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線方針政策的區別范文
時間:2024-03-01 17:53: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路線方針政策的區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字]:理論思想;特點;解決方案;提高效率
隨著社會發展,思想觀念日趨多樣化,如何提高黨校政治理論教育效率十分重要。當前,黨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習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從而提高其思想素質。并且,在提高思想的同時把思想與實踐結合,使思想上升到另一個層面,進而使學習者的思想適應時展趨勢,以增強教育效果,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提供具有一定思想素質水準的人才。
一、黨校政治理論教育的特點
當前黨校教育主要針對于對學習者開展理論教育,易使學習者感到十分枯燥,從而沒有正確的樹立人生觀和價值觀,導致對社會缺少責任感。作為一名黨校教員,必須要不斷了解它的基本特點才能保證教育效果,為此進行了以下分析。
1、有很強的理論性
其實政治理論課與其它課程一樣,由于其本身的性質和要求,因此,它就與其它課程顯得與眾不同。要講授好黨校政治理論課,政治理論課的主要任務就是向學員傳授的理論、黨的基本知識及路線方針政策,因此政治理論課就要突出其政治特點。根據這個特點,就要求教員不斷加強學習理論知識,鞏固自己的理論知識功底,這樣才能在學習的課堂上既縱橫馳騁,又收韁自如。
2、有很高的藝術性
要想教好一堂政治理論課,不應該是教員在講臺上捧著書本照本宣科或是板著臉的說教。它應該是教與學之間學術或理論的交流。這就要求教員有豐富的知識和教學經驗,在教學中藝術地調動學員的學習氣氛。這就需要教員時而用生動活潑的語言去描述具體的事物來豐富基本原理,時而用嚴謹的邏輯推理描述原理的性質,指導實踐。這就顯現了一個藝術授課的問題,關于這個藝術的提高,就需要教員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教學經驗和自身的綜合素質。
3、有一定的時效性
政治課的內容主要是向學員宣傳黨的基本知識及路線方針政策,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不同發展階段是不同的,這就是政治理論的時效性特點。在這個特點的基礎上,就要求教員們經常不斷的學習和了解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了解新形勢下的發展走向。否則,將跟不上政治發展走向,成為講臺上的笑話。
二、提升黨校政治理論教學的有效途徑
1、在教育中要注重個性化教育,讓它更好的和社會教育結合
在當今社會發展的中,越來越多的個性化教育層出不窮,它讓人們不斷的創新、獨立思考問題,提升了自己的競爭力。個性教育成為了時展的需求,只有把個性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發揮它的效率。
2、堅持以“三個代表”為重要思想,堅持多元化和一元化的統一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方式共同發展的制度。隨著改革的發展和經濟體制的完善,人們的思想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只有堅持“三個代表”思想為指導,堅持一元化和多元化的統一才能正確的把握政治思想的教育根本。所以,這是提高黨校政治思想教育發展的有效前提。
3、為提高思想教育創造條件,保證教育的先進性
黨校應該從教學體制上豐富學生的實踐課程,要逐步在思想教育方面職業化、專業化。讓思想政治人員施展抱負,讓他們有空間去實踐、鍛煉自己。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的時效性,從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的角度出發,把培養什么人等作為重要前提,充分認識到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意義。
4、心理壓力的引導
在今天的社會中,每個人都不免有或大或小的心理壓力,在新環境和人際交往中都存在著問題,免不了在實踐中也會遇到,這就要求學習者在面對實踐的時候積極勇敢面對。作為指導者更應該對其盡到責任,對其要細心、體貼。在實踐中對于那些有著心理壓力的人,教員應該時時刻刻發現其在實踐中的表現,對其表現存在的問題進行幫助,有助于幫助學習者樹立更加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5、發現需求,變成動機,實現追求
需要是人對社會的需求在人腦中的反映,當有一定條件的基礎下就會對其產生動機,從而去達到追求。因此,需要是進行一切實踐活動的基礎,是人們產生動機的源泉,所以需要在社會實踐中起著決定作用。這就要求黨校在教育思想理論的同時善于去觀察每個學習者的需要,根據每個學習者的需要進行指導實踐。只有正確對待學習者的需求,使學習者的積極性有所提高,才是黨校政治理論教育的基礎。反之,忽視學習者的需求只會使其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偏離了黨校教育方向。人們的需求會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的變化,從低級向高級進化,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樣。所以,我們要把學習者的知識需求轉化成自身的需求,形成主要動機以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
6、中外交流、融入國際思想
隨著社會計算機領域的發展,一個國家的問題已經轉變成全球的問題,一個思想感染著大多數人的思想。所以,原有的教育方式已經不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了,如何提升黨校政治理論教育的效率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主要問題之一。所以應從實際出發,分析當前社會發展的趨勢,制定教育方案。就要在政治思想教育的工作中不斷的創新,不斷地去鉆研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思想,并把它與人們的思想和價值觀進行結合,從實際出發,在教育的目標、內容、方式上進行轉變,并在教育中講解一些外國的思想,對其進行比較,這樣有助于學生對中西方思想的理解進行區別,這些都對黨校開展政治理論教育工作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三、結論
總之,提高黨校思想教育是一個很難解答的問題,只有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方式,在此基礎上開展相關教育活動,才能更好地學習和應用理論知識。只有人們在實踐中的認識提高了,才能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孫勝堂. 提高黨校政治理論教育效果必須堅持四個結合[J]. 雞西大學學報, 2003,(03).
篇2
從內容制造上講,我們可以講出很多應當注意的問題和可資借鑒的方法,但我認為核心抓住一點,就抓住了根本,那就是“三貼近”。有了“三貼近”可以實現內容制造的根本變化,就可以逐步實現報紙讀者從少到多,傳播面從窄到寬,影響力從弱到強的轉變。
第一,從“三貼近”入手,為黨的方針政策提供扎實、生動、有力的事實依據,使新聞導向潤物無聲,潛移默化地讓人民群眾接受。目前,黨報傳播的效果不盡如人意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與受眾的需求對接不恰切。在理論、方針、政策的宣傳中,對于受眾的研究不夠,那些是受眾應知欲知的,那些已經是通過其他渠道已經非常熟悉,區分的不仔細,于是產生了說的和聽到,刊登的和想看到的不對接。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從“三貼近”入手,接觸、了解、研究受眾的需求,尋找他們可以接受的傳播手段和傳播方式。利用他們熟悉可以接受的方式,傳播他們需知欲知的東西,就可以寓傳播于自然而然中,實現以情動人、以理服人。
第二,以“三貼近”為目標,用新鮮、活潑和有深度、有內涵的報道,抓住讀者,解決吸引力問題。我們常說讀者不讀黨報,原因有很多,但重要的一條就是我們沒有撓到“癢”處,什么是新聞?什么是有傳播力的宣傳?如何實現新聞選出的有效性?共同的答案中離不開“三貼近”,所謂的新聞要素,幾個W,包括全世界新聞界通行的標準,追本朔源都離不開“三貼近”,只是叫法有所不同,但從最生動扎實的生活第一線發現問題、分析矛盾、探求答案、解決問題的這種通行的做法,無疑是概莫能外的。當然報道得是否高明,涉及記者的資歷水平等等,但離開了“三貼近”這個根本,一切都是緣木求魚。
第三,借“三貼近”的手段,讓廣大編輯、記者在新聞一線的生動實踐,實現自我教育和新聞意識、實際工作技能的不斷提高,以“三貼近”的水平和能力,作為衡量新聞從業者新聞業務水平和服務發展大局、服務人民群眾能力的標尺,校短量長,獎優罰劣,實現人才和干部隊伍的不斷優化。從穆青、郭超人等優秀記者的成長經歷中,以及眾多報紙人才培養的過程可以看出,優秀記者編輯的成長,沒有足夠的實際鍛煉,不能始終如一地對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生活保持密切關注,沒有若干個經常小區的點,沒有基層相當數量的朋友,想寫出像樣的東西是十分困難的。到基層,跑一線,沾泥土,接地氣,也許不會寫出高深的理論文章,但一定有鮮活生動的報道。而且“詩外”的功夫也會不斷增長,包括增廣見聞、開闊眼界、體察民間疾苦、發現事物的苗頭,進而做到引領風尚不跟風,診察問題不添亂,個人在業務上不斷走向成熟。報社也要積極地倡導這樣的風氣,使“三貼近”的模范踐行者得好處、受重用。
篇3
首先我們先來認識一下述職報告的概念。
一、述職報告的概念
述職報告是各級干部及其他崗位責任人在人事考評活動中,向本系統、本部門領導和干部、群眾陳述任職情況、匯報工作實績時,根據職務或職責考核標準進行自我總結和自我評估的書面匯報材料。
述職報告是對任職者進行實際考核的一種重要形式,有利于述職者與各方面溝通關系,有利于提高述職者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根據寫作目的,述職報告可分為任職期述職報告、年度述職報告和競崗述職報告。
二、述職報告的特點
1.主體的個人性。
2.內容的特定性。
3.作用的考察性。
4.語言的通俗性。
三、述職報告的結構
述職報告的結構由標題、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組成。
1.標題。一般寫“述職報告”或“我的述職報告”即可;也可采用雙行式標題,還有時間加文種式。
2.正文。由前言、主體、結尾三部分組成。
①前言。簡要交代任職概況,回答何時起任何職,崗位職責是什么及這次述什么內容,有時還要簡要敘述履行崗位職責的主要成績,對自己所任工作的總體評價,以確定述職的范圍和基調。
②主體。根據崗位責任目標,結合上級對本次述職的要求,從德、能、勤、績、廉幾方面出發,分項敘明任職期間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情況,對上級交辦的任務和分管工作的完成情況;做了哪些工作,采取了哪些措施,做出了哪些決策,解決了什么問題,取得了什么成效,獲得了哪些經驗,崗位職責執行的怎樣,工作中的薄弱環節、不足之處及應對措施,下一步打算怎么辦。寫作時要實事求是,突出重點。其主體部分的結構可采用下列幾種形式:
(1)并列式。即按德、能、勤、績、廉等方面的情況、成績、經驗、問題、今后的打算等安排成文。
(2)時間式。即把整個過程按時間順序分成幾個階段,再分別對每個階段的工作進行分析、總結、匯報,找出每一階段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
(3)主次順序式。即按照述職內容的主次輕重,把成績、經驗、存在的問題等融為一體,歸納成若干條目,每一條目都冠以序數,標明層次,使全文條理清晰而富有邏輯性。
③結尾。介紹今后工作的設想,也可對全文作概括性的總結,或表達自己的決心。如果主體寫了這方面的內容,結尾則可不寫。
3.落款,包括署名和成文時間。
在現實中,更多的時候是要求述職者在一定的范圍內面向有關的領導和群眾宣讀自己所寫的述職報告,一般在開頭要加上稱謂,如“各位領導、同志們”、“各位評委”等,在結尾上“以上述職,請予審查”、“歡迎領導及同志們批評指正”、“謝謝大家”等。最后寫述職人姓名和述職時間。
四、述職報告與個人工作總結的區別
1.寫作目的不同。述職報告的寫作目的是向領導和群眾評估、匯報自己的實績等真實情況,以接受領導和群眾的審查和監督。個人工作總結的寫作目的則是為了更好的指導今后的實踐。
2.內容不同。一是回答的問題不同。二是側重點不同。三是反映成績的范圍不同。
3.表達方式不同。個人工作總結可以采用夾敘夾議、敘議結合的手法,而述職報告的主要表達方式是敘述說明而不是議論,一般不宜采用夾敘夾議的表達方式。
五、述職報告的寫作要求
1.述職報告重在述。
2.重點突出。
3.要實事求是。
篇4
關鍵詞:基層 思想政治 作風建設
1.做好基層思想政治工作,是凝聚人心,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保證
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把大家攏在一起,用方針政策把思想統一起來,用理想信念把群眾團結起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實質就是幫助廣大干部群眾分清是非、排除干擾、把握正確的前進方向,一心一意謀發展,凝心聚力促和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和進出口貿易額躍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達到總體小康并向全面小康邁進,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穩步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就是靠黨有堅定信念,群眾有拼搏精神,眾志成城,艱苦奮斗。如果基層思想政治工作有名無實,人們思想混亂,精神懈怠,各種錯誤意識形態大行其道,不僅各項工作難以開展,嚴重時甚至有可能引發社會混亂。
2.做好基層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強作風建設,建設高素質基層干部隊伍的迫切需要
總的看,基層黨員干部素質是好的,作風是硬的,戰斗力是強的。但也必須清醒地看到,與日新月異的新形勢相比,許多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在作風方面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概括起來主要是:“浮”,沒有根基,不接地氣;“懶”,不注重學習,不用心思考;“淺”,忙于應酬,靜不下心研究工作;“拖”,辦事拖拉,效率低下;“粗”,粗心大意,敷衍應付;“散”,組織紀律觀念淡薄,無故不參加集體活動;“滿”,固步自封,自以為是,自我感覺良好。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有針對性地解決基層黨員干部在作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使其在政治上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做到立場堅定,毫不動搖;在作風上大力弘揚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以及艱苦奮斗、求真務實等優良作風,才能確保黨始終同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
“千條江河歸大海,件件工作到基層”。基層思想政治工作是意識形態工作的薄弱點,更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新形勢下如何不斷改進基層思想政治工作形式,提高基層思想政治工作質量,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2.1與時俱進,創新基層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基層工作創新,是宣傳思想工作創新的著眼點和落腳點。宣傳思想工作的服務對象在基層,工作主體在基層,任務落實在基層。做宣傳思想工作,是為了宣傳群眾、動員群眾、服務群眾以及教育引導群眾。宣傳思想工作的理念創新、手段創新,都要體現到、落實到基層工作創新,都要通過基層工作來檢驗。創新基層宣傳思想工作,最根本的就是要牢固樹立群眾觀點、站穩群眾立場。具體來說,一要加強針對性、提高實效性,有的放矢、區別對待,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思想文化的新需求。不同職業、年齡、狀況的人群,由于社會經歷、文化程度、職業性質、生活水平等差異,在認知、觀念、情感等方面表現出各自的特征,這就要求從他們的需求出發做好宣傳思想工作。二要注重和風細雨、潤物無聲,提高質量、增強實效。宣傳思想工作,特別是基層工作,要防止用說教的方式做宣傳、用高傲的姿態搞教育、用硬性的手段化思想,必須注重提高親和力,講的話群眾喜歡聽,寫的文章群眾喜歡看,讓我們的宣傳思想工作能入眼、入耳、入心。
2.2率先垂范,增強基層思想政治工作說服力和感召力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假如讓一個不廉潔的人講廉潔,不敬業的人講敬業,不奉獻的人講奉獻,自然難以令人信服。基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勸說別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要擰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夯實理論基礎,堅定理想信念,才能在紛繁復雜的形勢下堅持科學指導思想和正確前進方向,才能帶領人民走對路;要精學業務,切實把政策要求、業務流程、工作規范學深、弄懂、用活,加強學習、加強實踐,真正成為讓人信服的行家里手;要博學相關知識,堅持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不斷增強知識厚度,開拓工作思路;要錘煉高尚品格,要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頭倡導良好社會風氣。
2.3嚴明紀律,聚焦基層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執行力建設
宣傳思想部門工作要強起來,首先是領導干部要強起來,班子要強起來。組織嚴密是黨的光榮傳統和獨特優勢,一個松松垮垮、人浮于事的組織是干不成事的。不僅不能教育人、引導人,甚至會對周圍群眾帶來負面影響。強化基層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必須將思想和行動統一到自覺遵守黨的組織紀律上來。做到個人服從集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組織服從上級組織。要自覺遵守民主集中制,嚴格按程序辦事、按規則辦事、按集體意志辦事。必須自覺將思想和行動統一到自覺遵守黨的政治紀律上來。堅決維護中央權威,堅決貫徹上級各項決策部署,在重大原則問題上始終做到頭腦清醒、立場堅定、旗幟鮮明。
篇5
關鍵詞:輔導員 談心教育法 主題活動教育法
輿情疏導是指“是指對人們存在的各種思想認識、觀點態度和行為傾向方面的問題, 從輿情研究的角度運用心理學、政治學、社會學等理論, 科學地有針對性地給予梳理分散、表達通暢和啟發引導, 使人們形成良好的社會心態和積極健康的社會政治態度, 從而心情舒暢、精神振奮、滿懷信心地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去的一個轉化、改變的過程。”[1]其實,輿情疏導就是管理者主導的旨在使群眾與管理者之間的關系更加趨向和諧。在高校,當大學生群體存在政治態度傾向性問題時,就要靠高校管理者來進行疏導,而這一角色,往往又貼近大學生生活的輔導員來擔任。2005年教育部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中提到: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從事德育工作,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2]所以,輔導員在工作當中,應努力運用科學的工作方法,疏導大學生的思維困惑、立場問題。例如輔導員運用談心教育法和主題活動教育法。
一、談心教育法的運用
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下,多元價值觀在大學生群體腦海中的相互碰撞很容易造成大學生的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要靠輔導員運用科學合理的談心教育法加以疏導,特別是在面對個別學生出現思想問題時,輔導員所做的工作要分為幾個步驟,首先,要做好談心前的準備工作。在談話之前,輔導員要充分收集和了解談話學生的學習成績、興趣還好、生活狀況以及基本的政治立場,觀點看法等,制定談話的主題和內容。其次,談心步驟的實施。在談話的過程當中,輔導員要充分表現出身份平等和遵守秘密的態度,要具有親和力的與學生交談,并且在交談的過程中,廣泛的收集和分析學生反饋的觀點看法等,判斷談話對象是否存在思想問題或心理問題。最后,總結談話教育法的實施效果和后續的計劃。一次談話教育法的結束不代表輔導員的疏導工作的結束,輔導員應從談話中認真總結經驗,確定下一次談話教育的時間和主體,特別是對有思想問題或心理問題的大學生,應當采取跟蹤談話的形式,定期的為大學生做思想和心理疏導。在這里,需要對思想問題與心理問題做一個簡單的區別。區別一:形成的內因不同。思想問題是由于大學生對社會環境、熱點事件、政治制度所產生的價值判斷的偏頗、極端的思維觀點、不合理的生活態度等等,而心理問題是由于個體性格、生理特點所造成消沉的情緒、厭惡學習、恐懼等特點。區別二:影響的范圍不同。思想問題所帶來的不合理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是具有感染力的,能夠影響到周圍的交際人群,而心理問題所造成的情緒消沉、怠工厭學往往只影響自身。所以,輔導員在面對大學生疏導工作時,要在談話中區分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運用恰當的談話內容和方式加以解決。
二、主體活動教育法的運用
另外一種方法是主題活動教育法。輔導員要將輿情疏導和主題教育活動法相結合。在主題活動教育法中,輔導員應當改變以往的只重灌輸,而忽略大學生的參與,應當將主題教育法變為輔導員與大學生群體的互動交流。具體步驟如下:首先,確定主題的目標和內容。主題的確定應當積極與社會問題掛鉤,探討社會當中存在的熱點話題,想學生之所想,解學生之困惑。當代的大學生接收社會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對于認知社會和被社會認同是有內在需求的,輔導員在確定主題時應當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提供他們最需要解決的思維困惑,否則,輔導員的教育將會與社會相脫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其次,主題活動的舉行。輔導員應當將主題活動與社會熱點事件緊密結合,邀請相關的專家學者、師哥師姐與大學生相互交流,傳播正確的觀念和具體的方法。例如,當前大學生就業是一個得到廣泛關注的話題,那么主題的目標就是:解決大學生對就業的困惑,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那么,主題的內容就是請學校的就業輔導老師或師哥師姐與大學生交談,并且鼓勵大學生上臺發言,互動交流,幫助大學生制定就業計劃書等等。最后,輔導員應總結活動內容,評估主題教育活動的實施效果。
總之,通過輔導員運用科學合理的疏導方法,排解大學生的疑慮,增強大學生對學習和生活的信心,是高校教育應當達到的教育效果。一味的灌輸或“一錘子”式的教育方法,都無法從根本上達到對大學生輿情疏導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月生.試論輿情疏導的理論內涵及其現實性[J].社科縱橫,2007(9)
篇6
關鍵詞:事業單位職稱評聘建議
職稱評聘工作是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的一項基礎性工作,關系專業技術人員的切身利益,雖然經過多年不斷地改革和完善,但至今仍是一項相對復雜、矛盾的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本人結合職稱評聘工作中的有關問題提出改進職稱評聘工作的幾點建議。
一、職稱評聘工作存在的問題
1、評審條件不切實際
目前的職稱評審標準與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人才科學評價的理念不太吻合,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事業單位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和造就。現行各系列職稱的評審條件幾乎都包括學歷、資歷、著作論文、業績成果等方面的要求及外語、計算機考試等項目,而針對具體行業、專業及具體崗位的考評還缺乏客觀的標準。致使一些業務水平較高、實踐能力較強而缺少論文和科研成果的專業技術人員達不到評審要求。而一些為了評職稱把主要精力放在學歷教育、或科研成果上,對本職業務工作積極性不高的專業技術人員,盡管可能業績平平,實踐能力一般卻可能較早獲得任職資格,這樣必然會挫傷部分優秀技術人員的積極性。
2、崗位管理辦法不夠科學、合理
目前事業單位崗位設置主要采取結構比例和最高職務檔次控制的辦法,專業技術崗位設置只能按照上級規定的設崗比例實行崗位總量控制,難以真正做到“以事定崗,因事設崗”。各單位的規模、任務、專業技術人員結構狀況等具體情況千差萬別,按照統一的結構比例設置各級別崗位職數,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客觀性。在專業技術人才相對密集的科研、教育等單位,一些優秀專業技術人員可能受到崗位職數限制,不能及時評聘相應職稱資格;而在專業技術人員較少的單位,一些技術、資歷等條件一般的技術人員因指標富余卻較早評聘了職稱,這樣必然會給職稱評聘工作帶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3、評價機制不適應激勵人才輩出的時代要求
一是評價方法相對落后。目前職稱評審中實行的量化測評、評審答辯難以準確地考察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能力和水平,特別是工作創新能力;二是評價考察的內容僵化單一。按現行職稱評審政策,統一要求外語、計算機考試合格,才能參加評審,這一要求限制了部分基層單位專業技術人員晉升評審高一級職稱;另外目前職稱評審中對專業知識及能力的考試僅在會計等系列開展,造成各專業技術系列之間評審條件差異很大;三是評價標準相對落后。比如晉升職稱資格條件,明確規定必須達到相應的學歷、任職年限等要求,從充分激勵人才的角度看,這些限制條件,就成為限制有突出貢獻人才、積極上進人才、致力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政策依據。
4、后續管理方面存在諸多薄弱環節
雖然按照政策規定專業技術職稱已實行了評聘分開,但由于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相對滯后,不少單位還不同程度存在著一聘定終身、聘約管理弱化、競爭聘任力度不夠、任期考核簡單等現象,致使競爭聘任機制未能真正形成。
5、政工職稱評聘政策缺乏連續性
河北省自2009年始,除了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以外,其他事業單位政工系列職稱評審工作已經停止,對于多年從事黨群等政工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轉評其他系列職稱自然處于劣勢,即使能順利轉評到其他系列,晉升高一級職稱也比其他同等條件人員晚了一年,這樣不可避免地將影響他們工作的積極性。
二、對策與建議
針對以上具體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改進職稱評審方法,調整評審條件和標準
實踐證明,職稱評審工作實行單一的考試或評審,都不同程度存在著局限性,只有將二者有機地結合,才能使評審結果更加客觀公正。可以參照會計系列專業技術人員職稱晉升考評結合的辦法,在對申報人員進行統一的業務知識考試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審,這樣既可以從一個側面檢驗和反映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和業務素質,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印證申報人員提供材料的真實性,最大限度的保證評審結果的客觀和公正。另外,制定評審標準和條件,要突出工作業績和實際能力,并將其客觀量化,使職稱資格能真正體現專業技術人員的工作成就、業務能力與技術水平等情況。
2、嚴格實行評聘分開,科學設崗、競爭上崗
按照專業技術人員評聘分開的有關規定,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度。事業單位要根據各自的職責任務,科學設崗,合理定編、定員;實行專業技術職務聘用制,競爭上崗,擇優聘任,對崗位和人員進行動態管理,建立能上能下的激勵機制,優化人才資源,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從而使專業技術隊伍充滿生機和活力,增強事業單位在發展過程中的競爭力。
3、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新機制
建立新形勢下以能力和業績為主要價值取向的人才評價機制,促進高素質、復合型專業技術人才的快速成長。圍繞能力和業績兩個方面,結合各系列、專業間的不同性質和特點,對專業技術人員提出明確的有針對性的要求,特別是能力方面的要求,以能力和業績作為主要評價依據;職稱外語水平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要求,要區別對待,不搞“一刀切”;允許專業技術人員申報2個以上職稱,促進復合型人才成長。
4、加大聘后管理力度
專業技術人員聘用期滿要實行嚴格的考核,考核內容必須結合崗位工作目標,對專業技術人員的思想品質、業務能力水平、業績成果等進行客觀量化考核,考核標準、程序、結果要全面公開,形成客觀公正的考核結果。嚴格按照考核結果實施續聘,廢除專業技術職務終身制。同時,考核工作要正確處理四種關系:一是定性考核與定量考核相統一,以量化考核為主;二是平時考核與定期考核相統一,以平時考核為主;三是領導考核與群眾考核相統一,以領導考核為主;四是考核現在與引導未來相統一,以考核現在為主。根據考核結果對專業技術職務進行重新聘任,從而達到調動專業技術人員積極性、創造性的目的。
篇7
(領導小組)主要工作職責
1、在城區黨工委、辦事處的領導下,根據黨和國家關于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方針、政策,省、市、縣關于加強綜治工作的決策、部署及綜治、政法工作會議精神,結合本地、本單位實際情況制定執行方案。
2、根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責任書要求,制定本單位綜治工作年度計劃,對本單位治安突出的問題和工作的薄弱環節,作出一個時期的綜治工作總體部署并監督有關單位組織實施。
3、對本單位發生的重大刑事、治安火災和災害事故等要及時報告,并積極協助公安機關、消防等有關部門及時破案、妥善處理、挽回損失。
4、與各基層單位簽訂綜治工作責任書,積極開展各項創建活動,并組織檢查考核和表彰獎勵。
5、深入各基層單位進行檢查、督促指導落實各項綜治措施。
6、貫徹執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一票否決權”制度。
縣城區辦事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
委員會(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職責
1、負責做好本單位綜治委(領導小組)主要職責任務的具體組織和落實工作;
2、貫徹執行中央“關于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實行打、防、并舉、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針和“誰主管、誰負責、屬地管理”的原則,及目標管理責任制、領導責任制、一票否決權制”等重大決定,抓住“打、防、教、管、建、改”等六個方面的工作,把各項綜治措施真正在基層得到落實;
3、組織綜合治理重要舉措的“試點”工作,堅持以點帶面、認真總結經驗,全面推廣,狠抓落實;
4、組織實施綜合治理宣傳,利用多種形式,組織基層單位及有部門廣泛深入開展綜治宣傳、法制教育等活動;
5、根據上級部署,結合本單位實際,制定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
6、根據黨工委、辦事處和上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領導機關的要求,及時對本單位和各基層單位進行具體指導和督促檢查,組織協調各基層單位按照職責分工抓好各自承擔的工作任務;
7、組織調查研究,綜合情況,就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向有關部門、各基層單位提出獎勵、處罰的建議;
8、組織檢查、考核、總結、評比、表彰等工作;
9、負責材料印刷、會議通知、開會記錄、文件起草等。
縣城區辦事處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辦公室主任職責
1、對本單位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全面負責;
2、根據上級部署結合本單位實際、組織制定工作計劃和布置工作任務;
3、組織協調各基層單位認真做好各自承擔的工作任務;
4、抓好辦公室工作人員的政治、業務學習,經常進行思想和廉政教育,考核、督促各項指標完成情況;
5、搞好調查研究,總結推廣典型經驗;綜合了解各方面情況,及時傳遞信息;做好表彰先進,推動后進的具體工作;
6、經常向主管綜治工作的領導匯報綜治工作開展的情況,存在的問題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工 作 制 度
1、分工明確。綜治辦工作人員根據自己的工作性質、任務
建立自己的崗位責任制;
2、綜治辦公室根據工作任務制定目標管理責任制,實施目標管理;
3、綜治委員會、綜治辦公室、綜治辦公室主任、工作人員職責范圍清楚;
4、定期例會、請示匯報、信息反饋;
5、各個時期、各項工作有計劃、有部署、有安排、有措施、有檢查、有總結、有評比、有獎懲;
6、總結經驗、樹立典型,用典型輻射來推動工作;
7、開展調查研究,掌握動態、社會動向及綜合反映;
8、經常深入基層進行指導、督促,狠抓各項措施的落實;
9、密切和其他有關部門的聯系,堅持齊抓共管;
10、嚴格文檔管理,收發、借閱、銷毀文件有登記。
學 習 制 度
1、認真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不斷提高政治覺悟和理論水平。
2、每周綜治辦工作人員學習時間不少于半天(以自學或集
體組織學為主,時間自定),如無特殊情況,學習由綜治辦辦公室主任主持;
3、通過學習不斷提高廣大工作人員對綜治工作的認識,使之熱愛本職工作,樹立搞好本職工作的信心和能力;
4、參加學習人員建立學習筆記,年底由綜治辦統一組織評比。
例 會 制 度
1、每季度召開一次全委會,由綜治委主任或副主任主持,
聽取綜治辦的工作匯報及上級有關文件精神的傳達并研究落實方案;
2、綜治辦每周召開一次人員例會, 由綜治辦主任結合
階段性的工作小結,講評工作開展情況,同時部署下步工作任務。
匯 報 制 度
1、
綜治辦每季度定期或不定期召開所屬基層單位分管綜
治工作的同志或聯絡員會議,專門進行綜治工作的匯報。從本單位實際出發結合上級有關精神,研究影響綜治工作開展的因素,探討解決的辦法;
2、綜治辦對于本單位綜治工作開展情況及存在問題和上級有關精神應及時向主管領導匯報,取得領導支持,以采取正確決策。
情況報告制度
1、遇有緊急情況(或問題)應及時向分管領導報告,使主
要領導及時準確掌握情況,為正確做出決策提供依據;
2、在向分管領導報告,并取得認可的情況下,要同時向上級有關部門報告,以使上級有關部門及時掌握信息動態,取得工作的主動權。
考評獎懲制度
為了促進各基層單位更好地開展工作,使綜治的各面內容落到實處,各盡所能,特制定以下制度。
1、綜治辦公室負責指導、協調轄區內基層單位的綜治工作。
2、綜治辦公室每季度未組織綜治辦相關人員對各基層單位的綜治工作情況進行一次檢查督促,半年進行一次考核,年終進行一次考核評比。
3、綜治辦公室嚴格依照每年簽訂的責任書,對各基層單位進行考核評比,對綜治工作先進單位,按章獎勵;對綜治工作不合格的,建議黨工委、辦事處實行“一票否決”,并限期整改。
重點人口管理制度
1、各基層單位要建立健全本單位重點人口檔案,做到底數清、情況明。
2、做到“四知道”。即:㈠、知道姓名、年齡、性別、住址、職業、犯罪性質,處理情況;㈡、知道家中經濟狀況;㈢、知道平時經常交往的人員;㈣、知道現實表現情況。“六熟悉”即㈠熟悉體貌特征;㈡熟悉犯罪同伙;㈢熟悉姓名、外號;㈣熟悉作案手段;㈤熟悉活動規律;㈥熟悉著裝的變化。
3、作好動態積累,發現可疑問題及時調查核實,并及時履行情況報告制度,以做好妥善處理。
4、建立重點人口公開幫教和秘密監控工作網絡,對每一個重點人員要有專人監控,并隨時掌握情況及時進行反饋。
5、經常對重點人員進行分析、研究,根據不同重點人員采取不同的幫助和監控形式,力爭達到好的效果。
幫 教 制 度
1、各基層單位要對本單位的幫教對象做到摸清底數,對實施幫教對象組織、人員、措施三落實。
2、對幫教對象定期組織談話,并根據表現情況,該解除幫教的應及時解除,該繼續幫教的應重新列訂計劃,繼續幫教,直到改好為止。
3、依法保障刑釋、解教人員的合法權益,為他們生活、勞動和接受再教育創造必要的條件。
4、對假釋保外人員要落實監控,進行跟蹤幫教,并將表現情況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和反映。
5、建立幫教談話記錄。
6、經常對幫教對象進行法制教育,增強法律意識,減少重新犯罪的可能性。
人民調解委員會工作制度
1、人民調解委員會在城區黨工委、辦事處的領導下,負責本單位的調解工作。
2、調解工作堅持:“防激化、創三無、爭先進”為主要目標,積極維護社會穩定。
3、經常向職工進行法制宣傳教育使職工自覺學法、懂法、用法、不違法。
4、調查了解并及時掌握每個家庭及其它不安全因素,做到經常分析、研究、及時進行教育,及時化解,使一般糾紛不出單位,重大糾紛及時報告。
5、建立調解登記薄,做到調解有登記,件件有著落,使調解工作逐漸走向制度化、規范化。
6、調解委員會要經常組織調解人員進行學習有關黨的方針、政策、熟悉調解工作。
7、調解人員要經常深入群眾,工作要扎實,方法要靈活,頭腦要清醒,政策要明確。
外來人員登記制度
1、建立外來人員登記薄。
2、對外來人員實施嚴格的登記制度,不登記不準進入單位。
3、禁止各類販賣小食品,收購廢品等閑雜人員進入單位。
4、發現可疑人員及時向安全保衛人員報告,并及時與派出所聯系。
安全防火制度
為確保本單位、轄區的防火安全工作,維護內部正常的工作、生產、生活秩序,消除隱患,增強人人防火的責任意識。特制定本制度:
一、各股室、居委會要制定相應的防范措施,成立組織隊伍,確定好防火安全第一責任人。
二、提高警惕,做到勤排查、勤巡邏,自己能解決的要及時、就地解決,不能解決的要及時報警處理。
三、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人人防火的安全意識。
四、對防范措施不得力,組織不健全的股室、居委會年底取消評優資格,并責令第一責任人寫出書面檢查。
治安巡邏制度
1、加強巡邏隊伍建設,提高治安防衛能力。
2、巡邏時間內,巡邏人員必須佩戴統一印制的袖標。上崗位后認真履行職責。
3、巡邏人員必須加強自身建設,具有一定的組織性、嚴格的紀律性和政策性及強烈的責任感。
4、發現可疑人員,應馬上盤問,并及時報告。
5、按規定時間交接班并做好巡邏記錄。
7、巡邏人員除進行正常巡邏外,還要定期抽查或不定期檢查,發現漏洞要及時整改。
8、巡邏人員熟記火警、盜警和當地公安派出所的電話號碼,一旦發生情況及時報警。
9、在巡邏期間不準辦其它私事,如確有事要辦,必須請假,經準假后方可離開崗位,否則,不準離開。
政務公開制度
一、政務公開內容:1、政策、辦事程序公開;2、財務公開;3、計劃生育工作公開;4、流動人口管理及各項收費的收支情況公開:5、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公開;6、社區居委會干部工作責任目標和工資待遇公開;7、居民群眾對社區建設、居委會工作建議以及反饋情況公開;8、黨工委、辦事處審查確定公開的內容;9、其它居民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重點事項的公開。
篇8
[關鍵詞] 公共選擇 鄉村關系 治理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浪潮的推動下,中國鄉村社會正處于急劇的社會變遷之中,經濟發展、體制改革、民主法制等逐步深入基層社會。在農業大國向工業大國的轉型期,建設一個和諧的鄉村社會是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在鄉村關系治理的現實實踐中,鄉村關系到卻出現了一些失范現象。其中鄉鎮政府的越位侵權和村委會的過渡行政化是當前鄉村關系改革和發展的難題,嚴重制約了鄉鎮行政效能的有效履行和村民自治的健康發展。
一、公共選擇理論闡釋鄉村關系失范
公共選擇理論包括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廣義的公共選擇理論是經濟學理論的一個重要流派,是將經濟學應用于政治科學;狹義的公共選擇理論是作為行政管理學的一個流派而存在,它將公共選擇的方法應用于公共行政管理領域,關注的重點是政府的管理活動及各個領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公共選擇即非市場的集體選擇,公共選擇理論的宗旨是把市場制度中人的行為與政治制度中政府的行為納入同一分析軌道,即經濟人模式。
公共選擇理論的基本行為假定是:人是關心個人利益的,是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者,即理性的經濟人。公共選擇理論家基于這個出發點,分析了公共管理組織的行為,他們認為,公共管理組織及其組織者并不像人們所認為的那樣充滿公益心,相反他們的和常人沒有什么區別,都是個人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經濟人,追逐自己的私利,他們首先追求的是個人利益和組織機構的利益,然后才會照顧公眾的利益。公共選擇理論假定適用于不同的領域,既適用于政府部門組織也適用于非政府部門的自治組織。
鄉村關系失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鄉鎮政府的越位侵權,具體說主要集中在對村委會人事權、財政權以及農民生產經營自主權的非法干預上,體現在村民自治的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各個環節之中;二是村委會的過渡行政化和“過渡自治化”,前者指村委會成為鄉鎮政府的一個下屬辦事機構或一級“準政權組織”,后者指村委會單純從本社區利益出發,不愿接受鄉政府指導,對承擔的協助鄉鎮政府開展工作的職責抱著消極、冷淡的態度。
從鄉村關系失范的具體表現我們可以看出,作為兩個緊密聯系又相對獨立的公共管理組織都力圖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將自身權益影響或擴展到對方。當然,在追求自身組織利益而努力去影響或限制它組織利益的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組織中的人,是受到他們自身利益的驅動、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從而造成鄉村關系失范。
二、鄉村關系失范的影響因素
公共選擇是相對于市場選擇而言,一般來說,在市場選擇中當市場機制不健全或市場還未成熟時,經濟人就會在市場缺陷中尋求利益最大化,抑或投機,而不是靠公平競爭獲利。同理,政治體制的不完善,也給公共組織或公共管理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提供可乘之機。
(一)壓力體制下鄉鎮政府強權
鄉鎮政府作為我國鄉村地區基層政權組織,處于我國權力運作體制中的最末環節。長期以來我國權力運作體制在某種程度上可稱為壓力型體制,其主要特征在于各級政府為完成上級下達的經濟趕超指標,采取數量化任務分解的管理方式和物質化的績效評價體系。這決定了國家在農村的各項發展目標、計劃、任務最終要靠鄉鎮政府加以貫徹落實,也迫使鄉鎮領導和鄉鎮干部想方設法去完成上級部署的各項任務,如計劃生育、征兵、糧食種植,稅款征收等。為此,鄉鎮利用對村干部的去留決定權和工資報酬權將指標再度分解分配給村民自治組織特別是村委會,并利用強有力的行政命令手段督促其執行,這就造成村民自治組織自治權限大大縮小,從而使鄉政府與其的角色關系扭曲。
(二)鄉村治理法制建設存在缺陷
實行村民自治之后,理論上說村民自治委員會與作為基層政權的鄉鎮政府并無行政隸屬關系,二者只是工作上指導與合作關系,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四條規定“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對村民委員會的工作給予指導、支持和幫助,但是不得干預依法屬于村民自治范圍內的事情。村民委員會協助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開展工作。”從此我們可以看出法律對村委會和鄉鎮政府關系的規定是非常粗略和原則化的,既沒有對“指導、支持和幫助”的范圍給以合理確定,也沒有對村民自治的領域給以明確表述,這在客觀上導致規范鄉村關系和村民自治的制度供給不足和空隙過大。鄉鎮政府擁有比村民較多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組織資源,再加鄉鎮權力缺乏有效的約束制衡。這種制度的空隙客觀上成了基層干部利益群體謀求自身利益的活動空間,他們能較便利的利用制度空間去對村民實現制度侵權。
(三)村委會雙重角色失衡
村委會作為法定的村民自治組織,是經過村民授權來控制與管理社區資源,體現和維護村民利益并通過為村民服務來贏得他們的支持和信任,但是在實際中村委會又承擔了鄉政府分配給某些行政職能。這樣,村委會便扮演了雙重角色,一方面要貫徹上級方針政策,代表鄉鎮政府工作,另一方面又要完成屬于自治范圍內的工作,分別體現鄉鎮意志與村民意志。雖然在人民主權的國家內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矛盾和沖突不可避免,因為中國所要實現的后發外向型現代化本質上是一種強制的現代化,它要求村民在較短的時間內即適應并接受原生型現代化國家在很長的時間內所發生的種種變化。因此必然有大量不受村民歡迎的國家任務和要求要通過村委會去強制執行,同時,鄉鎮政府自身利益的也會搭上制度化轉型的便車進行擴張。雙重角色必然產生雙重對策,一方面村委會順從鄉鎮政權,成為鄉鎮政府的辦事機構執行命令或進一步搭便車“自我擴張”,另一方面從自身利益出發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進行游說、消磨甚至抵制,村級反控制力量的成長使鄉村關系處于緊張狀態。
三、對鄉村關系失范的治理
公共選擇理論關注的中心是政府與社會的關系,通過在公共部門中恢復競爭,引入市場機制,打破政府壟斷,從而將政府的一些職能釋放給市場和社會。從總體上看,鄉村關系失范主要在于鄉鎮政府對村委會合法權益的侵蝕造成的矛盾和沖突,治理的關鍵在于鄉村雙方的良性互動:
(一)完善法律法規,明確鄉鎮政府與村委會的職責權限
要實現鄉鎮政府與村委會良性互動,首先要確立二者是相對獨立的利益主體,是無直接隸屬關系的平等法人關系。中國農村社會正處于急劇轉型期且地區發展不平衡,鄉鎮與村集體的利益邊界和權限范圍往往是模糊的、變動的,現行的法律只是設計較為寬限的法律框架,并沒有程序性規定。要明確鄉鎮與村的角色定位,首先要理清二者的職責權限,一是根據憲法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確立的鄉政村治原則精神,各級人大制定關于鄉政村治特別是村民自治的實體性法規,明確劃分鄉鎮和村的利益邊界及管理權限,哪些事項需要鄉鎮政府“指導、支持和幫助”,哪能些事項需要村委會“協助工作”。明確的外延和內涵使國家的法律法規、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通過鄉鎮政府得以順利貫徹,村民利益通過村民自治得以真正實現。這樣鄉鎮政府的依法行政得到村民的認可擁護,違法施政被村民合理拒絕,同時村委會的雙重角色大體平衡,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使鄉鎮行政管理與村民自治在制度規范上有機銜接起來。
(二)重塑政府形象,建立服務型鄉鎮政權組織
改變政府形象,規范政府作為,首先要在體制上解放鄉鎮政府,根本的是要改革壓力型政治體系,使鄉鎮從繁重的數字化指標任務中解脫出來。再造政府基層組織體系方面不是繼續精簡,因為現有框架下精簡已經走到末路,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績效而不是裁減人員,鄉鎮改革的目標是讓鄉鎮只有最基本的社會事務管理功能,如土地管理、治安管理、救災、優撫等。鄉鎮政府不應該對經濟增長目標負責,也不應該對自身財政負責,更不應有自我擴張和資源掠奪行為,鄉鎮政府應該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與民間組織在資源配置中的角色,把主要精力和資源更多地投在提高公共服務與發展社會福利事業領域,提高服務能力。
(三)培育自治組織,增強村委會自治能力
民間自治組織是溝通政府與公民重要橋梁。政府與公民良好合作常常需要一個中介組織的協調,一方面各種民間組織及時把其成員對政府的要求、愿望、建議、批評集中起來轉達給政府,另一方面又把政府的政策意向和對相關問題的處理意見傳達給其成員。同時民間組織對政府行為構成強有力的制約,適應了農民豐富多彩的社會需要,民間自治組織大量成長,政府就會受到來自外部的制約,可以抵制、克服政府組織不合理的甚至侵犯群從利益行為。因此國家應從體制上消除對民間組織不合理限制,使各種形式各種功能的農村民間自治組織有寬松的成長發育環境,如村委會、各種農民協會、養殖協會等。在民間組織發展過程中,不斷探索實施規范管理的新體制,建立政府與非政府組織良性互動關系。村委會作為村民法定的自治組織,在村務管理方面更應擔負起責任,只要不偏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對村莊重大事項具體負責實施并自覺接受村民監督,加強自我決策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強村莊“自主性”,這樣才能理順村莊和鄉鎮政府關系。
(四)提高鄉村人員素質,實現由經濟人向社會人轉變
在處理鄉村關系過程中,人是具有決定性的因素。鄉村關系不協調很大程度上同鄉村干部素質低下,農民覺悟不高有關。表現在鄉村干部中主要是不相信群眾、官僚主義、人治觀念、以權謀私,表現在村民群眾中則是文化水平低,覺悟不高,缺乏契約合作意識,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放任主義傾向。因此要改變這一狀況,必須在鄉村社會樹立現代民主觀念、法制意識和契約精神,鄉鎮干部要按照“三個代表”要求,提高認識,改進方法,依法履行“鄉政”職責,充分認識到鄉鎮政府與村委會之間是指導與被指導關系,對鄉村管理應更多的采取法律的、經濟的、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簡單的行政命令,應尊重村民自治權和村委會的相對獨立性,增強服務意識、公仆情結;村干部要依法履行“村治”職責,加強自身建設、增強自治能力,自覺協助鄉鎮政府做好各項工作,引導農民用好民主權利,做好村民的“當家人”。從根本上說,要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由理性的“經濟人”向為民服務的“社會人”轉變,實現鄉鎮民主管理與村民自治良性互動,共同建設和諧的鄉村社會。
[參考文獻]
[1]陳振明 政策科學--公共政策分析導論(第二版)[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 [美]布坎南 自由 市場和國家 [M] 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8
[3]徐學通 村民自治中的困境:村委會的行政化傾向[J] 行政與法 2003(10)
[4]宋敬本 從壓力型體制向民主合作體制的轉變[C]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1998:28
篇9
[關鍵詞]公共選擇鄉村關系治理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浪潮的推動下,中國鄉村社會正處于急劇的社會變遷之中,經濟發展、體制改革、民主法制等逐步深入基層社會。在農業大國向工業大國的轉型期,建設一個和諧的鄉村社會是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在鄉村關系治理的現實實踐中,鄉村關系到卻出現了一些失范現象。其中鄉鎮政府的越位侵權和村委會的過渡行政化是當前鄉村關系改革和發展的難題,嚴重制約了鄉鎮行政效能的有效履行和村民自治的健康發展。
一、公共選擇理論闡釋鄉村關系失范
公共選擇理論包括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廣義的公共選擇理論是經濟學理論的一個重要流派,是將經濟學應用于政治科學;狹義的公共選擇理論是作為行政管理學的一個流派而存在,它將公共選擇的方法應用于公共行政管理領域,關注的重點是政府的管理活動及各個領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公共選擇即非市場的集體選擇,公共選擇理論的宗旨是把市場制度中人的行為與政治制度中政府的行為納入同一分析軌道,即經濟人模式。
公共選擇理論的基本行為假定是:人是關心個人利益的,是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者,即理性的經濟人。公共選擇理論家基于這個出發點,分析了公共管理組織的行為,他們認為,公共管理組織及其組織者并不像人們所認為的那樣充滿公益心,相反他們的和常人沒有什么區別,都是個人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經濟人,追逐自己的私利,他們首先追求的是個人利益和組織機構的利益,然后才會照顧公眾的利益。公共選擇理論假定適用于不同的領域,既適用于政府部門組織也適用于非政府部門的自治組織。
鄉村關系失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鄉鎮政府的越位侵權,具體說主要集中在對村委會人事權、財政權以及農民生產經營自的非法干預上,體現在村民自治的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各個環節之中;二是村委會的過渡行政化和“過渡自治化”,前者指村委會成為鄉鎮政府的一個下屬辦事機構或一級“準政權組織”,后者指村委會單純從本社區利益出發,不愿接受鄉政府指導,對承擔的協助鄉鎮政府開展工作的職責抱著消極、冷淡的態度。
從鄉村關系失范的具體表現我們可以看出,作為兩個緊密聯系又相對獨立的公共管理組織都力圖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將自身權益影響或擴展到對方。當然,在追求自身組織利益而努力去影響或限制它組織利益的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組織中的人,是受到他們自身利益的驅動、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從而造成鄉村關系失范。
二、鄉村關系失范的影響因素
公共選擇是相對于市場選擇而言,一般來說,在市場選擇中當市場機制不健全或市場還未成熟時,經濟人就會在市場缺陷中尋求利益最大化,抑或投機,而不是靠公平競爭獲利。同理,政治體制的不完善,也給公共組織或公共管理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提供可乘之機。
(一)壓力體制下鄉鎮政府強權
鄉鎮政府作為我國鄉村地區基層政權組織,處于我國權力運作體制中的最末環節。長期以來我國權力運作體制在某種程度上可稱為壓力型體制,其主要特征在于各級政府為完成上級下達的經濟趕超指標,采取數量化任務分解的管理方式和物質化的績效評價體系。這決定了國家在農村的各項發展目標、計劃、任務最終要靠鄉鎮政府加以貫徹落實,也迫使鄉鎮領導和鄉鎮干部想方設法去完成上級部署的各項任務,如計劃生育、征兵、糧食種植,稅款征收等。為此,鄉鎮利用對村干部的去留決定權和工資報酬權將指標再度分解分配給村民自治組織特別是村委會,并利用強有力的行政命令手段督促其執行,這就造成村民自治組織自治權限大大縮小,從而使鄉政府與其的角色關系扭曲。
(二)鄉村治理法制建設存在缺陷
實行村民自治之后,理論上說村民自治委員會與作為基層政權的鄉鎮政府并無行政隸屬關系,二者只是工作上指導與合作關系,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四條規定“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對村民委員會的工作給予指導、支持和幫助,但是不得干預依法屬于村民自治范圍內的事情。村民委員會協助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開展工作。”從此我們可以看出法律對村委會和鄉鎮政府關系的規定是非常粗略和原則化的,既沒有對“指導、支持和幫助”的范圍給以合理確定,也沒有對村民自治的領域給以明確表述,這在客觀上導致規范鄉村關系和村民自治的制度供給不足和空隙過大。鄉鎮政府擁有比村民較多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組織資源,再加鄉鎮權力缺乏有效的約束制衡。這種制度的空隙客觀上成了基層干部利益群體謀求自身利益的活動空間,他們能較便利的利用制度空間去對村民實現制度侵權。
(三)村委會雙重角色失衡
村委會作為法定的村民自治組織,是經過村民授權來控制與管理社區資源,體現和維護村民利益并通過為村民服務來贏得他們的支持和信任,但是在實際中村委會又承擔了鄉政府分配給某些行政職能。這樣,村委會便扮演了雙重角色,一方面要貫徹上級方針政策,代表鄉鎮政府工作,另一方面又要完成屬于自治范圍內的工作,分別體現鄉鎮意志與村民意志。雖然在人民的國家內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矛盾和沖突不可避免,因為中國所要實現的后發外向型現代化本質上是一種強制的現代化,它要求村民在較短的時間內即適應并接受原生型現代化國家在很長的時間內所發生的種種變化。因此必然有大量不受村民歡迎的國家任務和要求要通過村委會去強制執行,同時,鄉鎮政府自身利益的也會搭上制度化轉型的便車進行擴張。雙重角色必然產生雙重對策,一方面村委會順從鄉鎮政權,成為鄉鎮政府的辦事機構執行命令或進一步搭便車“自我擴張”,另一方面從自身利益出發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進行游說、消磨甚至抵制,村級反控制力量的成長使鄉村關系處于緊張狀態。
三、對鄉村關系失范的治理
公共選擇理論關注的中心是政府與社會的關系,通過在公共部門中恢復競爭,引入市場機制,打破政府壟斷,從而將政府的一些職能釋放給市場和社會。從總體上看,鄉村關系失范主要在于鄉鎮政府對村委會合法權益的侵蝕造成的矛盾和沖突,治理的關鍵在于鄉村雙方的良性互動:
(一)完善法律法規,明確鄉鎮政府與村委會的職責權限
要實現鄉鎮政府與村委會良性互動,首先要確立二者是相對獨立的利益主體,是無直接隸屬關系的平等法人關系。中國農村社會正處于急劇轉型期且地區發展不平衡,鄉鎮與村集體的利益邊界和權限范圍往往是模糊的、變動的,現行的法律只是設計較為寬限的法律框架,并沒有程序性規定。要明確鄉鎮與村的角色定位,首先要理清二者的職責權限,一是根據憲法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確立的鄉政村治原則精神,各級人大制定關于鄉政村治特別是村民自治的實體性法規,明確劃分鄉鎮和村的利益邊界及管理權限,哪些事項需要鄉鎮政府“指導、支持和幫助”,哪能些事項需要村委會“協助工作”。明確的外延和內涵使國家的法律法規、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通過鄉鎮政府得以順利貫徹,村民利益通過村民自治得以真正實現。這樣鄉鎮政府的依法行政得到村民的認可擁護,違法施政被村民合理拒絕,同時村委會的雙重角色大體平衡,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使鄉鎮行政管理與村民自治在制度規范上有機銜接起來。
(二)重塑政府形象,建立服務型鄉鎮政權組織
改變政府形象,規范政府作為,首先要在體制上解放鄉鎮政府,根本的是要改革壓力型政治體系,使鄉鎮從繁重的數字化指標任務中解脫出來。再造政府基層組織體系方面不是繼續精簡,因為現有框架下精簡已經走到末路,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績效而不是裁減人員,鄉鎮改革的目標是讓鄉鎮只有最基本的社會事務管理功能,如土地管理、治安管理、救災、優撫等。鄉鎮政府不應該對經濟增長目標負責,也不應該對自身財政負責,更不應有自我擴張和資源掠奪行為,鄉鎮政府應該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與民間組織在資源配置中的角色,把主要精力和資源更多地投在提高公共服務與發展社會福利事業領域,提高服務能力。
(三)培育自治組織,增強村委會自治能力
民間自治組織是溝通政府與公民重要橋梁。政府與公民良好合作常常需要一個中介組織的協調,一方面各種民間組織及時把其成員對政府的要求、愿望、建議、批評集中起來轉達給政府,另一方面又把政府的政策意向和對相關問題的處理意見傳達給其成員。同時民間組織對政府行為構成強有力的制約,適應了農民豐富多彩的社會需要,民間自治組織大量成長,政府就會受到來自外部的制約,可以抵制、克服政府組織不合理的甚至侵犯群從利益行為。因此國家應從體制上消除對民間組織不合理限制,使各種形式各種功能的農村民間自治組織有寬松的成長發育環境,如村委會、各種農民協會、養殖協會等。在民間組織發展過程中,不斷探索實施規范管理的新體制,建立政府與非政府組織良性互動關系。村委會作為村民法定的自治組織,在村務管理方面更應擔負起責任,只要不偏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對村莊重大事項具體負責實施并自覺接受村民監督,加強自我決策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強村莊“自主性”,這樣才能理順村莊和鄉鎮政府關系。
(四)提高鄉村人員素質,實現由經濟人向社會人轉變
在處理鄉村關系過程中,人是具有決定性的因素。鄉村關系不協調很大程度上同鄉村干部素質低下,農民覺悟不高有關。表現在鄉村干部中主要是不相信群眾、、人治觀念、,表現在村民群眾中則是文化水平低,覺悟不高,缺乏契約合作意識,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放任主義傾向。因此要改變這一狀況,必須在鄉村社會樹立現代民主觀念、法制意識和契約精神,鄉鎮干部要按照“三個代表”要求,提高認識,改進方法,依法履行“鄉政”職責,充分認識到鄉鎮政府與村委會之間是指導與被指導關系,對鄉村管理應更多的采取法律的、經濟的、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簡單的行政命令,應尊重村民自治權和村委會的相對獨立性,增強服務意識、公仆情結;村干部要依法履行“村治”職責,加強自身建設、增強自治能力,自覺協助鄉鎮政府做好各項工作,引導農民用好民利,做好村民的“當家人”。從根本上說,要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由理性的“經濟人”向為民服務的“社會人”轉變,實現鄉鎮民主管理與村民自治良性互動,共同建設和諧的鄉村社會。
[參考文獻]
[1]陳振明政策科學--公共政策分析導論(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美]布坎南自由市場和國家[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8
[3]徐學通村民自治中的困境:村委會的行政化傾向[J]行政與法2003(10)
[4]宋敬本從壓力型體制向民主合作體制的轉變[C]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28
篇10
一、正確把握企業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工作的關系
企業文化與企業思想政治工作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企業文化建設的好與差,不僅關系到企業文化建設的不斷深入和發展,也關系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進與創新。
企業文化,是一定的社會文化在企業的具體化和個性化,是企業管理從著重生產過程和行政控制向著重對人的管理和行為控制轉變的發展成果,是企業全體職工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培育形成的并被全體職工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標、價值體系、基本信念及行為規范的總和,是一種具有企業個性的信念和行為風格,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新的管理思想,良好的企業文化能夠凝聚員工的歸屬感,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和國家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是做好各項工作的法寶,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它既要服從于黨的路線和社會制度的要求,又要通過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調動人的積極性,推動企業生產的發展,使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得以實現。大力加強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企業文化建設更好地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要求,有助于企業價值觀的確立、企業精神的培育和員工素質的提高,有助于全面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目標一致,受眾相同,內容相似,形式手段大體重合。企業文化建設離不開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參與和滲透,又為新時期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注人了活力,提供了新的舞臺。只有把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融為一體,同企業的改革、穩定、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培養出獨具特色的企業共同價值觀和企業精神,才能使企業領導層與企業職工在企業經營目標上達成共識,通過文化建設活動這種有效載體把正確的價值觀灌輸給每位職工,成為職工群眾的共同追求和精神支柱,使企業的管理系統、環境系統和人際關系達到和諧協調,凝聚成一股推動企業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
二、深刻認識企業文化建設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義
隨著企業改革的深化,經濟成分、經濟利益、社會組織形式、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式的多樣化,職工思想觀念、價值觀念也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給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一定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因此,建設具有符合時代要求和企業特色的文化,對于加強和改進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企業文化建設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和有效載體。企業文化既具有意識形態又具有物質形態的特性,企業文化所倡導的企業精神,不僅豐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內涵和外延,而且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體、更實在、更豐富、更有生命力。同時,在培育企業群體意識、倡導企業道德、規范職工行為、開展各種文化活動中,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更廣泛的活動舞臺,使思想政治工作更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更便于與經濟工作融合在一起去做,從而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轉化為物質生產力,更好地服務企業創造財富、造福社會。
(二)企業文化有助于推動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創新。企業文化建設所倡導的企業精神,是企業職工共同的價值觀,它把思想政治工作所注重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具體化了、企業化了。企業文化通過以文載道,以文化心,使員工自覺自愿地去追求一種價值觀念,去共行一種行為規范,通過營造公平、公開、民主、和諧的氛圍,建立平等交流多項溝通的機制,變教育為溝通,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通過開展行為文化,可以用身邊的人,身邊的事、身邊的文化,進行教育與自我教育,將企業的先進理念和先進行為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思想和行動中。
(三)與企業文化相結合,能夠保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業和諧發展之中。文化的魅力來自于文化的個性,和諧企業需要和諧精神來滋潤,和諧發展需要和諧文化來引領。與企業文化相結合,堅持文化立企,弘揚獨具特色的企業精神,建設與時俱進的企業文化,是企業和諧發展的精神支撐,是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推進的重要保證。只有堅持先進正確的企業文化建設方向,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確保企業文化建設的健康發展,確保保企業的改革、發展和穩定。
三、以企業文化建設為載體,推動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創新
面對思想工作遇到的新問題、新挑戰、新機遇和新要求,要堅持以企業文化建設為載體,拓寬思想政治工作新的思路和途徑,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全過程,把保證和促進企業改革、加強科學管理、推動科技進步、提高經濟效益、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作為檢驗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標準,促進企業文化建設與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相互促進、形成合力。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隨著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建立與完善,企業管理逐步向以人為本過渡,企業發展向國際先進水平邁進,經濟行政與思想政治工作在企業管理中已相互揉和在一起,相互滲透,相互作用。要通過與基層干部職工的深入交流,解決他們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難,提高他們對企業改革的認識,加強他們對企業經營理念和價值觀的認同,提高企業的凝聚力。同時,通過思想政治工作向干部職工宣傳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就和面臨的問題,提高廣大干部職工對企業改革的思想認識,從容應對企業改制所帶來的挑戰和困難,把廣大干部職工的思想統一到企業的改革發展事業上來,促進企業文化的建設。
(二)完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企業從制造產品和提供服務的實踐、企業行為文化的具體表現中提煉出來的一系列制度的總和,比如企業領導制度、企業組織機構、企業管理制度、企業的民主制度以及現場管理、生產服務標準、業務流程等,具有公認、權威和穩定等特點,對企業物質文化和行為文化起到了評判和制約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企業各方面工作長期總結的產物,不是思想政治工作有能力包辦的。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可從保障企業改革發展穩定和社會、企業、員工三者和諧的角度,用敏銳的政治視角和大局意識對現行的規章制度的進行審視,對制度體系提出科學合理性的建議。同時,思想政治工作也可通過行之有效的工作,為優化后制度的貫徹落實營造更好的內部環境。
(三)加強現代人才價值觀的教育。隨著社會轉型,社會價值越來越多樣化,價值觀念的激烈沖突和深刻變革是當代人類文明進程的突出表現。很多企業職工的人生價值觀也出現了微妙變化。對于企業職工產生的新的價值取向,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加強教育引導工作,堅持對現代人才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和正確價值觀教育。在教育引導過程中,要逐步建立一套價值沖突預警機制,緊跟時代脈搏,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對偏激思想主動進行調控,使現代人才的價值觀沿著正確方向發展。
(四)促進企業道德建設。企業道德文化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代企業文化管理的核心內容之一。企業道德通過道德規范、道德教育、道德評價、道德行為等來調節企業內外的各種關系,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為企業形成寶貴的無形資產。企業道德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通過思想政治工作從各個方面進行長期、艱苦的努力才能見成效。企業可以利用報告、培訓、廣播、座談等典型的思想政治形式,對員工進行企業道德的基本原理、基本規范、基本內容的宣傳教育,引導教育員工充分認識企業道德產生的必然性,充分認識企業道德對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