古發掘中發現的i形器亦多數出現于人的耳部。
早期的玉塊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早期玉塊的特征是:形態不太規整,中孔略偏一側,i橫截面呈圓或橢圓形。多光素無紋,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中,河姆渡文化、崧澤文化、大溪文化、良渚文化都有此種器物。我國東北地區的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多種i形器,呈環狀,有一個缺口,缺口一側略粗,雕獸頭,另一側為獸尾,較笨重。
商代玉塊受紅山文化玉塊影響較大,多為屈身獸頭形,有的兩側陰刻蟠龍紋,背脊起扉棱,身飾商代較流行的云雷紋、鱗紋、三角紋等。有的動物形塊在塊口兩側巧妙利用動物的眼、嘴或卷尾作為穿孔,可供穿繩懸佩。
西周的玉i大多為片狀小圓璧形,窄長缺口,多為光素無紋,有的琢有相對的龍紋。春秋戰國時的玉塊,器身滿飾獸面紋、云雷紋或卷云紋,玉塊的制作極為工整精細。戰國以后中原地區已很少有玉塊,只在云南邊陲少數民族地區還有一些異于中原地區的玉i出現。
玉i在考古發現的墓葬中,常常出現于墓主人肩上兩側耳下的部位,這也是玉i作為耳飾的一個用途。另外,古人使用玉i還有兩個含義:一個是能夠決斷事物。《白虎通》:
“君子能決斷則佩塊”。莊子也曾說:“綬佩i者,事至而斷。”二是用i表示斷絕之意。Ⅸ廣韻》云:
“逐臣待命于境,賜環則返,賜i則絕。”鴻門宴上范增勸優柔寡斷的項羽,欲除掉對手劉邦時,以手循塊予以暗示,所以i是傳遞信息的憑證。但總的來看,玉塊還是應屬于佩飾,不管它是懸于兩耳,還是佩戴于腰間。
玉璜,
《說文》釋璜:
“半璧也。”實際上,半璧形的玉璜并不多,大多數的玉璜為較窄的弧形,呈下弦彎月狀。最早的玉璜出土于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崧澤文化、青蓮崗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文化等原始文化遺址中都曾有發現,弧形玉璜,橫截面多呈圓形,在這些地區的史前墓葬中,玉璜位于人骨架中部,表明它是作為佩飾用的,是佩玉的一種,璜的佩帶方式有多種,一般成組使用,或同玉環、沖牙等玉佩同時使用,這些玉璜大多為素面,但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璜卻很精彩,器呈半璧形,兩面用透雕及陰線技法琢出神面紋圖案。鏤空的部位采用先鉆出孔,然后穿線拉磨的技法。
商代的玉璜,有的呈半環形或三分之一環形,多光素無紋,個別的刻有陰弦紋。動物形玉璜從商中期開始出現,大多制成龍形、魚形、鳥紋、獸紋等,有的脊上雕出扉棱形,頸飾鱗紋,身、尾飾變形云紋。
周代玉璜均刻工精細,紋飾華麗,璜上圖案多用長弧線琢出,以龍虎紋和鳥紋玉璜為主。
春秋戰國時期,玉璜上的紋飾有了很大的變化,璜的兩端大多雕琢虎首、獸首、龍首和鳥首,璜身飾云紋、谷紋,紋飾呈圖案化,錦地化,雙龍首璜最為常見,龍作回首狀,口張開,形象生動,制作精良。
漢代玉璜基本延續戰國玉璜的風格,只是數量比戰國已大大減少,漢以后,玉璜少見,直到宋元明清時,出現了玉璜的仿古制品。
玉璜是最早出現的佩飾之一,新石器各個時代的遺址中都有發現,從發現的位置上看,玉璜佩帶的部位,可在腰部,也可以在胸前或頸部。但后來漸漸演變為禮器,《周禮》有“以玄璜禮北方”之說,另外還表示祥瑞,《周禮》把玄璜列為“六器”之一,稱其為“瑞玉”。
玉環,是璧的一種,圓形,片狀,中心有孔,孔的直徑與邊寬相等。玉環與玉璧、玉璦同形。《說文》說環“璧屬也”。也就是說,玉環邊的寬度同孔徑是相等的。早期玉環出現于新石器時代,它的使用范圍較玉璧更為廣泛。河姆渡文化,早期距今約有七千年歷史。當時已出現了玉環,小而厚,中心鉆孔圓而規整,技術較好。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玉環大量出現,龍山文化墓葬中曾發現一種由兩件半璧形玉片組成,接合處有孔的玉環,它套在人骨架上,無疑是手鐲。良渚文化遺址中有多個璧部寬而厚,截面近似方形或橢圓形的,似環似鐲,在環的外側琢有數個凸起的獸面,被稱為蚩尤環的獸面紋環。
商代玉環,孔較大,有的玉環在大孔的兩面各有一圓周形凸起,有人稱之為“乳環”。西周時期的玉環,直徑較小,有的光素無紋,有的則用幾根長弧線或雙陰線雕飾出簡練形狀。
春秋時期玉環,加工很薄,環上飾有陰線琢的蟠虺紋,戰國時期是玉環制造的高峰,出土了許多瑪瑙環,環邊緣的棱角薄而銳,玉環用玉較好,雕琢的花紋異常精致,有谷紋環、蒲紋環、繩紋環、云紋環、六棱環、雙層環等。
漢代玉環為戰國玉環的發展和延續。多為谷紋環或蒲紋環,特殊形式的如故宮博物院所藏漢代四靈紋玉環,其上飾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圖案。唐宋以后至元明清代,玉環基本上已定型,外觀無大的改變,只是紋飾上更加豐富多彩。
玉串飾,是由各種不同玉石質地的管、珠、蠶、璜、塊等穿綴而成,大多做為頸飾用,個別用做腕飾。山西曲沃北趙晉侯墓地出土了大量的玉佩飾,大型佩飾如三璜雙環雙塊玉組佩、四璜連珠玉組佩、四璜四珩連珠玉組佩、五璜、六璜、多璜過珩連環胸腹玉組佩等等。這些復雜多樣的完整組玉佩則對我們認識玉器組合的關系和規律、男女用玉制度差異、等級差別等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玉帶鉤,在戰國時期極為盛行,且形式多樣,主要作系腰帶用。戰國曾侯乙墓、信陽楚墓、淮陽平糧臺楚墓、輝縣固圍村魏墓、平山中山國王墓等地都有發現。這一時期,青銅帶鉤多有出土,上面鑲嵌有金、銀、松石等。這些戰國墓葬中出土的很珍貴的帶鉤是王室貴族和士大夫的用品。而玉帶鉤一般體積不大,多在2寸左右,3寸以上的比較稀少。戰國玉帶鉤,鉤首多琢成獸頭形,也有牛頭或鳥頭狀,素面為多,刻有精美紋飾的較為珍貴,有琵琶肚和螳螂肚等樣式,河北平山縣中山國王墓出土的青玉帶鉤是其中的精品之作。鉤身 細長,寬腹圓紐,鉤首寬而薄,中部隆起,鉤首尾均雕成獸頭形,周身飾各種不同的幾何紋,兩側刻連續的“s”形紋。陰刻的細線,纖細如絲。
玉帶飾,或稱玉帶板,是從唐代興盛起來的。這些鑲嵌在玉帶上的玉帶板,數量最多并且極富時代特色。這些玉帶板有的方形或長方形,還有半圓形也常見,一般較厚,光素的少,雕有人物、花鳥、動物的形象為多,尤以特殊的深目高鼻卷發,身著窄袖短衣及尖靴的伎樂胡人形象多見。據文獻記載,玉帶之用早在南北朝和隋代就有。到了唐代以后有了嚴格的用錛制度(玉帶板又被稱為玉帶銬)。初唐是以金為主,后來以玉鑄最為珍貴,只有皇帝、親王及三品以上官員才能佩帶玉鎊。這些制度一直沿用到明代。
明代玉佩飾
明代玉器,特別是早期的佩玉,構圖簡練,線條流暢,雕刻刀法圓熟,如明早期洪武四年汪興祖墓出土的金扣鏤空云龍玉帶鑄,及洪武二十二年朱檀墓出土的金鑲白玉靈芝紋帶板等,雖帶有宋元遺風,但仍是明初玉佩飾中的佼佼者。明代中期,有了明顯的風格變化,線條的運用趨于工細,構圖較嚴整,刀法略顯織巧快利,棱角較明顯,不善藏鋒。晚期嘉靖以后,出現了新的繁榮景象,特別是大型立體器皿增多,形成鮮明的時代特征,是明以前琢玉史上罕見的成就。明玉碾琢的基本特征包括玉料表面油潤閃亮的玻璃光澤,圖案輪廓線多采取平行拋光法,鏤空透雕處理圖案層次,部分作品保留管鉆痕跡,回紋和“e”字紋的裝飾特點等。明代雕工粗獷、剛勁,但往往忽視了細部的琢制,雕刻的技術不拘小節,磨制時只注意表面,不太注意兩側,細部處理比較草率,故有粗大明之說。
明代的玉帶板,繼唐、宋、遼、金、元之后又達到了一個高峰。明代玉帶的使用規范,《明史》《明會要》等歷史文獻有較為詳細的記載,但其形制史料記載不多。據《明史》記載,洪武二十六年定:凡一品以上方可用玉帶,帶板上可以光素,亦可以飾花紋圖案。明制規定,只有帝王或皇帝特賜才可用龍紋玉帶。帶板的塊數雖有增加,但數量不多。明代早期延續元代玉帶的風格,玉帶板上的紋飾喜用整株大朵花卉,豪放富麗,工藝采用透雕深鉆技法。早期墓葬出土的帶板,用羊脂白玉制成,雕云龍戲珠紋,做工精巧細膩,蟠龍多有元代遺風。明代的中晚期,玉帶上的帶板塊數一般固定為20塊一套,各塊形制及布列形式也有定制。圖案內容也更加豐富,常以龍紋或麒麟紋作主紋,還有鳳鳥紋、鹿紋、鶴紋、靈芝紋、荔枝紋、凌霄花紋、百子人物紋、戲獅紋、雙魚紋等,也有素面無紋的,并以纏枝花卉或幾何紋飾作底紋,在四角裝飾如意、錠升、古錢、“e”字紋等有吉祥用意的圖案。工藝上中期多采用剔地浮雕法,使主紋突起,邊框較窄,邊框與主紋相平,而晚期鏤雕玉帶板大量出現,并采用了多層次的鏤雕、透雕技法,二層、三層,甚至多層鏤雕,即在主圖案的下面再鏤雕一層圖案,起到了襯托主紋的效果。用材方面則多采用上等羊脂白玉或青玉。
明代玉帶鉤在上海、蘇州地區的考古發掘中已有發現,但更大量的則是在傳世玉器中,形式多樣,以螭龍帶鉤為多,帶鉤較元代薄而寬,鉤頭要窄一些,玉質也比元代稍好,玉龍鉤頭窄而厚,頭頂出現圓頂狀隆起的高額,龍發較元代龍明顯縮短,從背面露出很短的發尖,只留一縷在后面,發長占整個鉤長約五分之一。龍一般為單角或雙角,嘴部稍前傾,微微張口,很少見閉口的,口部鏤空雕,露出兩只犬牙。以管鉆鉆出突出的小圓粒形蝦米眼。蟠螭在鉤背上大多為鏤空雕,似凌空騰起。明代玉帶鉤碾磨較為粗糙,底子上往往出現小波浪紋痕跡,雖然光澤度很高,但也難以掩飾琢磨粗糙的痕跡,這也是整個明代玉雕中的缺陷。明代一些粗糙的龍鉤,出現“x”形重刀,很深,雖只有寥寥數刀,但仍能顯示出龍的五官俱全。明代玉帶鉤中另一個具有代表性的類型,就是螳螂式玉帶鉤。因它的背面弧度大,細頸,弓背,特別是細長的頸部像螳螂一樣,所以被稱為螳螂式帶鉤。螳螂式帶鉤有好幾種,常見的有龍首、鳳首、鶴首、靈芝形首等等。這些帶鉤的頸部細瘦而平伏,背面光素,琢工粗細都有,龍首的較粗糙,鵝首的最細致,光澤度也很強,尺寸一般不到3寸,是小型的玉帶鉤。玉色大都不佳,青中帶黃或有糖色,有的表面還有黑色沁及玻璃光澤。清代雖也有螳螂式帶鉤,但多頸部粗壯厚實,玉色潔白,較明代的樣式美觀。
明代玉帶扣、帶環,延續元代帶扣、帶環的風格,帶扣以兩個委角的方板相連,方板上有孔,可扣合帶頭,孔的四周圍圓雕蟠螭紋或云紋,兩個玉板間或以一個玉套管套住方板側面的半環,中間有榫相連接。明代玉器鏤雕的技術發達,玉帶扣中鏤雕的作品很多,有些作品制造得極其精湛,例如明代制造的鏤雕雙環帶扣,兩環的形狀近似于雞心佩,一環中心為孔,可扣合帶頭,環的四周鏤雕雙螭,另一環中心封死,背面有一榫,可連接絳帶,環四周亦雕雙螭紋,兩環之間以一方形套管相連接。
提攜是將一種于玉帶板下端出一扁環,可以用來懸掛其他飾件的玉器。這類帶飾宋元時期就有,明汪興祖墓及明益宣王墓中都有出現。明代的提攜較宋元時的作品小而精致,并可分為活環及死環兩種。如北京故宮藏一件明代的玉活環提攜代表作品,為獸面長方提攜,上部為光素的方板,側面有槽孔可穿帶,下部凸雕一獸面,銜一長方形環,環上部為兩個相背的夔龍頭,下部為夔龍身,環可在獸的口中橫向的轉動。
明代玉佩飾還包括服飾,其中有帽正、領花、鈕扣等,頭飾、發飾有發冠、頭花等,懸掛于身的佩飾有串飾、腕飾、組佩、掛墜等等。明代的服飾用玉見于宮廷及民間,宮廷用玉主要是皇族及大臣,皆是按制度使用玉飾,而民間玉飾的使用則多見于習俗,明代民間佩戴玉器的風氣也很盛行。
玉組佩在明代墓葬的考古發掘中多有發現,明定陵共出土玉組佩7副,分三、四種類型,包括以串珠、玉片組合之佩及玉葉、玉件組合之佩,在江西南城朱祜檳的合葬墓共出土6副,是明晚期皇室中極時興的佩飾。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2副明代的玉組佩,應是明代宮廷所造,每副由玉葉、玉件組合,最上端是1件鏤雕騎鳳紋的壽星,其下有一銅鍍金質的雙龍首提梁,橫粱下掛4串玉飾件,共5行,每串由2片玉葉及“e”字、“壽”字、雙魚、鳳鳥、麒麟、雙桃、雙柿、寶蓋及四個仙人組成。這類玉佩使用時佩戴于革帶以下,略一擺動,玉葉與玉件互相撞擊,極易發出聲響,正如明人所記載的“凡大朝會時,百寮俱朝服佩玉,殿陛之間,聲音甚美。”
除宮廷外,明代民間佩戴玉器的風氣也很盛,明代較流行的佩玉,如頭飾、發飾、發簪等。江西明益宣王墓出土的七梁形玉發冠,因在器物的縱向起七道脊線,被稱為七梁冠。同樣的制品在北京故宮所收藏的傳世的明代宮廷舊藏遺物中有多件,白玉、碧玉都有。玉簪也有多種,上海打蒲橋明代顧敘墓出 土的白玉蘑菇頭發簪,長10.6厘米,為長形柱狀,一端尖,另一端似蘑菇頭的形狀,且歪向一側。無錫明代龔勉墓出土的玉簪亦如此形,長11.9厘米,其蘑菇頭及外表皆光素無紋飾。明代還有一些其他的頭部玉飾,如玉結子、玉花形片等。
明代玉佩飾是多懸掛于人的身上的飾物,也有掛于其他器物作為墜飾的,如杖頭、扇尾的綴飾等,明代有大量的動物形的佩墜,如雁形墜、羊形墜、鹿形墜、鴛鴦臥蓮墜、田螺墜、蟾蜍墜、蜘蛛蜜蜂墜、魚形墜等等。還有許多半圓雕或圓雕的玉墜,如白玉童墜、雙嬰墜、執靈爬童墜等。
各式各樣可掛于人身的玉牌是明代玉佩飾的又一個特點,這些玉牌,有的為方形,有的在方形的一端鏤空透雕雙夔龍,有的為圓形或花朵形,有的為連珠紋邊框,它們大多體積較小,也可用于嵌飾。
嵌寶石玉佩飾是明晚期的一大特色。位于北京北部的十三陵地區,是明萬歷皇帝的寢陵,特別是定陵出土的白玉垂倒寶石花組佩、白玉頂嵌寶石金簪、白玉鏤空壽字鑲寶石金簪、白玉兔金鑲寶石耳墜等,將色澤艷麗的寶石作為鑲嵌材料裝飾到玉器上,以黃金的金黃色澤襯托出如凝脂般的白玉,寶玉石共用,金與玉共用,實為美觀。
陸子剛是晚明時期的琢玉高手,他所琢刻的玉器作品,主要在明嘉靖至崇禎年間,這時的明代經濟的發展推動了鑒賞收藏風氣的流行,一些名家的作品,成為富商們追逐的對象。其所制作玉器當時極富盛名,并且也有較高的市場價格。他所琢刻的玉器作品,形制仿漢,取法于宋,頗具古意,按材施藝,不拘一格,圖案裝飾多取浮雕技法,構圖既有繁縟,又有簡潔,線條鋒棱快利,但拋光不細。子剛款的佩玉,有玉牌、玉簪、玉珩、玉帶鉤等,而尤以玉牌子最為突出,這種玉牌在明晚期以至清代、近現代都極為流行。玉牌皆用上好的白玉制成,上端和側面有鏤雕的夔龍等裝飾,表面有碾磨的圖案及文字,款識的處理多有變化,字體分為隸書和篆書等幾種,筆力道勁而略顯粗糙,但實際上,這種所謂粗糙的特點絕非工藝不精之故,而是有意追求古拙簡樸的藝術特色。
清代玉佩飾
清代的玉佩飾集古代佩玉之大成,品種非常之多,如大量的玉佩、玉墜飾、玉頭飾。這些作品制造精致,用玉精良,繼承了明代制玉的傳統工藝,特別是清代中期乾隆時期的玉佩飾,不僅在當時是清代官吏、士人追逐的對象,在現今也依然是收藏家們所熱衷的藏品。乾隆時期玉佩飾的特點主要在于玉好工精。在選材上,均選用上好的和田羊脂白玉,其次則是青白玉,偶有黃玉或碧玉的制品。品種更是多種多樣,有仿古雞心佩、宜子孫佩、夔龍佩、龍鳳佩、蚩尤環、鹿盧環、成組掛佩、十二辰組佩、十二月令牌組佩、夔龍頂的方牌子、齋戒牌、玉觴、搬指、玉鎖、玉翎管、玉花囊、玉香囊、玉發簪、玉扁方、玉手鐲、玉手串、玉帶飾、玉人、玉獸小墜、玉雜佩等等。
清代玉帶板已不見,但玉帶扣、帶環及玉帶鉤依然有很大的市場。玉帶扣的體型比前代要大一些,玉質更加上乘,圖案及做工比前代復雜和精致,特別是玉帶鉤的數量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尺寸大小不論,造型與花紋各式各樣。
仿古玉佩在清代玉佩飾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較常見的仿漢代雞心佩和在雞心佩的基礎上演化出來的長方形透雕玉佩,有的仿得很像,并有許多漢代特有的細陰線紋飾,但玉質、玉的光澤、沁色等皆無漢代的特點。宜子孫佩亦是仿漢代宜子孫佩而制造,尺寸較漢代玉佩略小,但圖案內容加以變化,更加豐富多彩,裝飾造型更加繁復精致。
一些前代沒有而在清代新出現的玉佩飾,如扃方、搬指、鏤空的香囊、花囊、玉連環佩飾、合符等,數量亦很多。玉扁方是清代婦女特有的頭部裝飾品,清代滿族婦女由于特殊的盤頭形式,即梳“兩把頭”,而扁方就是梳“兩把頭”最主要的工具。最初,滿族婦女梳“兩把頭”是以真的頭發分成兩把,扁方則是在其中起骨干作用,依靠扁方來固定、控制發髻,使其不至于散落下來。到了晚清,
“兩把頭”改成了青緞制作的,安在頭頂上,而它與真頭發梳成頭座的連接則也是仗著扁方在起作用。扁方皆長條形,其一端翻卷起來,另一端為弧狀。清代的扁方無論在數量和種類上都是相當多的。常見的扁方有翠制、白玉制、金制,還有金鑲翠、碧璽、珍珠、寶石,或鏤空雕喜字、團壽字、變形萬字等等多種。
搬指的前身在古代被稱為“剿”。《說文》云:“蝶,射決也,所以拘弦。”可知蝶是古代一種專供射箭拘弦時以保護手指的器具,是防止拉弓射箭時勒傷手指的器具。商代殷墟婦好墓中出土了一件玉蝶,圓筒狀,一端平齊,一端為斜口,另一側面有一凹槽,可以納入弓弦。漢代時玉蝶已發展變成了鰈形的雞心佩,這種雞心佩在漢代極為流行,并一直延續到后代。到了清代玉鰈即又被演變成了圓筒狀,已無凹槽,被稱為“搬指”,一般套在手的大拇指上,但僅只起到裝飾的作用。搬指在清代大量制作,非常盛行,質地以白玉、青玉、翠玉為多,也有金質、琥珀、金珀等,有的其上還飾有花紋、圖案和詩句等。在清代的許多繪畫作品中,可以見到許多男人手戴扳指或騎馬射獵,或作一些其他的活動,是清代的達官顯貴極為喜愛的手上裝飾品。
朝珠是清代皇帝、皇后及大臣們在上朝和舉行重大慶典活動穿朝服時必須佩帶的飾物。大清會典有嚴格的規定,朝珠皆為108粒,間有四粒大珠作為結珠,另有佛頭塔一粒,垂下的有背云和墜角,還有三串紀念共30粒,左邊是一串,右邊是兩串,其下皆垂有墜角。根據清朝的典章制度規定,東珠朝珠只有皇帝和皇太后、皇后在宮中舉行大典時才能佩戴,而皇帝在不同的場合會佩戴不同質地的朝珠,祭天時佩戴青金石朝珠,祭地時佩戴琥珀或蜜蠟朝珠,祭日時佩戴紅珊瑚朝珠,祭月時佩戴綠松石朝珠。
篇10
愛情是什么呢?愛情有沒有那么多為什么呢?愛情沒有理論,那些談理論的基本是宅男學者。電影《山楂樹之戀》中,老三說“世界上有這么一個人,他寧可死,也不會對你出爾反爾的”,而靜秋則說“有你,真好”。簡簡單單的,卻說出了永恒的純真。
《山楂樹之戀》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后期。靜秋屬于“可以教育好的子女”,這個烙印是無形的枷鎖,始終束縛著她的時空。忽然有一天,陰霾天氣中的靜秋,遇到高大、帥氣、親切、陽光的老三,她的天亮了。老三善于傾聽和訴說,又尊重靜秋,雖然有些小花招,但總能逗靜秋開心,無論如何,都樂意拿出時間來陪著靜秋,毫無疑問,這在任何時代都是最好的愛人。
《山楂樹之戀》最大的成功,就在于選角的勝利。“謀女郎”周冬雨的外形和原著中靜秋的形象差距不小,因而在拍攝前成為“山楂迷”“詬病”張藝謀的理由。但周冬雨用出色的表現彌補了外形的不足,并最終成為影片最大的看點。雖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周冬雨的表演給人渾然天成之感,精氣神很到位,一嗔一怒一笑一悲都是那么的自然,這讓竇驍飾演的老三和他的那份真摯令觀眾信服。相對而言,竇驍還是帶著一些北美城市青年的氣息,與70年代的中國知識青年還是有些差距。而電影對小說最大的改動,是將老三和靜秋相逢的季節從初春改為初夏,導致很多情節失去本應有的價值和意義。
靜秋的最大魅力是溫婉,自然流露著她的青春美麗,心思靈動而又絕不張揚。她甚至都沒有稱呼過老三,那是純真時代的證明。靜秋沒有看到老三痛苦的過程,只能夠通過書信讀到老三的遺言“我等不了你一年零一個月,我等不到你的25歲,但我會等你一輩子”。原來老三的消失,是為了讓靜秋能保有自己最美好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