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恥教育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30 05:02:00

導語:知恥教育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知恥教育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知恥高等教育社會教育知恥教育體系美學意義

論文摘要:知恥教育是德育、甚至也是美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個人、社會和國家都有著密切的聯系。本文就圍繞如何進行知恥教育這一問題而展開,并進而論述了知恥教育要以知恥、自尊、責任為其主要內容,并且對如何構建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的知恥教育體系進行了探討。

知恥之心猶如潘多拉魔盒的一把鎖,這把鎖如果不能及時地予以鎖勞或一旦使之銹蝕,邪惡就會到處滋生。因此,如何鍛造這把“鎖”,在任何時代都顯得尤為重要。孔子就曾明確提出了“知恥近乎勇”①的教育理念,鼓勵弟子養成知恥的品德;清人龔自珍更是大聲疾呼,要“教之恥為先”②,養蒙莫先于知恥達禮。可見,知恥教育是“治教之大端”③。

一、知恥教育要以知恥、自尊、責任為主要內容

首先,知恥是人生的第一要事。夸美紐斯在他的《大教學論》中啟示我們:幼小的心靈能快速地收容無窮的事物,品德的形成要及早開始,如同“熱蠟定型”,一旦在它柔軟易吸收時沒有進行正確的塑造,待定型后就很難改變了。同樣,我們要在孩子有道德認知之前,通過外在教育的形式讓他們知道什么是可恥的,什么是光榮的;什么是判斷恥辱和榮譽的標準;什么是對待恥辱和榮譽的正確態度。這樣,孩子才會逐漸形成正確的榮辱觀、是非觀,才會對自己的言行起到正確的導向作用而受益終身。

其次,受教育者只有強化了自尊心后才會更加自信、更加自愛。人們在追求自尊的過程中不僅需要自我尊重而且也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人們往往一方面追求自信、獨立和成就,另一方面追求名譽、地位、他人贊賞和尊重。自尊得到滿足,就會產生強烈的自信,達到自我價值的實現,反之則會產生自卑,導致不良行為的發生。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要為受教育者創造激發自尊心的環境,只有強烈的自尊,才會使知恥感得到進一步增強。

最后,責任是份內應當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擔應當承擔的任務,完成應當完成的使命。它是一種自律,也是一種他律。一切追求文明進步的人們,應該基于自己的良知、信念、覺悟,自覺自愿地履行責任,為國家、為社會、為他人做出自己的貢獻。然而在物質生活較為富裕的今天,一些人的責任感卻在日益消失,他們對自己沒有責任,得過且過而不思進取;對家庭(父母)沒有責任,一味索取而淡薄感恩;對他人沒有責任,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對集體沒有責任,強調個人自由而不講集體規范;對社會沒有責任,埋怨無奈而不愿奉獻。因此,如何培養社會責任感在今天就顯得尤為重要。知恥教育就是要使這種責任感永駐于心,并使這種責任意識逐漸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行為。

二、要構建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的知恥教育體系

作為道德教育承載體的家庭、學校和社會,在知恥教育過程中發揮著既相互聯系又各自獨立的作用;它們要本著為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培養合格的、對社會有用的現代公民的目標,實現三位一體的良性互動,使學校恥育走上由封閉到開放的整體化的全方位的教育軌道,使知恥意識更有效地扎根到社會每個成員的心中。

1、家庭――知恥教育開始的地方。

家庭是道德生活的核心,知恥教育首先從家庭開始。正如馬卡連柯所說:“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這里人初次向社會生活邁進。具有高尚品德、心理素養好、教育方法得當的父母是學生學習良好、順利成長的引路人。”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榮辱觀和言行直接影響著子女。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在家庭中,父母首先要為子女樹立良好的道德榜樣,身體力行,言傳身教,幫助孩子提高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學會正確的判斷和評價。家庭在進行知恥教育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家庭的知恥教育要從小抓起。早期教育對于人的一生的發展至關重要。幼小的心靈是人生的初稿,在這上邊的每一頁書寫,都會產生永久的不可磨滅的痕跡。蘇霍姆林斯基就將“羞恥心”看成是兒童健康成長歷程中的重中之重。

(2)家庭的知恥教育要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點滴做起,要持之以恒。正所謂“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良好的個人品德的養成非一日之功,它有著自己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孩子的品德得不到正常發展,將來彌補起來就會困難的多。

(3)家長應確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教會孩子“先做人”。由于社會競爭的激烈化,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能在將來立足于社會,只注重培養孩子的一技之長,卻忽視最起碼的知恥教育,而且這種傾向越來越嚴重。要知道,知恥才是真正學會做人的開始,如果一個人連最起碼的做人道理都不懂,那么其它一切就將失去意義。因此,當務之急必須要改變家長錯誤的觀念,要讓他們把目光放遠些,讓他們明白只有實現孩子的德與智的全面提高,才能使孩子在將來真正地適應社會。

2、學校――知恥教育最重要的地方。

學校是道德教育的主體,負有道德教育的最大責任,而知恥教育正是學校德育工作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學校的知恥教育應著重啟發學生的自我人性和對現存價值的認同,使學生將道德原則、規范以及相應的社會價值觀念內化為自己的做人標準,形成自律人格,它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現在學校的恥育面臨嚴峻的挑戰,學校當務之急要轉變教育理念,真正重視知恥教育,并且努力改變目前實效甚微的現狀;要探討學校與社區互動的新模式;要擺脫單調的校內說教,從學生身心發展的實際出發,給學生走出校園、回歸生活、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讓他們“用自己的手觸摸社會,用自己的心去感悟人生”,在多元互動中,知中行、行中悟,悟中從,真正體會到真善美,真正實現知行合一。根據學校知恥教育的特點,采取的具體措施有:

(1)以境育人,創造優美的校園環境。校園環境是學校一切活動得以展開的物質承載基礎,一個秩序井然、整潔、文明的校園環境,不僅有利于控制情緒、調適行為、陶冶情操,還可以啟迪智慧、激發靈感、使學生的精神生活時時感受美的升華。蘇霍姆林斯基就曾經說過:“孩子在他周圍、在學校走廊里的墻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動室經常看到的一切,對于他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義。……我們努力做到,使學校的墻壁也說話。”⑤他正是描述了校園環境對學生道德品質所產生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校園物質環境的建設中要體現德育的思想和知恥的理念,因地制宜地在校區建立德育園地,懸掛本校的校訓、偉人肖像、名言警句等,既使整個校園充滿濃厚的文化特色,又發揮校園環境的熏陶作用和潛移默化的力量,使知恥的思想在默默中深入學生的心中。

(2)完善學校管理,加強制度建設,健全道德評價機制。要使恥育活動在一定的秩序下進行,就需要嚴格完善的管理,將知恥教育延伸至學生管理工作中。因此,要著重校規校紀建設,完善學校各項規章制度,以形成井然有序的管理氛圍,使學生感受到這種氛圍并且自覺按照要求去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在制度的建立過程中,則應充分發揚民主,經過師生充分醞釀和共同討論,最后才以條文的形式規定下來。學校的規章制度要求:一是全。規章制度應該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二是細。內容具體明確,操作性強;三是嚴。紀律嚴明,賞罰分明。要形成自我激勵,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環境。同時,也要建立、健全道德評價機制,引導學生參與自身的道德評價活動,以便進行自主式教育,培養其自主意識,學會自我約束,使之知恥、畏恥。

(3)學校要通過“走出去”與“請進來”的方式,加強同家庭和社會恥育的配合。學校進行知恥教育時,要及時通過家長會、家訪、與家長書信電話往來等形式同家庭恥育合作,達到吸收家長參與學校恥育過程的目的。聽取各方家長的意見和建議,也為順利開展各項恥育活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學校還要實現同社會德育的合作,使學校知恥教育延伸到社會,借助和依靠社會的力量與資源實現恥育目的,放飛孩子們的心靈,讓他們走進社會,從自身或周圍的觀察和親身體驗中吸取教訓,明白什么又是不可為的。

(4)改變傳統教育模式,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純粹地說教已經不能達到以理服人的目的,特別還是知恥這類的德育教育。我們應該把知恥教育滲透于學生的學習、讀書、文體以及社會實踐活動中去,采取豐富多彩的教育方式,從而使學生在多種活動中得到熏陶和教育,以改變傳統單打一的課堂灌輸模式。師生之間只有建立融洽和諧的關系,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在實現師生的互動過程中,首先就必須建立在尊重、平等與信任的基礎上,讓學生自愿與教師進行心理的溝通,傾吐煩惱與困苦,以防止一些知恥意識失范的行為發生。

(5)知恥教育應當與校園文化建設相聯系,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校園文化的載體主要是各種各樣的集體活動,兼顧教育與情趣,知識與娛樂,它變命令式為倡導式,旨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創造條件,讓學生自己組織,主動參與,寓教于樂。為了更好地配合知恥教育,這些活動往往結合學生成長中的熱點問題,因勢利導,讓他們做出正確的思考與選擇,從而也克服教學中知行脫離的弊病。

3、社會――知恥教育延伸的地方。

社會是人類生存的直接環境,是知恥教育大環境中的關鍵。因為家庭和學校的恥育是取之于社會又用之于社會的,社會是在家庭和學校基礎上的延伸。不良的社會風氣對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特別是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長具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它會毒化家庭教育氛圍,污染社會教育環境,模糊人們的是非界限,淡化人們的道德觀念和守法意識,助長腐敗現象,弱化人們的責任心和知恥感。因此,我們要在全社會培養知恥明德的風尚,要教育和監督民眾特別是干部,讓他們明白榮辱的界限,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道德氛圍,使人們能夠在這種氛圍中學會思考、感悟和理解,從而升華人格,完善自己。

社會的知恥教育應當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的知恥教育應當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相聯系,注重培養公民的自重、自尊和自愛的意識,開展以開發道德主體的道德價值意識為主的社會知恥教育。(這里所說的道德價值是指高尚的道德觀念、行為、理想對社會和個人所產生的積極意義。)都說思想是行為的先導,因此要改變社會中現存的鮮廉寡恥現象就要堅持“兩手抓”和“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即在加強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堅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教育社會成員特別是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全體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這也正是知恥教育的基礎工作和源頭工作。

(2)社會知恥教育不能離開法制教育,要實現德法并用。法律制度帶有強制性,是一種他律,然而現實社會中確實需要用法律制度之力來約束那些鮮廉寡恥的人,幫助他們遵紀守法,知恥識禮尊德,社會才會有秩序地運行。因此,在對社會成員進行知恥道德教育的同時,必須充分利用法制的、經濟的、行政的手段,狠狠打擊貪污腐敗、“黃、毒、賭”等丑惡現象,并強化懲治力度,為知恥教育創造一個強有力的法制環境。

(3)要將知恥教育滲透到職業道德教育中。知恥是職業道德的先要,雖然職業道德要靠社會的政治力量、法制力量的硬約束,但關鍵取決于每個人的德行修養。作為社會個體的人在各種丑惡的社會現象面前,如果能調整自我心理因素,知恥而自覺地有所為和有所不為,做到“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那么他就具備了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因此,將知恥理念滲透到職業道德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責任編輯:陳娟娟)

①《十三經注疏•禮記•中庸》。

②《龔自珍全集•明良論二》,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1頁。

③《孟子微》卷六。

④蔣海燕《淺析特殊家庭對小學高年級學生學習動機的影響》,國家教育在線網,2005年4月16日。

⑤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轉引自《外國教育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2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