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國際會計準則范文
時間:2024-03-07 17:47: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非國際會計準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非上市公司;會計準則執行;經濟后果
中圖分類號:F23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972(2010)01-0016-05
自2007年起,我國上市公司率先執行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對其執行結果,財政部會計司密切關注,全面跟蹤。形成了《關于我國上市公司2007年執行新會計準則情況的分析報告》、《我國上市公司2008年執行企業會計準則情況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認為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在我國上市公司得到了平穩有效實施,其實施效果在上市公司初步顯現。《報告》最后提出了“未來工作的基本思路”、“未來工作計劃安排”,其中明確要“穩步擴大企業會計準則的實施范圍”,“鞏固企業會計準則在上市公司實施的已有成果,推動企業會計準則在非上市大中型企業全面實施”,“繼續做好企業會計準則在全國范圍內的貫徹實施”,即在非上市公司穩步推行企業會計準則。然而,我國非上市公司包括范圍廣,如何實施會計準則,實施會計準則有何經濟后果,這就是本文試圖回答的問題。
一、經濟后果與會計準則執行
1978年,Stephen A.Zeff從“會計報告對企業、政府、工會、投資者和債權人決策行為的影響”的視角論述了會計信息的經濟后果。1990年,Watts和Zimmerman對會計準則經濟后果的產生原因進行研究,提出會計政策之所以具有經濟后果的主要原因在于分紅計劃、債務契約和政治成本這三個假設。2000年,William R.Scott在《財務會計理論》一書中指出:“經濟后果是指,不論有效證券市場理論的含義如何,會計政策的選擇會影響公司的價值。”會計信息的經濟后果以公司價值為主線,廣泛影響著企業各個利益相關者的決策。會計準則的經濟后果已經成為會計準則制定、執行的基礎理論之一。在我國,會計準則經濟后果研究成果,大都集中在會計準則的制定問題上,許多學者都以經濟后果為基礎對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及具體準則內容等進行了研究。
經濟后果既是會計準則制定的研究核心,也是會計準則執行的研究核心。理論上,會計準則作為一種經濟制度,由于經濟后果的存在,其制定和演變過程是各個利益相關方的動態博弈過程。但是,在過去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環境下,國有企業的管理層并不擁有企業的剩余索取權。國有企業管理當局通過會計盈余管理、乃至會計造假以獲得業績報酬要比游說會計準則制定人員來影響會計準則的制定更為“經濟”、“有效”。因此,利益相關主體(政府會計監管部門除外)對會計準則經濟后果的認識及反應,更多地體現在執行環節的對策上,而不像發達國家那樣主要體現在制定環節的博弈上。
二、擴展的經濟后果概念――非上市公司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經濟后果研究框架
William R.Scott指出會計準則的經濟后果在于影響公司的價值,但公司價值僅僅是一個主要的經濟后果,是以企業為主體的經濟后果。林鐘高(2007)則認為:“所謂會計準則的經濟后果,是指會計準則安排或結構直接形成資源配置狀況,或驅動資源配置狀況改變,或影響對資源配置的調節。”企業會計準則的執行,除企業外,還有相應的社會影響,產生宏觀的社會管理成本,以及隨之形成的外部效應――正的外部效應或負的外部效應。
基于經濟后果的角度,企業的各個利益相關者均會按照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的利益最大化條件來進行決策。企業的內部利益相關者對執行的決策來自于企業執行準則對企業價值的影響,這包括執行準則所產生的執行成本、執行準則使企業的各項財務指標產生變動而引發的各項經濟后果。外部利益相關者對企業執行準則的決策則在于對外部監管效益與外部監管成本的考量。外部監管效益來自于所執行的企業會計準則為會計報表使用者所提供的會計信息質量以及對社會經濟、市場交易的促進作用。外部監管成本則主要來自對企業采取何種監管方式所產生的,包括強制企業執行企業會計準則或允許企業根據需要自愿執行企業會計準則(如圖1所示)。
三、非上市公司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經濟后果之外部執行收益
新企業會計準則對會計計量及其計量屬性進行了規范,從而可以保證會計信息質量最重要的特征――相關性。較之《企業會計制度》,更符合利益相關者的決策需求。從外部利益相關者的角度,或是從宏觀經濟效益來說,選擇新企業會計準則可以產生諸多經濟后果。
(一)我國市場經濟地位的確立與企業的國際發展
2008年的《報告》通過對53家A+H股上市公司2007年的年報分析表明,“上市公司2007年執行企業會計準則后,A+H股上市公司境內外差異基本消除,從而驗證了兩地(國內和香港)準則等效的成果”。2009年的《報告》通過對57家A+H股上市公司2008年的年報分析表明,“上市公司大幅度消除了原有差異,凈利潤和凈資產的差異率由2007年的4.67%和2.84%降為2008年的2.39%和0.96%。在剔除兩家保險公司的執行差異后,按照兩地準則編制的財務報告差異接近完全消除。……表明企業會計準則在上市公司得到了持續有效實施。”新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極大地提高了境內和境外企業財務報表的可比性,使國內外會計信息使用者能夠在可比的基礎上進行各項分析,如投資可行性研究、合資企業資產評估和計價、財務數據分析等;可以使我國企業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的籌資成本會明顯下降,外國投資者在我國資本市場投資的信心會大大增強。
1、我國市場經濟地位的確認與非上市公司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盡管我國已經加入WTO,但發達國家仍設置種種貿易壁壘,否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各種反傾銷訴訟使中國遭受大量經濟損失。據有關部門估算,中國出口產品因遭受國外反傾銷致使平均每年損失800多億元人民幣。反傾銷是基于不同國家不同企業的會計資料進行的價格對比,從而轉化為不同國家的會計準則質量之比。高質量的會計準則指導下的會計資料容易被傾銷管理機構接受并采納,而低質量的會計準則很可能影響本國市場經濟地位的認定,從而在應訴中處于不利地位。新企業會計準則實現國際趨同,有利于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有利于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數據顯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經濟貿易依存度逐年增大(見表1),外貿對我國經濟的重要性以及在國際上確立我國市場經濟地位日顯重要。
目前,我國執行新企業會計準則的范圍仍以上市公司為主。《報告》所分析的2007年上市公司共
1570家,而2007年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我國工商注冊登記的規模以上內資工業企業共有269312家,其中股份有限公司為(包括私營股份有限公司)14909家,上市公司數量尚不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的6%,不足規模以上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11%,若加上注冊登記的其他行業企業,比例會進一步下降。如果以執行新企業會計準則的企業數量來判斷我國會計的國際趨同程度,則明顯不足。
2、境外上市與執行新企業會計準則。新企業會計準則實現國際會計趨同,減少了企業境外上市的成本,有利于企業境外上市。而境外上市不僅能夠使企業利用國際資本市場籌資,還會使其國際業務得到拓展。相對于僅在境內上市的企業,境外上市企業應該更為依賴國際銷售市場。境外業務多的企業更傾向于境外上市,境外上市后,可以增加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知名度,進一步增大其境外經營收入。實證研究表明,對營業收入的國內外地區分布而言,境外上市企業比僅在境內上市的企業更具有國際化特征(江燕紅,2008)。
(二)會計信息可比性與資源配置效率
1、會計信息可比將提高市場資源配置效率。投資者在確定投資時,通常會根據會計信息來判斷投資的風險和收益,并對不同投資方案進行比較,然后進行決策。在該過程中,如果不同企業采用不同的會計標準,其產生的會計信息不具有可比性,甚至會有很大的差異。投資者在投資決策前,如果還要對會計信息進行甄別和調整,不僅會增加會計信息的使用成本,還會大大降低投資決策效率,并可能產生錯誤的判斷、作出錯誤的決策。
2、資源配置與產權交易市場的發展。投資者自由進入或退出某一行業是資源有效配置的前提,產權交易也是一種退出機制。但我國除了上市公司外。至今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非上市公司產權交易市場。根據2008年國務院批復的《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全國性非上市公眾公司股權交易市場(OTC)落戶天津濱海新區。非上市公眾公司股權交易市場,即柜臺交易市場,亦稱店頭交易或場外交易,指在證券交易所之外進行證券交易的市場,包括不符合證券交易所上市標準的股票、符合證券交易所上市標準但不愿在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債券等。OTC市場是培育上市公司的搖籃,實施與上市公司一致的會計標準是非常必要的。此外,在OTC市場上進行交易的公司,執行與上市公司一致的會計標準也有利于保護OTC市場上的非專業投資者。
四、非上市公司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經濟后果之外部監管成本
強制企業執行會計準則,并對其執行予以監管,便產生了企業外部的會計準則執行監管成本。但是,“依靠國家正式實施制度的威懾機制來保證會計準則的高效執行需要高額的成本”(劉慧鳳,2007)。因此,這種監管成本必須在有社會效率的情況下予以提供。會計監管當局同樣是經濟人,也需要從成本與效益的角度來解決監管問題。當企業執行會計準則既能滿足提高企業的價值,又能滿足增進社會福利需要的時候,對執行方和監管方都是有效率的。如果企業不適合于執行新企業會計準則,則執行會計準則既不能提高企業價值,還需要通過監管部門來強制執行時,這種執行便是低效率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會計監管當局不應強制要求所有企業執行會計準則,而應以經濟后果劃分強制執行與自愿執行的范圍。
(一)交易費用與政府會計準則執行監管的社會效率
會計信息的提供是有成本的。同時,由企業管理當局提供的會計信息具有外部性,這種外部性體現為利益相關者因此受益或受損。如果企業所披露的會計信息本身可能是不完全的,或所披露的會計信息所代表的企業產出并不一定具有100%的耦合度,則會存在剩余的會計信息,令一些投資者可以通過更多地攫取剩余會計信息以實現更大的利益,而另一些投資者并不能夠獲益。“如果能夠設計出一種規則或一種產權安排,使得會計信息負的外部性能夠為利益相關者總體所共同承擔,那么外部性就實現了內部化”(杜興強,2002)。會計信息的提供成本及其負的外部性都是交易費用。當交易費用變得高昂時,按照科斯定理,通過會計信息的產權安排使交易費用內部化,便能實現最優化。但并不是所有的交易費用都可以實現內部化的,當這種情況出現時,一般由政府對會計信息進行管制予以解決。
并非所有企業都存在會計信息為基礎的交易費用過于高昂的情況。因此,也并非所有的企業都必須在強制下執行公認會計準則。在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是由財政部制定的法規,具有強制性特點;而其適用范圍,從原來的“設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所有企業”改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企業(包括公司)”,體現了對執行新企業會計準則的會計主體的可選擇性。
(二)企業的組織形式、會計信息產權與交易費用
1、非公共產品會計信息與交易費用。當企業的組織形式相對簡單,投資者人數相對較少時,由于投資者所擁有的企業剩余索取權為自身提供了對管理當局進行直接監督的機會,可以以較低的交易費用低成本地實現對企業剩余控制權的絕對性支配,確保了監督的效率。在企業所有權獨享或大致平均分享的情況下,就算是處于企業外部的投資者也能夠借助于對企業的剩余控制權,在與管理當局進行會計信息產權博弈時占據優勢地位,對會計信息的初始產權進行相對有效的界定,保證會計信息得到客觀有效地提供和使用。
由于這些企業的會計信息產權在內部實現了有效界定,會計信息及其相關的交易費用實現了內部化,理論上可以認為,這些企業的會計信息并不具有公共產品的特性,此時對會計信息進行管制相對缺乏效率。當企業的所有者和經營者合二為一時,通常認為企業的會計信息是私人物品。當企業組織形式為合伙制或有限責任公司時,其會計信息則被認為具有俱樂部物品、集體物品的特性,對于與會計信息有關的各項權利,要由俱樂部或集體成員,即全體投資者共同做出決策。
2、公共產品會計信息與交易費用。當企業投資者人數劇增,尤其是當企業公開發行證券時,企業所有權的分離呈現日益細化的趨勢,典型的企業組織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由于眾多的中小投資者僅僅擁有小份額的剩余索取權,無法實現對管理當局足夠的激勵和監督,當剩余索取權可轉讓時,中小投資者往往通過“搭便車”獲利。即使中小投資者愿意進行聯合,但是過高的交易費用也會使聯合行為無法實現。此時,剩余控制權實質為管理當局所擁有,對會計信息的提供便會依據符合其利益分配函數的條件進行,會計信息的外部性無法低成本進行內部化。由此可見,強制公眾公司執行公認會計準則,保護中小投資者,節約交易費用,對其進行會計信息管制便成為必要。
3、我國非上市公司組織形式與有效進行會計信息管制的范圍。根據上述分析,從經濟后果的角度應該予以進行會計信息管制的非上市公司是投資者眾多的公司,通常又被稱為公眾公司,公眾公司有信息披露
的義務。在我國,根據2006年實施的新《證券法》第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公開發行:“(一)向不特定對象發行證券;(二)向累計超過200人的特定對象發行證券;(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發行行為。非公開發行證券,不得采用廣告、公開勸誘和變相公開方式。”我國《證券法》對公開發行的定義是從公司的公眾屬性來進行的,并未考慮公司的規模。根據新《證券法》的規定,當股份有限公司不向非特定對象公開發行股票,但是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導致股份有限公司股東人數超過200人,或因轉讓、繼承、贈與、司法裁決等導致股份有限公司股東人數超過200人,都能夠使之成為公眾公司。新《證券法》將符合以上條件的非上市公司作為公眾公司納入了監管范圍,賦予證監會一項新的職能。雖然新《證券法》和其他法律法規對公眾公司的信息披露責任及其暫停、終止尚未做出有關規定,但也為我們研究這些非上市公司中“誰”必須執行企業會計準則提供了一個基本思路。
除了《證券法》所定義的公眾公司外,我國還存在著其他組織形式上不以公司稱謂但卻具有公司性質的企業。根據《關于劃分企業登記注冊類型的規定》,我國注冊登記的內資企業類型包括國有企業、集體企業、股份合作企業、聯營企業、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營企業和其他企業。在這些企業類型中,國有企業、集體企業、股份合作企業,都有公司制企業所具有的承擔有限責任的特征,而且這些企業尤其容易出現所有者缺位而管理當局實質控制企業剩余所有權的情況。當其投資人數達到《證券法》所界定的公眾公司要求時,它們便具有了公眾公司的特點。這些企業,理論上也應該成為進行會計信息管制的對象。
五、非上市公司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經濟后果――企業執行成本與效益
對于企業本身以及企業的內部利益相關者而言,在沒有強制執行要求的前提下,會按照執行企業會計準則所帶來的成本與效益及其對企業價值的影響確定是否執行、如何執行。
首先,諸多的顯性執行成本會成為非上市公司執行企業會計準則予以考慮的重要因素。顯性執行成本包括對會計人員的培訓成本、因新企業會計準則核算內容增加而產生的簿記成本、非手工記賬企業會計信息系統更新成本、為適合新企業會計準則而重新建立新內部控制制度的成本、建立與新準則的財務指標相對應的新的激勵機制的成本等。
其次,執行新企業會計準則所引發的隱性風險也是企業不得不考慮的因素。隱性風險主要包括涉稅風險、融資風險和經營管理人員的決策風險。在企業會計準則執行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會計職業判斷,當會計職業判斷影響到涉稅業務而不被稅務當局所認可時,企業便會產生涉稅風險。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及綜合收益觀下,企業的償債能力指標會隨著市場經營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償債能力指標的大漲大跌,將直接影響到信用評級的結果,并因此影響企業的融資結果。新企業會計準則的諸多變化直接影響企業業績和與此相關的對管理人員的業績評價,因此,可能影響管理者的決策,管理者會在新會計核算體制下采取新的決策,這些決策對企業價值的影響是不確定的。
但是,執行新企業會計準則也會給企業帶來潛在的收益。如因執行企業會計準則需要有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和企業治理機制,還要有高素質的會計人員,執行過程中還需要支付諸多的顯性成本。因此,當企業選擇執行新企業會計準則時,能向外部傳遞一種企業具有良好的管理水平的信號。此外,企業如果試圖通過上市或在OTC市場進行產權交易,從而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執行新企業會計準則也是必須的。
篇2
1.國際會計準則是一種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指的是一種可以.供人們共同使用的物品,其特征在于非競爭性及非排他性。國際會計準則是指由財務信息生成,而又對財務信息進行處理,具備導向性作用,是非常典型的一種公共物品。兩個不同國家,不同企業對于會計準則的使用的時候,由一方的使用.并不會導致另外一方不能使用,同時對另一方使用并不會造成其使用成本的增加,這點上就表明國際會計準則的非排他性。另一方面來講,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生成,在企業進行運用的時候,并不影響其他企業的營運成本,相互都是在公開。均等條件下進行。因此,國際會計準則不具備競爭性,也就是所說的非競爭性特點。
2.國際會計準則的供給分析
(一)國際會計準則供給
國際會計準則供給指的是國際政府部門或者其代表在制定和實施準則過程中運用的強制或意愿手段的總稱。它供給的主體是國際政府以及其代表。在準則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會產生相應的成本,而由于國際會計準則本身性質屬于公共物品,在使用的過程中并不會產生任何的成本。在意識到這點的時候,消費者提供給制定準備的部門的支付就講克制在最低,從而能?使得國際會計準備的供給將大大降低甚至是o的一個狀態。針對這一問題的出現,就應運而生了一個公共機構,即國際政府部門及其代IASB。致使政府部門成為執行職能的機構一方面是由于其本身資源稀缺的特性,另一方面政府的強權手段在這方面起到很有效的作用。
(二)國際會計準則供給的影響因素
(1)環境因素。環境因素在這里指的是一些社會環境因素,如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等。通常而言,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與實施,與其主導環境的遠近有著密切的聯系,相距越近,制定與實施就更有效率,供求量也就增加。反之,當主導環境與國際會計準則相沖突,準則的制定與實施將變得困難,供給量就會下降。
(2)生產技術水平。當社會對于會計方面的理論及實踐有一個長足的發展后,相對于的會計水準也將大大提髙,此時其會計準則的質量就有保障,供給量也將有堅實的基礎,相應的國家會計準則的收人也將提髙。相同的,會計準則在實施執行上的技術的提升,同樣對供給產生推動影響,有助于會計主體素質的提髙和會計行為的控制增強。
(3)供給成本因素。國際會計準則在其帶來受益的同時也將產生一定量的成本,成本產生的主要途徑還是在于準則的制定與實施。
制定成本是必然存在的成本,一些準則的制定需要在經過大量社會實踐考察的,這就相應的產生必然成本。
實施成本的產生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內在的決策,具體表現在應對會計準則所采取的一些集體活動所消耗的時間及人力。隨著參與集體決策人數的增加,所對應的消耗成本就將增加,這就是所謂的決策成本。另一方面是由于外在因素帶來的成本消耗,如集體決策并不能滿足所有參與者的意愿,因此給他們帶來的損失。
國際會計準則在制定與實施過程中.所耗費的成本越大,就會導致準則的供給量越小;相反,成本消耗越小,那么供給量就將越大。
3.國際會計準則的需求分析
(一)國際會計準則需求
國際會計準則的需求指的是在消費國際會計準則上需求主體的主觀意愿及客觀能力。其中的需求主體主要是一些國際性的組織、跨國公司和跨國投資者等。需求主體有著一些明顯的特征,首先,在目的上具有盈利性特征,即需求在是希望能夠通過遵守國際會計準則來獲取其中的潛在利益。其次,會計主體在需求內容上也具備不確定性。最后,相比供給主體,會計準則的需求主體就顯得更加的廣泛,不再像供給主體局限于政府機關,而是在此朞礎上多了非政府機關等的一些市場主體。根據國際會計準則的普遍與平等特性,因此確定兩者都可以是需求的主體。
(二)國際會計準則需求的影響因素
(1)國際備計準則的消費因素。國際會計準則的消費價格是指國際會計準則使用過程中所必然產生的費用,亦或是因為放棄其他調整而產生的相應代價。通常來說,消費價格越低,需求就會越大,相應的,消費價格越高,所需求就將越小。
(2)國際會計準則替代品因素。所謂的替代品指的是用其他的方式來取代使用者對財務信息的要求,如提供其他信息等。從這一角度本說,也是對國際會計準則的一種挑戰,當替?代品的價格遠遠低于國際會計準則的消費價格,那么直接的影響就是需求的下降。
(3)外部環境因素。通常情況下,外部環境的穩定性對于國際會計準則的質量會有影響,越穩定,質量越好,同時需求就得到保證。反之,在收到一些經濟危機沖擊等,國際會計準則的質量就會引起質疑,降低了需求。
4.結語
篇3
關鍵詞:中國會計準則;國際會計準則;比較
隨著經濟的日益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的加速,加快會計準則國際化的步伐顯得日益緊迫。目前包括香港、新加坡、歐盟等國家或地區紛紛接受和認可了國際會計準則。然而,仍有許多國家尚未接受和認可國際會計準則,而且其本土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差異較大。中國目前的會計準則體系在建立的過程中較大的參考了國際會計準則,但是在許多方面,與國際會計準則也仍存在差異。
一、中國會計準則
中國現行的會計準則體系主要由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準則兩大支系構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會計制度建設經歷了兩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在1993年,由72個會計制度改為13個行業會計制度;1998年出臺了《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這是中國第一個跨行業的企業會計制度。第二次是以2000年12月《企業會計制度》的出臺和分行業會計制度以及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同時廢止為標志,財政部計劃打破過去按行業劃分來制定會計制度的做法,制定統一的企業會計制度,包括《企業會計制度》以及2001年12月17日的《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另外,還有適用于中小企業的《小企業會計制度》及非盈利組織的《非盈利組織會計制度》;即以個別特殊組織會計制度配合統一企業會計制度的新結構取代1993年建立起來的分行業會計制度。
與這一過程相伴隨的是中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建設。1992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以第5號令了中國第一個企業會計準則(從1993年7月1日起開始實施),一般被稱為基本準則,中國的會計準則體系建設便是由此時開始的。在隨后的10幾年里,財政部針對會計準則的演變沿革了一系列文件。目前最新的會計準則是2006年財政部在北京的39項企業會計準則和48項審計準則。新會計準則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并鼓勵其他企業施行。
二、國際會計準則
(一)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及其目標
2001年1月25日,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簡稱“IASC”)進行了重組,正式公布改稱為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簡稱“IASB”)。該組織是由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德國、日本、墨西哥、荷蘭、英國和愛爾蘭以及美國的會計職業團體于1973年發起成立的。1983年起,國際會計師聯合會的所有會計職業團體均已成為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成員。到2000年,IASB已經擁有來自112個國家的153個成員,代表200多萬會計師。IASB在2002年4月批準通過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前言》,明確了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的目標:一是為了公眾利益制訂一套高質量的、可理解的并具有強制性的全球性會計準則;二是促使這些準則得到嚴格的執行;三是促使各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得到高質量的趨同。
(二)現有的國際會計準則
截至2000年底,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已經頒布了41項國際會計準則(其中仍然有效的為36項)和24項解釋公告。2000年5月17日,證券委員會國際組織(IOSCO)正式宣布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30個核心準則(還包括11項解釋公告)已通過了評估。這意味著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工作得到了資本市場運作規則監管者(制訂者)和它們的代表機構的支持,從而使國際準則生存空間擴大到IOSCO的所有成員國。
三、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主要差異分析
我們主要從以下五方面對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進行比較。
(一)內容覆蓋面的差異
自1975年公布《國際會計準則第一號:會計政策披露》以來,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至今已公布準則41項,解釋公告24項。其中有30項國際會計準則已通過證券委員會國際組織的評估,成為核心準則。除了會計準則和解釋公告以外,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還制訂有一份《編制財務報表的框架》,內容主要包括制訂框架的目的;適用范圍和對使用者及其信息需求的界定;財務報表的目標;基礎假設;財務報表的質量特征;財務報表的要素及其確認與計量;資本和資本保全概念等幾個部分。
中國企業會計制度主要由兩大部分內容組成,第一部分為一般規定,其內容包括會計的四項基本假設,即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計量;以及會計核算的13項基本原則,其中包括有關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還包括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成本、費用和利潤等會計要素界定及確認與計量;也包括非貨幣易、外幣業務、會計調整、或有事項、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等具體業務或事項的處理;以及有關財務會計報告的基本規定。第二部分為會計科目與會計報表,明確規定了包括現金、銀行存款等85個一級會計科目,并對其他貨幣資金、短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長期債券投資、委托貸款、工程物資、待處理財產損益、應交稅金、應付債券、資本公積、盈余公積、利潤分配、生產成本等13個一級科目規定了二級科目,其中對于二級科目“應交增值稅”還規定了三級科目。相對于以前的會計制度,第一部分還增加了主要會計事項分錄舉例,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做法也如出一轍,且在詳細程度上有過之而無不及。比較可知:從覆蓋的業務與事項的范圍來看,由于國際會計準則是基于全球范圍的考慮,其覆蓋范圍遠遠超出中國包括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準則在內的中國企業會計準則的涉及面;從對業務程序和操作的規范角度來看,中國會計準則要比國際會計準則細致、詳盡。
(二)基本概念與原則的差異
美國會計學會所屬管理會計委員會在1961年的報告中提出,作為整個會計領域基礎的一系列假設、原則和準則是:主體概念;企業持續經營概念;貨幣計量概念;成本基礎與成本流轉概念;實現(確認)概念;配比(權責發生制或分期)概念;客觀性概念;一致性概念;重要性概念;充分揭示概念;謹慎性概念。后來此諸多概念被分為兩個基本層次,即會計基本假設,與基本原則及修訂性慣例。在基礎假設方面,中國企業會計制度與國際會計準則僅有“持續經營”一項相同,權責發生制在中國被歸入會計核算原則,或稱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要求,而中國認為是基礎假設的其他三項(會計主體、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均不被國際會計準則認為是基礎假設。在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方面,國際會計準則所強調的中立和完整則被中國會計準則忽視;而被國內歸入此類的權責發生制卻被國際會計準則放入基本假設。在會計要素的界定方面,2000年12月出臺的企業會計制度較以往國內會計準則增加了一項“成本”要素,因而比國際會計準則多出兩項(利潤、成本)。由此可見,由于企業所處經濟環境有異,會計的基本概念與原則方面,中國與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有較大的分歧。除了概念分類或分層以及界定上的爭議外,在實質的操作上差異并沒有這么大,因為差異只是內部的劃分。這一點,也要強調“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
(三)主要確認原則的差異
收入的確認原則在會計處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于利潤表或稱收益表有著巨大的影響。中國企業會計制度與國際會計準則有關商品銷售(勞務)收入的確認原則基本一致,僅就確認時要求經濟利益流入企業的可能性大小有所分歧,中國企業會計制度則要求“確定”時才可確認,可見更為謹慎一些。但在或有事項引起的資產和負債的確認上,中國則采用了“很可能”的標準。在開辦費的處理上,中國企業會計準則一改以往會計制度將其單列、并在5年內攤銷的做法,要求在開始生產的當月一次計入該月損益,從而與國際會計準則出現原則性差異。對于借款費用,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允許采用借款費用資本化作為借款費用的處理方法。比較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在相關收入和費用確認差異,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會計準則更加謹慎。當然,這也許與中國證券市場上不斷出現利潤操縱事件、并給投資者造成巨大的損失有關;因此,規范會計行為,防范作假在潛意識里已成為了制訂中國會計準則的目標之一。這在主要計量原則方面也有體現。
(四)主要計量原則的差異
在資產計價以及折舊和攤銷方面,中國會計準則的或與國際會計準則一致,如應收賬款、存貨和在建工程的期末計價;或與國際會計準則基準處理方法一致,如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的期末計價;或在實質上一致,如無形資產攤銷。但在基本的方面,國際會計準則使用公允價值作為基本的計量基礎,而中國對公允價值的使用則一波三折,2006年2月的新會計準則雖然明確規定了使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但在實際的運用中還是較為謹慎。隨著市場建設的逐步完善,更重要的是、隨著中國加入WTO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在會計計量上與國際接軌成為客觀需要。在這種形勢下,2006年由國家財政部頒布的新會計準則充分體現了公允價值計量原則的重要性:在已的38個具體準則中,有存貨、固定資產、投資性房地產、無形資產、生物資產等17個程度不同地運用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范圍涉及一般工商業及農業、金融業等特殊行業。
盡管新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計量的運用范圍已經較為廣泛,但這種運用又是有條件的、謹慎的。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公允價值的應用還不夠普及:在國際會計準則已有的41個會計準則中,金融工具、無形資產、投資性房地產等近20個會計準則都不同程度地運用了公允價值,但考慮到中國的發展現狀,新企業會計準則在《投資性房地產》、《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合并》等17個具體準則中適度引用了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二是公允價值處于從屬地位: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并未對公允價值和成本兩種模式規定優先順序,但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更偏向于采用公允價值模式。中國會計計量屬性則傾向于采用成本計量模式,公允價值計量屬性與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相比處于從屬和非主導性地位,歷史成本和公允價值并存的計量格局中,歷史成本仍處在主導地位。三是公允價值運用附有限制性條件:如《企業會計準則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第十條中就明確規定,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應當同時滿足相關條件。
(五)會計報表格式及編制方法的差異
篇4
關鍵字:會計準則;國際趨同;中國現狀
一、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涵義
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涵義:第一,趨同是世界各國在協調基礎上的進步,是世界各國達到的一個共同目標,而不是一國向另一國靠攏;第二,趨同是一個動態的、漸進的過程,是一個永無止境沒有終點的;第三,趨同不是完全等同。
二、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現狀
(一)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概況
我國在促進會計準則趨同的問題上一直保持積極的態度,并提出了協調的策略以及實現的建議,就如何協調我國會計標準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在原則上達成了共識。我國自1992年底《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以來,已頒布了16項具體會計準則和多項具體準則征求意見稿,實現了我國與國際準則“實質”性的接軌,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已大同小異。我國的會計準則主要參考國際會計準則以及英美等國家的準則,通過比較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后確定的。就我國制定會計準則的現狀而言,其過程始終是與國際會計準則的發展聯系在一起的。因此,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基礎較好。
2006年2月15日新會計、審計準則的是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道路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標志著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最終實現了全面接軌。2009年9月財政部頒布了《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全面趨同路線圖(征求意見稿)》,充分肯定了我國會計審計改革的成就。為相應G20峰會建立全球統一的高質量會計準則的倡議,財政部2010年4月2日《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路線圖》,確定了相關的重大問題:中國支持并積極參與全球高質量會計準則的制定;中國會計準則已實現了國際趨同并在此基礎上持續趨同,而不是直接采用;中國會計準則的趨同將與國際保持同步。
(二)我國新會計準則在會計準則國際趨同中也保留了自己的特色
1.有限度地引用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基礎。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要求最大限度地使用公允價值,除非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我國由于市場經濟發展的時間較短,很多領域沒有活躍交易的市場,因而公允價值的應用受到很大局限。我國新會計準則規定,仍以歷史成本作為計量的基本屬性,除非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只在《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投資性房地產》、《債務重組》等準則中,有選擇地引入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并嚴格規定公允價值的運用條件:只有保證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可靠計量時,才能運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而國際準則要求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要以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基礎,除非公允價值不能實現可靠計量。在引入公允價值的問題上,我國新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是趨同而不是相同。
2.對于資產減值準備的轉回。對于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在建工程等長期資產(除存貨和金融資產),提取減值準備后如果以后又出現價值恢復的情況,國際會計準則允許對減值準備進行回撥;而我國新會計準則禁止對長期資產的減值準備進行回撥,主要目的是防止上市公司利用減值準備的轉回操縱利潤。
3.政府補助。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規定,政府補助均作為收入處理;我國新會計準則規定,部分實物資產的補助,收到后按公允價值計入所有者權益,作為國有資本投入的增加。
4.關聯方關系。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規定,同受國家控制的其他公司要作為關聯方,并對關聯交易進行披露;我國新會計準則規定,同受國家控制的其他企業不作為關聯方,不需對其之間的交易進行披露。
5.企業合并方式。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規定,在企業合并中,合并方采用購買法進行會計處理,按公允價值確認合并成本。我國新會計準則規定,企業合并分為同一控制下的合并與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對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會計處理方式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規定相同,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對于同一控制下的合并,采用歷史成本下的賬面價值作為合并成本的計量基礎。
(三)國際會計準則嘗試與我國新會計準則的趨同
近年來,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已經開始關注我國對全球會計準則的影響,并決定將重新評估關聯方信息披露準則。盡管各國都努力促使會計準則國際趨同,但也要保留其會計準則本身的缺點。我國新出臺的會計準則在關聯方交易披露上堅持了己見,即關于國有企業的信息披露予以豁免。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對我國的做法予以“高度的關注”,即有可能借鑒我國的做法對國際會計準則進行修訂。中國主導成立了AOSSG(亞洲―大洋洲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并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歐盟、美國建立了合作機制,旨在促進全球高質量會計準則考慮中國新興市場經濟的實際情況。
三、我國會計準則趨同的障礙
雖然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方向是不可逆轉的,但我國會計準則的趨同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在趨同過程中勢必存在著諸多障礙,主要表現在:
(一)資本市場不完善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制定,是基于發達國家較為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會計信息使用人一般是資本市場上的投資人、潛在投資人、債權人等,而我國現階段還是以國有企業為主,資本市場尚未完善,貨幣、外匯、資本市場還沒有完全放開,利率和匯率還沒有完全市場化。我國的金融產品還比較單一,政策上的限制較多,國際上一些會計領域我們還沒有涉及或還沒有完全涉及,很多會計事項的處理就不能直接照搬照套,這樣便阻礙了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進度。
(二)法律環境的制約
國際會計準則規范的重點之一是資產負債表,該表所提供的會計信息側重于預測企業未來的現金流量;而我國的法律規定,公司上市、增資配股、退市均以利潤作為判定指標。在這樣的法律環境下,我國會計準則規范的重點偏向利潤表,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資產負債表信息的質量,這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倡導的全面資產負債表觀相差甚遠。
(三)文化的差異
會計作為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受到一個國家社會形態、經濟狀況和文化背景的影響,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會計趨同不相同。不同文化之間在價值準則、風俗習慣、社會制度等方面存在著差異。我國的會計人員所偏好的是按部就班的會計制度,對制度要求較高,在出臺政策時要根據實際情況細化具體辦法,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在會計準則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如果一味引進、模仿,必將因為文化的不相容而擱淺。
(四)會計信息服務對象的特殊性
建立在西方發達資本市場基礎上的國際會計準則是為資本市場的投資者服務的;而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中規定的財務會計目標是:會計信息應當滿足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需求,滿足有關各方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我國大多數上市公司是國有控股企業,由于國有股東所特有的所有者缺位現象而導致無法產生對高質量會計信息的有效需求,政府干預企業經營使會計信息的提供存在較多的人為因素。因而按照一般市場機制要求設計的會計準則難以達到預期目標。
(五)會計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我國擁有的真正具備高層學歷和現代會計知識、具備會計專業技術資格和實際工作能力的高級會計人員極少,廣大會計人員習慣于按照會計制度的具體要求進行會計核算和報告,極少運用專業判斷。未來的國際會計準則將越來越傾向于原則基礎,我國的目前的會計環境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會計準則向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
四、促進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趨同的建議
(一)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
我國應當積極參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爭取在各個層面上有更多的中國代表參加準則的制定,提高我國在財務報告準則制定中的影響力,爭取更多的國家利益。我國要正確認識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機制以及如何在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發揮我國的作用,使國際會計準則更多地兼顧發展中國家的需求。
目前,我國尚未建立起完整的會計概念框架體系,會計準則的制定必須由會計概念框架指導,所以盡可能制定出一個既有利于維護我國利益、又有利于促進會計國際化、得到國際社會公認的高質量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
在與國際慣例接軌時要充分考慮我國的文化傳統,即應該保留一些我國獨特的文化傳統所決定的與其他西方國家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同時,在制定會計準則時,對于西方發達國家的會計準則,積極吸收其中有益的因素,更好的制定我國的會計準則,降低制度變遷成本,從而增強會計準則的可行性、可操作性。
(二)發展與完善我國的資本市場
國際會計準則的使用條件是發達與完善的資本市場,所以我們要加速資本市場的培育,逐步開放貨幣市場、資本市場,逐步實行浮動匯率制同時進一步創新金融產品,為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創造條件。
(三)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
一個健全有效的會計標準體系,應該能夠與其他經濟法規實現很好的鏈接與配合,同時也需要配套協調的其他經濟法規作為支撐。我國應盡快修訂、完善不協調的經濟法規,如由于會計對凈利潤的確認和計量存在諸多缺陷,很容易人為粉飾,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在考核和評價企業盈利時,以全面收益取代凈利潤,以全面收益表取代利潤表。
(四)建立完善的會計人員培訓制度,提高會計人員的素質
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對我國會計人員的職業素質、知識結構、工作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國目前應盡快培養會計方面的復合型人才。我們還要努力推進會計學歷教育與繼續教育的科學化、多層次化,重點培養適合國際競爭的高級會計人才。其次,要重視會計現職人員的后續教育,使目前的會計人員能夠及時更新知識觀念,了解國際慣例,提高業務素質。
五、結論
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不是一躇而就、一勞永逸的事情,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趨同是方向,趨同不是等同,趨同是雙方與多方的共同互動,趨同是一個動態的博弈過程,不能急于求成,否則不可能實現真正的趨同。趨同不是完全照搬,而是要綜合考慮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法律環境等多種因素,在逐步增加國際會計準則比重的同時,又不能損害既有體制內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使會計準則更好地為我國經濟建設和國際交往服務。
參考文獻
[1]王玉. 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現狀及對我國的啟示[J],會計之友,2007(2):35-36.
[2] 陳毓圭.會計審計準則國際趨同問題及對策研究[J]. 財會通訊:綜合版,2006(2):32-33.
[3]吳克平.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障礙與對策研究[J]. 商業會計,2010(3):13-14.
篇5
關鍵詞:國際會計;會計準則;發展及對策
Abstract:Underthe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scommittee''''sunceasingendeavor,accountingstandards''''internationalharmonyactivityhasmadetheconsiderableprogressinthe1990s,speciallyinthe90s''''slatterhalf.Forallthis,the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scoordinatedhadstillnotachievedtheglobalizedgoal.
keyword:Internationalaccountant;Accountingstandards;Developmentandcountermeasure
一、國際會計準則協調在90年代的發展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①:1973至1989年為制定主體準則階段;1989至1995年為提高國際會計準則可比性階段;1995年起至今為制定核心準則階段。這樣,對于20世紀90年代國際會計準則協調的研究可以分兩個時期進行。
(一)1990至1995年的國際會計準則協調狀況回顧
拉爾森(RobertK.Larson)和凱尼(SaraYorkKenny)在1999年利用CoopersandLybrand(C&L)(1991,1993)和PriceWaterhouse(PW)(1995)兩家國際會計公司所公布的對35個國家或地區會計準則及企業會計實踐的調查資料,對國際會計準則在這些國家的應用情況進行了實證分析,其中有關發達國家與中國的協調狀況見表1.
從表1我們可以看出:在這一階段,國際會計準則協調具有以下特征:其一,國際會計準則協調在國際范圍內具有明顯的差異性。以1993年為例,在上述調查對象中,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美國和英國的會計準則基本與國際會計準則具有高度一致性(被調查的26項會計慣例中超過90%的項目與國際會計準則一致),法國、德國與日本的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保持適度的協調性(被調查的26項會計慣例中超過60%的項目與國際會計準則一致),而中國的會計準則相對于國際會計準則有較大的差異性;其二,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程度與一個國家的法律體制之間存在某種相關性。那些實行普通法系國家的會計準則一般與國際會計準則有較高的協調性,而那些實行大陸法系國家的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在這方面上唯一的例外國家是荷蘭;其三,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度與一個國家的經濟運行模式之間有某種契合關系。在那些奉行微觀經濟主義(即主張自由主義)的國家,其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度較高,而在那些堅持宏觀統一主義(即強調政府干預)的國家,其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度相對較低;其四,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處于動態發展過程之中。與1993年相比,1995年各國的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度均有所下降,這主要緣于在1995年IASC“財務報表的可比性”計劃開始生效,該計劃旨在將原來國際會計準則中所許可的備選方法大大縮減。這樣,各國會計準則所表現出的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性就不難理解了。總體看來,在20世紀90年代前半段,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效果不很理想,甚至呈現協調質量下降的趨勢。
(二)1995年至1999年的國際會計準則協調狀況分析
1995年7月,IASC與證券監管機構國際組織(IOSCO)訂立協議,其核心內容是:如果IASC能在1998年底前完成制定一套核心會計準則(CoreStandards)的任務,并得到IOSCO技術委員會的批準,該組織將把這套準則作為跨國上市公司編制財務報告的準則。時至今日,IASC的任務已基本完成,然而IOSCO尚未決定是否接受IASC制定的核心準則。其主要的障礙來自于美國的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和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早在1997年,SEC的主席列維特(Levitt)就曾發表一份聲明③,強調國際會計準則要想獲得普遍認可(實際上主要是得到美國的認可),必須符合三個條件:1.必須包括現有會計文獻中普遍接受的、綜合性的會計基礎概念中的核心部分;2.必須高質量,即能導致可比、透明、充分的信息披露,于投資人有利;3.必須嚴格地加以解釋和應用。FASB在1998年底對外一份題為“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未來之設想”(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sSetting:AVisionfortheFuture)的報告④,其中認為普遍認可的會計準則應具備以下特征:1.與現行概念框架所提供的指南一致;2.避免可選擇的會計程序或將其限制在最小范圍;3.必須提供不含混的、可理解的信息;4.能夠嚴格的加以解釋和應用。依據SEC、FASB的標準評估IASC的核心準則,我們發現其中有許多地方不符合上述標準。在核心準則中,有一些準則包含有備選的處理方法,有一些準則包含有與IASC或者FASB概念框架不一致的規定,還有一些準則沒有提供必要的指南以確保可理解性并避免模糊性。如此看來,核心準則得不到IOSCO的通過便是一個自然的結果,IASC期望以核心準則協調統一各國會計實踐的努力暫告失敗。
盡管核心準則計劃暫時受阻,但國際會計準則卻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采納與推行。首先,歐盟(EU)非常支持IASC及其準則。1996年,歐盟一份報告認為,除少數情況外,國際會計準則與歐盟指令具有可比性;1999年,歐盟宣布在缺少歐盟指令的情況下,允許歐洲公司使用國際會計準則(例如,歐盟第4號與第7號指令缺乏對金融工具作出有關的會計規定,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國際會計準則第39號“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2000年,歐盟宣布最遲不超過2005年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遵守國際會計準則,同時,歐盟還指出,它不再打算制定歐洲統一會計準則來取代國際會計準則,而只對國際會計準則及其解釋的使用進行監督,當發現存在不符合歐盟特點的缺陷時,才予以干涉。1999年底,PriceWaterhouseCoopers對總部設在歐洲17個國家(包括歐盟15個國家、瑞士和挪威)的509家跨國公司作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顯示,在法律修改后,大多數歐洲公司愿意采用國際會計準則。其次,亞太地區有關國家和地區也普遍接受或采納國際會計準則。1996年澳大利亞主動提出與國際會計準則協調并成為IASC的擁護者,而日本證券市場也開始接受國際會計準則,日本通產省和日本注冊會計師協會均表示支持IASC制定高質量的全球會計準則。在亞太地區支持IASC準則的另一支重要力量就是中國。我國在1992年第一次向IASC派出代表,1997年正式成為IASC的會員,并作為觀察員參加了IASC的理事會會議。我國一方面積極支持IASC為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作出努力,另一方面,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也在許多方面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蓋地的研究(2001年)表明⑤,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企業會計標準已經基本上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大同,在財務報表編制基礎、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等會計要素的定義、應收賬款、存貨、在建工程等的期末計價、收入確認、借款費用的確認、借款費用資本化金額的計量、會計政策變更、會計估計變更、會計差錯更正、租賃、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現金流量表、建造合同、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以及或有事項等方面均與國際會計準則一致或基本一致。總之,由于IASC具有廣泛的國際代表性、權威性,因此,目前除美國、加拿大⑥等少數國家的資本市場還不能接受國際會計準則外,其他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會計準則(或會計制度)制定機構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接受了國際會計準則。
為了獲得美國的支持,IASC開始了重塑該機構的宏大計劃,并在2000年5月通過了新的《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章程》,完成了對該機構的重組工作。新的組織架構仿照“FASB模式”,并得到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和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的大力支持,這在很大程度上結束了美國與IASC長期以來的對立局面,對于推進國際會計準則協調工作必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然而,隨著美國介入程度的逐漸加深,也使許多國家的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對IASC的獨立性、公允性開始發生質疑,從而給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二、應對策略
(一)積極參與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工作,并努力發揮應有的作用。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是各國會計發展的共同趨勢。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實現國際間會計信息可比的重要性日益凸現出來。可比的會計信息可以有效降低企業的交易費用、降低企業的海外籌資成本、充分提高會計信息資源的利用效率等。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必須順應這一趨勢,積極參與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工作。我國現在是IASC的會員國之一,同時也是聯合國國際會計和報告準則(ISAR)政府間專家工作組的代表國之一,這為我國逐步介入會計準則國際協調的事務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證。我們應當積極利用這些國際論壇,充分表述自己的觀點和立場,獲得更多國家的信任與支持,從而逐步確立中國會計在世界會計之林的應有地位。具體來講,可以采取以下戰略措施:
1.廣泛、全面參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的工作,從形式參與逐步過渡到實質參與。所謂形式參與包括派駐代表到理事會工作、列席理事會的有關會議、對新準則的征求意見稿發表意見等;所謂實質參與是指親自參與準則的制定工作。目前,許多成員國呼吁理事會應對發展中國家和經濟體制轉換國家會計問題予以立項,該提案得到理事會的高度重視,這為中國實質參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工作提供了契機。作為經濟體制成功轉換的代表,中國在轉型經濟會計實踐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和深刻的教訓,擁有不可替代的發言權,理應在該準則的制定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2.與有關國家的準則制定機構建立并保持高效、暢通的聯絡機制。我們可以和那些法律體制、文化背景或經濟發展水平等與我國相近的國家或地區建立正式的會計事務溝通渠道,彼此分享準則制定的經驗與不足,并在國際會計準則協調當中逐步建立戰略性同盟關系,以改變國際會計準則制定中的力量對比格局。
3.積極主動參與咨詢委員會(SAC)的工作。中國目前是咨詢委員會的成員之一,我們應不失時機地利用這一講壇,與其他國家,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進行深入交流、有效溝通,并就有關問題達成共識以獲得各方面的支持。
(二)進一步完善我國現有的會計準則體系。鑒于國際會計準則在國際范圍內的權威性和影響力,我國在制定新的會計準則或修改現有會計準則的時候,應充分學習、借鑒、利用國際會計準則的已有研究成果,并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高質量、高起點、高標準地完成我國會計準則體系的建設工作。
一是加快制定我國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目前,我國在具體會計準則的制定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準則的理論建設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集中表現在盡管1992年出臺的基本會計準則已經難以承載準則之準則的使命,但我們至今尚未對該準則進行修訂,其后果之一就是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缺乏應有的穩定性。截至目前,在已經公布的13項具體會計準則中,我們已經對5項準則進行了修訂。我們認為,借鑒國際會計準則框架體系,制定我國的財務會計概念結構已是當務之急。
(二)加強準則執行的監管力度。從一定意義上講,會計準則的執行比制定更重要。為此,有關監管機構應對準則的執行效果進行檢驗,并對檢驗結果和來自實踐中的反饋意見進行及時評估,區別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對策。對于評估中發現的屬于準則本身的漏洞或缺陷,應及時將信息反饋給準則制定機構,通過修訂、完善準則,盡可能降低其負面影響;如果屬于執行主體自身的問題,則應依循有關法規,加大執法力度,特別是處罰力度,通報、吊證、罰款、行政處分以及刑事處罰五管齊下,使其知難而退。
三是處理好原有準則與新準則的過渡問題。在每一項新準則出臺之后,如何解決新舊準則差異所導致的不同決策后果,也是我們不容忽視的問題。對此,我們認為,新準則的實施可規定一個過渡期(1至2年)。在過渡期內,會計主體應同時提供新舊準則下所生成的會計信息,以使信息使用者能夠正確評估準則變動所造成的經濟影響,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準則變動的負面效應。
(四)會計協調必須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充分考慮我們自身的利益。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盡管國際會計準則協調在20世紀90年代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與全球一體化的目標尚有很大的距離。從本質上講,會計準則國際協調涉及各國會計準則制定權的保留與讓渡,涉及法律體制的延續與調整,涉及文化傳統的融合與排異,涉及準則制定成本與準則借鑒成本(包括大量的學習、培訓成本,支付外國會計師服務費用和咨詢費用等)的比較與權衡等一系列關鍵問題,而絕不簡單表現為一個技術環節。這就提醒我們,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工作一定不能脫離中國的現實情況而一味國際化。我們必須根據我國目前會計信息提供者的整體素質、會計監管系統的發展現狀以及有關規章制度的基礎結構等,有選擇地安排我國會計準則體系的建設進度,本著先急后緩、先試點后推廣的基本原則,循序漸進、有條不紊地開展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工作。與此同時,在會計準則的內容安排方面,我們應根據我國目前會計信息用戶的主要類型、用戶所需信息的主要特征等,有選擇地借鑒包括國際會計準則在內的一切較為成熟、行之有效的會計準則,并注重結合我國企業的實際對有關準則的內容進行進一步創新,以實現國際會計準則的本土化。
主要參考文獻
1.RobertK.Larson,SaraYorkKenny.Theharmonizationof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s:Progressinthe1990S.MultinationalBusinessReview,spring1999.
2.CoopersandLybrand(international)。InternationalAccountingSummaries:Aguideforinterpretationandcomparison.NewYork:JohnWileySons,Inc.,1993.
3.Flower,John.Thefutureshapeofharmonization:TheEUversustheIASCversusSEC.TheEuropeanAccountingreview.1997,6:281-303.
4.PriceWaterhouse(inEurope)。Financialreporting-aninternationalsurvey.1995.
5.項懷誠。深入貫徹《會計法》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會計研究》2001年第7期,3-6.
6.馮淑萍。積極參與,推動協調,為我所用《會計研究》2001年第10期,3-5.
7.葛家澍。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核心準則的未來《會計研究》2001年第8期,3-9.
篇6
【關鍵詞】比較 國內會計準則 國際會計準則
世界經濟的一體化進程越來越快,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也越來越多,同時,國際金融市場不斷發展壯大,會計準則的國際化已經是一種需要,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一、國際會計準則和國內會計準則的現狀
截止2011年12月31日,所出臺的國際會計準則共有54號,其中41號準則被后來的新13號準則替代。我國當前有38項會計準則,例如有:存貨;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關系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建造合同、借款費用、收入、無形資產、租憑、債務重組、現金流量表、投資、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非貨幣易、中期財物報告、存貨、固定資產等。
二、國際會計準則和國內會計準則的比較
國際會計準則和國內會計準則可以從6個方面進行比較:
(一)制定會計準則出發點。
國際會計準則制定的出發點是在假設市場在規范運行的前提下,會計披露的真實性及公允性;國內會計準則是以市場經濟的不成熟為背景,同樣以會計披露的真實性和公允性為出發點,同時把防止不規范的行為做為重點,在公允性和真實性發生矛盾時,會著重于真實性,可能為真實性而犧牲公允性。
(二)準則的性質。
國際會計準則一般是職業經驗的積累總結,是職業內的約定俗成和民間職業、團體進行的總結、規范。我國的會計準則由財務部制定,是法規性文件。
(三)準則制定所從屬法系。
實行國際會計準則的國家,其法系多屬海洋法系,強調的是公認性;我國法律接近大陸法系,有比較突出的強制性。
(四)會計準則和稅制的關系。
國際會計準則和國內會計準則都是和稅制互相分離的。
(五)會計的規范體系。
國際會計準則以公認的會計原則作為基礎,構建報表框架和概念框架,在這個基礎上,對不同類型的業務和其作用程度來制定《具體會計準則》;國內會計準則以《企業會計基本準則》作為基礎,再對不同類型的業務和各種類型的業務的作用程度來制定《具體會計準則》,在《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共同指導下,制定包括所有業務的會計制度。
(六)會計處理方法的選擇性。
國際會計準則包含基礎處理方法及備選處理方法,國內會計準則的某些業務的選擇方法有很多種。
三、國際會計準則和國內會計準則在差異上的表現
我國會計與國外會計的差別表現在很多方面,具體準則上的區別更多。例如,從資產減值方面來看,我國的會計準則和國際相關準則相比,差異較明顯。通過比較可知,國際財務報告中,規定資產減值能夠通過一定方式轉回,換句話說就是資產的基礎為公允價值,資產能夠與經濟市場的實情更加貼近,從這個方面反映出公司的實際市場價值大小。
然而我國過去曾有過部分企業利用資產減值的空隙暗地操縱利潤的不良現象,因此根據此種情況,相關部門規定,企業一旦確立資產減值,那么今后便不能轉回。此外,我國會計和國際會計準則在企業的合并中也有較大區別,我國會計是按照當日合并對象的賬面金額來計算和衡量的,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采用的是公允價值計算。
四、我國會計準則的未來發展趨勢
(一)完善、健全市場相關機制。
高效的市場監督能夠從根本上減少利潤的暗箱操作,還能進一步完善、健全公允價值的計算方式,以此為經濟建設提供更加穩定的基礎。另一方面,我國目前的市場不夠成熟,依據我國國情制定相關的公允價值體系,還能從根源上規避部分企業利用公允價值的漏洞操縱經濟利潤。
(二)制定更符合實際情況的公允價值體系。
如果公允價值具有較強的操作性,那么就能有效減少主觀武斷對公允價值的錯誤判斷,從而防止部分企業操縱利潤的現象。所以,相關部門制定更切合實際的會計細則和會計指南是必要的。除此之外,國家有關部門還應該加大監督力度,并針對信息披露加強管理,在強化企業公允價值的同時提高企業的信息披露質量。
結束語
總之,在我國的會計準則制定的同時,應該結合世界貿易組織對會計的相關要求,不與中國相關法律沖突,也能滿足國際要求,向國際慣例靠攏。多利用國際共性和通行的做法,為中國會計節約成本。然而中國會計在向國際化靠攏時,還要明確中國目前的經濟形勢和與世界各國之間的差距,綜合國際協調因素,制定出真正的富有中國特色的、與國際接軌的會計準則。
參考文獻:
[1]張海雙.國內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比較[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2(12).
[2]穆玉文.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比較與趨同研究[J].時代經貿,2013(4).
篇7
【關鍵詞】會計準則 國際協調 中國特色
隨著經濟一體化和資本市場國際化的迅速發展,跨國上市和證券發行等國際籌資活動增多,客觀上要求作為國際商業語言的會計必須采用相同或相近的會計準則,以提供真實、公允和可比的會計信息。因此,會計準則國際協調是大勢所趨、潮流所向。近十幾年來,我國會計準則正在與國際會計準則協調的道路上不懈努力并持續進展,既縮小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又考慮中國特殊的國情,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服務。
一、會計準則國際協調的內涵
對于會計準則國際協調的定義沒有統一的說法。國際學者nobes 和parker等(1991)認為國際會計協調是指通過對會計慣例的變異程度加以限制從而增加其可比性的過程。choi、frost and meek(1999)認為,協調是對會計實務差異設定限度以增加其可比性的過程;saudagaran(2001)認為協調旨在增強不同國家會計規范下生成的財務報表的可比性的過程。我國的會計學者對會計準則國際協調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葛家澍、劉峰(1993)認為,協調是在可能的范圍內,盡量減少差異,尋求一致,其目標是尋求各國會計的共性與一致之處,消除不必要的分歧,盡量較少各國之間在會計和報告準則方面的差異,以提高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同質性;魏明海(2003)認為,協調化就是一個透過縮小兩種或多種處理方法之間的差異,以尋求提高財務報告可比性的過程。筆者認為目前會計準則國際協調的現實選擇和基本目標是在可能的范圍內,縮小各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以提高會計信息在國際范圍內的可比性。
二、新企業會計準則國際協調分析
會計準則國際協調是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嚴格界定了資產、負債、收入、費用等會計要素的定義,突出強調了資產負債表項目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在堅持歷史成本原則的同時引入了公允價值;制定、修改了較多的會計準則,并對以前會計準則沒有規定的交易、事項的會計處理作出了明確的規定,減少了企業在執行會計準則時的選擇余地,也大大縮小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這些變革充分體現了我國會計標準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極大地促進了我國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有利于保證企業的資產質量,為實現向投資者、債權人和社會公眾提供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奠定了基礎。以下幾個方面的變革充分體現了新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
1、引入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國際會計準則比較側重公允價值的應用,以體現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據了解,財政部曾經就公允價值的應用多次與國際會計準則理討論相關問題,在充分考慮中國市場發展的現狀后,此次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在基本準則和五個具體準則中采用了公允價值計量。新企業會計準則在《基本準則》中明確規定:“會計計量屬性包括公允價值。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從而確立了公允價值在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新準則也在《投資性房地產》、《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金融工具的確認和計量》等具體準則中,適當地引入了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從而更好地體現會計信息對于投資決策的實用性。其中受到公允價值影響最大的是金融企業,因為新準則規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價值計量,并將相關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或所有者權益。而這之前,金融企業的衍生工具僅在表外披露。
2、合并報表關注實質性控制。新企業會計準則依據的基本合并理論已經從側重母公司理論轉為側重實體理論,合并報表范圍的確定更關注實質性控制,排除了比例合并方法,母公司對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納入合并范圍,而不一定考慮股權比例,包括母公司直接或通過子公司間接擁有半數以上表決權的子公司和母公司擁有半數或以下的表決權但能夠控制的子公司。所有者權益為負數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續經營的,也應納入合并范圍。
3、債務重組變革。舊的債務重組準則規定企業發生的債務重組按照賬面價值進行賬務處理,按照中國會計準則債務重組收益計入資本公積,而國際會計準則規定應計入當期收益。新的債務重組準則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的做法,改變了將企業發生的債務重組計入資本公積的做法,將原先因債權人讓步而導致債務人豁免或者少償還負債而產生的債務重組收益計入營業外收入(但規定限制條件)。對于實物抵債業務,則引入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如按新企業會計準則規定,無力償還債務的公司在獲得債務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后,可將其收益直接反映在當期利潤表中,使其每股收益水平得到提升。
4、無形資產入賬的會計處理變化。舊的無形資產準則對于企業自行開發并依法申請取得的無形資產僅將注冊費、律師費等費用資本化,研發費用則全部采取費用化的會計處理方法。而國際會計準則認為,研究階段的支出或費用應確認為當期損益,但開發階段可能會產生應予確認的無形資產,某些符合無形資產確認條件的開發費用應予資本化。
新企業會計準則中的無形資產準則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的做法,將企業的研究與開發費用區別對待,允許開發費用資本化,新準則將無形資產的開發分為兩個階段: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研究階段是指為獲取新的科學或技術知識并理解它們而進行的獨創性的有計劃的調查;開發階段是指在進行商業性生產或使用前,將研究成本或其他知識應用于某項計劃或設計,以生產出新的或具有實質性改進的材料、裝置、產品等。
三、新企業會計準則國際協調中的中國特色
由于我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法律法規、經濟環境等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異,我國的會計準則必須符合我國特殊的國情,因此在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協調的過程中必然具有中國特色,與國際會計準則在某些方面必然會存在一些差異。
1、資產減值損失轉回的會計處理差異。國際會計準則規定,企業應根據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確定資產價值,當資產不能帶來未來現金流量時,應確認減值。當環境發生有利變化后,在符合條件情況下允許轉回已確認的減值損失(其中商譽除外)。而我國新會計準則已明確規定了已計提的減值準備不允許轉回。這主要是因為目前我國的市場經濟不夠完善,資本市場不夠健全.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更為關注由過去交易和事項所形成的經營成果。這就導致不少企業把會計處理的重點放在利潤操縱上。從我國上市公司近年運用資產減值準備準則的看,資產減值損失的轉回已經成為上市公司操縱經營業績、粉飾財務狀況、規避上市監管的主要工具,嚴重影響了會計信息的質量。因此,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除了規定資產減值的提取要科學、穩健外,還制定了一系列確定減值額度的詳細規定,與國際會計準則不同。
2、企業合并會計處理差異。國際會計準則中的企業合并不包括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因此在核算方法上只允許采用購買法。前提是合并雙方不存在任何關聯交易,合并價格按市場價格進行。而我國的國有企業占有很大比重,企業合并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完全由買賣雙方自由商討價格。因此我國新會計準則中規定企業合并分為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并規定了不同的處理原則。其中對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以賬面價值為基礎采用權益結合法,對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原則上應以公允價值為基礎采用購買法。
3、關于公允價值的采用程度差異。國際會計準則規范的主要是成熟市場下的經濟交易和事項,公允價值容易取得,因此在許多交易或事項上可以采取完全的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但是考慮到我國的市場還不夠成熟,交易信息的公開程度還不夠高,因此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需謹慎采用公允價值模式。在經濟環境和市場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采用公允價值;若條件不具備,則仍然采用歷史成本計量模式。如企業應于會計期末采用成本模式對投資性房地產進行后續計量,但如果有確鑿證據表明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地取得,應當采用公允價值模式。
4、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披露差異。在關聯方關系的認定上,按照國際會計準則的規定:國有企業由于同受國家控制因此應當屬于關聯方,它們之間的交易也應當稱之為關聯方交易。但是,考慮到我國國有企業的絕大部分業務交易都并非關聯交易,所以新準則并未規定國有企業均構成關聯方關系,只有國有企業之間存在投資關系才作為關聯方認定。
在對關聯方交易披露范圍的限定上,國際會計準則明確規定:當母公司與全資予公司在同一國家經營并在該國提供合并財務報表時,在全資子公司的財務報表中不需要對關聯方變易做出披露;而我國沒有此項規定。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要求披露對關聯方交易的定價政策,而國際會計準則中則不需披露。
5、政府補助準則的差異。在政府補助的定義上,國際會計準則中政府補助的定義是指政府通過向企業轉移資源、以換取企業在過去或未來按照某種條件進行有關經營活動的援助。新會計準則中政府補助的定義是指企業從政府無償取得貨幣性資產或非貨幣性資產.不包括政府作為企業所有者投入的資本。我國新會計準則對政府援助沒有做出規定。
在政府補助的會計處理上,國際會計準則對政府補助采用全面收益法,規定凡是政府給的無淪是現金補助還是非現金補助,都應算作損益。而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規定,我國政府作為企業所有者對企業的資本投入,與其他單位對企業的投資是一樣的,企業收到時計入實收資本或股本,不屬于政府補助。對研發撥款等文件明確會計處理方法的,應從其規定(例如將專項撥款視為國家投資,計入資本公積);沒有特殊規定的才計入收益。這是新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實質性差異。
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是我國會計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新企業會計準則在若干關鍵環節和根本問題上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這是中國融入世界經濟的重要一步,對整個國家的經濟狀況帶來一定的影響,必將促進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中應隨時進行會計準則的國際比較,吸收和借鑒國際會計準則中先進思想與技術方法,結合我國的國情,及時調整那些明顯落后于市場經濟發展的會計準則;對于那些我國尚無條件實施、或是實施將會給我國帶來危害的準則,要研究應對方法,同時積極進行會計準則國際協調;對于國際會計準則中涉及而我國會計準則尚無規定的、實踐中又亟待解決的會計問題也應該加快接軌步伐。具體的做法是一方面縮小同國際會計準則之間的差異,更好地發展與建設我國的會計準則體系;另一方面,參與到國際會計準則的制訂過程中,使國際會計準則的制訂能更符合我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國情,從而減少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協調的成本。
【參考文獻】
[1]馮淑萍:中國對于國際會計協調的基本態度與所面臨的問題[m],會計研究,2004.
[2]夏東林:國際間會計準則和會計信息的差異、協調與制度環境[m],會計研究,2005.
篇8
【摘要】國際會計協調化是當今國際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問題之一。本文以當代科學理論體系中的可持續發展觀為視角,通過分析產生協調的內外動因和方式,得出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是發展趨勢。
經濟全球化和國際資本市場一體化成為當今經濟發展潮流,國際貿易、跨國公司等現代經濟發展方式,使各國同處一個經濟平臺,這給財務信息可比性增加了壓力。會計作為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應為投資者提供真實、公允、可比的信息,客觀上迫切需求一種單一的財務報告語言即全球公認的會計準則,這種需求的存在,使國際會計協調化趨勢日益得到關注。
推進國際會計協調化,逐步實現趨同已成為加強全球經貿往來、減少商業用語障礙和成本的有效途徑。建立在當代科學理論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觀,探索了系統混沌過程的組織協調性,描述了系統變化過程中內部各要素、層次間的協同行為,為國際會計協調化提供了科學理論依據。
一、協調動因
(一)內因
會計信息作為對經濟活動的反映和表述,直接影響著信息使用者的經濟決策。會計準則作為對會計信息的規范和指導,其制定過程是一種權利游戲(葛家澍)。會計國際化主要是會計準則國際化,從本質上看,絕非會計自身的問題,是利益相爭的過程和利益均衡的結果。各國為確保自身的經濟利益,必然一方面受到本國政府所施加壓力的影響;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借助政治力量作為保障實施的手段。因此,會計國際化實質是各國利益之爭。
(二)外因
1.有效規范金融市場的需要。會計信息是金融穩定的重要基礎信息,為了防范金融危機的風險,會計信息的透明度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高質量的會計標準是會計透明度的有效保證。據聯合國調查報告顯示,在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的國家中,大部分沒有正確采用國際會計準則,導致未能及時提供有用的財務信息,難以幫助信息使用者分析引發危機的因素。
2.跨國企業活動增加的需要。經濟全球化引起了全球資本流動,涌現了大量的跨國公司,成為當代國際經濟中的強大力量,但由于資本市場準入條件尚未全球化,各國為保持會計標準主導地位,要求跨國公司按國別會計標準編制財務報告,加大了資本市場交易成本。
3.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的需要。利益主體決定會計政策,會計職業判斷的標準是不同經濟利益主體相互博弈,以求達到均衡決策的過程。會計職業判斷能力來源于會計水平的發展,而會計水平又以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發達國家整體的經濟管理系統完備,會計體系完善,會計技術應用時間長,有較高的職業水平和判斷力;而發展中國家與此相反。
二、協調方式
(一)英國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和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總部一直設在倫敦,第一任主席是英國人,因此,英國一向支持國際會計準則。現在英國作為歐盟成員和IASB的會員國,更加支持本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ASB)同IASC合作開發了幾項會計準則,目前其宣稱不再制定和新的準則,只將國際會計準則用于英國的相關指南。
(二)美國
曲曉輝教授認為:“任何一項會計法規的出臺,總是或多或少地影響到有關方面的利益。會計法規比較重大的變動,會導致利益關系集團各有關方面利益的重新分配。”鑒于美國經濟的影響力和壓力,1995年IASC與證券委員會國際組織(IOSCO)達成一項制定傾向美國利益的核心準則協議,至此美國與IASC由“對立”轉變為合作態度。2002年10月,IASB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正式簽訂了協議,雙方制定履行高質量、可比會計準則各自應承擔的職責,這意味著國際會計準則充分體現美國意志,使這個經濟航母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推進協調。
(三)歐盟
歐盟是超國家的政治、經濟聯盟,隨著統一市場、統一貨幣、統一經濟政策的成功實行,歐盟計劃建立統一的金融市場,這就必須要有統一的會計準則,采用國際會計準則最經濟、最有效。2000年6月歐盟制定了在歐洲范圍內消滅證券交易障礙的戰略,包括建立統一的會計準則。當IASC制定的核心準則2000年5月通過評估后,6月歐盟委員會就以積極的態度采納國際會計準則,要求其7000多家上市公司從2005年起全面按照國際會計準則原則編制合并財務報告,并建議在2007年前將其擴展到所有擬在歐洲上市的公司。
三、發展趨勢
將可持續發展理念,引入國際會計協調,是將協調置于全球環境、經濟、社會三者和諧統一的大系統內,充分考慮各國協調方式,使國際間協調能夠兼顧各方面的、當前與長遠的利益,建立持續而穩定的機制。
(一)環境協調的發展原則
事物的內在改變機制,應順應外部環境的變化。會計是經濟環境的產物,會計準則對環境適用性要求很強。國際會計準則適用發達的市場經濟、清晰的企業產權、規范的市場競爭和政府服務、較高的人員素質、西方背景的文化前景等環境。基于此種背景應立足于認識當前的環境,適應變動的環境,利用改變了的環境。如美國開發的可擴展企業報告語言(XBRL)將各國財務報告轉換成按照國際會計準則或本國會計準則編制的財務報告,這種方式為國際間協調創造了良好的環境,而我國證監會也要求B股上市公司按照中國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編制財務報告,縮短了與國際間的距離。
(二)經濟利益協調的發展原則
會計的國際協調表面是技術層面的事情,實際上是經濟利益之爭。在會計準則國際化乃至全球趨同化的過程中,每個國家都不可避免地度量自身的利弊得失,從而采取相應的對策。如美國對物價變動、投資減免稅的處理等就是會計準則制定機構承受來自不同方面的壓力、協調不同集團的利益沖突,最終達到相關利益集團能夠接受的最佳處理方式;歐盟有保留地采納“國際會計準則第39號”等破壞了準則內部完整性和統一性,使準則運用的一致性面臨困難;我國新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的使用相對國際會計準則強調作為基準計量基礎而言仍有一定的距離,同樣,國際會計準則允許資產減值的轉回,但我國新會計準則規定資產減值不可轉回。
(三)社會運行協調的發展原則
會計的社會性要求與特定的經濟體制相聯系、與周圍環境匹配,會計準則受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影響,它的制定是相關各方利益沖突條件下一種調整問題的公共選擇過程,歸因于各國的國情與準則的制定背景。國際會計準則目前受到各國國情差異和利益保護等多方面因素制約,調節各方利益的爭斗將持續存在。可持續發展觀在經濟社會有效運行中產生的影響是客觀和必然的。因此關注本國經濟環境的特殊性,吸收國際會計準則的研究成果來制定本國準則,是目前準則制定的發展趨勢。
篇9
摘要:我國新頒布的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相比,順應了國際化的要求,體現了一種趨同趨勢。但需要明確的是,我國會計準則是依據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特定的綜合因素而制定的,與國際會計準則相比存在著一些差異;綜合這些差異,主要體現在財務會計的概念框架、會計準則體系、會計準則內容與形式以及不同的環境背景。
關鍵詞:會計準則 比較研究 國際化
1前言
會計準則規范的數字背后體現并調整著各個利益集團之間的利益關系,影響利益分配格局,與國家的法規、政策一樣,都是一種政治博弈過程。會計準則是一種指導性原則,用于規范會計核算(尤其是財務會計核算)、制定會計制度等。我國的會計準則體系日益完善,尤其是新準則的頒布使得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國際化趨勢也越來越明顯。但我國的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依舊存在著一些差異,下面通過四個方面的差異分析,進一步了解我國的會計準則,以便更好的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1]
2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差異
2.1我國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并行
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同時存在,這是我國會計體系的一個特色。尤其是2001年實行新的《企業會計制度》后,會計準則就成為制定《企業會計制度》的指導綱領,這使得會計準則的可操作性相對較差。從長遠來看,不利于我國會計準則的發展及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2]
2.2會計準則體系的差異
中國的會計準則體系的基本準則對各項具體準則具有指導和規范作用,基本準則所規范的內容相對比較概念化,屬于指導性形式,并不列出具體會計實務的相關處理流程和具體操作方法。具體會計準則對會計實務和操作方法處理做出較為詳細的規范性規定,對會計信息的確認、計量和報告進行直接指導和規范。會計準則應用指南則是對準則內容的解釋及部分補充,同時對具體實務操作方法進行指導。國際會計準則(IAS)體系的主體為國際會計準則,其作用是對會計實務進行具體的規范和指導;解釋公告的作用是對會計準則應用進一步的解釋,而“編報財務報表框架”本身不是一份國際會計準則,因此不對任何特定的計量和列報問題確立標準,框架的任何內容均不支配特定的國際會計準則。
2.3文化差異
會計作為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不能不受到一個國家社會形態、經濟狀況和文化背景的影響,而這些社會、經濟、哲學、和人類價值觀對會計的影響又是綜合的。不同的社會因其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呈現出不同的文化類型以及不同的文化內容,同時也塑造出具有不同民族特性的會計準則特征。東方文化注重強調群體意識而不是個體差異,并總是習慣于用統一標準來要求所有的人和組織,這是東方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但反過來也會對會計準則制定和執行產生深遠影響。會計文化作為一個以精神文化為核心的多層次復合體,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會計趨同不相同。不同文化之間在價值準則、風俗習慣、社會制度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差異。差異本身就是矛盾,矛盾就是各國會計準則沖突的根源。從會計的文化環境角度不難理解,我國的會計人員所偏好的是按部就班的會計制度,對制度的具體性要求較高,在出臺政策時要根據實際情況細化具體辦法,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在會計準則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如果一味引進、模仿,必將因為文化的不相容而擱淺。
2.4會計處理及披露要求上的差異
僅就我國已的具體會計準則相比,就存在著很多差異。比如,存貨準則中,在采購成本的計量上,我國準則采用總價法,國際準則采用凈價法;在現金流量表準則中,國際準則同時允許采用直接法和間接法編制正表,我國只允許采用直接法;對收到或支付的利息和股利,國際準則允許在保持一貫處理的前提下歸入經營活動、投資活動或籌資活動;我國準則要求將支付的利息和股利列為籌資活動,將收到的利息列為投資活動;國際準則允許資本化的對象不僅包括固定資產,還包括存貨。此外,我國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的性質、制定程序、實施范圍和招待機制等與其他國家的做法也有較大的差異。
2.5會計準則產生和應用背景的差異
中國市場經濟較落后和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為了保證會計信息的公允性和真實性,又要防止不規范行為的發生,故中國的會計準則傾向于規則的制定,其既要根據中國特有的經濟、法制環境的實際情況,同時要兼顧多種所有制及東西發展不平衡等眾多客觀因素。此外,它主要是由官方制定,具備強有力的執行力合法律效應。而國際會計準則(CAS)主要是借鑒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會計準則進行制定的,其依據是西方國家較發達的經濟及法制環境,由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和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制定,不具備法律執行的強制性。
2.6公司治理結構的差異
西方發達國家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是是指股東大會、董事會和公司管理當局三者相互制衡的機制,其核心是所有者“管理”經營者,使經營者按照所有者的意圖經營公司,實現資本的保值增值。會計準則的設計也據此展開,形成了與其公司治理結構相適應的會計模式。而我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管理當局與董事會的關系形同于上下級關系,在我國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中,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也是突出國家“管住”經營者。國家既作為所有者又作為公司取得稅款的相關利益者,我國會計準則的設計也強調了國家的這兩種需要。會計系統是在一定的治理機制下運行的,必然要受到公司治理機制的影響。當企業組織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內部和外部控制時,會計系統可能成為內部人控制條件下用來欺騙股東等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工具。健全的公司治理可使會計準則得到有效執行,防范舞弊行為。我國上市公司治理存在諸多問題,如法人股東持股比例高,使得股票市場“用腳投票”的功能難以發揮;上市公司收到非標準審計報告卻沒有相應的處罰;商業銀行對公司的監控作用較小。這些治理方面的問題增加了公司舞弊的機會。
2.7會計準則的計量模式不同
財務會計的核心問題是計量問題,我國會計準則的核心計量屬性是歷史成本,此次準則體系中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易等方面雖然采用了公允價值。但總體上說,新會計準則體系對公允價值的運用還是比較謹慎的。而國際會計準則的核心計量屬性是公允價值,以增強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以固定資產的計量基礎為例,我國準則規定一般采用歷史成本,而國際會計準則規定采用公允價值或歷史成本。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 會計準則; 國際會計準則; 國際協調
引 言
隨著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劇,國際經濟交流的日益頻繁及跨國公司的壯大,會計作為一種世界通用商業語言,在世界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使得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成為各國不可避免的現實問題。在今天我們可以看到我國在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進程中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但是不可否認,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上仍存在很大的差異,如何合理地看待這些差異,并對其進行充分的分析,是今后的任務。
我國自從1994年財政部頒布第一部具體會計準則——《企業會計準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到2006年為止,共頒布了38項具體會計準則。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了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標志著我國的會計準則體系建設基本完成。
一、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趨同的背景
(一)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形成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二十國集團峰會、金融穩定理事會倡議建立全球統一的高質量會計準則,著力提升會計信息透明度,將會計準則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①于是在2008年11月15日,G20華盛頓峰會舉行,并深刻分析了金融危機的根源,其中來源之一就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迅猛發展,否則不可能造成全球金融危機。可見隨著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劇,使得世界上各個國家或地區都在積極對外發展,以便早日與世界接軌。每一個國家都在積極地向世界靠攏,以求得自身經濟的發展,否則就會跟不上世界的經濟潮流,從而被世界所忽略。因此促進會計準則的國際化、減少各國資本流動和保持會計信息的透明性,對經濟全球化很重要。
(二)國際貿易的發展
在當今形勢下,國與國之間經濟交往越來越密切,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如果想要脫離世界都是無法生存的。在國際貿易交往過程中,我們需要知道對方的經濟實力,然而由于國與國之間,對依據會計準則制定的財務報告是不同的,不利于貿易雙方的經濟交流與溝通。為此貿易雙方的會計準則必須保持協調性,這將有利于雙方的了解、溝通與合作,從而逐步消除國際通用商業語言的障礙。
“2005年9月,中、日、韓三國會計準則制定機構舉行第五次會議,簽署了《中日韓三國會計準則制定機構西安會議備忘錄》”,②其中明確指出了由于國際貿易發展的迅速,各國乃至東亞地區在貿易交流中存在太多麻煩,面臨許多現實問題,三國會計準則制定機構應當在國際貿易的推動之下,進一步促進三國會計準則的制定,同時也要能夠確認在國際趨同中所遇到的主要問題,從而有利于本地區或國家國際貿易的發展。
(三)跨國公司的發展
當前跨國公司在全世界范圍內日益發展與壯大,這就決定了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具有在全球范圍內配置各種資源的能力。而各國會計準則存在著差異,使得跨國公司會計信息不對稱,很難對其進行充分了解,從而降低了財務信息的有用性。如果各國都積極參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使國際會計準則日益趨同,這將會有利于跨國公司經濟的發展,提高工作效率。
二、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存在的差異
長期以來,我國在促進國家會計準則趨同問題上一直保持著積極的態度,努力發展與完善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下面介紹一下國際會計準則與企業會計準則的比較見表1。③
從表1可以看出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例如固定資產的后續計量,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可以采用“成本模式或重估價模式”,而我國只能采用“成本模式”。此外可以看出國際會計準則并未對“投資性房地產”給予范圍界定,體現出我國的國情。作為企業會計準則我國已與國際會計準則有些方面保持了一致,有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于是我國積極地完善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希望早日與國際慣例接軌。
從表2可以看出我國具體準則有些方面并沒有涉及,涵蓋范圍比較小,不過我們應該清楚地知道,我國不能夠一味地借鑒國際會計準則,不管到底適不適合我國本身的國情,我國都要有選擇地借鑒。不過從表2也體現出了我國會計準則的特色之處,我國單獨設置了“債務重組”,顯示出了我國的優勢之處。由此可見,我國的會計準則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從表3可以看出在一些具體會計準則的處理方法上存在差異,除了收入、或有事項與國際會計準則基本保持一致,其他準則都或多或少地與國際會計準則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可能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畢竟國與國之間在很多事情上并不相同,所以只有充分考慮存在差異的原因,才能完善我國的會計準則。
從表4可以看出有些方面國際會計準則并沒有涉及。例如:“外幣報表折算——所有者權益的折算”國際報告準則并沒有明確。可見我國準則并不是完全借鑒國際會計準則。我國也在制定準則的時候考慮了我國的特殊情況,能夠從實際情況出發,完善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當然也應該看到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需要我國進一步發展與完善。
從表5可以看出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基本上相同,但是有些準則的細節部分我國企業準則并沒有提到。這說明我國在制定具體準則時考慮還不夠全面,范圍比較小,這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國在制定準則時,只有聽取多方意見,集思廣益,才不至于遺漏很多具體準則細節。另外可以看出我國對“財務報表”的披露不是很全面,因此導致我國許多企業利用準則漏洞進行違規操作,制造虛假利潤,所以從表5得出:雖然我國具體準則的很多方面與國際會計準則保持了一致,但是還有很多方面存在很大差異,需合理對待這些差異,對此進行分析,以便更好地完善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
三、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存在差異的原因分析(見圖1)
(一)從市場經濟發展程度方面考慮
“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主要是借鑒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會計準則加以制定的,其所依據的經濟背景也主要是以西方國家較發達的經濟環境作為基礎,”④然而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所進行的經濟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然而我國的市場經濟還存在缺陷,有待于進一步發展與完善。于是,對于我國的一些特殊事項國際會計準則并未規定,所以我國在制定會計準則的時候,既要借鑒國際會計準則,也要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否則只是一味地借鑒,則不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
(二)從法律環節方面考慮
法律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受其經濟環境的制約,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是以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為依據,而西方發達國家資本市場比較完善,使得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比較完善,而且準則的制定政府很少干預,主要由民間組織決定,會計規范比較具有系統性和完整性,其會計信息強調真實性和公允性。國際會計準則側重于資產負債表,然而我國會計準則規范的重點是利潤表,強調的是企業過去的財務信息。“從法律制度方面看,我國屬于大陸體系,國家法律條款規定的內容必須予以遵循,而會計學作為一門社會學科必然受到包括國家法律等多方面的制約。”⑤
(三)從會計準則的制定目標方面考慮
西方發達國家以私有制經濟為主體,其制定的會計準則目的就是通過財務報表提供的資料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為投資者提供有用的信息,投資者的權益維護是為資本市場而服務的。然而,由于我國為社會主義國家,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模式,這決定了我國準則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是為政府而服務的。政府為實現其社會主義目標,必須加強對宏觀經濟調控的力度,使政府在市場中處于主導地位。“而我國國有企業會計制度必須在不同國有企業之間進行協調,以保證國家所有者的意志能得以實現,平衡不同國有企業之間的利益,同時兼顧其他所有制企業的利益,會計制度更側重協調性和統一性。”⑥由此可見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目標是為了滿足不同者的需要。
四、我國會計準則保持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建議(見圖2)
(一)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結構
由于我國目前將基本準則既當作會計準則又作為會計概念框架,沒有完整的理論去指導它,從而非常不利于我國會計的發展與完善,所以我國應當盡快建立一套完善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結構,從而使我國的實務操作更加規范,以便增強準則的指導性。我國應當盡快吸收國際上比較成熟的會計理論與方法,“使我國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以財務會計目標為起點,以會計假設為基礎,以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財務會計要素及其確認和計量為核心,它可以由財政部來制定并作為會計法規的組成部分。在充分考慮我國的特殊會計環境下,逐步建立起我國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結構。”⑦
(二)我國應當正確認識會計國際化問題
“現行國際會計準則主要是以發達的市場經濟環境為基礎制定的,而我國作為經濟轉型國家市場經濟發展的時間還不長,某些領域缺乏規范而且活躍的市場。”⑧在會計信息使用者、商業環境、市場體系的發育程度等方面與發達的市場經濟環境相距甚遠。因此在會計準則國際化進程中,我們要努力吸收國際會計準則中適合我國國情的準則,以便使我國準則向國際會計準則又邁進一步,逐步制定適應國際會計發展的高質量的國際會計準則,使各國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更加方便與密切。當然,我國也要特別注意自身的實際情況,努力完善我國的會計準則,使我國的市場經濟能夠健康發展。
(三)我國應當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
我國應當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才有可能在國際會計委員會中爭得一席之地,從而為我國經濟的發展乃至發展中國家作出貢獻。我國應當積極地將我國的一些會計理論研究成果介紹給國際會計界,從而增進國際社會對我國會計準則國家化進程的了解,不斷擴大我國會計的國際影響力。“另一方面我們應當積極地與經濟背景相似、發展水平相當、具有相似特征的國家進行廣泛的溝通與合作”⑨,以便充分發揮區域合作與交流的優勢,從而努力爭取更多的國家利益,完善我國的會計準則體系,提高準則質量。
(四)建立一套完善的會計人員培訓制度
會計人員素質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會計國際化的進程和水平,然而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性對會計人員的要求甚高,目前我國的會計人員素質并沒有達到很高的水平,很難適應會計準則國際化,于是我國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會計人員培訓制度,以便培養會計方面的復合型人才。一方面高校要特別注重對會計學專業學生的培養,使他們能夠更加了解國際會計準則,在理論學習加深的同時也能夠加強學生的實習實踐,使其成為復合型的國際會計人才。另一方面要特別注意會計人員的后續教育,使他們能夠很快地了解國外會計最新發展動態,從而對此有些自己的看法與見解。當然也要積極關注中國會計的最新進展。
【參考文獻】
[1] BaILR.A.Robin and J.Wu.Incentives versus Standards:Pro-pony of Accounting income in Four 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Implications for Acceptance of IA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3.
[2] Anther Levitt,Quality Information一the Life Blood of OurMarket,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3.
[3] 魏芹玉.會計準則國際協調問題研究[J].天津財經大學,2006.
[4] 王玉.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現狀及對我國的啟示[J].會計之友,2007(2):85-86.
[5] 楊靜.淺析我國會計趨向國際化[J].消費導刊,2007(11):35.
[6] 戴華越.淺議會計準則國際趨同[J].荊門職業技術學院院報,2007(2):79-81.
[7] 王澤華.當前我國會計國際化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財會研究,2007(2):26-27.
[8] 干彥.中國會計國際協調問題研究[J].當代經濟,2007(2):64-66.
- 上一篇:電子檢驗檢測報告
- 下一篇:班級后進生轉化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