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的習性范文
時間:2023-03-19 02:07: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熊貓的習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食性:大熊貓靠吃竹子生存的。它本是吃肉動物,也有食肉動物的能力,但是,由于生存環境中缺乏肉食,所以,長期進化后,大熊貓也能吃點肉,但大部分是靠竹子維持生命的。
2、環境:大熊貓是一種喜濕性動物,棲身于長江上游的高山深谷,氣候溫涼潮濕,濕度常在80%以上,生活地帶在岷山、邛崍山、涼山、大相嶺等幾大山系。
3、行為:大熊貓每天時間一半進食,一半睡覺。
大熊貓:大熊貓(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屬于食肉目、熊科、大熊貓亞科和大熊貓屬唯一的哺乳動物。僅有二個亞種。雄性個體稍大于雌性。體型肥碩似熊、豐腴富態,頭圓尾短,頭軀長1.2-1.8米,尾長10-12厘米。體重80-120千克,最重可達180千克,體色為黑白兩色,臉頰圓,有很大的黑眼圈,標志性的內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鋒利的爪子。大熊貓皮膚厚,最厚處可達10毫米。黑白相間的外表,有利于隱蔽在密林的樹上和積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敵發現。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陜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地帶平均2.5平方公里有1只大熊貓,分布密度和野外可遇見率居全國之首,被譽為“熊貓家園”。今年7月,筆者一行深入佛坪保護區光頭山地區,探訪秦嶺大熊貓的隱秘生活。
想在茫茫密林竹海中找到大熊貓,不是件容易的事。大熊貓行蹤飄忽不定,耳朵、鼻子靈敏,擅長奔跑。森林里光線不好,目力所及不過丈把遠。人往往沒有發現或接近,它已經聞風而逃。科研觀光者尋覓十天半月不謀熊貓面,也是很正常的。我們在光頭山考察的第三天,幸運地見識了4只大熊貓。
向導老何滿肚子裝著動植物知識,簡直就是個動物專家,他所知道的大熊貓故事,三天三夜也講不完。老何說,發現大熊貓的偶然性很大,這和它們的生活習性有關:單獨活動,沒有固定窩,走到哪兒吃到哪兒,活動范圍極大。有時專門跟蹤,十天半月也不見蹤跡,有時卻又意外發現??
說話間,只見1只大熊貓在離我們20多米外,正津津有味地嚼竹子。老何一再提醒不要踩斷腳下的枯枝,以免影響它進食。我們一動不動地趴在竹叢,透過一處不算太密的竹葉縫隙,靜靜地觀察:它伸出前肢靠力感挑選頭年生的嫩竹,先抓住竹竿輕輕一搖,以其頂部枝葉多少和動感判斷,選中的都是動感小、竹葉多的嫩竹。嫩竹莖皮薄,內含木質素和纖維素多,嫩軟,易咀嚼。取竹時,先用右前肢抓住竹梢,用門齒從葉柄部咬斷,銜在右邊嘴角,待到有10~20片竹葉時,再用前肢握住,將它們卷成筒狀,像人吃餡餅一樣逐段嚼食。
“你們瞧大熊貓取食是不是挺有趣的,”老何輕聲說,“要是竹葉上有積雪,它會用前肢將雪拍掉,卷筒再吃??”“竹林隱士”大熊貓保存著祖先獨居的習性,生性孤僻,獨來獨往于茂密竹林,過著“流浪漢”的日子。走到哪歇到哪,食不分晝夜,睡不擇場所,吃了睡,醒了吃,到處游蕩,可謂“樂天派”。大熊貓喜歡喝水,且很有講究,羚牛、山羊、鹿愛飲的“鹽水”不喝,不清潔的臭水聞都不聞,只喝那清潔甘甜的潺潺流水。到了冬季,它們并不就近以冰雪解渴,仍然到流溪邊飲流動的水。
過了半小時,眼前的大熊貓停止進食,若無其事地走了,邊走邊在大樹基部撒尿擦做標記,圈定自己的領地。大家激動起來,開始小聲說話。它依然故我,并不反感我們。
看夠了,我們的耐心沒比過大熊貓,遂按捺住喜悅,又向魯班寨進發。走了不遠,老何爬上棵大樹,四周望,發現正前方樺樹上趴著一只“黑白精靈”。
這棵樹處在竹林中,離我們100多米。我們悄無聲息地來到樹下,“黑白精靈”是個小仔,吃飽了美美地睡午覺。體型小巧,嬌憨十足,全身蜷縮成一團,側臥在一個橫伸的樹干上。正值夏天,陽光照在身上,把它曬醒了。它慢慢地翻個身,肚皮朝上,用前肢撓起癢癢。
不知何時發現了我們,它又慢慢地翻個身,站起來,緩緩地走向樹干,頭朝上用四肢抱住,一步一步地向下挪動。離地面還有4米時,停住了,回頭向下看了看,突然轉過身,前爪抱頭,從樹上“掉”下來,揉揉眼睛,扭扭屁股,活動活動身軀,像個球似的滾向它媽媽所在的那片竹林。
半山腰一片冷杉林里,我們發現了大熊貓廢棄的巢穴。幾塊突出地面、相互交錯的石頭下面,墊著一些枯枝落葉。初生幼仔只有普通老鼠那么大,眼睛發育相當于6個月的人類胚胎,腎的發育尚未完全,除胸腺外其他免疫器官和淋巴組織還在初建,皮膚上只有稀稀疏疏的胎毛。這么嬌嫩的小生命,卻降生在晚秋的高山。先是秋雨綿綿,轉眼便是雪花飄飛,氣溫降至零度以下。高山寒冷對初生幼仔是個威脅,豹子、豺狗、青鼬、黑熊是它們更加可怕的敵人。
又走了四五公里,來到一處懸崖前,巖石上方有個裂洞,離地面3米。我想看看是不是熊貓巢穴,大家掀的掀,頂的頂,愣是把我弄了上去。我仄身往里瞅,洞深近兩米,里邊鋪著樹枝枯葉:這是一個干燥、安全的育嬰房,一只母熊貓曾在這兒生兒育女,度過嬰兒生命中最重要的那幾個星期。我真為這只聰明能干的熊貓媽媽感到欣慰。
我們翻過山頭,上到對面陽坡繼續搜尋,東瞅西瞧,霧太大,能見度低,沒有找見啥。四下一片寂靜,50多度的坡路一走就是兩個多小時。好不容易爬到山梁,走了段下坡路,又一個更高的山梁出現在眼前。本想歇歇再走,看到領路的老何仍在前面走著,只得咬著牙跟上。張開的嘴一直沒合,只有出的氣沒有入的,小腿僵硬疼痛,比灌了鉛還沉。我們爬到一個山凹處,離山頂不過500米。大家坐下來歇息,拿出老何昨晚烙的燒餅啃著,一個大塑料水壺在5個嘴巴間轉著圈子。我不吃不喝,躺倒在潮濕的地上。
休息了半個多小時,體力得到恢復,我們又出發了,開始穿行在一片秦嶺箭竹林中。秦嶺箭竹和巴山木竹是大熊貓的主要食糧,海拔1700米以上是秦嶺箭竹,以下是巴山木竹。前者是大熊貓6月~8月取食的主要竹種,后者是大熊貓9月至翌年5月的主要食糧。正是箭竹出筍盛期,竹筍沖破厚厚的落葉冒出來,密密麻麻,碧光瑩瑩,玉露津津。鮮嫩的竹筍是熊貓最愛吃的,好些竹筍上面留著它們光顧過的痕跡。巴山木竹細高細高的,但不密實,我們走時并不感到艱難。秦嶺箭竹也就大拇指粗細,高不過頭,卻喜歡抱成團,挨挨擠擠在一起。我們只好一邊撥竹海,一邊挪步,姿勢像極了游泳者。
篇3
1、盡量較少熊貓之間近親繁殖,避免基因的變異;
2、提供其生活優良環境;
3、盡量還原其生態生存環境;
4、對熊貓體系實時監控,預防疾病;
篇4
為熊貓建一座“過街天橋”
2006年5月14日清晨,我們與30多名WWF志愿者一同前往108國道秦嶺隧道,為熊貓種植植竹子,以此作為走廊帶項目的啟動儀式。
“秦嶺大熊貓綠色走廊帶項目”的內容之一就是要在兩個月內在該隧道上方種植1300畝竹林,創造出適合大熊貓生存的自然環境。就好比為大熊貓建一座綠色的“過街天橋”,讓他們安全、自由地往來于兩塊棲息地之間。
WWF早在1980年就應中國政府的邀請,開始了在中國境內的大熊貓保護工作。WWF認識到陜西秦嶺在大熊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上的重要地位和保護的緊迫性,確定在秦嶺開展保護與發展共進項目,希望結合國家工程,使分布最北的大熊貓生活得更好和更長久。
秦嶺大熊貓作為一個獨立的種群,所面臨的生存威脅代表了野生動物保護的主要問題:棲息地喪失、退化和破碎化,偷獵、不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方式與保護需求的沖突等,雖然這里被譽為大熊貓的天然庇護所,但是如果棲息地退化和破碎化的程度繼續加深,秦嶺大熊貓的命運將岌岌可危。
目前,秦嶺大熊貓面臨的主要生存威脅是棲息地的破碎化。原來連成一片的熊貓主要棲息地,由于道路修建等人為因素,被割裂為六個相對隔離的居群。熊貓種群間的交流被割斷,活動范圍和食物來源也受到極大限制。其中兩個棲息地面積最大的種群DD興隆嶺種群和天華山種群,因108國道的貫通及沿線人類活動的干擾,被人為地隔離。
108國道秦嶺隧道建成通車,原隧道上方翻越山脊的13公里公路棄用,在隧道上方的大片空地為野生動物開辟出了一條天然通道,成為道路兩側野生動物相互交流的重要生物走廊,也使兩個大熊貓居群的融合成為可能。
“黨博士”掃盲
按照計劃,第二天要跟隨保護區的巡護員步行上山巡護監測,親身體驗巡護員一天的生活。對于我們這些長期在鋼筋水泥中穿梭的人來說,晚上的野外巡護監測培訓是必不可少的一課。
給我們做培訓的是個精神百倍的小個子中年人,他操著濃重的陜西口音說:“歡迎大家來秦嶺!我是佛坪保護區的黨高弟,叫我老黨就行。別看我的職稱是林業工程師,其實我只有中專文憑。可是有好多人管我叫黨博士呢,為啥?因為我研究大熊貓這么多年,剝開過上萬塊大熊貓的糞便,所以成了‘黨剝屎’(黨博士)。”老黨的話引起一陣哈哈大笑,“后來我自己不剝了,開始指導別人剝,就升級為‘剝導’(博導)了。”
“黨博士”首先給我們“掃盲”,講了巡護和監測兩項工作的區別。巡護就是巡邏、保護,有一定的執法功能,巡護員持有相關證件,遇到盜獵、盜采等行為,有權制止;而監測的目的是為科學研究收集和積累數據信息,要多次選取固定的時間、地點,記錄觀察到的現象和變化,因此監測員必須經過更為嚴格的培訓。監測和記錄的內容包括發現倒木、人類活動、動物蹤跡(動物的足跡、糞便、取食痕跡)等。這些看似平凡的記錄,經過多年的積累,就會形成完整的數據鏈條,為科學研究提供寶貴的資料。它可以告訴人們當地的生態環境是得到了改善還是正在惡化;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了怎樣的影響;生態環境從破壞到恢復的周期有多長等等。
聽了這些,我們深感自己第二天即將參與的工作意義重大,紛紛向“黨博士”請教工作方法和注意事項。“黨博士”講了些野外安全常識,又教我們填寫記錄表格及如何使用GPS(全球衛星定位)測定經緯度和海拔。如果監測員們在沒有條件使用GPS時,要靠觀察山上的植被情況估算海拔,那可就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學會的了。
當晚,我們夜宿觀音山保護區內的一個保護站。我們去的時候趕上停電,大家便圍著幾張拼起來的方桌,吃了一頓“燭光晚餐”。保護區工作人員朱云告訴我們,這是新建的保護站,通了電還引了自來水,條件比以前好了很多。山里晝夜溫差很大,大家每人抱了兩床厚厚的棉被,臨睡前還在興奮地猜測著第二天可能遇到的情形。“只要心誠,明天說不定還真能遇見熊貓。”朱云的話伴我們進入夢鄉。
巡護秦嶺
清晨,大家整裝待發的時候,我忽然看見一道亮麗的色彩從眼前劃過,停在了不遠處的樹枝上。是一只紅嘴藍鵲。 同行的一位鐵桿觀鳥迷趕緊架起單筒望遠鏡。鳥兒對“偷窺者”全然不知,仍舊悠然自得地四處張望,讓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湊到望遠鏡前一睹它的風采。
我們都清楚今天巡山目的是體驗監測,如能看到熊貓便是意外收獲,但每個人心中無不期待著與大熊貓這位深山隱士的神秘邂逅。
老黨、觀音山保護區的朱云、蔡瓊和WWF西安辦公室的雷濤帶著我們出發了。朱云發給我們每人一份巡護監測記錄表,上面清晰地列出了許多監測項目,內容詳細,分類有序。老黨介紹說,這是2006年3月開始啟用的新版記錄表。WWF與陜西省林業廳共同為全省的保護區制定了一個新的巡護監測標準,統一了記錄表格,并實現了全省監測數據的網絡化。從今以后,秦嶺地區的14個保護區不再是各自為政,而是每年統一形成一份秦嶺大熊貓生存現狀調查報告。
我們開始沿著羊腸小道盤山而上,走到龍草坪村大溪溝的一個農戶家。這是典型的山間民居,不大的一間房子,依山而建,臨水而居。窗前的大麻篩里晾著天麻和香菇。最惹眼的還是他家門前的一棵高大挺拔的樹,樹干有碗口粗,樹上盛開的花如荷花一般,是鮮艷的粉紅色,大朵大朵的。這種樹叫厚樸,屬于木蘭科,樹皮可以入藥。野生的厚樸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巡護員為我們選取的路線是他們平時的監測路線中較為輕松的一條,但有時仍需手腳并用。我們一面小心翼翼地看著腳下的路,一面欣賞秦嶺的美景。高聳的山峰被濃重的綠色所覆蓋,相互遮擋又相互襯托,流水聲和著清脆的鳥鳴不絕于耳。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走進了大山深處,目之所及的范圍內看不到一戶人家。
老黨在一叢又細又矮的竹子前停下來,隨手折下一根竹枝遞給我說:“這就是熊貓最喜歡吃的秦嶺箭竹,尤其是像這樣生長了三年左右的。”在每一山系中,都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為大熊貓所喜食的竹類。秦嶺大熊貓的主要食物是巴山木竹和秦嶺箭竹。我覺得那細細的竹枝十分堅硬,便問:“這竹子這么硬,熊貓能吃得動嗎?”老黨說:“你可別忘了,大熊貓是食肉目動物,牙齒特別厲害。我曾經在保護站里照顧一只生病的大熊貓,每天用勺喂它吃流食,兩三毫米厚的鐵勺,它經常是一下就咬穿了。”大熊貓在漫長的進化中早已從食肉改為吃竹子,可是卻還保持著食肉動物的消化道和牙齒;生活習性改變了,身體形態卻長期保持不變,這真是對達爾文進化論的一大挑戰。
我們在河邊的亂石間深一腳淺一腳地走著,老黨忽然停下來,警覺地看了看周圍說:“你聞!羚牛剛剛來喝過水!”我們趕忙伸著鼻子聞起來,卻什么也沒聞到。我想,常年生活城市,我們的嗅覺怕是已經被汽車尾氣熏得麻木了吧。
印象中的羚牛總是兇猛異常,因為經常聽說羚牛傷人致死的傳聞。老黨告訴我們,羚牛厲害不假,但健康的羚牛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反倒是生病的羚牛在有人靠近時,會感到自己的安全受到了威脅,有可能主動出擊。所以,進山不要穿顏色特別鮮艷的衣服(比如紅色),迷彩最好,只要站著不動,羚牛根本不會注意你,即使注意到,多數情況下羚牛也是掉頭就跑。想想看,其實人類帶給野生動物的威脅和恐懼感要比動物對我們的威脅大的多。
剛爬到海拔1400米的地方,我就開始默默祈禱熊貓的出現了。行進的路線蜿蜒曲折,當我們又從密林折回山邊時,面前出現的美麗景色真令人心曠神怡。 涓涓細流匯成的大溪在高高的石屏上形成一道瀑布,傾瀉而下,落入深不可測的潭中,潭水清澈而幽深,呈現出那種濃得化不開的綠色。向上望去,三道瀑布和三個深潭如臺階般彼此相連。
我們正打算在這美景中小憩一會,巡護員蔡瓊忽然喊道:“快來看,這有豹子的糞便,我七八天前來這還沒有呢。”在一大塊巖石的凹陷處果然有一堆棕灰色條狀的動物糞便。要知道,豹的蹤跡比熊貓的蹤跡更罕見。大家立即興奮起來,忙著拍照、記錄。這時,老黨伸手掰開一塊糞便,向我們展示豹的食物結構。他指著幾縷枯草說:“豹是食肉動物,糞便里怎么會有草呢?沒經驗的人可能要得出豹子也吃草的結論了。可你再看這是什么”,說著他竟從那塊糞便里拽出一個雞爪子來!“這是紅腹錦雞的爪,是雞吃了草,沒等完全消化豹又吃了雞,所以糞便中才會有草。”我們一群人看得目瞪口呆,食物鏈的環環相扣、自然界的弱肉強食竟然能以這樣的方式呈現在我們面前。
功夫不負有心人,走了近4個小時的山路,在海拔約為1550米的密林中,我們終于找到了熊貓的蹤跡。幾簇被熊貓咬斷的竹子下面是四五塊巴掌大小、兩頭尖中間粗的熊貓糞便,大概是一兩天前留下的。“黨博士”立即進入了工作狀態。他剝開一塊熊貓糞便,從中取出一段一段未被消化的細竹枝,并拿出隨身攜帶的游標卡尺測量起來。他說:“現在測量的是熊貓的咬節”,說著還拿了一根竹子給我們示范,學著熊貓的樣子橫著放到嘴里一咬。“通過測量咬節的長度就可以知道熊貓的齒間距,每只熊貓齒間距不同,現在秦嶺地區一共有273只大熊貓,這個官方數字就是這么統計出來的。”做完測量和記錄,老黨笑著說:“剛剛留下的新鮮熊貓糞便比這個顏色更鮮綠,而且散發著竹葉青酒的清香。”
我們顯然已經進入熊貓經常活動的區域了,老黨體醒大家保持安靜。大熊貓聽覺不錯,視力卻不好。如果熊貓出現,你默不作聲,它就很可能和你擦身而過。這時我們都好奇、緊張而又激動,小心翼翼地向山上走去,隨時準備和大熊貓偶遇。我們完全不知道熊貓會在哪里,只能沿著監測的既定路線前行。老黨說如果感覺新鮮的熊貓糞便還有熱度,就可以根據糞便形狀判斷熊貓行走方向。糞便兩頭有尖,但仔細看就能發現一頭較圓、較鈍,另一頭較長、較尖,后者指向的就是熊貓前行的方向。他曾經根據這條經驗成功地追蹤到了大熊貓。
隨后的一小時里,我們又找到了一處熊貓的糞便,但無論怎樣仔細地向四周察看,卻始終未能和這位深山隱士謀面。朱云看著我們失望的樣子和滿面的倦容,笑著說:“時間也差不多了,往回走吧。今天還是挺有收獲的。熊貓確實不容易見,我們平時巡山,也是偶爾才能看到。”
回去的路上,WWF的雷濤告訴我們,熊貓的習性雖然是獨自隱居深山,但卻是好奇心很強,喜歡接近人類的動物。熊貓曾經不怕人,它將山民們當成自然的一部分。以前,老鄉們在屋后種地時,經常能看到熊貓在對面山坡上活動。而熊貓在生病或食物短缺的時候,也會闖到農戶家來尋求幫助,甚至發生過熊貓跑到老鄉家里看電視的情況。可是由于近二三十年來的大規模采伐,公路、水壩等設施修建,以及一些盜獵行為,嚴重地驚擾了熊貓,不僅破壞了它們的棲息地,還使得它們對人類和人類活動產生了強烈的恐懼感。
1998年特大洪災后,國家決定停止對野生林木的砍伐,并在全國范圍內開始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簡稱“天保工程”)。龍草坪林業局同時成為觀音山保護區,兩個班子一套人馬,管轄近50萬畝山林。主要工作職能從采伐變為保護,職工也從原來的1000多名(主要是伐木工人)減少到現在的200多名(主要從事保護工作和行政工作)。
回到觀音山保護區的辦公室時,天色漸暗。朱云說,他們平時巡山,如果走得遠一些就經常需要在山里搭帳篷露營。我想起今天在山上很高的地方還看到護林員們搭建的窩棚和灶臺。
直面野生大熊貓
下樓集合的時候剛早上5:30。 天光還沒有放亮,巍峨的群山遮掩在霧靄當中,空氣里寒意猶濃。
今天同行的,是佛坪保護區大熊貓研究專家雍嚴格。雍老師在該領域已經工作了近30年時間,是中國第四代大熊貓研究的代表。雍老師一來,就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早上5:00左右的時候,佛坪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在保護區巡護時發現一只大熊貓!
近一個小時的車程后,我們來到了佛坪保護區。雖然巡護員們為我們請來了馬隊,但大家都興致盎然地決定步行,在飽覽美景的同時體驗巡護工作者的辛苦。
一路上,專家告訴我們,佛坪保護區地處秦嶺中段南坡,主要保護大熊貓及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區內不僅有原始古樸的森林景觀,還擁有極其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比如國家重點保護植物連香樹、獨葉草、星葉草,還有重點保護動物大熊貓、羚牛、金絲猴等。大熊貓是這里的保護重點,不但分布密度全國最大,而且還被專家確認為新的亞種,從物種多樣性保護的角度來說,秦嶺大熊貓與四川大熊貓擁有平等的生態地位。
一路的山光水色使大家沉醉其中,甚至忘記了疲憊。走到一個山埡邊的時候,雍老師的對講機突然傳來了信息,他示意大家安靜,并悄悄告訴幾位隊員脫下紅色的外套。我們馬上意識到這里發現了大熊貓的行蹤,興奮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原地等了大概20分鐘,什么也沒有發生,正當我們有些失去耐心的時候,雍老師招呼我們順著山谷爬到一個相對平緩的地方,壓低聲音告訴我們大熊貓可能就在山梁那邊。他把我們分成兩組,一組原地等候,一組翻越山梁。看到原地等候的小組滿臉失落的神色,雍老師笑著說,如果不出意外,所有人都能看到熊貓,因為一個地區的大熊貓一般都有常規的活動路線,基于雍老師對周邊情況的了解,這條從山梁到山谷的路線,正是這樣一條常規路線。聽了這樣的解釋,留在原地的成員們懸著的心才放了下去。
我被分到了第二組,在雍老師的帶領下艱難地爬上了山梁。雍老師指揮大家在一處比較平整的地方坐好,示意大家一定不要出聲。大熊貓聽覺十分靈敏,一點響動都會對它們造成驚嚇,這也是保護區工作人員長期以來總結出的經驗。
時間好像凝固了一樣,等待顯得那么漫長。耳邊清脆的鳥鳴和眼前碧綠的竹叢,本應是一幅難得的美景,但是,由于心里巨大的期待,這一切似乎都不能吸引我們的興趣。
突然,山梁下竹叢動了,一個黑白相間的身影進入了我們的視線。一瞬間大家興奮得快要跳起來,大熊貓真的出現了!但是,一眨眼的功夫,還沒等我們看清楚,這只胖乎乎的家伙就又躲入茂密的竹林中。
我們舉著望遠鏡四處搜尋,但都沒有再看到大熊貓的蹤影。我焦急地看了看雍老師,想從他的表情上看出一些端倪,而他好像一幅胸有成竹的樣子,也沒有示意我們離開,我又覺得好像又有了希望。
又過了一會兒,從我們腳下四五米的竹叢中突然傳來了沙沙的響聲,接著,一個毛茸茸的腦袋露了出來。“天哪!”我不禁在心里驚叫了一聲,沒想到這個家伙會出現在離我們這么近的地方!這是一只一米左右的大熊貓,身上白色的地方略有些發棕,腦袋圓圓的,行動非常敏捷。大熊貓顯然沒有發現我們,還在悠然自得地往上走,絲毫沒有察覺到在這密林深處,會有幾個不速之客,正懷著激動的心情注視著它的一舉一動。
等大熊貓離我們只有三米之遙的時候,我們相機的快門聲驚動了它。小家伙驚恐地循聲望過來,黑眼眶里的小眼睛和我們來了個近距離對視。還沒等我們反應過來,它掉頭就跑,胖乎乎的身軀一眨眼就消失在竹林中,竹影晃動了幾下,一會兒就恢復了平靜。
短短幾分鐘內,我們經歷了從焦急到興奮再到懊喪的全過程,更想知道如果沒有驚動它,它會不會徑直走到我們身邊,和我們擦肩而過?不過,不管怎樣,在野外看到大熊貓是一件令人激動的經歷,雖然只是短短幾秒鐘的邂逅,也足以讓我們良久回味。
下山后,下面的同事興奮地說他們也看到大熊貓了,原來它真沿著雍老師預計的路線從山梁上一路下山。聽完后我們更對雍老師肅然起敬,他對秦嶺大熊貓活動習性的熟悉程度,實在讓人佩服。
篇5
長青自然保護區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與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有效保護密不可分。近年來,長青自然保護區先后被命名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林業科普教育基地、陜西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陜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山水自然保護中心自然學堂,以及北京林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理工學院等實習基地等。同時,針對自身優勢,依托訪客信息中心、音樂記錄專題片《熊貓家園生命長青》、《秦嶺自然觀察手冊》、生態文化期刊和網站等富有個性的公眾信息教育載體,將科普活動與生態文化緊密結合,凸顯“熊貓家園”特色,打造“生命長青”自然教育品牌。
第30屆林學夏令營暨青少年森林科學營走進長青
由中國林學會主辦的第30屆林學夏令營暨青少年森林科學營走進長青自然保護區,在為期1周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營員們按照獸類調查、植物識別、林業技能實踐、鳥類觀察4個方面,在區內及駐地附近進行了科學考察及森林體驗。在各位專家、教師的指導下,選取地點布置安裝了紅外相機,對不同獸類足跡、糞便進行了辨別;對秦嶺典型及常見植物進行了辨識,學習植物標本采集、制作方法親身測量了樹高、胸徑,對森林蓄積和碳儲量進行了估算;利用原木開展了鋸木頭比賽,通過年輪來分析各年份的降水量;對朱q離、歸巢進行觀察,了解朱q的生活習性;參觀訪客信息中心及杉樹坪北京大學大熊貓研究基地……
通過活動,營員們走進森林,走進大自然,切實體驗到自然的神奇和森林的奧妙,感受了森林的多種功能,增長了林業生態科普知識;學習到了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切身感受到了基層自然保護工作者的艱苦和奉獻精神,從而提高了營員們愛林、護林的意識;促使他們豎立保護森林、呵護大自然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活動結束后,營員們紛紛表示,以后不管在何地從事何種職業,但首先會是一名自然生態環境保護主義者。
北大附中“自然之翼”博物夏令營走進長青
近幾年來,北大附中“自然之翼”博物夏令營已成為“生命長青”自然教育品牌的重要組成部分。夏令營活動按照鳥類、昆蟲、植物、獸類4大類別進行分組,以便于專業考察與研究。又由于人數多、參與面廣,為安全高效開展活動,保護區安排了10名引導員協助各組工作。在考察過程中每個專業組通過記錄、影像、解剖、顯微鏡觀察等方法和手段,掌握生態學知識及相關技能,回到營地后查閱書籍、咨詢專家、整理資料進一步深化所學知識,每天晚上召開主題講座或專業匯報會交流討論。特別是2014年的活動還有來自世界動物保護協會、樂享自然工作室、世界銀行社會事務部、星巴克咖啡、云南高黎貢自然保護區、廣西三娘灣、北京京師鴻儒教育機構、北京自然向導科普傳播中心等社會企業、非政府組織的自然愛好者、環保志愿者10余人全程觀摩并參與活動。
“樂享自然”秦嶺自然體驗夏令營走進長青
樂享自然秦嶺夏令營以自然體驗為主題,遵循“生態、生活、生命”的“三生”教育理念和“樂享、體驗、環保”的價值觀,讓孩子們在自然中游戲,在游戲中體驗,引導孩子們打開身體五感,接收大自然的訊息,拉近孩子與大自然的距離。
“種子游戲”讓孩子們明白一粒種子從發芽到長成參天大樹是多么不容易;“野炊”令孩子們懂得團隊合作和動手能力的重要;“夜行”讓孩子更有責任感,讓父母和孩子間更加互相信任,更加親密;“靜默午餐”讓孩子們記住糧食的來之不易,父母、廚師、服務人員的辛苦;“生命蛋的守護”讓孩子們懂得生命的脆弱,也讓孩子們走上了生命守護者道路……
“自然學堂”教育走進社區中小學
保護區每年都會走進社區中小學,開展以環境保護及生態教育為主題的“自然學堂”教育活動。活動由保護區野外專業巡護員為同學們作科普教育講座,針對同學們的年齡和心理特點,用生動有趣的語言講述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物的習性特點,用精美的動植物和自然風光圖片展示長青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啟發同學們關注身邊的自然之美,探索發現大自然的生態奧秘,共同保護我們人類的美好家園。與此同時舉行了“我承諾”簽名活動,旨在教育同學們環境保護從小事做起。如“隨手關閉水龍頭,人走燈關”、“拒絕使用一次性用品”、“少用紙巾,重拾手帕,保護森林,低碳生活”等行為規范。同學們熱情高漲,踴躍參加,并大聲念出自己的姓名,響亮的聲音昭示著環保的決心。
分批組織社區中小學生參觀長青訪客信息中心。由保護區具有豐富講解經驗的專職講解員耐心、細致地對學生講解野生動植物知識。通過對大量野生動植物圖片的觀賞和習性的了解,增強當地孩子熱愛家鄉的情感,使之更加了解自己的家鄉,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志趣。
2013年11月,長青自然保護區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命名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2012―2016),特別是因2014年科普成績突出,榮獲“2014年度優秀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殊榮。保護區現已成為許多中小學、社會組織及科研院所理想的科普活動基地。通過一系列科普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們的思想意識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同時也必將為推進我區科研交流合作搭建廣闊的平臺。
篇6
教師在教學科普文時,往往存在著語文味與科學味的剝離,單一性和復雜化的離散等問題。普實和普適是一種教學理念,科普文的教學應該摒棄浮華與文飾,在向學生普及科學知識的同時,教學方式和教學策略應該回歸普實與普適。因此,普及、普實、普適,這就是教學科普文的三個維度,能同時達到這三個維度,也就實現了科普文教學的工具性、人文性、科學性的三重境界。
【關鍵詞】
普及普實普適科普文教學維度建構
科普說明文形式簡短,集知識性、科學性為一體,教學這一類的文章時,老師主要引導學生掌握文本所承載的科學知識。傳授科學知識似乎成了主要的教學目標,而承載知識的語言與表達方式以及知識所折射出來的人文情懷則成了附庸之物,其實,只定位于學習文本所承載的科學文化知識這種簡單化的文本解讀顯然是不夠的,而是應該從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高度和廣度來確立。
科普文究竟應該怎樣教?筆者認為,關注科學知識的普及性,教學方法的普實性,教學策略的普適性,是實現科普文教學的“工具性、人文性、科學性”的有效途徑。
一、從了解走向深究:科學知識普及的向度
什么是了解?科普文的教學目標之一是“讓學生了解一些科學知識”,了解就是對科學知識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當然,這僅僅是普及科學知識的低層次。根據學生的認識背景以及對知識的欲望,有的學生想對科學知識做進一步的深究,這是對科學知識的深度普及。如一位老師在教學《在大熊貓的故鄉》一文時,指導學生在書本中學習了解大熊貓的相關知識,這樣全班幾乎所有的孩子對大熊貓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但還有一些學生對大熊貓特別感興趣,他們渴望能對大熊貓有更深層次的認識。于是,老師問學生:“你們還想了解大熊貓的哪些知識?”有的學生說:“我想知識大熊貓的天敵是誰?”有的學生說:“我想知識大熊貓的生存現狀?”有的學生說:“我想知識有關大熊貓的有趣故事”。這時,老師把大家感興趣話題進行了分類,讓大家回去搜集有關大熊貓的相關知識,下一節課的時候,在全班進行交流探討。這樣,就讓學生們對大熊貓的知識從了解到深究,進一步激發和延續了學生探究的興趣。這種從了解到深究的教學策略,始終根植于語文的沃土,很好的普及了科學知識。
二、從準確走向生動:科普文普實的教學取向
科普文主要承載著傳播科學知識、培養學生愛科學的興趣,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的能力等作用,因此,科學文語言文字最大的特點是:用詞的準確。筆者以教學《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為例,說說如何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用詞的準確。
片段一:
師:科學家推斷,火星上曾經是有水的,那么,火星上的水怎么來的?
生:我向大家介紹一下水的第一種來源。(學生講解)
師:同學們,你們發現他在講解的時候有一詞說得特別好,你注意到了嗎?
生:“也許”這個詞。
師:老師想問問,你剛才講解的時候,為什么要用“也許”這個詞呢?不用不行嗎?
生:因為我們并沒有真正地踏上火星,所有的這些都是據理推測,并沒有絕對的把握。
師:對,這樣說話就顯得嚴謹、準確多了。
這一段的教學,老師引導學生比較文中“推測”“推斷”“也許”這些詞語的區別,感受文章用詞的準確。
小學科普文因為閱讀對象的特殊性,語文表達不僅準確,還表現出生動的一面。文章多采用比喻、擬人的手法,把枯燥的知識寫得生動有趣。因此,在教學中,老師還要啟發學生感受文本語言的趣味性表達。
片段二:
師:彗星和隕石怎樣給火星送去最初的水呢?(一位學生解答)
師:老師發現,你剛才講解的時候用到了“四處游蕩”“家常便飯”。這兩詞什么意思?
生:“四處游蕩”就是到處逛的意思。“家常便飯”表示經常發生的事情。
師:這些詞是用在人身上的,但怎么用在彗星和隕石身上呢?這樣講,大家覺得怎樣?
生:語言特別生動。
生:聽起來通俗易懂。
師小結:對,這就是這篇文章的第二個特點(板書:語言生動)因為他是講給我們這些普通人聽的,不能太深奧,要通俗易懂。那么,你們這些小觀眾們愛聽嗎?
這一段的教學,立足語言,扣住文章中的幾個個性化的詞語“四處游蕩”“家常便飯”,引導學生揣摩詞語。在富有場景意味的情境中,引導在對話中品讀、感悟,使學生發現原本簡單明了的語言蘊含的別樣情感,感悟這篇文本中語言的生動有趣。從用詞的準確走向語言的生動,這也是科普文普實的價值取向。
三、從特殊走向一般:科普類文章的普適價值
說它特殊是因為:第一,文章內容的特殊,有科普說明文,也有科普小品文。第二,教學方法的特殊,有的重點學習文中列數學、舉例子、打比方的說明方法,有的重點感悟科普文內在的邏輯順序,有的關注各種表現手法的運用。而科普文的教學最終要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特殊走向教學模式的一般,這才是科普類文章的普適價值。究竟有哪些一般性的教學模式呢?
1.讀出文本之趣,關注科學探索的過程。科普文的語言生動幽默,為闡釋知識增添了情趣和色彩。教學中,教師著力挖掘課文語言的情感因素,用兒童化,情境化的教學語言,營造課堂富有情趣的課堂,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在科普文的教學中,老師的語言應該形象、生動、有情趣,兒童化,情境化,化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風趣。在富有情趣的教學中,關注科學探索的過程。
2.悟出文本之情,重視科學精神的培養。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不夠,對感性的知識比較容易理解,對于有認知難度的科普知識的理解還是存在一定的難度。科普類課文知識性強,老師要著力挖掘文章的情感因素,帶領學生與文本對話,觸摸語言情感的溫度,發現語言的表達特色,內化文本的語言,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3.品出語言之妙,領悟科學思維的美感。語文課,自然要有強烈的語文學科意味,無論教材文本是什么,都應為學生語文素養和能力提高所用。教學整體體現語文學科的追求,每個教學環節的展開都應該立足語言。準確、簡明、平實、生動、科學、嚴密是科普文的語言特點,要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讀,幫助學生領悟其中內容,在語言文字中領悟科學思維的美感,并形成聽說讀寫能力。
篇7
春夏秋冬,季節輪回。祖國美好山河,是我們生命開始、延續、消亡、再開始的地方。母性,是生命誕生的地方。母與子,自生命開始就注定深深的牽連在一起。我們會熟悉孩子的一切,孩子會慢慢了解這個陌生的世界。
母親掛念著孩子,孩子又深深的依戀著父母。在媽媽的懷里,孩子會得到無微不至的關懷。哺乳、教授生存本領,只是想讓孩子能活下去。不管生活多么艱辛,在面臨選擇,我們的選擇始終會考慮到對孩子的影響。被迫放棄不是自己懦弱。傷痕累累也要放手一搏。即使付出生命的代價,那也是本能的愛,生命的真實。
在父母眼中,孩子始終都是孩子,都是沒長大的孩子。在孩子心里,愛是始終需求著的。也許我會叛逆,但我的叛逆也許是想呼喚父母更多的愛。
孩子都會慢慢長大,越來越渴望自由。孩子終究會掌握更多的技能,學會獨立。父母從此要學會撒手,給他更多的成長空間。突然,在某一個時間,父母會發現自己眼中那個調皮的孩子變成了心目中的英雄。這就是成長。
關于《我們誕生在中國》紀錄片觀后感
有一座山,上面住著一只雪豹叫達娃。她是這座山的統冶者,也是這里唯一的女王。有一只雪豹也想要占領這座山,但最后還是被趕走了。因為達娃她還有兩個孩子要保護,母親為了保護孩子總會暴發巨大的力量。
在另一個地方,有一群川金猴,里面有一只小猴子,名叫淘淘。淘淘是猴群中出了名的搗蛋鬼。可是家里剛出生的小妹妹,搶走了淘淘的地位和父母的寵愛,淘淘就生氣地離家出走了。他在外面的世界吃了很多的苦頭,懂得了家人對他的關愛,在冬天的時候主動地回家了。
在一片優美的竹林里,住著一只無憂無慮的大熊貓,她叫丫丫。她生了一只小熊貓,叫美美。丫丫喜歡一個人安安靜靜地吃竹子或者發呆,但是她也沒忘記要回洞穴照顧美美,這大概就是當母親的天性。
有一個地方住著一群藏羚羊。它們被人們當作是一種神圣的生靈。母藏羚羊會離開家鄉去卓乃湖生下小藏羚羊,等小藏羚羊成長得稍微強壯了,就會帶著孩子回到家鄉。家里有雄性藏羚羊在守護著,等待著它們的回來。
這就是電影《我們誕生在中國》里的一個個美麗的地方,以及生活在這些美麗的地方的可愛精靈們。看完這個電影后,我知道我們在平時的生活當中,都會面對很多的困難,但我們要堅強,不能害怕!就像淘淘保護自己的妹妹,不讓妹妹被蒼鷹抓走:就像丫丫細心呵護美美;各自的媽媽都用心地保護孩子,不讓它們餓著,真令人感動!愛可以我們擁有意想不到的力量,讓我們可以保護自己在意的東西。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學到更多的本領,以后也可以保護爸爸媽媽和弟弟妹妹。
這些動物們都是我們中國特有的物種,它們都有各自的特點和生活習性,中國是個地大物博的國家,食物資源相當地豐富。我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非常地幸福,不會有饑餓和戰亂,我為我們的國家驕傲和自豪。真心希望別的國家的小朋友和小動物也能擁有這種幸福。
關于《我們誕生在中國》紀錄片觀后感
同學介紹的電影《我們誕生在中國》已經上映了。這是一部由多位攝影師共花了1年半時間紀錄的一部反映雪豹、巖羊、藏羚羊、大熊貓、金絲猴、丹頂鶴等生存的紀實片,據說是非常的精彩。說看就看,馬上訂票,一家三口出發,在電影開映前趕到了影院。
影片類似動物世界,但是在影院的效果絕對是在家里不能比的,場面宏大,波瀾壯闊。看完之后給我的感受第一就是關于自然界的生存競爭。雪豹無疑是高原上的王者,當它站立在高高的山峰上時,仿佛整個世界都是歸它所有。可是弱者們也不是一無所長,善于奔跑的巖羊、藏羚羊,關鍵時候也能躲過它的追殺。藏羚羊寶寶一生下來就能站起來,過一會就能隨著媽媽奔跑,這就是弱者練就的生存的絕技。雪豹也有無能為力的時候,面對同類的逼迫,惡劣的生存條件,雪豹奶媽也只好孤注一擲,去攻擊不太好下手的對手,牦牛。兩個動物母親在面對生死關頭,都表現出了英雄般的氣概,牦牛媽媽用盡全力去攻擊要殺死自己孩子的雪豹媽媽,而雪豹已無退路,拼死咬住小牦牛不放,最終身受重傷,無奈退卻,最終給的鏡頭是它的身軀已經被大雪覆蓋,而它的兩個孩子,也許一樣難以在惡劣的風雪中生存。看到這里,真的非常讓人感慨。
其它的動物,也各自有各自的生存絕招。大熊貓媽媽自身就很強大,雖然不是肉食動物,但一般的肉食動物還真不是它的對手,而且它關鍵時候還可以爬樹躲避。它一樣會把熊貓寶寶照顧到能獨立生存為止。金絲猴靠集體的力量生存,它們在樹叢的高處也幾乎沒有天敵,丹頂鶴飛得又高又快,所以一樣可以在自然界很好的生存。在我們的人類社會,雖然由于文明進步,沒有自然界那樣殘酷的生存競爭,但在我們這里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依然信奉優勝劣汰的叢林法則,作為弱者,必須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掌握一些弱者的生存技能,才能保證不受到強者的欺凌,不被物欲橫流的社會淘汰。所謂的“強者”,也許一樣會有雪豹的結局。
影片還重點展現了動物對子女的愛護和整個自然界生命的輪回,這是個沉重的話題,留待徹底領悟。
關于《我們誕生在中國》紀錄片觀后感
《我們誕生在中國》是一部紀錄片電影,故事以熊貓、雪豹、金絲猴這三個家庭各自的故事為主線,以及配角丹頂鶴和藏羚羊,他們都豐富了電影情節,更好地表達了電影的寓意。
電影講述了猴子淘淘和它的一家、大熊貓丫丫和美美母女、雪豹達娃和它的孩子們,以及藏羚羊群的生活。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生命輪回,春去春又來,展現了動物們的喜怒哀樂和動物孩子們的成長。
熊貓媽媽“丫丫”對女兒“美美”無微不至的關懷,直到女兒能夠獨立生活,每個鏡頭都把熊貓的萌態展現得生動、淋漓盡致。
雪豹母親“達娃”是這部影片中最讓我感動的的主角,為了自己的兩個孩子能平安長大,每天努力捕食,勇敢地與其他同類展開對抗,不惜一切代價。可是現實畢竟是殘酷的,達娃沒能活下來。
而對于川金絲猴,我個人認為是影片中情節最跌宕起伏的家庭了。它主要圍繞小猴子淘淘展開,妹妹出生后,家人幾乎將關愛都給了妹妹,使淘淘感到被冷落了,于是淘淘產生了“離家出走”的念頭并付諸行動。經歷了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境遇后,選擇重新回到家庭的懷抱。
藏羚羊媽媽為產下幼崽,不惜長途遷徙,當小藏羚羊跟隨媽媽返回老家時,故事卻產生了意想不到的結局。這個故事,也是讓我了解到了藏羚羊家庭的生活習性,出乎意料又不失幽默。
篇8
形態特征:筆者創作的走獸瓷畫,以熊貓、貓、豹、虎、羊、猴等為主要表現題材,以精細入微的繪制形式,表現出它們的形態特征。
熊貓: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四川、甘肅、陜西的崇山峻嶺地區,數量十分稀少,屬于國家一類保護動物。它不僅被世界野生動物協會選為會標,而且還擔任“和平大使”的任務,帶著中國人民的友誼,遠渡重洋,深受各國人民的歡迎。它那八字形黑眼圈,猶如戴著一副墨鏡,非常惹人喜愛。它以箭竹為主要食物,晝伏夜出,春天喜歡在高山竹林里生活,夏天遷到竹板鮮嫩的陰涼山坡。正因為熊貓是“和平大使”,因此筆者在走獸瓷畫別創作了熊貓系列作品,有對珍稀動物熊貓的喜愛之情和對世界和平的愿望。
貓:對人親昵,活躍敏捷,性善良,喜捕食鼠類,是人們喜愛的寵物。貓的眼睛一天三變:早上尖,晚上圓,中午一條線。它的嗅覺、聽覺非常敏銳,耳朵能轉動,不同方向的聲音很快能聽到。“貓碟”和“耄耋”諧音,古人有:七十為髦,八十為耋的年齡稱呼。“耄耋”是人們對長壽老人的尊稱。
虎:虎為百獸之王,血盆大口,威風凜凜,特別是它額頭正大的王字紋樣,更顯示出英雄本色。猛虎的體型大,頭圓形,眉毛當中長,兩端短,眼睛閃閃發亮,牙齒銳利,頸部肌肉十分發達,四肢粗壯有力,腳有五趾,爪鋒利,尾長拖地。它的警覺性很高。瞪眼豎耳是出擊的訊號,張牙舞爪,雙耳后伏是驚恐自衛的表情。虎經常獨來獨往,喜居氣候溫和的深山荒林,活動能力很強。古代有“猛虎在深山,百獸聞震恐”的詩句,虎有“霸王之君”的稱呼。人們認為,猛虎能驅邪鎮宅保平安。相傳虎能食五毒,非常吉利。大廳里掛一副虎畫,有揚威生輝的效果。
羊:諧音“祥”,在陶瓷裝飾中屬于祥瑞題材。羔羊在吃奶時,是跪在地上吮吸母奶,因而被賦予“孝順”的含意。“三羊開泰”是吉祥含意,有“三陽開泰”的意思,寓意冬去春來,萬物復蘇。“三陽開泰”構圖,也有三只羊與一輪太陽相組合的,以三羊諧音“三陽”。
猴:四肢靈活,視覺靈敏,能準確判斷距離,辨別色彩,反應靈敏,聰明靈巧,善解人意。以植物果實,花、葉為主食,常群居生活,猴群能和睦相處。猴諧音“侯”,侯是中國古代的官位之一。大猴小猴畫在一起,表示“代代封侯”。猴手上捧著仙桃,意為“靈猴獻壽”。
掌握走獸的形態特征,對瓷畫中走獸的造型、構圖,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表現形式:筆者繪制的走獸瓷畫,多以釉上彩為主,用新彩和粉彩相結合的技藝作畫,工筆寫實和意筆相襯托的形式創作。在作品中,借鑒了名家的表現手法,對名家的走獸作品,進行細致的觀賞分析,把其中的表現技巧,靈巧地吸收到走獸瓷畫中。用工筆重彩畫法,精細地描繪出走獸形象,形態準確,神態生動,形神兼備,栩栩如生。
在表現大熊貓的形象時,注重體現它的憨態可掬的可愛形態動作。“國寶”瓷板畫上,在深山老林里玩耍的大熊貓,雙眼與觀眾的視線對視,似乎是在與人進行情感交流。樹干上的樹皮質感,用厚重的粉彩玻璃白顏料堆填,顯示出立體感。用絲毛法把熊貓的厚實皮毛畫的非常精細,似乎能用手感觸到它的毛絨絨的質感。以大自然中的樹叢、竹林作為它們的生活環境,熊貓雙手抓住細嫩竹枝啃食的專注神態活潑可愛,令人忍俊不禁。
在“貓蝶圖”瓷瓶中,以“貓蝶”與“耄耋”諧音會意的寓意構圖,瓷瓶上的貓,顯示出孩子般的淘氣,用擬人的手法,把小貓與小孩的頑皮可愛融為一體。小貓瞪著飛來的蝴蝶,正想起身捕捉的瞬間情趣定格在瓷器上,顯得清新可愛。
虎與“福”諧音,“五虎聚福圖”瓷板畫,把不同形態的老虎描繪得生動逼真,老虎身上的斑紋、皮毛、眼神,都畫得非常精細。山坡、巖石用寫意筆法描繪,與老虎形象的精細用筆形成鮮明的對比,畫面主題與背景相呼應,產生出和諧自然的觀賞效果,體現出“爪牙饒銳利、草莽占豐功。深山聞震怒,一嘯自生風”的威猛。
草地上覓食的兩只羊,親密的依偎在一起,顯得溫馴善良,黑羊低頭吃草、白羊眼神里流露出關注的表情,猶如一對恩愛的夫妻。“雙羊圖”瓷板畫中的菜園、竹籬笆,顯示出濃厚的田園氣息。在“母子情深”瓷板畫中,表現了母猴緊緊地摟著小猴的溫情、融情于景,以情動人,作品既有代代封侯的意蘊,又有家庭生活般的溫馨。
走獸瓷板畫的美感,就在于陶瓷藝術家抓住了他們的形態,撲捉到它們的瞬間神態,以不同的手法繪制自然中的走獸形態。工筆重彩走獸瓷畫,源于自然,又比自然中的走獸更精煉,具有走獸的典型特征。不僅具有獨特的美感,而且含有深遠的意境。
吳燕梅
江西省樂平人,江西省工藝美術師,江西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景德鎮美術家協會會員,景德鎮珠山書畫研究院理事,師從(中國陶瓷藝術設計大師)又得到樂穹教授的悉心指導。
地址:景德鎮市中國陶瓷城香江西二街13A
篇9
一、開放教學目標,突出個性
發展和改革語文閱讀課堂教學,首先必須緊密聯系新教材,改革傳統教學中過于狹隘的教學目標,使閱讀教學的價值取向朝多元化方向拓展,強化語文觀念,增強語文應用意識,把著力點放在解決語文教育的策略性、創造性及問題解決過程的體驗等方面。首先根據教學指導綱要、教材內容的要求,制定出全體學生普遍要求達到的基本認識目標,再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從認知、技能、情感的基礎出發,制定與之相適應的發展性、情感性、情意性目標。例如,教學《在大熊貓的故鄉》,除將目標鎖定在讓學生體會熊貓幼仔和大熊貓的可愛之外,還應該讓學生領悟語言規律,潛移默化地受到愛國主義熏陶。課前讓學生收集課外資料,增加閱讀量,知道大熊貓有“活化石”之稱,它有溫雅個性,憨態可掬,真不愧是大自然的“明星”,咱們的“國寶”,大熊貓因為美麗的祖國而可愛,祖國有可愛的大熊貓而美麗,我們要愛護動物,保護環境,把祖國建設得更美麗。除此之外,在設計教學目標時,還可以結合學生實際,激發和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二、開放課堂教學環境,激發創新意識
使用新教材教學,必須開放課堂教學環境,創設一種開放型的課堂教學空間,開放型的師生關系和開放型的課堂教學氣氛。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敢于求新求異,大膽表明自己的想法,從而有效激發其創新意識,張揚學生閱讀的個性。
1.創設開放的課堂教學空間
在教學實踐中,根據教學設計需要,可以把教學地點安排在室外,也可以安排在室內;可組織學生到溪旁林邊教學,也可以帶學生到工廠參觀。如在室內教學,可進行座位排列的重組、創新。座位不能是統一的“秧田式”,可排成馬蹄形,也可安排成“蜂窩狀”,還可圍成圓、半圓;座位讓學生自由選擇,自由組合等等。如在室外,可分組閱讀,也可以集體討論。這些形式的變化,目的在于打破以往呆板、單一的教學形式,為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開展多向交流營造出寬松的環境,為學生開展創造性學習創造條件。
2.建立開放型師生關系
在開放型的師生關系中,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更多的是鼓勵、平等和寬容。上課時,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允許和鼓勵學生大膽提出疑問和發表不同見解。
用商討、平等的口吻與學生對話,開展探討。如“你能試一試嗎?”“你有什么不同見解嗎?”“我相信你能行!”等等。如教學《草船借箭》一文,學生通過預習閱讀,可能提出許多見解和主張。如,有的學生建議老師從分析文中的數字講起,有的主張介紹諸葛亮的足智多謀,有的認為應重點分析曹軍上當的原因,有的主張分析周瑜的妒忌心態等等,這些教師都應予以肯定。
3.建立開放型課堂氣氛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只有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下學習,才能思維敏捷、思路開闊。因此,在新教材教學中,要聯系語文教材適時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到自我價值感、對集體的歸屬感和個人能力感。一方面,課堂上允許學生插嘴說話,自主站起來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參與板書設計;另一方面,可以巧妙運用激勵語言,激發學生創新的欲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主體的成功體驗,善于發現不平凡的、有價值的問題或見解,給予坦誠、真切的鼓勵,發揮教學“促進者”的作用。
三、開放教學內容,擴展創新空間
新教材內容的選用上,給予教師更多的選擇余地,教師可選擇一些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富有時代氣息的內容,供學生學習,激發學生研究問題的興趣,激發學生求知欲和創新欲。
1.課內外結合,優化教學資源
例如教學《翠鳥》時,可在課前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什么動物。從課本中、電視中、網上查找有關翠鳥的資料,上課時讓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以及課外資料,初步了解翠鳥的有關知識,體會翠鳥是大自然中的一員,應該給予保護。教師可啟發學生思考:翠鳥到底有哪些具體生活習性呢?這時教師為了繼續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把答案告訴給學生,而是說:“這個問題值得去研究,你們課后繼續查找資料,等找好資料,我們再交流探討。”這樣的教學,實現了課堂向課外(社會)開放。讓學生帶著問題從課外轉向課內,再走向課外,培養學生的研究興趣,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的語文教育體系,改變以往語文教學的自我封閉,與社會隔絕的狀況。
2.自主選擇學習方法,培養自主創新興趣
新教材語文教學內容的編排更注重音樂、美術、常識等學科知識的整合與聯系,因此,教師要開放教學內容,關注學習主體的自主建構,相信學生,讓學生使用學到的知識、技能和方法來充分地開展自主學習。如教課文時,可提出“我們怎樣學習這篇文章,請大家出出金點子。”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聯系課文內容設計學習方法,繪畫、朗讀、表演、書法等等均可,讓學生從中體驗課文所表達的內容,促進教學目標的如期實現。
篇10
在我國西南邊陲的石山地區生活著一種叫白頭葉猴的靈長類動物,目前,在國外還沒有其活體和標本,而中國也僅廣西有,廣西也僅有約700只,被公認為世界最稀有的猴類之一。白頭葉猴與人類的親緣關系更近,具有更多與人類相同的遺傳基因,同時由于它們具有更加復雜的社會形態,白頭葉猴的研究價值并不亞于大熊貓,其生存空間比大熊貓還小。為了了解白頭葉猴的生活習性,弄清它們的繁殖方式,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潘文石經過6年多在廣西崇左弄官山區的研究,已初步揭開白頭葉猴的繁殖進化之謎。
雄性入侵奪家庭
1996年11月,潘文石教授帶著他的研究生來到崇左弄官喀斯特峰叢中,在長期的觀察之后,他們發現白頭葉猴竟像人類一樣過著家庭生活。而它們的家庭形態主要有三:一雄多雌、多雄多雌和多雄少雌。這三種形態中,“一雄多雌”是最穩定的是第一種;其他兩種都是過渡形態,這兩種形態往往會通過戰爭轉化成為“一雄多雌”的形式,使得最強壯的公猴總會得到更大的繁殖機會。潘教授等人曾親眼目睹了單身公猴“阿成”進攻并奪取一只老公猴家庭的過程。
1998年3月的一天清晨,兩只雄猴突然向擁有6位“妻妾”和11只幼崽的老公猴發起進攻。老公猴吼叫著,多次把進攻的雄猴趕走。但在幾天后,體力不支的老公猴終于戰敗,落荒而逃。“阿成”將老公猴的“妻妾”占為己有……“阿成”的家庭一直維持到現在。但是,它的“一家之長”地位正在受到比它更強壯的年輕雄猴的不斷挑戰。老弱者的“家長”地位不斷受到年輕的強者挑戰,并最終被取而代之。這該是白頭葉猴家族得以延續250多萬年的一個“強者生存”的秘訣吧。
狠心殺嬰為哪般
潘文石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們已經不止一次看到白頭葉猴的“殺嬰”行為。雄猴“阿成”趕走老公猴沒幾天,老公猴的3只新出生的小黃崽便相繼被“阿成”毫不留情地推下懸崖摔死。此后,研究小組又抓拍到成年母猴抱著被新入侵公猴摔死的小黃崽悲傷不已的鏡頭。新人侵的“家長”為什么要殘忍地將失敗者的幼仔殺死?潘文石教授經研究發現:這是新“家長”的繁殖策略。只有殺死小幼崽,才能促使母猴盡快,以便將自己的基因遺傳下去。作為葉猴的其他分支,印度的葉猴也有這種“殺嬰”行為。在接管母猴時,雄性葉猴也會殺死母猴還在哺育的小猴,以讓母猴盡快進入新的繁殖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