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室設計心得體會范文

時間:2024-01-10 17:59: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茶室設計心得體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茶室設計心得體會

篇1

資料與方法

來自襄樊市兒童福利院兒童就學的2所小學1~5年級、年齡7~11歲的漢族兒童100名,其中福利機構肢體殘疾兒童50名,社會健全兒童50名。殘疾兒童隨機和社會健全兒童一一對應,共收集樣本50對,男35對,女15對。資料收集時間為2007年12月~2009年5月。

方法:采用皮爾斯?漢斯(Piers Harri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1]進行自評,該量表分為行為、智力與學校情況、軀體外貌、焦慮、合群以及幸福與滿足6個分量表。該量表依據兒童自評得分,分值越高,自我意識越好。在半年后對22名兒童進行重測,觀察重測相關系數。用艾氏兒童行為調查表(CBCL)父母問卷進行評測。由社會適應量表和行為問題量表兩部分組成,用以評價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行為。該量表對殘疾兒童由福利機構直接撫育殘疾兒童的保育阿姨代替父母為殘疾兒童填寫,社會健全兒童由其父母直接填寫。

結 果

兒童自我評價:殘疾兒童在行為、焦慮、合群、幸福與滿足等分量表的得分及總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其中差異有高度顯著性的是幸福與滿足分量表的得分,而軀體外貌、智力與學校情況兩分量表得分兩組間差異無顯著性。另外,子條目軀體外貌分量表中體型的有關條目得分,差異極度明顯(t4.2308,P<0.001)。將皮爾斯-漢斯自我意識量表得分與殘疾等級指數進行簡單相關分析時顯示,社會行為、滿足與幸福感、智力與學校情況3個分量表得分和總量表得分同殘疾等級呈顯著負相關。

社會適應性與行為:殘疾組與健全組之間在社會適應問題總分、行為問題總分及各分量表得分上均無顯著差異,但社會適應能力及其各分量表得分均有殘疾組低于健全組的趨勢,而整個行為問題量表得分均有殘疾組高于健全組的趨勢。男性兒童中,將艾氏兒童行為調查表分與殘疾等級進行相關分析時表明,違紀和多動這樣的行為問題分量表得分與殘疾等級呈相關性明顯,適應能力總分和社會交往量表得分與殘疾等級呈明顯負相關。深入作多元相關性研究后顯示分裂樣行為問題、抑郁性及內向性分量表得分與殘疾等級呈明顯正相關,社會適應能力得分和社會活動、社會交際、學校能力等分量表得分與殘疾等級呈明顯負相關。

討 論

福利機構兒童對自己評價低,信心不足,缺乏自信,而且幸福感差,有孤獨和失落感,表現出更多的焦慮和抑郁,和同學的交往與聯系減少,容易出現更多的心理和社會適應問題。并且隨著殘疾程度的加重,幸福與滿足感更差。另外,本研究發現殘疾男童比健全男童的抑郁得分高。本研究還發現,在軀體外貌分量表上未發現殘疾兒童與健全兒童的量表得分有顯著差異,可能該分量表顯示的是一般軀體外貌,并非特異地指向體型。而把反映體型的具體條目拿出來分析比較時發現,殘疾兒童對自身體型明顯感到不滿意,由于殘疾原因產生的自卑感也十分明顯。

本研究以艾氏兒童行為調查表為工具評價了殘疾兒童的行為變化,發現兩組兒童之間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但存在著殘疾兒童在社會適應能力比健全兒童差、行為問題比健全兒童多的傾向。

篇2

那你是否想過“這個人的垃圾,卻是那個人的寶物?”,

抑或經過垃圾循環利用以嶄新的姿態重新上崗,

甚至成為藝術品登上大雅之堂?

萬物的循環利用才是綠色低碳的王道和顛撲不破的真理。

這是個喜新厭舊的社會,在新的材料不斷涌現的同時,許多完美材料淪為垃圾,一些富有創意的綠色建筑師、藝術家、科學家及其他發明家正致力于改變這一趨勢,他們收集身邊被遺棄的零碎東西,并加以循環利用,使它們以藝術品等形式繼續存在,讓人瞠目,或許正應了那句古話,“萬物相克相生,不可獨大獨贏”,而循環之美正在其中。

循環唱響藝術

“世界上沒有純粹的垃圾,只有尚未被利用的資源!”來自臺灣金門的著名鋼雕藝術家吳鼎信是一個相信并創造神奇的人。

本是一個陶藝家的他,大約十年前開始接觸鋼雕藝術,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別人眼中本該遺棄在垃圾場的廢鋼廢鐵,經他的手鋸切焊接拼裝組合,居然化腐朽為神奇,搖身一變成為“鳳凰”、“搖滾樂手”、“戰士”、“天鵝”、“企鵝”、“海豚”等一件件結構精巧的鋼雕藝術品,觀之神態各異,無不惟妙惟肖,頗具藝術價值。

吳鼎信認為,用鋼鐵來表現藝術,夠夸張,也能盡顯張力與力度, 同時 “用廢鋼鐵唱藝術”讓他很有成就感,而用鋼雕塑造各種各樣的人,又是吳鼎信的最愛。在他看來,鋼鐵塑人是最妥貼不過的了,硬朗的線條刻畫出人們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的不同表情,鋼鐵的堅硬就是人的堅忍和硬朗。這樣在常人眼里只能做廢棄物處理的廢鋼鐵,便因了吳鼎信善于“發現美的眼睛”,變成了一件件精美絕倫、引人沉思的工藝品。

2010年,吳鼎信便帶著他精選的三十多件鋼雕藝術品現身成都櫻花節,給成都的民眾呈現了一場環保鋼雕藝術展,或紀實或寫意的冰冷鋼材透出釅釅的彼岸海島人文氣息,引起了民眾對環保生活與藝術的深入思考與熱烈討論。

此次展出的三十多件精品中,《搖滾樂隊》是吳鼎信的代表作。作品由主唱、吉他手、薩克斯風手等5個人形組成,雖然取材于廢棄的鋼鐵,但表現逼真,動作各異,活脫脫一支正在傾力演唱的搖滾樂隊。

世界上最大的廢鐵雕塑Forevertron,坐落于美國威斯康辛州埃摩爾博士的廢舊金屬雕塑公園,大約15.2m 高,36.5m寬,是由50-100年前的大型廢棄機器組件制成,擁有鮮明的后哥特風格。其建造者埃摩爾博士是一位前爆破專家,終其一生收集古董機械的廢鐵和其他用來搭配的小物件。埃摩爾博士的真名叫做湯姆?埃弗,在他自己的故事里,埃摩爾博士是創造了一個虛構的維多利亞時代的發明家,發明了Forevertron,然后通過一個有磁性的閃電光柱把他自己發射投入了天堂。

這個雕塑的主要部分除了發射裝置以外,還為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王子修建了茶室,這里的古董有許多很酷的玩意,比如阿波羅計劃里的凈化艙,這可是貨真價實的。還有由托馬斯?愛迪生建于19世紀后期雙極電動發電機一對,附近還有一個矩形的昆蟲列隊和一支由鳥組成的交響樂團,均由廢鋼鐵做成,有趣得很,有機會一定要去看一下。

法國雕塑家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藝術家與普通人的不同之處即在于他們擁有在日常事務中發現美,并通過創作開啟平常事物藝術價值的能力,從人類進入20世紀后,用廢舊物品創作藝術品,在當代藝術領域就不再是一件新鮮的事情了。藝術家通過廢棄的日常用品或者工業廢品來表達他們對于這個世界和地球的觀點。尤其是現代社會的快速消費行為,造成了大批的快速消耗品垃圾,這些都是隱藏在我們便利、繁榮的生活背后的巨大隱患,藝術家們通過把這些屏蔽在美好生活背后的“垃圾”以觸目的形式重新放置于我們面前,引發了人們重新審視自己身處的世界,發現危機,投入行動改變現實。

再例如,廢舊電子產品對環境產生的污染也很巨大,2007年美國舊金山舉辦了一次廢舊電子藝術展,一方面讓民眾感受藝術教育,一方面喚起民眾對廢舊電子產品回收的關注與支持。

參與展覽的藝術工作者們,每周花費20到40小時出入城市垃圾場,在各種電子產品如舊主板、顯示器、電視、手機等等各類電子元件中挑選可以進行藝術處理的材料,加上各界如教育者、程序員等的友情贊助,精心設計出許多讓人眼前一亮的全新電子產品或者藝術品,供參觀者欣賞。

據環保組織的調查,美國一年約有三百萬噸電子垃圾。展覽的發起人保羅?弗萊希納說:“電子垃圾已經成為廢舊物品中值得注意的一環,我們希望用這個電子廢物再利用的展覽來引起人們的注意。”

循環打造建筑

其實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垃圾,很多時候垃圾只是我們生活的代謝品。它在最初設計的功能上成為了“廢物”,但并不意味著它不能在其他方面重新展現自己的價值。

2010年11月12日,臺灣花博會期間,最引人矚目的當屬用152萬支回收寶特瓶建造而成的花博展館“環保方舟”即EcoArk,此館與夢想館一起并列成為民眾最想參觀、人氣指數最高的建筑。據悉,建造該館所用的152萬支回收寶特瓶均從消費者募集而來,是眾多民眾共同參與的環保奇跡。

這是全世界第一座垃圾變房子的大型展覽館,其獨特造型引起各界的高度關注與期待,當初贊助商打算斥資兩億臺幣來打造這一展館,其建筑師黃謙智坦言道:“砸大錢蓋個只使用半年的大型展館就是浪費!”

他用廢棄的寶特瓶為建筑材料,巧妙地結合了大自然的力量,透過陽光、空氣、水,讓外觀近似三角體,俯瞰很像一塊蛋糕切片的建筑體成為一個有機體,隨著可隨意拆組的結構設計,此環保方舟將在城市里傳達對自然與環境的敬愛與尊重,更能體現建筑與氣候、地域、人事相互調和的哲理,自然與人相生相息的圓融精神,最重要的是也讓建筑物的興建也能達到節能減碳的效果。

其實生活中很多這樣的“廢物”,只要有心都可以把它們變成有用的材料,成為給生活增添色彩的寶貴財富。啤酒喝完,你的第一反應是不是扔掉?泰國“萬瓶寺”(Wat Pa Maha Chedi Kaew)沒有這么做,這座“萬瓶寺”位于曼谷東北600公里的泰國西薩菊省,僧人們從1984年開始用廢棄的瓶子裝飾僧舍,從而吸引更多的人捐獻瓶子建造寺廟,最終這座寺廟由數百萬的可回收綠色及棕色啤酒瓶建成。

在這座特殊的寺廟里,從水塔到游客的盥洗間,從寶塔到佛堂,從火葬場到洗手間都是由喜力牌和象牌啤酒瓶建成的,成為當地一大景觀。相傳寺廟的建造者以前曾嗜酒如命,后皈依佛門并修建了這座寺廟,旨在奉勸人們少喝酒。此廟的方丈表示只要有更多的瓶子,就會建造更多的“瓶子”設施。

無論是普度眾生,還是成為旅游景點實現文化和商業的雙重價值,在萬瓶寺的經驗中,都是從一個人最初微小的愿望開始,形成行動,最終實現了宏大的目標。

循環成就產業

在瑞典的阿蘭德機場跑道上停放著一架已淘汰下來的大型噴氣式客機,直到有一天一個名叫奧斯卡?迪奧斯的勇敢商人提出一個適合于它的完美方案:他建議將這架波音747-200改造成“巨無霸青年旅館”,以解決機場周圍可用土地缺乏與廉價旅店需求之間的矛盾。

這架波音747-200型客機建造于1976年,當時主要用于運送去麥加朝圣的包機教徒們。此飛機原為一家航空公司所有,那家公司2002年關門,此飛機歇息了多年,直到被重新設計利用成為飛機旅館。波音747是全球第一批廣體客機,波音747-200于1971年開始生產,其設計上是客貨兩用,機身有70多公尺長,很是壯觀。內部有雙層空間,500個座位便于拆卸。現在將座位拿掉,變成80張床,駕駛艙成為交誼廳。飛機內部重新進行了拆建,分成了25個獨立房間和一個咖啡屋。每個房間有6平米左右,頂高三米。它為無數想感受機場和機艙氛圍的人提供了方便。

不管怎樣,從表面來看,此噴氣式飛機旅館酷似一個行為藝術品。這一旅館在2009年1月中旬正式對外預訂,訂價為每晚45美元。迪奧斯非常看好這一遠景,表示只要一試得手,就要創辦“巨無霸青年旅館”連鎖系統,在全球各大主要機場門前都開一家類似的機上旅館。

循環集聚人心

上海有一輛“回收巴士”平時按著小區線路循環繞行,回收小區居民的廢舊生活資料,他們不稱之為“垃圾”,只叫“回收物”。這就是“上海福田環保教育站”的標志活動之一。這是一個創建于2009年年初的非營利環保公益組織,他們倡導用鼓掌的雙手來做環保,從生活做起,讓更多的人了解環保、參與環保、實踐環保、讓環保變成習慣。每月第二個周日,他們組織各種活動,招募志愿者參與,從回收環保講座到撿垃圾一日游,從走訪有機農場倡導身心環保到整理分類二手捐贈物資等,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福田環保像一面綠色的大旗,召集了一批對環保保有真摯信念的人。

在上海福田環保教育站志工之家的博客上,我們可以看到福田環保負責人到青海拜訪受捐贈小學的日志,捐贈的衣物是否最終到了需要的人手上是他們最為關心的;還可以看到志愿者們在活動結束后分享的心得體會,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福田環保的志愿者群體中,有家庭主婦也有企業白領,有大學生、中學生也有小學生,小學生用稚嫩的句法描述著看到回收工廠的一幕,而其中一位初中生參與環保活動的歷史已有2年,綠色的種子便是如此播種下去的。在福田回收巴士環行的那些小區,福田已經做出口碑來了,但凡要捐衣捐物,人們會愿意放上這輛巴士,福田環保在二手物資回收再利用上已經有了非常專業的一套系統。而最為可貴的,或許是他們集聚了人心。從孩子到老人,從父母到子女,從這個人到那個人,循環的是資源,也是環保的理念,更是一種善。

類似的組織或許在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有,資源回收利用的宣傳也早已鋪天蓋地,而問題更多的是:你聽進去了嗎?你開始做了嗎?你堅持做了嗎?一樣東西的循環回收再利用,可以承載著慈悲與大愛去往陌生人的手中,可以凝結著智慧和創意回到我們的桌上,還可以僅僅以一種形式喚起我們對能源、對環境、對生命本身的思考與領悟。舉手之勞,貴在人心。

循環再利用對于每個人來說,也許都是從一件小事情開始,但它衍生的結果可能是巨大的。就像蝴蝶效應一樣,一個微笑的行為會影響整個世界。也許對于普通人來說,循環再利用體現在生活中只是一個小的細節,但是這一概念推廣到大的世界,可能會引發的是一個行業的巨變。而一個行業的改變,很可能就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因此無論怎樣,我們都不應忽視任何一個細小的行動和意識的改變,這些都可能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循環回收小貼士

循環再生標志,是由三個順時針方向箭頭組成的特殊三角形標志,在各類商品及其包裝上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它代表著這類包裝是由可再生材料制成,可以循環回收。在塑料制品上根據1到7的編號,分別代表七類不同材質,有利于回收分類。

生活中可循環回收的資源主要有廢紙、塑料、玻璃、金屬、布料等五類。在國內街頭常見的“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兩個一體的垃圾桶,一般在桶身上印有主要垃圾的圖案,即使你無心分類,看圖扔物總很簡單。

每回收1噸廢紙可造紙850公斤,節省木材300公斤,比等量生產減少污染74%。每回收1噸塑料瓶,可獲得0.7噸二級原料。每回收1噸廢鋼鐵,可煉好鋼0.9噸,比用礦石冶煉節約成本47%,減少空氣污染75%,減少水污染和固體廢物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