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感懷范文

時間:2023-03-21 10:59: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秋感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秋感懷

篇1

小時候盼中秋

因為有月餅吃

長大了盼中秋

因為給父母孩子月餅吃

年老了盼中秋

因為老的少的回來團圓

不一樣的年齡

一樣的心聲

中秋佳節

帶上最好的自己做為對父母的禮物

在團圓的日子

風雨無阻地回家

中華傳統美德

孝字當先

(二)

小時候說愿望

因為夢想很美很美

長大了談理想

因為夢想很長很長

年老了話人生

因為感悟太多太多

不一樣的歲月

一樣的風景

良晨美景

把最好的心情做為對佳節的表白

在團圓的日子

開心快樂地回家

篇2

關鍵詞:艾滋病;臨終關懷;需求;調查

中圖分類號:R473.51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6.04.040文章編號:1009-6493(2016)02A-0497-03

近年來,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的勢頭得到了基本遏制,但累計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數仍然較多,呈上升趨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9月30日,全國共報告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約43.4萬人[1]。艾滋病以現有的醫療技術和手段是無法治愈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與病人一經確診,除面臨著身體上的疼痛外,往往還要承受病情隨時惡化危及生命的心理壓力。其家人與朋友同樣承受著巨大的心理或經濟上的壓力。艾滋病危害嚴重,是危害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社會問題,同時也是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隨著高效聯合抗反轉錄病毒治療技術在艾滋病治療上的廣泛應用,成千上萬的艾滋病病人得到有效治療,病人生命得以延長,艾滋病引發的相關死亡大幅度下降[2-3]。針對這一特殊患病人群的臨終關懷服務需求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如何制定一套系統的臨終關懷措施,幫助他們在死亡來臨之前享受人生,實現各種心愿,安詳、舒適、有尊嚴地走到人生的終點是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4-5]。為了解本地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與病人的臨終關懷服務需求現況,筆者采用匿名式問卷調查的方法,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與病人臨終關懷需求進行了調查研究,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515例普通人群與2013年1月—6月在南寧市第四人民醫院就診、已經確診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與病人210例。

1.2方法

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對抽取的725例調查對象進行匿名式問卷調查。調查問卷主要內容包括病人一般情況及臨終關懷相關問題兩部分。問卷由經過統一培訓的調查員對病人進行面對面詢問式調查。采用Epidata3.1軟件建立數據庫并進行雙錄入核查,運用SPSS13.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

2結果

2.1一般情況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725份,回收問卷725份,回收率為100%。其中有效問卷721份,問卷有效率為99.45%。本次問卷調查的信度和效度良好。經計算整個問卷的克朗巴赫系數為0.764,問卷信度較好。本次問卷設計過程中,問卷的條目編擬是基于理論文獻綜述、個別訪談以及參考國內外調查研究,并通過設計人員小組討論以及咨詢基層艾滋病防治經驗人士和相關專家等步驟設計出來的,保證了本次問卷調查的題項能高度反映測量者的目的,問卷代表性強,內容效度較好。被調查對象的一般情況見表1.

2.2對臨終關懷服務認識與態度

本次調查中,有221例(30.7%)聽說過臨終關懷,500例(69.3%)沒有聽說過臨終關懷。面對艾滋病無法治愈的現實,721例被調查對象中有413例(57.3%)認為艾滋病病人應該堅持治療,308例(42.7%)認為艾滋病病人應該放棄治療。兩類被調查對象對艾滋病態度的比較見表2。

2.3對臨終關懷服務需求

2.3.1臨終關懷服務方式本次調查中,35.9%的被調查者認為給艾滋病病人臨終關懷最有效的方式是醫療、護理,36.8%的被調查者認為對艾滋病病人給予親人關懷是臨終關懷最有效的方式,27.3%的人認為臨終艾滋病病人臨終關懷最有效的方式是專業心理撫慰。兩類被調查對象認為應該給艾滋病病人提供臨終關懷服務方式情況的比較見表3。2.3.2臨終關懷服務內容721例被調查中40.5%的被調查者認為應該給臨終艾滋病病人提供治療費用方面的服務,35.8%的被調查者認為應該給臨終艾滋病病人專業心理撫慰,12.2%的人認為臨終艾滋病病人需要臨床護理,11.5%的被調查者認為臨終艾滋病病人需要居家護理。兩類被調查對象認為應該給臨終艾滋病病人提供服務的情況的比較見表4。2.3.3臨終關懷服務提供者本次調查中,被調查者在“哪些人提供臨床關懷服務更合適(多選)”的提問中選擇醫護人員者有438例(60.8%),選擇親朋好友502例(69.6%),選擇志愿者378例(52.4%),選擇心理咨詢師254例(35.2%),選擇宗教人士者46例(6.4%)。兩類被調查對象對艾滋病病人臨床關懷服務提供者的選擇見表5.

3討論

3.1被調查對象對艾滋病臨終關懷認知度普遍較低

面對當前艾滋病防治能力有限的現實,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需要承受極大的痛苦,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與病人進行臨終關懷服務顯得極其必要,這就要求大家對臨終關懷有一定的認識。但是本次調查研究發現,不論是普通人群,還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與病人對艾滋病臨終關懷的認知度都普遍較低,被調查的206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與病人和515例普通人群中只有221例(30.7%)聽說過臨終關懷,另外500例(69.3%)沒有聽說過臨終關懷。這可能是因為臨終關懷事業在我國才剛剛起步,大家對臨終關懷理念和心理方面知識較欠缺[4]。認識的缺乏導致大家對臨終關懷服務的態度存在差異(χ2=9.0,P<0.01),這些結果提示要做好臨終關懷服務工作,首先需要加強臨終關懷宣傳教育,提高人員認知,使其獲取相關知識。

3.2不同人群對艾滋病臨終關懷服務要求不同

對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提供關懷服務,以幫助他們減輕疾病帶來的痛苦,提高病人患病后的生活質量,讓他們能安然地度過余生是如今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通過研究比較發現: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與病人和普通人群在應該給臨終艾滋病病人提供哪方面的服務、臨終關懷方式和臨終關懷服務提供者方面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可能是由普通人群與艾滋病病人對艾滋病的認識不同,對疾病的感受不一致造成的。

3.3根據病人實際需求,開展臨終關懷服務

照顧好臨終的艾滋病病人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典型的臨終關懷服務是由醫生、護士、社會工作者、宗教人士、志愿者、政府和慈善團體人士共同組成的跨學科的專業隊伍所提供的[7]。本次調查中發現,治療費用、專業心理撫慰是臨終關懷服務的主要需求(占76.3%),臨床護理和居家護理方面的需求相對較少;醫療護理和親人關懷是大多數人認為較為有效的臨終關懷方式;并且醫護人員、家屬及親朋被認為是比較合適的臨終關懷服務人員。在對艾滋病病人進行臨終關懷服務時必須解決艾滋病病人所關心的問題,這要求服務中盡可能滿足病人的需求,即由合適的臨終關懷服務人員采取有效的方式,對其提供滿意的服務內容。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我國艾滋病防控工作背景[EB/OL].[2013-11-30].

[2]楊翌,張孔來,王克榮,等.HIV感染者/AIDS病人生活質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艾滋病性病,2008,8(11):4.

[3]繩宇,方鵬騫.對HIV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開展姑息關懷的探討[J].中國艾滋病性病,2009,15(4):440-441.

[4]陳雅雪,韓躍紅,于波.艾滋病人的臨終關懷[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7,28(1):28-29.

[5]劉素群.臨終關懷在我國的實踐應用及發展對策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9:10.

[6]楊芬,柳青.HIV感染者/AIDS病人生存質量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社會醫學分冊,2005,22(2):49-54.

篇3

劉曼云(四川宜賓)

秋風颯爽

筼筜競長

雪蓮擁藍天

聆聽嘩嘩清唱

白浪層涌

卷起千堆雪

碧波聲聲作答

深淺有致任魚躍

上下高歌聽濤響

飛鳥高啼游魚吟唱

嘩嘩 嘩嘩

長音飛揚

余響樟樹林

幽篁碧野入蒼茫

疊翠峰波

青山永存

濤聲如歌生碧影

牧童歡笛

群鶴共振

從漁歌互唱中騁目于懷

碧水東流

大海高曠

匯溪澗波濤弦歌悠揚

中秋月光

胡雙慶(湖北宜都)

撫摸過秦磚漢瓦的中秋月光

吟誦過唐詩宋詞的中秋月光

在今天,在今夜,一如既往

那些如花的過往繁華

那些如麻的世事滄桑

在這如水的月光里

默默無語,靜靜流淌

中秋的月光,緩慢地綻放

照亮了游子的急急歸程

照亮了母親的期待臉龐

也照亮了,記憶里

依稀熟悉的樹梢和村莊

旅 途

費 城(廣西河池)

挑開月光,摸索幾聲蟋蟀的淺唱

手持一根青草,便能拾回丟失的童年

陷在水邊菖蒲的凝綠里

生銹的犁鏵敲出土地喑啞的聲響

親臨故土,便能觸到作物拔節的喘息

今夜,借一點點星光便能照亮

遠方家門的木紋。照亮

屋檐下的牲口、頭纏白布的母親

今夜,你在如豆的燈下

栽種誰的華發

誰在向晚的風里輕喚我的乳名

在途經的每一所破敗的鄉村旅店

我試圖用歌聲詮釋

一個旅人的愛和憂傷

南風向晚,在開遍桐花的院前駐足

而那芬芳我生命旅程的

依然是旅途中那只溯風的蝶么

如果,今夜夢里有風,我該搭乘

哪一片月光回家?

黃鶴樓上感時

凌華光(四川富順)

慕名登此樓,南國正金秋。

稻海千層浪,長河萬里流。

佳人懸境外,蜀客嘆樓頭。

昔日匆匆別,終成隔世愁。

感懷

程立家(成都)

清輝漫溢又中秋,隔海邀杯意興遒。

挑釁倭奴凌釣島,生非霸主攪渾流。

陸臺攜手護疆土,兄弟連心釋舊仇。

華夏龍孫豪氣壯,蚍蜉焉敢擊金甌。

一口清泉

石澤豐(安徽池州)

找到你。在田疇的一隅

一口飽眼的泉

牽出書香萬卷

細流涓涓

是詩。是文

滋潤著世人干涸的心

歲月的長矛

橫于時空

你。似默默無音

卻又在句句吐真情

祭川軍

何焱林(成都)

悲歌慷慨出夔門,百萬倭奴一氣吞。

禹版誰甘魔爪裂?帝孫豈做隸氓存!

刀摧敵壘英雄膽,血沃鄉關壯士魂。

浩莽昆侖終不墮,千秋功業照乾坤。

蝴蝶泉

范幼鸞(四川自貢)

蝴蝶泉邊無蝶飛,渾渾霧瘴蔽斜暉。

何當洗盡山河濁,迎得蒼山群蛺歸。

寄詩友

孫永康(成都)

古堰攜雛識面初,穗城抵足樂何如。

難忘金石傾情語,猶羨龍蛇硬筆書。

篇4

1、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2、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4、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5、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6、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7、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8、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9、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尺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10、陰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11、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12、稚子牽衣問,歸來何太遲?共誰爭歲月,贏得鬢邊絲?

13、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14、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常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15、村童看見我卻不能相認,笑著問我這客人是從何處而來。

16、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宋·蘇軾《水調歌頭》

17、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望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唐·趙瑕《江樓感懷》

18、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19、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20、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21、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22、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23、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24、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25、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26、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紞于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云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

篇5

兒扶一老候溪邊,來告頭風久未痊。

不用更求芎芷輩,吾詩讀罷自醒然。

陸游用自己的詩治愈了老人的頭風病,真是醫學史上的奇跡,從而“詩療”之風便盛行起來。至今,我這個陸游的“詩迷”,依然奉“吾詩讀罷自醒然”為神旨。

養生常說的一句話:“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神補。”這里的“神補”說的就是精神修養,讀詩就是一種很好的“神補”方法。下面不妨我們一起來欣賞陸游的絕妙詩句,在陸游筆下真是琴棋書畫、山水景物等皆能入詩成妙句,而成“神補”之藥,現分述如下,與大家共賞。

一是習藝,琴棋書畫可以陶冶情操。

古琴百衲彈清散,名貼雙鉤拓硬黃。

(《北窗閑詠》)

茶爐煙起知高興,棋子聲疏識苦心。

(《山行過僧庵》)

二是賞物,風月花鳥可以閑適心懷。

入門明月才堪友,滿榻清風不用錢。

(《感懷》)

一枕鳥聲殘夢里,半窗花影獨吟中。

(《戲書燕兒》)

萬頃煙波鷗境界,九秋風露鶴精神。

(《寄贈湖中隱者》)

三是旅游,山水光影可以怡悅神志。

雨余千疊暮山紫,花落一溪春水香。

(《暮春龜堂即事》)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

四是交友,知音書友可以暢達情理。

江東好處得新句,風月佳時逢故人。

(《故友》)

天涯懷友月千里,燈下讀書雞一鳴。

(《冬夜讀書》)

五是靜養,淡泊寧靜可以撫慰心靈。

身閑剩覺溪山好,心靜尤知日月長。

(《寄題朱元晦》)

靈府不搖神泰定,病根已去脈和平。

(《中秋書事》)

六是樂觀,知足常樂可以益壽延年。

俗事不教來眼底,閑愁那許上眉端。

(《初寒在告有感》)

一笑不妨閑過日,嘆衰憂死卻成癡。

篇6

――克勒門文化沙龍

配茶:英式下午茶 點心:紐約芝士蛋糕

音樂:李斯特《愛之夢》

很多人對上海的記憶都和聲音有關,“克勒門”的緣起也和聲音有關。在“克勒門”的舞臺上有著太多珍貴的“上海好聲音”。掌門人陳鋼彈琴是在這個舞臺上常見的一幕,母蓋壯賂櫳戀摹兌股蝦!貳睹倒迕倒邐野你》到他自己創作的《梁祝》,父子兩代人用玫瑰與蝴蝶串起了上海最經典的旋律。

第一期“克勒門”的“華夢”里,周璇的孫女周小璇彈起自己改編的《四季歌》。這個加拿大長大的女孩從未見過奶奶,也許并不知道為什么臺下的觀眾看她這么親。2012年的中秋節,“克勒門”開了場中秋詩會,婁際成、過傳忠、陳醇、陸澄、印海蓉、梁波羅、曹雷等藝術家匯聚一堂朗誦中秋詩詞,名家分享故事,畫家現場作畫,熱烈氣氛絕不亞于今天的“詩詞大會”。“戲夢”里評論家翁思再,“大光明小開”、京劇名旦金素雯之子胡思華字字鏗鏘,傳遞著京劇的精氣神。上海譯制片廠的譯制電影是那個時代珍貴的精神食糧,“上譯廠的故事”里劉廣寧、曹雷、童自榮等配音大師的分享令人動容。

20世紀80年代的“海外影視”風靡全國,每期前傅玄杰大律師的申明也是家喻戶曉,“海上大律師”傅玄杰、顧韓君、呂紅兵等律師發出了他們的聲音。

滬語是上海的聲音,它歷經了怎樣的改變,會有怎樣的未來呢?“閑話上海話”里葛明銘、馬莉莉、徐俊、錢乃榮等各路嘉賓齊討論。

中國的第一首鋼琴曲居然是語言學家作的!“百年鋼琴在上海”沙龍中上音副院長楊燕迪、評論家王勇和眾多鋼琴大師把這段歷史娓娓道來。

配茶:伯爵紅茶 點心:伯爵巧克力蛋糕

音樂:約翰?施特勞斯《藍色多瑙河》

“克勒門”的舞臺一直關注美術領域,陳逸飛逝世8周年紀念日的“美夢”沙龍上,陳逸飛胞弟陳逸鳴、畫家謝春彥、評論家林明杰探討了陳逸飛的“大視覺”對上海的影響,多段其生前的視頻令人感懷。

李可染之子李小可帶著他的畫走進中華藝術宮,在“小可眼中的大師們”沙龍上分享了從小長大的、匯聚了齊白石、李苦禪、吳冠中、黃永玉等大師的“大雅寶胡同”里的故事。畫家陳家泠的同名電影喜獲羅馬和夏威夷電影節大獎,作為海派畫家的杰出代表,陳家泠走進“克勒門”和大家搓了一場麻將。

2016年策展人謝定偉先生組織的“蓬皮杜藝術大展”再次落戶上海。

2016年8月,上海劉海粟美術館新館開業,館長朱剛、海老的女兒劉蟾暢談“劉海粟的新家”。

配茶:檸檬紅茶 點心:奶酪稻草

音樂:《雪花》

“克勒門沙龍”五年時光里留下了很多珍貴的影像。張愛玲是上海的影子,作家淳子在“紙上電影張愛玲”里將其講活,配合“五彩茶艷”還專門帶來一段“張愛玲的味蕾”。

說起上海的影子,十年前的一場大水引出了“王開照相館的故事”,那一出出傳奇在“克勒門”的舞臺上跌宕起伏。鴻翔小開金先生的太太鮑女士曾在“云夢”里和金先生一起展示過旗袍,1948年兩人訂婚,去年鮑女士逝世。百樂門的最后一位鋼琴手俞敏昭兩次在“克勒門”舞臺上現場演奏鋼琴,于去年離世。

指揮家馬革順2014年圣誕在“克勒門”度過了100周歲的生日,于2015年12月去世。馬革順的太太薛彥莉女士說起他們與“克勒門”的美麗遇見,這一個個背影如同一抹抹亮麗的橙色,把這城市點亮。

配茶:玫瑰紅茶 點心:莓果馬卡龍

音樂:法國香頌《玫瑰人生》

粉色是綺麗,是夢幻。想來“克勒門”真像一個粉色的夢,從最初幾個文人藝術家的小小聚會,變成今天薈萃各界朋友的品牌沙龍,大家因茶而結緣,因藝術而相交,因上海而匯聚。

2012年7月17日,第一次“克勒門雅集”在上海開啟。同年8月,第一場“克勒門”主題沙龍“華夢”在貴都劇院舉行,正式開始了一次一茶一主題的形式。

2013年“克勒門之夜――音畫音樂會”在上海音樂廳舉行。2014年“克勒門”與三聯書店攜手推出“克勒門文叢”。

2015年“克勒門”被韓正書記授予“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設十佳好人好事”。

2016年“克勒門”與上海博物館聯合舉辦“博物館衍生產品設計大賽”。2016年“克勒門”出品話劇《律心引力》。

2017年“克勒門”與上海信托攜手,即將迎來新篇章。

配茶:焦糖紅茶 點心:黃魚響鈴

音樂:貝多芬《春天奏鳴曲》

綠色是希望,是祝福,是不老的青春,那是我們對上海永遠的情感。“又見乃珊”里又見到“上海lady”程乃珊,她的家人、朋友、讀者齊聚一堂,分享她對這城市的情感。“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里指揮家曹鵬說起自閉癥孩子的故事熱淚盈眶。

白先勇先生在“尋夢”里找到了小學同學,上海是他心里永遠不老的尹雪艷。《平如與美棠》作者饒平如90歲學習鋼琴,在“好夢”里彈了老伴最愛的《友誼天長地久》。

篇7

由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組成的中國傳統節日的確立與普及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是一個完整而和諧的節日體系。它充分體現了以自然為取向,尊重自然,隨著自然物候的變化,以物喻人,進而引發對社會及人生的感懷。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中華民族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是中國古老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的集中表現。通過節日的各種形式或儀式,將趨利避害的自然本能、智慧、聰明與機敏,發揮得淋漓盡致。將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等民族情感給予了鮮活的展示和充分的表達,表明中華民族是一個極富責任感、極富想象力和極浪漫的民族。

中華傳統節日,集中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倫理道德、行為規范、審美情趣;體現了中華民族和諧為美的社會倫理思想,強調人與人的和諧、家庭和諧、鄰里和睦到社會和諧的邏輯進程;體現了中華民族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社會進步的文化價值觀;體現了中華民族樸實、熱情、開朗、健康的品質特征,民族性情盡顯其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崇尚勞動、尊親敬祖、敬老敬賢、慎終追遠等傳統倫理觀念。

中國傳統節日凝聚著歷代人民對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向往,是炎黃子孫心中永遠不能忘懷的文化記憶和文化符號。它已經成為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特征,成為維系中華民族融合與統一的重要紐帶。傳統節日的價值就在于它彰顯民族情感、昭示人生意義、滋養民族精神。

篇8

關鍵詞:桐城派 劉大 詩歌分期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4)07-0087-03

基金項目:哈爾濱師范大學青年學術骨干基金項目(SGB2014-03);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青年項目(13C047)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李淑巖(1977―),女,黑龍江綏化人,文學博士,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黑龍江大學明清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人員。研究方向:明清文學與文獻。

李建華(1977―),女,黑龍江雞西人,文學碩士,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學。

劉大,桐城三祖之一,師從桐城派始祖方苞,為桐城派的中堅力量,同時其亦以詩名享譽文壇,詩作備受時人稱頌。程晉芳云:“耕南詩勝于文也。”其嫡傳弟子、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亦云:“海峰則文與詩并極其力,能包括古人之異體,熔以成其體,雄豪奧秘,麾斥出之,豈非其才之絕出今古者哉。”評價大詩名與文名雙盛。門生吳定曰:“先生高才而遇窮,于詩靡所不工,而古詩尤超越國朝諸賢之上,其抑塞騰踏悲壯之氣,充滿天壤,莫之能御”,等等。劉大也以詩傳授后進,姚鼐《抱犢山人李君墓志銘并序》云:“自海峰先生晚居樅陽,以詩教后進,桐城為詩者,大率稱海峰弟子。”因此,劉大不單以文享譽文壇,且詩作亦為時人所推崇,對桐城詩派的形成有著篳路藍縷之功。

“盡管‘時期’是一個人為的術語,存在著相當的隨意性,并且其價值有時也受到相當的懷疑,但分期仍是必要的”,因為“一個時期就是一個由文學的規范、標準和慣例的體系所支配的時間的橫斷面,這些規范、標準和慣例被采用、傳播、文化、綜合以及消失是能夠加以探索的”,據此可以形成對文學觀念的深層體認與把握,以及對文學史的整體認知,所以,“分期往往是從事某一具體研究的開始。”基于此,本文以劉大54歲絕意科舉為界,將其詩作分為前后兩期。

劉大生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卒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親歷康雍乾三朝。康乾盛世之下,劉大如多數士子文人一樣,懷揣著“少年負勇氣,志在立功勛”(《感興十首》之五)的抱負與夢想,希望借科舉之途改變命運,進而實現“丈夫處一世,當先天下憂”(《雜詩十四首》之十二)的用世之志。劉大曾相繼于雍正七年(32歲)、雍正十年(35歲)、雍正十三年(38歲)連續三次應順天鄉試,無奈三登副榜,無緣科舉,被黜落地,“此后不再應試。”乾隆即位,劉大又先后應方苞薦博學鴻詞科廷試、張廷玉薦試經明行修之士,于39歲、54歲兩度赴試,終未遂人意,相繼被黜。自此,幾番科場蹭蹬,半世的仕宦無緣,劉大■最終放棄了科舉,退而獨酌科第失落之濁酒。其數年奔波于故里與京師之間,輾轉坐館于縉紳之家,充當幕僚課讀的生涯幾乎窮盡他畢生的歲月。

因此,劉大■前期的詩歌創作,主要表現為少年氣盛,欲有所為的豪氣,以及屢試落地后的悲歌慷慨之作。劉大■性情豪邁,早歲不知世事艱辛,“弱冠負勇氣”(《感懷七首》),年少即有壯志,“賦性雄豪誰敢挫”(《藥裹嘆》),少年英銳之氣撲面而來。他于《寄姚姬傳》中自稱“卻憶我年當少時,清風朗月為襟期。雄吞云夢可八九,走馬橫行十萬師”,爽朗的個性,欲有所為的胸襟懷抱躍然紙上。“丈夫處一世,當先天下憂”的用世之志,傾吐在劉大■早期的詩篇中,如《感懷六首》之三:

義士有本性,結念扶黃綱。忽遇邊烽起,捐身赴敵場。頭戴曼胡纓,身著鐵■。臂弓彎繁弱,腰劍配寒光。雕鞍汗血馬,挺出萬夫行。殺人如剪草,血濺戎衣裝。不惜微軀隕,但令王愾彰。生則為國■,死當為國殤。豈學凡夫輩,徒牽兒女腸!

詩中,劉大■的豪邁氣概與英雄情結得以彰顯,也向世人宣告了自己的人生訴求:男兒生當天地間,時刻準備著為國分憂,為民效力。聞得邊地烽煙驟起,立刻披掛戎裝,彎弓搭箭,捐身赴戰場,殺敵如剪草,血濺征袍何足道,但令“王愾彰”。“生則為國鄭死當為國殤”,對于那些囿于兒女情長的凡夫俗子,劉大■是不屑與之為伍的。又“萬里向沙漠,橫戈掃妖氛”(《秋夜獨坐寄沈惟涓》)、“仗劍出門去,飲馬昆侖河”(《感懷六首》之六)等的豪壯意氣,同樣傳達了劉大■“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豪邁情懷。

劉大■久負凌云之志,不能真正征戰疆場,唯有借筆墨達于天下,幾番應試科場,無奈終以失敗落幕,抱負與夢想受到挑戰,這些無疑觸動著詩人敏感而多情的精神世界,復雜的情愫投影在海峰此時的詩作中,不免洋溢著沉郁慷慨之情。如《金臺行》:

君不見燕昭昔筑黃金臺,千金市骨群馬來。燕昭死去馬群絕,此地寂寞空莓苔。北風慘淡吹塵埃,鑿蹄隆隆往復回。俯首長鳴待駕馭,誰云此物非駑駘。中懷磊塊無由開,荒郊訪古尋蒿萊。道逢野寺輒闌入,坐與老僧同譏詼。僧言生年逾七十,未睹昔時拳毛m。王良造父E不到,縱有汗血成虺盡3雒啪偈鐘肷別,茫茫四顧心增哀。是時天寒萬物蟄,狐貍廢冢高崔嵬。時有鴟鴉百千點,孤云落照相差排。燕昭至竟不可見,雙淚迸落難摩揩。

此詩作于乾隆元年之際,詩人應方苞舉薦博學鴻詞科考試,三月于安慶預試通過,九月參加京師廷試,被黜落第:“會舉博學鴻詞,方苞以大■薦。及試為大學士張文和所黜,而文和后大悔。”至此,劉大■己幾經科場被黜,幾番欣喜后的落寞,即便其性情灑脫豪爽,也難免中情郁塞,“中懷磊塊無由開。”為遣郁結之氣,他出游京師之郊,荒郊蒿萊,訪尋野寺,與老僧坐談。詩中,大■慨嘆己之遭遇是源于昔日筑臺招賢的燕王今不可見,“燕昭死去馬群絕,此地寂寞空莓苔”,并非駑駘不可駕馭者,故而茫茫四顧,徒增哀痛矣。此詩的言外之音,似暗諷朝廷此次詔征“博學鴻詞”乃徒有虛名。

自乾隆十六年應經明行修之士被黜后,時已54歲的劉大■自京南歸。之后的歲月除了繼續奔波坐館之外,劉大■行實中有兩件大事:其一為年近花甲之年被任為安徽黟縣教諭,近古稀之年方辭卻這一生唯一的官職;其二為赴安慶書院講學,相與唱和交游益廣。直至他75歲始回歸故里,仍舊以課讀為業,終老一生。劉大■后期的詩歌,創作數量超過前期,然而逝去了往歲的銳氣,多為游山泛水之作,寄情之處多為回首光陰流轉,慨嘆人世消磨,終老無成的心聲。

自54歲京師落第,劉大■沒有再入京師,也沒有再向試院科舉叩問前程。從京師南歸,劉大■入湖北陳學使幕,充幕賓。赴黟縣教諭任前后他暢游兩湖名勝,留下了眾多登臨游覽的山水詩。浸透在山水景物中的詩人情懷,少了幾分往歲的英銳之氣,多了些“白首窮山外,青春噩夢中”(《遣悶》)的人世蹉跎之感。半生執著于科場,最終博得個“一事無成身已老,致君堯舜空懷抱”(《醫中丈人歌》)的境地,殘酷的現實舔舐著詩人多情而脆弱的心靈創傷,帶著疲倦的身心去游山泛水,覽物之情,豈能樂乎?如其《登黃鶴樓》:

飄零蹤跡來西楚,黃鵠山頭俯大荒。地涌樓臺侵斗極,天輸江漢下荊揚。野花爛漫空千樹,歸雁蕭條忽幾行。老去弟兄皆異域,獨將衰鬢對殘陽。

詩人登臨黃鶴樓,攝入鏡頭的意象:黃鵠、歸雁、荒山、野花,營構的是一幅蕭條落寞的景象,“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此時詩人由京師直接赴湖北幕府,未曾歸家,登臨遠眺,凝眸之間,回想的是自己飄零江海,蹤跡不定,空負往昔“黃鵠奮兩翼,不與燕雀翔”(《感興十首》之八)之志向,如今卻落得個“老去弟兄皆異域,獨將衰鬢對殘陽”的慘淡圖景。吟罷此詩,詩人那落寞的黯然神傷之狀如在目前。

通觀劉大■后期的詩作,哀惋華發早生、事業無成的嘆息之聲不絕于耳。《赴黟縣》詩云:“慘澹趨程急,崎嶇怨路長。青春成過客,白首向殊方。志業全蕪沒,朋交半死生。更聞猿嘯苦,清淚不成行。”詩人赴黟縣教諭任時已是花甲之年,志業無成,相游之詩友也多為才高運蹇之士,想來慘淡奔波大半生,如今友朋凋零異鄉,青春已逝,空余衰鬢殘陽,一位老者凄凄慘慘戚戚的情懷縈繞詩篇。又《赴安慶書院》“衣冠看少俊,衰老愧容顏”,“壯懷春水漫,華發夕陽催”(《雨花臺》),“劇孟尋常是弟昆,幾年落魄氣空存。歌朋酒伴凋零盡,自策疲驢入薊門”(《自嘲》)等詩篇,都籠罩著詩人難以釋懷的繾綣情愫。

劉大■于古稀之年仍赴安慶書院講學,于安慶期間寫就的《八月十五夜》一詩,更寫出了一個特定時空下,一位老人的艱辛歲月。詩云:

今歲中秋月,相看皖水涯。

無論遠與近,終是不還家。

藐爾一身在,蒼然兩鬢華。

漂流本天命,老去發長嗟。

年界古稀,已然蒼顏白發的老人仍疲于生計,漂泊異鄉,適逢中秋佳節,沒有兒女繞膝之天倫之樂,有的只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孤獨寂寥心境。回首大半生的歲月,疲于追求功名仕宦,數番科場敗北,不免心灰意冷;家門又頻遭不幸,三個兒子相繼夭折,帶給詩人致命的打擊。這些遭遇發生在一般人身上,怕早已頹廢不振了,即便海峰性情開爽,為人豁達,年近古稀之年的老者也不免黯然神傷,叩問蒼穹,把這一切歸于天命。

概言之,劉大■前期的詩歌,自比黃梅之“孤芳只自賞”(《感興十首》之七),黃鵠的“不與燕雀翔”(《感興十首》之八),香草的“蘭蕙獨芬芳”(《感興十首》之八),少年才俊的英銳之氣激蕩于詩篇,雖亦有科場失意的牢騷滿腹,然仍不失悲歌慷慨之作。而其后期的詩歌創作,屢試屢敗的科場打擊,歲月的無情流轉,使詩人早歲的銳氣蕩然無存,“與君半世俱淪落,懷抱何由得盡傾”(《喜晤迮耕石,追次齊少宗伯奉贈原韻》)成了詩人的人生寫照,呈現在筆端的多為慨嘆功名如幻,親朋異域,華發蒼顏,有家難歸的哀婉之情。

總之,劉大其人其詩曾得到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的贊譽與傾慕,“文筆人間劉海峰,牢籠百代一時窮。別來書到長安少,死去才令天下空”(《送朱子穎之泰安府》),其成就實不減其文,甚而“詩勝于文”,然為文名所掩,遺響竟至當世,學界對劉大的研究仍用力不均。為此,當代學者劉世南《清詩流派史》云:“一般人只知道桐城派是清代影響巨大的古文流派,卻不知道它還是一個很有地位的詩歌流派。其實桐城詩派所取得的成就和所產生的影響是超過桐城文派的。”事實上,桐城派的成就不單有桐城文派、桐城詩派,還有桐城學派,其取得的多方面成就及深遠影響,綿延文壇近百二余年。

參考文獻:

[1]姚鼐.惜抱軒詩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方苞.方苞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劉大.劉大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孟醒仁.桐城派三祖年譜[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

篇9

悵然間,我張開雙臂擁抱這秋天的夜空,想感懷一下“中秋月圓”的愜意,可是的空曠的心情如稀疏的星光一樣散落一地,踩過自己的影子被昏暗的光亮拉的很長很長……

歲月的流失,帶走了我們豆蔻年華的蓬勃,暗淡了那些年輕絢麗的色彩,遠遠的街燈在深邃的夜色中孤獨,窗外,萬家燈火的隱隱約約在這迷蒙的天幕上添了一份沉重,生活中許多閃爍的瞬間,在沖動后變淡,在溫暖后變涼,留下的也只是一些記憶的碎片,如癡心于曾經的溫柔,執著于纏綿的初衷,隨著季節的輪回被塵埃層層覆蓋,透過記憶的縫隙,原來一切都被風化的煙消云散。

被遺忘的角落,寂寥落寞,流落的光陰,穿戳于塵世的蒼白,極力追尋著它原來的模樣。依戀于黑夜之中渴望黎明的陽光,夢幻的霓虹燈撩撥著夜的靜謐,那一抹歲月的斑斕在茫茫紅塵中羞怯,猶如這八月的桂花一樣隨風飄香。

世間很多“山誓海盟,海枯石爛”的誓言,能有多少人兌現?多少熟悉的身影成為人生的過客,多少激情已成冷漠;世間有很多事,都已成過往;世間有很多愛,都已成傷疤;世間有很多人,都已成陌路;世間有很多情,都已成煙云,留下心里那條愛的痕跡也經不起歲月的沖刷,更經不起現實的打磨而悄悄的平滑著……能留到最后的終歸還是自己!

徘徊在秋的邊緣,寒心于冬的嚴酷,凝望春的燦爛,靜靜的心境沒有風花雪月的渲染,淳凈的眼里沒有任何欲望的燃燒,默默地把自己裹上涓秀的文字潛藏在這漫漫的秋夜里;讓多情的鍵盤綻放出文字的妖嬈;零亂的記憶沿著時光的旋轉恣意糾纏……

人生的軌跡,是一次靈魂的旅程。有些緣分你錯過了但有人遇上了,有些風景你感覺不美但有人欣賞,有些路,想走與不想走,都是曲折;有些話,說與不說,都是傷害;有些人,愛與不愛都的離開。有的東西難以割舍,但不屬于自己,最終還得放棄。當曾經的美好被鐫刻成一道道無法逾越的鴻溝,殘留的余溫除了無奈便是認命。

有時候,一個人仰視著蔚藍的天空發呆:是誰在這白云飄逸的天際間悄悄的哭泣;又是誰在這遍地落葉的季節里掀起了那塵封已久的哀嘆?

我飽嘗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傷痕累累,精疲力盡,一路走來,生活中的跌打滾爬磨練了我的意志,世態的炎涼,引領我跨過真實的界線,跳躍虛幻與現實的交點,那心緒的縈繞,已是昨日的夢。

“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顆無人知道的小草”,每當我想起這首童真的歌時,心會感動,看著不起眼的小草兒,默默無聞地綠著,配襯著百花吐艷,卻被人忽略它的存在,它與世無爭,它無所欲無所求。它卻把生命的綠色鋪滿大地的每個角落,給與萬物生靈無限的生機。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小草頑強毅力和不屈不撓精神的真實寫照,小草在惡劣的中環境不畏艱難險阻還存在著極強的生命力的品質,給與我生活的勇氣和上進的動力,也給我一份樸實而平和的生活理念,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保持一種恬靜而淡雅的人生態度。

篇10

慈,是一種包容的心態,只有包容,才能和諧相處;慈是一種大愛,教育應該做到潤物細無聲,教育無痕;而孝是對生命的尊重,一個連自己生命都不珍惜和善待的人,談不上孝;孝還需要溝通,沒有溝通就沒有理解,沒有理解也談不上孝。由此可以看出,教育與慈孝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那么,實現素質教育的當代學校,包括小學、初中、高中學校,應當如何實施慈孝文化教育呢?我應從班級教育抓起。

一、原因

1.無論是小學、初中、高中,班級都是一個小集體,班主任都要直接面對學生和聯系家長,這為班主任開展慈孝文化教育,教育學生孝敬父母、感恩社會提供了基礎條件,創造了極大的方便。老師天天接觸學生,關心、教育學生,師生之間既有聯系的空間時間,又有師生感情基礎,同時學生也明白老師有教育義務,易于接受且喜歡接受。老師與家長也有一種因學生而聯系起來了的“親情”關系,溝通多,聯系多,相互之間極易配合。于是,學生接受老師的教育,還把孝敬之愛施予自己的父母,這極其容易接受并做到。

2.班級有班會課,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利于老師集中進行慈孝文化教育,并組織開展一系列活動,如學習雷鋒、關心同學、尊敬老師、熱愛集體、孝敬父母、關愛自己等活動,都可融入慈孝文化。

二、內容

1.班級開展慈孝教育的內容是多方面的,諸如上述的學習雷鋒、關心同學、尊敬老師、熱愛集體、孝敬父母、關愛自己等主題,都與慈孝精神聯系在一起,讓學生有了愛,就能有慈愛之心與孝敬之情。

2.在具體內容上,更需要討論為什么要孝敬父母?古人是怎樣孝敬父母的?我們應不應當孝敬父母?應當怎樣孝敬父母?再是講慈孝故事,如二十四孝里的部分故事。再就是學習《弟子規》等經典。還有就是了解當今不孝的悲劇性故事,學習孝敬父母的榜樣的故事。比如我們當地編寫的反映本地人孝敬父母的真人真事的故事集《孝星》,就是很好的學習材料。對于高中學生,還可開展慈孝文化的由來和傳承慈孝文化的當代意義,以及如何傳承慈孝文化的講座和討論。

三、主題

班主任要充分挖掘“慈孝”中隱含的道德自律和互愛文化,拓展慈孝文化的原有空間,將原本屬于家庭、宗族的狹隘的慈孝延伸到對自己、對他人的責任,延伸到對師長、同學、鄰里的友善關愛,實現傳統慈孝文化的現代轉換與詮釋。筆者認為除卻慈孝原本包含的內涵——孝敬外,“責任、和善”也是新時代賦予慈孝文化的新的內涵,可將這三者提煉成為慈孝文化的三大核心品質,并分別向學生作出詮釋。

1.責任。對中小學生而言,責任就是對自己的言行有要求,在學校里勤奮學習、對家庭盡一些力所能及的義務、對社會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貢獻,即要培養學生的自我責任心、環境責任心、家庭責任心、他人責任心、社會責任心。

2.孝敬。即要有“感恩之心”,就是聽從自己父母長輩的教導,關心他們的健康,多參與家務勞動,替他們分擔憂慮;要有“仁愛之心”,就要尊敬師長、尊重他人的長輩,以誠待人;要有“赤子之心”,就是熱愛家鄉、熱愛人民、熱愛祖國。

3.和善。溫和善良。對中小學生來說,就是逐步形成外向、活潑、自信的個性和行為特征,善于主動與人溝通,樂于給予同伴幫助,最終營造出民主平等、團結和諧的氛圍。

顯然,責任、孝敬、和善這三者之間是相輔相成、層層促進、螺旋上升的關系。責任是基礎,當一個人富有責任心時,會對身邊所有的人、事、物產生極大熱情,對家人孝順,對他人尊敬,對社會、自然產生敬畏。在此基礎上,必定能營造出一個充滿愛的和諧天地,從而達到家庭、社會一片和善的最高境界,而這種境界又能很好地促進學生產生更強的責任心。

班主任還可將以上幾點具體化,列成條款,要求學生做到。比如孝敬問題,可以列出如下條款:

在學校或社會上:①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②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關心身邊人。如,給需要的人讓座等。③對同學的父母、長輩有禮貌。④理解教師的工作,主動關心老師,做老師的助手。⑤管住口舌,不能辱罵甚至于不要說任何人的壞話。⑥積極參加學校、社區組織的活動。⑦熱愛自然,不損害一草一木,珍惜眼前擁有的一切。

在家庭里:①父母的聲譽與財產應全力維護,未經許可,絲毫不取。②每逢吃飲,先請父母品嘗;餐前幫父母盛飯拿筷。③在平時要公開并說出對父母的愛,學會主動向父母示愛。④關心家人的身體健康,了解他們的喜好。家人生病時,能主動照顧,不求回報。⑤不與父母頂嘴沖撞;有誤會時,試著向父母有理有據地講明道理,說明情況。⑥親近父母,感受親情,懂得回報。

四、活動

如開展“歡樂中秋,情濃意濃”的中秋“送祝福”活動,“感恩父母,弘揚慈孝文化周”活動,“關注母親,感懷親情”活動等。在活動過程中通過主題班會、制作感恩卡、手抄報、慈孝故事比賽等形式鼓勵學生了解父母、長輩一天的工作、激發學生感恩父母的情感,從而培養學生尊敬父母、長輩、學會感恩的良好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