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區產業發展規劃范文
時間:2024-04-18 11:10: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區產業發展規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呼包銀榆經濟區包括內蒙古呼和浩特、包頭市,寧夏銀川市,陜西榆林市等18個縣市,規劃區面積38.5萬平方公里,是國家確定的重點進行工業化和城鎮化開發的主體功能區。2012年10月,國家發改委正式印發了《呼包銀榆經濟區發展規劃》。
作為的首府,呼和浩特是呼包銀榆經濟區的重要增長極。《規劃》是國家繼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出臺《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意見》之后,對呼和浩特經濟社會發展定位更準確、政策更具體、針對性更強的國家級戰略規劃,為全市在更高層面和更大范圍聚集發展要素、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發展機遇。
通過深入研究,加強中心城市建設和產業集聚是《規劃》推動經濟區發展的主導思想和重要內容,為發揮好《規劃》對呼和浩特發展的引領作用,論文主要從中心城市和產業集聚兩個方面進行了分析研究。
呼和浩特建設區域中心城市的基本構想
在空間布局上,《規劃》將經濟區劃分為兩大城市群,其中呼和浩特被定位為呼包鄂榆城市群中民族特色鮮明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并明確了呼和浩特中心城市的發展方向:一要充分發揮首府城市功能;二要增強城市基礎設施、人口集聚等綜合指標實力;三要為推動呼包鄂區域經濟一體化貢獻力量。
《規劃》對呼和浩特城市的定位完全符合區域發展實際。進入新世紀以來,呼和浩特經濟社會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城鄉面貌發生深刻變化,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十五”和“十一五”時期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長速度均處于全國省會城市領先水平。2013年,呼和浩特經濟繼續保持了穩中向好的態勢。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2710.4億元,增長10%,地方財政收入實現360.1億元,增長13.8%,固定資產投資實現1504.8億元,增長15.6%。
為全面地評估呼和浩特城市發展水平,我們選取了經濟區另一個中心城市銀川,以及重要的工業城市包頭,與呼市在城市綜合指標上進行比較。
呼銀包三城市2012年城鄉社會事業指標對比表
呼和浩特 銀川 包頭
財政總收入(億元) 316.3 187.3 326.8
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32646 21901 33485
農民人均純收入(元) 11361 8068 11421
儲蓄存款余額(億元) 1243.3 901.5 1035.0
高等院校(所) 23 14 5
年末總人口(萬人) 294.9 204.6 273.3
城區建成面積(平方公里) 207 135 221
中等職業教育學校(所) 37 15 15
衛生機構(個) 1831 903 1624
通過分析,在城市規模、人均收入、基礎設施建設等衡量城市發展水平的指標方面,呼和浩特已排在前列。這是我們作為中心城市的基礎,也是加強中心城市建設的有利條件。我們也注意到,呼市在經濟總量和固定資產投資等重要指標上與包頭差距明顯,表明呼和浩特整體經濟實力還不夠強,這是建設中心城市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綜合以上分析,初步形成呼和浩特建設中心城市的基本思路為,在《規劃》的指導下,把正在實施的打造一流首府城市、建設一流首府經濟結合起來,著力實現兩大目標。
第一,繼續保持經濟合理增長。呼和浩特要自覺順應我國經濟增速由過去兩位數高速增長轉入一位數中高速增長的形勢,著力推動呼市經濟轉型發展,保持合理增長速度,為中心城市建設提供堅實經濟基礎。
第二,增強城市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載力。到2020年,呼和浩特城區面積將達到299.8平方公里,總人口達到340萬人。在城市空間布局上,呼市應繼續實施“東優、南拓、西聯、中興”戰略,進一步拉開城市框架;全面優化生產力布局,打造四個100平方公里功能區:城南的工業新區、城東白塔機場遷建后的城市新區、城北大青山南坡生態保護區、新機場周邊的空港產業區,全面提升呼市作為區域中心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
《規劃》對呼和浩特產業發展的定位
《規劃》在經濟區產業定位方面提出了建設六大產業帶,構建四大國家綜合能源基地,培育5大特色優勢產業的思路。
在六大產業帶規劃中,有五大產業帶將呼和浩特納入了規劃。一是在黃河兩岸能源化工產業帶中,重點發展石油產業和天然氣產業,建設火電基地;二是在陰山北麓和賀蘭山東麓能源產業帶中,重點發展光伏產業;三是在沿陰山賀蘭山金屬礦產和冶金產業帶中,建設氧化鋁生產基地;四是在黃河兩岸大中城市現代服務業產業帶中,將呼和浩特確定為經濟區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兩個中心之一;五是在河套、土默川平原和榆林農牧業產業帶中,土默川平原重點發展糧食及油料等經濟作物。
在打造國家綜合能源基地中,明確呼和浩特打造電源基地,支持呼和浩特建設抽水蓄能電站,把武川縣打造成蒙西千萬千瓦級大型風電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中,推進呼和浩特奶業加工等基地建設,成為國家重要的農業產業化基地;支持呼和浩特有色金屬及其深加工行業發展;依托呼和浩特重點產業園區,推進裝備制造業的集聚發展;將呼和浩特打造為區域物流中心城市;在呼和浩特建設綜合能源服務基地;支持呼和浩特打造高水準的中央商務區,積極探索城市綜合體建設;推進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發展。
呼和浩特產業結構分析
乳業、電力、現代物流、金融等已成為呼和浩特產業結構中的主體組成部分,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很大
乳業在全國已形成明顯優勢,伊利、蒙牛兩大企業雙雙進入世界乳業20強,2013年實現產值154.7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0%;電力在全市工業中占較大比重,全市火電裝機容量達到770萬千瓦,已成為全國重要的火力發電能源基地之一,2013年電力工業總產值實現264.18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7%。石油化工產業實力雄厚,中石油呼和浩特石化公司產能達到500萬噸,2013年石油化工產業實現產值255.5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6.4%。高端裝備制造業呈現良好發展勢頭,培育了金崗重工、眾環集團等一批擁有核心技術的風電、機床功能部件制造企業,2013年實現產值125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8%。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迅速,創維電視、TCL王牌各300萬臺液晶電視模組一體化項目投產,2013年實現產值70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4.5%。
物流業發展迅速,作為國家確定的17 個區域性物流節點城市之一,呼和浩特的專業化物流體系初步形成,2013年,全市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實現增加值502.58億元,占服務業增加值的29.4%。金融中心地位地位不斷鞏固,全市2013年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貸款余額分別為4438億元和4273.1億元,占自治區的比重為29.19%和16.61%,實現增加值211.4億元,占全市服務業增加值的12.37%。
新材料、生物技術、云計算、會展等已成為呼和浩特重點支持發展的產業,潛力巨大
呼和浩特集中了全自治區70%教育資源和40%科技資源。依托這一優勢,全市培育了一批成長性較強高新技術產業。
呼和浩特的粉煤灰綜合利用產業改變了以鋁土資源為基礎的氧化鋁生產模式,開創了以高鋁粉煤灰生產氧化鋁的循環經濟模式。光伏產業全產業鏈生產格局基本形成,現有天津中環、神舟硅業等一批重點企業,主要產品產能為多晶硅5000噸,單晶硅1萬噸,太陽能及電池組件30萬千瓦。
在新材料產業領域,世界三大高性能纖維材料產業已有碳纖維和芳綸類纖維(F-12)產業在呼和浩特布局;生物技術產業方面,先后建立了國家級的生制藥獸用疫苗工程實驗室,自治區級的航天生物科技企業孵化器等研究中心,在干細胞研究、空間育種與微生物發酵結合等領域的研究已達到國家或國際先進水平并成功實現了產業化。
同時,現代服務業對全市經濟的拉動能力越來越強。云計算產業規模效應初顯,中國移動數據中心等三大項目落戶呼和浩特,總投資超過500億元,安裝服務器超過400萬臺。會展經濟產業乘數效應不斷加強,培育了“中國民族商品交易會”等特色品牌,2013年參會客商超過6萬人次,現場交易額實現184億元;總部基地建設成果顯著,初步形成了全國型總部、省級總部和區域型總部的多層次格局。
呼和浩特產業發展水平分析
為全面了解呼和浩特產業發展在經濟區所處的位置,我們調取了包頭、銀川、鄂爾多斯等三個城市的產業發展指標與呼和浩特進行比較。
分析上圖,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呼和浩特第三產業發展較好,呼市在第三產業增加值和增速指標上都排在第一位。特別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這一反映第三產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看,呼和浩特領先優勢明顯,分別是銀川的2倍、鄂爾多斯的3倍。
第二,呼和浩特工業發展水平較差,工業增加值僅比銀川高,但與包頭、鄂爾多斯差距懸殊,分別只相當于他們的37.7%和32.3%;在工業投資上,呼和浩特排名最后,僅為排名第三銀川的一半不到,包頭的六分之一,鄂爾多斯的七分之一;規模以上工業增速也最低,僅為10%,其余城市均為14%以上;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上,呼市數量最少,只相當于排名第一位包頭的一半不到。
那么,呼和浩特工業具體落后在哪里,我們可以通過分析呼包銀鄂2012年規上工業產值表找到答案。
呼銀包鄂四城市2012年規上工業產值表(分行業)
指標名稱 呼和浩特 銀川 包頭 鄂爾多斯
總計 1302.8 1647.6 3235.7 3967.6
煤炭開采和洗選業 37.7 211.7 188.7 2436.1
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 451.2
黑色金屬礦采選業 2.2 226.8
有色金屬礦采選業 104.5
農副食品加工業 87.9 32.9 43.5 51.1
食品制造業 189.5 74.2 45.4 4.7
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 53.9 10.4 18.8 19.3
煙草制品業 48.7
紡織業 20.1 91.7 8.127.5
紡織服裝、服飾業 27.3 2.0 7.789.5
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 31.8 362.5 10.2 156.8
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 164.0 33.6 138.6 258.6
醫藥制造業 68.5 29.4 0.8 11.6
非金屬礦物制品業 38.1 37.2 82.3 41.9
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 16.6 21.9 872.5 43.4
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 31.6 129.7 346.3 46.4
金屬制品業 7.6 18.9 60.4 0.7
通用設備制造業 14.1 27.0 100.8 5.7
專用設備制造業 5.7 7.4 59.6 8.1
汽車制造業 0.2 3.6 258.1 1.5
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 9.5 32.6 95.2 8.3
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 64.6 12.2
其他制造業 7.2 187.4
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 273.4 446.9 227.7 247.2
注:陰影部分為同類行業產值最高值
分析上表,呼和浩特2012年的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在四個城市中最低。其中,包頭支柱產業主要是金屬冶煉業、加工業、金屬制品業以及裝備制造業,以上幾項產值合計243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75.1%。銀川的支柱產業是石油加工、電力、煤炭采選、紡織業和有色金屬冶煉加工業,幾項產值合計1243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75%。鄂爾多斯主要是煤炭和石油天然氣開采業,兩項產值達2887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72.8%。
與上述3個城市工業重心在重工業上不同,呼市工業主體是輕工業,農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主要是乳品制造)、醫藥制造和計算機通訊設備制造等方面在四個城市中領先,重工業方面只有化學原料及制品制造業、電力工業具有相對優勢,以上幾項合計產值1017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78.1%。但在煤炭、油氣開采、冶金等決定重工業發展的關鍵領域差距明顯。以煤炭開采為例,呼市僅有37.7億元的產值,與鄂爾多斯2436.1億元的高額產值差距極為懸殊。
可見,呼和浩特工業發展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以能源產業為主的重工業上。資源稟賦是發展能源產業的先決條件。包頭稀土儲量占全國的87%、世界的40%,鋁土、鐵礦等資源也極為豐富。鄂爾多斯煤炭儲量占全國的六分之一,天然氣占三分之一。呼市資源匱乏,發展投資大、產值高的能源產業基礎薄弱,現有的優勢領域并不足以平衡其在整體工業經濟方面的巨大劣勢。
總的來看,呼市第三產業在幾大城市中發展水平較高、實力也較強。工業經濟總量規模小、發展接續性不足,對經濟整體的支撐力有限。
《規劃》關于呼和浩特產業定位的合理性與不足
結合對全市產業結構和發展水平的分析,我們對《規劃》關于全市產業定位的合理性與不足作出如下評價。
第一,《規劃》支持全市構建工業與現代服務業相互配套協作的現代產業體系,積極引導呼市走規模化、集聚化的產業發展道路。
為解決經濟區普遍存在產業鏈條短、配套能力弱、產業帶動性強的大企業少等諸多影響產業集聚的問題,《規劃》提出經濟區要按照上中下游產業鏈完整、配套服務企業緊密聯系的原則形成一批關聯度高、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具體在呼和浩特方面,《規劃》支持呼市著重打造火電、風電基地、氧化鋁生產基地、特色農牧業產業化基地等幾大產業集群,推動建設城市綜合體等一批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可見,堅持走產業集聚的發展之路是《規劃》推動呼和浩特產業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這無疑切中了制約全市目前產業進一步發展的主要癥結,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呼市下一步應把這一思路貫徹到具體工作中。
第二,《規劃》從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和地區發展實際出發明確了呼市產業的發展重點。《規劃》支持呼和浩特重點發展的產業與全市已形成的支柱產業結構基本上是一致的,這說明《規劃》對呼市產業的定位是在深入分析全市產業發展的基礎上作出的,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針對性。呼和浩特要充分利用《規劃》的具體產業支持政策,推動特色優勢產業進一步做優做強。
第三,《規劃》對經濟區和呼和浩特非資源類產業的發展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我們注意到,《規劃》主要把重心主要放在了改造提升傳統能源產業上,而對經濟區怎樣擺脫對資源的依賴,大力發展對產業升級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非資源產業并沒有給予應有的關注和支持。
從呼和浩特的角度講,在資源稟賦條件既定的前提下,全市在注重能源產業發展的同時,還應大力推動綠色低碳產業的發展,切實增強工業經濟發展的后勁。但《規劃》并沒有對呼市正在大力培育的新材料、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的給予應有的重視,這表明《規劃》對非資源產業在全市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缺乏科學合理的評估。
第四,《規劃》對呼市怎樣建立全面合理的現代服務業產業體系還缺乏深入的研究。服務業是推動呼和浩特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2013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完成1708.93億元,占全市GDP的比重為63.1%,占全自治區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27.80%。《規劃》鼓勵呼市重點發展現代物流、中央商務區等產業,卻沒有對全市發展勢頭良好的云計算、總部經濟等適合首府和中心城市發展的新興生產業提出明確的支持意見和措施。
加快推動呼和浩特產業集聚進程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在正確評價《規劃》的基礎上,結合呼市產業發展的實際,形成的呼市產業發展思路是,堅持工業與服務業“雙輪”驅動,一方面下大力氣補齊工業“短板”,增強工業經濟對全市國民經濟的支撐帶動力;另一方面要進一步發揮首府城市優勢,全力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升、層次提高、增強呼和浩特作為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發展活力。
第一,大力推動工業經濟發展。在產業布局方面,呼和浩特要按照《規劃》要求,根據園區產業功能定位,促進企業向園區集中,關聯產業向六大產業帶集聚(經濟區),著力打造呼和浩特沙爾沁工業新區、金橋開發區、托克托-清水河工業園區、盛樂園區等4大工業集中區。
在產業發展方面,呼和浩特要在構建綠色能源和非資源類產業體系上下功夫,做大做強電力、粉煤灰提取氧化鋁、乳業、石化、光伏等產業集群,切實增強在經濟區中的產業競爭力。要緊緊圍繞工業轉型升級,進一步增強科技創新動力,依托自身的科技教育資源優勢,重點培育壯大裝備制造、生物技術、電子信息、新材料等科技含量高、產業帶動力強、附加值高的高新技術產業。
第二,推動服務業做強做優。呼和浩特要結合《規劃》,立足區域中心城市優勢,增強現代服務業產業集聚度,配套規劃建設一批綜合服務業集聚區;著重抓好現代物流、文化旅游、云計算、總部經濟、商貿會展等產業的發展,努力把呼和浩特建成區域性現代物流中心、商貿會展中心、國際草原文化創意中心、總部基地、旅游綜合服務基地和國家云計算產業基地。
結論
篇2
云南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性機遇,經濟社會取得了全面、長足的發展,七彩云南享譽世界。
滇中產業新區是云南省委、省政府面對國際國內錯綜復雜的新形勢、審時度勢的又一個重要舉措,它將成為國家橋頭堡建設的新引擎,產業承轉的新示范和實現云南跨越發展的新支撐,如果規劃目標順利實現,能夠再造一個相當于現在經濟總量的新昆明,成為云南新的經濟增長極。
楚雄市是滇中產業新區規劃內的重要城市,滇中產業新區的發展目標能否實現,楚雄市舉足輕重。為使讀者對云南滇中新區尤其是楚雄市有一個基本認識和了解,我們特刊發楚雄市發改委的文章,以饗讀者。
滇中產業新區(以下簡稱“新區”)是面對國際國內發生深刻變化,區域發展競爭日益激烈的歷史條件下,云南省委、省政府站在國家戰略高度做出的一項重大決定,是云南發展史上的一個新創舉。楚雄市作為滇中產業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承載產業新區建設功能,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已成為全市全新的重大課題。現就楚雄市參與滇中產業新區建設問題進行一些思考和探索,試在拋磚引玉,引起大家對這一全新問題的關注和支持。
一、滇中新區將成為云南發展新引擎
隨著世情、國情的深刻變化,我國實施了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各省(市、區)圍繞資源、市場、技術等方面競爭產業發展制高點,形成了產業高度集聚、創新高度活躍、產城高度融合的新一輪競爭態勢,這一形勢對云南省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云南省委、省政府為加快推進橋頭堡建設、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打造滇中經濟區核心增長極,促進全省跨越發展,借鑒長三角、環渤海、珠三角、成渝經濟區等新區建設的成功經驗,提出了建設滇中產業新區的重大戰略決策。
規劃建設新區是充分利用這一區域豐富的丘緩坡地和較好的交通、能源、和產業等基礎條件,借助我國打造面向西南對外開放橋頭堡建設的重要戰略平臺,集聚人才、資金、技術和產業發展要素,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滇中城市經濟圈的競爭力、輻射力、影響力和帶動力,它將成為我國面向西南對外開放橋頭堡建設的新引擎、承接產業轉移的新示范、實現全省跨越發展的新支撐,對于落實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建設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和建設滇中經濟圈都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二、楚雄市面臨的戰略機遇
楚雄市要融入新區建設,必須以《滇中產業新區發展規劃》為依據,在發展定位、空間布局、基礎設施等方面進行有效對接。
規劃要銜接。要緊緊圍繞《滇中產業新區發展規劃》,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突破口、以產業園區為載體,按照“產業帶動、組團發展、產城融合”的理念,立足實際、科學規劃,深入研究在新區建設中楚雄市的發展定位、功能布局、產業導向等關鍵問題,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組織編制好《滇中產業新區楚雄市發展規劃》,同時,交通、水利市政等各個專項規劃也要與新區發展規劃相銜接,力爭使我市的規劃更好地融合到《滇中產業新區發展規劃》中去,并獲得新區批準認可。
布局要融合。遵循“核心帶動、組團發展、產城融合、用地上山”的理念,根據楚雄市區域性特征,正確處理好新區總體布局與楚雄組團布局的關系,既符合楚雄市自身發展的需要,又要符合新區發展規劃建設的政策導向,充分發揮承載滇中產業新區功能的潛力,成為楚雄組團的重要增長極。
機制要融入。根據云南省委、省政府《關于建設滇中產業聚集區(新區)的決定》(云發【2013】)4號文件的要求,借助新區建設的體制機制優勢和政策優勢,創新管理機制、投資模式、融資模式、土地資源管理模式、產業發展扶持方式和招商引資等機制,要在投融資、土地審批、產業發展、能源供應機制等方面與新區融合,并探索和挖掘賦予新區發展定位相適應的政策措施,爭取更多的發展權利、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形成強大合力,保證發展目標的實現。同時,要創新人才培養引進和技術創新、外向型產業發展機制,促進新區產業發展。
三、新區將帶動楚雄市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新區建設基礎設施的規劃與建設是關鍵。
加強構建綜合交通建設。綜合交通要以高速公路、城際鐵路為骨架,以干線公路通用航空為補充的交通運輸體系。
鐵路:配合省州做好廣通至大理鐵路(楚雄段)擴能改造項目建設和昆明至楚雄鐵路項目,楚雄至蒼嶺至彩云、武定至楚雄至雙柏城際鐵路(楚雄段),楚雄至廣通至彩云至安豐營的軌道交通快線。
公路:爭取規劃建設楚雄至廣通、楚雄至南華、楚雄至牟定、子午至彩云、楚雄至雙柏、晉寧至易門至大過口高速公路,改建楚雄至板凳山至大過口至西舍路至景東、南華至大過口一級公路,提升哀牢山二級公路(水彌線)等級,形成東西南北、干支相連、縱橫交錯的公路網絡布局,構建東往昆明、西去大理、南下景東、北上攀枝花的大交通樞紐。
機場:爭取在楚雄市新建一個民用(通用通勤)機場,彌補楚雄市機場空白。
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楚雄市地處金沙水江和紅河兩大水系分水嶺,屬于滇中干旱區,缺水總量達9.45億立方。要在加快水源工程、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工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等項目的基礎上,認真組織實施好提水引流項目,從白鶴水庫提水引入九龍甸水庫、從九龍甸引水入團山水庫、再從團山水庫引入關壩河水庫、從關壩河水庫分水至于殷家箐水庫中土坡水庫,將關壩河水庫、團山水庫、殷家箐水庫、龍寶閘水庫等小型水庫連通,打造產業新區水平面。遠期規劃將借助滇中引水工程供給,從鳳屯分水口取水,布置楚雄一級支渠,順沿龍川江右岸而行,經呂合、紫溪、東華、子午等鄉鎮及富民工業園區分水,在建設一批相應的配套工程,提高供水效益,滿足新區規劃范圍的城市生活及環境用水需求,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業用水供水保證,能有效支撐新區產業的發展。
加強能源保障體系建設。按照“節約優先、多元發展、保護環境”的方針,以優化能源結構,支持發展電力、油氣、煤炭等能源產業發展。要以電力建設為重點,在鞏固現有水電站的基礎上,積極開發禮舍江、不管河、保甸河等流域山區水電建設,積極支持華能風電、中高太陽能、楚雄熱電聯產發展等重點企業發展新能源開發,認真實施好呂合、蒼嶺變電項目,推進區域骨干電網建設,提高供輸電能力;依托中緬石油管道,積極支持中石油昆侖燃氣綜合利用項目建設,加快成品油輸送和存儲設施建設,連接滇中消費區成品油輸送干線網絡,努力形成油氣全覆蓋的格局。
整合煤炭資源開發利用。合理開發利用轄區煤炭資源,繼續整治私挖濫采,整合煤炭資源,加強安全監管,支持呂合石鼓煤業公司3萬噸改15萬噸年建設項目和樹苴大迤能煤礦小崗箐礦井9萬噸年技改建設等項目,促進煤炭產業提質增效。依托主要快速交通網,形成采購、配送為一體的產品供應鏈,提高煤炭資源開發利用率。
(二)打造特色示范城鎮
按照“城鎮上山、產城結合、自然和諧”的發展思路,我市應重點推進兩個特色示范城鎮和四個重點鎮,從而推動城市化進程。
蒼嶺示范城鎮:蒼嶺工業片區已被列為國家級低丘緩坡等未利用土地綜合開發利用試點區域,也是我市新區建設的重點區域。根據前期用地選擇,以廣通――蒼嶺一線為主,規劃打造蒼嶺主要城鎮,規劃用地規模達30平方公里,人口規模達30萬人。它的特色要充分利用山地丘陵地形變化、高差變化的特點,在多個山體中形成多個片區,使得建設用地被山體環抱,采取打通生態走廊道自然滲透的方法,建立多個生態走廊,將山體、城鎮、水系形成有機結合,使自然景觀同人文景觀相互融合。同時,通過縱橫交錯的鐵路、公路網絡建設和通用航空建設,使蒼嶺片區形成一個新區城鎮建設的物流重鎮。
中山(大過口)示范城鎮:根據新區綜合交通規劃,有三條高等級公路在大過匯,城為我市山區片的重要交通接點和樞紐,這為山區片融入新區產業建設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根據這一實際,擬把中山和大過口兩個鄉鎮的所在地統一規劃為一個集聚區,形成山區物流中心。利用其特色要依托哀牢山獨特的自然資源,充分利用彝族文化、山水園林自然資源優勢,加快發展綠色食品、特色旅游等產業,使中山(大過口)成為山區片的特色產業示范城鎮和物流重鎮。同時支持發展子午、新村、西舍路、八角為重點鎮,使其成為連接境外物流的重要窗口。
(三)建設優勢產業基地
特色食品產業基地。充分利用楚雄市高原特色資源優勢,在壯大現有企業的基礎上,引進國內外農產品大集團、大企業,積極推進有機核桃、天然藥材、無公害蔬菜、保鮮食用菌等特色農產品,在滿足本地市場的同時發展向南亞、東南亞出口基地,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特色品牌。按照統一品牌,統一質量標準、統一銷售的方式,建立從飼料生產、畜牧養殖、屠宰及深加工產業鏈,形成優質畜產品深加工園區。樹立有機品牌,全力打造滇中高原特色食品生產加工產業示范園。
生物制藥產業基地。依托豐富的中藥材資源優勢和彝藥特色優勢,整合盤龍云海、龍發制藥、云中制藥等企業內部資源,積極引進品牌企業,加強與國內外制藥企業、研發單位、銷售企業全方位、寬領域的合作,規劃建設中藥大觀園,重點發展中藥、民族藥、生物制藥、天然藥我、植物提取物及深加工、化學藥劑、醫療器械,通過第二次開發創新、自主研發和引進技術等手段,促進產業產品升級,加快形成一批擁有自主創新的新藥物,力爭形成全省醫藥產業發展的新高地。
能源示范產業基地。加快發展一批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沼氣等新能源重大項目,在清潔能源保障、低碳綠色發展等方面取得突破,形成產業建設的重要支撐。加大新能源示范市的爭取和建設工作力度,目前與和國家和省能源局做了一些對接并取得一些成果,但還要繼續跟蹤落實,積極爭取我市列入全國100個新能源示范縣(市)行列。
文化旅游產業基地。立足“風情彝都,魅力楚雄”主題,面向國際國內兩大市場,打造楚雄銅鼓文化、彝族文化、古鎮文化、恐龍文化、福文化等特色品牌,突出抓好基礎設施、消費服務工作重點,加強與大理、麗江等滇西旅游城市的合作,使彝族文化、白族文化、納西文化有機結合,延伸文化特色旅游產業鏈。以國家加快旅游業發展為契機,依托哀牢山獨特的自然資源,積極配合省州做好“哀牢山國家公園”申報和“云南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規劃”工作,打造具有代表性的精品景區,培育知名度更高的特色旅游品牌。
(四)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在新區建設中要開發與保護并舉,根據生態環境要素、生態環境敏感性分異規律,按照不同的生態功能區域布局不同的產業發展空間,防止環境污染帶來的生態破壞。進一步加強九龍甸、西靜河水庫等集中飲水地保護工程和龍川江、禮舍江、三街河等流域性生態建設。實施天然林保護、防護林體系建設等生態建設工程,強化生態保護,減少水土流失。深化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突出結構減排,加強工程減排,強化管理減排。發揮自然生態和資源環境優勢,努力把楚雄建設成為重要的特色生物產業、清潔能源、林產業和休閑度假基地。
(五)創建公共服務平臺
篇3
關鍵詞:舟山群島新區; 高職院校; 服務;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8-154-002
在我國,多數的地方高職院校的發展依托于地方,地方經濟的發展戰略方向和資源特色往往決定了地方高職院校的特色和優勢,同時高職院校也肩負著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責任。2011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復設立浙江舟山群島新區,標志著舟山的功能定位、產業結構將按照頂層設計轉型升級。因此,浙江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浙海職院)作為新區唯一的一所地方高職院校,按照相應的要求,主動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接軌,形成聯動機制,培養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技能型人才,在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為此本文從新區發展的要求入手,分別從新區人才需求、用人單位需求、產業發展需求三個角度,探究浙海職院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模式,以期為地方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建設提供更多的參考。
一、從新區人才需求出發,優化專業設置
從人才培養的角度,地方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必須要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相適應,以地方產業結構調整為指向,拓寬專業的適應性。《舟山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舟山市目前人才資源總量為16.7萬人,到2015年,人才資源總量將會達到29.7萬人,增長13萬人,增幅為77.84%。人才缺口非常明顯,需求量很大,尤其是船舶與海洋工程、大宗物資加工、港口服務、海洋旅游、海洋新興產業、臨港石化和現代漁業等重點發展產業,到2015年需培養和引進約11萬人,到2020年需培養和引進約24萬人,地方高職院校必須在專業設置上與地方需求緊密關聯。
在辦學特色上始終突出地方性、區域性,尋求特色化和差異化,形成了海上運輸、船舶工程、港口物流、海洋旅游四大主專業群,其中航海技術、輪機工程技術和船舶工程技術專業獲省特色專業,順應了海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為地方產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技能型人才支撐。2013年,根據浙江舟山群島新區功能定位要求,學院又申報了船舶檢驗新專業,開設了風能和數字媒體技術二個新專業方向。
在專業需求上,根據《浙江舟山群島新區人才需求白皮書》,新區重點發展產業人才需求涉及120多個專業,近50個二級學科,其中在高職層次,需求量比較大的是港口機械應用技術、船舶檢驗、酒店管理、報關與國際貨運等方面。要根據新區建設的人才需求,對接新區海洋工程和船舶產業、海洋旅游產業、海洋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產業、現代海洋漁業等現代海洋產業基地,廣泛社會調研與需求分析,做好學院專業發展規劃,拓展新專業,提高專業建設水平。
二、從用人單位需求出發,加強校企合作
地方高職院校要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必須扎實有效的推動校企合作,牢牢把握“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思路,構建“學院與企業、學院與政府、學院與名校”三方聯動機制,建立“企、政、校”三位一體合作關系。
1.打造校企合作平臺,構建學院與企業聯動機制,創新校企合作模式
高職院校、校企雙方要根據雙方的需求和自身的能力,利用各自的資源和優勢,確定合作項目。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優勢資源,主動為企業提供員工培訓、技術研發、訂單培養等優質服務,同時要充分利用企業的優勢資源,吸引企業共享人才資源、共建專業、共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
一方面積極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通過企業調研、專題研討、專家論證等形式,不斷明晰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探索實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了人才培養過程。如航海技術專業構建了校企聯通、陸海貫通、學訓互通、課證融通的“四通耦合”人才培養模式;船舶工程技術專業及專業群依托船舶行業,與舟山各大知名船舶企業形成了“與船同行,融學于做”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另一方面積極拓展合作教學項目。實行“一課雙師”的校企合作共建課程,由各專業核心課程的主講教師對接1名企業技術骨干;與企業開展“訂單”合作教育,由校企雙方共同選招學生,共同確定培養方案,企業崗位能力要求融入課程內容,設立企業獎學金激勵學生,校企雙方共同實施教學和考核,著力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培養新區行業企業需要和實用的人才。
2.擴大校企合作平臺,構建學院與政府聯動機制,深化校企合作層次
高職院校要通過科技指導員、漁農村暖促指導員、掛職鍛煉等方式,充分了解和收集地方政府的發展規劃,第一時間掌握政府部門在人才培養、科技研發、文化建設等領域的需求,通過對接交流來展示高職院校的辦學能力和服務地方經濟能力,提高政府部門對高職院校服務地方重要性的認識,達到良性互動。
3.拓展校企合作領域,構建學院與名校聯動機制,豐富校企合作內涵
由于地方高職院校基本上都是由中專升格而來的,缺乏品牌效應,因此要善于“借力”,主動聯合科院校借勢創造品牌,借各校名牌優勢,創學歷教育品牌,滿足用人單位需求。
學院要繼續實施校企合作訂單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大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施現代學徒制教育教學改革。通過校企合作,雙方共同選招學生,共同確定培養方案等,實現企業招工與學校招生同步,企業職業標準與學校專業課程內容對等,企業生產過程與學校教學過程結合、企業職業培訓與繼續教育培養同步。
三、從產業發展需求出發,提高技能素質
地方高職院校的發展與地方的社會經濟發展緊密聯系,地方既是本地高職院校辦學資源的重要依托,又是人才輸送的重要市場。緊密聯系新區產業發展,尤其是當第四代現代港口已經發展為以信息流、技術流、資金流與人才流匯聚的中心,這就要求我們對海運、港航物流人才的培養也應著眼于產業發展與時俱進的進行調整和優化。
1.形成復合型培養模式
新區要求培養的人才應該要具備基礎理論知識、專業能力和動手能力,又要具備高尚道德品質的、多樣化的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同時在此基礎上還應具備國際化的視野和創新創業精神。因此,浙海職院目前的人才培養模式與新區對人才的要求存在差距。
人才培養模式由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方式和方法、評估體系等環節組成。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就要從這些環節的改革著手。首先,浙海職院要根據新區建設對人才的需求來設定人才培養目標,如“培養一批技術型、創新創業型、復合型等類型的人才”。其次,以科學性、層次性、合理性、創新性為基本原則,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這個核心,全方位調整和改革課程體系,優化課程結構,在課程內容上增加新區重點產業必備的專業知識、創新創業教學模塊等。最后,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不能局限在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教學模式;要推進探究式教學、啟發式教學,增加實踐教學比例。此外,還需進一步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合理設置評價指標,增加實踐教學的指標比重。
2.構建立體式教育體系
新區對本地人才培養基地的建設目標是“積極打造‘人才特區’,加快區域性、特色性的海洋經濟人才高地建設,充分發揮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新區建設明確了人才需求的類型和層次,并對本地的人才基地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立足全日制教育。浙海職院對內通過建立和完善“五年一貫制”、“3+2”等中高職一體化教育模式,加強與新區本地中職學校的合作,有計劃的儲備本地生源。對外積極爭取并獲得了航海技術、輪機工程技術、國際郵輪乘務、港口物流設備與自動化控制等專業“三位一體”自主招生資格,擴大了本地生源招生數量。同時,學校確立了“以服務舟山群島新區建設為契機,加強校地、校企合作力度,以實習帶動就業”為指導思想,與本地多家企業建立畢業生就業實習基地,以實習帶動就業,為積極開拓畢業生就業門路,鼓勵學生在本地實習就業,學院2013屆畢業生在舟山就業實習學生比例高達51.6%,在舟山本地就業的學生數370名,約占畢業生總數的三分之一。
――做大在職繼續教育。浙海職院要大力培養在職海洋技術技能人才,努力成為新區繼續教育和文化傳播中心。充分發揮學院和合作院校各類在職專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和繼續教育的資源優勢,大力開展在職海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與相關行業部門和企業密切合作,建立長期、穩定的人才培訓基地,服務新農村建設,服務社區海洋文化建設。
――拓展海員素質培訓。浙海職院是浙江省外派船員培訓基地、浙江國際海員培養基地、舟山旅游人才培養基地等各類培訓基地,積極完善服務社會機制,大力推進漁民轉產轉業,推進國際海員勞務輸出。根據新區產業發展需要,學院還為舟山市旅游局、舟山市教育考試中心、舟山市檢驗檢疫局等開展各類技能資格考試提供服務。學院要依托已取得國家海事局認可的25個培訓項目,積極與海外航運企業、國際航運組織等合作,做好“舟山海員”國際品牌建設。
――做強國際交流培養。浙海職院通過國際交流與合作,為新區培養國際化人才,學院應大力借鑒學校和烏克蘭國立馬克洛夫船舶制造大學聯合招生成功經驗,與國外相關高水平和職業院校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加大合作力度,引進優質教學資源,實施教師和學生交流,扎實推進國際化教育,積極培養國際視野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同時,配合新區外資引進,開展外籍人士專業進修、業務提升、文化熏陶等培訓,以滿足新區國際化發展需要,提高學校職業教育國際能力。
基金項目:本文為浙江省教科規劃2013年度研究課題《浙江舟山群島新區背景下舟山高校提高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能力的對策研究》[編號SCG383]節選
參考文獻:
[1]舟山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舟山市“十二五”人才資源發展規劃[Z]2010
篇4
(一)設立貴州旅游產業投資基金面臨重大的戰略機遇
“十二五”期間,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成為國家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目標,擴大內需促進旅游業發展也成為了重要的轉型方向。從國家政策層面看,《國務院關于加快旅游業發展意見》明確提出要把旅游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表明旅游業已經全面融入了國家的戰略體系。2012年的國務院2號文件,提出要把貴州建設成為世界知名、國內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閑度假勝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
從地方政策層面看,貴州省2011年編制了《貴州省旅游業“十二五”發展專項規劃》,2012年《貴州生態文化旅游創新區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印發實施,從戰略上將貴州省定位為“國家公園省”和“文化旅游發展創新區”。2013年初,貴州省決定實施五個“100工程”,其中重點是要在2017年建成100個國家級旅游景區,通過這些景區的示范帶動,引領全省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全年接待旅游總人數達到448億人次以上,旅游總收入達到4500億元以上,使旅游成為貴州的支柱產業之一。貴州旅游業迎來了重大的發展機遇,相關的景區開發、酒店、旅游運輸、旅游地產、旅游餐飲、旅游信息服務等關聯產業將進入一個黃金發展期。
(二)發展旅游產業存在著較大的資金缺口
貴州省目前旅游業投資明顯不足,還有較大的資金缺口。2012年底,貴州省生態文化旅游創新區產業發展規劃提出要實施“規劃引領、精品發展、項目帶動、國際品質”四大戰略,規劃建設的100個旅游景區需要較大的資金作為支撐。但是目前來看,貴州省在旅游產業方面的投入還不足。以貴州省在住宿業和餐飲業獲得銀行貸款的情況為例,2010-2012年,住宿業和餐飲業獲得銀行融資的數額保持快速增長,但全省2012年住宿業和餐飲業的貸款額度也只8839億元,旅游目的地接待能力遠遠跟不上游客的需求,導致了春夏秋旅游旺季一房難求的局面。靠政府財政支持和間接融資方式已經無法滿足貴州省旅游企業日益增加的資金需求,因此發起設立旅游產業投資基金作為貴州旅游業直接融資方式的一種補充顯得尤為必要。
數據來源:貴州省統計年鑒(2010-2012)(三)貴州旅游開發水平不高,企業規模小,亟待進行資源整合
貴州旅游產品開發整體水平不高,對文化內涵挖掘不夠,旅游精品項目少。從旅游產品開發的總體看,圍繞自然風光、民族風情開發的旅游產品低檔次重復開發嚴重,而對苗、侗、布依族為代表的民族文化內涵的挖掘不夠,表現在各旅游景區(點)民俗文化表現形式單一,只注重形式而忽略游客的參與和體驗。另一方面,貴州旅游企業“小、散、弱、差”現象突出,現有的旅游服務企業綜合素質低、資源整合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不強。總體來看規模小,經營業務還比較單一,還沒有形成能夠帶動全省旅游各個行業發展的龍頭企業。
二、設立貴州旅游產業投資基金的可行性
(一)貴州擁有豐富的旅游投資項目資源
貴州潛在旅游資源非常豐富,但由于交通條件差,開發水平還比較落后。已經開發的旅游景區較少,相關配套服務項目也比較缺乏,可開發空間巨大。根據規劃,到2017年,貴州省將打造國家5A級旅游景區達到20個,4A級旅游景區達到80個,29個精品景區,20個旅游文化綜合體,14個特色旅游村鎮類景區,37個主題旅游文化景區。除了這些規劃項目,也將伴隨有相關的酒店、餐飲、交通、娛樂、現代服務等旅游項目,這些項目都可以作為貴州旅游產業投資基金的項目來源。
發展觀察每個欄目名稱劉偉華,龔雁: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助推旅游業快速發展的探討(二)旅游消費可為投資項目帶來可觀的回報
篇5
根據規劃,未來的“西山新區”將建設成為50萬人口的居住型新區。這意味著,在西山新區這片土地上將增加40萬人口。而依托西山高架路的交通新規劃,將西山新區與首府鬧市通過“兩環加十字”快速路網緊密相連。工作在鬧市、居住在田野將不再是遙遠的夢想。與此同時,8月19日舉行的東西部產業轉移對接會,則吹響了東部產業向我區大轉移的號角,而對于集納全區優勢所在的首府來說,占盡天時地利與人和的先機,無疑在產業園區發展方面拔得頭籌。這無疑又為處于首府城市發展新高點的西山新區注入了強勁動力。
俗語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精明的首府地產業界人士認為,以物流、商貿、總部基地、商務園區等為核心的西山新型產業帶正在醞釀,而西山新區產業地產將因其順應經濟和區域產業發展趨勢而進入人們的主流視線。
產業轉移蓄勢首府園區強勁爆發力
6月19日,新疆工業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在首府舉行,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苗圩說,新疆具有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巨大空間,要加快推進工業經濟結構調整優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據此,新疆已確立產業轉移目標:著力發展石油石化、現代煤電煤化工、有色金屬礦產資源開發等優勢產業,進而帶動鋼鐵、建筑、建材、裝備制造、服裝及旅游、資訊、物流集散地等三產服務業。
新疆易居盛世房地產研究機構負責人分析認為,在首府發展規劃中,烏魯木齊將發揮西部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這就要求首府不但要發展第二產業,特別是要著力發展第三產業,及與之相關或介于兩者之間的新興產業。國際航空中心、物流中心、現代制造業基地等開發建設,都需要充分的現代服務業及生產型服務業配合,因此產業型地產開發業態品種及服務功能要求將提高。與此同時,產業園區建設對城市發展的帶動作用不可忽視。一個園區的開發成功不但促使一個新城的誕生,更使這個區域的就業和人居狀態都得到提升,這勢必將帶動園區內住宅產業地產的跨越式發展。
一場東部產業向我區大轉移的號角正在吹響,而對于集納全區優勢所在的首府來說,占盡天時地利與人和的先機,無疑在產業園區發展方面拔得頭籌。“企業是經濟引擎”,這無疑又為處于首府城市發展新高點的高鐵新區和西山新區注入了強勁動力。
事實上,依托去年中央援疆工作會議的碩果,根植于首府城市西山新區的就已經加速駛入經濟發展的“快車道”。
新園區消費需要“樓盤”
按照首府的總體規劃,經過對開發區二期延伸區、北新區、十二師合作區的開發拓展。其中合作區作為開發區與兵團十二師合作開發的兵地融合經濟示范區域,首期規劃用地內的合作區重點分為四大功能產業:現代物流業、能源設備產業、綠色加工產業、現代制造業。未來將被打造成首府最具活力的商務副中心和最具競爭力的高端生產業核心區。
在新疆含富輝煌房地產公司副總經理段玉亭看來,產業升級,新區規劃,進一步加速著首府住宅群的“出城”步伐。所謂“出城”也是相對老城區而言,因為少了舊城區諸多弊端外,城市產業升級是“出城”住宅項目受青睞的主要原因。
段玉亭認為,城市產業升級帶動了產業園區的發展,產業園區又帶來了就業人口的增長、周邊配套的完善以及交通設施的建設,這也就為住宅項目提供了客源市場。無論作為投資還是過渡,“出城”住宅項目都成為了不錯的選擇。“出城”住宅項目并不是一種單純的過渡產品,它或許就是市場的主流產品。畢竟新規劃的工業園內會吸引大量的年輕人前來安家,而且酒店、餐飲、休閑等各種城市需求都將被刺激產生,未來這里都是城市。
“大家對比一下5年前后的米東區,就自然會注意西山和高鐵新區的前景,我相信有遠見的開發企業與購房者更愿意選擇這個區域。”張斌認為,高鐵新區與西山新區產業園的強勁發展后勁,是該片區住宅項目得到市場認可的原因之一。
“隨著需求的不斷增長,住宅群‘出城’將成為首府房地產開發的又一機遇。”新疆德港房地產開發公司相關負責人認為,一個城市的樓市發展初期主要集中在市中心范圍,而近郊樓盤往往被注重環境的低密度別墅、洋房占據,但如今首府近郊大量產業新區正在加速規劃建設,這導致城市人口和城市功能的外遷,住宅群“出城”就是要滿足近郊出現的剛需。
業內人士分析,未來“出城”住宅項目還將有強勁的生命力,加上更多新興產業園的規劃建設,毗鄰產業園區、總價較低的房子,將會成為外地年輕人在首府買房置業的首選。
即將化蝶政策助城西人居地產
與此同時,隨著政府加大城西發展的步伐,頒布各項利好政策,使得城西未來又成為一個熱點區域,在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十二師合作區內,由高鐵動力催生的行業機會和發展,使目前該區入駐的數十家企業,均為年納稅額過億元知名企業一一名企總部基地。
按照首府相關規劃,市政府將投巨資改擴建西山路附近的市政管網工程和配套設施,而西虹路西延至烏奎高速交接的規劃業已完成,將采取架設高架橋的方式,在現在的西山路段實現雙層交通,從而解決西山路交通擁堵問題。西山高架將分兩年建成,今年從西虹路至西外環,約九公里,下一段至烏奎高速。西山高架的建成會縮短到達市區內的距離,從我們項目到西虹路十分鐘就可以到達。與此同時,新醫路西延工程起點位于目前新醫路與阿勒泰路交會處,穿過皓翔小區,以及該小區后的平頂山,然后與西外環路相交,再延伸至烏奎高速公路,最終與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的經十四路交會,成為西山新區通往城北的另一條快捷通道。屆時,依托過境高速打造的西二環線將使西山新區的居民乘車20分鐘便可直達市區各地。
也正是挖掘到首府城市西中心這一絕好商機,以勝天、德港、德源、興國等大型房地產開發企業紛紛投巨資實力介入。一邊是開發商也紛紛借助西山新區建設積極宣傳旗下樓盤,另一邊是購房者紛紛將置業目光瞄準城西,今年的樓市儼然已成為西山新區地產新貴的天下。據了解,城西今年已經開盤或計劃新開的樓盤主要以桃源?九點陽光、勝天格林威治城、德源小鎮、興國?紫園、黻馬山莊、云嶺翠谷等。
篇6
[關鍵詞]公共服務平臺;產業新城規劃;發展思路;“管辦評”模式
中圖分類號:F7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9-0067-01
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從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中逐漸走出來,開始謀求經濟轉型,而這對珠三角經濟區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廣東江門由于位于珠三角西岸,是珠三角區域經濟組成中的一部分,在珠三角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勢必要促進自身經濟增長模式轉變和GDP質量提升。要想完成以上任務,關鍵在于是否能夠推動技術附加值高的優勢產業高速發展,以及是否能夠推動產品制造型企業向服務制造型轉型。就目前而言,廣東江門高新區發展存在一定瓶頸,機制體制支持不足、創新資源匱乏。為促進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和提升GDP質量,應當以生產業為切入點,加大技術研究和產業調整優化,打造現代服務產業體系,并為其發展提供一個結構健全、運作高效的公共服務平臺。
一、珠三角西岸精密制造產業新城規劃的總體框架
(一)總體發展思路
將廣東江門高新區打造成為立足珠三角、面向全世界的“現代綠色光源產業基地”。為實現這一目標,應以原有區域深入挖潛確保增長,以新增區域重點突破力促發展,這是廣東江門高新區發展的總體思路。
(二)規劃戰略格局
在總體發展思路指導下,為成功的把廣東江門高新區打造成為“現代綠色光源產業基地”,使之發展成為珠三角西岸精密制造產業新城,對總體發展做出以下戰略格局規劃:
1、以綠色半導體(LED)光源產業為戰略引擎,通過LED產業對生產業需求推進現代生產業發展。
2、以光機電一體化產業為重要支柱,持續發展存量經濟,并通過支柱產業需求支撐生產業發展。
3、以現代服務業為優勢補充,通過生產業集聚促進支柱產業集聚,推進光機電一體化和LED產業的集聚和升級轉。
(三)戰略定位
1、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廣東江門本身處于中國經濟的前沿和腹地,應充分借助珠三角的資源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品,成為精密制造產業基地。
2、港澳共建現代服務業試點。當前,由香港與江門高新區發展生產業已經建立了合作關系,雙方將攜手共建現代服務業。在這一背景下,廣東江門高新區可以利用自身合作優勢逐步發展成為港澳共建現代服務業試點。
3、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發展現代服務業是廣東江門高新區促進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和GDP質量提升的關鍵。為此,應當通過支柱產業對生產業需求,帶動廣東江門高新區現代服務業發展,促進現代服務業集聚。
(四)現代生產業五大戰略任務
現代生產業的主要五大上戰略任務是:科技服務。推動產業企業技術革新,持續進步;信息服務。推動信息增值,服務形式升級,持續創新;現代金融。打造高新園區資本引擎,推動區域GDP持續增長;現代物流。供應鏈協同優化產業鏈;商務服務。推動區域產業升級轉型。
(五)執行策略
執行的主要策略:1)引進:引進國家級實驗室、工程中心和技術中心;引進從事檢驗檢測、技術研發等業務的企業;引進從事金融、第三方物流、信息中介服務、管理咨詢等業務的企業。 2)培育:培育企業建立技術研發中心;培育從事技術研發、檢驗檢測、信息服務、管理咨詢的龍頭企業;培育以風司和擔保公司為核心的科技金融平臺、培育建立先進生產力培訓中心。3)自建:國家半導體光電產品檢測重點實驗室;機電一體化創新設計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加速器平臺;生產力自動化研究中心
二、珠三角西岸精密制造產業新城發展公共服務平臺構建
(一)以“管辦評”模式為基礎建立公共服務平臺
“管辦評”模式是參考香港法定機構運營方式,綜合國際公私合營PPP模式,也是一種管治模式。根據廣東江門高新區對公共服務平臺的各項要求,通過大膽創新,在“管辦評”模式基礎上建立了新的公共服務平臺運營機制,如圖1所示。在公共服務平臺上引入“管辦評”模式,一方面通過引入托管機構解決公共服務平臺專業化的問題,另一方面通過將日常的專業實務分包出去解決人員和財政進一步擴張的壓力,并可以將管委會的資源集中用于行政化的審批及監管。所以,基于“管辦評”模式的新公共服務平臺運行機制能有效提高組織運行效能和績效,優化行政運行與管理工作,適應廣東江門高校區現代生產業發展需要。
(二)公共服務品臺建構的支撐要素
高新區產業發展需要強大的產業公共服務體系支撐,而一個強大的公共服務體系要求政府、平臺、商會、企業四方面密切配合:
1、政府引導、扶持。建立有效產業推進組織架構,積極推動產業快速發展;
2、對生產力促進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的能力培育和業務重組。有效支援產業的升級轉型;
3、大力發展協會、商會。充分發揮商會作為政府、平臺與企業的重要紐帶作用;
4、引導企業進入工業園,形成產業集群。從而產生集聚效應、吸引更多企業集聚,促進園區整個產業的快速發展。
(三)公共服務平臺下各方的角色和職能
在公共服務平臺下,江門高新區管委會承擔“管”的角色、公共服務平臺承擔“辦”的角色、第三方評審委員會承擔“評”的角色。具體的角色和職能劃分如下:
1、 江門高新區管委會。角色是是各技術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的投資主體和管理機構,并派出代表組建技術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理事會。職能是與理事會共同商定未來的運營方向及績效目標;審批行業代表(或者商會)對各公共服務平臺的績效評估報告;等等。
2、公共服務平臺。角色是派出代表參與技術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理事會,并對技術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的日常運營給予直接指導。職能是創新機制的建立和實施;平臺發展的策劃和計劃;等等。
3、第三方評審委員會。角色是管委會聘請江門高新區的行業代表組成獨立第三方的評核委員會,定期對技術研發公共服務中心以及各合作研發機構的績效進行定期評估。職能是負責與管委會共同商議公共服務平臺績效的考核指標;等等。
三、結語
總之,廣東江門高新區在未來發展中將以現代生產業為切入點,全力建成生產業集聚基地,促進經濟增長模式轉變、提升GDP質量,成為珠三角西岸精密制造產業新城。
參考文獻
[1] 鞏玉濤.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構成分析――以珠三角為例[J].南方農村,2012,28(10):36-39.
[2] 鐘韻,劉東東.珠三角制造業的產業結構及競爭力分析[J].產經評論,2011(3):61-68.
篇7
1、第一季度召開區政協六屆四次全會,完成會議各項任務;協商決定區政協2011年常委會、專委會、委員活動組的工作安排。(1月)
2、第二季度組織常委視察**新區文化產業發展情況。(5月)
3、第三季度組織常委視察**新區功能園區建設情況。(9月)
4、第四季度召開常委會,聽取區政府關于政協提案辦理情況通報;討論區政協六屆五次會議的籌備情況;審議通過區政協六屆五次會議的有關事宜。(12月)
5、召開區經濟形勢通報會,組織常委、委員聽取管委會領導通報我區上半年經濟形勢。(7月)
二、專委會(辦公室)工作要點:
提案委員會工作要點
1、搞好區政協六屆四次全會以來提案的整理、交辦和督辦工作。篩選重點提案,處理好沒有立案的提案。
2、配合**新區“兩委辦”搞一次承辦單位領導和專干培訓會。
3、搞好三次提案督辦活動。會同**新區“兩委辦”督查處召開一次部分提案承辦單位匯報會,搞一次重點提案辦理視察活動,開展一次對“B”類提案(列入計劃擬解決的提案)進行督辦的活動。
4、對我區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建設情況進行一次專題調研。(6月)
5、做好六屆五次全會的提案征集工作,面向社會征集提案線索。
6、協調**新區“兩委辦”督查處搞好2011年提案辦理情況通報會的準備工作。
7、年底做好優秀提案評選工作和提案工作報告、優秀提案選編等會議材料的撰寫工作。
8、進一步充實網上提交提案的各項功能,為政協委員提出提案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徑。
9、做好新一輪政協民主監督員的選聘工作,選擇兩個政府職能部門開展民主監督活動。
10、完成《社情民意》的編寫任務。
經濟科技委員會工作要點
1、協調、指導所聯系的活動組制定并落實全年活動計劃。
2、針對新區提出的“一產精、二產強、三產優”的產業結構發展目標,上半年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對優化新區產業結構,促進新區經濟健康發展等方面進行調研,6月底前形成調研報告。
3、承辦區政協常委會視察新區功能園區建設情況活動,9月底前形成視察報告。
4、組織部分委員視察新區海洋牧場建設情況,7月底前形成視察報告。
5、堅持走訪委員活動,加強與委員的聯系與交流。年內對新委員進行一次普遍走訪。
6、加強對所負責指導、聯系的各活動組“雙優”評選工作的日常考核。
7、完成《社情民意》編寫任務,做好《政協簡報》的信息采集和提供工作。
文教法制委員會工作要點
1、負責協調、指導所聯系的活動組制定并落實全年活動計劃。
2、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對**新區基督教活動情況進行專題調研,9月底前形成調研報告。
3、承辦區政協常委會“關于**新區文化產業發展情況”的視察活動。
4、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對**新區創建“全國安全社區”情況開展專題視察活動,8月底前形成視察報告。
5、加強與政協委員的聯系與交流,走訪所負責指導、聯系的活動組的**協委員。
6、在教師節前夕,組織召開政協委員中教師委員座談會。
7、加強對所負責指導、聯系的各活動組“雙優”評選工作的日常考核。
8、完成《社情民意》編寫任務,做好《政協簡報》的信息采集和提供。
辦公室工作要點
1、牽頭辦好《政協簡報》。認真做好區政協簡報內容的采編和印發工作,使廣大政協委員及時地掌握區政協工作動態,推動各委員活動組的工作。
2、做好《社情民意》專刊的牽頭和服務工作。按主席辦公會議的意見,《社情民意》繼續由各專委會輪流承辦,辦公室在負責做好編輯、印送工作的同時,完成編寫任務。
3、做好區政協信息反映工作,及時宣傳我區政協工作情況。
4、負責《**年鑒》(2011卷)“人民”的編撰上報。
5、完成“關于我區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情況”的調研,于10月底前形成調研報告。
6、做好政協機關的日常管理和服務工作,保證政協工作的協調、正常運行。
三、各委員活動組活動計劃
工業一組:
1、視察**逸盛大化石化有限公司,調研新區石化產業發展狀況。(3月)
2、參觀**跨海大橋工程建設現場、視察東芝**有限公司,了解外資企業管理及發展情況。(5月)
3、視察金港集團,了解灣里街道經濟發展情況。(7月)
工業二組:
1、定期走訪本組委員企業,了解企業發展情況,召開座談會,形成全區中小企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2、對新區重點項目進行視察,了解和掌握新區項目建設的發展現狀及進展情況。(4、8月)
3、赴外地對民營企業發展情況進行考察。(9月)
農業組:
1、視察凱富隆蘑菇生產基地、**迪輝農業生態園,了解新區現代農業發展狀況。(5月)
2、考察新區及周邊地區海洋牧場建設情況。(8月)
3、赴先進地區考察休閑農業、農業產業現代化建設情況。(9月)
科技組:
1、赴外地考察生態園林城區建設情況。(4月)
2、定期視察新區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情況。
3、對新區信息產業發展進行調研。(8月)
服務業一組:
1、赴外地考察旅游服務業發展情況。(2月)
2、視察新區旅游景區休閑旅游規劃建設情況。(6月)
3、視察新區現代服務業區發展情況。(10月)
服務業二組:
1、舉辦服務業相關知識培訓。(3月)
2、視察新區服務業先進典型企業。(5、7、9月)
3、考察服務業發達地區發展情況。(10月)
城建一組:
1、春節前走訪貧困戶,開展扶貧幫困活動。(1月)
2、視察金石灘規劃建設、杏樹漁港建設情況。(6月)
3、赴外地考察民營經濟發展和城市發展規劃。(9月)
城建二組:
1、對新區城鄉一體化建設狀況進行視察(5月)
2、對新區房地產業和重點企業進行視察調研。(7月)
3、考察外地城市先進的城市建設管理經驗。(9月)
教育組:
1、視察**新區**楓葉學校、**模特藝術學校辦學情況。(4月)
2、赴先進地區考察學校管理的先進經驗。(8月)
3、調研**新區學校特色建設情況。(10月)
文化組:
1、視察**新區文化產業發展情況。(5月)
2、赴先進地區考察文化產業的國學保護情況。(7月)
3、調研**新區網吧經營管理情況。(10月)
醫藥衛生組:
1、赴外地考察落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先進經驗。(5月)
2、視察**新區相關醫療機構落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工作情況。(7月)
3、調研**新區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管現狀。(8月)
政法組:
1、赴外地學習考察綜合治理先進經驗。(4月)
2、視察**新區創建“全國安全社區”活動開展情況。(8月)
3、調研**新區部分街道中小企業對提供法律法規援助的需求情況。(9月)
機關群團組:
1、赴外地考察殘疾人事業建設情況。(4月)
2、“助殘日”前夕對新區殘疾人工作進行視察(5月)。
3、視察**新區園區與街道實施一體化管理工作情況。(8月)
4、調研**新區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及促進農民增收情況。(10月)
民族宗教組
1、赴外地考察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先進經驗。(3月)
2、赴鞍山市考察宗教場所管理情況。(5月)
3、視察**新區宗教場所及活動情況。(6月)
4、調研**新區基督教活動情況。(9月)
派組
1、視察**新區金石國際運動中心區建設情況。(1月)
篇8
關鍵詞:場外市場 戰略性新興產業 支持作用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支持政策
國務院總理于2012年5月30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會議指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一項重要戰略任務,在當前經濟運行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對于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面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提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及其重點發展方向和主要任務。
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注重優化政策環境,激發市場主體積極性;要加強自主創新,增強自主發展能力。顯然,除政策支持外,無論是發揮市場的作用,還是加強自主創新都需要資金的支持。而新興產業的公司大多屬于創業型的高科技公司,間接融資受到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高門檻限制,IPO又很難達到創業板、中小板和主板的要求,故而面臨較大的融資困難。而場外市場的擴容對解決這一困境具有重大作用,并且能在其他諸多方面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場外市場發展沿革
1990年12月5日,全國證券交易自動報價系統(STAQ系統)正式開始運行。1992年7月1日法人股流通轉讓試點在STAQ系統開始試運行,開創了法人股流通市場。1993年4月28日,由中國證券交易系統有限公司(簡稱中證交)開發設計的NET系統投入試運行。由此在全國形成了上海、深圳兩個證券交易所和STAQ、NET兩個計算機網絡構成的“兩所兩網”的證券交易市場格局。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STAQ和NET兩個交易系統日益萎縮,上市公司效益也不盡人意。1999年9月9日,這兩個系統停止運行。
為妥善解決原STAQ、NET系統掛牌公司流通股的轉讓問題,2001年6月12日經中國證監會批準,中國證券業協會《證券公司代辦股份轉讓服務業務試點辦法》,代辦股份轉讓工作正式啟動,7月16日第一家股份轉讓公司掛牌。為解決退市公司股份轉讓問題,2002年8月29日起退市公司納入代辦股份轉讓試點范圍。這時的代辦股份轉讓系統,被稱為“老三板”。老三板掛牌的股票品種少,且多數質量較低,轉到主板上市難度也較大,因此對投資者吸引力較低,被冷落多年。
為改變我國柜臺交易過于落后的局面,同時也為更多的高科技成長型企業提供股份流動機會,2006年《證券公司代辦股份轉讓系統中關村科技園區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報價轉讓試點辦法》公布,使得中關村科技園區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也進入代辦股份轉讓系統。這時的股份轉讓系統被稱為“新三板”,也被稱為場外市場。場外市場設立的目標主要是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結構,同時作為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的孵化器。老三板市場和新三板市場統稱為三板市場。
三板市場發展緩慢,自2001 年建立至2012 年5 月8 日,11 年多的時間僅有171 家公司掛牌。其中,新三板自2006 年設立至今有126 家公司掛牌,2012 年前4 個月新增掛牌公司數量已達18 家,接近前幾年全年數量。新三板市場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制度設計。為改變現狀、促進新三板發展,制度改革在即。場外市場作為多層次資本市場基礎部分,理應成為主板和創業板的土壤,然而我國的新三板發展卻比較滯后,不同層次市場間也沒有建立起鏈接橋梁,轉板制度缺失。因此新三板擴容是改革明確的主導方向,并且非常迫切。
2012年5月7日,證券公司創新發展研討會在京召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要積極搞好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切實為中小企業、文化創意企業、科技企業和現代農業等新興產業發展提供直接服務。證監會副主席姚剛介紹了多層次資本市場特別是全國性統一監管的場外交易市場建設的總體框架和主要原則。他指出,證監會在總結中關村代辦股份轉讓系統經驗的基礎上擴大試點范圍,建設全國性的場外市場和區域性的股權交易市場,這將有利于證券公司進一步擴大業務范圍、提升服務能力,同時將使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再上新臺階。由此,場外市場擴容成為影響我國新興產業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一件大事。
場外市場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支持作用
在美國市場結構中可以分別以NYSE-Euronext(US)、NASDAQ OMX、OTCBB 代表“場內主板”、“場內非主板”與“場外新三板”。從美國的經驗可以發現,在成熟的資本市場場外市場交易的股票數量占比大約在30%-40%之間。就此而言,我國的新三板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很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公司將會獲得在這一市場掛牌融資,甚至轉板至主板融資的機會。
(一)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大多集中在產業開發區
1988年5月,國務院批準建立我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關村科技園。此后,高新區這種“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在逐步全國普及。為了促進新興產業的高科技公司發展,我國在各地建造了88個國家級高新產業開發區(見表1)。
而場外市場掛牌的企業是注冊于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創新性企業”,主要品種包括IT 信息業、生物制藥、新材料、新能源、文化傳媒等質地優良的公司。按企業產品銷售收入所屬技術領域分布,高新區企業以電子信息、生物技術、新材料、光電機一體化、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等為主,這五大類占比超過70%。顯然這些產業跟《“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里的產業是高度契合的。可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公司大部分集中在產業開發區中。資料顯示,現時高新區產品按照技術領域分類,電子與信息領域排在首位,產品數達到22457 種,產值為14694 億元。其余前五位依次為光機電一體化領域11797 種,產值7443 億元;生物技術領域5920 種,產值3937 億元;新材料領域5774 種,產值6003 億元;新能源及高效節能技術2355 種,產值3839 億元。
(二)場外市場可改善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融資問題
目前新興產業的公司大多是駐各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中小企業,企業規模較小,很多都處于起步階段,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和政策扶持。而融資難問題是多年來制約這些企業發展的瓶頸,我國高新區中有超過5萬家企業遇到融資難的瓶頸。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并不是中小企業主觀上不愿從銀行或其他渠道融資,而是因為客觀上從這些渠道融資的難度較大。我國的金融結構不合理,發展緩慢且缺少直接融資的金融市場,缺乏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中小金融機構較少。
我國金融市場目前仍以間接融資為主,銀行依舊占主體地位。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獲取銀行貸款難度較大。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的2011年輕工業運行情況顯示,當年僅15%左右的中小企業從銀行爭取到新的貸款。全國工商聯2011 年針對中小企業發展情況調查結果顯示,90%以上的受調查民營中小企業表示,實際上無法從銀行獲得貸款。另一方面,從直接融資手段看,中小板及創業板的設立為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提供了便利。但由于IPO 條件較高,依然有較多中小企業無法滿足上市條件,或因各種原因無法通過資本市場融資。
顯然,與中小板、創業板相比,新三板在掛牌條件上要求較低,并且主要面向產業開發區的企業。新三板擴容后為中小企業提供了另一條融資渠道。只要制度改革得當,未來新三板將是面臨融資困境的眾多中小企業優選的市場。新三板市場首先鎖定在中關村科技園區,并預計擴展到其他高新園區。新三板市場恰好能為高科技產業提供如此平臺,促進其高速 發展。
(三)場外市場給VC/ PE增加新的退出渠道
PE/VC對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新三板擴容在制度設計上尤其是轉板制度完善后將給VC/ PE 增加一個新的退出渠道,為VC/ PE提供一個股權投資及收益兌現的新通道。VC/PE 機構通過以低成本注資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通過“新三板”實現退出將獲得豐厚的回報。這將促使VC/PE 機構積極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的發展,促進這些企業治理規范,快速成長為公眾性公司。這樣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公司就會得到較好的培育和孵化,并且能促進企業間的專業性、協同性發展。
(四)轉板制度進一步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發展
隨著新三板擴容加速及融資制度的完善,未來會有更多的小企業憑借在新三板的融資獲得更快的發展,逐步符合IPO 條件。自2006 年新三板成立至今只有極少數公司(如世紀瑞爾)成功從新三板登陸場內市場。未來隨著新三板不斷發展壯大,必然有更多的企業希望轉向更高層次場內市場融資。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之間的橋梁(轉板制度)是新三板發展的必然。在轉板制度建立完善后,新三板市場將與場內市場尤其是創業板市場聯通。如果“新三板”與中小板、創業板之間能夠建立相對綠色的轉板機制,為企業的IPO 節省時間和成本,使滿足創業板、中小板財務要求的公司能夠較順利實現升板,將極大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麗杰.STAQ與NET系統簡介[J].新疆金融,1994(5)
2.孫建波,秦曉斌.論“新三板”擴容[R].中國銀河證券研究部研究報告,2012
3.程定華,諸海濱,范妍.星火燎原—高新區與新三板專題投資報告[R].安信證券研究中心研究報告,2011
4.中國證監會.證券公司創新發展研討會在京召開.中國證監會網站,2012-5-7
篇9
關鍵詞:濱海新區;增長極理論;發展;研究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3-0065-03
一、增長極理論概述
法國經濟學家佩魯首次提出了增長極概念,他認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是技術進步和創新,而創新總傾向于集中在一些特殊的企業。這種特殊的企業就是領頭產業,即增長極。區域經濟中的增長極是指具有推動性的主導產業和創新行業及其關聯產業在地理空間上集聚而形成的經濟中心。增長極通過支配效應、乘數效應、極化與擴散效應對區域經濟活動產生組織作用。
支配效應。增長極具有技術、經濟方面的先進性,能夠對周圍地區的經濟活動產生支配作用。即周圍地區的經濟活動隨增長極的變化而發生相應的變動。
乘數效應。增長極的發展對周圍地區的經濟發展產生示范、組織和帶動作用,從而加強了與周圍地區的經濟聯系。在此過程中,受循環積累因果機制的影響,增長極對周圍地區經濟發展的作用會不斷地得到強化和放大。
極化效應是指增長極吸引和拉動周圍地區的要素和經濟活動不斷趨向增長極,從而加快增長極自身的成長。
擴散效應是指增長極向周圍地區進行要素和經濟活動輸出,從而推動周圍地區的經濟發展;增長極的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的綜合影響稱為溢出效應,如果極化效應大于擴散效應,則溢出效應為負值,結果有利于增長極的發展。如果極化效應小于擴散效應。則溢出效應為正值,結果對周圍地區的經濟發展有利。增長極具有獲取巨大規模經濟效益等作用。
增長極的形成、發展,將引起區域經濟結構發生變化,從而對區域經濟增長產生重大的影響。
二、茂名濱海新區發展概況
茂名濱海新區是茂名市在十二五規劃期間重點打造的新的經濟增長極。茂名濱海新區包括茂南區、茂港區、電白縣“兩區一縣”的20個建制鎮,6個街道辦事處和高新技術開發區,總體規劃用地總面積1 688平方公里,為全國第二;是茂名市向東向南發展的戰略拓展區域,是粵西地區具有很大開發潛力和支撐引領作用的新興增長極。茂名濱海新區的總體布局為“一城兩核三灣十區”。“一城”為濱海新城,計劃10年后建成區面積達到200平方公里,人口達到150萬人。“兩核”為水東灣核、博賀灣核,構成濱海新城的核心。前者用來放置中央政務區和中央商務區,重要公共服務設施、金融商貿、商務辦公、文化體育等,大都在水東灣核。博賀灣核用來放置物流、會展貿易、先進制造業,港口和運輸是這里的重點。“三灣”為水東灣、水東-博賀灣、博賀—吉達灣;三者分別定位為城市濱海景觀線(建濱海步行道和廣場等)、休閑度假區(建沙灘度假區和主題公園等)和物流港灣(建物流園和保稅港區等)。 “十區”則包含了中央商務區、中央政務區、高新技術區、休閑度假區、物流會展區、產業轉移示范區、商貿居住區等。
目前,茂名濱海新區已納入全省發展戰略,《茂名濱海新區建設工作方案》獲得省政府批準實施。《廣東省茂名濱海新區發展總體規劃》也于2012年3月獲得通過。2012年4月26日,茂名濱海新區舉行了成立掛牌儀式。濱海新區城市總體規劃正在加緊編制。濱海新區建設已有序展開,市民大道正式通車,市一中新校區已投入使用,海洋大道東段、市民活動中心建設進展順利,博賀新港區開發建設加快推進。茂名濱海新區合計落實項目投資額已達1 800多億元。2011年初與中央企業簽約總投資1 200多億元的11個大項目。中建公司和越秀集團也擬在濱海新城區打造大型城市綜合開發項目。2011年6月,中國聯塑集團入駐茂名,項目首期投資10億元,建成投產后年繳稅可達9 000萬元;8月,茂名與中化集團簽署石化倉儲碼頭投資協議,在博賀新港區投資興建100萬立方石化倉儲庫區及8萬噸液體化工碼頭項目;同月,作為實施濱海發展戰略的主戰場,電白舉行“電白向前進”主題招商活動,63個項目或簽約或動工或竣工,投資額超過100億元。2011年11月,中國港灣公司投資50億元建設博賀新港;同月,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茂名石化產品交易中心敲響“華南第一鑼”,該中心將為茂名市各類石化產品與國內國際市場無縫鏈接搭建平臺,打造大宗石化產品“茂名價格”。
2012年,茂名濱海新區已開工和已落實項目達22個,總投資超過1 179億元。其中,總體投資44.14億元的茂名石化煉油改擴建項目,既是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工程建設的重點項目,也是廣東省“新十大工程”之一。該項目已于2012年1月19日動工建設。該項目建成后,茂名石化的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將由目前的1 350萬噸/年擴大到2 000萬噸/年以上,茂名石化公司年產值將超1 200億元,年利稅將超300億元,將成為中國第三個煉油能力超過2 000萬噸的特大型煉油基地,進一步鞏固茂名在廣東沿海石化產業帶的“龍頭”地位。
三、茂名濱海新區發展的戰略定位
茂名濱海新區戰略定位是建設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和廣東能源、裝備制造、信息產業基地,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和交通運輸樞紐,廣東海洋經濟重點發展區和海洋集聚發展示范區,國家級濱海旅游度假區和濱海旅游產業園區,廣東對東盟開放的重要門戶,粵西地區的經濟核心區,廣東新興增長極,現代化國際化濱海新城。打造成為國家海洋經濟試驗區、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和后發展地區、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試驗區,成為實施國家南海戰略和能源戰略的重要載體,逐步成為南中國生態、宜居海濱綠城。
四、茂名濱海新區發展的路徑選擇
篇10
集成電路(IC)產業是戰略性、基礎性和產業之間關聯度很高的產業。它是電子信息產業和現代工業的基礎,也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核心技術,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和信息產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是各國搶占經濟科技制高點、提升綜合國力的重點領域。
集成電路產業是典型的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和人才密集型的高科技產業,它不僅要求有很強的經濟實力,還要求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蘊。集成電路產業由集成電路設計、掩模、集成電路制造、封裝、測試、支撐等環節組成。隨著集成電路技術的提升、市場規模的擴大以及資金投入的大幅提高,專業化分工的優點日益體現出來,集成電路產業從最初的一體化IDM,逐漸發展成既有IDM,又有無集成電路制造線的集成電路設計(Fabless)、集成電路代工制造(Foundry)、封裝測試、設備與材料支撐等專業公司。
國家始終把集成電路作為信息產業發展的核心。2000年國家18號文件(《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出臺后,為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2005年國家制定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2006-2020年)》安排了16個國家重大專項,其中兩個涉及到集成電路行業,一個是“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集成電路及基礎軟件產品”,另外一個則是“集成電路成套工藝、重大設備與配套材料”,分列第一、二位。2008年國家出臺的《電子信息產業調整與振興規劃》明確提出:加大鼓勵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政策實施力度,立足自主創新,突破關鍵技術,要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實施集成電路升級,著重建立自主可控的集成電路產業體系。
無錫是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重鎮,曾作為國家南方微電子工業基地,先后承擔國家“六五”、“七五”和“九0八”工程。經過近20年的不斷發展,無錫不僅積累了雄厚的集成電路產業基礎,而且培育和引進了一批骨干企業,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2000年,無錫成為國家科技部批準的7個國家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之一。2008年,無錫成為繼上海之后第二個由國家發改委認定的國家微電子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進一步確立了無錫在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中的優勢地位,2009年8月7日,溫總理訪問無錫并確立無錫為中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的核心城市,微電子工業作為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基礎電子支撐,又引來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
發展集成電路產業是實現無錫新區產業結構調整、支撐經濟可持續發展、引領經濟騰飛、提升創新型城市地位、提高城市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的關鍵。無錫新區應當抓住從世界金融危機中回暖和建設“感知中國中心”的發展機遇,以優先發展集成電路設計業、重視和引進晶圓制造業、優化發展封測配套業、積極扶持支撐業為方向,加大對產業發展的引導和扶持,加快新區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產業園的建設,加強高端人才的集聚和培育,實現無錫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無錫打造成為中國真正的集成電路集聚區、世界集成電路的高地、打造‘中國IC設計第一區’和‘東方硅谷’品牌的愿景”,實現新區集成電路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2新區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園
(2010年-2012年)行動計劃
2.1 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緊跟信息產業發展的世界潮流,以積極扶持、引導現有存量企業為基礎,以引進和孵化為手段,以重點項目為抓手,大力集聚高科技人才,加大政府推進力度,提高市場化運行程度,強攻設計業,壯大制造業,構建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封裝測試、系統應用、產業支撐于一體的完整IC產業鏈,建成“東方硅谷”。
2.2 發展目標
從2010年到2012年,無錫新區集成電路產業年均引進企業數15家以上,期內累計新增規范IC企業40家,期末產業鏈企業總數120家以上,產業規模年均增長25%以上,2012年目標400億元,到2015年,全區集成電路產業規模達到800億元,占全國比重達20%以上。年均引進和培養中、高級IC人才600名,期內累計新增2000名,期末專業技術高端人才存量達3000名。
2.3 主要任務
2.3.1 重點發展領域
按照“優先發展集成電路設計業,重點引進晶圓制造業,優化提升封裝測試業,積極扶植支撐業”的基本思路,繼續完善和落實產業政策,加強公共服務,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相關資源整合重組,促進產業鏈各環節的協調發展,形成無錫市集成電路產業最集中區域。
2.3.2 產業發展空間布局
集成電路產業是無錫新區區域優勢產業,產業規模占據全市70%以上,按照“區域集中、產業集聚、發展集約”的原則,高標準規劃和建設新區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產業園,引導有實力的企業進入產業園區,由園區的骨干企業作龍頭,帶動和盤活區域產業,增強園區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的互動配合,不斷補充、豐富、完善和加強產業鏈建設,形成具有競爭實力的產業集群,成為無錫新區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主體工程。
無錫新區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產業園位于無錫新區,距離無錫碩放機場15公里,距無錫新區管委會約3公里。
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產業園區總規劃面積3平方公里,規劃區域北起泰山路、西至錫仕路,東臨312國道和滬寧高速公路,南至新二路。園區規劃主體功能區包括制造業區設計孵化區、設計產業化總部經濟區、設計產業化配套服務區等,占地共700畝,規劃基礎配套區包括建設園內干道網和開放式對外交通網絡,同步配套與發展IC設計產業相關聯的寬帶網絡中心、國際衛星中心、國際培訓中心等,按照園內企業人群特點,規劃高端生活商務區。
園區目前已有國內最大工藝最先進的集成電路制造企業海力士恒億半導體,南側有KEC等集成電路和元器件制造、封測企業。園區的目標是建成集科研教育區、企業技術產品貿易區、企業孵化區、規模企業獨立研發區和生活服務區于一體的高標準、國際化的集成電路專業科技園區,作為承接以IC設計業為主體、封測、制造、系統方案及支撐業為配套的企業創新創業的主要載體。支持跨國企業全球研發中心、技術支持中心、產品系統方案及應用、上下游企業交流互動、規模企業獨立研發配套設施、物流、倉儲、產品營銷網點、國際企業代表處等的建設,組建“類IDM”的一站式解決方案平臺。
2.3.3 主要發展方向與任務
(1)集成電路設計業
集成電路設計是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龍頭,是整個產業鏈中最具引領和帶動作用的環節,處于集成電路價值鏈的頂端。國家對IC產業、特別是IC設計業發展的政策扶持為集成電路發展IC設計產業提供了良好的宏觀政策環境。“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產品”與“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裝備及成套工藝”列在16個重大專項的第一、二位,說明政府對集成電路產業的高度重視。這兩個重大專項實施方案的通過,為IC設計企業提升研發創新能力、突破核心技術提供了發展機遇。新區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需要密切結合已有產業優勢,順應產業發展潮流,進一步促進集成電路產業的技術水平和整體規模,實現集成電路設計產業新一輪超常規的發展。
1)、結合現有優勢,做大做強以消費類為主的模擬芯片產業。
無錫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起步早,基礎好,實力強。目前,無錫新區積聚了60余家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包括國有企業、研究機構、民營企業以及近幾年引進的海歸人士創業企業。代表性企業包括有:華潤矽科、友達、力芯、芯朋、美新、海威、無錫中星微、硅動力、紫芯、圓芯、愛芯科、博創、華芯美等公司。產品以消費類電子為主,包括:DC/DC、ADC/DAC、LED驅動、射頻芯片、智能電網芯片等,形成了以模擬電路為主的產品門類集聚,模擬IC產品的研發和生產,成為無錫地區IC設計領域的特色和優勢,推動以模擬電路產品開發為基礎的現有企業實現規模化發展,是新區集成電路產業做大做強的堅實基礎。
2)結合高端調整戰略,持續引進、培育系統設計企業。
無錫“530”計劃吸引眾多海外高端集成電路人才到無錫創業,已經成為無錫城市的一張“名片”,并在全球范圍內造就了關注高科技、發展高科技的影響力。以海歸人員為代表的創業企業相繼研發成功通信、MEMS、多媒體SOC等一批高端產品,為無錫高端集成電路設計的戰略調整,提供了堅實的人才基礎和技術基礎。隨著海峽兩岸關系的平緩與改善,中國臺灣正在考慮放寬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到大陸投資政策,新區要緊緊抓住這一機遇,加大對中國臺灣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的引進力度。新區擁有相對完善的基礎配套設施、宜居的人文環境、濃厚的產業氛圍、完備的公共技術平臺和服務體系,將成高端集成電路人才創業的首選。
3)結合電子器件國產化戰略,發展大功率、高電壓半導體功率器件。
高效節能已經成為未來電子產品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電源能耗標準已經在全球逐步實施,將來,很多國家將分別實施綠色電源標準,世界各國已對家電與消費電子產品的待機功耗與效率開始實施越來越嚴格的省電要求,高效節能保護環境已成為當今共識。提高效率與減小待機功耗已成為消費電子與家電產品電源的兩個非常關鍵的指標。中國目前已經開始針對某些產品提出能效要求,此外,歐美發達國家對某些電子產品有直接的能效要求,如果中國想要出口,就必須滿足其能效要求,這些提高能效的要求將會為功率器件市場提供更大的市場動力。功率器件包括功率IC 和功率分立器件,功率分立器件則主要包括功率MOSFET、大功率晶體管和IGBT 等半導體器件,功率器件幾乎用于所有的電子制造業,除了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行以外,功率器件還能起到有效的節能作用。由于制造工藝等因素的限制,形成相對較高的技術門檻,同時,新區企業擁有的深厚的模擬電路技術功底以及工藝開發制造能力,作為一種產業化周期相對較短的項目,現在越來越清晰的看到,模擬和功率器件是新區集成電路設計業的重點發展方向。
4)結合傳感網示范基地建設,發展射頻電子、無線通信、衛星電子、汽車電子、娛樂電子及未來數字家居電子產業。
“物聯網”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專家預測10年內物聯網就可能大規模普及,應用物聯網技術的高科技市場將達到上萬億元的規模,遍及智能交通、環境保護、公共安全、工業監測、物流、醫療等各個領域。目前,物聯網對于全世界而言都剛起步,各個國家都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溫總理訪問無錫并確立無錫為未來中國傳感網產業發展的核心城市,將成為難得的戰略機遇,新區集成電路產業應該緊緊圍繞物聯網產業發展的歷史機遇,大力發展射頻電子、MEMS傳感技術、數字家居等,為傳感網示范基地建設和物聯網產業的發展,提供有效的基礎電子支撐。
(2)集成電路制造業
重大項目,特別是高端芯片生產線項目建設是擴大產業規模、形成產業集群、帶動就業、帶動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是新區集成電路產業壯大規模的主要支撐,新區要確保集成電路制造業在全國的領先地位,必須扶持和推進現有重點項目,積極引進高端技術和特色配套工藝生產線。
1)積極推進現有大型晶園制造業項目
制造業投資規模大,技術門檻高,整體帶動性強,處于產業鏈的中游位置,是完善產業鏈的關鍵。新區集成電路制造業以我國的最大的晶圓制造企業無錫海力士-恒億半導體為核心,推動12英寸生產線產能擴張,鼓勵企業不斷通過技術改造,提升技術水平,支持企業周邊專業配套,完善其產業鏈。鼓勵KEC等向集成器件制造(IDM)模式的企業發展,促進設計業、制造業的協調互動發展。積極推進落實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58所的8英寸工藝線建設,進一步重點引進晶圓制造業,確保集成電路制造業在國內的領先地位。
2)重視引進高端技術與特色工藝生產線
國際IC大廠紛紛剝離芯片制造線,甩掉運轉晶圓制造線所帶來的巨大成本壓力,向更專注于IC設計的方向發展。特別是受國際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影響以來,這一趨勢更為明顯,紛紛向海外轉移晶圓制造線,產業園將緊緊抓住機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在重點發展12英寸、90納米及以下技術生產線,兼顧8英寸芯片生產線的建設的同時,重視引進基于MEMS工藝、射頻電路加工的特色工藝生產線,協助開發模擬、數模混合、SOI、GeSi等特色工藝產品,實現多層次、全方位的晶圓制造能力。
(3)集成電路輔助產業
1)優化提升封裝測試業
無錫新區IC封裝測試業以對外開放服務的經營模式為主,海力士封裝項目、華潤安盛、英飛凌、東芝半導體、強茂科技等封測企業增強了無錫新區封測環節的整體實力。近年來封測企業通過強化技術創新,在芯片級封裝、層疊封裝和微型化封裝等方面取得突破,縮短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成為國內集成電路封裝測試的重要板塊。
隨著3G手機、數字電視、信息家電和通訊領域、交通領域、醫療保健領域的迅速發展,集成電路市場對高端集成電路產品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對QFP(LQFP、TQFP)和QFN等高腳數產品及FBP、MCM(MCP)、BGA、CSP、3D、SIP等中高檔封裝產品需求已呈較大的增長態勢。無錫新區將根據IC產品產業化對高端封測的需求趨勢,積極調整產品、產業結構,重點發展系統級封裝(SIP)、芯片倒裝焊(Flipchip)、球柵陣列封裝(BGA)、芯片級封裝(CSP)、多芯片組件(MCM)等先進封裝測試技術水平和能力,提升產品技術檔次,促進封測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2)積極扶持支撐業
支撐與配套產業主要集中在小尺寸單晶硅棒、引線框架、塑封材料、工夾具、特種氣體、超純試劑等。我國在集成電路支撐業方面基礎還相當薄弱。新區將根據企業需求,積極引進相關配套支撐企業,實現12英寸硅拋光片和8~12英寸硅外延片、鍺硅外延片、SOI材料、寬禁帶化合物半導體材料、光刻膠、化學試劑、特種氣體、引線框架等關鍵材料的配套。以部分關鍵設備、材料為突破口,重視基礎技術研究,加快產業化進程,提高支撐配套能力,形成上下游配套完善的集成電路產業鏈。
3保障措施
國家持續執行宏觀調控政策、集成電路產業升溫回暖以及國內IC需求市場持續擴大、國際IC產業持續轉移和周期性發展是無錫新區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未來面臨的主要外部環境,要全面實現“規劃”目標,就必須在落實保障措施上很下功夫。2010-2012年,新區集成電路產業將重點圍繞載體保障、人才保障、政策保障,興起新一輪環境建設和招商引智,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產業總量新的擴張,為實現中國“IC設計第一區”打下堅實的基礎。
3.1 快速啟動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產業園載體建設
按照相關部門的部署和要求,各部門協調分工負責,前后聯動,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盡快確定園區規劃、建設規劃、資金籌措計劃等。2010年首先啟動10萬平方米集成電路研發區載體建設,2011年,進一步加大開發力度,基本形成園區形象。
3.2 強力推進核“芯”戰略專業招商引智工程
以國家集成電路設計園現有專業招商隊伍為基礎,進一步補充和完善具備語言、專業技術、國際商務、投融資顧問、科技管理等全方位能力的專門化招商隊伍;區域重點突破硅谷、中國臺灣、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專業產業招商,聚焦集成電路設計業、集成電路先進制造業、集成電路支撐(配套)業三個板塊,引導以消費類為主導的芯片向高端系統級芯片轉變,以創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第一園區”的氣魄,調動各方資源,強力推進產業招商工作。
3.3 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和升級公共技術服務平臺
進一步仔細研究現有企業對公共服務需求情況,在無錫IC基地原有EDA設計服務平臺、FPGA創新驗證平臺、測試及可靠性檢測服務平臺、IP信息服務平臺以及相關科技信息中介服務平臺的基礎上,拓展系統芯片設計支撐服務能力,搭建適用于系統應用解決方案開發的系統設計、PCB制作、IP模塊驗證、系統驗證服務平臺。為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六大新興產業之一的“物聯網”產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有效的服務延伸。支持以專用芯片設計為主向系統級芯片和系統方案開發方向延伸,完善、調整和優化整體產業結構。支持集成電路芯片設計與MEMS傳感器的集成技術,使傳感器更加堅固耐用、壽命長、成本更加合理,最終使傳感器件實現智能化。
3.4 內培外引,建設專業人才第一高地
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針對無錫新區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實際需求,豐富中高級人才信息積累,每年高級人才信息積累達到500名以上。大力推進高校集成電路人才引導網絡建設,與東南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等國內相關院校開展合作,每年引進相關專業應屆畢業生500人以上,其中研究生100人以上。及時研究了解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發達地區IC人才結構、人才流動情況,實現信息共享,每年引進IC中高級人才200人以上。積極開展各類國際人才招聘活動,拓寬留學歸國人員引進渠道,力爭引進國際IC專家、留學歸國人員100人以上。到2012年,無錫新區IC設計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總數達到3000人。
建立健全教育培訓體系。以東南大學的集成電路學院在無錫新區建立的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為重點,到2012年碩士及以上學歷培養能力每年達到500人。支持江南大學、東南大學無錫分校擴大本科教育規模,加強無錫科技職業學院集成電路相關學科的辦學實力,建立區內實踐、實習基地,保障行業對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與國際著名教育機構聯合建立高層次的商學院和公共管理學院,面向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加強商務人才和公共管理人才的培養。
3.5 加強制度創新,突出政策導向
近幾年,新區管委會多次調整完善對IC設計創新創業的扶持力度(從科技18條到55條),對IC設計產業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根據世界IC產業發展新態勢、新動向,結合新區IC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計劃,在2009年新區科技55條及其它成功踐行政策策略基礎上,建議增加如下舉措:
1、在投融資方面,成立新區以IC設計為主的專業投資公司,參考硅谷等地成熟理念和方法,通過引進和培養打造一支專業團隊,管理新區已投資的IC設計公司,成立每年不少于5000萬元的重組基金,在國家IC設計基地等配合下,通過資本手段,移接硅谷、新竹、筑波等世界最前沿IC設計產業化項目,推進新區IC設計公司改造升級,進軍中國乃至世界前列。
2、政策扶持范圍方面,從IC設計擴大到IC全產業鏈(掩模、制造、封裝、測試等),包括設備或材料、配件供應商的辦事處或技術服務中心等。
3、在提升產業鏈相關度方面,對IC設計企業在新區內配套企業加工(掩模、制造、封裝、測試)的,其繳納的增值稅新區留成部分進行補貼。
4、在高級人才引進方面,將2009年55條科技政策中關于補貼企業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獵頭費用條款擴大到IC企業。
- 上一篇:院感醫療垃圾整改措施
- 下一篇:高校智慧食堂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