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教結合的概念范文
時間:2024-03-26 16:53: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教結合的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不僅課程設置的間斷使初高中生物課學習的跨度加大,而且,初高中教材版本的不統一、不配套也會使學生對生物科學的認知無法達到螺旋式上升。這樣,雖然在新課標中初高中生物課程主題基本一致,但由于初高中教材所用版本不同,教學內容差別較大,學生知識體系也會存在斷層。
一、初中生物教學應做好第一銜接
課程學習的斷層,需要生物教師在教學中加以處理和銜接。很多初中教師認為銜接工作只是高中教師的事,與初中教學無關,筆者認為不然。初中與高中的生物教學內容存在內在的聯系,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也是從初中開始培養的。生物教師恰恰應在學生的初中階段做好課程教學的第一銜接。如果初中生物課堂教學能主動與高中生物課堂教學進行銜接,那么,無論是對于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還是對于實現初高中教學的有效銜接,都是至關重要的。
面對學生間斷兩年的生物課程學習,初中教師如何做好課程銜接的第一步工作?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反思和實踐,筆者認為,只有堅持以構建生物核心概念為目標,以反映生物科學主題為主線來開展教學活動,才能讓學生深入理解核心概念,并將生物科學的概念和思想方法靈活地運用到實踐中,在高層次上實現課程學習的連續與過渡。
二、構建生物核心概念,有效實現課程銜接與過渡
生物學核心概念是生物學最核心的概念性知識,包含了概念、原理、規律等,是生物學的學科骨架。這樣的概念能反映生物學科的本質,統攝學科的一般概念,可以揭示一般概念之間的聯系。圍繞核心概念的各種學習活動和訓練,不僅能幫助學生領悟生物科學的思想主線,還有利于幫助他們理解一般概念之間的聯系,整合自己的學科知識體系。在初高中兩個學段的教學中,如果教師們都能夠堅持以建構核心概念為目標,那么,學生的生物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會不斷得到強化,生物核心概念也會潛移默化地形成。而核心概念一旦建構成型學生則很難遺忘,這對解決初高中生物教學銜接的難題具有重要意義。
1.研究新課程標準,在初高中全學段范圍內分析核心概念
課程標準是確定核心概念的綱領性文件,是支撐生物科學主題不可或缺的教學元素,也是確定核心概念、教學目標、教學銜接點的依據。為此,初中生物教師必須先通讀初高中課程標準,全面把握初高中教材的知識體系和核心概念,全盤梳理初高中教材內容銜接點,并根據學情需要確定具體適當的教學目標;并且圍繞核心概念作適度拓展,使學生的生物學習能夠以核心概念為聯結點形成有機的整體。初中教師還應參加高中課程研究培訓,及時了解高中學段課程改革的進展。如有條件,還可以向學校申請初高中大循環的教學工作,加強對銜接問題更深刻的認識。
以“生態系統的結構”這一節(北京版初中生物第四冊第十六章第一節和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章第四節)的教學設計來說,教師應把“生態系統”這個核心概念放在初中和高中兩個學段教學內容中去分析。
在初中教學內容中,有關“生態系統”的內容有生態系統的結構、生態系統的功能、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這一節學習的是生態系統的組成、食物鏈和食物網、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等內容。可以看出,“生態系統”這個核心概念的理解對學生掌握生態系統的成分及各成分的關系、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食物鏈與食物網等重點內容起著關鍵性作用。
在高中生物必修部分的三個模塊(包括“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中,有關“生態系統”的教學內容與“穩態與環境”模塊密切相關。高中課程必修部分選擇的都是生物科學的核心內容,同時也是現代生物科學發展最迅速、成果應用最廣泛、與社會和個人生活關系最為密切的領域。利用各種教學方式構建“生態系統”這個核心概念,能夠讓學生很容易理解生態系統的結構,對生態系統中各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產生深刻的印象,也對分析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產生很大幫助。從近處說,這為接下來的兩課時深化“生態系統”這個核心概念起到了“修橋鋪路”的作用;從遠處看,這為高中學段繼續學習“穩態與環境”打下堅實的基礎。
鑒于以上分析,筆者的教學設計始終以穩態與環境科學主題為指引,以理解、掌握和應用“生態系統”這個核心概念為目標,開展各種形式的課堂教學活動。
2.根據學情確定和調整教學目標
要順利地達到構建核心概念的目的,教師還需要根據學情確定和調整具體的教學目標。筆者利用四個平行班的教學,根據課堂反饋反復分析,反復調整和改進教學設計,使教學目標能夠符合學生的實際。
從筆者所教學生的基礎看,學生在學前已具備了諸如環境因素、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等知識儲備,能夠對簡單的文字資料、圖片資料作出一般的觀察、分析和信息處理。因為這節內容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關,所以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積極性很高,但學生在對生物學專有名詞的理解上存在一些困難,如不易接受營養級、初次級消費者、生產者的社會學概念與生物學概念的區別等。特別是讓學生深入理解“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和“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等學科觀點,有較大的難度。對此,筆者選擇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啟發學生探索上下功夫,制訂和完成較高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及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舉例說明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是生態系統的三大功能類群;圖解生態系統各種組分之間相互關系;舉例說明生態系統中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營養關系,理解食物鏈和食物網是生態系統內物質流動和能量傳遞的渠道。
(2)能力目標:通過學生制作生態瓶的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記錄、分析、推理和交流的能力;通過分析生態系統中各種組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增進學生信息處理的能力以及比較分析和歸納的能力。
(3)情感目標:認同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從而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觀點;強化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3.根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流程和方法
在教學中,筆者先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客觀事實歸納出一般的認知性概念,如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食物鏈和食物網、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等,再構建核心概念――“生態系統”,為將來建構“穩態與環境”模塊中的核心概念――“穩態”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認識生命系統的環境、調節與“穩態”找到一個宏觀的視角。(見圖)
筆者借助多媒體課件,運用“引導―探究”式的方法,采取講授與討論相結合、比較與歸納相結合等多種教學方法,使抽象的理論變得形象、生動。組織學生在興趣中逐步深入教材的內容,達到主動學習的目的。
4.根據教學流程細化教學過程
“生態系統的結構”教學過程設計
(1)導入
播放音樂視頻集錦,內容是北京市昌平區幾處學生熟悉的生態園:北京綠色農業生態園,盛世源生態園,百辰生態園,浩華綠色生態園,英達生態園,紅櫨生態園。可提問:這些場所為什么叫生態園?你根據什么認為生態園就是生態系統?
(2)生態系統的成分
向學生展示生態瓶,這是同學們初中甚至小學就接觸到的小型生態系統――生態瓶,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①生態瓶內有哪些成分?②生態瓶內各成分的關系怎樣?學生交流,教師適當評價。
以上同學們探究了小型生態系統――生態瓶的成分及各成分之間的關系,現在再來看看生態園在成分上與生態瓶有什么異同點?學生識圖探究,教師引導學生在自己的練習本上總結生態園與生態瓶在組成相同點。小結生態系統的組成。
討論:生態系統各成分間的作用和關系如何?指導學生觀看視頻: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關系,生物與生物環境的關系。引導學生分析各個生物因素的功能與地位: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3)食物鏈與食物網
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由于食物關系而形成的聯系叫做食物鏈。以草原生態系統為例組織學生分析討論生物之間的營養供應關系,請學生在練習本上寫出幾組食物鏈,利用實物投影進行講評。向學生闡述食物鏈中的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三級消費者以及營養級的判斷。判斷諺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是不是一條完整的食物鏈。激發學生興趣,調節課堂氣氛。
實際上,在一個生態系統中,食物鏈并不是單獨孤立的,而是許多條食物鏈彼此相互交錯連結成復雜的營養關系,形成食物網。
游戲:食物網中的生物角色關系。
引導學生討論:食物網上某一生物的增加或減少對整個生態系統有何影響。
請學生分析:在生態系統中,某一生物的增加或減少會對整個生態系統有什么影響(包括分析種群變化)。
(4)生態系統的結構
討論:你對“生態系統中非生物環境與生物環境是相互作用的”如何理解?你對“生態系統中的各種成分是統一的整體”怎樣理解?
課堂反饋:請學生用5分鐘時間在練習本上總結生態系統的結構。
(5)閱讀思考
資料:內蒙古沙漠禁牧10年又見風吹草低。10年前,內蒙古正藍旗的4萬畝草原,因為過度放牧,變成沙漠。10年間,中科院的科學家們開始治沙試驗,“無為而治”,禁止放牧,讓沙地自行修復。10年后,草原上重現草色,到夏季,牧草的平均高度預期會超過1米,最高的能達到1.8米。
思考:人類對生態系統有何影響?
篇2
關鍵詞 醫教結合 特殊教育 改革
分類號 G760
近年來,“醫教結合”受到越來越多特殊教育工作者的關注。一方面,國家和一些地方政府把“醫教結合”納入到特殊教育政策法規和工作文件中,并且進行實驗和試點。另一方面,各地不少特殊教育學校和學者正在堅持不懈地探索特殊教育學校職能轉變,開發與實施康復課程。上述探索有的是在教育部或地方項目指導下進行的,有的是學校自發組織的。然而,也有人對特殊教育“醫教結合”提出了一些質疑。在這一背景下,本文試圖分析特殊教育“醫教結合”的實施背景、內涵和積極作用,以期更多特殊教育研究者和教師能對“醫教結合”實踐有更全面、準確的認識,進而深入思考特殊教育“醫教結合”的實踐價值與重要意義,更科學合理地開展特殊教育實際工作。
1 特殊教育“醫教結合”的實施背景
1.1 特殊兒童教育與康復的需求突出
據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全國0-14歲殘疾兒童總數為387萬人,其中0-6歲殘疾兒童141萬,6-14歲的學齡殘疾兒童246萬。這些殘疾兒童大多是學校教育的適齡對象。由于目前的醫學手段尚無法治愈腦癱、智力障礙、孤獨癥等疾病,這些疾病不能像肺炎、腹瀉那樣等兒童身體康復了再上學,患有這些疾病的兒童只能帶病接受教育。因此,這些殘疾(病患)兒童在接受教育的同時,都具有康復的需求,尤其是被安置在特殊教育學校的39.9萬名特殊兒童,他們具有更加突出的康復需求。
1.2 特殊教育學校的對象改變及困境凸顯
目前,我國特殊教育學校中聾校的規模和聽障學生人數正在萎縮,培智學校的教育對象在結構上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培智學校教育對象的改變具體表現為:障礙程度嚴重;障礙類型多樣化,包括:中重度智障兒童、腦癱兒童、自閉癥兒童、生長發育遲緩兒童等;多重殘疾兒童增多。例如:某培智學校2001級9名學生中,構音障礙3人,不能說話,重度自閉癥2人,嚴重多動癥2人,其中一人還伴有抽動癥,腦癱1人,呈“剪刀腿”步態,行走困難,1人為唐氏綜合癥患者。目前,培智學校幾乎都是類似的情況,以致原有傳統、單純的教育手段難以湊效,學校陷入了課堂集體教學難以進行,原有的教育教學目標及教學計劃難以實施。教育效果無法體現的困境中。特殊教育學校教育對象的這種變化以及困境,勢必引起特殊教育模式的改變。
1.3 特殊教育相關服務與支持體系缺失
在美國等特殊教育先進國家和地區,法律規定不僅要為特殊需要兒童提供特殊教育,還要提供聽力學、言語語言病理學(ST)、職能治療(OT)、物理治療(frr)和心理服務等相關服務,并且建立早期療育服務體系。在其實際工作中,康復治療(含OT、PT、ST)等專業內容以特殊教育相關服務的形式進入到特殊教育學校,以滿足特殊學生的多種需要、為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教學提供保障和支撐。而我國特殊教育的相關服務未受到應有重視,相應支持體系缺失。長期以來,我國康復治療服務主要由醫院承擔,特殊教育主要由教育機構提供,它們分屬于衛生、教育兩個不同的系統,彼此相對封閉、相互分離。
針對目前特殊教育學校教育對象的變化、教育教學的困境以及相關服務的缺失,人們近年來開始反思康復與教育分離模式的不足,并提出相應的特殊教育改革對策。比如,兒科專家、上海市副市長、原教委主任沈曉明教授指出,這種相互分離的模式有兩個弊端,一是殘疾兒童個體很難同時兼顧學習與康復,二是康復治療與學習完全分離,醫生和教師各念各的經,康復治療不能有效為教學服務,提出應大力發展基于學校的康復治療模式,并將其視為教育過程的一個部分。
1.4 醫教結合是我國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徑
進入新世紀以后,一些有條件的特殊教育學校基于滿足特殊兒童的實際需要這一初衷,不斷開展特殊教育“醫教結合”的探索和康復訓練實踐,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果(詳見《現代特殊教育》2011年第2期系列文章)。2007年2月教育部頒布的《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把“教育與康復相結合”作為課程設置的原則之一。要求在課程特色上,針對學生智力殘疾的成因及類型,注意吸收現代醫學和康復技術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療、言語治療、心理咨詢和輔導、職業康復和社會康復等相關專業的知識,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并把康復訓練課作為培智學校的選擇性課程,為特殊教育學校的醫教結合實踐提供了直接的政策性支持。《“十一五”期間中西部地區特殊教育學校建設規劃(2008―2010年)》及配套文件和資金等的落實,改善了部分特殊教育學校教學、康復訓練設施的配置,為特殊教育學校康復課程的實施提供了硬件支持。2011年、2012年、2013年教育部都把“特殊教育‘醫教結合’改革實驗和試點”作為年度特殊教育工作的重點之一,對推動特殊教育“醫教結合”工作發揮了積極影響。2011年4月授牌的18個特殊教育學校“醫教結合”實驗基地正在進行的實驗探索,2013年1月“推進醫教結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結題,并總結了成果,上海市特殊教育“醫教結合”工作也取得了初步成果。這些前期實踐、有利條件以及成果可以說明,由特殊教育學校承擔“康復與教育的雙重任務”、改變“康復與教育”二元分離模式的“醫教結合”實踐探索是目前我國特殊教育改革的一條可行途徑。
2 特殊教育“醫教結合”的內涵
最初,“醫教結合”作為一種較固定的提法,是“醫學手段與教育手段相結合(注:在特殊教育、康復醫學領域)”或“臨床醫療與教學相結合(注:在醫學人才培養領域)”等通常含義的簡稱。目前,“醫教結合”已經成為特殊教育領域的熱門名詞,其內涵為許多特殊教育實踐者和研究者所關注。
2.1 “醫教結合”的已有論述
從現有文獻中,“醫教結合”最早始于何時、何地、由何人提出無法得到確切答案。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一些地區和特殊教育學校的特殊教育工作者進行了不斷探索(詳見《現代特殊教育》2011年第2期系列文章)。他們在教育教學中,有機地融入和運用現代醫學康復的理念、內容和手段,力求科學、有效地對殘疾孩子進行教育和干預,實現缺陷補償和潛能開發,提高其素質和能力,并稱之為“醫教結合”。
在目前實踐中,人們已經對醫教結合進行了一些論述和總結。有的從特殊兒童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明確提出“醫教結合是一種簡稱,它應當包括醫教結合、綜合康復、多種干預、潛能開發等內容”。有的站在特殊教育學校工作的角度,認為“‘醫教結合’就是將醫療康復手段與教育方法進行有機結合,在尊重個體差異、面向個體需要的基礎上實施的一種教學模式”。有學者同樣認為,在聾兒康復過程中,醫學康復與教育康復是兩個重要的手段。因此,聾兒康復中的“醫教結合”,是指兩者有機結合而形成統一的模式,并使兩者在聾兒康復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也有人試圖對“醫教結合”進行較全面論述,指出:醫教結合是指采用醫學和教育相結合的模式,對殘障兒童實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干預,可以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其中“醫”有兩層含義:其一是指利用先進的臨床醫療技術對嚴重危害兒童身心健康的各種疾病實施專項檢查、診斷、治療;其二是利用康復醫學的手段消除和減輕人的功能障礙,彌補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設法改善和提高人體各方面的功能。此外,也有一些圍繞“醫教結合”的目標和意義來展開的論述,比如上海市相關文件指出,特殊教育實施醫教結合旨在采用教育、醫療等多學科合作的方式,根據殘疾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實際需求,對殘疾兒童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與康復,開發其潛能,使每一個殘疾兒童的身心得到全面發展。
這些論述從多個方面闡釋了特殊教育“醫教結合”,反映出它是一種綜合、跨學科、跨專業的理念,突出體現了特殊教育實踐需要整合運用教育和醫學的內容手段的思想。但這些論述都沒有全面表述特殊教育“醫教結合”的含義。即使有人試圖全面論述,但并未形成共識。
2.2 “醫教結合”的概念界定
作為一個專業性名詞,目前特殊教育“醫教結合”定義的表述值得進一步梳理。尤其是,有必要給出一個在學科結合、特殊教育學校實踐、保障體系建設等方面具有可操作性的,更有利于特殊教育實際工作的定義。從前面的論述分析及其他相關資料可知,目前特殊教育實踐中所提的“醫教結合”都共同指向醫學與特殊教育的結合。但是,具體含義可有特指和泛指之分。
2.2.1 特指的含義
現代醫學可分為保健醫學、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康復醫學四類,有上百個亞學科。特殊教育“醫教結合”主要是指其中的現代康復醫學與特殊教育的結合。教育部特殊教育學校“醫教結合”實驗基地項目中主要采用此特指的含義。
由于康復概念更新、全面康復思想的傳播,康復醫學范圍逐漸擴大。發展于20世紀40年代的現代康復醫學強調應用各種醫學和相關學科的手段,對殘疾者進行身體、心理、教育和社會等方面的全面訓練,使其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代償或替代,并最大限度地回歸社會。與以往相比,現代康復醫學的康復對象包含了殘疾兒童;其手段擴展到工程、心理、教育、社會等各個領域,包括物理治療(PT)、作業治療(OT)、言語治療(ST)、心理治療、康復工程、藝體治療、中醫治療、康復護理、職業咨詢、社會服務等;內容已涉及到運動功能、感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語言交流能力、認知能力、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等多種人體功能障礙。由于現代康復醫學和特殊教育在內容和手段上都涉及運動、語言、認知、心理、生活自理、社會適應等領域(或稱課程);在對象和目標上又都指向使殘疾兒童的功能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代償或替代,并盡量能生活自理和社會適應;兩者也都有神經可塑性(或關鍵期)、行為主義理論、身心發育(或發展)理論等相同的理論基礎。由此可見,現代康復醫學和特殊教育之間存在相互結合的天然基礎和必然性。
對于學科結合而言,“醫教結合”是一種現代康復醫學和特殊教育深度合作的理念和追求,即這兩個交叉學科互通有無、相互借鑒,以促進兩者交叉領域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對于特殊教育學校實踐來說,“醫教結合”是一種基于學校為特殊兒童提供康復與教育的綜合服務模式,不同于一般學校中課程教學的教育模式,也不同于基于醫院為病患者提供康復訓練的模式。它具體是指整合教育、康復訓練的內容和手段,主要為教育機構里學前及低年級(1-3)特殊兒童、以及其他兼具教育和康復兩種需求的特殊兒童提供綜合服務的一種工作模式。它要求打破學科壁壘,梳理和統整現代康復醫學和特殊教育等學科間交叉重疊、相同相通的知識技能,以特殊兒童的需求為導向,分別從言語、聽覺、語言、認知、情緒行為、學習能力和運動等領域對其進行康復訓練與特殊教育。
2.2.2 泛指的含義
特殊教育“醫教結合”一般泛指與特殊兒童相關的醫學領域和特殊教育的全面結合。其中相關醫學領域包括:兒科、其他臨床科、康復科、保健科、護理科等學科,這些學科的內容涉及到特殊兒童的篩查、診斷、臨床醫療、康復治療、護理保健、建檔、轉介、綜合干預等工作。而特殊兒童的教育教學只有與這些工作良好銜接,才能共同構成完整的特殊教育服務體系。可以認為,上海市《關于開展特殊教育醫教結合工作的通知》及其承擔的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推進醫教結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所采用的是“醫教結合”的此含義,體現在上海市特殊教育“醫教結合”的制度建設、實踐工作(內容、手段、服務流程等)、隊伍建設和保障系統等多個方面的改革工作中。這些特殊教育“醫教結合”工作“已在上海全市各區縣普遍展開,內容豐富、涉及面廣”。
對比特指和泛指的含義可知:兩者并不矛盾。特指的含義是特殊教育“醫教結合”的核心,泛指的含義包括更寬泛的特殊教育“醫教結合”的內容,其外延比特指含義更大。無論是特指還是泛指的“醫教結合”的論述,都對特殊教育實際工作、醫教有機融合的特殊教育服務體系建設等具有指導意義。
2.3 “醫教結合”的做法
整合分析教育部特殊教育學校“醫教結合”實驗基地項目和上海市特殊教育“醫教結合”改革的相關表述及實踐內容以后,本文認為目前“醫教結合”特殊教育的工作內容包括了:低齡段在校特殊學生的康復訓練;基于學校的兒童康復中心建設;殘疾兒童發現、診斷、評估、安置與綜合干預的服務機制建設;特殊教育機構與醫療機構合作的工作制度;醫教結合的專業隊伍建設;醫教結合的特教課程改革;醫教結合的特殊教育人才培養等。整合分析這些內容,從特殊教育學校、政府兩個層面來看,目前較成型的一些做法有以下幾個。
2.3.1 引進個別化康復的內容與方法,落實特殊兒童個別化計劃
個別化計劃是特殊教育最重要的核心,特殊兒童與青少年的特殊教育需求正是通過個別化計劃的擬定與實施得以實現的。個別化康復是康復醫學所采用的一種形式,是指康復訓練人員對患者進行某些方面功能或能力的系統評估,并制訂相應的康復計劃,對其進行個別化、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的過程。在“醫教結合、綜合康復”理念指導下,開展培智學校低年級、聾校學前和低年級兒童聽覺(指聾校)、言語、語言、認知等康復訓練的實踐探索,以此驗證和探索特殊兒童個別化訓練的有效方法,促使教師系統地了解并掌握聽覺康復、言語康復、語言康復和認知訓練的理論知識體系,增強教師實施個別化言語、語言、認知等訓練的實踐能力,落實特殊兒童個別化教學和訓練的工作,從而為提高培智學校低年級、聾校學前和低年級兒童的語言溝通和認知能力等奠定扎實的基礎,增強其交流和社會適應能力。
2.3.2 注重課程教學與個別化訓練的內容銜接,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在學前聾兒的康復教育中,“醫教結合”實踐以聾兒康復教育HSL理論和“1+x+Y”操作模式為依據,在聽覺康復和言語矯治的基礎上開展語言教育,將集體語言康復與個別化康復和家庭康復相結合。采用強化聽覺、言語訓練的主題教學活動,滲透語言、健康、社會、科學和藝術五大領域內容的六個康復活動以及生成課程等集體康復教育形式,在促進語言發展的前提下全面提升聾兒的各種技能,使得聾兒得到真正意義的全面發展。
目前,我國培智學校課程中的“實用語文(數學)”或“生活語文(數學)”,以及培智學校改革所強調的“綜合課程”或“主題教學”都注重課程的功能性。功能性課程強調學科性的知識技能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強調知識、技能學習的整合,重視內容選擇的生活意義。在培智學校的低年級課程教學中,“醫教結合”實踐將言語康復、認知康復方法與生活語文教學互相融合、互相滲透,使課程教學與個別化訓練的內容銜接,以增強教學的有效性。
2.3.3 加強制度、隊伍和運行機制建設,建立完整的特殊教育服務體系
采用“建立區縣特殊教育聯席會議制度、醫教結合專項工作制度;成立特教專職康復教師隊伍、專兼職的特教保健教師、專兼職的巡回教師隊伍;多渠道開展培訓,提高特殊教育教師、參與醫教結合工作的醫生的專業化水平”;開展教育康復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等具體做法,以保障醫教有機融合的特殊教育工作開展,保障特殊兒童發現一診斷一安置工作網絡的運行。同時,采用“建立殘疾兒童發現、診斷、評估、轉介、安置運行機制;建立殘疾兒童確診和報告定點醫療機構制度、明確定點醫療機構的職責;建設殘疾兒童信息通報系統;設置殘疾兒童入學鑒定委員會”;加強康復課程建設和開展個別化教育與康復訓練等具體做法,以規定殘疾兒童“發現-診斷-安置”的工作流程與方法,確立“定向轉診-定點確診-回訪上報”及“醫教結合綜合鑒定-科學安置-統籌實施康復與保健”的工作模式。最終建立起殘疾兒童發現-診斷-隨訪-安置-綜合干預等完整的特殊教育服務體系,并不斷完善。
3 特殊教育“醫教結合”的積極作用
特殊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殘疾學生的發展,使之融入主流社會,適應社會生活。特殊教育“醫教結合”的實施,符合殘疾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實際需求,有助于每一個殘疾學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全面發展。對特殊教育學校工作而言,實施“醫教結合”具有如下積極作用。
3.1 轉變特殊教育觀念,完善特殊教育學校職能
教師以往所采用的傳統、單純的教育手段在特殊教育中所能起的作用很有限。比如有的教師以往在面對不會開口說話或口齒含混不清的聽障學生時,“教學手段和方法單一,對聾童發不出或發不清楚的音往往束手無策,常常只能用傳統的教育手段一味地讓聾童反復模仿”,效果往往很差。通過“醫教結合”實踐,教師可以學習康復技能,會知道說話困難可以從呼吸、口唇舌運動、發聲和構音等方面去找原因,并實施針對性的言語訓練方法,從而具備一些療育結合的新思路和辦法。“醫教結合”實踐可以使教師在特殊教育觀念上逐漸走出那種“教育是萬能的、是無所不起作用的”認識誤區,加深對現代康復醫學的認識,提高對殘疾兒童康復過程、康復需求的認識,一定程度上改變過去那種“先醫后教”、“醫教分離”的認識和做法,逐漸采用“當醫則醫,當教則教;醫中有教,教里融醫;醫為教用,教需醫輔;醫教結合,科學發展”的務實做法。
“醫教結合”實踐也能使一些特殊教育學校逐漸認識到,在面對中重度特殊學生時,學校的職能定位不只是單純的學科教學和知識傳授。提供康復訓練,滿足特殊兒童的康復需求也是特殊教育學校的重要職能之一。在有些自發探索康復課程的培智學校中,康復課程正逐步成為學校的核心課程。
3.2 掌握新技術新方法,解決特殊教育中的新問題
訓練器具、假肢、矯形器、助聽器、人工耳蝸、輔助溝通系統、電子導盲杖等現代科技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殘疾兒童身上及學習生活場所中。這些新技術新科技的運用,給特殊兒童教育和康復工作帶來了機遇和挑戰。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如何在學校各項工作中充分發揮這些輔助設備的作用,幫助殘障學生改善生存和生活狀況?如何教會殘障學生或家長使用這些輔助設備?如何利用這些設備更好地為殘障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服務,成了特殊教育學校和教師們面臨的新問題。
“醫教結合”的實踐探索,能幫助學校和教師逐漸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和途徑。通過實踐操作和繼續教育的形式,大部分教師都能掌握一些可在學校環境和教學中實施的康復方法與技術,充分發揮學校所配備的基本康復設備、器械,以及殘障個體所適配的輔助設備的作用。還可以和其他專業人員配合,通過教育、康復與醫療(與醫生配合)等手段的綜合運用,使殘障學生得到更理想的發展。
目前,一些較先進的評估和康復訓練的手段方法已運用在特殊教育學校的“醫教結合”實踐中。與一些傳統的方法相比,這些手段方法可以提高特殊兒童參與教育訓練的興趣,減少教師的工作量,還能及時地反饋訓練效果,提高訓練的科學性、針對性。
3.3 推動最佳實踐模式的探索,提升特殊兒童教育水平
特殊教育學校的“醫教結合”實踐是基于特殊兒童的實際需要、康復醫學和特殊教育等領域所積累的科研成果、前人探索的成功經驗而展開的。特殊教育“醫教結合”實踐探索證明了該模式對特殊兒童發展的有效作用,也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比如,有人將目前國內常用于醫療康復機構的“引導式教育”引入到特殊教育學校的腦癱兒童教育康復中,并進行1年的隨訪評估,得出“引導式教育有助于特殊教育學校腦癱兒童上肢、下肢和軀體、及平衡功能的改善,并有助于減少不良事件和副反應”。有實踐者指出,“醫教結合”的康復模式既促進了孤獨癥學生的身心康復進程,又能滿足他們接受教育的需求。“醫教結合”的康復模式是促進孤獨癥兒童心身健康發展、全面康復的一種趨勢和比較理想的一種模式。而自2001年起開展“醫教結合”試驗,探索一種更科學、對殘疾孩子的發展成長效果更好的教育教學模式的哈爾濱燎原學校,更是得到時任國務委員劉延東同志的肯定:“哈爾濱燎原學校以“能生存、會生活”為辦學目標,通過醫教結合等創新模式培養智障學生,使他們樹立信心,融入社會,事跡感人”。
這些特殊教育學校的實踐證明:多年來,特殊教育學校里的“醫教結合”探索,對殘疾學生進行綜合康復、多重干預、潛能開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將進一步推動特殊教育最佳實踐模式的探索,推動更多適合我國國情、省情和各校校情的特殊教育實踐模式的提出,推動特殊教育的內涵發展,進一步提升我國特殊兒童教育水平。
4 總結
篇3
本文結合精準醫學概念,探討中西醫結合臨床教育如何在理念上、實踐中與現代醫學前沿接軌,同時分析中醫臨床教育與現代醫學前沿接軌存在的問題與對策,闡述如何在中西醫結合教育過程中樹立“衷中參西”的根本理念和“兼收并蓄”的學習模式。
關鍵詞:
個體化診療;精準醫學;中西醫結合;臨床教育
中西醫雖有不同的理論體系和歷史發展沿革,但二者從誕生之日起,都是以治愈疾病為目的,對于疾病認知模式雖有偏向“形而上”或“形而下”的差異,但其臨床療效的實現,必然都是通過對人體的病理狀態進行了調整而實現的。中醫現代化科研所作的努力就在于使中醫的診療方式能夠用現代醫學的方式進行闡釋,在保持中醫診療思維方式的基礎上,有利于深入理解中醫藥特點和優勢發揮的原理,這在中醫發展過程中,是有益且必要的一個環節。本文結合精準醫學概念談如何在中西醫結合教育過程中樹立“衷中參西”的根本理念和“兼收并蓄”的學習模式。
1在理念上中西醫結合臨床教育與現代醫學前沿接軌
由于時代背景和文化不同,中西醫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形成明顯差異。西醫的理論是自然科學的一個分支,中醫理論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交織在一起,如中醫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氣、陰陽、五行,更多地是從哲學的層面進行人體現象的解釋,如果只從實證的角度評價,中醫理論就會被認為是粗糙和模糊的,然而中醫理論這種系統的、整體的、動態的對生命體的認識進而衍生的理法方藥體系,恰恰是中醫的特色和優勢所在,其明確的臨床療效使中醫具有了頑強的生命力,對此持一味否定和固步自封的態度都不符合中醫認識事物兼收并蓄的特點,而在與現代醫學結合時,完全可以“和平共處”“”,不必強求理論上的融合,而從尋求理念上的對接入手。在中西醫結合臨床教育過程中,對于最新的現代醫學概念,在充分認知的基礎上,應該學會與中醫學進行比較聯系,發現異同之處,從而加深理解。如當“精準醫療”等概念出現時,我們應該在臨床過程中將其與中醫的診療進行比較并進一步加深中西醫結合的理解。“精準醫療”(PrecisionMedicine,PM)是近幾年提出的新的醫學概念,它是通過深入了解每個患者的遺傳學和基因組學信息,力爭做出達到分子水平的準確診斷,為臨床治療決策和正確用藥提供詳細的參考依據,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療效果[1]。精準醫療是一種基于病人“定制”的醫療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醫療的決策、實施等都是針對每一個病人個體特征而制定的,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是在合理選擇病人自己的遺傳、分子或細胞學信息的基礎上進行的[2]。中醫診療過程自古以來就是一種基于病人“定制”的醫療模式,根據每個具體病人在疾病過程中某一個病理階段的“證”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中醫的“病”“體質”,同時考慮到患者所處的地理環境、氣候環境,甚至要對患者的心理狀態、依從性要加以考慮,才能算是完成了一次“量體裁衣”式的診療。中醫將每一個可能影響疾病發生發展的因素加以考慮,并在臨床診療過程中加以處理或在醫囑中加以體現,雖不同于現代醫學精準醫療借助了先進的現代科技將遺傳信息與診療相對應,并做到精細、量化,但二者在診療過程中“量體裁衣”的個體化診療理念是一致的,并不存在沖突,隨著科技的發展,中醫也越來可能將其診治方式以更加客觀量化的方式加以呈現。認識到這一點,才會具備中西醫結合的思想基礎。通過深入比較精準醫療與中醫診療思維理念的異同之處,在中西醫結合教育過程中使學生更深入了解中西醫各自的優勢,在理論上“”,在理念上尋找共同的思想基礎,進一步進行臨床科研實踐,才能更好地進行中西醫結合。
2中西醫結合教育如何在實踐中與現代醫學前沿接軌
在中西醫結合臨床教育過程中,借助精準醫療等新的技術的出現,將其與中醫理念與臨床科研實踐結合起來,有助于使“衷中參西”的中西醫結合原則落實到臨床和科研實踐中。
2.1中西醫結合與現代醫學前沿接軌的臨床實踐
中醫與精準醫學結合,不是與精準醫學比較誰更能做到精準,而是應該思考在臨床上如何使之發揮更好的療效,精準醫學目前在腫瘤的治療中應用較多[3],采用的方法是根據患者腫瘤的特定基因選擇一種針對性的藥物進行治療,在此過程中,中醫與西醫結合的原則應該是“減毒增效”,盡管中藥在治療過程中對腫瘤的抑制作用不可忽視,但相對于靶向藥物治療的效果評價的證據尚未能完全按照循證醫學的規則進行,在抗腫瘤治療時,中醫藥的特色優勢主要不是針對腫瘤瘤體本身,而是著眼于人體的整體狀態,依據靶向藥物進行“精準治療”的過程中,患者出現的臨床不適癥候進行診治,通過發揮中醫藥“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的優勢,改善臨床癥候和病理狀態,以減少毒副作用,使“精準治療”能夠順利進行,從而達到“增效”的治療目標,如中醫聯合吉非替尼治療肺癌的研究,已總結出配合吉非替尼肺癌靶向治療20種常用中藥以及核心處方藥物:黨參、黃芪、金蕎麥、沙參、麥冬、龍葵、白英、甘草、黃精、紅景天。體現了扶正解毒的基本法則,在治療過程別重視從整體出發,調補肺、脾、腎三臟,靈活運用“培土生金”“金水相生”之法[4]。從臨床療效的角度,更好地進行中西醫結合的實踐。
2.2醫學科研中與現代醫學前沿接軌的中西醫結合實踐
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使醫學科研越來越精確,也成為精準醫療得以實現的基礎,這些組學的理念與中醫的系統觀念有相似之處。如“代謝組學”的概念,是由Nicholson等在1999年提出[5]。因其“組”“群”“譜”集成的功能特點,可以更好地反映中醫“證”的本質。使其成為證候標準化研究的一種有效的途徑,代謝組學的系統研究方法在本質上與中醫理論相一致。中醫采用多成分多靶點作用方法用于疾病的治療,與代謝組學的整體觀完全吻合[6]。目前已有較多中醫聯合代謝組學技術的研究,如王喜軍等[7]應用高通量、高分辨、高靈敏度的UPLC-MS分析儀器,結合模式識別、專家系統等生物信息學技術,建立黃疸證和陰黃、陽黃證的特征性代謝模式,并從微觀角度解讀黃疸、陰黃和陽黃證候的科學內涵。王廣基院士課題組[8-9]采用GC-TOF/MS分析冠心病不同中醫證型(痰阻心脈、氣陰兩虛、氣虛血瘀及氣滯血瘀型)患者血漿代謝譜,其結果顯示能將疾病組與健康組明顯區分,并與臨床中醫癥狀分級量化指標顯著相關,提示中醫分型的物質基礎可能正是代謝組學所研究的體內小分子化合物。代謝組學技術有利于助力精準醫學的發展,也有助于進行中醫“整體觀”臨床診療機制的闡釋,從現代科學角度進行中醫藥的繼承與發展,這種理念上的共通之處更易于進行中西醫結合。
3中醫臨床教育與現代醫學前沿接軌中存在的問題
3.1信中還是信西的問題
在中西醫結合的臨床教育中,要注意培養學生“衷中參西”的觀念,西醫臨床診療的過程中,以指南為參考依據,而中醫臨床的特點和優勢決定了其臨床統一模式形成的難度,因而在進行診療活動中,尤其是對于剛畢業的學生,西醫的診療相對易于操作,中醫的辨證相對較難把握,因而在心理上容易認為西醫更加客觀,中醫更加主觀,而且中醫的陰陽五行及中藥的四氣五味等與西醫學的認知在理論層面較難對應,所以在這個階段,臨床教育對樹立中醫臨床信心至關重要,一方面,要肯定西醫的認知模式的實用性,同時,要充分認識中醫臨床自身的特點、規律和優勢,不能一味地在理論層面尋找對應,而要更多地從理念上尋找共同點,如目前西醫學對中醫扶正、驅邪的理念,未病先防的理念,并不存在認識上的沖突,從中西醫的療效優勢上樹立自信,進而比較中西醫各自的優缺點,然后從相互彌補彼此的不足入手。隨著中西醫結合臨床實踐的深入,加深對彼此的理解,更好地為臨床診治疾病服務。
3.2會不會影響中醫思維的問題
中醫和西醫的思維方式有差異,西醫以客觀數據作為診療的依據,中醫通過望、聞、問、切收集的臨床資料進行辨證論治,收集到臨床信息都必須由臨床醫生進行主觀思維的綜合判斷,在中西醫結合教育過程中,要牢固樹立采用中醫思維方式進行臨床的思想意識,中醫辨證論治的整個過程必須完全按照理、法、方、藥的思維過程進行,在此過程中西醫學的認識作為參考,不能影響到辨證論治的思維過程,否則可能會影響中醫療效優勢的發揮。在中西醫結合臨床過程中,將理念的相同之處作為結合的切入點,將臨床療效的提高作為結合的目的,將機理的闡釋作為結合的手段,將理論的差異作為深入思考的方向,在保持自身特點和優勢的同時,借助現代科技,借鑒現代醫學研究方法,更好地將中醫臨床有效性的機制和原理加以闡釋,使中西醫能夠進行更通暢的交流,更好地為提高臨床療效作出貢獻。
作者:王睿林 單位:第三二醫院中西醫結合中心
參考文獻
[1]彭亦良,周雄.精準醫療對未來醫學發展的啟示與質疑[J].中國醫藥生物技術,2016,11(1):88-90.
[2]夏鋒,韋邦福.精準醫療的理念及其技術體系[J].醫學與哲學(臨床決策論壇版),2010,31(22):1-3.
[4]劉浩,林洪生.基于無尺度網絡分析中醫藥配合肺癌靶向治療用藥與處方規律[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5,33(7):1671-1673.
[6]賈偉,蔣健,劉平,等.代謝組學在中醫藥復雜理論體系研究中的應用[J].中國中藥雜志,2006,31(8):621-624.
篇4
關鍵詞:醫學影像技術;人才培養模式;醫工融合
20世紀以來,隨著國內外生物醫學工程、計算機、微電子技術及信息科學技術的進步,計算機斷層掃描、磁共振成像、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數字X線攝影、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以及超聲等先進醫學影像設備廣泛應用于臨床,醫學影像技術學科內涵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隨著醫學影像設備不斷更新,軟硬件不斷升級,諸多新業務、新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推動著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乃至整個醫療行業發生重大結構性變化。現代醫學影像技術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決定了合格的影像技術人才必須具備操作各種影像設備的能力,掌握醫學圖像的后處理技術(如各種圖像重建技術、手術引導技術等)、信息技術(如PACS、遠程放射學等)、綜合圖像技術(如功能圖像與解剖圖像、CT與MRI、超聲與X線影像的融合)等;學生必須具有臨床醫學、醫學影像學及生物醫學工程等多學科綜合背景知識;具有掌握本學科國內外學術發展動態和獨立科學思維能力;具有在本學科探索與創新,獨立從事科研、教學或擔任專業技術工作的能力。同時,還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溝通技巧,善于處理與患者及家屬與臨床其他學科人員關系;具有不斷自我學習、更新知識結構、適應新技術要求的能力。結合學校特色及地方衛生事業需求,部分院校在醫學影像技術專業辦學理念、人才培養模式及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研究與實踐,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如徐州醫科大學提出了“走理工醫結合之路,培養復合型醫學影像技術人才”的辦學理念[1],泰山醫學院推行了“三型”人才培養體系[2],吉林醫藥學院強調對課程體系的改革和實踐能力的培養[3],天津醫科大學構建了“三全”人才培養實施體系[4]。
1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問題
2012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目錄中,在醫學技術類下增設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代碼:101003)。截至2018年,全國開設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本科院校已達109所。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飛速發展同樣帶來很多問題,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醫工交叉融合度不夠、課程體系特色性不夠彰顯、教學形式單一、實驗條件不足。
1.1醫工交叉融合度不夠
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是基于現代醫學對高端醫學影像設備應用、管理及維護人才上的需求而迅速發展起來的新興醫學分支學科。在“精準醫療”“大數據”“影像導航”等逐步取代傳統醫學影像概念的今天,專業要培養的是“懂原理、精應用、有發展”的復合型應用人才。而我國大部分醫學院校忽視了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理學學位的現狀,臨床醫學與理學學時配比不合理,醫工結合教育出現漏洞,醫學與理工之間的內在聯系沒有充分協調[5]。
1.2課程體系特色性不夠彰顯
課程教育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基本途徑。為建立健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201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組織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研究制定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對專業基本要求、辦學標準、辦學條件有了明確的規定。由于許多院校創辦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時間較短,文化積淀不夠深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的建設或基于原有醫學影像學專業基礎、或基于國家專業標準,應用型、特色性不夠明顯。
1.3教學形式單一
在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教學中,大部分院校仍采用傳統的教學理念和單一的教學模式。從臨床醫學、解剖學、斷層解剖,到醫學影像技術和設備課程,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形式導致教學效率降低。1.4實驗條件不足醫學影像技術實踐載體是價格昂貴的大型影像設備,這些給普通院校的實踐教學條件配置帶來很大的困難。全國開辦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院校,通常先集中理論教學、校內仿真模擬,最后借助附屬醫院開展實踐教學,理實分離、校內實踐學時少往往是大部分院校的辦學現象。
2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面對高端醫學影像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迫切需求,為培養“懂原理、精應用、有發展”的影像技術專業人才,解決“醫工融合、理實融合、校企醫融合”等難題,探索以實踐能力培養為主線、人文素養并舉的“三位一體、四早引領、五方貫通”人才培養模式,完善醫工結合校企醫合作運行機制,促進學生素質、知識和能力的全面協調發展。“三位一體”指校、企、醫三方融合,共同設計具有時代前沿和地方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共同打造實踐平臺、共同建設課程體系和實踐體系。“四早引領”指醫學影像技術職業生涯早規劃、角色早體驗、能力早實踐、素養早培育,將職業理想浸潤到整個教學實踐過程。“五方貫通”指:理實融合貫通、解剖與影像貫通、學業與行業標準貫通、醫工融合貫通、人文與專業技術貫通。通過構建虛實結合的實踐教學條件,完成理實貫通及解剖與影像的貫通融合;通過重構教學內容,完成學業與行業標準貫通及醫工融合貫通;通過改革教學模式,實現能力遞進及人文與專業技術融合貫通,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與解決問題的實際水平。
3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3.1構建醫工融合課程體系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指出:“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是教育的微觀問題,解決的卻是戰略大問題”。課程體系建設是學生綜合素質與專業技能水平培養的重要保障。圍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思路,以“實踐與人文”并重為課程體系的主要價值取向,以“行業需求”為課程設計的基本準則,以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為目標,重構“醫工融合”課程體系。隨著影像設備在醫學活動的作用和地位的提高、設備的智能化水平不斷上升,像質量控制管理的研究已引起世界范圍內的相關從業人員的高度關注[6]。但目前醫學影像技術專業針對設備質控能力的培養的重視度還不夠,影像設備技術人員對高端影像設備的應用能力亟待加強。在課程體系設置中,對接專業質量國家標準,設置傳統公共課程、基礎課程外,為打造專業特色,結合高端影像技術人才市場需求,以典型醫學影像技術設備(CT、MRI、超聲、核醫學)為載體,進行核心課程的系統化整合,從課程設置、教材、實踐等方面強調質量控制與檢測的能力培養。具體內容主要有:(1)增加電子基礎類學時,增加AI技術的醫學應用、智能醫學影像等課程的設置。(2)強調醫工知識的融合,將影像設備原理與技術應用課程“復合”,開設“醫學影像技術及設備”系列課程。(3)加大特色能力培養,建設“質量控制與檢測”課程體系,建立實踐課程資源,融入專業課程和專業拓展課程。課程的設置見表1。
3.2推進三結合教學模式
大學作為國家的核心社會機構,人才培養強調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知識社會的深入推進改變了人才培養的方方面面,教師與學生的角色使命,以及課程與教學的形式,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7]。近年來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改革成為了各學校提升教學質量的熱點。以問題為基礎(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學方法、以病例為基礎的(Case-basedlearn-ing,CBL)教學方法、基于團隊的學習(Team-basedlearning)和任務型教學(Task-basedlearning)的TBL教學法、翻轉課堂模式(Flippedclassroommodel,FCM)、混合式學習(Blendedlearning,BL)、微課、慕課(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等一系列教學模式和方法推陳出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逐步被認可。順應國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的建設目標和要求,推進信息化教學,特別是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醫學影像技術教育內容的深度融合,建立“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教育信息化教學環境,促進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改革,形成“線上與線下相結合、虛擬和現實相結合、自主學習和教師教授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構建“知識-情境-交互-體驗-反思”的深度學習空間,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知識”以融合線上和線下教學為一體,線上構建課程平臺,線下采用混合式學習模式,進行知識的傳授;“情境”以醫學影像實訓中心模擬醫院科室場景為要點,構建設備、環境、防護要求、文化等沉浸式實訓環境,使學生感知影像技師的真實工作場景;“交互”以線上虛擬實訓中心及線下虛擬仿真實訓平臺(人體解剖虛擬平臺、斷層成像虛擬平臺、醫學影像診斷虛擬平臺、影像設備原理虛擬平臺)為載體,借助信息化技術,提供學生自主學習和實踐的空間;“體驗”以真實的醫學影像設備為對象,借助現有的醫學影像設備,著重強調學生操作規范及設備質量控制與檢測能力;“反思”以改革考核方式與評獎,將理論考核、實踐考核、技能大賽和課程設計等為驗證方式,激發學生創新精神。
3.3打造醫教產教研教賽教四結合平臺
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是一門實踐性要求極高的專業。應用型院校在教學實踐中必須把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排在首位。與傳統的“學徒式”動手能力培養不同,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需要能融入行業、精通標準、善于應用、熟悉研發,搭建集教學、科研、競賽為一體的實踐教學平臺尤為重要。上海健康醫學院借助上海市一流本科引領計劃項目,開展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學生實踐教學平臺的整體設計,搭建醫教、產教、研教、賽教四結合平臺。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緊密結合醫院(企業)崗位工作情境、操作指南、職業標準,打造具有國內一流水平的醫學影像虛擬實訓中心,以信息化技術為支撐,以虛擬軟件和實體設備為載體,形成沉浸式教學環境,完成實踐技能的初步培養;建成由附屬醫院和知名三甲醫院的同質化校外實踐基地,緊密結合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標準實施,完成實踐技能的提升;全國影像技能大賽的組織與參與,與醫院、企業合作建立緊密對接行業發展現狀的“醫教聯合體”,提升專業教學的時代特征性、適用性、科學性、先進性,完成實踐技能提升成效的檢驗;借助上海市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科研與教研的常態化開展,完成實踐技能的創新與再現,提升實踐教學的效度與信度。
4結論
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是醫學教育領域創辦時間短、理工醫多學科交叉的專業,人才培養任重道遠,需要在專業定位、教學模式、教學資源等方面不斷探索和明確,以滿足社會的高端復合型影像技術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闞仁建,劉.醫學影像技術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以徐州醫科大學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為例[J].衛生職業教育,2019,37(20):24-26.
[2]宋莉,王曉艷,車琳琳,等.醫學影像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途徑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9(2):9-10.
[3]劉國浩,楊娜,劉虎,等.應用型院校醫學影像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優化與教學方法改革的探討[J].重慶醫學,2017,46(7):992-994.
[4]潘玉梅,張雪君,于春水,等.立德樹人背景下醫技類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研究———以天津醫科大學醫學影像技術本科生培養為例[J].醫學教育管理,2020,6(1):24-27.
[5]耿左軍,閆樂卡,秦瑞平,等.本科人才培養定位的研究與實踐———以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9(52):132-135.
[6]陳自謙.大型醫學影像設備質量控制與質量管理的現狀與思考[J].中國醫療設備,2018,33(10):1-6.
篇5
關鍵詞:老年健康服務業 人力資源 對策
1.研究背景
1.1健康服務業的發展背景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自身健康越來越重視,“已病才就醫”已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健康的需求。而健康服務正是把被動的“已病才就醫”模式轉變為主動的“未病先預防”模式的活動,可以間接節約醫療費用,保障個體健康。在發達國家,健康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15%,而在我國,健康產品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5%。[1]當前,我國健康服務業正處于起步階段,政府應以多種方式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
1.2 我國老年人口現狀
早在1999年中國就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我國不僅是世界上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也是老年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目前正面臨著老齡化的挑戰。據民政部印發的《2013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3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0243萬人,占總人口的14.9%。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3161萬人,占總人口的9.7%),達到2.02億,老齡化水平為14.8%。
1.3 老年健康服務需求
《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年)》指出,伴隨老齡化進程加快,我國慢性病發病人數也快速上升,2012年我國有確診慢性病患者2.6億,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已經占到我國總死亡的85%。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對醫療服務需求勢必增加。此外老年人對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在身體、心理,社會支持等方面的長期護理需求量也在擴大增加,還有老年人的保健知識匱乏,保健意識淡薄,這些需求都決定了我國要大力發展老年健康服務業,從而改善國民生活狀況,提高其生活質量。
1.4 相關概念界定
健康服務業以維護和促進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為目標,主要包括醫療服務、健康管理與促進、健康保險以及相關服務,涉及藥品、醫療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產品等支撐產業。
老年健康服務是指為老年人提供健康相關的服務活動。本文討論的老年健康服務以健康管理和促進為主,主要內容包括醫療保健、健康養老以及健康體檢、咨詢管理等,提供機構主要為基層社區衛生機構和養老機構,暫不討論傳統的大型醫療衛生機構提供的醫療衛生服務。
老年健康服務業人力資源管理主要是指通過對提供老年健康服務的人力資源的培養和開發,利用有效的激勵機制進行保留激勵,進而提高老年健康服務水平。
2.老年健康服務產業人力資源管理現狀
2.1 老年健康人力資源數量不足
目前,大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護人員數量較少,而且醫護比例偏低。養老機構老年健康服務人員更是缺乏,有些養老機構甚至沒有醫療衛生室,有些養老機構即使設置醫療衛生室,人員配備數量也是偏少。例如,煙臺市老年福利中心常住老年人口達1000人,而醫生僅有3名,藥劑師1名,護士1名。醫護人員數量明顯不足,不能滿足日益增加的老年醫療服務需求。
2.2 老年健康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
老年健康服務服務人員學歷、職稱及專業結構都不盡合理。尤其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護人員的文化程度以中專學歷為主;職稱以初級為最多,高、中、初級人員比例失調。醫生以西醫為主,滿足老年人健康需求的老年醫學、康復醫學、中醫保健、慢性病管理等專業人才匱乏。養老機構的健康服務人員構成大多以返聘退休人員為主,在職醫護人員也以初級和中級職稱為主。
2.3 老年健康人力資源服務質量偏低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本身對老年健康服務沒有足夠重視,在服務模式上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轉變,還是在醫院等病人上門,以臨床醫療為主,忽視老年群體的健康保健服務。
2.4 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
社區和養老院都存在對老年健康服務人員的教育培訓重視程度不高,缺乏合理的用人晉升機制。工資福利水平偏低,有些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的社會保險也沒有落實,這些都影響老年健康服務人員的穩定性和積極性。
3.完善老年健康服務產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對策與建議
3.1 提高政府對老年健康服務業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視程度
加強政府引導,正確認識老年健康服務人力資源管理的特殊性。堅持積極引導,營造市場環境,搞好人力資源規劃,研究鼓勵扶持政策,推進老年健康服務人力資源管理加快發展。
老年健康服務是社會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應對人口老齡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通過對老年人服務,從而改善其生活狀況,提高其生活質量,更能擴大就業機會,因此應該把老年健康服務業人力資源管理納入國家對應人口老齡化的發展戰略。
3.2 加大人才培養和職業培訓力度
人才培養是開展老年健康服務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關鍵。由國務院的《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40號》指出,為了健全人力資源保障機制應該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開設健康服務業相關學科專業,引導有關高校合理確定相關專業人才培養規模。
根據社區服務站工作職責,按照“重要人才重點培訓、優秀人才優秀培訓、緊缺人才加緊培訓,年輕人才全面培訓,專業人才專門培訓”的原則,積極鼓勵和安排工作人員到上級醫院進修、學習和培訓,拓寬視野,加強理論修養,提高業務能力和水平。其次加強違紀人員的學歷教育,鼓勵衛生人員參加成人高考、自學等,通過提高學歷和職稱,著重培養一支高素質全科醫生隊伍。
3.3 健全薪酬福利體系
要建立基本的薪酬福利保障機制,以保證老年健康人力資源隊伍的穩定性,提高其積極性。對老年健康服務從業人員,按規定落實國家有關補貼政策,探索建立特殊崗位補助制度,落實老年健康服務人員尤其是社區老年健康服務人員的社會保險制度,逐步提高老年健康服務從業人員的工資福利待遇。
3.4 提倡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的發展
“醫養結合”是養老服務的充實和提高,就是重新審視養老服務內容之間的關系,在養老服務中融入健康理念,以區別傳統的單純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養老服務。醫養結合服務機構作為養老機構的一種,在做好老年人生活護理服務、精神慰藉服務的基礎上,著重提高醫療診治服務、大病康復服務、臨終關懷服務的質量。對于養老院建醫院這種方式需要增加具有醫療資格的醫師和專業護士,而對于醫院轉型為醫養結合服務機構這種方式,由于入住老人增加,也需要增加相應的護理員。因此,醫養結合服務機構更應重視老年健康服務業人力資源的管理。
參考文獻:
[1]王海麗.我國健康服務業發展現狀調查解析[J],2013,24(6):33-34.
[2]張生.中國老年健康服務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機會分析報告[R].中國行業研究所,2013.
篇6
醫養融合養老模式是近年來由政府倡導與推動,整合醫療服務和養老服務,從而形成滿足老年人需求的連續的綜合的養老服務。相關政策與實踐正處于摸索試點階段。本文從公共治理視角,對成都市慢性病醫院醫養融合實踐的研究表明,成都市醫養融合機構目前存在行政管理碎片化、跨部門管理協調不足,資金支持及專業人才匱乏,組織間信任及互動機制缺失等問題。建立基于多元主體共享參與,促進醫養融合發展的三個保障機制――資源配置機制、監督評價機制及風險共擔機制將有助于成都市醫養融合養老服務模式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公共治理;醫養融合;保障機制;網絡組織
〔中圖分類號〕D63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8048-(2017)01-0114-07
醫養融合是指整合醫療資源和養老資源,將老年人的醫療服務和基本生活照料相結合的養老模式。2013年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及《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后,醫養融合模式正式開始進入公眾視野。四川省于2015年制訂出《養老健康服務業發展規劃(2015-2020)》,明確了四川省醫養融合養老模式發展的目標與規劃。成都市在四川省內較早出臺了醫養融合相關政策,成都市人民政府2015年出臺《關于加快養老服務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要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推進機構醫養融合、推進醫療衛生資源進入養老機構、推進社區醫養融合、推進醫療衛生服務進入高齡老人家庭、強化社區老年醫療居家服務功能。
醫養融合作為一種新的合作治理模式,涉及多部門多領域的跨部門決策及跨行業資源整合。從目前的醫養融合相關政策來看,指導性意見較多,明確的方案設計、實施辦法較少;對醫養融合中現存的如多頭領導、醫療機構缺乏合作動力等問題尚缺乏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支持。多部門合作缺乏統一的協調與監督主體,將直接影響“醫”“養”資源的互通。鑒于此,從公共治理視角探索成都市醫養融合養老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醫養融合研究現狀綜述
針對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及其對經濟發展、老年人健康所帶來的影響,世界衛生組織于1987年首次提出“健康老齡化”的概念,并于1990年把“健康老齡化”作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發展戰略,認為“健康老齡化”不僅是一種醫療保健目標,更有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應從社會學的角度加以詮釋〔1〕(鄔滄萍、姜向群,1996)。國內關于醫養融合的研究是在“健康老齡化”理念的推動下開始的,諸多學者從社會學角度關注老年人健康狀況與養老模式之間的關系。郭東、李惠優等學者(2005)引入“醫養結合、持續照顧”理念,提出通過醫療和養老機構間的多方式結合,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2〕。社會學和人口學領域的學者們也為此做了大量的研究。高慧鴿,鐘悅文 (2010)指出機構養老發展不夠成熟,機構建設尚未完善〔3〕。王榮欣,秦儉等 (2011)認為老年人對社區衛生服務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醫療照顧、上門醫療服務等〔4〕。政府出臺醫養融合模式相關文件以后,學者開始致力于對醫養融合模式的探索。唐鈞 (2016)將醫養融合模式看作一個整體,要追求整體效應,就必須先使兩個“部分”――醫療和護養,充分地分化,使整體大于部分之和〔5〕。
西方學者對醫養融合的研究主要基于養老服務中的整合照料。“整合照料(integrated care)”是英國學者針對老年人口養老、醫療需求提出的一個概念。學者Henk N.和Philip C.B. 認為,整合照料是針對具有相似需求或問題的群體提供多方位、全面的一套計劃詳細、實施落實的服務和照料〔6〕。Jan Reed 等人(2005)通過進一步研究,指出“整合照料”是一個蘊含多層次內容的復雜概念〔7〕。國外學界普遍認為“整合照料”分為三個層面:體系層面、機構層面和個人層面。Hudson B (2002)針對機構層面,指出養老服務機構內部或機構間的分工協作來實現整合照料〔8〕。Leichsenring(2004)整理歐盟九國整合照料各個領域的落實情況〔9〕。Caroline (2003)通過兩個機構之間整合資源的案例分析,發現結構性的整合能夠有效地將分割、破碎的體系轉變成一個具有示范效應的服務規劃和供給系統〔10〕。著名的PACE計劃是美國醫養融合有效且成功的模式。Hong-Ting Chan(2008)等認為,PACE服務最大的優點就是整合了經濟支持,疾病診療和長期照料服務,能使脆弱的老年人在社區得到家庭照顧,同時節約成本〔11〕。但同時PACE也面臨著挑戰:需要前期大量的投資;未能吸引中等收入群體;初級保健醫生的選擇和社區醫生的參與不足;資金支持和技術支撐力度不夠〔12〕。
綜上,目前國內的研究主要偏重于醫養融合機構服務內容和服務模式,針對醫養融合網絡組織的互動、合作機制的研究尚少。國外的研究則對于機構間的分工協作以及資源的整合方面提供了一定借鑒。
本文基于公共治理的視角,通過案例分析的方法對成都市典型醫養融合機構――成都市慢性病醫院進行分析,重點考察其醫養融合的合作機制――要素、特征及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了促進醫養融合的合作保障機制――資源配置機制、監督評價機制以及風險共擔機制,特別是明確了政府在這一多主體協同治理模式中的角色定位和治理職責。
二、公共治理視角下成都市醫養融合實踐及問題分析
成都市慢性病醫院是一所集醫療、預防保健、康復、科研教學為一體,以老年病、慢性疾病的治療康復為重點的專科醫院。作為成都市醫養融合機構的先行者,該醫院醫養融合模式主要包括三種渠道(見圖1):一是醫院開展與其他基層社區合作,并由醫院組建專業醫療團隊,定期進入合作社區提供老年人的醫療咨詢與指導、健康知識宣傳以及部分健康檔案管理等服務,形成一條雙向轉診的綠色通道。二是醫院自身提供老年人的醫療與照護服務,在醫院內部涉及醫養融合的科室有寧養中心、康復醫學科、臨終關懷科等。三是基于對老年病慢性病等疾病的醫療和老年人照護的經驗,成都市慢性病醫院還專門開展對老年人照護的護工及管理人員培訓,并由成都市政府為其增掛“成都市老年服務示訓中心”,以帶動培養更多的老年人醫療和健康護理專業人才。
公共治理視角下醫養融合養老模式是政府部門、醫療機構、養老機構、社區及個人等多主體參與的治理模式,政府在多元化的治理體系中既擔負管理社會事務的責任,也承擔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責任,同時,治理體系中還涉及醫院、養老機構、社區及其他社會力量等主體的自治〔13〕。
(一)以政府為中心的服務提供者之間的合作
目前政府對成都市慢性病醫院醫養融合模式的監管分屬兩個主管部門:醫療衛生由成都市衛計委直接監管,而養老主要由成都市民政局監管,在護工資質認定以及與社區、養老機構合辦養老時,監管主體就是民政局和人社局。
多部門管理仍然體現為碎片化的部門分割式管理,沒有形成統一的公共治理體系。治理理論認為政府的能力和責任不在于政府的權力大小,也不在于政府的命令或者政府權威的運用,而在于政府能夠運用新的工具和技術對公共事務的解決進行一定的控制和指引〔14〕。在政府部門的監管下,醫院、社區、養老機構及其他社會力量共同提供養老服務,政府在這樣的治理體系對各個服務提供者進行一定的控制和引導,但目前成都市醫養融合模式中醫療衛生與養老分屬不同的監管部門,互不干涉,人、財、物、技術及信息等資源投入也沒有完全整合。另一方面,非盈利組織和公民尚未真正進入公共治理,雖有部分私營機構參與提供公共服務,但尚未形成政府主導的,普通公民、社區以及醫養融合機構之間相互合作的四位一體局面。
(二)由政府監管的資金籌集方式融合
成都市慢性病醫院運作資金的籌集渠道主要包括政府補貼、慈善機構募集以及機構自身運營收益等。第一,政府方面。成都市慢性病醫院的醫療衛生服務資金的5%來源于政府,但醫養融合模式尚未得到政府的專項資金;在護工培訓方面,醫院曾得到發改委的一次性配套資金250萬;其余的財政補貼主要以基本醫療保險對老人基本醫療和養老服務進行補貼的形式。第二,慈善機構方面。2014年成都市慢性病醫院攜手成都市市慈善總會,成立以“成都市慢性病醫院”冠名的愛心助老基金,向社會募集基金用于助老、助醫等慈善項目。第三,機構自身運營方面。一方面,醫院日常通過提供有償的老年人衛生醫療服務獲得收益。另一方面,該醫院擁有一套完整的護工培訓體系、管理標準以及收費標準。當老人進入醫院后,首先按照ABCDE五個等級對老人的能力進行評估,然后根據不同的等級對應不同的服務內容,并根據不同的服務內容采取不同的收費標準。
然而,資金、機構硬件設施以及專業人才的稀缺,使醫養融合服務受到一定限制。成都市慢性病醫院目前已簽約社區40余家、養老機構10家,但目前社區真正開展服務的只有11家。由于醫療人員、護理人員有限,成都市慢性病醫院面臨專業人才匱乏的問題,再加上醫院本身硬件設施不足,醫院“走出去”的進程受到一定制約。醫療團隊一方面要滿足醫院自身的醫療服務需求,另一方面還要兼顧在社區開展的老年人醫療和護理服務。即使已經形成互惠穩定的網絡組織結構,網絡組織服務的規模仍以其自身的條件為基礎。服務規模若超出醫院本身承受能力的范圍,開展醫養融合養老服務的效果必然受到影響。從現有籌資方式來看,機構自身運營收益是成都市慢性病醫院的主要資金來源。針對護工培訓或者醫療衛生服務領域的政府補貼只停留在一次性補貼或者小數額補貼的狀態,政府尚未形成持續、配套的醫養融合專項資金體系;而慈善機構募集資金還難以滿足醫院發展的需求。因此,成都市慢性病醫院目前面臨硬件設施如床位、 病房以及專業人才匱乏的問題。
(三)基于信任、互惠、穩定的網絡合作組織
與基層社區的合作,是成都市慢性病醫院構建醫養融合產業聯盟的一部分。成都市慢性病醫院在社區基層的醫養融合服務多是通過與專業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簽約的方式實現的,醫院組建包含醫生、護士、藥師等在內的專項團隊,平均每周一次深入社區開展醫療服務,服務內容包括健康知識、健康講堂、健康咨詢、部分健康檔案管理等;同時也在養老機構內開展一些康復指導、用藥指導、營養指導等。這樣的三角合作模式使政府、醫院、老年人、社區或養老機構之間構建起基于信任、互惠且穩定的網絡組織結構。(見圖2)
公共治理的網絡方式強調聲譽、信任、互惠以及相互依存,政府只是影響組織中任務進程的行動者之一,其權力并沒有在組織中產生較大的影響力〔15〕。成都市慢性病醫院目前真正合作運轉的只有11家,合作方式以提供簡單的醫療、用藥指導為主,政府公共治理體系下所承擔的公共養老服務職能收效甚微,醫養融合機構與社區、養老機構之間、政府與醫養融合機構之間的相互依存程度不甚明顯,資源的相互交換程度較低,網絡組織成員之間有效的協商和持續互動機制尚未建立起來。
(四)網絡組織成員共享合作的價值
成都市慢性病醫院建立起的醫養融合養老服務體系,一方面走進社區幫助老人開展健康咨詢、健康講堂,這本身就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另一方面,合作也為醫院建立起雙向轉診綠色通道,雖然對基層社區老年人的各項服務都是免費提供的,但對醫院來說既是培育市場的行為,又為其擴大了聲譽及品牌效應。對社區來說,與醫院的合作滿足了社區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的需求。對合作的養老機構來說,與醫院的合作有助于提高其自身的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而對老年人來說,醫療服務的需求與日常照料的需求同時得到滿足,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這種共享價值與收益形成了合作網絡的重要基礎。
作為公立醫院,成都市慢性病醫院比私立醫療機構更容易得到政府的政策、資金、信息、對外合作及技術等支持,也更容易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即便如此,該醫院依然面臨護工資質認定、病房擴建、土地審批及消防等障礙問題,更不用說其他私營的醫養融合所面臨的諸多溝通困難。合作機構間尤其是公共部門與私營機構間共享價值的構建依然是問題所在,進而影響到醫養融合的進程。
成都市慢性病醫院醫養融合合作實踐及問題分析表明,成都市醫養融合機構目前存在行政管理碎片化、跨部門管理協調不足,資金支持及專業人才匱乏,組織間信任及互動機制缺失等問題。要化解目前高齡、失能和空巢等特殊老齡群體面臨的養老難題,必須立足地方特色,改變 “醫”“養”分離的養老現狀,積極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養老模式,推進地方政府公共治理方式的創新,促進社會保障服務的均等化。因此,建立基于多元主體共享參與,促進醫養融合發展的三個保障機制――資源配置機制、監督評價機制和風險共擔機制,將有助于成都市醫養融合養老服務模式的可持續發展。
三、促進成都市醫養融合發展的保障機制構建
(一)建立資源配置機制
醫養融合模式實質上首先是一種資源的配置模式,以實現經濟、信息及成果等資源的合理流動與高效運營。
1.經濟合作機制。從醫養融合模式的公共服務性質出發,政府首先需要提供基本的資金保障,采取“政府+社會+個人”三方籌資模式。在醫院與養老院之間需設有一個緩沖地帶,建立醫養融合養老模式發展專項基金或設立養老基金會,鼓勵引導銀行的信貸支持(見圖3)。
對新辦的醫養融合機構的各類稅收優惠政策進一步細化、量化、可操作化。衛生、社保、民政和老齡等政府職能部門需加強橫向聯系,建立相對集中的、統一和獨立的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支付機構。醫養融合服務需要納入醫療報銷體系,確保醫保費用預算指標合理增長,加大對慢性病、大病費用的支付額度。同時,加大引入第三方籌資,并對第三方機構的準入條件和責任進行明確劃分。國土、住建等政府職能部門應該推進醫養融合機構用地的專門化,為其發展掃除用地障礙。實現醫養融合機構間人員、技術、服務流通化。
2.信息共享機制。現代信息技術為醫養融合模式的發展搭建了良好的合作平臺,探索將養老機構內及附近社區老年健康檔案上傳至“云端”,為機構內的老人、周邊社區和家庭提供日常生活管理、健康咨詢、健康管理、緊急救助等服務。
為提高社區醫養融合養老服務模式的效率,衛生系統應對老年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檔案,逐步完善養老基本信息和醫療健康信息,并與其他系統對接,組建醫養融合服務信息庫,以便醫療機構面向簽約養老機構開展遠程會診、監護、診斷,實現病歷及健康檔案等信息的共享,真正建立起雙向轉診和遠程醫療合作模式;相關機構應建立市場化運作機制,搭建健康養老商業化平臺,針對居家點分散、服務多元化、行業專業化的特點,利用高效、易整合的網絡,實現線上營銷、定制、支付等服務,高效分配線下專業化、多元化服務等。通過對老年人身體情況的實時跟蹤,實現專家資源的共建共享。(見圖4)
3.成果共享機制。收益與責任并存,只有成果共享,才能有效實現責任共擔。目前成都市醫養融合事業亟待大力建設發展,打破單一運營模式,構建網絡式或聯盟經營機制,實現多方參與,共贏共享,從而實現將優質服務輸送給老年人口,保障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的目標。
(二)建立監督評價機制
上海市的醫養融合工作是由衛生和民政兩個部門共同推進,統一由市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領導小組統一領導。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將有利于明確責任主體,而成都市目前建立了健康服務領導小組,涉及40多個工作部門,醫養融合只是其領導小組的工作之一,尚未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因此政府監管部門對醫養融合項目的推進效果尚不明顯。
醫養融合行業目前基本依靠行政命令進行資源調配及行業管理,而法律手段及其他間接的市場管理手段缺乏。通過法律將醫養融合產業的資源調配、行業管理進行明確規定,必要時采取法律手段進行管理。同時,對政府各職能部門的監督和評價職責進行明確劃分。衛生部門、民政部門、人社部門等政府職能部門,在明確分工各司其職的基礎上形成一套連續、規范的監督評價體系。建立起第三方監督評價體系。一方面,由社區、街道、居委會和社區老年人協會對醫養融合服務的提供者進行監督,發現存在的問題,及時向相關的管理部門進行反饋。另一方面也應建立起第三方社會機構的專業評估標準,對醫養融合服務的效果、效率進行服務質量評估。支持成立養老服務行業協會,促進養老機構的健康發展。
(三)建立風險共擔機制
一方面,鼓勵商業保險機構設計開發適合醫養融合行業的商業保險,如護理險、健康壽險、意外險等險種,發揮其風險分擔作用,減小老年人的支出壓力,降低醫養融合機構運行成本,從而減輕社會保障壓力。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責任追究機制。在醫養融合模式中各主體明確其職責,做到分工明確,對每一環節嚴格實行問責制,明確責任追究的主管機關和追究程序,分級、分類別追究不同人員的責任。無論哪一環節出現問題,都有相應主體承擔責任,避免出現責任推諉,也減少因責任劃分不明確造成的經濟成本,實現風險共擔。
傳統的居家養老模式決定了我國未來醫養融合的發展將更加偏重于基于社區的多元服務網絡組織的建立。這些網絡組織將得益于以政府為中心,各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的協作治理理念及高效的治理工具的運用,從而確保包括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在內的每個老人都能得到專業化、標準化和個性化的整合的養老服務。
〔參考文獻〕
〔1〕鄔滄萍,姜向群.“健康老齡化”戰略芻議〔J〕. 中國社會科學,1996,(5).
〔2〕郭東,李惠優,李緒賢,官計彬. 醫養結合服務老年人的可行性探討〔J〕.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5,(21).
〔3〕高慧鴿,鐘悅文. 我國養老機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 決策探索,2010,(3).
〔4〕王榮欣,秦儉,湯哲. 我國老年人醫療服務現狀及醫療服務需求〔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2).
〔5〕唐鈞. 關于醫養結合和長期照護服務的系統思考〔J〕. 黨政研究,2016,(3).
〔6〕Henk N. & Philip C. B. Integrating services for older people: A resource book for managers 〔M〕. Dublin: European Health Management.
〔7〕Jan Reed et al. A literature review to explore integrated care for older peopl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grated Care, 2005, 5(14):pp.1-8.
〔8〕Hudson B. Interprofessionality in health and social care: the' Achilles' heel of partnership 〔J〕.Journal of Interprofessional Care, 2002,16(1):pp.7-17.
〔9〕Leichsenring K, Alaszewski AM, editors. Providing integrated health and social care for older persons 〔M〕. A European overview of issues at stake. Aldershot: Ashgate, 2004.
〔10〕Caroline Glendinning. Breaking down barriers: integrating health and care services for older people in England 〔J〕. Health Policy, 2003, 65:pp.139-151.
〔11〕Hong-Ting Chan, Shih-Jung Cheng, Hwei-Jeh Su. Integrated Care For The Elderly In The Communit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ontology, 2008, 2(4):pp.167C171.
〔12〕Emily B. Jones, PhD, MPP, and LeightonKu, PhD, MPH. Sharing a Playbook: Integrated Care in Community Health Cent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J〕. Am J Public Health, 2015, 105: pp.2028C2034.
篇7
關鍵詞鄉村婦幼健康教育模式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313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modeofcountryMCHhealtheducation.Methods:AccordingtothedifferentmanagementpatternofManasiCountyRuralMedicalInstitutionstocarryouttheworkbydirrerenthealtheducationmode,5yearslaterweknowtheknowledgeandbehaviorformationratesbysamplesurvey.Results:LanzhouwanisthehighestofbothrateswhichvillagewasdoworkthroughtheclosecombinationofMaternalandChildServicsandHealthEducationwork,the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asmainandthemasscommunicationasasupplement.MCHhealtheducationhasacertaintimelimit,soduringtheface-to-faceeducationwemusttakeeasylanguageandselectthemostimportantinformationtomakethemaxeffectofinformationacceptancerate.Conclusion:ThebestmodeofMCHhealtheducationisinvolvementoffamilyandcommunityandface-to-facecommunication.
KeywordsCountryMCHhealtheducationPattern
健康教育是促進居民健康行為的重要手段,在農村特別是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西部農村,傳統觀念各異,居民接受健康教育的形式更是不同。2006年在瑪納斯縣12個鄉鎮中,選取了4種不同的鄉村管理模式,面對3個不同的民族開展健康教育活動,通過5年的實踐2011年按不同民族、不同鄉村管理模式抽取了4個鄉鎮進行評估:認為家庭與社區參與、面對面的人際傳播是鄉村級婦幼衛生健康教育的最佳模式。在人與人面對面開展宣傳教育過程中,宣教者可以因人而異地采取通俗易懂的語言,選擇受眾最需要的知識傳遞信息,達到信息接受率最大化的效果。
資料與方法
確定抽樣鄉與抽樣人群:①抽樣鄉是根據瑪納斯縣民族集中居住情況而定:以哈族群居為主抽取清水河鄉、以回族群居為主抽取涼州戶鎮、漢族人群比例較大抽取了蘭州灣鎮和六戶地鎮。這4個鄉鎮的村醫管理模式也不同:清水河鄉為鄉村一體化管理,全部村醫由衛生院下派;蘭州灣鎮和涼州戶鎮村衛生室為非盈利醫療機構個體經營,六戶地無村級網,全部工作由鄉衛生院承擔。②抽樣目標人群:以7歲以下兒童花名冊登記為基礎,將調查時5歲以下兒童母親在家人員排序,每個鄉抽取100人,抽足為止。
問卷內容設定:根據世界銀行貸款衛生九項目婦幼子項目核心信息30條為健康教育知識知曉率調查問卷,共出問題30條。健康行為形成設定了孕期檢查、住院分娩、產后訪視、兒童定期體檢和預防接種、母乳喂養、家長與孩子交流等7個行為。最后是婦幼保健知識來源、需求滿意情況調查。
為保證調查問卷真實、可靠,內容完整有效,對參與調查人員進行了培訓,包括提問方式、技巧,問卷的填寫與審核,要求調查人員不得將自己的認知意見提供給調查對象,以免干擾答題結果。
結果
知識知曉率和行為形成調查結果,見表1。
正確行為形成調查結果:①孕期檢查行為形成率100%,能自覺按預約時間完成孕產婦系統管理者75%,早孕建卡檢查率60.32%,概念錯誤是影響系統管理率的主要因素。②住院分娩率99%,地州級醫院分娩11%,縣級醫院分娩87%,鄉級醫院分娩1%。③產后訪視率719%,“坐月子”不能見外人這一民俗是產后訪視行為形成率低的原因。④母乳喂養率965%,其中純母乳喂養率805%,尤以牧區最高達到了90%。一是牧區人均經濟收入偏低難以承受人工喂養的高額費用;二是哈薩克民族有母親一定要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孩子的風俗,使得母乳喂養成功率較高。⑤兒童體檢行為:主動帶孩子定期體檢率745%。需要或村醫通知帶孩子體檢的家長183%,72%的家長認為體檢沒有必要拒絕帶孩子定期體檢。⑥免疫接種:主動按時接種家長785%,需要電話通知才來接種的家長215%。⑦與孩子交流:經常流855%,很少交流12%,不知道該怎么交流25%。
知識來源與滿意度調查結果:婦幼衛生信息來源此項調查結果顯示,4個鄉鎮抽樣人群婦幼衛生信息來源主要集中在醫院醫生宣教、村醫講解、電視、看發放宣傳材料4個方面,在需求調查中受眾接受婦幼保健知識最喜歡的是面對面的宣教方式。見表2。
分析:①從4個不同的鄉鎮5歲以下兒童家長知識知曉率情況可以看出:村級網健全結合婦幼保健綜合服務內容采用面對面人際傳播為主大眾傳播為輔的蘭州灣鎮最高;第二是村級網健全、健康教育采用媒體大眾傳播為主人際傳播為輔方式的涼州戶鎮;第三為無村級網健康教育采用大眾傳播的六戶地鎮,清水河鄉采用的是鄉村醫生面對面人際傳播,模式比較單一,知識知曉率和行為形成率均最低。由表1中還可顯示知識知曉率與行為形成率正相關,婦幼保健知識和提供的服務是緊密結合的,且服務時限較短,每個階段所宣教內容都是家長要行動的知識,做好健康教育是提高婦幼保健工作的有效措施。②蘭州灣鎮鄉、村級兩級保健網絡健全,鄉婦幼專干和村醫隊伍相對穩定,村醫整體醫療水平較高,均能承擔產后訪視、新生兒訪視和兒童健康體檢,并開展了兒童社區早期發展工作,在群眾中有較高的威信。這個鄉將婦幼保健服務與健康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采用的是以面對面人際傳播模式為主,對個體服務時能因人而異,選擇受眾最需要的知識傳遞;同時這些知識又直接引導受眾行為,得到陽性強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③六戶地鎮無村級網底,健康教育工作采用的是每月集中開展綜合服務時同時舉辦知識講座、發放宣傳單和問卷的大眾傳播模式;每次知識點多,受眾的接受能力參差不齊,沒有教育后的行為強化,付出了勞動,但在評估中知曉率沒有達標。④清水河鄉哈薩克族95%,村醫為鄉衛生院下派屬一體化管理,人員流動性較大,受眾依從性較差,接受知識缺乏主動性;另一原因是我縣制作的健康教育宣傳資料均為漢語,自治區提供的資料多為維吾爾語;僅憑鄉村保健人員一次的口頭講解,沒有文字圖片資料的強化,加之村醫在縣級培訓中接受漢語言教學自身知識儲備不足,教育方式比較單一,在評估中效果最差。⑤涼州戶鎮雖然為回族居民,但使用的是漢語言,距離城鎮較近,加之村級網底健全,采用的是大眾傳播為主人際傳播為輔的模式開展健康教育活動,縣、鄉專干的宣教和健康教育資料的發放在提高知識知曉率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評估中知識知曉率達到了88%,完成了目標任務。⑥知識來源調查以醫務人員提供面對面即人際傳播模式最受歡迎,婦幼健康教育目標人群是一個動態人群,具有較強的時限性,孕期短短10個月、產時十幾個小時,兒童也有各自的年齡特點,而且知識內容較多,采用大眾傳播一是目標人群不好鎖定,二是講課內容重點過多不易記憶,三是知識知曉后如不在時段沒有機會行為強化知識易丟失,效果不如人際傳播能因人而異選擇受眾最需要的知識和最樂意接受的方式傳遞信息,達到信息知曉率、行為形成率最大化的效果。
討論
建立完整的村級健康教育網底是開展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證,提高鄉村兩級保健人員健康教育技能是保證傳播質量的關鍵。充分調動鄉村各類人員的力量,利用村委會婦女主任、計劃生育宣傳員、村醫建立婦幼保健知識的宣傳網底;鄉村健康教育人員作為與目標人群的密切接觸者和婦幼保健信息的傳播者,其保健技能和傳播能力的好壞直接影響傳播的效果,因此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對鄉村健教人員的培訓非常重要。
明確重點人群人際傳播效果和重點人群行為改變是婦幼健康教育工作實施是否成功的關節點。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手段依目標人群因有所側重,相輔相成。縣級婦幼保健機構以大眾傳播為主,人際轉播為輔;而在鄉村級則以人際傳播方式為主,大眾傳播為輔,傳播渠道和媒介的多樣化與使用性相結合是保證健康教育傳播效果重要手段。
在民族地區開展健康教育活動,要消除語言文字等方面造成的交流障礙。宣傳資料、音像制品的制作要使用不同的語言文字根據不同區域、民族、文化層次制定不同的宣傳方式,問卷式教育通俗易懂、形象生動,可以收到預期的效果。
將健康教育與婦幼保健綜合服務有機結合,利用提供婦幼保健服務的機會對目標人群開展健康教育活動,基層婦幼保健綜合服務的內容和質量,是影響目標人群健康教育核心信息相關行為改變的重要因素,要增強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實行婦幼保健綜合服務與健康教育活動的良性互動和雙贏。
參考文獻
1張娟.婦幼保健機構健康教育的做法和體會[J].江蘇衛生保健:學術版,2010,12(1):36-37.
2李娟.基層婦幼保健健康教育工作探索.江蘇衛生保健,2011,2.
3初俊萍,李忠新.結合實際開展婦幼健康教育.中國實用醫藥,2010,28.
4馮寧,金曦.我國婦幼健康教育工作綜述及展望.中國健康教育,2010,6.
篇8
分析二級醫院護理管理在醫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護士長的作用。
首先分析護理管理在醫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相當一部分護理管理者沒有認識到護理管理在院內感染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對監控管理中質量的管理認識膚淺,對其管理工作的缺陷帶來的危害認識不足,導致管理上缺乏力度。護理管理工作的重點在病人的治療護理上,忽略了對各病區醫院感染的監控和護士在預防醫院感染中的作用,沒有將有關院內感染的預防知識融入到病人的健康教育中。
2感染管理知識缺乏。相當一部分的護理管理者和護士對標準預防的概念不清楚,高危、中危、低危物品,及高效、中效、低效消毒液含糊不清,致使臨床工作中出現高危物品采用低效消毒液進行消毒的現象。
3重點環節(導管室、內鏡室、產房、ICU)的感染管理監控及醫院感染監測不到位。
4院內感染管理相關質控管理制度堅持不能進入常態對質量控制的范圍模糊不清。忽略了醫療廢棄物管理制度、一次性物品管理制度的落實,生活垃圾和醫療垃圾區分不清、換下的臟被服管理不善、一些消毒物品有過期的現象等。
5 職業安全防護意識淡薄。護理管理者比較重視病區的經濟管理、成本核算,缺乏對護士進行相關的自我防護知識的培訓,使護士自身防護意識淡薄,為了節約成本,違反操作規程,簡化流程的現象時有發生。護理人員手衛生執行情況較差,接觸患者后洗手率42%,進行護理操作前后洗手率45%,僅有32%的人認為手是傳播病毒的媒介。52%受訪者認為洗手培訓不足,包括對洗手的指征和技術要求不了解,平時工作中沒有養成正確洗手的習慣[2]。
醫院內感染監控工作是否能有效持續地發展和逐步提高質量,工作在臨床一線的護士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護士長的作用體現在對環節質量的監管方面。
1更新思想觀念,提高科內工作人員監控管理意識。首先護士長要加大對科室護理人員質量管理與質量控制意識方面的教育力度。樹立主人翁的參與意識,樹立醫院感染的“零寬容”理念。從而在認識上跟得上,行動上展得開。
2強化在職培訓。護理管理者要把醫院感染管理的知識納入到護理理論的培訓考核中,使護理人員能自覺的學習感染防治知識和自我防護知識,增加護理人員主動預防的觀念。要根據科室人員的不同層次,實施有計劃、有目標的教學培訓與管理,建立健全嚴格的培訓管理制度,技能培訓目標和臨床實踐相結合的培訓與考核管理。做到月有計劃,周有安排,季有考試,考核的結果與績效掛鉤,形成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參與全員學習和主動參與管理的積極性。
3完善管理措施。實行質量的自控和互控相結合的控制管理措施。根據醫院制定的質量指標管理體系,重點抓好薄弱環節的管理與控制,實行責任追究制,將定期檢查與隨時督查相結合。重在轉變管理行為與效果上下功夫。
4切實落實手衛生。科室必須為醫護人員提供易于接受的洗手依從條件,從而有效促進醫護人員洗手依從性,將督促手衛生的落實納入科室質控小組常態管理內容之一。
5督促科內護理人員把預防院內感染知識融入病人的健康教育。在病人入院時就向患者傳授相關知識,引導他們作好自我防護,增強患者和家屬參與預防醫院感染的意識,提高病人的遵醫依從性。
護理管理在院內感染控制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護理工作與醫院內感染的預防和控制密不可分,
護士長要深入基層,了解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善于發現問題,并及時予以解決。要充分利用科學的理論和先進的管理方法,及人性化的理念進行管理,將預防院內感染體現在護理工作的全過程,達到有效控制院內感染發生的目的。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中醫教育邏輯思維非邏輯思維
中醫學作為東方科學的一部分,其思維方式具有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的雙重特點,同時代表東方主要思維方式的非邏輯思維的頓悟、心悟和直覺被大多數中醫學者認為在中醫思維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當前的中醫藥院校大學生是在以西方邏輯思維為主的知識體系下培養出來走入大學校園的,這造成了學生對具有邏輯與非邏輯雙重思維模式的中醫藥理論的學習在認知上產生了障礙。當前的中醫藥人才培養中并沒有完全認識到思維問題是中醫教育的關鍵問題。只有從培養學生邏輯和非邏輯思維兩個方面著手,使學生充分認識中醫學自身的思維特點,才能培養出合格的中醫藥人才。
1當前中醫院校大學生思維方式存在的問題
中國已經歷經百年西方文化洗禮,當代大學生更是在數學、物理、化學等西方科學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對于醫學的認識大多來源于以西醫為主的醫院,對中國的古代傳統思維在社會生活方面有一定的認識,但對于古代科學技術的理論認知和建構方面,則較難理解傳統的思維模式。學生進入中醫藥院校以后一開始學習的就是中醫基礎理論中的“元氣”“陰陽”“五行”“命門”“三焦”等基本概念,這些基本概念在目前的解剖學并沒有嚴格的對應物。學生在對這些基本概念的學習中仍像在中學時對于概念的認知一樣,注重對其物質實體性的把握,用邏輯論證去分析,把高層次還原為低層次。但這種形式邏輯的認知方法在這里遇到了困難,因為概念是思維抽象的結果,而中醫學的概念不是實質定義,而是思維到最高層次的哲學概念,即“形而上者謂之道”的思辨最高階段,不能用形式邏輯的屬加種差的方法去界定其內涵和外延。由于學生對中醫基本概念的認知困惑,進而對由中醫的基本概念建構起來的中醫理論系統也不能完全的理解,甚至持否定的態度,有的甚至會排斥對中醫的學習。中醫學強調唯象聯系,突出宏觀整體,重視和諧平衡,與學生以前所形成的思維方式和認知習慣格格不入,不易理解難以接受,另外,中醫和西醫所認知的客觀對象都是人體,其中有一些相同語詞構成的概念,在其內涵上是不一致的,如“心”“肝”“脾”“肺”“腎”等,西醫對這些概念是實體和解剖意義上的解釋,中醫是系統和功能的認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易造成混淆,尤其是剛入門的學生,對以后的學習造成不良的影響,甚至對專業失去信心。
2中醫思維中的邏輯與非邏輯解析
造成中醫院校大學生在中醫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中醫理論的思維形式與學習者的習慣的思維形式不一致。而當前的中醫教育模式并沒有從中醫自身特點出發,而是模仿西醫教育模式,這樣造成一些中醫藥院校學生和中醫研究者對于中醫學產生困惑,并極大的影響著他們對中醫藥的學習和信任度。
中醫學知識和所有的古代知識一樣,以自然哲學為背景,在中國傳統的求同思想的影響下結合當時的簡單解剖知識和臨床實踐發展起來,始終沒有與倫理道德、藝術、宗教、等文化分離,主張“天人合一”,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智者察同,愚者察異”的字樣,求同即求得萬物的整體和諧統一。其理論體系從思維的角度上看,既有邏輯思維的概念、命題、推理,又有非邏輯思維的形象、直覺、頓悟,而作為中醫學最主要的特點——整體觀指導下的辨證論治過程中,非邏輯思維占主要方面。
2.1邏輯思維是科學思維的最普遍、最基本的類型,它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對客觀世界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過程,在現代科學的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從其理論體系上來看,中醫學是具有完整的概念、命題、推理的理論體系,從元氣——陰陽五行——藏象學說——氣血津液——經絡——病因病機——辨證論治,層層深入通過演繹和比類推理將整個人體的系統性、整體性體現出來。在其具體應用方面主要是以辨證邏輯為指導的,從對陰陽的消長平衡分析法,到五行生克制化的制約法,到治療的本標緩急法,再到經脈臟腑的運動傳變法,最后到運用自如的知常達變法。
2.2非邏輯方法包括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它們與邏輯思維相比,缺乏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歸納、演繹等邏輯內涵,而是強調感性認識,以意象、聯想和想象或直接領悟來揭示研究對象的本質及規律,甚至有時伴有“靈感”這一特殊的心理體驗及心理過程,使認識主體的創造力達到超水平的發揮。非邏輯方法歷來被認為在中醫學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1]。如匡調元所說:“在傳統中國醫學學術思想的發展過程中主要是依靠直覺領悟與形象思維而不是靠邏輯思維[2]。”中醫學中的非邏輯思維方法體現大量的形象化、類象化、比象化語言和思維的應用上,如四診上形象話語言的應用,發熱、惡風、惡寒的“翕翕發熱”“蒸蒸發熱”“淅淅惡風”“嗇嗇惡寒”等,濕邪所困的“腰重如帶五千錢”等,對于脈診“如盤走珠”與“如刀刮竹”“如循琴弦”與“如循刀刃”等;在辨析病因病理變化時,六學說用自然界風、寒、暑、濕、燥、火的特征作類比來說明病因病理,建立了致病因素與機體反應性結合的病因觀念,如眩暈欲仆、手足抽搐、震顫等病癥,都具有動搖的特征,與風之善動相似,故歸為“風證”;在確定治則治法時,如“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溫病條辨·治病法論》)。又如“增水行舟”法、“釜底抽薪”法、“提壺揭蓋”法、“導龍入海”法、“引火歸原”法等都是通過事物本身的形象結合個人的感悟和經驗沿著取象比類的思路生發出來的。這種用心領、會意、體悟的思辨功夫,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意[3]。這些知識來源于歷代醫家對外部世界的感知和判斷,基于主觀的直覺、預感和洞見而深深植根于中醫學的理論體系之中。這些知識就象中醫中的陰陽的概念一樣含有大量非語言、非概念形式的信息,語之則不能盡意,故“圣人立象以盡意”“用意以明理”,所以歷代醫家總是把“醫者意也”作為行醫的最高境界。“醫者意也”在對中醫的認識中甚至可以作為中醫非邏輯思維方法的代名詞,它不僅體現在形象思維方面,而且與直覺、頓悟密切相連,它能激發思維主體的想象,蘊藏著極大的創造力,使認識主體的創造力達到超水平的發揮。它不需要瑣碎的實驗數據和指標,也不需要在此基礎上的分析、推理,它保持了認識活動本身的整體性,在廣闊的聯系中認定疾病,能夠揭示局部的、分割的方法甚至很難揭示的人體奧秘。中醫這種“醫者意也”心悟的能力是建立在醫者的兩個基礎之上,一個是醫者的知識結構基礎,另一個是其臨床實踐的經驗基礎。所以,中醫本身具有極深人文內涵的醫學典籍和經驗積累性決定了”醫者意也”作為個人自身對健康與疾病問題所能領悟的深度,只有把對經典著作的理解與臨床經驗結合起來,充分運用邏輯和非邏輯思維,才能夠“心悟”到人體生理和疾病的本質,才能領悟到中醫診治疾病的最高境界。
3中醫教育中邏輯和非邏輯思維的交融
為了使學生對上述中醫學思維方式有一個明確的認識,解決中醫學習中的困惑,在中醫教育中,應加強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的培養,從思維知識的滲透和中醫文化氛圍培養兩個方面促進邏輯和非邏輯思維的交融。
3.1邏輯思維方面在教學中加強思維知識的滲透,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從中醫基本概念出發,了解中醫理論體系的建構的命題和推理過程。在中醫經典的教學中,應分析其中的邏輯思維方法,如以《內經》的陰陽學說為例,《內經》提供了一個辨證邏輯與形式邏輯相統一而以辨證邏輯為主,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相統一而以演繹推理為主的邏輯思維模式。將其分為6種主要模式:比類對應式、互含遞進式、轉化循環式、消長平衡式、揆度合參式、正反逆從式[4]”。其中最常用的是“比類對應式”即“取象比類”的思維方法。這種方法導源于《墨辯》的類概念和《周易》的卦辭、爻辭[5]。《內經》中所講的“援物比類、化之冥冥”,“不引比類,是知不明也”,都是指的取象比類的思維方法。這種方法的特點是:在掌握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通過把兩個或兩種不同的事物或現象聯系起來加以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相類似或共同的地方,然后把已經知道的某一事物或現象的有關知識和結論,推論到與之相類似或有共同點的現象和事物,也可能具有相同的知識和結論。這樣一來萬事萬物都可歸到陰陽五行的范疇之中。在中醫診斷教學中,可以穿插中醫經典當中的一些案例進行分析,將中醫學的基本思維方法蘊涵其中,比如對《傷寒論》中的一些經典案例進行分析,使學生對張仲景的“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治則有更深刻的理解,還可通過中醫辨證論治中“審證求因、法隨證出”及中醫經方分析中“以方測證”等推理分析方法為例去說明中醫中邏輯思維的應用[6]。
3.2非邏輯思維方面:加強中醫文化氛圍培養中醫學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特有氛圍里發展出來的,與儒、道、佛、技有著割不斷文化的淵源,它的起源深受古代唯物論和辨證法思想的影響,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而且貫穿于中醫理論體系各個方面,涉及人文學科和人文知識,如陰陽、五行、易學、哲學、道學、道德、養生等,與傳統的自然科學,如天文、地理、時令、生物(藥食)形體等共同構成了中醫藥學獨特的理論體系,因而具有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雙重屬性[7]。它與當時的其他學科建立了同構系統的聯系,因此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占主導地位。古代科學環境下的中醫師甚至平民百姓,都能自覺地接受中醫理論,不會有不理解說不清的困惑。例如,“天人相應”“五行相克”“血脈同流”“經絡相通”“子午流注”等通過意象、聯想和想象,甚至直覺心悟創造出來的具有中國傳統文化主觀直覺特點的命題,采用當前現代科學研究的生理、病理、生化等定量研究方法則很輕易的就會被否定掉,如對其傳統文化的內涵有了很深的理解,認識到中醫學的多元性的特點,再利用現代的科學技術探索其未來與發展,也許會找到其有效途徑,所以,對于中醫院校學生中醫思維的非邏輯思維的培養,一個是在專業課課程的教學中,把形象思維、直覺思維這種非邏輯思維方法的優點和長處進行透徹的分析,啟迪學生積極思辨。其二從文化的角度認識中醫具有積極的意義。應開設有關古代哲學、古代文學等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課程或講座,在講授過程中應注意傳統文化和中醫相契合的中醫文化學內容,學習和掌握有關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人文知識;在專業課講授過程中教師授課除了傳授中醫的基礎知識外,還應將中醫的歷史文化背景、哲學根源、認識論、方法論等理論特色貫穿于始終;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也應體現出其傳統文化的積淀,如在辯論賽上多設計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辯題、開展校園傳統文化節及傳統文化知識競賽等等。讓學生在掌握中醫知識的同時,逐步加深對中醫非邏輯思維方式的認識。
另外在中醫思維中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是交織在一起的,在邏輯與非邏輯思維的培養中還應注意兩者的交融,使學生學習運用正確的思維去學習中醫理論,把握中醫思維的精髓,把邏輯和非邏輯思維滲透到理、法、方、藥的各個環節中去,成為合格的中醫藥人才。超級秘書網:
【參考文獻】
[1]張葦航,張煒.探索中醫復雜性之路[J].醫古文知識,2004,21(3):10.
[2]周瀚光.傳統思想與科學技術[A].匡調元.中醫病理學的哲學思考[M].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97:131.
[3]姜莉.立象以盡意用意以求理[J].遼寧中醫雜志,2007,34(4):431.
[4]匡調元.中醫病理學的哲學思考[M].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97:129,131.
[5]卓同年,谷培恒.論中醫臨床思維的邏輯方法及其運用[J].新疆中醫藥,1999,17(2):2.
篇10
左手設備 右手人才
建設成產科科室,設備與人才缺一不可。建院伊始,天津市西青醫院領導針對該區域女性患者看病難、看病貴的系列難題,就一直把婦產科作為重點科室來抓,不斷引進高端檢查和治療設備,聘請行業知名專家,為科室的長遠發展奠定了良好的設備與人才基礎。多年來,憑借醫務人員高超的技術與優質的服務態度,贏得了廣大女性患者的青睞。
在高端設備方面,科室引進國際高端電子腹腔鏡、陰道鏡、宮腔鏡、超聲刀、LEEP刀、聚焦超聲治療儀、全數字B超監視婦產科手術儀等多項專項設備,為醫務工作者們全面展開診療與科學研究提供硬件基礎。除此之外,為提高婦產科科室的醫療水平,科室領導密切關注國際婦產科領域新設備的研發力度與應用廣度,注重設備的更新換代,為患者的康復治療保駕護航。
為建立一支精英醫療隊伍,婦產科科室堅持外部引進與內部培養相結合的發展理念,既借助外部力量帶來婦產科領域新觀念新技術,又大力培養本科室人才,提高科室人員的內在素質。
成功引進在婦科微創手術治療方面有很深造詣、國內婦產科界知名的專家教授鄒心忠主任醫師后,他主攻微創領域新技術的研究與培訓,為廣大女性患者帶去輕松無痛苦的最新診療技術,同時也帶領著婦產科科室走進微創診療時代。為提高整體醫療水平,他著重培養了一支以從事婦科臨床工作24年,具有堅實理論基礎和豐富臨床實踐經驗的王瑞芹主任醫師為首的技術團隊,全面開展婦科常見病、多發病和疑難疾病的臨床診治工作,主治婦產科疾病、婦科腫瘤、子宮內膜異位癥以及婦科內分泌疾病,為廣大女性患者進行科學的診斷和治療。
另外,他鼓勵科室人員繼續再教育,加強與國內著名醫院婦產科的全方位交流,開展互助合作項目,通過一系列交流學習,醫務人員的診療水平大幅度提高,婦產科人才梯隊建設也日益完善,婦產科科室現開放37張床位,技術人員37人,博士1人、碩士2人,高級職稱8人。
開創微創治療特色
不開刀、輕松安全無痛苦、時間短恢復快、創傷面積小、不影響身體健康,這就是新時代微創治療手術的優勢所在,目前已經得到世界公認。婦科微創手術作為天津市西青醫院婦產科的一大特色,幾年來的廣泛應用也得到了眾多患者的一致好評。
近年來,婦科惡性腫瘤如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巨大子宮肌瘤等患者不斷攀升,使用腹腔鏡、宮腔鏡進行婦科微創手術,醫師可以直接通過監視屏看到密閉的宮腔、腹腔內的部位病變情況,做出精確診斷,以便制定出全面的治療方案。目前婦產科擁有熟練掌握微創技術的醫師,在整個微創手術過程中摒棄了傳統治療手術開刀的痛苦,只需要在患者身上打開兩到三個0.5或1厘米大小的小孔便可完成。這一手術的研究與引進,大大減小了患者身體的創傷面積,同時也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健康的組織和器官,有利于患者盡快康復,重塑美麗。
另外,依托天津市西青醫院婦產科微創治療技術的發展,區域百姓可就近治療,更加便捷的同時,也節省了大量治療成本。
目前,天津市西青醫院的婦產科微創手術達到了市級先進水平,通過腹腔鏡他們可以完成以下手術: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次全子宮切除術、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腹腔鏡卵巢囊腫剝除術、腹腔鏡宮外孕手術、各種不孕癥的宮腔鏡手術、腹腔鏡輸卵管吻合術、陰道腹腔鏡腹膜代陰道成形術、子宮脫垂腹腔鏡懸吊術;惡性腫瘤如早期子宮頸癌;腹腔鏡廣泛性子宮切除加盆腔淋巴結清掃及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清掃術;子宮內膜癌、腹腔鏡筋膜外全子宮切除術加盆腔及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清掃術等。
三大“旗幟” 帶領科室走進新時代
科室的發展離不開“領頭羊”。鄒心忠、王瑞芹、溫翠萍這三位婦產科科室的學科帶頭人,憑借各自所能,帶領科室大跨步前進。
鄒心忠是國內婦產科界知名專家教授,在婦科微創手術治療方面頗有建樹,目前已經有5000多例手術的成功經驗。眾所周知,婦科微創技術要求主刀醫師手法極其熟練,精細到要像“繡娘繡花”一樣。
自擔任天津市西青醫院婦產科科主任以來,鄒心忠就擔負起了研究與推廣婦科微創手術的重任。“讓每位患者獲得最好的健康恢復是我的追求,哪怕再復雜也必須堅持。”鄒心忠用高超的技術讓科室人員樹立“精細手術”理念,用不分晝夜、隨叫隨到的醫德醫風讓科室人員夯實“治病救人”觀念,為婦科微創技術的廣泛應用打好人才基礎。
考慮科室醫生新技術業務操作同步問題,他帶領婦產科醫生團隊來到南開大學動物實驗基地,進行了為期一天從早到晚的活體動物腹腔鏡手術培訓。一步步操作、手把手地教,在其帶領下,全科醫生腹腔鏡技術手術操作能力均有所提升。
“腹腔鏡手術操作技術性很強,除有很好的開腹手術基礎外,還需進行大量的手術實踐。對于良性腫瘤的手術大部分醫院已經開展,而對于惡性腫瘤的腹腔鏡操作國內開展的醫院還很少。”2010年7月,鄒心忠參加了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舉辦的以惡性腫瘤的腹腔鏡手術為主的“第一屆腹腔鏡婦科腫瘤手術技巧培訓班”。憑借先進的腔鏡器械,科室已順利開展了婦科惡性腫瘤的腹腔鏡手術。
“醫乃仁術,醫人病,醫已德,醫生就是要救死扶傷,治病救人”,是鄒心忠主任從醫以來所堅持的人生理念。
王瑞芹是婦科科主任,擁有24年的婦科臨床經驗,擅長婦科內分泌疾病的診治和婦科腫瘤的診斷與治療,除經驗豐富、技術高超外,還擁有很強的創新精神。“科室發展離不開新項目”,她帶領婦科團隊突破舊觀念,定期組織學習,積極接受先進的檢查技術及全新的治療理念。為幫鄒心忠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工作平臺,1年多時間里,她已經沒有了節假日的概念,馬不停蹄組織科室進行一系列的培訓學習、操作演練,上下溝通落實工作細節,為科室的組織建設殫精竭慮。
從醫多年,始終視患者如親人。急診一來,總能在第一時間看到她的身影。術前的精確診斷,術中的耐心操作,術后的殷切問詢,讓患者無比信賴。“王主任是我的主治醫師,心里的石頭就落地了”,王瑞芹主任常常得到患者如此評價。“以精湛技術為基礎,竭盡全力為病人服務”,這就是她的崗位格言,樸素而又實在。
溫翠萍是本院高年資產科科主任,擁有30余年工作經驗,主導產科業務及各項技術,已經保障了本院產科業務的安全與穩定。“確保每一位產科患者的生命安全”是她的從醫宗旨。她在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的診斷治療方面造詣頗深,尤其在急癥治療方面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迄今為止,已經破解各種疑難罕見的異位妊娠十余例,組織搶救近百例各種產科急癥,如胎盤早剝、胎兒窘迫、產后大出血等。遇各種急癥常常帶領團隊組織夜間臺上緊急會診……
鄒主任完全相信溫翠萍主任的業務能力與責任感,于是將自己的重點目標放在婦科的微創領域。
- 上一篇:幼兒教師個人實習總結
- 下一篇:幼兒英語啟蒙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