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標準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3 14:40: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業標準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業標準化論文

篇1

我國現代社會農業發展現狀是耕地面積逐年減少,人口逐年增加,糧食人均每年不足400公斤,而且逐年下降。同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擺在我們面前的長期繁重任務則是持續維持每年的人均糧食保持在40Okg以上。例如,黑龍江是全國的農業大省,2010年糧食總產量位居全國第六,專儲量以及商品量居全國第一,并且是國家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但是人均糧食也同發達國家有著不小差距。建設農業強省,強化農業基礎地位,被列為國民經濟發展首要位置。建設農業標準化的示范區,并且推廣和普及農業的標準化,在建設農業強省過程中,積累寶貴經驗。目前,在保證產品的需求總量,產量與質量并重,且著重提高單產,在完善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增加農、漁、牧等各行業的優質品種比重。在生產過程中,要在滿足客戶各方面利益的基本條件下,以目前國內外市場的需求為基本依據,制定先進、統一而且可行的產品標準。以農產品的標準為帶動力,進行科研育種,借助產品標準提高綜合生產技術,同時,完善市場流通與加工企業之間的聯系,提高各方面的農業技術。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改進,形成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農業標準化體系。逐步提高經濟,社會和生態水平,增強農業產品的競爭能力。努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低耗的農業,促進農業市場經濟的發展并建設農業強省。

2、如何建設農業標準化示范區

農業標準化示范區是國家針對農業標準化目前發展情況制訂的發展計劃。如何建設好農業標準化區域對當地的支柱產業的建設會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2.1結合當地生產經驗制定有關標準。

結合當地的經驗,并且按照標準生產,可以有效促進生產,并達到一定的規模,形成農業規模效益。例如,河北省組織有關專業技術人才和農業負責人員共同協商制定了“黃瓜集約化栽培規程”,“梨樹的育苗以及嫁接改良的技術規程”,“青椒綜合管理的技術規程”以及“棉花的病蟲害防治規程”等農業標準,同時了一些省級地方標準,此外還填補了國內有關領域的空白。體現了不同地區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的帶頭作用。

2.2農業產品的深加工要堅持高標準和嚴要求。

要想局部地區的農業水平,并且提高農業市場的競爭力。早從產,供,銷這些主要的環節入手,完善標準化的工作。例如河北省把“集約化栽培的黃瓜”、“梨樹的嫁接改良”列入“名牌精品”的戰略戰術,以樹立農業區的名牌效應,擴大先關地區的經濟效益。

2.3開展農業標準化培訓,宣傳,咨詢活動。

農業標準化和工廠化生產都有許多有關規定,這些對習慣于依靠經驗種田生產的農民來講,確實有許多的不理解,難以接受。以前,我國的農產品由于農藥殘留問題導致出口受阻,大多數都是經驗和習慣造成的。通過開展培訓和宣傳提高各地區人民對農業標準化的認識,建立標準化的示范基地。在實踐中以點帶面,發揮出局部典型示范區的引路輻射作用,這樣才能加速標農業準化的示范區發展和建設的進程。

2.4貫徹國家《關于大力發展“兩高一優”農業規定》。

認真貫徹相應國務院號召,實施《關于大力發展‘兩高一優’農業的規定》。加強對農業標準化工作重視,支持。要建立并健全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的監測體系和服務體系來確保“農業示范區”的發展和技術保證。

3、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經濟收益

“農業標準化示范區”成為了農業標準化管理的一種有效模式,并且具有鮮明時代特征。與此同時為當地的經濟建設提供有效的典范和有力的推動。如投資5000多萬元的黑龍江省某現代農業示范區在2009年4月開始興建,用了短短6個月的時間就高質量,高標準完成了示范園區的一期建設項目。建成后的農業示范區一期工程就完成了4000畝的核心區內新品種和新技術試驗。各類示范工作陸續開展,各類技術總共44項,新品種236種,產量效益實現突破。馬鈴薯的平均畝產達到2720公斤,為全省平均產量2.75倍。其中的膜下滴灌技術的高產玉米平均畝產達到900多公斤,要比常規栽培技術350多公斤,每畝增收360余元。現在已建成國內領先,省內示范的智能的化溫室,并且已經發揮了有關作用。農業標準化的示范區對黑龍江省西部和周邊地區農業生產帶來了動力,產生輻射和帶動作用。示范區周邊經濟和社會效益急劇增大,示范園區當年實現純收入達到150萬元。再如,江蘇省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04年被國家農業部批準成為國家級綠色蔬菜的溫室栽培和生產標準化示范區。區域農業標準化就是促進農業的工廠化生產,也就是使農業從一家一戶生產,依靠傳統種田方式的小農生產進行轉變,成為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的生產方式。同時,提高應對自然災害,市場經濟中各種風險的能力并且生產效率,這也有利于新技術推廣和應用,有利于區域農業發展結構的改進。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生產基本要求則是建立農產品的監測體系,標準體系,農產品生產和食用安全認證體系,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并且提供生態農產品,無公害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公司在國家批準正式成為國家級綠色蔬菜的溫室栽培標準區后,結合前幾年生產實踐經驗,開始實現標準化生產先后制定開發了綠色食品甜椒、黃瓜、生菜、西紅柿等產品的標準以及溫室栽培的生產規范。該產品標準突出了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需求,限定了15項對人體有害的農藥和重金屬的含量。在產品生產過程中還以工廠化的生產要求,進一步規定了產品成熟度和統一度。此外,貫徹實行的“全程質量控制”也初見成效,其中生產工具消毒和病蟲害的防治都達到了國際標準,確保生產過程無污染和產品的質量。2007年出口的綠色蔬菜達到700多噸,創匯120多萬美元。

4、農業標準化示范區要不斷創新

農業標準化工作不僅僅受到農民的歡迎,而且受到政府重視。在近幾年來的堅持和努力下,當地政府以提高農業的效益,提高農民的收人為目標,進行不斷創新。步步深入把農業引向市場,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公司加農戶,檔案農業,農業信息化都有明顯效果和長足進步。例如,河北省某地在實施農業生產,農業檔案,農產品信息化的過程中,利用政府影響力,運用網絡和數據庫等信息平臺和技術,采集到土地狀況、農技水平、水利條件、歷史傳統、勞動力分布和資源優勢,企業生產的有關動態信息,并輸人數據庫。并且根據國家產業的政策和市場需求對數據庫進行分析。將項目的管理要點、技術要求和產品銷售等圖表合集成冊,分發給各戶。各戶根據自己實際需求選擇項目,在這樣的基礎上選擇種植和養殖項目,以此帶動該地區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區域化。逐步推進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益,以優化產業結構為目標的區域農業標準化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引領當地農業未來。

篇2

論文關鍵詞:特色農業,發展路徑

 

特色農業是指具有鮮明的區域特點、獨特的資源條件和產品品質,并且已具備一定的生產傳統和產業基礎,經過扶持和培育能夠迅速在國內、國際形成較強競爭力,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農業產業,具有稀缺性、綠色性、區位性(結合WTO就是原產地原則)等特點。“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特色農業特殊品質能滿足當前市場需求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可以填補和開發現有和潛在的市場容量;同時,通過標準化生產和質量認證形成的產品差異和質量識別也必然大幅提升農業的核心競爭力,提高農業的產業化水平。河南氣候條件和地理資源優越,農業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特色優勢,發揮特色優勢,在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壯大農業,實現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發展,是河南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而發展路徑的選擇對于特色農業發展戰略的實施具有基礎性的意義。

一、特色農業的經濟學分析

1.推動農民增收

從種植業來看,目前我省農業種植大部分結構單一農業論文,特色不明顯;小麥、玉米是主要作物,雜糧和蔬菜的規模種植較少,商品化率不高。按每畝地年產1000斤小麥和1200斤玉米,小麥每斤1元、玉米每斤1元的價格計算,一般種植業每年畝產值在2200元左右。刨除耕地、化肥、農藥、機收等投入(每畝地大約需投入300元左右),收益約在1900元;加上每年的農業補貼,農民的傳統種植收益一畝地也只有2000元。當前我省農村人地關系屬于人多地少型,人均耕種面積不足2畝,傳統農業種植對促進農民增收作用有限。突破傳統農業發展模式,通過挖掘和培育特色農業、提高農業附加值和效益,能有效推動農民增收,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怎么寫論文。

2.提升農業競爭力

特色農業的發展充分利用區域擁有的自然資源和歷史資源,能夠形成獨具特色的產品優質性、稀缺性和綠色性,能滿足當前市場需求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填補和開發現有和潛在的市場容量;同時,通過標準化生產和質量認證形成產品差異和質量識別,使其特色品質進一步轉化為經濟優勢,這必然大幅提升農業的核心競爭力。面臨國內國際市場上激烈的農產品貿易競爭,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能避開產品同質化帶來的低效益和弱競爭力;這對于促進河南省由農業大省到農業強省的轉變具有直接的推動作用。

3.促進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

在當前公眾對綠色無公害食品需求旺盛以及國際農業貿易中技術性壁壘的廣泛存在的條件下,特色農業只有通過現代化、標準化、產業化的發展方式,提升和凸顯產品自身無可比擬的質量特色優勢,才能夠在應對各種技術性貿易壁壘,開拓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這必然要求農業產業鏈的延長和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改變目前單戶生產帶來的農戶市場參與不足、農業附加值低以及產品質量不穩定等狀況,而特色農業發展促進機制體制的創新會進一步推動農業的現代化和產業化水平。

由此,必須充分重視優質特色農業的挖掘和培育,不斷拓展特色農業產業鏈條,增加農業產值,使我省農業“質”“量”齊增。這對于我省三農問題的解決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二、河南省特色農業發展:現狀與問題

1.積累了一定的特色優勢,但資源優勢開發不足

河南省特色資源豐富,在長久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包括茶葉、花卉、畜禽、果蔬、木材、藥材等在內近70種口碑相傳的特色產品,如信陽毛尖、南灣魚、櫻桃谷鴨、雜交水稻、光山麻鴨、新縣銀杏、商城油菜、淮濱楊木、息縣半夏、平橋石榴、固始雞(鵝);泌陽、西峽香菇;靈寶蘋果、寧陵酥梨、孟津梨;河陰、封丘石榴;滎陽柿子;靈寶牛心柿餅;西峽獼猴桃;仰韶杏;靈寶、新鄭、內黃的大棗;信陽板栗;盧氏、輝縣的核桃;方城煙葉;南召柞蠶;駐馬店、南陽芝麻;開封花生;商城油茶;開封西瓜;中牟大蒜;淮陽黃花菜;淅川、永城小辣椒;固始“愣頭青”白蘿卜;杞縣、延津胡蘿卜;洛陽牡丹芍藥、延陵臘梅、開封、南陽、鄭州月季、信陽杜鵑;焦作四大懷藥、內鄉山茱萸;西峽山茱萸西洋參;南召辛夷;濟源冰凌草;封丘金銀花;輝縣、林縣山楂;新縣銀杏;正陽生豬、三黃雞;南陽黃牛;郟縣紅牛;泌陽毛驢;周口槐山羊、沈丘清真牛羊肉;固始土雞;淇河鯽魚;原陽大米;確山紅薯;道口燒雞;駐馬店小磨油;許昌腐竹;商丘醬菜;蘭考泡桐等。以這些特色優勢為基礎,我省特色農業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農業論文,各地樹立了眾多的特色品牌,如華英鴨肉、文新茶葉、商城制鬃品、羚銳中成藥、奧龍牌色拉油、安太食品、維維、十三香(調料)、利維康、蓮花、宋河、金絲猴、輔仁等。但有些特色優勢沒有充分挖掘,沒有形成特色品牌和產業化經營。

2.農業企業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總體發展層次較低

目前,河南省有562家企業被列入河南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40家企業先后入圍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與全國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總數908相比,只占不到4.5%的比例。從農業企業規模和農業產業鏈條的發展看,除少數知名企業外,大部分企業規模較小,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產業鏈條較短,品牌意識不強,農產品附加值較低。大多企業處于農產品初級加工階段,技術含量低、產業附加值少、產品單一,核心競爭力不足。很多特色產品質量上乘,但由于技術、資金和觀念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加工和包裝簡單,品牌意識缺失,銷售半徑小,市場潛力和經濟價值沒有充分挖掘。

3.農戶認知不足,組織化程度低,參與意愿與能力不強

在目前我國還不完善的條件下,單戶種植(養殖)是農業生產的基本形態;農戶是特色農業發展的重要主體。對沈丘縣石槽鄉農戶調查得知,大部分農民對特色農業的概念表現陌生,缺少品牌意識,沒有提升產品質量的內在動力。觀念的落后、技能的不足和市場意識的模糊使得大部分農民在農業發展中只能扮演“耕種者”的角色,在產品質量提升、特色提煉、加工和營銷等方面嚴重缺位。同時,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速度緩慢,這一方面使農業生產停滯在單戶耕作的階段,難以實現規模化、標準化,保證農產品的質量穩定性;另一方面,也加大了農業企業和眾多農戶之間的交易成本,難以在特色農業生產過程中實施有效的質量控制怎么寫論文。

三、河南省特色農業發展的路徑選擇

當前促進我省特色農業的發展,必須深化認識、加強引導農業論文,堅持走產業化、標準化發展的戰略,并進一步理順和發揮地方政府職能,圍繞特色農業發展所需要的人才、金融、信息、科技、服務等加強制度建設和政策供應,積極引導農戶和農業企業的發展,激發特色農業發展的原生動力,扶持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和農業企業的發展,暢通特色農業發展的生產、加工、營銷渠道;這是我省特色農業進一步發展的現實路徑選擇。

(一)深化認知,理順職能,加強觀念引導和政策扶持

1.把握特色農業發展規律,理順政府職能

特色農業發展的基本原則是資源先決、市場導向、規模適度、科技支撐、產業開發。作為主導的一方,政府有關部門應首先深化對特色農業的認知,把握其發展的規律和原則,以更加科學地引導特色農業的發展。其次,通過理順政府職能,形成特色農業生產的專業領導機構和協調機制。圍繞特色農業的項目培育和遴選、扶持體系的構建、特色產品的質量認證、標志和識別,建立多部門聯動機制,逐漸形成專門領導部門和專業技術機構并完善其工作機制,實現對特色農業發展的垂直、高效引導。動員社會各界尤其是農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的力量,發揮其專業優勢,推動諸如農民培訓、技術推廣、產品推介等方面的工作,形成特色農業生產的專業領導機構和協調機制。

2.加強觀念引導和政策扶持,提升農戶參與意愿與參與能力

從觀念上使農戶對特色農業的發展前景有所認知,增強其市場經濟意識,提升其對特色農業發展的參與意愿。對農業勞動力群體進行定期培訓,使其具備特色農業發展意識,更新生產組織方式,促其形成專業化的經濟合作組織。完善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完善管理組織方式、人員編制、薪酬待遇、服務農戶的方式和渠道等,創建發揮農業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作用的機制。加強對農民信貸的引導,在貸款利率、貸款額度、還款方式和期限等向特色農業傾斜。

3.做好區域規劃,科學布局特色農業

發展特色農業必須考慮地區綜合條件,注重比較優勢的發揮,尋求最佳的發展方案。我省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豐厚農業論文,特色產品的發展基礎堅實,前景樂觀。在特色農業的布局上,應構建機制,綜合利用專門機構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對河南農業發展基本情況深入調研,依據各地的自然條件、生物資源、歷史文化、農戶已掌握的生產技術,以及當地特色農產品的現有種類、質量和規模,制定科學規劃;使各地具有明確的優勢特色農業發展方向,避免地域不適風險、市場風險、需求不足風險和一哄而上的風險。

(二)堅持農業產業化、農業標準化的發展戰略

1.堅持以農業產業化促使特色農業發展的戰略

產業化經營為特色農業的做大做強做優提供了一種有效的組織形式,使原來小規模的家庭式生產轉變為農業生產部門和關聯產業緊密聯系的社會化大生產;把傳統的家庭為主體的獨立經營變成由公司或聯合體為主體的企業經營;將原來相互分割的農產品經營環節重新加以有機整合,形成一體化經營的格局。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化進程,可使地區潛在的相對優勢轉化為現實競爭優勢,形成有競爭優勢和區域特點的主導產業。打造特色農業生產、加工、營銷完整的產業鏈,能提升特色農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也會帶動區域經濟的綜合發展。

2.積極推動農業標準化發展戰略的實施

農業標準化生產能有效克服當前農戶分散生產帶來的隨意性,保持產品的質量穩定性和優質性,也有利于避開國際農產品貿易中技術性壁壘的影響怎么寫論文。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發展特色農業,應著眼于生產、加工、流通三大環節,著力建立健全農業質量標準和農產品質量監測體系,積極發展無公害農業、綠色農業和有機農業,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衛生安全水平;同時,積極實施品牌戰略,凸顯農業標準化生產的高收益,促使農業標準化進入良性循環和高水平發展。

(三)構建特色農業發展的支撐體系

1.完善農地制度

農地使用權流轉機制不全使土地分散耕作固化的狀況很難打破,對農業標準化示范園區、農業企業的發展形成限制。應進一步完善農地制度,一方面,加強集體經濟建設,發展和強化其在農業產業化、標準化生產中的號召引導功能;另一方面,應健全農地流轉制度,保護農戶土地使用權權益的同時,通過流轉使農業規模用地得到實現和保障。這對于促進特色農業的企業化發展有基礎意義。

2.加大財政支持,完善農業基礎設施

完善的農業基礎設施,能有效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農業論文,促進農業產區與市場的銜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農業市場效率,同時推動農業產品質量的提高及其營銷網絡的完善,提高特色農產品的競爭力。當前我省農業基礎薄弱,水利、路網、通訊等不夠完善,農業信息化水平低,需要大力改善和提高。另外,圍繞特色農業發展所需的技術研發推廣、農民培訓等都需大量資金支出。應采取稅收減免、投資補貼等方法,多方引進資金,多渠道增加對特色農業發展的資金投入和扶持政策供給。

3.鼓勵和扶持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業中小企業的發展

進一步制定易于操作的扶持政策,促進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健康發展。企業是發展特色農業的主體,也是農業企業化生產的重要載體;應繼續發展龍頭企業的同時,扶持農業中小企業的發展。通過金融支持、人力資源環境優化、相關政策的推介、產品購銷平臺的搭建,引導各種資源的有效聯結,同時在企業品牌打造,相關政策適用等方面提供服務,促進農業企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盧學英.關于發展我國特色農業的探討[J]. 合作經濟與科技,2007,12.

[2]李八月.加強和改進對特色農業的金融服務[J]. 內蒙古金融研究,2009,2.

[3]岑榮.做大做強特色農業促進農業增效增收[J]. 南方農村,2007,3.

[4]齊城.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需求與供給研究[J].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7.

篇3

關鍵詞:綠色農業,科學發展觀,發展對策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發展現代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與此同時,針對國家在中部崛起思路中提出的“加強現代農業特別是糧食主產區建設”的建議,湖南正搶抓發展現代農業的機遇。而發展綠色農業正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前沿點,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導模式。因此,通過發展綠色農業,做精做大綠色品牌,才能使湖南實現從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經濟強省的轉變。

1.綠色農業的含義及特點

綠色農業是指一種有利于環境保護,有利于農產品數量與質量安全的現代農業發展的形態與模式。具體地說綠色農業是指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原則,從注重自然生態平衡、減少環境污染、保護和節約自然資源、維護人類社會長遠利益及其長久發展的角度出發,在農業從“田間到餐桌”的整個產業鏈條中,以綠色科技創新為依托,并結合傳統農業精華技術,生產無公害、無污染有益于人類健康的農產品產業。其基本內容包括生物的多樣性,在農業發展過程中保持人、環境、自然與經濟的和諧統一,生產無污染、無公害的各類農產品三個方面。打造綠色農業,不僅要著眼于自身,更要將農業融于社會的整個領域,貫穿于經濟發展的整個過程。

綠色農業強調四個良性循環:一是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利用科學合理的生產方式、種養模式,采用先進適用技術充分利用資源發展生產。二是農業產業的良性循環。科技論文。農業產業內部協調,結構合理,布局有序;農業與相關產業尤其與環保產業協調。三是農業與資源、環境的良性循環。農業生產條件好,基礎設施完備,農田溝、路、渠、林配套,用地養地結合,穩產高產的標準農田比重大,綜合生產能力強;對土地等要素占用合理;污染少,對環境損害輕或不構成破壞,且農村水體、大氣、土地都要符合環保要求。科技論文。四是農業與農村經濟社會的良性循環。要求農業人口結構趨于合理,素質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充分,人力資源得到有效開發;農業對農民增收的貢獻增加;農村貧困消除,經濟、社會、文化全面發展,第三產業和社會化服務業發達;農民居住環境改善,生活質量提高,消費健康。因此,綠色農業具有4個鮮明的特征:開放性、持續性、高效性、標準化。

2.湖南推進綠色農業進展情況

2.1形成了鮮明的綠色農業區

一是以長株潭為核心的都市綠色農業區。主要開展城郊結合的環保、觀光休閑型農業,妥善處理城市垃圾等廢棄物,建立節能減排的高效型設施農業。二是環洞庭湖綠色農業區。著重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合理利用湖區水資源,實現糧、油、麻、漁等農產品優質、高效生產。三是漣邵中部丘陵盆地區。利用該區地勢平緩、排水良好、光照充足和交通、城鎮、勞動力之便利,大興油茶、烤煙、豬牛生態養殖,建立了種、養、運一體化流程。四是大湘西綠色農業區。該區自然環境相對潔凈,建立了柑橘、有機名茶、獼猴桃、百合、鮮食玉米、無公害草食畜禽產品等名優特色農產品帶。五是大湘南綠色農業區。主要以提高農業集約化經營為重點,開展烤煙、黃花菜、臨武鴨、東江魚等品牌優質農產品種植(養殖),建立污染物無害化處理和高效利用的綠色農業。

2.2農業示范縣建設初見成效

全省已建成長沙、慈利、南縣、瀏陽4個國家級綠色農業示范縣和桃源、冷水灘、沅江、衡山、邵東、新化6個省級綠色農業示范縣,基本實現了管理規范化、建設工程化、工程模式化和生態效益化,產生了較好的示范效應。

2.3綠色農業技術與復合模式研究得到了相應的發展

在綠色農業示范區建設過程中,農業專家研究并探索出了適合綠色農業發展的新技術,如丘崗資源保護性開墾利用技術、秸稈還田技術、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等一批實用技術,建立了丘陵區茶園生態系統優化技術體系和生豬規模化健康養殖技術體系,構建了適應湖南綠色農業區新的發展方向。

雖然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湖南綠色農業建設仍舊突出,表現為:農業資源供給不足,農業增長過度依賴農用化學物品的大量投入,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生態結構脆弱,農業的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功能未能充分發揮,綠色農業建設機制不完善、體系不健全等。

3.湖南綠色農業發展對策

湖南作為農業大省,選擇綠色農業模式,才能做到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有機結合,生產和保護相結合,合理開發和充分利用相結合。目前,對湖南而言,綠色農業還剛剛起步。綠色農業的發展,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視,需要政策的扶持和引導,還需要社會各界的鼎力相助。

3.1要加大對綠色農業的宣傳力度,讓綠色農業的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要加大綠色農業投資力度和示范區建設的力度,圍繞湖南的農業優勢產業如水稻、柑橘、生豬、茶葉、水產等,確定重點項目集中攻關。要注意解決從常規農業向綠色農業轉換過程中的一些瓶頸性問題,從實際需要出發,在綠色農業立項、產品開發、產品營銷、信貸、稅收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扶持農民和企業建設綠色農業生產基地,開拓綠色食品市場。

3.2以實施農業標準化為重點,加大綠色農業標準化體系推廣

要依托各級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在優化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大力推廣綠色農業生產新技術、新工藝、新品種,用綠色農業的生態意識保護農業生產環境,用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觀點開發利用農業資源,用綠色農產品的生產標準生產現代農產品。科技論文。農業部門要充分發揮技術優勢,結合農業信息網絡、農技電波入戶、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綠色”證書培訓和科技下鄉等形式,對廣大農民進行綠色農業生產技術規程與質量標準的宣傳、培訓,提高農業勞動者的綠色生產意識。同時發揮典型示范的推動作用,選擇生態環境好、無污染的標準化生產基地,率先向綠色農業轉換。

3.3注重調研,做好區劃

“十一五”時期,是湖南綠色農業發展的關鍵時期,要重點建設一批專業化、規模化和標準化的種養業綠色食品基地。各地要在原有農業資源調查與區劃基礎上,采用GIS等現代技術手段,與傳統方法相結合的方式,繼續做好綠色農業資源調查,建立綠色農業資源管理信息庫,對農產品原產地自然條件(土壤、大氣、水等)進行科學檢測,對產地社會經濟條件、耕作習慣、區域優勢進行調查,在綜合分析、科學研究與論證的基礎上,確定各地綠色農發展的對策和措施。

3.4扶持一批重點產品和龍頭企業。

要選擇一批質量好、市場潛力大、產品特色突出、附加值高的重點產品和項目,從各方面予以扶持,使生產要素向重點產品、重點企業集中,扶持一批骨干龍頭企業。扶持龍頭企業的關鍵是要在項目、資金、技術、政策環境等方面給予重點傾斜。在加強示范基地建設的同時,有計劃地建設一批高標準、高起點、規模大、市場競爭力強的綠色食品原料生產基地,對基礎好、發展潛力大、資源環境有優勢的地區優先安排。依托綠色食品原料生產基地,通過優惠政策扶持,新建或改建一批大中型綠色食品加工企業,特別是吸引湖南一些名牌企業加入開發綠色農業的行列。

3.5做精品牌,做大市場。

綠色食品是在優良的產地環境,采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先進的管理方式和先進的裝備手段生產出來的產品,其品質是一流的。因此,必須大力培育綠色優質品牌,靠優質品牌打開市場,帶動產業,增加企業和農民的收入。要堅持質量與發展并重的原則,加強對“從土地到餐桌”全過程質量控制與管理,確保綠色食品的產品質量,維護綠色食品的精品形象。要充分利用綠色食品的競爭優勢,加快綠色產品開發,打造一批綠色食品品牌,開拓國際市場;要采取措施,鼓勵和扶持綠色食品企業發展成為外向型企業,同時還要引進國外大公司來湖南投資綠色農業,建立外向型的綠色食品出口創匯基地;可以充分利用展示展銷、物流配送、超市服務、連鎖經營、電子交易、網上銷售等現代營銷手段,創新營銷方式,拓展營銷領域,開辟新的市場。

參考文獻:

[1]王秋躍,田艷麗.構建“兩型”社會背景下綠色農業發展對策探討[J]. 貴州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9).

[2]李祺,劉凌峰. 促進湖南生態農業發展建設農業生態文明[J].農業科技管理,2008,(12).

[3]周潔.關于山西綠色農業發展的思考[J].山西農經,2009(1).

[4]唐安來,蔡雪芳,鄭斌.大力發展綠色農業[J].當代江西,2008(5).

篇4

關鍵詞:畜牧業發展建立畜牧推廣基金,探索

 

近年來,我縣畜牧業在黨的惠民政策的感召下和市場機制的牽動下,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生產方式逐步轉變、畜產品質量穩步提高、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畜牧業產值已占到農業總產值的40%左右。但是,與建設現代畜牧業的要求相比,目前我縣畜牧業還存在科技含量和組織化程度比較低、保障體系不健全、抵御風險能力差的問題。畢業論文,畜牧業發展建立畜牧推廣基金。。為了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加快發展畜牧業,支持規模化飼養,加強品種改良和疫病防控”的要求,結合我縣正在深入開展的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使“雙輪驅動促統籌、破解難題惠民生”的活動主題落到實處,從而全面提升畜牧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切實加快規模健康養殖發展,特提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畜牧推廣工作的發展應建立畜牧推廣基金的設想和建議,通過建立畜牧業發展風險基金,扶持促進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畜牧業結構可進一步優化,標準化、良種化、規模化、產業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畜禽養殖新技術進一步普及,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抵御風險能力進一步增強,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升,逐步實現畜牧業向技術集約型、資源高效利用型、環境友好型轉變。

 

“基金”有兩個用途,一是利用基金的作用,來解決當今由于受市場經濟沖擊而出現推廣工作中的不適應問題,加強壯大推廣體系建設。二是促進推廣項目的轉化,抓好推廣典型鼓勵農民提高飼養業中的科技含量。畢業論文,畜牧業發展建立畜牧推廣基金。。

畜牧推廣是以追求社會效益為主的公益事業,它將畜牧新成果、新技術介紹給農民,使其不斷獲得新的知識和技能,并應用于生產過程中,從而增產增收。提高農民素質、追求社會效益,是其出發點和歸宿。畜牧推廣的這一屬性不應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而改變,而應繼續強化。

但是,處于市場經濟中的具體推廣部門和個人,又不能不追求自身利益,努力增加收入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工作需求和生活需求。畢業論文,畜牧業發展建立畜牧推廣基金。。因此,也都在探索通過有償服務和經營來創收。畢業論文,畜牧業發展建立畜牧推廣基金。。畢業論文,畜牧業發展建立畜牧推廣基金。。但是面對千家萬戶的小規模經營,面對非常分散的服務對象,面對相對低下的農業效益,面對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交織、制約因素很多的農牧業,推廣工作不可能多是有償服務,有償服務的領域是很小的,況且服務收費的標準也很難確定。

圍繞推廣工作開展經營服務,不失為一種創收手段,也有不少好的事例證明這一手段的作用。但是,開展經營勢必牽扯推廣部門的精力,弄不好也易使推廣偏離其正常軌道。要解決好推廣部門自身效益與推廣對象的社會效益之間的矛盾,使其自身建設與事業發展同步進行,筆者認為建立畜牧推廣基金的辦法是可行的。基金由國家投入專款,由畜牧推廣部門掌握使用,主要用于:(1)畜牧推廣自身開展有償服務項目的投入,通過開展有償服務增強自身活力,促進推廣事業的發展。對于好的項目要集中投入。(2)有發展前途的大型農牧場戶的科技項目。(3)專業戶或科技示范戶由于資金短缺不能提高科技含量的可使用“基金”。實施上述計劃必須有以下兩個條件的保證。一是制定具體法規和政策,保證農業技術推廣法的落實。要以法律形式保證國家和集體對推廣工作資金投放而不以某位領導和某級政府對推廣工作好惡確定投入量。二是政府要保證畜牧推廣的計劃性投入,計劃和市場,這是促進科技進步的兩種手段,有各自服務與經濟建設的不同目標和適用范圍。對于社會公益性非常顯著的農技推廣工作,其經費還應主要靠政府的計劃性投入。畢業論文,畜牧業發展建立畜牧推廣基金。。即使在實行市場經濟多年的國家,也多是這樣做的。在目前我國市場機制尚不發達的情況下,促進農技推廣工作,加速農業科技成果的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期待于市場的只能是輔助作用。所以農技推廣部門、推廣工作者自身利益的保證,還主要靠政府的計劃性投入。尤其是基礎設施的投入,知識更新,新項目的引進更需政府的扶持。

必須說明的是:利用畜牧推廣基金只能用于農技推廣部門開展適當的經營服務,但不以盈利為根本目的,只是作為更好地開展農技推廣的手段。對好的項目一時效益又上不來的可給予少部分的無償投入,以此來強化推廣部門自身的建設,好的推廣項目能順利推廣,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篇5

論文摘要:高臺特色蔬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對推進全縣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淺析高臺特色蔬菜現代化發展的狀況與問題、思路及對策。

特色蔬菜是高臺蔬菜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動向,不僅特色明顯、優勢突出、安全環保,而且生產規模大、標準化程度高、經濟效益好,在機遇和挑戰中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對高臺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

1特色蔬菜現代化發展的基本現狀

高臺縣地處河西中部黑河中游地區,境內海拔1260~3140m,屬典型大陸性溫帶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光熱水土資源豐富。全縣轄6鄉3鎮,135個行政村,4.60萬戶,15.8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3.09萬人,耕地面積21333.30km2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3962元。縣內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優越,灌溉方便,交通便利,渠、路、林、電等基礎設施完善,服務體系健全,信息快捷,適合特色蔬菜的發展。目前,全縣建成了具有地方優勢的加工番茄、脫水蔬菜和日光溫室及塑料大棚瓜菜、制種瓜菜等強勢特色產業基地,種植特色瓜菜5940.50km2,占全縣瓜菜總面積7532.50km2的78.90%,特色蔬菜總產量達到3.1439億kg,總收入2.0978億元,純收入1.3317億元,全縣農民人均1026元。特色蔬菜已經成為我縣農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對推動我縣現代農業發展和促進新農村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其主要表現特點有六個方面:一是現代設施農業平穩發展,目前形成了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品牌西葫蘆、強勢辣椒及瓜果類為主的蔬菜生產基地,新技術新品種得到了集成裝備配套,現代化程度和水平日益提高,設施農業總收入達到9259萬元,實現純收入6230萬元,人均479元,成為全縣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二是現代加工業爭相崛起,以八家特菜加工企業和九家制種企業為龍頭的“企業+基地+農戶”的共贏產業鏈和訂單農業迅速發展,帶動農戶種植加工型特色蔬菜3305.90km2、制種瓜菜799.20km2,聯動效益日益強化,實現了企民聯動、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目標,社會經濟效益極為顯著。三是市場現代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市場牽動作用明顯,服務環境優越,信息快捷,互動性強,批發市場年集散量達到23.80萬噸,零售市場年銷售量達到10萬噸,給農民群眾發展特色蔬菜提供了一個寬松的交易平臺。四是蔬菜專業協會應用而生,全縣20多個蔬菜加工、運銷、種植協會,20多家運銷組織,300多名從業經紀人和加工企業經營人員活躍在國內和東南亞及歐美國際市場,流通渠道順暢,產品競爭力增強,特色蔬菜產銷兩旺。五是標準化生產基地初具規模,建成農產品質量監測檢驗站1處、2333km2的無公害蔬菜中心示范區1個、千畝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示范點7個,西葫蘆、辣椒干特色產品取得產品認證,菜籃子消費日益安全,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進展順利。六是園藝技術推廣和培訓體系健全,上下、內外互動服務到位,培訓和推廣渠道暢通,引進推廣和轉化增值正常。

2特色蔬菜現代化發展中存在問題

2.1設施農業技術配套集成水平低,效益提升不快,明顯影響了發展進程。

2.2利益分配不夠公平合理,市場現代化、規范化管理程度低,壓級壓價和損害菜農利益的現象時有發生,訂單農業合同惠民讓利的吸引力不強,農戶得利小企業轉利大,專業協會、經紀人和販銷隊伍作用有限,特菜外銷渠道不夠廣闊。

2.3特色蔬菜加工分級啟步緩慢,規模小,包裝粗糙,特菜品位和價格優勢發揮不夠。

2.4市場導向作用發揮不完全,農民種植特色蔬菜有一定的盲目性,如去年大面積跟風種植的洋蔥價格低、無市場。

2.5特色蔬菜產業規模效益不夠準確,不能科學評價和反映特色蔬菜生產水平和經濟能力。

2.6標準化水平低,監測手段滯后,安全意識不強,專柜專營和準入機制不健全,優質不優價,不能發揮特色優勢和品牌效應。

3特色蔬菜現代化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3.1基本思路。堅持用市場和工業化理念謀劃現代特色蔬菜,按照安全環保、培植特色、提升效益、創新品牌的思路,依靠龍頭企業調優種植結構,不斷加快特色蔬菜生產基地的開發建設,提高特色蔬菜生產的現代化水平,增加農民和龍企收入,實現富民興企,興企強縣,互惠共贏,和諧發展的重要目標。

3.2措施與對策

3.2.1強化組織協調,制定鼓勵政策,健全激勵機制,推行目標管理,分級分產業負責,政府部門、龍頭企業、市場經營者和種植戶共同謀劃現代特色蔬菜的發展。

3.2.2發揮協會作用,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和經營者與農戶簽定訂單農業合同,合理均衡利益,既照顧好龍企和經營方的利益,又保護好農民的利益,同時杜絕壓級壓價損害農民利益的現象發生,全力構建企民聯動、公平合理、互利共贏、聯手和諧、共謀發展現代特色蔬菜的新局面。

3.2.3合理區域布局,緊緊依靠龍頭企業和市場,著力實施品牌戰略,不斷加快10個特色瓜菜生產基地的開發建設,做大做強品牌和強勢產業,力爭到2010年建成900km2的日光溫室品牌西葫蘆和強勢辣椒為主的蔬菜基地,533km2的塑料大棚強勢瓜果類為主的蔬菜基地,2867km2的黑河灌區無公害番茄基地(含2667km2的加工番茄基地),700km2的川區無公害西葫蘆基地,667km2的沿山冷涼灌區無公害馬鈴薯洋蔥基地,233km2的辣椒干生產基地,200km2的加工類甜椒、四季豆生產基地,并建成1867km2的制種瓜菜基地,加快特色蔬菜建設。

3.2.4嚴格統計標準,按占地多少擠干水分報實面積,因樣點大小采用加權平均數計算產值效益,如實反映實際情況,為科學評價和決策提供依據。

3.2.5從培育特色蔬菜示范典型和培訓菜農素質入手,加快推廣溫室集成技術,最大限度的挖掘潛力,提升效益,緊緊圍繞特菜基地培育和建立冬、夏季特色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點,創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品牌優勢的高標準、高水平的新典型,帶動現代特色蔬菜基地建設。

3.2.6引導農民樹立市場觀念,大膽調整種植結構,合理種植現代高效特色蔬菜,重點種植溫室精品西葫蘆、強勢辣椒和加工番茄、辣椒干、脫毒洋芋、制種瓜菜等品牌特色蔬菜。同時,鼓勵擴大特菜加工規模,精細包裝,分級上市,充分發揮特菜品位和價格優勢。

篇6

論文摘要通過分析當前蔬菜產業現狀及育苗技術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發展現代蔬菜產業,最關鍵的是要解決蔬菜育苗的現代化和專業化問題,并指出我國蔬菜育苗的發展方向。

蔬菜作為重要的生活消費品,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安全問題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據統計,目前我國蔬菜的播種面積已超過1800萬公頃,蔬菜產業的穩定與發展在確保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繁榮市場、農業提質增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我國蔬菜產業現狀

1.1我國蔬菜產業發展形勢

1.1.1生產穩步發展。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7年全國蔬菜播種面積1860萬公頃,較2006年增長40萬公頃,增長2.2%;總產量5.99億噸,較2006年增長1700萬噸,增長2.8%。2007年秋冬以來,我國蔬菜生產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據農業部農情調度,2007~2008年度秋冬種蔬菜播種面積866.67萬公頃。

1.1.2價格穩步增長。據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網監測,2004年以來我國蔬菜價格一路攀升,2007年我國蔬菜批發價格指數(年平均值)124.83,較2006年上漲4.73%。

1.1.3質量穩步提高。2006年,農業部組織有關質檢機構分5次定期對37座城市60種蔬菜18523個樣品中的農藥殘留進行了檢測,按國家標準判定平均合格率為93.0%,比2005年上升了l.6個百分點。

1.1.4出口穩步攀升。據海關統計,2006年我國出口蔬菜732.69萬噸,較2005年增長7.7%,出口額54.26億美元,較2005年增長21%,蔬菜貿易順差53.34億美元,居農產品之首;截至2007年11月我國累計出口蔬菜(含鮮冷凍蔬菜、加工保藏蔬菜和干蔬菜)736.66萬噸,同比增長10.23%,出口額55.78億美元,同比增長l3.49%。

1.2我國蔬菜產業目標任務

農業部發展現代農業“十大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十一五”末高效經濟作物和園藝產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在穩定面積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結構,提高單產、質量、效益及供給能力。具體任務是:全國蔬菜播種面積穩定在2000萬公頃,產量將達6.5億噸;產品農藥殘留合格率穩定控制在95%以上;出口增速保持在10%以上,到2010年出口量達到l200萬噸,出口額75億美元;良種覆蓋率由85%提高到95%以上,工廠化育苗覆蓋率達到30%;商品化處理率達到50%,精深加工率達到20%;蔬菜產業對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貢獻額提高到500元。

2目前蔬菜生產育苗技術存在的問題

面對蔬菜產業的機遇與挑戰,蔬菜產業在質量不穩定、價格波動大、生產技術落后等方面問題突出。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目前我國絕大多數的蔬菜栽培采用了育苗移植的方式,因此在整個蔬菜生產中育苗占有重要的地位。

2.1蔬菜育苗極為分散

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有4000萬戶以上的蔬菜種植戶,絕大多數采用自育自用方式,育苗成本高,秧苗素質差。

2.2育苗設施簡陋

一家一戶的育苗設施簡陋,防寒保溫和遮陽降溫效果差,影響幼苗生長發育,培育出的秧苗質量不高。

2.3育苗方式方法滯后

目前我國蔬菜育苗方式以傳統的床土、營養缽育苗為主。傳統的蔬菜育苗基質為營養土、有機肥等,存在營養土配比難以掌握、育苗工序難以簡化等問題,并且易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影響作物生長;而且熟土累積有大量的病菌和蟲卵,易導致苗期甚至是大田期土傳病蟲草害發生蔓延難以控制,必須使用大量的農藥來控制,因而易造成苗期有害物質的積累,影響蔬菜質量,造成環境污染,危害人類健康。

3蔬菜育苗的發展方向蔬菜育苗是蔬菜栽培的關鍵環節,也是促進蔬菜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基礎環節。蔬菜種苗良種化、育苗工廠化、供苗商品化、種苗標準化是當今世界育苗的發展方向,可縮短育苗時間,節約用種量,提高育苗的保險系數,對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外來良種以及提高成功率等方面起到重要保證;同時對提高土地的復種指數、解決土地危機、保護環境有積極作用。

3.1蔬菜育苗現代化

農業標準化建設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基礎。沒有蔬菜育苗的標準化,就沒有蔬菜生產的現代化。只有把蔬菜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納入標準化軌道,才能加快蔬菜生產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才能提高蔬菜生產的科技含量和經營水

平,才能完善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的管理體系和服務體系,實現農業現代化,實現從農田到餐桌全程質量控制。

3.2蔬菜育苗專業化

我國蔬菜育苗方式正在發生變革,蔬菜育苗專業化以輕基質為代表的漂浮育苗等集約化育苗技術發展迅速。蔬菜集約化育苗技術包括4個方面內涵:一是集成,即把以往繁瑣的育苗環節和復雜的秧苗技術集成起來,實行規范化管理;二是集中,改分散育苗為集中育苗,有條件的地方實行工廠化育苗;三是節約,即能夠體現省工、省藥、省種,從而實現增產、增收、增效;四是安全,即減少農藥施用,降低農藥殘留,保證產品質量,達到農產品的安全、優質、營養的目的。

3.3漂浮育苗

漂浮育苗是國際上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推廣的高新技術,它代表了育苗技術的發展方向。是一種無土育苗方法,就是在溫室、塑料大棚和小拱棚內,將種子直播在填有基質的帶有錐形孔室的泡沫塑料育苗盤上,盤子漂浮在裝有完全營養液的池中,讓種子萌發、生長、成苗。其基本原理是用基質代替土壤固著幼苗根系,并提供少量養分,由營養液通過毛細管作用上滲到基質,代替土壤全面提供養分供生長需要,從而使整個育苗過程脫離了土壤,擺脫了土壤的束縛,擺脫了因土壤傳帶的病、蟲、雜草的危害。漂浮育苗由人工控制室內溫度和濕度以滿足幼苗生長需要,從而減輕了外界自然條件的不良因素,如寒流、大雨、冰雹等的影響。因此,漂浮育苗能夠在人為控制下培育出更為健壯的大田用苗。該技術可監測與調控育苗全過程,有利于實現育苗技術規范化和成苗質量標準化;能抗御低溫傷害,減少早花現象,達到生長整齊一致、早發、快發的目的;能夠將病菌侵染源減少到最低限度,減少農藥使用量及次數,降低農藥殘留,提高產品質量。

3.4無公害蔬菜集約化漂浮育苗

無公害蔬菜生產是當前蔬菜生產的發展主流。要生產出無公害的蔬菜產品,關鍵是要有符合無公害生產標準的幼苗。集約化漂浮育苗由于采用無土輕基質,克服了土傳病害,避免了取土對土壤的破壞,減少了農藥對幼苗和環境的污染,培育的幼苗完全能夠符合無公害蔬菜生產的要求。因此,集約化漂浮育苗的市場空間和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有效地把漂浮育苗技術與蔬菜產業的發展結合起來,對蔬菜產業走向產業化、突破農產品綠色貿易壁壘、擴大出口、保護環境、解決農藥殘留污染、增加農民收入、增進人民身體健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能促進蔬菜產業又快又好發展,做到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推進農業的長足發展。

4參考文獻

篇7

一.圖書館管理學位論文的優勢

目前,高校學位論文的管理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由檔案館單獨管理,二是由圖書館和檔案館聯合管理,三是由圖書館單獨管理。另外還有少數高校把學位論文暫時保管在各系部。筆者認為圖書館對學位論文的管理有其自身優勢:

1.圖書館有專門的采編人員,可以主動地收集、加工學位論文。

2.圖書館單獨集中管理,遵照統一的標引和分類方法,有助于形成學位論文科學管理體系。

3.圖書館重收藏更重利用,能夠真正使學位論文為教學、科研所用,為后續畢業生參考所用。

4.圖書館可以同時管理紙質和電子版學位論文,并提供書目式檢索和網上多種檢索方法。

二.圖書館管理學位論文的具體措施和建議

2.1重視學位論文的收藏、開發和利用

任何一項工作若要完成得好,首先要在思想上加以重視,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視了,才能在行動上加以落實。圖書館領導應該充分重視并協調各分院、系積極配合圖書館完成學位論文的收集、管理工作。

2.2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包括:論文呈繳制度、論文加工規范、論文管理規范等。版權問題和涉密問題是管理規范的重點。考慮到版權的問題,學位論文(特別是研究生學位論文)可以進行全文閱讀和部分復印;對于涉密的學位論文,規定不準復印,除作者和指導教師外,原則上一律不外漏。另外,還要在管理規范中說明紙質論文保管的年限。

2.3及時收集、加工,及時入藏

學位論文收集的數量和質量直接關系到其開發和利用的程度。在制定了學位論文呈繳制度的前提下,圖書館應掌握各院、系答辯情況并督促其及時呈繳論文,做到及時收集,及時入藏。對于電子版論文可以采取多種途徑獲取,如利用FTP、電子郵件業務等,但同時要保證論文的完整性。

另外,為方便館藏號的確定和后續管理,在制作論文封皮時要求:

1)文理分開,即文、理科專業論文封皮顏色區別開來,便于后續加工和管理、利用。

2)書脊處要體現學位授予年、論文題名、著者名和導師名。

2.4選擇適合的分類方法,標準化著錄

對學位論文進行標準化著錄,一方面便于掌握學位論文的館藏情況,另一方面便于用戶檢索和利用。但目前我國由于沒有統一的學位論文標準著錄格式,許多高校都自行選擇著錄方法。筆者贊同一些圖書館同行提出的在用CNMARC進行著錄時,盡可能多地增加檢索點,諸如論文題目、作者、導師、專業、分類、主題等等,實現多種途徑揭示文獻信息,供讀者檢索需要。

2.5設(優秀)學位論文閱覽室

為提高學位論文的利用率,建議圖書館設立專門的學位論文閱覽室。考慮到數量過多的情況,可以改設優秀學位論文閱覽室,或者將本科學位論文和研究生學位論文分別開設閱覽室。保證這部分文獻資源能夠得到充分利用,同時為科研和教學服務。但要注意對涉密論文的保護。

2.6注重電子版學位論文庫的開發,實現網上多入口檢索

與紙質論文相比,電子版論文具有節省存儲空間、使用方便、檢索快捷等多方面優勢,因此對電子版學位論文的收藏、整理和利用更符合實際需要,建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其中兩個重要的環節:一是要將Word文檔轉換成PDF格式,當前許多電子出版物都使用PDF作為標準格式;二是要建立全文檢索系統,實現多入口檢索。

三.學位論文館藏號的選取

學位論文作為圖書館的一種特色館藏文獻,要有其不同于圖書、期刊的專門館藏號。便于管理和區分。以下就館藏號的選取進行分析。

3.1可構成館藏號的要素

1)分類號:采取與圖書、期刊相同的分類體系,如中圖法等,這樣可以保證圖書館文獻分類體系的一致性。

2)著者號:采用與姓名對應的學號來標識,并編制配套的著者索引。

3)學位授予年號:畢業年份,如:2010,能夠反映出論文的新舊程度。

4)學科代碼:按照學位論文作者所學的學科給出相應的號碼,具體可參照教育部給出的學科代碼表確定,或按學校自行編制的學科代碼。

5)流水號:按照收藏的先后次序給出流水號,相當于圖書的種次號。

6)培養單位代碼:按學校分配的培養單位代碼確定,不同于學科代碼,前者范圍更廣。

7)導師代碼:根據每名導師對應的校內代碼確定。

3.2館藏號的選取

3.2.1館藏號選取的原則:

1)3.1中介紹的構成館藏號的多個要素中,學位授予年號是必須的,因為它關系到學位論文的保存年限和替舊等業務流程,另外能夠利用這一信息統計出當年畢業生人數。

2)為使館藏號格式不過于復雜,可以不選用著者名和導師名,此信息在論文書脊處已經有體現。

3)各個要素之間可選擇用“:”、“/”或“—”分隔。

3.2.2幾種常用的館藏號

1)分類號+著者/著者號+學位授予年號

這種館藏號的優點是可以把相同類別的學位論文集中在一起,而且排架習慣與圖書、期刊的排架習慣相同,既方便工作人員操作也符合讀者的查找習慣。但分類處理需要專業人員,加工過程會比較長,時效性差。另外,如果采用著者號,則要實現按著者檢索時還需查著者索引。如:G256—060401009:2010或G256:張小萌:2010。

2)學科代碼+流水號+著者/著者號+學位授予年號

這種館藏號的優點是可以把同一學科專業的學位論文集中在一起,流水號可反映每一學科的學位論文數量,操作簡單,加工過程短,時效性強,不需要專門的分類人員。缺點在于需要建立專門的學科號碼對照索引。如:0809:17—060401009:2010。

3)培養單位代碼+流水號+學位授予年號

這種館藏號的優點是可以把每一個培養單位的學位論文集中在一起,流水號可以統計每一個培養單位的學位論文數量,操作也同樣簡單,時效性強,不需專門的分類人員。缺點在于:當遇到培養單位名稱變更的情況,要做具體說明。如:03—22:2010。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圖書館完全有能力單獨保存和管理學位論文,并且在某些方面有著自己的優勢,各高校可以根據本校學位論文的收藏情況和讀者使用情況靈活選擇館藏號,對學位論文進行科學加工、典藏和管理,使其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需求。

參考文獻:

1.孫學文.淺談上海水產大學圖書館對研究生學位論文的管理和開發利用[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7年第19卷第2期

2.張弦.高校圖書館學位論文管理方法分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年第17卷第3期

3.張學宏.論高校圖書館電子版學位論文的保存管理工作——以北京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情報工作2005年第49卷第5期

4.葛杭.高校圖書館檔案館聯合管理學位論文之研究[J].浙江檔案2004(9)

篇8

全球自由貿易環境下科技標準化作用建設已經成為"雙刃劍",在GATT/WTO的法律體系中第20條的安全例外中,明文規定進口國可以保護人類健康,枯竭資源,依據國家原則,制訂更高標準,保護人類健康,枯竭資源(Humanandhealth,exhaustivenaturalsource)。但是由于規定不完善,易誘導綠色貿易壁壘。一些發達國家在綠色貿易的借口下,行貿易保護之實,制定嚴格復雜的檢測和審批形成所謂的“綠色貿易壁壘”。尤其是烏拉圭回合之后,各國只能在GATT/WTO在規定第20條的安全例外中和衛生和預防協議(SPM)中,人為設置障礙。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盡快研究建立既符合我國國情、又能與國際接軌的標準化體系,適應世界自由貿易環境。

關鍵詞:標準化自由貿易雙重性

一,引言

1947年,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產生了關貿總協定,3作為重要國際組織,WTO在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和世界自由貿易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貿易組織所簽的條約,尤其技術條約,已經成為規范貿易行為和制度世界性指導原則。但是這個多邊貿易體制具有大國利益傾向,尤其是自由這個貿易中的實用主義依然存在,使WTO成為大國主導操縱一個場所。事實和歷史證明:關貿總協定糾紛不斷,原因之一便是自由貿易中的實用主義和大國主導操縱,科技標準化作用的雙重性使然。有人說:WTO是一個“富國俱樂部(clubofdevelopedandrichstates)”和“只保護富國利益(protectionstates''''profitonly)”4。

全球自由貿易環境下科技標準化作用建設,已經成為"雙刃劍",既有有利的一面,亦有不利的一面,因此要揚長避短。一方面,要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參與世界經濟全球化;另一方面,也要適當搞一些自己的標準,以阻擋外國企業長驅直入,保護本民族利益。全球自由貿易環境下要利用貿易技術壁壘協定給發展中國家的特殊待遇和在WTO的過渡保護期內的條件,戰略高度上重視標準化作用。

二,全球自由貿易環境下科技標準化發展的趨勢和WTO技術標準協議

當今世界技術標準發展的趨勢:5(1)技術標準與技術專利密不可分,技術標準成為非關稅壁壘的主要形式,因此技術標準已經成為產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競爭的制高點。6(2)國際貿易壁壘分為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非關稅壁壘是指關稅以外的通過法律、政策等形成的限制進口的貿易壁壘,其中主要包括對進口產品數量的限制,如進口配額、進口許可證等和貿易技術壁壘(3)貿易技術壁壘的核心是標準,貿易技術壁壘主要通過產品技術標準和制定技術法規,以及檢驗產品是否符合有關標準和法規的合格評定程序來實現,其核心是技術標準。當今世界技術標準發展的另一種趨勢是:技術標準與國際貿易的聯系越來越多,尤其是烏拉圭回合之后,各國只能在GATT/WTO規定第20條的安全例外中和衛生與預防協議(SPM)、《TBT協定》中,人為設置障礙,這已經成為貿易技術壁壘的主要組成部分。7

1993年,關貿總協定歷經七年艱苦談判,達成貿易技術壁壘協定(TBT)-WTO。貿易技術壁壘協定的宗旨是限制貿易技術壁壘,要求盡可能采用統一的國際標準。但是貿易技術壁壘協定(TBT)給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帶來的利益并不對稱。原因是發達國家實際上掌握著國際標準的制定權,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幾乎沒有什么技術壁壘可言,發達國家的產品能夠長驅直入,而對于發達國家,這些標準則可以成為限制發展中國家產品進口的銅墻鐵壁。8技術標準與技術專利密不可分,技術標準與技術專利捆綁現象屢見不鮮。9

三,全球自由貿易環境下科技標準化作用的雙重性研究

在GATT/WTO在規定第20條的安全例外中,明文規定進口國可以保護人類健康,枯竭資源,依據國家原則,制訂更高標準,保護人類健康,枯竭資源(Humanandhealth,exhaustivenaturalsource)。

從概念上講,WTO的規則體系中存有許多例外,如保護環境的規定,俗稱環保例外權。例如,美國汽油銷售案(U.S.A.GasolineCase),在綠色貿易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借口下,旨在保護國內煉油企業,制定嚴格復雜的標準和歧視性達標時間形成所謂的“綠色貿易壁壘(Greenbarrier)”,這種環保例外權的行使往往和國家聯系在一起,在國家高于一切的國際法原則的影響下,有些國家利用GATT/WTO在規定自由貿易的同時,出于對環保和不均衡考慮的例外,如GATT/WTO在規定第20條的安全例外,和規定不完善,一些發達國家在過份嚴格的科技標準化的借口下,行貿易保護之實,制定嚴格復雜的檢測和審批形成所謂的“綠色貿易壁壘”,尤其是烏拉圭回合之后,各國只能在GATT/WTO在規定第20條的安全例外中和衛生和預防協議(SPM)中,人為設置障礙,綠色貿易壁壘,形式多樣,涉及產品廣泛,措施花樣繁多。綠色貿易壁壘給發展中國家造成的損失慘重,使發展中國家更加處于劣勢,淪為自然資源和初級產品的提供者,污染轉移的龐大場所。

縱觀GATT/WTO的歷史,不難發現:GATT成立之初所奉行的不歧視原則(Non-discriminationprinciple)并沒有給發展中國家帶來公平的貿易結果,1958年的GATT專家組的報告指出,對初級產品的依賴和市場問題和現存的規則和公約對發展中國家十分不利.10經濟學家勞爾.普雷比克研究也表明:發展中國家,如拉美國家,不得不為較少的回報出售越來越多的貨物.11例如,美國汽油銷售案(U.S.A.GasolineCase),在綠色貿易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借口下,旨在保護國內煉油企業,制定嚴格復雜的標準和歧視性達標時間形成所謂的“綠色貿易壁壘(Greenbarrier)”,損害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又如,中國作為最大發展中的國家,遭受“綠色貿易壁壘”的出口貨物已超過25%,約400-500億美元,極大地削弱WTO多邊貿易體制作用的發揮。

嚴格復雜的標準和歧視性達標不僅嚴重損傷自由貿易,而且一旦糾紛出現,WTO的爭端解決機制(DSU)缺陷是程序繁雜,使WTO成為大國主導操縱糾紛解決,利用爭端解決機制程序之便,拖延時間,采取實用主義,讓對方失去機遇和市場.首先,訴訟成本較高,須聘請精明強干的法學者,了解WTO的規則和對爭端解決機制的可能的期望進行預測,其次,訴訟時間長,在GATT歷史上,有的爭端解決拖延時間長達5年.最后,即使勝訴,在發達國家不承擔義務時,發展中國家難以采取有效的手段,難以抵償發達國家不承擔義務所造成的損失。因此,應盡快建立快速爭端解決機制(rapiddisputesofresolutionofmechanism)12

四,我國科技標準化概述

十六大報告明確要求要以十六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積極探索質量安全管理工作和標準化建設的新思路、新舉措,尤其是隨著農業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13。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產品占領農業國際市場,是農業發展的一個戰略性問題。加強標準化建設對我國面對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能力成為當前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

目前,我國技術標準與國外具有明顯差距并且技術標準水平落后,在采用國際標準方面明顯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14在高技術產業領域,除了在中文編碼、VCD和第三代移動通信領域有少量標準被納入國際標準外,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只能被動地執行國外提出的標準,受制于人。另外,技術標準制定與科學研究脫節。15全球自由貿易環境下,中國政府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中承諾按照國際慣例,開放市場,增強透明度,公布技術標準,中國應自加入時起,使所有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符合《TBT協定》。為改變我國頻遭貿易技術壁壘限制,16成為受貿易保護主義受害大國局面,當前條件下,在WTO的過渡保護期內,應解決好以下問題:第一,找出WTO的TBT和現行的標準化的差距,集中整治,解決突出問題;第二,必須從戰略高度上重視標準化工作;第三,入世條件下實施標準化建設戰略,建設既適合我國國情又能與國際接軌的標準化體系;第四,在入世條件下政府應加強立法和執法監督,淡化政府干預職能并加強應對國際貿易壁壘研究。

五,結論:

WTO在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和世界自由貿易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涉及自由貿易的糾紛不斷,原因之一便是科技標準化作用的雙重性使然。

全球自由貿易環境下科技標準化作用建設已經成為"雙刃劍":在GATT/WTO的法律體系中第20條的安全例外中,明文規定進口國可以保護人類健康,枯竭資源,依據國家原則,制訂更高標準,保護人類健康,枯竭資源(Humanandhealth,exhaustivenaturalsource)。但是由于規定不完善,易誘導綠色貿易壁壘。一些發達國家在綠色貿易的借口下,行貿易保護之實,制定嚴格復雜的檢測和審批形成所謂的“綠色貿易壁壘”。尤其是烏拉圭回合之后,各國只能在GATT/WTO在規定第20條的安全例外中和衛生和預防協議(SPM)中,人為設置障礙。因此,作為發展中國家造成的損失慘重,使發展中國家更加處于劣勢,淪為自然資源和初級產品的提供者,污染轉移的龐大場所。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十六大報告明確要求要以十六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積極探索質量安全管理工作和標準化建設的新思路、新舉措,尤其是隨著農業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17,從戰略高度上重視和加強技術標準工作,盡快研究建立既符合我國國情、又能與國際接軌的標準化體系,適應世界自由貿易環境。

[參考文獻]

[1]WTO,<<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中>>,[R],

[2]劉筍,《國際貿易法》[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3]周道許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中國金融》[M],時事國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4]戰后世界政治經濟和國際經濟》[M]編輯部,《戰后世界政治經濟和國際經濟》,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

[5]余勁松,吳志攀主編,《國際經濟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6]邵津主編,《國際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7],GeneralAgreementonTariffandTrade(GATT),[J].1947.

[8],TheMultilateralSystem:50yearsofAchievement-Introduction,[J].(AccessedinNovember2001).[9]10commonmisunderstandingsabouttheWTO(AccessedinNovember2001),[J].[10]AngusFrancis,InternationaltradeLaw,[C].Canberra,2002(unpublishedatpresent).[11]BernardHoekmanandMichelKostecki''''thepoliticalEconomyoftheWordTradingSystem''''inFrom[12]DanielL.M.Kennedy,Jave(ed),thePoliticalEconomicoftheInternationalTradeLaw,[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2.

[13]GeneralAgreementonTariffandTrade(GATT),1947.

[14]ChinaandWTO,(AccessedinJanuary2002),[J].<>

[15]Caopeizhong,theprincipleoftheWTOandAffectionForChina.[D].Canberra,2002(unpublishedatpresent).

1曹培忠,山東農業大學付教授,澳大利亞英聯邦國際經濟法碩士CthAus.LLM。

2周艷波,山東農業大學付教授。

3參見世界貿易組織的官方文件:“Recognizingthattheirrelationsinthefieldoftradeandeconomicendeavourshouldbeconductedwithaviewtoraisingstandardsofliving,ensuringfullemploymentandalargeandsteadilygrowingvolumeofrealincomeandeffectivedemand,developingthefulluseoftheresourcesoftheworldandexpandingtheproductionandexchangeofgoods。eetheGATT1947preface。”

410commonmisunderstandingsabouttheWTO(AccessedinNovember2001),

5參見<<加入世貿組織后的中國科技發展戰略-李健司長在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培訓班上的講話>>

6參見<<加入世貿組織后的中國科技發展戰略-李健司長在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培訓班上的講話>>

7同上。

8參見<<加入世貿組織后的中國科技發展戰略-李健司長在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培訓班上的講話>>

9參見<<加入世貿組織后的中國科技發展戰略-李健司長在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培訓班上的講話>>

10GATT(1958),trendsinInternationalTrade,Geneva.

11See:J,TimmonsRobertsandArmyHite,FromModernizationtoGlobalization:PerspectivesonDevelopmentandSocialChange,Blackwellpublishersled,2000,p.11.

12BernardM.HoekmanandPetrosC.mavroidis:EnforcingMultilateralCommitments:DisputesSettlementandDevelopingCountries,/wb/hoekman.doc.

13"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管理水平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和主要標志。整體上,我國農業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時期,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農業生產優質化、集約化、產業化的發展,要求農產品生產必須由數量型向數量與質量并重型轉變,農業生產管理必須由偏重數量向更加注重質量安全管理轉變。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提高過程就是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全面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規范農業生產全過程管理,是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提高農業綜合素質和效益,提高農產品質量的重要手段,是加速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參見同志在十六大報告第四部分.

14已的19,278項國家標準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僅占43.5%,由我國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寥寥無幾。參見<<加入世貿組織后的中國科技發展戰略-李健司長在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培訓班上的講話>>

15由于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國目前技術標準的制定與相關技術的研究嚴重脫節。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不夠,技術標準經費投入不足。15我國部分行業處于幾乎不設防狀態。

篇9

論文關鍵詞:綠色壁壘 農產品貿易 對策

論文摘要:在分析了綠色壁壘對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國際貿易的正反兩方面影響的基礎上.就我國如何應對綠色壁壘提出若干建議措施。

當今世界貿易中,貿易自由化與貿易保護主義并存。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加深和各國對環境保護問題的日益重視,一種新的貿易保護措施—綠色壁壘應運而生,并對世界經濟貿易產生重大的影響。所謂綠色壁壘,是現代國際貿易中商品進口國以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為名,通過頒布、實施嚴格的環保法規和苛刻的環保技術標準,以限制國外產品進口的貿易保護措施,其特點是形式上具合法性,名義上更具合理性。

一、綠色壁壘對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影響

農產品與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命健康以及環境息息相關,加之農業歷來是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的保護重點,因此國際貿易中的綠色壁壘的出現首當其沖地會對各國農產品生產和農產品貿易產生影響。當然.作為環境保護和進口限制的共同手段,綠色壁壘對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貿易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可以說是利弊共存。綠色壁壘其初衷是保護環境和人類健康,各國通過制定、實施綠色保護法規和技術標準,客觀上可以防止不符合環境保護和危害人類健康的商品進口,從而有利于維護動植物和人類自身的安全與健康以及環境的改善;同時,綠色壁壘所采用的技術標準通常是以先進的環保技術為基礎,通過綠色璧壘的實施,可以促進各國提高農業技術水平和農產品質量,加快農業生產發展。例如國外對我國農產品的嚴格要求,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我國農產品安全水平的提高和農產品標準化體系的建立。但綠色壁壘對農業和農產品貿易的沖擊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對于發展中國家。

(一)發展中國家在世界農產品貿易中處于受控地位。眾所周知,由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科技發展水平不同和在環保標準方面的差異,目前只有經濟發達國家才有可能憑借其技術優勢對進口商品制定苛刻的環保標準從而達到限制進口的目的,這將進一步強化發達國家對世界農產品貿易的控制地位,這是綠色壁壘帶給發展中國家的最大、最直接的利益損害。如美國從1997年開始,強制性地實施水產品危害分析關鍵控制點認證( HAGCP),這一措施使我國對美國的蝦類產品出口大大減少。據海關統計資料,1997年我國對美國的凍龍蝦出n額由1996年的I 203.9萬美元減少到56.7萬美元,凍鰲蝦出口額由23.8萬元下降到2.4萬元。

(二)綠色壁壘強化了農業環保技術標準,削弱了發展中國家傳統出口農產品的優勢,阻礙了發展中國家比較優勢的發揮。發達國家對農產品質量標準的要求越來越高,對農產品中化學物質的限量苛刻,農業技術欠發達國家很難達到其要求,從而大大地削弱了農業欠發達國家傳統出口農產品資源型、生產成本低廉的優勢。如花生是我國主要的油料作物和傳統的出口農產品,其總產、單產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與美國、阿根廷并稱為三大花生出口國,199b年我國的花生出口創匯達到3億美元,而近些年來雖然生產量每年增長,但出口量卻嚴重下滑,出日創匯額徘徊在2億美元左右,其重要原因在于我國出口花生在安全衛生檢疫中的關鍵性指標—黃曲霉毒素的含量達不到國外標準的要求。我國的傳統出口農產品中的茶葉、蜂蜜等,近些年來同樣由于產品中農藥殘留量超標,失去了優勢地位。自2000年7月1日起,歐盟對進口茶葉實行新的農藥殘留標準,限制和禁止使用的農藥從原來的29種增至62種,部分農藥殘留標準比原有標準提高了100倍以上,使我國茶葉出口近年來對歐盟出口逐年萎縮。

(三)綠色壁壘增高了農產品國際貿易的門檻,加大了農產品國際市場開拓的難度。實行綠色壁壘的國家和地區,不僅制定了嚴格的環境保護法規和苛刻的綠色技術標準,而且實行嚴格而又繁瑣的進口檢疫制度。比如,美國在進口管理上,除了堅持實行原有的注冊認證制度外,近年來又實行IS09000系列質量認證和水產品危害分析關鍵控制點認證制度,許多指標數據要求精確到小數點后二三位,技術欠發達國家很難達到其要求。又如日本,對進口大米的檢測有一百多道程序。程序的增加和檢驗費用的增大提高了產品的成本,降低了國外大米在日本市場的竟爭力。 轉貼于

二、我國應對綠色壁壘應采取的對策

我國已于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國外限制我國農產品進口的傳統手段將逐漸減少,綠色壁壘將或正在成為限制我國農產品出口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出口面對的綠色壁壘有增無減已證明這一點。面對挑戰,我們必須積極采取應對措施。

(一)加快我國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實施農業標準化,既可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推動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又可以促進農產品優質化,增強農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除了要大力加強農業標準化工作之外,應加強對國際農業標準的研究,根據農產品國際市場的需要,不斷更新農業標準,并使農產品品質標準與安全衛生、分級、包裝、運輸標準國配套,通過逐步完善,形成與國際標準接軌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

(二)重視發展環保農業,實施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環保農業以及相類似的生態農業、節能農業、立體農業等農業模式,是農業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具體體現。其特點:一是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建立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環境系統;二是重視對種植業、養殖業和農產品加工業進行全面規劃,合理配置、節約利用能源,保護自然資源;三是重視采用有機農業技術,實行合理輪作、間作套作。精耕細作和施用有機肥。這對于開發我國出口農產品貨源、提高出口農產品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應該把發展環保農業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措施,充分利用已有基礎,建立環保農業基地,促進我國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生產開發。

(三)加強對各國環保法規、環境標志制度等的研究和搜集,建立農產品技術標準的信息系統,為出日企業和外貿部門提供充分、及時的信息,通過企業引導農戶按照環保標準組織生產,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四)充分發揮“環境外交”的營銷作用。積極參與國際公約和國際多邊協定中環境條款的談判,并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團結起來,拒絕接受超越自身承受能力的環境條款;以國際規范為依據反對進口國的綠色壁壘;注重“環境外交”策略的運用,如1997年4月,國家商檢局邀請歐盟獸醫代表團考察,確認了我國向其出口鮮豬肉等的條件使得歐盟解除了從我國進口鮮豬肉等的禁令。

篇10

關鍵詞:農村經濟社會,矛盾與對策

 

發展農村經濟,必須立足本地實際,發揮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經濟,這是所有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基本問題。發展特色經濟就要突出抓好“三農”這個重點,解決“三農”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就要從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角度,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大力發展農村特色產業。特色經濟沒有一定的規模作支撐是脆弱的,必然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被淘汰。因此,發展農村經濟,就要抓特色經濟、抓規模經濟。畢業論文,農村經濟社會。。

2006年全面取消農業稅,這項舉措不公減輕了農民的經濟負擔,而且還大大減輕了農民的心理負擔,農民不再為鄉村干部催繳稅款而憂慮。取消農業稅,加上國家支農惠農政策的健全和完善,對扶持農業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將發揮重大而深遠的作用,但也出現了一些矛盾和問題。

1.存在的問題

1.1農民土地糾紛問題:稅費改革前農民負擔沉重,對土地的依賴熱情不高,土地矛盾沒有凸現出來。稅費改革后,農民的稅費負擔大幅度減輕,充分調動了農民種田積極性,農村承包土地的矛盾開始顯現,要地、爭地的現象普遍,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因土地界端不詳、面積不實、合同不完善等產生的矛盾增多,土地引發的糾紛時有發生,農民因地上訪的案件逐年增多。

1.2“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問題:由于受村民素質的制約,議事主體消極被動,“一事一議”存在著事難議、決難行的情況。在具體實施中,仍然存在很多難題。一是意見難統一,二是認識不夠,三是錢少難辦事。這將影響農村集體公益、福利事業的發展。

1.3農村基層干部的角色轉換問題:有的干部認為“農民全部減了負,農村干部無事做”、“農民種田不再納稅,農村工作萬事大吉”,表現出沾沾自喜、茫然失落、消極等待的現象,還沒有積極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要求。農業稅取消后,鄉鎮財政所、地稅所工作量大大減少,人浮于事的現象較為突出。

1.4農村基層組織正常運轉問題:農業稅停征后,財政收入渠道更加變窄,剛性支出又必須保證,加劇了鄉鎮收支矛盾,農村稅費改革后,村級經費盡管通過上級轉移支付得到一定彌補,但也非常有限,只能勉強維持日常運轉。從實際運行情況看,村級公費主要用于了征訂報刊,沒有直接撥付到村,村級的一些正常支出難以保證,由于沒有經費來源,有的村組無錢購買賬簿表冊,一些村組也有兩年時間沒有進行財務核算,群眾對此很有意見。

1.5過去農業稅費征收遺留問題:稅費改革政策明確規定“暫停向農民催收改革前稅費尾欠”,“不準強行追收追繳農民負擔尾欠或稅費尾欠”,負面影響較大。

2.對策及建議

2.1轉變鄉鎮政府工作職能。農村經濟要立足于縣域優勢的發揮,在更大的領域進行資源整合,挖掘潛力,提升檔次,降低成本,加強管理,營造新優勢,創造高效益。要注重優勢轉化為成果,見實效,見效益,使其真正實現農民增收脫貧的效益,經濟與社會同步發展的效益,城鄉經濟、工業、農業協調發展的效益,鄉鎮政府要盡快轉變職能,專心致志思考怎樣為“三農”工作服務。畢業論文,農村經濟社會。。

2.2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制度,探索多種土地流轉方式。針對農村土地承包中出現的新情況和土地流轉中出現的新問題,各級黨政和有關部門要及時組織依法完善二輪土地承包,妥善調處各類土地糾紛,全面規范土地承包合同,切實搞好承包地的確權發證,做到農戶承包的地塊、面積、合同和經營權證“四到戶”,農戶的承包地塊、面積與合同記載、社存本、登記表、經營權證“四相符”,經營權證書入戶率達到100%,依法保障農民對土地的承包權、經營權和收益權。

2.3探索多種途徑發展農村公益事業,引導農民一事一議搞建設。要嚴格區分農民自愿投工投勞改善自己生活生產條件與加重農民負擔之間的政策界限,對農民直接受益的村組公路、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在農戶自愿、民主協商、依法辦事的前提下,鼓勵農民自力更生,辦好管好自己受益的事。對村范圍大面積受益的重大事情,需要全村農民籌資籌勞的,必須通過“一事一議”,并按《“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審議程序》報批。對改善公益設施,農民自愿投工投勞的,可通過鄉鎮、村向上爭取,對所需資金給予適當補助

2.4明確各級政府農村公共財政支出方面的職責。進一步完善各級政府在農村基礎教育、計劃生育、基礎設施以及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方面的事權財權劃分,加強各級政府在解決“三農”問題上的責任,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公平寬松的環境。

2.5妥善處理農業稅尾欠問題:盡快解決農業稅尾欠問題,建議將真正的農業稅尾欠和農業稅“上清下不清”形成的債務區分開來,將“上清下不清”形成的債務納入鄉村債務統籌解決。對真正的農業稅尾欠是否清收和如何清收,在保證農民社會總體穩定的前提下由省級人民政府確定。畢業論文,農村經濟社會。。

2.6 以農業產業化為重點,推進農業“現代化之路”。推進農業現代化,要改變就農業論農業的觀念,堅持用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增加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改善農業發展環境。用先進的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先進的經營形式發展農業,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要結合縣域實際,在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基礎上,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生產規模化和標準化,培育名牌產品,增強競爭力。要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推動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要加快農業科技進步,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促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在農村發展現代流通業,建立新型營銷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