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區人才工作調研報告范文
時間:2024-01-15 17:49: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縣區人才工作調研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尤其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飛躍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民的健康觀念不斷增強,醫療衛生保健需求與衛生資源不足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高等醫學院校應當主動為新農村建設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應用型人才。本課題通過對浙江省湖州市農村社區醫療衛生現狀的調查,根據農村社區居民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積極探索定向農村社區培養的臨床醫學教育新模式。
1 湖州市農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現狀分析
2007年10月至2008年8月我院組織了專門人員對湖州市農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臨床醫生進行了調查,遂對調查資料、數據以軟件SPSS12.0.1進行了統計和分析。
1.1 農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臨床醫生基本情況 目前全市農村共建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1個,社區衛生服務站667個,覆蓋農村人口190.973萬。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技人員2010人,其學歷結構本科不到1%,大專占19.6%,中專學歷占47.4%,高中及無學歷占32.5%;而社區衛生服務站有2067名衛技人員,多為上世紀70年代經過短期培訓上崗的“赤腳醫生”,絕大部分無正規醫學專業學歷,占全市鄉村衛生服務機構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42.7%。衛生服務站人員年齡結構老化。預測未來5年全市社區衛生服務站將有916名鄉村醫生退休,占44.3%;未來10年將有1290名鄉村醫生退休,占62.4%。調研中發現,湖州市各縣區對社區衛生服務站已進行統一規劃站點建設,配置了必要的醫療儀器設備,但軟件建設明顯不足。實地走訪的社區衛生服務站能開展農村居民的基本醫療、健康體檢、預防接種等工作,多數衛生服務站雖建立了社區居民健康檔案,但社區醫生在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婦兒保健、衛生安全服務等方面的工作都未能開展。一些基本儀器設備無人操作。總體而言,目前的社區醫生缺乏健康促進知識和能力。
1.2 農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現狀分析 (1)臨床醫生數量不足。湖州市農村每千人口擁有臨床醫生數僅為1.25人。可見湖州市農村社區臨床醫生總量明顯不足,與當地經濟和人們生活水平不相稱,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而且未來五年內將有916名鄉村醫生退休。(2)臨床醫生素質較低。據我們對湖州市農村社區的調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臨床醫生的學歷以中專以下為主,占66.1%。現今農村80%以上的醫生具有鄉村醫生資格,村醫生大多是上世紀60年代初培養的初級衛技人員,即所謂的“赤腳醫生”,通過進修考試取得了鄉村醫生行醫資格,還有一部分未經過系統醫學教育的人員也在從事鄉村醫生的工作;在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醫生中仍有約20%的人沒有取得鄉村行醫資格。(3)臨床醫生職稱結構不合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臨床醫生初級及以下職稱占79.97%。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醫生均無職稱,并且湖州市農村社區臨床醫生的職稱比例嚴重失調,初級:中級:高級為80:18:2。(4)村衛生室臨床醫生年齡老化。村衛生室臨床醫生年齡結構不合理,在1843人中,50歲及以上的有1290人。占70%,25歲及以下者只有6人,只占0.3%。
1.3 農村社區醫生奇缺的原因分析 (1)長期以來我國的醫學職業技術教育主要定位于中專層次。從1949年至1999年的50年間,浙江省只有三所醫學本科院校和一所醫學專科學校,其余全部是中專教育。大專及以上學歷醫學畢業生只能滿足于縣級及以上醫院。(2)千軍萬馬涌向大城市。由于我國還在發展中國家之列,城鄉之間還存在很大的差異,多年來本科畢業生幾乎都到了地市級及以上醫院,專科畢業生大都到了縣區級及以上醫院,連中專畢業生也千方百計向大醫院“投檔”。到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今天,全省大多數中專學校升格為大專乃至本科院校,大量專科及以上學歷的醫學畢業生擁向了城市,他們寧可改行也不愿到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工作。(3)“下鄉”醫務人員保障機制不落實。由于湖州市農村社區部分地區鄉鎮衛生院“改制”,到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尤其是村衛生室工作的醫護人員的工資和生活待遇得不到保障,也是造成醫學畢業生下不了鄉的一個重要原因。
2 定向培養是醫學教育改革的方向
定向社區醫學教育是一種根據社區人群與個體衛生保健需求,組織衛生人員培訓的教育制度。為改變農村社區醫療衛生服務薄弱的問題,我院在市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就定向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農村社區醫生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嘗試。從2007年開始招收第一批定向培養生129名,今年又招收了160名,其中40名是寧波市衛生局委托我院培養的,經驗介紹如下。
2.1 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是關鍵 我們從2006年10月到2007年1月對湖州市農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臨床醫生進行了全面調查,并撰寫了《湖州市農村社區醫生人力資源現狀調查分析及其對策的調研報告》,市政府根據調研報告立即召開專題會議,為研究解決農村社區衛生人力資源的不足,提出由湖州師范學院醫學院承擔為農村社區培養醫學人才的任務。2007年3月22日,湖州市政府下發了“關于定向培養農村醫生工作的意見”的文件。在市衛生局和湖州師范學院有關部門的統一協調下,定向培養農村社區醫生的設想很快得到省教育廳的批準。2007年9月第一批定向農村社區的,臨床醫學專業學生129名被招入學,從此,我院為農村社區定向培養臨床醫生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2008年又招收了160名,其中40名為寧波市衛生局委托我院培養的。
2.2 制訂定向培養規劃 根據湖州市現有農村平均每千人口擁有臨床醫生數只有1.25人的狀況,而且在未來5年內每年將有近200名鄉村醫生退休,因此,我們在制訂農村社區醫生定向培養規劃時,本著基本滿足農村社區衛生服務需求的原則,既要有每年培養的計劃,也要考慮到每年有其他醫學院校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的補充。所以我們擬訂了在今后5年內每年定向培養臨床醫學專科專業學生150名,第一年招收120名,加上其他高校,臨床醫學畢業生的補充,這樣就能夠滿足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的需求。
2.3 政策保障措施的落實 為了確保落實定向招收學生畢業后能到農村社區安心工作,湖州市政府專門下發了《湖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定向培養農村社區醫生工作的意見》,采取以下幾項主要措施:一是湖州市轄區范圍招收的定向生培養費由政府承擔;二是逐級上報定向計劃,由村衛生室根據臨床醫生需求量上報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再由鄉鎮衛生院上報縣區衛生局,最后由市衛生局公布生源指標;三是每一位定向學生在招生錄取時必須與各縣區
衛生局簽訂協議書。由于政策保障措施得到落實,能使第一批定向培養的學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使學生學習安心、學生家長放心、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信心。
3 農村社區衛生服務需求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根據《浙江省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試行)》和湖州市農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主要服務內容,結合當前我市農村社區衛生服務工作開展情況和存在的問題,臨床醫學(社區醫學)人才培養應緊扣農村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內容和工作特點。為此,臨床醫學(社區醫學)人才培養方案重點突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3.1 注重“三種能力”的培養 從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三大類十二項工作內容來看,主要包括基本醫療保健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和公共衛生管理能力,根據調研了解到,對于一名農村社區醫生來說,基本醫療只是社區衛生服務的一部分,其知識要求是“基礎水平,全面覆蓋”,為達到這一目的,培養方案除設置臨床醫學專業基本課程外,重點加強了社區營養與保健、預防醫學、康復醫學、衛生法學、全科醫學、衛生事業管理等課程的教學,緊縮醫學基礎課程學時數,著重加強學生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和衛生管理知識,提高學生健康宣教和公共衛生管理能力。
3.2 加強“三種意識”教育 三種意識即專業思想意識、服務農村意識和綜合衛生服務意識。調研中普遍反映。作為農村社區醫生必須樹立扎根農村、服務農村的思想,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這樣才能真正成為一名優秀的鄉村醫生。因此,學校應通過課堂教育、主題班會、社會實踐等形式,加強學生專業思想教育,增強他們的使命感、責任感意識,加強學生扎根農村、服務農村的思想理念。使學生把自己從“醫生”轉變為一個“農村社區衛生服務者”,培養學生綜合衛生服務意識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使他們真正成為農民的知心朋友。
篇2
截止10月15日,共收到各旗縣區林業局、局機關各科室、所屬各單位和局領導班子成員提交的調研報告50篇,其中林業建設類20篇,資源保護類14篇,林業產業類5篇,林業改革類7篇,基層基礎建設類4篇。
市林業局通過召開調研報告評審會,評出優秀調研報告26篇。這些優秀調研報告涉及林業建設、資源管理、濕地保護與利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國有林場改革、林業生態工程資金管理、公益林管護機制、林業產業、森林公安執法規范化建設等內容。
據了解,該主題研討會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一是在林業建設方面,提出了“三個轉變”,即林業建設指導思想由生態為主向生態優先、突出經濟效益轉變,經營管理由分散經營向規模治理集約經營轉變,組織形式由全民動手向專業隊伍、公司制轉變;
總結了目前市的四種成功沙地治理模式,針對目前治沙存在的治理難、保護難等問題,提出了增加治理資金和科技投入,加快發展沙產業等對策;
在經濟林建設方面,提出了在坡耕地大力發展經濟林,加大節水經濟林建設力度,加強經營管理等建議;
提出了在生態建設中借鑒德援項目參與式規劃、契約化管理、加強資源開發利用等建設管理模式的建議;
從增加生態建設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角度提出拓寬投資渠道、理順資金運轉渠道的建議。
二是在資源保護方面,圍繞當前現行采伐管理制度與林業生產實際的矛盾,從森林采伐限額管理、森林采伐技術規程、簡化審批環節,規范管理三個角度提出了森林采伐管理改革的建議;
提出了提高征占用林地定額指標、下放審批權限、提高林地補償標準等建議。
從我市濕地保護與利用的實際出發,提出積極爭取國家濕地保護資金,加大濕地保護宣傳力度,加快國家濕地保護立法步伐的建議;
從國有、集體和個人公益林管護角度,提出了進一步加強護林員管理,吸納人才強化隊伍建設,改善護林員生產生活條件,完善牧民補償機制維護公益林穩定等建議;
在規范森林公安執法方面,提出了加強信息化建設、強化執法培訓和執法監督等切實可行的對策。
對林改后如何創新機制加強森防工作,提出了建立區域間聯治聯檢機制、建立社會化防治機制等八個方面的對策;提出了加強基層撲火隊伍建設的建議。
三是在林業產業發展方面,針對目前林產業基地化水平低、產業政策體系、服務體系不完善等問題,提出了提高產業基地建設質量、大力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品牌戰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高信息化服務水平等對策。
四是在林業改革方面,調研提出了建立林業經濟合作組織,促進森林資源增長,完善管護機制,加強木材采伐監管,規范木材有序流轉,轉變政府職能等舉措;
提出將林業專業合作社組織納入新型市場主體管理,實行備案登記,出臺扶持林業專業合作社組織發展政策,安排專項資金,扶強扶大一定規模的林業專業合作社等建議。
在國有林場改革方面,提出創新經營機制、盤活林地資源、承攬綠化工程、化解債務等對策和建議。
篇3
今年以來,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
一、及早研究部署,分解落實任務
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更加高度重視煤炭工業和煤礦安全生產工作,市委二屆八次全會、市政府第七次全會和全市安全生產工作會議對煤炭工業和煤礦安全生產作出部署,市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多次深入煤礦企業調研檢查、親自參加重大煤礦事故應急救援工作,對切實抓好煤礦安全生產作出明確指示和要求。我們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于1月7日召開全市煤礦安全生產工作會議、1月9日下發《*市煤炭工業局2009年工作意見》(昭煤發〔2009〕1號),對2009年煤炭工業和煤礦安全生產工作作出全面安排部署。在此基礎上,將全年工作任務分解下達到各產煤縣區,與各產煤縣區煤炭主管部門簽訂了工作目標責任狀。
二、扎實開展煤礦節后復工復產和“兩會”期間安全工作
一是及時安排部署。年初下發文件,對全市煤礦節后復工復產和“兩會”期間安全工作作出部署。并于2月27日召開全市煤礦節后復工復產工作座談會,聽取各縣區工作情況匯報,對全市煤礦節后復工復產和“兩會”期間的煤礦安全生產工作進一步作出安排部署。二是加強統計調度。建立了煤礦節后復工復產情況日報制度和“兩會”期間24小時值班制度,及時收集掌握煤礦復工復產安全工作情況,切實加強了應急值守工作。三是強化督查檢查,促進工作落實。組成3個督查組,從2月23日至3月5日,對各縣區開展煤礦節后復工復產和“兩會”前安全生產工作情況進行了專項督查檢查。各縣區認真貫徹落實省、市關于煤礦節后復工復產和“兩會”安全生產工作部署和“五個從嚴”要求(從嚴制定驗收標準、從嚴落實人員責任、從嚴審查相關證照、從嚴監管特員、從嚴監管工人培訓)”,嚴把復工復產驗收關口,有力促進了節后復工復產和“兩會”期間的煤礦安全生產。
三、克難攻堅,繼續組織開展煤礦瓦斯治理攻堅戰
今年以來,我們認真貫徹《*市人民政府關于深化煤礦瓦斯治理攻堅工作的意見》,把瓦斯治理作為煤礦安全生產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措施推進煤礦瓦斯治理。一是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發改委等四部門關于開展小煤礦瓦斯專項治理工作部署,與市發改委、能源局、煤監*分局聯合制定了《*市煤礦瓦斯治理工作方案》,計劃用3年時間開展全市煤礦瓦斯專項治理工作,全面提高瓦斯防治水平,保障安全生產。二是加大力度推進煤礦瓦斯遠程監控聯網工作。目前,全市煤礦瓦斯監測監控系統實現了應裝盡裝,鎮雄縣、威信縣共有48個煤礦實現了礦、縣、市三級聯網,市級煤礦瓦斯遠程監控平臺與省實現了瓦斯實時監控數據聯網傳輸。其他縣區正在積極推進縣、礦聯網工作。三是深入開展高瓦斯、煤與瓦斯診斷治理工作,督促高、突礦井開展瓦斯治理專項設計,制定治理方案。目前相關工作正在有序推進。四是在全市范圍內確定了12對礦井,全面啟動瓦斯治理“雙百”工程示范礦井建設。相關工作正有序推進。五是邀請重慶煤科院瓦斯治理專家,開展了全市煤炭主管部門領導、技術人員和煤礦企業技術負責人參加的瓦斯治理技術專題講座。針對*煤礦瓦斯災害嚴重、瓦斯事故多發的實際,于6月5日與重慶煤科院就開展瓦斯治理及煤炭開發技術合作進行座談,擬加強合作,充分利用其人才資源和技術優勢,強力推進全市煤礦瓦斯治理工作。六是全力推進煤礦技術管理。啟動了全市煤炭行業專家人才庫和煤礦技術檔案建設工作。開展了規范煤礦采區設計和圖紙交換工作專項培訓,共培訓了4期、406人。
四、全力推進煤炭資源整合工作
在20*年各縣區煤炭資源整合方案通過省級審批的基礎上,把煤炭資源整合工作作為今年的重點工作任務來抓,切實加大了督促和指導力度。根據市政府的安排,分別于4月、6月開展了2次專項督查。每次組織工作組到縣區檢查工作,都把煤炭資源整合工作作為重要檢查內容來落實。局領導尤其是主要領導多次深入重點縣區開展煤炭資源整合工作專題調研和指導,幫助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各縣區根據省、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公告了煤炭資源整合方案,制定了煤炭資源整合方案實施意見,切實加大工作力度,著力推進整合協議簽訂、企業名稱變更、采礦權變更、礦井改擴建設計等工作。目前,全市共有13個煤礦變更了企業名稱、41個煤礦變更了采礦許可證、104個煤礦簽訂了整合協議、9個整合主體煤礦與政府簽訂了整合工作協議、133個煤礦啟動了地質勘查工作(其中48個煤礦已完成)、79個煤礦啟動了礦井初步設計(其中5個煤礦已完成)。
五、深入開展杜絕煤礦較大以上事故專項整治活動
根據3月23日全市安全生產緊急視頻會議精神和關于開展杜絕較大以上安全事故專項整治活動工作部署,制定了《杜絕較大以上煤礦事故專項整治活動方案》(昭煤發〔2009〕13號),以“鐵腕整治安全隱患,創建平安和諧煤礦”為主題,以“杜絕較大以上事故,努力減少一般事故”為目標,從4月10日至7月底在全市開展為期100天的杜絕較大以上煤礦事故專項整治活動。各縣區及時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成立活動領導組,制定工作方案,扎實推進了專項整治行動相關工作。為推進活動取得實效,根據市政府的安排,我局牽頭,與煤監*分局、國土局、公安局、安監局共同組成7個工作組,從4月7日至17日深入7個重點產煤縣區開展煤礦安全生產聯合執法檢查活動,對相關縣區貫徹3月23日全市安全生產工作緊急視頻會議精神、開展煤炭資源整合、煤礦復工復產、“一通三防”、瓦斯治理、雙回路建設等11個方面的情況進行了全面督查檢查,共檢查煤礦礦井40對,下達執法文書38份,查出隱患284條(其中:“一通三防”和瓦斯治理132條、頂板管理88條、機電運輸37條、其他27條),對查出的煤礦隱患和問題督促相關縣區落實責任人,切實加強了整改。
六、深刻吸取鎮雄縣茶山煤礦“5·15”重大瓦斯爆炸事故教訓,采取緊急措施推進煤礦安全生產
鎮雄縣茶山煤礦“5·15”重大瓦斯爆炸事故發生后,為深刻吸取事故教訓,我們認真貫徹上級領導的重要指示和批示、5月16日鎮雄五德會議、5月18日全市安全生產緊急視頻會議和《*市人民政府關于開展全市煤礦安全生產大檢查的緊急通知》(昭政電〔2009〕11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做好當前煤礦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昭政辦發〔2009〕70號)精神,迅速采取緊急措施,推進煤礦安全生產。一是與煤監*分局聯合組成4個工作組,對各縣區開展煤礦安全生產大檢查情況進行專項督查,共檢查礦井29對,查出各類安全隱患和問題266條,下達執法文書34份,對2個煤礦實施了經濟處罰,有力推進了全市煤礦安全生產大檢查活動各項安排部署落實到位。二是于5月25日將省聯合調查組關于鎮雄縣茶山煤礦“5·15”重大瓦斯事故防范措施轉發各縣區,要求認真抓好貫徹落實,切實整改煤礦安全生產的突出問題,確保安全生產。三是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市關于開展“安全生產年”和“三項行動”的部署和要求,研究制定《全市煤炭行業安全生產年和“三項行動”實施方案》,在全市再掀整治風暴,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年“三項行動”,全面深化煤礦安全整治,立足于查大隱患、防大事故,以礦井“一通三防”、瓦斯治理措施落實、整合關閉礦井和“三超”礦井監管為重點,嚴查安全隱患、嚴處違法行為,對存在安全問題的礦井堅決停產整改,對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礦井堅決停產整頓。四是開展清理打擊煤礦違法違規建設和生產行為、清理整治煤礦通風安全隱患、清理打擊煤礦“三超”“三違”行為等“三項清理”。
有關工作正在進行中。五是建立“兩項制度”,推動“兩個主體責任”落實,推進管理到位。下發了《*市煤炭工業局關于建立煤礦“一通三防”督查檢查工作制度的通知》(昭煤發〔2009〕31號),對各級監管部門開展煤礦“一通三防”督查檢查的內容、時間安排等作了全面系統的規范。下發《*市煤炭工業局關于在全市煤礦企業全面推行安全生產承諾制的通知》(昭煤發〔2009〕39號),建立了煤礦安全生產“雙承諾、雙保證”制度,即:煤礦企業每年初向政府承諾切實履行安全生產主體責任,保證不發生煤礦事故。凡發生一次死亡3人以下事故,每死亡1人,向政府交納10萬元違約金;發生一次死亡3人及以上事故,每死亡1人,向政府交納20萬元違約金,并對事故煤礦實施關閉(停);發生重大及以上事故的,除向政府按每死亡1人交納20萬元的違約金外,關閉事故礦井。煤礦企業的年度度生產承諾書和安全生產工作方案按昭政辦發〔2009〕70號文件規定的時限內上報相關部門。政府同時向煤礦企業作出承諾,保證為煤礦企業提供優質服務,營造良好的投資辦礦環境。六是切實加強了汛期煤礦安全工作,嚴防發生水害事故。七是督促各縣區抓緊制定應整合關閉礦井的關閉計劃,對今年應整合關閉礦井嚴格按程序、按標準、按時限實施關閉。切實加強對應整合關閉礦井的嚴密監控,嚴防其突擊生產引發事故。對因監管不力,導致應整合關閉煤礦發生死亡事故的,從嚴、從重追究有關責任人員的責任。八是開展安全監管業務培訓。根據市政府主要領導的指示精神,于6月18日至7月2日組織各縣區煤礦安全監管部門分管領導、執法人員、鄉鎮煤管所長、高突礦井及20*年以來發生過瓦斯事故煤礦的駐礦安監員共167人進行了以煤礦“一通三防”隱患識別為主要內容的監管業務培訓。
七、統籌兼顧,全面推進行業管理和安全監管相關工作
一是堅定信心,抓實措施,全力鞏固和推進采煤方法改革、支護改革、裝備建設、骨干煤礦建設等工作,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中。二是加大力度開展煤礦安全培訓工作。依托市縣煤礦安全培訓中心,共開展培訓97期、9307人次。其中:特員培訓9期、994人;煤炭專業函授大專班3期、319人;瓦斯監控系統操作員培訓6期、617人;指導幫助各縣區培訓新工人崗前培訓79期、7377人次。三是開展煤礦轉讓承包清理整頓工作。認真貫徹《*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市煤礦轉讓承包審查程序實施意見》,對清理規范煤礦轉讓承包行為工作進行全面部署。并組成4個工作組,于5月6日至5月11日對各縣區開展清理規范工作的情況進行專項督查。目前全市共有119個煤礦存在轉讓行為、1個煤礦有承包行為,其中:入股38個、收購49個、聯合4個、重組28個;已辦理相關轉讓手續的1*個、未辦理相關轉讓手續的11個。對未按規定辦理轉讓手續的,各縣區正督促煤礦抓緊辦理。四是開展2009年度煤礦安全隱患治理配套資金項目申報工作。與市財政局、市經委聯合發文,及時組織各縣區申報2009年度煤礦安全隱患治理配套資金項目申報工作,共匯總上報了37個項目,申請補助資金3155萬元。五是根據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對鎮雄縣煤炭產業發展開展專題調研,形成了《鎮雄縣煤炭產業發展專題調研報告》,提出了推進鎮雄縣煤炭產業發展的意見和建議供市委、市政府決策參考。六是繼續為重點煤電、煤化工項目建設(籌建)提供行業管理服務,推進項目建設(籌建)工作進度。
八、認真落實“今日*效率提升年”要求,全面推進機關建設
篇4
一、主要任務完成情況
(一)檔案法治建設
1、加強檔案法規制度建設。貫徹實施檔案工作政策法規和行業標準,及時轉發并嚴格執行上級業務規范文件,制定下發了《縣檔案局“七五”法治宣傳教育規劃(2016—2020年)》《縣檔案局關于加強領導干部公務活動檔案管理工作的通知》《縣檔案局關于加強縣民貿公司檔案規范管理的函》《縣檔案局關于做好抗震救災工作文件材料收集歸檔工作的通知》《縣檔案局關于認真做好縣“8.8”地震抗震救災檔案資料收集整理工作的通知》《縣檔案局關于精準扶貧檔案片區指導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文件,進一步規范完善依法行政相關制度。
2、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嚴格按照縣委縣政府部署,明確規范性文件全面清理具體工作的范圍、標準、節點,全力做好文件的查閱、利用、服務,確保縣政府文件全面清理工作到位。認真做好規范性文件清理備案、審查工作,及時清理上報行政審批和行政處罰事項等部門權力清單責任事項,落實責任清單,按時填報行政權力運行情況。及時清理公示本單位機構概況、領導職責、財務信息、法律法規、工作動態、便民信息等政府信息,將檔案工作全面置于群眾監督之下。健全執法人員學習教育制度,每年定時進行執法人員審核、培訓,要求執法人員做到自己的執法符合國家法律法規,證據確鑿,無越權處罰、變通處罰等問題。
3、深化檔案法制宣傳。認真貫徹實施省、州《檔案法制宣傳教育第七個五年規劃》,結合“七五”普法,堅持會前學法,制定年度學習計劃,落實學習任務和內容,每年集中學習憲法、檔案法規法紀及規范性文件等不少于12次。按照“誰執法、誰普法”工作要求,積極開展依法治縣及法治示范單位創建活動,結合駐村幫扶、檔案業務指導、培訓等工作,采取多種形式開展檔案法制宣傳活動。結合每年檔案法制宣傳主題,安排部署“6.9”國際檔案日宣傳活動,征訂宣傳資料,制定下發了宣傳活動方案,征文活動通知,發放檔案法規宣傳資料1000余份。結合主題黨日活動,組織召開檔案法規知識專題學習討論活動,利用門戶網政府信息公開平臺、微信、短信等持續發送檔案法規知識。進一步健全完善單位“法律圖書角”,及時更新《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等涉及法律法規、檔案業務、民族政策、惠民知識的書籍、報紙、雜志期刊,為干部職工日常“充電”提供了學法陣地,進一步增強了干部職工知法守法意識。
4、強化檔案執法檢查。結合重點工作任務,每年開展檔案執法檢查,組織檢查組對全縣機關、鄉鎮開展檔案執法檢。檢查內容包括年度檔案工作目標管理責任、檔案室規范化管理、精準扶貧檔案管理和災后恢復重建檔案工作情況等。檢查中對存在檔案管理方面問題的單位發出《檔案行政執法檢查限期整改通知書》,提出整改意見和整改要求,限期進行整改,有效地增強了全縣的檔案管理意識。目前我縣無檔案違法違紀案件發生。
(二)檔案資源建設
1、加強檔案資源的接收和征集。立足現有的館藏資源,不斷加強民生檔案、特色檔案、重大活動檔案和到期檔案資料的接收與征集。十三五期間接收進館民宗局、財政局、計生局、農水局、永和鄉、法院、紀委等20多個單位、鄉鎮文書檔案7832(卷、盒)、會計檔案1528盒、項目檔案1135盒、訴訟檔案2367盒、榮譽、照片、實物、光盤等4000余(張、件),整理接收抗震救災檔案500余盒,整理進館資料566冊。并嚴格按照紙質檔案和數字化副本“雙套制”要求進行檔案接收。截止2019年12月,縣檔案館館藏檔案106個全宗69730(卷、盒)、資料6236冊。
2、規范機關檔案形成和管理。一是強化日常業務指導監督檢查工作。每年深入機關單位和鄉鎮指導督查150余人次。及時轉發《省檔案工作規范化管理辦法》,制定下發年度檔案工作要點、《縣檔案局關于加強汛期檔案安全工作的通知》《縣檔案局關于開展檔案執法檢查的通知》等文件,進一步完善檔案工作機制。二是加強機關檔案室規范管理。結合精準扶貧、抗震救災、災后恢復重建項目檔案專項指導督查加強對機關檔案室規范化管理工作檢查考核,提升檔案館和機關企事業單位檔案管理水平。重點對縣人社局、縣規劃局、縣水務局、縣衛生局、縣防震減災局等涉民單位進行業務指導督查,幫助修訂完善《文件材料收集范圍及檔案保管期限表》《機關檔案分類方案》等檔案工作制度,以及文書檔案、科技檔案、會計檔案等的規范整理。三是全力抓好機改和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檔案處置工作。為切實做好機關和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中的檔案處置工作,維護檔案完整與安全。檔案館積極作為、靠前工作,主動與縣委辦、縣財政局、縣民政局等部門加強溝通,將機改和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檔案處置工作列入全縣區劃調整改革議事日程,同研究、同部署。草擬了《機構改革中加強檔案工作的實施方案》《關于在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中加強檔案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確了改革中各鄉鎮、單位檔案的歸屬和流向,處置的范圍和內容,強調了檔案的鑒定收集歸檔程序和移交要求,定期開展檔案業務制度檢查,做到檔案應收盡收、應歸盡歸,有力推進改革進程中檔案安全及規范管理。
3、規范企業事業單位檔案管理。深入貫徹《關于進一步加強國有企業檔案工作的意見》,下發《企業文件材料歸檔范圍和檔案保管期限表》《會計檔案管理辦法》《金融企業業務檔案管理規定》等文件,進一步加強國有企業檔案工作,完善以資產為紐帶的企業檔案集中統一管理體制,為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服務。開展企業文件材料歸檔范圍和保管期限表的審核,對縣自來水廠、大九旅集團、南坪林業局、黃埔電力公司、羅依鄉產業園區和高原食品公司等單位進行定期指導督查,并協調組織開展了1期縣觀光公司檔案業務培訓。
4、強化重點項目檔案的監督管理。貫徹實施國家檔案局制定的《建設項目檔案監督指導工作指南》,深化“項目檔案工作提升行動”,加強項目主管部門聯系協助機制,推進重大項目檔案指導、檢查、驗收工作。針對“8.8”地震,及時制發相關規定、通知,提出工作要求,在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中,做到提前介入,及時協調落實專項檔案業務培訓、檢查,指導項目檔案整理、移交等工作,進一步促進項目檔案規范管理。組織對縣內188個重大項目檔案進行了登記,完成了“九寨印象”、水岸豪庭、白水龍水電站移民、魯能生態旅游、新區市政公共設施提升工程、醫藥公司商住樓、鄉村道路等57個工程項目的檔案初驗,組織開展了1期專項驗收。
5.加強農村檔案工作。一是落實《村級檔案管理辦法》。積極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鄉創建以及鄉鎮、村檔案法規、政策的宣講,積極協調、指導、督查鄉、村兩級檔案工作的規范化管理。推進“村檔鄉管村用”工作,探索解決鄉鎮、村檔案管理工作面臨的問題,鞏固村級檔案建設成果。結合“雙報到”積極開展社區檔案規范化管理工作。充分利用黨員志愿服務活動載體為社區提供檔案法律法規咨詢和業務指導、技術等工作支持,規范社區檔案管理。二是做好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檔案管理工作。開展蹲點調研,完成《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確權登記頒證檔案管理工作調研報告》,對檔案部門接收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檔案進館提出明確要求,安排業務骨干指導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確權登記頒證檔案整理歸檔、檢查、驗收工作,要求歸檔材料真實、完整、可靠,整理規范,檢索體系齊備。三是部署開展精準扶貧檔案工作。結合“駐村幫扶”和“兩聯一進”開展檔案工作調研,完成了《縣精準扶貧檔案工作調研報告》。轉發了《州精準扶貧檔案管理實施方案》,與縣扶貧移民局聯合轉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精準扶貧檔案工作的意見》文件,對全縣鄉鎮精準扶貧檔案檢查指導工作全覆蓋,指導建立縣、鄉、村、戶減貧檔案的收集、整理、歸檔、保管等工作,在安樂、勿角試點鄉鎮開展了重點督導檢查。舉辦了縣精準扶貧檔案工作培訓會,對全縣48個貧困村第一書記,鄉(鎮)檔案專干,22個扶貧專項部門分管領導進行了精準扶貧檔案專題培訓。
6、檔案規范化管理情況。圍繞重點工作積極開展機關、企事業單位規范化管理工作,2019年完成縣法院檔案規范管理晉升“省一級”標準驗收認定。縣檔案館2012年12月通過“國家二級”綜合檔案館標準驗收。2014年12月縣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省級示范縣通過驗收。目前,縣機關檔案室工作規范化管理達省級標準83個,村級建檔120個村,社區建檔4個。
(三)檔案利用服務建設
1、推進檔案開放工作。制定開放實施細則,對應開放的檔案進行認真的鑒定工作,開放了應開放的檔案,備有開放檔案目錄,供利用者自行檢索,對利用頻繁的重要、珍貴的檔案提供了部分復制卷或者副本,堅持利用登記和利用效果,并編制檔案利用效果匯編,取得利用實效。
2、強化檔案開發利用工作。提高社會公眾服務水平,積極構建方便人民群眾的檔案利用體系,檔案館開館時間與國家法定工作日數及工作時間相同,并長期堅持采用法定節假日和延時服務方式,積極開展檔案、資料的開放提供利用工作,利用形式多樣,包括接待來訪、咨詢、來電、來函代查等利用工作,做到熱情服務、優質服務,不斷提高利用群眾的滿意度。堅持檔案便民、惠民理念,積極創新民生檔案利用方式,挖掘館藏資源,編制專題目錄,使查閱利用更為方便。認真貫徹《省國家檔案館民生檔案異地查檔跨館服務辦法》,積極協助配合異地查檔業務,認真執行利用檔案零收費規定,積極為各單位、社會各界利用檔案提供優質免費服務,十三五期間為社會各界提供利用檔案2917卷次,972人次,為領導決策、低保救助、工齡認定、婚姻認證、房產交易、落實待遇、解決糾紛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原始證據。
3、扎實開展檔案文化建設工作。深入挖掘館藏檔案資源,及時安排部署檔案文化建設工作,完成了《縣領導干部職務任免文件匯編(1990-1995年)》《縣農村土地經營確權工作文件匯編》《縣新城區建設指揮部全宗介紹》《民族宗教事務管理文件匯編》的編制任務。協助州檔案局開展館藏珍貴檔案調研,完成《蘭臺珍檔》一書的素材采集工作。積極提供資料,協助縣志辦編制完成《抗震救災志(2008年)》的編制任務。鼓勵職工積極寫稿,向州局、縣委宣傳部報送工作信息102篇。結合主題活動,每年編寫調研報告、理論文章3篇,為推行政務公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四)檔案信息化建設
積極穩妥推進本區域數字檔案館建設工作,開展檔案數字化工作現狀及發展方向調研,完成調研報告《關于縣級檔案館數字化建設的思考》。積極向縣委、縣政府提出數字檔案建設規劃意見,推進檔案信息化工作與本縣信息化工作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向省檔案局、縣財政爭取資金,采購了電腦、復印機、檔案密集柜等用品,為調整優化檔案管理軟硬件環境,搭建數字化檔案館管理平臺創造條件。按照年度計劃,安排部署館內檔案數字化加工任務,完成文件級目錄錄入70000余條。進一步完善機關單位電子檔案移交接收進館工作制度,建立電子檔案接收平臺。積極推廣檔案管理系統,機關檔案室檔案管理軟件使用普及率達90%,鄉鎮普及率100%。為檔案資源共享打下基礎
(五)檔案安全建設
縣檔案館于2008納入災后重建項目,年初施工,2009年底竣工,2010年投入使用。實際使用面積2510平米(其中庫房面積1005平米),新館結構基本合理、配備了一些必要設施設備。“十三五”期間,向縣財政爭取資金48萬余元,增添了檔案密集柜和目錄柜,為檔案業務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基礎保障。嚴格執行檔案安全保密工作的各項規定,全員簽訂安全保密責任書,把檔案安全保密要求貫穿于檔案接收、保管和利用工作的各項環節。深刻吸取國內外重大安全事故教訓,進一步筑牢檔案安全防線,多措并舉,扎實開展檔案安全風險隱患排查治理工作。從檔案實體管理、檔案信息管理、檔案保密、檔案開放與利用等方面對全縣17個鄉鎮、80個部門開展了檔案安全大排查。建立了檔案安全整改排查臺賬,健全完善了檔案安全應急預案,對存在安全隱患的單位,及時進行督促整改。縣綜合檔案館堅持安全消防值班制度、巡查制度、庫房溫濕度監控制度,實行24小時值班制,做到每日安全巡查不少于1次,時刻繃緊檔案安全弦。檔案館歷年無安全事故發生,檔案安全萬無一失。
(六)檔案隊伍建設
1、抓好黨風廉政反腐敗工作。結合會前學紀、會前學法和專項學習教育活動要求,采取集中學習、自學和送學上門等方式,統籌安排落實學習任務。堅持每周至少1次的政治理論和業務集中學習時間,每年組織集中學習不少于24次,學習了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黨的精神,省、州、縣各級會議精神,黨紀政紀處分規定,以及黨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部門業務知識規范等內容。通過深入、扎實的學習宣傳教育、座談交流、專題討論,專項整改活動,切實解決黨員理想信念問題,使干部職工普遍武裝了頭腦,深化了思想認識,切實轉變了工作作風,提升了素質能力,單位形成積極健康的良好工作氛圍,為實現“兩地一點范、美麗新九寨”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2、加強干部人才隊伍建設。根據縣級部門學習教育要求,結合省、州繼續教育培訓計劃,積極安排職工參加縣委、縣政府、組織部、人社局、黨校、法制辦、宣傳部等單位舉辦的培訓和知識競賽。組織職工參加“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做人民滿意公務員”網絡培訓。每年抽派檔案館1-2人參加省、州檔案業務培訓,組織機關企事業單位檔案專兼職人員參加省、州檔案業務培訓。組織單位執法人員參加了網絡法治教育學習培訓和縣普法學習考試。結合年度重點工作,組織開展專項檔案業務培訓。舉辦了縣精準扶貧檔案工作培訓2期,災后重建項目檔案業務培訓1期,縣觀光公司檔案業務培訓1期,衛生系統健康扶貧檔案業務培訓1期,縣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財政和檔案業務培訓1期。共計培訓鄉鎮、機關企事業單位分管人員和檔案兼職人員500余人次。進一步提高了基層檔案人員的理論水平和業務素質,有力促進了各單位檔案工作的順利開展,為全縣檔案工作的健康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工作亮點
縣檔案局、檔案館在州局、館指導下,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服務民生為重點,以強化監督指導為手段,以提高檔案管理整體水平為目的,全面促進了我縣檔案事業和諧發展。縣檔案局(館),2016年榮獲省檔案工作先進集體。榮獲《省檔案》(2016-2017年度)宣傳工作先進集體。2016-2019年,每年榮獲州檔案工作目標管理先進單位和“三個體系”建設、數字檔案館建設、檔案文化建設、創新項目、編研等多個單項先進榮譽。在工作中主要抓好了以下幾點。
(一)堅持日常業務指導和專項督查相結合。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相結合的指導方式,每年深入機關單位指導檔案業務工作不少于150余人次,并在館內安排提供整理室,指導鄉鎮在檔案館進行檔案整理歸檔,檔案指導人員及時進行耐心細致的指導、解答。結合精準扶貧、機改、抗震救災、災后重建等專項工作,及時協調相關單位,組織開展專項檔案業務培訓和檔案督導檢查,每年組織1-2次執法大檢查,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二)強化為民服務。重點抓好婚姻、社保、醫保、農村土地承包確權登記等民生檔案的規范管理。及時指導涉及民生檔案工作相關部門整理歸檔,完善管理制度。加強接收力度,確保民生檔案收集齊全、整理規范、保管安全。有序開展館內民生檔案文件級目錄錄入和民生檔案查閱利用檢查工具的編制。規范完善查閱利用制度、手續,積極宣傳檔案法規、政策,切實為群眾查閱利用檔案提供高質服務。
(三)抓住重要任務,及時部署,早參與、早謀劃。圍繞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及時找準年度重點目標任務,做到主動出擊,早謀劃、早參與。比如在災后恢復重建、機構改革、精準扶貧等工作任務中。檔案局及時落實縣委、縣政府統一部署,積極與相關單位溝通、草擬相關文件,制發管理措施,落實工作責任,舉辦相關培訓,開展專項制度、檢查,把檔案工作部署落實在前,促進檔案工作有法、有規可依,規范管理。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檔案部門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檔案工作與黨和國家的新要求、與人民群眾的新期待、與網絡信息時展的新趨勢相比,還存在一些差距:我縣檔案工作各項任務按規劃得到較好落實,檔案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檔案館編制少,人員結構老化,檔案專業人員缺乏。二是基層檔案發展不平衡,部分鄉鎮、單位領導干部對檔案管理工作重視不夠,檔案人員變動頻繁,檔案工作穩定性和延續性較差,基層檔案工作規范管理得不到持續性保障。三是檔案信息化建設發展不平衡,數字化檔案館建設工作進展緩慢。
四、對“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的建議
篇5
為全面了解我縣女干部隊伍建設現狀,掌握女性人才信息,今年1月,縣婦聯通過問卷調查、座談、查閱相關檔案等形式,對全縣15個鄉鎮、54個縣直部門婦女干部隊伍建設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具體報告如下:
近年來,縣委高度重視婦女干部隊伍建設,建立健全了婦女干部工作機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促進女干部培養選拔,取得了明顯成效。
從橫向比較看,我縣女領導干部數量與周圍縣市差別不大。目前我縣鄉局級領導干部315人,其中女領導干部42人,占13.33%;集安市鄉局級干部338人,其中婦女干部43人,占12.72%;輝南縣鄉局級領導干部284人,其中婦女干部43人,占15.14%。(其他縣區的數字當地婦聯沒統計上來)。
從縱向比較看,近年來我縣女干部隊伍有所壯大。2010年初女領導干部占鄉局級干部總數的12.08%,(總298女36)2011年初達到13.16%(總304,女40),今年截止目前,達到了13.33%,(總315,女42)總體呈上升趨勢。
從數量上看,全縣15個鄉鎮、54個縣直部門共有干部3522人,其中女干部848人,占干部總數的24.08%。鄉局級女干部42名,正科級女干部7名。縣級女后備干部5名,占總數的26%;鄉局級女后備干部130名,占總數的36%。女黨員458名,占黨員總數的18.69%。
從年齡結構上看,在女干部隊伍中,25歲以下的28人,占女干部總人數的3.30%;26-30歲的84人,占9.91%;31-35歲的133人,占15.68%;36-45歲的311人,占36.68%;46-54歲的292人,占34.43%。
從文化程度上看,本科及以上學歷351人,占41.39%;專科學歷的317人,占37.38 %;中專(高中)學歷的 180人,占21.23%。
近年來,我縣女干部隊伍整體素質不斷提高,能力不斷增強,但仍存在著自身競爭意識不強、提拔機會少、配備比例低等問題,與女性參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程度不相適應。一是女領導干部比例仍然不高,女干部進班子人數占女干部總人數的6.36%,占領導班子總人數的14.29%。二是年齡結構仍有待優化。35歲以下女干部數量偏低,進班子女干部年齡相對偏大,30歲以下的很少。三是高學歷高素質、具有專業技能的女干部不多。
目前我縣女干部所處的社會環境、工作環境以及女干部的自身素質,都存在影響女干部成長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競爭意識不強,從政熱情低。調查中發現,40歲以上女干部通過競爭獲取晉升機會心理不明顯,大部分女干部工作停留于不出事,不犯事,進取心明顯減弱;30-40歲女干部政治意識強,工作經歷豐富,但部分女干部受家庭等因素影響,不能全力投入工作。很多女干部考慮家庭原因不愿異地任職;25歲以下女干部大多認為自身工作經驗少,資歷淺,不敢大膽向組織表達想法和要求,不善于把握機遇適時推介和宣揚自我,通過大膽競爭和主動爭取走上領導崗位的意識很低。
2.培選性質單一,交流機會少。調查中發現,單位給予女干部參與管理、參加學習培訓特別是參加政治性質的學習和培訓的機會少,導致女干部的知識結構較為單一,行政管理經驗缺乏;在工作中具體事務安排得多,獨立開展工作的機會少,當配角的多,任主職的少,虛職的多,實職的少,導致工作經歷較為單一,直接影響到女干部各種能力的全面鍛煉。而且女干部交流很難,流動性差,特別是鄉鎮女干部,有的一干就是十幾年原地不動,其中有個鄉鎮一名女干部在計生崗位一干就是二十幾年。而相比之下男干部提拔快,流動多,現實中仍然存在男女不平等和性別歧視現象,影響了女干部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全縣15個鄉鎮僅有2名女領導干部,鄉鎮嚴重缺乏女干部,有的鄉鎮甚至沒有女公務員。(例如亨通鎮、柳南鄉)
3.傳統觀念影響,社會壓力大。現實生活中,傳統的“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的思想觀念仍然存在,“男人以社會為主,女人以家庭為主”的觀念,使得社會對女性家庭角色的期望大于對社會角色的期望。從政女性必須肩負事業與家庭雙重擔子,她們既要為事業傾注全力,又要為家庭盡職盡責。家庭、事業的超負荷運轉和巨大的精神壓力,造成相當部分女干部從政熱情不高,對權力的參與望而卻步,這實質上是在社會、家庭雙重壓力下,在畏難心理的驅使下,女性面對現實的選擇,也抑制了女性從政水平的發揮。調查中絕大部分女干部認為,一是要想在政治上有所成就,女干部必須比男干部付出更多艱辛和努力,要承擔來自家庭、社會和自身的多重壓力。二是社會對女干部與男上級、男同事關系處理的關注程度,也給女干部成長帶來了一定心理壓力。
1.強化能力培訓,不斷提高女干部綜合素質。圍繞增強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創新培訓內容,滿足我縣經濟發展需要和女干部成長個性化、差異化需求。創新培訓方式,開展多崗位、橫向縱向的學習交流活動。把女干部的教育培訓納入黨政
干部隊伍培訓的總體規劃,根據不同層次女干部的學習需求,舉辦各類女干部培訓班,擴大女干部的知識面,提升綜合素質和參政議政參力。采取下派、上掛、交流輪崗鍛煉等方式,有計劃的選派機關干部和基層女干部到鄉鎮和各部門掛職鍛煉,使她們在實踐中豐富閱歷、提高綜合能力。重點培養職能部門、鄉鎮的女業務骨干,強化專業技能培訓,充實我縣專業技術干部隊伍。2.強化輿論宣傳,不斷改善女干部成長氛圍。利用電視臺、網絡等各種新聞媒體,積極宣傳女干部在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作用方面好的做法和典型,并加大對優秀事跡和先進典型的宣傳力度,積極宣傳各條戰線上涌現出來的女干部的先進事跡,擴大她們在全縣經濟社會建設中的影響力,引導社會各界充分認識女干部在經濟社會各項建設中所做出的重要貢獻,在全縣上下形成關心支持培養選拔女干部的良好氛圍。
篇6
縣域經濟是以縣域為中心,以產業為紐帶,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村為重點,以縣域行政范圍為基礎,以優化配置資源為目標,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
一直以來,縣域經濟在擴大我國經濟總量、增強綜合實力,統籌城鄉建設、有效化解“三農”問題,促進就業、農民增收、財政增長、鞏固基層政權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據統計,截至20xx年末,我國列入縣域經濟統計范圍的2072個行政單位縣域國土面積占全國的92%;人口總數約占全國總人口的73%;縣域經濟gdp約占全國gdp的60%,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實際利用外資等指標都占全國的1/3左右,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約占全國的1/4。
近年來,中央重新審視“重城輕鄉”的非均衡經濟發展態勢,突破性地提出了“縣域”概念,并將“縣域經濟”正式納入國家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的范疇,黨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都明確提出要“壯大縣域經濟”。宏觀經濟政策呈現出向縣域側重的明確的方向性變化,標志著中國已經進入了縣域經濟大發展時代。
20xx年中央實施東北振興戰略,為遼寧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帶來了重大的歷史機遇,特別是為遼寧縣域經濟的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使全省縣域經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發展。但是,與浙江、江蘇、廣東、山東等目前國內縣域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相比,遼寧差距明顯。如何解決目前制約遼寧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在現有基礎上實現本省乃至東北地區縣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值得深入思考。
1遼寧縣域經濟發展現狀
遼寧目前有44個涉農縣區,包括27個縣和17個縣級市,土地總面積為12.83萬平方公里,約占全省的86.7%;總人口2315.3萬人,約占全省的55%。在中央振興東北戰略的推動下,全省縣域經濟發展水平逐步提升,態勢良好。縣域經濟發展呈現出“全面提升、結構改善、活力增強、效益提高”的良好態勢。
(1)縣域經濟總體實力增強,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增長。
20xx年遼寧縣域地區生產總值為3300.1億元,比上年增長了21.8%,占全省的35.6%,有7個縣(市)的地區生產總值超過了1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3874元,增長了22.1%;實現工業增加值1453.03億元,同比增長3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8.8億元,增長了30.1%,占全省的13.3%,比上年提高了0.9個百分點。
在20xx年第七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排名中,東北地區占5個,全部出自遼寧,最高排名34位,分別是海城市、瓦房店市、普蘭店市、莊河市、大石橋市。
(2)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工業和服務業持續提升。
20xx年遼寧縣域第一產業增加值為767.1億元,增長10.7%,占全省的78.6%;第二產業增加值為1480億元,增長26.3%,占全省的31.3%;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053億元,增長24.6%,占全省的29.7%。三次產業比重由上年的25.6:43.2:31.2調整為23.2:44.9:31.9。一產業下降2.4個百分點,二產業上升1.7個百分點,三產業上升0.7個百分點。
(3)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20xx年遼寧縣域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達1004.3億元,占全省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的20.2%,比重較上年提高2.8個百分點,比上年增長57.2%,比全省增幅35.7%高22個百分點;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率為30.7%,比上年提高11.4個百分點。
電力、交通、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等投資均有大幅增長,城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最為突出的有以下幾方面:一是歷時6年總投資129億元的全省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工程全面竣工并交付使用,改善了農村電網的落后狀況,實現了城鄉居民生活用電同網同價,使全省691萬戶農民受益;二是全省省轄市全部通高速公路、1170個鄉鎮全部通油路,形成了“一網五射兩環”的公路交通總格局;三是在遼西北全面啟動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使458萬農民飲水難的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4)對外開放步伐加快,重點項目不斷涌入。
招商引資步伐加快。隨著縣域基礎設施和招商環境的改善,20xx年遼寧縣域實際利用外資12.2億美元,占全省的20.3%;農業實際利用外資、農產品出口創匯同比增長20%以上。各縣(市)普遍開工建設了一批重點工業項目。江蘇雨潤集團300萬頭生豬深加工項目落戶開原,北票工業園引進浙江賜富、縱橫兩大集團,投資10億元年產60萬噸海綿鐵項目進展順利,盤錦大洼船舶工業園已簽訂項目總投資72億元,42個重點項目中將有15個項目年內達產。
在省財政資金支持 的25個縣(市)工業項目集聚地中,規模以上企業數已由20xx年的325個增至20xx年的577個,增加252個,增幅77.5%。其中1億元以上的企業已由20xx年的42個增至20xx年的100個,增加58個。
(5)農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生活質量不斷改善。
20xx年,遼寧省農民人均純收入4090元,比上年增加400元,增長10.8%。從44個縣來看,11個縣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5000元,占25%,比上年增加4個,其中,長海縣仍舊是全國最高,達15012元;4000-5000元的有20個,占45.5%,比上年增加5個;3000-4000元的有11個,占25%,比上年減少5個;20xx-3000元的有2個,占4.5%,比上年減少4個。
2從遼寧縣域經濟發展引出的思考
(1)目前制約遼寧乃至全國大部分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
雖然遼寧縣域經濟的發展取得了很大進步,已經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但放眼國內浙江、江蘇、廣東、山東等縣域經濟發展的先進地區,差距依然明顯。
據20xx年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第七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報告》顯示,當前我國縣域經濟發展具有如下特征:
——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東部地區有90個,東北地區有5個,中部地區有11個,西部地區有4個。
——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的平均規模:人口81.45萬人,地區生產總值268.17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3.36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3596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790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05%、15.86%、22.57%、16.43%、8.99%。
——新時期縣域經濟特色各異,競爭日益激烈:浙江省縣域經濟人均水平高,百強縣比例大,為全國各省市區之最;江蘇省縣域經濟規模大,百強縣大而強;山東省縣域經濟單位多,差異性大,百強縣增數多;廣東省縣域經濟已經逐漸成為中心城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等等。
通過與上述縣域經濟發展先進地區的綜合比較,現階段制約遼寧縣域經濟發展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
一是經濟發展整體水平較低,競爭力不強。除少量縣(市)外,總體處于國內縣域經濟發展一般水平,與全國百強縣(市)平均水平差距明顯。
二是經濟結構優化和產業結構調整依然滯后,產業現代化水平低。產業集群特色不鮮明,缺乏龍頭企業的帶動和規模化經營,沒有發揮出自身優勢,對整個產業的支持和推動力度不夠。
三是縣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強者恒強、弱者常弱,各自為戰,未形成類似江蘇江陰、山東即墨等為代表的強縣組團,體現出明顯的集聚放大效應。
四是鄉鎮企業管理落后,沒有樹立起有市場號召力的特色品牌。
五是環境保護和資源優化配置意識不強,軟硬環境建設亟待總體提升。
不難看出,以上問題正是一直以來制約和困擾中國大部分縣域地區經濟發展的通癥,只是當前階段更加突出、更加緊迫而已。
(2)關于我國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初步設想。
必須看到,在現代化都市大行其道的今天,發展縣域經濟是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戰略支點。縣域經濟發展的成敗,關系到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成敗,關系到我國的全面開放、發展和穩定,所以必須從六個方面入手:
①要堅定思想、統一認識,將縣域經濟的發展與區域總體發展聯系起來,樹立“縣域立,城市興”的思想,加速推進城市經濟和縣域經濟的“雙輪拉動、同步增長”。
②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規劃,依據各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優勢、現狀、存在問題以及未來發展趨勢,準確把握自身定位,將工作重點放到培養縣域主導產業、培育特色經濟品牌、扶持縣域龍頭企業上來。
③建立和完善國家縣域經濟發展指標評價考核體系。依靠該體系,促進縣域經濟在領導機制、改革機制、考核機制、激勵機制等方面實現創新發展。
④加速環境建設步伐,提高環境建設水平。在完善公共基礎設施、產業配套設施的同時,加速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提升政府行政審批服務的水平和加快辦事效率,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優良的配套設施環境和優質的公共、行政服務。
⑤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支持和鼓勵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本地縣域產業發展方向的鄉鎮中小企業引入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積極引導其立足本地、開拓市場、擴大規模、加速集聚。
⑥堅持以人為本,加強人才資源管理,為縣域經濟發展集聚各類有用人才。充分利用各項優惠政策和激勵機制,大力引進和培養適合縣域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級人才,形成優勢產業集聚人才、重點項目吸引人才的發展態勢。
篇7
縣域經濟是以縣域為中心,以產業為紐帶,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村為重點,以縣域行政范圍為基礎,以優化配置資源為目標,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
一直以來,縣域經濟在擴大我國經濟總量、增強綜合實力,統籌城鄉建設、有效化解“三農”問題,促進就業、農民增收、財政增長、鞏固基層政權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據統計,截至20xx年末,我國列入縣域經濟統計范圍的2072個行政單位縣域國土面積占全國的92%;人口總數約占全國總人口的73%;縣域經濟gdp約占全國gdp的60%,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實際利用外資等指標都占全國的1/3左右,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約占全國的1/4。
近年來,中央重新審視“重城輕鄉”的非均衡經濟發展態勢,突破性地提出了“縣域”概念,并將“縣域經濟”正式納入國家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的范疇,黨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都明確提出要“壯大縣域經濟”。宏觀經濟政策呈現出向縣域側重的明確的方向性變化,標志著中國已經進入了縣域經濟大發展時代。
20xx年中央實施東北振興戰略,為遼寧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帶來了重大的歷史機遇,特別是為遼寧縣域經濟的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使全省縣域經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發展。但是,與浙江、江蘇、廣東、山東等目前國內縣域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相比,遼寧差距明顯。如何解決目前制約遼寧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在現有基礎上實現本省乃至東北地區縣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值得深入思考。
1遼寧縣域經濟發展現狀
遼寧目前有44個涉農縣區,包括27個縣和17個縣級市,土地總面積為12.83萬平方公里,約占全省的86.7%;總人口2315.3萬人,約占全省的55%。在中央振興東北戰略的推動下,全省縣域經濟發展水平逐步提升,態勢良好。縣域經濟發展呈現出“全面提升、結構改善、活力增強、效益提高”的良好態勢。
(1)縣域經濟總體實力增強,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增長。
20xx年遼寧縣域地區生產總值為3300.1億元,比上年增長了21.8%,占全省的35.6%,有7個縣(市)的地區生產總值超過了1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3874元,增長了22.1%;實現工業增加值1453.03億元,同比增長3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8.8億元,增長了30.1%,占全省的13.3%,比上年提高了0.9個百分點。
在20xx年第七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排名中,東北地區占5個,全部出自遼寧,最高排名34位,分別是海城市、瓦房店市、普蘭店市、莊河市、大石橋市。
(2)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工業和服務業持續提升。
20xx年遼寧縣域第一產業增加值為767.1億元,增長10.7%,占全省的78.6%;第二產業增加值為1480億元,增長26.3%,占全省的31.3%;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053億元,增長24.6%,占全省的29.7%。三次產業比重由上年的25.6:43.2:31.2調整為23.2:44.9:31.9。一產業下降2.4個百分點,二產業上升1.7個百分點,三產業上升0.7個百分點。
(3)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20xx年遼寧縣域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達1004.3億元,占全省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的20.2%,比重較上年提高2.8個百分點,比上年增長57.2%,比全省增幅35.7%高22個百分點;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率為30.7%,比上年提高11.4個百分點。
電力、交通、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等投資均有大幅增長,城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最為突出的有以下幾方面:一是歷時6年總投資129億元的全省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工程全面竣工并交付使用,改善了農村電網的落后狀況,實現了城鄉居民生活用電同網同價,使全省691萬戶農民受益;二是全省省轄市全部通高速公路、1170個鄉鎮全部通油路,形成了“一網五射兩環”的公路交通總格局;三是在遼西北全面啟動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使458萬農民飲水難的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4)對外開放步伐加快,重點項目不斷涌入。
招商引資步伐加快。隨著縣域基礎設施和招商環境的改善,20xx年遼寧縣域實際利用外資12.2億美元,占全省的20.3%;農業實際利用外資、農產品出口創匯同比增長20%以上。各縣(市)普遍開工建設了一批重點工業項目。江蘇雨潤集團300萬頭生豬深加工項目落戶開原,北票工業園引進浙江賜富、縱橫兩大集團,投資10億元年產60萬噸海綿鐵項目進展順利,盤錦大洼船舶工業園已簽訂項目總投資72億元,42個重點項目中將有15個項目年內達產。
在省財政資金支持 的25個縣(市)工業項目集聚地中,規模以上企業數已由20xx年的325個增至20xx年的577個,增加252個,增幅77.5%。其中1億元以上的企業已由20xx年的42個增至20xx年的100個,增加58個。
(5)農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生活質量不斷改善。
20xx年,遼寧省農民人均純收入4090元,比上年增加400元,增長10.8%。從44個縣來看,11個縣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5000元,占25%,比上年增加4個,其中,長海縣仍舊是全國最高,達15012元;4000-5000元的有20個,占45.5%,比上年增加5個;3000-4000元的有11個,占25%,比上年減少5個;20xx-3000元的有2個,占4.5%,比上年減少4個。
2從遼寧縣域經濟發展引出的思考
(1)目前制約遼寧乃至全國大部分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
雖然遼寧縣域經濟的發展取得了很大進步,已經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但放眼國內浙江、江蘇、廣東、山東等縣域經濟發展的先進地區,差距依然明顯。
據20xx年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第七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報告》顯示,當前我國縣域經濟發展具有如下特征:
——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東部地區有90個,東北地區有5個,中部地區有11個,西部地區有4個。
——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的平均規模:人口81.45萬人,地區生產總值268.17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3.36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3596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790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05%、15.86%、22.57%、16.43%、8.99%。
——新時期縣域經濟特色各異,競爭日益激烈:浙江省縣域經濟人均水平高,百強縣比例大,為全國各省市區之最;江蘇省縣域經濟規模大,百強縣大而強;山東省縣域經濟單位多,差異性大,百強縣增數多;廣東省縣域經濟已經逐漸成為中心城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等等。
通過與上述縣域經濟發展先進地區的綜合比較,現階段制約遼寧縣域經濟發展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
一是經濟發展整體水平較低,競爭力不強。除少量縣(市)外,總體處于國內縣域經濟發展一般水平,與全國百強縣(市)平均水平差距明顯。
二是經濟結構優化和產業結構調整依然滯后,產業現代化水平低。產業集群特色不鮮明,缺乏龍頭企業的帶動和規模化經營,沒有發揮出自身優勢,對整個產業的支持和推動力度不夠。
三是縣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強者恒強、弱者常弱,各自為戰,未形成類似江蘇江陰、山東即墨等為代表的強縣組團,體現出明顯的集聚放大效應。
四是鄉鎮企業管理落后,沒有樹立起有市場號召力的特色品牌。
五是環境保護和資源優化配置意識不強,軟硬環境建設亟待總體提升。
不難看出,以上問題正是一直以來制約和困擾中國大部分縣域地區經濟發展的通癥,只是當前階段更加突出、更加緊迫而已。
(2)關于我國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初步設想。
必須看到,在現代化都市大行其道的今天,發展縣域經濟是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戰略支點。縣域經濟發展的成敗,關系到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成敗,關系到我國的全面開放、發展和穩定,所以必須從六個方面入手:
①要堅定思想、統一認識,將縣域經濟的發展與區域總體發展聯系起來,樹立“縣域立,城市興”的思想,加速推進城市經濟和縣域經濟的“雙輪拉動、同步增長”。
②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規劃,依據各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優勢、現狀、存在問題以及未來發展趨勢,準確把握自身定位,將工作重點放到培養縣域主導產業、培育特色經濟品牌、扶持縣域龍頭企業上來。
③建立和完善國家縣域經濟發展指標評價考核體系。依靠該體系,促進縣域經濟在領導機制、改革機制、考核機制、激勵機制等方面實現創新發展。
④加速環境建設步伐,提高環境建設水平。在完善公共基礎設施、產業配套設施的同時,加速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提升政府行政審批服務的水平和加快辦事效率,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優良的配套設施環境和優質的公共、行政服務。
⑤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支持和鼓勵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本地縣域產業發展方向的鄉鎮中小企業引入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積極引導其立足本地、開拓市場、擴大規模、加速集聚。
⑥堅持以人為本,加強人才資源管理,為縣域經濟發展集聚各類有用人才。充分利用各項優惠政策和激勵機制,大力引進和培養適合縣域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級人才,形成優勢產業集聚人才、重點項目吸引人才的發展態勢。
篇8
為了調整優化全縣種植業結構,不斷提升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整體水平,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縣政協于六月十九日組織部分常委、委員,在政協領導帶領下,先后深入到東灣鎮、五合鄉、北灘鄉、三灘鄉、劉川鄉進行調研。通過實地察看、聽取匯報、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就全縣種植業結構調整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今后發展的思路,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和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種植業基本情況
我縣位于甘肅省中東部,黃河上游,黃河流經11個鄉鎮、154公里,地理位置優越,發展農業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全縣轄18個鄉鎮,175個行政村,總人口46.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2.3萬人。國土總面積5809.4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114.9萬畝,其中水地50.05萬畝,人均水耕地1.18畝。目前,全縣共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108.9萬畝,其中小麥23.26萬畝,水稻3.56萬畝,玉米18.42萬畝,糜谷2.83萬畝,其它谷物2.61萬畝,夏收豆類7.74萬畝,大豆0.72萬畝,棉花0.15萬畝,油料4.21萬畝,枸杞4.88萬畝,籽瓜10.5萬畝,蔬菜25.8萬畝(含洋芋),瓜類4.35萬畝。
2015年糧食總產170477噸,均產220公斤/畝,蔬菜總產658925噸,蔬菜產值80786.84萬元。農業總產值171291.68萬元,其中種植業產值133533.49萬元,占77.96%,農業增加值102051.2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09元。種植業仍是我縣農民最基本的收入來源。根據縣情,積極推動種植業結構調整、提高種植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是發展農村經濟的現實選擇,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二、種植業結構調整的特點
近年來,全縣圍繞十一五規劃提出的一快兩翻三提高的總體目標,極力推動三大產業、六大基地建設,及時調整農業發展策略,以經濟作物和蔬菜為重點,引導農民發展高效產業,種植名、特、優、新品種,做大做強做優比較優勢產業和產品,全面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農業結構新思路、新格局,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一)種植業結構不斷優化,經作種植逐漸擴大。一是農作物種植面積擴大。2015年全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04.69萬畝,較2015年增加16.38萬畝,增幅18.55%,年均增加2.34萬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為77.46萬畝,較2015年增加了10.48萬畝,增幅15.61%;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為11.29萬畝,較2015年增加2.57萬畝,增幅29.47%;園林水果面積4.71萬畝,較2015年增加1.48萬畝,增幅45.82%。二是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漸趨合理。2015年糧食、經作(含蔬菜、水果、瓜類)、飼草面積比和夏秋作物比由2015年的74.11:25.02:0.87和49.73:50.27調整為70.39:27.61:2.00和26.16:73.84。糧食比重略有下降,經作、飼草比重增幅較快,分別達到34.41%和178.48%,夏秋作物調整中,秋糧增幅較大,壓夏擴秋效果顯著。三是經作內部結構變化大。通過經作結構的調整,初步形成了蔬菜(含地膜早熟洋芋)、籽瓜、枸杞、瓜類等四大特色產業格局。其中:蔬菜、籽瓜、枸杞、瓜類播種面積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比重由2015年的18.1:4.5:0.2:1.6提高到2015年的23.7:7.2:4.4:3.9,增幅分別為31.25%、57.74%、1846.23%和140.48%。調整力度最大的是蔬菜,2015年蔬菜面積較2015年增加了10.12萬畝,發展速度最快的是枸杞,增幅1846%。
(二)特色農業產業壯大,優勢農產品向區域化經濟發展。一是全縣蔬菜生產規模不斷擴大。2015年全縣蔬菜(含洋芋、復種等)種植面積達30.5萬畝,其中日光溫室達到5.18萬畝,新發展蔬菜1.5萬畝,占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的29.13%,萬畝以上的蔬菜種植鄉鎮達到7個,形成了以東灣、三灘為主的萬畝茄子生產基地,以北灣為主的5千畝密刺黃瓜生產基地,以平堡為主的千畝反季節西甜瓜生產基地,以劉川為主的千畝洋蔥生產基地,以東灣、烏蘭為主的萬畝辣椒生產基地,以及高揚程灌區10萬畝早熟洋芋生產基地,烏蘭河靖兩千畝綠頭蘿卜基地和永新千畝大蒜基地等一鄉一品和數鄉一品的瓜菜專業化基地生產格局。二是實施和完成農業建設項目。2015年以來,我縣申報實施農業項目31個,項目總投資3718.66萬元,其中:國家投資2185.9萬元,地方配套195.4萬元,自籌1325.28萬元。通過項目帶動,溫室蔬菜種植、枸杞栽培、旱作農業等一系列優勢高效栽培模式得到快速發展。三是圍繞主導產業發展,不斷擴大農產品深加工能力。已建成長河食品、神農米業、白塔精淀粉、三農源脫水蔬菜、陽光蔬菜保鮮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9個,其中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2家,從業人員2300多人,投資規模1.8億元,完成訂單農業13.5萬畝,帶動農戶4.45萬戶。目前枸杞、籽瓜深加工生產線項目正在積極申請立項。四是不斷加快無公害農業生產基地建設進程,向標準化發展。已建成東灣大壩和劉川張灘兩個無公害蔬菜生產中心示范區和北灣、平堡、烏蘭、糜灘、五合、北灘等10個示范點。同時積極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突出抓好地方特色蔬菜產品的綠色食品資格和品牌的申報認定。我縣生產的茄子、辣椒、洋蔥、青刀豆、雙孢菇等14種農產品先后獲得了國家A級綠色食品認證。今年我縣又被農業部列為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縣。
(三)基地建設逐步加快,規模化整體水平有所提高。一是搞好30萬畝無公害優質蔬菜基地建設。2015蔬菜面積達到31萬畝,其中無公害優質蔬菜生產面積達到28萬畝。二是進行10萬畝籽瓜基地建設。示范推廣籽瓜栽培10.5萬畝,完成高灣無公害籽瓜產地認定工作。三是狠抓5萬畝枸杞基地建設。從寧夏農科院等地引進、繁育寧杞1、2、3號等優良品種,在北灘、五合、東升、靖安等鄉大面積示范推廣種植,全縣枸杞栽培達到4.88萬畝。四是高產高效模式化栽培示范面積穩中有升。2015年達到13.56萬畝,其中洋芋種植8.5萬畝。完成地膜覆蓋14.28萬畝,示范推廣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技術1.013萬畝,2015年達到6.1萬畝。
三、種植業結構調整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縣的種植業結構調整工作思路明晰,種植業結構逐步優化,特色產業不斷培育壯大,種植業結構調整形成了一定的格局和規模,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應看到目前我縣的種植業結構調整工作與其它先進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歸納起來主要有:
(一)觀念制約,市場競爭意識不強。多年來,我們在調整種植業結構中做了許多工作,如發展日光溫室蔬菜種植,已經搞了十幾年,但工作力度與其它先進地區相比有很大差距,鄰近省、縣區也在逐步超越我們。加之受主觀或客觀等諸多因素的制約,我縣種植業還沒有從根本上擺脫計劃經濟的束縛,大市場、大流通、高效益的產業發展觀念更沒有完全樹立起來,市場意識、競爭意識、發展意識不強,仍然停留在自產自銷的經營狀態。
(二)農作物品種不優,產品不能均衡上市。目前,我縣種植業中以小麥、玉米、水稻、蔬菜、枸杞、瓜類為主,雖初具規模,但沒有形成一定的品種優勢,品種過多和分散經營使我縣無法形成農業(種植業)品牌,大大限制了有優勢的特色產品的發展。。各業務部門對各鄉(鎮)的區位、氣候、溫差等方面的特點研究還不夠系統科學,栽培品種的搭配不盡合理,因地引種的格局還沒有完全形成,從而造成了產品季節性斷檔、農產品跟不上市場需求的現象。
(三)品牌意識淡薄,產品優勢未能充分發揮。一是我縣生產的14種蔬菜產品先后獲得了國家A級綠色食品認證,但是至今沒有在市場上打出一個響亮的品牌,產品知名度不高。二是種植業主要以千家萬戶分散經營為主,經營單位小,產業化程度低,在規模實力、經營素質、資本運作以及對風險承擔等方面處于劣勢。三是分類、分散、包裝、加工等商品化處理工作簡單落后,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沒有完全發揮出蔬菜產品的質量優勢。
(四)重生產輕加工,種植業難以形成產業化。一是有些產業可以說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由于沒有配套的加工企業消化,只能出售原材料,形不成產業鏈,產業鏈的生產、加工、銷售等內部環節之間斷檔。二是龍頭企業規模偏小,中介服務組織薄弱,不能有效吞吐當地的產品資源,對種植業帶動不強,產銷矛盾比較突出。三是對蔬菜的保鮮、貯藏等環節缺乏科學規范,發展滯后。
(五)農業基礎不牢,產業投入嚴重不足。一是有些產業由于配套設施跟不上,影響規模化生產,尤其是產業帶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條件差,影響生產、管理、銷售等各個環節。二是沒有充分的資金作產業投入,群眾在產業發展中的自發投入差。三是由于政府財政吃緊,沒有更多的資金作產業投入,項目建設滯后,要實現科學化管理、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信息化引導、市場化經營,有很大的困難和制約。
(六)流通服務滯后,產品銷售渠道不暢。一是蔬菜運銷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服務功能不夠健全,市場信息不靈,直接影響種植業的發展。二是優勢不優,特色不特,沒有品牌效應,產品粗糙、檔次低,很難搶占市場。三是在產業結構調整上沒有充分地發揮我縣的地緣優勢,更沒有走出省外找市場和看準市場調結構的超前意識,因此很難找到合作商家,訂單產業也難以形成。
四、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建議
通過對種植業結構調整情況深入調研,針對全縣種植業結構調整工作存在的諸多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一)轉變思想觀念,創新發展農業產業思路。各級政府要結合農業生產實際,及時調整農業發展策略,進一步拓寬發展種植業產業的新思路。一是政府要從政策上給予扶持,制定激勵和獎勵措施。同時還要從資金和技術上給予大力支持。二是積極爭取農產品開發項目,以項目建設推動產業快速發展。三是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正確引導農民進一步解放思路,更新觀念,學習發達地區的先進經驗。四是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的引進試驗與推廣應用力度,擴大生產經營領域,全面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效益,開辟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二)發揮區域優勢,著力培育壯大特色產業。一是在沿黃自流灌區,大力推廣日光溫室等反季節蔬菜瓜類種植、優質水稻旱育稀植、小麥玉米帶田等高產高效模式;在高揚程灌區,重點推廣地膜早熟洋芋、枸杞栽培為主的高產高效特色模式化栽培技術;在干旱半干旱山區,重點普及抗旱品種,擴大中藥材、砂壩地膜瓜類種植,推廣玉米全膜雙壟溝播等抗旱模式。二是要在現有生產及產品優勢的基礎上,通過調整產品布局,確立主導產品,引導群眾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盡快形成有特色的區域經濟。三是結合農業項目的實施,加大對種植業結構調整重點產業區域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解決好枸杞產業灌水的問題,為重點產業區提供良好的基礎保障。
(三)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尋求蔬菜產業新的發展。要緊緊依靠科技支撐,調整優化蔬菜的區域布局和品種結構,以品種調新、質量調高、結構調優、產業調整、產業鏈調長為重點,全面提升蔬菜產業的質量和效益。各鄉鎮要根據區位特征進行科學論證,有計劃、有步驟地引進產銷對路的蔬菜品種,大面積推廣多茬種植技術,下大氣力研究解決區域性、季節性供求不平衡的問題,重點要研究找準反季節蔬菜種植時間差的問題。要在鞏固目前蔬菜生產成效的基礎上,逐步向優勢領域延伸,加大無公害蔬菜生產的技術推廣力度,引進科學的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和設備儀器,規范農藥、種子經營市場。同時在蔬菜生產中嚴格按照標準操作和檢測,實現蔬菜生產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拓展蔬菜產業新的發展空間。
(四)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一是培育和壯大一批市場開拓、技術開發、產品開發和籌資融資能力強的龍頭企業,不斷提高技術裝備水平,擴大生產經營規模,使之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二是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有效解決農產品出路,拉動訂單農業的規模生產,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種植業的整體效益。三是加快農產品流通業的快速發展,盡快培育有較大能力的購銷、貯運、保鮮能力的流通企業,以流通促生產。四是加快農副產品專業市場建設,積極探索農農專業合作組織、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協會+農戶等新型農業產業化運作模式,促進農產品的多項增值。五是要在周邊地區建立外埠銷售網點,鼓勵一部分干部帶資闖市場,拓寬銷售渠道,以大市場、大營銷、大流通促進產業的大發展。
篇9
分析檢查階段是學習實踐活動承上啟下的關鍵階段,既是對學習調研階段工作效果的檢驗,又是搞好整改落實階段工作的基礎。局黨組高度重視,精心實施。繼續深化學習,加深對科學發展觀的理解;廣泛征求意見,梳理存在問題;深入開展談心交心活動,局黨組于12月22日下午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各黨支部也分別召開了組織生活會。局黨組緊密結合統計工作實際,全面總結了十六大以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所取得的成績,認真查擺了影響和制約統計事業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深刻分析了主客觀原因,進一步理清了統計工作的發展思路。
一、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形成的共識
通過開展深入學習、廣泛調研、專題討論等活動,局黨組深刻認識到,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對于加強統計改革和建設,推動統計科學發展,促進統計服務于科學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一)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統計部門只有加強以自身的發展才能更好地服務全市經濟社會的發展。統計的本質是服務,上為黨委政府服務,中為部門行業服務,下為基層百姓服務。統計部門只有牢固樹立求真務實的作風,正確定位統計工作,加快統計自身的發展,強化數據質量,打造統計分析精品,提高統計工作水平,才能為推動科學發展提供統計保障。尤其是面對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對全國、全省及我市經濟社會的影響正在加深和蔓延的現狀,需要統計部門切實加強對經濟形勢的分析,密切關注經濟運行狀況,加強對落實中央和省、市關于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措施的跟蹤監測,客觀、準確、全面地反映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為市委、市政府應對當前經濟形勢當好參謀助手。
(二)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統計成果必須服務于××加速崛起的進程中。社會公眾越來越關心和重視經濟社會發展、生活環境改善、社會秩序穩定等方面的情況。統計部門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方向,在調查、采集數據和統計分析的各個階段,關注科學發展、關注和諧建設、關注改善民生,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充分發揮統計特有的作用,以更多、更全面的統計成果,用真實可信的數據,讓全市人民看到近些年來我市在改善人民就業、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生活等方面取得的可喜進步,增強全市人民對××科學發展、加速崛起的信心。
(三)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統計工作必須以創新的精神促進統計事業健康發展。解決統計工作深層次矛盾、開創統計工作新局面的關鍵在深化改革、開拓創新。統計部門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傳統的思維定式,針對關鍵問題和薄弱環節,改革和創新統計觀念、統計組織、統計方法和統計手段,一手抓經濟統計,一手抓社會統計,突破瓶頸制約,提升統計能力,適應新時期新形勢對統計工作的新要求,促進統計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四)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統計部門必須統籌安排好各方工作,有效滿足市委、市政府及廣大人民群眾的統計需求。面對新形勢、新任務,統計部門必須把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研究應用更加科學的統計方法,靈活運用多種調查手段,制定和完善相關制度措施,形成新的工作抓手,尋求重點突破,堅持樹立開放眼光,走開放統計的道路,創新工作機制,加強統計資源整合,統籌兼顧各方工作,積極構建有利于科學發展的組織完善、制度科學、保障有力、服務優質的統計體系,實現統計資源共享,構筑統計工作貫徹科學發展觀的保障機制和工作機制,不斷滿足市委、市政府及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統計需求。
二、黨的十六大以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取得的主要成效
黨的十六大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局結合工作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圍繞工作重點、民眾關心視點,提供優質高效的統計服務。積極向市委、市政府報送各類經濟、社會統計信息,六年來,共上報信息近2000多條,被采用條數每年均位居市直單位前列。每月向市領導送閱《××月度經濟運行監測》、《××統計信息》、《統計信息快報》、《統計專報》等,現已將各縣區黨政領導列入《××統計信息》送閱對象。每年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送閱“市情”手冊千余份,為“兩會”參政議政提供翔實數據。率先在全省建立了季度經濟形勢新聞會制度。在市電視臺“溝通”、“舜耕瞭望”等欄目,就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予以解答。組織開展了與民生密切相關的社情民意調查,完善××統計信息網的網上辦事功能,為社會公眾提供高效優質的統計服務。
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抓住經濟發展的難點、社會生活的熱點、領導關注的重點問題,做好統計分析研究工作,為市委、市政府宏觀決策提供重要參考。近6年來,共撰寫分析研究報告510篇,其中,《重視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優化,促進農民收入快速增加》、《加快工業化進程,實現跨越式發展》、《擴大消費需求、促進經濟增長》、《解放思想,科學發展,促進我市非公有制經濟奮力崛起》、《我市制造業投入加大、成為投資最大亮點》等一批分析研究文章,得到市領導充分肯定并作了重要批示。
(二)加強基層基礎建設,提高源頭統計數據質量。統計基層基礎工作是整個統計工作的源頭和基石。按照統計法規、制度和規范的要求,努力推進統計基礎工作建設,把基層基礎工作納入經濟和統計考核內容之一,加強檢查考評,著力規范統計數據收集、填報、審核、訂正和上報等程序和方法。開展經常性基層統計人員業務培訓,每年通過各種形式培訓人數近千人次,舉辦了《統計調查技能》、統計業務和法規知識的系統培訓,不斷提高了基層統計人員的業務素質。在經費、人員配備上幫助基層解決實際困難,2005年從公益性崗位招聘統計工作助理員38人,安排到市區街道從事統計工作。
(三)把握發展主題,推進統計工作科學發展。精心組織實施了基本單位普查、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第二次農業普查,并榮獲“全國先進集體”。目前正在穩步推進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全面實行了工業、農業、商貿等一系列統計制度方法改革,改進gdp核算、固定資產投資和能耗統計,建立了非公經濟、開發園區統計制度等;積極推進聯網直報和在地統計工作,適應統計改革和政府決策管理的需要;基本建成了上聯省局,下聯縣區,橫聯政府和有關部門的統計信息系統;統計普法教育深入開展,執法力度不斷加大,全社會統計法制意識明顯增強。六年來,全市統計執法共檢查2090個單位,立案查處統計違法案件420起,保障了統計資料的及時、準確。
(四)推進反腐倡廉建設,加強廉潔從政教育。繼續推進統計系統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強對領導干部及人、財、物、數的監督檢查,加大內部審計力度,不斷拓展從源頭上防治腐敗的工作領域。在局全體黨員干部中,認真開展了“艱苦奮斗,廉潔從政”的專題教育活動。從完善制度、推行公開、加強學習教育、責任追究等方面推進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開展。
(五)建設文明機關,充分展示統計人形象。把精神文明建設和目標管理有機結合,強化機關干部的公仆和服務意識,積極創建文明機關,2004年、2006年均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級“文明單位標兵”的榮譽稱號。加強統計職業道德教育,堅持求真務實、不出假數,弘揚實事求是精神;以機關效能建設、反腐倡廉制度建設推進年活動為抓手,進一步加強制度建設,推進工作落實;以陽光統計文化建設為抓手,樹立陽光統計工作理念,規范和透明統計工作行為,錘煉統計工作者求真務實的工作品質,職工的團隊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培育和提升。
三、影響和制約統計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與原因分析
總體上看,近幾年我局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統計改革發展上取得了明顯成績。但是,用科學發展觀的標準來衡量,與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較,我們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統計指標體系還不能全面反映社會經濟運行狀況。一是統計指標不能完全反映科學發展的新要求,第三產業、資源環境、能源統計和社會統計還有待建立健全。能源統計體系不夠健全,沒有全面反映全社會能源的生產、消費和流通情況,不能全方位地提供能源供給與需求、能源管理效率、能源資源與生產、能源開發與節能等決策信息,也不能全面掌握能源生產、消費、庫存情況及發展趨勢。服務業統計體系尚未建立。由于服務業涉及行業多、變化快,企業形式多樣,現有統計模式和調查體系無法全面、完整、準確反映服務業的基本發展狀況和滿足gdp核算的需要。社會、科技、文化產業統計體系不夠健全。二是統計指標老化現象嚴重。部分計劃經濟時期的指標如勞動工資統計指標沿用至今,非公經濟發展指標體系不健全、沒有科技進步與創新統計監測評價體系,對不合理制度的改革比較緩慢。三是統計指標交叉重復較多。政府統計與部門統計之間、本局專業之間重復統計、多頭統計依然存在,如工業和能源統計部門報表重復,影響了統計工作的效率。
(二)統計調查方法還不適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一方面,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統計的范圍和領域不斷擴大,涉及的統計調查對象日趨復雜,統計調查對象的易變性增加,經營活動的不確定性增大,統計調查對象的配合程度降低,搞準統計數據的難度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周期性普查的基礎作用仍然有限,普查數據的時效性有待增強。經常性抽樣調查仍然沒有全面推開。抽樣調查的作用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在統計調查中,過多依靠基層統計人員上門調查,并存在大包大攬的現象,費時又費力,沒有充分發揮部門統計的作用。
(三)基層基礎建設還需要進一步的加強和鞏固。一是基層統計機構不健全,人員不穩定,沒有相對獨立性。市、縣區統計局現有的工作人員與承擔的工作任務失衡,不堪重負;鄉鎮統計人員大多是兼職,統計工作條件差。由于任務繁重、待遇偏低,導致統計隊伍不夠穩定。二是基層統計工作條件差,統計信息化建設明顯滯后。鄉鎮、街道普遍存在辦公用房擁擠、辦公設施陳舊、辦公設備不足等問題。大多數鄉級統計機構沒有配置專用計算機,只能和其他部門合用一臺計算機,影響統計數據的安全性;街道90%以上沒有單獨的辦公場所,沒有辦公電話、計算機,統計日報表仍然采用手工匯總這一落后的工作模式。三是經費緊張,不能滿足統計工作需要。隨著統計調查任務不斷增加,基層統計經費嚴重不足,經費與承擔的任務矛盾十分突出,有的縣區經費無法保證統計業務的正常開展,甚至有的連下鄉的交通工具、調查員補貼都難以保證,致使一些常規報表以及普查、專項調查工作質量受到影響。四是學習培訓不夠,對統計工作者的學習培訓和考察交流不夠,尤其是對基層統計人員的業務知識學習培訓迫在眉睫。總體上看,統計基層基礎建設還十分薄弱。
(四)統計優質服務水平還不到位。一方面,統計任務重與統計人手少的矛盾更加突出,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要求統計服務領域更加廣泛,除各項大型普查和正常統計報表任務外,適應領導決策需要、反映新生事物的專項調查和統計監測不斷增加,統計工作任務越來越繁重;與此相反,統計力量嚴重不足。這種統計工作任務日益繁重與統計人員少的矛盾日益突出,統計人員疲于應付。另一方面,統計服務不能完全滿足科學發展的需要,不能滿足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需求的狀況依然存在,尤其是為社會公眾做好統計服務的范圍不夠廣,統計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通過深入分析,統計工作產生以上問題的根源在于:
第一、重理論學習,指導實踐不夠。局領導班子比較重視政治理論學習,強化理論武裝,但是存在學習與實踐用力不均現象。如在對統計工作科學發展的規律認識方面,有些工作階段性、表面性問題解決了,但長遠性、深層次的問題還沒有觸及,特別是對一些制約和影響統計事業科學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創新的力度不大,探索的步伐不快;在統計工作當前與長遠的關系處理上,考慮當前較多,而對長遠發展研究不夠,解決現實問題花費的力氣較多,建立長效機制相對考慮不夠。雖然出臺了不少的措施,但還沒有上升到制度層面。
第二、重常規思維,努力創新不夠。還沒有深刻透徹地理解和把握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還沒有充分運用科學發展觀的立場、觀點、方法來看待發展問題、研究發展規律、指導發展實踐;還沒有真正形成以科學發展觀要求審視統計工作、定位統計工作、謀劃統計工作、提升統計工作的實際能力。思想觀念有些滯后,創新意識和改革精神不夠強,創造性的工作不夠。統計改革步子邁得不夠大的思想障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由于長期從事統計工作,受傳統的慣性思維影響較大,往往滿足于完成上面布置的任務,片面強調高度統一的統計體制和統計制度方法,安于現狀,怕冒風險,擔心改革涉及面廣,搞不好容易產生負面效應,影響統計工作;二是對基層統計的情況雖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基層統計部門受當地政府管理,在基層基礎建設上統一步調工作還不夠到位;三是改革需要成本,一定程度上還受到人力與財力的限制。
第三,重研究經濟,研究社會統計指標不夠。由于長期以來存在重經濟統計、輕社會統計的觀念,造成經濟統計與社會統計工作有不對稱的現象。領導關注經濟較多,我們針對經濟的熱點、重點和難點問題研究就多,有情況、有分析、有建議的統計分析精品就比較多,而反映社會發展、人的全面發展等的統計分析關注度不夠高。社會公共服務存在缺位的現象,統計信息服務與民眾和基層企業的要求還有差距,對社會各界需要的數據提供不足,對廣大人民群眾關心的衛生、醫療、教育、就業等方面統計還有待進一步加強,服務社會公眾的統計信息產品內容、渠道、時效、形式有待加強,向社會公眾宣傳統計工作的力度還不夠。
第四,重布置任務,解決困難不夠。面對新的形勢,我們深知為領導、為群眾、為基層的服務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把握大局、統籌兼顧、協調各方的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升。服務意識還不夠強,工作方法和思想意識與以人為本的要求不相適應;在全局性、前瞻性問題的研究上,雖有所思考,但提煉升華不夠;深入基層開展專題性、問題性調研較少。對于上級或其他部門布置的統計任務,也只是強調和布置工作,給基層統計部門壓的擔子很重,要求的標準很高,但業務指導不夠,督促檢查不夠,完成任務所需的條件保障和經費不能給予支持。
在學習調研和分析檢查階段,我們共征求意見建議56條,經過整理、歸納,共梳理出存在的突出問題14個,其中,可以立即解決的問題4個,經過一段時間努力可以解決的問題7個,目前沒有能力解決需要向群眾說明的問題3個。對于存在的問題,局學習實踐活動領導小組及時召開了會議進行專題研究,能解決的馬上解決;暫時不能解決的,按局領導班子職責分工,明確責任主體,作為下一步工作重點,認真研究解決;對一些作為自身無能力解決的,一方面積極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引起上級領導的關注,另一方面向干部職工解釋說明。
四、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打算
針對存在的問題,我們將以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為契機,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奮進,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轉化為謀劃統計事業發展的正確思路,轉化為促進統計事業發展的有力措施,轉化為領導統計事業發展的實際能力,局領導班子在發展思路上達成了共識。總體工作思路是:圍繞一個中心,即:提供優質服務;強化二個抓手,即:陽光統計文化建設、內部管理制度;深化三項改革,即:在地統計、聯網直報、統計制度;抓好四項工作,即:基層基礎建設、統計調查分析、統計咨詢評價、統計執法監督;實現五個目標,即:提高數據質量、打造分析精品、共創內和外順、鍛造勤政廉政、爭創“四個一流”。繼續解放思想,堅持科學發展,把全市廣大統計工作者的思想認識,從違背科學發展觀念、做法和體制、機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創新工作方法,服務科學發展,在強化統計能力建設上取得新突破,在提高數據質量上取得新成績,在改進統計服務上取得新飛躍,真正把學習實踐活動的成果體現到科學決策、解決問題、促進工作上,推動全市統計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一)堅持解放思想,進一步推動統計創新。解放思想是推動統計工作科學發展的根本前提。當前,統計的社會需求正在不斷增長,統計的地位和影響力正在不斷提升,統計事業發展已進入加快改革和蓬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始終把服務于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服務于××科學發展、加速崛起作為我們的首要任務,進一步解放思想,克服因循守舊、墨守成規的僵化觀念,主動適應新情況、新變化,從更高的層次來思考和分析問題,不斷增強統計能力,在探索中找出路,在應變中求思路,在創新中促發展。
(二)堅持求真務實,進一步發揮統計作用。求真務實是推動統計工作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統計工作上聯政府決策,下系百姓生活,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監測作用。通過數據的收集整理,對社會經濟發展的現狀進行監測,客觀反映科學發展的成果和問題。二是評估作用。通過對數據的對比和分析,對地區的科學發展成果進行評估。三是參謀作用。通過統計數據的比較與分析,選好課題,撰寫一批有分量的分析、調研報告。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促進科學發展的建議,為推進科學發展,加速××崛起當好參謀。
(三)加快統計改革,進一步增強統計的公信力和權威性。深化統計改革是推動統計工作科學發展的重要途徑。一要逐步完善統計指標體系。建立和完善關于結構、質量、效益、民生等反映科學發展的統計指標。二要建立健全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農業生產、農村統計調查制度;規范和加強部門服務業統計,繼續完善非公經濟、勞動力和工資統計,著力加強人口、教育、就業再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的社會統計。三要完善數據評估體系。不斷規范統計業務流程,進一步完善數據質量監控和評估體系,千方百計提高各項指標數據質量。
(四)拓展工作領域,進一步提高統計服務水平。為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提供優質高效的統計服務,是推動統計工作科學發展的重要目標。當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愈演愈烈,我市同全國、全省一樣,經濟增長受到明顯影響和沖擊,一些經濟指標增幅開始減緩,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面臨巨大壓力,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出臺了一系列積極應對的政策措施。我們要在全面了解、準確把握的基礎上,密切關注經濟社會的發展趨勢和動態變化,加大調研力度,加強分析監測,加速信息傳遞,著力增強統計服務的主動性、預見性和有效性。不斷提高統計服務于科學發展的水平,積極為黨政領導出謀劃策,為××崛起獻計獻策。
(五)堅持強化各項建設,進一步提高統計能力。加強統計建設是推動統計工作科學發展的重要環節。一是加強統計基層基礎建設。要繼續開展基層基礎工作調查研究,努力推動基層統計機構設立和統計隊伍建設。加強基層業務培訓力度,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開展業務培訓,提高基層統計人員的工作水平。二是加強統計法制建設。進一步轉變執法觀念,更加注重事前預防、事中檢查和事后整改的綜合運用,突出執法重點,對經濟普查、節能降耗、新開工投資項目等工作中的統計違法行為,開展專項檢查或重點督查。研究建立統計違法行為通報制度和機制,特別是對于情節嚴重、性質惡劣的統計違法行為,要加大案件曝光力度,不斷優化統計工作法制環境。三是加強統計信息化建設。加強統計網絡建設,在硬件設施、軟件開發等方面積極籌措資金更新配套,全力尋找國家局、省局技術支持,逐步實現省、市、縣區、鄉鎮的網絡互聯互通,確保聯網直報工作順利開展。四是加強統計干部隊伍建設。健全培訓制度,創新培訓機制,優化培訓內容,強化培訓管理,整合培訓資源,促進科學帶頭人和專業型人才的培養,加強統計職業道德教育,建立一支熟悉統計業務,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創新意識、能適應新時期發展要求的統計隊伍。
五、切實加強局領導班子自身建設
領導班子建設是統計部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統計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切實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是統計事業科學發展的重要保證。
(一)注重提高理論素養和執政能力,建設學習型班子。把學習方式、學習制度和學習內容有機結合,抓好中心組學習和個人自學,突出抓好鄧小來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的學習,抓好中央、省委、市委重要方針政策的學習。根據統計工作需要,加強對先進統計理論、統計專業知識、統計法律法規及科技知識的學習。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增強領導班子成員的理論素養,提高執政能力和決策水平。把理論學習同加強個人修養結合起來,不斷提升領導班子成員的精神境界,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始終擺正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
(二)全面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創新型班子。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著力把握統計工作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破解發展難題。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為推進統計事業不斷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源泉,努力實現觀念創新、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機制創新,把統計工作置身于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和諧平安××建設、推進社會進步的高度來研究和謀劃,推進統計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提高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善于破解難題,善于把上級精神與××實際結合起來,既善于出思路、謀全局、作決策,更善于抓部署、促落實、求實效,不斷增強解決難題的前瞻性、系統性和時效性,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三)認真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建設和諧型班子。進一步完善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的各項具體制度和領導班子的議事決策程序,做到用制度規范施政行為,用程序保證職責履行。領導班子成員要自覺維護集體領導的權威,不斷完善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相結合的工作機制,健全領導班子議事規則,自覺維護領導班子的團結,形成班子的整體合力,發揮整體功能,努力營造團結合作、和諧共事的濃厚氛圍。
(四)加強和完善制度建設,建設務實型班子。要本著“務實、管用”的原則,不斷完善領導班子的自身制度建設,建立健全各項制度,樹立“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的理念。增強班子成員的責任意識,充分發揮班子成員的智慧和才干,提高領導班子管理水平。在“求真”和“務實”上下功夫,積極為統計改革發展出謀劃策,搶抓機遇,迎難而上,腳踏實地,真抓實干,努力形成講實話、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的良好氛圍。
篇10
市委組織部召開這次全市組織系統辦公室主任會議,目的是總結去年的工作,研究、探討如何適應新的形勢和任務,進一步加強和規范辦公室工作,提高辦公室工作的質量和服務水平。下面,我簡要講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全市組織系統辦公室切實履行職能,為組織工作的順利開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辦公室是各級組織部門的參謀部、服務部,是部領導的重要助手,任務繁重而艱巨。去年以來,全市組織系統辦公室從組織工作的大局出發,認真履行為部領導和部門工作服務、為下級機關服務、為人民群眾服務的職能,議大事、抓全局,團結拼搏,開拓創新,勤奮工作,較好地發揮了參謀助手作用、督促檢查作用和協調綜合作用,使全市的組織工作得到了較大推動,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去年以來,全市組織系統的辦公室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為部門決策服務更加深入有效。各級組織部門辦公室緊扣部門決策開展工作,積極開展調查研究,提供信息,認真準備各種材料,綜合各方面的意見,為部門領導提供了大量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依據。為確保部領導決策的貫徹落實,辦公室抓好督查工作,及時綜合反饋決策的落實情況,有力地促進了全市組織工作的深入開展。辦公室在公文處理、信息、督查、調研等工作中,為部門領導決策的服務更加富有成效。公文寫作克服了人少事多等困難,效率和質量有所提高,公文辦理做到了及時高效,并不斷向規范化、科學化方向發展,保證了組織部門各項工作的正常運轉。調查研究工作有了新的突破,重點工作能夠認真組織調研,及時總結推廣了典型經驗,效果很好。信息工作能夠做到重要緊急情況及時上報,日常信息工作正常運轉,上報信息的數量大幅度增加,質量進一步提高。督促檢查工作更加注重協調解決部門領導決策落實中的問題,跟蹤反饋落實情況,在抓落實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是會務服務質量進一步提高。會前準備、現場服務、會后協調等各項工作更加嚴謹、高效,做到了科學安排,精心組織,確保了組織部門各種會議的順利進行和高效率,推動了組織工作的開展。
三是協調工作的力度不斷加大。辦公室處在溝通上下、協調左右的樞紐位置,要處理大量日常事務,有許多工作需要進行協調。各級組織部門辦公室通過文件的協調、會議的協調、領導同志事務活動的協調、各種擬辦意見的協調、部領導決定事項落實的協調等等,做到了上情下達,下情上報,協調左右。
長期以來,全市組織系統辦公室的同志們發揚了勤奮努力、頑強拼搏、默默奉獻的精神,通過卓有成效的工作,確保了各級組織部門工作的正常運轉和各項決策的落實。在此,我代表市委組織部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市組織系統辦公室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比如公文寫作的質量還不夠高;辦文、辦會還不夠規范;信息、督查、調研等工作時效性不夠強;自身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等等。這些問題和不足,必須切實加以解決,更好地為組織工作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二、認清形勢,增強做好組織部門辦公室工作的緊迫感
做好新形勢下組織部門的辦公室工作,必須認清形勢,把握大局、立足大局、服務大局,增強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提高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首先,國內外發展的新形勢,給組織部門的辦公室工作提出了新任務。當前,國際形勢正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總體和平、局部戰爭,總體緩和、局部緊張,總體穩定、局部動蕩,仍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國際形勢發展的基本態勢。“9·11”事件以及美國對阿富汗進行軍事打擊,給國際形勢和戰略格局造成了重大影響,但和平與發展作為時代的主題不會改變,世界多極化的趨勢不會改變,我們面臨的國際環境依然是機遇大于挑戰。從國內形勢看,我國的國際地位和綜合國力在不斷提高,特別是在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緩的情況下,我國經濟仍然保持了較好的發展勢頭,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新的進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反腐敗斗爭持續深入,社會保持穩定。中央確定的今年工作的總體要求是“穩定、安全、靈活、多元”,強調要努力營造長期穩定、安全可靠的國際和平環境,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辦好,特別是要把經濟搞上去,以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省第七次黨代會緊扣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突出加快發展這個主題,明確提出緊緊圍繞建設綠色經濟強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國連接東南亞、南亞國際大通道三大目標,實施可持續發展、科教興滇、城鎮化和全方位開放四大戰略,培育和壯大煙草、生物資源開發創新、旅游、電力和礦產五大支柱產業,扎扎實實打基礎,突出重點抓生態,調整結構創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改革開放促發展,推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要求。去年底召開的市委一屆九次全委(擴大)會議,深入貫徹省第七次黨代會精神,認真總結2001年的工作,全面分析加快玉溪發展的機遇和有利條件,著力研究加快玉溪發展的重大問題。明確提出了實施玉溪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戰略,實現支柱產業建設、優勢產業發展有新的突破;特色農業發展有新的突破;所有制結構調整、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有新的突破;對外開放、招商引資有新的突破,力爭三年打基礎,五年大發展,全市綜合經濟實力始終居于全省前列,為201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的奮斗目標。
按照省委組織部、市委的部署和要求,今年月日,召開了全市組織工作會議,提出2002年全市組織工作的六個重點:一是以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為目標,著力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黨員隊伍建設;二是以縣級領導班子換屆人事調整為契機,優化縣級領導班子素質結構,提高縣級領導班子的整體活力;三是以創新干部任用工作機制為重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干部選拔任用管理工作走向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四是認真貫徹六中全會精神,抓好團結干事教育,促進領導班子作風建設;五是制定和實施人才戰略,加強干部教育培訓,努力培養、吸引和用好各類人才;六是按照從嚴治黨的要求,切實加強對領導干部和干部選任工作的監督。新的形勢和組織部門面臨的繁重工作任務,對各級組織部門辦公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級組織部門辦公室必須適應不斷變化的形勢,立足于國際國內這個大環境,立足于緊緊圍繞組織工作大局,視野要更加開闊,反應要更加敏捷,工作要更加扎實,服務要更加到位,為各級組織部門領導當好參謀助手,發揮職能作用。
其次,辦公室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給各項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組織系統辦公室作為部門領導統攬全局的中樞核心機構,要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在落實中探索,在探索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全面提高工作水平。按照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大膽探索提高辦公室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的有效途徑;按照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要求,大膽探索樹立機關新形象的有效途徑;按照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大膽探索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和密切聯系群眾的新途徑。辦公室工作的重要性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位置重要。總書記形象地把辦公廳稱作“黨委的左右手”。二是職責重要。辦公室的主要職責是負責部門日常工作運轉,代表部門行使某些重要職能,是承上啟下、聯系領導與群眾的橋梁;是溝通左右、協調部門關系的紐帶;是上傳下達、保證部門工作正常運轉的中樞。三是作用重要。辦公室的重要作用體現在參謀助手、督促檢查和協調綜合上。這種位置、職責和作用的重要性,使得辦公室具有很強的影響力。辦公室工作的好壞,作用發揮得如何不僅影響辦公室自身,而且影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影響部領導班子決策的落實,影響組織部門的形象和威信。可以說,辦公室工作關乎全局。因此,辦公室的同志要具有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珍惜自己在這樣一個拓寬知識、增長才干、施展才華的崗位上工作,時時事事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以每個崗位、每個環節、每個人員的優質高效服務,塑造和維護辦公室的良好形象。
第三,辦公室自身的新變化,使辦公室工作面臨著新考驗。隨著形勢的發展,各級組織部門辦公室的工作出現了許多新變化。一方面,全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步伐加快,黨的組織工作任務越來越重,各級組織部門的領導對辦公室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辦公室的責任更加重大,工作內容更加豐富,工作領域更加寬廣,工作節奏明顯加快,工作標準越來越高,辦公手段現代化程度也不斷提高。要做好工作,完成好任務,搞好服務,都要求從事辦公室工作的同志必須有較高的政治思想素質,較強的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另一方面,這幾年全市組織系統辦公室的干部隊伍狀況發生了較大變化,一大批年輕同志充實到辦公室隊伍中來,盡管基礎素質都較好,但在對基層了解的程度上,在對復雜問題的協調、處理能力上,在實踐經驗上,離領導的要求和工作的需要還有相當的差距。認識這個差距,盡快提高組織部門辦公室的全員素質和工作水平,既是辦公室自身建設的客觀要求,也是對辦公室每一個同志的嚴峻考驗。因此,我們只有加強學習,努力提高素質,才能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的需要。
三、開拓創新,扎實工作,努力提高組織部門辦公室工作的水平
組織部門辦公室工作要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就必須不斷有所創新,有所開拓。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思路上,具體工作力度上,包括思維方式、工作方法上創新,積極探索,不斷改進辦公室的工作方法,健全和完善辦公室工作的運行機制。具體地說,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1、增強服務的主動性,實現參謀作用超前化。一是及時捕捉信息。要有政治頭腦和政治觀察力,增強敏銳性,善于見微知著,反應靈敏,利用組織系統辦公室的信息網絡,把組織工作的重要情況、突發事件以及領導關注的熱點問題,以最快的速度上報,及時、準確、客觀地向各級組織部門領導反饋信息。二是切實加強調研。要根據部門工作的安排和進展情況,根據領導的工作思路,抓住領導關注的帶有苗頭性、全局性、傾向性的問題,著力抓好信息調研工作,及時總結、推廣全市組織工作的成功經驗,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反映存在的問題,拿出有情況、有分析、有對策建議的調研報告,為領導提供有價值的決策參考意見。三是增強預見性。要敢于站在組織部門工作全局的角度考慮問題,大膽提出意見和建議,為領導出謀獻策,當好領導的“參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善于開拓性地思考問題,敢于想別人還沒有想到的問題,特別是要善于發現苗頭性、甚至潛伏性的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比較準確地預測其發展趨勢,增強工作的預見性,為領導提供前瞻,盡可能做到未雨綢繆、“雪中送炭”,不做“事后諸葛亮”。四是加強主動。辦公室的每一位同志既要清楚各級組織部門工作的重點,又要清楚部門領導同志關注的熱點,以及主要領域中的焦點,超前思維,凡事力爭想在前、做在前、服務在前,努力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要勤于動腦思考,創意謀劃,增強創造性,增強參與意識,以主動輔助部領導決策為己任,特別是要根據部門工作思路和領導意圖,創造性地做好重要文稿的起草工作,真正成為領導的“左右手”。
2、提高服務的實效性,實現服務質量優質化。各級組織部門辦公室一定要從講政治、講黨性,確保政令暢通的高度,注重抓好部門各項工作的落實,增強服務的實效性。要圍繞抓好信息調研、督促檢查、后勤保障三項重點工作,在求實、務實、落實上下功夫,切實搞好“三服務”(即為部領導服務、為部內各科室服務、為基層組織部門和群眾服務)。一是突出工作重點。要圍繞部門的工作重點和部領導班子的重大決策,積極開展督促檢查工作,在抓貫徹落實上下功夫。要深入到工作落實的第一線去,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檢查各項政策措施和工作任務的落實情況。對那些不落實、難落實的問題,敢于面對面地督促,提出限期落實的意見和要求,一項一項地抓落實,一抓到底,從而有力地推動重大決策、重要工作部署和各項工作措施的貫徹落實。二是堅持實事求是。要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和高度負責的精神,盡最大努力,全面、客觀地了解和掌握情況,真正做到講真話,報實情,決不允許弄虛作假。三是要雷厲風行。要將部門全年工作要點和重要工作任務進行分解立項督查,定期進行催辦,督促有關科室抓緊落實,定期進行反饋。在市、縣區委組織部作出工作部署后,要及時組織力量搞好督促檢查,但要注意掌握好時間,給基層留有余地,否則會助長一些人弄虛作假。要切實做到急事急辦,爭分奪秒,連續作戰,反對四平八穩、拖拖拉拉,有力地推動各項工作的落實。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傾聽群眾呼聲,盡最大努力掌握第一手材料,真正取得督查工作的發言權。要深入貫徹六中全會精神,切實轉變作風,堅決克服單純以文件落實文件、以會議貫徹會議的現象,及時總結推廣各地各部門抓落實的經驗。四是要熱情服務。要積極搞好后勤服務工作,千方百計為干部職工搞好服務,幫助他們解除后顧之憂,協助部領導把“三個留人”的要求落到實處。
3、強化服務的規范性,實現管理工作制度化。要按照嚴格管理、從嚴治部的要求,從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入手,積極協助部領導狠抓部門自身建設。建立健全內部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形成“用制度管人,按規章辦事”的工作格局,把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難于管理的煩事、容易得罪人的難事、必須落實的大事,用制度的形式規范下來。通過建章立制,進一步堵塞漏洞,減少差錯,使機關日常運轉更加優質、高效、有序,不斷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一是注重制度建設。建立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用制度來約束行為。文稿起草、公文辦理、公文校核、會議安排、機關值班、機要通信、檔案管理、文稿印制等日常工作都要做到有章可循、井然有序、周密嚴謹。二是工作要講規范。如公文處理應做到準確、及時、安全、保密;文稿起草要完整、準確地體現部領導的意圖,符合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符合本地實際,具體政策、措施切實可行;會務工作要做到安排細致、周到、科學、有條不紊。三是明確職責分工。要建立層層把關、層層負責的制度,把責任落實到每一個人,做到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落實到每一個環節,一環緊扣一環,切實落到實處。四是要堅持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各項工作必須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嚴謹、細致、周密,決不能馬馬虎虎、湊湊合合,要把工作做細、做扎實。五是要正確處理分工與協作的關系。辦公室各項工作既有分工又緊密相聯,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分工的目的是為了明確職責,但有些工作難以截然分開,需要從工作大局出發,密切協作,充分發揮辦公室的整體功能。辦公室要充分發揮牽頭和協調作用,抓好協調工作,保證各項工作的高效、順利運轉。要努力爭取各個部門、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善于聽取各方面意見,及時溝通情況,綜合權衡,形成合力。要從大局出發,堅持原則性和靈活性的有機統一,把協調作用發揮得更好。
4、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干部隊伍,實現辦公室人員素質多能化。新形勢下組織部門辦公室的干部要努力學習和實踐江總書記“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加強業務學習,真正做到政治強、業務精、作風實、紀律嚴。政治要強。對辦公室的同志要嚴格要求、嚴格管理,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服務意識和創新意識,講政治、顧大局,積極進取,開拓創新,團結協作,努力工作。要有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堅定的政治立場,較強的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銳性,善于從政治上觀察、分析和處理問題。辦公室主任要“拿得出主意、理得順關系、提得起筆桿、頂得住壓力、受得起委屈、耐得住寂寞”。業務要精。要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無論在哪個崗位上,對自己的工作都要刻苦鉆研,做到情況熟悉,業務精通。要打牢理論基礎,練好文字基礎,夯實業務基礎,善于策劃、善于創新、善于總結。在辦公室工作繁雜、人員有限的情況下,每個同志都要提高業務能力,力爭成為“多面手”。要通過努力,實現辦公室工作的“四個轉變”:即由只滿足于辦好具體事務向善于抓大事、謀全局、當“高參”轉變;由只注意做好當前工作向善于從實際出發,搞好超前服務轉變;由疲于被動地完成領導交辦的任務向自覺開動腦筋,主動提供服務,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轉變;由只注意搞好對內服務向增強開放意識,強化外聯公關職能轉變。作風要實。辦公室工作人員一定要實實在在,實事求是,敢講真話,敢講實話,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以人民的利益作為辦公室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切實增強工作責任心,樹立嚴、緊、細、實、廉的作風。嚴,就是要樹立高標準,對任何工作都不馬虎,不含糊,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決不能誤事。緊,就是工作要抓緊,要快節奏、高效率。細,就是工作要認真、深入、細致,不能漫不經心,粗枝大葉。實,就是說實話,出實招,辦實事。廉,就是要廉潔自律,公道正派,經得起各種考驗。當前,要結合我市正在開展的“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教育活動,反對形式主義和,切實轉變機關作風。辦公室要帶好頭,發揮表率作用,從群眾反映強烈的具體問題入手,填會海、搬文山,切實減少應酬。紀律要嚴。要嚴格要求,嚴格管理,嚴格遵守黨的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工作紀律、保密紀律和廉潔從政紀律,對違反紀律的現象要勇于斗爭和嚴肅處理。
- 上一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方案
- 下一篇:鄉鎮醫保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