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學生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7 18:20: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問題學生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983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和教育學家霍德華•加德納在他的《智能的結構》(FramesofMind:The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s)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他在書中說:“一種人類的智能,必定伴隨著一組解決問題的技巧,使人能夠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或困難;如果需要的話,還使人創造出有效的產品……”[2]771999年,他又出版了《重構多元智能》(IntelligenceReframed:MultipleIntelligencesforthe21stCentury)一書。書中提出了智能的更精確的定義:“一種處理信息的生理心理潛能。這種潛能在某種文化背景之下,會被激活以解決問題或是創造該文化所珍視的產品。”[3]27加德納的多元智能具體包括:言語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和存在智能。“這些潛能能否被激活,取決于人類個體所處的特定文化背景的價值觀,取決于那種文化背景所提供的機會是否允許,還取決于人類個體在他本人、家庭、老師和其他人影響下所做出的選擇和決定。”[3]27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一個人所包含的多種智力與其所在群體的總體平均數或者與其自身的智力平均數相比,高于“平均數+標準差”的智力就可以稱為優勢智力,低于“平均數-標準差”的就是弱勢智力。每一個人的智力結構中都有3—4項智力可以稱為優勢或者弱勢智力[4]1。
二、從多元智能理論視角尋求對問題學生的教育管理對策
1.轉變教育觀念:追求平等,尊重差異學校教育“重智輕德,重分數輕心理”的現象告訴我們,教育觀念是產生“問題學生”的禍首之一。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不同的個體,具有不同的智能組成結構。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都是聰明的,教育應為每一個學生提供機會,促進其各種智能發展,不應人為制造“問題學生”。加德納認為雖然每個個體都具有多種智能,但不同個體擁有的智能的量是不同的。在具體教育情境中表現為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智能優勢和智能弱勢。教育應該尊重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要樹立樂觀的學生觀。加德納認為,每一個人都是潛在的天才,只是表現形式不同。對待“問題學生”,教育者要看到的是“學生”,而非“問題”。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智能和弱勢智能,所以并不存在“優生”“差生”之分。教學中教師應理解包容“問題學生”,公平的愛護每一個學生,這樣才能達到轉化“問題學生”的目的。
2.轉換教育方式(1)因材管理。傳統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對處于青春期且自尊心強的學生來說,他們很容易叛逆,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達不到教育的目的,還可能使問題惡化。因此,教師要多研究學生心理,掌握學生心理發展規律特點,平時多觀察學生的行為舉動,了解其性格特征及智能優勢和智能弱勢,因材管理,這對于轉化“問題學生”極為重要。①為“問題學生”提供展示自己優勢智能的平臺。教師應精心設計形式多樣的活動,比如學習活動、社會活動、游戲、智力競賽、文藝活動等。“問題學生”通過在各種活動中自由充分地表現自己的興趣、特長和潛力,可以感受與他人之間的相互友誼、需要和依存,感受被尊重的快樂。這樣有助于樹立“問題學生”的自信心,減輕其自卑感。②利用優勢智能發展弱勢智能。首先,通過認真觀察,發現“問題學生”的優勢智能和弱勢智能;其次,幫助“問題學生”分析其在優勢智能中所具有的特點,引導“問題學生”把在從事優勢智能活動時所表現出來的智能特點和意志品質,如持久的注意力、積極主動的思維和克服困難的勇氣等遷移到弱勢智能領域中。這樣就能利用優勢智能帶動弱勢智能的發展,進而促進“問題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2)德育優先。迫于升學率的壓力,不少學校中存在著“重分數輕心理”、學校德育流于形式的現象。學校政策傾向于成績好的學生,而學習基礎差的學生則不被重視,還有可能受到同學或老師的諷刺嘲笑,長此以往的冷落,會使他們變得孤僻、自卑。一旦喪失了學習的信心,沒有了追求上進的動力,學生便會自甘墮落,慢慢地演變成“問題學生”。因此學校教育管理中應當德育優先,教會“問題學生”做人。如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所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格完善的人”。要使“問題學生”明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教師眼中沒有“優生”“差生”之分,有的只是人格魅力高下的人。不管學習成績好與壞,只要道德修養好,教師平等的喜歡和尊重每一位學生,良好的品德會讓人終身受益。這樣就把“問題學生”的注意力由單純的學習轉移到個人行為修養的培養上來。(3)自我管理。學生通過正確的自我評價,能有效的實現自我監督和自我控制。因此,引導“問題學生”經常反思自己的行為習慣,并對此作出正確的評價,對于“問題學生”自覺理性的控制自我行為,冷靜的處理問題是極為重要的。教會“問題學生”自省,教師自己就要對“問題學生”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首先應該包容“問題學生”所犯的錯誤,理解“問題學生”的心情。然后,引導“問題學生”多角度看問題,學會換位思考問題。
3.優化教學方式在應試教育思想的指導下,以往的教學強調知識灌輸,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內容枯燥乏味。學生有厭學、逃學的現象,進而逐漸演變成“問題學生”。針對這種狀況,教師要做到如下幾點:(1)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可分為三類,即基礎目標、提高目標和發展目標。基礎目標是教學大綱和教材的最基本要求,要求每一位學生都要達到這一目標。提高目標就是在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對學科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和運用。發展目標則是引導學生思維向廣度和深度擴展的目標[6]170。只有設計這樣的教學目標才能才能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2)提供靈活開放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選擇不能僅僅來源于課本,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搜集篩選適合學生學習的豐富且具有趣味性的資料,進行整理,精心設計。另外,還要考慮到所選內容要具有靈活性和開放性。(3)豐富教學手段。教師在課堂上應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的知識基礎、智力結構特點將各種方法優化配置,培養學生的多種智力。比如進行小組討論,分組比賽,辯論,利用網絡視頻輔助教學等等。(4)作業布置多樣化。授課結束后,教師應設計眾多的、有層次的作業供學生選擇。如可以設計基礎作業和附加作業。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在完成基礎作業的情況下,可以選做附加作業中自己感興趣的項目。基礎較差的學生只要完成基礎作業即可。這樣既能減輕學習困難學生的課業負擔,也能滿足學有余力學生的需求。
4.在學校體制中應設專職人員負責對學生“指導”針對班級授課制的缺陷,同步統一的教學,缺乏靈活性,難以完全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無法顧及到所有學生獨特性的發展。因此要想真正實現因材施教,預防和轉化“問題學生”,就要有專門的人員來負責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情感等問題進行指導。“在一些教育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早已形成作為獨立教育職能的指導。在英語國家,采取指導概念,以指導代替訓育。指導作為獨立教育職能,定義為:為了個人的幸福和社會效益,在每個人努力發現、發展各自潛力的整個時期對其援助的過程。”我們實際工作中的指導成分,是班主任工作的范疇,這里就出現了問題。首先,班主任工作繁瑣,根本無暇顧及各個學生的指導;其次,班主任自身尚缺乏明確的指導意識。由此,形成作為獨立教育職能的指導,切中時弊,在學校體制中應設專職人員負責對學生的“指導”。
三、結語
篇2
論文關鍵詞:薄弱學校成因改造
我國基礎教育領域內大量薄弱學校的存在,是當前義務教育普及與提高過程中出現的老大難問題,是制約我國基礎教育現代化發展的“瓶頸”,嚴重阻礙了素質教育進程,影響了國民素質的整體提高。因此,分析薄弱學校的成因,變革薄弱學校,勢在必行。它已成為全社會的熱點問題,也是我們教育理論工作者新世紀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何為薄弱學校
薄弱學校是相對于好學校而言的,指在特定區域內,辦學條件較差,師生素質相對較低,教育管理不善和教育質量不高,辦學效益和社會聲望低下的后進學校。其實質就是指在多種因素作用下,因長期缺乏辦學活力和凝聚力而導致教學質量差、社會信譽差的學校。薄弱學校是同類學校的落伍者和后進者,有的是因為沒有達到國家要求的義務教育標準,有的雖然已經達到這個標準,但因為沒有達到當地政府規定的質量標準和社會要求,仍然屬于薄弱學校。因此,薄弱概念其實是相對的。
薄弱學校的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外部援助少,典型的“棄兒”表現為政府及其職能部門關心和支持不到位,在資源投入方面缺乏應有的公平和傾斜;教研指導不到位,缺乏針對性;社區和家庭幫助不到位。薄弱學校多處于城鄉結合部和老城區及新建城區,這些地區經濟基礎薄弱,管理水平不高,教育意識淡薄,難以形成與學校教育要求相適應的良好社會和家庭教育環境。
2.內部條件差一是硬件條件差,缺乏基本的辦學條件,存在著校園狹窄、校舍破舊、圖書資料缺乏等問題。二是軟件差。①教育觀念落后。辦學思想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人才觀和教育質量觀還停留在應試教育的層面,興奮點始終集中在應付考試和提高升學率上,與重點學校硬拼升學率,教育目標始終是關注少數人,犧牲一大片。②學校管理水平低下。表現為領導班子整體素質差,“軟、散、懶”,缺乏凝聚力,改革和開拓意識不強,“等、靠、要”思想嚴重;或者是年齡老化,進取心減退,甘心做“維持會”;或者是班子內部不團結,彼此勾心斗角,內耗分散了精力,失去了人心;或者是人非所用,缺乏基本的辦學思想和管理經驗,導致學校管理混亂,正常的教學秩序和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得不到保障。③師資水平差。表現為群體素質不高以及數量和結構等方面的不足和不合理。缺乏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以及熱門學科(如外語、計算機、音樂、美術等)師資。學歷合格和勝任工作的教師也不多。好教師分不進、留不住。④學生文化基礎比較差,問題學生較集中,學生流失率較高,小學校小班級的現象比較普遍。學校起點低、歷史短、問題多,難以形成良好的校風和學風。⑤經濟創收能力差。薄弱學校普遍規模較小,校辦企業困難,缺乏“地利”因素,依靠出租房屋獲利甚微,又沒有擇校收入和其他社會捐助,導致學校經濟困難,教師收入低下,人心思走。
3.辦學成效低表現為辦學質量和效益低下,社會聲譽低下。教育質量低下,反映在教學質量和學生質量兩個方面。前者表現為國家規定的課程教學“缺斤少兩”,不合格課程較多,完不成計劃教學進度,學校升學率、畢業合格率和學段鞏固率等各項指標均未達標;后者涉及到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達不到國家規定的要求。辦學效益差,表現為學校規模偏小、師生比例不協調,造成寶貴教育資源的浪費。因為學校質量低、管理差、校風不正、社會形象不佳,在社會大眾心目中產生了“馬太效應”,加重了對薄弱學校的不良印象。家長對薄弱學校避之惟恐不及,學生轉學現象非常嚴重。
在現實生活中,各個薄弱學校的薄弱點可能不盡相同,有的是全面的薄弱,有的是局部的薄弱。薄弱學校矛盾和問題的焦點,表面上看是在辦學條件(經濟因素)和師資生源上,實際上是辦學質量和社會效益的問題。它有如下特性:①存在的相對性。它的薄弱是相對而言的.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也一定會在改革中消除。②形成的累積性。它是在相對薄弱的基礎上,由諸多消極因素長期負向積累而成的,要想消除必須作長遠打算,綜合治理。③薄弱的綜合性。薄弱點逐步擴大為全面的基礎的薄弱,要想治理必須抓重點,夯實基礎④轉變的艱巨性:歷史的積淀和基礎的薄弱,將使轉變工作非常困難和漫長,因此,抓好重視內因變化、重在軟件建設、以提高教育質量為核心的改革,將是轉變薄弱學校的突破口。
二、薄弱學校的成因
薄弱學校是怎樣產生的?通過分析薄弱學校的問題,我們的回答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造就了重點學校,同樣,也因為缺乏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形成了薄弱學校:也就是說,薄弱學校不是單一因素形成的,而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也是內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產物。
(一)薄弱學校生成的外部動因
1.教育發展目標過高與教育資源投入不足的矛盾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窮國辦大教育”是現實國情,不實事求是,往往造成“大教育窮辦”的局面。在教育發展歷史上,曾經多次出現為了求得一時的政績,制定教育發展目標缺乏科學的論證,只講數字化和普及面,不顧現實條件與質量盲目發展的現象,結果出現了一大批不合格的中小學校。
2.義務教育統一目標與現代教育體制的矛盾義務
教育是國家統一任務,但同時又依靠“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體制來實現。而各地教育投入能力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狀況,中央和省級政府又缺乏必要的調控手段,難免會出現一大批基礎薄弱的學校。
3.城區改造動遷的原因經濟和社會的迅速發展
首先帶動了城市化的發展。城市在逐日擴大更新,老城區在拆遷,近郊區在新建。在這個建設配套的過程中,老學校尚未完成搬遷,新建學校尚未步人正視,這也是產生薄弱學校的因素。
4.市場經濟的影響人們在經濟領域形成的“效率
優先、兼顧公平、等價交換、優勝劣汰”等意識,不自覺地影響其教育投資傾向,為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必然熱衷于重點學校。這種社會資源配置傾向,政府很難控制拉平,結果對重點學校是錦上添花,而對薄弱學校無疑是雪上加霜。
5.教育結構改革的因素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教育改革
促使中等教育階段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結構發生了變化。一部分薄弱中學改為職業學校之后,有的抓住了機遇,成為熱門學校.摘掉了薄弱帽子;有的則繼續成為職業教育體系中的薄弱學校。而原本屬于中間層次的普通中學則淪落為薄弱學校。
(二)薄弱學校生成的內部動因
1.應試教育長盛不衰和家長望子成龍愿望日趨強烈的影響以片面追求升學率為主要特征的應試教育,受到教育內外部評價制度的強化,也將基礎相對薄弱的學校引入“片追”的行列。因“”耽誤而將成才心愿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的一代人強化了其獨生子女成才的愿望,不顧一切地追求升學率高的重點學校.更加了薄弱學校“弱者”的地位。
2.英才教育思想和重點學校政策的影響設立重點學校的政策是我國教育發展的階段性產物,曾經發揮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任何政策都具有兩面性,把中小學人為地劃分出三六九等,使得原本有限的教育資源又進行了厚此薄彼有傾斜的分配,它保證了“快出人才”,但也使學校之間的差距開始擴大。尤其是普及義務教育的工程中,一些地方還沒有及時轉移基礎教育工作的重心,為突出政績和滿足個人利益,仍熱衷于搞變相的重點學校。他們時常為本地沒有幾所“窗口校”或“樣板校”而內疚,卻從不為本地有這么多破爛不堪的薄弱學校而慚愧,抓重點學校真心實意,抓薄弱學校虛張聲勢。
3.薄弱學校自身的原因在外部環境逐漸有利的條件下,有的薄弱學校經過政府的扶持,抓住機遇,找準突破口,迅速改變了面貌;但有的薄弱學校則始終陷入薄弱的怪圈而不能自拔。原因就在于這些學校領導安于現狀,恪守計劃經濟時代養成的“等、靠、要”思想.不圖進取。
三、變革薄弱學校的策略
改造薄弱學校功在當代,惠及千秋,關系到國民素質的提高,關系到教育的公正平等,關系到“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因此,治理、改造薄弱學校是政府和教育部門的重要職責,應該下大力氣把這項工作抓實抓好,抓出成效。
(一)宏觀對策:強化政府行為
1.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各級政府和學校要充分認識到解決薄弱學校問題對教育發展大局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切實把解決薄弱學校問題擺到重要日程上來。
2.制定規劃,明確目標,實行目標責任制各地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在辦學條件(規劃、用地、校舍、設備、設施等)、學校管理(人員配備、制度建設)、領導班子(年齡、學歷、資歷、政績等)、師資隊伍(學歷合格率、職稱合格率、骨干教師比例、職業道德、教育教學水平等)、學生質量(年輟學率、犯罪率、中考合格率.體育達標率等)、校風、班風、學風等方面制定具體的分階段達標標準,以“工程”的形式明確下來。
3.建章立制,把治理薄弱學校工作納入制度化、法制化軌道市、縣(區)成立由主要領導牽頭的加強薄弱學校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市、縣(區)政府及其教育部門簽訂責任書。主要部門和領導建立薄弱學校定點聯系制度,確保此項工作落到實處。
4.制定配套性傾斜政策,加強薄弱學校軟硬件建設在人事制度上,給予配套優惠政策,全力加強薄弱學校的領導班子和師資隊伍建設。具體措施是:利用利益驅動機制,建立于部流動制度,充實薄弱學校領導班子選配和鼓勵優秀校長和后備干部到薄弱學校工作,嚴格校長“持證上崗”制度,加強學校領導班子的進修提高工作,提高薄弱學校管理水平。在師資建設上,對薄弱學校實行優先傾斜政策諸如優先分配師范畢業生.引進骨干教師和返聘有豐富教育教學經驗的離退休教師(不受編制限制),鼓勵和支持薄弱學校教師進修提高,鼓勵組織地區優秀教師和特級教師定期到薄弱學校支教、幫教,鼓勵重點學校在師資建設方面與薄弱學校建立經常性聯系,在教師職稱評定和各項表彰及住房上給予一定的傾斜政策等。②在經費投入上,建立投入保障機制,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改善薄弱學校辦學條件:具體做法是:政府部門從財政經費和教育費附加中抽出一部分經費,按照市與區(縣)規定的比例配置,設立一定的專項專用經費;從公辦學校改制學費收入中提取一部分經費用于薄弱學校改造工作,逐年加大支援薄弱學校的比例;扶持薄弱學校校辦企業,增強學校經濟實力;發動群眾集資助教等。其中,政府財政性投入占主導地位,在經費投向上,主要用于改善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包括新建、擴建和修繕校舍及專用教室,購置和維修教育教學儀器,幫助發展校園經濟,適當改善教職工待遇等。
5.利用大眾傳媒,改善薄弱學校的社會形象,爭取社區的資源援助改造薄弱學校的成效,必須經過政府及教育部門和社會的多重檢驗,特別是改變了社會對薄弱學校的不良印象必須充分利用電視、電臺和報紙等大眾傳媒宣傳工具,廣泛宣傳政府改造薄弱學校的意義,及時反映改造薄弱學校的成效,注意報道先進典型,突出薄弱學校教職員工新的精神風貌,以爭取社區的支持。
(二)基本對策:加強薄弱學校改革
薄弱學校要加強內部各項改革,練好內功結合招生制度的改革,改善薄弱學校的生源分布。一方面堅持就近入學,取消小學升初中的考試,改善薄弱學校生源;另一方面推行升學指標分配與辦學水平綜合評價結果掛鉤的辦法,逐步擴大定向生的比例,并適當降低薄弱學校的分數線。結合督導評估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綜合的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標準,把目標評價與過程評價結合起來=在質量評價,注重從合格率、升學率、鞏固率、縮小差距率、擴大優秀率和辦學特色等方面進行評價。結合敦育內外部管理體制的改革,把競爭機制適當引入薄弱學校,形成“以機制調動人,以精神鼓舞人,以服務凝聚人”的先進管理制度。實行校長職級與崗位津貼、工作實績與獎勵掛鉤的制度,實行崗位聘任制和崗位責任制結構工資制、等級工資制和考核獎懲制,建立職、責、杈、利相統一的管理體制,達到向管理要質量、要效益的目的。
(三)輔助對策:撤、兼、并、轉
1.撤銷借用企業破產的辦法,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大膽撤銷一些沒有必要繼續存在或沒有改造可能的薄弱學校,妥善安置教職工。
2.兼并鼓勵重點名牌學校幫助扶持薄弱學校,強弱結成對子,實行兩個學校“一塊牌子或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統一管理,統一核算,資源共享”的合作辦法,可以極大地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
3.合并加強薄弱學校之間的合并和合作,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取得規模效益。
4.掛鉤上掛上聯。上掛,一般利用師范院校的資源幫助薄弱學校辦成附屬學校的形式;下聯,中學與小學聯合,舉辦九年一貫制學校。
5.轉制對一些需要繼續存在,但難以迅速改變面貌的薄弱學校大膽進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辦學體制改革試驗,實行“學校國有、校長承包、經費自籌、辦學自主”的新機制。通過享受新的政策待遇,使學校在全新的基點上獲得發展的更大空間。
篇3
物理課堂提問是優化課堂教學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師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問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了解學生掌握知識情況,而且可以開啟學生心靈,誘發學生思考,開發學生智能,調節學生思維節奏,與學生作情感的雙向交流。通過提問,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回憶、對比、分析、綜合和概括,達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下面從四個方面來探討這一問題。
1.提問是最好的反饋方式
通過提問所接收到的語言反饋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饋信息具有準確性、具體性、即時性和簡潔性。它可以使教師當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從而及時地調控教學程序,改變教學策略,使學生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2.提問可以提高學生聽課的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腦中只有一個學習興奮中心,聽課效果就比較理想。學生在答問時精力集中,而在聽講時有時散漫。教師光靠靜講、維持課堂紀律來保證學生的注意力是達不到要求的,而應以授課的內容來吸引學生,用一個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問號"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緊緊地把學生的思維鉗住,激發學習興趣,賦予學習動機。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提問可以讓學生發現不足
對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學生往往以為自己能復述就算懂了,其實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現象和過程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針對概念提出一些題意明確清楚的實際問題,誘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克服盲目的自滿情緒,這樣對提高學習效率、突破教學難點很有用。特別是在學生一般認為理當如此的地方,可提出與常規看法相悖的問題,展開深入討論,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獨特性和創新意識。同時引導學生對已解決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題目的本身提出疑問或變換題目的條件,來拓寬學生的視野,誘發學生發散思維,增強學生的應變能力,培養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
4.提問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觀察能力
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總是和語言分不開的,課堂提問便是培養學生正確地掌握學科語言表達能力的契機。如在教師做演示實驗的過程中,采用邊做邊提問讓學生回答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提問學生和由學生發問,可以通過對話培養學生善于提出問題的良好習慣。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也是一種重要的能力,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設疑,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冷靜考慮,合理處置。
通過提問,教師可直接表達關心學生的思想情感。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和發現的喜悅,有利于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和信息交流。通過提問,能夠發現作業、考試中的抄襲現象,以便在教學中及時解決。
二、現狀及原因分析
根據筆者的經驗,一屆中難得有幾個學生能主動提問,絕大部分學生基本上提不出問題。課改的深入使得科學探究已成為學生重要的學習方式,據筆者了解,科學探究中大多是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再猜想探究,可以說學生薄弱的提出問題的能力,已大大影響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什么原因使得學生不肯、不會提問呢?一般有下列三種原因:
1.學生就是有問題也不肯提出來,特別是好同學。學生普遍有這樣的想法:我提出的問題會不會被同學們恥笑;我講不清楚,老師會不會批評我;別人不提問我也不提……。
2.學生沒有提問題的習慣,也不知道如何提出問題。由于長期應試教育的熏陶,學生已習慣于等著教師告訴答案,缺乏提問題的能力和習慣。
3.教師自身的因素:不重視;不知道怎么做;怕浪費時間;認為學生沒有這個能力……。
三、如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1.從學生的心理入手,讓學生敢問
學生只有認識到提出問題對人發展的重要性,從要我問到我要問,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才會得到內在推動。
(1)教育學生提出問題
教學中結合教材適時地向學生介紹一些著名科學家敢于提出問題,攀登科學高峰事例,這樣從歷史的角度說明提出問題的重要性。如:學重力時,給學生講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的故事,啟發學生,蘋果從樹上落下大家習以為常,牛頓卻提出:為什么蘋果會從樹上落下?拉住蘋果的力和拉住月球的力是不是同一個力?最后發現了萬有引力。
從成材角度向學生說明提出問題的必要性。教育學生國家要實現現代化,要趕超世界發達國家,只有不斷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才能實現。一個學生如果學習不主動,沒有求知欲望,懶于思考,也就無創新可言,將影響個人的成長。提出問題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學生敢于質疑,善于提問,敢于挑戰權威,積極主動去探索知識的奧秘,成為自覺的學習者。
(2)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需要勇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一個良好的質疑氛圍,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興趣和勇氣,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猜想,大膽地懷疑,提出自己的問題。
學生提出的問題要給予恰當的評價。對于不善于提出問題的同學及那些基礎差、膽小的同學,一旦提出問題,首先應稱贊其勇氣,然后再幫助其分析,這樣有利于樹立他們的自信心,調動積極性;對于好問但總是抓不住要點的同學,不嘲笑、諷刺,而應耐心引導;對于提出好問題的同學,應鼓勵其進一步的探索,大膽創新,讓學生品嘗質疑的樂趣,激發提問的熱情。
碰到冷場時,教師對學生說一些鼓勵的話。如:誰來試一下,說錯了不要緊;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居里夫人說要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通過教師的鼓勵,肯定會有學生響應,經常這樣訓練后敢于提出問題的學生會越來越多。如果教師由于不耐煩而直接提出問題,學生就失去一個很好的鍛煉機會。
(3)讓質疑成為學生的習慣
教育學生對各種權威不盲從,大膽質疑,敢于提出自己的問題和看法。養成愛問“為什么”的習慣,用疑問的眼光看待各種現象,探究我們不知道的自然規律。如:對課本進行質疑,課本在編寫的過程中,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規律并不嚴密;對各種媒體進行質疑,有些報刊雜志經常犯一些科學錯誤,有意識讓學生糾正;對權威進行質疑,如亞里士多德能撬動地球嗎?判斷王冠攙假是否屬實;在習題講評中質疑,該題是否有漏洞?考查什么知識點?……。
2.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愿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向上的原動力。教師應想方設法,設置各種情景,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科學探究的問題有三種:一是學生根據教師、教材或其它途徑給出的問題進行探究;二是學生從所提供的問題中得到啟發而提出的新問題;三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毫無疑問,學生自己發現并提出的問題,最有興趣、最有動力去深入探究。教師的指導工作,重點應該放在設計讓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設計問題本身上,應著力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這樣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勇于置疑、大膽創新。
(1)從課本插圖提出問題
新教材有很多有趣的插圖,讓學生仔細觀察細微處并比較與日常不同,再提出問題。如:在學習折射規律后,讓學生看圖“魚在哪里?”學生會提出“為什么魚叉要對準魚的下方?”“是不是看見的魚并不是實際的魚?”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又如:在學習凸透鏡成像規律前,先讓學生看攝影師倒立照相的圖,學生會提出“是不是照相機成倒立的像?”
(2)從日常生活中提出問題
日常生活中很多現象與物理息息相關,這些現象天天呈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已習以為常。教師能夠引導提醒學生關注這個大自然,必然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無窮求知欲。如:學習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師先播放自然界一些物體發聲,然后教師問:“聲音對于我們來說太重要啦,對于聲音,你們想知道些什么呢?”
學生問題總結如下:聲音是怎樣傳播的?什么是超音速?什么是立體聲?月球上能不能聽到聲音?……。又如:講溫度計時,先讓學生看昨天的天氣預報。從天氣預報中通過討論,學生提出以下問題:氣溫為什么有高低?怎樣判斷氣溫的高低?什么是云、霜?它們是怎樣形成的?風是怎樣形成的?四級風有多大?……。
①從各種俗語中提出問題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民間流傳著許多俗語,很多是有科學道理的。引導學生分析它并提出問題,學生興趣很大。如:講平面鏡成像時,先讓學生討論俗語“水中月,鏡中花”,學生提出以下問題:為什么水中有月亮?為什么鏡子中有花?鏡子中的花和實際的花為何一樣?為什么水中撈不到月亮?……。講密度時,先讓學生討論俗語‘油比水輕’,學生提出以下問題:為什么油會浮在水面上?油的質量一定比水小嗎?教師通過引導讓學生明確考慮油和水的質量,還要了解它們的體積,從而引入質量和體積關系的探究。
②從實驗現象提出問題
教師可有意識設計一些有趣的實驗,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比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不斷完善問題。如:講改變內能的方法前,教師先做壓縮引火實驗,學生首先提出:“筒內為什么會有火花?”通過教師引導棉花燃燒說明什么,學生又提出:筒內溫度為什么會升高?教師又提醒溫度升高說明什么,最后學生提出:筒內內能為什么會增加?又如:做覆杯實驗,學生提出:是什么把水托住?做筷子提起米杯實驗,學生提出:是什么把米提起?
(3)通過自身體驗提出問題
學生通過自己親身做實驗或參加活動、比賽,由于親身體驗,感受很深,學生也樂意提出問題。如:講內能時,學生通過搓手,提出:手心為什么會發熱?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時,學生通過手彈課桌,提出:手為什么會疼?講壓強時,讓一男一女二個同學比賽頂棍子,由于女同學頂的一端粗,女同學贏,從而提出:女同學為什么能贏男同學?通過分析發現輸贏不僅跟力有關而且與受壓的面積有關。
3.教會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會問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掌握提出問題的基本方法。有人說:好的方法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個平庸的教師只會奉送真理,而一個優秀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的方法。因此,學生只有掌握了發現問題的基本思維方法,才能從平常中看出異常,從普遍中發現特殊,從而不斷地發現問題。
(1)掌握提出問題的一般方法
碰到某個物理現象,一般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由何(為什么)、如何(怎樣)、若何(如果條件變了,將怎樣)、是何(是什么)。如:做完真空中的鬧鐘實驗,根據現象可提出:為什么聽不到鐘聲?怎樣才能聽到聲音?通入空氣后能否重新聽到聲音?聲音靠什么來傳播?
(2)及時點評學生提出的問題
由于學生的差異,學生提出的問題參差不齊,有的層次比較低,有的比較有價值。當然教師應該以鼓勵為主,承認學生有差異,但是并不是不加評論,教師應有價值導向,讓學生明確哪個問題更有價值。最后進行小結,讓學生體會如何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3)鼓勵學生相互提問題
學生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不肯在全班同學面前提問題,但跟他同桌就不同了。在下課前五分鐘,讓學生根據本課內容相互提問。如還有不懂,再在全班同學面前提出來,往往會有意外驚喜。
(4)適當出一些探究題,設置一些情景讓學生提出問題,檢驗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4.須注意的二個方面
(1)切忌急功近利。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應該逐漸培養。開始時的問題可由教師直接提出,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最后由學生直接提出問題。
(2)與其整天抱怨學生啟而不發,不如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新課程要求我們改變觀念,將教為主改為學為主。時刻牢記學生最好的老師是興趣,最好的向導是腦中的問號,最大的動力是自信。
四、提問中常出現的一些誤區及對策
有些教師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在提問方面可能存在這樣一些誤區:1)整堂課只管自己講,不提一個問題,"滿堂灌"。2)什么都要問,低級的、重復的、漫無邊際的、模模糊糊的問題。3)所提問題與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距離較遠,偏離了主題。4)只提好學生,不提差生;專提一小部分學生,冷落了大多數學生;或對差生進行懲罰性提問,給學生難堪。5)提問沒有層次性,難易問題無階梯。6)提問表達不言簡意賅,有時不知所云,學生無法回答。7)對學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對學生的提問不理不睬。8)提問隨意,東拉西扯,越扯越遠。9)不能靈活應變,針對課堂氣氛、學生的回答和反應,追問下去,擴大戰果。等等。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提問中應處理好這樣四個關系:1)點與面的關系。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課堂提問應有較大的輻射面。既要照顧點又要照顧面,以點帶面,培養優生,轉化差生,達到共同提高。2)難與易的關系。教學內容有難有易,提問應當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對于較難的問題應力求深入淺出、化難為易,切忌過深過難而造成冷場。3)曲與直的關系。提問題不能只問"是什么"、"對不對",問題要富有啟發性,否則學生會感到單調乏味。4)多與少的關系。授課時不在于多問,而在于善問、巧問。教師切不可為提問而提問。提問過多過濫,學生應接不暇,沒有思考的余地,必然會影響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學習興趣。提問過少,難以發揮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勢必造成學生厭倦反感,效果必然很差。
五、提問對象的選擇和時機的把握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多數情況下提問后要停頓一會兒。有經驗的教師常在提問后環顧全班,一些非語言的暗示也可告訴教師,學生對問題的反應:如學生舉手則表明他想回答這個問題。每當一個學生準備回答問題時,他便會嘴微張,身體稍前傾,眼睛也睜得更大一些,或許會抬起頭微笑,這表明他對回答這個問題比較有把握;而對聽到問題后低頭或躲避教師的目光者,則可能他對這一問題不會。因此,在教師提出問題后停頓期間,要尋找這些表現。當學生對問題不能正確回答時,提示與探詢是必要手段。對學生答案中出現的錯誤或不確切的內容,或者思維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時給以提示。要善于運用探詢的方法幫助學生更深入地思考,給出更完整的答案,要運用追問、解釋等幫助學生回答。最終達到滿意的效果。
總之,培養學生會提問題的能力,是促進個體認知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之一。著名美籍華人楊振寧教授曾指出:“中國學生普遍學習成績出色,特別在運算和推理方面比國外學生有明顯優勢,但中國學生最大的缺撼,就是不善于提出問題,缺乏創新精神。”讓我們共同努力培養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敢爭論的精神,逐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教師的課堂提問是一門學問,又是一門藝術,沒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斷實踐,不斷摸索,就會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充分發揮提問的教學功能。
參考文獻
[1]朱美健,張天立.《現代中學生素質結構調整》.《廣州師范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年19卷7期.
[2]林輝.《提高現代中學生挫折承受能力的策略》.《大眾心理學》2001.02.
[3]閻立欽.《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教育研究》1999.07.
[4]何克抗.《論現代教育技術與教育深化改革》.
[5]《素質教育在物理教學中的探索》《教育》2006.10.
摘要:在現代社會的教學中,有好多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是主動的進行,不能提出問題,本文針對這一現象,進行初步分析,并提出應對方法。
篇4
1.身體素質原因所造成的體育學困生一些學生因為運動能力較差,身體缺少力量和協調性,從而對運動技能掌握較慢,在體育活動中常感到力不從心,不能順利完成大綱規定的體育動作或測試。體育運動的開放性使得這類學生在未能完成一些其他同學都能完成的技術動作或測試后,會產生自卑害怕的心理,而往往這類學生會普遍存在體型較胖、較瘦或較矮的問題,會使他們更加自卑,這就使他們害怕體育運動,消極對待體育運動,長此以往,得不到應有的體育鍛煉,運動能力進一步下降,陷入惡性循環。
2.忽視體育運動所造成的體育學困生應試教育造成的體育學困生在所有體育學困生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多,學校及家長過分重視文化成績,對體育運動卻沒有太多的重視,再加上學校對體育成績不存在硬性要求,使得學生從心理上忽視體育運動,同時,電腦的普及,使得學生在完成文化課作業后,更加疏于運動,在假期里的娛樂活動也更傾向于網絡而非運動,一些學生家長在假期沒有時間帶孩子進行一些戶外運動,就使得這種問題愈發嚴重。長期缺少體育鍛煉,使這類學生的身體素質每況愈下,從而成為體育學困生。
3.性格原因導致的體育學困生性格內向也是造成學生不愿意參加體育活動的主要原因之一,這類學生因為性格內向,平時在學習生活中對集體活動就帶有抵觸情緒,害怕在同學面前展現自己,而體育課恰恰又是一個集體活動所占比例較多的課程,特別是在體育測試中,很多測試都要在全班同學的注視下完成,這類學生因為不能很好放平心態融入到集體中去,往往會逃避一些集體運動或自己不擅長的體育測試,這就使得這類學生缺少應有的體育鍛煉,或在體育鍛煉中存在“偏科”的情況。
二、體育學困生積極性的調動和自信心的樹立方法
1.重視體育學困生的教育烏申斯基說過:“如果你厭惡學生,那么教育工作剛剛開始就已經結束了。”體育老師要在思想上重視學困生。有些體育學困生在學習技術動作時,往往付出了比其他同學更多的努力,但是卻收效甚微,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些失落感,此時老師不應該去批評學生,而應該多和他們交流,了解他們在體育活動中所遇到的困難,并幫助解決,不能因為學困生的體育成績不理想就對其產生不滿的情緒而不加以重視,學困生往往需要老師更多的關愛、信任與尊重。記得去年的一堂跳高課上,班里有一個身體比較胖的同學,在練習的時候很認真,可是還是完不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我沒有批評他,而是鼓勵他,跟他不厭其煩的講動作要點,他的眼神里充滿了感激,他努力練習,最后很好的完成了教師布置的任務。
2.提高體育學困生對體育運動的重視學生對體育運動的不重視是體育學困生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轉化學困生的思想觀念,使其充分認識到體育運動的重要性,是激發其運動積極性的重要手段。通過灌輸科學的知識和生動的事例打動學生,同時了解學生周圍真實的例子,并列舉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例來讓學生明白體育運動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家長對體育運動的重視程度,也可以間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家長的重視主要表現為帶領學生在課后及假期進行體育運動,這不但可以使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鍛煉,而且學生在父母的帶領下會逐漸積累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同時為了得到父母的賞識,學生會更具積極性。
3.激發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學困生對學習體育的興趣是叩開學困生學習積極性大門的鑰匙。教師要善于觀察學困生平時的興趣愛好,對學困生感興趣的體育項目要積極引導,也可以將學困生生活中的興趣愛好與體育運動結合起來,并在學困生感興趣和擅長的體育項目中要給予其更大的展現空間,幫助那些內向或自卑的學困生在班級中展現自己,更好的進入到集體中去。同時,體育教師應該具有靈活利用體育教學的多變性,同樣的運動技巧以不同的方式展現出來更能吸引學困生的注意;將枯燥的體能訓練轉變為有趣的體育競技活動,能進一步提高學困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小學體育教師作為青少年體育運動的啟蒙者,應該更加大膽的推銷自己,通過展現自身在體育運動方面的優點吸引學困生,幫助其打下熱愛運動的基石。
篇5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問題;解決措施
隨著高校畢業生的迅速增加,與此同時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進而出現了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企業也招不到合適人才的問題。因此,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應該從根本上分析大學生
就業難的問題,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來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大學生就業的意義
大學生就業主要是為了滿足人才資源調配和國家經濟的發展所需,關系著我國科技興國的戰略實施,對影響社會穩定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大學生能不能就業,能不能獲得社會的認可,是反映我國教育水平的關鍵,由此可見,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對教育事業的改革和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措施
1.完善大學生就業市場
作為國家的政府機構,應努力為大學生創造就業的市場,積極地引導大學生就業,實現畢業生資源的合理配置,以此來擴大大學生在就業市場的容量。除此之外,要規范市場的秩序,積極地調整和規劃就業的市場,以此來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更大的就業環境,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
2.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我國應該在完善社會保險制度的情況下,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保障司法機制,規范失業保險,并且建立相應的社會保障服務網絡,實行現代化的管理,使大學生就業得到保障。
3.建立健全學校辦學機制,努力提高學校辦學質量
作為高校在專業設置和學科結構上要根據市場的發展情況進行及時的調整,健全學校辦學機制,并且提高大學生就業指導人員的專業水平和素質,使他們成為推動大學生就業的有效力量。高校只有提高自身的辦學質量,做好課程建設工作,才能為大學生今后走向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是人們關注的主要問題,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應該做到以人為本,從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建立健全學校辦學機制,不斷地拓展大學生的就業渠道,完善大學生就業市場,以此來幫助大學生順利就業,促進我國社會的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德廣,劉嵐.關于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理性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3(08).
[2]莊晨忠,陳少平.大學生就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J]. 思想?理論?教育,2002(Z1).
篇6
從心理學角度而言,主體意識是指作為認識和實踐活動主體的人對自身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主體價值的一種自覺意識,是主體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觀念表現。而學生主體意識的強弱、參與自身發展的程度及在學習活動中實現自己本質力量的自覺見,學校實行民主管理,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使其學會自我管理是培養學生主體意識,實現自主教育的主要途徑。
1、校內實行民主管理
為了把學生在學校中的主體地位落到實處,我們應在學校管理中進行大膽改革,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班級和學校管理。這是實現學生自主教育的外部條件和前提。
(1)讓學生參與學校管理。在日常生活中,凡學生關心的熱點和疑點問題,應通過校長信箱、校長接待日等形式廣泛征集學生的意見,多層面、多角度地分析問題,從而妥善解決問題。使學生在參與中受到教育,得到發展,增強其主人翁意識。
(2)評價教師,學生是最有發言權的。我們應將教師的師德行為、工作態度、工作能力等德勤能績各方面情況交給學生進行評議,并把評議結果作為學校對教師職稱晉升、業績考核、評優的基本內容之一。這樣既有利于促進教師責任心的提高和整體素質的發展,更有利于增強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積極性。
(3)在學生管理中應實行學生班級自主管理。通過自薦演講競爭上崗的辦法推選班團干部,讓學生充滿自信又看到自己的不足;通過學生自主管理教室、寢室、班團活動、班際活動等形式,引導學生正確地對待自己和他人,不斷提高學生的民主意識和道德意識。
2、培養學生獨立能力
教育的任務是培養人才,而人才的培養必須依靠人的行為來實現。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是實現學生自主教育的內部條件和動力。我們要引導學生努力做到學習生活有計劃、有目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問題獨立思考而不是一味依從他人。要有目的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通過生活自理能力競賽,組織學生遠足、野餐等活動,培養學生獨立生活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3、使學生學會自我管理
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是學生自主教育的核心。我們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設計、自我表現、自我發展;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評價和監控自己,不斷完善自己;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集體活動,關心集體,充分發揮自身在集體中的作用,善與與人相處,關愛他人。積極開展學生自我評議活動,組織學生針對自己或他人的典型言行進行自評、互評,通過集體人際交互作用,共同探討、嘗試行為規范,解決存在的問題,不斷培養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能力,促進學生人格的成長,進一步強化其主體意識。
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主體人格
當前,我們的教育對象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他們身上普遍布在著依賴性強、自制力差、社會交往能力不足、面對困難與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弱等問題。國內一項調查表明,高一學生心理障礙發生率達15.2%;高一新生1/3有自卑心理傾向;意志品質堅強者不超過15%。這一調查結果令人堪優,因此培養學生主體性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必須培養學生的情感,意志,抗挫折能力二分辨是非能力以及其他良好的心理品質,從而使學生成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針對目前學校教育現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創造民主、寬松的育人環境
由于學校管理的需要和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學校形成很多強制性的管教方式,對于學生的行為形成很多,從而便形成了學生自感無能、羞怯、過分服從,依賴等不良心理品質和反抗,仇視,不信任,不合作等不良行為特征。
學校應以校風、教風、學風建設為契機,以民主、活潑開展的集體活動,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和氛圍,讓“學校的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努力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讓學生在優美,濃郁的道德氛圍中規范自己的行為習慣。從而發揮環境這一無聲教育的示范,熏陶,感染和潛移默化的神奇作用。
2、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奮斗目標
(1)正確的人生觀是個人心理健康的保證。有了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一個人才能對社會、人生和世界上各種事物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解,才能采取適當的態度與行為反應,保持一種開闊的心胸和樂觀主義精神,提高對心理沖突的承受能力,防止心理障礙,維護心理健康。因此,我們要對正處在人生觀形成基礎階段的學生不斷進行真善美的正面教育和假丑惡的反面教育,使學生在現象和本質、本質和非本質之間,真象與假象之間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改變傳統教育中那種只重說教的“空對空”現狀。
(2)必須樹立正確的奮斗目標。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遭受適當程度的挫折,有利于激發斗志,但若挫折太重,會造成心理障礙。我們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奮斗目標,看到自身的優勢和不足,正確估計自己的能力水平,正確評價自己,在奮斗的過程中體驗奮斗和成功的快樂,不斷增強自信心。
(3)正確對待競爭與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現代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人們的競爭意識越來越強。但若處處與人競爭,就會使自己長期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而導致心理障礙。我們要教育學生正確認識競爭與合作的關系—競爭無處不在、真誠合作不可或缺。合作可以使人保持愉快的心境,得到更多情感支持和理解,獲得新的認識和思路,從而使個體得到更好的發展。
三、注重實踐教育,發展學生主體能力
教育學研究表明,學生品德的形成不是起因于主體自我意識,也不是客觀世界在個體身上的消極反映,而是主客觀相互作用的結果。也就是說,思想品德形成是在活動與交往中,在教育與自我教育過程中實現的。因此,培養學生主體性,必須重視學生在活動實踐中的自身體驗,不斷發展學生的主體能力。社會實踐和系列德育活動可以完成這一目標。
1、社會實踐是提高學生主體能力的有效途徑
目前,社會正處于大變革時期,社會影響因素在學生品德形成中的作用相對上升,大環境的消極影響增多,學校德育的可控性明顯減弱,社會影響與學校影響“異質、異向、異步”矛盾突出,學校德育的開放性不斷提高,學校必須讓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主體能力。
我們可以通過社會實地考察加深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情感,通過學生進行調查研究,促進學生各方面素質的發展;通過學生與社會的接觸,使其了解社會的主流和黑暗面,真正產生對社會的全面認識和對不良現象的“疫苗效應”,不斷提高政治辨別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2、積極開展系列德育活動
德育工作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活動,要培養學生的主體能力,必須有計劃、有目的、分階段地開展系列德育活動。以活動為載體,抓住教育契機,滿足學生不同的心理需要及個體自主性發展的需要,鍛煉學生意志,使德育目標在實踐中逐漸地內化為學生自覺的意識、自身的習慣和自動的要求,又在實踐中外化為學生的情感、行動和各種能力。
我們可以以重大紀念日、慶典日及大型活動等為媒介,加強對學生的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升旗制度和國旗下講話激發學生愛國熱情,樹立正確的學習觀;通過軍訓,使其感受勇敢的精神、堅強的意志、團結的力量、崇高的責任感和無私奉獻的品格。
總之,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是一個知、情、行、意相統一的漫長過程,我們只有從學校實際工作入手,循序漸進,才能最終形成學生的主體性,使其成為具有主體性、主動創造性的現代社會人,真正實現學校教育的最高價值。
參考文獻:
[1]都文武.教育問題的研究〔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7.
[2]英偉民.主體的命運〔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篇7
下面從發展學生的思維角度和學生的解題實際出發,談談如何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一、一例多說,養成解題的思維習慣
語言和思維密切相關,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也是思維的工具。語言可以促進思維的發展,反過來,良好的邏輯思維,又會引導出準確、流暢而又周密的語言。在教學實踐中,不少老師只強調“怎樣解題”,而忽視了“如何說題(說題意、說思路、說解法、說檢驗等)”。看似這是重視解題,實則這是忽略解題能力的培養。由于缺少對解題的思維習慣、思維品質的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只囿于題海戰術、死記硬背的機械記憶中,這與當前的素質教育格格不入。
另外,從學生解題的實際表現看,學生解題的錯誤,一般是由于缺乏細致、周密的邏輯思考和分析。特別是當作業量稍多時,這種表現更為突出。從教師教學實際看,教師為了強化對學生解題思路的訓練,往往要求學生在作業本上寫出分析思路圖,或畫出線段圖。但這項工作,對于小學生來說,一方面難度比較大,另一方面因費時多,學生持久性不夠,往往收效并不大。筆者認為加強課堂教學中的“說題訓練”,即采用“順逆說”、“轉換說”和“辯論說”等幾種訓練形式,養成學生解題的思維習慣,從而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1.順逆說。
每解答一道應用題時,不必急于去求答案,而要讓學生分別進行順思考和逆思考,把解題思路及計劃說出來。比如解答“三年級種樹25棵,四年級種樹是三年級的2倍,四年級比三年級多種幾棵?”先讓學生用綜合法從條件到問題依次說出思路,再讓學生用分析法從問題到條件說出思路。學生順逆分別說清思路后,再列出算式“25×2-25”。如果,學生在說的過程中,語言還不夠流暢,思路還不夠清晰,還要再讓學生看算式“25×2-25”,再進行第二次“順逆說”:先讓學生說第一步“25×2”表示什么?再讓學生說第二步“25×2-25”表示什么?最后先說第二步、再說第一步。在解答文字題時,也可進行順逆說的訓練。如“3個1/5比2個1/4多多少?列出算式“1/5×3-1/4×2”后,讓學生根據算式,說出“1/5×3-1/4×2”的意義,再把說出的意義與原題對照,看看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則要重新分析,認真檢查,直到說出的意義與原題一致為止。
2.轉換說。
對于題中某一個條件或問題,要引導學生善于運用轉換的思想,說成與其內容等價的另一種表達形式,使學生加深理解,從而豐富解題方法,提高解題能力。如已知“A與B的比是3∶5”,可引導學生聯想說出:(1)B與A的比是5∶3;(2)A是B的3/5;(3)B是A的5/3;(4)A比B少2/5;(5)B比A多2/5;(6)A是3份,B是5份,一共是8份,等等。這樣,學生解題思路就會開闊,方法就會靈活多樣,從而化難為易。
3.辯論說。
鼓勵學生有理有據的自由爭辯,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勇于發表不同見解的思維品質,尋找到獨特的解題方法。有一次,一位老師教學解答圓面積一題時,老師問學生:“計算圓面積要知道什么條件才能進行計算?”多數學生回答“必須知道半徑,才能求出圓面積。”但有一個學生舉手表示不同意,認為“知道周長或直徑,同樣可以計算圓面積。”對這個學生的回答,老師一方面作了肯定,另一方面要他和持不同意見的同學進行辯論。這樣,雙方經過幾輪辯論后,使這位學生認識到“已知周長或直徑,最終還是要先求出半徑”的道理。另外,也使大部分同學明白了“不光只有知道半徑,才能計算圓面積”的道理。
二、多向探索,培養解題的靈活性
求異思維是一種創造性思維。它要求學生憑借自己的知識水平能力,對某一問題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思考,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而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容易產生消極的思維定勢,造成一些機械思維模式,干擾解題的準確性和靈活性。有的學生常常將題中的兩個數據隨意連接,而忽視其邏輯意義。如“小方和小圓各有同樣多的水果糖,小方吃了5粒,小圓吃了6粒,剩下的誰多?”由于受數值大小這一表象的干擾,學生的思維定勢集中在“6>5”上,容易誤判斷為“小圓剩下的多”。為了排除學生類似的消極思維定勢的干擾,在解題中,要努力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從各個角度去分析思考問題,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使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通常運用的方法有“一題多問”、“一題多解”和“一題多變”。
1.一題多問。
同一道題,同樣的條件,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可以提出不同的問題。如解答“五一班有學生45人。女生占4/9,女生有多少人?”這本來是一道很簡單的題目。教學中,老師往往會因學生很容易解答,而一晃而過,忽視發散思維的訓練。對于這樣的題型,老師要執意求新,變換提出新的問題。如再提出如下問題:(1)男生有多少人?(2)全班有多少人?(3)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4)男生是女生的幾倍?(5)女生是男生的幾分之幾?等等。這樣,可以起到“以一當十”的教學效果。像同一道題,老師還可以從分析上多提問,從解法上多提問,從檢驗上多提問,進行多問啟思訓練,培養學習思維的靈活性。
2.一題多解。
在解題時,要經常注意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方面,探求解題途徑,以求最佳解法。
例如“某村計劃修一條長150米的路,前3天完成了計劃的20%,照這樣計算,完成這條路還需多少天?”首先老師要學生用多種方法解。在學生沒有學習工程問題時,解法一般集中在以下三種上:①(150-150×20%)÷(150×20%÷3)=12(天);②150÷(150×20%÷3)-3=12(天);③150×(1-20%)÷(150×20%÷3)=12(天)。
針對這些解法,老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比較三種方法的異同點,總結出“三種方法中都運用了全程150米”這一條件的共性。針對這一共性,老師可打破思維定勢,啟迪學生的新思維:“假如把150米當作一條路(用1來表示),還可以怎樣解答?”這一點撥,學生很容易發現如下解法:④3×[(1-20%)÷20%]=12(天);⑤1÷(20%÷3)-3=12(天);⑥3÷20%-3=12(天)。
綜上六種解法,顯然后三種解法(尤其是解法⑥),列式簡潔,想象豐富,充分可以顯示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3.一題多變。
小學生解題時,往往受解題動機的影響,因局部感知而干擾整體的認識。例如:“某商廈共有6層,每兩層間的板梯長5米,從1樓到6樓共要走多少米?”往往由于“每兩層5米”和“6層”與學生的解題動機發生共鳴,忽視了“6層只有5段間距”這一特點,而容易得出“5×6”的錯解。要消除類似的干擾,就必須進行一些一題多變的訓練。
針對解題模式的干擾進行變題訓練。如學生學習了工程問題后,求合做工作時間,容易形成這樣一種解題模式“1÷(1/A+1/B)”。我們可將條件中的時間改變成分數形式。如“一項工作,甲獨做1/2小時完成,乙獨做1/4小時完成,如兩人合做要多少小時完成?”如老師不提醒,學生絕大多數會把“1/2小時”和“1/4小時”當作工效,仍然列出算式“1÷(1/2+1/4)”來解答(實踐統計,第1次這樣的錯誤率在75%以上)。又如學生學過等分除法應用題后,往往見“分成幾份”就“用除法計算”。在學生掌握等份除法計算方法后,也要注意變題訓練。如設計類似題“6粒水果糖分成3份,最少的1份是多少粒?”可淡化消極的“6÷3”思維定勢的干擾。因為“6÷3”計算錯了,其實最少的1份是1粒(題中并沒有要求平均分)。
通常,教學中的變條件、變問題、條件和問題的互換等,都是一題多變的好形式,但是,變題訓練要掌握一個原則,就是要在學生較牢固的掌握法則、公式的基礎上,進行變題形練。否則,將淡化思維定勢的積極作用,不利于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
三、聯系對比,提高解題的準確率
為了減少學生的解題錯誤,提高解題的準確率,除加強估算和檢驗外,通常較有效的辦法是要善于聯系對比,讓學生在比較中認識、在比較中區別、在比較中理解、在比較中提高。常用的聯系比較方法有:
1.聯系生活實際對比。
對于一些農業生產上的株距、行距,工業上的產值、工效,商業上的成本、利潤等,學生缺乏生活經驗,難以產生共鳴;對于一些較大數字的四則運算,學生解答毅力不強,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加之,有些教師講到應用題,便說應用題怎樣重要,如何難學,上課要認真呀……說到計算題,又說怎樣容易出錯,計算時要怎樣細心,否則……看似老師提醒學生重視,實則給學生增加了心理壓力,背上了思想包袱。其實,只要把數學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進行對比,解題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對于難理解的題,要增添一些與之數量關系相同,能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先解熟悉的題,再解生疏的題。如要解答:“某專業戶要種一塊300平方米的果樹,行距2米、棵距1米,種完這塊地要多少棵樹苗?”可首先補充另一題:“在一塊300平方米的操場上站隊做操,每兩排縱隊之間相距2米,前后兩人之間相距1米,按這樣站隊,站滿這個操場一共要多少人?”因兩題思路相通,解法相同,先解貼近學生生活的補充題,再解原題,遷移自然,默化易成。
2.聯系正誤對比。
有比較才有鑒別,學生解題的錯誤,往往錯在認識不清、感知模糊、理解膚淺上,用給出正確答案(或算式)和錯誤答案(或算式)的對比如正誤分析對比、正誤解法對比等,都有利于加強學生辯證思維訓練,有利于提高解題能力。通常的選擇題就是很好的訓練形式。
3.聯系題型對比。
篇8
信息素養要利用信息技術進行信息檢索和交流來提高,信息技術課最大的特點是能在電腦前上網,因此,學生都有一個無限廣闊的信息海洋。學生通過網絡可以瀏覽校園網中各個學科的相關內容,可以了解到生活的各個常識,他們明白了隨著計算機和網絡的發展,人類利用計算機干的事越來越多,人類越來越依賴計算機及網絡。如何在這個廣闊的信息海洋中利用信息來豐富自己的學問?如何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互聯網能讓人們很方便地獲取到所需的信息,但是學生在網絡的學習中應避免進行網絡原理類的學習,注重應用方法的學習。
二、教師信息素養的提高是學生信息素養的關鍵
教師集體的信息素養對學生信息素養意識有直接的影響。所以教師必須改變教育觀念,會使用常用的任何一款工具性軟件,培養強化信息意思,利用網絡和現實信息為教學服務,創設培養信息素養的教學、學習環境,組織引導學生使用多媒體手段,認識學習內容,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所以信息技術教師在時常教學時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收集信息的素養
聽到上課的鈴聲,你知道該上課,所以上課的信息是通過鈴聲來表達的,蛋糕的甜味是通過味道來表達的,在生活中要注意讓學生認識信息的客觀存在及其價值,不管是課內還是課外,要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利用身上的感覺器官提高獲取信息的速度和數量。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獲取信息的主要方法是:1.網上資料查詢法。通過搜狐、百度等網站進行網上沖浪,從而獲得自己需要的信息。2.書籍報刊積累法。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多讀書勤積累的習慣,還要提高對積累的知識不斷分類整理的能力。3.正確使用幫助信息。在各種類型軟件中,幾乎都有幫助的信息,通過“幫助”信息可以更好地掌握該軟件的使用。
(二)獲取信息的素養
信息時代的到來,希望學生能在信息的海洋里乘風破浪。首先,教師要讓他們掌握駕馭輪船的本領。這本領就是獲取信息的能力,這是學生學習的前提。要想培養學生信息獲取的能力要教給學生獲取信息的方法,學生必須學會上網,通過鍵入關鍵詞進行網上沖浪,進而獲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其次,網絡教學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是學生提取信息的資源庫。但是,網絡資源具有較強的開放性,所以教師事先要考慮學生提取什么樣的材料,教學中應該注重結合課堂教學提出一些相應的“拓展性問題”,引導學生利用課后時間上網查閱資料。
(三)加工信息的素養
“信息分析”就是指對獲取的原始信息進行篩選、鑒別、整理、分類。這種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只有養成了這種“信息分析”的習慣,才會使自己積累的資料具有更強的實用性和可信度,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大量的原始信息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假信息和偽信息,只有通過認真地篩選和判別,才能防止魚目混珠、真假混雜。收集來的信息是一種初始的、零亂的和孤立的信息,只有把這些信息進行分類和排序,才能存儲、檢索、傳遞和使用。對分類排序后的信息進行分析比較、研究計算,可以使信息更具有使用價值乃至形成新信息。其實最簡單的學習就是對信息的加工,通過對信息的加工獲得了知識。
三、打造有效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是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的主要途經
教學課堂教學首先要有充分的課前準備,讓學生樂于學習。我們信息技術教師要以高度的學科責任感,不斷地優化信息技術教學,提高信息技術課堂的有效性。
(一)信息技術課
學生對知識技能掌握的程度如何,要通過學生實際操作的結果來驗證信息素養是否得以提升,要看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表面的能力。這些都要在課堂實踐活動中,通過完成學習任務來體現。“多元學習任務”的挑戰性“問題答案”的開放性“解決方案”的多樣性,都調動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內在的潛力,同時也為課堂實際教學環節增添了更多、更廣、更深的動態生成問題。
(二)結合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搞好課外興趣小組活動
篇9
1.1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了調查研究的需要,將以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本文在采用文獻資料法的過程中,主要是利用黑龍江省圖書館電子期刊文獻對關鍵字“教育實習”第二關鍵詞“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實習”進行檢索,并查找湘桂資料的書籍為此論更好的理論基礎。
(2)調查法
本文通過實地走訪調查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大學生實習地點、以及實習時間了解學生在實習工作中所面臨的問題。
(3)專家訪談法
訪談本科學生實習管理方面專家,了解他們本科生實習工作中存在問題的認識及建議。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學生實習的意義和作用
對體育教育專業本科本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學生在校期間必須經歷的環節之一,也是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好與不好將是學生以后是否能夠安身立命的根本。加強對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學生的實習能力,是學校通過學生了解社會需求的一個重要手段,這樣學校就能夠及時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生培養方案,培養一批更加適應社會需要的綜合型高素質高水平人才,避免學生畢業之后沒有用武之地。加強對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就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基礎,就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根本保證。
2.2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在實習中存在的問題
本科學生的實踐不夠重視,大多數學校在學生培養過程中,存在重理論而輕技能的弊端。導致學生在畢業之后找工作面試中存在理論與實踐不能相結合,出現學生只會講解不會做示范,有的學生只會做示范不會講解,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正確快速的學習新內容。
(2)課堂實踐教學對體育教育專業
本科學生專實踐能力培養不夠。課堂教學中講解起到理論灌輸的作用,以學生基本掌握所學內容為目標,忽視學生所學理論知識與技術實踐的結合,不追求精益求精,容易造成學生實踐能力得不到有效鍛煉,影響學生實踐的質量,有大部分學生實踐與理論不能融會貫通。
(3)體育教育專業
本科學生專業見習、專業實習、專業實踐較為薄弱。部分學校存實習基地不足、實習時間較短、實習管理較松懈、實習考核評分不嚴等問題,造成多數學生實習效果不佳,實習積極性帶動不起來,不能達到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學生培養的目標。
2.3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學生教育實習培養措施及方法
(1)體育教育的規模
隨著社會的進步不斷在壯大,而今天,體育教育專業也為社會體育培育了一批批體育專業人才,所以體育教育在社會上的位置也越累越重,然而由于他們在中學階段偏重于運動訓練成績的獲得,大部分時間在不同級別的運動隊訓練,使他們有著諸如文化理論知識欠缺、思想品格較為單純、理解性不足、脾性耿直、喜歡競爭、可塑性大等有別于其他專業的自身特點和其他區別。由于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本身就個性張揚、不拘小節,所以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狀況直接關系到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學生將成為高等院校中的一個特殊性的群體。教師應根據學生自身的個性以及身體素質的高低安排體育活動,將學生的特長以及個性掌握好便于學生更好地發展,促使學生更喜歡體育活動。
(2)從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狀況來看
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學生實習對于學生的學習及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體育活動是一項身體心理相結合的運動,大多數活動不僅僅講究的是體力,更需要結合智力的配合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學生理論技術指導,可以使學生對該學科有更深刻的理性認識。積極穩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樹立遠大志向,增強學生自信心,督促學生們不斷努力,是大學生學習動力的重要源泉;消極被動的思想狀況卻會使大學生迷茫、彷徨、消沉,最后導致學生沒有自信心,一事無成。
(3)優化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學生課程設置和考核體系
篇10
在1600名調查的大學生中有325名占20.31%的大學生沒有勇氣面對復雜多變競爭激烈的社會,表現出緊張慌恐,出現缺乏信心的表現;有235名占168%的大學生在就業的過程中,表現缺乏自信,低估自己,不能以積極的態度去爭取和去面對,而是悲觀地認為己不如人,出現自卑心理,以消極的態度參與竟爭;有478名占29.88%的大學生存在定位過高,自我欣賞,產生好高鶩遠的自大心理;有201名占12.56%的大學生在遇到挫折后就出現消極的心理反應,表現出躲避現實、缺乏斗志,對困難、對挫折的承受力差,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的激烈竟爭.有361名占22.57%的大學生在困難和矛盾面前退縮,缺乏應有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決策能力,表現出恐懼害怕心理.
二高校體育教育在大學生就業中的功能分析
體育存在其獨特的教育形態,體育教育在于其教育內容、形式、手段、方法等得天獨厚的特性,也就展現出來的道德高潔、風格風范、尊謙禮讓、團結協作、勇于競爭、誠信友愛的體育精神,對塑造與強化道德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強烈的感召力.因此,科學地充分利用體育教育在學生素質培養中的特殊功能,對學校體育教育的理念的提升,以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培養模式進行體育教育,教育中體現大體育思想之德育性、知識性、技能性、趣味性、健身性于一體的教學模式,教育過程中融入就業思想、就業能力培養,通過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體育教學活動,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組織、適應、協作、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就業綜合能力,為大學生的順利就業奠定基礎.大學生畢業就面臨著就業考驗,高校體育教育應如何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值得我們深思,也是當今高校體育教育面臨的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在對1600名畢業生調查中有362名占22.63%的大學生是為了個性追求,崇拜某種體育項目的明星,有的達到癡迷的地步,模仿其動作,對其了如指掌;有322名占20.12%的大學生對體育教學是為了就業需求,比如在大學體育教學中選擇游泳專業,通過學習和練習,考取游泳教練員和游泳救生員職業技能證書,增加自己的就業砝碼;有594名占37.13%的大學生對體育教育的需求是為了強身健體,通過體育鍛煉使身體保持健康;有139名占8.68%的大學生選擇終身教育,畢業后想從事教學工作;有183名占11.44%的大學生選擇了全民健身,主要是將來社會中體現自己的體育價值.
1體育教育能增強大學生的身體素質
促進身心健康大學生畢業,從學生走向社會,面臨紛繁復雜社會,就業就給大學生造成身體與心理上的壓力,出現身體虛弱、面黃肌瘦、食欲不振等身體問題,心理上出現慌恐、自卑、自大、消極、恐懼等心理問題.因此,如何緩解大學生的就業身心壓力是當前高校教育工作的一個重點和難點,而體育教育的本質就是通過體育運動使人的身心健康,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樂.研究事實證明,體育運動能有效緩解不良情緒,具有良好的調節作用,消除心理問題,放松身心,調節身心狀態,維持身心平衡,促進身心健康.
2體育教育能夠培養大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
增強就業信心體育教育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富有趣味感、集體榮譽感、精神愉悅感;體現體育運動的競技性、挑戰性.體育活動使學生經受烈日、寒冷、風雨等艱苦環境的洗禮,還得承受力量、速度、靈敏、耐力、柔韌等身體訓練的考驗,在進行體育運動時,要時刻處理各種問題,如通過堅強的意志反敗為勝,這需要承受巨大的的心理壓力.可見,通過體育能培養大學生勇于探索、積極進取的精神與堅強的優良意志品質,更能激發大學生的競爭意識與面對困難的勇氣,去理智地面對就業問題.可見體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的個性與意志的影響具有特殊的作用.
3體育教育能凝練大學生的智慧
提升大學生綜合能力,展現大體育的教育理念體育除了有技能性、競賽性、娛樂性以外,還具有教育性、實踐性、文化性、開放性、靈活性、多樣性、社會性等特性.這些特性有助于培養及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體育教育過程中功能性的作用,可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和潛力,展示的是健康體育、快樂體育,極大地提高了大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在綜合能力上,如編制比賽規程、規則,擔任裁判,做好宣傳工作,統計比賽成績等等;在單位運動會、節日聯歡會上也可以展示大學生的體育運動才華,比如健美操表演、健身表演、武術表演等等.也可在競技項目中展示運動能力,成為用人單位受歡迎的多面手大學生;還可以走出校門與其他院校進行各項活動的交流,不斷提高人際交往,加深彼此的情感,為今后成為社會人打好扎實的基礎.體育教育要體現大體育的教育理念,把體育與人、社會發展、人類文明進步有機聯系在一起,這樣才能提升大學生的綜合能力,也為大學生的順利就業奠定基礎.
三結論與建議
1結論
1.1大學教育更重要的是為時代培養社會適用性人才,讓學生具備在社會發展中的基本能力,為學生將來發展和個人夢想實現奠定良好堅實基礎.
1.2體育教育的特殊性,體現出不僅在于運動參與和運動技能目標外,更重要的是要促進身心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目標,展現體育教育的基本功能和社會功能一致性.
1.3體育教育在促進大學生的智商、情商、個性發展、道德禮儀教育外,還要充分發揮新時代所賦予的體育功能,明確體育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理念,有助順利就業,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2建議
2.1在高校體育教育中,應以科學發展的視角從廣泛的領域培養他們適應未來社會的各種基本技能,形成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全新大體育教育價值觀,使大學生成為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現代人.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問題整改落實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