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數字媒體的認識范文

時間:2024-01-24 17:46: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于數字媒體的認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于數字媒體的認識

篇1

關鍵詞:幼兒教育;數字媒體技術;發展趨勢一、數字媒體技術在幼兒教育體制中的應用現狀

1.數字媒體技術使幼兒教育得到社會大眾的更多關注

在我國,幼兒教育受到的關注及重視較少。但是,隨著數字媒體技術應用到幼兒教育中,幼兒教育得到了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咨詢了解幼兒教育的人增多,對幼兒教育對于幼兒成長的重要性也有了更深刻的J識。在數字媒體技術的輔助下,幼兒教育體制的科學性以及先進性得到了體現,幼兒教育的改革也被社會大眾重視,不斷優化幼兒教育體制成為社會大眾共同關注的主題,也使數字媒體技術在幼兒教育體制中占據愈發重要的地位,幼兒教育體制的改革以及完善需要數字媒體技術的支持,可以說,數字媒體技術成為未來幼兒教育體制發展的趨勢。

2.幼兒教育通過數字媒體技術打開幼兒的思維

在幼兒教育中,幼兒教師在課堂上充分引用數字媒體技術,豐富了幼兒的課堂學習形式。教師在應用數字媒體技術的時候,能夠給幼兒全新的學習體驗,使幼兒將自己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并且通過數字媒體技術的輔助,使幼兒對自己學到的知識進行全方位的認識,從感官的角度對所學的知識加深印象,為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二、完善數字媒體技術在幼兒教育體制中的應用措施

1.用數字媒體技術改善幼兒教育體制的學習環境

在幼兒教育發展的過程中,數字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夠給幼兒的成長教育創造更多的教育機會,幼兒教師可以使用數字媒體激發幼兒的課堂學習興趣,使幼兒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并且,幼兒對于教師準備的學習內容也產生了更多的學習興趣,幼兒教師使用新興的數字媒體技術設計幼兒課堂的學習內容,利用數字網絡資源豐富幼兒的學習內容,使學習內容具有一定的前沿性以及實用性。在網絡媒體資源的支持下,幼兒的學習途徑也變得非常豐富,幼兒不僅可以在幼兒園接受啟蒙教育,在家休息的時候,家長也可以給孩子準備豐富的學習資源。可見,數字媒體的發展為幼兒教育創造了非常好的氛圍,給幼兒教師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也使幼兒教育的形式更加豐富多彩,幼兒學習到的知識更多。

2.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給幼兒學習帶來了更多發散思維的方式

在數字媒體技術的輔助下,幼兒接觸到的知識更加豐富,教師能夠從聽覺、視覺、感覺等多個角度豐富幼兒的學習體驗。幼兒能夠從多個角度體驗所學知識,從事物的形態、聲音、色彩以及情感的角度認識社會,并且對于自己學習到的知識有更直觀的認識,這對于解放幼兒的學習天性有非常大的幫助,也使幼兒通過更多的途徑與外界社會建立聯系。

3.幼兒教師從數字媒體技術角度為幼兒選擇教育內容

在網絡環境下,教師對幼兒教育的環境應當有全新的認識,也應當從更科學的角度設計幼兒教學內容,提升自身的教學專業能力,對幼兒教育理論進行研究以及創新,從幼兒的實際個性特征以及學習需求出發,有針對性地設計幼兒教育內容,創新幼兒教育活動形式,為幼兒教育體制的改革做出更大的貢獻。為此,幼兒教師應當學習及研究新數字媒體技術,為幼兒搜集更多有意義的教育資料,并且從幼兒學習的角度出發,對幼兒的學習成果進行科學評價,適當地給予幼兒鼓勵和肯定,使幼兒家長認識到數字媒體技術對于幼兒教育的重要意義,同時,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配合教師,從多個角度在幼兒的生活中滲透數字媒體技術,使幼兒在學習以及生活中時刻接觸到媒體資源帶給自己的優秀學習資源,這樣有助于幼兒的認知水平以及思維水平的提高,也使家長認識到如何科學地開展幼兒教育,幼兒教師也能夠在這一過程中掌握更多的教育和引導方法,從更科學的角度設計幼兒教學內容,從小培養幼兒的良好學習習慣,使幼兒對知識學習產生良好的學習興趣,為后續、更復雜的知識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總結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幼兒教育也面臨著必要的改革,數字媒體技術在教育領域有非常深的應用,在幼兒教育體制之中也應當得到重視,使幼兒教育體制擺脫傳統教育模式的弊端,從更科學、更全面的角度探究幼兒教育體制的改革,為幼兒教育的完善作出貢獻,使幼兒從小就接觸網絡技術,并且鼓勵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積極的學習態度,在心理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為幼兒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為幼兒的學習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篇2

(一)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歷史

隨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電子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化和電子信息化成為了當前藝術時展的標志。自此引領人類進入了一個新的藝術發展階段。數字媒體的誕生和發展從傳播途徑上對藝術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得人們的審美觀點和審美角度發生了較大程度的改變,藝術創作自此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數字媒體也不僅僅只是作為一個信息載體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數字媒體藝術和以往的藝術表現形式具有非常大的差別,首先從載體上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藝術品創造者不再通過簡單的手繪和其他實際的方式進行藝術創作而是通過以電腦為工具以互聯網為基礎進行的藝術創作,整個傳播過程也由原來的口耳相傳轉變成為具有時效性的網絡傳播,以一種更加開放的方式進行藝術品的宣傳。數字媒體不但成為了新時代藝術發展的寵兒,同樣成為了未來藝術發展的重要載體。按照數字媒體的性質來區分,新型的數字媒體藝術主要分為四大類:傳統的數字文化產品,這種文化產品是數字媒體技術發展的早起產物;借助數字化技術進行的藝術創作,這種創作是一般的文字圖像,只是作為一般的信息載體出現的,并不具有美學角度來講的美感;網絡媒體藝術作品就具有了一定的可觀賞性,比如類型動畫產品就是比較簡單的網絡媒體藝術作品;目前的主流也就是寬帶交換式多媒體藝術作品是當今藝術品,這也是未來藝術的發展趨勢,如可以進行全方位互動的網絡視頻游戲等。這幾種主要的表現形式都是人類通過結合科學技術和藝術創作靈感的產物,已經成為了當前我國文化輸出的核心發展方向。

(二)數字媒體藝術的應用發展方向

我國的傳統文化產業的未來發展需要依靠新媒體的發展技術,需要將藝術本身的內容和技術水平進行有力的整合,以新型的數字化形式吸引受眾,將人們從單一的被動接受到藝術品鑒賞的雙向互動。我國的傳統文化產業在不久的將來會有一個快速上升的階段。在文化產品輸出上,藝術品將和數字化技術進行更加良好的融合,從數字圖書到多媒體互動性報紙再到可以進行雙向交流的網絡視頻游戲等等;在傳播渠道上我國的傳統文化產業將借助新的媒體技術進行再傳播,同時在文化企業管理層面上也將出現更加深層次的改變,創新性技術將和媒體和藝術進行進一步融合以實現數字媒體的多元化經營。

(三)數字媒體的影響

新媒體對于藝術創作的影響表現在:豐富了創作形態,擴展了內容表現空間,提高了創作效率

二、數字媒體的發展性

在不久的將來我國的數字媒體發展將會具有更多的層面,同時更加國際化。在充分結合本土化的文化底蘊的基礎上求的發展,同時結合各種新型的數字媒體技術和各種新型的載體,從而設計出更加有吸引力的藝術創意產品。專業方向主要面向CG行業。大家通常能夠聯想到的是類型動畫、影視、視頻類游戲創作和廣告設計這幾個主要方向。相對于其他發達國家的成熟數字化媒體市場,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我國的數字化媒體只是出于發展的初步階段,但是同時也要清晰地認識到我國廣大的消費市場,以此推出具有本土化和雄厚文化底蘊的新型數字化媒體藝術品。

三、結束語

篇3

《數字媒體藝術設計概論》一書共8章,主要內容包括媒介進化論,數字媒體藝術理論,圖像拼貼與數字藝術,科學、藝術與數字媒體藝術,數字媒體藝術簡史,數字媒體藝術與創意產業,數字媒體藝術與信息化設計和數字媒體藝術的未來。作為典型的綜合性學科,數字媒體藝術設計不但包括數字技術內容的主要學習課程,而且包含廣告、環境藝術、影視、動畫、玩具、游戲和建筑裝飾等藝術設計課程。另外,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學科還包含諸如材料學和數字存儲等學科的相關課程。

目前,高等院校的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學科建設與發展不容樂觀。很多學校沒有與此相關的課程設置,又或者雖有相關課程但體系結構并不合理,課程設置不均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等院校教師對此學科認識不足或存在分歧,數字媒體等學科的老師側重于對數字媒體技術等課程的教授,而藝術類學科老師則堅持認為更應該注重學生藝術類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兩個領域老師之間所存在的意見不統一導致了該學科的教學目標不一致,使得該學科的教學定位得不到統一,從而導致課程之間失去聯系,結構不完整,體現不出該學科的綜合特性。所以,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學科的定位需要相應的改進對策。

首先,高校教師應革新教學理念。高等院校的老師應該消除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學科在定位上的異議。數字媒體相關課程的老要明確藝術類課程對于該學科的不可或缺和二者之間的相互補充關系,同時藝術類相關課程的老師也必須明確只有將數字媒體學科和藝術設計學科有機融合才是該學科的教學精髓,以大局意識認識該學科,體現其綜合性,以當前市場發展情況為基礎,對該學科的必修和選修課程進行分析,合理地完善課程體系,找到該學科正確的教學目標。

其次,建立教學體系,推動學科發展。要深入分析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學科的特征,并對其準確定位,這樣才有利于該學科相關的專業知識體系的完善和學科知識架構的延伸。學科所設置的課程應該包含藝術設計類課程和數字媒體類課程,數字媒體類課程主要包括計算機基礎等應用技術類課程,比如網頁設計、計算機程序編寫、計算機應用基礎、計算機圖像處理、動畫設計、影視后期制作等,而藝術設計類課程則應該包含數字圖像處理、視覺藝術、美術基礎等,另外還應該包括大學語文、大學法律基礎、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等人文社科類課程。其中,專業核心課程在整個體系中占主導地位,能夠培養學生扎實的專業技能。

篇4

關鍵詞:游戲引擎;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課程;建設

在我國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計算機網絡技術已經深入到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而網絡多媒體技術中游戲產業更是迅速的崛起,它作為老少皆宜的一種娛樂項目受到了廣大人民的關注,而基于游戲引擎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課程的建設也就成為各大院校的一門必修專業,其課程建設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系到大學生們的就業。本文從游戲引擎的角度出發,對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課程的建設方案等各個模塊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一、基于游戲引擎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人們對精神世界的追求也越來越高,開發一款具有娛樂性、知識性和刺激性的游戲項目來滿足大家工作之余的生活成為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培養的方向,而游戲的創意、畫面、故事以及3D效果的呈現,則需要后臺技術的支持,而這個強大的后臺支持技術就是我們所要探討的游戲開發核心技術即游戲引擎。因此,在具體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教學過程當中,專業老師需要加強游戲引擎技術中3D效果、人機交互以及模型處理等等方面的技術內容,讓學生們通過掌握游戲引擎的結構形式來達到對游戲引擎設計模式的進一步了解和認識。

二、教學體系的構成分析

要想使游戲達到預期的效果,能夠符合大眾的口味,在對于教學體系的設計中必須要保證其全面性,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最基本的數據結構、C語言等等專業理論,而且還要學習計算機圖形學,諸如程序設計等等。為了增加游戲畫面的3D效果,還有必要開設3DMAX,讓學生們去學習場景的設計。如果把游戲引擎作為軟件的技術部分的話,學習OpenGL渲染管線將會更有助于他們對課程的理解和吸引,更能為其后序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還能使學生們對程序設計的思想認識變得更加成熟。

三、教學內容的設計

因為在信息化、網絡化的大形勢下,游戲引擎技術應用已經越來越廣泛,所涉及的內容和領域更是越來越多,更因為在學校受教育的時間及課程的安排畢竟十分的有限,只有對教學內容進行不斷的優化組合和選擇,才能讓大家學習到更多的計算機方面的知識,并且在數字媒體專業課程建設的過程中還可以融入一些仿真技術,用虛擬現實的情景來進行案例教學。(一)對游戲引擎的選擇。要想讓學生學習到真正的編程技能,就必須要加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這也是引擎選擇重要性的體現。因為不論什么樣的游戲都需要若干能夠起到控制作用的代碼。當今的游戲引擎已經在不斷的發展中變得更加精煉,它是由多個子系統共同構成的,可以說不論是從建模動畫直到光影技術、粒子物效,還是從碰撞檢測到網絡特性,都由十分專業的編輯工具或者插件來完成。另外,引擎還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那就是游戲世界環境的營造。因此,只有選擇適合的游戲引擎才能為數字媒體技術行業做好更加專業化的服務。(二)課堂教學內容的設計。在進行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循架構理解為基礎、算法講解為輔助,并且還要加強實踐環節的融入,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游戲引擎數字媒體技術教學的實效性。首先,每一款游戲都會有自己的主體思想,而引擎也是一樣,每一款引擎也必然有自己的設計思想和意圖,只有讓學生們明白了教學內容的架構,才能使課程的講解變得更具有易懂性。在進行具體模塊的講解時,老師一定要引入例程,可以以例程為引子來繪制場景關系圖,達到對各個對象關系及各類之間關系等等的理解,從而更好的掌握數字媒體的新技能。其次,只有不斷的提高學生們的自主探究能力,才能調動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在游戲引擎學習及運用的過程中還會遇到各種計算機圖形學的算法,比如說:環境紋理映射、四元數理論等等,這些算法非常的復雜,可以用來開發更為高級的程序。老師在具體的算法講解中可以引導學生去進行源代碼的剖析,實現與封裝接口的設計,為實現底層圖形的開發打下堅實的基礎。最后的環節也就是最近來可好的實踐環節,因為游戲引擎本身就屬于一種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而學生也只有把理論融入到實踐中,才能更好的去理解和掌握,也才能將游戲引擎技術與基礎知識相結合,并達到進一步的升華。而具體的實踐環節不但包括最基礎的實踐,要針對游戲引擎的各個模塊去進行設計和理解,讓學生能夠通過核心代碼去實現各種具體的渲染效果。而且還必須要進行實訓項目的實踐,只有進行了真正的實訓,才能達到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因此,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老師必須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要讓他們從項目的調研及開發過程中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且能夠運用他們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問題,也只有通過這樣一個自主開發、自主探究的過程總結與分析之后,更能讓學生更進一步的加深對游戲引擎設計的認識,達到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課程質的飛躍。

四、結語

總而言之,基于游戲引擎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課程是一門內容廣泛、實踐性強的課程,要想讓學生們學到真正的專業技能,就必須要在加強專業教學的同時,將實踐性環節滲透其中,并能跟隨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加優秀的綜合性高端人才。

參考文獻:

[1]何嘉,文武,李慶.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建設中技術與藝術的融合[J].計算機教育,2016,(12):103-105.

[2]蔡彪,吳靜,柳麗召.數字媒體技術課程體系及實踐教學環節設計———以成都理工大學為例[J].計算機教育,2016,(07):78-81.

[3]劉罡,林姍,陳頡,肖亮.本科院校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培養模式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5,(14):9-12.

[4]魏寧.面向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游戲引擎技術”課程建設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03):105-106.

篇5

探討媒介融合的事實,我們不難發現,媒介自出現之日起,就不斷交融、聚合,相互激勵、競爭,共同發展、進步。媒介從上古時期的非語言媒介發展到語言媒介,從實物媒介發展到符號媒介,從紙質媒介發展到電子媒介再到數字媒介,后者超越前者,但又包容前者;前者孕育出后者,但又獨立于后者。兩者一直構成發展又并存的關系。媒介教育也在其中擔任和諧共榮的角色。

“融合”一詞與大眾傳播真正意義上的聯姻,源于20世紀70年代中葉計算機和網絡的發展。“媒體間的整合”正是這一時期媒介融合的主要表現形式,這種整合的動因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傳統媒體在面對以網絡為代表的新興媒體時的競爭壓力。

在充分利用自身既有的信息平臺和資源優勢的前提下,傳統媒體介入、整合新興媒體是其必然的選擇。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特別是互聯網進入大眾視野的上世紀90年代,互聯網的媒體特質開始得以不斷彰顯,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敏銳的大眾傳媒的弄潮者就已經感覺到了互聯網技術對于媒介的潛在價值,越來越多的傳媒公司開始進人互聯網行業,實行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的融合。許多報紙都開始開設網絡版,或者干脆直接建立自己的網站,電視臺也開始把部分視頻節目上網,廣播的在線節目也逐漸增多。與此同時,傳統媒介豐富的信息資源和龐大的受眾市場也激發了與媒介相關的企業強烈的贏利欲望。所有這些,都推動了媒體整合浪潮的形成。“媒介融合”這一全新的詞匯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開始被大眾傳媒的從業者頻頻提及。

作為媒介融合的早期形態,不同媒體的整合已經發生并正在進行,即便如此,我們同樣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僅僅依靠媒體自身在激烈的競爭中產生的壓力所引致的融合并非媒介融合的本質,歸根結底,媒介融合的根本動力來源于技術的力量。新的傳播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數字技術的出現,不僅使得媒介的傳播范圍更廣、速度更快,更重要的是,數字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傳播方式和媒介形態的革命,使得傳統的媒介邊界走向消解,為媒介內容的共享提供了可能,并最終引發了新一輪的媒介融合浪潮。

要對“數字技術”作出清晰的概念界定是很困難的,但是數字技術的本質特征卻可以用6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兼容、共享、開放”,具體而言,不論是文字、圖片、音頻還是視頻等內容,都可以通過計算機以“0”和“1”的數字形式進行處理,并通過不同的傳輸平臺傳播,而受眾亦可根據自己的需要,通過不同的終端來接收。終端可以是收音機、電視機,也可以是計算機、手機、PDA等。

數字技術的發展,為媒介內容的存儲和共享提供了可能,并從根本上打破了傳統上涇渭分明的媒體之間的界限。在數字技術時代,從嚴格意義上講,所有的傳媒內容都將以同樣一種數字格式來存儲,從而最終都成為數字傳媒。它表現為,傳統的單一屬性(如平面媒體、音頻媒體、視頻媒體等)的媒介終端向視聽多媒體終端進化;以往只有單一服務的網絡(如電話網和有線電視網)可以不同程度地承擔其他網絡的職責;一直局限于特定業務的媒介組織也開始在政策的允許范圍內嘗試著拓展自己的業務范圍。

以廣播為例,在數字技術的推動下,廣播開始由模擬信號轉為數字信號,由單向傳輸轉為交互傳播,由區域業務轉為全國乃至全球業務。

數字技術的出現,所打破的不僅僅是傳統媒體之間的界限,從大的平臺來看,把語音、數據和圖像信號編碼成“1”、“0”符號進行傳輸,成為電信、計算機網和有線電視的共同語言。所有業務在數字網中都將成為統一的0/1比特流,而無任何區別,允許語音、數據、聲頻和視頻各種內容,無論其特性如何,都可以通過不同的網絡來傳輸、交換、選路處理和提供。這實際上打破了以往涇渭分明的電信、廣電、信息三大領域,也就使我們通常意義上的“三網融合”成為可能。

社會的媒介化肇始自19世紀30年代大眾媒介的出現,但媒介化的突飛猛進則自電視普及之后開始。電視極大地提高了人們對于媒介的依賴性,并大大增強了媒介對于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影響力。即便如此,在新的媒介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出現之前,媒介對于社會的影響力依然是有限的。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特別是Web2.0技術的出現,媒介融合才實現了相較于數字技術時代的全新跨越。

相比于Web1.0而言,Web2.0以個人應用為核心線索,互聯網的使用者可以自己提供網絡內容并進行復雜的交互溝通,構造個性化的網絡空間,其應用以博客最為典型。博客的興起,使得媒介受眾的“碎片化”開始發端,傳統的權威的電視節目或者報紙專欄,不再是人們唯一的新聞來源。在美國,以博客為平臺的個人電視臺已經初具雛形,在未來,更多的博客將與媒介緊密結合在一起。

媒介化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媒介影響力對社會的全方位滲透。在真實世界之外,媒介營造出一個虛擬的無限擴張的媒介世界,人們通過媒介來獲取對于世界的認知,甚至依據從媒介獲取的信息來指導現實生活,這也恰恰驗證了李普曼關于“真實環境”與“虛擬環境”的預言。但僅僅通過媒介營造的虛擬空間來構造媒介化社會是遠遠不夠的,媒介化社會從其本質上講,意味著人的媒介化,或者說每個人都是在媒介深刻影響下的“媒介人”,對于生活在媒介化社會中的人來說,不僅對于世界的全部想象都由媒介來構建,其思維方式、個體意識也烙上了媒介化的烙印。

媒介化社會構建對現代教育改革是一個巨大的機遇。無論教育者、教育對象,還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都面臨巨大的改變。媒介消解教育者的權威,媒介決定知識的存在狀態,媒介解放教育對象的被動性,媒介進一步決定教育手段與教育方法。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實施的英語與計算機網絡教育已經成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這正是媒介社會的必然選擇。但這只是媒介的基礎內容。如何進一步了解媒介特征、如何有效使用媒介、如何使用媒介促進高效率的學習,正在成為教育的主導課程。

中國社科院媒介傳播與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卜衛建議,我國應該借鑒國外的經驗,通過媒體教育來提高青少年認識和利用媒體的能力。具體來講。媒體教

育可從以下4個方面入手:1 了解媒體的基礎知識以及如何使用媒體;2 學習判斷媒體信息的意義和價值;3 學習創造和傳播信息的知識和技巧;4 了解如何建設性地利用媒體來發展自我。

加拿大媒介素養協會理事、媒體教育學家約翰?龐甘特提出了媒介素養教育的十大目標。這十大目標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以下是這十大目標的具體內容:1 教育學生使他們成為懂得欣賞而又具有批判性和分辨力的聽眾、讀者和觀眾;2 向學生介紹各種媒介的歷史發展情況;3 討論并辨析媒體的主要用途;4 辨析各種不同媒體運用的技巧和語言;5 辨析與媒體產品生產相關的各種因素,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組織等因素;6 教育學生使學生認識到媒體的操縱能力;7 使學生能夠對媒體訊息進行評述、解疑、分析和評估;8 使學生理解媒體對社會的影響;9 教育學生使他們能夠自主地對媒體訊息加以選擇;10 如有可能,使學生有能力通過媒體產品表達自己的觀點。媒介素養教育的目標,在媒體無處不在的時代,用LenMas-terman的一句話概括,便是“批判性的自主”――學生一遇到信息,便有能力自主地質疑和分析。

我國的媒介教育,首先是科學媒介傳播觀念的教育,包括媒介信息觀、媒介組織觀和媒介生態觀的培養。其次是正確的受眾觀的培養,包括理解受眾概念、了解分析受眾行為、思考不同媒介接觸與日常生活的影響及管理自己的媒介接觸行為。最后是培養負有責任的傳播行為,包括傳播行為的樹立、媒介信息制作方法的獲得、學習媒介信息傳播途徑及方法、學習評價自己及他人的傳播行為。

從教育學角度思考媒介教育課程,包括媒介教育學科內涵、課程實質、學習目標、課程及相關課程大綱、媒介教育的教學、教學模式和保障措施等。媒介素養教育的核心是理論教育課程體系的確立,必須有一套成熟的媒介素養教育理論體系。目前諸如《媒介素養概論》、《媒介素養》等專門教材已經出現,加上傳媒教育課程――廣播電視學、新聞學、傳播學、電影學等學科體系的諸多課程,已基本可形成獨立的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體系,專業教材、專業論文和專業教學、研究人員的出現,使該課程體系的開設成為可能。各個高校可以開設《媒介素養概論》、《媒介文化》等必修課程,同時輔以《媒介倫理學》、《媒介認知與文化》、《大眾傳媒與社會》、《理解媒介》等選修課程和公共選修課程,為大學生提供全面的媒介素養教育,豐富和發展他們對傳媒的認知與了解,從學習、認識傳媒中發展其媒介素養,從而達到提高個人素養的目的。

篇6

關鍵詞:數字出版;美術類圖書;MPR

中圖分類號:G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9-0169-02

一、傳統美術類圖書的發展現狀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人們的閱讀習慣、閱讀方式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放眼望去,大部分讀者不再是拿著一份報紙或者一本雜志進行閱讀,而是在電子產品上滑動指尖獲取信息與知識。與紙質出版物相比,數字化讀物具有存儲大、傳輸快、成本低、能互動等諸多特點。也正是由于這些優越性,使得數字出版在近年來發展速度十分迅猛,對傳統出版業造成了嚴重影響。

作為圖書出版類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類圖書因兼具專業性和大眾性,相較于其他類型圖書,受到新媒體浪潮的沖擊相對較小,藝術教材、藝術作品和相關研究領域的出版物依舊受到熱捧。這反映出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人們對于精神生活有了更多的追求。但另一方面需要指出的是,讀者的需求實際上并沒有得到滿足,傳統美術類圖書更應該主動與新媒體融合。

一些出版社很早前就開始所謂的數字化轉型,但大多數都流于形式,或者說是淺層的數字化。很普遍的一種現象就是,出版社將紙質出版物制作成簡單的電子出版物,或者開一個微博或微信公眾號等。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首先是對于數字化的認識不足,不了解或者不掌握數字出版的相關知識。換句話說,長時間受傳統出版思維禁錮的人難以“跳出來”,而大多數出版社也缺乏新時代下的出版人才。

二、美術類圖書與新媒體的融合之路

由于有新技術的參與,美術類圖書在與新媒體的融合中往往呈現得更加具體和直觀,聲音、視頻的運用使得美術類突出跳出了平面的局限性,也讓讀者擁有更為形象化的閱讀體驗,增強了圖書的可讀性。除此之外,數字化讀物還為讀者提供了交互性的閱讀體驗,甚至可讓讀者直接與創作者進行對話,這是傳統美術類出版物無法做到的。

(一)美術類圖書與數字出版融合的成功案例

不同類型的圖書,與新媒體融合的方式在細節上不盡相同。對于美術類圖書來說,由于它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因而有必要建立藝術數據庫或數字化平臺。通過數字化或者新媒體,讓藝術的表現更為直觀形象,讓讀者能夠有很好的互動。例如,近年來雅昌文化集團大力推出 IT 化的藝術品數據和系統集成服務,依靠多年來與各家出版機構和藝術家的合作基礎,利用長期積累的3800萬張高清級圖片數據,建成國內第一家藝術類專業電子書城“雅昌藝術書城”。不僅如此,該書城還將過了版權保護期的多種數字內容免費供讀者下載,實現了數據服務收入的新突破,通過“藝+綜合服務”和“雅昌藝術網”進一步整合國內藝術和出版資源,打造圖書館式時段,運用 IT 手段將全世界藝術圖書系統化推送到精準人群,較好地實現了傳統出版和新媒體的融合發展,并取得了不錯的業績[1]。

而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的“絲路遺技”項目也是一個很好的范例,該項目旨在保護絲綢之路沿線優秀民間工藝美術技藝及相關優秀作品,是依托互聯網及數字技術打造的線上線下綜合互動平臺項目。線上平臺主要包括絲綢之路數字工藝美術館、工藝美術數字教育平臺、《絲路遺技》手機APP、MPR版《絲綢之路工藝美術品鑒》。 線下互動合作以線下用戶交流中心為依托。定期組織沙龍活動、線下拍賣及講座,組織線上用戶及工藝美術愛好者到傳統工藝美術的發源地進行游學等。該數字化平臺為絲綢之路沿線各國文化的傳播方式和創新模式都帶來了新的機遇,在擁有良好社會效益的同時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二)新技術在美術類圖書中的運用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成熟,新技術應用到了更廣泛的傳播領域,如MPR、AR等技術都可以應用到出版領域,而目前MPR技術在出版領域的應用相對來說較為成熟。2012年12月13日,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在珠海舉行了“MPR國家標準應用推廣工作三省試點啟動儀式”,陜西、河南、廣東三省被批準為我國運用這一標準的首批試點省份。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在“ILSI/MPR”復合數字出版技術領域,深度發展MPR點讀技術。建立選題策劃、協同編輯、全媒體資源管理一體化內容生產平臺,搭建了“ILSI/MPR”標準數字出版內容生產與投送平臺。MPR版《音樂》教材與MPR《書法》復合多媒體教材在試點學校廣受好評,市場前景良好。AR技術是實體與虛擬相結合,實現定向增強的技術。2014年初,一款名為“AR學校之神奇語言卡”的少兒識字產品,在國內某一眾籌網站上創造了僅僅15小時即籌資成功的奇跡,迅速吸引各大媒體及相關從業者的關注[2]。近幾年,許多出版社都在AR技術領域進行了探索,如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在2013年的江蘇書展上曾展示過一款《采掘機械與液壓傳動》,號稱國內首部采用AR紙數互動移動閱讀技術的圖書。浙江兒童出版社《孩子的科學》系列叢書也廣受好評。當然,這種新興技術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設備的穩定程度、市場的受歡迎程度等,因而對于出版商來講,是否要投入到該領域還需要謹慎考慮。

(三)美術類圖書與新媒體融合的方法

在選題策劃方面,出版社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研判,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書籍的策劃、出版。也可以根據新媒體便于交流互動的特點,根據收集掌握的讀者意見,有針對性地進行“定制出版”,同時,將手頭的優勢資源,拳頭產品,盡可能通過多種形式與途徑使得利益最大化,例如衍生商品的銷售,組織從線上到線下的活動。

在銷售環節,除了實體店之外,也應該創新模式,構建宣傳平臺,例如開通官方網站、微信、微店銷售渠道,甚至可以根據不同的銷售渠道,通過注冊會員、限時打折等形式增加讀者的粘合度。利用社交網絡平臺,建立出版網絡社區等傳播載體,打通傳統出版讀者群和新興出版用戶群,著力增強黏性,廣泛吸引用戶。借力商業網站的微博微信微店等渠道,不斷擴大出版產品的用戶規模,進一步擴大覆蓋面[3]。

最后,也是尤為重要的一點是,在與新媒體的融合中,出版社要特別重視版權問題。很多紙質出版物的電子版權擁有期只有5年,傳統出版社無法有效控制自己的電子版權資源,也使得數字出版物無法取得長期穩定的收益。

三、美術類編輯面對新媒體的浪潮的辦法

數字出版在國內仍屬于新興產業,技術資源、學習資源相對較少,存在著從業人員匱乏、相關知識薄弱、相關經驗不足等問題。在數字化時代,出版社編輯的一個緊迫任務,就是學習了解新技術,準確把握新科技新業態對傳統出版數字出版帶來的變革與機遇,掌握開展數字出版活動的必備能力。傳統編輯通過培訓與自身學習,可填補一部分的數字出版人才空缺。

(一)需要了解和掌握數字技術

編輯要懂得何為數字出版,并在了解有關知識后逐漸去掌握一定的技術,例如電子文檔的處理、網頁的制作、數據庫的應用和網絡設計技術。羅紫初教授在《論數字時代出版人才能力之培養》一文中指出,數字時代來臨,編輯出版人才必須具有以下三方面的能力:1.新的編輯業務能力,包括資源開發能力、資源質量把關能力、資源有效轉化能力、信息檢索能力、計算機操作能力、多媒體轉換能力;2.全方位的市場營銷能力,包括市場預測能力,產品包裝設計能力,宣傳促銷能力等;3.較強的社交公關能力[4]。筆者認為,編輯們需要將這些知識和能力進行有機融合,數字化產品的質量并不僅僅與作者的稿件水平、文字編輯有關,編輯該如何運用數字化技術將其呈現在讀者面前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做到這些,能成為能夠勝任數字出版一職的復合型人才。

(二)需提高選題策劃的能力

編輯要有讀者視角,要能準確把脈讀者或者消費者的閱讀習慣、閱讀需求等。而數字化時代為編輯提供了多種多樣的信息收集渠道,舉個簡單的例子,如今微博、微信公眾號的火熱與大部分讀者喜歡“淺閱讀”的方式有很大的關系,那么對于數字出版物而言,有時候內容的精短就顯得尤為重要。高質量的信息可以為選題策劃提供合適的切入口,做出受讀者喜愛的圖書。同時,基于大數據的分析,可以更加針對性地推送信息或者進行宣傳營銷,做到有的放矢。

(三)與讀者和作者及時進行溝通

數字化產品讓編輯對于圖書的即時修改和成為了可能性,編輯可通過讀者的即時反饋認識到出版物的不足并及時調整,同時還可與作者進行即時溝通,完善產品,優化用戶體驗,編輯需要具有專業視角,而這種專業視角也是在當今互聯網的大環境下的新視角,即如何在編輯作品當中,能夠“召喚”更多的讀者。這就要求編輯要剔除掉劣質的內容,將優質內容進行篩選和融合,做出真正符合讀者的心意的數字化出版物。

四、結 論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是順應時展的必然選擇,出版行業正逐漸被納入更為宏觀的服務業范疇并不斷產生新的商業模式,極大地延長了出版物的產品線,實現了內容資源價值的最大化[5]。數字化浪潮給傳統美術類圖書帶來機遇的同時也迎來了不小的挑戰,由于兩者之間不同的特點,在融合時勢必會產生一些問題。如何化解問題、并且更好的融合發展,是現階段出版商需要積極探索和研究的。另外,面對出現的機遇與挑戰又該如何應對,也是出版企業不得不認真思考和解決的。

參考文獻:

[1] 管尤升.淺析傳統美術類圖書出版與新媒體的融合[J].新聞傳播,2016(7).

[2] 王健. 由3D小熊看AR技術在童書出版領域的應用[J].出版參考. 2015(10)

[3] 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J].中國出版,2015(8).

篇7

【關鍵詞】數字媒體;藝術;研究

【中圖分類號】G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2)01-0151-2

當前,數字媒體藝術已成為各高校開設的熱門專業,該專業旨在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以及藝術修養、既懂技術又懂藝術、能應用新的數字媒體創作工具從事藝術創作活動的人才。

數字媒體藝術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蔓延開來,幾乎進入所有與視聽媒介相關的領域。從好萊塢的數字電影特技到家庭中的高清晰度杜比音響電視,從計算機網絡游戲到虛擬現實場景的構建,數字媒體藝術成為一個區別于傳統藝術形式的嶄新的藝術領域。可見,正是數字技術的發展帶動了藝術的數字化,催生了數字媒體藝術這一新的藝術品種。

一、數字媒體及數字媒體藝術

數字媒體是指以二進制數的形式記錄、處理、傳播、獲取過程的信息載體,這些載體包括數字化的文字、圖形、圖像、聲音、視頻影像和動畫等感覺媒體,和表示這些感覺媒體的表示媒體(編碼)等,通稱為邏輯媒體,以及存儲、傳輸、顯示邏輯媒體的實物媒體。但通常意義下所稱的數字媒體常常指感覺媒體。簡單來講,“數字媒體”一般就是指“多媒體”,是由數字技術支持的信息傳輸載體,其表現形式更復雜,更具視覺沖擊力,更具有互動特性。

如果按時間屬性分,數字媒體處理器分成靜止媒體(Still media)和連續媒體(Continues media)。靜止媒體是指內容不會隨著時間而變化的數字媒體,比如文本和圖片。而連續媒體是指內容隨著時間而變化的數字媒體,比如音頻、視頻、虛擬圖像等。

按來源屬性分,則可分成自然媒體(Natural media)和合成媒體(Synthetic media)。其中自然媒體是指客觀世界存在的景物,聲音等,經過專門的設備進行數字化和編碼處理之后得到的數字媒體,比如數碼相機拍的照片,數字攝像機拍的影像,MP3數字音樂、數字電影電視等。合成媒體則是指的是以計算機為工具,采用特定符號,語言或算法表示的,由計算機生成(合成)的文本,音樂,語音,圖象和動畫等,比如用3D制作軟件制作出來的動畫角色。如果按組成元素來分,則又可以分成單一媒體(Single media)和多媒體(Multi media)。顧名思義,單一媒體就是指單一信息載體組成的載體;而多媒體(Multimedia)則是指多種信息載體的表現形式和傳遞方式。數字媒體具有很多新的特點,如語言數字化、表現多樣化、制作高效化、藝術大眾化等方面。數字媒體藝術以數字技術作為技術基礎,傳統的藝術生產工具和材料由電腦設備、數字軟件和編程語言所代替。數字技術將藝術語言數字化,這也帶來了藝術表現上的多樣化。數字媒體藝術使用數字化的創作語言,對任何內容都可以進行反復修改和恢復,為高效化的制作奠定了基礎。數字媒體藝術使得藝術創作和欣賞的大眾化成為現實。

二、數字媒體藝術

數字媒體藝術不單指某一傳統藝術種類,而是指基于計算機數字平臺創作出來的多種媒體藝術樣式。它采用統一的數字工具、技術語言,靈活運用各種數字傳播載體,無限復制,廣泛傳播,成為數字技術、藝術表現和大眾傳播特性高度融合的新興藝術領域。數字媒體藝術包括數字電影藝術、數字電視藝術、數字動畫藝術、數字游戲藝術、數字圖像藝術、數字裝置藝術、網絡藝術、多媒體藝術、數字設計藝術、數字音樂藝術等諸多藝術形式。對于該如何稱呼這種藝術,我們雖然還在“數碼藝術”、“新媒體藝術”、“數字藝術”中不斷探討,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基于計算機數字平臺的藝術,它以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為支撐,提升了藝術的表現力,給藝術創作帶來了無限可能。

語言數字化:數字媒體藝術是以數字技術作為技術基礎的。“數字技術”是一項與計算機相伴生的科學技術,它是指借助一定的設備將各種信息,包括圖、文、聲、像等,轉化為計算機能識別的二進制數字“0”和“1”后進行運算、加工、存儲、傳播、還原的技術。數字技術可以將一切藝術要素數字化,無論什么樣的聲音、色彩或線條,無非都是“0”和“1”的排列組合而已。

在傳統藝術的世界里,任何一門藝術都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工具和材料,運用獨特的物質媒介來進行藝術創作,從而使得這門藝術形成自己獨特的美學特性和藝術特征。比如,提起中國畫,我們馬上就能想到筆墨紙硯和各種顏料;說到雕塑,離不開大理石、泥土、木頭等物質材料以及各種刀具;而音樂更是離不開各種樂器的協調配合。正是這些不同的表現工具和材料,形成了各門類藝術不同的藝術語言。在數字藝術的世界里,傳統的藝術工具和材料由電腦設備、數字軟件和編程語言替代,操作方式也由手工技巧變為計算機操作或運算,不同門類的藝術語言得以數字化。

表現多樣化:數字媒體藝術采用統一的數字工具、技術語言,靈活運用各種數字傳播載體,能被無限復制,廣泛傳播,這為其在表現上的多樣化奠定了技術基礎。我們以戲劇表演為例。戲劇是一門舞臺表演的藝術,在方寸之間上演人生的悲歡離合,演繹世界的五光十色。在數字藝術的時代,這一門傳統藝術也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如何將傳統舞臺演出融入現代信息特征,如何以高科技視覺效果來吸引觀眾,如何豐富傳統戲劇的表現形式,是國內戲劇界一直在探索的重大課題。“新媒體卡通戲劇”的誕生就是這一探索的成果。傳統的戲劇舞臺藝術與現代的數字技術相結合,帶來戲劇表現的多樣化。但如何將演員實景表演與動畫虛擬表演準確切換和銜接,成為舞臺效果優劣的關鍵。

藝術大眾化:伯恩海姆曾經說:“計算機最深刻的美學意義在于,它迫使我們懷疑古典的藝術觀和現實觀。這種觀念認為,為了認識現實,人必須站到現實之外,在藝術中則要求畫框的存在和雕塑的底座的存在。這種認為藝術可以從它的日常環境中分離開來的觀念,如同科學中的客觀性理想一樣,是一種文化的積淀。計算機通過混淆認識者與認識對象,混淆內與外,否定了這種要求純粹客觀性的幻想。人們已經注意到,日常生活正日益顯示出與藝術條件的同一性。”伯恩海姆的話傳達給我們這樣一個信息:生活越來越藝術化,藝術也越來越生活化、大眾化。

制作高效化:資料表明:一件藝術品從最初的構思到作品完成,修改的比例大約是70%以上,全部推倒重來也屢見不鮮。數字媒體藝術使用數字化的創作語言,為創作者提供了修改的便利并且“所見即所得”,對任何的內容都可以進行無數次的修改和恢復,為高效化的制作奠定了基礎。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表演需要調動舞美、裝置、焰火、表演等多專業、多部門多工種的團隊協作與配合,難度極大,未經過現場測試很難預料最終效果,但是在創意階段,動用大規模的實際排演又很不現實,一方面因為想法還不成熟,勢必導致排演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排演需要很多人力物力,耗費不起。因此,如何逾越想象和現實之間的鴻溝成為創作中的一個難題。

數字媒體藝術究其本質而言,是屬于大眾文化的。數字媒體藝術處在這個電子化信息化的時代,其傳播最大程度地普及到每個家庭和社會的各個角落,電視機、電腦、網絡等無處不在,它的發展必然依賴大眾的審美趣味。而數字媒體藝術的生產者也是依靠普及的數字媒體工具制作大批量的視覺文化產品,滿足大眾的審美需要和娛樂需求,藝術大眾化已經成為事實。

三、數字媒體藝術的表現元素和表現特性

數字媒體藝術的表現元素。研究數字媒體藝術的表現元素研究是探討其藝術表現特性的重要理論前提,也是很多學者研究的重點之一。涉及到數字動感、數字音效、數字特技、數字肌理和數字色彩五個方面來展示數字媒體藝術的表現元素。數字動感使得畫面調度更加自由;數字音效帶來高效的音響處理、真實的聲音設計和多樣的音樂創作;數字特技豐富了畫面處理、造像和合成效果;數字肌理既能夠真實模擬自然肌理,也會有計算機自身的獨特創意;色彩的數字化使得創作者可以自由地對其進行調整和再創造。

數字媒體藝術的表現特性。數字媒體藝術的表現特性是眾多學者一直關注的問題,從具體的表現元素到抽象的表現特性,是個逐步深入的過程。本論文注重數字媒體藝術的表現特性,是對藝術表現元素的提煉和總結,主要有虛擬性、交互性、奇觀性、融合性和可變性五個方面。數字媒體藝術建立在多學科發展的基礎上,綜合了諸多藝術門類,形成了金字塔型的藝術表現系統。數字技術的高速發展帶來了媒體藝術形態的日新月異,筆者的研究旨在摸索數字媒體藝術的表現規律,以期推動創作實踐。

總而言之,數字媒體藝術是以數字技術為支撐的藝術,這為它的藝術表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效和便捷,尤其是數字藝術無與倫比的可復制性,在藝術傳播方面具有絕對的優勢,然而從審美的角度來看,這種無與倫比的可復制性容易使藝術表現走上模式化的歧途。作為一個新興的藝術領域,數字媒體藝術應當積極吸納傳統藝術精華,突破模式化的誤區,走出真正屬于自己的藝術之路。

【參考文獻】

[1]厲先鋒.反思我國數字媒體發展現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2).

[2]王虎.媒介融合背景下傳統電視與新媒體的整合營銷策略[J].視聽界,2009(1).

[3]袁萱.影視創作互動思維之數字媒體交互技術――結合電視劇《戰爭目光》談數字媒體交互的創作[J].電視字幕(特技與動畫),2009(1)

[4]劉桂榮,谷鵬飛.數字藝術中的美學問題探究[J].河北學刊,2008(6).

[5]邱秉常.新媒體和藝術大眾化的傳播[J].鄂州大學學報,2008(4).

篇8

【關鍵詞】數字電視技術產業鏈發展方向

一、數字電視發展問題的認識

1.1政府對數字電視發展的扶持

國家對于數字電視產業的可持續投入可以提高政府地位和擴大影響,同時豐富人民的生活,提高其生活質量與幸福指數。和諧社會的發展保持一致性。完善數字電視相關的法律政策,為數字電視產業發展提供法制性保障,同時向向大眾傳播普及更多的法律信息。

1.2數字電視產業發展促進科學技術突破

數字電視產業在發展過程之中,加大對于科研經費的投入,讓每一個從業人員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從而為社會人民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利用高新技術提高我國數字電視在國際上的核心競爭力。

1.3數字電視產業市場化

數字電視產業目前也逐步市場化,競爭將越發激烈。對于我國數字電視而言,有了危機意識。有了市場競爭可以促使其不斷的發展,并不斷探索新的發展方向,也加強了與其他產業的聯系,實現“強強聯合”。最大限度的調動各領域的積極因素,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二、數字電視產業鏈發展

穩固基本業務同時,向增值業務和擴展業務發展,是構建有線數字電視產業鏈的基本思路。包括:(1)付費頻道模式。通過大力引進適合于觀眾收視習慣的專業頻道并對價格定位進行合理化分析,逐步擴大付費用戶數量群。付費頻道雖然利潤空間不大,但是由于用戶基數可觀,仍可實現數字電視產業穩定的效益,并可持續增長。(2)節目點播模式。從國外的資料看,節目點播是有線數字電視中最活躍的部分,尤其適合城市觀眾的消費需求,如果經營得當,有望超過付費頻道的收益。(3)網絡電視。以互聯網入戶為對象的視頻服務,重點是公務和商務方面的內容,寬帶用戶大量增加,會使網絡電視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大。(4)移動電視模式。針對流動人口的移動電視,比如城市公交車、商店、車站碼頭等場所,電視需求也是一個重要領域,目前我國南方有些城市已經成立了專門公司開展這項業務,發展前景看好。(5)手機電視模式。隨著手機性能質量日益完善,手機電視的時代很快就要到來。由于手機電視具有獨特優勢和用戶群體巨大,又可與節目點播、移動電視等業務兼容,這個領域最具發展潛力,若干年后很可能成為業務量最大、收視最頻繁、效益攀升最快的增長極。(6)虛擬專網模式。專網市場容量大,面對的是集團用戶,因而可以形成穩定和大宗的業務,作用舉足輕重。(7)“媒資”系統。在信息社會,資訊是第一資源,向多種媒體和平臺提供視頻服務,空間自然十分廣闊。

三、未來數字電視的技術發展方向

1.高清化發展。隨著高清節目源的增多,圖像水平清晰度大于800線的高清數字電視(HDTV)越來越成為數字電視的主流,相應的數字電視機頂盒以及編解碼芯片也要適應這一發展的要求。2.互聯網數字電視技術。數字電視的下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就是連接互聯網,未來的消費者不必再為了檢查郵箱、發送電子郵件、在線玩網絡游戲、下載和播放網絡視頻、甚至收看流媒體視頻(即IPTV),而必須跑到書房去獨自呆在PC或筆記本電腦之前,他將可以直接在客廳舒適的沙發上用無線鼠標或無線鍵盤體驗上述PC的所有功能。3.DTV+PVR。PVR(個人視頻錄像機)也是未來數字電視的下一個重要發展方向,隨著未來的數字電視集成DSP或多媒體處理器,PVR功能將逐步融合到未來基于硬盤或微硬盤的數字電視產品中。4.支持更豐富的互聯接口。未來的數字電視還將支持更多的互聯接口,如USB2.0、USB On-the-Go、SD卡、MMC卡、1394和Wi-Fi等,以無縫實現與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移動硬盤、PC、筆記本電腦、PMP、智能手機、數碼打印機等數字設備的連接,共享相互之間的音視頻信息。

四、結語

總之,在這個知識經濟、信息經濟的時代,數字技術為電視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深刻影響并潛移默化的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數字電視發展的趨向越來越清晰化和明朗化,以衛星電視直播、數字高清晰度電視、多媒體移動終端和網絡電視這四大標志趨向為代表的數字電視技術必將對電視市場帶來革命性的震撼,更好地為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質量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杜百川.國際數字電視現狀和發展趨勢[J].中國CATV,2002-10-24.

篇9

關鍵詞:數字技術設計藝術觀念

設計藝術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產生以來,經歷了從工業化社會到信息化社會的歷程,最終走上了數字化的道路。在數字技術條件下的設計藝術,所用的工具和材料在現實的物質觀念中是不存在的,一切都是在處理數字所組成的虛擬概念,而非現實世界中的物質實體,但創造出來的視覺形象卻讓人感覺是真實的。傳統的設計基礎被沖破,“傳統的設計觀念已從有形的物資領域擴展到了無法觸摸的程序領域。”數字化觀念已經悄悄地滲入到現代人的意識形態。

一、數字技術在設計藝術領域的廣泛應用,使人們開始對多媒體、交互式的視覺交流方式進行深入探究。

設計藝術的形式也由以往媒體形式上的物資化、平面化、靜態化以及單一化開始逐漸向虛擬化、空間化、動態化和媒體的綜合化方向轉變。傳統的設計工具與媒體形式的巨大變革,極大地改進了設計的技術手段,同時改變了傳統的設計程序與設計方法。虛擬的數字化圖形、圖像處理技術與數字網絡技術甚至還改變了產品開發及銷售模式,從而引發了設計模式及設計生產劃時代的變革。

最早的設計藝術是從大美術中衍生出來的,這使傳統的設計主要以技法表現為中心,而傳統的設計圖紙只能用手工的方式進行表現,也使得設計者將大量時間花費在技法上,這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是無可非議的。數字化計算機技術“以屏幕顯示的方式開辟了設計傳達的新領域”,設計的每一個過程可視化,使設計變得更為直觀;交互式的人機交流方式和用戶參與的全新人機界面,改變了設計與生產分離的傳統被動式的設計模式;互聯網的信息資源無限、圖文互動與全球化的交互信息,使地緣間的界限被逐步淡化和消除。數字技術融入設計藝術創作過程所帶來的是更為真實的表現、更為便捷的方法、更為迅速的交流、更為拓展的思路等,它突破了以往許多在創作思維、創作方法、創作表現方面的限制,觀念的形成、市場調查、設計戰略的組織等成為當代設計師面臨的主要任務。

在數字技術的推動下,設計藝術的概念被進一步擴張,漸漸地超越了其原先的范疇。多種媒體綜合表現在一起的視覺、聽覺的互動傳達新技術,對過去概念上的媒體形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從而大大豐富了設計創作形式。數字設計、數字動畫、網絡藝術以及電子游戲等新興的設計形式在不斷地沖擊著當代設計藝術的同時,也大大充實了當代藝術設計的外延,使設計藝術走向越來越廣闊的領域。

數字化設計正以幾何算法和參數描述一種全新的視覺形象,從而將藝術家和設計師帶入嶄新的創作天地。這對設計者綜合能力的要求顯得越來越重要,人的精神因素、設計師本身的素質變成設計優劣的主要驅動因素。面對這樣一個數字化的環境,未來的設計師必須掌握日新月異的計算機硬件和軟件,并靈活把握視覺新語匯的表達,才能適應當代設計的不斷發展。

二、設計藝術與數字科技的結合,帶來的并不只是新的工具或媒體,從設計藝術發展的歷程上看,相關的科學技術在藝術設計領域中應用的可能程度,引發了人們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的改變,正如法國著名社會學家MarcoDiani指出的,“與過去相比,這一社會有許多的改變,但最最根本的改變還是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的改變”。

數字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藝術設計領域,這就意味著人們的設計觀念與設計思維已經在一定范圍內和一定程度上發生了新的變化。與此同時,這種思想觀念和思維又得以在更高的程度上和更大的范圍內得以加強和擴展,“整個社會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技術變革,其影響所及,并不僅僅局限于科學的技術領域,還波及到哲學和認識領域。”

認識論將人的思維分為兩部分:理性部分的概念、判斷和推理;感性部分的感覺、知覺和表象。數字技術對圖形圖像進行的是一種理性和科學的控制,而設計者的創作過程則是一種以不斷變化的感性思維為主的創造活動。藝術設計與數字科技的結合使設計者開始以數字化思維方式與設計觀念進行設計創作,理性認識與感性思維成為現在設計師必備的內在條件并和諧地交織在現代藝術設計實踐中。當代設計的表現不僅能反映客觀事物,而且能表現設計師頭腦中所創造的主觀虛擬“世界”。

在傳統設計概念中,設計師是靠物質媒介進行思考、感受乃至創作,物質是構成藝術設計活動的前提與基礎。數字化的藝術設計導致了一個較為顯著的發展趨勢,就是它不再局限于對象的“物質性”設計,而逐漸趨向對“非物質性”的表達或設計。這里產生的新的交流方式,幾乎涵蓋了人類的所有感官功能,把人帶入一種亦真亦假的虛幻世界,從而達到“虛幻現實”(VirtualReality)的效果。它不一定是現實的,但卻是真實的,這從觀念上改變了人們對真實空間的理解與認識,并導致了人們視覺信賴的喪失。而當代設計藝術則充分地利用數字技術,創造出對于傳統藝術設計形式來說不可能的視覺與空間形式,將視覺設計藝術推向到另一個高峰。正如原《時代》雜志平面總監奈杰爾·霍姆斯所說,“這是一個不像過去那樣需要考慮現實可能性的時代。這是一場革命。”

數字化的藝術設計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覺經驗。傳統的時空觀念被改變,現實與夢幻交織,人們開始沉迷于在虛擬空間中尋求自我理想的角色和形象。審美主體發生了改變,傳統的審美規范已經不再適合現代人的眼光。人們的時空觀念和審美意識的改變導致了人們對設計藝術的認知開始轉變,理性與感織。而交互性、個性化的系統與平等的參與原則,使得“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得到充分體現,這從更大程度上調動了人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從而導致了不同于以前的心理狀態與價值取向等。人們對設計藝術的態度已經不再是基本功能、屬性上的滿足,而是更多地希望其能夠求新、求異,更關注自我心理層面上的需求。“知識與產品的迅速更新要求思維與觀念的變化,同時也要求對最基礎東西的認識,對世界的基本規定性,對正確的人生及自我認識的方式有堅實的基礎。”

三、數字科技的發展在為當代設計藝術提供新的工具、技法、材料的同時,帶來了學科的綜合、交叉以及各種方法論的發展,新的設計方式打破了傳統學科間的專業界限,當代設計藝術已不再局限于比較單一的學科專業范圍內,而已經成為一種能夠融合多種學科的載體。

當代藝術設計也越來越注重藝術與科學的關系,當代藝術設計者不僅從與之相鄰的學科內獲取知識,甚至從與之相遠的學科領域去研究和探討設計問題。傳統的學科界線被沖破,

行業間的界線也在數字空間中逐漸變得模糊,設計者需要專業以外的知識越來越多,電子學、藝術學、生物學、物理學、數學、天文地理、心理學、音樂、攝影等相關學科的成就被綜合運用到藝術設計中,由此開始了“數字藝術新時代”。

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讓設計者們措手不及,知識的更新速度從未像現在這樣迅速,現代設計不僅要跟上美學的發展,還必須趕上科技的進步。設計藝術數字化的產生基于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它依賴于電子計算機技術,可以說計算機技術的高度發展成就了嶄新的數字藝術。“計算機技術的成功不僅在于溝通了科學與藝術設計的傳統與未來,它融入了傳統的設計方式,又包含了電子世界的獨特語言,它在現實中發展,又改變著現實。”許多藝術家從科學中汲取了大量的養料,從科學技術中找到激發藝術創造的靈感;反之,許多科學家又從藝術中得到啟發。作為科學與藝術的結合體,藝術設計必將走向高度技術化與高度藝術化的統一。

藝術設計的發展變得受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制約,我們的設計師,必須學會掌握將知識轉化成電腦語言的工具和技巧。掌握技術與創造藝術變得幾乎同等重要,這就要求設計師在工作中不斷地更新知識和提高技藝,在科學技術與設計藝術之間尋找一個平衡的支點。

結語

從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來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競爭方式必然朝著高層次和高技術手段的方向發展。信息化、數字化的發展是大勢所趨,數字化的進程已經在我們面前展開,并將構成新世紀的主旋律。在今天,電腦輔助設計、材料技術、信息技術等科學技術在設計中的廣泛運用,大大豐富了設計創作的表現手段,對于設計師而言,“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數字設計帶來了設計藝術的發展,但同時也帶來了困惑,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一些設計師對數字化科技產生了深度的依賴,設計思維往往受到數字化計算機能做什么的限制,一些設計者甚至將藝術設計的創造和工具的表現混為一談,忽視了自身創造力的作用。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數字時代的設計創作也是人類思維的產物,始終不能代替人的創造思維,不能代替人對事物的評價和選擇,仍離不開人的審美意識,設計師的藝術感受力和創造力依然是設計作品的靈魂,這是我們正確認識數字技術與設計藝術關系上非常關鍵的一點。

注釋:

①尹定邦.設計學概論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P55.

②廖軍.視覺藝術思維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1.p264.

③(法)馬克·第亞尼著,騰守堯譯.非物質社會——后工業世界的設計、文化與技術.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P2.

篇10

(瀘州醫學院,四川 瀘州 646000)

摘 要:自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也同時進入了一個科技不斷變化和革新的時代,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新知識、新軟件以及新產品被不斷的開發出來,并快速的占領市場,在新時代的經濟發展中占據一定的地位,作為新興藝術形式,數字媒體藝術在最近幾年的時間里得到了迅猛的發展.逆向思維作為設計中一種常用方法,日益得到重視,本文對逆向思維以及其在數字媒體藝術中的具體表現形式進行詳細的分析,并對逆向思維在數字媒體藝術中的應用進行探討與研究,以供人們參考.

關鍵詞 :數字媒體藝術;逆行思維;應用分析

中圖分類號:TP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5-0009-02

隨著計算機和網絡的普及,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已經和互聯網、數字電影以及虛擬現實等事物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并逐漸向數字化方向發展.數字媒體藝術憑借自身所具有的新奇的思維、多變的造型以及先進的技術得到了廣大人們的關注與重視,其不僅能夠為人們帶來新奇的體驗,而且還能夠對反思信號進行有效的傳達.隨著人們審美、消費等觀念的不斷變化與提高,其對事物的要求也有著時尚化、個性化以及新奇化的全新改變,要想實現這一目的,就必須在傳統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改革與創新,在數字媒體藝術中將逆向思維的作用充分的發揮出來.

1 數字媒體藝術的相關概述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媒體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與應用.人們利用高端網絡以及數字通訊兩種先進技術的結合使用逐漸將傳統電視、電影以及廣播媒體替換掉,并在此基礎上不斷的向視頻、電影以及音頻數字化方向發展.所以,包括數字產業、電腦動畫以及虛擬現實等在內的信息產業逐漸在新形勢下形成了先進的、新興的數字傳播媒體,而且到現在為止其已經發展成為了一個龐大的產業鏈,在知識經濟產業中,數字媒體藝術所占據的地位顯得越來越重要與突出.

從最近幾年的發展形勢來看,在知識經濟背景下,數字媒體藝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人們也逐漸開始接受并理解數字媒體藝術的概念,雖然人們的個人觀點有所不同,但是大致的理解方向還是保持一致的.數字媒體藝術主要指的是在數字科學和現代傳媒兩方面技術的基礎上,對人和藝術的所分別具有的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進行有機的融合,并以此形成一個新的藝術形式.也就是說,數字媒體藝術就是指創造和形成藝術的一種過程.其主要是以計算機技術的應用與發展,以及目前所具有的圖像、信息等科學研究成果為依據,在進行藝術加工之后使用現代化的傳媒對其進行傳播,這一過程就可以稱為數字媒體藝術.數字媒體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具有與眾不同的表現形式和創作過程,其主要的使用方法和手段就是數字科學技術.另外,在作品設計中應用數字媒體藝術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形式.就現階段的形勢而言,在藝術設計中數字媒體藝術所具有的發展潛力是不可限量的,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其所具有的魅力和個性還會得到更加深入的的發展.

2 在數字媒體藝術中應用逆向思維的具體表現形式

逆向思維也被稱為反向或是求異思維,主要指的是一種將人們已經習以為常的事物或是觀點進行反方向思考的思維方式,也就是我們俗語所說的“反其道而行之”,利用思維對立面對問題進行相反面的深入研究.人們慣用的思維方式是通過事物的正方向來進行問題的思考和解決,但是對于某些無法從正方向來進行思考和解決的特殊問題,就需要進行從結論開始反方向思考,進而對問題進行簡化并從中得出所需的求解條件的過程.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逆向思維的例子非常多,例如愚公移山、司馬光砸缸以及電磁感應定律等.

數字媒體藝術在信息時代中可以對全新的藝術思維、技術以及美學進行完整的體現.在視覺藝術中已經開始逐漸對傳統美學中的時空和審美觀念進行反思,開始對客觀世界以外藝術世界進行探索.數字媒體藝術有時為了更好的藝術效果,可以從事物的側面或是反面來對問題進行思考,并以此為基礎進行豐富的想象,對其進行更為深刻的強調,增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程度.為此,我們需要在設計數字媒體藝術的過程中對包括結構、屬性以及方向等多個方面的逆向思維,以及缺點型、反轉型以及轉換性逆向思維進行充分的利用,并對新奇、超乎人想象的情境進行良好的創造.本文將對數字媒體藝術中逆向思維的應用進行從一維到二維的多平面、全角度的分析,從數字廣告平面設計、數字攝影藝術以及數字影視藝術設計三個方面來對逆向思維的應用進行研究.

3 在數字廣告平面設計中應用逆向思維

數字媒體的改革與創新為廣告業帶來了全新的發展動力和活力,新奇的廣告創意能夠為消費者呈現一場良好的視覺享受.與傳統廣告相比,數字平面廣告所彰顯的活力和個性要更加的鮮明和突出,更加能夠為人們的視聽感受帶來沖擊,這主要是由于其沒有采用正方向的悖逆視覺圖形,而是利用逆向思維來進行具體的表現.

例如環保廣告,人們利用逆向思維將傳統的文字標語“禁止亂扔垃圾”改成“留下的如果無法變成美好,那么就請您將他帶走吧”,這種擬人化的反向方式增加了廣告語的親和性,使人們不忍心將“無法成為美好”的事物留下.又如護膚品廣告,在同一個平面中,可以通過夸張的手法將護膚品使用前如大地般干枯、皸裂的皮膚和使用后的光滑、濕潤的皮膚進行對比,由此來反襯該款護膚品的使用效果,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廣告效果非常顯著;香水廣告也是如此,將人體皮膚和絲帶聯系在一起,由呈現S型律動飄逸的絲帶來代替女人在香味襯托下的神秘與美好.這兩則廣告中應用的都是屬性的逆向思維,對廣告形象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反向思考,使廣告更加的吸引人,宣傳效果極佳.與具有強制性色彩和毫無新意可言的電視和平面廣告相比,通過打破常規的逆向思維方式來對廣告進行設計和制作所產生的宣傳效果要更加理想.

4 在數字攝影藝術中應用逆向思維

傳統的繪畫藝術講究道法自然,也就是說來自大自然的靈感源泉是取之不盡的,而在數字攝影藝術中可以將這些真實的場景進行完美的再現還原,對人們的好奇心和注意力產生強大的吸引.例如克里斯托弗·吉爾伯特所創作的創意攝影作品,就對逆向思維進行了充分的合理利用.在奔馳的汽車作品中,攝影過程對結構逆向思維進行了良好的運用,將處于奔馳狀態的汽車倒置過來,進而在視覺和空間上面呈現出一種非常強烈的矛盾沖突,形成一種新奇的感覺,對人們產生更加強烈的吸引力.又如在路燈與汽車作品中所應用的則是轉換性逆向思維,通過人性化、擬人化手法,打破傳統路燈固定為行人和車輛進行照明的思維方式,使攝影作品中的所有路燈像人一般“彎腰低頭”,為汽車進行主動照明,為汽車提供直接的服務.

5 在數字影視藝術設計中應用逆向思維

計算機所具有的美學意義最為深刻的一點就是它能夠使我們對古典、傳統的現實觀與藝術觀產生質疑,此觀念認為要想對現實進行充分的認識,我們就必須處于現實之外,而在藝術中的具體表現則是對畫框和雕塑底座的存在有所要求.此觀念認為藝術需要與其自身的日常環境相分離,這與科學領域中客觀性的理想大同小異,都是需要經過文化積淀的.計算機利用認識者和認識對象的混淆,對其內外進行混淆,并對單純的客觀性幻想進行了否定.人們已經開始逐漸意識到日常生活和藝術條件的同一性正在逐漸的顯現出來.由此可知,新媒體的形式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更新也得到了不斷的改革與創新,例如上文所介紹的數字廣告平面設計和數字攝影藝術均和計算機技術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設計影視藝術的過程中,則更加需要計算機技術的支持.在后期進行數字化處理的過程中利用多種視頻編輯軟件的運用,具體包括After Effects、Adobe Premiere以及藍圖摳像等,通過特效處理及剪輯合成等操作對視頻進行后期制作,使視頻呈現出各種奇特夢幻的場景,增強影視藝術作品的視覺效果.在此過程中,逆向思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影視藝術是將時間和空間兩種藝術進行完美結合的一種綜合體,它可以在二維平面中進行三維空間的立體展現.在科技和影視業不斷發展的進程中,數字電影也可以說是數字電影的視覺特技,可以增強電影的視覺沖擊力,其已經在現在的影視藝術創作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并廣受人們的歡迎與好評.影視后期制作逐漸向數字化、網絡化、剪輯化以及合成化方向發展,這為人們對傳統影視藝術的感受帶來了全新的改變.數字電影不僅可以為人們帶來美好的畫面和音樂享受,而且還帶來了具有強烈沖擊力的場景特效,這正是數字化影視后期制作魅力的具體體現.不過,數字化影視后期制作技術再先進,特效再炫目,若是缺乏創意,人們仍然會感到審美疲勞,因此,在數字化影視后期制作過程中科學、合理的應用逆向思維,可以將其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充分的挖掘出來.

例如,在電影《無極》中,為了展現“滿神”的神仙形象,通過結構的逆向思維使演員的頭發打破自然下垂的常規,反而向上飛揚,像漂浮在水里一樣飄揚在空中,這樣的形象更加突出了“滿神”的與眾不同之處,為觀眾帶來了奇特、新穎的另類美感.又如,在電影《盜夢空間》中,更是對逆向思維進行了大膽的應用.在夢境空間的設計過程中,利用結構逆向思維創造出了多種視覺悖異、結構奇特的空間,通過數字特效處理,使夢境空間中的事物可以隨著造夢者的想法做任意的改變,完全脫離和顛覆了各種原理和性質,為觀眾呈現一種荒謬、離奇的感覺.

6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不斷的進步,數字媒體藝術和人們的審美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這就對人們進行設計的思維方式有了更加嚴格的要求,需要對其進行改變與創新,逆向思維的應用可以使我們對普遍和共性的東西進行打破和擺脫,以便我們通過更加獨特和新穎的方式來增強藝術設計的吸引力,為人們帶來更強烈審美享受.

參考文獻:

〔1〕李四達.數字媒體藝術學科體系的探索[J].裝飾,2011(04).

〔2〕武斌.數字媒體藝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1(02).

〔3〕鄭芳蕾.淺談逆向思維在圖形創意中的運用[J].當代藝術,2011(01).

〔4〕陳凌.淺談逆向思維在招貼設計中的運用[J].理論與創作,2011(02).

〔5〕張夢曉.數字技術與影視創作觀念的思考[J].大眾文藝,2011(13).

〔6〕段雪.淺談新媒體與新媒體藝術[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08).

〔7〕吳亞倩.新型傳播方式的風靡與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時代變遷下的藝術傳播[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S3).

〔8〕杜娟.新媒體藝術之審美范式論析[J].藝術探索,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