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就業范文

時間:2023-04-07 07:08: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定向就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定向就業

篇1

第一條國家教委、中央其他部門所屬高等學校可面向內蒙古、廣西、貴州、云南、、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九省區,以及國家重點建設項目中工作環境比較艱苦的單位定向

第二條國家教委所屬學校除第一條規定范圍外,還可面向農業、林業、地質、能源、建材、氣象、國防軍工、等部門中,個別工作環境比較艱苦的單位定向。

第三條農業、林業、能源、地質、氣象、建材、測繪、輕工、司法、國防軍工系統所屬的某些學校,可分別按隸屬關系面向農場、牧場、生產建設兵團、林區、林場、礦區、油田、野外地質隊、水電施工基地、遠洋捕撈生產船隊、海水淡水養殖場、氣象臺站、鹽場、勞動勞教場所,以及國防軍工三線等地區定向;農業、林業院校應注意為農村培養農村中學專業技術課師資。

第四條省、自治區、直轄市所屬學校可面向教育基礎比較薄弱的老革命根據地、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山區、邊遠地區的縣,以及工作環境比較艱苦的行業定向;中央部門所屬學校為地處上述地區的本部門所屬企事業單位培養人才可實行定向。

第二章定向計劃編制原則和程序

第五條國家教委所屬高等學校

(一)各有關部門、地區根據本部門、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參照歷年畢業生分配名額,分別向國家教育委員會、有關高等學校提出分學校、分專業的定向需要計劃;

(二)學校參照定向部門、地區的需要,編制分部門、地區的定向招生來源建議計劃,其比例不超過年度國家任務招生總數的5%;學校在各省(區)定向招生數(含為中央部門所屬單位定向數)不得超過在該省(區)招生名額的50%。學校分專業定向計劃報國家教委備案。

(三)國家教育委員會根據定向部門、地區的需要,綜合平衡學校編制的定向招生來源建議計劃,與普通高等學校招生來源計劃一并下達執行。

第六條中央其他部門所屬高等學校

(一)中央其他部門所屬高等學校定向比例一般不超過當年國家任務招生計劃總數的5%。

(二)中央部門分學校定向招生來源建議計劃,由主管部門報國家教育委員會審核下達;分專業定向招生來源計劃,由主管部門下達并報國家教委備案。

第七條省、自治區、直轄市所屬高等學校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主管部門根據人才培養規劃和定向地區、行業的需要,確定適當比例,制訂定向計劃。本科學校定向比例不宜過大。

第八條定向生可以安排在定向分配地區招收,也可以在生源數量較多、質量較好的地區招收,畢業后到定向地區工作。

第三章招生

第九條定向計劃是國家任務招生計劃的一部分,要認真貫徹德、智、體全面考核、擇優錄取的原則,切實保證新生質量。

第十條填報志愿

(一)各中學、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辦公室、各有關單位應動員考生報考定向招生的志愿,立志建設家鄉,建設邊疆,到艱苦地方建功立業。

(二)省、自治區、直轄市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辦公室向考生公布高等學校在本地區招收定向生人數、專業、定向招生及就業的地區等。

(三)選報定向志愿的考生,應填寫《定向生志愿表》(一式四份),由考生及其家長簽字,縣、市招生辦公室蓋章,放入考生檔案。被學校錄取的新生,由學校在《定向生志愿表》上蓋章。交考生報考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招生辦公室一份,定向就業的部門或省、自治區、直轄市高校畢業生分配部門一份,學生及所在學校各存一份。

《定向生志愿表》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招生辦公室制訂。

第十一條錄取

(一)高等學校應根據考生填寫的定向志愿錄取定向生,并在錄取通知中注明定向地區或部門。

(二)高等學校錄取定向生,一般與非定向生執行同一錄取分數標準,在院校錄取控制分數線以上如果不能完成定向招生來源計劃,可在該院校錄取分數線以下二十分以內擇優錄取;如仍不能完成計劃,學校可以將計劃調往考生數量較多,質量較好的地區招生,或在原地區招收非定向生。

第四章在校期間的待遇

第十二條定向生免繳學雜費。

第十三條定向生除享受國家規定的普通全日制高等學校在校生的待遇外,還根據學習成績和表現享受定向獎學金。

定向獎學金由接受定向生的地區或部門,根據國家教育委員會下達的定向計劃確定的名額設立。

定向獎學金的發放標準和辦法由接收定向生的部門、地區根據國務院國發[1986]72號文件的精神及國家教育委員會、財政部(87)教計字139號文件的規定擬訂。

第五章定向生在校管理及就業政策

第十四條定向生在校期間的管理,按原教育部(83)教學字001號文頒發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學籍管理辦法》執行。

第十五條學習成績優秀的定向生經所在單位同意可以報考研究生。畢業后仍回原定向地區或部門就業。

第十六條招生時沒有完成定向招生計劃的學校,可在新生中征求志愿,為申請定向獎學金的學生補辦定向手續。

第十七條定向生畢業后,依招生時確定的地區或部門范圍內實行“雙向選擇”就業。即:主管畢業生分配的部門負責向本地區、本部門有關單位推薦,畢業生選報志愿,用人單位考核錄用。

如定向地區或部門因情況變化不再需要,定向生可按國家任務招收的學生的方式就業。經教育拒不去定向地區或單位工作的畢業生,須退還所得全部獎學金,補交學雜費,并向學校繳納部分培養費。

定向生的服務期限,一般不應超過6年(含見習期1年),服務期滿,允許其流動。

第六章職責分工

第十八條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主管部門、中央有關部委教育司(局),會同畢業生工作部門,負責制訂本部門、地區所屬學校定向計劃;向國家教委和有關高等學校提出定向招生生源建議計劃;落實并制定定向獎學金發放辦法。

篇2

關鍵詞:定向就業模式;超市管理專業;就業

定向就業模式是指高等職業院校根據各類企業對高等職業技能型人才規格的要求,校企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需求方案,簽訂用人合同,并在師資、技術、辦學條件等方面合作,共同對專業學生進行培養、職業指導等一系列教育教學活動的新型就業模式。

一、高職超市管理專業定向就業模式的實踐

亳州職業技術學院是亳州市一所市屬高等職業院校,在2003年升格以后,依托亳州市經濟發展對高等職業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按照市場化、開放式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辦學思路,不斷加強內涵建設,以超市管理類專業建設為龍頭,與多家企業合作開展定向就業模式,培養亳州本地企業所需的人才,服務亳州市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其中以與亳州市金色華聯超市有限公司合作開設的“金色華聯班”最為典型。

(一)簽訂定向就業培養協議

經過長期合作,校企雙方達成協議,在超市管理類專業中開設“金色華聯班”,按照企業的需求實施定向就業模式,并明確了校企雙方的權利與義務。雙方通過協商就“金色華聯班”的管理、教學與實習等簽訂了一系列相關協議,用以規范和保證“金色華聯班”專業學生培養工作的正常開展。

(二)成立相應的組織結構

為了加強“金色華聯班”專業學生培養工作的組織與實施,雙方成立聯合教研室,具體落實和執行工作任務。亳州市金色華聯超市有限公司委派專人專門負責“金色華聯班”事宜;學院具體負責日常管理工作。雙方保持經常性的聯系與溝通,及時解決“金色華聯班”專業學生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對“金色華聯班”進行培養與考核是定向就業模式培養過程中的關鍵環節,關系到整個就業情況的成敗。在“金色華聯班”的培養過程中,首先,根據企業崗位需求和職業能力要求,雙方共同設計人才培養方案,開發專業核心課程,編寫工學結合的特色教材。聯合教研室對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進行重新修訂,在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三大模塊的基礎上,加入企業特色課的模塊,培養符合合作企業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企業特色課模塊的教學主要由企業選派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超市管理人員擔任。同時學院派教師下到企業基層進行鍛煉,不斷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并為企業提供服務。其次,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實現校企雙方的互惠雙贏。學院提供場地,企業按照自身的需求投資建設模擬連鎖便利店實訓基地,為學生實訓提供條件;由企業按照要求對學院實訓教師進行培訓,或者由企業連鎖經營管理人員擔任負責實訓指導。再次,雙方共同參與“金色華聯班”的管理。學院提供辦公場所和設備,安排一名專職輔導員,企業選派專人擔當職業規劃設計輔導員,共同加強對“金色華聯班”的管理。在平時的管理過程中,引入企業的管理方法與手段,對“金色華聯班”學生實行雙重管理。尤其是在學生的教學實訓、頂崗實習和入企就業過程中,校企雙方按照要求共同參與學生實習就業的指導、考核與管理。在平時的管理過程中,通過聯合辦學例會制度、聯合辦學院校動態月報與“工作協調單”等多種方式加強聯系與溝通并解決實際問題,校企雙方共同加強對“金色華聯班”學生的管理,將學生培養成為企業的準員工。最后,引入企業文化,對“金色華聯班”學生進行校企文化的雙重熏陶。在“金色華聯班”的培養過程中,將企業文化引進學院、引進課堂。通過開設企業文化課,邀請企業成功人士(特別是校友)到學院舉辦專題講座,組織學生參觀企業,組織與企業有關的文體活動,通過多種途徑宣傳企業文化與企業精神,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習慣和團隊協作精神。在“金色華聯班”的培養過程中,加強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吃苦耐勞精神與創新精神,不斷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金色華聯班”學生的頂崗實習與就業方向根據企業的需求,每年校企雙方在超市管理專業學生大一第二學期經過雙向選擇組建“金色華聯班”,實行定向就業模式。在“金色華聯班”的培養過程中,引進競爭機制與淘汰機制,企業根據學生的平時表現及綜合素質,結合學生所學專業與意愿安排就業崗位。

二、高職超市管理專業定向就業模式的思考

“金色華聯班”的組建是超市管理專業定向就業模式的基礎通過校企聯合培養的具體實踐可以看出,一方面要精心選擇有用人需求且發展較好的企業,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應加強內涵建設,創辦特色專業,提高辦學水平和服務行業經濟建設的能力,這是定向就業模式的前提條件。學院與企業成立相應的領導結構,制定工作制度,加強聯系與溝通,是定向就業模式培養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在定向就業模式開展過程中,學院的“雙師型”教師及實訓基地建設是理論與實訓教學的基礎,學院和企業雙方要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培訓和考核,引進競爭機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體性;要加強對學生進行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的培養,增強學生對企業的認同感;要大膽進行教學改革,實行新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將定向就業模式與學科式兩種培養模式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院的專業理論教學與企業技術培訓相融合,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就業能力。

企業定向就業班學生的就業與職業發展是定向就業模式開展的最終落腳點。一方面,企業要充分考慮用人需求,安排好訂單,錄用所有符合企業要求的企業定向就業班學生,要積極創造條件為企業定向就業班學生提供良好的發展平臺;另一方面,學院平時要加強對學生的培養與管理,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創新精神與吃苦耐勞精神,進入企業定向就業班學習后,要積極地為訂單企業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總之,高職生定向就業模式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求學校、學生、企業三方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同時,高職生定向就業模式開展還需要社會的積極支持,應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重視,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定向班“;訂單式”培養;畢業實習模式;人才培養

一、研究背景

實踐教學是加強理論知識和深化理論知識的有效途徑,創新意識是培養高素質技術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掌握科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是學生掌握科學方法的重要平臺。《大學“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把提高教學質量作為學校的興校之本,貫穿所有工作的始終,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動手能力。根據廳字[2011]17號文件精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定向班從2012年開始招生,共招收10屆。定向班采取大學、用人單位的聯合培養模式,2016年首屆定向班學生面臨畢業實習,目前,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畢業實習已經有了一套很成熟的模式,但是針對用人單位上崗前的技能培訓基本上屬于空白,通過此次研究,能夠完善定向班“訂單式”的培養模式,為用人單位提供合格滿意的定向學生。

二、研究目標

(一)需要達到的目標

1.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實踐能創造靈活而有序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狀態下學習,更能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2.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通過提供更多實習機會,積極開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動手能力。

3.鍛煉學生的職前適應性。

通過畢業實習的合理設置和強化,完全做好職前專業素質教育,學生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的需要,職業適應性也更強。

4.找到適合定向班聯合培養的畢業實習模式

(1)實習技能培訓方案;(2)實習管理制度;(3)實習效果考評制度。

(二)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從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為出發點,建構教學、實踐和就業一體的教學體系。通過畢業實習進行定向班職前技能培訓,提高定向班學生的實踐能力。(2)學校與用人單位合作實踐探索與理論創新。加強與用人單位的合作,建立切實可行的教學基地,增加實踐機會。(3)把定向班聯合培養模式作為大學“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試點。

三、適合定向班的畢業實習培養模式

(一)實習技能培訓方案

1.規范與豐富培養方案。

依據用人單位人才培養需求,學校、用人單位共同制訂人才培養目標及行之有效地培養方案。首先,在培養的要求上,要求學生必須系統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具備基本的計算機系統的認知、分析、設計、編程以及應用能力。其次,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倡導應用式學習能力培養模式,使人才培養模式呈現出多樣化態勢。最后,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依據“訂單式”培養計劃,培養出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可以在用人單位從事計算機技術研究與應用,硬件、軟件和網絡技術的開發,計算機管理和維護的應用型專門技術人才,為踏進工作崗位打下良好基礎。

2.強化課程體系建設,更合理、更具特色。

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關鍵,主要是在于課程體系的設置是否合理,特色是否鮮明。對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定向班的課程設置要更加滿足用人單位的相應需求,培養目標以復合型人才為主。基于這種考慮,要求學生既要精通計算機基礎知識,又必須掌握更多的典型技術、核心概念和基本工作流程,這就要求在設置課程體系時,既要考慮不同知識的交叉、滲透與融合,又要考慮專業知識結構之間的獨立性、綜合性與平衡性,同時還必須兼顧教學內容的時效性、實踐性與創新性。因此,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定向班專業的課程設置,包含以下四大模塊的知識體系,即:一是公共基礎課程;二是專業技術課程;三是職業規劃課程;四是綜合素質培養拓展課程;總之,課程體系的設置既要體現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共性,又必須貼近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

3.完善課程標準和教材建設,體現專業特色。

課程標準與教材建設主要表現在學校、用人單位雙方合作進行課程開發、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課程的評價等。依據用人單位的需求,學校、用人單位雙方合作來實施系統的課程設置與課程內容開發;對課程的結構、內容、比例和總體課時做系統安排;按照專業培養目標,合作開展專業教育、教學和培訓。

4.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為用人單位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師資保障。

學校依據用人單位人才培養需求,與其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積累豐富的教學及管理經驗,培養一批與專業建設相匹配的高素質教師。“高素質”,不僅體現為學歷高、職稱高,更主要的是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要精于教學、勤于實踐、樂于奉獻,作到愛崗敬業、為人師表。

(二)實習管理制度

(1)實習前,學生寫好實習申請和思想匯報交給學院指導老師和用人單位負責人,指導老師和用人單位根據學生在校表現以及各學期考試成績情況,確定該生是否具有在定向單位實習的資格,安排符合要求的學生到崗實習,有不符合標準的學生另行安排實習事宜。(2)學生回到就近定向單位實習,學校指派一名輔導員老師,用人單位根據到崗實習學生人數確定相應負責人員共同負責定向學生實習期間的各項事宜。此外,學校與用人單位需提前制定出實習與崗前培訓一體化的“崗位型”實習模式,以此實現頂崗實習和崗前培訓的無縫鏈接,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提前認識和了解到自己往后的工作性質。(3)學校與用人單位共同制訂《頂崗實習管理辦法》,規范定向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的行為方式,如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需統一著裝等,按照用人單位的準員工標準進行“崗位型”實習。(4)在實習期間,由輔導員老師和各用人單位負責人來指導和管理學生實習期間的生活和工作。輔導員老師定時向實習學生發送email郵件或者通過電話詢問解答學生在實習過程遇到的困難,定期走訪各個實習單位,了解情況,以此來關注學生的生活和工作,了解學生的實習進展。(5)用人單位制訂出定向班特有的學生守則和員工守則,讓定向學生在到崗實習前學習了解。通過完善基本制度,督促學生時刻以準員工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

(三)實習效果考評制度

為期四周的實習結束后,用人單位和指導老師根據學生在實習期間的工作表現和思想動態為每一位實習生評分。將實習成績排名公示,對表現好的學生進行表彰,對于在實習工作中表現較差,存在問題的學生給予及時的教育,提出中肯的意見和建議。指導老師和用人單位相關工作人員在實習考察工作結束后,要將本次實習的經驗總結,為下次實習工作打下基礎,做好充分準備。

四、研究方法

(一)文獻法

通過文獻檢索,全面了解國內外對定向班畢業實習環節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研究,包括定向班畢業實習管理制度方面研究成果,以便更有針對性地做好本研究。

(二)研討法

圍繞定向班的本科培養方案,開展與用人單位座談,對畢業實習環節的方案實施進行討論,辯證的討論面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三)實踐法

運用此方法,邊研究邊進行定向班畢業實習環節的試點、優化畢業實習教學內容和方法,在實施中研究,使此課題研究取得理想的效果。

(四)經驗總結借鑒法

總結定向類班級聯合培養實施方案的優勢,并對相應的教學、人才培養目標、教學內容的改革和培訓的內容進行調整和優化。

五、本次研究的特色、創新及推廣應用價值

(一)特色

研究目標明確。根據計算機定向班培養方案,在寬厚的基礎理論基礎上強化畢業實習環節,培養學生的職前意識和實踐動手能力,從系統的觀點制定出一套可行的定向班畢業生實習培養方案,作為現有實踐教學的補充。與用人單位需求聯系,注重實際應用。與用人單位人才需要結合,重點突出項目成果對定向班實踐環節建設具有實踐指導作用。

(二)創新點

在傳統學科基礎上,結合學校各類實踐教育和用人單位職業教育優勢,建立以用人單位為依托的畢業生實習方案,探索畢業實習的教學方法、內容以及管理制度改革,加強定向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培訓,使學生所學知識更能學以致用,積累行業經驗,提高工作方法和技巧,更有職業適應性,提高用人單位滿意度。

(三)應用價值及推廣

本項目依據計算機專業成熟的畢業實習環節的理論優勢,開展具有定向班特色的畢業實習環節的模式研究與探索。從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為出發點,建構教學、實踐和就業一體的教學體系。通過畢業實習進行定向班職前技能培訓,提高定向班學生的實踐能力。

六、結束語

通過本次研究,初步制定出了定向班聯合培養畢業生實習方案,完善了定向班“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訂單式”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它需要定向學生、學校與用人單位三方面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這種培養模式有利于學校、學院的教學與管理,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于用人單位培養人才與使用人才。確保了學校的教學質量和用人單位人才質量的提高,促進了學校和用人單位的共同發展。“訂單式”人才培養是學校、用人單位聯合的重要方式,希望通過本次研究,能夠引起高等院校和用人單位的高度重視,將“訂單式”人才培養在高等院校中進一步推廣,做大做強,真正做到為學生的就業服務,為用人單位的發展服務。本次定向班聯合培養畢業生實習模式共同分為三個模塊:實習技能培訓方案、實習管理制度和實習效果考評制度,希望通過這種實習模式,能夠使得學生的學習效果、實踐動手能力得到較大改進和提高。鍛煉學生的職前適應性,通過畢業實習的合理設置和強化,做好職前專業素質教育,為用人單位培養出滿意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黃光生.對國家免費定向醫學生實習教學模式創新的探析[J].考試周刊,2013.

[2]郝孝華“.訂單式”、“定向班”是校企合作的新模式[J].才智,2013.

[3]張文杰.基于產教融合的定向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上海工會管理職業學院為例[J].職教論壇,2015.

[4]宋書琴.關于加強當代大學人文素質教育的幾點思考[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5]都榮勝.關于公務員培訓模式的實踐探索[J].成人教育,2009.

篇4

關鍵詞:人力資源 定崗定編定員 企業 發展 影響

人力資源定崗定編定員的目的就是使企業“人、事、崗”三者之間的分配合理,并且使企業達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目標,盡最大可能減小人才使用成本,使人員的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最終形成科學、合理、高效的內部運行機制,以獲得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

一、人力資源定崗定編定員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明確企業發展目標和科學定崗。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最基礎的工作就是定崗,其效績指標和崗位職責是驗證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是否達到目標的依據。在企業實際運行中,由于沒有對各個崗位的職責劃分清晰,導致了工作人員或管理部門在執行中或在理解上存在偏差,或者工作人員或管理部門在實際執行中存在外延和擴大的問題。由于沒有把研究解決新問題、新情況的責任明確到具體部門,導致了工作人員或管理部門在履行各自職責時產生了分歧,出現了不同的意見。最終導致企業頻繁出現遇到事時“你不管,我也不管,無人管”、“你管,我也管,不知該誰管”的現象。

2.確定崗位職責,貫徹權責一致性。權和責是相對統一的,這是運用權力的基本要求。擁有什么樣的權力,就應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擁有的權力越大承擔的責任也就越大;反之,只有承擔大責任,才能賦予高權力。在企業運行中,要貫徹責權統一、責權對等的方針,在確定部門或崗位權力的同時也需要確定他們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把責權一致落實到位。

3.使編定配置達到最優化,堅持統一、精簡的效能原則。各部門工作的效果以及高效、有序的運行和合理科學的設置與企業內部機構有直接的聯系。企業內部機構的名稱和數量要以單位管理責任為依據,對現在企業崗位狀況進行重新評估和梳理,然后再對企業人員編制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做出新的判斷,最后結合人力資源的成本控制和企業的發展,對企業人員的編制方案進行改革,以確保企業正常、高效的運行。

4.科學定員,做好職責任務分析工作。要認真做好分析和研究崗位人員職務和職責的內容、性質的工作,以獲得準確的相關信息,從而對企業內部崗位的性質、內外部環境、名稱、程序、條件內容、任務等做出系統、科學的描述,并使之更加規范化。在對定員描述時,要明確所設崗位人員的職權、職責、工作目的、技術能力、所需職稱、上下級關系等條件說明和任職資格,從而確保合理、科學 地引進和使用人才。

二、人力資源的定崗定編定員對企業發展的影響

1.使企業建立了“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一個企業要想在現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中獲得生存、追求發展,必須把人力資源作為企業的第一資源。在企業中要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使每個員工的作用得到最大的發揮,給企業創造最大的經濟效益。只有這樣的管理模式才算得上是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對企業人力資源進行管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的進步,企業和人力資源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并朝著更加科學、更加合理的方向發展。企業員工是“知識資本”的投資者,也是“知識資本”的擁有者,而“物資資本”的投資者則是企業。所以,現在企業和員工之間更多的是相互合作的關系,而不是企業員工僅僅為了生存而工作。

2.使企業懂得提高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只有經過專業培訓的專業管理人才,才具備人力資源管理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才能擔任人力資源管理工作。要使他們明白人力資源是企業的第一資源也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深入了解人性化,知道怎樣開發企業的內部人力資源,懂得企業急需什么樣的人才并懂得如何引進企業急需的人才,熟悉鼓勵員工的各種方法和原則并懂得如何鼓勵員工,最終使企業利益和員工利益達都到最大化。要對人力資源管理進行改革必須有一支專業的人力資源管理隊伍,要想擁有這樣的人力資源管理隊伍,必須提高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

綜上所述,對一個企業的人員、編制、崗位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編訂,需要以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作為基礎。制定一份科學合理的人力資源定崗定編定員方案可以有效地促進一個企業提升服務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做好人力資源定崗定編定員工作對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高暉.科學的“三定”方案是提高人力資源高效運行的基礎――談一談人力資源管理中“三定”工作中需注意的幾個問題[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0(8)

篇5

【關鍵詞】 脫勾 人才定向培養模式 供需矛盾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人力資源市場存在一個矛盾:企業對人力資源的需求很大,但招聘不到合適的員工;學校每年應屆畢業生人數眾多,苦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導致此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企業需要掌握與自身業務相匹配的知識、技能的人才,而學校在學生的培養過程中,不了解企業需求,缺少與企業實際工作相結合的實踐環節。

為了解決這種矛盾,我校與用人企業合作,共同開了一套了為使學生學有所用,企業招來即用,我校與用人企業共同建立一種基于企業需求的全新的人才定向培養模式,構建《平臺》,解決人才市場上的供需矛盾。本平臺一個子系統為《實習實訓管理平臺》子系統。

《平臺》的主干部分能與《實習實訓管理平臺》子系統進行無縫數據交換,前者可以直接從后者提取院校實訓項目、學生信息、指導教師對各項目小組及學生的評價、項目成果展示等內容,子系統也可以向上進行數據推送。這樣,企業就可以很方便查詢到本單位的項目及其它所關注的項目信息,確保企業以很低的成本實現對應人力資源信息的采集。

1. 實習實訓管理平臺

為各大高校提供了一種新式、科學的實訓教學兼管理方式,實訓安排遵循人類認知的基本規律:認知—>模仿—>創造,通過體驗實訓使學生掌握軟件應用、商業化分析與功能設計、PPT制作、操作手冊編寫、軟件演示制作等基本的軟件技能;通過合理的教學實訓手把手教學生配置開發工具、需求文檔分析、軟件設計、編碼等軟件專業必備技能;通過多個項目實訓讓學生自己動手去開發一個項目,并且根據軟件工程對項目過程的要求產出相應的開發、設計文檔,最終掌握軟件開發的整個流程,獲得相應的開發經驗。

軟件實訓過程需要輔導老師全程配合,對學生實訓問題進行答疑,通過實訓管理平臺對學生實訓過程全程監督,審核,控制學生實訓中的每個階段的學習情況,最終在企業、學校、學生三方的共同努力、配合下完成好學校實訓過程。

平臺功能結構

分為實訓管理平臺和實訓資源兩大部分。實訓管理平臺由實訓資源管理、實訓計劃管理、實訓過程管理、實訓成果管理等四個部分組成;實訓資源由體驗實訓、教學實訓、項目實訓、職前教育等實訓內容組成。

(1) 實訓資源管理部分主要包括:資源導入導出、資源建立、章節設計、階段設置等功能。

(2) 實訓計劃管理部分主要包括:人員安排、過程計劃、資源選擇、階段控制、資源配備、課節安排等功能。

(3) 實訓過程管理部分主要包括:小組分配、個人計劃、工作日志、工作總結、考勤管理、獎懲管理、教師答疑、心得筆記、成果提交、階段評價、小組交流、代碼控制等功能。

(4) 實訓成果管理部分主要包括:成果展示、實訓報告、項目總結、綜合評價、成績管理等功能。

(5) 實訓資源內容為:體驗實訓資源、教學實訓資源、項目實訓資源、職前教育資源部分。平臺功能結構見圖1。

2. 企業定向人才培養選拔及校企資源整合平臺

此平臺是學生、企業、學校三者間交流與互動的一個橋梁,學生通過《實習實訓管理平臺》進行實訓,實訓的全過程、教師的評價通過數據庫進行實時記錄。學校教務管理人員通過平臺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及實訓情況,企業注冊登錄此平臺,通過平臺的智能推送功能,可以實時獲得在實訓過程之中成績較好的同學信息,企業在獲得信息的同時,可根據本企業對于人才的定向需求,向目標學生提供學習幫助,使學生向企業需求方向發展。最終達到學生畢業后可以直接從事企業的行業開發工作。

本平臺與《實習實訓管理平臺》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資源實習整合平臺,全面實訓了學生實訓、企業定向培養的功能。平臺功能結構圖2。

結論:

通過《實習實訓管理平臺》與《企業定向人才培養選拔及校企資源整合平臺》的無縫結合,一方面解決了企業的人才選拔問題,同時解決了學生的學習及就業問題,使學生、學校、企業達到三滿意。

篇6

關鍵詞:精密定位;成聯導向葉片;立式測量結構

中圖分類號:TU112.2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檢測葉片精密六個定位點,空間位置尺寸復雜,用方箱定位,定位點保證合格后,用精密定位點定位加工葉片其它表面,因此直接影響葉片的質量。葉片方箱定位面方向與測量點方向一致,如果水平放置,測量點朝下,檢測不方便,采用葉片立式定位狀態,將定位點轉換到垂直位置進行檢測。

1. 低壓渦輪導向葉片的設計要求

以方箱X,Y,Z為基準,測量A1,A2,A3,B4,B5,F6,F7目標點的尺寸是否符合工藝要求。

圖1

2 葉片的定位基準

以葉片方箱的金屬塊面側面Y,底面X,端面Z為定位基準面,壓緊方箱定位面Y的對應面,將葉片位于垂直狀態。

3 分析葉片精密定位點位置

測量葉片排氣邊A1,A2,A3點相對于葉片中心尺寸,角向排氣邊B4,B5相對于葉片中心尺寸,上下緣板定位點F6,F7相對于方箱定位尺寸。

4 葉片精密定位測具測量結構

渦輪導向成聯葉片結構尺寸較大180X130X40mm,分析研究測量點分別集中在葉片上緣板和下緣板,如果使用位于底座上的基座為基準,測量葉片上緣板“定位點”,表架較高,測量不方便、不準確,研究設計在定位方箱的測具基座上,距底座一定高度上再設計“一層”表座基準面,測量位于葉片上緣板定位點,表座整體結構方便可行。因此考慮葉片結構尺寸較大,采用“雙層”定位基準面,進行測量葉片精密定位六點,優化測具結構,解決了葉片體積大,測量不方便問題。

測量方式:

測量葉片進氣邊A1,A2,A3點,采用深度測桿方式表座,表座兩側相對于葉片中心設置定位擋塊,相對于標準件進行相對測量。

角向B4,B5定位點采用杠桿測量表架,由于測量點密集,測量表座為活動式,空間位置用UG軟件設計,模擬裝配,避免測具裝配零件之間的干涉,F6,F7點位于上下緣板曲面,使用UG采集測量點來確定測量銷的空間位置尺寸,提高了設計質量。

總之采用立式定位結構方式檢測成聯葉片精密定位點尺寸,定位可靠,測量方便,“兩層”定位測量基準面,優化了測具設計結構,操作可靠,提高葉片的檢測質量。

結論

測具采用立式結構方式檢查成聯葉片精密定位點尺寸,定位可靠,測量方便,用“兩層”定位基準面,優化測具結構,用可換式不同方式表座檢測定位點尺寸,滿足測量精度要求。利用UG三維建模,避免空間定位點密集測具干涉,葉片緣板和葉身型面定位點尺寸均為空間位置尺寸,用UG采集葉身型面精密定位點空間位置尺寸,提高了設計效率和產品檢測質量。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企業;品牌定位;影響因素

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與各種產品和服務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品牌是最有價值的財產之一。樹立品牌是一種確保競爭優勢的有力手段,尤其是強勢品牌價值無限,它可以簡化顧客決策,減少購買風險以及建立期望值。因而,在品牌時代的今天,誰擁有強勢品牌,誰就將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的位置,而擁有良好品牌定位是擁有強勢品牌的基礎。 品牌定位是市場營銷戰略的核心問題。

一、品牌定位涵義

1.定位理論的演進

早期的品牌塑造大多是通過廣告來實現的,因此當時的品牌傳播理論多為廣告理論。從演變過程來看,定位理論的演進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USP理論、品牌形象理論及品牌定位理論。三種理論進行對比分析如表1所示。

2.品牌定位概念

1972年,艾·里斯和杰克·特勞特提出了定位理論,開創了一種新的營銷思維和理念,被評為“有史以來對美國營銷影響最大的觀念”。艾·里斯和杰克·特勞特認為,定位是指要針對潛在顧客的心理采取行動,即要將產品在潛在顧客的心目中定一個適當的位置。定位理論的最大貢獻在于,指出“潛在顧客的心智是市場競爭的終極戰場,進入心智遠比進入市場重要”。四十多年來,定位理論隨著市場環境的演變在不斷升級和發展。

科特勒把品牌定位定義為“設計公司的產品服務以及形象,從而在目標顧客的印象中占有獨特的價值地位”。我們可以把“品牌定位”詳細的闡釋為在市場細分的基礎上針對選定的目標市場,設計一個獨特品牌形象并對其進行傳播,目的是有效地建立品牌與競爭者的差異性,在目標顧客心中占據一個獨特的位置。成功的品牌定位為企業進占和拓展市場起到導航作用,并能夠贏得顧客的青睞,培育顧客的忠誠度,增強品牌的競爭力。

二、企業品牌定位的主要影響因素

品牌定位在品牌經營和市場營銷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在企業對品牌進行定位的過程中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

1.目標顧客的心智

市場細分與目標市場選擇是進行品牌定位的兩項基礎性工作。品牌定位與目標市場的關系密切,確定目標市場是品牌定位的必要條件,可以說目標市場是企業品牌定位的立足點。因為品牌定位并不是針對產品本身,而是要求企業將功夫下到顧客的內心深處,從而在目標顧客心中形成一個企業刻意塑造的獨特形象。但不同的消費者可能擁有不同的品牌知識和結構,因而具有不同的品牌感知和品牌偏好,所以贏得目標顧客的認同和共鳴是品牌定位的關鍵。成功的品牌定位需要進行充分的市場調查,詳細了解顧客的需求特點,把握顧客的購買動機,激發顧客的正面情感,使潛在顧客能夠正確認知該品牌,并產生品牌偏好和購買行動,最終成為品牌忠誠者。2003年,紅色罐裝王老吉擯棄了“健康家庭,永遠相伴”的廣告語,而改用“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廣告語,把王老吉定位為“預防上火的飲料”,開創了新的品類,找到了潛在顧客心智中的“空位”。

2.競爭者的定位

品牌定位的本質就是要標新立異,塑造差異,把本企業產品或服務的獨特之處傳遞給消費者,贏得與競爭者品牌的比較優勢,所以品牌定位要認真分析目標市場與企業相同和相似的競爭者定位信息,避開競爭對手在顧客心智中的強勢,或是利用其強勢中蘊含的弱點,確立品牌的優勢位置。七喜“非可樂”定位法,把七喜確定為可以替代可樂的一種飲料,避開了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在顧客心智中的強勢地位;百事可樂也是利用可口可樂強勢(可樂發明者更正宗)中的弱點(父輩在喝),界定出自己的新一代“年輕人可樂”的定位。

3.企業自身的優勢

企業具有不同的有形的和無形的資源,這些資源可轉變成獨特的能力,這些獨特的資源與能力是企業持久競爭優勢的源泉。當一個企業具有價值獨特、不易復制、難以替代的資源時,它就能比其他企業更具有競爭優勢。企業要發掘自身的核心優勢,并且通過品牌定位將這種核心優勢傳達出來,從而使企業形成差異化優勢,最終產生超額利潤。

“專注茄克,忠于男人”的勁霸男裝自1980年創立之初,就將自己的品牌方向緊緊鎖定在以茄克為主導的男裝領域,從未改弦易轍。勁霸男裝秉持 “一個人一輩子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就不得了”的核心價值觀,憑借著始終如一的專心、專業、專注于茄克的品牌定位,品牌價值從2004年的10.31億元,一躍攀升到2012年的226.86億元,企業規模和品牌價值實現了驚人的成長和飛升。勁霸在茄克領域形成了諸多領先優勢,精湛領先的產品研發設計,強而有力的品牌運營管理,穩健齊備的專賣銷售體系(全國擁有形象統一、規范管理的品牌專賣店3000多家),成就了中國商務休閑男裝的旗艦品牌。

4.產品屬性及提供的核心利益

產品是品牌的基礎和依托,產品提供的核心利益是品牌定位的基礎。核心利益是產品向消費者提供的最基本的效用和利益,是消費者最關心的利益點和價值的核心。產品的核心利益主要是通過產品質量、特色和設計等屬性來提供給消費者的。品牌定位必須要考慮產品本身的屬性,突出產品的特質,使品牌定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產品的屬性。脫離產品自身的屬性,空中樓閣式的品牌定位,必然會導致品牌定位的失敗。

寶潔公司是中國最大的日用消費品公司,在中國素有”品牌教父“之稱,其旗下的飄柔、潘婷等五大洗發水品牌的定位就是根據產品所能提供的核心利益來進行定位的。如表2所示。

三、結語

總之,品牌定位要從企業內外環境的諸多因素出發,認真分析目標顧客心智模式和競爭者定位,結合企業自身優勢,尋找市場空位,并借助傳播讓品牌在目標顧客心中占有一個有利的獨特位置。品牌定位作為品牌營銷的起點,關系到企業品牌營銷策略的成敗,對影響品牌定位的因素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企業通過準確的品牌定位,可以創造品牌核心價值,與消費者建立長期穩固的關系,確立在市場中的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阿爾.里斯,杰克.特勞特.《定位》[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2]凱文.萊恩.凱勒.戰略品牌管理(第二版)[M],2006

[3]張明立,馮寧.《品牌管理》[M].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M],2010

[4]李雪欣,李海鵬.中國品牌定位理論研究綜述.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J],2012,5

[5]王文正.定位理論移植與中國本土實踐.銷售與市場(管理版)[J],2012,8

[6]邰永新.影響企業品牌定位的因素分析.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2005,1

[7]紅罐王老吉品牌定位戰略.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J],2004,11

篇8

關鍵詞:事業單位 固定資產 計提折舊

由于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及事業單位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固定資產在事業單位是否計提折舊的爭論也越來越多。事業單位是非盈利性組織,由財政撥款取得收入,宗旨是為社會服務,事業單位的會計制度現在多采取收付實現制。根據事業單位財務會計制度的有關規定,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固定資產的核算通過“固定資產”和“固定基金”兩個科目來核算,固定資產價值除了清理報廢外,一直不會改變。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只反映歷史成本,使固定資產價值與實際價值相背離,并使資產負債表中的賬面余額不能反映其客觀情況。

事業單位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的弊端和影響

事業單位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是由現行《事業單位財務規則》所規定和限制的,隨著事業單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事業單位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所帶來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筆者在自身的會計工作實踐中,從管理和會計核算角度總結出一些由于不計提折舊帶來的弊端和影響。

1、事業單位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是現行《事業單位財務準則》的大弊病,不僅無法適應事業單位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現實,也不符合預算會計制度改革的要求。在現行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不計提折舊的方法下,賬面所反映的固定資產價值一直是構建固定資產的原始成本,往往與現時固定資產的真實價值相差甚遠,導致事業單位財務狀況的嚴重不實。這與新一輪預算會計制度改革使事業單位財務信息更加真實、準確的目標格格不入。

2、事業單位固定資產在其使用上具有明顯的經濟特性,而其會計核算卻是非經濟特性,這就違背了現代會計關于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會計主體應當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要求進行會計核算,而不應當僅僅按照它們的法律形式作為會計核算依據。事實也告訴我們,同時購入和使用的某種固定資產,因使用環境不同,其用于不同事業單位實際環境下的固定資產的損耗,也是完全不同的,在現行事業單位固定資產不提折舊的核算方法下,同時購入和使用的固定資產,如實驗儀器,不論用于交通事業單位(質監站)環境,還是用于科學技術事業單位(科研所)環境,其經濟損耗都是一致,即賬面價值都一樣,這實際上違背實質重于形式的會計核算原則。

3、雖然現行會計制度規定事業單位每月按事業收入和經營收入的一定比例(一般為5%~8%)提取修購基金,分別在修繕費和設備購置費中各列支50%,作為事業單位用于固定資產維修和購置的資金,但由于修購基金不是按預計固定資產所發生的實際損耗而提取的,而是按事業收入和經營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的。在實際中針對不同單位或者同一單位在不同會計期間存在收入多時多提,收入少時少提,使得修購基金的提取數量不穩定,偏差較大,不利于固定資產的及時更新改造。

4、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不利于固定資產的日常管理。由于不計提折舊,一些生命周期短、價值損耗大的固定資產,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賬面原值與實際凈值相差越來越大,發生較大的價值差異。固定資產在報廢、毀損、丟失時,直接按原值沖減固定資產和固定基金,這樣不能真實地反映固定資產的實際價值損耗,難以劃清責任。

二、事業單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的必要性

1、為了彌補上述缺陷,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核算應該通過計提折舊的方式,反映和監督固定資產使用過程中的實物狀態、價值情況。

2、事業單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有利于建立事業單位內部資金循環和價值補償機制。事業單位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會發生使用磨損和價值損耗,計提折舊后,為固定資產的損耗價值提供補償,并且為固定資產更新、維護提供了資金來源。

3、事業單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有利于事業單位加強對固定資產的管理。事業單位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使得單位加大對固定資產的清理盤點,及時進行報廢和處理,避免了賬實不符的現象。

三、事業單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的范圍

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目前按會計制度分為六大類。具體為:1、房屋建筑物:2、專用設備(包括物理生化儀器、語音教室儀器、電化教學儀器、文體器材、醫療器材、空調設備);3一般設備(包括辦公設備、交通運輸設備、通訊設備、視聽設備、電子產品、辦公用具等);4、文物和陳列品;5、圖書;6、其他固定資產(食堂設備、宿舍設備、機電設備)。筆者認為除房屋建筑外均應計提折舊。

四、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折舊的計提方法

筆者認為,不必象企業那樣按件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而是對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采取按類計提折舊的方法。為了減輕財務人員的工作量,可在每月月底根據每個類別的固定資產原值按平均年限法計提折舊。對于專用設備、文物及陳列品、圖書、其他資產都按其使用年限15年計提折舊。對于一般設備則按其使用年限8年計提折舊。

對一般設備使用年限定得較短,是由于一般設備多屬于非業務專用設備,多為辦公設備,特別容易流失。如果購買得多,折舊就提得多,事業支出就大,從而限制了單位大批購買非專用設備,也激勵了單位提高對這部分設備的管理力度。同時,固定資產計提折舊,也促使單位每年都加大對資產的清理盤點力度,對于報廢或不需用固定資產,及時向資產管理部門報批,及時下賬,以免單位多提折舊,從而使得固定資產賬實相符。

五、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折舊的會計核算

具體核算為:每月月底根據每個類別的固定資產原值按平均年限法計提出折舊數額。對于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折舊的核算,筆者建議增加“固定資產”的備抵會計科目“折舊”及利用原有事業單位的會計科目在“專用基金”科目下增設子科目“設備折舊基金”。并在資產負債表上增設此細目。固定資產的損耗通過“專用基金”科目下的“設備折舊基金”核算,同時在“事業支出”下設子科目“設備折舊”,再按類別設置子細目。計提折舊時,借記“事業支出――設備折舊”科目,貸記“專用基金――設備折舊基金”;同時借記“固定基金”,貸記“折舊”科目。在縣以上財政部門內的財政資金支付中心里設立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折舊基金專戶,每月末單位將當月提取的固定資產折舊額繳入專戶,維修、購置或更新固定資產時,提出申請,報財政部門審核后,由財政資金支付中心從專戶撥至單位支出戶,由單位使用。

當單位需要購買固定資產時,先通過“專用基金”中的“修購基金”購買。如不夠,則將“專用基金”中的“設備折舊基金”轉入“修購基金”,再從“修購基金”中購買。

這樣核算的優點是:1、與現有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相銜接。如固定資產的處理變價收入通過“專用基金”的“修購基金”核算,固定資產的折舊也通過“專用基金”中的“設備折舊基金”核算。2、平衡年度收支。通過事業支出計提折舊后,每年設備購置支出就不再在事業支出中列支,而是在專用基金中列支。就不會出現因年度設備購置量的不同,而影響年度收支的情況。3、促使單位購置固定資產量力而行。事業單位只能根據“專用基金”的余額來決定購買固定資產,限制了某些事業單位毫無節制地購買固定資產。4、報表上“固定資產”科目欄下增設備抵科目“折舊”及“專用基金”科目下增設細目“設備折舊基金”科目,使人一目了然、清清楚楚了解固定資產折舊情況。

篇9

【關鍵詞】經驗型;研究型;教師;職業定向

From experience to research――teacher’s professional direction detection

Wang Zhongying

【Abstract】This article proposed in the new time, the new class changes teacher’s professional direction detection to transform from “the experience” into “the research”, can adapt the educational reform development and the request, can raise has the innovation ability talented person. Full text main minute three major parts: (1) teacher professional direction detection significance. (2) research teacher studies anything-to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research, to student’s research. how should (3) research teacher carry out the research――to be good at observing, dares reconsidering, the attendance in the study.

【Key words】Experience; Research; Teacher; Professional direction detection

隨著時代與教育的發展,尤其是當前的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使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教師是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性因素。教師面臨著從思想觀念到教育實踐方式的轉變和更新。從經驗型的教書匠到研究型的教師,這是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由之路,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無論就其本身的邏輯來說,就其哲學基礎來說,還是就其創造性來說,教師的勞動都不能不帶有研究的因素”。那么,研究型教師的內涵與意義是什么?研究教師應該怎樣進行研究?

1 教師職業轉向的意義

從客觀上來說,從經驗型到研究型,這是時展對教師的要求,是教育形勢的發展對教師的要求。傳統的教學過程是教師機械灌輸,學生死記硬背的加工過程,課堂重控制、重效率,教育停留在淺層次的認知階段,教育過程中的情感因素、審美因素被剝離,學生的個性、自主性、社會責任感逐漸萎縮,教育被誤讀了它的真正含義。新課程改革提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充分彰顯教育所蘊涵的人文關懷功能,那就是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心靈世界,使學生不斷自我完善與發展,個性得到充分展現。這些教育目標能否實現,不僅關系著學生的前途與未來,更關乎國民素質的提高和民族復興的大業。基于此,教師必須從根本上轉變“教育只是知識授受”的觀念,將人文教育的價值與內涵貫穿于教育教學活動中。新課程改革涉及到培養目標的變化、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評價體系的建立等,這不是對傳統教師的枝枝節節的修改,而是一個根本上的揚棄。教育改革潮流下的教師不能固守以往的教學理念與經驗,不能做游離于教育研究之外的被動旁觀者、機械執行者、盲目模仿者,而應以一種主動進取的精神,勤于思索、認真研究,不斷探尋新形勢下的新的教育風格,創造出適應學生發展需要的新的教育方法,使機械、單調的日常教育生活變得生動、鮮活、充滿生機。從主觀上來說,從經驗型到研究型,這是教師自身發展與完善的要求。教師職業是一個特殊的職業,教師因其職業的特殊性而獲得了自身素質與人格完滿成長的機遇,而研究是這種發展與完善的催化劑。首先,研究喚醒教師的自我意識和主體意識,激發教師的創造意識和創造力。教師的研究并非是傳統意義上的研究,而更多地指向日常教育工作中的思考,指向活生生的教育生活世界。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研然后知美,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知美,然后能自創也”。查有梁先生的這段妙語道出了教育研究的妙處,其中也深刻體現了教育研究與創新的主體意義,當教師在職業生活由努力鉆研、積極創新,他就實現了主體性的最高層次-創造性。當教師將潛心研究的成果應用于教育實踐中,達到了預期的教育目的,產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時,教師會從中獲得一種自我滿足、自我肯定的喜悅,體驗到創造性的工作所帶來的充實與幸福,而這種成功的體驗和感受又反過來促使他積極、主動地去研究與創造,這個過程就是教師自我持續生長與發展的過程。其次,研究使教師感受到職業生活的豐富與美好。作為教師來說,每日的教育教學活動就是他的人生經歷,許多人僅僅把它當作一種機械的、重復的工作,工作被視為“謀生手段”,而對另外一些人來說,他能從相同的經歷中獲得不同的鮮活的體驗,工作不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師生共度的一段生命歷程,是自我生長和人生價值的實現。視教育為苦差,還是視教育為美事,就看教師的職業態度與職業生活方式。教師只有保持一種敏稅的感覺和洋溢的激情,深入地鉆研教育過程中的細節和微妙之處,從司空見慣的現象中品出教育的意蘊,從習以為常的過程中品出教育的道理,從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層面上不斷體驗、感悟和反思教育教學活動,才能走出職業生活的單調與乏味,重新體會到職業生活的意義與價值。

2 研究型教師研究什么

2.1 對課堂教學的研究――知識授受與人文教育的結合。教學是實現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與途徑。在某種意義上,教育的性質與面貌取決于教學的性質及其運作。而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學更多地追求科學價值的實現,注重人的理性和能力的發展,忽視人文教育,忽視情感、價值觀等人格因素的培訓。新課程改革從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的理念出發,強調科學與人文的整合,強調知識授受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整合。而這個目標能否實現,關鍵在于教師教學理念與方式的轉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對教材進行體驗與感悟,深刻領會教材和教學內容中所蘊涵的生活體驗與人文意義,盡力挖掘知識海洋中深藏著的結晶,苦難 中也凝結著人的激情、意志與價值的追求。尤其新課程下的教材、教參為教師留有極大的余地,教師對教材的解讀與對教學的設計,本身是一個客觀的科學過程,更是一個主觀的研究與創造的過程。教師應認識到,課程也是一種文化交資源,課程內容承載著豐厚的人文精神,應摒棄那種為單純教學而教的思想,認真體悟,潛心鉆研,將教材中對于社會實踐及人的自我提升與發展的意義開發出來,并通過別具匠心的教學設計,將自身的情感體驗轉化為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建構知識,生成價值。

2.2 對學生的研究-“校園處處皆課程”。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不要讓上課、評分成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沒一切的領域。如果一個人只是在分數上表現自己,那么就可能毫不夸張地說,他等于根本沒有表現自己。而我們的教育者,在人的這種片面的情況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們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沒有看到整個花朵。”認知的發展只是人的發展的一個方面,而學生情感的豐富、人文素養的形成與價值的建構這些人的更深層次的完善,不僅會對認知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而且也是教育的終極目標。而人的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連續漸進的過程,不能指望僅僅從教學過程,從課堂一蹴而就。新課程改革提出了“課程資源”的概念,指出強調學術性的正規課程與注重內心體驗的經驗課程同樣對學生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甚至對學生成長起著負面作用的隱性課程也應給予應有的關注。“校園處處皆課程”,教師不僅應忽視與漠視課堂之外與學校日常生活中的所謂的“教育瑣事”,而且應懷著對教育的高度責任感,做教育的有心人,從這些瑣事中發現與挖掘其中所蘊涵的教育意義,以此作為教育的契機。

3 研究型教師應怎樣開展研究

關于從經驗型到研究型教師的成長途徑,筆者認為離不開以下幾點:

3.1 善于觀察。正如斯騰豪斯所言:“教師是教學的負責人,而從實驗主義者的角度來看,教室正好是檢驗教育理念的理想實驗室。對于那些鐘情于自然觀察的研究者而言,教師是當之無愧的實際觀察者。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理解教育研究,都不得不承認教師充滿了豐富的研究機會。”研究型教師應保持一種教育的敏感性,要有敏銳的的觀察力和用心去發現的品質,做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有心人,關注日常教學活動中的各種經歷和體驗,如教師對課堂突發事件的處理,教學活動中的喜悅、困惑或迷茫等;敏銳地體察、捕捉和善于挖掘教育生活中具有教育意義與教育價值的事件、現象,甚至師生內心的各種感受,并及時予以分析和研究。“處處留心皆學問”,因為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發展的,每一個教育情境都是獨特的、變化的。對教師來說,教育生活的每一天都包涵了不同的職業內容,都對教師的職業理念和職業技能提出新的挑戰。

3.2 勇于反思。無論是教育理論者所倡導的行動研究,還是目前成為中小學教育科研新取向的教育敘事研究,其實質與目的者是引導教師將教育理念與實踐有效融合,對教育經驗進行提煉與反思,從而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找到一條切實可行與有效的途徑。美國學者波斯納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成為膚淺的知識。如果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教學水平的發展將大受限制,甚至會有所滑坡。”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著名的教師成長公式,即教師成長:經驗+反思。教師反思并不要求建構出多么高深的理論,它是一種隨時隨地分析和思考。有許多教師訴說教學工作任務繁瑣,沒有時間進行反思和研究,有這樣的認識是因為他們沒有考慮到研究與反思對日常教學工作、對教師自我發展的促進關系。教師每一次的反思都是進步與成長,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通過不斷思索與建構,將新的知識與理念內化為個體心智的一部分,這意味著對“舊我”的摒棄與超越,是不斷獲得新生、獲得自我發展與完善的過程。如果教師只滿足于教學任務的完成而不對其進行理性和思索與總結,那么日復一日、單調重復的教學生活可能會導致職業倦怠。

篇10

論文關鍵詞:職業教育學;研究對象;知識分類

一、學科研究對象的規定性

(一)界說學科研究對象的必要性

1.研究對象的確定,是一門學科能夠獨立存在的基礎條件。沒有明確的研究對象意味著學科的理論研究就會陷入茫無目標的境地。也就無所謂擁有獨特的、排他性的“勢力范圍”,在學科之林中也就沒有了自己的位置。如果一門學科的研究對象一直處于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離散狀態,那么這門學科還不能稱得上是一門真正的學科。縱觀哪些已經獨立并獲得認可的學科,諸如社會學、心理學、歷史學、物理學等等,均有明確且獨特的研究對象。另外,一門學科的研究對象也是形成該門學科基礎理論的基石。研究對象的確定,是進行學科理論體系建構的“一面鏡子”,否則失去了標準,研究就無從下手。

2.研究對象規定著一門學科的性質、基本內容和理論體系。有什么樣的研究對象就有什么樣的學科性質、基本內容和理論體系,這是學科建設的基本法則。任何一門學科只有對其研究對象的形態、性質、規律進行準確的描述和深刻地揭示才能了解學科的特質,而且學科理論體系的建立也依賴于對其研究對象的深入認識和剖析。

3.對于研究者而言,如果對于學科研究對象問題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那么,就很難形成“聚焦性”的研究。這樣一方面會導致研究的“游離與中心之外”和“越界與其他”的狀態,另一方面使得研究出現很多的“盲區”,學科的一些重要的領地或被“侵占”或仍未開墾,其必然結果就是延緩或阻礙學科的發展以及理論體系的構建。

總而言之,“每一門科學都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對象。怎樣界說研究對象,對于科學理論建設具有首要意義。因為,理論總是關于某種對象的理論,不存在無對象的理論,對象是理論的主體和核心,全部的理論分析都是圍繞著這個核心而展開的,所有的邏輯論證都是為了說明對象而進行的。只有明確了研究對象才能開始科學研究,只有科學地界說了研究對象,也才能建立起嚴格的科學理論及其體系”。“對于一門學科來說,生死攸關的一個問題就是要明確自己的研究對象和任務”。

至今職業教育學都沒能形成明確的獨特的研究對象,這是其難以成為一門真正學科的最大障礙。而且更讓人憂心的是關于職業教育學研究對象問題的研究至今仍未引起足夠重視,甚至都沒有形成正式的探討和關注,幾乎成了一個空白領域。盡管在一些職業教育學著作中也提及研究對象問題,但都是“一言以蔽之”,或者仿照和套用普通教育學關于研究對象的界定模式,在“教育”的前面加上“職業”或“職業技術”幾個字便成了職業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或者將研究對象的界定夾雜在職業教育學的定義中與之混為一談,更難有對研究對象的嚴密論證和科學分析。而且關于專門針對職業教育學研究對象的學術論文更是少之又少,好似這個問題在職業教育學領域不成為一個問題,已經很明確了,但實際上這個問題遠遠沒有到已經解決了的地步,一些論著或教材中標榜的所謂的研究對象與其實際職業教育學體系和內容相去甚遠,研究對象成了其為了行文方便或求得體系完整的一個點綴和擺設。

(二)什么是學科研究對象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就對象來說,每門科學一開始就要研究兩個問題:第一,這個對象是存在的;其次,這個對象究竟是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是研究對象呢?《辭海》定義為:對象是指觀察或思考的客體,也指行動的目標。《現代漢語詞典》中指出:對象是指行動或思考時作為目標的人或事物。

對于一門學科的研究對象而言,就是指對學科客體的思考和認識。但這里面還隱含著這樣幾層意思需要加以澄清:

1.研究對象不等于客體,客體是學科研究的現實領域,對象則是從學科的角度去觀察和思考客體的方法。學科研究對象是對客體內在本質屬性的抽象和概括,而非客體本身。正如華東師范大學教授瞿葆奎先生所言:“研究對象是一個認識論層次上的概念,它與客觀存在并不完全一致。對象總是映射一定主題,主體對對象的認識總是從某一個角度出發,而且主體對對象認識還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認識的方法”。也就是說研究對象不是一個本體論意義上的概念,而是一個認識論層面上的概念。

2.學科研究對象應該是能反映該門學科的所有組成部分及其整體,它是研究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中介,研究主體正是在對象的范圍內與客體發生關系。學科對象就如同眼鏡,透過它我們觀察現實(客體)。

3.就同一客體而言,學科不同也會導致研究對象認識上的差別。這也是研究對象具有特殊性而非唯一性的原因所在。

4.問題是科學研究的起始也是最終歸宿,科學研究是一種起于問題的發現止于問題的解決為目的的探究性活動,問題貫穿始終且引起研究主體與研究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所以說,問題是聯結研究主客體的中間環節,特定性質的問題是特定學科研究的對象。而這里的問題并不是本學科所研究的一系列具體問題的簡單羅列和堆砌雜陳,而是對具體問題的高度抽象和精確概括,能夠反映本學科研究問題的總體特征,具有明顯的一般性特點。

5.學科研究對象不同于學科研究內容、范圍與定義。研究內容是指反映學科內部各種因素的總和,學科研究對象是對學科研究內容的進一步濃縮與凝練;學科研究對象有別于學科的研究范圍,學科研究范圍是對學科疆界或涉足領域的圈定,是對學科研究內容的舍與棄。簡言之,研究對象是對研究范圍的抽象與概括,學科研究范圍是研究對象的進一步擴展,它涵蓋對象領域中所反映的全部事物。學科研究對象也不同于學科的核心概念的定義,學科定義是對于一種事物的本質特征或一個概念的內涵與處延的確切規定,具有較強的客觀性。而學科研究對象的確定往往會帶有一定的主觀人為色彩。

二、學科知識類型與研究對象的確定

對一門學科研究對象的爭論和不確定其實與學科知識的分類基礎和標準密切相關,學科知識類型的不同必然導致學科研究對象的差異,以普通教育學為例,目前就研究對象問題的爭論仍在繼續,延伸出多種說法,且各執一詞,互不相讓。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有很多學者發現其實就某一學科而言其知識是可以進行分類考量的,而不同的知識類型其研究對象也應該是不盡相同的。有些學者嘗試將自己理想的教育學知識進行了分類,并給出了“自圓其說”的合理解釋,從這些分類當中我們也可以對學科研究對象問題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并得到更深刻的啟發。諸如:教育學知識的“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等。

學科知識分類對于學科研究對象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不同的理論類型必然對研究對象有著不同的規定。對于職業教育學而言也是一樣,從來沒有一種職業教育學可以完全地解決職業教育學面臨的所有問題,也不可能將各種職業教育學統一于一種職業教育學命題體系之中,這必將是徒勞無益的,職業教育學可以沿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因此,我們認為為了使職業教育學盡快走向科學化也應該將職業教育學的知識進行分類考察。本文試圖借鑒德國教育學者布雷岑卡(又譯為布列欽卡)的教育學知識分類體系借以考察職業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三、職業教育學研究對象的確定

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已出現的關于職業教育學研究對象的一些觀點都有其可取之處,但是這些觀點往往看似明了走近卻又朦朧模糊,這使得職業教育學研究對象問題仍是一個“斯芬克斯之謎”。本文認為職業教育學研究對象應是職業教育問題。理由陳述如下:

(一)科學研究以問題為研究對象

許多哲學家認為科學始于問題,科學探索和科學研究的過程就是解決問題即為問題求解的過程。因而,作為這一過程之結果的科學成果、科學理論,也就是問題之解。由此看來,科學不但是始于問題、關于問題的,而且是為了解決(解答)問題的。正如美國學者勞丹所言:“科學本質上是解決問題的活動”。在日常生活和研究工作中,我們經常觀察到各種事實和現象,然而,如果我們不對觀察到的事實或現象提出問題,那么它們只能是平凡的事實或現象,并不能引起人們對它進行思考和研究。只有在把現象或事實作為一個問題提出來的時候,科學才能開始。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是以問題為研究對象、以最終解決問題為根本目的。

什么是問題呢?從抽象的普遍的意義上說,問題就是矛盾、疑難,更確切地說就是從主體需要與客體之間的關系中產生出來的一種矛盾。作為一種復雜社會性活動的科學,其主旨就是解決這種矛盾和問題。那么,科學所需解決的問題又有哪些呢?有學者將科學的問題劃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怎樣”(“然”)之類的問題,其中包括現象、面貌“是怎樣”(“其然”)、其原因“是怎樣”(“所以然”亦即“為什么”)、其實質“是怎樣”(“實然”或“本然”)這三方面的問題。這三方面大體相當于經驗、科學、形而上學(“物理學之后”)這三個層次。第二類,“應怎樣”(“善”)之類的問題,其中包括事物狀況“應怎樣”(“應然”)、理想的圖景“應怎樣”(“該然”)、自己的行動“應怎樣”(“應為”、“應做”)這三個方面的問題。這三方面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價值評價、價值設想、價值取向。第三類,“要怎樣”之類的問題,這又包括主體的行動“能夠怎樣”(“可能”)、“最好怎樣”(“可行”)、“決定怎樣”(“要做”、“必行”)這三個相互聯系的環節。簡言之,這三個環節就是可行性分析、優化選擇、確定方案。科學所要解決的上述三大類問題,實質上就是事實問題、價值問題和實踐問題。總而言之,以問題為學科研究對象是符合科學精神和實質的,比起以現象及規律、關系、存在等學說更具有說服力,因為沒有了問題我們的研究也就失去了意義。

(二)職業教育問題及其分類

本文認為一門學科的研究對象的界定與學科知識分類密切相關,不同的理論形態其研究對象應具有異質性。依據德國教育學者布雷岑卡(又譯為布列欽卡)教育學知識分類標準,教育學知識有三種類型:教育科學、教育哲學和實踐教育學。他認為應“取代那種含糊的、什么都囊括了的、同時表現出科學、哲學、實踐之特征的學科,應該出現三種陳述系統。它們對應三類教育學知識,即科學的教育學知識、哲學的教育學知識和實踐的教育學知識。這三種知識具有不同的基礎并服務于不同的目的,其中的任何一種都不能替代他者。我們也可以用教育理論類型來取代教育學的知識類型。這三重劃分基于三種有關教育問題的不同理論視角,與上述科學的視角、哲學的視角和實踐的視角有關”。基于此,我們將職業教育學的知識類型相應地劃分為三類,即科學職業教育學(理論)、哲學職業教育學(理論)和實踐職業教育學(理論)。三種類型的職業教育學都有自身相對有限的主題領域,以各自面對的職業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互為補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完整的職業教育學理論體系。也就說,每一種類型的職業教育學都應該有其特定的范疇、邏輯起點、陳述體系以及研究對象。盡管這三種形態的職業教育學都是以問題為研究對象,但卻是不同類型(異質)的問題。布雷岑卡還特別強調,應該從“目的—手段”一體性的角度來認識教育學(理論)的對象以及討論其規范。科學教育學(理論)、哲學教育學(理論)和實踐教育學(理論)都應完整地面對教育實踐,只有這樣,這些教育理論才有可能稱得上是關于“教育之學”或“教育的”理論。他認為導致過去的教育學(理論)研究名不副實的原因在于這種“目的——手段”對象觀的分離使然,而教育實踐主要是以“目的——手段”的結構所呈現的,即它總是要不斷地以教育手段達到所要追求的教育目的,促成人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這是其一以貫之的思想和議題,在三種類型的教育學(理論)中都可以看到它。

1.科學職業教育學(理論)的研究對象:職業教育事實問題。根據布列岑卡關于科學教育學(理論)的詮釋和理解,科學職業教育學(理論)在應然狀態下,是一種在邏輯上較為嚴密,可以進行驗證或證實的假設性規律的知識類型。其任務應是獲取關于職業教育領域的科學知識。其研究對象應是職業教育事實問題,即回答職業教育是什么的問題。那么,什么是職業教育事實問題?在這里有必要做一個解釋。首先要闡明什么是事實?目前來看,想要給“事實”下個定義并非易事,是個比較令人“頭疼”的問題。盡管如此,還是有許多哲學家和學者試圖給出一個正本清源的說法,也因此出現了許多不盡一致的觀點和見解。但不論哪種觀點都承認了事實是被主體人感知到的客觀存在物這一核心要素。事實具有客觀性、具體性、永恒性、獨立性、聯系性等特點。我們把職業教育事實問題界定為:客觀存在的職業教育是怎樣或是什么的問題,包含了職業教育的現象、原因、實質等問題。

2.哲學職業教育學(理論)的研究對象:職業教育價值與規范問題。布雷岑卡按照哲學可能涉及到的一些問題,把它區分為分析——批判認識論哲學、闡明世界觀(形而上學)的哲學和規范哲學。就教育學領域而言,他認為更為有用的是規范教育哲學(或者規范的哲學教育理論),并將其作為教育科學的補充。它回答在制訂教育計劃和采取教育行動時出現的價值問題和規范問題。其任務是,給教育者和主管教育的政治家提供評價取向和規范取向。在規范教育哲學中,首先要討論的是各種與評價有關的問題。這些問題涉及教育情境中的全部因素,尤其涉及各種目的和手段。教育哲學家應當指明各種教育現象有價值或無價值,確立善(或價值)的優先地位,并通過確立最高的目的(理想、價值或善),賦予人生與教育以意義;其次要制定各種規范。為此,須把表示應當是什么的規范與表示應當或不應當做什么的規范區分開來。前者為教育的理想、后者為教育的行為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