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發展報告范文
時間:2024-01-24 17:46: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業發展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落實責任,全面做好紀檢監察工作
市委農工辦系統各部門、單位高度重視紀檢監察工作,將其列入部門整體工作的重要日程,抓緊抓實。一是落實領導班子崗位責任制,在各部門形成了主要領導全面抓、分管領導靠上抓、其他班子成員分頭抓的紀檢監察工作體制和協調聯動、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二是努力做好黨風廉政和反腐敗工作。各部門、單位按照與市委、市政府簽訂的黨風廉政建設責任目標,結合業務工作實際,逐級細化分解責任,明確目標任務,與領導班子成員、科室和下屬基層單位層層簽訂責任書,基層單位把責任量化到個人,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逐級落實責任、層層設防把關的責任網絡。三是加強紀檢監察干部的學習培訓,強化紀檢監察干部的中心意識、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以不斷適應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新形勢的需要。四是在干部職工隊伍中大力開展宣傳教育。采取多種形式,用正反兩方面的典型事例,教育黨員干部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特別是通過開展向鄭培民同志學習和通報我市今年處理的少數黨員干部案件,教育警示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同時,結合半年工作總結和召開民主生活會,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對照上級要求和工作實際,找準差距,看清不足,達到整改、提高目的。
二、認真履行職能,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環境
市委農工辦系統紀檢監察組織緊緊圍繞市委中心工作,把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環境和服務經濟發展作為開展工作的出發點和切入點,充分發揮職能,加強軟環境建設,為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1、發揮監督監察作用,促進依法行政。規范部門和行業行政執法行為,堅決制止各種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行為;加大執法力度,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保護農民利益。農業局加大農業執法力度,從源頭上打擊生產制售假劣農資行為,很好地維護了農資市場秩序。農機局專門出臺《關于加強文明監理、規范執法行為的通知》,下發到各下屬單位。畜牧局加強對獸藥、飼料的管理,提高對畜禽及其產品的監測、監管力度,從根本上保證我市畜禽及其產品的健康、安全。經管局對村級財務公開監督檢查做到每月一次,并設立監督舉報電話,加強對農民負擔的監督管理。
2、加大糾風力度,轉變工作作風。各部門、單位結合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提高服務質量,切實解決“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的“衙門”作風,進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同時,認真查處推諉扯皮、辦事效率低下、作風粗暴、執法不規范,以及吃、拿、卡、要、報等腐敗行為,最大限度地為農民和基層提供優質服務。農業局建立和完善了農業執法人員的學習培訓、考試考核、執法考評、持證上崗、監督約束等制度,農業執法隊伍的服務和執法水平有了明顯提高。農業開發辦公室牢固樹立為“三農”服務的思想,從領導班子成員入手,結合召開民主生活會和領導干部述職,擺問題、找不足,提高全體工作人員的素質。經管局專門編印《農村經濟管理有關法律法規政策》和《農經人員十項守則》小冊子,下發到市、鄉、村三級農經人員手中。農機局圍繞“內強素質,外樹形象”的指導思想,規范了農機監理和農機化學校兩個“窗口”單位的制度管理,樹立了良好的部門形象。絲綢公司在生產關鍵季節,領導干部帶頭深入基層,與公司職工和蠶農打成一片,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
3、加快政務提速,提高工作效率。水利局不斷縮短取水、采砂、水保許可審批期限,嚴格水事案件處理時限,加快汛情雨情傳遞速度。林業局將林業行政職能全部移交行政審批中心,簡化了審批手續。農機局完善了一系列聯動服務承諾制度,并設立了“一站式”服務大廳,規范和充實了服務內容。畜牧局對所有收費項目進行了細化匯總,并制成公示欄、公示牌,全部對外公開,實行“陽光收費”。氣象局對我市建筑工程的防雷圖紙全部免費審核,并為部分建筑免費安裝了防雷電涌保護器。煙草公司下發了《關于推行企務公開制度的實施意見》和《關于開展效能監察工作的實施意見》,建立了大宗物資采購和基建工程招投標制度,增加了工作透明度。
三、深入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增強為經濟發展服務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市委農工辦系統各部門紀檢監察組織認真學習貫徹省委、(上級市)市委、龍州市委三級工作會議精神,組織開展了“如何更好地為實現全市農業農村超常規、跨越式發展服務”大討論,更新思想觀念,進一步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各級黨委關于加快發展的重大決策上來。
一是深入學習,領會實質。繼續深入學習各級黨委關于加快發展的總體要求、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進一步領會其實質,明確紀檢監察組織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職能作用的新要求。采取集中學習、召開會議、個人自學、交流體會等多種形式,不斷把學習引向深入。
二是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緊密聯系紀檢監察工作實際和個人思想實際,對照上級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牢固樹立發展意識、中心意識、市場意識、軟環境意識,把紀檢監察工作放在加快發展、擴大開放、保持穩定的大局中來把握。在工作中,要正確區分工作失誤與瀆職的界限,對大膽改革、開拓創新的要為其撐腰壯膽,對誣告陷害改革者的,要從嚴查處,努力營造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
篇2
一、wto農產品國際貿易規則框架
(一)wto農業協議
《農業協議》即1995年生效的《烏拉圭回合農業協議》,該協議第一次明確規定了農產品貿易的紀律與準則,其主要內容包括:
1、市場準入條款
要求各成員將非關稅措施關稅化并逐步降低關稅,取消諸如進口數量限制、最低進口價格等非關稅措施,以保證一定水平的市場準入機會。發展中國家的關稅減讓可適當放寬,最不發達成員也列入關稅化及關稅約束,但可免于減讓承諾。
2、國內支持條款
國內支持措施有兩大類:一類是對農產品貿易有扭曲作用的國內支持,必須進行約束和削減。這類措施主要有“黃箱”措施,又稱“黃色”政策或“黃色補貼”,是政府對農產品的直接價格干預和補貼,包括價格支持、營銷貸款、面積補貼、牧畜數量補貼、種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補貼。另一類是對農產品貿易和農業生產不產生扭曲或僅有微小影響的措施,可免予減讓。這類措施主要有:(1)“綠箱”措施,又稱“綠色補貼”、“綠箱”政策,是由政府提供的、其費用不用轉嫁給消費者,且對生產者不具有價格支持作用的政府服務計劃,如農業科研、病蟲害控制、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糧食安全儲備補貼、收入保險計劃、自然災害救濟補貼、農業結構調整投資補貼等。(2)“藍箱”措施,又稱“藍箱”政策、“藍色”補貼,是在限產計劃下給予的直接支付,包括按固定面積和產量給予的補貼(如休耕補貼)、按固定牲畜頭數給予的補貼,實質是免予減讓的“黃箱”措施。(3)最低減讓標準,《農業協議》對“黃箱”支持實行“微量允許標準”,即只要綜合支持量不超過農業生產總值的5%(發展中成員為10%),就不須削減。(4)“特殊和差別待遇”,《農業協議》對發展中國家為鼓勵農業和農村發展所提供的一些直接或間接援助計劃也免予減讓,如鼓勵生產者不生產違禁麻醉作物而提供的支持等。
3、出口補貼條款
《農業協議》不禁止成員對農產品出口實行補貼,但要削減出口補貼。受削減承諾約束的出口補貼包括:視出口實績而提供的直接補貼(含實物);以低于市場價格的低價出售非商業性農產品庫存以供出口;官方資助農產品的出口;農產品的出口營銷補貼(發展中成員除外);出口農產品的國內運費補貼(發展中成員除外);對出口產品中所含農產品提供的補貼。如果在基期(1986-1988年)沒有對某種農產品出口補貼,則禁止該成員將來對這種農產品出口進行補貼。最不發達成員不須作任何削減。
(二)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協議
《實施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協議(簡稱sps)》允許各成員國以保護人類健康、動植物生命安全及其健康為目的,采取符合國際標準、準則或建議的正常的動植物檢疫措施。
(三)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簡稱tbt)
技術性貿易壁壘通常是指一國或區域組織以維護安全、衛生、環保、反欺詐、保證產品質量等為理由,對某些產品采取的一些強制性或自愿性的技術性措施,其內容包括:有關生產方法、加工過程的限制措施;有關包裝物及貯運環境的限制措施;有關產品成分、性能及使用的限制性措施等。
二、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是中國提出建立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根據20__年11月《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中國與東盟10國將于20__年7月1日起全面啟動降稅進程,并從20__年7月1日起大幅降低關稅,于20__年實現零關稅。框架協議下的“早期收獲”方案也于20__年初付諸實施,以農產品為主的600余項商品先行降稅,并將于20__年降至零關稅。作為第一塊“試驗田”,20__年10月起《中泰水果蔬菜零關稅協定》正式實施,中國與泰國在cafta框架下提前實現雙邊水果和蔬菜產品的零關稅。繼泰國之后,20__年6月初,新加坡加入“早期收獲計劃”,將原有的中泰兩國果蔬零關稅協議擴展至中、新、泰三國,使三國農產品自由貿易先行一步。
三、中國加入wto的農業承諾及其影響
在加入wto談判中,我國積極爭取wto給予發展中國家的各種權利,同時也作出了一系列承諾:
(一)“市場準入”承諾
中國在加入wto議定書中承諾,逐年降低農產品關稅并對所有農產品關稅進行約束,同時取消非關稅措施。農產品平均關稅水平從20__年的21.3%,降到20__年的15.5%和20__年的15.1%。通過談判爭取,中國可以在20__年前對糧、棉、油、糖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農產品實行關稅配額管理,配額內稅率在1%-10%之間,配額外稅率在9%-80%之間。目前,我國農產品平均關稅已基本降至承諾的終點(20__年15.35%),遠低于世界農產品平均關稅62%的水平,配額應用也到了高點。
(二)“國內支持”減讓
承諾將“黃箱”措施“微量允許標準”定為8.5%,介于發達國家(5%)和一般發展中國家(10%)之間。另外,還承諾將《農業協定》給予發展中國家投資補貼和投入品補貼減免的“黃箱”政策計入微量允許。目前在中國整個國內支持政策構成中,主要為“綠箱”政策,其它需減讓的國內支持總量較小,遠未達到“微量允許標準”,因此不須減讓且尚有空間。
(三)取消“出口補貼”
完全取消農產品的出口補貼,包括價格補貼、實物補貼,并取消發展中國家可以享有的對出口產品加工、倉儲、運輸的補貼。因此,我國農產品出口面臨發達國家高出口補貼的競爭。
(四)“動植物檢疫”限制
中國承諾遵守wto關于衛生和動植物檢疫方面的所有法律法規,解除長期以來對美國部分地區小麥、柑橘和肉類的進口禁令,允許美國農業部批準的工廠向中國出口肉類,同時,中方保留對美方工廠抽查的權利。目前我國盡管已本文來源:文秘站 建立以《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及其實施細則為主體的動植物檢疫制度,但動植物衛生檢疫標準過低,還 沒有與國際完全接軌。
(五)逐步開放農業服務領域
允許外國企業在中國設立從事農業、林業、蓄牧業、漁業有關服務的合營企業;允許設立倉儲服務的合營企業;允許外國服務企業從事化肥、農藥、農膜、成品油的批發零售。
總的來說,自20__年底加入wto以來,中國農業對外開放的壁壘已經基本消除,中國入世承諾基本兌現,尤其是從20__年開始,中國農業在加入wto談判中爭取的過渡期基本結束,進入wto“后過渡期”,中國成為世界上農產品市場最開放的國家之一。
四、農產品國際貿面臨的技術壁壘
隨著非關稅壁壘的關稅化和關稅壁壘作用的弱化,各國為保護本國農業,技術壁壘的作用得到了強化,且呈現出以下趨勢。
(一)技術壁壘指標越加嚴格
特別是農藥殘留、放射性殘留、金屬含量,以及化學添加劑含量等安全指標越來越苛刻。例如,20__年歐盟對茶葉禁用農藥要求從原來的29種增加到了新標準的62種,部分新指標比原指標提高了100至200倍,其對氯霉素殘留量的標準為0.1-0.3ppb,遠超日本(50ppb)和美國(4-5ppb)。日本對菠菜中毒死蜱殘留限量為0.01ppm,大大超出美國、歐盟有關標準(0.05ppm)。
(二)技術壁壘涉及的范圍不斷擴大
目前發達國家實施技術壁壘的范圍覆蓋大部分農產品,20__年歐盟以我國出口的小龍蝦氯霉素超標為由全面禁止我國動物源性產品進口,日本則對蔬菜(如菠菜所含毒死蜱限量)、水果(橘小實蠅疫區和瓜實蠅疫區)、稻米(農殘)、水產品等農產品廣泛設限。
(三)技術壁壘禁令往往有擴散效應
一個或幾個發達國家實施技術壁壘后,往往會引起其他國家的連鎖反應。20__年歐盟全面禁止我國動物源產品進口后,日本、韓國等相繼加強對我國動物源性產品的檢測,沙特則暫停了此類產品的進口。
(四)技術壁壘的手段多樣化
技術性壁壘形式多樣,如檢驗檢疫壁壘(如對入境木質包裝普遍采取的嚴格檢疫措施)、包裝標簽壁壘(如歐盟、美國和日本要求包裝物要無廢棄物產生、不污染環境等,要求包裝標簽有圖形、圖案和文字說明)、身份認證壁壘(如日本的優良農產品認證制度,美國、歐盟要求所有農產品具有可追溯性)、知識產權壁壘(如20__年日本《種苗修正案》對國內登記的品種海外種植收獲物實行進口限制)、食品反恐壁壘(美國針對食品及其相關產品企業實施嚴格的fda注冊和通報制度)等。另外,部分國家的環保新要求、勞工標準乃至動物福利等新型貿易壁壘也不斷出現,農產品的出口將遇到更多“高技術壁壘”、“綠色壁壘”問題。
五、wto框架下××農業發展的思考
經過多年的農業結構調整,××市已大量削減一般糧食作物,有機食品、食用菌、三水產業、反季節蔬菜、草食畜禽、椪柑、油茶、中藥材等主導產業已初顯成效,符合綠色食品標準的產品越來越多,全市獲得認證的綠色產品有20個,有機產品19個。萬載縣成為“全國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僅茭湖鄉就有毛豆、木姜、百合、優質稻等14個農產品通過了美國、日本、歐盟等國的有機認證,成為萬載農產品通向國際市場的通行證。銅鼓成為全國第二大食用菌生產基地,袁州區為中國油茶之鄉,宜豐、奉新成為中華獼猴桃之鄉,以及上高“三辣”等,并形成了以青龍高科、萬華科技為龍頭的茶油加工,豐城華英為龍頭的畜禽加工,萬載金源為龍頭的速凍蔬菜加工,以及羅賓公司、奮發竹木等一大批竹木加工和青葉食品、錦江食品等有機食品加工企業為龍頭的農業產業化體系。20__年中央1號文件以及中央7部委《關于擴大農產品出口的指導性意見》將農產品出口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農業進入“wto后過渡期”,××作為傳統農業地區,首先應當是提升農產品質量,提高農業生產率,從根本上增強農業競爭力,其次是要用好用足wto規則,促進本地外向型農業的發展。
(一)推進農業產業化
要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因地制宜發展區域性的名特優新產品,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并擴大其出口,培育優勢產業。努力構建“以市場為導向、中介為紐帶、龍頭為主體、基地為依托、農戶參與為基礎”的一體化產業發展模式,著力培育龍頭企業,強化企業、基地、農戶間的聯結,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
一要扶持龍頭企業。一是運用市場機制,外引內聯催生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同時采取兼并、股份制改造、橫向聯合等手段,組建一批跨地區、跨行業的龍頭企業集團。如羅賓公司作為××竹木加工產業中的領頭羊,應以適當的政策引導廣大農民建造工業原料林,支持幫助其建立自身的工業原料基地。除了有重點地扶持1-2個龍頭企業外,還可以通過政策引導把它們聯合起來,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增強帶動力。二是依靠科技創新,提升企業素質,把企業做強。注重高科技、高技術與農產品先進加工工藝、農產品加工裝備的引進結合,引導企業朝著深層次開發型的企業發展,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三是加大對龍頭企業的引導和扶持力度,為企業做大做強創造有利條件。要加大產業政策的引導力度,引導企業參與農業生產全過程,形成種養、加工以及加工后的包裝、保鮮、貯運、營銷一條龍的產業鏈。要進一步引導財政、金融資金向農業龍頭企業傾斜,支持龍頭企業招商引資,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對帶動能力強、品牌知名度高、產品具有競爭力的外向型龍頭企業,在技術改造、原料基地建設、申請海外注冊、設立海外銷售窗口等方面給予扶持,促其上規模、上水平,增強輻射帶動能力。
二要建立綠色基地。基地化的農業生產,既解決了規模問題,又易于實現生產的標準化。××類似萬載茭湖鄉的地方還有很多,許多山區、邊遠和貧困地區受化肥、農藥污染程度很低,本土農業品種也較多,農村勞動力豐富,能夠適應有機農業對勞動力的大量需求,具有開發有機食品的有利條件。應積極引導農民樹立生態意識,通過適當的科學規劃和技術指導,讓更多具備條 件的鄉村加入到有機農業實踐中,建立起一批外向型綠色農業示范區,并支持農產品出口企業建立自有種養基地,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提高農產品的出口競爭力。
三要樹立農業品牌。注重打造和培育××農業的精品和品牌,充分利用好“油茶之鄉”、“百合之鄉”、“獼猴之鄉”、“竹子之鄉”等有一定特色和知名度的農業品牌,并結合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基地建設,依靠龍頭企業,著力開發一些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進而發展為優勢產業,形成××農業的精品品牌。
四要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以自我組織為主,政府引導為輔,大力扶持農村各類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規范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管理、分配原則等運作行為,保障其成員的合法權益,逐步建立農業專業合作組織。
(二)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
按照《農業協定》的規定,對農業技術、基礎設施投資等“綠箱”政策是允許的,不必計算在需削減的綜合支持總量中,應在盡可能繼續采取并加大屬于“綠箱政策”范圍的農業支持措施。首先,要增加農業科技投入,加強農業科學技術研究和農業科技推廣工作,加強對農民的基礎教育和科技培訓,通過科技活動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推動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其次,增加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強以水利建設為核心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為農業生產提供良好的道路交通、郵電通訊、能源、市場信息等方面的服務,以間接減少農民生產農產品的成本支出。第三,要繼續落實中央有關農村稅費改革精神,減輕農民負擔。
(三)努力實現農業標準化
一是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鼓勵農民使用無公害生產技術,加快建立適合××市情的農業生產標準體系,嚴格按照標準組織生產,推行優質農產品認證和標識制度,逐步實行有標生產、有標流通。二是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治。建立完善畜禽重大疫病的快速撲滅機制,加快“無規定疫病”區建設,健全疫情通報網絡。三是提高加工企業的標準化意識。積極推進企業的標準化管理,實現原料生產(收購)、加工、儲運和銷售等各個環節的標準化,有效地保證產品品質和安全。四是加強農產品質量檢驗監測體系建設。充分利用和整合現有檢驗檢測力量和資源,充分發揮其在農產品檢測中的作用,逐步推行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實現從田頭到餐桌的全過程監控。
(四)積極推進農產品相關認證
獲得認證是提高產品質量,提升企業質量保證能力,打破技術壁壘的有效手段。從農產品看,目前較有影響和代表性的認證有兩大類:體系認證,如iso9000認質量管理體系認證、is014000環境管理、hacc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gap(農業良好操作規范)、ssop(標準衛生操作規范)認證;產品認證,如有機食品認證、綠色食品和減農藥減化肥認證。目前很多農產品出口企業都是靠收購原料加工出口,質量控制在“末端”,不能從源頭開始,而iso14000體系要求是從田頭到餐桌,能源清潔、生產過程清潔、產品清潔,種子、土壤、水源、肥料、農藥都必須達標,因此iso14000認證是目前國際上應對“綠色壁壘”最有效武器,實施該系列標準具有保護環境和消除技術壁壘的雙重作用。傳統農業生產的水果、茶葉、蔬菜等農產品,使用的即使是微毒農藥,或灌溉用水輕度污染,也不可能取得環保認證,這意味著我們的這些產品將被拒絕進入國際市場。因此應廣泛宣傳,積極引導企業在建立自身質量控制體系的基礎上,大力推廣國際性標準的認證,以獲得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
根據wto《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及《原產地規則協議》等多邊貿易規則規定,所有成員必須對有原產地標記產品給予共同的保護和認同。我國原產地標記認證是對產自特定地域的原材料,按照傳統工藝在特定地域所生產的,質量、特色或聲譽在本質上取決于其地理特征的產品進行標記認證,是從法律角度對名、優、特及傳統工藝進行確認保護。如今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認證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作為國際貿易中普遍采用的原產地標記認證卻很少被企業重視和了解,××有地域特色的名特優農副產品眾多,如袁州松花皮蛋、茶油,萬載龍牙百合,樟樹中藥材,香田椪柑,高安腐竹等,應加大宣傳,積極推進農產品原產地標記注冊,促使更多的企業、更多的產品取得原產地標記注冊,以獲得農產品出口的“經濟護照”。要充分利用wto“綠箱”政策,優先支持農產品出口品牌建設,扶持具備條件的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積極申請認證,對獲得相關認證的企業給予稅收、信貸方面的補貼。
(五)多種措施化解農業風險
一要積極引入出口信用保險。wto要求對農業的保護必須由以政府直接補貼為主,轉向國際通行的、以出口政策性金融工具為主的間接支持保障體系,農業保險作為一種通行做法,已成為wto框架下世界農業保護政策的重要走向。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作為我國唯一的政策性保險機構,于20__年針對農產品出口中的風險推出了一項農產品出口特別保險,如果買方在農產品通關之時,進口國頒布禁止進口令、提高檢驗檢疫標準、增加檢驗檢疫項目或突然變更許可文件致使農產品無法入關,則保險公司將對承保方所受損失予以補償。相對于其他行業來說,農產品出口企業經常存在季節性資金緊張問題,若企業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險,就可從銀行獲得無需抵押或者只需少量抵押的貿易融資。為貫徹落實20__年中央1號文件精神,商務部、財政部將農產品出口信用保險的保費扶持水平提高到了40%。除了建立適當的災害補償資金外,××要充分利用這一支持政策,積極引進出口保險這一政策性保險,并建立符合××市情的農業保障制度,在農民收入損失、自然災害損失等方面提供補貼和保障,對農產品出口企業投保出口信用保險的保費支出給予補貼,以充分發揮農業保險在出口風險防范和融資中的積極作用。
二要建立農產品出口預警機制。充分發揮本市各類媒體特別是××農經信息網的作用,及時跟蹤主要農產品的國內外市場信息及各進口國家技術壁壘動態并向社會公布,在全市范圍建立一套農產品出口預警機制,幫助出口企業和農民規避風險,使企業把握市場動向。同時更好地適應國內外市場的消費需要,為市內外企業搭建平臺,將××農產品推介出去。
三要建立農業收入支持。《農業協定》在強調減少國內價格干預時,對收入支持政策的要求較為寬松。因此,我們還可以在財力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強化收入支持來穩定農業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包括對農民的直接收入支持,如災害補貼、差額補貼、農產品儲備補貼、收入穩定計劃補貼等。以及間接收入支持,如對農業的貼息貸款、生產資料投入補貼、農業保險計劃、運輸補貼等。
篇3
一、基本情況
耕地面積8.1萬畝,張店區現有農業人口14.04萬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1286萬元。年,為加快提升全區農業發展整體水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區委區政府立足區情,確定了調整農業結構,優化農村環境,富裕農民生活,服務城市需要”現代農業發展思路,著力推進都市農業發展。成立了由政府牽頭、部門組成的加快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工作領導小組,先后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實施意見》關于推進全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及股份合作制的指導意見》對加快發展中心城區都市農業做出了全面部署。目前,區都市農業發展初具規模,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開始顯現。
1科學規劃。
大中小相配套”原則,全區都市農業發展遵循“點線面相銜接。因地制宜,著重建設“四個片區”一是建設優質糧食生產片區。主要是依托馬尚鎮、房鎮鎮、中埠鎮等區域內的農田,發展精準農業生產,建設優質糧食生產基地。二是建設生態涵養發展區。以黑鐵山、玉皇山、炒米山、唐家山等區域為主,深入挖掘山區特有資源優勢,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三是建設生態經濟林果帶。傅家鎮、馬尚鎮、房鎮鎮重點實施濱博高速公路沿線經濟林產業。四是進一步打造城市綠地生態體系。主要沿主干公路、主河道建設綠色通道、防護林帶以及環村、環鎮生態林,大力發展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兼備的經濟林果帶。
2突出特色。
農業結構調整進展順利,區都市農業園區發展特色鮮明。生態綠化修復初見成效,都市型現代農業框架初步形成。目前,累計種植核桃8000余畝;初步完成大規模沿路、沿河綠化,種植園林綠化苗木9000余畝;黑鐵山區域生態修復規劃面積2230畝,已完成苗木種植1200畝;實現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96萬畝,發展種植專業合作社8家。以建設各具特色的都市農業園區15個,總規劃面積8000余畝,計劃投資近9億元,已完成投資2.8億元,同時,注重引導園區積極與科研院所聯系,引入先進的科技項目,種植適合本地的特色農產品,帶動都市農業向名、特、優方向發展。
3政策引導。
制定了一系列的都市農業補助、獎勵政策。按照都市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規劃建設的單位,區政府從財政上不斷增加對都市農業發展的投入。區財政按照當年實際投資額的5-10%予以補助;對按照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要求實現長期結構調整的按照其調整面積,區財政按每年300元/畝的標準連續補助三年,當年提供300-500元/畝的苗木補助;對實現長期結構調整的鎮,區財政按照每調整1000畝獎勵2萬元標準予以獎勵。對都市農業園區建設配套設施所需的用地指標,優先予以安排。目前,全區已兌現各類苗木補助款490.31萬元;對5個都市農業示范園區發放獎勵資金45萬元。同時,積極協助解決都市農業園區用地問題,已落實新增指標和掛鉤指標1654.2畝。
4發展良好。
全區都市農業發展,目前。正逐步實現由過去的家庭式零散的苗木培育、單一的農作物種植,向集體種植、優質種植、休閑觀光、增收增效于一體的多功能方向發展。生態莊園、吉田園、農業高科技示范園、名典彩葉觀光園、十三皇莊農業生態觀光園被命名為市級都市農業示范園區。按照“宜糧則糧、宜菜則菜、宜苗則苗”原則,對孝婦河、濱博高速公路、張周路等重點地段,沿河、沿路種植了經濟林,對黑鐵山、玉皇山、炒米山等重點區域,實施大面積生態修復工程。土地流轉逐步規范有序,土地集約化利用程度得到增強,流轉的近2萬畝土地中,有98%以上的項目達到50畝以上的規模化經營標準,促進了農業結構優化調整,增加了農民收入,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二、存在問題
全區都市農業整體發展勢頭良好,當前。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都市農業的重視程度有待加強。目前。對發展都市農業帶來的經濟、社會、生態的綜合效益認識不夠深,因此,對都市農業發展還存在重視程度不夠的現象,尚未形成發展都市農業的良好氛圍。部分財政補助資金不能及時兌現,一定程度上挫傷了發展都市農業的積極性,不利于我區都市農業今后的健康發展。
2發展都市農業與城市發展尚未實現有機統一。政府宏觀上對都市農業發展做出了部署。社會投資都市農業的信心不足。
3土地使用效率有待于提高。有的園區和部門難以突破固有思維模式。靈活運用,限制了都市農業發展。
4都市農業園區發展有待于規范。使園區發展能夠得到有效控制和指導。目前,政府宏觀的規劃需要進一步細化。都市農業園區建設沒有制定相配套的發展標準,多數園區存在發展自由現象,發展方向、目標不夠清晰,園區建設檔次低,發展層次不高,同時,容易造成個別園區變相圈地。
三、建議和對策
把城區與郊區、農業和旅游,都市農業是隨著城市化水平和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結合在一起的新型產業,依托城市、服務城市、適應城市、滿足城市人們各種需要的現代農業。區都市農業發展應立足區位特點和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地確定都市農業發展方向、形式、規模和布局。
1加強宣傳提高認識。形成都市農業發展合力。一是進一步加大發展都市農業宣傳力度,提高全民對發展都市農業的認知度,形成良好的發展氛圍。二是不斷強化基層政府對都市農業發展的宏觀指導,同時,農業部門要結合各鎮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指導各鎮編制都市農業發展規劃,促進我區都市農業健康有序發展。三是及時兌現有關都市農業發展的財政補助資金,充分調動和激發發展都市農業的積極性。
2納入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夯實都市農業發展基礎。農業、規劃、土地等有關部門要充分結合中心城區“十二五”發展規劃,針對不同時期的發展目標,根據地理特點,進一步細化我區都市農業發展布局,使全區都市農業發展更加貼近實際,更加科學合理,鑒于中心城區的發展規劃要求,建議我區都市農業今后可重點圍繞黑鐵山、玉皇山、炒米山等東部地區進行發展。
3科學實施土地流轉。充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一是主動爭取國土資源等部門的支持與配合,以鎮、街道為單位,建立規范的土地流轉平臺,將土地流轉納入基層政府管理,以鎮、街道為主導,統一調配使用,嘗試聯租、聯包方式的同時,促進土地流轉有序進行。二是要結合城市規劃、土地規劃,預防因短期性用地給園區建設帶來的投資浪費。三是實施土地流轉中,要堅持群眾自愿原則,切實保護好群眾利益。
篇4
特色農業是新時期農業農村發展的需要,也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最直接、最現實的途徑。按照市委要求,為積極探索發展農村經濟、助推脫貧攻堅、帶動農牧民持續增收的有效途徑,根據市政協2018年工作要點安排,市政協常委會組成由昌旺主席任組長,陳玉旭副主席任副組長,市政協經科委、提案委及各鄉(鎮)州、市政協委員參加的調研組,于2018年8月28日至9月30日深入各鄉鎮,就全市農村特色農業發展狀況開展了為期一個多月的專題調研。調研組重點了解了各鄉鎮立足本地資源,在發展設施農業、庭院經濟、特色經果、無公害蔬菜、中藏藥、牦牛、阿壩中蜂、小家畜禽等種養殖業方面取得的成效、經驗和存在的主要困難問題。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入下。
一、全市特色農業發展現狀及主要特點
近年來,我市立足農業資源優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扶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實現了農村經濟較好發展。
(一)農村產業布局特色凸顯。我市緊緊圍繞州委、州政府“一干多支、五區協同” 區域發展新格局的安排部署,堅持把“五大發展理念”貫穿于農業農村工作始終,按照“傳統產業上檔次、特色產業上規模、產業化經營上水平”的總體思路,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依據全市自然地理特點,將農村產業布局規劃為“兩帶兩區”。一是東中部蔬菜產業帶。即梭磨、卓克基、馬爾康、松崗1鄉3鎮,地處梭磨河流域和國道317沿線,交通便利,氣候適合反季露地蔬菜,且大部分群眾蔬菜種植已有較好基礎,重點發展反季大白菜、萵筍、蓮白等蔬菜經濟。二是西南部中藏藥和糧食產業帶。即黨壩、白灣、木爾宗、腳木足4個鄉,地處杜柯河和腳木足河下游流域,峽谷縱橫、耕地多集中在河灘和高半山,重點發展白灣海椒、黨壩萵筍、中藏藥和青稞等糧食、經濟作物。三是東北部和西北部高原畜牧業產業區。即地處腳木足河上游流域的草登、康山、日部3個鄉的西北部片區和地處茶堡河流域的沙爾宗、龍爾甲、大藏1鎮2鄉的東北部片區。這兩個片區海拔高,遠離交通干線,氣候相對較差,重點發展牦牛、藏香豬等畜牧業和中藏藥、油菜等特色種植業。目前,全市在實施特色農業布局規劃時切實以實施農業產業化振興為抓手,積極推進產業特色化、布局區域化、基地規模化,規劃建設的“兩帶兩區” 雛形基本形成。如梭磨鄉馬塘、砍竹、色爾米等村400余戶、共1000余畝,以種植大白菜和萵筍等綠色蔬菜為主,建成秋冬反季節露地蔬菜基地,主要銷往蒙陽、白家等大型蔬菜批發市場;松崗鎮哈飄村、丹波村以“公司+基地+農戶” 發展大棚蔬菜24.5畝,以土地流轉模式,種植反季露地蔬菜500畝;腳木足鄉利用浙江援建資金120萬元,在鞏固提升白莎村400畝青紅脆李標準化生產基地基礎上,利用河壩海拔較低區域擴展建立差異化特色水果基地400畝; 黨壩鄉在格爾威村投入資金151萬元建設了花椒基地118畝;木爾宗鄉投入70余萬元,發展羌活、赤芍、秦艽、鐵棒錘等中藥材種植面積200余畝,通過土地流轉、勞務用工等形式,建成中藥材(羌活)示范基地1個;龍爾甲鄉在干木鳥村投資50萬元,建設青稞基地400畝,以集體經濟入股分紅形式投入50萬元在干木鳥村建設藏香豬養殖基地,現存欄達到300余頭;日部鄉在巴朗村、中熱村投資150萬元,實施豆薯基地項目1000畝;按照環保要求,采取集中育肥和種養循環的方式,支持雪松牦牛肉干有限公司在松崗鎮建成牦牛標準化養殖基地,以該基地為龍頭輻射帶動全市發展牦牛(肉牛)養殖產業成效明顯;阿壩中蜂已初具規模,全市蜂群共計10864群,其中中蜂養殖合作社11家,大戶(50群以上)11戶,集體經濟養殖阿壩中蜂15個村。
(二)龍頭企業輻射帶動能力不斷增強。目前,全市特色農產品龍頭企業有三家:一是阿壩州雪松牦牛肉干有限公司,主要加工牦牛肉、牦牛肉干,年收購牦牛18500頭,年銷售收入2174萬元,培育形成30個訂單基地,帶動3500戶農戶增收。二是阿壩州雪源食品有限公司,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461萬元,銷售額2100萬元,稅收72萬元,企業利潤318萬元,收購牦牛2700頭,加工牦牛肉270噸,生產牦牛肉干48噸。三是馬爾康藍盈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主要是一家集果蔬生產、銷售、林下養殖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企業。流轉土地217畝,每畝1000元,季節性用工每天6至7人,每天每人100元,林下種植青椒、川紅花等。公司全面推進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路子,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殖業,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形成“產、銷”一條龍經營,從而帶動區域內農戶增收致富,促進鄉村振興,龍頭企業對特色產業發展起到了較好的拉動作用。
(三)農民專業合作社、土地流轉經營等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的農業生產經營機制逐步形成。目前,我市已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248個,年銷售收入4266萬元,凈利潤853萬元,合作社固定資產總值達5900萬元。現有從業人員4000余人,入社農戶4155戶,帶動非成員戶數1700戶,覆蓋全市 10鄉4鎮105個村。通過招商引資、對口幫扶等措施大力發展反季露地蔬菜、特色小水果、大棚設施農業等特色農業,全市共流轉土地4982畝,在經營流轉土地過程中,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4210余人,收入達7500余萬元。新型經營主體的形成和發展,推動了特色產業的健康發展。
(四)品牌建設及農產品認證工作開始起步并加快推進。全市立足特色農業資源優勢,積極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大力扶持農業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建設,農產品品牌建設及質量安全認證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積極組織相關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參加阿壩州與成都市的農商對接活動。今年有一個企業、四個合作社、一個家庭農場的產品申報了“凈土阿壩”品牌,首批被批準的“凈土阿壩”品牌為雪源公司的牛肉干系列和羊肚菌系列產品。制定馬爾康地區品牌發展規劃并按進度組織實施,大力發展“三品一標”產品認證登記,目前我市已擁有無公害農產品10個,綠色食品1個,有機農產品5個,地理標志1個。通過品牌建設和農產品質量認證工作,進一步提升了企業知名度、農產品競爭力和附加值,為加快推進現代特色農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存在問題
雖然我市特色農業取得較好成績,但與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還存在差距和不足。主要體現在:
(一)特色農業總體發展水平低,生產規模小。我市絕大部分地區道路交通不暢、灌溉設施缺乏、各類生產管理條件落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仍然沿襲著“靠天吃飯”的傳統生產方式,冰雹、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以及病蟲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仍然十分嚴重。農業結構調整雖然有了新進展,但傳統農業生產格局沒有改變,特別是溝內七個鄉鎮傳統農業轉型仍然比較難,農業有產出,但效益低下。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雖有較大發展,但農業產業化帶動能力總體偏低,大部分農戶和大戶種植存在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全市龍頭企業普遍存在規模小、檔次低,產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場競爭力弱,整體帶動能力不強的問題。農民專業合作社雖然已發展到248個,但合作社成員平均才16.7戶,遠低于全國80戶的水平。品牌建設和農產品認證工作雖然已起步并加快推進,但認證率低,農業的發展潛力還沒有真正挖掘出來。
(二)特色農業發展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目前,全市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仍然集中在產前和產中,而產后的資金、技術、信息、加工、運輸、銷售、管理等綜合比較薄弱,內容比較單一,形式比較簡單。同時,隨著市場化的不斷發展,農產品市場競爭激烈、情況復雜,農民對農業社會化服務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由于缺乏科技人才,農業示范區、生產基地建設滯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少、服務手段簡單等原因,公益性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相對滯后,服務體系不健全,無法提供高效優質的服務,特別是在新技術、新品種等農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治、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農產品信息服務等方面還不能滿足需求。
(三)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滯后。目前,我市及周邊還缺少專門的農產品集貿批發交易市場,現有農產品交易只有依賴城區的2個綜合市場,農產品流通體系基本處于原始落后的自發狀態。今年全市雖陸續在各鄉鎮實施了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但由于網絡基礎、基站設施、人員培訓等工作不能短期完成,此“短平快”體系還根本未發揮作用。流通基礎設施薄弱、市場主體規模小、流通信息服務滯后、農產品流通體系不完善,這些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成為制約特色農業發展和群眾增收的瓶頸,加快推進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勢在必行。
(四)大部分鄉鎮農牧民文化素質不高,傳統種養殖觀念難以改變,同時還有個別鄉鎮群眾受藏區宗教信仰“戒殺生”影響,導致引進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和發展養殖業困難重重。全市各鄉鎮在發展露地蔬菜、大棚蔬菜、小水果、阿壩中蜂、藏香豬、牦牛等特色農業方面雖取得較好效果,但都普遍存在廣大農牧民接受能力差、積極性不高,致使全市特色農業規模化種養基地少、特色產品規模小、集約化程度底,統一的標準化和規范化操作等先進技術推進慢,種植不夠科學,管理不夠規范,產量低,產品質量不高,經濟效益不明顯。
三、對策建議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要適應農村經濟發展“新常態”,就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促進農民增收為中心,以主導產業、產品為重點,以產業發展規劃為引導,實行區域化布局、社會化服務、一體化經營,促進特色農業產業化帶動能力大提升。根據我市實際,按照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兩帶、兩區”的農業產業空間布局和精準扶貧的總體要求, 不斷強化農業產業基礎設施條件,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和實用技術推廣應用,建議重點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是強化規劃引導,優化產業布局。根據全市特色產業優勢及發展現狀,按照“區域化、規模化”的要求,統籌規劃,科學布局,重點以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布局結構和功能結構的調整為中心,形成主導產業、主導產品、主導企業、產業園區規模化與基地化的產業主線,要規劃布局好農產品加工、農產品市場。要以鄉村振興為契機,特色農家樂、自駕游營地、家庭農場等為載體,嘉絨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紅色文化、自然風光等為元素,積極探索發展農牧業觀光、體驗的特色旅游產業。
二是落實政策措施,加大資金投入。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州一系列優惠政策,按照統籌規劃、分工協作、集中投入、連片推進的思路,拓寬資金渠道,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積極爭取項目,在加快改造提升市域交通主干道基礎上,逐步做好成片產業區內的灌溉設施、農牧業交通路網、電力設施、土地草場圍欄等配套設施建設;加強土地整理、農資供應、技術培訓、流通信息等服務;用好專項發展基金,重點扶持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品牌建設、特色宣傳、網絡信息、電商服務等的發展,引導和推動我市特色農業健康快速發展。
三是以科技示范為引領,加快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要積極抓住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市、成都市崇州市對口援建我市和省、州有關單位幫扶我市的大好時機,加強與援建、幫扶地區、單位的科級部門、企業、實體或經濟成功人士、組織等密切合作,利用先進、適用的理念和科學技術,大力推廣標準化生產和新品種、新技術,為我市特色農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建立和完善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政策法律咨詢、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動植物疫病防控、測土配方施肥、市場信息等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重點發展信息技術服務、電子商務等新技術服務。
四是依靠龍頭帶動,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重點扶持龍頭企業發展。按照扶優、扶大、扶強和動態調整的原則,選擇經營水平好、經濟效益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予以重點扶持。引導龍頭企業圍繞干果、特色水果、雜糧加工、畜禽屠宰、肉類加工、食用菌加工、中藥材加工等特色產業跨區域經營,延伸儲藏、運銷、服務鏈條。鼓勵龍頭企業采取參股、合作等方式,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廣大農戶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關系。大力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從管理、財政、金融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支持合作社的發展,切實把國家扶持合作社的一系列優惠政策落到實處;培養和發展一批熟悉農村政策、善于經營管理的合作社帶頭人,規范內部管理,健全機制,提升合作社管理水平;鼓勵合作社依法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及入股等方式流轉土地,實行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規范化管理,滿足市場需求,增加農牧民收入。
篇5
關鍵詞:準政策性;貸款;調研報告
中圖分類號:F832.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0-0115-05
準政策性貸款業務是由農業發展銀行(簡稱農發行)自行承擔貸款風險的糧棉油收購貸款,是現有信貸產品中一類特殊信貸業務,介于政策性貸款業務和商業性貸款業務之間,既具有政策性貸款剛性需求特征,又具有商業性貸款自擔風險特征。在現階段,開展準政策性貸款業務主要是為防止出現區域性農民賣糧難的問題。多年的實踐表明,準政策性貸款業務以其特有的職能和優勢,在履行支農職能、實現有效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在當前糧棉油市場形勢不斷變化、信貸環境日趨復雜的背景下,重視和研究準政策性貸款業務的發展問題,對于做好農發行信貸支農工作,推動全行業務健康較快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準政策性貸款的基本特點
由于兼具政策性和商業性貸款的特征,準政策性貸款具有自身的一些特點:
1.信貸計劃優先安排,信貸資金足額供應,實行基準利率。
2.承貸主體多元化,包括購銷企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工企業和集團客戶等。
3.對借款人要求具備相應的風險承受能力和貸款償還能力。
4.實行封閉管理和風險管理的統一,把風險控制放在突出位置。
5.財政不兜底,自負盈虧。
二、準政策性貸款的作用與成效
(一)雞西市2006―2008糧食年度糧食生產情況與總體趨勢
由表1數據可以看出,雞西市糧食種植面積、總產和商品量呈逐年增加趨勢,詳見圖1。
(二)近幾年準政策性糧食收購情況
2006糧食年度收購準政策性糧食72萬噸,占商品量的28.57%;2007糧食年度收購44萬噸,占14.33%;2008糧食年度收購16萬噸,占5%;雖然受2007糧食年度國家啟動最低收購價敞開收購,2008糧食年度國家全面啟動托市收購等因素的影響,準政策性貸款發放逐年減少,但其產生的作用不可小視。
1.政治作用巨大
前幾年糧食豐收,物價連續上漲,糧食銷售市場價格低迷,受產業政策、出口退稅等因素影響,外地糧商少,市場銷售不暢,企業利潤空間狹窄,局部地區出現賣糧難的現象。針對這一情況,雞西市分行迅速確認轄區內收儲企業的貸款資格,核定最高額度,及時發放準政策性貸款,解決了農民賣糧難的問題,保證了農民利益,保持了社會穩定。正如虎林市市長所說:“農發行的信貸支持使廣大農民可以坐在家中甚至田間地頭有選擇性地售糧,并能賣上好價錢,從中獲得了實惠,嘗到了甜頭,為農村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也帶動了整個社會的穩定,使政府可以騰出更多的精力抓好地方經濟建設工作”。
2.社會作用突出
糧食企業季節性收購明顯,融資量大,有效資產少,融資困難,不采用全額抵押擔保的方式,很難在商業銀行獲得貸款。農發行順應糧改的需要,在推動收購資金封閉運行管理的基礎上,適時啟動了準政策性這一貸款品種,填補了“政府想辦的、農民所需的、商業銀行不想涉足的”特殊領域的需求。僅雞西地區2004―2006糧食年度在國家沒有啟動政策性收購的情況下,累計發放準政策性貸款22.31億元,共支持43戶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加工企業收購糧食145.77萬噸,收購輻射46個鄉鎮、459個村屯和11個國營農場,受益農戶19.3萬戶。2006 年以來累計為地方增加稅收達1.2億元,提供就業崗位5 000余個。農發行也是當地各金融機構貸款增幅最高的銀行,充分發揮了支農領域的骨干作用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3.經濟效益顯著
2006―2008年雞西市發放準政策性貸款20.23億元,支持收購糧食131.62萬噸,幫助企業實現收入22.28億元,獲利1.05億元,達到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同時,農發行也實現收息7 459萬元,間接帶動了存款、中間業務等全面發展,為完成全行利潤計劃等各項經營指標奠定了基礎,實現了三贏。
(三)準政策性貸款對象呈現多元化趨勢,非傳統購銷企業所占的比重穩步提升
2006年,將收購貸款的對象明確界定為在農發行開戶并具備糧食收購資格的企業,首次打破了所有制的界限,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工和轉化企業以及其他具有相應資格的企業納入了準政策性貸款支持范圍,實現了不同所有制企業公平享受準政策性貸款政策的多元化局面。
從以上數據看,隨著糧改的進一步深入,準政策性貸款支持的行業覆蓋面有較大的拓展。
(四)準政策性貸款效率較高,杠桿作用明顯
從雞西市情況看,準政策性貸款占全口徑貸款比的7.27%,雖然占比不高,但是其作用是高效的,特別是對農業產業化龍頭、加工企業的作用尤為突出。加工企業經營嚴格遵循市場規律,以質論價。有的還采用訂單方式收購,如雞西市興達、海泰及農墾愛邦等公司均與農民簽訂種植協議,從選種、播種、田間管理直至收購糧食全程參與,這樣就保證了糧食的產量和質量,直接增加了農民收入,企業也獲得更高收益。企業效益提高,帶動了地方稅收的增長,企業規模擴大,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僅雞西興達制米有限公司一家,在2004年接收雞西市第一糧庫下崗工人就達110余人,同時,對農發行經營也起到了促進作用。三年來,雞西市分行此項貸款累計獲得利息收入4 000多萬元,中間業務收入50余萬元。
本次調研重點針對連續三年得到雞西分行信貸支持的5戶企業進行對比分析:資產總額保持增長的有4戶企業,占比80%;所有者權益保持增長的有5戶,占比100%;實收資本增長的有1戶,占比20%;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的有4戶,占比80%;利潤總額增長的有3戶,占比60%。可以看出,通過對加工企業給予信貸支持,有效地促進了企業的持續發展,企業的經營能力和獲利空間得到穩步提升。如雞西市興達制米有限公司,在農發行信貸支持初期,是單一的糧食加工產業化龍頭企業,幾年來,通過農發行信貸支持,成為了以種植、加工、銷售、倉儲為一體的中型糧食加工企業,是省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省重點出口企業,企業經營和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再如,黑龍江農墾愛邦實業有限公司,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發行支持初期是年加工原糧3萬~5萬噸的小型加工企業,通過幾年投放準政策性貸款的支持,現已成為年加工原糧近15萬噸,集糧食加工、麥芽發酵、稻殼發電、城鎮供熱于一體的綜合性企業,資產也由原來不足5 000萬元增加到現在的億元以上,由過去抗風險能力較低轉化成現在的經濟實力雄厚、物資保證充足的優質企業。
三、準政策性貸款是政策性貸款的有益補充和必要延續
政策性糧食收購貸款主要特點體現為:政策性強、制度規范、管理成本低、貸款份額高。
(一)目前政策性收購存在局限性
1.保底收購只能在特定條件下使用
政策性收購是為了維護國家糧食安全、調控市場等需要,而實行的國家及地方各項儲備的糧食收購,也是為了保護農民利益,具有保底收購屬性的最低價收購、托市收購和國家臨時儲備糧食收購,是政府在特定時期所采取的必要手段。2006至2008糧食年度,為加強國家宏觀調控,雞西市收購中央儲備糧共46.36萬噸。2007糧食年度,雞西市啟動了水稻最低收購價政策,收購水稻42萬噸,啟動的主要原因是當年市場價格比國家制定價格(0.82元/斤,國標三等)低,而玉米未啟動最低價預案,原因是當年玉米市場購銷活躍,市場價格高。2008糧食年度,雞西市啟動國家糧食調控政策,指標218.4萬噸(含佳木斯樺南縣、七臺河市),在雞西地區實際收購160.8萬噸。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引起了經濟動蕩,糧食市場價格起伏較大,國家推出臨儲糧收購政策,有效緩解了農民賣糧難問題,確保了農民利益。從幾年來的糧食購銷實際情況看,政策性貸款應對糧食市場特殊情況具有明顯優勢,而在市場的常態下,發揮的作用受自身先天特性的制約,滿足市場需求的能力有限。
2.嚴格的質價政策性有其局限性
一是質價政策性強。2008年度糧食質量較好,2009年度糧食質量較差,等外糧多,農民如何銷售手中的等外糧將是農民增收的一大障礙。二是國家臨時儲備收購定價限量存在片面性。2008年末,在水稻市場形成稻強米弱的格局,加工企業不敢輕易入市收購,國家及時出臺了臨時儲備收購政策。但計劃指標分批下達和政策宣傳不到位,既給相關部門協調運作增加了難度,又引起了大量農民恐慌性賣糧,使本來能保護農民利益的、較為合理的定價,卻沒有讓農民得到實惠,大部分利潤被糧食經紀人等中間環節侵占了,國家的好政策沒有真正起到作用。三是扭曲市場價格。當政策性糧食收購價高于市場價格較多時,指導價格占據了主導地位,價格信號不能真實地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市場喪失調節和引導種植結構的能力,會使某一品種產量居高不下,收儲壓力增大。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加大力度,對各糧食品種價格定位的合理性進行調研,以達到通過利益驅動來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的目的。
3.代儲企業的被動投入容易轉化成農發行貸款的隱性風險
有些企業原有條件差,為了達到臨儲庫點的標準,前期投入大量資金,但臨時儲存時間的不確定性,極易造成入不敷出的現象,最后形成新的虧損或外欠債務的增加,直接給農發行貸款造成隱性風險。
4.實行政策性收購對加工企業乃至下游產品的沖擊
一是政策性糧食大量收購后,對加工企業和相關的農副產品沖擊加大。政策性收購啟動后,市場糧食價格會被硬性提高,增加了加工企業的收購成本。同時,由于市場競爭激烈,成品價格無法相應提高,形成了不收購、不生產、不虧損,收購越多、生產量越大、虧損越嚴重的怪圈。以2008糧食年度大豆收購為例,國家收購臨儲大豆的價格為3 700元/噸(三等),而進口大豆到港價格為3 300元/噸左右,差價400元。為了減少虧損,有的油脂加工企業被迫采購進口大豆進行加工,這對我國的大豆產業造成了嚴重的沖擊。二是“國進民退”的情況更加嚴重,不利于企業間的競爭和糧食市場經濟的長遠發展。由于政策性收購價高于市場價格,而指定的收購企業基本上都是國有糧食企業。因此,其他企業低于政策價格入市收購,根本收不到,高價收購又要虧損,由此,導致糧食大部分都流向了國有糧食收儲企業,這也是造成2008糧食年度準政策性貸款投放減少的主要原因。
(二)發放準政策性貸款是完善政策性收購的必要手段
1.農發行投放準政策性貸款是履行自身社會職責的需要
一是受政府財力的限制,以增加政策性儲備規模來保障收購的可能性不大;二是國際國內糧食起價較高,糧食最低收購價預案啟動的可能性較小,即便能夠啟動,客觀上存在著時間、地域和品種的限制;三是糧食產業屬弱勢產業,利潤率低,季節性收購明顯,資金需求量大,商業性貸款業務受到資金和計劃的雙重約束,難以對糧食收購提供有效的支持。總之,在政策性業務和商業性業務都難以有效解決收購問題的現實情況下,準政策性貸款是農發行承擔社會責任的主要手段。
2.發放準政策性貸款是支持民族糧食加工業發展的需要
隨著我國糧食市場與國際市場對接,糧食價格也形成對接機制,國際糧商和跨國公司正陸續進入中國糧食市場,對我國民營糧食加工企業造成極大沖擊。如在“2004年大豆危機”之后,國內近70%的大豆壓榨企業停產,大量企業倒閉,國際糧商趁機低價收購和參股。目前,我國80%左右的小包裝食用油控制在國際大糧商手中,而且還有繼續向其他品種擴張的趨勢。跨國企業已掌控我國植物油定價權,如果進一步取得糧食流通的控制權,將會造成我國糧食定價權旁落,給我國糧食宏觀調控和糧食安全造成極大影響。隸屬世界四大糧商之一ADM公司的益海嘉里集團,已經在山東、河南、河北、黑龍江、湖南等糧食主產區建立或并購多家糧食加工企業,2009年在雞西市也進行了相關布局的調研和運作。在這種形勢下,我們必須加大對國有或民營糧食加工企業準政策性貸款支持,使其迅速發展壯大,對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增強我國糧食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話語權,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3.投放準政策性貸款是農發行自身發展的需要
一是多年來農發行對準政策性貸款的投放和管理已經形成了貸款投向的清晰化、業務操作的規范化和風險控制的程序化。我們認為,這項業務已進入良性發展階段。二是隨著糧改深入,糧食市場流通體系將逐步健全,糧食物流將會逐步順暢,國家除掌握必要的儲備外,市場流通將成為主導,這是準政策性貸款快速發展的有利契機。三是通過多年來的信貸支持,已發展了一批有實力、有規模和抗風險能力強的客戶群體,繼續支持,可把他們打造成大型的糧食骨干和支柱企業,實現農發行貸款業務持續有效的發展。四是通過準政策性貸款的投放,對農發行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
4.投放準政策性貸款是促進加工企業發展的需要
對糧食加工企業投放準政策性糧食收購貸款,是農發行拓寬糧食收購渠道,積極支持多種形式收購的重要手段。雞西市分行2006―2008三個糧食年度累計對16戶加工企業投放準政策性糧食收購貸款7.72億元,收購糧食46萬噸。
在實際操作中,加工企業真正能夠提供優質資產進行抵押的并不多,為方便糧食收購,企業多建于縣(市)郊區,部分經營用地的取得方式為租賃或占用農村集體土地。按農發行現行規定,設定不了抵押價值或抵押價值較低,直接影響到地上建筑物的價值。受此限制,農發行投放抵押貸款的額度也較低,職能占到企業貸款總需求的10%~30%,個別甚至連10%都達不到。同時,加工企業自身流動資金不足,原因為:一是大部分自有資金投入到固定資產;二是糧食原料收購季節性強,短期內需要大量資金;三是糧食產業利潤率較低,完全是靠量的積累才能實現企業的盈利;四是企業多采取先貨后款的經營方式,這樣就形成一部分結算資金占用,影響了資金的周轉。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商業性貸款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加工企業流動資金不足的問題,這是因為:①商業性短期流動資金貸款準入門檻較高,信用等級需達到A-級以上,一般要采取擔保的貸款方式;②加工企業可辦理有效抵押的資產較少,以全額抵押方式投放商業性短期流動資金貸款,無法滿足企業收購資金在量上的需求;③找專業擔保機構擔保,增加了企業的成本,原本利潤率就較低的加工企業獲利能力將更加有限;④商業性短期流動資金貸款用于收購糧食的,農發行仍采取封閉運行的管理方式,必須做到購貸銷還,不能周轉使用,這與加工企業的經營方式存在著明顯矛盾。所以說,加工企業迫切需要準政策性貸款支持。
四、當前準政策性貸款業務面臨的形勢和問題
(一)準政策性貸款的社會敏感度提高,政策剛性增強
2010年以來,受物價上漲過快、自然災害頻發、國際糧食供求緊張等因素的影響,農業和糧食生產面臨著比較嚴峻的形勢。在這種背景下,支持糧食收購已不僅僅是個簡單的經濟問題,更是一個高度敏感的政治問題,關系到糧食安全、社會穩定和經濟全局,關系到保證農民利益、促進農民增收,是國家宏觀調控、長遠規劃的重要一環,政策性十分突出。
(二)準政策性貸款的市場環境復雜,風險防控難度加大
一是糧食市場化程度提高。市場化程度的提高也意味著競爭的加劇和風險的加大。從近年來的情況看,市場放開后,各類市場主體為爭奪糧食資源而展開的“收購大戰”頻頻發生,導致市場供求扭曲、價格波動頻繁。二是部分農產品的國際化程度提高,突出表現在大豆市場受國際市場的影響較大。三是企業經營的一體化程度提高。目前,大部分市場主體實行“購加銷”一體化經營。生產經營環節增多,市場風險點也在增加,只要其中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有可能影響到整個企業的經營。四是市場經營方式的多元化程度提高。從市場交易的方式看,目前,除了現貨交易之外,還出現了期貨交易、電子撮合交易等新型的交易方式和手段。這在規避傳統風險的同時,也容易產生新的風險。
(三)準政策性貸款的對象基礎薄弱,倒逼貸款現象使農發行監管責任加重
目前,一方面,由于市場主體發育緩慢,導致準政策性貸款投放缺乏足夠的市場載體。幾年來,受應急、應季緩解局部性農民賣糧難問題的制約,擇優投放貸款的空間非常有限。截至2009年末,雞西地區全轄42戶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加工企業中,A級以上客戶13戶,只占31%。全市16%的國有糧食企業的貸款資格是由地方政府推薦取得的,實際達不到農發行的認定條件,因而貸款的發放存在著風險隱患。另一方面,國有糧食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還不徹底、不到位,企業風險承受能力較弱,其貸款主要用于委托糧食收購,導致貸款的使用權發生了分離。如果市場價差超出風險保證金,委托客戶續存難度大,就會將風險直接轉嫁給企業和農發行。糧食企業與其他行業相比有很大的區別,一年一度集中收購,分期銷售,光靠對報表、現金流、產成品的監督遠遠不夠,第二還款來源較弱,因此,只能靠加強糧食庫存監管來保證貸款安全,農發行監管責任日益加重。
(四)準政策性貸款的第二還款來源較弱,安全措施無法覆蓋風險全部
糧食購銷類企業一般以貿易為主,流動資金多,固定資產較少,因此,企業第二還款來源較弱。截至目前,占用農發行貸款的糧食企業有效資產值僅為3.7億元,其中,糧食購銷企業2.82億元,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加工企業0.88億元,有效資產抵押值為1.85億元。而雞西地區年均糧食收購貸款需求量為30億元左右,有效資產抵押值僅占貸款需求的6%,而且變現難度較大。大量的信用放款僅靠10%~20%的風險保證金來覆蓋,貸款風險難以防控,一旦發生風險,安全措施無法到位。如果要求企業實行抵押擔保的方式,一是抵押率不足,難以滿足貸款需求;二是貸款費用支出較大,企業難以承擔,并且個別企業也難以落實擔保公司的條件。
(五)準政策性貸款的發展定位尚不夠清晰,在操作中存在兩難選擇
隨著糧食市場的逐步放開以及國家宏觀調控的加強,作為農發行收購信貸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準政策性貸款與政策性貸款之間,客觀上存在著既相互補充,又相互排斥的關系。對準政策性貸款業務來講,如果采取積極的信貸政策,增加準政策性貸款的投放量,就會使企業自主收購能力增強,市場價格上揚,導致國家啟動最低收購價預案的可能性下降,政策性貸款的需求減少,市場風險增加,并通過準政策性貸款向農發行集中。相反,如果采取從緊的信貸政策,壓縮準政策性貸款的投放量,則可能會導致企業自主收購能力削弱,市場價格下降,國家最低收購價預案啟動的可能性上升,政策性貸款的需求增加,但同時政策風險增加。
(六)準政策性貸款承貸主體的多元化,使信貸服務與管理的難度加大
一是客戶結構復雜。目前的貸款客戶,既有購銷流通企業,也有產業化加工企業;既有國有企業,也有民營企業;既有股份企業,也有上市企業。不同類型的企業有不同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需要農發行提供更加個性化的金融服務,實行更加具有針對性的信貸管理。二是客戶貸款種類復雜。有的企業在農發行既有準政策性貸款,又有政策性貸款,有的還有商業性貸款,各種信貸資金相互交織,分類監管難度較大。三是客戶市場復雜。目前,不少商業銀行也在逐步向涉農優質客戶滲透,客戶競爭日趨激烈。同時,新型市場主體增多,但發育不完善。不少中小型糧食加工企業、糧食經紀人或合作組織通過自身積累、民間借貸等方式逐步成長為不可忽視的市場力量,但普遍存在內部管理體制不健全、財務信息不透明、經營不規范等問題,需要在客戶營銷與培育方面有所突破。
(七)準政策性貸款性質界定的不足,限制其發揮更大作用
一是現行準政策性貸款的范圍界定偏窄,與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不相適應。目前,農發行把準政策性貸款僅僅局限于糧棉油收購貸款領域。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以及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樣關系到國計民生的農副產品收購也需要準政策性貸款支持。二是現行準政策性貸款的業務范圍與個別商業性貸款業務存在交叉。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直接收購糧食所需的資金,目前,既可使用準政策性貸款,即收購貸款,也可使用商業性貸款,即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三是準政策性貸款業務缺乏合理的補償機制。由于對準政策性貸款允許存在一定的風險敞口,使得準政策性貸款所承擔的風險要高于政策性貸款和商業性貸款。綜上所述,準政策性貸款在制度設計上需更加完善。
五、結合雞西地區實際,提出推動準政策性貸款業務可持續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從全局的高度,明晰準政策性貸款業務的戰略定位
一是準政策性貸款業務應當服從和服務于整個收購信貸業務的發展戰略,應該圍繞“因地制宜、防控風險、力爭多投”的指導思想,來確定可持續發展的路徑。二是準政策性貸款業務的發展應有助于政策性貸款業務的發展。從綜合效益來講,政策性貸款要優于準政策性貸款。對于糧食收購應盡可能地促成國家啟動最低收購價預案,以提高調控貸款在支持收購中的比重。三是準政策性貸款業務應為商業性貸款業務的發展提供支持。對既符合準政策性貸款條件,又符合商業性貸款條件的,應盡可能地選擇使用準政策性貸款,如加工企業就更適合使用準政策性貸款。
(二)強化管理,準確把握準政策性貸款業務的中心環節
在經營管理中,雞西市分行始終嚴格執行“錢隨糧走、購貸銷還、專款專用、庫貸掛鉤、封閉運行”的要求,抓好貸款發放、貸款使用和收貸收息三個重點環節,明確工作職責:客戶經理負責貸后管理,行長、主管副行長承擔相應管理和監督責任,層層簽訂庫存監管責任狀。按程序操作,依制度管理,規定動作不得簡化或省略,關鍵環節的制度執行必須有據可查,杜絕在堅持基本制度上走過場。支行承擔貸款發放并按進度供應資金,監督收購,市行抽調力量監督庫存和法人代表,并嚴格執行庫存動態監管、企業法人離城報告制度。
2008糧食年度,為加強對糧食庫存的監管力度,雞西市分行創新了檢查方式,成立了貸后督查大隊,重點履行糧食庫存督查職能。2009年1至8月份,督查大隊對全轄13個新糧庫點進行每月兩次巡回檢查,采取倒查法,直接深入到企業專職檢查庫存,如發現問題一查到底,直接追責到基層行行長、主管副行長、駐庫信貸員,有力地保證了收購資金封閉運行,為全市糧食貸款筑起了一道堅固的安全防線。如虎林市農墾慶豐糧油加工廠異地儲糧,督查大隊發現后,及時采取措施,追回了1 000多萬元糧款,避免了貸款風險的升級。截至2009年10月末,雞西市2008糧食年度準政策性貸款實現本息“雙結清”。2010年,為加強對2009年度收購的新糧管理,在各基層營業機構正常監管庫存的前提下,市分行組建了三個庫存監管小組,配備專車,堅持每月50%的時間深入到基層檢查庫存。糧食庫存是企業的第一還款來源,庫存有保證,準政策性貸款的風險就可規避。
(三)通過信貸手段創新,破解準政策性貸款業務“兩難”的問題
1.監管手段的創新
在加大庫存監管的同時,雞西市分行還加強對企業法人進行全方位的道德風險監管。一是在資格認定時,對企業法人代表進行全面的調查了解,通過查看法人代表出差票據,根據出差日期看前后有無可疑資金流出或流入,通過企業納稅情況來判斷企業法人代表是否真正遵章守紀。如法人代表道德不過關,實行一票否決。二是在日常庫存監管時,定期對企業法人代表的道德行為進行跟蹤監管,并由支行行長最后做出判斷,出現問題及時向上級行報告。如2009年,在對某企業監管時,發現一戶重點貸款企業法人有做期貨交易的傳聞,市行立即組織人員進行全面調查,最后發現是競爭對手制造的傳聞。三是在貸款全過程中,重視并建立與“法人代表面談”制度。四是在貸后期間,通過在糧食企業中開展“信用企業”和“信用法人代表”活動,形成講究誠信經營、防范法人道德風險的良好氛圍。
2.貸款方式的創新
發放準政策性貸款時,雞西市分行在實行有效資產抵押和風險準備金制度的基礎上,還采取了浮動資產抵押、保險和與法人代表簽訂無限連帶責任保證合同等方式,盡可能地降低風險敞口。目前,雞西市分行正在探索加工企業聯保制,這是一種區域內加工企業聯合會的形式,是在企業內部規范行為,形成互為制約的一種模式。
(四)引入準入與退出機制,凈化信貸整體環境和提升客戶競爭力
雞西市分行采取“有保有壓、有進有退”的營銷原則,根據客戶的資信狀況、發展潛力以及對農發行經營發展的影響程度,進行分類排隊。在逐步收回存量貸款的前提下,穩步實施客戶退出機制,對市場競爭力差、經營效益較低、風險承受能力弱、資信不好的企業逐步使其退出雞西市分行的支持范圍。2009年1至8月份,累計強行退出7戶規模較小、經營管理差、抗風險能較弱的糧食加工企業;逐步退出6戶基礎條件差、交通不便、歷史包袱重、內部管理混亂、不配合信貸監管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在確定準政策性貸款支持對象時,始終堅持區別對待,不搞一刀切或遍地開花。特別是經過2008、2009兩個糧食年度的審慎經營,明確重點支持:一是大中型加工企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收購原料;二是有常年固定合同的軍供糧加工、外省地儲糧收購等糧食企業;三是大型集團客戶進行委托收購。禁止:一是對純貿易類企業收購貿易糧賭后市的企業發放貸款;二是對國有購銷企業自營收購發放貸款;三是對政策性與準政策性混收的企業發放貸款。通過實施分類排隊和客戶退出機制引入,進一步優化了客戶和貸款結構,使雞西市分行掌握了客戶結構和信貸結構調整的主動權,有效的預防和化解了信貸風險。
(五)立足可持續發展,著力構建更加有效的準政策性貸款業務,發展保障機制
一是繼續拓寬準政策性貸款的支持范圍。準政策性貸款具有一定程度的社會公共產品特性,體現的是國家政策和公共利益,受惠的應當是整個農村社會經濟,因而不能把準政策性貸款簡單等同于糧食收購貸款。建議根據農發行支農職能的調整,以及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不斷拓寬準政策性貸款的內涵和外延。二是爭取政策支持,加快健全自我補償機制。鑒于準政策性貸款的特殊性,應該建立比其他貸款業務更有效的風險補償機制。建議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門對農發行準政策性貸款業務的認同和認可,在財政不承擔補貼責任的情況下,允許農發行提高對準政策性貸款呆賬準備金的比例,以區別其他商業性貸款業務。三是建立有效的考核評價機制。重點從執行政策和防范風險兩個方面來綜合衡量準政策性貸款業務的運作成效,要將考核結果納入到經營績效考核體系中,與工資、費用以及其他資源分配掛鉤。
參考文獻:
[1] 董小君.金融風險預警機制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篇6
我國農業發展已進入新階段
據光明日報報道,之所以說我國農業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主要是因為:從農業生產來看,我國農業已由資源約束為主轉變為市場約束為主。從追求目標來看,農業發展由以追求產量為主轉變為以追求效益為主。從發展動力來看,農業發展由體制推動為主轉變為技術推動為主。從政府作用的形式來看,農業發展已由過去的行政領導為主轉變為政策引導為主。從銷售市場來看,沿海省份已呈現由過去的國內市場為主,逐步轉變為國際市場為主的趨勢。
農業結構調整既是農業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更是適應農業發展新階段的客觀需要。這次進入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農業結構調整,不同于以往的調整。第一,矛盾的層次深。這次的農業結構調整,不再僅僅是“多了少了”的問題,而是要適應溫飽后提高生活質量的新需要;不僅是農業自身的問題,而且涉及農村、整個國民經濟甚至全社會的諸多矛盾和問題;不僅要適應國內市場競爭的需要,而且要適應面臨加入wto的國際競爭的需要。第二,調整的要求高。這次農業結構調整已不再是調整面積、產量的問題,而是通過調整生產出既滿足多種社會需求又能切實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的農產品。第三,調整的難度大。這次農業結構調整既存在著資源、環境的約束,更存在著技術和市場的約束,既存在著體制方面的約束,更存在著轉移農村勞動力和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不適應的約束,既存在著現有農村產業結構運行慣性的約束,更存在著城鄉二元結構影響的約束。因而,調整難度較以往加大,僅靠單項突破已難以奏效,需要綜合地、系統地把握和解決問題。
農業結構調整的新思路
跳出農業抓農業。農業問題已遠不是農業自身的問題,制約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收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解決這一問題也需要從更高的層面、更大的范圍予以解決。比如,制約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農民勞均耕地資源少,規模狹小,生產易趨同。若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創造條件加快我國農村城市化和農村工業化的進程。
把農業當作戰略產業來抓。首先,把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來抓。許多農產品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我們一方面要適應市場經濟需求加大力度加快農業結構的調整,另一方面又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更切實有效地確保糧食、棉花等大宗農產品的基本自給,避免其生產的大起大落。大宗農產品的國內需求到什么時候都必須立足國內予以解決。其次,把農業作為廣大農民致富的產業來抓。在短時期內,眾多農民的致富還只能主要依靠農業以及與農業相關的生產經營行業,這就要求我們下大力氣把農業做大抓好。再次,把農業作為可以發揮我國優勢,在國際市場上能與發達國家相抗衡的產業來抓。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有優勢,應該予以挖掘和發揮。
宏觀上科學布局。調整農業結構要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依據各地不同的自然資源秉賦、技術水平以及品種優勢和發展基礎,通過規劃和引導,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化生產、加工、銷售基地,以形成宏觀上科學、合理、高效的農業結構布局。
實施中突出重點。這次農業結構調整應重點抓好農產品的品種品質、貯運加工、生產的區域規模、銷售的市場開拓和出口創匯。同時,也要著力推進以縣城、中心鎮為重點的農村城市化和國有、集體、個體、私營各種聯合體形式并舉的農村工業化。
重視組織結構的調整。組織結構調整是農業結構調整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首先,要依據發展需要和市場經濟原則對傳統體制下所留下來的各類為農業服務的組織進行分類調整,優化重組。其次,要重視培養農業生產經營組織,通過產業化、合作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大力培植龍頭企業,同時也要重視發揮村委會的經濟組織職能。第三,應完善農業科技推廣組織。現階段農業的發展再單純依靠原有的四級推廣網已遠遠不夠,還應通過“科技示范園區——科技示范戶——千家萬戶”的網絡,通過農業科技信息網、廣播網,以及電視、電話等網絡共同努力,協調配合,加大農業科技的推廣力度。第四,健全農業種苗、產品及農用生產資料的檢測體系。這是農業走向標準化、精準化、高效化、國際化的必要保障。傳統的依靠眼看、手摸、牙咬的質量監測方法已經不能適應要求,我們在這方面的差距較大,需引起重視,及時趕上。
實施農業結構調整的新舉措
認清形勢,更新觀念。首先要認清這次農業結構調整是在經濟發展日益全球化、國際化,我國即將加入wto,國內改革與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大背景下進行的深層次、大規模、大力度的調整。為適應新形勢下的調整任務,必須克服直線思維、慣性思維、傳統思維方式;克服小富即安,不思進取,無所作為的小農意識;克服重眼前,輕長遠,急功近利的短視毛病。樹立可持續發展等新觀念,培養居安思危,奮力拼搏,主動出擊,搶抓機遇,想大做大,敢干實干的新意識。
發揮優勢,超前發展。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在自然秉賦、社會環境、經濟基礎、技術水平等諸多方面差異很大。因此,在農業結構調整中應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以超前的眼光,審時度勢,瞄準市場需求,并不斷以此為基礎發現、創造和發揮新的優勢。
突出特色,改善布局。只有發揮優勢,才能形成特色,才能造就優勢。各地依據和尋求優勢、發揮優勢的過程,往往既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又是形成其經濟特色的過程。現實中的“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即是這種特色經濟的雛形。伴隨眾多地域特色經濟的形成,宏觀經濟結構布局也會隨之改善。農業結構的調整,必須在科學分析各地優勢、特色和市場潛力的基礎上,加強規劃和引導,逐步造就一批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態勢,從而改善整體結構布局。
科技創新,勇立前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發展已越來越多地依賴于科學技術的進步。這次農業結構調整,有賴于農業高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首先,要進一步加大科技體制的改革力度,充分調動各級各類科研機構和廣大科研人員乃至全社會致力于科技創新的積極性;積極鼓勵和發展民辦科研事業。其次,通過各種渠道積極引進先進適用高效的農業高新技術,包括引進農產品加工、貯運、保鮮等技術。第三,積極鼓勵農業科研院所和有關高等院校興辦農業高新技術實驗開發基地,以縮短科研與生產的時空距離。第四,求真務實,腳踏實地地辦好現有的各級各類科技示范園區,把這些園區辦成農民學得會、學得起的示范樣板,切實發揮其社會示范功能。第五,加大對農民的教育培訓力度,盡快提高農村基層干部和廣大農民群眾的科技素質。第六,充分發揮信息網絡、電視、廣播、報刊等現代信息傳媒手段,加快農業科學技術的傳播推廣。
篇7
一、園區建設初顯規模、高效農業正在顯示
我縣有“江蘇省*外向型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省級園區),“*久久農業科技示范園”、“*位河設施蔬菜示范園”、“*畝高效設施蔬菜示范園”、“*苗灣設施蔬菜示范園”、“*蔬菜示范園”、“*鎮*村建設千畝生態觀光農業示范園”、“*臺上草莓示范園”、“*鎮*村大棚葡萄、櫻桃采摘園”、“*鎮*村8000多畝的時鮮果菜園”、“*300畝雙孢菇示范園”、“維維產業園休閑農業區”等,起到了很好的帶動和示范作用。
二、存在問題
(一)、園區規模小、結構不合理。
如:20*年我縣蔬菜種植面積100萬畝,設施蔬菜基地面積30萬畝,占蔬菜種植面積的30%,而園區設施菜僅占10%左右,日光溫室僅占總設施面積的10%。造成我縣蔬菜抗風險能力顯著低,農民種蔬菜增收潛力不能得到充分發揮。
(二)、產業化水平低,帶動能力不強。
1、產業化基礎不牢,基地規模小,生產水平低是制約園區發展的基礎問題。如:園區內田間基礎設施水平不完善,溝、渠、橋、涵、路不配套,灌排能力不強,每年都因風雨災害給設施農業生產帶來不小的損失。
2、龍頭企業競爭力較弱。*作為全省較大的蔬菜、食用菌生產基地,采后的商品化處理和加工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加工品出口市場單一,龍頭企業帶動沒有形成集團優勢。
3、市場體系不夠健全。盡管目前已經發展近50個蔬菜產地市場,但是規模小、檔次低、輻射帶動能力弱,現有蔬菜品牌的知名度較低。蔬菜營銷組織和經紀人缺乏有效的統一組織。
(三)、園區科技創新能力弱,活力不足。
通過調查我縣園區蔬菜小型簡易設施比重較*0年前下降約20%以上,設施結構趨于合理、設施內的溫、光、水、氣等環境得以進一步優化,形成了日光溫室、大棚、中小棚等不同設施類型的配套栽培體系。日光溫室越冬以及日光溫室、大中小棚春提前、秋延后、夏季遮陽網越夏栽培等四種主要茬口基本確立。栽培品種也由過去單一的葉菜類、茄果類、瓜類發展為現在的茄果類、瓜類、葉菜類、根菜類、甘藍類、食用菌類、水生菜類、多年生蔬菜類等十二大類*多個品種。但設施蔬菜專用品種的引進、試驗、篩選、推廣相對薄弱。而弱光、耐低溫、耐濕、耐病、耐熱良好的適于設施栽培的專用品種更新周期長;設施農業無公害栽培、綠色食品栽培、有機農產品栽培技術等推廣應用步伐緩慢;設施農業栽培關鍵技術的研發能力較弱,如一些制約設施蔬菜生產的技術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大棚、日光溫室栽培技術缺乏量化指標,科技含量不足。
(四)、服務體系不健全,工作不到位。
我縣盡管進行了鎮級農服體系的一系列改革,但因管理體制不順,條塊分割,有部分人員脫離了農技推廣崗位轉為它業。另據統計,現有的鎮級70名左右農技術人員中,蔬菜技術人員全縣僅有5人,與我縣迅速發展的園區建設極不相適應。
總之我縣農業綜合開發園區建設數量偏少、水平有限、檔次低、科技含量小,帶動能力還沒有明顯顯現出來。
三、建設農業開發園區、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為發展園區建設,我縣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積極引進外向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園區。如:*5年省級農業科技示范園落戶*鎮,通過制定優惠政策,當年就有5家蔬菜加工企業進駐園區。帶動周邊農民種植蔬菜4000多畝。相繼建立起了以代樓、苗灣、肖樓、石樓、*等村的高效設施蔬菜種植區,形成了“一園、二線、三片”的新格局。此外,該鎮以設施菜、創匯菜為原料的生產加工項目近兩年也開始提檔升級,繼港資企業高榕食品有限公司入駐后,又引進*華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瑞杰食品有限公司、*潤禾種苗中心等10家外向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實行訂單制,即:先與農戶簽訂“定品種、定時間、定面積、定規格、定品質、定收購”合同,并先期向農民提供種子、化肥、農藥、技術等,收獲后再付款。成品蔬菜遠銷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國家,不僅解決了園區及周邊菜農的銷售問題,且增加了產品附加值。園區的建設提高了土地效益,促進了農民增收。現在園區已帶動周邊縣、鎮發展出口蔬菜基地5萬多畝。
在房村鎮高效農業示范項目基地,與南京農業大學合作發展黃冠梨項目,引進優質新品種王秋、秋明、若光3個,在核心示范區高接換種10畝;采用渠慎春教授的“Y”形整形修剪技術,使得樹冠形成快和早期豐產。同時給果園管理及機械化操作帶來方便;采用綠色無公害優質栽培技術,提高了果品的質量;推廣采用壓力管道噴藥、灌溉和液體施肥技術,解決了果園噴藥中用工量大,施肥利用率低的問題;房村鎮與市土肥站合作對項目區土壤營養成分進行測定。根據土壤營養狀況,進行科學配方施肥,提高了土地的投入、產出率,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該項目不僅壯大了園區經濟,實現了園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并改變了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現在,房村農業綜合開發園區已經形成了以采摘、認養、垂釣、觀光旅游于一體的新的發展模式。
四、積極整合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統籌規劃建好農業綜合開發園區
(一)、項目整合、資金統用
我縣在園區建設過程中以主導產業、優勢區域和重點項目帶動為平臺,將每年縣級財政和爭取中央、省、市有關部門用于農業方面的投資進一步向高科技示范園區聚集,同時吸取社會資金對園區建設的投入。建立“一資帶三資”機制帶動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和外資參與園區建設;通過投融資體制改革,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以財政投入為導向,信貸資本為依托,集體、企業、農民收入為主體,社會資金和外資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強對高效農業產業開發的金融信貸服務,按照“政府扶持,企業運作,風險共擔”的原則建立高效農業產業化建設貸款擔保機制,拓寬投入渠道;農業三項更新工程和高效設施農業建設資金用于加強優良新品種引進與示范推廣、標準化配套種養技術集成和無公害農業投入品研制與產業化開發,提高農業新技術轉化率與到位率;農產品質量建設經費用于加強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提高優勢產業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強產品認定、認證和品牌建設;農業資源開發資金用于加強高效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優質化、規模化農業生產園區基地和農產品出口園區基地建設;農田水利建設資金向園區傾斜,重點加強園區基地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攻關經費以培育科技主導型區域性支柱產業為重點,針對高效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關鍵技術需求,重點抓好產前、產中、產后關鍵技術研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加強高效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及園區的技術改造,提高高效農產品加工技術水平,發展壯大企業規模,增強龍頭企業及園區帶動農民增收能力;外向型農業資金重點扶持外向型農產品生產園區基地建設。
(二)、選好地址定好點、規劃布局高標準
我縣積極加快板塊園區基地鏈接。按照“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幾鎮一業,規模連片,跨區域發展”的思路,實施整村推進戰略,堅持高標準、高起點、有規模、有特色的原則,采取龍頭企業帶動、庭園大戶帶動、合作組織帶動等多種措施,突出主導產業,打破行政區域限制,把已建的特色板塊園區串起來、連成片,把小基地示范園拼接成大板塊示范園。同時采取“縣抓示范帶、鎮抓示范方、村抓示范大戶”的典型示范方法,狠抓了52個高效農業科技示范點建設:并重點培育了“*鎮位河村標準日光溫室蔬菜示范點”、“*鎮苗灣村標準日光溫室蔬菜示范點”、“*鎮李村棚室雙胞蘑菇栽培示范點”、“三堡鎮久久示范園和臺上村設施草莓示范點”、“精藝成養殖加工示范區”等等。重點建設標準節能日光溫室,突出推廣應用專用和特色品種、新技術和新設備。使我縣的園區建設上一個新的臺階。
五、強化管理機制、突破創新體制
(一)、實施農產品綠色品牌戰略
圍繞建設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以重點培植優質農產品品牌為契機,開展爭創農產品綠色品牌和無公害生產示范園區基地活動,加快主要農產品標準化、無公害化生產進程,推進農產品有標生產、有標流通、有標上市,進爾把我縣示范園區的生態優勢迅速轉化為競爭優勢和經濟優勢。
(二)、實施發展開放型農業戰略
借助外力,吸引“三外”客商投資我縣農業開發,啟動內力,引導社會工商資本投資農業領域;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規律農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政策。
(三)、實施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園區帶動戰略
按照“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辦法,重點扶優、扶強、扶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及示范園區。依托區域主導產業做強一批,借助外商外資發展一批,鼓勵工商企業舉辦一批,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嫁接一批;完善有關政策法規,引導農民建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專業協會;搞好我縣的農業綜合示范園區建設,為農民提供看得見、學得到的現代農業樣板
(四)、發揮資源優勢、搞好規劃布局
1、在發揮資源優勢,優化產業結構調整,扶持主導產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基礎上,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綜合開發園區的建設。積極擴大伊莊鎮優質玫瑰花栽植示范基地,擴大栽植優質玫瑰苗木,經濟林果及觀賞苗木面積。目前該項目已與當地呂梁山、圣人窩、倪園水庫等自然人文景點連成一體,成為*東部重要的旅游觀光區。
2、*、*、*等鄉鎮建設并重點發展高科技開發園區。如:*、*鎮的李村、躍進、魏河、運城等行政村均有設施蔬菜種植習慣和技術,年產時鮮蔬菜數億公斤。經國家工商總局批準注冊的“維農”牌、“瑯溪”牌、“雪蓮”牌等各類瓜菜。
3、今后以發展:進一步擴大設施蔬菜并重點解決設施種植用水,發展節水灌溉,疏通溝、渠、路,完善溝渠配套體系。大力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品種,提高農作物產品質量和單位面積產量和農業綜合開發生產能力,積極發展農民合作組織,壯大合作園區經濟,促進農業高速、高質、可持續發展。
六、建議和意見
通過調查筆者認為,在農業開發園區建設上應堅持:
(一)將建設規劃納入地方經濟發展規劃與年度計劃中去,加強對開發園區建設的領導,建立健全環境與發展的綜合機制,完善實施機構的建設以及加強生態建設任務的干部目標責任和政績考核制度建設。
(二)政策支持甚有必要,國家和地方對農業生產及農業科研、農業投資在稅收、金融、技術引進、設備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首先應兌現;縣級投資環境改善、環境保護、資源保護給予重點支持、優先發展;要支持建立農業綜合商業社等大型農業企業集團,優先在建立農業產品生產風險基金、農業保險制度、農業科研基金等方面探索;應該享有農業科技引進、先進農業設施引進、農業國際交流活動的開展和國內外高層次農業高新技術人才引進等方面政策的優惠。
(三)要依托大專院校以及科研單位,加強農業科研交流、農業開發與市場銷售、產品展示方面的聯系和合作;加強與農業科研單位聯系與合作,聘請這些單位專家組成專家顧問組,大力引進和推廣先進適用的科技成果、各類新技術、新工藝。技術加強自身的科研隊伍、專業人才建設,在完善地區現有的農業研究單位基礎上,引進人才和科研設備,加強本地技術骨干隊伍的培養,逐步建立一支懂技術、懂管理的人才隊伍。
(四)必須建立一系列的經濟保障措施。一是爭取國家和省、市有關部門對建設的資金支持,二是多渠道籌集資金,制定有利于生態環境發展的經濟政策,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和民眾投資于建設。三要側重于投入生態農業的示范、適合實際、科技含量高的項目,確保投入的回報率。
(五)必須建立和完善服務于現代化農業的優質服務體系。應健全建設項目,引進配套服務;建立農藥、肥料、油料等供應服務和農業機械的供應維修服務;建立金融、保險的服務,建立市場、科技信息服務;建立氣象、地質等服務體系,努力把其建設為高標準的現代化農業開發園區。
(六)堅持政策導向與市場取向相結合的原則。充分發揮政策扶持導向作用和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正確處理好設施農業發展的經濟效益與社會、生態效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
(七)堅持重點突破與整體推進相結合的原則。按照區域經濟生態特點,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形成科學合理的產業分工和產業布局。切實加強設施農業重點項目建設,集中精力,加大投入,扶優扶強,加快發展。同時,要高度重視方向性、前瞻性技術與設備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搞好技術儲備,發展基礎。
篇8
近年來,國家十分重視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扶持農業的政策和法規,黨的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又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到了歷史的高度,作為當前的中心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農機化發展作為農村工作的重要方面,面臨著新的歷史機遇和挑戰。20__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的出臺,20__年,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現象的普遍存在,有力地推動了,特別是丘陵山區農機化的發展。如何進一步抓住機遇,加快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步伐,如何促進丘陵山區農民增收節支,進一步提高農機使用效益,成為當前研究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的重要課題。3月8日-10日,四川省農機局科教處一行就此問題到__進行了實地考察調研,走訪了近6個鄉鎮6個村社,4個農機大戶,兩個農機站點,特別是對__現有農機大戶(擁有農機資產15萬元以上的農機戶)近10人作了專題問卷調查。通過這些調查活動,對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現狀、態勢以及存在的問題作了深入的了解,較為全面地掌握了第一手資料,認為目前大力扶持和發展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的時機已趨成熟,國家應根據丘陵山區地形地貌特點和當地農村經濟發展實際,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不失時機地推動丘陵山區農機化的發展,進一步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節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出積極努力。現就調查情況及相關問題形成調查報告,以供決策參考。一、縣域概況及農機化發展現狀
縣域概況:__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故鄉。我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帶。東鄰廣元市中區和劍閣縣,南接梓潼縣和綿陽市涪城區,西界安縣、北川縣,北連平武縣、青川縣。全市幅員面積2719.3平方公里。按地貌主要類型分,平壩占8.6,丘陵占49,山區占42.4,是典型的丘陵山區縣。全市共轄41個鄉鎮,481個村民委員會,3433個村民小組。全市總人口87.7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3.8萬人,農業人口占總人口72.7;農村主要勞動力37.63個,外出務工16萬 人,務工人員占農村主要勞動力42.52。全市總耕地面積58.67萬畝,農業主產水稻、小麥、油菜,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19.3萬畝,常年種植水稻40萬畝,小麥30萬畝,我市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之一。
農機化發展現狀:近兩年,__市農機部門認真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和《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決定》等法律法規,圍繞全市農村工作總體部署,加快實施“興機富民”工程和“科技興農”戰略,進一步加大農機推廣力度,強化農機科技宣傳,努力提高農業機械化技術裝備水平。截止20__年底,全市農機總動力達25萬千瓦。現已擁有聯合收割機282臺,耕整機(含微耕機)380臺,機動脫粒機9000臺,小麥播種機32臺,機動割曬機28臺,水田埋草旋耕機56臺,高性能插秧機1臺,稻種催芽機8臺,稻種精量播種機2臺,氣流式拋秧機20臺,電動風車300臺,秸稈工業化燃氣站一處,供氣用戶180戶。全市機電提灌設施總裝機容量達5.045萬千瓦,其中:有固定電力提灌站1124處1260臺3.28萬千瓦,其它移動柴油機和微型抗旱提水機具近8000余臺套1.8萬千瓦,平均一個自然村有2—3處固定電力提灌站;全市常年提水量達8500萬立方米—1.3億立方米,年提水灌溉達到20多萬畝水稻、14萬畝旱地,并能較好地解決在旱災中人畜飲水的困難,確保了本市農業生產的灌溉用水。20__年完成機耕作業63萬畝次,機電提水9200萬立方米,灌溉農田27萬畝,機收稻麥12.5萬畝次,機脫18600萬噸。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解放了生產力,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促進了農業發展,為農民增收節支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僅聯合收割機收割稻麥一項就為全市農戶增收節支1000余萬元。
二、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態勢
1、勞動力轉移后,大量土地騰出,使土地向農業集中成為可能,而“兩減三補”減免稅費的出臺、種植業主集中和種植規模化土地,其土地轉讓成本為零、這兩個因素促進了土地被留在農村的種田能手集中,種植業主渴望擁有農業機械,需求旺盛。
改革開放初期,國家重點加快了城市經濟建設,農業基礎和農村經濟發展相對薄弱和滯后,隨著市場經濟的自我發展和完善,城鄉差距進一步加大;上個世紀末至最近兩年,國家為了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三農”的政策和措施,黨的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又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重要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這些政策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繁榮。農機化事業的發展作為提高農村勞動生產力和農業綜合效益的重要手段,愈來愈受到關注和重視,《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以下簡稱《農機化促進法》)的頒布,農機購機補貼政策的實施,都為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性的良好機遇。近幾年,__抓緊貫徹實施《農機化促進法》和農機購機補貼政策,進一步加快了全市農機化發展進程,特別是三合鎮、太平鎮、中壩鎮等平壩地區鄉鎮已基本實現了農業村村“無牛”化耕作。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平壩地區的農業機械已逐漸趨于飽合,不再成為農機事業的發展方向和主流,過去“農機化易在平壩地區發展”的傳統觀念受到了挑戰,農機化的發展方向在哪里?如何使農業機械更廣泛地更直接地為“三農”,特別是丘陵山區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業生產服務始終是國家和大眾認為的一個瓶頸問題。因此,首先要解除丘陵山區不能發展農業機械的誤區。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現象打開了這個瓶頸。
以__市戰旗鎮為例。該鎮全市農村人口共6200余人,20__年外出務工4100余人,留守在農村的基本都是老幼婦儒,大部分田地荒蕪無人耕種。在這種情況下,農村的個別種田能手 和技術骨干抓住機遇,大量租用荒蕪田塊,形成較為廣的包田現象。戰旗鎮近100戶包田戶所租賃的土地均在10畝以上。如該鎮梨園村四社農戶唐仕華,20__年租用土地6畝,20__年租用16畝,20__年租用了近30畝。這種現象在__市各丘陵山區已普遍存在。這部分農戶將較大數量的土地集中起來統一經營、耕種,成為農業集約化經營的雛形以較快的速度發展起來,同時也使農業機械在丘陵山區的大面積推廣和運用成為可能,并將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以農戶唐仕華為例,20__年底,該農戶已擁有抽水機3臺、耕整機1臺,農用三輪車1輛,微型聯合收割機1臺,20__年,又計劃投入3.8萬元購置水稻育插秧機1臺,這些機具基本屬自用型。由此可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土地的相對集中,農村種田能手的出現,包田現象的廣泛性等,都對山區丘陵地區農機化的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對這些地區農機化的加速發展達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若不加以重視,將直接影響到糧食生產的安全和農村經濟水平的提升速度。
2、農民對農機化服務要求增加,購機補貼政策催化了農民購機熱潮。農村勞動的轉移后,留守在家中的老弱婦幼不能承擔繁重的農業生產活動,特別是糧食收割與耕作環節,這部分家庭對農機化服務的需求愈來愈大,給農機化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良好的市場環境,部分農機經營專業大戶搶抓發展機遇,首先購買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為當地農業生產服務,不僅解決了收割耕作難的問題,也為農機經營者創造了更大的經濟效益,成了當前農村脫貧致富新的經濟增長點。以__市三合鎮陽合村七組農機大戶馬志勇的發展歷程為例。該農戶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做豆芽生產與經營,經過兩三年的努力后初見成效,占領了__市一半以上的豆芽市場。1997年,馬志勇看到農村勞動力轉移、大部分田地荒蕪無人耕種的現象日益明顯后,決定用做豆芽生意積攢的資金經營農機,從事農機耕作、收獲作業經營,積極參加跨區作業。20__年又購買了新疆2號聯合收割機1臺。經過9年的辛苦經營,取得了十分明顯的經濟效益。20__年,馬志勇決定放棄市場已非常成熟的豆芽生意,轉而專心經營農機,在購機補貼惠農政策的積極影響下購置了一臺價值23.9380萬元的日產久保田高性能聯合收割機,僅20__年大春一季凈收入就達6萬余元,并計劃3年內收回購機成本。我們認為,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增大了農民對農業機械的渴望程度,激發了農民自用和經營農機的熱情,而購機補貼政策的及時出臺,刺激了農民的潛在需求,使農機具的大面積推廣和使用成為可能并已初見成效。這是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機遇來臨的一個重要信號,是解決丘陵山區傳統生產方式向現代農業生產方式轉折的重要時期,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國家和農機管理部門要充分看到這一點,才能更好地完成發展丘陵山區經濟、促進丘陵山區農民增收致富、提升生活質量水平這一歷史性的戰略任務。
3、種植業主使用農業機械是增收節支,其優勢明顯,生產成本降低。一方面,由于農村勞動力大量外移,大部分田塊荒蕪。以__市重興鄉為例。重興鄉農村人口10350人,耕地17860畝,勞動力7000余人,20__年外出打工者4700人,占總勞動力的67以上,近3000畝田地待耕種或轉讓。另一方面,農業機械增收節支效益顯著。調查結果顯示,人工收割水稻成本為130元/畝,機械化收割為85元/畝;人工收割小麥成本為120元/畝,機械化收割為70元/畝;人工插秧成本為140元/畝,機械化插秧為100元/畝。由此可見,丘陵山區農機化的發展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降低了勞動強度,二是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促進了農機戶及農民增收與節支,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明顯,三是農業機械化彌補和解決了因勞動力轉移而使農忙季節農村勞動力緊缺的現實問題,促進了丘陵山區農村經濟的發展,四是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加快了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五是種田能手抓住機遇,采取承包和租賃等方式把閑置土地集中起來統一經營管理(據統計,種植業主平均擁有可種植經營土地面積均在10畝以上)。這部分種植業主為了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獲取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利用農業機械增收節支的需求日趨明顯,使中小型農業機械在種植業主中的快速發展成為可能。這也是當前農村經濟發展趨勢中的重要方面。
4、對農機化新機具新技術應用的多樣性和廣泛性增強,對農機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擴展了農機化內涵和外延。當前,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改變了丘陵山區傳統農業以稻麥生產為主的單一生產模式,使農業生產經營朝著農副產品后期加工、園藝業(如茶葉、花卉)、種植業(如農業、蔬菜、水果、藥材)、農副產品加工業(如產品成品加工、包裝)等的多樣化方向發展,這對農業機械化的多樣性和廣泛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擴展了農機化發展的內涵和外延,促進農機化向縱深發展。
三、存在的問題
1、長期以來,各方面對丘陵山區農機化投入甚少,山區農機化基礎薄弱,遠遠不能滿足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以及農村經濟發展需求,不能提供有效的服務,主要是勞動力大量轉移后出現的新狀況。
近年來,國家對農機化發展的扶持對象主要是平原和平壩地區,各種優惠政策也主要針對農業基礎較好的地方傾斜,農業機械的生產和銷售也主要以大中型農業機械為主,因此這些地區的農機化發展速度較快,且已基本趨于飽合,如__市中壩鎮、武都鎮、三合鎮等平壩鄉鎮已基本實現無牛耕作。丘陵山區因地形復雜,田塊分散,坡多路陡,一直是農機化發展的難點,各個方面也未引起高度重視,從而對這些地區的農機化投入甚少,包括近兩年出臺的農機購機補貼政策也主要是以補貼平壩及大型農機具為主。由于認識上的誤區與丘陵山區復雜地形地貌的客觀限制,使山區的農機化基礎愈來愈薄弱,與平壩地區的差距也愈來愈大。
近幾年,由于城市經濟發展的需要和農民外出務工增收的迫切要求,農村勞動力大量涌入沿海城市,簡單而繁重的傳統生產耕作方式不能提供有效的服務,阻礙了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農村經濟的發展。
2、國家扶持農業新技術、新機具,研制、開發、試驗、示范的力度十分薄弱,特別使山區農機化技術遠遠不能滿足農民現實需要。建國以來,國家積極扶持研制和開發農業新技術,農機新機具,特別是大中型農機收割耕作機械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對適宜山區丘陵地區收割耕作的農機具研制、開發、試驗和示范的力度卻十分薄弱。這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調查研究不夠。由于沒有深入了解和分析山區農民的需求,使研制和開發的種類不適宜或者不完全適宜山區農業生產,在農民中存在“想用而不知道用什么”的問題;二是試驗、示范及技術培訓力度不夠。由于國家投入資金有限及農機化試驗、示范基地的缺乏,不能及時有效地將先進適用的農機具在丘陵山區進行試驗和示范,在農民中存在“想學而無從學”的問題;三是培訓資源不足,培訓力度不夠。__農機部門在培訓農機操作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平均每年培訓人數均在800人以上,但由于師資力量及教學條件的限制,使培訓工作不能深入開展,特別是對新機具的使用、維護、保養、修理技術培訓相對較弱,致使農忙季節農機戶不能有效實施機具的保養和維修,影響了農機具發揮最大效益。這些因素使山區農機化技術遠遠不能滿足農民的現實需要。
3、適用丘陵山區作業的農機具品種少,性能質量差,價格高,不能滿足農村需要。近幾年,一些廠商看到了丘陵山區對農機具的潛在市場,紛紛上馬開始研制和生產小微型收割耕作及其他農業生產機具。一方面,由于是啟動新型市場,所以品種較少,另一方面,由于市場利益的趨動及技術成熟度不高,新生產投放市場的農機具價格較高,性能質量較差,形成了非常明顯的供求矛盾。這些問題都有待進一步解決,以滿足農業和農民的實際需要。
4、油料漲價太快,作業費用陡增,使用成本太高。近 年來,油料價格波動較大,農用油料補助甚少,使農機作業成本大幅增加,相當部分農戶因油料價格居高不下而“望機興嘆”,甚至出現農忙買高價油或買不到油的現象。
5、服務體系人員流失,無財政支持,服務功能償失,不具備基本的服務手段。一是鄉鎮機構撤并、人員遣散,資產平調,使原鄉鎮農機站及所屬企業資產及人員嚴重流失,各項農機管理服務工作難以開展;二是鄉鎮村社農機行政性職能弱化,行政性收費大幅度減少,履行公益性職能的人員經費難以為繼。各鄉鎮政府在撤并農機站時只重視接收財產、現金、企業,而對如何妥善解決站內管理人員及職工的待遇和后顧之憂采取消極態度,已造成部份鄉鎮原農機站職工集體上訪等不穩定因素;三是部份經營管理效益較好、目前存活下來的鄉鎮農機站人員知識結構較低,觀念陳舊,管理落后,經營在大環境的影響下逐漸萎縮,不能適應市場競爭,業務和效益大幅滑坡;四是一些鄉鎮農機站為解決職工待遇、安置費和養老保險,變賣集體資產,造成經營和農機業務停頓。
四、發展目標及措施
1、積極引進、示范適合丘陵山區使用的小型、微型耕作收割農業機械,進一步加大推廣力度,確保丘陵山區農機化水平持續快速穩定提高。至20__年,計劃在丘陵山區推廣小型、微型聯合收割機800臺,年機收稻麥面積20萬畝,機收稻麥作業水平提高到80;推廣小型拖拉機和微型耕整機10000臺,機械化耕作水平達到85;示范推廣小麥播種機200臺,機播小麥1.2萬畝;機械化插秧機100臺,機插水稻1.5萬畝;同時結合當地實際示范推廣播種催芽設備、糧食烘干設備、油菜收割機以及鋪膜機等。
2、大力推廣適宜丘陵山區的先進適用的農機新機具新技術。一是加快丘陵地區微型聯合收割機的推廣力度;二是以推廣和使用耕整機作業為主導,解決小田塊及坡地耕作問題;三是加強與農藝部門協作,大力推廣小麥播種機、鋪膜機等技術。
3、樹立農機經營大戶典型。農機大戶是農機服務體系建設中的重點。農機大戶指擁有農機固定資產在5萬元以上,帶動至少3人從事農機生產、作業、經營的農機業主,對農機大戶的扶持是各級農機主管部門、各鄉鎮農機協會,各農機合作組織在“十一五”期間的工作重點,要在購機補貼、農機作業燃油補貼、作業指導、技術培訓、信息傳遞、貸款扶持等方面給予支持。
五、建議
1、提高認識,加大對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的扶持,已經到了山區農機化發展的刻不容緩的地步,將山區機械化投入提到重要議事日程,否則將直接影響糧食生產安全和農村經濟水平。
2、調整政策,小型機具進入國家目錄,山區只適用小型農機具,山區農民享受國家購機補貼優惠政策的權力應得到充分保障。就現行的國家農機購機補貼的優惠政策,主要是針對適合平壩地區生產的大中型農業機械,對丘陵山區的小型、微型農業機械補貼政策相對較弱,補貼資金相對較少,特別是對1500元-5000元的小微型農業機械發展的引導和扶持沒有引起高度的重視,而這一類型的農業機械才是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的需求點和重點。據__市戰旗鎮農機站站長倪大貴同志介紹,20__年,該鎮農戶共購買3200-4000元的小微型耕作機械49臺,其中僅4臺享受了購機補貼(農機部門向市政府申請補貼給扶貧對象的機具),原因有二,一是由于該型號屬小型農業機具,不在國家購機補貼目錄范圍內,二是購機補貼項目資金少不能滿足農民購機要求,分配指標有限,致使戰旗鎮的購機農戶享受國家優惠政策的權力沒有得到充分保障。另外,該鎮還有相當部分準備購機的農戶正在翹首以待,期望在20__的購機補貼機具目錄中,列入適應丘陵山區的微小農業機械。因此,國家對農機化購機補貼政策應作適當調整,應根據各地農機部門調查研究的結果,通過申報確定補貼機具目錄,同時根據各個丘陵山區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適當擴大補貼范圍,增加補貼總額度,在最大范圍內滿足農戶在購買機具中享受到國家的扶持政策,加速丘陵山區的農業機械化進程,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3、國家應加大對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的投入力度,在政策以及資金上向丘陵山區傾斜,適當增大丘陵山區農機購機補貼比例,建議提高到40。以__市農機大戶馬志勇為例。馬志勇,__三合鎮洋合村農機大戶,現擁有農業機械資產30余萬元。20__年,抓住農機購機補貼機遇,購買價值24萬余元的久保田聯合收割機1臺,并配套運輸汽車長安輕卡1輛價值7.5萬余元,僅20__年大春一季就凈收入6萬余元,實現了十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服務效益。在調查中,馬志勇談到,目前愈來愈多的農民看到了農機化發展的前景,使用和經營農業機械的熱情日益高漲,如果農機購機補貼額度能增加到40,不僅自己將再購置1臺久保田聯合收割機,周邊也將有更多的農戶參與到購買使用和經營農機的隊伍當中。國家及農機政策研究部門應進一步轉變過去“對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無對策”的任其自由發展的觀念,要及時了解、看到和抓住客觀上已經存在的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的新的歷史性機遇,進一步提高農機購機補貼的額度,有力地促進丘陵山區的農機化發展,使農業機械在發揮降低勞動強度、提高農業效益重要作用的同時,成為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手段之一。
4、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好農用油料供需矛盾,增加用于農業生產的抗旱機具及其他農業機械油料的補貼額度,進一步降低農機使用成本,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促進農業機械擁有量的穩步增長。據調查,丘陵山區對農業機械的需求日益增大,但是相當部分農民認為,目前油料價格高,穩定性差,上漲幅度過快過大,形成“買得起用不起”的客觀問題;而且,主要農業耕作、栽插、收獲和加工機械的使用和經營具有極強的季節性,農忙以后,大部分農業機械閑置,通過油料直補和提高直補額度可以進一步降低農業機械使用成本,提高農民購買農業機械的積極性,促進先進農業新機具新技術在農村的快速推廣和運用。
5、高度重視和建立丘陵山區農業機械開發、研制及生產,為其提供長期穩定的優惠政策,加大投入力度,確保生產出更多更好的適應丘陵山區的小型微型農機具。
6、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試驗和示范推廣的長效投入機制。
7、盡快出臺燃油補貼政策,確保惠農政策落到實處。
篇9
一、發展歷程和特點
(一)貧窮,逼出來的富民之業。窮則思變。焦崗湖之濱的*,地勢低洼,為全縣“鍋底”,“三年兩頭干,三年兩頭淹”,種植常規作物產量低、效益差,災年甚至顆粒無收。老人們回憶70年代前的生活就一句話:“苦得沒法過”。住的低矮破漏、穿的粗布“補丁”、天天食不果腹,“蛇皮袋”裝上麥草當被蓋,小孩老人病了沒錢醫……迫于生計,很多*人不得不外出闖蕩,干些小本生意。炸馓子賣就是該村的一項傳統,老人們回憶已有50多年的歷史了。后來逐漸興起“一根扁擔兩只桶”,四處叫賣臭豆腐鹵。上世紀80年代初始,到處摸爬滾打的*人適應市場的變化又賣起了小麻花,“腳踏車托著兩只簍”,叫賣到江蘇、河南、山東等地。在叫賣小麻花的過程中,一些顧客提出能不能把麻花炸得大一些、好看一些。經多見廣、頭腦好使的*人從中嗅到了新的商機,90年代初,一些敢吃“螃蟹”的*人開始嘗試炸大麻花。經過不斷摸索、不斷改進,由一兩、半斤、一斤一個逐步炸到二斤多一個,*人炸大麻花的技術越來越成熟,炸出的大麻花越來越符合不同地域、不同層次人們的口味喜好,也有更多的人掌握了這門手藝,積攢了豐厚的家底。*年始,經營戶們看上了安全舒適,能進城市的“昌河”車,越買越多,代替了原來的三輪摩托車,*人在脫貧致富的大道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快、越走越舒心。
(二)時代,催生出產業化經營。伴著時代前進的步伐,*大麻花也日益走向規模化生產與經營,適應了人們對食品安全的新期待和國家加強食品安全監管的新要求。出于對“大麻花”的熱愛和發展前景的關注,原村支書*同志毅然辭“官”下海,當起了“龍頭興業”的開路先鋒,于*年底組建了“潁上縣管仲大麻花食品有限公司”。公司*年初投產,日產4噸,年銷售額500多萬元,解決了村里20多人就業。由于產品質量可靠,證件齊全,便于外出銷售,利于經營戶們多賣多賺,來廠進貨的絡繹不絕,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目前公司生產份額不到全村總產量的40%(散戶每日加工量約為7噸)。為進一步“強龍頭、帶產業、促增收”,縣、鄉兩級政府現場辦公,解決問題,提供資金和政策扶持,支持老宋的公司做大做強。
(三)誠信,打開全國大市場。開拓廣闊市場,來源于風雨同舟、鍥而不舍地奮斗。*人打開市場的訣竅就是兩個字:誠信。他們雖然大多流動經營,卻從不欺詐消費者,不做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再去哄騙其他消費者的“一錘子”買賣。他們知道誠信是生存之本,消費者是上帝!只有贏得“上帝”的認同,才能贏得市場、贏得未來。他們竭力滿足顧客需求,顧客喜歡什么樣的就做什么樣的,頭天晚上提的要求,第二天就能把“量身定做”的大麻花送到顧客手中,始終做到質優價廉、不求暴利、送貨上門、招手即停。他們自覺商定銷售區域,交流經驗教訓,彼此關心照顧。比如,有時他們采取抱團銷售的方法,幾人結伴一起在路旁擺攤,但不管誰賣多賣少,最后平分銷售收入,賣少的再把產品勻給賣多的。同時分散在全國各地的*人平時經常聯系,互通信息。哪個地方的大麻花好賣了,在當地的親友會及時通知其他地方銷售不好的親友趕過去,從不吃“獨食”。他們一路走來,雖屢歷艱辛,但憑借著血緣、鄉情、友情結成銷售網,使大麻花這朵特色經濟之花越開越艷、越開越香。多年來,他們走遍了祖國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全國除臺灣外都留下了他們辛勞的足跡,甚至遠銷到中緬、中越邊界,有的還手持邊防證跨國經營。
(四)創新,贏得持久生命力。*人多年奔波在外,對全國各地的風土人情較為了解,有很強的適應性。特別是善于傾聽顧客的意見和建議,“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能根據各地各類顧客如南方人、北方人,老人、兒童、青年人……的不同口味、喜好,創新工藝,不斷更新產品結構和花色品種,推出令其滿意的產品。能根據季節氣候的變化選擇銷售地點,春天開始往北去,秋天來了往南趕。能根據市場的特點和自身的情況,創新經營方式,靈活多樣:有自產自銷的,有進貨代銷的;有在當地現做現賣的,有從村里加工廠買貨到全國各地跑著銷售,在當地好賣再通過物流企業從家鄉廠家配送的;有常年在外經營的,有3-4個月回來一次的。敢于變通,如在受災之年從家鄉民政部門開上“災民證”帶著,以便得到當地市場管理部門的理解與照顧,更好地維護自身權益。
二、發展貢獻和效應
(一)促進了農民就業和增收。大麻花產業的蓬勃發展,有力促進了當地群眾的就業,使農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僅*不完全統計就有5000多人從事大麻花的生產銷售,由其帶動的其他產業也解決了很多群眾的就業問題。*朱連清書記介紹說,有的經營大戶一家就有3、4輛“昌河”車,一部車每年少的賺個4、5萬元,高的能掙10萬元。經營戶張登元說,他家四口人,*年賣“大麻花”純收入9.8萬元,*年稍差些,也掙了8萬元。香香脆脆“大麻花”真真正正成了群眾的“金娃娃”、“聚寶盆”。*年*民人均純收入8600余元,是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3190元的2倍多。當前我縣165萬人口中有農民近150萬,如全縣大多數農民都能象*人那樣,通過特色產業發家致富,那將會是一個何等壯觀的景象!
(二)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走進現在的*,一座座別具一格、造型各異、錯落有致的別墅彰顯著主人的富有和幸福,令人贊嘆。走進群眾家里,室內裝潢考究,家具時尚新潮,冰箱、彩電、太陽能一應俱全。原村支書*同志說:僅去年到現在全村就有70戶農民喜建新房。現在上級黨委、政府正幫我們修路建橋,建設體育、文化、科技等公益設施。現在群眾手里有錢了,誰不想住好點、住舒服點。只要路一修好,全村95%以上農戶都會建好自己的“小洋樓”。很快,一個村容村貌更加整潔,服務功能更加完善,農民群眾自發自主創建的新農村將會為我們帶來更好的驚喜與自豪。
(三)促進了農民觀念的轉變。一是農民不再把土地視為唯一的依賴與眷戀,真正擺脫了千百年來幾畝薄田的束縛,不再羨慕“30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他們在更廣闊的市場大潮里經風雨、見世面、長見識,磨練摔打成“有理想、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積累了豐富的從商經驗,信息多、人脈廣、眼界寬、頭腦活,所見所聞、所感所知的是一個飛速變化、充滿生機的時代,其眼光早已不再僅僅聚焦于“麻花”之上。他們有的是資本和實力,有的是追求和夢想,只要條件允許,機會合適,他們當中一些人必將開拓新的產業,謀求更大發展。二是培育了農民婚育新風新觀念。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受到沖擊,兒女不再是養老的唯一依靠。大家是一門心思抓經濟,少生孩子多富裕。三是培養了現代人居觀念。他們長期奔走在祖國各大中小城市之間,強烈地感受到現代城市文明的氣息和熏陶,對家鄉的居住環境提出了更高的期望與要求。
(四)促進了和諧社會的構建。*農民想的是創業、想的是發展、想的是富裕,全村到處都呈現一派車來車往、修路建房、麻花飄香的動人場景,沒有一個閑人。大家都在忙生意、數票子,社會安定祥和,群眾精氣神十足!昔日的窮爭餓吵,變成了今日的見面問好。同時隨著群眾收入水平的上升,對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公益事業的關注與參與熱情明顯提高。他們關心家鄉的發展,關心后代生存發展環境的改善,積極向黨和政府反映他們的心聲和建議,敢于呼吁黨和政府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積極響應黨和政府改善他們生產生活條件的動議,積極參與全村大事小情的謀劃。這對于我們轉變政府職能,增強服務理念,進一步改進親民、愛民、為民的作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對構建和諧社會起到了有力的促進作用。
三、存在問題與建議
*大麻花產業是我縣農民發揮主觀能動性、艱苦打拼出來的成功創業典型,但在發展中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和制約因素:一是產業化經營水平低,發展粗放,組織化程度不高。仍在沿用傳統粗放的生產手段,生產過程技術落后,標準化技術的組裝配套不夠,沒有引進高科技全自動麻花機,不能實現優質生產、集約經營。產業鏈短,導致產業經濟效益和潛力難以很好發揮和提高。二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分散式經營為主,難以做到戶戶制作考究、料精貨實。生產環境差,沒有實現全程全封閉無菌化生產,存在衛生隱患。三是品牌培育不夠。自有品牌在市場上知名度低,品牌效應差,競爭力弱,影響產業規模擴張和層次提升。四是政府服務不優。群眾反映在潁上、阜陽辦理流動營業執照、災民證和車輛年審、保險等事項繁、難、慢、貴(全村1200多輛昌河車大多掛*牌照,因為*的服務快捷方便)。五是新農村建設欠缺統籌規劃,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及醫療、衛生、文體等公益設施不完善。雖有以上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去克服,但它推動全民創業、帶動群眾致富的鮮活實踐帶給我們震動、啟示與思考。*的實踐證明,加快發展特色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富民強縣的基本途徑,是解決我國縣域、鎮域經濟結構趨同,實行產業調整、優化升級的正確選擇,是振興縣域經濟的必由之路,也是縮小區域經濟差距和統籌城鄉發展的最佳切入點。從區域競爭的態勢看,特色就是財力,特色就是潛力,特色就是競爭力,特色就是生命力。要想推動農村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就必須更好地適應形勢,放大優勢,培植強勢,做亮特色經濟。
(一)要激發人民群眾的創業熱情。21世紀什么最貴?創業精神最貴!*人那種不守窮、不抱怨、不怕難、不戀家,自力更生闖市場,艱苦奮斗建家園的自立自強精神,*那種全村一體、全員參與、全民創業的生動局面,是我們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最熱烈的渴盼。當前,我縣正處在加速跨越的關鍵階段,最需要的就是這種來自民眾、植根基層的不等不靠、敢闖敢干的內生動力。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宣傳*經驗、推動全民創業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強化廣大干群的致富欲望,激發人們的創業沖動。對比*,我縣其他一些地方,很大一部分社會群體安于現狀,心如止水,認為貧困是命運,富裕是夢想,從來不做創業實踐的嘗試,甚至從來就沒有創業的想法和念頭;還有一群人雖然已經走上創業之路,但容易滿足,淺嘗輒止,小富即安,不富也安,只滿足于好過鄰居街坊。原因就是習慣于縱比朝后看,自我感覺良好,不愿意橫比找差距自我加壓,長此以往,就逐步失去了繼續前進的動力,錯過了調整發展的良機,很多事情就始終做不大、搞不強,面臨著困頓萎縮的嚴重危機。我縣有些地方、有些產業也曾紅極一時,但后來就凋零衰敗,原因也在于此。因此我們要引導鼓勵那些有志于創業的人敢于邁過創業第一道門檻,投身創業第一次實踐,收獲創業第一桶金,以此為起點,認準目標,奮發前行,成功創業;不僅努力做到創業有成,并且立志成就大業。
(二)要發揮致富能人的帶動效應。當前,我縣大部分農民養成的痼疾是,怕吃虧、不出頭、不敢為先、“小農意識”強烈,對新鮮事物始終處于觀望狀態。他們一門心思想致富,但祖祖輩輩形成的習俗,使他們想富又找不著門路,天天巴望著有人帶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農村,老百姓最信的就是身邊的典型,尤其是那些摸得著、看得見、學得會、用得上的典型。純樸的本性,使他們一旦認為某種事情是好事,或者一旦認準某人,他們會爭先恐后地跟著干。面對這種情況,發展能人經濟不失為引導農民致富的一劑良方。要通過能人的典型帶動,讓農民“跟風”致富。*大麻花產業之所以能夠發展壯大,成為我縣農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就是該村涌現的一批批能人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因為有這些致富能人,敢闖新路,敢開先河,開放協作,“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才引導著群眾走上發展特色產業之路。今后,我們要結合創建行業協會,重點加強特色產業營銷組織建設及經紀能人培育工作,進一步提高特色產業市場化和組織化程度。要通過政策激勵,鼓勵“鄉土專家”、“土秀才”、返鄉創業人員、回鄉大中專學生等致富能人在家鄉創業,著力營造發展特色產業的濃厚氛圍,使“能人帶動農民富”的大戲越唱越紅火。
(三)要創立安全放心的質量體系。質量就是生命,安全責大如天。將于今年6月1日實施的《食品安全法》為食品產業發展套上了“緊箍咒”:保障人民的健康安全義不容辭!我們要想把*大麻花產業繼續做大做強,必須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保證食品安全。首先要將質量工作貫穿于產品生產、銷售和服務的各個環節,逐步壯大龍頭企業,逐步減小難以監控的“家家點火”式的作坊生產,提高產業化水平,同時建立和完善企業質量保證體系,并予以制度化、標準化;其次要把增強全員質量意識,提高從業人員素質作為提升產品質量的重要環節,采取多種方法,切實加強從業人員的質量意識和食品安全意識的教育;再次,在質量管理方面,要形成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質量監控機制,設立專門的質量監控部門,制定監控部門的工作職責、運作系統以及工作程序,從產品的設計開發開始就做到高起點、嚴要求,精益求精,使產品質量始終處于受控狀態。
篇10
一、糧食生產情況及存在的問題
1、近三年來糧食生產狀況
20*年我場糧豆作物播種面積7*公頃,平均畝產399.1公斤,總產實現42575噸。其中:水稻播種面積2570公頃,單產500公斤,總產19275噸;玉米播種面積2218.7公頃,單產540公斤,總產17971噸;大豆播種面積2292.3公頃,平均畝產153.3公斤,總產5272.29噸;小麥播種面積30公頃,平均畝產126.7公斤,總產57噸。
20*年我場糧豆作物播種面積7*公頃,平均畝產380公斤,總產4*10噸。其中:水稻播種面積2*公頃,單產5*公斤,總產19429噸;大豆播種面積1*公頃,單產132公斤,總產3722噸;玉米播種面積2*0公頃,單產442公斤,總產17238噸;其他作物播種面積*公頃,總產120.4噸。
20*年我場糧豆播種面積7*公頃,單產398公斤,總產42470噸。其中:水稻播種面積2*公頃,單產520公斤,總產20*6噸;玉米播種面積1*公頃,單產553公斤,總產16384噸;大豆播種面積2*公頃,單產167公斤,總產5977噸;其他作物播種面積*公頃。
根據近三年糧食產量的不均衡性,從調研的情況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條件的制約,香蘭地處第二積溫帶下限,第三積溫帶上限,年際間變化較大,土質大多為崗地白漿土,品種選擇的空間比較小,土壤肥力不高是導致作物年際間變化的主要原因;二是主觀因素影響,一部分農戶只追求高產,不按自然規律及氣候條件選擇品種,盲目種植晚熟品種,導致產量低、效益差。還有的農戶購買的生產資料無“三證”,又不按農藝技術規程進行操作,投入高、產出低,再有就是小四輪機車作業,根本達不到農藝要求,使原有的耕作體制遭到破壞,整地質量差,苗勢弱,土壤肥力下降,單產不高。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提高糧食產量,一是提高農戶科學種田的意識,遵循自然規律,不盲目選擇品種;二是不斷提高科學種田水平,采用新技術新措施,努力提高糧食單產;三是農藝和農機相結合,走大型機械聯合作業的路子,搞區域化種植,提高土地的產出率,降低作業成本;四是加快科技示范的帶動作用,以科技示范戶為載體,使新技術得以全面推廣應用,同時加大服務意識,杜絕以包代管的現象。
二、糧豆作物規模經營情況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場在糧豆作物規模經營方面還處于封閉狀態。從近幾年規模種植情況看,單戶種植面積在500畝以上的僅有10戶,大多數單戶種植面積約在40-50畝左右。主要原因是受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職工承受風險的壓力比較大,同時沒有足夠的積累資金,無力擴大規模種植。
我們認為解決的途徑主要應在政策允許范圍內促進土地流轉,讓有種植能力的且農藝技術掌握比較嫻熟的一部分人,擴大種植規模,使流轉者有機會從事其他產業的發展,進行多種形式經營。
三、關于農工家庭收入
國有農場稅費改革后,農場推行了責任田加機動田的兩田制土地承包制度,土地承包的主體由農工承包向以農工家庭為主體承包轉變,所有農業人口都分得了責任田,農工家庭收入主要來源是承包責任田兼營機動田。香蘭農場現有農業職工1339人,其中承包土地職工1*2人,占79%;承包土地家庭1728戶,其中農工家庭758戶,無農工家庭970戶。據20*年末調查,農工家庭戶均收入17232元,人均收入4361元,比上年增長30%,20*年沒有大幅度增長。
從收入結構上分析,種植業收入占73%,養殖收入占4.1%,打工收入占22.9%。農戶收入全部依靠承包土地收入的占34%,兼營養殖業收入占12%,把打工收入做為重要來源的占34.1%。
從家庭結構看,戶均3.1人(其中農工1.4人,家屬勞動力0.7人,子女或無勞動能力1人)。全場單職工家庭占60.9%,雙職工占39.1%。農工家庭戶均承包責任田44.5畝,人均14.5畝,兼營機動田的占61%,戶均承包58畝。農戶家庭最高收入37000元,人均12300元。最低收入3000元,人均1000元。
*農場農工家庭收入增長緩慢,貧富差別很大,收入也不夠穩定。制約職工家庭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一是農工本身缺乏勤勞致富意識,生產經營不夠規模,不想走出去開拓新的增收源。二是從社會環境上看,農場就業門路狹窄,吸納勞動力產業缺乏。
據抽樣調查85個勞動力中,可提供勞動力22875個(勞動力資源),但實際投入承包土地上的工日6690個,占30%,投入養殖1980個,占8.6%,打工工日5147個,占22.5%,總利用創收工日13817個,占61.1%,剩余工日9*8年,占38.9%。部分人員認可打麻將也不愿投工掙錢。要加快農場人均收入較快增長,就香蘭農場現狀而言,應走以下途徑:
1、為農工家庭種植業走上規模經營營造寬松環境。一是以每個農戶經營水田60畝或旱田120畝為模式,鼓勵農戶在承包責任田的同時兼營適量的機動田。二是在機動田發包時盡可能地為農工承包創造條件,可以低于市場競價價格發包給農戶,也可以以培植幾個示范戶的方式,逐步加以引導。
2、發展畜牧經濟,優化產業結構。我場仍是種植業單一經濟,養殖業所占比重大小,農場應加大思想、技術等方面的支持、引導力度,利用生豬市場短缺機遇,加快種豬、母豬繁、育、引步伐,把閑余勞動力引導到畜牧生產上來,改變農戶收入單一局面。
3、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源剩余優勢,做好打工(勞動力輸出)經濟,通過網絡信息了解勞動力市場,有效進行勞務輸出。
4、搞好科技指導、科技咨詢服務,建立糧食市場營銷網絡,為農戶提供糧食市場信息,促進農戶種植從盲目性向市場指導性轉變。
四、加快測土配方施肥工作
測土配方施肥是針對土壤現狀,缺什么補什么,防止無效投入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場此項工作尚未開展,但借助20*年農業開發的有利契機,預計今年底把此項工作開展起來。現已聯系到測土施肥儀廠家,待考察論證后即可購入實施。
從長遠看,應在東部三場建立一個測土實驗站,使測土配方施肥工作能夠享受國家政策的補貼。
五、農機具購入和農機合作社建設情況
為加強農機標準化建設,推進土地集約規模化經營,充分發揮大馬力機車作業優勢,提高機械化水平,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推動土地經營規模化,種植生產標準化,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近年來,我場與湯原縣農機部門溝通,通過農機補貼形式個人購入大中型農機具4臺套。20*年9月,按照省監獄企業集團公司的部署和要求,在我場二大隊建立了股份制農機合作社,組建工作由二大隊牽頭,入社主體為二大隊農工、及其子女,每股定價500元,入股資金100.5萬元,股東86人。國家扶持、集團公司和農場配套資金共100萬元。共計總資本200.5萬元,作為合作社的資本金,已按程序要求上繳省指定專戶。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由于相關政策制約及各職能部門缺乏協調,當地工商部門拒絕給予注冊登記,故使合作社成立無合法手續,相應的財務管理亦無章可循。
2、集團、農場對于如何扶持農機合作社問題,應當出臺相關政策和規范管理措施,尤其是農機作業市場如何管理,土地資源如何配置等,都應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我們認為,集團公司應根據農場耕地資源合理配置農機具和相應規模的農機合作社,農場也要按著配置農機具規模制定措施,保障農機作業量,同時建立健全相應的科學耕作制度,為種植業規模經營打好基礎。按香蘭農場土地資源規模,農機作業合作社不宜各隊都建,劃好作業區域,按區域配置,確保農機具配置結構合理,擁有量適度。
3、農機作業合作社是在國家資金扶持力度較大的前提下建立起來的,因此必須按規定提足折舊費后再計算經營成果,所提折舊費基金要專款專用,進行專項管理,只能用于設備有序更新,才能確保資金不流失。
六、畜牧業發展狀況
*農場畜牧業是傳統產業,有較豐富的飼養畜禽的經驗,曾一度使許多家庭受益。但近年來受市場等各方面的影響,目前全場生豬存欄3656頭,能繁母豬582,奶牛存欄594頭、羊290只,家禽2416羽,特色養殖梅花鹿75頭,狐貍30只,貉435只。從調研情況看,制約畜牧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一是資金投入不足,畜牧獸醫科技服務基礎設施薄弱;二是飼草飼料不足,草場退化;三是品種退化,沒有良種繁育基地;四是畜牧業發展不平衡,標準化生產程度不高,職工養殖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較少,大多為分散飼養,抗御風險能力較弱,市場競爭力不強,產業化發展程度低,制約著畜牧產業化發展。
根據畜牧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農場的畜牧業要根據產業化發展和小城鎮發展戰略,統籌城鄉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科學合理地確定小區規劃,明確區域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因地制宜建設具有特色的生態養殖小區。現已與當地縣畜牧部門取得共識,把香蘭農場畜牧業納入湯原縣一個鄉鎮來管理,爭取上級投資,準備建一個800-1000頭奶牛標準化養殖小區。
七、如何推進農業種植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
監企分開后,農戶為追求經濟效益,在旱田作物的選擇上,大多是玉米、大豆和極少數經濟作物。連年的重迎茬種植,加之小型農機作業,標準低,質量差,種植結構極不合理,種植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本著土地產出最大化、效益最大化及合理輪作的原則,制定“兩擴、一穩、二壓”的調整方針,即:擴大經濟作物及麥類作物種植,穩定水稻種植面積,壓縮大豆、玉米種植面積。根據方案要求,部署基層大隊各作物種植比例,進一步落實種植結構的調整,力求實效。農場加快考察引入投資少,見效快的經濟作物,使經濟作物面積達到總播種面積的20%以上。利用示范園區及科技示范戶進行試驗對比,旨在探索、發現總結各類經濟作物的最佳栽培模式,為今后大面積推廣奠定基礎。
產業結構的調整,著力優化種植結構和生產部局,大力發展優質糧食工程,根據我場的地域特征,發揮水稻生產優勢,引進高產、優質的品種,打造高產、高效的產業效應。
八、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發展現狀
我場現有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即農機合作社一個,其他專業經濟合作組織有待組建,主要是缺少專業技術人員和相關的扶持政策。
解決途徑:培養引進各種專業技術人才,使既有專業技術特長又有開拓市場經驗的人員脫穎而出,在農產品的加工、銷售、招商引資等領域創建符合農場特色的專業經濟組織。
九、潔凈能源發展狀況
目前,我場住戶所用生活能源仍是以秸稈等薪柴為主。開展清潔能源沼氣試點雖已歷時3年,但效果不好,只有*戶,且只能在夏季利用。利用太陽能勢水200戶左右,只用做洗澡、洗衣等。
農場作物秸稈產量每年約1萬噸左右,推進秸稈能源化的主要瓶徑是資金和技術,其發展途徑必須依靠政府財政扶持上馬后,再依靠市場化發展,需要政府扶持主要技術引進和資金投入,農場以秸稈、薪柴等生物質資源進行綜合開發,高效利用,推廣秸稈氣化技術,在項目成形后,交由社會按股份制管理。
十、農場職工家屬外出務工情況
農場外出打工農工160余人,農工家屬130余人,人均年收入9000元,總收入253萬元。多數是投親靠友,打工地點比較分散,以力工為主。農場在20*年與湯原縣政府有過協議,把我場列入外出打工勞動力來源范圍。20*年農場對清河林業局勞動力市場進行考察,初步達成議向用工協議,但由于農工、家屬的打工意識不強、積極性不高等原因未能實行。但農場已經將開拓職工外出打工就業,促進其盡早從土地中走出去列為今后農場工作重中這重。一是與湯原縣政府溝通,把我場職工、家屬納入其農民技能培訓范圍,以提高我場農工、家屬勞動技能,為外出打工準備條件。二是進一步與清河林業局協商,爭取更為優惠的就業條件和環境,促進我場富余勞動力前去打工就業。
十一、農場經濟融于區域經濟一體化問題
農墾系統按“創新機制、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原則,實施場縣合作共建,促進場縣區域經濟共同發展的思路和作法,對于我們有著極好的指導和借鑒意義。我場據有良好的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優勢,在發展原有優勢農產品(水稻、大豆、玉米)的同時,應按著區域特點,大力發展以奶牛為重點的養殖業,充分利用湯原縣境內的大米加工企業、光明乳業品牌、生豬屠宰加工優勢,按照市場原則,以龍頭企業+基地的利益聯結方式,爭取與*縣共建水稻、奶牛、生豬生產產業,使我場成為上述產業原料生產基地。爭取與湯原縣取得共識,湯原縣主要投資加強龍頭企業建設,農場加大完善農業基礎建設、良品培育基地建設和科學種田投入,雙方共同開發建設,溝通場縣間聯系,建立起場縣共贏發展的聯合體。
十二、落實惠農政策情況
黨的惠農政策惠及農場的比重很少,農場享受不到農機購置補貼、測土施肥改良土壤沃土工程補貼、農村公共設施建設投入補貼,同時農場還擔負著本來應是政府行為的費用。為此,要抓住新農村建設的契機,精心準備各類涉農項目,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資金支持:一是爭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和資金扶持。二是爭取國家有關提高耕地綜合質量的政策和資金扶持。三是爭取國家加強科研、防災減災、動物疫病防治、氣象服務等政策和資金扶持。
十三、明年農業工作思路
2009年我場農業工作思路:以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繼續深化種植結構調整,積極擴大經濟作物種植比例,創建高產、高效農業生產模式,加快新技術引進步伐,爭取更多的惠農政策,努力提高職工的收入水平,力爭實現糧豆總產4300噸。
1、加大科技推廣力度
在現有科技示范戶的基礎上,不斷壯大科技示范戶的隊伍,加快新品種、新技術引進、推廣、應用。積極發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完善各種農業生產試驗檢測手段,新增水稻育秧大棚150棟,購置測土配方施肥儀一臺,推廣大豆大壟窄行密植,水稻“三超”栽培,富曬稻米等試驗項目。
2、健全農業綜合服務體系
一是加強農業技術培訓工作,深入基層,對生產實踐中存在的疑難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確保培訓人員達到90%以上;二是建立穩定的銷售和流通渠道。通過市場調查、網上信息反饋等多種手段,努力提高職工收入水平。三是對職工購置農業生產資料進行真偽識別知識講座,減少風險。四是根據國家對在農村信用社貸款進行補貼的政策,多方溝通協調,幫助職工解決生產資金不足的問題。五是面對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我省將繼續加大奶牛發展,未來五年將投資295億元,實現千萬噸奶戰略工程,安置富余勞動力5.5萬人,以拉動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在奶牛品種選育、生產基地建設、飼料供應、奶牛糞便處理等項目上給予政策扶持和資金補貼,實現奶牛存欄年均遞增12.1%。結合我場實際,把握機遇,積極引導職工向奶牛養殖業發展。同時加強畜牧業的防檢疫的服務工作,保證畜牧業安全有續發展。
3、加快農田基礎設施改造
多年以來,農田基礎設施一直是修修補補,沒有從根本上得到徹底解決,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管理難度大。針對這種狀況,我們認為一方面積極爭取農發投資,另一方面按照“一事一議”有關規定,發動職工積極參與。特別是我場水庫已屬嚴重病險狀態,壩體和壩基滲漏加劇,急需投資加以除險,以確保水庫安全度汛,正常蓄水,保證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4、提升農機作業標準化。
根據農業現代化的要求,結合農場區域劃分情況,在妥善解決好現有農機合作社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積極爭取資金,籌建農機合作社1-2個,切實引導農機服務組織依法經營、規范運作和誠信服務,推動農機服務組織又好又快地發展。
- 上一篇: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性
- 下一篇:質量分析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