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融資獎勵辦法范文

時間:2024-01-22 18:16: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投融資獎勵辦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投融資獎勵辦法

篇1

一是用足用好貨幣政策,切實加大信貸投放力度。人民銀行要堅持按季對貨幣政策執行情況進行監測,用足用好再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在確保金融穩定的同時,支持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各國有商業銀行可以通過發展票據業務、銀團貸款、幫助企業發行短期融資債券等多種方式,進一步拓寬信貸投放渠道地方商業銀行應發揮自身優勢,將中小企業作為信貸支持重點; 農村信用社要確保新增存款的50%用于農業貸款的發放。同時,社會各部門要搭建政銀企合作平臺,為銀企合作創造條件。

二是改進信貸管理方式,建立健全符合中小企業特點的授信制度。商業銀行應從實際出發,建立適合中小企業特點的信貸管理方式。進一步簡化貸款手續,提高工作效率,建立中小企業貸款審批的綠色通道。同時,不斷完善授信制度,對于單一業務發生頻繁、金額較大的企業,采取單一授信的方式,使企業獲得充分的靈活性對于有多種授信需求的企業,采取綜合授信方式,涵蓋企業所需的合理業務品種。充分利用貸款利率浮動政策,建立健全符合中小企業發展實際的貸款定價機制,使企業在獲得貸款的同時,盡量降低融資成本。

三是為中小企業發展量身打造金融創新產品,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一方面,企業多策并舉,廣辟融資途徑,另一方面,各商業銀行應針對中小企業特點,開展金融產品創新,營銷票據、貿易融資、臨時貸款等產品,提供營運資金貸款、循環貸款等中短期融資產品。開辦財務顧問、項目評審、信用擔保、融資租賃等中間業務。涉匯金融機構應大力發展進出口押匯、福費廷、出口信用保險單質押等融資業務,促進全市外向型經濟發展。人民銀行在賬戶審批、信貸登記等方面要為中小企業提供便捷的服務。各商業銀行應專門成立為中小企業服務的信貸部門,為中小企業提供信息咨詢服務和政策指導,在結算、匯兌、轉賬和財務管理等方面提供一攬子服務。

篇2

一、加快金融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和總體目標

(一)重要意義。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業的發達程度是一個城市現代經濟和服務業發達的重要標志。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我市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金融業發展面臨良好的政策和發展機遇,全面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打好金融服務“五大攻堅戰”總體要求,大力發展金融業對推動我市經濟發展、優化經濟結構、增強經濟活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全市實現率先跨越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總體目標。緊緊圍繞打好金融服務“五大攻堅戰”這一中心,堅持市場化推進與政府引導相結合,以健全金融機構體系、強化金融支撐經濟發展能力、拓寬投融資渠道、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優化金融生態環境等五個方面為重點,全力推進金融業加快發展。到“十二五”末,金融業對全市GDP和第三產業的貢獻率分別達到4%和8%,保險深度和密度分別達到4%和1650元/人,新增上市公司3-5家,市場化融資水平不斷提高,金融業整體實力和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薄弱領域融資難問題明顯緩解,實現金融與地方經濟互動繁榮發展。

二、完善金融機構體系

(三)推動金融業集聚發展。在新區城市總體規劃和區域規劃中合理布局建設金融聚集功能區,在城區不斷完善金融服務功能,為各類金融機構聚集發展創造條件。大力引導和鼓勵國內外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融資租賃公司、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等各類金融機構及分支機構入駐,提升我市金融業綜合競爭力。

(四)鼓勵和支持地方銀行做大做強。大力推進銀行實現跨區域發展,優化經營結構,實現速度與質量、規模與效益相統一。進一步加大對銀行的支持力度,協調解決制約發展的瓶頸障礙,著重解決好影響和制約銀行上市的問題,不斷壯大銀行的規模和實力。

(五)積極發展新型金融組織。發展壯大小額貸款公司規模,力爭年批準設立的小貸公司達到100家;鼓勵小貸公司在政策規定范圍內,依托行業協會平臺,探索“聯合貸款”等新型金融產品,提高盈利水平和經營規模;擴大小額貸款公司向銀行業金融機構融資規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勵和引導各類金融資本、產業資本以及民營資本在有條件的縣區設立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組織。

(六)規范和完善信用擔保市場。進一步整合規范現有擔保機構,引導和鼓勵各級各類擔保公司發展,努力形成功能互補、運行高效、分擔有序的擔保體系。各縣、區至少要組建1家政府扶持、為中小微企業和“三農”服務的信用擔保機構。廣泛開展信用擔保機構與商業銀行的合作,合理確定擔保放大倍數和風險承擔比例,建立可持續發展機制。以擔保放大倍數、“三農”和中小微企業擔保貸款額等指標為重點,制定擔保機構考核獎懲辦法,加強對擔保機構的考核。

(七)加快發展各類金融中介服務機構。適應我市經濟發展對金融服務多樣化的需求,積極引進和發展一批與金融核心業務密切相關的專業性強、信譽度高、有競爭能力的會計、審計、資信評估等中介服務機構。加強券商、會計、法律、銀行等機構的協作,不斷提高中介服務水平。

(八)規范投融資平臺穩步發展。緊緊把握國家相關政策要求,圍繞“再造”戰略的深入實施,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有效整合政府資產、資源、資金和資本,積極穩妥推進政府投融資平臺公司組建進程;在對現有平臺公司加強管理和規范運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對投融資平臺的監管機制和運營風險防范,形成“借、用、還、管”的良性循環機制,實現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政府融資平臺的作用,提升直接融資水平和能力,促進重大項目與金融機構的有效對接。

(九)積極穩妥發展期貨市場。吸引省外期貨公司在設立分支機構,增強我市期貨機構實力。發揮期貨市場價格發現和規避風險的作用,為企業提供套期保值服務。圍繞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29號),省市聯動協調證監會等部門和機構,穩妥推進有色金屬期貨市場建設。

三、強化金融支撐經濟發展能力

(十)突出金融業對重點領域的信貸支持。繼續深化銀政企長效合作,創新信用增進合作機制,制定各類產業金融重點支持的項目名錄,組織開展銀團貸款、產業鏈融資和銀企項目資金對接活動,加大金融機構對“3+8”園區板塊、多元支柱產業、園區經濟、重點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項目的信貸投放力度。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配合國家財政政策,擴大對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大專院校和中小學校舍改造、鄉鎮科技文化站所建設的信貸投放。充分發揮就業創業小額貸款的政策優勢,滿足農民工返鄉創業、婦女就業創業、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的信貸資金需求,促進全民創業。

(十一)加強金融業對中小微企業的服務。引導鼓勵金融機構做好解決中小微企業貸款抵押難、擔保難的金融產品的開發和推廣,加大對中小微企業信貸支持力度。不斷提高小額貸款公司服務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的積極性。

(十二)加大金融服務“三農”力度。加大銀行信貸資金向農業領域投資力度,確保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速高于全部貸款平均增速。各級政府加大對涉農貸款風險補償力度,鼓勵各類商業性、合作性金融組織向農村延伸網點和機構。支持擴大農村動產和不動產有效擔保物范圍,完善和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覆蓋面,逐步提高財政補貼比例,提高農民參保積極性。

四、拓寬投融資渠道

(十三)積極推動優質企業上市。不斷完善充實擬上市企業儲備庫,加大上市后備企業培育力度,形成“儲備一批、培育一批、申報一批、發行一批”的擬上市企業梯隊;積極探索開展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轉讓試點工作,支持高新區申報“新三板”試點;鼓勵上市公司提高公司管理水平、資產質量和經濟效益,進行再融資擴大企業規模。

(十四)大力發展資本市場。積極推動市城司、市國司和各縣區、新區融資平臺等優勢企業發行企業債券、短期融資債券、中小企業集合債。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創造條件申請發行次級債和金融債。在重點領域和行業積極探索運用BT、BOT、TOT和PPP等融資方式以及資產證券化、融資租賃、中期票據等投融資工具,加大直接融資力度。

(十五)發展和引進各類投資基金。引進鼓勵創業投資、股權投資、風險投資、產業投資基金和私募資金投入我市經濟建設領域,增強各類金融資源服務我市經濟建設的能力。積極吸引各類基金公司在我市設立分部,對高管人員“工資、薪金所得項目”個人所得稅市級留成部分給予一定比例返還。

(十六)積極吸引保險資金。積極組織開展與保險公司、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投資項目對接活動,為保險資金投資創造有利條件。加強與保險公司合作,引導保險資金參與我市重點項目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各類基金,參與企業增資擴股、重組和改制上市。增強保險公司經濟補償、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功能,鼓勵購買地方債券。

五、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十七)設立市市長金融獎。制定出臺《市市長金融獎獎勵辦法(暫行)》,每年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金融機構和小額貸款公司以及新入駐的金融機構、上市企業、發債企業考核后給予獎勵。

(十八)優化行政資源配置。建立完善信貸投放與財政性存款掛鉤、行政資源向貢獻大、發展快的金融機構傾斜的機制,對政府掌控各類資金、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兼顧相關金融機構利益,優先考慮對地方經濟發展支持力度大的金融企業。創新財政資金扶持的方式方法,重視發揮政府資金對銀行、企業、社會資本的引導、放大作用。

(十九)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市、縣區兩級通過財政貼息、設立風險補償金等方式,加大對農業信貸投放、政策性保險的補貼以及貸款信用擔保風險的補償力度,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

六、優化金融生態環境

(二十)改善服務金融發展環境。推進政府公共信息透明化,營造有利于優化信貸結構、增加有效信貸投放的良好政務環境。支持金融機構積極開展產品服務創新、抵押擔保方式創新、技術手段創新,形成創新合力和創新氛圍,切實增強核心競爭力。

(二十一)全面推進誠信建設。探索和加強誠信體系建設,推動銀行與工商、稅務、公安等有關部門的信用資源整合共享,強化誠信激勵和失信懲戒力度,逐步推進企業和個人信用評級工作。

(二十二)加強金融人才隊伍建設。吸引鼓勵省內外各類高層次金融人才到發展,對引進的高層次金融人才按《市引進急需緊缺人才優惠政策》在住房、子女就學等方面給予優惠。加大對金融專業人才培養力度,提高金融從業人員隊伍的專業素質。

(二十三)規范引導民間融資行為。加強對民間融資的監督和管理,防止不法分子以民間融資名義開展非法金融活動,促進民間融資健康發展。嚴厲打擊非法集資、非法證券等非法金融活動,保障金融市場的穩定有序。

(二十四)切實提高全民金融素質。加強金融知識宣傳,向社會公眾提供準確的金融信息,增強公眾現代金融意識,增進公眾對現代金融的正確理解。加強新聞宣傳,營造金融業發展的良好社會輿論氛圍。

七、加強金融業發展的協調服務

篇3

同志們:

今天,召開縣委林業工作會議,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傳達省、市林業工作會議精神,回顧總結“十一五”以來我縣林業工作取得的成效,全面部署今后我縣林業工作。剛才,縣委肖書記作了重要講話,為貫徹落實好本敏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我就林業產業發展工作講六點意見。

一、抓資金投入,為林業產業發展提供資金保障

一是要創新投融資機制,拓寬資金渠道,廣泛利用各方面的資金,包括企業資金、信貸資金和個體資金來加大林業產業發展的資金投入。除每年各級政府財政安排的專項資金重點支持林產業建設外,應擴大并建立穩定的資金來源渠道,逐步形成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廣泛招商、民間籌措、金融貸款的多渠道投融資機制;二是整合資金,集中財力建設一批特色經濟林產業發展項目??h內的扶貧、農業開發、水保等農、林業項目資金,都要與林業產業發展項目有機結合,捆綁用于林業產業建設,溪洛渡、向家壩水電站建設的森林植被恢復費的返還款,主要用于林業產業建設;三是要積極爭取各級財政的投入。省、市下達我縣用于林業產業發展的貼息貸款項目、農業綜合開發林業項目等,相關部門要積極爭取,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通過資金扶持、以獎代補、信貸貼息等方式,擴大財政資金對民間資金、信貸資金的引導、粘合效應;四是從今年起,縣財政每年將預算100萬元作為林業產業發展資金,主要用于引進試種優良新品種、科技培訓、責任制獎和林產業發展的工作經費。

二、抓科技投入,為林業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一是堅持依靠科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不斷提高我縣林業發展的科技含量和產品開發的檔次,推進林業產業發展由資源支撐型向科技支撐型轉變,由小規模、粗放型向規模化、集約化經營轉變;二是有步驟、有重點地進行引進、推廣和應用先進的科技成果,并使之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動林產品質量、產量躍上一個新臺階;三是不斷建立健全林業科技推廣網絡,通過林、科、教三位一體等途徑,開展對廣大農民的文化教育和科技培訓,在農村培養更多能夠掌握和運用先進科技的新型農民,真正使先進、適用的科技進入千家萬戶,進入田間地頭。

三、抓園區建設,為林業產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縣林業局、縣林業產業辦要圍繞建設“沿江百里綠色產業經濟帶”的總體思路科學規劃,以溪務、務黃公路沿線為前期發展示范點,以黃碼還建公路為主線,輻射沿江地區,以建立示范園、科技樣板為重點,通過優先建設一批專業大村和專業大戶,推動林業產業向專業化、集約化、效益化方向發展。

四、抓組織領導,為林業產業發展提供組織保障

一是要明確鄉鎮人民政府主體責任。山區經濟發展、林業產業發展的責任主體是各鄉鎮政府。鄉鎮人民政府主要領導要高度重視和支持林業經濟發展,鄉鎮長要親自抓、親自過問,要及時解決林產業發展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確保林業產業的順利發展。二是要明確林業部門是主力。林業部門作為山區林業經濟發展的主力,要在縣委、政府的領導下,真抓實干,認真落實好各項政策、措施。將基地建設、園區建設、龍頭企業培育、市場體系建設等各項工作落實到位。三是要加強林業發展的宣傳,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社會氛圍,形成合力,推動林業產業發展。四是要加強督導。縣林業局對重點林業產業發展項目實施動態管理和考核機制,加強督導,定期不定期向縣委政府匯報林產業發展情況。

五、抓行政效能,為林業產業發展打造良好環境

縣直各相關部門要提高行政效能,加強政務服務,在行政審批、項目安排、資金扶持、信貸投入、資源調度、市場信息和人才管理等方面,向林業企業和林農提供優質服務。要允許和幫助林業經營者依法以林木所有權、林地使用權抵押申請銀行貸款,拓寬融資渠道,積極提供融資服務。要堅持把非公有制林業企業作為林業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項目、政策、信息等方面給予周到服務,放手發展非公有制林業經濟。要加強基層林業隊伍建設,轉變干部作風,提高服務質量,優化發展環境,促進林業產業健康、協調、快速發展。

六、抓資金監管,為林業產業發展提供安全保障

篇4

A8數字音樂產業園、國內首家符合國際產業標準的好萊塢影視代工基地進駐“CBD-定福莊國際傳媒產業走廊”,東南亞、南亞文化產業綜合體項目意向簽約北京東壩國際商貿中心,北京國家廣告產業園政策區范圍內4個月新增廣告企業1357家……隨著又一批重點項目和企業在本屆商務節期間簽約入駐,截至8月底,朝陽區文化創意注冊企業首次突破40000家,達到40399家,今年1-8月份新增注冊文化創意企業8003家,吸引從業人員超過100萬人。這是記者9月22日從2012中國文化產業30人高端峰會上了解到的。

中國文化產業30人高端峰會,被譽為“中國文化產業的達沃斯論壇”。作為2012北京CBD商務節期間的著名文化品牌活動,本次論壇主題為“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

4萬家文創企業聚百萬從業者

隨著阿里巴巴等一批知名企業入駐,開園不到4個月,北京國家廣告產業園政策區范圍內的新注冊廣告企業達到1357家,增加總注冊資金22.8億元,同比增長25.2%。這只是朝陽區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據朝陽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朝陽區依托區域國際化、市場化程度高的鮮明特色和優勢,著眼于優化調整產業結構,提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等新興業態,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朝陽區四大主導產業之一?!苯刂?月底,朝陽區共有文化創意注冊企業40399家,從業人員超過100萬人。僅今年1-8月,新增文化創意企業8003家。國際各類文化創意企業100強中有38家入駐朝陽。2011年,規模以上文化創意企業實現收入1955.9億元,實現區級財政收入71.3億元,約占全區總量的1/4;實現增加值430億元,占全區GDP的比重接近14%。

據悉,伴隨著區域文化創意產業整體迅速發展,一批有實力的文化創意企業逐步脫穎而出,朝陽區共有年收入50億元以上文創企業6家,年收入10億元以上文創企業25家。目前,國家廣告產業園、國家音樂文化產業基地、國家動畫產業基地、國家版權貿易基地、國家科技孵化基地等5個國家級文化產業基地聚集在CBD-定福莊國際傳媒產業走廊區域,還有798藝術區等22個市、區級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萊錦文化創意產業園等30余個精品園區和基地;中國數字文化集團、法國陽獅集團等旗艦性企業紛紛落戶。

10億元資金支持300個重點項目

朝陽區區位優勢、地緣優勢、區域優勢得天獨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更是起步早,起點高,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城鄉一體化、推動功能區協同發展、促進文化事業建設、提升區域軟實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朝陽區在推動產業快速健康發展方面,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公共服務環境建設帶動市場建設,以公共服務提升促進產業要素集聚,主要圍繞“規劃引導發展、政策促進發展、服務提升發展、人才支撐發展”四個方面積極開展工作。

區委區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文化工作的意見》和《加快建設文化朝陽十大行動計劃(2012—2015)》,制定了《朝陽區“十二五”時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朝陽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同步出臺科技、旅游、文化、體育、現代服務業、金融業等相關專項發展規劃。目前,在市有關部門的統一部署下,朝陽區正在牽頭研究編制北京CBD-定福莊國際傳媒產業走廊發展規劃和大山子文化創意產業功能區發展規劃,通過完善規劃的規劃體系引導不同區域錯位、互補、協同發展。

不斷健全支持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重大項目的政策體系。先后制定了《朝陽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引導資金管理辦法》、《朝陽區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認定管理辦法》、《朝陽區促進廣告產業發展加速北京國家廣告產業園建設辦法(試行)》、《朝陽區鼓勵引進優秀人才暫行辦法》、《朝陽區專利資助及獎勵辦法》、《朝陽區專利實施項目管理辦法》、《朝陽區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貼息暫行辦法》、《朝陽區推動企業上市工作辦法(試行)》等產業促進政策體系。目前,正在編制《關于加快北京CBD-定福莊國際傳媒產業走廊建設的若干意見》。四年來,先后投入財政資金近10億元,支持文化創意產業重點項目300余個,帶動社會投資超過200億元。

篇5

官渡工業園區于2008年成立,按“一區四片”構架布局園區,總體規劃面積89.72平方公里。2009年5月,經昆明市政府批復同意,昆明空港經濟區與官渡工業園區實行一體化管理。2010年,根據新批準的昆明空港經濟區(官渡工業園區)總體規劃,規劃控制范圍擴大到396.6平方公里,規劃建設面積達到154.23平方公里,并按照組團發展、生態交融、依托交通,南北延伸的模式,形成“兩區一帶”的帶狀組團型空間布局。即:國門空港區:位于空港經濟區西南側,規劃面積20.6平方公里,主要發展商務會展、信息服務、科技金融。生態休閑區:位于空港經濟區北側,規劃面積69.3平方公里,主要發展商務度假、生物科技、航空教育培訓。臨空產業帶:位于空港經濟區東側,規劃面積64.4平方公里,主要發展航空物流、高新輕制造、航機維修。2011年,昆明空港經濟區(官渡工業園區)進行實體化管理模式改革后,規劃控制范圍進一步擴大到420.46平方公里,規劃用地面積為159.72平方公里,涵蓋了大板橋和金馬2個街道辦事處的所有行政管轄范圍。至此,昆明空港經濟區(官渡工業園區)已逐步形成“大空港、小園區”的發展格局,并將由省級工業園區進一步申報成為國家級經濟開發區。

二、官渡工業園區的主要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一)昆明國際包裝印刷產業基地項目

該項目位于大板橋街道辦事處西沖片區,其中:一期占地2042畝,土地的“五通一平”已完成,入駐企業71戶,已竣工投產的企業有24家,總投資額10.2億元。二期占地951畝,目前正按計劃推進該片區的“五通一平”,總投資約為3.2億元,截止2011年末已完成投資0.85億元。

(二)官渡工業園區科技創新園成果轉化基地項目

該項目位于大板橋街道辦事處清水片區,占地2007畝,其中一期占地1000畝,建設工程概算總投資7.86億元。2011年已投入資金0.63億元。

(三)寶象佳園回遷安置房建設項目

該項目位于大板橋街道辦事處寶象片區,一期總用地面積513.24畝,總規劃凈用地面積320.07畝。建設周期約為3年。全部工程建設投資總額6.7億元。目前僅完成了部分前期報批報件工作。

(四)昆明國際包裝印刷產業基地(一期)公租房項目

該項目位于昆明國際包裝印刷產業基地(一期)C地塊,占地125畝,總投資約4.3億元。但目前項目尚未啟動,主要原因是資金缺口巨大。

三、官渡工業園區經濟運行情況

目前,官渡工業園區的主要入園企業除位于方旺片區的昆明中鐵大型養路機械集團有限公司已建成投產外,其余工業企業主要集中在昆明國際印刷包裝產業基地內,截止2012年1月30日,一期二期共招商88家企業,目前竣工投產24家。

2011年,園區工業總產值為98.8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2.0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90.57億元,規模以上利稅總額完成6.82億元。

四、金融支持工業園區發展的情況

(一)金融對園區建設的支持情況

為保障園區建設的資金需要和債務的及時償還,在官渡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園區采取以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實物抵押、土地儲備貸款等多種形式,積極向農村合作銀行、富滇銀行等多家銀行進行對接,開展融資工作。2010年末、2011年末支持園區建設貸款余額分別為4億元、2.4億元。

(二)金融對園區內工業企業的支持情況

截至2011年12月31日,在入園企業中,有貸款余額的企業共26家,貸款余額合計達3.22億元。除銀行貸款外,園區企業的主要資金來源還有銀行承兌匯票、貿易融資、信用證及保函等幾種形式。2010年末、2011年末以銀行承兌匯票等其他融資方式支持園區內工業企業發展的余額分別為11.34億元、16.04億元,但無企業直接上市和發行企業債券等直接融資方式,對銀行的依賴度仍然較大。

五、官渡工業園區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工業園區自身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園區建設資金嚴重不足。自2010年以來,由于國家金融政策的變化,在對地方投融資平臺清理及整頓過程中,各銀行均緊縮對平臺公司的貸款規模。作為承擔官渡工業園區建設的主要機構屬政府性投融資平臺公司,其繼續獲得貸款資金支持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在此情況下,以銀行貸款為主要資金來源的工業園區建設舉步維艱。

2.土地開發成本存在倒掛現象。由于園區按照可持續發展方針,盡量做到招大商、招好商,又加上當前各園區之間競爭激烈,園區在引進企業過程中往往以零成本或低成本土地出讓價格為條件留住一些大型優質工業企業,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出現部分土地成本與售價倒掛的現象,導致部分開發成本無法收回。例如某集團有限公司在入駐官渡工業園區時,僅以每畝45萬元的成本獲得土地使用權,但當時該公司所在地區的土地開發成本接近每畝80萬元。但為了留住這一大型招商引資項目,負責園區建設的政府投融資公司承擔了每畝38萬元(總計達4000多萬元)的開發成本。且這一部分虧損資金并未得到政府財政資金補貼,勢必加劇園區建設資金緊缺的矛盾。

3.園區生活配套設施建設不全。從調查的情況看,官渡工業園區的醫院、學校和生活服務等生活配套項目嚴重缺乏,僅有的小型超市也遠遠不能滿足園區幾十家企業、上千名員工的需要。這勢必對已經入園的工業企業特別是企業員工工作積極性和忠誠度造成一定影響,從長遠看更會使即將入園或有意向入園的企業產生一定的顧慮,甚至直接導致工業企業轉入其他工業園區。

4.政府扶持力度不夠。從調查的情況看,官渡區政府對工業園區的重視程度很高,但實質性的政府支持、資金扶持和政策優惠并沒有落到實處。例如負責園區建設的政府投融資公司為了留住某集團有限公司而擔負的4000多萬元的開發成本并未得到政府的資金扶持,相反這筆巨額資金在一定程度上還直接制約了該公司的進一步擴展,間接影響到工業園區的建設。

(二)金融支持工業園區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入園金融機構單一,金融服務配套不足。目前官渡工業園區只有一家金融機構進駐,即官渡農村合作銀行大板橋支行,屬為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的分支網點,金融服務配套設施明顯不足。入園企業的開戶銀行大多在昆明市城區,這對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管理造成一定影響。加之園區周邊道路還不完善,無形中增加企業的運營成本。從調查的情況看,為解決入園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官渡工業園區與官渡農村合作銀行大板橋支行簽訂了為入園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合作備忘錄》,但受到銀行自身信貸規模限制,該行目前也只能滿足小額流動資金需求,固定資產投資和生產基礎建設等大額信貸資金需求卻無法滿足。

2.金融創新力度不足,支持服務手段單一。從調查情況看,目前官渡區金融機構對園區企業的信貸品種單一,手續繁瑣,難以適應園區內企業的融資需求。盡管目前諸如“速貸通”“成長之路”等特色信貸產品不斷推出,但是相對于大企業客戶,針對小微企業客戶量身定做的創新型金融產品仍是少之又少,多數金融機構仍處在觀望和考慮過程中。同時基層銀行機構受權限制約,大部分貸款都要到省、市行甚至總行一級審批,造成貸款審批環節多、路徑長、速度慢,與園區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貸款“小、急、頻、快”的特點不相適應。

3.抵押擔保途徑受阻,信貸資金支持受限。企業難以提供有效的擔?;虻盅阂恢币詠矶汲蔀殂y行拒貸的主要原因。從調查的情況看,園區企業普遍沒有銀行規定的抵押擔保物,昆明官渡農村合作銀行采取由開發方為入園企業提供過渡性保證擔保發放貸款,在企業取得土地證后置換為土地使用權抵押貸款的操作模式,對園區內企業給予貸款支持。但使用土地抵押也存在擔保手續復雜、審批環節較多等問題。為了獲得貸款,雖然承擔工業園區管理和開發責任的政府投融資公司可提供過渡性擔保,但是由于其自身也存在主體不合規、財務不達標、企業流動性等困難,過渡性擔保貸款本質上也只能是保證貸款,從規避風險的因素考慮,多數金融機構也不愿意對這些企業提供信貸支持。

4.直接融資渠道狹窄,對貸款的依賴性較強。由于縣域資本市場不發達,園區企業資金來源的主要渠道是自身積累、銀行貸款和民間融資。由于企業自身積累有限,加之2011年以來民間借貸利率過高,企業從貸款以外獲取資金的渠道狹窄,由此對貸款的需求較為旺盛,依賴性也較強。從調查的情況看,目前官渡工業園區內企業除了昆明中鐵大型養路機械集團有限公司、云南三一機械有限公司以及南疆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屬于上市公司控股企業外,多數企業仍無法達到上市審批條件,對銀行信貸支持的依賴性仍然較強。

六、建議

(一)進一步做好工業園區的規劃布局

1.要以推進新機場建設為重點,加快工業園區周邊路網和配套設施建設。通過完善城鎮道路、供水、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建立服務體系,搞好社區建設,強化工業園區的生產功能。通過加強生態建設、污染治理和城鎮管理,改善工業園區的生活環境。

2.要以促進非國有制經濟發展為重點,大力發展民營企業。要把非國有經濟企業引入工業園區,首先要切實搞好服務,依法保護個體、私營和三資企業的合法權益,為各類企業創造平等競爭、共同發展的環境。其次要積極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攀大靠強,加快體制和技術創新步伐,不斷做大做強,促進工業園區擴大規模。

(二)進一步探索工業園區建設思路

1.工業園區要拓展思路,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融資思路。首先要取得各級金融部門的支持,使其明確對工業園區的投入政策和投入規模,為貸款建設打下基礎。其次爭取各級政府財政收入按一定比例投入園區建設。第三盤活土地存量,采取BOT等利用外資形式,籌資建設。第四爭取國債指標搞建設。

2.積極探索工業園區建設新模式。政府應專門設立管理委員會等機構,參與從規劃、征用土地、基礎設施建設到廠房設施建設等過程。政府在扮演開發商角色的同時,應從開發到管理都運用市場手段,減少行政干預,逐步將工業園區建設由政府行為轉化為企業行為,由開發企業將土地生產力、設施使用率以及地產的租賃和銷售作為業務,以投資土地開發和設施建設并通過其產品和服務的銷售來獲得收入,使政府降低投資風險,轉移投資成本,并由此獲得稅收收入。

3.建立統一、協調的監管機制。有關職能部門要從全局出發,增強服務意識,積極支持、幫助工業園區相關職能部門工作,要正確處理“責、權、利”的關系,加強隊伍建設,提高管理水平,主動接受有關職能部門的監督和指導,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不斷提高綜合業務素質,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職能。

(三)進一步加大對工業園區內企業的支持力度

1.園區企業應加強經營管理和創新能力,增強對信貸資金的吸納能力。一是規范企業內部管理,規范財務核算和日常結算,健全企業財務管理制度,提升企業財務報表的質量和可信度。二是要積極吸納專業人才,加強內部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利潤,增強市場競爭力。三是立足現有基礎,通過引進專利和先進技術等途徑,積極向高新技術產業的方向發展,逐步淘汰落后設備和落后工藝,提高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創造自主品牌。四是要強化信用意識,注重自身信用的積累和維護,樹立良好的守信用、重履約的企業形象,為獲取金融機構信貸支持創造條件。五是要正視困難,不要過度依賴政府或銀行,要主動出擊,完善自己,掌握一些基本金融知識,探索更多的直接融資渠道和方式。

篇6

摘 要 2008年歐洲債務危機的影響還沒有消除,美國政府債務等級又遭下調,支持中國政府經濟快速發展的“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轉方式、調結構,發展旅游業、建設地方知名旅游地等第三產業又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地方財政如何適應形勢的發展支持旅游產業建設,筆者就這方面作一些自己的闡述。

關鍵詞 財政 旅游 思考

一、目前地方旅游產業的現狀

旅游產業體系不斷完善,綜合實力不斷提高。旅游資源開發朝著綜合化、多樣化、精品化方向發展。旅游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接待服務能力顯著增強。旅游體制創新取得新進展,社會多元化投資格局正在形成。旅游招商引資取得明顯成效,民間資本紛紛進入旅游業,旅游市場主體不斷壯大,旅游發展的內生機制逐步形成。各級政府在加大對旅游業投資的同時,積極探索旅游資源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相分離的路子,逐步理順旅游管理體制。一些地方旅游業已成為新興支柱產業,促進了當地經濟結構調整和貧困地區的扶貧開發。旅游業的發展對于改善城市面貌、重塑地方經濟形象、促進對外開放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二、地方旅游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幾年來,各地旅游業發展的成效比較明顯,但一些地方旅游業的資源優勢還沒有完全轉換為產業優勢,旅游品牌不突出、產業結構不合理、企業融資不順暢等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以點:

(一)名氣不大

1管理體制不順。旅游產業發展涉及旅游、財政、文化文物、發改、建設、國土、農業、林業、交通、水利等諸多部門,旅游景區景點、旅游企業等行政隸屬和管理關系不一,產生一種條塊分割、管理多頭、各自為政、政企合一的格局。旅游產業沒有真正推向市場,還是一種“行政主體型發展和經營管理”的思路和模式,缺少有效的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導致旅游項目整體性開發不力。

2景區品牌不響。各地旅游資源豐富,但產業規模小,產品結構不優,功能要素不全,景區經營各自為政,沒有形成合力,品牌形象不夠鮮明,旅游發展與歷史文化資源保護還沒有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對旅游的文化內涵挖掘不深,與景區景點相融合、具有獨特優勢的旅游文化品牌項目、品牌活動明顯缺乏。

3產業結構不精。大部分旅游產業還處于觀光旅游階段,未能完全跟上國內外旅游消費理念、品味和需求,產業結構亟待轉型升級。游玩的“裸消費”居多,旅游購物和娛樂發展滯后,主體市場尚待培育。

(二)人氣不足

1政策引導不力。各級旅游行政管理機構尚不健全,研究和解決旅游業發展問題的力度不大,旅游產業定位不準確,發展規劃不系統,融資政策不完善,推動銀企對接合作的措施不多,激勵扶持不到位。

2宣傳策劃不新。地方政府旅游宣傳促銷的內容、形式和方法缺乏創意,沒有圍繞提升旅游品牌形象、擴大旅游品牌知名度進行營銷宣傳,沒有形成統一的旅游宣傳口號和廣告語。宣傳營銷重點不突出,特色不鮮明,沒有很好地利用節會資源、重大事件、名人效應,制造賣點,加強炒作。對網絡、電視、廣告牌等媒介整合利用不夠,旅游宣傳促銷缺乏持續性,氛圍不濃。

3配套服務不優。財政配套的旅游服務設施建設嚴重滯后,景區景點通行條件較差,游客服務中心沒有建立起來,旅游產業鏈短,存在“吃”無特色、“住”無檔次、“購”缺商品、“娛”少去處等系列問題。旅游管理部門人員編制、人才結構、機構設置以及職能配置難以適應旅游產業發展的要求,專業營銷和包裝策劃人員匱乏,高素質的導游和旅游管理人員難以引進。

(三)財氣不旺

1財政投入資金不足。當地政府重視不夠,財政每年安排發展旅游產業的資金與實際需要還有差距,資金投入的絕對額相對于財政支出微乎其微。同時,財政對旅游的扶持措施還不夠精細,集中表現為投入相對不足、資金投放模式粗放、財政投入機制不夠靈活。

2招商引資力度不大。一些旅游景區開發和旅游項目投資主體單一,招商融資渠道不暢,過于依賴財政或上級資金;旅游企業普遍規模小、實力弱,缺乏旅游拳頭產品和大型旅游企業集團的帶動和支撐,在經營理念、產業融合、經營機制和管理水平等方面還存在差距,招商引資項目對接成功難。

3融資瓶頸依然存在。旅游企業融資方式仍是以銀行中長期貸款和短期流動資金貸款等間接融資為主,利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比例過低,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較大。

三、地方財政發展旅游產業的對策與建議

為推動旅游業快速發展,各級財政部門想方設法籌措資金,優化支出結構,完善投入機制,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基本的財力保障。筆者建議:

(一)優化地方旅游業發展環境,積極推動旅游消費

旅游產業是一種朝陽產業、低碳經濟,是第三產業中涉及領域最廣、帶動力最大的行業,旅游產品項目開發、商品生產、基礎設施的建設改造,以及服務功能的完善配套等等必然帶動其它產業的快速發展。因此,要在政策上和資金上予以重點支持,優化發展環境,使其成為擴內需、保增長的核心推動力。一是為旅游營銷提供必要的財政支持,加快制定出臺促銷獎勵辦法,同時發放旅游消費,選擇部分知名景區進行試點,優惠門票吸引國內外游客。二是加快制定和出臺旅游休閑規劃,鼓勵全民旅游、公務員帶薪休假出游。三是建立公務接待公開招標機制,對公務接待的住宿、餐飲、旅游等項目實行公開招標,鼓勵旅游企業參與競爭,提高公務接待服務質量,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四是參照家電下鄉模式推行“旅游下鄉”,為農民提供旅游消費補貼。

(二)支持打造地方旅游品牌,推動產業轉型與升級

項目建設是發展旅游產業的核心。要按照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充實要素、完善功能、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有重點、分步驟地抓好旅游項目建設。通過項目建設升溫,帶動旅游規模升溫、品牌升溫和市場升溫。一是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支持旅游產業實現四個轉變。即產品提供由單一觀光型向觀光、休閑、度假、娛樂等復合型產品轉變;消費結構由單一游玩向食、住、行、游、購、娛轉變;客戶來源由主要吸引省內游客向國內、國外并舉,不斷增加遠程和高端游客方向轉變;產業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由規模型向效益型轉變。為此,地方財政應在加大旅游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投入力度的基礎上,安排一部分資金作為產業轉型專項資金,用于支持景點完善基礎設施,延伸產業鏈。

(三)推進旅游重點項目建設,促進旅游產業跨越式發展

通過扶持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影響力大、帶動性強、經濟效益好、競爭力強的大型旅游項目和精品項目來豐富旅游市場供給,完善旅游產業鏈條,加快旅游知名目的地的打造,推動旅游產業的整體快速發展。一是設立旅游重點項目建設資金。每年安排一定資金,采取以獎代補、以獎和財政貼息的方式重點支持2-3個重點旅游項目建設;二是推進景點景區改造。積極爭取國債資金和中央、省級旅游發展資金支持現有景點改造、擴建。三是推進旅游建設項目的項目庫管理制度。對同一類型的旅游項目實施統一申報,統一調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推行旅游項目建設的公開招標和政府采購制,優化資金效力。建立以項目建設結果為導向的績效考評機制,建立科學全面的評價指標體系,以精細化思路來管理項目資金。

(四)創新財政投融資機制,搭建旅游產業融資平臺

一是整合地方區域內旅游發展專項資金、服務業引導資金等專項資金,并吸引社會私募資金,發起設立地方旅游產業項目建設和旅游產品開發基金。二是采取財政注資等方式,成立地方旅游融資擔保公司,為中小旅游企業提供信貸擔保和財政貼息,緩解其融資難題。三是支持國有企業兼并重組、組建大型旅游投融資集團,財政可以考慮給予一些優惠政策。四是打造多元化融智融資旅游開發平臺。按照旅游資源所有權、管理權與項目經營權分離的原則,以特許、轉讓、承包等方式,廣泛吸收外資和民間資本,依法開發旅游資源、經營旅游景區和建設旅游基礎設施。降低民營、外資企業進入旅游行業門檻,鼓勵和吸收社會資本進入旅游產業各個領域,積極引進有競爭力的民營或外資企業對中小型國有企業實行兼并重組或控股,實現多種所有制旅游企業融合互補、協調發展。

(五)充分利用國家優惠政策,爭取國家財政和政策性銀行的資金扶持

一是爭取國家對地方發展旅游政策的扶持,利用國家財政直接投資或低息貸款的資金進行高標準的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旅游產業發展的基本配套設施;二是積極尋求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主動與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進行戰略性合作,爭取開發性資金對地方旅游基礎設施的投入;三是政府發行地方債券,直接向市場籌集資金,進行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四是利用外國政府貸款或者外資企業的資金,共同開發或建設景區的基礎設施。五是地方政府在支持景區建設時,政策方面、稅收方面給予優惠,利用景區收入的一部分進行再投入,使地方旅游產業逐步走上正常的發展軌道。

(六)加強區域旅游合作,打造特色互補、協調發展的旅游大格局

篇7

一、產業現狀與面臨形勢

(一)產業現狀。近年來,在國家、省、市促進電子信息產業的政策扶持下,我市電子信息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相繼被命名為國家半導體照明產業化基地、國家動漫產業基地、國家(火炬計劃)軟件產業基地。2005-2008年,全市電子信息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36%。到2008年底,全市電子信息產業在統企業149家,從業人員3.28萬人,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32.8億元,同比增長25%;實現利稅14.4億元,同比增長29%;實現工業增加值30.6億元,同比增長16.8%。形成了以通信、計算機信息服務、軟件與系統集成、電子元器件、電子材料、電子專用儀器和設備、電力電子、光電子等為主體的產業體系。中電科集團13所、54所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在半導體照明芯片、硅外延材料、微波功率器件、射頻集成電路、衛星導航通信等領域具有明顯優勢。*永生華清液晶有限公司、河北冀雅電子有限公司、河北四方通信設備有限公司、*國耀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在液晶材料、液晶顯示模塊、光纖活動連接器、高性能電源等產品領域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全市通過認定的軟件企業90家,通過登記的軟件產品375項,通過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資質認證的企業41家,分別占全省的35%、24%和69%。*信息產業基地是河北省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合作建設的重點項目,自2005年開工建設以來,已累計完成投資12億元,投產項目14個,在建項目5個,產業集聚區已初具規模。這些都為我市電子信息產業加快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我市電子信息產業的主要問題:一是產業總體規模小,在全市經濟中所占比重低;二是能夠形成規模經濟,帶動行業發展的大公司、大集團少;三是成果轉化速度慢、轉化周期長;四是高附加值電子信息整機產品少,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比重較低,產業結構有待優化;五是投融資體系不完善,風險投資、創業投資基金等扶持創業發展的投融資機制尚未形成,投融資管理等高級管理人才嚴重短缺。

(二)面臨形勢。當前,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逐步顯現,我市電子信息行業部分企業經濟指標出現較大幅度回落,部分項目投資計劃放緩。但危機和挑戰中也同時蘊藏著機遇,經過新一輪的洗牌后,全國各地電子信息產業將面臨新的發展機遇。一是我國擴內需、調結構、促發展的宏觀形勢,國家、省分別出臺電子信息產業振興規劃和實施意見,為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二是電子信息產業高滲透性、高融合性和先導地位不斷催生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具有廣泛的市場需求。三是我市電子信息產業依托中電科集團13所和54所自主創新能力,在國家和省大力支持下,擁有了一批核心技術和優勢產品,產業化前景十分廣闊,在市所合作有效機制建立后孕育著很大的市場潛力。四是一批成長中的中小企業正在加快發展,將成為我市電子信息產業新的增長點。

二、發展思路和目標

(三)發展思路。抓住當前國家和省振興電子信息產業的良好機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充分發揮我市電子信息產業的優勢,以基地園區、產業鏈和項目為抓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縮短產業化周期,加強創新能力建設,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促進產業集聚,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培育新的增長點,加快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通過三年的努力,實現產業倍增,使電子信息產業在全市經濟中的主導作用顯著增強。

(四)發展目標。總量保持較快增長。到2011年,主營業務收入達到365億元,年均增長40%;工業增加值達到90億元,年均增長42%;實現利稅32億元,年均增長30%。

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到2011年,全市電子信息領域市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由22個發展到30個。

促進就業能力進一步提升。2009-2011年新增就業崗位1.2-1.5萬個。

結構優化取得新成效。優勢產品規??焖偬岣撸袇^西部信息產業帶初步形成,半導體照明產業化基地、衛星導航和通信產業基地在全國地位得到進一步提升。

三、主要任務

(五)促進產業集聚。以*信息產業基地為核心,高標準規劃西部信息產業帶,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功能,依托中電科集團13所和54所的技術和產業優勢,重點發展通信系統、新型電子材料和元器件、半導體照明、衛星導航地面接收傳輸設備和應用芯片、節能及電力電子產品、專用集成電路等產業,利用園區已形成的產業基礎條件,發揮兩所的創新實力,引進戰略投資者。同時,積極引進新的企業和項目進入基地,擴大基地規模,提升基地檔次和水平。加快*軟件園和動漫產業基地建設,實現產業集聚,形成產業集群。

(六)加快產業鏈建設。依托優勢產業,重點抓好半導體照明、節能與能源電子、通信信息系統、衛星導航定位、公共安全、液晶和平板顯示等六大產業鏈建設。1.半導體照明產業鏈,依托13所及控股的同輝公司,加快推進芯片、封裝、材料和設備制造業的發展,加快中高檔產品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大力推進半導體照明在我市的應用示范建設。依托普興公司建設我國規模最大的硅外延材料生產基地。依托京華電子建設LED顯示屏生產基地。2.節能與能源電子產業鏈,依托13所和54所,建設中央空調、節電器、電力能源管理系統、通信機房恒溫恒濕節電控制系統、恒壓供水(氣)節電控制系統、高耗能企業綜合節能控制系統等。3.通信信息系統產業鏈,依托54所加快衛星終端設備、衛星廣播設備、廣播接收站設備、衛星移動通信系統設備、通信天線、航空電子系統設備、數字集群通信系統、公路鐵路和軌道交通專用通信系統等實現產業化,依托13所建設射頻模塊擴產項目,依托四方通信加快建設光纖活動連接器系列產品產業化項目。4.衛星導航定位產業鏈,依托54所加快建設多模衛星導航接收機、各類BD-2導航用戶終端、OEM版終端等產品,以及地面應用系統建設、北斗二代民用產品、增強系統與增值運營等項目,依托13所建設多模式衛星導航系統接收前端芯片及模塊產業化項目。5.公共安全產業鏈,依托54所加快建設無線電監測系統、電子警察、傳感器及相關設備等產品的發展。6.液晶和平板顯示產業鏈,依托永生華清、邁爾斯通、鹿泉新型電子材料有限公司建設液晶材料生產基地,依托冀雅電子、河北東旭建設平板顯示生產基地,盡快做大產業規模。

(七)培育新的增長點。1.衛星導航。依托中電科集團54所的技術優勢,根據我國“北斗二號”全球衛星導航與定位系統衛星組網及參與歐洲“伽利略計劃”進展情況,推進衛星導航產業的發展。圍繞“三中心一基地”(衛星導航與定位系統的技術研發中心、設備測試中心、系統運營服務中心、生產制造基地)的建設,加大項目開發建設力度,做好各項基礎性工作,為建設全國衛星導航產業基地打下堅實基礎。重點建設6個項目,總投資8億元。2.太陽能電池。依托中電科集團13所謀劃建設薄膜太陽能電池項目。3.節能和電力電子。依托54所、省電力公司、旭輝電氣等企業,加快電力能源管理系統、節水控制系統、高耗能企業綜合節能控制系統、逆變電源、超大功率直流電源、大功率不間斷電源、各類高性能工業用電源和特種電源形成規模化生產。4.電子儀器和專用設備。利用54所、無線電四廠、申科電子、格林電子等公司在電子測量儀器領域的技術實力,大力發展數字化、智能化、集成化的先進電子測量儀器和公共安全信息系統,形成系列產品。5.集成電路。依托13所、54所等單位的技術優勢,壯大*市專用集成電路設計和制造業的整體實力,將*建成專用集成電路、化合物半導體器件和集成電路設計和生產基地。6.軟件和信息服務。依托新龍電子、省信息技術研究院、漢佳信息、航天天瑞等單位,加快電子政務及行業應用軟件、軟件和信息服務外包、軟件教育和培訓發展,建設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基地。

(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圍繞鋼鐵、紡織、建材等行業發展需求,促進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加快和完善企業信息化建設。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九)落實國家、省市支持政策。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河北省電子信息產業振興實施意見》和已的鼓勵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政策,結合我市實際,認真抓好落實。鼓勵并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向國家申報重大專項,對電子信息產業重大項目,優先考慮列入市重點建設項目計劃,鼓勵支持申報省重大產業支撐項目和省重點建設項目,按照“企業有需求、政府能做到”的原則在項目用地、財稅返還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信息產業局掌握的專項資金要向電子信息產業傾斜。對列入國家和省支持的產業化項目給予不少于50萬元的配套補助資金支持。以市發展投資公司為依托,設立政府擔保公司及風險投資公司,構建融資平臺,為電子信息產業建設項目提供貸款擔保和進行風險投資。對符合我市《高新技術成果落地*獎勵辦法》、《鼓勵企業項目建設辦法》、《項目建設考核辦法》條件的項目給予獎勵。

(十)進一步改善產業發展環境。進一步規范企業設立和監管程序,降低門檻,簡化中間環節,吸引更多的人員從事電子信息產業。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電子信息產業的信貸支持,完善風險投資機制,引導更多的社會資金建立風險投資企業。鼓勵支持優勢企業整合資源,進行并購重組,鼓勵金融機構對電子信息企業重組給予支持,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鼓勵電子信息企業申報國家和省專項。支持以優勢企業為龍頭,吸收上下游相關企業及信息服務企業參加的產業聯盟,形成合力,聯合創新。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充分利用現有的招商引資平臺,搭建專門招商引資平臺,吸引國內外項目、資金、人才投向我市電子信息產業。鼓勵行業優勢企業參與國家標準和規范的制定,推進軟件登記和軟件企業認定工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十一)大力推進重點項目建設。推進同輝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半導體照明工程、54所高檔晶體振蕩器產業化、*永生華清液晶有限公司TFT液晶材料產業化、河北邁爾斯通電子材料公司年產100噸液晶材料、河北四方通信設備有限公司光纖活動連接器產業化等8個總投資1億元以上的在建重點項目建設,確保按計劃期限投產。抓好河北普興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8-12英寸硅單晶外延片產業化、54所天線產業化和電裝中試樓、*晶龍電子材料有限公司年產1800萬片大直徑低氧碳超薄單晶硅片、河北先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飲用水水質安全監控預警及信息管理裝備系統產業化等10個總投資億元以上新開工項目,力爭到2011年全部竣工投產。抓好54所衛星導航產業基地、13所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永生華清液晶有限公司液晶材料產業基地等12個項目的前期謀劃工作,促使項目落戶我市并早日開工,縮短產業化周期。加強對重點項目的協調力度,及時解決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問題,確保項目按期完成。

(十二)加強創新能力建設。鼓勵電子信息企業與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步伐,增加財政對電子信息產業創新能力建設資金投入,推進電子信息領域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中心認定工作,對產品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廣闊的中小電子信息企業,適當放寬市級評審條件,加強其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和單位爭取國家、省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技術中心認定,市政府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

(十三)進一步擴大戰略合作。加強與境內外大集團、大公司、大院所的聯系,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參與我市企業的并購重組。創新工作方式,在注重引進龍頭項目的同時,積極發展配套產業,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充分發揮我市區位、資源、交通等方面優勢,吸引境內外電子信息人才、技術、項目向我市轉移。

篇8

一、建設成效

現代農業示范區為省第一批省級特色示范區,示范主導產業——茶葉,茶園示范面積5.2萬畝;核心區位于區北部山區(鄉境內),示范面積1.7萬畝。

1、主導產業發展強勁

2020年現代農業示范區茶葉產量1900噸,產值2.014億元,分別較上年增15.2%、17.8%;茶業綜合產值10.03億元。企業訂單大幅增加,鮮葉收購價格穩定上升。最高鮮葉價格達到520元/公斤,創歷史新高。

2、龍頭企業迅速壯大

2020年茶葉股份有限公司躋身國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現示范區擁有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茶產業)1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茶葉股份、、紫、農業科技和;擁有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3家——、、有機茶專業合作社;擁有茶葉專業合作社60多家;小型茶葉加工廠50多家。

3、品牌建設再上臺階

等商標先后榮獲“中國馳名商標”;“”牌、“”牌、“”牌、“”牌、“”牌和“”牌毛峰相繼榮獲省著名商標,并先后被評為名牌產品,“”毛峰榮獲中華老字號稱號。2017年我區毛峰再次列入中國十大茶葉區域公用品牌。

4、清潔生產全面提升

2020年建設生態茶園5000畝,示范區累計建成生態茶園3.5萬畝;改造低產茶園2000畝;全區茶園新安裝太陽能殺蟲燈90盞,給貧困戶發放生物農藥2500瓶。同時加大加工企業的清潔化改造,推廣應用茶葉加工清潔化、連續化、標準化生產線。全區現有大型生產線12條,中小型多功能生產線65條。

5、特色保險助推發展

2020年,在鄉2年試點的基礎上,全區在茶區鄉鎮全面推行,為全市首個在境內全面推開的區縣。2020年全區參保茶園達3.77萬畝,國元保險公司及時兌現理賠款134萬元。

二、主要做法

1、加大政策扶持,充分調動經營主體活力

區委、區政府先后出臺了《區扶持產業發展實施意見》、《區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創建實施方案》、《區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創建項目驗收辦法》、《區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創建評比獎勵辦法》等資金補助扶持政策,對項目承擔單位進行獎補,促進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發展。

2、加強資金整合,有力促進經營主體發展

2020年區政府整合涉農資金2000萬元投資示范區建設,同時引導經營主體自身及配套投資,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的投融資機制。積極組織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申報各級農業項目,爭取項目資金對示范區的傾斜。

3、創新產業融合,大力培育三產融合機制

一是將示范區內的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組織等通過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組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立聯合體,發展二三產業,現已培育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化(毛峰茶產業)聯合體1家。二是推行“茶葉+文化+旅游”多元化發展。、公司先后建成了茶文化博物館與生態茶園融為一體的茶產業“田園綜合體”,因地制宜地開展了茶博園的“吃、住、游、購、娛”等一條龍特色旅游服務。、還與全國各地學校開展了研學游活動,2020年兩公司接待研學團隊60多個,人次達2.6萬人次。示范區茶產業一二三產協調發展,2020年獲“中國茶旅融合十強縣”稱號

4、提升農業科技,鼓勵智慧農業創新發展

示范區茶業企業與安農大、省農科院茶葉所、學院等科研院校開展技術合作和產品研發,先后組織實施了《基于耐儲的綠茶加工工藝研究》、《紫茶研發》、《抗小綠葉蟬的茶樹新品種選育》等省市科技項目,一批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在示范區推廣和使用,農業科技支撐作用顯著增強。2020年全區茶企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項,現全區茶產業擁有有效發明專利17項,省級茶樹新品種1個。

5、貫徹綠色發展,確保茶葉產品質量安全

區政府2020年3月了“在毛峰核心產區禁止銷售和使用禁限農藥的通告”,明確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核心示范區銷售和使用禁限農藥。示范區內全面推行農藥集中配送。2020年共建立各類農藥集中配送網點42家,生態美超市42家,推廣生物農藥4241瓶(桶壺),茶園綠色防控面積達3.5萬畝。

6、創新體制機制,激活農業企業發展動力

一是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力度,引導大中專畢業生和商業企業投資農業,通過“筑巢引鳳”、“回家工程”,營造濃厚的返鄉創業氛圍,為示范區發展注入新動能。二是從實際出發,穩妥有序推進土地流轉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增加茶農的財產性收入。支持經營主體適度規模經營,重點支持田園綜合體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三是創新財政支農投入方式,打好整合和撬動兩張牌,吸引民間資金投入園區建設,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四是加大扶持園區“三品一標”的申請,加強農產品地域品牌建設,實現農產品的地域品牌價值,積極發展農村電商。

7、組織產品推介,擴大示范區茶葉品牌影響力

舉辦了“2020第十屆毛峰茶文化節暨開采節開園儀式活動”;協助省農委拍攝了“毛峰”專題宣傳片;組織、等企業參加第二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組織、參加北京國際茶業展,加大我區茶葉對外宣傳力度,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年來,示范區得到了較大的發展,農業基礎設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仍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一是在推進體制機制創新中存在畏難情緒,在推進適度規模經營上方法不多、措施不實;二是農業龍頭企業總體實力不強、帶動農民增收能力還不夠;三是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新品種、新技術在示范區推廣力度不夠。

四、意見及建議

篇9

2005年旅游工作思路

2005年,我市旅游工作的總體思路和目標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市委九屆十八次會議精神,圍繞“將旅游業發展成為我市新的支柱產業”的總體目標,繼續實施“政府主導、部門聯動、旅游主管、社會參與”的旅游發展戰略,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重點項目建設為突破口,以各類旅游活動為載體,高標準打造旅游品牌,深層次開發旅游產品,強力度進行旅游推介,多方位營造旅游環境,進一步提高城市旅游綜合發展水平,不斷做大做強旅游產業,力爭全市全年接待海內外旅游者XX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XX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0.02%和14.2%,使我市旅游經濟發展水平繼續保持全省第三的位次。 圍繞完成全年工作目標,2004年,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以重點景區為突破口,深層次開發旅游產品。按照“激活存量,擴大增量”的總體要求,切實抓好重點景區、重點旅游項目的規劃、策劃和建設,形成新的亮點和賣點。一是大力推進旅游規劃的編制工作。以編制“十一五”旅游發展計劃為契機,邀請國內知名旅游規劃單位及專家高起點規劃全市旅游產業,指導全市2A以上景區啟動景區詳規的編制工作,使全市旅游發展逐步建立起既有總規指導,又有詳規控制的科學規劃體系。二是重點開發建設 “XX”文化和“XX生態”兩大旅游區。堅持以AA、BB、CC等較為成熟的旅游景區為依托,指導、支持這些景區主管部門和相關縣市邀請國內外名家高手對景區開發項目進行策劃設計。重點支持XX縣AA景區、YY市BB景區等景區項目的招商引資,全力支持XX縣新開發XX旅游景區,集中力量抓好全市新老景區旅游大項目建設工作,力爭把XX文化旅游和XX生態旅游品牌做好做大,構筑把我市建成區域性旅游目的地的支撐體系。三是大力整合旅游資源。結合培育市區“一日游”和市區水上旅游市場,水陸并重,科學設計、整合市區旅游精品線路。力爭開發兩條有較好效益的、連接市區內外、溝通所屬縣市的一日游產品,在市區內形成旅游環線。在此基礎上,以XX高速公路通車為契機,爭取交通部門提升境內公路等級,以交通為紐帶,實現與XX、YY、CC內外知名景區的線路對接,打造優勢旅游產品。四是大力開發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繼續開展旅游商品征集、認證活動,不斷豐富和完善三國系列的旅游商品,深度轉化VV、VV等地的農副土特產品,逐步形成門類齊全、風格鮮明的旅游商品系列。 第二,以強化宣傳促銷為手段,全方位開拓客源市場。堅持市內市外與省內省外促銷聯動,市場開發與產品開發并重的工作思路,大力開拓客源市場。一是加強省內外基本客源市場的開發。利用我市作為鄂西北旅游的門戶和入川進陜交通樞紐的特點,采取化大為小、分頭并進的促銷模式在武漢、十堰、宜昌、荊州、南陽、西安等城市重點開展促銷活動。積極參加國家局和省局組織的各類旅游交易會、展示會,實現我市旅游與外界的全接觸,逐步擴大基本客源市場。二是全力鞏固省內核心客源市場。由旅游局牽頭,組織旅行社、賓館參加,嘗試在十堰、武漢、荊州等地開展“走近中國魅力城市——XX”促銷活動,穩定省內客源市場。大膽探索實行旅游制,在武漢、十堰等地委托一批實力強、信譽度高的旅行社銷售襄樊旅游,出臺配套獎勵辦法,強化旅游招徠,激活外埠游客入樊旅游市場,積極培育地接市場。三是加強旅游宣傳基礎性工作。充分發揮MM旅游網站的作用,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設,發揮旅游網站宣傳陣地作用;拍攝制作MM旅游專題促銷片和旅游形象宣傳光碟;編輯出版《MM旅游》畫冊、旅游指南等宣傳品;在市內主要進出口設立旅游宣傳指示牌,增加旅游氛圍,進一步激活市內客源市場。 第三,以強化行業管理為重點,高標準規范旅游市場秩序。在堅持教育引導的基礎上,切實加大行業管理力度,全面規范旅游市場秩序。一是充分發揮市旅游協會的橋梁與紐帶作用,不斷強化旅游企業守法經營、誠信經營的意識,修改完善自律公約,加強行業自律,協調解決好旅游經營和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二是加大對旅游薄弱環節的治理力度。重點整治旅行社虛假廣告、旅游購物以次充好、旅游餐飲價格虛高等熱點、難點問題。及時依法受理、妥善處理各種旅游投訴,加大對多次被投訴企業的跟蹤監管,堅決消除欺客宰客、強迫或誘導游客購物消費等損害游客利益的現象。三是繼續深化景區治理整頓。嚴格按照“八無”、“六有”的標準,強力整治景容景貌,規范旅游廁所建設,改善景區旅游環境;堅持以打擊“黑車”、“黑導”、“黑店”為重點,理順景區經營秩序;從強化制度管理入手,落實各項安全防范措施,推動景區安全工作做到萬無一失。此外,結合星級飯店、旅行社和導游年檢等常規工作,堅持嚴格標準和程序,指導企業提高經營水平,加強隊伍建設。對有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旅游企業堅決不予通過年審,從源頭上為規范旅游市場秩序提供保證。 第四,以體制創新為動力,拓寬旅游發展新空間。積極組織引導旅游企業牢固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發展觀,大力推進旅游企業改革,嘗試采用拍賣、合資、合作、租賃等多種形式實行景區經營權與所有權的分離;以市場為導向,鼓勵有實力、市場前景看好的旅游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兼并、聯合等形式,網絡景區、飯店、旅行社等關聯企業組建設旅游集團公司,逐步改變我市旅游企業存在的“小而散”的局面,擴大產業規模。同時,積極爭取政府支持,研究制訂支持旅游業體制創新的相關政策,擴大旅游投融資渠道,引導社會投資,鼓勵吸引社會資本和其他資本投資興辦旅游業。積極探索利用外資的新形式,鼓勵支持旅游企業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進一步加大對旅游業的投入,培植旅游發展后勁。

2005年旅游工作思路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篇10

【關鍵詞】美麗鄉村建設生態人居建設溫州農房改造集聚建設

加快改善農村居民住房條件和生活環境,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2010年浙江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提出,把建設美麗鄉村作為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的兩個戰略重點之一,并從2011年開始實施“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計劃”,到2015年,力爭全省70%左右的縣(市、區)達到美麗鄉村建設要求。美麗鄉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實施“生態人居建設行動”,即按照“規劃科學布局美”的要求,推進中心村培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和農村住房改造建設,改善農民居住條件,構建舒適的農村生態人居體系[1]。

農房改造集聚建設是溫州市城鄉統籌的切入點和工作重點,是改善農民生活、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也是推進美麗鄉村之生態人居建設的重要抓手。溫州市已獲批成為全國第二批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也是浙江省內省唯一試驗區將以“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主題,以中心鎮和中心村(農村新社區)建設為主要平臺,以農村住房改造集聚建設為切入點,著力突破阻礙城鄉一體化的政策法規,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制度建設。溫州市在實施農房改造集聚建設、創建美麗鄉村過程中,存在一些棘手問題亟需加以探索研究,這也將為浙江省其他地方的農村生態人居建設提供借鑒。

一、溫州農房改造集聚建設的實踐

溫州市的農房改造集聚建設,是農民自愿有償退出農村宅基地,參與由政府組織的經濟適用房集資聯建。2011年3月,溫州市確立統籌城鄉改革首批11個試點鎮(街道),并嘗試首先在這些試點鎮推行農房改造集聚建設。農房改造集聚建設的置換對象為,區域內擁有合法產權(宅基地)的在冊農戶住房及其他住戶住房,無房戶參照政府有關保障性住房執行。農房改造集聚建設以縣(市、區)級政府為責任主體,鎮政府(街道辦事處)為實施主體,以鎮投資開發公司(或縣級投融資平臺分公司、子公司,政府全資企業)為實施平臺。

溫州市在推進農房改造集聚建設過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農民可接受、政府可承受、發展可持續;(資金和土地在一個區域內要平衡) 自愿、依法、有償; 公平、公正、公開;④跨域聯建、戶為單位、鼓勵連片;⑤符合區域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明確產業、居住和公共服務等功能布局,高起點、高標準,按規劃要求分步實施;⑥節余土地所產生的效益主要用于土地綜合整治和農房集聚區的公共配套設施建設。

在置換面積上,農戶可三選一:即合法建筑面積1:1;宅基地基底面積三倍以內;人均20—50平方米。農戶一戶多宅的一并置換,合計宅基地面積大于溫政令[2002]60號規定的,其規定面積三倍以內,超出部分按1:1。同時,對宅基地基底面積之上的建筑物殘值(含生產用房及地面附屬設施)進行補償,建筑物殘值(含生產用房及地面附屬設施)補償可分別按房屋結構情況予以補償。在置換價格方面,統一測算綜合成本價作為基準價,不同類型的安置面積分別以基準價為基礎,上下浮動而定。

到2011年底,溫州市已經基本統一了市、縣、鎮、項目點政策的原則性問題,各地相繼出臺了有關資金整合、項目審批優化、平臺治理完善、建設監管等配套細化政策,整體政策體系已基本形成。全市已成立84家投融資公司(73家鎮級,11家縣級)具體承擔集聚建設實施任務。全市已啟動項目點204個,總占地面積849.58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678.15萬平方米,其中,已辦理供地項目139個,供地面積509.89萬平米;已開工99個,建筑面積850.58萬平方米;已簽訂安置協議19738戶。

二、溫州農房改造集聚建設中面臨的突出問題

1.農民對農房改造集聚建設政策知曉程度還不高

2011年7月,筆者利用暑期學生社會實踐的機會,組織學生對溫州市11個試點鎮(街道)中的10個正在實施農房改造集聚建設村的村民開展問卷調查,共計獲得215份有效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農民對農房集聚建設的支持程度達到83.1%,表明大部分農民歡迎這一政策的實施。其中,持“很支持”的比例達到52.6%,“較支持”的比例為30.5%,而“不太支持”的比例為16.9%。但是,村民對農房改造集聚建設政策的知曉程度還不夠。因所調研的村均有實施農房改造集聚建設,但還有較大比例的村民對于本村是否有實施不清楚,其中認為“沒有”實施的比例為26.8%,認為“不清楚”的比例為11.1%,只有62.1%的村民認為“有”實施。對于農房集聚政策的了解程度,僅有5.6%的農民表示“很熟悉”,22.8%的受訪者表示“較為熟悉”,26%的受訪者表示了解程度“一般”,而認為“不太熟悉”和“很不熟悉”的比例分別達到32.6%和13%。所以,急需加強農房改造集聚建設相關政策的宣傳。

2.農房改造集聚建設土地供應存在問題

溫州市現有農業戶籍人口180萬戶,扣除部分符合城鎮規劃要求和部分不需要進行農房改造集聚建設的農民外,約有100萬戶農戶需要參與農房改造集聚建設,按戶均120平方米、平均建房容積率1.8計,共需住房建設用地10萬畝,另需增加部分基礎設施配套和產業發展配套建設用地[2]。但是,根據《溫州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反映,溫州市后備耕地潛力缺乏,我市能得到的建設用地指標每年只有1萬多畝。因此,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是溫州市開展農房改造集聚建設用地保障的唯一辦法。但是,目前溫州市農房改造集聚項目利用此政策的不多,可能會造成后續項目土地供應問題。溫州市還存在農村土地“被農保”問題。一些鎮在上一輪的農保地的規劃,把一部分的幾十年的老房子連邊上的農田一起劃到了農保地里面去,現在老房子要拆了,但拆掉后的房子宅基地就變成農保地,不能置換出建設用地指標,這將阻礙農房集聚建設的持續滾動式發展。此外,目前的農房集聚改造較難實現整村連片推進。大多數試點鎮一期工程所能提供的套房數量有限,一個項目一般提供300-1000多套房子,這僅能安置幾百戶農戶,如果將全部的指標給一個村可能還不夠。同時,由于遵循“農民自愿”原則,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則可能很難讓所有的村民都達成同意搬遷共識,所以可能只能采取插花式的換購,較難實現整村連片推進,這也將會使下一輪的土地供應受到限制。

3.建設項目資金的籌集、平衡較難

按照溫州市政府目前初步擬定的指導價、優惠價和連片拆遷獎勵辦法,政府較難承受貼資壓力。以甌海區麗岙街道下章村建設安置點為例,該安置點總占地面積24畝,住宅建筑面積3.86萬平方米,總套數264套,預計可容納120戶左右的安置戶。該街道對11戶擬置換農戶的模擬簽訂協議為準進行該建設點總量推算,結果顯示政府要貼資約4000~5000萬。若以甌海區1780畝的安置總數推算,則政府面臨貼資壓力將是巨大的。各地雖然都搭建了融資平臺,但籌資困難的情況未扭轉,普遍存在后續融資難的問題。

同時,對于實施農房集聚改造建設的農民,需要巨大的資金支持,但是農民能接受的價格與實際建安成本存在較大的差距。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在置換安置住房所需支付的每平方米建安成本方面,受訪者中選擇“1500元左右”的比例為最多,其比例為43.7%;排第二位的價格范圍在“1500~2000元”,比例為17.4%;排第三位的價格范圍在“2000~2500元”,比例為13.2%。能接受“2500元以上”的,其比例合計為25.7%。但目前,溫州小高層的綜合建設成本大概為4000元左右每平方米,而多層套房的綜合建設成本為2000~3000元左右每平方米。溫州土地供應緊張,為提高土地容積率,多數農房改造集聚點采用建設小高層形式。所以,村民以宅基地換購套房,將要承擔不小的經濟壓力,這將影響農民搬遷的意愿。對于低收入農戶集中村或地理位置不佳沒有商品房市場的農村來說,推動這項工作有一定的難度。

4.農民心存后顧之憂

對于到新的集聚點生活,受訪者擔心最多的問題是“生活成本的增加”(比例為47.8%),其次為“自己(或青年子女)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比例為30.8%)。也有部分受訪者擔心“已有在自家經營的加工點無法繼續兼顧”(比例為25.3%)、“子女就學”(比例為24.2%)、“離自家自留地太遠,無法繼續種植”(比例為14.3%)。只有11.5%的受訪者表示沒有擔心的問題。

三、完善浙江生態人居建設的建議

1.加強政策宣傳力度,實現政府與村民良好互動

必須加大宣傳力度,有效提高村民對改造集聚建設政策的認識和參與的積極性。實施農房改造集聚建設的相關部門要讓農民知道到新的農房集聚點居住能給他們帶來哪些好處。目前,村民對未來農房集聚點周邊的規劃建設還不清晰,對是否能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水平信心還不足。在政策宣傳方面,要讓每個村民都知道鎮域規劃以及集中居住區周邊的產業安排,加強集中居住區的吸引力,更好地提高農民自愿搬遷的積極性。

2.利用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破解土地供應難題

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是農房改造集聚建設可持續的保證。一是要認真研究國家有關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要求每個農房改造集聚建設項目都必須首選考慮使用土地增減掛鉤來進行項目包裝。二是積極爭取在應用土地增減掛鉤政策時探索創新具體操作方法。如農房改造集聚區布局所涉及的原土地利用規劃所確定限制建設區和基本農田,允許進行新的土地利用規劃修編;探索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拆舊區、建新區的滾動式發展。三是停止執行現行的農村宅基地審批制度,以農房改造集聚建設為載體,將城鄉統一的保障房制度延伸覆蓋農村地區,推進宅基地使用、退出、保障和收回機制的改革試驗[2]。

3.多渠道獲取資金,降低政府與農民負擔

農房改造集聚建設過程中的資金平衡是難點問題。目前,政府籌集建設資金的渠道包括如下幾種:一是政府先融資墊付建設資金;二是置換地塊多余部分土地出讓金;三是建設用地土地出讓財政分成;四是對土地為國有劃撥性質的農房改造集聚項目進行融資包裝,向銀行申請貸款。而解決資金缺口的方式為:一是爭取農房改造優惠政策,減免規費,盡量降低安置房建造成本。二是提高地塊容積率,爭取上級批準,把增加的建筑面積推向市場,獲得的收益來補充農房改造資金缺口。三是合理安排宅基地置換,努力擴大土地整理面積,增加土地指標收入。四是在對農房改造進行成本測算和農民可承受的基礎上,合理確定農戶購買安置房的價格。除了以上獲取建設資金的渠道之外,還可以鼓勵當地愿意做慈善事業的企業捐資,建立以某家企業命名的醫院、小學、休閑廣場等,激發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激勵企業參與集中居住社區周邊基礎設施建設。對于商業配套設施、幼兒園等項目,可以采取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引導民間資本投入,以此降低村民所需支付綜合成本。還可以通過在農房建設過程中,讓事先簽好協議的農戶根據工程進度分批支付建安成本,這有助于降低政府的財政負擔。

對于那些已有宅基地面積較少、能置換到的房子面積不大,且家庭經濟收入非常少,無力支付較大比例建安成本的經濟困難戶,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制定政策,對符合條件的農戶給予一定的補助。

4.完善配套建設,緩解村民后顧之憂

調查中,我們發現有較大比例的受訪者擔心到新的集聚點后,擔心“生活成本的增加”以及“自己(或青年子女)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所以,在設計社區服務時,應考慮提供技能培訓、創業項目推薦、環境適應性心理疏導等項目。在新建的農房改造集聚建設集中居住區管理上,引入城市社區服務理念,強化社區化服務和管理,保障搬遷群眾基本享有城市居民快速高效、優質周到的服務。設置社區公用房,方便農民開展社區管理和辦理民俗活動;設置來料加工點,方便群眾就業,設置儲存間,方便農戶堆放農具。同時,提供豐富多彩的社區文化娛樂活動,增加村民的休閑文化生活,從而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數。此外,還可以將所在社區一部分店面所有權歸鎮政府所有,但租金收益用于支付村民物業費用以及社區文化設施建設,減少村民生活成本。

四、結語

改善農村居民住房條件和生活環境是農民和政府共同的奮斗目標。十二五時期,在以政府為主導在推進美麗鄉村之生態人居建設過程中,應綜合考慮政府和農民的承受能力,合理設計實施政策,積極思考所遇到的諸多問題,多角度探索應對策略。

參考文獻:

[1]浙江省農業和農村工作辦公室.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計劃(2011-2015年)[J].中國鄉鎮企業,2011,(06):63-66.

[2]鄭少華、盧曉明.溫州市城鄉統籌綜合改革若干問題研究[J].溫州農村探索,201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