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恥后勇范文
時間:2023-03-24 01:27: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知恥后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大意是只有牢記恥辱,思考恥辱的原因,臥薪嘗膽,時刻警醒,才能洗卻恥辱,自立自強。
起源:“知恥后勇”語出圣賢孟子,又說“知恥而后勇”。
“知恥后勇”源于“知恥近乎勇”,語出《中庸》。
儒家把“知恥近乎勇”,“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一起,構成對知、仁、勇“三達德”的一種闡發。
篇2
關鍵詞:多線蝸桿 車削技術 車削精度 齒厚 齒距
1.粗車多線蝸桿齒厚、齒距,完成一般分線后,重點要求車削快。
(1)粗車多線蝸桿用小滑板移動和分線劃線。小滑板在不切屑情況下,向同一軸線方向進行多線蝸桿的一般分線、劃線。分別刻劃齒距,齒頂寬及齒距分線,要求很快完成。
(2)對分線蝸桿進行粗切屑,側重提高速度。在完成分線后,粗車蝸桿主要是爭取速度,要盡快在短時間內完成多線蝸桿的粗車過程,留下各齒厚,齒距的0.2~0.3mm余量。要求工件車削中不變形,不產生強烈的擠壓。
(3)點頂倒去毛刺。粗車結束,要求齒頂(最好)倒去毛刺,以保證精車刀校對齒型角角度基準的準確性。
2.對車床中、小滑板精度進行調整與精確安裝精車刀具。
(1)對車床中、小滑板進行精度調整。對車床精度調整主要是間隙調整,因為粗車要快,中、小滑板間隙相對大些,比較適應快速操作。而精車要求高,一旦間隙大,松動,公差尺寸與車削就難以控制,還會影響蝸桿的絕對角度誤差,直接反應到齒距的精確公差值。
一般小滑板間隙調整到精車削一齒側面的0.005mm,能控制“半絲”精度。并校對軸線平行線絕對值不產生絕對值誤差。中滑板以保證不產生吃刀進給偏移情況下,松緊適度。
(2)重新安裝蝸桿精車刀角度(量角器校正)。刀具幾何角度上產生誤差,會影響齒距精度,給精車削蝸桿帶來無法彌補的過失。因為齒距誤差值與檢測是在任意齒位置的測量,而齒厚值是固定的,一旦刀具幾何角度誤差,就很難保證齒距精度,要求校對刀具角度必須嚴格。當然刃磨必須準確,并對好中心線(軸線)略高。
(3)車刀刃磨鋒利。精車蝸桿車刀必須鋒利,在砂輪精磨后,要用油石進行研磨,最終要看精車削的切削狀況,要達到控制0、005mm尺寸要求,而且表面光潔如鏡(很薄很光),這樣才能控制精車齒厚齒距尺寸。
3.精車齒厚――齒距――齒厚,完成精車分線與測量
(1)先精車任意一齒厚(最好選粗車時齒較薄的)作為齒距測量基準。進行第一齒齒厚的精車,注意兩邊余量同等切削,切不可單側車削相差過大,防止影響齒距分線精車余量。
(2)精車左或右面,第二、第三齒距。車削第二、第三齒距,關鍵在小滑板進給方向必須一致,不可左右移動進給,那樣會造成因小滑板間隙而難以控制精度。
(3)精車第二齒厚、第三齒厚(同時測量齒距)。車第二、第三齒厚同樣是小滑板進給軸向方向一致,車第二齒厚要同時測量對應的第二齒距。車第三齒厚,同時測量對應的第三齒距。當然,如果齒距難以保證一定要保證齒厚尺寸精度(因為齒厚配分也較大)。
4.其它技術問題
(1)精車時必須準確計算分線與法向齒厚差值。
(2)車削時必須能控制0.005-0.01mm尺寸精車削技術(非常薄)。
(3)精車時液必須及時加注,并且要求較稠一些(能夠吸附在齒面)。
(4)刀具必須保證鋒利,平直,竟可能磨出斷屑槽。
(5)測量時對準光源,用微調校測齒厚齒距。該辦法經過練習,能很快提高學生熟練程度,保證精車質量。在車工技術的中、高級等級考工中,考生較少失分,有比較好的精車多線蝸桿技術效果。
參考文獻:
[1]機械工業技師考評培訓教材編審委員會編,《金屬材料及加工工藝》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3版
篇3
1、幡然悔悟:形容思想轉變很快,徹底悔悟。出自《洪秀全演義》第八回:“話說譚紹洸聽得馮云山這番議論,已幡然悔悟。”
2、改邪歸正:形容從邪路上回到正路上來,不再做壞事。出自《水滸全傳》第九十一回:“將軍棄邪歸正,與宋某等同替國家出力,朝廷自當重用。”
3、醍醐灌頂:比喻聽了高明的意見使人受到很大啟發。也形容清涼舒適。出自《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令問維摩,聞名之如露入心,共語似醍醐灌頂。”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近年來胃癌的發病率不斷升高,通常胃癌患者接受手術治療,術后患者長期禁食,因此正常的生理解剖功能出現異常,免疫功能大大降低,大大影響患者術后恢復,因而需要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1]。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5年3月―2015年3月期間在我院接診的57例胃癌手術患者,設為觀察組。并隨機抽取同期在我院接診的57例條件相似患者,設為對照組。對照組中,男30例,女27例,年齡在33―6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5.96±3.02)歲,其中19例行全胃切除術,25例遠端胃大部分切除術,13近端胃大部分切除術。觀察組中男28例,女29例,年齡在22―6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6.91±3.15)歲,其中21例行全胃切除術,24例遠端胃大部分切除術,12例近端胃大部分切除術。給予2組胃癌手術一般臨床資料年齡、文化程度等比較,差異并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胃癌患者術后傳統護理干預,包括傳統的心理護理、教育干預等,在此基礎上,給予觀察組腸內營養支持,具體方法如下。將胃管插入鼻飼腸管,將其置于空腸上段。胃癌手術后,將胃管與負壓引流器連接起來,直到腸道恢復蠕動才可拔除胃管。在胃癌術后24小時后可進行腸內營養支持,首先靜脈泵入300 ml的葡萄糖液,如果患者沒有腹脹、嘔吐等癥狀,需要利用鼻腸管輸入腸內營養液,腸內營養劑為800 ml,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各類微量元素。患者臨床癥狀消失后,可調整泵入速率,直到患者腸道功能恢復后,便停止灌注,并為患者準備半流質食物。并給予觀察組臨床優質護理,心理護理,與患者保持良好的溝通,緩解焦慮、抑郁的情緒,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減少恐懼感,為患者及家屬講解相關不良反應等等,減少患者的精神壓力。對于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并發癥,進行針對性的護理,指導患者預防肺部感染及皮膚損傷。
1.3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中,選擇統計學軟件SPSS15.0完成臨床數據分析,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 ±s),如P
2 結果
2.1 兩組胃癌患者術后臨床指標對比
兩組胃癌患者術后排氣時間、進食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對比,差異均明顯(P
2.2 兩組胃癌患者術后腸內營養指標對比
兩組胃癌患者術后腸內營養指標對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均
3 討論
篇5
關鍵詞:持續質量改進、胃腸腫瘤、腸內營養
胃腸腫瘤術后實施腸內營養有利于維護腸道粘膜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保護其屏障功能的完整性,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住院時間,[1]。持續質量改進是醫院質量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質量管理體系的重要原則。為提高腸內營養的護理質量,我們選擇2012年7月~2013年4月術胃腸腫瘤術后實行腸內營養治療的患者,依據持續質量改進護理方法,收到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科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行腸內營養的胃腸腫瘤術后患者127例,按時間段將2012年1月~2012年6月行腸內營養的胃腸腫瘤術后患者52例為對照組,2012年7月~2013年4月75例為持續質量改進組,兩組患者在文化程度、年齡、性別、病種等方面差異無顯著意義。
1.2 持續質量改進方法
1.2.1存在問題和原因
1.2.1.1 健康教育不到位 護士忙于治療,沒有詳細講解腸內營養的優點,交待注意事項簡單,沒有讓患者、家屬認識到腸內營養的重要性和配合的注意事項。
1.2.1.2 操作方法不規范 固定營養管方法不正確,膠布更換不及時,連接前沒有仔細查看營養管留置刻度,沒能及時發現營養管脫出;遺忘掛標識牌;巡視不及時,營養液輸入過快或過慢;腸內營養沖管不規范等。
1.2.1.3 患者家屬不配合 患者插入營養管難以忍受自己拔除營養管,輸注過程患者腹脹拒絕輸注,家屬私自調節輸注滴速。
1.2.1.4 護士掌握腸內營養的知識欠全面。本科室年輕護士較多,絕大部分護士未接受系統全面的EN治療相關知識培訓及考核,護士對腸內營養的相關知識掌握欠全面。
1.2.2 改進措施
1.2.2.1 修訂腸內營養操作流程
(1)固定方法:選擇粘性好的膠布粘貼,每日更換膠布;(2)做好管道標識:每日嚴格交接班;(3)輸入營養液前做到四評估:評估管道有無脫出;評估患者是否外出檢查不在位;評估管道是否通暢;評估患者昨日營養液輸入情況;(4)配置過程嚴格無菌操作,現配現用,雙人核對;(5)輸注時采取半臥位,用恒溫器加溫。按需要調節速度;掛“腸內營養”標識牌,不與靜脈液體用同一輸液架;(6)加強巡視,保證勻速輸入。規范沖洗,避免堵管;(7)輸入過程中密切觀察,有問題及時查找原因,及時解決。
1.2.2.2進行腸內營養規范化護理培訓 全體護士接受系統全面的EN治療相關知識培訓及考核,包括營養評估、管飼技術、營養液的輸注護理與監測、并發癥的觀察與預防等。制訂EN安全實施流程與質量標準、腸內營養防阻塞流程及管理制度等。
1.2.2.3加強健康教育 編寫健康教育手冊,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腸內營養的目的、意義和有關注意事項,取得患者和家屬的配合。
1.2.2.4 設立營養支持持續質量改進小組:成立由科室主任、主管醫生、護長、主管護士等有關人員組成的持續質量改進小組,并制訂出護理路徑表進行實施及質量改進。
1.3統計學方法 所得數據采用SPSS13. 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水準α=0.05 。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EN并發癥率比較。見表1
3 討論
3.1 形成良好的質量管理體系
在腸內營養護理質量管理過程中,我們注重終末質量向環節質量控制的轉變,做到全程質量管理,改變了以往質量管理工作的盲目性和隨意性。通過持續質量改進,能夠抓住存在問題,尋找根源加以改進,并再次驗證是否有效解決問題。
3.2 優化護理服務流程
針對質量改進前存在的關鍵問題,重新修訂腸內營養的護理流程,對護理每一個步驟進行具體要求,統一規范護理操作,大大降低了護理缺陷發生次數。例如,我們發現患者和家屬依從性差的問題與護士健康教育不夠有很大關系后,一方面加強對護士腸內營養知識的培訓,另一方面,把健康教育重點內容和輸注過程巡視要求納入護理流程。
3.3 規范培訓,促進腸內營養護理規范化 腸內營養護理的規范與否直接影響治療效果及并發癥的發生。如規范化培訓后掌握好輸注營養液時的“三度”, 即適宜的濃度、速度及溫度, 有效地減少腹脹、腹瀉、反流等腸內營養常見并發癥的發生[2]。從結果可看出,經培訓后實施規范化護理,并發癥明顯下降、患者知曉率、患者滿意度均明顯增高。因此,規范化護理培訓對防止腸內營養并發癥和提高護士的業務水平有重要作用[3]。
參考文獻
[1]黎介壽,腸內營養外科臨床營養支持的首選途徑 [ J ].腸外與腸內營養2003, 10(3): 129-130.
篇6
關鍵詞:延遲愈合傷口;負壓引流;護理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self-made closed negative pressure drainage device in delayed wound healing after orthopedic surgery. Methods 42 patients with delayed wound healing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from September 2014 to September 2016.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The control group used the traditional surgical treatment methods,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self-made closed drainage device for wound treatment,the two groups in age,gender,wound area,wound site,wound depth,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comparable.Results The wounds healed by second intention in the two groups.The wound healing time,the number of dressing change and the cost of dressing chang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ess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Delayed healing wounds;Negative pressure drainage;Nursing
g后傷口延遲愈合是骨科術后常見并發癥之一,導致傷口延遲愈合的因素有傷口感染、皮下積液、脂肪液化及患者營養不良等。自從1992年德國FIeischman博士首創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1],1994年裘華德教授首次將VSD技術引入國內[2],用于治療四肢軟組織創面后,其應用效果很快得到肯定。但在臨床應用中,由于國內外生產廠家生產的成套VSD裝置價格昂貴,每套價格在2500~3000元;加之VSD技術存在容易出現堵管及吸引材料硬化等缺點,影響治療效果[3],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因而限制了其在臨床的廣泛應用。為此,我科從2014年3月起對18例骨科術后傷口延遲愈合患者采用自制VSD裝置對其進行創面治療,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骨科2014年3月~2016年3月術后傷口延遲愈合的患者42例。其中男31例,女11例。年齡16~65歲。傷口部位:背部4例,腹股溝8例,膝部8例,小腿22例。傷口面積:6 cm×9 cm~18 cm×21 cm,深度:0.3~4.0 cm。入選病例排除癌性傷口、四肢血管疾病、特殊感染、使用抗生素及合并糖尿病患者。將42例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觀察組18例,對照組24例。年齡、創面面積與傷口深度采用t檢驗,其他數據采用χ2檢驗。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傷口面積、傷口部位、傷口深度等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材料 醫用無菌紗布,內徑為6 mm無菌硅膠吸引管,無菌手術膜,中心負壓裝置。
1.3方法
1.3.1觀察組 ①徹底清創,開放所有腔隙,將創面壞死組織及積液清除,確保軟組織和骨組織創面血供。②填充材料選用醫用無菌紗布敷料,將紗布疊成6~10層,按創面大小和形狀設計裁剪敷料,敷料邊緣超出創面邊緣2 cm左右,保證敷料全部覆蓋創面。③將硅膠管剪6~12個直徑為3 mm側孔,置于紗布敷料底面第3層處,對于創面大、深、滲出物多者,則將吸引管盤性放置或增加一根吸引管,同時加入一根沖洗管,沖洗管選用一次性輸液器,將針頭剪去的一端開數個不同方向的小孔,將吸引管、沖洗管與紗布敷料縫合固定在一起,再將紗布敷料邊緣縫合,形成一個整體,將敷料緊貼于創面。創面較深者,須將生理鹽水紗布敷料填充底部,根據創面情況,選擇敷料是否與創面周圍皮膚縫合。④將患者創面周圍皮膚,用酒精脫脂,無菌紗布擦拭干凈,再用無菌手術膜將整個創面和敷料封閉起來,覆蓋范圍包括創周健康皮膚5 cm的范圍,在引流管出口處用系膜法固定,創面不平處加用多張手術膜加固,避免周圍存在氣泡。⑤將吸引管與連接管一端相連,另一端與透明引流瓶連接,再用另一連接管把引流瓶與中心負壓連接起來,調節負壓為100~200 mmHg。根據創面滲液多少、肉芽組織生長及創周皮膚情況,3~7 d更換一次引流裝置。
1.3.2對照組 徹底清創,清除壞死組織及皮下積液,清創后用生理鹽水沖洗,無菌敷料擦拭干凈,用紗布敷料按傳統外科換藥方法換藥,根據敷料滲液情況,決定換藥頻次。
1.4護理
1.4.1觀察組
1.4.1.1保持有效持續負壓吸引,持續負壓吸引是VSD治療關鍵,負壓過大,易引起出血,過小起不到引流作用,負壓大小應以敷料塌陷、顯露管形為有效,設置壓力為100~200 mmHg為宜。若發現敷料鼓氣,應檢查有無引流管堵塞和負壓異常。聽到有氣體漏出的聲音,要檢查膜與皮膚之間是否有脫膜、膜破損、貼合不緊密、各連接是否松動,管道破損等,若有需要重新密封漏氣處。
1.4.1.2保持引流通常,防止引流管扭曲、打折、壓迫、牽拉。引流物粘稠、有大塊壞死組織、血凝塊等引出時可致引流管堵塞,應根據引流物的量、粘稠度在吸引同時持續或定時從沖洗管中緩慢滴入生理鹽水,防止引流管堵塞。更換引流瓶1次/d。
1.4.1.3觀察引流液性質、量,如發現短時間內有大量新鮮血液吸出,應立即關閉負壓,報告醫生進行處理。
1.4.1.4觀察創周皮膚,如有浸漬性皮炎、皮疹等發生,應及時撤除負壓引流裝置,進行間斷使用VSD和縮短VSD使用時間。
1.4.1.5防止敷料干結變硬,敷料干硬見于膜密封不嚴、漏氣造成,這種情況也需要重新更換或密封膜。
1.4.2對照組 徹底清創后用無菌紗布敷料覆蓋創面,根據傷口滲出情況,予以換藥1~3次/d,保持敷料清潔干燥。
1.5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在傷口愈合時間,換藥次數、換藥費用、患者滿意度方面情況。
1.6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兩組間對比為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42例患者傷口均Ⅱ期愈合出院。觀察組傷口愈合時間為7~18 d,換藥次數為5~14次,換藥費用580~1180元,患者滿意度92.7%;對照組傷口愈合時間為21~45 d,換藥次數為28~49次,換藥費用為1120~2360元,患者滿意度72.5%。兩組患者在傷口愈合時間、換藥次數、換藥費用、滿意度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且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VSD的醫用泡沫材料,置入具有一定深度的創面,再以具有生物閥功能的半透性貼膜技術是將一種包裹了多側孔引流管將創面封閉,使創面與外界隔絕,形成一個壓力穩定持久,且分布均勻的高效引流系統[2]。VSD材料不含纖維,具有良好的彈性及韌性,親水性強,與創面和皮膚具有較好的相容性[3]。VSD用于治療四肢軟組織創面,療效肯定,.但在使用過程中,因創面炎性分泌物多,滲出物中含大量蛋白質,膠體含量高,液體粘稠,加之VSD引流管管徑較細,引流物易沉積于管壁導致VSD引流管堵塞[4]。據文獻報道VSD堵管率高達40%~50%[3]。另一方面,VSD設備價格昂貴,堵管后須重新更換裝置,導致患者費用增高,加重了經濟負擔,患者不易接受使用,所以限制了其在臨床中的廣泛應用。
自制封閉式負壓引流裝置利用VSD使用原理,對骨科術后延遲愈合傷口進行處理,具有以下特點:①使用的硅膠吸引管管徑較粗,內徑達6 mm,加用一根輸液管作為沖洗管,根據引流物的多少、粘稠度進行持續或定時沖洗,防止引流物沉積于管壁出現堵管,本組無一例堵管現象發生。②持續穩定的中心負壓,能及時吸出清除壞死組織、血凝塊和滲出液,使引流區創面內滲液達“零聚集”,同時應用形成的壓力差,改善局部微循環,減輕組織水腫,刺激肉芽生長,加快傷口愈合速度,縮小創面。③手術膜的密閉,使創面與外界隔開,避免創面暴露引起交叉感染,且有利于創面的觀察。④沖洗管的使用,使創面處于半濕潤環境,避免敷料干硬,濕潤環境有利于傷口愈合,縮短了傷口愈合時間。⑤引流管與沖洗管分開,避免了引流管堵塞時逆性沖管造成感染的可能。⑥使用生理鹽水紗布填充傷口,對于傷口較深和有潛行的傷口,紗布敷料更易填充且能完整取出,要優于VSD使用的泡沫敷料。本實驗患者均因術后傷口皮下積液、積血、脂肪液化等原因導致傷口延遲愈合,傷口滲液多,采用傳統外科換藥方法,不僅換藥頻繁,增加醫護人員工作量,同時也增加了患者換藥的痛苦和換藥費用,而且難以保證傷口敷料清潔干燥。而使用自制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能達到快速有效吸引傷口滲液,減少換藥頻率,減輕工作量,促進患者傷口愈合的目的,且提高了患者舒適度。與傳統外科換藥方法相比較,自制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在傷口愈合時間、換藥次數、換藥費用及患者滿意度方面均優于傳統換藥方法。自制封閉式負壓引流裝置雖然存在因使用的手術膜不透氣,使用時間長少數患者會發生傷口周圍皮膚浸漬問題,但這一問題只要在使用過程中加強觀察并給予及時處理,是可以避免的,本組1例患者發生傷口周圍皮膚浸漬,予及時撤除負壓引流裝置后好轉,后在使用負壓引流過程中,間斷使用和3 d更換一次引流裝置,未再發生皮膚浸漬。相比較使用套裝VSD成本高和易堵管,使用傳統換藥方法傷口愈合時間長等不足,患者更易接受和使用自制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處理傷口。
綜上所述,自制封閉式負壓引流裝置操作簡單,取材方便,使用的材料成本低,既發揮了VSD技術的優勢,彌補了VSD價格昂貴、易堵管等不足,又縮短了患者傷口愈合時間,減少了換藥次數,減少了患者醫療費用,值得在各級醫院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申全財.自制負壓封閉引流裝置治療骨科術后傷口感染不愈合[J]. 長治醫學院學報,2013,27(6):434-435.
[2]裘華德.負壓封閉引流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2-82
[3]曾婷苑,廖金梅,郭惠娟.改良VSD技術治療難愈性創面的效果觀察[J].現代臨床護理,2012,11(6):35-36.
[4]馬紅,孫強,田卓民.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42例難治性壓瘡患者中的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8):696.
[5]方祝英,汪仁煥,暢英才.VSD配合碘伏溶液灌洗在感染創面中的應用及護理[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4):657.
[6]周維俊,賈靜.應用沖洗防止VSD負壓引流管堵塞的觀察及護理[J].四川醫學,2011,32(12):2025.
篇7
【關鍵詞】腸內營養支持;胃癌手術;早期應用
【中圖分類號】R473.7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5-0799-01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腸內營養支持在胃癌領域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2]。由于它本身的優越性,以及腸內營養支持對胃癌患者的特殊意義,使得這種營養支持也得到了廣大業內人士的認可。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在本次所選的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為32例,女性患者僅為8例,年齡在36歲到80歲之間。所有的患者均進行了胃癌切除,有15例進行了全胃切除,12例為近端胃切除,13例為遠端胃切除,分別占總患者人數的37.5%、30%和32.5%。具體數據,(見表1)。
表1患者胃切除部位統計表
胃切除部位全胃切除近端胃切除遠端胃切除患者人數151312百分比(%)37.53032.51.2方法:在術前應該確保將鼻胃腸營養管頭和胃管等進行固定,并同時插入胃中,再分別對營養管和胃管進行固定,而且一定要做好標記。與此同時,在術中還要把鼻胃腸營養管的下端向下拉,從而確保在吻合口的20cm到30cm處。在手術后的24小時后開始把溫的生理鹽水向營養管內滴入,滴入量為250ml,能夠起到刺激腸道蠕動的作用。如果在滴入營養液后沒有產生任何的不適,那么可以給患者滴入容量為500ml的營養液,并逐日遞增。鼻胃腸管的留置時間為7天到10天之間,拔管的時間也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的。去管的具體操作方法為:讓患者保持半坐臥位,在術后的第一天給予250ml的生理鹽水,以滴速20-40ml/h經腸內的營養管持續的滴入。第二天可以把營養液增加到500ml,滴速也要有所調整,經研究發現控制在20ml/h為宜。在第三天可以根據患者的適應情況對營養液的容量和滴速進行調整,滴速最好是控制在120ml/h以下。
1.3觀察指標:在患者進行腸內營養支持階段,對患者的一些癥狀,如是否有腹痛、腹脹、惡心、嘔吐和腹瀉等不良反應進行觀察。除此之外,還要對患者的體重、電解質、肝腎功能、血清總蛋白,以及轉鐵蛋白和淋巴細胞等進行檢測。2.結果
通過對40例患者進行觀察和分析,發現通過早期腸內營養的所有營養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這就充分的說明早期腸內的營養支持對改善人類蛋白質的代謝和抑制蛋白質的分解等都是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的。具體數據,(見表2)。
表2患者的營養指標統計表
檢測指標體重(kg)總蛋白(g/L)白蛋白(g/L)術前49.860.3631.98術后(7d)53.061.2133.11術后(14d)54.073.4545.31除此之外,患者在肝腎功能,以及電解質濃度和血糖濃度上雖然也有改變,但相對于其他指標來說,與術前并無非常明顯的差異。
通過對患者的臨床觀察,所有的患者在術后的早期營養支持中均沒有發生如嘔吐和惡心、發熱等現象,而且在中途也沒有發生管滑脫而導致營養液停止輸入的狀況。在開始注射時,只有3例患者出現了輕微的腹脹和腹瀉,但經過相關的調整,癥狀便得到了緩解。3.討論
眾所周知,胃癌患者經常會出現一些如營養不良[3],或者消化功能障礙和免疫功能減退等現象,而對患者進行手術后,手術創傷和一些應激反應等又會加重患者的營養不良以及免疫功能的下降,因此,患者非常容易引起感染,或者切口愈合不良等并發癥的產生,從而嚴重的影響患者的術后康復。由此可見,對患者實施及時、有效的腸內營養支持也是非常必要的。這不但可以有效的對患者的營養狀況和免疫功能進行改善,而且還會減少患者的并發癥的發生率。也正是由于腸內營養支持具有如上優勢,這種治療方法才會得到廣大醫學者的認可和贊同,同時也被廣泛的應用到了具體的胃癌手術治療中[4]。通過對4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仔細的研究和分析后,更加印證了腸內營養支持的相關優勢。
總而言之,對胃癌患者進行早期的腸內營養支持對改善術后患者的營養狀況等是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的。因此,這種方法也成為了胃癌患者手術后的最佳選擇。參考文獻
[1]汪志作,李寧,劉福坤,等.腸內免疫營養對胃癌手術病人免疫功能和急性炎癥反應的調理作用[J].腸外及腸內營養,2000,7(4):202-203.
[2]蔣文瑞,胡自苗,常明.全胃切除術后經空腸造口行早期腸內營養的臨床研究[J].腸外與腸內營養,2002,9(3):165-167.
篇8
[關鍵詞] 外科手術;顱內感染;連續引流;腰
[中圖分類號] R65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04-0037-02
神經外科開顱手術后顱內感染是臨床上常見的術后并發癥。根據文獻報道開顱手術后顱內感染的發生率約為11%~27%[1]。顱內感染一旦發生,將加重患者病情,增加治療難度,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加重患者經濟負擔,甚至造成患者嚴重致殘、死亡。如果能采取有效預防措施,減少顱內感染的發生率,同時對已經發生顱內感染的患者采用較好的治療方法,將有效降低開顱手術風險。我們對2005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行開顱手術的患者507例進行分析,比較腰穿和術后常規腰大池引流對預防顱內感染的作用,同時將已經發生顱內感染的患者分為4組,采用4種方法進行治療,比較4種方法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5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行開顱手術的成年患者(≥18歲)507例。其中男286例,女221例;年齡18~84歲,中位年齡42歲;腫瘤切除124例,腦外傷267例(均為閉合性顱腦損傷),自發性腦出血110例。所有患者均無顱內感染跡象,手術均為標準無菌手術,術中注意預防醫源性感染發生。
1.2 顱內感染的診斷依據[2]
①開顱手術3 d后體溫高于39℃,體溫無下降趨勢,或者體溫下降后又驟然上升。②腦脊液的白細胞數>100×109個/L,細菌培養陽性。③腦膜刺激征陽性,意識障礙加深。顱內感染治愈標準:①腦脊液白細胞連續3 d正常。②體溫正常,顱內感染臨床癥狀減輕。
1.3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30 min開始應用頭孢曲松(羅氏芬)2.0 g靜脈點滴預防感染,術后繼續使用羅氏芬2.0 g Bid預防感染3 d。所有患者均術后第3天拔除引流管,拔管后第2天行腰穿或者常規腰大池引流釋放腦脊液以預防感染,同時取腦脊液進行細胞學和生化檢查。腦脊液檢查正常者,停止靜脈使用抗生素;腦脊液提示顱內感染者,經驗性繼續靜脈使用羅氏芬治療,劑量同前。證實有感染者,將感染者分為4組,分別為單純腰穿組、腰穿+鞘內注射組、單純腰大池引流組、腰大池引流+鞘注組。鞘內注射用20 mg萬古霉素(來可信)加20 mL生理鹽水稀釋后注射。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統計使用SPSS統計軟件,采用χ2檢驗與秩和檢驗。
2結果
507例患者,81例(16.0%)患者有顱內感染。267例行腰穿預防感染的患者中,55例(20.6%)出現感染;240例行腰大池引流患者中,26例(10.8%)出現顱內感染,二者顱內感染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1)。見表1。在出現感染的81例患者中,行單純腰大池引流術患者術后白細胞連續3天所需時間最短,隨后為腰大池引流+鞘注、腰穿+鞘注、單純腰穿。4種處理方法腦脊液白細胞連續3天正常所需時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1),見表2。
3 討論
開顱手術后顱內感染的因素:①開顱手術時間較長,平均3~6 h,手術時間4 h者顱內感染率為21.32%[3]。②腦脊液漏是感染的高危因素。③術后顱內積血的殘留。④頭部引流管的留置。⑤開顱術后患者免疫機能低下。⑥開放性顱腦損傷術區受到污染[4]。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為無菌手術,且外傷患者均為閉合性顱腦損傷,術前均未發現顱腦感染,且術前靜脈應用抗生素的劑量、種類、療程均一致,因此保證了實驗結果的可靠性。
開顱手術引流管拔除后,一般應用腰穿釋放腦脊液預防顱內感染,有以下缺點:①反復腰穿、增加患者的痛苦和醫療負擔;②反復同一部位穿刺,容易引起穿刺部位感染;③每次腦脊液釋放量小,對腦脊液自身代謝循環影響小,預防顱內感染的作用差。開顱手術后常規腰大池置管引流預防術后顱內感染并不常見,但是經過我們的研究,發現其預防顱內感染的作用優于傳統的腰穿,并有以下優點:①可以持續引流出顱內血性腦脊液,加快正常腦脊液的分泌,通過腦脊液循環減少蛛網膜的粘連,在預防顱內感染的同時,減少腦積水等術后并發癥[5];②腦脊液引流可減少血性腦脊液的刺激和蛛網膜下腔的纖維化,有助于減少腦血管痙攣的發生率[6];③與每日腰穿放液相比,該法操作簡便,損傷小,避免反復腰穿給患者造成的痛苦,同時降低了患者的費用。
顱內感染控制困難的主要原因在于腦脊液的特殊屬性,其是一種營養豐富的培養基,并且腦體表面有較多的溝回,導致顱底的腦池容易產生死腔;另外,腦組織的免疫力低下,結締組織的基質缺少,也一定程度決定了顱內感染的發病較急,病情發展快[7]。對于術后發生顱內感染的患者,靜脈抗生素的應用往往不能使得腦脊液抗生素達到有效的治療濃度,因此需要結合其他的方式治療。傳統的方式為腰穿及腰穿+鞘內給藥,但這兩種方式都存在上述不足。根據以往文獻,大部分醫療機構對于嚴重的顱內感染的患者,一般采用持續腰大池引流+鞘內注射的方法[8],我們的研究表明,單純持續腰大池引流效果反而優于鞘內注射,考慮反復的通過腰大池引流管進行鞘內注射,有可能將外周的細菌帶回到顱內,引起再次感染,而且容易引起細菌的耐藥,從而延長顱內感染恢復的時間;且反復鞘內用藥容易對患者產生較嚴重的神經根刺激作用,甚至導致蛛網膜下腔阻塞,引起腦脊液循環障礙,造成遠期腦積水等并發癥;而單純腰大池置管引流,可以釋放腦脊液,加快腦脊液更新速度,對神經根刺激小,通過腦脊液自凈作用達到清除細菌的目的。
因此,對于開顱手術患者,術后常規腰大池引流是預防顱內感染的一個較好的辦法,對于術后發生顱內感染的患者,單純腰大池引流比其他治療方式效果好,療程短,患者痛苦小,是一個值得推廣的治療手段。
[參考文獻]
[1] 胡深,楊佳勇,魏學忠,等. 影響顱腦外傷術后顱內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J]. 中華神經學雜志,2006,5(5):498-502.
[2] 安得仲. 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診斷與治療[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19-411.
[3] 姚國杰,徐國政,龔杰,等. 開顱術后顱內感染的危險因素及防治措施[J]. 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09,14(9):532-534.
[4] 韓宏杰,任增璽,張香平,等. 神經外科術后顱內感染的治療分析[J]. 河南外科學雜志,2012,12(8):49-50.
[5] 卞林,陳光烈,任浩君,等. 持續性腰大池外引流加全身應用抗菌藥物治療顱腦術后顱內感染[J]. 現代實用醫學,2011,23(5):251-252.
[6] 孫濤,柳守武,鄭祝榮,等. 218例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行腰大池外引流治療的療效觀察[J]. 浙江創傷外科,2011,16(5):647-648.
[7] 張責升. 腰大池持續引流治療重癥顱內感染的療效觀察[J]. 臨床醫學工程,2011,18(9): 1404-1405.
篇9
【摘要】 [目的]探討關節置換術后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遲發感染治療中的抗生素使用策略。[方法] Ⅱ期翻修治療人工髖、膝關節置換術后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遲發感染9例,其中男5例,女4例,年齡40~86歲,平均67.2歲。初次手術包括髖關節置換術5例,膝關節置換術4例,發生感染距離初次手術的時間為2~96個月。術前及術中取關節液培養,Ⅰ期取出內植物徹底清創,然后用臨時間隔器(包括萬古霉素骨水泥7例、可灌洗間隔器2例)填充缺損區域,術后引流液萬古霉素藥物濃度測定。根據藥敏結果,靜脈用抗生素3~6周。清創術后3周~1年,Ⅱ期關節置換重建8例;1例因全身情況欠佳,局部曠置。采取接觸隔離方式預防感染的院內播散。每2周檢查肝、腎功能。[結果]細菌培養發現,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7例,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2例,所有菌株均對氨芐西林/舒巴坦、頭孢噻吩、苯唑西林、青霉素等均高度耐藥,對萬古霉素敏感9例,利福平敏感7例,克林霉素敏感5例,復方磺胺敏感4例,左旋氧氟沙星敏感4例,慶大霉素敏感3例。治療后感染均得以控制,肝功能短暫升高1例。隨訪25.5~108個月,平均50.9個月,未見感染復發,亦未在病區內播散。[結論]造成關節置換術后遲發感染的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對多種抗生素耐藥,但對萬古霉素敏感;徹底清創手術后,全身和局部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的控制感染,并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根據條件行Ⅱ期成形手術相對安全;嚴格的接觸隔離措施可以預防感染的院內播散。
【關鍵詞】 關節成形術; 置換; 膝; 髖; 感染
葡萄球菌是關節置換術后感染最常見的致病菌。由于抗生素的廣泛使用,目前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MRS)感染明顯增多。由于對多種抗生素產生耐藥性,而且容易在院內播散,它導致的各種感染治療困難,復發率和病死率較高[1],這使得關節置換術后的感染更加難以處理。作者對9例關節置換術后MRS感染的治療過程進行了回顧,探討其全身和局部抗生素使用策略。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998年3月~2007年3月,本院收治髖、膝關節置換術后MRS感染病例9例,其中男5例,女4例,年齡40~86歲,平均67.2歲。
初次手術包括髖關節置換術5例,膝關節置換術4例。初次手術距離感染發生的時間2~96個月,4髖、2膝合并竇道形成。所有病例在發現感染癥狀后都經過抗生素治療。
1.2 治療方法
術前停用抗生素2周,分別取竇道滲出物、關節穿刺液做細菌培養和藥物敏感試驗;術中取深部組織再做細菌培養,以明確致病菌種類。
手術首先徹底去除周圍炎性肉芽組織、死骨和內固定物,包括關節假體、骨水泥、骨水泥栓塞、中置定位器等,并取周圍異常組織作病理學檢查和細菌培養。術前明確為MRS感染者7例,殘余空腔植入自制萬古霉素+Palacos慶大霉素骨水泥間隔器(40 g慶大霉素骨水泥+2 g萬古霉素)填充(圖1),術后傷口負壓引流48 h,不做沖洗。術前未能明確為MRS感染者2例,植入多孔可灌洗間隔器(W,Link),術后每天向其中注入0.5 g萬古霉素2次,待細菌培養和藥敏結果明確后調整抗生素,持續1~2周(圖2)。
第一次手術完成后,靜脈滴注抗生素3~6周,期間根據藥敏結果進行調整。體溫正常、傷口愈合、C反應蛋白正常、局部穿刺液細菌培養陰性后,根據全身情況行Ⅱ期手術,其中全髖關節翻修術4例,膝關節翻修術4例,假體均用萬古霉素+Palacos慶大霉素骨水泥固定;因全身情況欠佳,髖關節曠置1例。
1.3 藥物濃度測定
其中3例關節翻修時,假體用2 g萬古霉素+60 g Palacos慶大霉素骨水泥固定,分別在手術后當天、24、48 h,取外周靜脈血檢測萬古霉素濃度(此時靜脈給藥非萬古霉素);24、48 h取傷口引流液檢測萬古霉素濃度。
其中1例關節清創后植入2 g萬古霉素+40 g Palacos慶大霉素骨水泥臨時間隔器,3個月后Ⅱ期翻修時將骨水泥間隔器取出,用100 ml生理鹽水浸泡24 h后檢測溶液中萬古霉素濃度。
圖1a 右側人工膝關節感染、竇道形成,清創取出內固定物后,植入萬古霉素+慶大霉素骨水泥臨時間隔器。圖1b 清創術后3個月,Ⅱ期關節重建,萬古霉素+慶大霉素骨水泥固定。
圖2a 左側旋轉鉸鏈膝關節置換術后外傷性骨折,內固定術后感染、竇道形成,內固定松動。 圖2b 徹底清創、取出內固定物后,安放可灌洗臨時假體間隔器,每天向其中注入抗生素×2周。 圖2c 清創手術3周后,Ⅱ期關節重建,萬古霉素+慶大霉素骨水泥固定。
1.4 藥物不良反應監測
用藥過程中每2周檢測肝、腎功能,并觀察其它可能的不良反應。
1.5 院內感染的預防
感染的病人隔離在單人病房;醫務人員在接觸病人時要求戴手套、穿隔離衣;脫下手套后,使用消毒劑洗手;每天紫外線室內消毒、更換床單;使用后污染的器械放入指定容器中,浸泡消毒再后送消毒中心。病人使用專用尿壺、灌腸器、便盆、備皮刀;清創手術后,傷口愈合、連續2次細菌培養陰性即解除隔離。
2 結 果
細菌培養結果顯示,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7例,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MRSE)2例。藥敏試驗提示,所有MRS菌株對氨芐西林/舒巴坦、頭孢噻吩、苯唑西林、青霉素等均高度耐藥,對萬古霉素100%敏感;利福平敏感7例(77.8%),克林霉素敏感5例(55.6%),復方磺胺敏感4例(44.4%),左旋氧氟沙星敏感4例(44.4%)慶大霉素敏感3例(33.3%)。
其中3例使用萬古霉素+Palacos慶大霉素骨水泥固定假體后,在手術當天、24、48 h外周靜脈血均未檢出萬古霉素;術后24 h傷口引流液萬古霉素濃度分別為13.46 μg/ml、
11.24 μg/ml、15.10 μg/ml;48 h引流液萬古霉素濃度分別為12.66 μg/ml、10.02 μg/m1、13.08 μg/ml。
其中1例植入萬古霉素+Palacos慶大霉素骨水泥間隔器3個月后,Ⅱ期翻修時取出骨水泥,100 ml生理鹽水浸泡24 h后檢測萬古霉素濃度為10.73 μg/ml。
1例在術后靜脈使用萬古霉素第2周肝功能輕度異常,更換為克林霉素后逐漸恢復正常,此外無其它不良反應發生。
9例感染均得以控制,隨訪25.5~108個月,未見感染復發。未發現感染在院內造成播散。
3
討 論
3.1 致病菌及其藥敏特點
葡萄球菌是骨科手術后感染最常見的致病菌。自1961年英國首次報道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后,MRSA成為革蘭陽性球菌的主要變遺菌之一,已占金黃色葡萄球菌的20%~61%[2]。它對所有β內酰胺類抗生素(包括碳青霉烯類、氨曲南)均耐藥,其主要耐藥機制是細菌產生一種特殊的青霉素結合蛋白PBP2a,與β內酰胺類抗生素親和力減低,因而產生耐藥性。MRS菌株還沒有表現出比敏感菌株更高的毒性,但是其耐藥性使之能更長時間的定植于人體,醫務人員手部、鼻咽部、衣物等部位都可能存留,因而增加了感染率,使得MRS的院內爆發流行的危險增加[3]。
本研究中,MRS菌株對氨芐西林/舒巴坦、頭孢噻吩、苯唑西林、青霉素等均高度耐藥,而對萬古霉素敏感率為100%,與文獻報道結果一致[4]。萬古霉素是目前臨床上公認治療MRS療效肯定的抗生素,它與磷霉素、利福平、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藥物合用,可以增強治療效果。另外,它還可以治療使用克林霉素過程中發生的偽膜性腸炎。但是隨著萬古霉素的使用范圍擴大,已經出現了對萬古霉素耐藥的葡萄球菌報道,因此,對于甲氧西林敏感的葡萄球菌感染,不推薦常規使用萬古霉素[3]。對于克林霉素感染的部分菌株,靜脈用藥可以首選克林霉素。還有部分菌株對喹諾酮、利福平敏感,但因其使用過程中可能突然出現耐藥,所以不宜單獨使用。文獻報道,MRS對替考拉寧的敏感率與萬古霉素相同,可以考慮作為萬古霉素的替代藥物[4]。
3.2 Ⅱ期翻修的選擇
雖然關節置換術后遲發感染的Ⅰ、Ⅱ期翻修存在不同觀點,但是對于眾多抗生素耐藥的MRS感染,由于缺乏相應敏感的抗生素,Ⅰ期翻修不易成功。多數學者主張Ⅰ期徹底清創、感染控制后進行Ⅱ期重建。作者發現,對于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感染,常用的敏感抗生素僅有萬古霉素、利福平、克林霉素、氧氟沙星等。考慮到部分病人在使用抗生素的過程中可能出現過敏、肝腎功能損害等,實際上能選擇使用的抗生素非常有限,所以采取Ⅱ期翻修應該更加穩妥。
清創后動態觀察患者體溫、傷口情況、X線片和CRP來判斷感染是否得以控制。如果體溫正常、傷口愈合良好、影像學檢查無進行性骨破壞和骨膜反應、CRP正常,細菌培養2次陰性,更重要的是在手術中未見炎性肉芽,則可以判斷感染已經得到控制。實際上,患者的全身和局部條件經常影響重建手術的時機選擇。雖然Ⅱ期重建手術時,有非骨水泥固定取得成功的報道,但是大多數學者主張選擇抗生素骨水泥固定假體。
3.3 局部和全身抗生素的使用
在清創手術前,明確致病菌的種類可以指導手術中局部抗生素骨水泥的使用。術中自己制備抗生素骨水泥的要求包括:抗生素應該為粉劑、具有熱穩定性、為水溶性、能從骨水泥中釋放出來。作者認為結合的藥敏結果,雖然MRS對利福平、氧氟沙星等其它抗生素也敏感,但是能滿足上述制備骨水泥條件的只有萬古霉素。如果骨水泥用來固定假體,為了不影響固定強度,每40 g骨水泥中加入抗生素1~2 g為宜。作為臨時間隔器,骨水泥中抗生素的量可以適當增加。現在常用的骨水泥中,Palacos骨水泥的藥物洗脫性最好,而且萬古霉素和慶大霉素混合加入骨水泥后還會增加抗生素的釋放效果[5]。目前認為,骨水泥中加入抗生素后,與體液接觸的最初幾個小時,抗生素釋放主要是表面擴散,隨著時間的推移,抗生素從骨水泥中洗脫出來,并逐漸釋放到周圍的體液中,它的濃度會隨著距離的增加而逐漸降低。作者發現,植入萬古霉素+慶大霉素骨水泥后,術后24、48 h傷口引流液中萬古霉素濃度均高于其最小抑菌濃度;而外周靜脈血萬古霉素濃度極低,無法測出;手術后3個月將抗生素骨水泥間隔器取出后,還能測到萬古霉素的釋放。文獻也報道,抗生素骨水泥在局部釋放出的抗生素濃度遠高于全身用藥,而且作用時間可以長達3~6個月[6,7],而同時間抗生素的血藥濃度無明顯增高,這一點對于肝腎功能均減退的老年人更有意義[8]。
對于術前培養結果陰性而高度懷疑感染的病例,術中可以在局部安放可灌洗的臨時假體間隔器。它為中空多孔結構,能通過管道向髓腔內注入抗生素。術后即可根據臨床經驗,針對常見感染菌株選擇抗生素,待細菌培養和藥敏結果明確后,再根據結果進行調整。它特別適用于不能與骨水泥混合使用的抗生素。但是,向其中注入抗生素的管道需要日常維護,否則容易堵塞;同時注意無菌操作,避免混合感染;另外,由于有傷口與外界相通,應該重視感染的隔離措施,避免病區內MRS的播散。
一般情況下,Ⅰ期清創手術后,全身抗生素的使用時間為3~6周。雖然萬古霉素是治療MRS療效肯定,但是連續使用萬古霉素6周后,肝、腎損害的比例可以達到100%,即使使用3周也達到70%[9],這對于接受人工關節置換的老年人是有一定風險的。作者不常規全身使用萬古霉素,而首先根據藥敏結果選用克林霉素、氧氟沙星等,然后密切注意觀察藥物可能的不良反應,再及時調整用藥方案,從而避免毒副作用的累積效應。通過這種方式,術后出現肝功能短暫升高的僅有1例(11.1%),明顯提高了治療的安全性。
3.4 MRS院內感染的預防
MRS能定植于患者的衣物、皮膚,醫務人員在與患者接觸的過程中,手部、鼻咽部、工作服等部位都能檢出MRS,因此MRS容易在病區內播散,甚至發生院內的爆發感染[1]。在治療過程中,應該采取必要的隔離措施。主要包括:感染的病人隔離在單人病房,室內每天紫外線消毒; 日常用品不與他人共用;傷口敷料、使用后的器械放置在指定區域并消毒;醫務人員在接觸病人時注意戴手套、穿隔離衣,進行操作后使用消毒劑洗手;清創手術后,傷口愈合、連續2次細菌培養陰性才可解除隔離。
作者認為,造成關節置換術后遲發感染的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對萬古霉素敏感,部分菌株對利福平、克林霉素、氧氟沙星等敏感;選擇Ⅱ期手術翻修成功率較高,如果術前細菌培養結果陽性,可以在Ⅰ期清創手術時自制萬古霉素+慶大霉素骨水泥作為間隔器;否則,選用可灌洗中空間隔器,術后根據培養結果調整注入的抗生素;全身使用抗生素期間應該注意抗生素的不良反應,根據藥敏結果及時調整抗生素,對其它抗生素敏感者不提倡常規使用萬古霉素;Ⅱ期翻修重建時,抗生素骨水泥固定假體更加安全。由于MRS容易在病區內播散,應該采取嚴格的接觸隔離措施有效地預防院內感染的發生和播散。
參考文獻
[1] Wang JT, Chang SC, Ko WJ, et al.A hospitalacquired outbreak of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s infection initiated by a surgeon carrier[J]. J Hosp Infect, 2001,2:104-109.
[2] 李勝利,張嬰元,吳菊芳,等.葡萄球菌醫院感染的調查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1998,2:65-67.
[3] Braunwald E, Fauci AS, Kasper DL, et al. Harrison' s principle of internal medicine [M]. Fifteenth Edition,McGrawHill Companies,2001,1117-1124.
[4] 楊永潔,彭丹心,劉建明.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醫院感染調查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7,4: 465-467.
[5] Simpson PM, Dall GF, Breusch SJ, et al. In vitro elu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ntibioticloaded SmartSet HV and Palacos R acrylic bone cements[J]. Orthopade, 2005,12:1255-1262.
[6] Anagnostakos K, Kelm J, Regitz T, et al. In vitro evaluation of antibiotic release from and bacteria growth inhibition by antibioticloaded acrylic bone cement spacers[J]. J Biomed Mater Res B Appl Biomater, 2005,2:373-378.
[7] Bertazzoni Minelli E, Benini A, Magnan B, et al. Release of gentamicin and vancomycin from temporary human hip spacers in twostage revision of infected arthroplasty[J].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04,2:329-334.
篇10
【關鍵詞】 海洛因依賴;美沙酮;睡眠障礙;歸脾湯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7.118
實施MMT方式治療的HD患者往往會出現相應的睡眠障礙狀況, 針對這些睡眠障礙患者需要給予良好的中藥治療, 才能促進其睡眠障礙的消除[1]。現將本院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9月~2014年8月實施MMT方式治療出現睡眠障礙的36例HD患者作為治療觀察對象, 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且具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阿片類物質所致精神障礙診斷標準, 依據為:①患者無心臟、腎臟等方面的重大病癥。②患者均為精神方面的相關病癥。③患者年齡18~60歲。④患者日常睡眠實際時間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保持單純MMT方式治療。治療組在實施MMT方式基礎上予以中藥歸脾湯加減治療, 中藥方劑組成:黨參、黃芪各15 g, 白術、茯苓、酸棗仁、桂圓肉、當歸各9 g;木香、遠志各5 g;炙甘草5 g;生姜3片;紅棗5枚。該中藥方劑需要用水煎服, 1劑/d, 服用時間為早飯與晚飯前服用, 此藥4周為1個療程, 按患者情況可酌情在1~2個療程間取舍 [3]。
1. 3 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患者恢復了正常睡眠時間或者是日常睡眠時間>7 h, 患者醒后表現為具備充沛的精力;有效:患者日常睡眠狀況有所改善或者是日常睡眠時間增加>3 h, 尤其是患者在深度睡眠方面時間延長;無效:主要是指患者日常睡眠狀況無任何改變。總有效率=(痊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治療組痊愈16例, 有效2例, 無效2例, 總有效率為90.0%。對照組痊愈2例, 有效5例, 無效9例, 總有效率為43.8%。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美沙酮是一種具有麻醉性鎮痛藥物, 能夠將患者對海洛因的實際需求渴望大大降低, 同時還能夠起到代替維持的作用, 但是該種藥物同樣會引起不良反應, 如胃口不佳、頭暈健忘、便秘口干等狀況, 最重要的是患者會出現嚴重的睡眠障礙狀況, 對于睡眠障礙以往臨床上均使用相應的抗抑郁藥物予以處理, 但是僅僅是適用于短期的實際治療, 一旦長期使用則又產生新的相關不良反應同時還會對藥物形成依賴。因此, 為患者在治療海洛因依賴癥過程中免去因服用美沙酮導致的睡眠障礙, 并確保患者不會對新型藥物產生依賴, 中藥調理法以其綠色環保的科學性, 成為此階段臨床醫學必選藥品。作為精氣來源之地, 脾臟和順則五臟安寧, 因此歸脾可有效緩解因美沙酮而導致的睡眠障礙, 從而協助患者入眠。歸脾湯加減進行補益心脾養血安神方面的有效調理。方藥中人參、黃芪、白術、茯苓、大棗、炙甘草有補氣健脾之功效, 而酸棗仁、桂圓肉、當歸、遠志、生姜則有寧心安神的功效, 另外木香可理氣醒脾, 使滋補而不滯。諸藥合用有健脾、益氣、寧心、安神功效, 患者一旦心神得養則睡眠障礙等癥消除。
總之, 對于實施MMT方式治療出現睡眠障礙的HD患者予以中藥歸脾湯治療能夠起到較好治療效果, 尤其是對于患者睡眠狀況能夠給予較大改善, 因此可以將中藥歸脾湯實際應用于現今臨床治療中, 使更多的HD患者受益。
參考文獻
[1] 徐艷敏, 鐘寶亮, 朱軍紅, 等.美沙酮維持治療海洛因依賴患者的生命質量及影響因素.中國藥物依賴性雜志, 2014, 23(4): 299-304.
[2] 劉修軍, 鐘寶亮, 朱軍紅.吸煙美沙酮維持治療門診患者的煙草使用行為與抑郁、焦慮癥狀和睡眠質量的關系.中國藥物依賴性雜志, 2013, 22(1):17-22.
相關文章
精品范文
1知恥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