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的事范文
時間:2023-04-05 05:33: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靈魂的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正如我的朋友季國清先生所說,物國(此為作者虛構――編者注)的社會結構,同時也是人存在于世的款式,在某些層面,就是停車場上把汽車重疊在一起的樣子,停放的車不是一輛一輛地單獨平擱,而是一輛一輛上下碼在一起。可想而知,處在這種層面結構中的人,要么被別人壓榨,要么去壓榨別人;要么被別人盤剝,要么去盤剝別人;要么被別人拖累,要么去拖累別人。相互牽制,動彈不得。實際上,這種壓榨、盤剝、拖累的結果,就是病。很多人不知道,我們的很多病其實就是這么得的,這么來的。
有一次在新春聚會上給一個大學教授敬酒,我對他說:“我們可以不聽專家的話,甚至不聽‘道德’的話,但一定要聽身體的話!”
我想強調的是:自身(身體)是不會錯,不會病的,錯的、病的總是自我,是自我讓自身出了錯,犯了病。在此我們碰到了漢語語用上經常會出現的麻煩,漢語的“自我”與“自身”是容易混淆,不易區分的,但我還是想特別加以說明:“自我”指的是“我”的思想、觀念、意識、想法、精神的形態與內在的狀況,而“自身”指的是“我”的身體,是造化、自然賦予“我”的一個肉身文本,且該文本皆具一種上帝恩賜的正常格式。如果人的意識在其上書寫正常的內容,身體就會正常。否則,就是不正常。輕度的不正常叫偏差,嚴重的不正常,就是病。但奇怪的是,明明是我們的意識、思想、觀念、精神讓我們的身體生了病,我們不但不去意識、思想、觀念、精神的層面尋找原因,反而一味地對著身體醫病。不但不去走自然療法、順勢療法、話語療法、暗示療法、心理療法的主路,反而只知道求助醫院、醫生、藥物、手術的輔道。這情形就好比,汽車的指示燈亮了,我們不去查看水箱、油箱,不去檢查發動機、油路、電路、剎車裝置,而是去拆卸指示燈,檢修儀表盤;煙霧報警器響了,我們不去尋找火源,而是去關掉報警器。我們皆生于無知,死于無知,當然,也更是病于無知。無知是由于我們的腦袋被上了夾板,意識被嚴重遮蔽眼睛沒有完全打開,盯芝麻,不看西瓜,或者把芝麻當成西瓜,只想坑洼,不思星辰;或者腦袋被擰成了麻花,一改變,就碎成齏粉。無知是由于我們截斷了污泥與彩云的連接,要么全是污泥般的顢頇、粗俗、卑鄙、匪氣,要么全是彩云般的虛幻、蒼白、貧血,不能讓污泥與彩云通過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心靈連接起來,貫通起來,形成一個無法分割的整體,使我們在污泥時,夢想彩云的天空;在彩云時,不忘腳跟的污泥。實際上,所謂比較健康的人,就是總是能讓污泥與彩云連線的人,總是能把污泥與彩云的比例弄得恰到好處的人。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是一種機械思維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從頭到腳,從腳到頭,只知道在身體上下苦力,使蠻勁,打轉轉,這是物國文化、物國人民的悲哀。追根溯源,這是科學主義、無神論思想埋下的禍根,是一種邏輯的必然,當然要結出自作自受的苦果。
實際上,治病醫病的康莊大道是存在的,就在那兒擺著。只要逾越固定的偏見,沖破習慣性思維的圍堵,它就會給我們提供無數的或然與可能,展示一個巨大的空間。只是人們睜眼不見,充耳不聞,棄而不用。我認為,治愈的正道是:從靈魂精神身體醫院醫生藥物,而不是相反:從藥物醫生醫院身體精神靈魂。
身體不會病,是自我讓其病。更準確地說,是我的意識、我的思想讓身體病。所以,任何身體的保險,如果沒有保上精神險,都是白搭,等于是做無用功。也就是說,身體險的有效性是以精神險的參保與否為其前提條件的。沒有精神險的身體險毫無意義,因為疾病就其本質來說,是意識的內容,精神的故事,靈魂的事件。健康是個雙保險概念,身體險加精神險。尤以精神險為重,因為不病或治病的真正良方歸根結底并不是通常理解的手術、藥物,而是盡量寬廣的意念,盡量澄明的思想,盡量順應自然的道路,契合天地的節律。
前不久,我還對一位患病的朋友講過:實際上,一切的藥物、手術、醫院治療都是輔助手段,主要的途徑應該是意識的梳理、思想的澄明和觀念的校正。也就是說,治愈是意識中的事情,它永遠是一則心靈的故事,是一樁靈魂的事件,是對生活本身的確診尋藥,救助治愈。
我認為,生病并不可怕,因為在我們這個焦慮的時代,中這種負彩票的機率太高。但只要我們自己能成為我們自身一切事務(包括我們患病的特殊時期)的主宰,不把自己的命運完全交付給我們自身之外的其他事物,不把我們的責任全部推諉給我們自身之外的所謂客觀的原因,疾病就會成為一樁我們自己可以承接、應對、處理的事務。實際上,只要我們沒有被污染、誤導得太過嚴重,我們自己都能理清楚,我們的病究竟是怎么來的,對我們的病就有某種內在可梳理的預感。同時,對化解疾病的路數大體上也會有一個輪廓清晰的預案。不過悲劇的是,我們早已喪失了這種預感、預知能力。我們對自己的疾病多半已沒有任何自我可以把控的自主性可言。
物國人似乎先天就處在一個易患病、而又不易病愈的境地,因為我們先天就缺乏必要的思想資源和靈性資源。我們先天就缺乏很多很多的東西,后天又在不斷地剔除很多東西。缺乏和剔除的,全都是保證我們的生命正常和健康所必需的。兩方面的因素加在一起,我們就成了唯身體但又不能理解、不會善待身體的身體主義者。道理很簡單,一個精神進化不充分、不徹底,意識凋敝、觀念荒蕪、思想閉鎖、視界縮窄的人,是無法通過精神的檢索、思想的探源、觀念的辨析來療病扶傷、治病救人的。因為我們缺乏思想的資源,不知諸觀念的關聯,更不明白意識之無意識化的調控機理。無思想積累和精神資源的個人,肯定無從談起個人的成熟,個人的獨立,更無從談起個人的責任。也就是說,這樣的背景只能產生歪歪倒倒、不能用自己的雙腳來站立的人,只能產生無數不能自控,不能自主的家伙。結果,一生病,心頭就沒有底,沒有譜,只能把本該由自己來擔當的一切毫無保留地拱手交給別人,交給醫院、醫生、藥物、麻醉師、手術室、護士,甚至保姆。即把病患的身體交付出去,任由別人來主宰,來處置。這和他們生病前的情況是一樣的,永遠抹去了自己應該擔當和承受的責任。這責任就是,不斷地審核自我,不斷地校正人生,不斷地查尋存在的身與源泉的靈是否串通。
在我看來,我們的醫學專家、醫學院教授――更不要說一般非醫學專業人士和患者本人了――對疾病的理解是非常表皮和膚淺的,他們也許對疾病的生理、生化病理學有一定程度的思考和探討,也許只涉及疾病的近因、淺因和枝節因,而對疾病與形而上學、哲學、宗教、心理學、意識理論的關聯卻少有基本的連接與猜想。如果我們迷信那些健康長壽專家、那些患有科學控的醫學教授,聽他們的口氣,似乎他們已把生命、身體的奧秘弄得一清二楚,巨細無漏,仿佛神明。殊不知,這實屬一種狂妄,是因為受限、受蔽導致的無知使然。實際上,作為一種常識,每個人都應該清楚:與我們不知、應知的相比,我們已知的東西實在是少得可憐。就我們的身體而言,情況更是如此。所以對疾病,我們切不可妄加斷語,亂下結論,哪怕這涉及所謂科學的斷語和結論。因為所謂科學與非科學、或不能列入科學范疇的東西相比,實屬九牛一毛,滄海一粟。所以,對疾病的態度和對生命本身的態度應該是一樣的,即只能端以謙虛之態,抱以敬畏之心。任何輕狂、魯莽的,唯物主義式的處置風格都是不可取的,甚至是有害的。
面對物國的實際情況,我認為,疾病的心理學、形而上學、宗教哲學的追溯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因為現實的診療手段、醫治方式似乎已經走進了一條死胡同。
我曾經對我的朋友調侃地說過:“我的夢想是讓醫生失業,醫院關門,藥廠倒閉,健身房消失。”有人說:這夢想太過無情,太過殘酷。我認為:不。其善良的動機就如同期望世界上沒有軍隊和監獄一樣美好。請設想一下,如果沒有醫生,沒有醫院,這世界是何等地人道,何等地美妙!不過,這僅僅是夢想而已。
我非常痛心物國的這一事實:有疾病的逐漸升級,步步為營,但沒有疾病的可控之勢,緩減之態。我非常痛心現時的人們只知道明確的病癥,卻不知真正的病因。我更痛心人們患病之后所遭遇的那種被敲詐、被愚弄、被剝奪的悲慘命運。當然,寫出本文的初衷并不在于要去拯救、醫治別人,其首要的目的意在拯救、醫治自己。因為我始終堅信:人生有兩件事情是值得我們終身去關心與爭取的,這就是:身體的不病;心靈的不變態,或者說不那么過分地變態。這是最起碼的要求,這是底線。如果說這兩件事情沒有做到,沒有做好,那就不要去奢談其他,比如,所謂的事業,所謂的成功。
我認為,一個人首先應去關心的是他自己,應去拯救的也是他自己,此乃人生的頭等大事。就像自關心是真正的關心一樣,自拯救才是真正的拯救。我經常在想:要是一個人把自己給侍候、服侍好了,他就不需要別人來侍候、服侍了;要是一個人把自己給安頓、安排好了,他就不需要別人來安頓、安排了。正如瑞士文化哲學家讓?蓋普塞所說:“世界和人類的必要的改變是不可能通過世界改良者的嘗試來完成的;世界改良者們正如他們自己所說在為一個更好的世界而斗爭,但他們卻逃避了改善自己的任務;他們在玩弄一種司空見慣、雖然近乎人情但卻令人悲哀的游戲,即要求別人去做他們懶得動手的事;但他們所取得的虛假成就并不能減輕背叛世界以及他們自己的罪責。”
我認為,在物國,疾病是一種顯赫的存在,承載有特殊的含義。它不僅僅屬于醫學、生理學、生物學的范疇,無疑,它還暗含有更多社會學、政治學、哲學上的意義。在物國,我們甚至可以把醫學理解成存在學、神學,把疾病看作是某種贖罪與拯救的形式。我認為,與其把歷史看作物國人的信仰,還不如把疾病視為物國人的宗教。事實上,疾病早已成了我們的宗教替代品,成了我們生命關注的焦點,意義生發的中心,成了我們千言萬行的遞歸與心理指向的所在。
在一個荒誕的地方,與其說人們在適應社會,不如說人們在適應自己的不適應;與其說人們在生病,不如說人們在把生病當作宗教來發揮其作用,被迫擇其來作為意義的替代。因為沒有其他的悔過方式,其他的救贖之道,就只有通過疾病來抵償這種悔過與救贖。這就是為什么疾病會如此瘋狂的理由,為什么疾病會如此囂張的原因。 國人精神疾病呈高發態勢
我感覺,不知從何時開始,疾病就悄悄轉化了它的身份,成了我們的宗教,病房成了我們的教堂,醫生成了我們的牧師,看病成了我們的朝圣,而針劑與藥物則成了他們受洗的水與行彌撒的面包。疾病成了唯一與生命本體發生聯系的意義生發源與替代物,成了人們感受生命意義的主要途徑與唯一來源。盡管是一種負意義,但從某種意義上說,總比無意義強。所以,疾病是與意義問題糾纏在一起的。疾病是用來解決意義問題的。一般說來,那些意義均衡、意義自足、意義飽滿的人,不大容易生病。即使生病,也容易治愈。如果意義感匱乏,意義感欠缺,那生病很有可能就是回避意義(消極)或試圖解決意義(積極)的一條途徑。也就是說,意義感匱乏的人,多半就具有一種易病性人格的特征。為了減弱這種特征,恐怕意義感的生發與增加是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
疾病是物國人的承罪與贖罪手段,是物國人的悔過與補過形式。所以,從警示與贖罪的觀點看,疾病就成了物國懵鈍時代的大警鐘,病人是和平時代代我們言說的言說者,代我們反抗的反抗者,是以疾病這種特殊的方式在決絕尋求表達的表達者。所以,我們對疾病應存敬畏之心,對病人要抱以感激之情。因為疾病是一個文化機能失效時代的預警機制,是一個無民族的救贖形式。
健康的精神首先會反映在身體的健康上,好的文化肯定是首先會讓身體受益的文化。如果說,一個民族的文化貌似高聳在云端,放射出天國般耀眼的光芒,而民族很多成員的身體與面相卻又呈現出佝僂、猥瑣,那多半是文化被做成了鴉片的結果。一方面,吸食文化的鴉片,能滿足我們對文化的妄想;另一方面,又能使我們無視身體惡化的存在。這顯然是一種變態彌補法,魔鬼平衡術。我有時在想,反饋的程序是不是這樣的:首先是身體病人(發育受阻,進化中斷之人)炮制出一整套病態的文化學與審美學,然后,把這種文化學與審美學熬制成“營養針劑”對人體進行注射。最后,再通過這種注射產生精神病人(主要是精神妄想癥與精神匱乏癥病人)。接下來,又讓精神病人去復制出無數多的身體病人。就這么“身體病人精神病人身體病人”地來回倒,終成一種重復輪回的封閉循環。
正如伊萬?伊里奇所言:目前,身體的醫學化已經到達幾近流行病的程度了。生活的醫療化是廣義工業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使得所有普通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沖突、放松、休閑以及創造性活動等都變得“有問題”,從而迫使人們四處求助“建議忠告”。這樣一來,那些專家們如律師、醫生、教授、顧問以及心理醫生便能在工業化和官僚化的(主/雇、醫生/病人等)關系軌道內發揮其效能:“醫療復仇女神”不僅僅是各種醫學分支的總和,也不僅僅是治療不當、馬虎大意、職業性冷淡麻木、政治權利的分配不當、醫學所裁定的殘疾以及其他所有因醫學實驗和醫療事故所引起的后果的總和,它的本質在于通過一種維修服務來剝奪人的自我應付、自我決斷能力;從而迫使人更臣服于“權―商”系統,更好地服務于這個系統。
我們究竟應該采取什么方法,才能避免內在世界、私人空間的巨大損失,至少能過上一種身體不病、心靈不那么變態的生活?對一個人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尼采曾經建議,為了避免這種損失,人必須通過對自身進行身體與語言上的實驗來實現自身的創造與提高。這是抵抗暴虐的公眾,抵抗現代社會全景式監獄(米歇爾?福柯語)的強光,是極端的操練,目的在于奪回對自身主觀闡述的控制權,從而創造自己私人的自身形象。
我想說,人必須自覺地把自身當作自我塑造的材料,設法形成自己過正常生活的私人經驗。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存在論(或者說世界)本質上就是窺私癖,而道德說到底就是審美意義上的自我塑造。在攝影機、鏡子、玻璃幕墻、流行話語構成的無盡迷宮中,人必須通過自我重新闡述實現被監視對象的重建,這恐怕是唯一的出路。換句話說,走出迷宮的唯一方法,就是待在里面――盡管很荒唐。人必須堅忍地接受安裝在現代制度上的諸多鏡屋,但要嘗試在千萬個映像當中,給自己的現實身份賦予某種反脆弱的風格。
我想說,倘若我們一味側重“解決問題”,恐怕難免錯失檢視內心更深處的契機。我們盡可以貼上心理學的膏藥來解決病癥,但如果不能探明并解決深層的病因,就難保癥候將來不會以另一種面目呈現出來。我認為,人我關系中的每個問題都是一種癥狀,表明的是你與內心更上游的源頭的失聯。事實上,每個心理困境都是助我們溯向上游、潛入深處的良機,問題的解決全賴我們是向內渴望和追溯,還是朝外依附和追尋。
我想說,只要曲解愛與被愛,導致的結果都是無愛,而無愛就是最嚴重的疾病。即使我們對最熟悉之人的愛其實也只是相對層面的愛,相對意味著一切隨條件狀況而變化,所以,人我關系不可避免是二元、對立、不連續、不穩定的。但進入生命的最深層,我們就可以如實承認并接納一切,毫無保留、索求、批判與操控,率直面對自己生命的經驗,也因此而擁有一顆開放且覺悟的心。這里沒有你我的相對,任何地方、任何時刻,你都可以與任何生命靈犀相通而流露溫暖和開放。這種生命對生命的愛是絕對的、不設限的、無條件的。當絕對之愛的洪流在我們體內滾滾涌動,我們就能看到我們的生命自有其基本的尊嚴與神圣,并不需要仰仗外在的認可,于是再不會為饑渴(盼愛之來臨)和恐懼(怕愛之離去)而煩惱。在生命深刻的和諧中,我們深知:我們從來就沒有被傷害過,也不可能被傷害。
篇2
烏鴉和魚都說我是個好孩子,她們沒有在我的身上聞到一絲腐朽的氣味。小驢極力反對我們三個人在一起,也就是這點讓我對小驢特別反感。如果,沒有她們在我身邊幫助我,扶持我,引導我,現在的我可能早已變得頹廢不堪。4·5事件,旁觀者烏鴉嚇得魂不守舍,回家吃了安眠藥才入睡,而當局者,我,惶恐,麻木了,感覺滯留在噩夢中。下午和烏鴉聊了很久,她一直勸我不要意氣用事。回到家,我把QQ的個性簽名改成了:不再讓別人欺負,也不再欺負別人。寫完它,如釋重負。想抽煙,一個個的煙蒂掉落,我的淚也一滴滴滑下。歇斯底里的哭嚎。我崩潰了。這正是我現在需要的。希望休克在下一秒。煙霧在房間的各處彌漫開,情緒隨吐出的煙圈飄散。酒精可以麻痹人。期盼酒精可以麻痹人。墮落?無言以對。我要的是征服。心靈的一絲墮落。周遭的事物都顯得蒼白無力。我要的是征服。有時真希望自己在這樣一個復雜的大千世界里的角色只是一個膚淺的男人,在樂觀和悲觀,希望和絕望之間游蕩,呆滯的尋找下一個獵物。
那天,那次,我發現我真的變了。不再是往日只懂得哭哭啼啼的小妮子,浮華的一切傷害不了我,一顆堅強的心開始學會承受。那天,我長大了。我不知能忍多久,但我不想讓烏鴉和魚失望,不想讓生命被無盡期的黑暗所覆蓋,不想讓歲月被無休止的陰霾所籠罩,只想閉上眼,原離塵囂的打擾,傷,痛,仇,恨,讓它們在黑色的世界中慢慢沉淀,沉淀,讓它沉埋于寂靜之中,不再挖掘。
不知何時起開始嘗試隱藏,于是喜歡上了用黑色的眼線。出賣人的通常都是眼睛,感傷都埋沒在眼睛下,只有黑色才有辦法掩蓋。
篇3
1955年,在錢學森回國的輪船上,還有一位菲律賓華僑林孫美玉女士。面對著名的科學家,林女士問道:“您為什么想回到中國?”錢學森回答:“我想為仍然困苦貧窮的中國人民服務,我想幫助在戰爭中被破壞的祖國重建,我相信我能幫助我的祖國。”錢學森問林女士:“您是做什么工作的?”林女士回答:“我是中學教師。”錢學森說:“非常好,中小學的老師非常重要,因為這是一個社會發展的基礎。青年是社會的未來,他們必須受到好的教育,以培養他們的潛能和創造力。”林女士說:“我只能教低層次的東西,不像您,是杰出偉大的科學家,能夠創造偉大的事業。”錢學森說:“不,我只是蛋糕表面的糖衣。要想蛋糕味道美,里面的用料必須好。基礎非常重要,培養年輕人是一個國家進步的基礎。不要瞧不起你的工作,你是在塑造年輕人的靈魂。”
讀到這里,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掩卷深思,我體會到,教育是有靈魂的。錢學森說,在他的一生中,有17個人對他的成長產生了深刻影響,中小學教師就占了8個。我相信,這8位中小學教師在對錢學森靈魂的成長上肯定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教育的靈魂是什么?教育就是培育學生心中的太陽。教師要用自己心中的陽光,去照亮學生的心靈。學生在教師的教育引導下,逐漸成長,從而孕育成自己心中的太陽,然后去照亮自己和別人,去照亮這個世界。
這顆太陽閃耀著愛國主義的光輝。錢學森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是他奮發努力的強大動力。他的愛國之心是在中小學階段形成的。在他出國留學之前,他的好友送給他四個字——“祖國待君”。可見,在錢學森心中,祖國高于一切,祖國神圣!這充分體現了教育的靈魂。當今的教育,功利主義泛濫,在有些人心中,祖國不再神圣,個人利益高于一切。這是教育的悲哀。我們今天的基礎教育,一定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用生動的愛國主義故事去感染熏陶學生,在他們心中撒播愛國主義的種子——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這顆太陽閃耀著成功和自信的光芒。孔子因材施教,善于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加以引導,從而促其成功。陶行知相信學生的未來不可限量,提出培養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我從教30年,從不懂得學生到懂得學生,最大的變化就在于認識到了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其發展的潛力是無限的。學生一旦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心中的太陽就開始升起,總有一天會照亮自己和別人。
這顆太陽閃耀著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光芒。我經常和我的學生一起探討人性。人性美的核心是具有人道主義精神,具有良知,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教師要教育學生具有惻隱之心。在教學《孔雀東南飛》時,我讓學生聽配樂朗誦,學生對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悲劇深感同情。教學巴金的《小狗包弟》時,我講了“”期間學生打死老師的事件,學生驚呆了,怎么也不敢相信那是真的。我說,喪失了人性,即便是中學生也能做出野獸一般的事情來。我對學生說,做人要具備正確的是非觀,追求真、善、美,擯棄假、惡、丑。
人性美還包括要尊重他人,具有平等觀念。你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你;你平等待人,別人才能平等待你。這是教育的真諦。即便是在大街上要飯的乞丐,你也要尊重他。不尊重人,是人性缺失的表現。做教師,最忌諱的就是不尊重學生;做校長,最忌諱的就是不尊重教師。尊重和平等的觀念,是人性中最美好的品性,是人性善良的表現。
與尊重和平等觀念密切相關的,是教育有“三個不能超越”。第一,學生的生命健康不能超越;第二,學生的人格尊嚴不能超越;第三,學生在智力發展上的個性差異不能超越。無論應試教育的壓力有多大,這“三個不能超越”須時刻謹記在心。
在人性美中,獨立人格非常重要。缺乏獨立思考,是中國人人性中的弱點;應試教育的重壓,扼殺了學生的獨立精神;舊中國長期奴才教育的影響,使得學生精神成長普遍缺鈣。魯迅先生提出改造國民性,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培養獨立人格。當前,國家提出大力培養創新人才,獨立人格的培養就成為重要的基礎。
相對于人性美而言,人情美更具社會性。人情美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美好的情感。我經常對學生說,作為學生,學習成績差不可怕,家庭貧寒不可怕,長相丑陋不可怕,心靈扭曲最可怕。你不能為了考一個好分數就去作弊,你不能為當一個班干部就去搞陰謀詭計,你不能為了突出自己就去貶低別人,你不能為了自己的利益去陷害別人。人情美還包括親情、友情和愛情。人生的幸福不取決于手中的權力和金錢,而取決于是否擁有親情、友情和愛情。
篇4
【關鍵詞】愛;教育;靈魂;職責
教師的工作,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面對一個個天真無邪的孩子,要想順利有效的教育好每一個學生,實現“教書育人”的根本目標,必須懂得愛的教育藝術。只有這樣,才能用自己的心靈去喚醒學生們求知若渴的心靈,從而使他們渴望得到知識、熱愛美好的事物、向往美好的未來,自由地發展自己的個性,自覺地完善自己的品格,并能在不斷地學習和鍛煉中逐步樹立起自己堅定的理想和信念。因此,我認為,愛,是教師的最高職業道德準則!
教師,需要用愛的思想去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用愛的藝術去實施自己的工作。
1愛是教育的靈魂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都有一定的動物性。當然,作為理性尚未成熟的少年兒童,其動物性更是明顯的。教師要想按一定的目標對其進行教育教學,就必須首先懂得用愛去開啟學生的心智,以愛的言行去感染和影響他們的情感與行為。只有這樣,教師對學生所實施的教育和教學活動,才具有一定的感召力,教師的一言一行才會被他的學生所接受、所理解,教師的形象才能在學生心靈深處樹立起來,從而贏得學生的愛戴和信賴。
教育實踐證明:一個深愛學生并能深受學生愛戴和信賴的教師,他的教育和教學效果總是良好的,因為,這樣的老師,他的言行對他的學生來說,具有超常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當一個教師在教育和教學活動中,能夠達到使自己的學生對他的一言一行至信不疑的境地時,他的教學實踐活動,必然會取得常人難以想象的效果:教師勇于創造,學生追求卓越。
所以,我堅信:愛,是教育的靈魂。
2用愛的智慧去喚醒學生的心靈
教師在自己的職業道德中,要充分認識愛的作用,堅持用愛的智慧去喚醒學生的心靈。
教師在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要進行的工作很多,而最重要的首先應該是對學生心靈的教育。
少年兒童,面對全新的世界,面對未知的一切,要想從不知到知,從不認識到認識,必須通過他們自己的心靈去感悟。
因此,教師要想幫助學生認識世界和學習知識,就必須懂得愛的藝術,學會用愛的智慧,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去啟發和教育他們,使他們幼小的心靈不斷得到開發。
那么,教師應當怎樣去用愛的智慧喚醒學生的心靈呢?
首先,應該讓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充滿興趣。鼓勵學生對身邊的事物進行觀察和思考,學習從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認識事物的方法,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
其次,應該讓學生對書本上的知識充滿興趣。教育學生熱愛讀書,使他們充分地認識到:書是望世界的窗口;書里有無窮無盡的知識和道理,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前人和當今世界上有識之士對自然和人類社會不斷認識和研究的結晶;青少年,只有不斷的讀書學習,才能使自己健康地成長為對國家和人民有用的人才。
第三,應該讓學生對自身的發展和提高充滿信心。教師要引導學生,不斷促進自身的發展,努力學習新知識,提高自己的認識,豐富自己的知識和情感,并對自己的健康成長充滿信心。這樣,學生就能不斷充實自己的心靈,并能以自己積極向上的心態促使自己的發展和提高,從而,使學生進入自覺成長的良性軌道。
3用愛去發現和培養學生的個性和潛能
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說,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特殊的個體,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個特殊的心靈世界。教師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只有善于發現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所不斷表現出來的鮮明個性,才好有效地去發展和培養他們的潛能。
如果我們作教師的都能準確地把握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并能做到用自己的愛心去組織和開展我們的教育和教學活動,使學生樂于參與,主動發揮,那么,他們的潛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從而使他們逐步地成長為各有特色的人才。
4用愛去完善學生的品格
教師在自己的教育和教學實踐中,不僅需要善于用愛心去發現學生的個性,去發展學生的潛能,而且更應該用愛心去完善學生的品格。
一個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品格,不論是對他能否順利地完成現階段的學業,也還是能否在將來成長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篇5
今天,我一口氣改完了孩子們的日記,與平時的日記相比,他們鮮活的習作內容令我感動,他們生動的語言表達令我吃驚,他們純真而又豐富的情感世界令我大徹大悟……
昨天下午,在我們班實習了一個月零二十天的小白老師匆匆與孩子們告別了,沒想到,星期天的日記中80%的同學都用自己真摯的情感娓娓述說著這件事……
先來欣賞欣賞他們的習作題目吧:
傷心的事、告別、從痛心到快樂、令人悲傷的星期五、難忘的時刻、難過的我們、痛苦的一天、動人的場面、白老師,別走……、思念……
他們在日記中這樣寫道:(節選片段)
“我們有一位純潔善良而又美麗的白老師……在這兩個月間,我們有了一定的感情,都不想離開她,這天,她突然要走,我們都很傷心,我們真不想離開她。”(作者:閆寶昌)
“我常常因為想白老師而默默落淚。我真的好想好想白老師,我的眼淚會讓白老師回來的……”(作者:蘇歡)
“……當每位同學送完禮物之后,我的淚水不由地順著臉頰流了下來,同學們的臉上也掛滿了淚水。我當時心里別提有多難過了,僅僅才和我們一起生活了一個多月的白老師就要走了。白老師一直在安慰著我們,然而,教室里依然落淚如雨……”
“……我們互相唱了歌,表達了當時我們那種難過的心情。唱完歌后,我們都身不由己的走到了白老師面前,向白老師說了一些祝福的話。我們緊緊抱著白老師,心中感到十分溫暖,而那溫暖中又有幾分涼意……”
“……白老師走出教室后,高老師說的話我一句也沒聽進去,我一直目送著白老師離開。”
“白老師走了,我們難過極了,心中有說不出的傷感,總覺得身邊又少了點什么。”(作者:高媛)
“下午很快就到了,到了語文自習課時,白老師微笑著走了進來,頓時,全班同學都是凄慘的哭聲……”
“……就這樣,我們依依不舍地告別了。”(作者:金祖毅)
“今天上午康老師說白老師明天就要走了,我們聽了個個都成了苦瓜臉……我們唱完歌,用淚水和白老師告別了。”(作者:王靜)
“……我們給白老師唱了《小鳥,請到這里來》這首歌,我們改成了《老師,請到這里來》,在唱的過程中,我的眼睛濕潤了,淚水不時一滴一滴掉下來,唱完后,全班同學都哭了。高老師進來了,不論她說什么安慰話,我們都聽不進去。最后,白老師走了。我們太傷心了,因為,我們之間的感情實在太深了,我們都想著白老師,多希望她能留下。今天的事情真令人感動。”(作者:許寶玉)
“……有的同學送的是耳釘,有的同學送的是戒指,有的同學送的是綠玫瑰,綠玫瑰就是代表著永遠的友誼。還有的送了筆和筆記本……”
“……最后,我想告訴白老師十六個字‘白老師,我們永遠愛您,就像老鼠愛大米。’”(作者:賈慧)
“……唱完歌,我們都哭了起來,我的眼淚也撲簌、撲簌的掉了下來,白老師說:‘我們還會見面的,別哭了,再哭老師的心就碎了。’”
“白老師,你別走,我們永遠愛您。”(作者:賀小瑞)
“……在告別時,只有三位同學沒有哭,其他同學都傷心地哭了,我以為白老師走了,他們很高興。原來,他們心中也在流淚,他們三個是想用純真的微笑送走白老師……白老師,祝您考試成功。”(作者:蘇樂)
“……放了學,同學們都走了,只剩下幾個值日生,王雯說:‘我真為不哭的同學感到恥辱。’”(作者:吳瑞)
“……我們哭得越來越厲害,有的同學甚至跑到白老師的懷里放聲大哭,那是多么感人,同學們都淚流滿面……我們苦苦哀求著白老師不要走,可也沒辦法,因為白老師要回去考試。
白老師的走真讓我們傷心。”(作者:王雯)
“前幾天康老師告訴我們一個讓我們所有人都承受不了的事實,‘白老師星期六早上要走,星期五下午語文自習課上舉行一個小小的告別儀式。’同學們聽了康老師的話,心里非常難過。……
……我們用淚水和掌聲送走了這位年輕的老師。”(作者:張如霞)
“自從白老師走了以后,我幾乎每時每刻都在想著白老師,每當我閉上雙眼就能想到白老師,每次見到和白老師穿一樣上衣的女士,教室里和老師依依不舍道別的情景就會浮現在眼前,真讓人隱隱心痛。有時就連做夢也都能夢到白老師甜甜的笑臉。”
篇6
鐘靈毓秀的西峽山水,孕育出像喬典運、王俊義這樣的天才作家,也是必然的。作為土生土長的西峽人,濡染了一個地域的文化。西峽地處秦楚交界之地,既有楚時的南國風情,又有秦時的強勢和豪邁,文化藝術交流因互補而肥沃,在五圣故里的文化積淀下,人文特顯厚重。
王俊義的作品唯美而飄逸,充滿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情懷,超越時空,超越生命。他涉獵廣泛,博大厚重的文學底蘊, 造就了他中西合璧的超脫與瀟灑。他的作品給人以美的享受,并把審美角度表現得浪漫而唯美,飄逸而動蕩,孤傲而峻拔。他的創作風格,在哲學上完全傾向老、莊哲學,流派上體現出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特質。他更注重用超現實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的手法含沙射影或尖刻的批判現實,他永遠是一個亢奮的歌者,表現出旺盛的原創力和創新力。
《第七個是靈魂》向讀者展示的是一個地域的靈魂,他飛翔于城市和鄉村之間,展現的是一種飛翔姿態,盤旋往返。高貴華美的文字蕩滌心扉,沖刷著人的思想和感觀,讀他的文章久了,血液里就潛入了浪漫的特質,有一種高度讓你展翅飄飛,像多瑙河里的朵朵浪花,帶著世界的亮光。
靈魂的超越與永恒
我不死,我是靈魂。
我在時間之上,我是靈魂。
這是靈魂的獨白。與果戈里的《死魂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認為靈魂是不死的,一個充滿虛無主義者的靈魂。
王俊義擅長把我們生活中容易忽略的無足輕重的渺小或細節瞬間,放大升華,打破時空,用高密度飛翔而又靈動的意象采用蒙太奇的手法排列重組,語言大餐像滿漢全席一樣豐盛,西餐一樣高雅別致,裸奔一樣的感官刺激。
貫穿始終的靈魂是超凡脫俗的。就像作者所描述的那樣:我是一個靈魂,隨時飄蕩在時間的河流中。在隱隱約約的、模模糊糊的、朦朦朧朧的、似是而非的河流上打撈你們看不見的事情與事物,記憶你們隨時遺忘的事件與歷史。我超越時間,我超越生命,我超越一個人的歷史,我超越一個家族的歷史,我超越一個地域的歷史,我是獨立的,自由的,沒有任何羈絆的,沒有任何約束的……我是靈魂,我是一個家族的第三只眼睛,我暗夜毛賊一樣的窺視,我黎明勇士一樣地蔑視,我天狗望月一樣地仰視,我鷹隼捕獲野兔般地俯視,因為我看見了你們,你們卻永遠看不見我。
一個孤傲清高、超然物外的智者形象,他把深切關注的生活放在大宇宙下進行審視,遠距離的觀察和思考,不顧及形而下的哲學命題,注重形而上的美學思考和重構,他的浪漫是向上的,是和生活保持一定距離的,既是主觀的也是冷靜的。
從作者的文字里看到了歸于虛無的一切,我們過去的一切,都埋葬在深深的黃土里。楓楊樹徹底從村莊的記憶里消失了,遺忘就像時間一樣覆蓋所有。我們過去的時間,都被黃土湮沒。永恒是看不見的,永恒在時間的深處,就像靈魂是看不見的一樣。這種哲學命題貫穿始終。
源于本土的文化特質
西峽的靈山秀水,無不滲透在他的字里行間。這一片沃土肥厚又豐碩,有貓頭鷹的聲音,有野狼的叫聲,有野兔奔跑的身影。能把大樹啃倒,把土地拱出一個大坑的野豬。甚至我們看到狼和鴿子一同出現在視野里;有坑坑凹凹,高高低低的石板路;石榴樹紅紅的石榴,一叢叢山楂野果,有山崗的剪影和小溪流淌的聲音。那熟悉又古老的穆寨風光,喇叭聲,牛皮鼓聲,嗩吶聲,粗獷的吆喝聲,以及山崗上一個家族的墓地,牦牛洞的刀客,銳利的刀子和錛樁。在鄉村路上搖搖晃晃,顛簸的囚車;在土墻圍起來的大院子里,擺放的楓楊木的長條椅子,四根腿的大方桌,靠在墻邊的鋤頭和犁樺。都是那樣的似曾相識。
新娘新娘不用愁,梳頭不用梳頭油。頭油放在抽屜里,打開抽屜有只狗。
新娘新娘不用愁,新郎會來掀蓋頭。紅色蓋頭掀起來,新娘變成一只狗。
公狗母狗汪汪叫,后面跟著一群狗。花狗叫著吃月亮,黑狗叫著吃日頭。
這些歌謠烙印著一個地域的風土人情。還有西峽口的民謠,流傳在賭場的每個角落:“干子碗,干子碗,輸罷旱地輸水田,輸罷磨坊輸宅院,輸罷字號輸門面,輸罷老婆輸莊園……”
我們也從歌謠里,尋找到一種放浪形骸的:“日蝎子,尻蜈蚣,親老虎,摸黃蜂;毒蛇嘴里拔顆牙,知縣眼里栽棵蔥;娶個皇姑做小婆,喊個皇帝當書童。”
讓人在民謠里歡愉,又在民謠里感悟。
西峽口的戲子一品紅,似乎在灌河兩岸都能找到她的身影。
在村莊里不斷流傳的漂亮的狐仙與窮苦的讀書人結緣的半人半仙的故事。關于青堂瓦舍與狐仙的傳說會在人們的耳朵邊傳來傳去。很多被人猜測的命運的天機和生命的契機,甚至是因果報應,都變成神秘莫測。
對生命和時間的思考
秀才和巡檢的對話,一個讀書的刀客與一個聰明的鄉村男人的論辯,一個靈魂跟一個生命的對白,人與物的自語,把生命和時間的思考憚悟得淋漓。
“永恒對于一個存在于大地上的人或許有一點點意義,而對于我們這些已經沒有生命和軀體的人來說,沒有任何意義。一個人,生命沒有了,如何會永恒呢?永恒是空洞的一個詞匯,是一個最沒有意義的詞匯,假若你要一個人成為傻瓜,就讓他鉆進一個關于永恒的討論里,時間長了,即使最富有智慧的人,也會成為一個傻瓜。”
“一個家族,一個種族,跨過時間的河流,總有一些智慧和思想存留在世界上,閃耀著迷人的光澤,照耀著一個家族或是一個種族,這些思想和智慧,就是永恒的東西。他們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禁錮,在許多年代里飛翔,撒落永恒的種子。”
“在穆寨,在鄉村,你看見一個人坐在院落里讀書,難道那就是智慧嗎?你看見一個人低頭沉默,難道那就是思想嗎?你看見一棵古老的樹上落滿了鸛鳥,難道那就是永恒嗎?你是一個人,你看不見永恒,你是一個靈魂,你看不見永恒。永恒是比時間還要久遠的,沒有超越時間的智慧和思想,也就沒有永恒。”
這個話題讓我們思考,讓我們回到現實的村莊。村莊旁生長了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楓楊樹,在風中搖曳的姿態,就是永恒的姿態。或者世界上沒有永恒的東西,他們只是相對存在的形式而已。
“死了就死了,誰也不會從山崗的墳墓里重新走回村莊。”
“一個人在穆寨死了,跟一個人在穆寨活著,只有一點點微小的差別,就是活著的生活在村莊里,死了的生活在山崗上。”
“死了的,不是生活在山崗上,而是埋在山崗上。”
這些真實的思想和對話,無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拷問生命,拷問靈魂,撫摸時間的河流。
在《第七個是靈魂》里,我看到了宿命的結局。那些關于命運的讖言,總是把幾千年幾百年前的偶然再現,來一個循環,讓人懷疑冥冥之中的巧合,是否真的是一種命中注定,人世輪回。
篇7
烏鴉和魚都說我是個好孩子,她們沒有在我的身上聞到一絲腐朽的氣味。小驢極力反對我們三個人在一起,也就是這點讓我對小驢特別反感。如果,沒有她們在我身邊幫助我,扶持我,引導我,現在的我可能早已變得頹廢不堪。4·5事件,旁觀者烏鴉嚇得魂不守舍,回家吃了安眠藥才入睡,而當局者,我,惶恐,麻木了,感覺滯留在噩夢中。下午和烏鴉聊了很久,她一直勸我不要意氣用事。回到家,我把QQ的個性簽名改成了:不再讓別人欺負,也不再欺負別人。寫完它,如釋重負。想抽煙,一個個的煙蒂掉落,我的淚也一滴滴滑下。歇斯底里的哭嚎。我崩潰了。這正是我現在需要的。希望休克在下一秒。煙霧在房間的各處彌漫開,情緒隨吐出的煙圈飄散。酒精可以麻痹人。期盼酒精可以麻痹人。墮落?無言以對。我要的是征服。心靈的一絲墮落。周遭的事物都顯得蒼白無力。我要的是征服。有時真希望自己在這樣一個復雜的大千世界里的角色只是一個膚淺的男人,在樂觀和悲觀,希望和絕望之間游蕩,呆滯的尋找下一個獵物。
那天,那次,我發現我真的變了。不再是往日只懂得哭哭啼啼的小妮子,浮華的一切傷害不了我,一顆堅強的心開始學會承受。那天,我長大了。我不知能忍多久,但我不想讓烏鴉和魚失望,不想讓生命被無盡期的黑暗所覆蓋,不想讓歲月被無休止的陰霾所籠罩,只想閉上眼,原離塵囂的打擾,傷,痛,仇,恨,讓它們在黑色的世界中慢慢沉淀,沉淀,讓它沉埋于寂靜之中,不再挖掘。
不知何時起開始嘗試隱藏,于是喜歡上了用黑色的眼線。出賣人的通常都是眼睛,感傷都埋沒在眼睛下,只有黑色才有辦法掩蓋。
篇8
福克斯電視臺的相親節目
美國福克斯電視臺在2003年推出了一個電視節目《誰要嫁給百萬富翁喬伊》。節目里說喬伊繼承了一筆100萬美元的遺產,因此深受女士們的喜愛。節目安排了很多女人跟他約會,經過層層選擇,剩下一個看起來真心愛他的女人。最后節目主辦單位卻對這位女士說對不起。因為喬伊不是百萬富翁,這一切都是虛構的,他是一個窮光蛋。這個時候對于這個女士來說,就是個考驗了。你說嫁不嫁?如果你不嫁,那就代表你就是拜金女,整個社會都要鄙視你;你要嫁的話,就要嫁個窮光蛋。對于我們現在這些很大方地承認要嫁就嫁有錢人的人來說,也沒有什么可難的,不嫁就是了。可是這個女士到最后還是選擇嫁給喬伊。嫁了之后,欄目組竟然獎勵給這對新婚夫婦100萬美元,結局是皆大歡喜。這個節目是福克斯開播以來收視率最高的一個節目。但它不像我們的相親節目,只是粗俗地拜金,而是透過一個過山車式的情節,提倡了一個正確的婚戀觀念,這就是我所說的靈魂。
拜金男女背后的辛酸心靈
廣州曾經對女大學生做過一個調查,其中“寧嫁富二代,不嫁窮鬼”的占50%。網絡上也在流傳著這樣一個帖子――《寧嫁老富翁 不嫁男同學》,頂帖的人特別多。可說這些話的,基本上都不是富有或權貴家庭的孩子,反而是那些窮大學生。這個現象太可怕了,她們除了嫁大款之外,似乎也沒有其他的上升渠道了,這才是有這么多人產生這么扭曲想法的原因。換個角度說,當我們在罵這些人拜金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想到,這個社會是否給了她們一個公平成長的機會。當這些年輕人感覺到前途無望的時候,她們發現只有一艘船可以搭,就是嫁人,對她們來說,嫁個有錢人是個不錯的選擇。對于農民來說,農村的子女在過去,可以通過讀書的方式離開農村,進入城市,從而實現脫貧致富。現在這條路似乎也越來越窄,幾乎被堵住了,光靠讀書是不行了,因為讀完書之后找不到工作,然后再讀研,還找不到事,再讀博士。。。。。。大家有沒有發現,農村子弟上升的渠道已經被剝奪了。這些年輕人看起來好像是拜金,其實拜金所反映的是整個社會的問題。其實每一個拜金女、拜金男背后,都有一個辛酸的心靈。
給年輕人一個平等的上升渠道
篇9
時尚大道
感謝前輩李千帆,鋪橋搭路,開始了時尚大道的觀點式娛樂時尚事件報道之路。之后,時尚大道有時在我們編輯心情雀躍的時候,也會幻化成時尚特輯,2009年6月1日的六一特輯、2009年6月15日的父親節特輯、2009年7月6日的杰克遜畫冊 ⋯⋯當然還有本編輯引以為傲的眾多時尚娛樂話題,《四大花旦10年時尚進化路》等,沒有你想到而我們沒有做到的,時尚大道就是開宗明義表態度的,我們承諾:聲色、犬馬,一應俱全。
護膚美容
時尚版面如果沒有護膚、沒有美容,豈能喚時尚?不同于大型時尚雜志的直接產品植入,我們的護膚美容更加具有時效性和明星效應,從明星身上發掘護膚美容話題,帶給讀者不一樣的閱讀角度,這就是我們的時尚護膚美容版。
時尚作者感言
時尚,總是這么紛紛擾擾繁花似錦,卻從來不只是穿衣打扮那么簡單,如何修煉成時尚動物,就不能錯過每一期《南都娛樂周刊》時尚版,比如時尚大道,告訴你潮流背后的動因,這才是你掌控潮流的關鍵。
時尚媒體人鄭海虹
從來都是旖旎從風,新妝入實;一直都能數載隨心,華亭寄情。
Qiqi
我感覺南都娛樂周刊的時尚板塊很能立足本地面向國際,常有獨家深度解讀,勇氣智慧俱佳,2010年的年度月歷大片更是萬眾期待、一本難求。我是非常樂于為你們寫稿的,既能娛人又能娛自己,絕妙。
唐小唐
篇10
我拿著書,信步走到小花園,嘴里念著咒語,心里想著怎樣破解咒語,雖然我處在JISNUJGNYN學院———這個神秘的魂術學院,但是還未能破解我的咒語。我只能算初級魂師,只能破譯三個咒語,可我現在一個都沒攻破,不過我不著急,俗話說“大器者晚成”,我相信自己的魂力。
我放下書,試著把全身的力量凝聚在掌心,雙手一合,手指交叉,伸出雙手的無名指和中指,再試著把力量移到掌心,最后移到中指和無名指上,然后把雙手迅速分離,力量集中到右手的中指和無名指上,對準花叢一擊;突然聽到“這樣不行,這樣不行,這樣··不行··”聲音越來越輕,我輕聲問,你是誰?過了很長時間,沒有聲音,我搖搖頭,幻聽。剛想再試驗,“這樣不行,這樣不行”的聲音又傳了過來,你到底是誰?我不耐煩了。這時,聲音傳來了——“少爺,您不認識我了嗎?”
“啊,什么,少爺?你是在跟我說話嗎?”
“是的,少爺,您那種辦法是不對的。”
“不對?可老師說應該是這樣的呀。”我奇怪地問,
“錯了,這只是普通魂師用的,您是高貴的克萊貝爾子爵,怎么能用這種方式呢。”
“啊??“我又蒙了,”子爵?什么玩意嘛。”
“少爺,恕我打斷您的話,這地方我不適宜久留,我先教你怎樣發動攻擊,由于您的高級血統,您將直接跳過初級魂師,升級為中級魂師。少爺,后會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