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范文
時間:2023-04-08 15:40: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山居秋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山居秋暝》 意境 鋪排 感受
王維是盛唐的山水田園詩大家,他的詩歌開創了山水田園詩的新境界,相比開創了山水詩的謝靈運而言,他的詩上承陶淵明詩的古拙、典雅傳統,下啟宋朝楊萬里等田園詩人的創作,其詩歌創造的寧靜淡遠、純美的情感歷來為人稱道。
《山居秋暝》很鮮明的體現了王維詩歌的特點,無愧蘇軾所說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稱贊。
1、 意境之美
《山居秋暝》全詩由雨、秋、明月、松、清泉、石、浣女、蓮、漁舟等意象組成,這些實體經王維的生花妙筆點染,都變成了富于感官性的詩的意象,處處給人一種秋高氣爽,天清氣朗的感覺。
第一句“空山新雨后”,細雨洗滌大地后,萬物都一片新生的氣象,空山中更是一派嶄新之象,空氣中帶著雨后的微涼,給人一種“清涼”之感。接著第二句“天氣晚來秋”,過了酷暑難耐的夏季,秋天本來就給人一種爽朗的感覺,空山的傍晚更是別具一種“清爽”的氛圍;第三句“明月松間照”,月光皎潔、明亮,從樹影中間瀉下給大地灑下一片清輝,在夜晚樹影婆娑,隨風輕搖,明月照亮了大地,一派“清亮”之景就浮現眼前。第四句“清泉石上流”,雨后清泉水漸長,泉水匯聚成小溪歡快的向前奔流,遇到巖石發出“清脆”的聲音,讀此一句,仿佛聽到泉水叮咚的歌聲。
詩的首聯和頷聯為我們展現了一派大自然純美的詩境,但我們總感覺到缺少了一點生機,王維在第五句寫道“竹喧歸浣女”。古人以女子溫柔嫻靜為美,窈窕淑女歷來為詩人所欣賞,西施浣紗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傳頌了近千年。王維把浣女置于寂靜的群山中,使整首詩具有了一種人的活氣,生命的氣息開始在這里流轉,照亮了整個山谷。浣女“清麗”曼妙的身影也融入了讀者的心中;接下來一句“蓮動下漁舟”,一葉扁舟在荷塘中劃過,本就具足了詩情,加上荷葉輕搖歡舞,為詩增加了靈動的色彩,“輕靈”之感油然而生;頸聯兩句把主體的人引入作品中空寂的環境,達到了自然美和人情美的高度結合,但這還只是作者傳情達意的方式尾聯兩句“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中,“隨意”二字顯出作者恬淡寧靜的心意,“芳歇”意旨百花已凋、草木將落“清寂”之感涌現出來;“王孫自可留”一句,于自由自在中顯露一片“清逸”之情。
意境之美可見一斑。
2、 鋪排之巧
古人作詩,一向強調“情因景生,景以情美”的效果,因此景物的鋪排、情感的表達二者的統一就成了判斷詩人水平的標準之一。王維的《山居秋暝》充分展現了他深厚的藝術功底。其鋪排之巧,令人驚嘆。
作為一個有著禪心,半隱半仕的詩人,他率性自然,醉心于美景、流連于山水的感受都是為了展現他的隱逸情懷,《山居秋暝》中更是以曲折有致的場景鋪排表達了這種情感。
詩中八句,我們可以把它分成四幅圖畫:
秋雨初晴圖、明月照水圖、浣衣歸來圖和蓮動漁舟圖。每一幅圖都傳達了特定的情感。
第一副“秋雨初晴圖”,可以看作詩人情感的萌芽之處,它的主要作用就是為詩歌提供了一個總體的環境,這個環境可以引發人多重的情感體驗,由秋之時節,可以引發人悲秋之感,“傷春悲秋”也是古代詩歌中比較普遍的情感。但是雨后初晴又會給人一種清涼、舒暢之感,作者更趨于哪一種呢?這是讀者一定要猜測的,而王維要作的就是一步步凸現自己的情感,使之具體化、明朗化。
第二幅“明月照水圖”中,作者先用松的四季常青為畫面增加了一種色彩,明月的皎潔又給圖畫增添了亮度,使畫面處于明暗和諧的狀態,而流水從石頭上流淌所激起的聲音的聯想又給流于空寂的畫面增加了熱鬧喜慶的氣氛,使其不再孤單。這時,詩的情感基調逐漸遠離了“悲秋”的古人傳統,向后一種情感方向靠攏。
第三幅“浣女歸來圖”很可能是虛景,由作者想象而生,浣女的倩影與西施浣紗的傳說給全詩帶來了魅力,使人產生美好的聯想,舒暢、清涼的感覺已經不能概括他的欣喜,向往、追求的感覺從心底涌起。
第四幅“蓮花漁舟圖”中,蓮花的輕柔動態與浣女輕松的腳步,柔美的身姿一致,自然讓人陶醉。這種逐層深入的鋪排自然地突出了最終的情感表達,即“陶醉”。“王孫自可留”不僅是情感,更是結局。隱逸的情懷獲得了最后的歸屬和認同。
3、 感受之妙
王維的詩不僅以“境”見長,感受的微妙更勝一籌,《山居秋暝》中不斷流轉的情感更使作品美不勝收。
試想第一句“空山新雨后”,雨后初晴,推開門走出戶外,感受空氣中那清亮的氣息,自有一種驚奇、喜悅之情。雨后的視覺自然而然轉化為嗅覺的享受,清新的空氣入肺,整個人都神清氣爽。第二句“天氣晚來秋”,人對時間的主體感受與肌膚體驗、身體體驗合二為一,由清新的空氣想到秋的到來,主觀感受和客觀環境也合二為一,水融。不動聲色地過渡到了“無我之境”。接下來兩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隨著時間的流逝,有傍晚漸入夜晚,明月透過云圍,給大地灑下一片清輝,人們眼前一亮,眼前恍惚的美景卻敵不過清泉擊水的感覺在讀者聽覺中產生的影響,這就像一部攝影機在游移拍片,鏡頭中晃動的樹影漸漸模糊,一種寧靜、閑散的情感漸起并不斷上升。緊接著,下兩句“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則與剛才由視覺到聽覺的情感呈現相反方向,它由竹籃之聲,聯想到浣女洗衣后歸家,進而看到了富靈動色彩的畫面,――漁舟輕搖、蓮花微動,從聽覺到視覺雙方面再現了作者對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諧交融的自豪感和欣慰感。隨著情感的漸入,這些所見、所聽、所感、所想隨著“芳菲已歇”的清秋之境轉入了清寂,作者淡泊的情懷又從內心升起,一句“王孫自可留”既承接了寧靜淡遠之意,又表現了王維率性而為的真性情。
無論從情、景、意的鋪排還是從語言上看《山居秋暝》都是一顆珠圓玉潤的明珠。
作者簡介
篇2
1、《山居秋暝》中的“暝”字的意思是傍晚,這個“暝”字點明詩作所描繪的畫面景物的時間。
2、另外詩歌題目中的“山居”指的是詩人在終南山下隱居的住所,題目中的“秋”字自然指的就是當時的所處的季節。
3、《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我漫步在石林間,樹木經過新雨的沖耍更加美麗,泛黃的葉子上掛著一顆顆晶瑩的雨珠。秋風乍起,葉兒翩翩起舞,好似一位優雅的姑娘正跳著美麗的舞蹈。樹林“沙沙”作響。這時,不知道什么驚動了一只已歸巢的鳥兒,它驚叫了一聲,那聲音在青山中回蕩,使山林顯得更加幽靜。大鳥在樹林里穿梭,寬大的翅膀不時把樹葉的雨滴抖落,雨滴滴進入湖水里,濺起了一層層彩色的漣漪。秋蟲似乎受到了驚嚇,忽地一下,秋蟲都齊聲鳴叫。“咕咕”,“嘰嘰”,“知知”……像在合奏一支歡樂的樂曲。
我閉上眼睛,用心去呼吸,頓時感到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撲鼻而來,我不禁心曠神怡,覺得心情舒暢極了。
我抬頭仰望一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天空,使深藍色的天空更加神秘。皎潔的月光透過青松如蓋的松林射下斑駁的光影,猶如一位仙女把黃寶石撒下大地,細細的清泉潺潺地從堅硬的巖石上穿過,在月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像一條晶瑩剔透的銀鏈裝扮著巖石。清泉還不時發出“叮咚”的響聲,格外清脆,十分悅耳。
放眼望去,一排排的竹子隨著清泉的伴奏下左右搖擺著,清脆的筍葉似乎在向我招手。透過竹子間的縫隙,看見歸家洗衣女正開心,勤勞地洗衣服。她們用土黃色的綢布把頭發盤起來,衣服也穿得十分簡樸,卻略有一絲古典美。隱約中,聽到了她們歡快的談笑聲,我也被她們的笑聲感染了……
篇4
2、《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其白話譯文如下: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凄厲的哀鳴。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3、《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其白話譯文如下:空曠的群山沐浴了一場新雨,夜晚降臨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從松隙間灑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響知是洗衣姑娘歸來,蓮葉輕搖想是上游蕩下輕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隨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孫自可以久留。
4、《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篇5
唐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篇6
關鍵詞:空靈;吳冠中;油畫;國畫;淡遠
中圖分類號:I0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0)19-0008-02
詩歌是一種文學載體,有豐富的感彩,有節奏感,有韻律美,是一種語言藝術形式,用來反映社會生活和抒發內心情感的文學手段。自唐代杜甫開始我國就產生了題畫詩。因此,詩歌與中國畫緊密相連。現在油畫也是中國美術家庭成員之一,油畫從西方進入中國已經有百余年的歷史。自吳冠中將“油畫民族化”和“國畫現代化”開始,各種門類的繪畫手法相互融合借用,其界限已漸漸的消失。在現當代繪畫中,不僅僅是中國畫可以表現詩情畫意的感覺了,油畫也可以將其詩情畫意表現出來。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西方藝術思潮侵襲我國的時候,油畫引起了人們的青睞,油畫給中國帶來了新的氣息,給人們帶來了新的詩歌感受。王維往往以最終濟的語言來勾勒自然風景和物象,在王維的詩歌中也埋伏著寓情于景的油畫藝術。
都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此為中國畫所獨有,在我看來并不是如此,中國畫重神似,神韻。在古時,詩畫兼通則是每一個文人墨客必須具備的。而在西方油畫藝術中,重形似,所謂的結構,透視,層次之間的關系都要塑造精細。雖然各有各的風格,但在繪畫門類的藝術中都需要用心去體會。在文學的詩壇中,詩歌的文字節奏而有力,詩歌的韻律美而無法雕琢。故此王維的山水田園詩歌不僅僅有中國畫的神韻也有油畫的形似,正所謂“骨”與“肉”是相連的,詩歌中的情景交融需要油畫藝術來匹配。
油畫藝術是隨西方世界基督徒的信仰將福音傳播到中國,通過中西經濟文化的相互交流傳入中國,自此之后油畫藝術在中國扎根并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在中國這個藝術文化多元素的國家中,油畫藝術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中國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在中國畫和油畫兩種畫種的文化背景中找到了藝術對撞的突破點。讓油畫藝術也有了別具一格的山水田園的意味,讓我們也看到了油畫藝術中的神韻所在,通過與中國畫的融合自成為一體,從而形成了獨具鮮明藝術特色的吳氏風格,而他的油畫中又融入了中國畫的筆墨技巧,強調和發揮點、線、面在畫面中的構成作用,從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油畫效果。故此在王維山水田園的詩歌中亦能體現油畫風景的田園意境,即神似,神韻的意味,但在其中并不缺乏油畫藝術中重形似的奠基。王維的一首《山居秋暝》描繪了清新、幽靜、恬淡、優美的山中秋季的黃昏美景,動與靜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幅清新秀麗的油畫風景。詩歌中油畫藝術創作離不開中國畫背景文化精髓的營養支撐。當今油畫在中國取得的成績也是藝術家們對傳統文化的深入探索、研究、稀釋、升華,并與油畫相結合進行再創作的結果,油畫風景藝術同樣也需要詩歌的韻律和節奏,更重要的是在創作里面也有和詩歌一樣的形式和情感。
在詩歌中,王維既然可以調動繪畫藝術手段,將透視、色彩、動靜、虛實、形神引入詩中,那么我們也可以將他詩中的繪畫藝術手段用油畫的形式將其體現出來。例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這首詩寫出了作者對鄉居生活的動態。王維山水田園詩選景不求其全,而求其精,其詩中的繪畫藝術包含了極其豐富的油畫藝術的內容。
油畫藝術中的構圖。這首詩中呈現出了一幅獨特的油畫風景作品,構圖中有遠處的青山和松林,中景的竹林和洗衣女,近景的泉水和漁舟,山中雨后煥然一新,明月透過松林撒落零散的光影,清澈的泉水在巖石上叮咚流淌,構圖不但可以入畫,以小襯大,也可以使大山在對比之下更顯得氣勢壯偉,整個構圖原則是在變化中求統一,在統一中求變化,其中對比也是在構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形體大小的對比,宏偉青山松林與人的對比;明暗色調中黑白的對比,清泉擊打巖石濺起白色的水花與巖石的對比;色彩冷暖的對比,青山綠松與傍晚明月的對比,這些都可以給人們在視覺上帶來生動。
油畫藝術中的色彩。青山綠松,清泉巖石再加上傍晚明月中光的點綴,有嬉笑聲,有水流潺潺聲,自然界的光色聲響交織成活潑的旋律,使畫面多了幾分生氣。在色彩中有新雨過后的清晰,明月透過松林撒落斑駁的靜影,詩人把光色的明暗、深淺、濃淡、冷暖、干濕、動靜、遠近,一一描寫出來,創造了一個神奇的色彩世界。在整個充滿詩情的畫面中,籠罩著迷蒙翠色,嫩潤、空靈,無不滲透著一幅油畫風景的美。光線與秋景黃昏色調相交融,將意境、藝術個性、技法的創新等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在詩的意境中,披上藝術個性和油畫技法創新的外衣,以意境作為油畫藝術的主干,加上印象派的輪廓模糊,色彩朦朧曖昧的意象,這樣的作品才能給人以聯想和共鳴。
油畫藝術中的語言。語言,只有語言,才能捕捉和保留住我們周圍能直接深深觸動感官的表象。《山居秋暝》中的短短的述語,竟寫出了山中月色、鳥鳴和溪流,隨此景描繪的有聲有色,動靜結合,這種優美的自然景色使感到遠離鄙俗。所謂藝術語言,是指各種藝術具有的獨特的表現方式和表現手段。油畫的藝術語言則是點、線、面、空間、光、色等。各種藝術正是通過各自的藝術語言創造各種各樣的藝術形象的,表達作者對生活獨特的體驗和感受,并將這些體驗和感受傳達給讀者、觀眾和聽眾。一首《山居秋暝》讓我想到了吳冠中先生的江南水鄉的系列作品,在吳冠中的《江南人家》的作品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畫中大大小小的江南民居錯落有致,黑灰色的瓦、白色的墻充滿整個畫面,但卻沒有讓人感覺創了新的繪畫藝術。畫面主要是由黑、白、灰和線構成。眾所周知,黑、白、灰是油畫最難把握的基調,但從這幅作品中我們卻清楚地看到,藝術家是在執意抒寫,在繪畫最基本的元素黑、白、灰和線之間尋找油畫藝術的語言。
繪畫門類的藝術相對于人類的次第更替,宛如壯麗的大海之于海面的波瀾,浪雖過,海猶存。藝術曾讓大千世界向它袒露允許我們逐步建立起精神王國的各種規律。因而這首山水名篇,于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繪出了一幅具有突出的地方色彩的風俗畫面。那意境就是油畫藝術形似中的主干,是畫面藝術效果的靈魂,中國畫的靈魂能在油畫藝術中靜思,重塑,那么油畫藝術對各種藝術手法的召喚就已經重塑了油畫的藝術創新,繪畫之間的界線因此也在漸漸的消失。文學是藝術的奠基,沒有文學的藝術是失去了靈魂的軀殼,沒有值得欣賞的精髓。那么詩歌與油畫藝術也有著相同的關系,因為它們都是文學與藝術的一部分,我們不能單一的只沉醉于藝術創作而忽略了以文學為基準的磐石。
參考文獻:
[1]吳冠中.畫外文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3]陶文鵬.唐宋詩美學與藝術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篇7
關鍵詞:語文課 生命 引導 課堂 主題
中圖分類號: G718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7-0238-01
語文課固然要把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作為重要的教學任務,但這只是語文課的基本任務之一,而在其它各項任務之中,筆者想談談其中一項的教學感悟:在教學中,尋求與學生之間的心靈溝通,讓每位學生都能生命充盈地活在語文課堂上,讓每位學生都體驗到,他們的生命因語文課而更真實地存在。
筆者如何使這一希望成為可能:
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是實現這一希望的前提。當前,就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辦法,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在課堂上,筆者在引導學生的同時,也接受學生暫時地引導筆者,來完成教學過程、目標。學生暫時地引導著老師,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調動,學生怎么可以在課堂上引導著老師呢?以杜甫《房兵曹胡馬》、王維《山居秋暝》的教學體驗來解釋學生怎么引導著老師。《房兵曹胡馬》:“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這首詩,本可以從首聯講起,而且筆者也是這么進行設計的。而當同學們讀這首詩時,感情異常亢奮,而且不是源于這節語文課,筆者就抓住這一契機,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筆者連續提問幾位同學,問他們喜歡這首詩的哪一句,讓筆者意外的是:第一位同學從尾聯講起,而且講得頭頭是道,第二位同學從頸聯講起,講得也不錯,由于他們是從后往前講,筆者就主動接受他們的引導,也從后往前講起,在這個過程中,筆者感覺,筆者和同學們的情感很好地匯合在一起,他們還不時地搶白,當他們把積蓄在心中的感想表達出來以后,看上去格外地滿足,他們真正活在了課堂教學中,他們真正是以自己的生命熱情投入到了語文課堂上,此時,筆者能感覺到,他們真的和詩歌融合在一起,他們的感情與筆者的感情交織在一起,他們不僅積極參與了課堂,而是超越了積極參與,他們的生命因語文課而真實地存在著。
學生可以暫時引導課堂,教師要做的,是控制住課堂的航向。要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前提是每一位同學都對這首詩有好感。如果出現一位同學坦誠地說自己不喜歡其中任何一句,那么他還會有引導課堂的機會嗎?所以,要考慮怎樣在此時控制住課堂的航向。不妨讓他說出自己喜歡的任何一首詩,甚至可以抄寫在黑板上,大家一起欣賞,讓他引導著大家欣賞,先給他一個引導課堂的機會,很有可能,這首詩會引起他們同齡人的共鳴,如果能引起共鳴,這也是這堂課的一個有意義的時段,在這個時段,我們以學生的思考主題自熱而然地進行了課堂拓展,更重要的還在于,它是大家共同參與的一個時段,那么,怎么把這節課控制在自己的教學目標內呢?我們知道,藝術是相通的,音樂與繪畫都有相通之處,何況詩與詩之間呢!通過思想、藝術技巧、情感、聯想、想象、形象,我們總能給這兩首詩架上一座互通的橋梁,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語文教師所具備的專業素質,來控制住課堂的,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已經巧妙地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給他們引導課堂的機會,讓他們情感的音符一起跳動著來參與課堂的。
真實的生命存在,應該能敏感于自然界的變化,動情于人事的代謝,黛玉葬花的典型之處,在于她對生命、身世的敏感,我們在同情或嘲笑她癡的同時,不得不認同她的感人之處:她讓人感受到了她的生命存在。而當前的學生,太匆忙于學習生活、太匆忙于學校與家之間的往往返返,他們忽視了自然的變化,來不及思考人世代謝,漸漸地失去了生命的真實。我們隨處可見,他們作文中,對自然的描寫,都不是自己的觀察所得,而是從別人的文字作品中間接得來的,他們對人世代謝的感悟,不是個人情感,而是源于書本的社會性的人類共同情感。語文課要幫助他們的靈魂回家,讓他們成為真實的生命存在。要使這種理想成為現實,就得從教學現實著手,可以從捕捉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情感變化著手。
篇8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2、《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3、《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4、《山中》: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5、《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篇9
2、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李煜《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
3、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絕句》
4、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秦觀《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
5、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6、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許渾《咸陽城東樓/咸陽城西樓晚眺/西門》
7、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暝》
8、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蔣捷《虞美人·聽雨》
9、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篇10
葉被秋天流放到天邊,秋忘了思考,迷一般的秋,豐收在地里的渴望。
葉子在漫天飛舞——跟著風的節拍。一片片的葉子變成了黃色的蝴蝶一般飄飄而落。而大地就是這群蝴蝶的依賴,在這一個秋中相伴而過。就如杜牧寫得《山行》:停車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詩人總是依賴著月亮,在秋天中月亮比平時更歡快的飄上來讓人耐人尋味。月的光總是幽幽的、靜靜的的照亮秋的每一晚,體現出在秋天的夜晚依舊是那么愛飄。風一陣陣的吹來,葉一片片的飄下,在皎潔的月光中萬事萬物任然那么靜。就如王維寫得《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山流。
那個秋菊開滿的秋天,更體現出秋之黃了。秋菊一開驚人。在與秋天的每一個角落中的物比色彩。
秋天的風也輕輕飄來,讓你一點也不知道。秋風不像夏風含著熱,不想冬風含著冷更不像春風含著新,它有它的樣。它是柔和的,輕輕的飄在你的四周像天使的翅膀呵護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