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保護巡查管理制度范文

時間:2024-03-01 17:53: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水源保護巡查管理制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水源保護巡查管理制度

篇1

關鍵詞:水源地保護;保護區;水質;污染

中圖分類號:S959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 前言

水是生命之源,一切生命活動離不開水,一切因水而興、因水而美。水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保護水資源,特別是保護好飲用水資源,就是保護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近年來各地由于水源受到污染而引起的社會問題日愈突出,飲用水源保護已成為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

2永莊水庫基本概況

海口市永莊水庫位于海榆中線4公里處,秀英區海秀鎮永莊村南部500米處,于1957年2月興建,1959年建成運行,2010年進行除險加固,是一宗以灌溉、供水、防洪為主的中型水庫。永莊水庫所屬水系為五源河,工程位于五源河中游,水庫上游集雨面積為14.58km2,壩址以上河流長度為11.91km,河床比降為0.0061。該水庫總庫容為1015萬m3,壩長612m,壩項高程45.2m,最大壩高14m。設計洪水標準為100年一遇,相應庫容957.35萬m3,正常蓄水位42.89m,相應庫容789.6萬m3。2008年,經海口市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永莊水庫管理所定性為海口市水務局下屬的事業管理單位,級別為科級,經濟性質為財政差額拔款,單位定編10人。

3永莊水庫管理所單位職能

3.1城市防洪功能。保護五源河下游6個村莊的3萬多人口、耕地4500多畝、海渝西線公路及五源河下游正在規劃開發的旅游用地與基礎設施。

3.2水資源保護。2008年,根據海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海口市永莊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批復(瓊府函[2008]34號),永莊水庫被定為城市飲用水源之一,已劃定為水資源保護區。水源保護區共劃分為一級保護區和二級保護區。其范圍是:一級保護區陸域范圍為北起永莊水庫大壩及永莊水廠,南到永莊水庫大水體和小水體交匯處,東西兩側分別為大水體水域邊際(正常水位線以上)向周邊延伸200米的陸域;二級保護區陸域范圍北起貨運大道,南至獅子嶺,東臨海榆中線,西至海秀頭造村以西。

3.3灌溉農田。灌溉周邊地區6個村莊的4500畝田地。

3.4城市飲用水源。主要承擔海榆中線以西地區的供水任務,日供水可達10萬噸。

飲用水源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

4.1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發展,水庫周邊的農田多數也更改了用地性質和農作物改造,種水稻的更是絕少,永莊水庫周邊農業灌溉用水已漸少。水庫的職能重心已轉向城市供水,對此水源水質的保證即為管理所的重中之重,水庫大部分的水源來自松濤水庫補水,松濤水庫水經165公里的渠道到達永莊水庫,渠道為明渠,沿途污染涉及四個市縣,水利管養人員不能時時監管到位,渠道內常有附近村民丟棄的生活垃圾和死生畜等,給水源造成極大的污染。

4.2永莊水庫西面有一高爾夫球場,面積約200畝,為保持草坡青綠,球場會定時使用農藥噴灑。水庫南面是獅子嶺“飛地”工業園。目前雖然水質經檢測,未超標,但一些有可能造成水源污染的工廠在水庫周邊,其影響隨時即在。永莊水庫在該區域是地勢較低的地方,是匯集雨水的有利條件,但同時也是各種污水的最終聚集地。

4.3永莊水庫管理所是市水務局下屬單位,其基本職能圍繞灌溉、供水、防洪、水源地保護為主的水利管理單位,沒有執法職能,在水源保護日常巡查過程中,一些違法違章建筑,或嚴禁排污等行為,只能勸阻,影響力微弱,需去文至市水政監察支隊和環保局,要求聯合執法,其過程總是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5永莊水庫水源地保護工作所采取的措施

5.1明確各級保護區地理界線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和準保護區設置界碑和永久性警示標牌,在保護區內主要交通道路,水庫周圍道路、村莊設置永久性警示標牌。

5.22011年4月,經市水務局和環保局聯合整治污染源,一是清理拆除一級保護區內影響水質違章建筑物、關閉排污口、搬遷規模化養殖場,禁止在一級保護區內新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二是禁止在一級保護區內從事網箱圍網養殖、放養畜禽、旅游、餐飲、垂釣、排放污水和傾倒、堆放、填埋生活垃圾、工業廢渣及其它廢物等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動;三是改造、關閉或者遷出水源地保護區內排污企業,禁止新建、擴建能對水源產生污染的建設項目。

5.3永莊水庫管理所作為專門管理機構負責水源地保護日常工作,加強管理人員力量,建立健全水源地保護巡查制度,增設水質檢測儀器及設備,定期對水源水質進行檢測化驗。

5.4加強水源地保護宣傳一是充分利用廣播電視、警示牌、橫幅、宣傳欄、傳單、宣傳車等有效載體,大力開展水源地保護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等宣傳活動,營造水源地保護良好氛圍;二是利用媒體曝光依法查處破壞水源地行為,規范水源地保護行為。

6 水源保護工作所取得的實效

6.1隊伍建立

海口市永莊水庫管理所是我市水利管養單位,自2008年機構改革完成后,其人員穩定,工作職能明確,單位建立了一支水源地保護巡查隊伍,輪班對水庫周邊保護區內污染源進行巡查,建立檔案管理制度

6.2制定管理辦法

2011年5月,永莊水庫管理所結合實際情況制定了《海口市永莊水庫水源地保護管理制度》,該管理辦法為水源地保護工作提供了有章可徇的依據。使永莊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和管理工作走上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

6.3水質監測制度

永莊水庫建立飲用水水量保證、水質安全監測報告制度和安全應急機制,與國家城市供水水質監測網深圳站簽訂水質監測協議,每年兩次對永莊水庫水質進行檢測。永莊水廠也加強飲用水水量保證、水質安全監測,建立水量保證、水質安全預警機制,制定永莊飲用水安全保障應急預案,嚴格防范因飲用水水源枯竭和水質污染等突發事件帶來的社會問題。落實責任追究制度,對于因監管不力、工作疏忽造成嚴重后果的單位和個人嚴肅處理,依法追究責任。

7 建議

篇2

第二條各市、縣(市)區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所轄行政區域的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各市、縣(市)區水務部門負責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供水工程的管理;各市、縣(市)區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的水質衛生監測和衛生監督管理。

建設、衛生、國土、水務、交通、林業、農業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依照各自職責,協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飲用水水源地的保護實施監督管理。

第三條各市、縣(市)區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監督、指導轄區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要加強對轄區內村鎮供水工程管理的行業指導、監督和檢查,特別是要加強對供水站和人員的資質管理,組織業務和技術培訓,逐步建立從業資格注冊制度,實行行業準入控制和規范化管理。

第四條飲用水源保護區的劃分,由各縣(市)區政府組織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水務、規劃、建設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根據飲用水源地所處的地理位置、水文地質條件、供水量、開采方式和污染源的分布情況等提出保護區范圍劃定方案,并報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實施。

第五條飲用水源地保護區標志由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設立,繪制轄區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分布圖。參照環境保護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標志技術要求》,對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實行單井保護,界樁每30~50米設置1個,宣傳牌、警示牌原則上每個水源地設置一塊;水源井必須建設泵房、管理房,院內路面進行硬化。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標志由地方政府責成相關部門負責管理和維護。

第六條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新建、改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筑物或者構筑物;已建成的小作坊、養殖戶等建設項目及廁所、畜禽圈等,結合新農村建設和產業布局規劃,由縣(市)區人民政府負責逐步進行搬遷。

第七條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保護飲用水水源的實際需要,在準保護區內采取工程措施或者建造濕地、水源涵養林等生態保護措施,防止水污染物直接排入飲用水水體,確保飲用水安全。

第八條在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內,限制和禁止高毒、高殘留農藥、化肥的使用,杜絕垃圾和有害物品的堆放,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

第九條各供水管理站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對水井進行加蓋處理,嚴格避免污染物進入,定時消毒,規范管理行為,在確保安全生產和正常供水的基礎上,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

第十條各供水管理站設立供水專管員,建立飲用水水源地系統檔案。基礎環境信息數據庫包括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基礎環境狀況、環境管理狀況(水源地管理及管理制度制定情況;水源地保護區劃分狀況、面積;管理情況,包括管理機構、人員、經費、起始時間等)、水源地水文地質狀況(包括機井狀況、建井時間、抽水量及供水情況、靜水位、水質、供水人口),地理坐標測量、污染源分布狀況(水源地作物種類、種植面積;化肥農藥使用狀況以及排放情況;養殖數量、種類、飼養畜禽量;水源地及周邊工業污染源的排污情況、排污量;水源地及周邊生活人口及排污情況等)。

第十一條供水管理站要會同衛生防疫部門每年至少兩次對水源水質、制水水質、配水水質等進行必要的檢測,保證工程受益范圍內生活飲用水達到《農村實施<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準則》的要求。建立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預警預測系統和監測信息公布制度。

第十二條各市、縣(市)區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依據環境監察、監測相關規定,依法對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供水情況進行環境管理。

第十三條供水管理站要建立飲用水源地的定期巡查制度,發現問題可通過撥打當地水務或者“12345”、“12369”舉報電話等及時上報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及時處理。

第十四條各縣(市)區政府責成相關部門制定農村突發飲用水污染事件應急預案。提高預防和控制突發飲用水污染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減輕或者消除突發飲用水污染事件的危害,保障人民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

篇3

關于城市防汛抗旱自查情況的報告

省水務廳:

根據省水務廳《關于轉發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開展2010年城市防汛抗旱檢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瓊水城水[2010]149號)文件精神,進一步做好我市那大城區防汛抗旱工作,不斷提高城市防汛抗旱能力、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確保城市用水安全,組織各單位于5月19日至20日進行自查。現將自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加強城市防汛抗旱工作組織領導

我市把城市防汛抗旱工作作為當前保增長、保穩定、保民生的重要內容,加強城市防汛抗旱工作組織領導。組長由分管農業副市長擔任,成員由政府辦公室、農委、財政局、清源水務公司等單位的主要領導組成。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我市城鄉防汛防災規劃編制和實施,認真分析和查找我市城區防汛抗旱工作的薄弱環節,健全組織體系和運行機制,切實提高我市防汛抗旱工作能力。

二、加強城市汛前檢查,確保城市安全度汛

我市對城市排水、排澇設施、排水管渠、供水、等市政設施重點部位的防汛措施落實情況進行了全面檢查。從檢查情況看,基本達到汛前準備工作的要求,特別是供水,根據目前掌握的情況,在防汛抗旱前已經做好了準備工作,落實好各種防汛抗臺抗旱物資、設備和搶險應急隊伍。同時,加強對基礎設施、管道安裝工地以及其他薄弱環節的檢查力度,發現問題限期整改及時消除隱患。通過這次自查,及時疏通我市那大城區排水管渠、排水設施,確保排水設施安全正常運轉,保證城市供水公用設施的完好和正常供應,加強汛期水質檢測,保障供水安全,確保汛期居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

三、切實將保障城市供水安全作為城市抗旱工作的重要措施

我市加強城市用水的科學調配,提高用水效率,制定城市供水措施及調配方案,對用水單位制定用水計劃和節水目標。2010年1至5月清源水務公司投入232.05萬元,對水廠生產用材料及設備維修,以及那大城區管道搶修、安裝及相關設備維修。積極開展節水型企業和節水型社會,全面系統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以節水保供水,達到保障城市抗旱工作要求。

四、加強水源管理,保障城市供水安全

通過這次檢查,督促市清源水務公司加強對水源地的保護和巡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源污染和人為破壞。為了確保我市供水安全,保證市民用上自來水,保護市區供水水源水質,省政府將松濤水庫設立為水源保護區,我市將南茶水庫設立為那大城區飲用水源保護區,設立警示牌,并指派專人在取水點及周圍值班巡邏,做好水源的保護工作,防止污染

水質的情況發生,制定《儋州市突發供水安全事件應急預案》,供水單位成立應急搶險隊伍,規劃好第二取水水源。還組織供水、制水和化驗人員進行健康體檢,對患有就傳染性疾病的人員堅決調離崗位。保證供水水質,制定《水質管理制度》,不斷加強水源管理和提高制水水平,還加加強水質化驗的管理。

五、加強防汛抗旱值班和信息報送制度

嚴格落實值班制度。我市“三防”及供水企業生產崗位嚴格執行《國家防總關于防汛抗旱值班規定》,進一步加強對防汛抗旱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值班制度,切實認真地從人員、物資、技術等方面做好充分準備,進一步完善應急機制,加強預防能力建設,保證信息暢通,確保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有序的進行。落實帶班領導和值班人員,實行二十四小時全天候值班制度,加強我市水庫及水廠安全管理工作,使重點設施、設備處于完好狀態;及時傳遞信息,加大水質檢測力度,做到水質檢測及時、準確,確保出廠水質符合國家飲用水標準;

六、防汛抗旱隊伍建設

為了加強防汛抗旱隊伍建設,逐步建立“以市為主、市鎮共管”的局面,目前,各鄉鎮都成立了以民兵為基礎,鄉鎮領導和青年干部為骨干的防汛搶險隊伍。我委也成立了技術搶險小組。由農委主任擔任組長, 青年技術骨干、黨員干部任成員。同時,市人武部加強組織民兵演練抗洪搶險技術,力爭建立一支用得上、拉得出的防汛抗旱隊伍。搶險隊伍實行二十四小時待命。做到及時發現險情,及時匯報,及時組織搶險,防患以未然,把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七、物資儲備情況

按照“分級負擔,分級管理”的原則,市鎮兩級都要儲備一定數量的防汛物資,按照各鄉鎮防守任務的不同,我市要求其儲備應急搶險物資。

篇4

一、認真學習全面落實中央水利工作會議精神

進一步明確了新形勢下水利的戰略定位,水利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主要原則、目標任務、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對我市推動水利又好又快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是各區(市)縣和市級各部門要迅速傳達學習中央水利工作會議精神,深刻領會水利改革發展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增強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二是各區(市)縣和市級各部門要聯系我市實際,認真安排部署貫徹落實會議精神的工作措施。三是各區(市)縣和市級各部門要組織干部職工開展學習活動,切實增強干部職工特別是水務干部職工對加快推進水利改革發展的自覺性。

在貫徹落實會議精神的過程中,要結合學習中央1號文件、省委1號文件和市委、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精神,全面把握我市水利改革發展的總體要求、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通過認真學習、宣傳輔導等,使各級各部門充分認識到加快推進水利改革發展是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重要基礎。

二、按照全域灌溉的理念,全面提升水利設施建設

一要狠抓灌區續建設施配套。加快區配套建設,深入實施渠堰引水樞紐及干支渠改造,全面提升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水準,完成各級防滲渠道、新增節水灌面、改造中低產田土等方面工作,進一步提升都江堰等核心精華灌區渠道功能。

二要狠抓山丘區抗旱能力提升。尤其是以山脈“百湖”水源工程建設為重點,因地制宜興建梯級人工湖等山丘區水利設施,新建改造蓄水池、山坪塘、石河堰、小型提灌站等小型農田水利設施1.25萬處,新增恢復蓄水能力1.1億立方米,新增改善灌溉面積50萬畝,進一步提升山丘區抗旱能力。

三要狠抓現代化水利建設。以標準化特色農產品基地和現代生態農業集聚區為載體,以國家小農水重點項目、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為抓手,大力推廣管道輸水、噴灌、滴灌等智能高效水利設施,建設農業水利現代化示范區100萬畝,建成“西部第一、全國領先”的水利基礎設施。

三、按照城鄉一體化的供水理念,全面提升城鄉居民飲水保障水平

總書記和家寶總理都講到,具備條件的地方可以實行城鄉一體化的供水,算得上是具備條件的地方,我們要因地制宜,提升城鄉居民飲水保障水平。

一要著力提升縣域城鄉居民飲水質量。在區,加快新改擴建大型自來水廠,推進跨行政區域集中連片供水,確保到2012年底實現二三圈層平原淺丘區自來水滿覆蓋。在深丘區,加快建設引泉、漫濾、打井、集雨工程等小型供水設施,全面解決深丘區居民飲水安全問題。

二要著力提高中心城區供水抗風險應急能力。加快完成應急水源建設,加快推進水七廠和鳳凰山20萬噸高位水池建設,盡快啟動建設第二水源,力爭今年完成前期工作,切實提高實際供水能力。同時,健全中心城區供水安全應急預案,完善管網搶修快速反應機制,有計劃地實施管網改造,提升管網運行可靠性。

三要著力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加快推進《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修訂工作,完善飲用水水源地全流域環境安全防護措施,建立水源地上游河道巡查監管長效機制,細化分解飲用水水源管理和保護責任,強化日常管理和執法檢查,加大違法排污行為查處力度,有效保護飲用水水源安全。

四、按照城鄉水域聯動的理念,全面提升防汛減災能力

一要強化組織領導。各級防汛責任人要嚴格按照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防汛責任要求,堅持領導帶班、到崗到位;各地防汛部門要堅持24小時值班,水文、氣象、防汛、國土部門要密切配合,加強預測預警;基層防汛巡邏員、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員要按照要求加強巡查,掌握防汛工作主動權。要加強河道日常管理,及時清理河道,建筑不得違法占用河道,對河道邊公路的護坡要進行鞏固維護,避免水患給國家和人民群眾帶來損失。這次我市遭受強降雨使得部分地區受災,要安排好受災群眾。

二要強化重點防范。要針對今年汛情來臨特別早、雨量強度特別大、洪水流量特別大的嚴峻形勢,加強江河、水庫、山洪易發區、低洼易淹區、城市地下空間、下穿隧道、地鐵工程和城市水源地等重點區域監測防御。特別要針對本月3日至4日我市遭受強降雨過程中暴露出的薄弱環節,逐一分析問題原因,及時落實整改措施。的7月上旬和8月下旬容易下大雨,要抓住現在到8月下旬這段時間,采取有效措施,加強防范,全力確保重點部位安全度汛。

三要強化搶險演練。要時刻做好防大汛、搶大險、救大災的準備,堅持統一指揮、統一調度,強化防汛物資儲備和搶險隊伍訓練,充分發揮部隊、民兵和公安消防的搶險骨干作用,從實戰、實情和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防汛搶險演練,提高搶險隊伍的快速反應能力和應急處置能力。

五、按照綜合治理的理念,全面提升城鄉水環境

一要加強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快編制全市水環境“十二五”治理總體規劃和區域規劃,大力推進中心城區100萬噸/日污水處理廠建設,全面建成186座鄉鎮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積極推進50戶以上農民集中居住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二要加強河道排污治理。積極采取雨污分流、全程截污等方式,加快治理市域范圍內所有河道下河排污口,實現污水不下河。大力實施河道清垃圾、清淤泥、清漂浮物“三清”治理,強化河道清潔化、規范化、生態化“三化”建設,確保實現河道無垃圾、無淤泥、無漂浮物的“三無”目標。

三要加強河湖生態治理和再生水循環利用。加快河湖生態保護修復,積極規劃建設生態河流和人工濕地,提高城鄉水環境容量。加快規劃建設再生水廠和配套管線,有效改善出水水質,確保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補充中心城區河道環境用水。

四要加強河道和排水設施長效管理。嚴格按照全市河道管理維護標準和排水設施管理維護標準,加強河道和排水設施管理維護,強化河道跨界斷面水質考核,加大水行政執法力度,努力營造人水和諧的水生態環境。

篇5

(一)以取水許可和計劃用水為突破口,加強用水總量控制。結合全市水資源條件和用水需求,嚴格取水許可制度,加強取水許可管理和用水總量控制;同時嚴格計劃用水管理,對全市規模以上用水大戶實行計劃用水管理。

(二)以節水型社會試點建設為契機,不斷提高用水效率。全面推行涉水事務一體化管理,建立起高效的節水型社會建設協調與聯動機制;積極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側重企業用水工藝的改進和用水管理;推進工業企業的節水技術改造,完成10余項節水技術改造工程,市區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已達到75.8%;加快農業節水改造步伐,不斷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數;積極開展節水宣傳,使節水型社會建設工作深入人心。

(三)以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為主線,強化納污總量控制。我市于2008年全面啟動了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2010年被水利部正式列為全國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試點城市。通過規劃的實施,綜合運用污染治理、水資源調配等工程及非工程措施,有效促進了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及城市健康發展,為構建“以松花江為綱,百里生態長廊帶動兩翼、北國和諧水系、一江三溝三河自然健康、地表水地下水兼顧、陸域與水域相呼應”的健康水生態系統奠定基礎,為實施我市“北躍、南拓、中興”戰略提供支撐。

(四)加強立法,推進依法治水的進程。近年出臺了《哈爾濱市城市節約用水條例》、《哈爾濱市河道管理條例》、《哈爾濱市西泉眼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三部地方性法規和《哈爾濱市城市內河管理辦法》、《哈爾濱市灘涂管理辦法》等地方性規章,為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提供了法制保障。

(五)加強執法,嚴厲打擊各類水事違法行為2009年組建了市水政監察局,采取流域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執法方式,實現了全市水政監察的統一管理。水政監察局成立后,不斷加大執法力度,對陽明灘、金河灣等多處違章建筑進行了大規模強拆,對重點區域和重點部位的非法采砂、違規私建、擅自排污等進行嚴查嚴懲,有力地打擊了各種水事違法行為,綜合執法效率得到顯著提高。(六)創新思路,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高起點謀劃,在國內首次提出“以水定城”的理念并進行整體規劃,把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上升為城市發展的重大戰略。同時進一步加強城市供排水保障工作。通過編制規劃,對磨盤山、西泉眼、松花江及地下水等各類水源進行合理配置,保障供水需求;加大城市排水管網的改造力度,使之與城市的快速發展相適應。

二、科學謀劃“十二五”,扎實做好近期工作“十二五”時期,我市將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制度、創新節水管理體制和機制。進一步深化水務體制改革,全面實現全市涉水事務統一管理;加強對節水型社會建設的組織領導,堅持節水型社會建設目標責任考核;完善水資源管理制度,促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法制化、制度化;深入落實取水許可和水資源有償使用、計劃用水、用水計量與監督管理制度。

(二)優化水資源配置。加強水資源規劃與管理,優化配置水資源;加強地下水資源管理,促進地下水的采補平衡;增強城市供水能力,建立綜合供水體系;開展西泉眼水庫作為城市正式供水水源的前期調研、論證工作,爭取早立項開工建設。

(三)深化計劃用水、節約用水管理。嚴格實行計劃用水、定額管理。深入開展節水型企業(單位)創建活動,促進節約用水工作進一步深入開展。

(四)進一步推進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加強水功能區和入河排污口管理,全面開展水域納污能力核定工作;大力推進河道整治,完成城區“三溝一河”綜合治理任務;推進“北國水城”建設,加強松花江及其支流水生態保護與修復,促進水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

(五)全面開展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建設。依據《哈爾濱市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方案》,在開展尚志市試點的基礎上,逐步建設覆蓋全市范圍的水資源實時監控與管理信息系統,大力提高水資源信息化管理能力和水平。

(六)進一步完善水法規體系,健全水政監察執法體系。積極推進《哈爾濱市灘涂管理條例》等法規的立法工作,加快推進《哈爾濱市城市供水條例》、《哈爾濱市城市排水條例》等法規的修訂工作,使我市的水法規體系進一步完善。加強水政監察隊伍建設,建立健全水行政執法巡查制度,完善監督機制,規范水事行為。加大執法投入,重拳打擊非法采砂等涉水違法行為,確保水事秩序健康有序。

篇6

【關鍵詞】水資源;利用對策;研究

水是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資源,是生態與環境的重要控制性要素。隨著石嘴山市大武口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大武口區有限的地下水資源,不僅關系大武口區經濟社會穩定、和諧及發展,也關系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和切實利益。

一、石嘴山市大武口區水資源量及開發利用現狀

石嘴山市大武口區位于寧夏最北部,東至寧夏平羅縣,北至簡泉農場,南至姚汝公路,西至賀蘭山東麓。是寧夏煤炭、電力、化工等重要的工業基地,總面積1008平方公里,總人口29.86萬人,農業人口3.86萬人,是一座山水園林新型工業城市。

(一)大武口區水資源量和配額

1.引黃(地表水)分配指標。大武口區引黃水量分配指標為0.42億m3,2012年用水量為0.47億m3,超用水量500萬m3。其中農業引黃水量為2670萬m3,生態引水量2100萬m3。

2. 全區地下水資源量。大武口區地下水資源量有0.85億m3,由于是工業城市,地下水開采量大;加之,近幾年,生態綠化的大力發展,使我區用水較為緊張。

我區共有供水機井171 眼,其中農業灌溉機井62眼、工業供水機井100眼、人飲工程供水機井9眼,年開采水量為4200萬m3,大武口區的地下水資源量為1.14億立方米/年。

(二)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及保護情況

1.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情況。目前,石嘴山市3大武口區共有集中開采水源地(城市飲用水水源地)3個,分別為:石嘴山市第一水源地(北武當溝水源地),南接大小風溝,北連大武口鄉土長城,西靠賀蘭山,東到二農場渠,總面積44平方公里,地下水允許開采資源量6萬立方米/日,實際開采量8萬立方米/日,處于超采狀態。石嘴山市第二水源地,東到簡泉農場九隊,南至明水湖北側,西抵潮湖六站到明水湖四隊一線,北臨寧煤集團太西二礦農場,總面積52平方公里,地下水允許開采資源量4萬立方米/日,實際開采量2萬立方米/日。石嘴山市第三水源地(工業園區水源地),北至潮湖漁場,南抵前進農場一站四隊,西起煤機二廠磚場,南至包蘭鐵路,總面積94.5平方公里,地下水允許開采資源量8萬立方米/日,實際開采量6.5萬立方米/日。目前,該水源地尚無城市統建供水井開采取水,主要有企業自備井開采取水。

2.地下水資源保護情況。一是科學合理劃定水資源保護區,明確了城市集中飲用地下水源地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和準水源保護區保護范圍。二是堅決取締水源地保護區內主要污染源,對水源地內影響飲用水供水安全的污染點進行了清理整頓。三是依法加大對水源地保護力度。建立了一支業務精、作風硬的水政執法隊伍,依法查處水源地違法水事案件,從源頭清理可能對水源地造成的污染。四是制定城市集中飲用水源動態監測與應急預案,建立城市集中飲用水源突發性水污染月報制度和城市供水源地巡查、巡檢制度,提高了對水源動態監測和處理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的快速反應能力,確保城市供水安全。

二、用水情況

(一)用水量

大武口區年用水資源為8970萬m3,其中農業用水量為2670萬m3,生態用水量為2100萬m3,工業和生活用水量為4200萬m3。

1.生活用水。主要以地下水源為主,用水量為600萬立方米/年,占總用水量6.6。在用水分配上首先滿足居民生活用水需要,因此隨著人口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用水總量和用水標準都在逐年提高。

2.工業用水。主要以地下水源為主。用水量為0.36億立方米/年,占總用水量40。大武口區是工業城市,工業用水主要集中于耗水量大的電力、煤炭、化工等行業。

3.農業用水。主要以黃河水源為主。用水量為0.267億立方米/年,占總用水量30。但隨著黃河引水指標的減少,大武口區成為禁稻區,低洼地帶不能種植水稻,導致許多土地荒蕪。

4.生態用水。主要以地下水源和黃河水為主。用水量為0.21億立方米/年,占總用水量23.4。

(二)用水量不足,用水高峰期出現爭水現象

由于干旱缺水,每逢夏季用水高峰期,出現綠化用水和居民用水爭水現象,為確保用水,城市綠化澆水時間只能調整到晚間進行,錯開居民用水時間。

三、緩解水資源短缺,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對策措施

大武口區地處西北內陸干旱地區,年降水量190-221.4毫米,而蒸發量卻高達1444-1797毫米,屬于典型資源性缺水城市。雖然大武口區嚴格實行取水許可和征收水資源費,加大計劃用水管理力度,對超計劃用水單位實行累進加價制度,一定程度緩解用水緊張矛盾,但要解決大武口區日益突出水資源矛盾問題,必須積優化水資源配置,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一)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

1、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建立大武口區取水許可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全面實行總量控制。在地下水已經出現超采的地區,一律不再審批新增取水;確需新鑿井只準原位更新,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網達到區域,一律不準鑿井。通過取水許可審批,有效控制亂鑿井的現象,嚴格進行取水許可審批管理。使開采地下水資源總量控制在允許范圍內。

2、建設節水型社會。為使節水型社會更好的創建,從以下幾個方面建設節水型社會。

(1)節水型城區。一是全面推行了節水型用水器具,提高了生活用水節水效率。抓好了新建建筑物節水型用水器具的安裝使用及推廣,對原來浪費水嚴重的器具進行更換。二是加快了城市供水管網技術改造,降低了輸配水管網漏失率。(2)節水型學校。在學校成立了創建“節水型學校”領導小組,做到節水從娃娃抓起。(3)節水型社區。以典型社區為示范,在社區推廣節約用水,喚起居民節約用水意識,社區供水管網平均漏損率不超過3%,小區人均月用水量≤4.8立方米,節水型效果明顯。

(二)發展節水型農業。

(1)采用高效節水技術。城市和郊區、公路兩側公共綠地,全部采用噴灌、管灌、滴管高效節水措施,使節水率達到60%以上。

(2)種植節水高產作物。主要種植蔬菜、高桿作物,避開用水高峰期,達到節水15%的目標。

(3)調整種植結構。根據當地水資源狀況,引導農民改變傳統的產業結構,不種或少種生長周期長、用水量大、產量低、經濟效益不明顯的農作物;鼓勵發展新型的生產周期短、產量高、耐干旱、四季皆宜的農作物。

(三)利用山洪水

加大投資,依托防汛工程,攔蓄賀蘭山東麓洪水,充分利用降雨、山洪水,使雨洪水資源化,以滿足農業和生態用水需要。

(四)抓好城市污水再生回用

大武口區已建設4萬立方米/日中水處理廠,日處理中水3萬立方米,中水在城市生態用水、城市景觀用水和部分工業用水方面得到廣泛應用。

1.中水回用于綠化。處理后的中水可用來綠化,年節約水資源200萬方。

2.中水回用于工業用水。在滿足不同水質要求的前提下,中水回用于工業用水,企業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引導企業淘汰耗水量大、能耗高、用水效率低、污染嚴重的產品,嚴格控制耗水多且污染大的項目上馬。中水的利用給企業節省相當可觀的水費開支,降低生產成本,實現利潤最大化。大武口區處理的中水已廣泛回用于電力、鋼鐵等行業,節約水資源。

篇7

關鍵詞:農村;人飲工程;管理

我國農村地區受自然、經濟、水資源及社會因素的影響,人飲工程建設、管理難度較大,尤其是干旱地區。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對農村人飲工程的投入,不僅優化了農村生活環境,還提高了農民健康水平,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1農村人飲工程中存在的問題

1.1人為破壞現象嚴重

我國農村地區部分人沒有認識到水源商品的屬性,缺少依法用水的理念,因此,容易忽略對水利設施的保護,甚至會出現人為破壞的現象。例如,閘閥井、供水房經常被拆,私自接供水管道為自家用,導致人飲工程出現供水不足的情況。

1.2管理人員不足

一般來說,農村地區人飲工程的建設線路較長,配水管道可能會經過公共設施、村莊、道路等,因此需要設置較多的減壓閥、檢查井及閘閥井。在工程巡查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加上技術人員嚴重不足,使一些最基本的維修工作無法正常展開,人飲工程管理工作嚴重滯后。

1.3缺少法制意識

大部分農村居民的法制意識較弱,經常私自開啟、關閉閘閥,導致閘閥、管道被損壞,出現農田、道路被水浸泡等事件;還有一些居民在利益的驅使下,違背管理規定,偷水灌溉自家田地,對農村地區人飲工程用水造成了嚴重影響[1]。

2農村人飲工程管理手段

2.1加大宣傳力度,做好工程設計

農村人飲工程與農民的切身利益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政府部門應注重宣傳,提升廣大群眾對工程效益的認知,充分發揮農村宣傳欄、電視、廣播等平臺的作用,使農民全面了解與飲水管理有關的條例及飲用自來水的好處,提升農村居民保護供水設備的意識,從而真正實現節約用水。同時,當地部門還應加強飲水服務管理,保證飲水工程的良性循環,使當地居民能夠用上更加便捷、安全的自來水,鄉(鎮)政府、司法部門應積極配合人飲工程的管理,以提升其執法能力及管理效率。要不斷加強人飲工程水網的改造及更新,確保工程運行的有序化及網絡化,從而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例如,可在已順利運行的人飲工程中引進水廠化理念,實施工程的二次組網,真正提升工程的網絡容量。在組網改造的過程中需做到以下幾點:一是以鄉(鎮)為單位進行網絡組建工作,實現水源地點的優化,將其與干管連接,確保蓄水池容量及水塔的科學配置,為供水站點的運行奠定扎實的基礎;二是組網工作完成后,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時處理人飲工程運行時存在的問題,例如水源負荷過低或過高,從而在保障系統平衡的同時獲得經濟效益;三是要完善水源點的運行方式,以保證系統的穩定性及科學性。

2.2健全相關政策,落實水價管理

完善當前水利管理政策及法律法規,將人飲工程管理作為工作重點。一是構建科學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確保項目工程收到良好的經濟效益[2];二是要努力獲得電價的支持。目前人飲工程中,電費支出占據主要的成本支出,農村人飲工程在實施和管理過程中只有得到電價的支持,才能實現運營成本的節約,才能為工程發展提供更強的經濟保障。

2.3創新管理方法,發揮群眾作用

目前,大部分地區的人飲工程管理采取專管、群管相結合的形式,專管就是在鄉(鎮)中設立管理站,安排專門的管理人員負責人飲工程的日常維護及管理,群管即受益村社、用戶全部參與到工程管理中。對進村、進社的供水主、支管道上的控制性閘閥,應經常性維修保養,同時,要加強水毀財產的保險收繳,收繳率應達到90%左右,加大理賠額度,減少理賠時間,在發生水毀損失時,為農民爭取一定數額的補貼款。一是應該充分發揮鄉(鎮)管水委員會的職能,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及時調節水事糾紛;二是村社的群管小組應針對一定范圍內的人飲供水管線進行維修和管理,確保其能正常供水;三是用水村民要注重進戶工程的日常維護,并按時繳納水費,積極參與到村社人飲管線及供水建筑物的搶險工作中;四是加大用水戶的水毀財險參保力度,落實水毀理賠,真正實現農村群眾用水無憂,開辟一條上下聯動、群眾參與管理的新道路。

2.4構建管理機制,保證飲水安全

農村人飲工程應在工程規模現狀、工程所屬權的基礎上制定責任管理制度,鄉(鎮)水利管理部門應通過企業的形式直接管理鄉(鎮)人飲工程。個人的水池、水窖等由個人管理,管理機構要配備專門的管理人員,針對管理者實施崗位責任制度。農村人飲工程可以集體聯辦或舉辦,也可將其承包給有責任心、專業技能強的個人,要簽訂管理合同,做到懲罰分明,以實現供水設備管理的規范化、程序化。此外,管理部門需依據農村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當地相關部門及單位應做好水源的管理保護工作,一級水源保護區中禁止開展任何開發活動;一旦發現有可能威脅水質的污染源,要及時關閉并搬遷,以免污染擴散,以保證飲用水質量符合國家標準[3],確保農村人飲工程安全運行。

篇8

【關鍵詞】小型;水庫;安全;管理

對于小型水庫而言,其安全管理的主要范圍是承擔日常管理、報汛預警等等工作,具體來說,安全管理的主要范圍為水庫的日常管理與巡查任務、水雨情測報工作、險情上報與下游群眾轉移預警。

1 小型水庫存在的安全管理問題

1.1 管理制度不健全

小型水庫安全管理制度一直是水庫安全工作中的薄弱環節,現有的安全管理制度主要針對大、中型水庫來制定,小型水庫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往往只將這些法律法規作為一個參照標準,很少真正落到實處。

1.2 安全監測不到位

安全監測工作的落實與否,直接影響著小型水庫的安全運行,然而各級地方水利部門在管理中長期忽視了這一工作的重要性,單從壩體來看,壩頂有無裂縫、異常變形、積水或植物滋生現象;防浪墻有無開裂、擠碎、架空、錯斷、傾斜等情況;迎水面護面或護坡是否損壞、有無裂縫、剝落、沖刷或植物滋生等現象;背水面有無裂縫、剝落、滑動、有無蟻穴、獸洞等隱患都是小型水庫安全監測工作中需要完成的工作,但實際工作中卻常常出現檢測不到位的問題。此外,對小型水庫周邊環境安全監測工作也尚未有效的開展。

1.3 管理人員素質偏低

小型水庫歸屬于鄉鎮管理,因此所謂的安全管理人員都由附近的村民或是村組干部擔當。這類人群普遍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教育培訓,專業技術知識的掌握幾乎為零,再加上平日農務工作的影響,在安全管理中責任心不強,甚至連汛期負責水庫巡查和報汛的基本工作都難以完成。

1.4 管理資金不足

小型水庫中管理資金不足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我國的小型水庫主要為農業生產服務,農業水費水價低、收費難,造成了相當一部分水庫管理經費得不到保障。其二,雖然中央對地方水利基建的投資力度不斷加大,但是大約50%的資金投入到了大、中型水庫的加固工作中,小型水庫作為病險水庫中的代表群體得到的資金卻十分有限。

2 加強小型水庫安全管理的策略

2.1 健全管理制度,落實管理責任

首先,各級地方水利部門要明確縣級水庫行政主管部門成立的專職機構或鄉鎮水利站為小型水庫安全責任主體,管理體制中應包括工程管理權限、管理責任、管護主體、管護經費和專職管護人員等內容。管理單位要逐級簽訂安全管理責任書,將安全管理責任落實到個人。其次,小型水庫的安全管理應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指導方針,相關部門應嚴格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實施管理。最后,水庫的安全維護工作應納入日常管理工作之中,管理人員應每日對大壩進行安全巡查,每次巡查都要做好記錄,并報告大壩安全情況。尤其要重視汛期水庫的安全巡查工作,當水庫達到汛期控制水位時,每天至少巡查2次,超過汛期控制運用水位時,需要管護人員24h值守。

2.2 建立監督機構,加強安全監測

首先,水庫管理部門要重視利用現代信息手段,建立水庫監控管理系統,加快遠程實時監控、自動測報等水利工程管理現代化建設。通過對水庫水位、雨量、壩坡周邊情況數據信息實時監控,實現平臺信息共享。最后,機構要負責落實水庫大壩安全監測相關人員的培訓管理工作,督促管護人員參加水庫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的崗位技術培訓,培訓內容應包括水庫運行觀測、巡查檢查、維修養護、險情報告以及報汛要求等方面。從業人員在工作中調度運用、巡視檢查、維修養護、防汛搶險、閘門操作、技術檔案管理等技能應納入到績效考核之中。

2.3 優化管理手段,促進經費落實

小型水庫資金短缺問題導致許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不能順利開展,因此加大水價改革力度,探索有效的水費收取方式是目前水庫安全管理中亟需解決的兩大難題。首先,改革工作的首要任務要將村、鎮(鄉)管理小型水庫收歸市縣(區)統一管理,確保小型水庫的管理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其次,水庫部門要重點關注中央出臺的關于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項目及相關的資金管理辦法,積極采取措施籌集小型水庫安全管理經費。

2.4 規范管理小型水庫管護人員

小型水庫應根據自身水庫規模、功能、任務等實際情況并結合水利部與財政部頒發的《水利工程管理單位定崗標準(試點)》配備管護人員,通常情況下小一型水庫管護人員原則上配備3人,小二型水庫原則上配備2人。文件明確指出要對小型水庫管護人員實行聘用制,全面納入社會化管理之中。因此要求基層水庫管理單位要落實好管護人員的勞動保障工作,嚴格依照《勞動合同法》與管護人員簽訂勞動合同,全額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工資標準不得低于全省規定的最低工資標準。通過提高管護人員的薪酬福利降低人員流失率,維護管護隊伍的穩定。

2.5加強培訓,提高管理人員素質

一方面,分層次對中層和基層管理人員進行培訓,根據各自日常工作內容的不同,安排不同的培訓課程。如基層管理人員培訓要包含基本水庫知識、水庫的日常巡視、監測、水庫各項設施的使用和保養等內容;中層管理人員培訓除包括基層水庫管理人員培訓內容外,還應包含水庫安全隱患的基本判斷及處置、水庫監測資料的整理、水雨情知識等。另一方面,增加投入覆蓋培訓受眾范圍,使所有的水庫管理人員每年能夠參加1 ~ 2 次專業技術培訓。同時,對新上崗的水庫管理人員進行上崗前培訓。

2.5整理、保存現有的水庫資料,整編水庫監測資料

水務管理單位應加大力度找尋原始水庫資料,同時將各水庫除險加固資料、已有的巡視和監測資料整理后,安排專人妥善保管,有條件的留存電子文件。近幾年水庫監測資料,各水務管理單位可以自己或委托第三方咨詢單位進行整編分析。根據整編分析結論,整改發現的問題。

2.6 引入第三方機構參與水庫管理工作

定期派遣專業技術人員對所有水庫的運行狀況、日常管理情況進行巡查,出具巡查報告,對發現的問題提出整改建議。委托第三方機構對其水庫進行大壩位移監測和資料整編等工作。針對小型水庫管理中存在的人員不足、技術力量薄弱的問題,相關水庫管理單位可以借鑒以上經驗,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協助完成水庫安全管理工作。

2.7 對水庫周邊及下游環境進行整治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河道管理條例》、《飲用水源保護條例》、《小型水庫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法規,對小型水庫周邊及河道下游的廠區、生活區進行整治,拆除違章建筑,退還管理用地。同時,各地在城市規劃中應考慮到水庫安全運行條件,并對現有的排水網路進行復核、改造,使其能夠滿足城市防洪需求。在水庫管理保護范圍內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必須服從水庫的防洪、灌溉、供水、生態保護等調度運行,不得影響工程安全,不得破壞生態環境。

3 結語

隨著城市的飛速發展小型水庫的周邊人口也越來越密集,它們功能效用越來越重要,同時也對水庫管理單位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如何管理好小型水庫是各方都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我們需要建設一支良好的管理隊伍,采取科學的管理手段,整合利用各方資源,才能發揮小型水庫的效益,為特區建設出一份力。

參考文獻:

篇9

全面加強食品安全各環節、各領域的規范化、制度化監管,加強長效管理機制建設,在“十一五”末期,初步實現食品安全“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科學監管。建立權責明確、監督有效的食品安全執法體系;健全政府推動、行業自律、企業負責、社會參與的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完善公正、高效的食品安全檢驗檢測和監測評估、預警控制體系;構建全面、準確、科學的食品安全宣傳教育體系;推進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為內容的現代流通網、監管責任網和群眾監督網“三網”體系,有效遏制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違法犯罪行為,確保食品的衛生和質量安全。

具體工作目標如下:

(一)食品生產加工企業100%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小作坊100%簽訂食品質量安全承諾書。

(二)全縣食品生產企業專項檢查覆蓋面達到90%,食品抽檢合格率達到95%以上。

(三)食品召回覆蓋面達到80%。

(四)縣城區的市場、超市100%建立進貨索證索票制度;各環節生產經營單位進貨記錄齊全,可追溯率達到100%;鄉鎮、街道、社區食雜店100%建立食品進貨臺賬制度。

(五)徹底解決縣城區的餐飲經營單位無證照經營的問題;食堂和縣城區的餐飲單位100%建立原料進貨索證制度;杜絕使用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行為,杜絕使用有毒有害物質加工食品的行為。

(六)食品量化分級管理≥95%。

(七)全縣定點屠宰率實現100%,縣城區所有市場、超市、集體食堂、餐飲單位銷售和使用的豬肉100%來自定點屠宰企業。

(八)縣城區的農產品批發市場100%納入質量安全監測范圍,使用違禁農藥、獸藥和飼料添加劑的問題得到基本解決。

(九)批發市場、大型農貿市場和連鎖超市的鮮活農(畜、水)產品的抽檢合格率達到95%以上。每個鄉鎮都有一個農(畜、水)產品標準化示范基地。

(十)全縣100%的鄉鎮、90%的行政村建立“食品安全示范店”和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家連鎖店,食品統一配送率達到80%。

(十一)食品生產、經營設備、設施符合相應衛生要求,防鼠、防蠅、防塵、通風、防潮、消毒等設施完善,使用率達100%。

(十二)農村餐飲店食品衛生抽檢合格率達到95%以上,學校食堂食品衛生量化分級管理達到100%,農村集體聚餐備案率達到80%以上。

(十三)整合食品安全檢測資源,實現統一檢測計劃和信息,食品安全信息監測覆蓋面達到90%。

(十四)食品安全應急體系健全,應急網絡覆蓋面達100%,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處理率達到100%。

(十五)縣、鄉鎮要100%建立食品安全協調工作機構,縣、鄉、村三級食品安全監管體系覆蓋面達到100%,食品安全工作100%納入政府工作目標管理。

(十六)食品安全宣傳教育生動活潑,形式多樣。公眾對食品安全滿意率達到70%以上。

(十七)完成創建國家級食品安全示范縣工作。

二、工作措施

(一)推進食品安全生產加工體系建設

建立和完善全縣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監測和評價工作,加快農產品生產基地標準化建設;建立和健全農產品質量衛生安全監管體系,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跟蹤和追溯制度;加強和完善動物防疫檢疫體系建設,提高應對重大疫情的處理能力。

加強食品加工小企業、小作坊、高風險食品和畜禽屠宰加工行業專項整治。強化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法人代表或負責人作為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的責任;依法推行加工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開展食品添加劑、食品用包裝、容器和工具等制品及相關產品市場準入工作;實施加工食品強制檢驗制度;嚴格實行不合格產品公布、召回、銷毀、退市制度;建立健全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質量檔案,實行分類監管制度,加強巡查回訪、強制檢驗、監督抽查、年度報告審查和執法檢查工作。

全面實施生豬屠宰企業資質等級認定。加強屠宰監管工作,督促定點屠宰企業按照國家、省、市有關規定和標準進行屠宰加工,嚴格牲畜產品檢疫和肉品品質檢驗工作,嚴厲打擊私屠濫宰,建立病害肉無害化處理保障制度。

繼續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和監督管理。組織開展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安全檢查,消除水源保護區內的污染事故隱患。進一步加強城鄉制水供水的管理,嚴格實施《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加強對全縣供水管網末梢水質的抽查檢測,以及礦泉水、純凈水等直飲水質量衛生安全的監督和檢測。完善飲用水供水應急體系,提高緊急情況下縣城安全供水能力。

(二)推進食品安全市場流通體系建設

嚴格食品上市準入和退出制度。逐步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逐步推行肉、禽、蛋、菜、水產品等主要農產品憑產地質量合格證明或檢測合格證明才能上市交易的制度。積極推進農資市場準入制度、加工食品市場準入制度,以及進口食品實行憑檢驗檢疫部門出具的衛生證書上市制度。

強化企業法人代表或負責人作為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的責任。完善市場法人主體登記制度,實行市場開辦者、經營者食品安全責任制,建立食品安全告知、承諾和先行賠償制度。完善各類食品市場內部衛生質量安全管理責任,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和公示制度。

加快完善食品監督監測制度。強化對上市食品的日常監管和執法工作。開展巡查、回訪、年審、監督抽查和強制檢驗等日常監督。積極開展食品安全綜合整治,打擊無證無照經營,查處違法違規經營行為。

加快標準化集貿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物流配送中心建設。逐步建立以冷藏和低溫倉儲、運輸為主的農產品冷鏈配送系統,完善加工食品物流配送體系;推行優質農產品和食品推介制度,鼓勵經營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連鎖店、專賣店進入城鎮社區并向農村延伸;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以食品生產經營企業、配送中心為龍頭、鄉鎮店為骨干、村級店為基礎的現代農村食品流通網;加快農貿市場改造,實現農貿市場超市化目標。

(三)推進食品安全標準認證體系建設

嚴格執行食品衛生質量國家、行業和地方有關強制性標準。加快我縣農業地方標準的修訂和組織實施工作。加快推行農產品和食品商品條碼制度,逐步推行初級農產品和加工食品上市前實行佩戴耳標、腳環、內外包裝標注等形式,注識統一的商品條碼,做到上市商品來源可追溯。

加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認證工作,對農業投入品生產企業、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等的生產過程進行管理體系認證。逐步建立“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的全國統一的食品認證體系。鼓勵企業創立名優農產品和食品品牌,爭創馳名商標、著名商標和知名品牌。

(四)推進食品安全檢測預警體系建設

加強重點檢驗檢測機構的建設。逐步整合全縣食品檢驗檢測資源,充實、發展有資質的專業檢測機構,發展政府、高校、科研單位、社會中介和企業內設檢測機構,全面建立企業自檢制度,全面加強產品的企業自檢自測和監管部門監督監測。

建立農產品產地環境安全監管體系,系統調查農產品產地污染狀況,開展重點地區、典型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安全監控。強化對農業投入品的質量和環境安全管理;建立農獸藥殘留監控制度,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制度;建立原糧污染監控制度,開展原糧質量安全和衛生監測,建設糧食質量安全和原糧衛生監測網絡;開展非食品原料風險監測,系統調查非食品原料污染情況。

建立重點食品強制性標準的專項檢查制度,實施電子標簽管理制度,完善食品安全衛生質量抽查和例行監測制度,建立食品質量監測直報點。逐步完善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監測網絡。

加強食品安全突發事件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體系建設。完善食品安全應急反應機制,建立實施食品安全快速反應聯動機制,提升應急處置能力。

加強食品安全信息網絡體系建設,加強食品安全信息的交流和管理,實現食品安全監管信息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

(五)推進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

建立健全我縣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相關制度,繼續抓好全縣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試點企業的工作,及時總結試點經驗,推廣試點行業和品種。推進行業食品安全誠信自律制度建設,強化食品生產經營者的食品安全意識。

(六)推進食品安全宣傳教育體系建設

多種形式開展食品安全五進(進學校、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進機關)活動,大力宣傳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科普知識及專項整治成果,努力營造人人關心食品安全、人人重視食品安全的良好社會氛圍。

加強食品生產經營企業負責人的培訓教育,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加強政府食品安全管理、執法人員的法律培訓和技能培訓,強化依法行政;加強中小學生的食品安全教育和普及,增強青少年的食品安全意識。

(七)推進食品放心工程實施,開展綜合評價工作

食品安全綜合監管部門定期組織對全縣食品安全工作進行綜合性評價或對食品安全重點區域、領域進行針對性評價,科學評價全縣食品安全工作成效和存在的問題,以評價促工作,確保公眾飲食安全。

篇10

年我鎮的農業工作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兩大目標,繼續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努力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切實搞好為農服務,年農業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農業結構調整優化成效明顯。

1、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到年底統計,全鎮農業結構調整面積達到34580畝,其中:西甜瓜6029畝,草莓402畝,茭白2768畝,葡萄537畝,花卉花木2380畝,果桑1175畝,梨1299畝,柑桔968畝,藕688畝,淡水水產2350畝。全鎮已建成了6個千畝以上各具特色的示范基地,即:寧波港城農業示范園、陳家團大棚茭白、定橋等村花木、南林等村翠冠梨、同三等村果桑、新張俞等村淡水水產養殖等。

2、無公害產地建設有新的發展。我鎮在寧波港城農業示范園、千畝棚栽茭白列入省無公害產地和市農產品認證基礎上,年以南林村為主的千畝翠冠梨產地也獲得市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的認證。目前正在申報2000余畝大棚西瓜無公害產地認證和千畝翠冠梨、500畝葡萄申報無公害農產品認證。

3、設施栽培面積進一步擴大。我鎮通過政策支持積極引導農民發展以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設施農業,年全鎮設施栽培面積達到7108畝,比去年5275畝增加1833畝。

4、經濟效益明顯提高。農業結構調整促進了經濟效益提高,如陳家團村千畝棚栽茭白畝產量達到1500公斤,產值6000余元,凈收入3000元以上;又如黎山后、花園、陸家堰、周韓等村農戶種植的大棚草莓、大棚油桃、大棚蔬菜等畝凈收入達到5000元,高的農戶達到8000余元。農業結構調整優化,使農民得到了實惠。

(二)糧食生產穩步發展。

1、早稻面積穩中有升。由于各級領導十分重視糧食生產,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據統計全鎮早稻面積達到34703畝,比去年30956畝增加3747畝。其中種糧大戶達到670戶,種植早稻面積21475畝,分別比去年增加78戶和4551畝。

2、適用技術廣泛應用。我鎮的早稻生產以拋秧、散直播為主的省工、省本輕栽技術等得到了廣泛應用,全鎮早稻輕型栽培面積達到32556畝,占早稻面積94%。同時,以鎮示范方為基礎,幅射帶動全鎮開展測土配方施肥、病蟲綜合防治等適用農技的推廣應用,努力降低糧食生產成本,增加效益。

(三)農業各項工作扎實開展。

1、對已獲得無公害農產品的產地和產品抓好無公害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同時對全鎮種植蔬菜2畝以上1174戶種植戶進行專題技術培訓,并發放自產蔬菜上市證。我鎮還通過提高農產品質量來打響“獅山”農產品品牌,提高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2、在建立農技人員聯基地、聯大戶基礎上,舉辦種類農技培訓班6期,培訓1500余人次,印發資料1600余份,進行廣播講座6次,同時還做好拋秧盤,種子、農機具等供應服務工作。

3、基本完成涉及二個村的2800畝農業綜合開發建設任務,等待上級驗收。

4、建立健全村級財務管理制度和財務監督制度,促進了村級財務管理規范化。

5、切實做好畜禽防疫和畜牧環境整治工作,全鎮禽流感等疾病免疫密度達100%;完成了畜牧環境整治工作任務。

6、繼續建立了18人組成的6支河道專業保潔隊伍,通過落實崗位職責,加強每月一次的全面檢查,使河道常年保潔工作納入正常軌道。

7、落實了山林專業撲救隊伍和山林巡查人員,并建立崗位責任制,較好地完成了山林防火任務。

二、下步工作思路。

(一)進一步優化農業結構。

首先是將繼續圍繞發展都市農業目標,大力發展優產、高產、高效、生態農業,按照規劃繼續對區“百家園”工程之一的寧波港城農業示范園進行建設。

其次,是對全鎮范圍內在繼續抓好無公害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努力提高農產品質量基礎上,打響“獅山”農產品品牌,提高我鎮農產品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再次,是對已建成的各具特色的示范基地進一步加大對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示范,以此來帶動全鎮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提高農業適用技術的到位率。

(二)努力提高糧食單產和品質。

以鎮示范方為基地,抓好早稻中后期管理和晚稻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推廣、應用。積極開展晚稻優質、高產品種的引進、示范晚稻機械化插秧示范工作。

(三)進一步做好農業其他各項工作。

1、繼續加強村級財務管理和財務監督力度,嚴格控制非生產性開支,按規定做好村務財務公開工作,確保農村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