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問代詞范文

時間:2023-03-21 10:53: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疑問代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疑問代詞

篇1

疑問代詞疑問代詞在句中起名詞詞組的作用,用來構成疑問句。疑問代詞有下列幾個:what,who,whose,which,whatever,whichever,whoever等。

疑問代詞在句中應位于謂語動詞之前,沒有詞性和數量的變化,除who之外也沒有賓格的變化。what,which,whose還可作限定詞。

疑問副詞疑問副詞用來引導特殊疑問句,表示時間,地點,方式,原因等,常見的有:when,where,how,why等。

篇2

關鍵詞:疑問代詞;否定;演變

中圖分類號:H1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4-0211-01

“誰”、“哪”作為特指問疑問標記的同時,也具有表否定的語法功能。本文對這兩種疑問代詞表否定的用法逐一加以考察。

一、“哪”表否定用法考察

“哪”字在“五四”以前一直寫作“那”,后為了區分指示代詞的“那”,才寫成“哪”。但實際上,疑問代詞“哪”的產生卻要早于指示代詞“那”(王力,1989:83)。但從史料看,漢末以前的文獻非常少見,到了漢末,已經常見于通俗讀物佛經中時,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成了一個新詞。為了與所引文獻統一,下面也用“那”代替“哪”。

從“哪”的語法功能來看,其有表示別擇、詢問事理和詢問處所三種不同的作用,其產生時代不同。表別擇的“哪”是從“若”字變來的,最初形式是“若”,后又出現“阿耶”(呂叔湘,1992:247)。

詢問事理的“哪”,王力(1989:84)、志村良治(1995:141)認為其產生很早,大約在先秦時代就產生了。

(1)棄甲則那。(《左轉》宣公二年)

問處所的“哪”產生的時代要晚些,呂叔湘(1992:260)認為其要晚于問事理的“哪”。在漢魏六朝的佛經中已有不少用例。

(2)樹神人現,問諸梵志:“道士那來,今欲何行?”

(3)汝等今欲那去?

(2、3均轉引自來德強2001)

“哪”的非疑問用法是一個漸變的發展過程,“哪”的反問用法產生于東漢,代替了上古的“安、焉、惡”。到唐代,這種用法已經很普遍了。

對于“誰”特指問表否定的用法,前人已多有關注。最早注意到“誰”特指問表示否定用法的是王力。王力(1943:232)就討論了“誰”特指問中“誰都……”、“誰也……”的非疑問用法,盡管沒有談到否定用法,但畢竟已經注意到“誰”特指問并非都是表示有疑而問。此外,丁聲樹等(1961:162)、熙(1982:93)專門討論了疑問代詞的非疑問用法。其中,呂叔湘(1992:108)對于“誰”特指問表否定的用法討論得尤其細致,指出“誰”表示“無人”、“我不”、“我沒”的否定意義。可以說,呂先生的研究為后來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哪”在表否定意義的特指問中,主要衍生出“哪里”、“哪兒”以及“哪+動”等幾種不同的否定形式。

首先,“哪里”和“哪兒”的顯著特點是可以單用。從所表達的否定意義來看,既可以用來表達對其他對象的不滿色彩,如(4),又可以用來表達自謙,如(5)。

(4)A:你擋我的視線了!

B:哪兒啊!

(5)A:你韓語說得很棒!

B:哪里!(哪兒啊!)

我們認為有些“哪+動”結構已經發生了詞匯化,成為表達否定的固化格式,在“動詞”意義越來越虛化的同時,其與“哪”的結合卻更加緊密了。如:

(6)哪有“卸磨殺驢”的理兒?

(7)你哪來的那么多事兒?

此時,“哪+動”看起來是疑問的形式,但卻不需要聽話人做出回答。我們認為,“哪+動”結構這種詞匯化趨勢,同其否定用法的高頻使用率是分不開的。

二、“誰”表否定用法考察

“誰”產生的年代很久遠,但從形式上看,歷經下面的一些變化:從漢代到唐代有“阿誰”這種形式,到宋元時期,蛻變為“兀誰”、“幾誰”,在宋詩里,又有“誰子”、“誰個”的形式存在。“誰”表示否定的反詰最早出現在《論語》、《荀子》等先秦典籍中。

在先秦17種典籍中,“孰”使用347次,“誰”336次。“孰”略多于“誰”(王海,1982)。其中,“誰”在《論語》中出現12次,反詰用法6次;《荀子》中出現“誰”12次,反詰用法9次。可見,先秦就有“誰”表否定等非疑問用法。

從先秦到西漢,“孰”共出現81次,“誰”共出現79次。其中,“孰”指事物8例,指事物皆為無疑而問,帶有較強的反問語氣。使用的語氣詞,除1例用“乎”,余皆用“焉”(管錫華,2001)。如:

(8)“其為秦患者孰大于韓乎?”(史記?范唯蔡澤列傳)

(9)“蓄孰大焉!”(史記?孝文本紀)

到了《漢書》,“孰”共出現49次,“誰”出現81次,在總量上后者為前者的1.6倍多,“誰”已大大超過了“孰”的使用次數(胡繼明,2005),逐漸有取代“孰”的趨勢。

從后漢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誰”的反詰用法多起來,《世說新語》中“誰”出現了12次,反詰用法有5次。

呂叔湘(1992:109)指出,“誰知……”式中的“誰”是專門指“我”說的“誰”,等于“我不”、“我沒”。 董秀芳(2007)、趙靜貞(1981:71)、陳天序(2007)、李敏(2001)、陶伏平(2002)等均考察過“誰”的否定用法。

“誰”在特指問中,其表否定的句式只要集中在“誰+不/沒”式、“誰知……”式、 “誰叫……”式和“誰說……”式等。

“誰知……”式不但表示“不料”、“沒想到”等否定意思外,還具有語篇連接功能。如:

(10)我們都準備圣誕節前回國,誰知航班因天氣原因延誤,不得不在異國他鄉過節了。

“誰叫……”式常常偏后出現,從語義上看,常常通過追補解釋表達某種無奈、責怪等感彩。如:

(11)不騙你騙誰?誰叫你那么輕易相信別人了?

綜上,作為疑問標記的疑問代詞,在特指問中常常具有表否定的意義,這使得這些疑問標記也有變成否定標記的趨勢。正是由于疑問代詞的這種表否定的用法,使得特指問句同否定句表現出密切關系。

參考文獻:

[1] 王海.先秦疑問代詞“誰”與“孰”的比較[J].中國語文,1982,(1).

[2] 肖任飛.非疑問用法的“什么”及其相關格式[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b.

[3] 張曉濤.現代漢語疑問范疇和否定范疇的相通性及構式整合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9.

篇3

一天,我做了一個奇怪的夢:我和伙伴們找到了一個名叫銀16的新能源,這個能源隱藏在一個法師的法杖中,這個法杖能夠隨便控制人的思維,讓人干什么就干什么。我和伙伴們趁法師睡著后,把法杖給偷走了。經科學家證明,這種銀16能源中有一種類似人大腦的東西,可以把裝有銀16的物品有了思維,更神奇的是,能控制生命的大腦。

我突然驚醒,過了好一陣才恍過神來。我回想夢里發生的一切,心想現實社會可能也有這種能源吧。于是上網查了下資料,機器人的遙控系統和銀16的性質差不多,只不過,遙控器只能局限地控制設定好的內容,而銀16能控制所有生命的物體,當然也包括人類。有什么辦法能選擇控制呢?我想到了飛機上的黑匣子,是不是也能有一種程序可以把所有生命歸集到一起,從而進行選擇呢!

我思索了好久,突然冒出了“電燈泡”,想到了辦法:把所有生命輸入到一個程序中,就可以像翻書一樣搜尋,如同一個資料庫。有了資料庫,一切就好辦了。把資料庫與感應器裝在一個小巧的芯片內,用遙控器鎖定好,現代版的銀16就誕生了。先做下試驗,在資料庫中選擇小狗,把芯片植入狗大腦中,我按下了往前的按鈕,它真的走了,隨著一陣高呼,這次使用成功了。但是,很快就出現了新的難題:怎樣可以用其他方法來控制呢?

篇4

其實,在上學期媽媽就發覺我的眼睛有點問題:要看清電視里五顏六色的畫面,我總是身不由己地想靠近電視機,坐遠了,眼睛就會瞇攏來。

現在想來,問題出在去年暑假。那些日子里,我電腦打好就看電視,電視看好又玩電腦,還要看書、寫字。這樣連續用眼,能不疲勞嗎?

我寫字的習慣也不太好,眼睛和書本的距離太近。讀書的姿勢也不端正,有時甚至躺在床上看書。

元宵節那天,我來到綠色廣場,一只只大紅燈籠是那么的清晰,花園里的小草更綠了,散發著淡雅的清香。但這一切都借助于鼻梁上的兩塊鏡片。人生中有許多第一次,可這個第一次,我心里真不是個滋味。

篇5

這孩子——杰,太頑皮了。蹋皮球差點打翻了熱水瓶,吃奶油蛋糕成了“白胡子,小花臉”,學畫畫把紙片撒了滿池……。他趁我不注意,從床上爬到窗臺上,雪白的床單上留下了幾個腳印。“危險”!我大聲地喊了起來。他瞪大眼睛學我,“危險”!人家急,他卻逗我樂,真奈何他不得。連哄帶騙,才把他給抱了下來。腳剛著地,他就掙脫我的手,跑到書旁,爬到椅子上,隨手拿起一本書,裝模作樣地看了起來。看他那“看”書的樣子,真是又好氣,又好笑。可好景不長,他拿起我桌上的毛筆,比管你三七二十一,在我心愛的書上畫來畫去。氣得我眼淚都快流出來了。可是,啊杰呢,還在一旁嘻嘻笑。我火冒三丈,真想打他一頓,可是他是啊姨的獨生寶貝啊……

沒有辦法了,我惟有出絕招,嚇他:“老虎來了,它要吃人了……”一邊嚇他,一邊做出恐懼的樣子。這下連魂魄都嚇飛了,忙撲到我身邊,還要我去關門。

吵吵鬧鬧,哄哄騙騙,總算能熬過一個上午了,啊!當小孩子的“保母”可真不容易啊,這次開始沒學會,領會如何帶小孩,現在,我領會了。我相信,在我第二次帶小孩時,一定能夠出色,一定能夠成功!正所謂:一次生,兩次熟。所以我相信我能行!

第一次,在對待你的第一次,你也許會知道,再第一次之前,與第一次之都,給你的想法都是不一樣的,雖然第一次你是失敗,但失敗乃成功之母,你第二次就會有把握..歌都有唱呀:<一千零一個愿望>

明天就象是盒子里的巧克力糖

什么滋味

充滿想象

失望是偶爾撥不通的電話號碼

多試幾次

篇6

關鍵詞: 詞義 文化 漢語詞匯教學

一種語言的文化,首先代表了使用這種語言的人的文化、社會的文化、民族的文化。對漢語文化意義的探究是與時代的發展與世界文化融合的進程密不可分的。如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把漢語中的文化蘊涵無損失地傳達給漢語為非母語的學習者,探究這一教學法的問題,不能脫離漢語自身的特點和屬性,漢語詞義特點就是重要途徑。

一、漢語詞義中的文化蘊涵

1.詞義的民族性與社會性――詞義蘊含文化的宏觀表現

詞義的發展是在社會的演進過程中進行的,具有全民性。不同的社會和民族約定俗成了屬于自己的聲音和意義,因此只有處于同一個社會的成員,才會對詞匯的各種意義有著同樣的理解和認識,并且形成共鳴。詞義的社會性體現了語言的社會本質。“某種語言的詞義是使用該語言的社會群體在長期的言語交際過程中約定俗成的,特定的社會制度、經濟形態、政治氣候、時代背景、文化傳統、風俗習慣、民族心理等均會對詞義的形成施加影響。詞義具有社會性”①。

相較于社會性,詞義的民族性從另一個高度體現了歷史、地域、風俗、民族心理對語言的起源和對其發展演變的影響。“在詞義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它的面貌往往要受到使用它的民族條件的制約”②。如在漢語中“紅”字有喜慶美好之意,因此出現了詞匯如“紅紅火火”“紅男綠女”等,在其他一些民族中紅色則是不吉祥的象征;英語中的“pen”是鋼筆的意思,同時也有羽毛的意思,但在漢語中卻沒有此義。這就是民族的不同文化對語言產生的影響,影響了詞義的形成和它的演變發展。

2.詞義中的文化義――詞義蘊含文化的微觀表現

文化義的極大豐富與漢語的歷史悠久有關,也同漢語表達的豐富性有關。漢語中的成語典故詞語總共3萬多條,這些詞義擁有更多的文化蘊含,這是中華文明中漢語豐富華麗的最明顯的標志。與此同時,漢語文化義的豐富性還表現在文化義所涉及的層面及領域的廣泛和漢人審美取向的復雜性上。

“所謂文化義,指的是詞在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所獲得的反映一個民族風俗習慣、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等諸多文化因素的隱含義。”③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對待客觀世界、生活交際等方面都有著大體一致的共識,然而訴諸語言,由于存在不同的文化語境,落實到某個詞義上,其文化義的差別一般是非常難以理解的。

《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是針對外國學生學習中文而設的,其選詞上更注重詞匯的常用度和難度,因此對于比較生僻的文言詞和古語詞是不做過多涉及。然而,在《詞匯大綱》中,一些常用的詞匯其中深層的文化義卻是無法規避的,文化蘊藉已經滲透到了詞匯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的特定方面,只有深刻把握了它的文化義才能夠全面理解詞義,并在交流中避免由于文化隔閡而產生不必要的麻煩。

(1)民族性

文化的積淀是伴隨著一個民族的產生、生存和發展而不斷實現的過程,因此,詞匯的文化義從某個角度上成了一個民族基本生存狀態和意識的寫照。如“龍”的概念義在漢語和英語中都是存在的,但“龍”所代表的文化意蘊卻大相徑庭。在西方的《圣經》中,“龍”是可憎的怪獸,邪惡的象征,“dragon”一詞在英語中也是沒有特殊含義的爬行動物,然而“龍”卻在華夏文明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如鯉魚跳龍門,龍騰虎躍,龍飛鳳舞,等等,以及很多以“龍”命名的名勝古跡,無不體現出“龍”在漢民族中的尊貴。

(2)地域性

不同族群的生活環境是語言產生、存在和發展賴以生存的環境,因而某一種詞匯的豐富性和詞匯所產生的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有關。如火燒、燒餅、饅頭、花卷、麻花、烙餅、炊餅等面食在中國北方非常豐富,而在魚米之鄉的南方卻很少有這樣的面食名稱,比如山西陜西的各種面就有幾十種不同的名字,南方的花式點心因為種類繁多而馳名全國。

在非洲一些土著語中沒有表達“雪”這一概念的詞匯,這種由于地緣而引起的文化義差異之大可見一斑。

(3)時代性

一個時代的文明推動著一個時代文化義的發展。與之相反,文化義的存在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其所產生時代的特定面貌和心理特征。有伴隨著時代產生具有新的文化義的詞,如“鐵飯碗”“下崗”“下海”等;文明推進帶動文化義的發展和變化,如“龜”“小姐”“同志”等。

(4)隱含性

文化義不可避免地具有隱含性。首先,文化本身是民族或社會成員約定俗成的一種概念,文化義與字面義分離導致詞義的無理據性是理解一種語言文化義的天然障礙;其次,文化義在相當長時間中基本固定,一部分文化義保持不變,另一部分伴隨著社會成員的默認而發生變化。如:在漢語中,松、柏、梅、菊、竹、蘭、嬋娟、關羽、豬八戒等詞語都是某種意象的符號,都有社會文化意義。成語、典故、格言、警句、諺語、歇后語、慣用語、隱語等都蘊涵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意義。此外,表現與中國人處世態度融為一體的傳統道德的詞匯。如中國人的眾多謙辭,如“哪里”,用來表現漢文化對褒獎一種婉轉推辭,卻無形中在跨文化交際中造成了障礙,引起了歧義。

二、詞義特點對詞匯教學的制約和拓展

漢語教學實踐必須遵循漢語的自身規律,從漢語本身出發,認識詞義特點對詞匯教學的制約和拓展。

1.漢語的單義詞和單義詞的多義現象,以及在約定俗成中沉淀出固定的用法和搭配,制約了教學主體對詞匯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在教學中難度梯度的設計要從常用到非常用設計,而不是義項的多少,亦不能將一個多義詞的所有義項都作為解釋和灌輸的對象。

2.比喻義和借代義因其依賴于語境,制約了處于相對語境缺失的課堂教學的生動性。比喻義與借代義不僅使得漢語詞的詞義愈加豐富,而且使得語言在表達中因為有了修辭而顯得生動活潑,充分利用語境教學法,通過把握詞義的基本義,體會比喻借代手法是如何實現的,關注比喻義和借代義的應用語境和固定搭配,這是理解比喻義和借代義的重要方法。

3.漢語的文化義歷史悠遠,來源廣博,詞語豐富的文化內涵,影響跨文化交際教學中的文化理解。針對漢語的文化義,應先從文化詞語著手,充分利用成語、歇后語等開啟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感性認識,深入講解詞語意義中的文化義,由宏觀到微觀,由淺入深。

4.漢語詞匯的文化義不同于詞匯的概念義、語法義和色彩義,要采用更加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如果應用得恰當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會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對語言文化有著更加廣泛和深刻的理解。交際偏差和能力的缺失往往是由于對語言背景的文化因素認識不夠,把漢語詞匯文化義融入到教學中是非常有必要的。文化義的隱含性是教學中最大的難題,它背景繁復,歷史久遠,內涵抽象,意義深奧,非常難于理解。針對這些詞匯,必須把積累放在第一位,逐步滲透,對妨礙理解的詞匯應使用直接釋義法打通理解障礙,再進一步對此類詞匯進行文化上的解析。

現代漢語詞匯自成體系,現代漢語詞義特點理論是詞匯學重要理論之一。把握漢語詞義特點是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種語言,從而達到教學目的的重要手段。

從現代漢語詞義特點理論中的民族性到漢語詞匯的文化義。從漢語自身特點出發,突出文化義在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針對文化義的幾大特性和分析,詞匯教學與學習須把積累放在第一位,逐步滲透,對妨礙理解的詞匯應使用直接釋義法打通理解障礙,再進一步對此類詞匯進行文化上的解析的教學方法。認識并利用漢語詞義特點對詞匯教學的制約因素,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注釋:

①曹煒.現代漢語詞義學.北京:學林出版社,2001,6,第一版:130-131.

②葛本儀.現代漢語詞匯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10,第二版:152.

③周一農.詞匯的文化蘊含.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8,第一版:3.

參考文獻:

[1]韓陳其.論比喻義和借代義的釋義[J].語言文字應用,2004,03.

[2]方艷.論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的詞義解釋技巧[J].文教資料,2008.4.

[3]葛本儀.現代漢語詞匯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3.

[4]韓敬體.詞語的比喻用法和比喻意義[J].第三屆全國現代漢語詞匯學術研討會論文,2000.

[5]劉鐮力.HSK中國漢語水平考試詞匯大綱漢語8000詞詞典[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2.

[6]周一農.詞匯的文化蘊含[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8.

篇7

關鍵詞:陶瓷紋飾;現代藝術;應用

中國是瓷器大國,也是瓷器的發展源頭,這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藝術的發展過程中,將傳統陶瓷紋飾能與之相結合,就能促進現代藝術的繁榮發展。傳統的陶瓷紋飾的類型比較多樣化,也代表著諸多的寓意,通過對這些紋飾進行科學化的應用,對現代藝術的發展就能起到促進作用。通過從理論層面加強傳統陶瓷紋飾的應用研究,就能為現代也似乎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一、現代藝術的發展以及發展中的問題分析

1、現代藝術的發展分析

現代藝術的發展起始受到了敵意以及嘲笑,這一反映主要是來自原來那少數擁有文化生活的階層,在他們那里概念以及眼光是比較固定以及頑強的,而這些階層掌握著財富,造成了現代藝術家處境從開始就被疏落。在現代藝術發展開始的時候,如果誰想成為藝術家,就必然會受到世態炎涼的對待,這是和古代藝術家有著不同的。在經歷了長久發展之后,現代藝術的發展開始有了轉變,尤其是進入到了新的發展時期,技術水平的提高也促進了世界大融合,在科技以及文化藝術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整體的經濟水平也不斷提高,這對現代藝術設計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1]。現代藝術得到了良好發展,人們在這一方面的追隨者也愈來愈多,在將傳統的文化和現代藝術相結合下,會發生什么改變呢?這是從事現代藝術的工作者所需要考慮的,而我國作為文化悠久的古國,傳統文化也比較豐富,在陶瓷紋飾元素和現代藝術相結合下,就能有助于創新現代藝術發展。

2、現代藝術的發展中的問題分析

對現代藝術的發展過程中,由于受到一些層面的因素影響,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重復的國際主義刻板面貌的現象比較突出。現代設計藝術從上世紀初期在歐洲以及美國形成,這一新的藝術形式對工業發展的需求得到了滿足。在我國的特定環境下,上世紀八十年代現代藝術設計在我國得到了發展,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現代藝術設計已經有了新的發展面貌。但是世行發展以及商業形式的功利化因素影響,使得現代藝術設計的抄襲現象比較突出,發展過程中沒有充分重視創新性,這就很難創造出有著中國特色的現代藝術。現代藝術的發展過程中,在現代藝術設計的教育方面沒有得到充分重視,這也對現代藝術的進一步發展有著很大的阻礙。現代藝術的發展和教育是緊密聯系的,只有充分重視現代藝術教育的系統性發展,才能有利于其更好進步。我國的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發展中,經過了改革開放在發展的速度上就比較迅速,從整體上提高了現代藝術設計發展水平[2]。但是在實際教育中也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對現代藝術的進一步發展就有著很大阻礙,現代藝術教學的資源以及規劃和基礎設施等,由于受到經濟發展區域的不同,在整體上還沒有得到平衡化的發展,這些方面都會影響現代藝術的進一步發展。現代藝術設計發展中在新技術的應用環境下也有著很大影響。藝術設計是整體性的,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在當前的經濟繁榮環境下,對經濟成果就要有新的認識,從多方面加強重視。在新技術的應用下,促進現代藝術的良好發展。但是當前現代藝術設計當中的計算機技術應用泛濫的現象比較突出。數碼圖像技術的應用成為新的新的藝術形式,為實際的藝術創作提供了新思維,對設計人員而言,新技術的應用對優化設計提供了很大幫助。但是在計算機技術的應用過程中,過度的運用,不注重思考,對創作的作品沒有注入精神靈魂等,這些都不利于現代藝術的發展。

二、傳統陶瓷紋飾的類型以及時代特征分析

1、傳統陶瓷紋飾的類型分析

中國陶瓷,不但歷史久遠、分布廣泛、數量巨大、品類繁多,而且還隨著時代的進程不斷地更新著自身的面貌。從原始陶器的加飾,到釉的發明、化妝土的運用、剔刻方法的出現、彩繪裝飾的普及等,每個時期都會涌現光彩熠熠的精美之作。古代陶瓷的紋飾特征歸納起來大致有神話傳說,歷史人物故事、宗教文化、飛禽走獸、花卉翎毛,以及風俗習慣等。古代陶瓷的紋飾,反映出中國歷史悠久的陶瓷文化,瓷器上的紋飾圖案的文化是豐富多彩的,值得文學家去探討研究,釋其文化寓言,既有趨吉避兇的吉祥,也有對生活美好的憧憬[3]。中國傳統陶瓷紋飾的類型比較多樣,通過不同的紋飾也能表達不同的含義。陶瓷紋飾中的幾何紋飾是比較常見的紋飾類型,這一類型的紋飾通常是通過幾何圖形所組成。編織紋飾就是其中之一,這一紋飾有著比較濃厚的傳承性,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陶器上比較常見。編織紋在青瓷以及印紋硬陶和灰陶器上是常用的裝飾。在紋樣有人字狀以及方格狀等等。還有事網紋飾,也稱為方格紋,也是比較原始的紋樣,圖案主要是把放歌以二方連續以及四方邊疆形式進行展開的,在形狀上類似于漁網。還有事條紋,也是原始陶瓷裝飾紋樣,相對較短以及獨立的線條所構成,有豎線以及橫線和斜線等多種的形狀。在表現的技法方面主要是通過刻畫以及壓印和彩繪等。在幾何紋樣類型中,還有篦紋以及剔刺紋、云雷紋、回紋弦紋等。陶瓷紋樣類型中的植物紋也是比較重要的一種紋樣類型。例如蓮花紋,重視對瓷器裝飾最早的花紋,也是比較典型的宗教紋樣之一。比較常見的有對稱構圖的一把蓮,以及均勻齊式的構圖的二把蓮以及三把蓮等。紋樣類型中還有蓮瓣紋,是將蓮花的花瓣作為主要的裝飾紋樣的類型,蓮瓣紋在瓷器方面出現在南北朝時期,這就和我國的佛教盛行有著很大的關系。植物陶瓷紋樣中的寶相花紋也是比較重要的一種紋樣,主要是將自然界當中花卉的花頭進行了藝術性的處理,使之能夠程式化以及圖案化[4]。在呈現的形式上就主要有平面團形以及立面層疊形。植物紋樣中的牡丹紋也是比較重要的紋樣類型,指以牡丹花為主題的紋飾。唐代人崇尚牡丹,金銀器等常以牡丹紋為裝飾題材。宋代人受其影響,視牡丹為富貴花,瓷器上盛行牡丹紋飾,宋定窯、磁州窯、耀州窯、景德鎮窯等在瓶罐、盤碗、盒枕等器皿上大量采用。表現技法有刻花、印花、繪畫等;形式有獨枝、交枝、折枝、串枝、纏枝等。定窯器上常出現一枝獨秀的單朵牡丹,耀州窯瓷器上多見花朵兩兩相對,磁州窯枕面上還可見隨云頭形曲線繪畫3朵牡丹。構圖方式有適合式、對稱式、均衡式等。

2、傳統陶瓷紋飾的時代特征分析

傳統的陶瓷紋飾的時代特征比較突出,在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紋飾主要是彩陶,彩陶的圖案是裝飾的重點,在肩部以及口部的紋飾比較豐富。我國的彩陶文化早期的時候,主要是分布在黃河中游的河南以及陜西一帶,比較重要的類型就是半坡以及廟底溝,在彩陶的紋樣形式上比較簡單化以及樸素。在紋樣的主題方面也比較多樣化,母題有魚、鹿、蛙等動物紋和人面紋,少量植物枝葉紋,以及由直線、橫條、三角形、折波、斜線和圓點組成的圖案花紋。其中魚紋數量較多,變化豐富,形象生動,有單體和復體兩種組合,某些圖案紋亦可能由魚紋簡化演變而成。紋樣的組合變化多端,或對稱,或不對稱,或由同一母題的花紋連續組合,或取不同母題的花紋連續組合,氣紋飾部位與器物造型配合相宜,均達到最佳的裝飾效果[5]。這些陶瓷的紋飾在現代人來看也有著美感,紋飾的協調性以及對生活風貌的展現和審美觀念的呈現等,和現代藝術設計發展的結合有著可行性。陶瓷紋飾在的象征性以及裝飾性和也似乎對載體依附性的特征,在現代藝術設計中進行應用,也有著鮮明的呈現。陶瓷紋飾的內在精神能夠通過“圖必有意,意必吉祥”來進行形容。這是對中國民族的獨特精神表現,在陶瓷紋飾當中就有著諸多紋飾通過借物寓意的方式來表達吉祥以及對美好生活追求的例子。從陶瓷紋飾的象征性特征上來看,這是藝術表達的重要方式,是人類對自然和社會關系進行的總結,通過象征性的內容集中化的呈現。陶瓷紋飾的裝飾性特征也比較突出,在面對新的發展時代,陶瓷紋飾的裝飾性特征就得到了鮮明呈現,在現代藝術設計當中的應用,突出了現代藝術的獨特風格,以及在中國特色特征上也有著呈現。再有就是陶瓷紋飾的依附性特征的呈現,陶瓷紋飾是通過瓷器為載體,在紋飾繪畫方式進行美化造型,對陶瓷的藝術價值進行提高。這一特征在現代藝術設計中也能鮮明的呈現,陶瓷紋飾在和現代藝術進行有機結合下,對現代藝術設計的藝術價值就能得到有效提升,在藝術的特點上也比較鮮明。

三、傳統陶瓷紋飾在現代藝術中的具體應用

將傳統的陶瓷紋飾在現代藝術當中進行應用,就要充分注重遵循相應的原則。在科學性的原則層面要加強重視。陶瓷紋飾的種類比較多,不同的紋飾所表現的含義也有著不同,所以在將陶瓷紋飾和現代藝術進行結合的時候,就要能充分重視科學化的原則,將紋樣的內涵能通過現代藝術設計的形式加以呈現,增加現代藝術設計的文化內容,這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有著積極作用。陶瓷紋飾的實際應用過程中,也要注重整體性原則的遵循,在對陶瓷紋飾應用中,對現代藝術設計的整體性內容呈現加強重視,促進設計的效果良好呈現。將傳統陶瓷紋飾和現代平面設計進行結合,能促進平面設計的風格多樣化呈現。當前的平面設計發展在新技術的支持下有著很大進步,平面設計過程中所運用的元素也比較多,其中的文字以及圖形和版式等應用是比較重要的內容。在將傳統陶瓷紋飾與之相結合下,就能促進設計的風格多樣化呈現,以及在設計內容方面豐富化呈現[6]。例如在標識的設計過程中,就可將陶瓷紋飾與之相結合。標識是公司企業的團體象征,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浸染下,所以企業管理者也對吉祥的蘊意追求比較重視。在對標識的設計中,通過和陶瓷紋飾進行結合,就能呈現出與眾不同的設計形式。例如:中國聯通公司的標志設計,就是通過對中國陶瓷紋飾的運用,是通過回環貫通的中國陶瓷紋飾盤長紋樣進行演變的。盤長有著長久永恒的意思,符合人們對吉祥如意的心理期待。標志中的“中國紅”是蘊含著中國人幾千年情結的顏色。無形中又增加了企業形象的親和力,進一步拉近了與觀者的距離;“同心結”圖案中的四個方形有四通八達、事事如意之意,六個圓形有路路相通、處處順暢之意;標志中的十個空穴則有圓圓滿滿、十全十美之意。無論從對稱性還是偶數的講究來說,該圖案都洋溢著古老東方民族流傳已久的吉祥氣息[7]。現代藝術設計中對傳統陶瓷紋飾的應用中,在吉祥物的設計方面也能加以應用。比較熟悉的就是奧運福娃的設計,在這些吉祥物的設計都是采用魚、熊貓、藏羚羊、京燕、奧運圣火,其本身就能代表歡樂、力量、激情、健康與繁榮。在將陶瓷紋飾和現代藝術設計相結合下,就能增加藝術品的文化底蘊,這對傳承傳統文化也有著積極作用。將傳統的陶瓷紋飾在包裝藝術設計中進行應用,也有著積極作用發揮。產品的包裝設計是現代藝術設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裝設計的創意性能給人第一印象,也對產品的銷售情況有著很大影響。所以在包裝設計過程中,通常會采取有著吉祥寓意的紋飾加以應用,這些主要是為了能夠迎合消費者的心理,對自身品牌形象的提高。將傳統陶瓷紋飾中的一些植物紋飾應用其中,就能對產品包裝設計起到美化的作用[8]。如將蓮花紋飾與產品包裝設計相結合,就能給人一種純潔的感受,這對消費者的購買欲的激發就有著積極作用,并且也會對產品貼上文化標簽。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將傳統的陶瓷紋飾和現代藝術的結合應用,能將傳統的文化和現代藝術相碰撞,這樣就能表現出不一樣的設計風格。現代藝術設計的不斷發展演變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的借鑒以及應用就成為現代藝術發展的新方向,只有通過從這些基礎層面得到了加強,才能真正有助于我國的現代藝術良好促進。希望能通過此次理論研究,有助于促進現代藝術的進一步發展,從理論上能對實際發展給予支持。

參考文獻

[1]張馳.淺談中國陶器上的傳統紋樣[J].明日風尚.2016(16)

[2]周子強.現代鈞瓷龍形耳飾的造型特征[J].中國陶瓷.2016(08)

[3]郭恒.試論現代陶瓷設計中如何融入時尚元素[J].才智.2015(36)

[4]魯毅.淺談現代家居裝飾中的陶瓷藝術[J].門窗.2015(11)

[5]李博.陶瓷材料在地鐵公共藝術空間中的應用[J].學園.2015(11)

[6]扈亞改.唐代長沙窯瓷器對現代陶瓷藝術的影響[J].作家.2014(24)

[7]劉娜娜,高秀艷.新石器時代彩陶與油陶彩繪比較研究[J].藝術教育.2014(09)

篇8

膠片電影、數字電影與電視熒屏之間的技術狀況分析

1.清晰度經過對洗印廠洗印加工制作工藝全過程技術數據的調研,我們可以確認35mm膠片的清晰度與印片次數,對影片播放的技術質量產生嚴重的影響。影片原底片的水平清晰度可達到4K,翻正片的清晰度可以達到2K,翻底片的清晰度只相當于原底片的40%~50%,清晰度約等于1.6K左右。我們在電影院里看到的發行拷貝至少要經過3至5次印片洗片,其清晰度只有原底片的20%~30%,即1K左右。我們進一步分析調制度信號可以發現,在20MHz~30MHz區間內視頻特性的調制度信號比35mm發行放映拷貝要高,但超過30MHz區間的視頻特性調制度,膠片仍然有調制輸出,而電視信號的調制輸出急劇下降為零。這說明了為什么在電視熒屏上播映膠片電影時,圖像雖然不如電視圖像信號清晰,但看起來卻比較柔和,而電視圖像雖然很銳利,但感覺比較硬的主要原因。2.景深范圍比較原視頻攝像大多采用CCD成像,其成像尺寸只有35mm電影膠片的1/2.5,所以在使用相同焦距和光圈拍攝時,攝像機與35mm電影膠片攝影機的景深范圍相差約2.5倍。要保持同等焦距并能夠確保正確曝光,只能運用攝像機自身的電子快門減小曝光量。這個因素是導致視頻攝像影片的景深低于膠片電影攝影景深的重要原因之一。3.膠片/攝像機/監視器的伽瑪特性比較膠片的彩色還原區域比電視監視器大,特別是膠片的綠基色與電視有比較大的差別。由于35mm膠片與電視監視器的伽瑪特性曲線是不相匹配的,所以在膠片電影拍攝現場從電視監視器里看到的視頻圖像與通過洗印加工印制后實際得到的圖像灰度也是不一致的,因此在拍攝35mm膠片電影時,現場電視監視器只能用于取景構圖,不能用于圖像質量和彩色還原效果的正確判定。采用高清攝影機拍攝時,由于數字視頻信號在拍攝、制作及播映的各個階段技術指標的相對一致性,視頻信號在前后期均可采用電子手段進行伽瑪校正、輪廓校正等處理,并可參考電視監視器進行圖像的色調、灰度層次、風格等調整控制,拍攝時即可通過標準電視監視器基本判定電視熒屏播映時的圖像質量和色彩效果。4.膠片電影在電視熒屏上播映的技術特性優劣狀況分析(1)圖像方面的分析比較綜上分析膠片自身具有較高的清晰度、景深和色域,但要放到電視熒屏上播映時要經過必不可少的加工制作程序。膠片電影經過多次復制加工后,自身優勢不僅被嚴重衰減,還附加上多種瑕疵,若影片膠轉磁所選用的拷貝質量低下,如存在劃痕、臟斑、藥膜脫落、色彩不均勻、密度不正確等情況,均會嚴重影響影片膠轉磁母版帶的技術質量,而且膠片電影大多采用每秒24格的拍攝速率,此速率是保證人眼觀看活動畫面連續、感覺不閃爍的最低閥門值,但當被攝物體快速移動或攝影機快速移動時,我們仍然會感覺到物體動作不夠連貫的抖動現象。(2)聲音方面的分析比較目前在《CHC高清電影》頻道播映的影片聲音,全部采用1、2聲道立體聲、3、4聲道杜比數字多聲道編碼的音頻模式,電影多聲道的音響效果在電視播映中很難得到充分的展現。膠片電影的聲音要通過光學轉錄、沖洗、印制光學聲底的翻正片、翻底片,再經印片將聲音合成到拷貝上。原始聲音經多次轉換復制加工后,影片聲音高低頻段的頻率響應數值及聲壓級響度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衰減現象,若拷貝留銀不均勻,還會產生斷續的破音和雜音。另一個影響膠片電影聲音質量的原因是,由于我國電視采用50i的播映速率,所以在膠轉磁時,我們通常選用與我國電視播映頻率相同的每秒25幀50場的轉磁速率,電影從拍攝時的每秒24格增加到每秒25幀50場,聲音運行速度會增加4%,影片特殊處理頻段的頻率響應易產生高低頻失真等現象。5.數字視頻節目在電視熒屏上播映的技術優劣狀況分析(1)圖像方面的分析比較數字視頻節目拍攝時采用與我國電視播映時完全相同的隔行掃描,頻率為每秒25幀50場。圖像視音頻模/數轉換在攝像機成像記錄時一次性完成,后期圖像和聲音制作如:畫面剪切、音頻編輯、圖像色調、灰度層次、復制等制作處理過程,理論上全部實現了數字化無損錄制,與膠片電影制作過程相比具有比較明顯的優勢。但在影像曝光時,因攝像機固有的電子限幅特性,畫面會失去部分在后期制作時無法彌補的高亮度和暗部的圖像信息。在觀看電視畫面時,會感覺圖像缺乏暗部和亮部層次的信息。(2)聲音方面的分析比較目前,前期拍攝使用的數字視頻攝錄設備,基本具備同步記錄聲音的功能,數字音頻在前后期復制轉錄過程中,聲畫同步,編輯及混錄操作相對簡單。電視播映時,對人耳聽覺造成的頻響損失也比較小。

提高電影高清磁帶版本節目在電視熒屏上播映的技術質量

1.改善膠片電影的特性調整35mm膠片拍攝的電影若要在電視熒屏上播映時獲得較好的效果,需要以常規的電視伽瑪曲線為基礎,通過改變膠片暗部及中間部分拐點的位置和高亮度部分的斜率,充分挖掘和發揮膠片乳劑的優勢,改善彩色膠片的伽瑪特性,以更好地適應電視熒屏播映的技術需求。2.提高攝影設備的技術質量數字攝影機成像器件輸出的模擬信號需要經模/數轉換器把模擬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記錄在高清磁帶或數字載體上,轉換器的量化比特數越高,數字攝影機數字圖像處理的精度越高,誤差越小,由量化造成的量化噪波也越低。隨著全球數字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有理由相信,高端攝像設備拍攝的影片會越來越多,影片的整體技術質量也會越來越好。3.提高影片膠轉磁的技術質量影片膠轉磁技術性能指標的優劣對廣大觀眾在電視熒屏上觀看到的影像質量密切相關。提高高清膠轉磁軟/硬件設備的技術指標,注重降噪系統及調色系統的配置和使用,加強廣電系統內外的專業技術交流和技術培訓,進一步提高膠轉磁工作人員的技能水平。4.積極推動國家電影檔案影片數字化修護工程的成果運用對于任何一個國家的電影文化遺產保護和電影產業發展來說,我們殷切期待著,影片數字化修護工程成果的推廣運用,在給廣大觀眾帶來無限驚喜的同時,可有效提高電影高清磁帶版本的技術質量。5.電影數字化發展是全面提高電影高清磁帶版本節目技術質量的終極目標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數字技術已成為當今世界的領先技術,電影經過百年磨礪,現今已向數字化全面發展。隨著21世紀的到來,數字化浪潮正以所向披靡的姿態涌向各個國家的院線大銀幕,數字電影的技術水平經過近幾年自我的不斷完善和數字設備的更新換代,展現出的色彩斑斕、聲情并茂的高端數字影像已經令全世界億萬觀眾所接受。數字時代的到來勢必成為全面提高電影高清磁帶版本節目技術質量的終極目標。6.積極推進全網絡化電影制作工作流程按照廣電總局“電視臺數字化網絡化建設白皮書”的指示精神,在廣電系統內全面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攝、制、審、存、管、播等流程,盡量減少磁帶復制和母版帶使用的頻次,避免因復制磨損等因素,造成影片視音頻信號的損失。

結束語

篇9

么,給校長的一封建議書,紅領巾心向黨,未來的機器人小我的一次科學嘗試戴下

太陽終于探出了半個頭,那么大,那么紅,接著像被誰推了一下,猛地跳了出來,變成了純金色。我的一次科學嘗試戴下

最早出現的啟明星,在這深藍色的天幕上閃爍起來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個廣漠的天幕上只有它一個在那里放射著令人注目的光輝,像一盞懸掛在高空的明燈。青蛙碧綠的身體上布滿了墨綠色的斑點,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過了氣,一鼓一鼓的。三唑侖片三唑侖

夏天,雨點嘩啦啦。天上的雨點像篩豆子似的往下直掉,打碎了如鏡的湖面,嚇跑了原本想跳上水面看看雨景的小魚兒。這時候,一個高個子青年人匆匆忙忙 地朝了鋼口跑去。他頭上戴著鴨舌帽,鴨舌前吊著一副藍色的眼鏡,滿臉通紅,流著汗水,腳穿帆布襪子和厚鞋,手上戴著帆布手套。史人物,再見了,母校,家鄉的

篇10

關鍵詞: 人稱代詞 日語教學 漢語

漢語的人稱代詞包含你、我、他。日語中的人稱代詞也和其他許多語言一樣分為第一人稱、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而日語的稱呼語要根據不同的場合,根據說話者、聽話者和第三者之間的不同社會地位和輩分來使用。漢語中人稱代詞的使用比日語相對多一些,在日語中,經常出現人稱代詞被省略或是用其他稱呼(名字或職務等)來代替的情況。特別是在日常會話中,被代替的情況更加常見。

一、第一人稱

第一人稱指說話的一方,比如“わたし(ヒス)”“わたくし(ヒス)”“わし()”“あたし(ヒス)”“ぼく(ジ)”“おれ(-ゥ)”等。下面將分別舉例說明。

1.わたし(私):第一人稱代詞,最常用的“我”。一般場合、正式場合都可以用,且男女通用。

わたしは 學生です。我是學生。

2.わたくし(私):這個雖然漢字和わたし一樣,且男女通用。但使用場合是要在比較嚴肅正式的場合。

わたくしが 今日の司會を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今天,我是會議的司儀。

3.わし():一般是老年男性或是相撲選手用語、可顯得地位高,身份重,有修養。

わしのをけ。聽我說。

4.あたし(ヒス):女性用語,漢字和わたし一樣。說出口會有嬌滴滴的感覺。用于比較隨意的談話中。

あたしは 來月 中國へ行くつもりだ。我打算下個月去中國。

5.ぼく():“わたし”的自謙語,一般是青年男子用語,顯得活潑有朝氣,有陽剛之氣。

君が行くなら,も行く。如果你去的話,我也去。

6.おれ(俺):多是男性用語,女性用這個的也有,但顯得比較粗獷和豪放,一般同輩或者對自己身份、地位低的人使用“我”。

そんなこと,俺にあるか。那樣的事情,和我有關系嗎?

在現代漢語中,第一人稱代詞使用時,一般用“我”來表達,較少使用謙稱,過去曾經使用過的第一人稱謙稱“老朽”、“鄙人”、“在下”等,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漸漸消失了。日語有簡體和禮貌體之分,劃分得比較細致,使用上要求也比較嚴格。人稱代詞根據階稱的不同,即說話人和聽說人的禮儀關系分為簡體和禮貌體的形式。

另外,日語中第一人稱常被省略,例如“、キ、ニ、?”ィ我愛你!ウ句中的“我”和“你”都被省略了,這種現象在日語中是常見的。

二、第二人稱

第二人稱是指談話的對方,比如“あなた、(方)”、“あなたがた、(方方)”;“あんた”、“あんたたち”、“きみ(セ)”、“おまえ(、エヌ-)”等。

1.あなた(方):男女老少通用,是對對方的尊稱。初次見面或者互相不太熟悉,或熟悉也需要對對方尊重的時候使用。日本一般妻子叫丈夫或者自己孩子的時候也使用,特別在動漫“蠟筆小新”中,他的媽媽經常這么稱呼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但在日文里很多情況下是不說這個詞的,熟悉了之后便可稱呼對方姓名即可。

(1)您:

私は福岡まで行きますが,あなたはどちらまで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か。

我去福岡,您去哪兒?

あなたより申請のあった件については目下討中です。

關于您申請的那件事目前正在討論。

(2)你:

あなたは 本大會において優秀な成績をめたので,ここに表彰します。

你在這次大會上取得了優異成績,特此給予表揚。

あなたは 入社したばかりだから,事情がわからないのはしかたがない。

你剛進公司,所以對情況不了解也是情有可原的。

(3)妻子稱呼自己的丈夫時:

あなた,ちょっと來てくださいな。唉,親愛的,你來一下呀。

2.きみ(君):平輩之間或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之間的稱呼。對初次見面的人,千萬不能用,是很大的失禮。

きみたち你們。

あ,セでしたか。啊,原來是你呀。

これは。。セにあげる。這個給你。

3.おまえ(御前):平輩之間或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之間的親昵稱呼,熟悉的朋友之間也使用。但是對初次見面,或者比自己大的人使用的話,是表示不尊重,蔑視。

、エヌ-に。。これをくれてやろう。這個給你吧。

、エヌ-を育てるのに。。ずいぶん苦したよ。把你撫養大,可費了不少苦心呀。

おれ、エヌ-と呼び合う間柄。我們是互相稱兄道弟的親密關系;咱們是哥們兒。

4.きさま():比較輕蔑的稱呼,一般不用。

你;你這個東西,你小子。

きさま、なんかにわかるもんか。你哪里懂得!

きさまは生意だ。你這個東西太囂張了。

メヤノマモノラ リウフカネタエアネエ。オトネ醯ツヤ

、「、ハ、ソセセイ、ユ、°ウセ、エヌ-イ、エ、、イウセイきさまウ

現在漢語常用的第二人稱代詞有“你”和“您”,“你”是一般的表達,“您”是尊敬的表達,第二人稱復數一般用“你們”來表達。而日語中的第二人稱代詞的數量多,使用時要根據場合、性別和與談話對方的關系等選擇不同的第二人稱代詞。也許剛學日語的人沒有感覺到,但是在聊天的時候,對對方的尊重是不可缺少的。初次碰到的人,不管是比自己小還是大,不熟悉的情況下,如果使用“君”,“おまえ”等,肯定就會造成很失禮的結局,并給對方留下很不快的印象。所以,在學習日語時,對于初學者來說這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日語教學中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三、第三人稱

第三人稱指說話人、聽話人以外的第三者。通常的表達有“かれ(彼)”表示“他”,“かのじょ(彼女)”表示“她”。復數的表達形式是“かれら、かのじょたち”。

例句1:かれは科學者だ。他是個科學家。

2:彼女はすぐれた數學者だ。她是一位出色的數學家。

女性第三人稱的“彼女(かのじょ)”。在日語口語中,不僅僅是泛指第三人稱,還有特指自己女朋友的意思。男性第三人稱的“彼(かれ)”則沒有這種歧義,而是有一個單獨的詞匯“彼氏(かれし)”來特指男朋友。

1.アヒハマ、マ。。、、、、ケ、オ。。。。。ト耨ミ男朋友嗎?

2.きみの彼女を介しようか。請介紹一下你那位。

因此很多場合為了避免發生歧義,盡量避免使用女性第三人稱的“彼女(かのじょ)”這個單詞,除非雙方都知道不存在發生歧義的可能性,一般日語很多場合省略雙方前后文都知道的人稱代詞,對于不得不使用女性第三人稱的“彼女(かのじょ)”的場合,又擔心產生歧義的時候,可以使用“さん”。但是使用日語時千萬注意,任何場合都不能省略名字后面加尊稱的后綴“さん”,但是不加不是單純的不尊敬,而是非常失禮,日本稱為“名前呼びて”。在教學中,學生常常會忘記在人稱后面加上(さん),也是學生經常忘記的,所以要特別注意。

除了“かれ(彼)”和“かのじょ(彼女)”的表示之外,日本人的第三人稱比較常用的是“あの人”或者“あの方”。他們在跟人說話時,一般都是“名字+さん”的形式。自稱的時候,只說名字,我是誰誰誰“名字+です”這是敬體形。

還有,在敘述第三人的時候,有時候用“あちら”來表示。。-、ウ、チ、E、ス、チ、ア分別來表示這個人、那個人。

例句:あちらはどなたですか。那位是誰?

あちらは 私たちの日本先生です。那位是我們的日語老師。

四、總結

每一種語言的表達習慣主要是由它所處的社會、文化、生活習慣等諸多因素決定的,人稱代詞是其表現形式之一。在日語里面,人稱代詞的選用要考慮到當時的場合、內容,以及與對方的關系等各種因素。所以,用日語交談中盡量不直接使用純粹的人稱代詞指示他人,而是多次采取名字后面加尊稱的后綴“さん”的表達手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使學生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不能用中文的思維方式去使用。

參考文獻:

[1]皮細庚.新編日語語法教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2]候仁鋒.漢日第一人稱代詞的使用異同比較.日語知識,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