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式教學案例范文

時間:2023-10-10 17:27: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問題式教學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問題式教學案例

篇1

(《高二》年級《物理》學科《選修3-4第一章》第三節)

【教學目標】(1)理解回復力的概念。(2)會用動力學的方法,分析簡諧運動中的位移、速度、回復力和加速度的變化規律。(3)會用能量守恒的觀點,分析水平彈簧振子中動能、勢能、總能量的變化規律。

【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前面我們第一節學習了什么是簡諧運動,知道了位移-時間圖像是正弦函數的運動是簡諧運動。第二節又學習了描述簡諧運動的幾個物理量。當然前兩節我們學習的是簡諧運動是怎么樣的,而這節課我們著重學習物體為什么會做簡諧運動以及判斷是否是簡諧運動的另外一種有效的方法。

2.進行新課

師:回顧一下勻速直線運動、勻速圓周運動的受力是什么樣的?

生:勻速直線運動受到合外力為零。勻速圓周運動受到一個始終指向圓心大小不變的力。

(演示實驗:拿出彈簧振子,讓彈簧振子振動起來。要學生觀察,同時老師提出問題

師:猜想簡諧運動的受力會怎么樣呢?

生:好像與圓周運動有點類似,總是讓振子回到平衡的位置。

師:那力的大小上呢?是不是有什么特點?現在我們小組討論完成課案中導學問題。(開始討論)

導學問題1:觀察彈簧振子的振動。當把振子從靜止的位置O拉開一小段距離到A再放開后,它為什么會在A-O-A'之間振動呢?

(1)什么是回復力?

(2)回復力是根據力的 (選填“性質”或“效果”)命名的,可能由合力、

或某個力的分力提供。

(3)按照你的理解嘗試簡述回復力是怎樣起作用的?(小組討論)

小組代表1:回復力是指將振動物體拉回平衡位置的力。所以它是按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回復力可能是合力、某一個力或某幾個力提供。

師:非常好,先給你加1分。但是第二個空為什么你要填“某一個力”?

小組代表1:圖示的情況就是。圖示情況彈簧振子是受到一個力:彈簧彈力。而這個力就提供了回復力。

師:再加1分。

小組代表1:回復力總是指向平衡位置,所以振子離開平衡位置就將會被拉回來。

師:很好,能不能再具體些?回復力起作用的時候似乎有點什么規律?

小組代表2:振子離開平衡位置越遠,回復力就越大,就越想把振子拉回平衡位置。而且位移與回復力的方向總是相反的。

師:加1分。把兩位同學的回答總結如下:振子由于慣性離開平衡位置,而離開平衡位置系統就會提供一個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復力,正是這一對矛盾才使振子形成了振動。

師:經過研究,回復力與位移的關系是F=-kx,正體現了剛才我們說的離開平衡位置越遠回復力越大,那么這個負號是什么意思呢?

搶答:表示F與x的位移方向相反。

師:加1分。力與位移都是矢量,所以這個負號表示的是方向。

師:順理成章的,既然簡諧運動的回復力有這樣的特點,反過來這個特點也可以作為判斷一個振動是否是簡諧運動的方法。我們重新給簡諧運動下個定義:如果質點所受的力與它偏離平衡位置位移的大小成正比,并且總是指向平衡位置,質點的運動就是簡諧運動。

導學問題2:作為一個振動系統,彈簧振子的勢能與彈簧的伸長量有關,動能與小球的速度有關。請完成下表:

師:完成上表并小組討論:總的機械能=任意時刻的動能+勢能= = = ,簡諧運動的能量大小如何判斷?

學生代表3:總的機械能等于平衡位置時的動能,等于最大位移時的勢能。可以看平衡位置的速度或者振幅來判斷簡諧運動的能量。

師:加1分。振幅是最直觀的,對于同一個彈簧振子來說,我們一般看振幅的大小來判斷簡諧運動能量的大小。

3.課堂練習

演示:豎直放置的彈簧振子的振動?判斷是否是簡諧運動。(本題給學生示范解題過程)2、3題學生搶答分別予以加分。

4.課堂測試

學生上黑板板演。予以加分。

5.課堂小結

師:我們這節課都學到了什么?

生:知道了什么是回復力,學會如何判斷一個物體的運動是簡諧運動,知道振子在振動過程中能量是怎樣變化的。

【教學反思】

1.成功之處

(1)合作探究教學方式效果很好。學校提倡的合作探究式教學給我們很大的發展空間。學生探究氣氛濃郁,完全沉浸在學習的樂趣之中。

(2)導學思路很流暢。這節課的課案我摒棄了過去單調的知識點填空的形式,結合學生認知過程,不照本宣科,符合學生認知規律。

(3)導學問題多樣性。每個導學問題都經過仔細考慮,并且前后緊扣,知識點連貫,一氣呵成。習題選取也緊扣前面的知識點,完成理論到實踐的飛躍。

(4)走下講臺,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老師不是高高在上的,我們和學生融入一起,探究過程我們只是輔助,把課堂交給學生。我喜歡上課走下講臺和學生一起探究,拉近距離,而且能及時發現問題并予以解決。

2.不足之處

篇2

關鍵詞:市場營銷 案例教學 創新思維 本土化 激勵機

案例教學法是指通過對案例的內容和相關材料介紹,引導學生理解和進入特定事件的場景,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或集體討論,識別、分析和解決案例中的具體問題,借以加深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提高應用理論和實際操作的能力,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它的本質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互動式教學。當前,社會對營銷人才的需求更多的強調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因此很多高職院校在《市場營銷學 的教學中紛紛引入案例教學的方法。但本人在實際教學過程實施過程中,仍發現了一些認識和實踐上的一些問題。

《市場營銷學》案例教學法的優勢.1真實案例。激發學生的興趣市場營銷學的教學案例描寫的大都是國內外比較知名工商企業遇到過的或行將面臨的真實問題,這些公司說出來學生一般比較熟悉,甚至我們日常都在用這些公司的產品,感覺非常親切。例如,我們經常選用海爾、聯想、蒙牛、寶潔等公司的營銷案例。這一個個活生生的、真實的情景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具體化,學生通過閱讀和討論案例,可以了解現實,認識到有關理論、方法在實際管理中的意義,增進其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角色轉變,學生的參與性較強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角色是聽講者和知識的接受者,學生完全處于被動的地位。而在市場營銷案例教學中,學生必須扮演一個積極參與者的角色。經常是通過學生仔細閱讀教師指定的案例材料、認真分析評價、分組討論、報告寫作和課堂演講等教學環節,學生的參與性較強。

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得到訓練,增長才干,提高了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團隊意識、合作精神、溝通協調等方面的能力。

《市場營銷學))案例教學實施中的主要問題.1對案例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一般學院認為案例教學只是一種教學方式,是教師個人的事,教師缺乏財力和時間進行大量的調查和編寫工作,加之又不計算工作量,直接打擊了教師進行課改的積極性,客觀上限制了案例教學法的推廣和應用。

案例的質量不高。事件發生的背景不同目前在國內的案例教學中所選擇的案例來源有兩個,一個是引用國外的成型的案例t第二就是自己選編國內企業的案例。

在高職高專學生營銷案例的選擇上,要緊密結合所學基礎理論知識,做到難易適度,既不能太易,也不能搞得學生毫無思路,另外在分析的時候還有一個事件所處的背景問題。

教師的實踐和教學能力有待于進一步提高案例教學法的引入對市場營銷課程教師的業務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案例教學法本身決定了教師在上課時,不能就內容而講內容,而應對所講的內容追求本源,通過了解案例的時代背景,掌握案例所涉及的理論知識點和案例分析要達到的目的以及為達到目的應該采用的手段與方法等。但是目前我們很多教師的業務素質還沒有達到自如駕御的程度。

學生自身水平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引導者,學生則必須扮演一個積極參與者的角色,因而,學生自身綜合水平的高低對教學效果影響較大。目前,一些高職院校的學生確實存在著學習主動性不夠、參與意識不強、習慣填鴨式的教學等現象,學生自身的一些傳統的學習觀念也必須改變。

提高案例分析教學的效果的對策探討針對以上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對策建議以提高《市場營銷學》案例教學效果。

樹立正確的案例教學指導思想.明確案例教學的地位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 的指導思想,構建教師與學生交互式的教學關系,實現教學相長的目標,通過典型示范引導、逼真模擬訓練的過程,拓展同學們的思維和培養其創新精神,進一步提高他們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精編營銷案例案例要新。營銷教學案例要不斷更新,與時俱進,舍棄已有的定論、情節過時的案例,對已采用的還有價值的案例要不斷賦予新的內涵,使案例體現出時代的特色。

案例要實。這一方面要符合客觀實際,要在體現教學目的、要求的基礎上從實際社會和工作中精心選編,反復推敲,案例表述要有血有肉,數據精確,真實可靠。

另一方面要從本地出發,盡量選擇離學生生活最近的案例,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

案例要深。案例本身要有深度。如果案例本身內容膚淺,學生用課本的基本知識就能得出統一結論,則失去了它的意義。要選編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涉及改革和發展的深層次問題的案例。這樣才能形成見解紛呈,觀點不一的案例教學應有的氛圍,以促使學生積極思維,深入探討,共同思考和理解問題的實質,從而在較高層次上分析和解決問題。

培養一支雙師素質 教師隊伍教師應當具備雙師素質,才能使案例教學組織引導的好,效果發揮的更好。

所謂雙師素質教師可理解為教師既有講師及以上專業教師技術職稱,同時又具有本專業中級及其以上技術職稱,能全面指導學生的理論和實踐教學。如高職學校的市場營銷課程教師,既是講師,又是營銷師。雙師素質 的教師不僅僅是案例教學的要求,更重要的它是關系到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是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目前,高職院校雙師素質 教師比例逐年提升,但離實際教學水平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必須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真正提高教師的理論和實踐教學能力,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

積極引導學生適應案例教學.引導學生課前積極準備面對剛剛接觸案例教學的學生時,最好先由教師對案例教學的思路和方法進行必要的引導,同時介紹如何將理論知識和實際案例相結合的具體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案例分析。當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初步掌握了案例教學的方法時,可采取課堂討論的方式進行。

引導學生課堂表現與參與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在老師和其他同學面前發表自己的看法的確需要鼓足勇氣,需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礙。因此,如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踴躍發言,是案例教學又一成功關鍵因素。

篇3

【案例主題】

教學內容:房龍的《〈寬容〉序言》

目標設計:①以個體閱讀為經,以情感體驗為緯,通過教師點評、學生質疑、小組討論、班級交流等方式,促使學生整體感知文本內蘊,體會先驅者、守舊老人、無知山民這三類人各自價值及其功過是非,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樹立基本的評價尺度;②認識到對現實認識上的封閉、偏見、愚昧、守舊是悲劇發生的根本原因,讓學生站在歷史的高度,審視創新與守舊的對立與轉化。

【實施背景】

①新課程要求我們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教學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②新課程要求語文教學回歸到人文精神培養這一宗旨,啟發學生用自己獨特的富有個性的閱讀來體驗文本的真情,容許不同思想互存乃至交鋒,引導學生用生命去體驗真善美,張揚大寫的“人”字。在課堂上,從而獲得情感上的深化與升華。從理性的角度關懷人類發展的歷史,認識歷史現象背后的意義,從而得到思想的凈化與提升。

【片段描述】

學生:(解讀全文之后,再次朗讀房龍的《〈寬容〉序言》一文。)

老師:同學們讀了很有感情。文章最后有這樣一句話:“這樣的事情發生在過去,也發生在現在,不過將來(我們希望)這樣的事不再發生了。”作者這句話到底有什么深刻含義呢?我想讓大家談談自己的看法。這里我先作一個發言:無知山谷中所發生的事情,在人類歷史上曾經不止一次地發生過,今天依然在發生,明天也許還會發生,歷史最大的悲劇就在于悲劇的不斷重演。同學們朗讀課文后,對此有什么看法呢?

(整體感悟,激感。)

生一:我認為,先驅者走出山谷,這是一種勇敢的創舉,為了發動更多的山民走出山谷,他又回來了。不幸的是他竟被守舊老人運用律法的權威以及那些無知的山民打死了。這是多么的可悲。但我們為這位先驅者的英勇壯舉而敬佩而自豪。

師:說的多好啊。

生二:先驅者為了真理,為了理想,勇敢地走了。但他發出的反叛聲音,演繹的悲壯故事,開創的開拓精神,卻永存于我們心中。而那些僵死的律法,愚昧的山民,無知的山谷,守舊的老人,也將遺臭萬年。

(小組討論,班級交流。)

師:如果我們中的哪一位是守舊老人,哪一位是先驅者,哪一位是無知山民,那現在會產生什么想法呢?現在我們分小組,以這些不同的身份來討論,同時準備好如何回答另一方的問題,并對另一方的觀點提出自己的看法。

甲小組(守舊老人身份)代表一:山民們,我很后悔。我囿于自己的無知與偏見,也為了維護山谷的秩序與尊嚴,鼓動山民殺死了走出山谷又回來帶領其他人一同離開山谷的人。這是我的罪過,我錯了,在此我表示深深的歉意和深深的懺悔。

乙小組(先驅者身份(學生小組討論交流,然后小組代表分別發言)

代表一:你們不要給予我這樣高的榮譽,其實我是個悲劇人物。作為一個先驅者有這樣的結局并奇怪,人類的歷史就是要許多這樣的人。當時你們都不會理解,只有后來的人才能理解。人類歷史的發展就是要我們這樣的人做鋪路石,只有以我的死才能喚醒人們,使人們能勇敢地拋棄陳舊的思想,這是社會前進所付出的代價,我愿意做這樣的人,并以此為榮。

甲小組代表二:先驅者的眼光敏銳,以至讓人無法想象。他居然說,他的眼光看到了奇妙的景象,他居然懷疑圣書,懷疑祖先的智慧。你叫我怎能相信。我從自己的知識、眼見,以及圣書的記載是無法想象的。

丙小組(無知山民身份)代表一:我們的老祖宗從很早很早的時候就一直在山這邊過著平靜的生活,在圣書的指引下,在智慧老人的管理下,我們生活得很滿足也很幸福。我們從來沒有聽說山那邊有盛開的鮮花,有茂盛的森林,有奔騰的江河,有智慧的大廈,有甜蜜的生活。難怪我們聽說以后,我們以為他們是在騙人,是在散布謠言,妖言惑眾。他們也太大膽,居然懷疑圣書,對抗智慧老人,于是,我們拿起石頭,砸死了他們。

丙小組代表二:作為山民代表之一,我認為,這一悲劇的發生應該歸結為山谷的封閉與落后。山谷與外面的世界應該保持經常性的交流。封閉造成愚昧,愚昧形成偏見,偏見殺死先知。

師:(適時點評)對,人與人之間要交流,國家與國家之間要交流,地區與地區之間要交流,思想與思想之間要交流,文化與文化之間要交流。所以,我們國家提出的改革開放政策是深得人心,也是符合歷史潮流,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的。

乙小組代表二:在人類歷史上,曾經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先驅者,他們的結局雖然很不幸,但我們流芳百世。中國古代不是有商鞅變法,被五馬分尸嗎?西方近代也不是有布魯諾否定地心說,在火柱上被活活燒死的事嗎?

師:(補充事例)是呀,我們中國當年提出計劃生育,也曾被迫害致死。(小結)由此看來,人類歷史就是在先驅者的鮮血鋪就的道路上前進,沒有流血的先驅者是不存在的。人類接受一個真理需要一個過程。無論后來人為先驅者的死怎樣的捶胸頓足,悲劇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們要倡導寬容,屏棄偏見;倡導理性,寬容異己;倡導開放,抵制封閉。

(總結)房龍站在歷史的高度,以詩歌的語言告訴我們歷史上曾發生過的事實,倡導人們要寬容相待,摒棄偏見,讓不同的思想都能夠獲得生存的權利。理解萬歲,寬容無價。社會在先驅者的指引下邁向新的征程,歷史賦予我們喚醒民眾、走出封閉、脫離守舊的職責。

【案例反思】

一、本教學片段試圖通過三個教學環節(一整體感悟,激感;二小組討論,班級交流;三拓展思路,把握精髓。),誘導學生深入文本,啟發他們交流討論,深入思考,獨立解讀,最終形成帶有個性的閱讀體驗。教學片段顯現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以及

篇4

關鍵詞:高中數學;案例式教學;學習能力

數學問題是數學學科知識內涵的生動概括,是教師教學策略理念實施的重要載體,更是學生學習能力水平進行有效鍛煉的重要“舞臺”。傳統問題教學中,部分高中數學教師不注重數學問題的典型性和功能性,致使所設問題體現不出教學目標要求,問題教學活動達不到設定的預期目標。而高中數學教學改革綱要指出,要凸顯問題教學的典型特征,設置形式靈活、內容豐富。典型具體的數學問題案例,可以使學生在典型案例解答中,使其學習素養和學習技能得到提升。近年來,本人在高中數學問題案例教學中,就如何運用案例式教學策略,開展了有效問題教學活動,進行了嘗試和探究,現進行簡要論述。

一、問題案例設置要體現精準性,深刻反映教學目標要求

數學問題案例的設置要滲透教材的目標要求,要貫穿能力的培養要求,要反映教師的教學意圖。這就要求,高中數學教師在設計問題案例過程中,不能不經甄別、加工和創新,而要在認真研究教材內容,領會教學要求,把準教學重難點基礎上,結合學生學習實際,設置出貼近教學綱要,反映教者意圖,體現教學理念的數學問題案例。

比如,在“平面向量”問題教學活動中,教師抓住數學問題案例的典型性和經典性特征,根據該知識點的“加強向量與相關知識的聯系性,使學生明確研究向量的基本思路,引導學生認真體會向量法的思想實質”目標要求,同時,抓住“重點是向量的概念、運算及坐標表示,向量共線的條件及其坐標表示,向量垂直的條件及其坐標表示;難點是向量的概念,向量運算法則的理解和運用”等教學重難點提示,在創新、“加工”現有問題案例基礎上,設置出“一輛汽車從A地出發向西行駛了100公里,到達B地,可以用向量a表示,那么從B地出發到達A地應如何表示”的問題案例。這樣,所設置的問題案例,更加貼近學生的學習實際,更加符合教材的目標要求,更加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意圖。

二、問題案例解答要體現能力性,能提升學生解題能力

眾所周知,問題解答的過程,實際就是學生學習能力水平鍛煉、實踐和提升的過程。學生合作學習、探究實踐和創新思維能力,是案例式問題教學能力培養的重要目標。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問題案例教學過程中,要將解答問題的過程演變成學生合作學習、探究實踐和創新思維的過程,引導學生組成學習小組,開展問題分析、思考、解答活動,實現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鍛煉和提升。

問題:已知tan2θ=-2,π

在該問題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樹立“能力發展”理念,將解答問題的任務交給學生。學生組成合作探究小組,在解答該問題活動過程中發現,解題目標中含有角、θ+。因此,可以向θ角的方向轉化,以便出現tanθ,從而求解。加之該問題條件中有tan2θ=-2這一條件關系,因此,可向tanθ方向轉化,這樣,就能夠消除解題目標與解題條件之間的差異。其解題過程如下。

原式===,由tan2θ==-2,解得tanθ=-或tanθ=,π

最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向學生指出,該問題解題的重點在于做好差異分析。因為,在實際問題解答中,有時需要從條件和解題目標兩個方向同時進行分析,這種相向而行的思維方式,可以快速連接解題的思維線路。

三、問題案例教學要體現思想性,培養學生數學解題思想

問題:已知函數f(x)=x2-(m+1)x+m(m∈R),若tanA,tanB是方程f(x)+4=0的兩個實根,A、B是銳角三角形ABC的兩個內角,求證:m≥5。

證明:f(x)+4=0即x2-(m+1)x+m+4=0.依題意: =(m+1)2-4(m+4)≥0tanA+tanB=m+1>0tanA·tanB=m+4>0,又A、B銳角為三角形內兩內角,0m+4>0>0,m≥5

上述問題案例是關于函數章節的一道綜合性數學問題案例,學生在解答該問題案例過程中,求證m的取值范圍時,運用了函數與方程的數學思想。這時,教師向學生指出:“解答該問題案例時,要深挖題意,做到題意條件都明確,隱性條件要注意,列式要周到,不遺漏。”

通過上述問題解答過程可以發現,在案例式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抓住數學問題的思想性,利用數學問題解題策略的規律性和方法性特征,引導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解題策略和思想。同時,有意識地運用典型性的數學問題案例,進行專題性訓練,實現學生解題數學思想的有效鍛煉和提升。

篇5

長期以來,我國教師培訓之教學逐漸陷入深層次困境,導致教師培訓質量水平不高,并制約了教師培訓工作的提升與發展,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師培訓中存在著嚴重的、根本性的教學問題,歸結起來,這些教學問題主要是由五個方面相互交織構成的。第一,理論脫離實際。我國基礎教育教師的教育學、心理學理論水平普遍較低,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把“理論補缺性培訓”作為教師培訓的重要教學內容,原本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培訓教學過于重視對有關概念、理論的闡釋,過于重視對完整理論體系框架的建立,過于重視傳授當下流行的理論、公認的觀點和結論以及權威學者的看法。培訓者希望通過這樣的培訓,能夠使參訓教師掌握系統的教育科學理論知識,并把這些理論知識帶到他們以后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去,用以指導他們的實際工作。但事實卻是,據很多中小學教師反映,他們在培訓中學習的理論知識對自己的工作沒有多大幫助,甚至所接受的某些觀點與實際情況存在沖突。原因在于,培訓教學存在理論脫離實際的根本問題。承擔培訓任務的大多數培訓者都缺少對基礎教育教學的直接認識,他們在把握具體問題的經驗水平上與參訓教師完全不能對等。因此,培訓者所傳授的理論知識只能停留在抽象的思辨層面,與實際情況相距甚遠。第二,教學形式單調。我國的教師培訓在教學形式上以集中培訓、報告式培訓、講座式培訓為主,這種單調的培訓形式過分依賴培訓者的語言運用能力,并常常使參訓教師處于被動接受信息灌輸的境地。參訓教師不得不以機械學習、無意義學習的方式進行信息接收和處理,結果往往是“參訓教師被培訓的身心疲憊,對培訓的滿意度大打折扣”。由此,培訓教學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第三,淺層次的經驗交流。作為教師培訓的有效組成部分,聘請優秀的一線教師在培訓中進行經驗交流,更容易受到參訓教師的普遍歡迎。但是,培訓中很多進行經驗交流的一線教師僅對事實、現象加以渲染描述,缺乏深入本質的、透徹的分析。這樣的經驗交流就是浮在淺層次上的經驗交流,對提高參訓教師分析問題能力意義不大。第四,培訓內容的可移植性差。在前面敘及的培訓內容中,不管是理論知識的培訓,還是經驗交流的培訓,都存在可移植性差的問題。也就是說,參訓教師難以把這些培訓內容移植到自己的具體工作中,借以促進自己的教育和教學工作。盡管有的時候參訓教師在培訓過程之中對培訓內容若有所思、點頭稱道,甚至拍手叫好,但是培訓過后回到自己的工作場景中,他們卻又深感那些好的理論、好的經驗換了個環境就“水土不服”,南橘北枳了起來。因此,“培訓后效應”沒有充分顯現。第五,培訓對教師能力訓練和價值觀念革新的效果差。中小學教師對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的認識能力、分析能力、批判能力、解決能力、改造能力以及他們所具備的現代知識觀、學生觀、學習觀、教學觀等先進的教育價值觀念對他們能否適應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高質量地完成工作任務,促進學生的發展,實現自己的專業化成長都起著關鍵性作用。但是毋庸置疑,中小學教師上述能力的訓練與價值觀念的革新在“理論脫離實際”的培訓中,藉由“單調的教學形式”和“淺層次的經驗交流”,再加上“可移植性較差的培訓內容”,很難達到良好的培訓效果。長期以來,這便是教師培訓教學中的一種目標性缺失。

總之,教師培訓存在著許多問題。改革教師培訓必須解決教學中的深層次問題,才能使教師培訓走出教學上的困境,提高教師培訓的質量。

二、 采用案例教學開展教師培訓的原理

1.教師培訓中的“案例”內涵詮釋

教師培訓是以提高教師素質、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為目的的一種教師職后進修方式。從表面上看,教師通過參加培訓,可以進一步學習系統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同時可以開闊視野,與其他教師進行經驗交流,借鑒同行好的經驗和做法,并進行自我反思,理清自己的工作思路,創新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實質上,教師在培訓過程中是通過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理論水平,加強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革新自身的教育教學思想觀念,加強自身的教育教學工作綜合素質,從而促進自己獲得進一步的教師專業化發展。

教師培訓中的“案例”是什么?“案例”是具有典型意義的教育(或教學)事實、現象與問題,也是對師生主體行為、經驗、思路的具體描述,其中包含著問題的情境、教師和學生主體的參與,同時也隱含著相關教育(或教學)概念與理論的應用,還可以反映出對教師的有關教育教學能力和價值觀念的導向。總的來說,教師培訓中的“案例”是在教師真實的實踐之外為教師開辟的比較真實的模擬實際工作的“練武場”,這個“練武場”所提供的培訓資源(即培訓“案例”)是經過精心設計,使其同時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的有關教育教學現象或問題。教師藉由這些培訓“案例”可以對自身的視野、經驗、理論水平、能力素質、思想和價值觀等方面一一進行“操練”。更進一步地說,所有這些方面的“操練”往往是融合在“案例”中同時進行的,也是在參訓教師沉浸其中而不能自覺的情況下進行的,這些特點決定了借助培訓“案例”進行教學不但有利于提升教師培訓的教學效果,還有利于激發參訓教師的積極情緒和凸顯其主體性地位。

教師培訓中的“案例”是教師實踐經驗和教育教學理論的完美結合。“理論”主要具有抽象性和內隱性,“實踐”則主要具有形象性和外顯性,而“案例”兼具二者的特點,是“理論”與“實踐”特性的綜合體現。借助“案例”,教師培訓可以輕易實現“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轉化,用“理論”解釋和指導“實踐”,在“實踐”中體會和建構“理論”。培訓“案例”的這種綜合性特征填補了教師培訓中“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巨大鴻溝,對促進教師培訓有所幫助。

2.案例教學的本質特征

案例教學具有明顯的情境性特征,其教學情境能否引起學生的興趣、思考并激發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動機是選擇“案例”的基本要求。案例教學是以“真實的案例”作為教學材料開展的教學。這些“真實的案例”不是系統理論知識和現成結論的載體,也不一定是正面的、正確的、積極的材料,而只要求是對教學有幫助的典型材料。案例教學在教學組織形式上往往采用小組討論和組間辯論的合作學習方式。案例教學由教師組織實施教學過程、安排教學環節,并對學生的學習起一定的引導作用。案例教學的目的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案例教學可以發展被培訓教師的創新精神和實際解決問題等能力和品質”。此外,它對發展學生的批判能力、人際溝通能力都會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在教師培訓中采用案例教學,首先要求“案例”的設計必須親密貼合參訓教師的實際工作情況,選擇真實的、典型的材料,擊中參訓教師頭腦中的謎團,同時還要清楚地描述問題情境以引發參訓教師積極思考。其次,采用案例教學必須打破以往常規的講座式、報告式培訓方式,由培訓者組織參訓教師針對案例材料分組討論、辯論和質疑,結合運用所學理論知識,最終形成比較一致的觀點或結論(注意:即使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也不一定意味著教學的完全失敗)。最后,采用案例教學是以參訓教師為學習主體的培訓教學,參訓教師必須主動地參與小組合作學習,積極思維并不斷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與其他成員交換意見。

3.案例教學對教師培訓的作用

針對上述教師培訓存在的根本性教學問題,案例教學作為解決教師培訓中教學問題的有效途徑,對教師培訓至少可以起到如下五個作用。

(1)理論聯系實際。我國中小學教師要實現專業化發展必須首先強化自身的理論功底,同時加強理論聯系教育教學實際的能力,因此,在教師培訓中尤其要注重理論與實踐二者實現密切的結合。采用案例教學開展教師培訓,即借助“案例教學”的組織形式,使培訓者在教學設計時可以很好地融理論教學于實際工作場景之中,在真實案例材料設置的問題情境中運用、檢驗理論,通過這樣的教學可以使參訓教師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更加深刻、牢固。

(2)創新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本身既是一種教學思想,也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方法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并具有突出的優勢。案例教學有利于變革教師培訓中的教學形式與方法,增加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靈活度,克服因教學形式與方法單調而造成參訓教師被動接受學習和培訓教學質量下降的問題。此外,案例教學法也是一種有利于發揮參訓教師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可以使參訓教師借助案例所創設的問題情境,快速地投入學習狀態,并能始終保持較高的學習動機水平,有助于參訓教師從培訓教學中獲得積極的學習情緒體驗。參訓教師可以在培訓案例教學過程中扭轉長期以來所處的被動接受地位,使自己從單一的信息接受者變成積極的經驗和智慧的傳授,并與培訓者共同推動教學過程不斷向前發展,最終實現培訓教與學之間的積極互動和有效生成。

(3)透過現象認識本質。教師培訓應克服形式化、淺層次和工作匯報性質的經驗交流,因為這些經驗內容完全可以通過書面資料獲得。一線教師要作為教師培訓者主體的有效成員,必須結合自身的具體經驗,使培訓教學達到“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的目的,以使參訓教師能在將來自己特殊的“現象”中仍然能夠學會分析探及問題的“本質”。在經驗交流的培訓環節中采用案例教學,將使參訓教師不單了解一線教師所提供的事實和經驗,還能在此基礎上深入思考各類現象背后的原因以及探索其本質規律,更大程度地發揮經驗交流的價值,提高培訓教學的實用性和有效性。

(4)擴大“培訓后效應”。教師培訓應結合當前的基礎教育教學工作,針對工作中的問題來開展教學,使參訓教師在培訓中獲得解決現實工作問題或提高工作質量的有效途徑,也就是要注重培訓內容的可移植性和“培訓后效應”的產生。傳統的培訓教學形式主要以單向的信息傳遞為主,要求參訓教師自己對所接收的信息進行分析加工,自己從中獲得所需的啟示,因此,很大程度上依賴參訓教師對學習的自我約束力和對信息的感悟能力。而采用案例教學實施教師培訓,所選用的案例材料容易使參訓教師沉浸其中,激發其深度思考,而且培訓者要求參訓教師積極地參與教學互動,促進培訓主體教與學之間的人際交往。通過案例教學式的培訓,參訓教師即使在培訓結束以后,也會不斷結合實際工作對案例材料進行反思,并從中受到啟發借以改善自己的工作。因此,案例教學可以克服以往教師培訓內容可移植性差的問題,進而擴大“培訓后效應”。

(5)促進能力訓練和價值觀念革新。提升教師能力素質和革新教師價值觀念,應該是教師培訓的重要目標和任務,同時也是培訓教學較難實現的目標。案例教學的組織形式要求參訓教師必須運用多種能力,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才能完成學習任務,直接對參訓教師進行能力訓練,尤其有利于參訓教師問題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同時,案例教學法中的“案例”為先進教學的教育思想觀念提供了意義建構的有效支架,有助于參訓教師價值觀念的革新。

4.教師培訓中開展案例教學的程序

1.做好培訓教學前的準備。這主要是指為了節約培訓教學的時間,在教學開始之前把案例材料發給參訓教師閱讀,并要求參訓教師寫出討論發言的提綱。

2.教學實施階段。由培訓者按照預先設計的教學環節展開教學過程,并組織教師積極參與教學互動。

3.培訓教學后的總結階段。在實施案例教學中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并要求參訓教師寫出個人的學結。

三、 教師培訓中實施案例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案例”是案例教學的核心

“案例”選取必須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案例”確定之后,要對案例材料進行設計,使其突出可供分析的價值。有時因教學之需要,可以對案例材料做合理調整和改造。“案例”的選取與設計最好能夠發揮團隊協作的力量,進行集體研討式備課,不能僅憑培訓者一人“單打獨斗”。

2.采用案例教學開展教師培訓,要求在培訓者和參訓教師之間確立“主導—主體”的教學關系

培訓者是教學的主導,扮演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參訓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扮演參與者、探究者的角色。培訓者始終都不能取代參訓教師的主體地位,使其處于被動接受預定結論的狀態。

3.開展案例教學存在著時間與效率的問題

在教師培訓中采用案例教學必然存在由于時間緊張而完不成培訓教學任務的情況。因此,培訓者在做教學設計時,必須格外注意各個教學環節的時間設計,并在教學實施中嚴格控制參訓教師討論交流的時間,確保教學效率。

盡管案例教學在教師培訓中表現出很多優勢,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局限性,比如,案例教學法就不適應傳達政策性內容的培訓,所以不能把案例教學作為教師培訓教學的唯一形式。合理的做法是,將案例教學與講授法、參與式教學等其他教學方法結合起來優勢互補,才能促進教師培訓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朱益明.論教師培訓的基本要求.中小學教師培訓,2005(2).

[2] 葉麗新.解析教師培訓中的三個基本問題.全球教育展望,2011(7).

[3] 林森.“案例教學”:破解中小學校長培訓“高原”狀態的新路徑.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7(5).

[4] 張家軍,靳玉樂.論案例教學的本質與特點.中國教育學刊,2004(1).

篇6

關鍵詞: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教學模式;案例與問題鏈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5-0158-02

學生知識獲取與專業能力提高源于學習的結果。所以,教育必須關注如何讓學生形成有利于未來國家需求與發展的學習模式。教育服務于社會發展,在社會不同發展階段,教育承載著不同的教育內容,完成不同的教育目標,因此如何培養適應國家未來需求和發展所需的人才成了教育改革的關鍵,也彰顯了教育模式必須立足根本并與時俱進,緊扣國家需求。1938年,愛因斯坦在總結數十年的科學生涯后感嘆道:“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并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由此可見,發現和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起點,是創新探索的發端,同時也闡述了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對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性。

長期以來對于選修課課程,許多教師習慣用規范化方式進行教學。然而隨著大學生思維發展變化,對很多問題有自己獨立的見解,性格鮮明各異,再加上現代社會信息的快速蔓延,學生對規范化、系統化的教育,并不肯輕易接受[1]。教師很難在實際教學中發揮主動權,這些現象在選修課的教學中表現尤其明顯[2]。逐漸導致選修課淪為“學生為拿學分,老師為完任務”的尷尬境地,即使有些老師辛辛苦苦備課、講學,但是學生卻充耳不聞,教學過程和效果均不理想,且這種現象在高年級的教學班里表現的更為明顯[2,3]。

以湖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環境類本科三年級的專業選修課《自然保護概論》為例進行教學模式創新探索,通過連續3年3個秋季學期的探索,就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核方式3個方面進行創新模式探索,考核結束后通過調查問卷形式反饋教學效果信息。

一、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改革

本文連續3個學年的秋季學期,教學內容的改革模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表1)。

秦巧燕[4]等在“環境科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實踐非常注重強調新知識和知識面的重要性,并提出如何培養適應國家未來需求和發展所需的人才已成為教育改革的關鍵,也彰顯了教育模式必須立足根本并與時俱進,緊扣國家需求。在當前高等教育改革中,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至關重要而且任務十分艱巨,不僅涉及到教學理念的轉變,更要求教學方法做出相應改革、創新[5]。由表1可以看出,本文主要對三種教學模式進行了嘗試,模式I為常規教學模式主要以教材內容為主講授,模式II先進行教材基礎理論講授,然后則以課外材料為主,先進行介紹再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模式III則直接以實踐案例為主,以問題鏈模式引導學生鍛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再將基礎理論知識穿課堂去解決案例中存在的相關問題,研究連續3年的秋季學期均采用3種教學內容模式進行教學,而且教學改革內容選擇均具有領域的前沿性,且將基礎知識與新知識相結合,并緊扣國家對人才的需求。

二、考核方式改革

以往此類專業選修課考核方式多為提交課程論文,通過努力爭取,本課程采用的試卷考核方式獲得批準突破常規試卷考核對試題類型數量的限制,只設置兩個題型,即簡答題和案例分析。簡答題重點考核學生對基礎理論的掌握理解程度,案例則采用問題鏈的形式綜合考核學生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效果評價

研究通過調查問卷形式對3種教學模式的教學實際效果進行評價,主要調查了對三種教學模式的認可度、上課注意力集中情況、課程結束是否感覺有收獲、考核方式等指標,調查對象為教學班的全體同學,具體調研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問卷調研結果顯示,將教材基礎理論融入案例進行“問題鏈”的教學模式III反響最好,學生普遍反應上課注意力更加集中,且2015年元旦接到了1位2009級畢業生的祝福電話中提到了,本課程中學到的內容和思路,尤其分析問題的能力對畢業以后的工作幫助很大。可見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案例問題鏈的教學程序和模式開展專業選修課教學,無疑會在夯實學生綜合科學素質基礎的同時,將使學生終生受益。

四、結語與展望

通過自身連續三年的探索和嘗試,發現教學絕對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組合,而是要認識學生認知活動的規律以及一定年級階段上的心里發展變化。其次,教師本身也應該投入一些精力準備選修課課程教學的材料,提高專業選修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張素蘭.突破課堂合作學習的四大瓶頸[J].中國教育學刊,2009,(8):66-67.

[3]王春源,呂春華,何云巖.“學思演論”情景教學模式的探究[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09,22(6):103-104.

篇7

關鍵詞 行政管理專業 實踐教學方法 項目研究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Classroom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Problems, Projects and Cases

TU Xiaofang

(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Abstract: Administr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is very strong,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administrative practice teaching process should emphasiz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ed applications. Effective teaching practices can improve interest in learning, students’ pragmatic and innovative spirit.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administration in the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classics and theoretical frontier research" carried out on the issue of classroom attempts, project-based, case-based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classroom practice.

Keywords: administr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s; project method

實踐教學是指在課堂講授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途徑,鼓勵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主實踐來實現自我提高,在這樣的過程中,理解和深化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培養和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務實精神和創新精神。國外很多大學采用這種教學方法,如斯坦福大學的很多課程都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討論式教學,美國、英國和新加坡的一些高校采用“基于項目的學習”的教學形式,日本大學采用的演習課,以及“習明納”即討論會的方式進行教學等,都是有效的實踐教學方式。基于這種目的,我們在行政管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行政管理學經典名著與理論前沿研究”課堂上嘗試進行了基于問題、基于項目、基于案例的課堂實踐教學方法。

1 問題討論法

研討式教學是高校重要的教學方法,與國外高校的“Seminar”相似,這是實踐教學的一種形式,就是在教師指導下,圍繞教學內容,學生們對教學所涉及的理論問題和社會現象進行討論、辯論甚至爭論,從而激發思維、提高運用所學知識來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教師和學生之間通過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集體學習活動,來達到理解和記憶知識、增長學識的目的。在問題討論的過程中,學生首先要了解所學的理論。其次,要想發表自己的觀點,還必須把所學的知識和自己的經驗聯系起來,經過獨立思考,歸納整理自己的觀點,因此,展示自己觀點的過程也是一種理論的運用過程。而且,在這個理論和現實生活相結合的過程中,既提高了對學術的敏感性,又提高了對現實的敏感性,而這兩個敏感性對于行政管理專業的碩士生來說,至關重要。同時,在討論過程中,學生通過聆聽其他同學的觀點,并對與自己觀點相左的意見進行爭論,雙方互相探討,不斷完善自己的觀點和理念,體現了個體在學習過程中修正自己觀念的過程,也是一種實踐活動,更是一種對話活動和交往活動。

另外,針對教學中遇到重要的理論問題和學生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等,我們不定期地邀請對此專題有深入研究的專家或博士生來做講座,與學生交流,使學生在研究討論過程中主動獲取有關知識,并運用知識提高綜合分析能力,使學生變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綜合實驗能力和創新能力,鼓勵學生主動思考、探索,努力培養學生對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有利于把學生知識、能力、素質有機地融合為一體。

2 項目研究法

對于碩士生來說,教學過程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還應該承擔發現未知和培養學生探求新知能力的任務,因此要將實踐教學內容與科學研究結合起來,通過科研項目的訓練,教會學生探求知識和創新知識的方法,逐步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不斷提高創新能力。而從教學的視角來看,通過項目研究法,可以促進教學內容的更新,使教學內容和現實保持同步,實現學術研究的本土化,同時可以促使教師提高教學素質,改革教學方法,而不是照本宣科,年年都是同樣的講義和教案。

具體而言,項目研究法就是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確定研究選題。比如在利益均衡專題中,學生選擇了“基于沖突模型的農村土地利益沖突分析”。在政府治理專題中,有學生選擇了青島市政府治理創新作為研究選題,最終做出了“結構功能主義視角下青島市政府治理創新的路徑研究”的報告。

項目研究法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自由表達、質疑、討論和研究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和小組等多種解難釋疑,嘗試研究工作,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項目研究式教學是教師和學生雙方都參與的活動,他們都將參與教學過程之中。以課本為中心向以項目為中心的轉變,使學生在項目研究型實踐教學過程中知道自己要學什么,如何應用所學理論。在項目研究學習中,學生不是面對現成的陳述性知識或程式化的練習題,而是面對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或任務,他們需要通過自主的研究活動來回答問題或完成任務,在此過程中,他們學會了如何設計研究方案,如何根據研究內容的要求選擇合適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資料,如何處理不同類型的資料。項目研究式教學能夠讓教師和全體學生共同參與創新、探索的過程,變被動接受知識為學生主動自主地學習,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通過項目研究式教學,能夠提前體驗學術研究的過程,掌握基本的學術規范和研究方法,是實踐教學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

3 案例教學法

“從教學目的的角度看,學習目的分為六類: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案例教學方法有助于教師達到上述六種學習目的。具體而言,案例教學方法可以實現如下教學目的:獲得知識。處理具體情景的復雜性。分析與綜合,理論聯系實踐與深刻理解。將知識與技巧從課堂轉移到現實的組織;培養人際技能,如交流與傾聽;為分析問題提供了相對中立的情景;培養自信心、責任心、態度及獨立分析能力,形成智慧與判斷能力、使教學變得生動,使學生在智力與情感兩方面投入;將現實世界引人課堂。”①案例教學是一種互動式教學,通過對現實政治生活真實事件和情景的再現,融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而且,在討論和分析案例的過程中,提高了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通過論證自己的觀點和駁斥他人的觀點,可以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論證能力。

在案例討論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更多地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不應該預設最佳方案或者最優方法,以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作用。另外,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選用圖片、視頻、音頻相結合的案例,大大提升課堂的直觀性,使學生能模擬案例情景,以事件參與者的心態分析探討問題。例如,在講述行政倫理或者反腐敗等專題的時候,用一兩個警示短片或真實的反腐力作來表現,要比只講文字案例更能讓學生深刻記憶和理解。通過案例討論,學生有很大收獲。同學們說:“通過案例討論,鍛煉了自己公開陳述觀點的能力;在討論中鍛煉了思辨能力;鍛煉了歸納能力,獲取二手經驗;雖然沒有經歷真實的場景,但根據案例的描述,鍛煉了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

在案例教學中,我們運用以下三種案例:(1)引導性案例。目的是引出某一知識體系或具體知識點,激發學生對即將講授內容的學習興趣,提供問題情景,比如在講授政策主體專題時,讓學生進行角色模擬,讓學生了解政策制定者、執行者和評估者的價值觀、所處的政治環境,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學生首先進入政治和社會生活實踐當中的某個問題領域,再從問題領域走進對應的知識領域,從而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例如,在講授重大工程鄰避效應之前,可以先舉幾個學生了解的身邊的事例,學生接受起來就會生動、直觀。如上海市垃圾中轉站事件、寧波反PX事件等。在講政策議程的時候,將孫志剛事件作為引導性案例,通過該事件的發展過程,從一個私人事件轉化為公共事件,再進入政策議程的過程,使學生對政策議程的種類、觸發機制、設置途徑和策略等形成切身的體驗,增進對理論知識的理解。(2)探索性案例。在知識講授之前使用,目的在于讓學生在案例分析過程中,自由自主地尋找問題的答案,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習成就感、獨立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例如,在講政策執行的阻滯因素之前,可以讓學生圍繞“公共場所全面控煙”這一政策熱點,事先開展實地觀察,通過集體討論或獨立思考的方式,總結出到底哪些因素在妨礙著控煙政策的有效執行。在講政策調整之前,讓學生圍繞“單獨可生二胎”這一政策熱點,分析政策調整的原因和方式。(3)解釋性案例。在講授過程中使用,主要功能為:一是實現深入淺出,為抽象的理論提供一個生動的現實寫照,使學生更容易理解;二是驗證理論,證明理論邏輯是對現實邏輯的反映,解釋某一事件為什么會發生、怎么發生的,對現實事件的潛在因果關系進行推理。如學生通過對中關村科技園區企業的案例進行分析,來探討知識創新系統對大學衍生企業的影響機制。

在教學活動中,我們結合行政管理專業的特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同時,注重學思結合,按照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學模式,嘗試開展了基于問題、基于項目、基于案例的課堂實踐教學模式,積極實行問題討論式教學、項目研究式教學和案例研討式教學等開放式教學法,變單向灌輸為師生協同互動的方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積極研究,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研究能力。

篇8

關鍵詞:信息時代;高校體育;檔案管理

高校體育檔案記載了高校體育事業發展的歷程,反映出高校體育發展的“動脈”,能為高校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因此,要做好高校體育檔案的管理工作。當前,高校體育檔案管理工作中存在著觀念落后、方法陳舊、發展緩慢、缺乏系統性的問題[1]。如何針對存在的問題,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強高校體育檔案管理工作,充分發揮檔案管理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過程中的作用,是一項需要加以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目前高校體育檔案管理工作中的現狀

(一)缺乏檔案意識

日常體育檔案管理工作中,許多同志積累資料的意識很強,但缺乏檔案管理意識,僅僅把文件材料作為自己日后進行工作、提高辦事效率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將文件資料長期占為己有,久而久之,造成文件資料的丟失、亂放,甚至出現丟失的情況,以至于嚴重影響檔案的完整性[2]。

(二)文件材料收集不齊全

在高校的體育教學、科研、黨政各項活動中文件材料收集工作是首要的一環,要保證檔案材料的完整、準確、系統,只有將文件材料收集齊全才能實現;一旦文件材料收集不齊全,掌握不住檔案形成的時機,使檔案人為地分散、游離或消失,教職工需要查閱的東西找不到,久而久之,檔案室也就失去了作用。

(三)重保管、輕利用

長期以來,高校體育檔案部門從指導思想到工作安排,都過分強調收集和保管,將利用工作放在次要地位。檔案工作人員忙碌于收集、整理、防蟲、清塵等工作,而利用工作仍舊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上,只是一套案卷目錄供檢索,處于被動服務狀態。

(四)體育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水平低

體育檔案管理工作依然停留在建檔、管檔、看家守攤、你查我找的水平上,而忽視了檔案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導致了許多很珍貴、利用價值很高的體育教學科研檔案材料常年被束之高閣,不能發揮其作用。檔案工作人員忙碌于收集、整理、防蟲、清塵等工作,而利用工作仍舊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上,只有一套案卷目錄僅供檢索,處于被動服務狀態。

(五)權責不明確、分工不具體、服務意識不強

高校體育檔案管理人員的配備一般是網絡式、分層級的:學院成立了綜合檔案室,各處室系部設有兼職檔案員。然而,如果沒有完善的分工體制,這種配備就會流于形式。舉個例子,學生在校期間或者回校查詢自己的成績,去教務處,老師說:“系部有檔可查”;到系部,老師說:“系部沒有最后定稿,因為畢業前補考重修的成績是教務處錄入成績管理系統的”;去綜合檔案室,手續很多。于是學生來回跑,對學校的印象很不好,這就是檔案管理分工不明確,責任不分明造成的后果之一。

二、高校體育檔案管理工作改進措施

(一)提升高校體育檔案管理工作的地位

提升高校體育檔案管理工作的地位,主要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思考:一是提高對加強高校體育檔案建設的重要性的認識,從學校檔案管理部門到體育部(系)都應從為學校改革與發展服務,培養合格高級人才的高度來認識體育檔案管理;二是建立體育檔案管理系統,體育部(系)設置兼職檔案員崗位,校檔案室負責設立專門的體育檔案類別,進行分類指導;三是培養體育教師樹立檔案意識,及時將工作中有價值的體育活動信息以各種檔案形式儲存,形成有效的體育檔案信息源和管理網絡。

(二)加強宣傳,增強高校體育檔案意識

高校體育檔案工作需要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參與。因此必須通過廣泛有效的宣傳,讓高校全體體育系教職員工了解檔案知識,了解黨和政府關于檔案工作的方針、政策,掌握檔案法律、法規的內容,不能把檔案工作變成“被遺忘的角落”。檔案室人員不能“坐享其成”,只等各部門檔案員來交檔案資料,應深入基層培訓全校專(兼)職檔案工作人員,指導和協助他們做好日常檔案材料的收集和立卷工作。

(三)加強檔案信息資源的組織、深化服務職能

體育檔案信息經過編輯、整理、研究是一種檔案化和檔案信息再生的過程,可以使檔案增值,最大限度挖掘其再利用價值。以便開展多層次的咨詢服務。檔案的咨詢服務就是檔案管理人員接待利用者,解答利用者提出的問題,幫助利用者找到利用檔案,為利用者出具證明、代查等服務。如建立咨詢臺、電話預約服務、有針對性地提供面對面式遠程查詢。多媒體和互聯網查詢服務。利用檔案光盤或通過電子信息傳送利用信息閱覽,復印遠距離傳送資歷證明。從而,代替了利用者的前期勞動,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利用者的實際需求。

(四)推進檔案工作的信息化,早日實現資源共享

1.要充分利用“信息高速公路”發展的契機,加大基本建設投入,全面推進高校體育檔案信息管理的系統化,將體育檔案信息駛上“公路”,實現體育檔案信息資源的快速共享。

2.要運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網絡知識,改進體育檔案著錄方法,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自動化體育檔案檢索系統,加快檔案資料的傳輸效率,提高體育檔案信息系統的質量。

3.要構建高校體育檔案管理安全系統。要確保電子檔案的完整性、不可抵賴性,達到安全、保密要求[3]。

4.引進、培養人才,加強檔案隊伍建設。高校體育檔案工作信息化,人才是關鍵。高校體育檔案工作信息化,對檔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大量的信息處理人員,信息分析與研究人員,數據庫建立與維護人員,計算機軟、硬件人員,網絡環境創建與維護人員,信息服務人員等。因此,高校檔案部門應重視引進、培養體育檔案人才,加強檔案隊伍建設,提高檔案人員的綜合素質,培養一支知識全面、一專多能、有開拓精神的復合型人才隊伍,從事檔案信息的管理、開發工作,適合檔案工作信息化的需要。盡管高校體育檔案工作信息化建設會遇到種種困難和障礙,但知識經濟時代,高校檔案工作信息化是必然的趨勢。[4]

5.建構高校體育檔案內容體系。針對高校體育工作實際,檔案內容體系要包括體育教學、群體活動、師資隊伍建設、體育設施管理、運動訓練、運動競賽、體育科研、體育社會實踐、體育社團活動、體質健康調查、體育網絡建設等。在上述類別中又可分為若干分目錄,在若干分目錄中又可分為子目錄。反映高校體育檔案內容體系的形式也應多樣化,如文字材料、聲像材料、實物材料等。通過建立規范化的檔案體系,促進高校體育檔案工作向系統化和科學化方向發展,充分發揮體育檔案的整體功能。

三、結語

檔案管理工作是高校體育整體工作中的一項薄弱環節,同時又是一項亟待提高與發展的體育工作,體育檔案作為高校檔案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必須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要做好這項工作,首先是重視,其次是投入,再次是管理。只有把體育檔案管理同高校體育事業發展目標緊密結合,才能真正發揮高校體育檔案管理的效益。

【參考文獻】

[1]陳國紅.高校體育檔案管理工作的現狀與對策[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2006,(54).

[2]蔣靜.高校檔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黑龍江史志,2007,(12).

[3]趙靜,魏瑞芹.談信息化時代的檔案管理[J].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l).

篇9

問題一:導學案教學過程中忽視學生認知能力,預定的教學目標不能按時完成。在物理課堂上,時常會出現預定的學習目標不能完成,其原因是教師在整個過程中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自主學習能力,相信學生可以應對討論的問題,老師過分扮演引導的角色,忽視了學生的認知基礎,而事實上物理在高中學習中學生一直是作為難學的學科,物理學習不僅要有語文的分析能力還要用縝密的邏輯思維及巧妙的數學方法進行運算。在課改前物理課教學過程中確實是只注重老師講解,而學生被動的聽,沒能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現在應用學案教學,學生可以自由研討問題了,但是一直以來學生的學習過程依賴于老師,沒有養成自己動手自主學習的能力,認知能力差。即使老師已經把本節課內容設計成相應的學案并提前下發到學生手中,但課堂上學生還是存在自主學習能力不足及抽象思維欠缺的現狀,使教師在課堂上不得不多花一些時間來講解,一節課就40分鐘既要給學生討論的時間又要進行必要的講解往往使教學目標不能按時完成。

問題解決措施:我們一定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從實際出發不能過度放任學生,雖然我們是想鍛煉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但學生的認知能力不是靠一兩節課就能培養出來的,這需要我們循循漸進,不能急于求成,由于學生基礎知識不扎實,抽象思維能力差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生進行探究問題時要張弛有度,不能任其放任自流,浪費時間做無用功,也不能收的太緊,完全由老師解決問題最終又變成了一言堂,回到了過去的教學模式。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多注重學生分析問題及抽象思維的訓練,并在課堂上幫助學生控制時間和進度,對自學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個別指導。只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了解學生的認知基礎才能使課堂更緊湊、更高效,使我們的預定教學目標能按時完成。

問題二:小組合作探究過程存在合作意識不強,少數在思考、多數看熱鬧的現象。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時,一般都要按成績將全班學生進行重新分組,為了使各討論小組間力量均衡,組內成員的水平層次都應有所不同,四個同學為一個學習小組,在老師指導學生完成“學案自學”步驟后,教師要組織學習小組的同學進行問題討論與交流。這個步驟里通常老師要做好“一幫一”的小組合作學習協調工作。通過分組討論,實現學生互相幫助,取長補短,人人受益的目標。分組討論中出現了成績差的同學由于自卑閉口不答,猶如旁觀者,而成績好的同學積極動腦只顧自己討論得熱火朝天,根本沒有體現合作的意識,沒有達到分組討論的目的。

篇10

1.1德育課程教學案例的概念。所謂教學課程案例,其實是對于實際教學過程中所產生的情況進行預設,通過真實情境的展示來反映整個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問題。課程教學案例設計是對于教學整體動態的把握,其中包含著可能產生的問題以及問題的解決方法,對于一些疑難情景進行真實獨特的還原展示;此外,設計的德育課程教學案例一定要是真實、典型的案例,通過案例可以讓學生產生許多感悟或者啟示,在此要突出案例教學的真實性要求,德育課程教學案例設計展示的是一些真實發生的事件,還原疑難情景,創設真實發生的實踐情況。[1]

1.2德育課程教學案例設計思路。在德育課程的教學案例設計中,設計者要通過對于教學案例標題、背景、問題、過程以及結果進行反復思考,最終設計出最佳的案例。

1.2.1教學案例標題、背景以及問題設計。教學案例的標題設計過程中,一般可以選取此案例中較為突出的事件來做代表,或者可以縱觀整個事件,提煉出事件主題來擬題。在事件分析過程中,要首先向學生說明案例真實發生時的背景情況,包括當時的時間、人物、地點等,介紹事件的緣起,并大致分析案例中的事件、地點、人物各自有著怎樣的特點,重點在于說明此案例發生是否與一些外在原因有關。在設計問題方面,案例應當具體鮮明的呈現出問題的緣起、問題具體是什么以及問題產生的原因等。案例中的問題應當闡明主題,并且要在德育課程教育中“以生為主”的生本教育方式,注重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并試著解決問題,這樣,學生可以通過分析問題來進一步明確課程案例教學的目的所在,全面開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潛能。

1.2.2教學案例過程以結果分析。在課程設計中發現問題所在之后,如何合理有效的解決問題就是重中之重。在教學案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詳細的向學生們介紹學習內容,突出對于問題的解決方法,對于其中的一些疑難情景進行深度剖析,同時也要展現出德育措施具體的實施結果,根據教師與學生不同的體會與反應進一步總結分析。[2]切不可想當然的解決問題,德育課程除了課程教學,更重要的是對與學生心理認知程度、動腦思考程度的一個提升。德育課程教學工作者可以對學生以問卷的方式進行教學方式的反饋,從而反思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有沒有徹底被解決;一些案例能不能真正的關注學生所需;學生是不是對于課程安排可以有效的消化吸收等。

2.技工學校德育課程學情分析

2.1德育課程授課對象分析。德育課程面對的學生涉及專業廣泛,學生表現也不盡相同。一些學生因為對于德育課程認識不足,所以較為缺乏信心,更有甚者認為技工學校旨在學習技能,而忽視對于這門課的學習;另外一些學生的文化基礎相對較差,對德育課程教學中產生厭學的情緒;一些作為獨生子女的學生缺乏艱苦創業的精神,對于物質享受追求較高,相對來說做事情吃苦能力較弱,缺乏恒心與毅力;還有一部分學生自律能力弱,對學校的管理制度明知故犯。

2.2德育課教學內容分折。技工學校的與課程的教學內容依據學生的入學時間等情況,大致分為三部分:以“思想品德教育”為主的第一冊德育教材;以“經濟政治與社會常識教育”為主的第二冊德育教材以及以“職業道德與就業教育”為主的第三冊德育教材。大致來講這些教材的內容都是為了幫助學生提高職業道德、樹立優秀的思想品德以及社會、經濟以及政治方面的整體素養,對學生的價值觀、職業觀都有著完善的作用。[3]

3.德育課程教學案例示范

3.1以教師為主導講授案例。以教師為主導的教授案例對教師提了更高一層次的要求。在教師設計案例的時候就要對整個教學內容進行分析把握,從而設計出與教學案例實際相符的案例。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主導者,分析講授整個案例內容。通過教師自主的準備,在課堂上向學生們講授這個案例,可以使得學生們樹立起“社會主義職業道德規范最根本在于集體主義原則”的理念,從而對職業道德規范理解更加透徹。

3.2互動交流式教學案例。“生本”的教學方式與以往截然不同,教師要致力于將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與學生交互式的學習教學會讓學生親身體驗到知識的趣味以及厚實;另一方面,老師上課的時候與學生之間的交互作用則是影響了整個教學過程的一環,技工學校德育課程教學要靈活的利用這種交互交流式教學,激發學生潛能,增加其對知識的掌握。

4小結

德育教學課程案例,其實是通過對實際教學過程所產生的情況進行預設,通過真實情境來反映整個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課程教學案例設計是對于教學整體動態的把握,其中包含著可能產生的問題以及問題的解決方法,對于一些疑難情景進行真實獨特的還原展示。教師應當明確德育課程所面對的學生基本情況以及這門課程的基本內容,在德育課程的教學案例設計中,通過對于教學案例標題、背景、問題、過程以及結果的反復思考,設計出最佳的案例,促進技工學校學生產生對德育課程的積極興趣,并提高其整體思想道德素養。

作者:孫錦媛 單位:太原市高級技工學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