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設計的過程與方法范文
時間:2024-01-03 18:10: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景觀設計的過程與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美國開放課程 精品資源共享課 建設策略 建設做法
一、引言
開放教育資源始于2001年,對全球高等教育和終身教育產生了巨大影響。通過網絡獲取高質學習資源已成為當前人們學習的主要途徑,學習者在任何時間、地點免費使用優秀教育資源已成急需。近年來美國網絡共享課程資源風起云涌,以開放共享為宗旨的開放課程將是推動全球教育資源發展與進步的必然趨勢,我國網絡公開課資源建設正處于大力發展階段。本文分析美國大型公開在線課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和開放課程(OCW,Open Course Ware)的先進理念,結合教育部關于精品課程、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相關文件,并以我院建成的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數控編程與零件加工》為例,探索一套具有可行性的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策略與做法。
二、美國開放課程的先進建設思路及成功經驗
1.美國的開放課程的起源
將教育資源開放共享的觀點早在2001年在美國就已出現,其中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開放課程(MIT OCW)和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大型公開在線課程(MOOC)起步最早,取得巨大成功,并積累豐富的建設思路和成果。
2001年,麻省理工學院啟動了“MITOCW”項目,將學院所有課程面向大眾免費開放,2005年,開放課程聯盟成立,包括麻省理工學院、中國開放教育資源共享協會在內的20個學校和機構展開合作,以傳播共享優秀的教育資源為宗旨。目前全球已有200多家機構和學校加入,該聯盟將巨大的教育資源譯成不同語言。在應用與推廣時,需要遵守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也就是在使用時相關素材時需要注明取自何處,并且僅能用于教育和研究之用,不能用于商業目的。
2.MITOCW項目的先進思路
麻省理工學院最早進行開放課程,并影響世界開放課程的發展,其推出的MITOCW項目積累了優秀的經驗和思路,特點如下:
(1)信息量大,學習人群廣。目前麻省理工學院已將2000余門課程相關資源開放,不僅包括授課動畫、視頻、音頻,還包括各種文本教材資源。學習者遍及全世界,據訪問記錄,有56%來自美國之外的國家地區,其中學生占45%,教師占9%,其他占42%。
(2)課程檢索方便。在MITOCW網站上,可非常方便地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課程,通過課程主題或編號及開設課程的單位等多種搜索方式查找。
(3)學習方式靈活。學習者可通過多種靈活的方式獲取資源。不僅可以在線通過網頁學習,而且可以用iTunes U客戶端訪問學習;學習者還可以下載相關素材通過其他設備隨時隨地地學習;除了自學外,也可通過網站和其他學習者交流。
(4)為在職教師服務。項目提供的各種教學資源,可極大地方便教師備課,教師可將其充實到教學中,同時也可將該項目推廣給更多的學習者,MITOCW也提供給廣大教師合適的教學軟件工具。
三、原國家精品課程的成功與不足
教育部啟動的高校精品課程建設項目,經十年不斷建設,形成國家、省、校三級資源體系,眾多學校制作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使學習者可得到非常多的各類網絡資源,全國范圍內掀起一股免費共享教學資源的熱潮,奠定我國開放課程的堅實基礎,給學習者尤其是廣大教師提供諸多資源,眾多精品課程都詳盡展示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精品課程網站都由各學校自行建立,普遍網站技術落后、資源共享性差、資源交互性差,且各個學校的精品課網站建設的初衷是為了評審為省級或國家級精品課,為成功申報而迎合評審指標,主要以展示課程建設團隊的實力與成果,忽略最核心的資源建設,并且申報成功后便不再更新與使用,資源針對性差、網站利用率不高是通病。國家并未給精品課資源建設給出統一標準和規范,造成精品課程網站資源五花八門,甚至僅僅是一堆word類型的文檔的羅列。對于視頻類資源,多數是課程授課的課堂實錄,時間長,針對性差。
通過現實情況分析還可發現,美國先進開放課程理念為:主要站在學習者的角度構建開放資源,我國的精品課程基本上做成面向教師展示教學理念的平臺,面向學習者的有效資源非常少。
四、美國開放課程觀的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策略與做法
針對原精品課的弊端,2012年國家開始持續大力開展將原精品課程升級轉型精品資源共享課,同時新建一大批新精品資源共享課,不是對精品課程的全盤否定,而是對它的完善與改良。筆者所在學院響應國家號召,在2012年大力建設了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數控編程與零件加工》課程,并于2013年在愛課程網全面開放。
1.主要建設策略
新一輪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過程中,要處理好其與原精品課程建設之間的繼承關系,做好銜接,充分利用原精品的建設成果,避免資源浪費;根據時展需要在原精品課程基礎上進行轉型升級與創新。尤其要充分領會并滲透目前廣受歡迎的美國MOOC建設理念,應力求多建設一些利于實現學習者和課程(或主講教師)間互動的有益素材元素。
2.資源類型的選取
在原精品課程的基礎上著力增加完整教學過程最急需的部分,包括關鍵性視頻、動畫、考核內容、文本、教案、作業等,最主要的是為學習者服務的視頻、動畫和文本。各類素材不僅要實現系統化,更要實現資源的“碎片化”,將各資源設置關鍵詞,有利于學習者搜索。
3.教學視頻制作經驗
(1)時長。教學視頻應小巧精煉,不是課堂教學實錄,而是經過精心編排提煉的微視頻,可借鑒目前廣為流行的微課視頻,筆者認為時長應根據不同門類及特點的課程進行靈活確定,但不宜超過半小時。
(2)視頻編輯。如課程團隊教師中有擅長視頻編輯的人員,建議視頻拍攝與編輯自行完成,對于工科類等較為專業的課程,不建議委托專業公司完成,因為專業公司往往無法與課程要求達到完美融合,比如對于數控現場加工中的取景側重點不能良好捕捉等。
(3)字幕。對于操作演示類視頻,強烈建議添加關鍵提示性字幕,在不同階段要加入關鍵字幕幀。
(4)視頻格式。應將拍攝編輯的視頻轉為規定格式文件,轉換中要注意碼流大小。
五、結語
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要一直讓一種一切為了學習者便利搜索便利學習的理念貫穿始終,盡可能地建設更多系統性但“碎片化”的資源,讓學習者不論何時何地用何種設備登錄網站學習,都非常方便且“開網有益”。
參考文獻:
[1]MIT.MIT OCW help[EB/OL].[2008-09-10].
[2]王海梅.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現狀分析與對策探討[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4.1.
篇2
關鍵詞:主題公園;景觀設計;文化表達
主題公園景觀設計過程中,充分融入文化的元素就比較重要,這是對城市化發展的重要促進力量,在文化融入下能豐富城市的文化內涵。主題公園的景觀設計涉及到的內容也比較多,在具體化的設計中就要從不同角度進行考慮分析,在景觀設計的多樣化層面要能加強,只有在這些基礎層面得到了加強才能真正有利于設計目標的實現。
一、主題公園的特征以及景觀設計建設重要性分析
1、主題公園的特征體現分析
主題公園自身的特征比較突出,在集仿性的特征層面就比較鮮明的呈現,也就是能夠讓游客在主題公園中欣賞到不同景物以及主題,在主題公園的建設中,會對一些有著代表性的建筑進行模擬建設,所以能夠在集仿性方面的特色上充分體現。在主題公園的主體性特征層面也是比較突出的,這也是主題公園的靈魂所在,是公園的自身個性的展現[1]。再者,主題公園自身的特征還體現在教育性層面。主題公園的比較重要的特色就是有著寓教于樂,這是和一般公園有著不同的地方。在主題公園的觀賞下,能夠帶給游客輕松愉快的感受,并能夠從中對豐富的文化內涵加以體會,對地域的風情能得到充分的領會學習等。在主題公園的獨立性特征上也比較突出,也就是在主題公園的建設方面和車市環境有著很大差別,這樣就形成了獨立性的特征。除此之外,主題公園的特征還體現在參與性的特征上,在主題公園的建設應用中,游客的參與度也會加強,在一些互動性的設計層面,對游客的主動參與情緒有著調動。
2、主題公園景觀設計建設重要性分析
主題公園的建設是對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以及對城市休閑娛樂需求的滿足,人的生存發展適合生態環境有著緊密聯系的,在主題文化公園的建設下,就能對城市的生態環境得以積極改善,對城市的主體休閑娛樂需求得以有效滿足。對主題公園景觀設計建設是對城市文化宣傳以及認知需求的滿足,文化作為城市的靈活所在,主題公園的景觀設計過程中,充分注重文化的表達,就能對城市文化的傳承以及傳播[2]。主題公園能夠對城市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進行全面的呈現,對城市的認知度進行有效增加,從而起到文化宣傳的作用。
二、主題公園景觀設計文化表達的原則和具體的方法實施
1、主題公園景觀設計文化表達的原則分析
主題公園景觀設計中,對文化的表達要充分注重相應原則的遵循,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有利于設計的科學性。在整體性的規劃以及統一協調的設計原則方面要加強重視,公園景觀的設計中,要注重整體性的把握,對景觀設計的文化表達要能綜合性的考慮,在整體布局上能科學化呈現。主題公園景觀設計文化表達的地域性原則要充分重視。不同的地域在文化層面也是有著不同的,而主題公園的景觀設計中的文化表達,就要和當地的地域文化緊密結合,注重地域性原則的遵循。持久魅力的文化在主題公園景觀設計中的融入,才能提高景觀設計的文化內涵,在特征上才能鮮明呈現。主題公園景觀設計中的文化表達,要能充分重視可持續原則以及創新性原則的遵循。在景觀設計中要注重可持續性,將文化價值能充分的融入利用,發揮文化價值作用,注重文化內容的創新性運用[3]。在這些原則的遵循下,對主題公園景觀設計的科學性才能有效保障。
2、主題公園景觀設計文化表達方法實施
主題公園景觀設計中文化表達的方法實施,要充分重視方法的科學化應用。筆者結合實際對文化表達的方法進行了探究,在這些方法應用下,就能有助于景觀設計的科學性。1)注重主題公園景觀設計地域文化的融入。隨著城市化的大發展,對主題公園的建設需求也有著增加,主題公園的景觀設計中,充分注重地域文化的融入就顯得比較重要,在不同的區域以及文化的主題公園建設也有著不同的作用發揮,有的主題公園景觀設計是時尚文化為主的,而有的是歷史文化為主的[4]。在具體的景觀設計中文化表達,就要充分注重和當地的地域文化優勢緊密結合,對地域文化要能充分的挖掘,將當地的歷史文化以及民俗文化和科技文化等綜合性應用,在設計中在每個景觀設計的環節和文化內容的結合上科學化呈現,展現當地的文化特色和優勢。2)加強主題公園景觀設計文化形象展現。在對主題公園的景觀設計過程中,文化的表達要注重文化形象的良好樹立,在文化的獨特性層面能充分重視。主題公園的設計中,景觀設計是重要的內容,景觀設計質量的優劣和文化表達的方式以及表達的內容有著直接聯系。一方面景觀設計是主題公園的重要特色呈現,另一方面在設計中的文化表達層面也是城市文化的集中體現[5]。所以在文化形象的良好樹立層面就比較重要,在景觀設計中要將當地的特色文化以及經典文化和大眾文化的關系得以妥善處理,在景觀設計中錯落有致的呈現。3)主題公園的景觀設計文化表達,在傳承和創新層面要注重方式應用。傳統的景觀設計有著其獨特之處,可以在景觀設計中加以借鑒應用,古典園林景觀設計中對小中見大以及精在體宜有著重視,在對借景以及框景等設計手法方面比較有特色。將古典園林的景觀設計方法應用在主題公園景觀設計中,也是比較重要的,這對文化表達也有著積極意義。通過歷史場景的再現以及文學詩歌的物化等,能夠將景觀設計的人文性增強,對人的美的享受也有著積極意義。在對象征以及隱喻的手法應用下,對文化進行表達也是比較重要的方式,通過空間環境的聯想以及意象化呈現,對不同文化的精髓呈現就會對人產生共鳴。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主題公園的景觀設計中文化表達,要充分注重方法的科學應用,由于主題公園的景觀設計和一般的公園設計有著不同,在設計的復雜程度上有著增加,以及在對設計的要求上也比較嚴格,在對文化的表達過程中,就要和多種設計方法相結合,充分展現主題公園的景觀文化功能,促進設計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何昕.城市公園景觀符號設計[J].中外建筑.2016(08)
[2]姚羅昕.淺析都市農業文化主題公園的景觀營造——以長沙市隆平中央公園為例[J].花卉.2016(12)
[3]張云龍.城市文化主題公園景觀營造[J].現代園藝.2016(08)
[4]丁麗娟.淺談旅游景觀設計[J].明日風尚.2016(08)
篇3
生態設計最早提出見于1969年,伊恩•倫若克斯•麥克哈格(LanLennoxMcHarg)在《設計結合自然》一書中提出“設計尊重自然”,將生態學思想運用到景觀設計中,從而讓現代景觀設計有了新的理論基礎和指導。這種生態設計意味著設計尊重自然環境的原貌,即物種多樣性,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性改造及對自然資源的掠奪,維持動植物生長環境的質量。而生態設計的概念是西蒙.范•迪.瑞恩(SimvanderRyn)和斯圖亞特•考恩(stuartCown)于1996年定義的: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都稱為生態設計[2]。一般說來,生態系統具有很強的自我恢復能力和逆向演替機制,但是,今天的環境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干擾之外,還受到劇烈的人為因素的干擾[3]。由于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人們意識到景觀生態設計在城市環境建設中所起的作用,因此生態設計越來越被人們所熟知并重視。如果說景觀設計的本質就是對人類生活環境的生態設計,那么生態設計原理應該成為景觀設計的核心。但是目前的景觀設計都是以人類本身為核心,以實現經濟效益為重點,很多時候“生態”都要為“人”讓步。這種做法只會讓人類越來越背離自然和生態,背離人與自然和諧的初衷,從而導致環境的惡化,從近年來困擾我國各地的霧霾天氣就可窺見一斑。生態設計的提出和被重視表明了人類對于自身的反思和對未來社會發展目標的渴望,景觀設計不再是人類單方面的工作,還讓自然環境、生態參與設計。有些學者對生態設計的原則和設計手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最少干擾原則、尊重場地生態發展原則、4R原則[4]。又如自然優先原則、最小干預最大促進原則[5]。以及地方性原則、保護與節約自然資本原則、讓自然做功原則、暴露自然原則[1]。這些原則都集中體現了生態設計在作用于環境時對自然環境的尊重與避讓,說明只有在對場地現狀進行足夠的研究的基礎上做出的設計才是適宜的,才是對人類有益的。設計手法包括保留原有場地元素和尊重場地原有生態發展過程;生態優先,盡量減少對原有自然環境的干擾;對可再生能源的循環利用;利用自然的自我維持和自我恢復能力實現生態系統的恢復和再生[6];等等。
二、生態語境下的低碳景觀設計的特征
(一)低碳景觀設計
低碳景觀設計是近年來才提出的新的概念。低碳,是指較低或者更低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為主)排放[7]。而低碳景觀設計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目標宗旨的綠色景觀設計[8]。低碳景觀作為景觀學領域的新概念,其內涵也包括“低碳社會”、“低碳經濟”等概念相對應的基本層面的低碳含義,那就是減少景觀建設過程中的碳排放[9]。在景觀的設計和施工中我們倡導節約其過程中所需的能源和減少碳的排放量,維護大自然的生態平衡、讓人與之共存[10]。因此低碳景觀設計也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符合生態語境下當今社會對景觀設計的要求。在生態設計理念的指導下,低碳景觀設計有了長足的發展。宏觀上,景觀工作者本著尊重自然、可持續發展等目的,充分理解和尊重場地,讓設計符合環境,充分讓自然做工。微觀上,低碳景觀在規劃、設計、施工、使用及維護的整個過程中都注重減少碳的排放,促進形成和諧發展的景觀體系,這也是生態設計理念的具體體現形式。但是,低碳景觀設計并不就是生態設計,它與生態設計有相類似的方面,但也有不同之處。生態設計主要針對于環境而言,主體是環境,生態設計的主要目的是減少人類活動對環境的破壞,而低碳設計可以應用于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主體是人和人類活動。因此低碳景觀設計不只是注重設計對環境的作用,也注重人的活動本身。它是研究人類和人類活動在作用于景觀時所產生的碳的排放量的問題,更低的碳排放量是低碳景觀設計所追求的目標。因此,從對壞境的影響上而言,低碳設計與生態設計有共同之處,但是它們的側重點不同。生態設計更加注重目的,而低碳設計更加注重過程的低碳。生態設計更寬泛,而低碳設計注重結構的優化和細節的處理,因而更容易見效,也更容易被普通大眾所理解和接受。
(二)低碳景觀設計的特征
在生態設計理論的影響下,低碳景觀設計體現出如下一些特征。第一,更加尊重場地,設計結合自然。在生態設計理論的指導下,低碳景觀設計盡量利用場地的有利條件,協調和解決場地的不利條件甚至變不利為有利。利用場地已有條件和物質基礎必定會減少景觀設計和施工過程中的碳排放量。尊重場地是低碳景觀設計的基本特征。結合場地的自然條件進行設計而不是“歸零設計”,那種僅憑技術而無視場地現狀的肆意妄為的做法是對資源的巨大浪費,我們已經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第二,景觀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景觀生態系統包括景觀與外部系統、景觀內部各元素之間、景觀元素內部的結構與功能之間、景觀生命體與其環境之間以及人類與景觀生態系統之間的生態關系都是動態平衡的關系[11]。生態系統的跨尺度性要求低碳景觀設計力求平衡這些關系,并在此過程中減少碳的排放,而景觀生態系統達到動態平衡之后也會達到減少碳排放的目的。第三,生態設計指導下設計生態。生態可以被設計,低碳景觀設計在生態設計原則的指導下設計生態。眾所周知生態系統是個很復雜的系統,它包含很多子系統,每個子系統又包涵了很豐富的內容并自成體系,因此生態系統不能被設計也很難被設計,但是設計可以發揮作用,人工設計的生態應該被納入自然生態系統,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因此在低碳景觀設計過程中實際上是設計生態,是模仿自然設計生態的過程。只有如此設計出來的景觀設計,在項目完成之后才能形成良好的生態循環。第四,減法設計,節約人力物力。低碳景觀設計主張做減法設計,不浪費精力。不但在景觀項目的方案設計初期,在項目設計和施工過程中,都秉承能少則少,節約人力物力的原則。要減少碳的排放量,只有更大程度地減少人力物力的損耗。低碳景觀設計在整個過程中都注重節約人力物力,以達到更少的碳排放的目的。第五,盡量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碳排放。低碳景觀設計以盡量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碳排放為原則。很多低碳設計打著低碳的旗號,事實上并不低碳。說低碳并不低碳的例子很多,如為了打造更好的自然效果,千里迢迢去找材料,或為了一兩種植物跑幾個省份。以及不珍惜資源,隨意浪費能源,這些做法只注重了目的性,而忽視了過程的低碳,也不是低碳景觀設計的正確做法。這也是生態設計和低碳設計最大的不同。
三、低碳景觀設計的應用模式研究
低碳景觀設計的應用模式的理論基礎是生態學和景觀生態學。基于生態設計理論的低碳景觀設計目前的應用模式有以下幾種。
(一)自上而下的模式與自下而上的模式
我國景觀設計的現狀和國外有很大區別,國外的景觀設計項目一般而言要通過社區居民討論,規劃師、建筑師也要加入到景觀項目的設計和施工中。而在我國則是政府行為,先立項,政府通過了之后到達主管部門,主管部門之后才進入到景觀設計師手中。但是很多景觀項目實際上負責人都不是景觀行業從業人員,這給景觀設計的具體開展帶來了難度,甚至出現一個設計方案改十幾次或幾十次的情況。由于低碳景觀設計很多時候并不是在第一時間就能夠體現經濟效益,在講究效率和效益的現實條件下,低碳景觀設計開展起來也困難重重。如果管理者(包括政府和相關主管部門)重視民眾的聲音,尊重設計師,給設計師更大的權限和空間,景觀項目由自上而下的模式轉變為自下而上的模式,這樣才有可能給低碳景觀設計帶來新的局面。
(二)千層餅模式
這是一種疊加模式。設計師麥克哈格在景觀設計時尊重自然,提出了強調“土地適宜性”的“千層餅模式”。千層餅模式是將影響景觀設計的自然因子都列舉出來,進行疊加,然后可以從疊加模式中看出垂直自然生態過程,并可據此判斷出該設計與環境適不適合。到了設計階段,將要做的設計分層進行,疊加之后成為一個完整的方案。然而該模式僅注重垂直的自然生態過程,而忽略了水平生態過程,因為設計的各要素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如此勢必割裂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使低碳景觀設計成為形而上學的一種模式而達不到低能耗、低污染以及降低碳排放的目的。
(三)場地拼嵌模式
隨著近些年來研究的深入,形成了分析景觀的一個基本模式,即“斑塊—廊道—基質”[12]。這是一種場地拼嵌模式,是利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將景觀場地分為斑塊—廊道—基質的形式,斑塊-廊道-基質模型是構成景觀空間結構的一個基本模式,也是描述景觀空間異質性的一個基本模式。這一模式為比較和判別景觀結構,分析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和改變景觀提供了一種通俗、簡明和可操作的方式。這個模式也有缺點,有可能注重局部而忽視了整體,而且并不是每個景觀場地一定包含這三個內容。就這幾種模式而言,有景觀設計程序上的,有方法上的,但是低碳景觀設計并不是單一的或機械的使用這些模式。低碳景觀設計應該以生態整體性為基本原則,靈活運用各種模式進行設計,要根據項目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設計模式,也可以以一種模式為主,結合其他的模式進行研究或設計。
四、景觀設計要素的低碳應用方法及實例解析
篇4
景觀設計的相關教學,在西方最早要追溯到園林設計和建筑學的教學中,旨在培養從事花園建造和公園規劃的專業技術人才.后來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城市病”也開始大面積爆發,如城市交通擁擠、生態環境破壞和城市文化弱化等.由此可見,景觀設計對從業人士的專業要求也越來越綜合,同時,藝術行業的設計師和藝術家也開始介入到景觀設計中,誕生了新的領域,如城市公共設施設計,景觀裝置等.為提升城市景觀的營造水平,培養環境藝術的專業人才,國內高校開始設置“環境藝術設計”(后又稱為“環境設計”)專業,其中包含了景觀設計和室內設計兩個主要的教學板塊.在環境設計教學體系不斷豐富和優化的過程中,景觀設計課程逐漸被重視,其主要原因分為兩點:第一,實際的環境設計的實踐操作中,室內與室外空間相互包含,傳統的室內設計或裝潢設計專業的課程體系存在知識盲區.第二,城市化過程中的很多城市問題,為景觀設計師的才能發揮提供了空間,并推動了景觀設計成為了新興的獨立學科.中國自2011年,將承擔景觀設計研究功能的“風景園林學”學科推動成立,大量的專業師資和技術人才為環境設計中的景觀設計課程提供了教學保證[2].第三,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激發了同時具有藝術和景觀工程背景的人才需求量,社會對城市文化、生態環境的要求不斷增高.如特色街區的打造、小城鎮旅游市場的開發、城市家具的創作等.越來越多樣并且精細的設計領域誕生,對環境設計人才的質量要求越來越嚴格,這對于高校環境設計專業設置的景觀設計課程提供了契機和挑戰.
2景觀設計課程在環境設計專業中的角色功能
安徽農業大學環境設計專業擁有近十年的辦學歷史,雖然時間有限,但發展迅速,在該校藝術設計同類專業中學生數量最多,教學課程體系最為豐富.其專業課程涉及建筑,繪畫,材料,植物農學等多學科知識.其中,與景觀設計方向同名的核心課程《景觀設計》開辦在環境設計專業的三年級,學生在經歷了兩年的專業基礎課后開始進行高強度的設計課程,《景觀設計》的出現,與同學年開設的《園林綠地規劃》、《景觀植物基礎》等牽涉大量景觀領域知識的設計課程相互補充,相互影響,為學生的景觀設計知識體系的培養奠定基礎.風景園林學專業的景觀設計課程,是一個宏觀的課程體系,一般由景觀工程,城市綠地規劃,城市設計,建筑設計等多門核心課程組成.并且,由于生源基本為理科生,對工程類的知識消化較快,使得風景園林學專業培養的學生對景觀設計行業的適應性要好.相反,環境設計由于除了景觀設計方面的課程以外,還包括室內設計、裝飾藝術等多個模塊的課程,導致景觀設計的課程體系被壓縮.在安徽農業大學環境設計的人才培養方案2012版中,景觀設計課程體系基本是以同名課程《景觀設計》承擔核心教學角色,以園林綠地規劃和景觀植物基礎為輔助來進行教學.這就意味著,環境設計專業的景觀設計課程的課時少,需要一定程度的內容壓縮,強度會比較高.再加上藝術生源對于景觀設計課程中的尺寸,工程材料等理工知識接受速度較慢,使得授課的難度進一步加大,這也要求景觀設計課程需要重新的角色定位,使其具有環境設計的“藝術學科”特色,與風景園林學專業的培養教學方式形成優勢互補.
3景觀設計課程在環境設計專業中的教學困境
安徽農業大學環境設計專業的景觀設計課程開設在大三的第二學期,在此之前,學生的課程主要以美術和室內設計體系課程為主.所以,一般在大三第二學期開課時,學生掌握了基本的畫圖軟件,但是對景觀設計沒有相關概念.此外,《園林綠地規劃》主要承擔城市設計和城鄉規劃等相關知識的介紹,而《景觀植物基礎》主要承擔植物的認知和病蟲防治等理論知識的構建.這兩門課與景觀設計的核心內容仍然存在一定距離.由此,《景觀設計》將承擔景觀設計方向的主要核心內容.筆者以安徽農業大學《景觀設計》課程為例,用以說明景觀設計課程教學的困境和對應的教學方法.結合安徽農業大學環境設計專業的實際情況,《景觀設計》課程容易存在如下的教學困境:第一是時間緊張,任務較重,需要有效的穿插不同環節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并且為及時了解學生的了解和接受情況,需要設置當場的設計任務和作業,并建立相應的評價體系,從而得到反饋效果來幫助課程的進度調整.第二,學生的“藝術思維”主要是以圖面美觀為目的導向,這樣容易使得設計本身的邏輯性不強,經常出現“拍腦袋”的生成方案.授課教師需要在短暫的時間內,把學生的思維從“美觀導向”轉變為“科學導向”,講究設計本身的功能性和科學性.第三,設計是一門實踐性的學科,景觀設計也是如此.單獨講授課本的知識無法使得學生了解景觀設計的具體流程和操作過程.需要任課教師將實踐環節融入到課程中.第四,學生在景觀設計的課程作業完成過程中,容易存在創新能力無法被激發的窘境,主要是由于學生容易依賴信息量強大的互聯網,來對其中的信息進行拼接,從而“拼湊”出自己的方案.同時,學生往往受到現實生活中場景環境條件的干擾,對一些細節設計形成固定的認知和思路,難以形成新鮮的想法.
4景觀設計課程在環境設計專業中的教學方法
《景觀設計》是一門復雜的綜合課程,其以空間設計手法的傳授為主線,穿插對社會調研的方法和景觀工程進行相關的理論闡述,并且,通過設計作業的形式使得學生對理論部分活學活用,舉一反三,達到真正的掌握景觀設計的基本技能.這就意味著景觀設計不僅需要注重實踐和理論的結合,同時為了打好學生的專業基礎,還需要對涉及到的相關技能模塊進行鍛煉,包括手繪方案快速設計和計算機模型設計等.在此過程中,由于設計學習需要做大量的重復練習,所以任課教師需要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興趣,從而更有效的進行知識點的傳達和灌輸.筆者圍繞安徽農業大學環境設計專業的《景觀設計》課程教學為主要核心內容,提出教學方法的三個改進方向:
4.1將方案設計與社會調研的訓練有機融合
景觀方案的目標對象是場地空間,而場地空間則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調研場地空間背后的社會關系,對后期方案概念的生成有直接的推動的作用.當前在景觀設計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容易對方案基地的圖紙片面研究,容易“以形論形”,缺少對場地形態生成背后的社會調研支撐.又或者,學生將任課教師布置的社會調研任務落實的不夠,只是“走馬觀花”的快速看看場地,這使得調研部分除了留有些照片資料外,對場地方案的有價值參考資料不多[3].這就要求任課教師須將方案設計的訓練和社會調研的訓練融合在一起,作為完整的一套練習流程布置下去.流程包括以下方面:網絡資料的歸類整理(場地所在城市的歷史文化等背景知識)、學術論文的整理(尋找相似案例設計的切入點)、田野調查(訪問與記錄)、設計方法的討論、空間設計概念草圖生成、方案完善.在此流程中,方案設計在總體設計邏輯中的循序靠后,前期學生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進行社會調研.同時,在學生進行實地調研記錄的時候,須組成團隊來進行任務的分配.這樣相比與單人調研,可以使得短時間內獲取較大的信息量,避免個人調研出現重復現象.小組成員在團隊調研的大范圍中,選取一個小的方向或角度來推導方案的預期目標,包括提高空間的公共安全性、保護場地的文化記憶、提升場地的經濟價值等.基于個人的預期目標,選取場地的調研數據獲取種類:包括人口數據、商業業態數據、微氣候數據、交通數據等,隨后根據數據的反映,將方案方法和形式深化到空間的規劃或設計中,包括設施設計、植物造景、空間規劃等.
4.2將藝術思維訓練與工科思維訓練統一
對于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他們對于景觀設計的了解最開始源于藝術思維,并且由于高中美術考試和大學低年級基礎課的藝術思維訓練,學生對景觀設計的思維邏輯缺少必要的嚴謹性,具體表現在:重視圖紙的美觀程度,忽視設計的合理性;重視空間劃分的形態表現,忽視空間的功能科學性;重視部分理論的學習,如色彩理論、美學理論、裝飾理論、造型理論等,忽視項目的可落地性,如工程概預算、材料尺寸和調研設計等.這就導致環境設計專業的畢業生,在與風景園林、建筑學等工科專業畢業生競爭景觀設計相關工作崗位時,顯得“紙上談兵”,競爭力下滑.因此,在景觀設計的課程中,須重視將藝術思維與工科思維訓練的統一:首先,須預留課時帶領學生認知材料與尺寸,不僅僅是學習書本的知識理論,更要帶領學生深入實地,當條件允許時,在建成或未建成的場地指認材料,并且當場衡量尺寸,加深學生記憶.其次,訓練學生的模型制作技法,設計模型是將設計者的想法開始落實到場地,并進行模擬從而再次敲定設計思路的過程.在“藝術思維”的影響下,學生容易將模型作為展示設計效果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忽視其在設計過程中存在“推敲”“實驗”等作用,這就使得任課教師要將模型的制作過程融入到方案設計的引導中,二者合二為一,推動學生的工科思維的訓練[3].
4.3將學校學科特色與景觀設計課程結合起來
安徽農業大學是一所以農林生命科學為特色的大學,在此學科群的背景下,環境設計除了要建設好基本的設計課程以外,還需要結合學校的自身學科特色,增強學生的專業能力.安徽農業大學一直都以服務“三農”為立校根本,環境設計專業的方案作業選擇上,也處處體現了農大的學科特色,如鄉村景觀規劃、古聚落保護、植物造景與生態修復等等.在與景觀設計學科相對強勢的工科院校相比,安農大環境設計專業注重對農村和農業領域的介入,弱化造型設計的劣勢.同時,方案項目結合了濃烈的地方特色,如任課教師開辟專欄介紹徽文化中的徽州園林、徽州建筑、徽州聚落、環巢湖濕地景觀等相關的理論,將設計項目結合當地的社會環境中來進行訓練.同時,在此過程中,可以將學生的設計概念或方案積極引入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形成產學結合、產學互動、產學創新的局面.
5總結
環境設計專業相比與風景園林學、建筑學等空間設計類專業而言,其的課程體系的形成較晚,需要更多的時間摸索,在培養體系中,景觀設計課程如何從“從風景園林學科移植而來”到“為環境設計專業量身定制”[3],尚需討論,但不可否認的是,課程教學方法需要讓環境設計的學生自身或知識獲得的成就感和參與感,就必須要通過教學手段讓學生對課程提高興趣,增加課程教學的互動性,科學性和趣味性.此外,不同院校的環境設計專業也須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對自身的課程內容進行改良,并與其他課程內容形成良性的交叉和互動,使得學生在景觀設計類課程中真正獲益.
作者:唐洪亞 單位:安徽農業大學
參考文獻:
〔1〕何淼淼.對于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的思考[J].美術教育研究,2015(11).
篇5
(一)缺乏針對性專業教材
當今景觀設計類應用軟件課程教學過程中,缺乏與此專業及行業緊密契合的專業教材。景觀設計軟件只是方案表達工具,景觀設計軟件教學不能脫離相關專業理論課程教學。景觀設計軟件教學過程中要涉及到構成要素、設計要素、CAD繪圖基礎、生態學基礎等課程群專業基礎知識。一方面,現有設計軟件教材多為面向高職高專層次的設計軟件培訓教材,教材多為文字介紹居多、輔以少量圖片作為輔助理解的理論型書籍[1]。同時,現有設計軟件教材多為面向平面設計等藝術類專業,針對景觀設計行業相關本科專業的教材較少。另一方面,由于書籍編寫及出版需要一定時間周期,而設計軟件版本及功能更新較快,這使得教材出版后的部分案例及其實現方法與當今景觀設計行業的主流實現方法不同或存在較大差異,造成課程教學實踐內容與社會需求脫節。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有48.4%的學生對教材內容與景觀設計行業的契合度以及教材時效性不滿意。
(二)教學模式陳舊且沒有體現景觀設計行業特點
一方面,當前景觀設計類應用軟件課程教授主要采用教師示范,學生模仿講解軟件功能模塊并逐項過關的陳舊教學模式。教學中多是設計名詞的解釋、指令的羅列、操作功能的介紹,把有內在聯系的系統性軟件拆成一條條孤獨的功能和命令。另一方面,多數任課教師基本是沿用傳統建筑類工程制圖軟件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課程教學中從基本命令講授到工程圖紙的繪制,這與建筑施工類或其他專業類似涉及AutoCAD與Sketchup的教學出現了雷同,沒有與當今景觀設計行業的特點緊密聯系起來,后期在景觀設計行業內就業不能很好地銜接,同時也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有46.2%的學生認為學習時具有一定盲目性,對所學軟件功能如何在景觀設計行業使用不太明確。
(三)學生專業實踐能力提升不明顯
任何課程教學過程中都存在著原理性和實踐性兩種知識結構,原理性知識表達了某種研究和探索的結果,實踐性知識則反映了知識獲得與驗證的過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轉換[2]。以往的景觀設計軟件教學節奏緩慢,重點部分難以突出,同時缺乏與當今景觀設計行業發展現狀緊密結合的綜合實踐案例,學生的軟件設計實踐能力得不到有效鍛煉,景觀設計專業屬性沒有得到充分體現。雖然學生可以按照教程或者教師的演示,一步一步在計算機上畫出書中所敘述對象,但在沒有教師指導和教材的情況下,學生自己獨立設計往往無從入手[3]。這就造成了學生一聽就懂、一用就忘的現象,教學過程中沒有明顯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動手能力。
(四)課程考核權重及方式尚需完善
傳統的“一考定成績”的課程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地、準確地反映一個學生對設計軟件的實際掌握水平,忽略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機械地把以往普通課程的考核方式照搬到設計類軟件課程考核中會嚴重阻礙學生綜合能力提高和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學習積極性。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有56.2%的學生認為,雖然課程結束后的考試成績比較理想,但自己對軟件的掌握程度尚不滿意。
二、景觀設計類應用軟件課程的教學改進策略
以圍繞實際景觀設計案例項目為中心,推行以項目驅動教學模式為主的教學改革,變知識本位為能力本位,切實提高學生景觀設計軟件水平。項目驅動教學模式以構建主義理論為基礎,構建主義由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最先提出,項目驅動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倡導以“學”為中心,圍繞“實際案例項目”組織教學。學生在完成以項目為單位的學習任務過程中,既提高了相關軟件技能,又熟悉了行業項目的工作流程,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實踐能力。
(一)編制適合景觀設計專業項目驅動教學模式的學習教材
以項目為驅動的教學模式對教材的時效性和教材章節內容安排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編制符合景觀設計行業人員工作能力要求的教材或者實踐指導材料,盡可能縮短教材編寫與出版周期,讓教學材料涉及的內容更貼近行業需求,使學生獲得的知識對其進一步自學和工作就業起到積極作用。適合景觀設計專業項目驅動教學模式的自編教材需組織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同時具備從事景觀設計工作經歷的教師編寫。自編教材針對不同的教學模塊選擇景觀設計行業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項目,盡可能準確合理地對課程主次內容的篇幅進行安排。在完成相關理論文字表述的基礎上大量融入實際項目圖片與軟件操作關鍵步驟截圖,使學生能更直觀地理解授課內容。同時在自編教材中編著重難點提示,讓學生了解完成項目時需要掌握的其他相關課程群的內容,將多門課程的知識融會貫通,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與學習興致,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的積極性[4]。
(二)教學模式創新,教學內容圍繞實際案例項目開展
摒棄以往軟件功能模塊逐項講解過關的陳舊教學模式,將專業理論知識講授融和于實際景觀設計案例項目中。邀請景觀設計行業專家對專業所涵蓋的職位群進行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確保教學項目的選擇與設計既突出景觀設計專業屬性,又符合當今景觀設計行業相關職位需求。課程授課教師需有景觀設計行業實際項目開發經歷與經驗,課程授課過程體現實際項目開發流程。對于教學過程中提出的案例項目,教師前期先不進行詳細分析和講解,只對項目內容作簡要介紹,重點在于要讓學生自己充分思考與討論,獨立或幾個人協同提出技術解決方案。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解決方案給予相應指導或糾正,以此讓學生掌握完成相關完整案例項目的流程與方法,減少學生學習軟件課程過程中的盲目性與被動性,切實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滿足景觀設計行業需求。
(三)以“項目”作為實踐教學引擎
實踐教學過程中的項目實施過程與景觀設計行業現行主流設計過程接軌,模擬行業實際完成步驟開展實踐教學。學生在完成項目的實踐過程中,先需要將景觀設計相關課程群的理論知識與實際項目相結合,然后才能借助景觀設計軟件按照行業規范進行設計表達。此實踐過程區別以往死記命令、機械模仿等脫離景觀設計行業實際的軟件上機操作,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的上機實踐練習更具目的性,促使學生主動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有效提高學生實踐能力。進一步提高課程實踐學時比重,提高實踐學時利用率,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教師的紐帶作用,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與實踐。教師對學生實踐過程全程考察與評估,統計記錄學生在具體項目中的完成情況,總結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統一講解與演示,澄清謬誤,增補和完善知識系統。通過“教師指導—學生練—教師再總結指導”的模式,促使學生熟悉整個景觀設計工作流程,最后具備獨立完成景觀設計工程制圖的能力。另一方面,同一個實踐項目允許學生通過多種方法完成,不設置死板的標準答案,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在課程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進一步提升學生使用相關設計軟件獨立進行景觀設計的實踐能力。
(四)課程考核體現項目驅動教學特點
將各教學任務與目標分成若干項目階段,學生完成每一階段項目任務后都要利用設計軟件繪制圖紙并提交階段性作品及實踐報告,由教師根據每階段項目考核要求進行考核評價,課程總成績中平時分階段項目完成成績所占比重不低于40%,改革傳統期末一次性考試的考核方式。課程結束后學生獲得的考核成績跟學生對設計軟件的實際掌握程度更加趨近,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動力。
(五)景觀設計類應用軟件課程教學改革試行
成都大學旅游文化產業學院2011級、2012級園林專業第三學期開設“園林景觀設計應用軟件”課程64學時,其中含32實踐學時。課程教學按照教改策略逐步實施,如表1所示,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提升,兩個年級期末學生評教結果(滿分5分)分別為:4.979、4.988,從評價分數上看,學生評價高,教學方式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教學改革后,課程講解少而精,突出重點與難點,留給學生更多自學空間,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課程結束后,學生獨立使用軟件完成景觀設計項目的能力較之以往得到了明顯提高,職業能力更加切合當今景觀設計行業市場需求。
三、結語
篇6
關鍵詞:現代住宅小區;園林景觀設計;策略分析
當前我國房地產開發企業都比較注重住宅小區的園林景觀設計。住宅小區園林景觀設計的水平,不僅直接關系到居民的居住感受,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開發企業的品牌形象。所以,優化現代住宅小區園林景觀設計,對于居住者和開發商而言都具有重要意義。
1現代住宅小區園林景觀設計優化策略分析
1.1完善園林景觀的功能性設計
現代住宅小區的園林景觀設計往往存在誤區,即過于追求小區環境表面形式上的光鮮亮麗,而忽略了園林景觀設計核心:小區景觀的實用性和功能性。當前,現代住宅小區的開發通常會將園林景觀設計進行單獨立項,設計人員需在項目成立之初,介入園林景觀的規劃與設計。有利于設計人員根據小區地貌、地形以及各種植被資源,合理規劃設置小區園林景觀的綠化功能、人車分流功能、休閑娛樂功能等方面。在小區園林景觀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須始終將景觀的功能性與實用性放在第一位,將優化居民的生活出行作為設計的最終目的。
1.2堅持“以人為本”
現代住宅小區的園林景觀需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設計人員應充分考慮居民與小區環境的和諧統一關系,尊重居民的生活習慣與行為模式,讓居民在實際居住過程中充滿愉悅感和歸屬感。例如,現代生活工作節奏不斷加快,高節奏的工作使人感到緊張和壓力,希望有個能放松心情、恢復體力、舒適健康的環境,有一種“回歸自然”,“還璞歸真”的內在需要。因而設計者在設計小區園林景觀時,可將小區內環境設計得更貼近大自然,并適當增加小區環境色調的明亮性與多樣性,注重小區內軟景與硬景搭配的協調性,若條件允許可盡量選擇種植帶有清新香氣的樹木花卉。以此帶給居民更加舒適、愉悅地居住體驗。
1.3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的融入
在現代住宅小區的園林景觀設計過程中,應融入當地的風土人情與歷史文化,盡可能地營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居住環境。例如,蘇州地區住宅小區的園林景觀的設計,可依托于歷史悠久江南建筑文化。蘇杭自古就有“江南水鄉”之稱,蘇州在中國文化歷史中更是占據著重要地位。因而蘇州住宅小區的園林景觀設計,多利用小橋流水,亭臺樓榭營造中國式的且具有蘇州特色的古典韻味。同時,設計中可將與蘇州地區相關文化名人或詩文歌賦,雕刻或鑲嵌于小區內的石橋、假山、匾額、庭院等各處,以此凸顯蘇州地區悠久的文化歷史氛圍。
1.4遵循生態設計的原則
人和自然生態的和諧相處,是現代住宅園林景觀設計需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在園林景觀的設計過程中,需貫徹綠色生態設計理念,營造和諧家園。設計人員在實際設計過程中,可通過對原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或是節約使用,盡可能地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同時,設計人員可根據小區園林景觀的建設的實際情況,在設計細節上體現生態設計理念。例如,垃圾的回收、雨水的回收、環保材料的使用、噪音的控制、節能的使用等等。同時,植物的栽種除了注重美觀性以外,還要注意適樹適地的方法,考慮其和小區風格是否吻合,再充分結合當地的季節性和多樣性進行設置。不僅提升了住宅小區園林景觀的設計水平,同時提升了資源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居民的生活成本與開發企業的設計成本。
2現代住宅小區園林景觀設計案例分析
某市規劃建設一個高檔住宅小區項目,小區規劃定位為英式花園住宅小區。其小區園林景觀設計要求個性鮮明,中西融合,即在凸顯英式花園定位的同時巧妙地融入東方風格。針對項目的規劃定位,該英式花園住宅小區景觀設計方案,可將具有古典英倫文化氛圍和英式花園形態的景觀元素融入整區景觀的營造,通過設計中對雕塑、噴泉、廊道、燈光、構筑物和其它小品運用而體現。不同組團以英國著名的文人及思想家名字命名,同時這些空間與周圍的建筑有著相同的設計元素。本土元素與東方文化的融合,可借用亭、廊、花架、平臺、假山等建筑小品,融入中國古典園林建筑風格。本設計力求營造出一個真正適宜居住,并且具有深刻文化內涵及藝術美感的高品質生活環境。
3結語
現代住宅小區園林景觀設計的優化,需尊重現代住宅小區住戶的生活習慣,營造和諧安逸的居住環境,融入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遵循環保節約的原則,合理配置小區的綠化。同時我國的園林景觀設計還需與時俱進,順應時展的潮流,不斷更新并主動創新設計理念及設計方法。
作者:李慧穎 單位:青島中景設計咨詢股份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李莎.現代住宅小區園林景觀設計[J].現代園藝,2016(4)
篇7
關鍵詞:園林景觀;設計
1.明確園林景觀設計主題,突出設計特色
有人認為園林景觀設計等同于種花種草、挖湖堆山、置石理水,客觀上造成了千城一面的結果,多同而少異,缺乏內涵和特色。對此,明確園林景觀設計的主題,突出園林的特色極其重要。每一個園林都應該具有自己的特色,只有與眾不同,才能被眾人記住。具體而言,園林景觀設計的主題主要分為自然生態美和文化生態美兩個方面。自然生態美是指自然生態系統所表現出來的美,它是自然界長期演化的結果,是一種原初的美和直接性的美。將自然生態美作為主題的園林,一定要注意尊重自然,順應自然,遵循自然規律。文化生態美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文化能夠融合共生,為園林景觀設計帶來獨特的美感。此外,要立足現代城市整體發展要求規劃長期目標,做到生物多樣性、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結合,兼顧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講求多學科的高度綜合應用。
2.重視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的整體性
現代園林景觀設計是在有限的空間內創造最優化的和提供滿足人們生活活動的空間景觀環境,這種景觀源于景觀的整體效果的體現。因此,整體性是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的“靈魂”,設計過程中不能把各個組成空間割裂成片段,而要通過整體設計,構造整體景觀形象,保證彼此間的協調,形成自然、優雅、有序的景觀環境。園林景觀設計除了應綜合考慮建筑功能、環境條件外,還應遵循一定的藝術規律,在設計中,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布局構景手法和相關的設計法則后,才能對設計要素進行合理的布局與整合,進一步增強園林景觀的表現力,從而創造出優美合理、新穎獨特的園林景觀。同時,設計過程中還應將局部的景觀設計置于較大的城市區域節點來考慮,這有利于城市特定場所環境的創建和園林景觀總體格局的完善。
3.倡導基于生態理念的園林景觀設計
生態設計應是所有的景觀設計中的一個普遍原則,即遵循生命的規律,強調人為過程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生態理念已成為園林景觀設計師內在和本質的設計理念,因為它符合人們企盼親近自然和返回自然的愿望。這就告訴我們:以可持續發展為準則的生態園林設計將成為未來園林景觀設計的發展趨勢。因此,在景觀設計中,景觀設計師應注重將生態科學技術和景觀美學原則相結合,創造出在尊重自然基礎之上的完美景觀作品。在進行生態景觀設計時,我們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加強對不可再生資源的保護,尤其是對特殊自然景觀元素或生態系統的保護。第二,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對自然資源的使用。第三,廢物利用。我們可對廢棄物進行利用,大大節約成本,降低自然資源消耗,從而來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第四,盡量多使用新技術和新材料來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
4.注重園林景觀設計中民族文化的表現
因此,在園林景觀設計過程中,我們要重視民族文化的滲透工作,加強文化內涵的應用,使園林發展同民族文化緊密結合。(1)要了解民族歷史文化。所謂了解民族文化,是指園林景觀設計過程中,首先要確定園林景觀所希望表達的民族文化內容,在確定內容之后,要認真對相關歷史文化內容進行挖掘,從而篩選最能作以表達的文化精髓。(2)要了解民族傳統文化。民族傳統文化是指隨著我國歷史發展而不斷改進和發展,最終得以傳流下來的文化藝術形式,它沒有歷史時期的限制,也沒有歷史階段的不適應性。(3)重視自然文化的利用。我國園林景觀建設和發展時間較長,古代園林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因此,現代園林景觀建設過程中,也應該重視對自然文化的引用,促進我國園林景觀的發展。
5.重視現代技術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篇8
關鍵詞:現代設計思想;景觀設計;改革開放;發展
18世紀英國開始工業革命,并且隨著時間的推進,工業革命開始在歐洲各國盛行,且在給各國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給各國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破壞,于是西方國家率先將現代設計思想引入到了景觀設計中。而中國作為一個經歷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積淀的國家,其景觀設計及園林設計自成一體,且其發展對世界各地的園林景觀設計都具有重要的影響。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于新的設計理念的追求到了一個較高的層面,且期望能夠找到適應現代生活的景觀設計理念。由于西方的經濟和科技的快速發展,使得西方的現代設計思想與園林藝術的融合較為完善,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外思想的變化以及城市建設及發展的需要,我國開始逐漸重視現代設計思想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并不斷地從西方現代設計理念中吸收對中國景觀設計有用的方面,以求為中國景觀設計提供參考和建議,進而實現中國景觀設計的騰飛和發展。
一、西方現代設計思想概述
1.現代設計思想的主要內容
現代設計思想就是將現代設計的理念穿插在整個設計過程中,并與傳統的設計理念相融合,以期設計出與傳統建筑景觀具有明顯區別的現代景觀,從而與人們快速的生活節奏相適應,其所包含的現代設計思潮主要有以下幾種:(1)工藝美術思潮這場運動主要是發生在19世紀的英國,運動產生的原因是當時的設計理念過于追求奢華,家具和室內設計方面的設計水平不夠,行業內整體設計理念缺乏創新。該運動提倡設計簡約、功能完善,而不主張設計繁雜、奢侈。(2)新藝術思潮工藝美術思潮的成功,使得業界對于設計方法與現代相結合的設計理念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是他們對于工業化和工廠機械化的推廣有著深深的排斥,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這種推廣和進步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新藝術思潮開始在這種功能情況下出現,并且和資本主義的工業化進程相適應。(3)裝飾藝術思潮裝飾藝術思潮是上世紀初發達國家開展的一次藝術運動,其目的主要是針對裝飾的設計所進行的一種探討和求知,由于當時的生產工藝還打不到量產,所以其只能少部分的應用在工業生產中,這一特點也在制約著該設計理念的發展和推廣。(4)現代園林設計德國的Bauhaus學院是一所為適應現代快速發展的生活和生產,所建立的一種專門進行現代設計教育的學校。該校傳承了歐洲各國的現代設計理念,其作品大都突出了人們的設計理念和設計的根本,即設計時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而非物品本身的需求。現代設計思想的發展大概經歷了四個時期,即探索、形成、發展和多樣化時期。如圖1所示,這些設計思想的變化和進步在不斷的影響著其他各個國家的設計,而且由于國外發達國家工業革命開始的早,所以他們最先意識到環保問題和能源資源問題,在景觀設計加入現代設計思想的模式已經在全世界都慢慢的得到了推廣。
2.現代設計思想的特點
現代設計思想就是以民眾的感受為主體,以期讓民眾都能夠過上愉快的生活,而且能夠有更多、更好的產品使用。且現代設計不主張華麗,而主張簡約大方的設計理念,而且在功能上主張功能多樣化,反對過度的對裝飾進行設計,并在設計中體現經濟原則,且在設計理念中要注入工業化、機械化的設計理念,以適應現階段人們的生產發展的現狀。
二、中國現代景觀設計發展概述
中國現代景觀設計的發展過程也經歷了四個階段,即開始—模仿—發展—多樣化,經過這些階段的發展,中國的現代景觀設計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和進步,而且景觀設計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重視。
1.開始階段
景觀設計在我國發展的時間并不長遠,景觀設計這一設計理念是上世紀80年代傳入我國,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城市發展和景觀建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且在最初階段受西方國家的設計理念影響較大,但是剛引入初期,人們對其設計的理念和相應的制度都沒有完善起來。隨著西方景觀設計理念的引入,我國的園林設計理念得到了較大的沖擊,并且后來的園林設計過程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并且使得園林藝術在國內乃是世界上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并且通過園林藝術與現代思想的融合,我國的現代景觀設計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2.模仿階段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城市建設開始提上日程,并且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開始現代化城市建設的進程。由前文的研究可知,歐美各國之所以能夠在現代景觀設計中取得如此成就,其根本原因還是現代設計思想對于傳統的園林藝術的沖擊和融合,并且在城市景觀設計的過程中一步步的進行修正,最終得到適應現代化、工業化和機械化的現代景觀設計方法。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渠道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歐美的一些好的景觀設計理念和方法開始逐漸傳入中國,而在我國景觀建設的初期,由于深受西方國家景觀設計理念的影響,所以在那個時期我國的景觀設計大都是直接照抄或者生搬西方的設計理念,這樣的結果就是我國的園林設計缺乏靈動性,且由于西方元素太多而使得我國那一時期所進行的景觀建設不適應或者不匹配中國的建設風格。
3.發展階段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通訊以及科技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我國國內的建筑師開始通過大量的查閱西方發達國家的設計理念和方法,并且對中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園林藝術和園林設計思想及手法進行了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并且最終找出了一種現代設計思想和傳統的園林藝術相融合的方法,通過近年來的發展,我國的景觀設計逐漸呈現出自成一體的趨勢,并且在國際將官設計中都得到了不菲的成就和好評。
4.多樣化階段
中國現代景觀設計在不斷的發展和進步的過程中,受到了中國傳統的園林藝術設計和西方現代設計思想的共同影響,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審美觀的不斷發展進步,現代景觀設計師們只有不斷的更新設計方法和改進設計理念,才能夠適應時展的潮流,并且在未來景觀設計中融入更多的元素,促使我國景觀設計的不斷進步和發展。
三、西方現代設計思想對中國景觀設計的影響
1.設計師的設計理念
上世紀80年代左右出生的那一批受西方設計思想影響較大的設計師們,其所設計的作品都表現出了很大的獨立性和創新性,并且大膽的追求簡約和現代化的設計思想。從中國近年來,各地的景觀設計就可以明顯的感受到設計師們所受到的西方設計理念的影響。由于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大量的設計師都去國外繼續深造,并且在這一階段,由于西方發達國家對于景觀設計的重視以及理念的革新使得這一批景觀設計人員的設計理念,主要是圍繞民眾的現代生活所開展的景觀設計。而且從他們所設計的景觀作品中,就不難看出我國的景觀設計不僅僅擁有西方景觀設計的元素,還融合了中國傳統的園林設計的內涵,使得我國的景觀設計作品自成一體,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
2.景觀與設計藝術相結合
將設計理念和自然景觀相融合,是西方景觀設計人員常用的設計理念,這種設計理念不僅可以滿足人們對于自然景觀的喜愛,還可以對其增添設計元素,以促使該類設計作品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去,進而達到景觀設計的目的。而且西方發達國家的景觀設計理念中所包含的文化和精神,都是對現代設計思想和藝術美學的深層次的挖掘,而非無目的性的結合和組裝,這些都對我國設計人員在進行景觀設計時,保證藝術和景觀相結合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
結論
篇9
關鍵詞:景觀設計;新農村;建設;運用;特色
1 新農村建設中景觀設計的基本要求
景觀設計不管是在城市還是農村,最基本的要求是做到“以人為本”的人性化原則。內容卻涉及到美、建筑、園林和農村建設規劃4個方面。更加需要了解新農村中所住居民的年齡結構、生活、職業、工作習慣、生理要求,做到全方位的人性化設計。通俗地講就是對新農村建設中有關土地和戶外空間的問題進行科學理性的分析研究,設計問題的解決方案,以及解決途徑,并監理設計的實現過程。
2 新農村景觀設計
2.1 新農村的景觀設計原則
2.1.1 尊重歷史文化。不同的村鎮景觀反映了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鄉村風情,是表現古代傳統文化的窗口。要確保這些農村歷史文化得以傳承,就必須在景觀設計的過程中繼承這些文化遺產,充分發掘和研究當地的鄉土文化和民俗風情,并且加以提煉。對于一些歷史文化遺產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村莊,在新農村規劃和建設的過程中要著重對其傳統景觀和民俗風情加以保護,根據相關的規劃原則和依據,對其景觀進行獨立的規劃設計。
2.1.2 保持當地的特色鄉村景觀。對于部分地方色彩突出和個性鮮明的農村景觀,在設計過程中要對其進行繼承和發揚光大,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帶有豐富民族特色的農村景觀和風土人情,要在設計過程中加以充分運用,并使其與農村景觀相結合。
2.1.3 與時俱進。在農村景觀設計的過程中,對于地方特性不明顯和現代化程度已經較高的鄉村,在傳承其原有文化遺產和農村景觀的同時,要與時代特征相結合,做到與時俱進,發揮設計人員的創造性,設計重點應突出地方特色、時代特色、先進性和生態環境建設,以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條件為前提,適當引進外資和新興技術,從而全面體現新農村建設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建設目標。
2.2 景觀設計的理念
2.2.1 綠色環保觀念。在農村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要科學地對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同時,要做好村鎮體系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明晰自然環境分布情況,嚴格控制人類生產行為,對村鎮體系進行功能劃分和結構優化布局,針對每個村莊進行細致剖析,最終確定具體的景觀設計方案和內容,包括村莊選址和建設規模、村莊體系的具體規劃、建設風格和特色以及與周圍自然環境的關系。
2.2.2 整體性的設計理念。在具體的景觀設計之前,要認真研究上一級的總體規劃,設計理念和目標不可與上級規劃相沖突,從而確保規劃設計體系從上到下的完整性。在設計過程中,要使居住區和沒有進行人工建設的地區相互協調,確保農村景觀的整體性。
2.2.3 生態節能的理念。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最大限度地保證村鎮景觀的生態節能問題。這是一個相對系統的工程,需要兼顧房屋建設、采光和供水的問題以及相關的農業結構和生態環境問題。因此,在確保農民生活水平和生產建設水平的前提下,應盡量做到生態節能。
2.3 景觀設計的方法
2.3.1 使用藝術的設計方法。在農村景觀的設計過程中,作為居住環境直觀的外在形象,景觀是居民最直接的視覺印象,也是居民產生環境認同感和家庭歸屬感的先決條件。因此,農村景觀設計要以人們的審美意識為前提和基礎,尊重其美學觀念和藝術理念,對工程設計進行藝術和美學的表現。
2.3.2 協調好土地利用和景觀布局的相互關系。注重村鎮的生態環境、文化內涵和景觀美學藝術的充分結合和發揮,從而創造出適合人居的環境優美的鄉村景觀。建立一套綜合的指標體系,充分考慮鄉鎮景觀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對農村景觀布局進行合理的分析和評價,增加多元化的景觀因素,同時保持自身特有的景觀特色,最終實現新農村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3 新農村建設中道路和綠化的景觀設計
3.1 道路的景觀設計
居住區道路通常可以分為車行道與宅間人行道,按鋪裝材質劃分,居住區道路又可分為混凝土路、瀝青路以及各種石材仿石材鋪裝路等。因此,在進行居住區道路設計時對道路的平曲線、鋪裝材質、豎曲線、寬窄和分幅、綠化裝飾等進行綜合考慮,以賦予道路美的形式。
3.2 綠化的景觀設計
景觀植被的選擇采用相輔相成的植物群落。種植綠化實用性、經濟性與藝術性結合,追求構圖、顏色、對比、質感,形成綠點、綠帶、綠廊、綠坡、綠面和綠窗等綠色景觀,那么設計師在設計的時候,應該了解當地土壤、濕度等特性,做到與環境相協調,與生態相適應,以達到獨特的景觀效果。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高職院校;景觀設計課程;教學改革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蓬勃發展,其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滿足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等職業教育為城市建設培養了大量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在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快速城鎮化建設帶來了不容忽視的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等問題,如何保護當下城市建設的多元發展已成為景觀設計面臨的重要課題。景觀設計教育也應該肩負時代責任,尤其是高職類院校的技能型景觀設計教育,更需要建立適合時代需求的教學體系。由成都藝術職業學院承辦的“2016四川省高職大學生園林景觀設計技能大賽”有21所高職院校參賽,可見許多高職院校都開設了景觀設計課程,但是不同院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對于該課程有著不同的側重點。成都藝術職業學院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是一個應用較為廣泛的專業,課程涵蓋室內設計、景觀設計、展示設計等空間環境設計。景觀設計作為專業方向之一,其教學內容主要是針對室外環境的藝術設計。
一、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景觀設計課程教學現狀
景觀設計本身提倡的是場地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作為高等職業教育,景觀設計課程最重要的是講授設計的方法和途徑,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成都藝術職業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景觀設計課程從東西方園林的歷史沿革出發,延及近現代城市公共空間系統化建設和當代城市化建設現實,講授建筑及建筑群室外空間環境設計的基本要素和設計原理,并結合中國古典園林、城市公共綠地系統與城市住宅庭園的具體設計課題與課程作業,讓學生掌握景觀設計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實際應用的設計技能,側重于室內外環境的結合。目前,該課程的教學方法主要有系統講授法、討論法、案例教學法、實習指導法等。雖然教學方法形式多樣,但是根據畢業生反饋信息,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往往對如何實現設計想法不夠清晰,對于創新設計的表達也有待提高,可見教學內容或教學方法有待改進。
二、景觀設計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包含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只有充分發揮教師與學生兩個主體的作用,才能順利而卓有成效地開展教學活動。
(一)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景觀設計課程的教學包括理論與實踐兩部分內容。一方面,理論與實踐的比例分配,要么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要么由教師自由掌握。另一方面,理論與實踐的教學順序,要么先理論后實踐,要么理論與實踐同步進行。無論何種方式,對于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都有所欠缺。案例教學是最常用的教學方法,通常教師采用的是通過大師作品、知名案例或自身接觸的項目進行講述。對于學生而言,接觸大師作品固然能夠提升起點,但缺乏實地參觀或實際參與的項目容易使學生缺少直觀感受,使教學內容脫離生產實際,難以將學習所獲應用于實踐中。
(二)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成都藝術職業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包含室內和室外兩部分設計課程,對于學生而言,這樣的課程設置使學生在就業時可以有多種選擇。但是也會造成學生對于該課程的學習目的性不夠明確,在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性,主要體現為被動地接收教師的授課內容,結果導致學生缺乏創造力。
(三)教學互動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課堂教學不缺乏互動交流,但互動形式的選擇會影響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生方案設計的點評環節,除了教師點評以外,還可以采用學生個體方案互評或者小組協作方案互評,學生個體方案互評耗時較多,小組協作方案互評的個體性體現不足。總體而言,目前的課堂有互動的形式,但學生的收獲可能參差不齊。
三、景觀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思路與實踐探索
高等職業教育強調的是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現有的職業資格標準,設置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以達到“知識夠用,實踐會用,就業實用”的教學目標,而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
(一)教師“教”的環節
高職教育培養的是實用型人才,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較強的技術應用能力。景觀設計作為專業技能課,其課程體系與教學環節都應體現這種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的著眼點是學生如何學、需要哪些技能、學完這門課后達到什么效果。1.量身定制適合本專業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景觀設計作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一個方向,課程設置無法面面俱到,學生通常缺少相關專業知識的積累,更缺乏宏觀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所以該課程應以小尺度場地設計為主,比如屋頂花園、住宅庭院、街頭綠地等。小場地更易于學生感知空間尺度,更側重空間形態的表達和視覺形象的塑造,符合藝術類學生的興趣。此外,成都藝術職業學院安排了專業教師在每個班級進行專業指導答疑解惑,并定期邀請行業專家和畢業生通過講座形式介紹景觀設計行業發展動態與就業前景。2.強調相關課程的配合藝術類高職院校的學生具備一定的繪畫基礎,但涉及技術、人文等領域的知識相對薄弱。在教學中可強調空間的藝術化表達以及相關課程的配合。比如,設計概論課程可以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力,三大構成課程可以鍛煉學生從平面到空間的構圖能力,工程制圖課程可以強化學生的設計規范性。3.緊跟社會需求設計教學課題為滿足培養實用型人才的教學要求,成都藝術職業學院教師在開課之前廣泛查閱相關招聘信息,通過與本行業從業人員交流,找出就業環境對專業知識能力的需求,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課題。比如,近幾年全國多個城市進行海綿城市試點建設,教師在授課中就結合庭院設計開設雨水花園設計的教學課題。再如,隨著近兩年國家生育政策調整,考慮到涉及兒童活動場地需求的增長,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加入了兒童活動空間設計的教學課題。4.培養理性分析的設計思路藝術類學生的感性思維豐富,缺乏理性嚴謹的分析思路,在整個教學過程教師鼓勵學生發揮其空間想象力,同時不斷滲透景觀設計的指導性、經驗性語言,如設計流程、設計要素運用、設計評定標準等。無論教師講授還是學生方案匯報都應強化這些標準的應用。在案例教學中,教師進行多角度講解,從總體規劃到細部設計,再到項目亮點,最后提煉出可以借鑒的部分。
(二)學生“學”的環節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對課程感興趣才能充滿激情地學習,才能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1.學生參與課程學習金字塔展示了如何能夠有效地學習:聽講、閱讀、視聽、演示這四種學習方式屬于被動學習,討論、實踐、教授給他人這三種方式屬于主動學習。在課程中,教師除了讓學生看靜態圖片和視頻資料,還要求學生在課外收集景觀設計作品,以PPT的形式分享給其他同學。收集資料和匯報的過程能讓學生對各類作品產生深刻的印象,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習。2.參觀教學案例成都藝術職業學院教師在課程講授中,大多引用身邊便于參觀的案例,比如學校周邊的社區和濕地公園,包括北美風格的龍湖長橋郡小區、西班牙建筑風格的牧山麗景項目、東南亞風情的南洋莊園小區、金科廊橋水鄉濕地公園等。學生可以利用周末近距離接觸實際的設計項目,提高對課程內容的直觀認識。3.積極參加各項競賽設計實踐是提升專業技能的有效途徑,成都藝術職業學院安排專人負責收集設計競賽信息,及時到網站,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項設計比賽。無論是個人參與還是團隊合作,學生在具體實踐中必然會遇到各類問題,思考、討論解決方案就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過程。
(三)互動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