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與旅游規劃設計范文

時間:2023-10-09 17:11: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景觀與旅游規劃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景觀與旅游規劃設計

篇1

[關鍵詞]閩西地區 地域文化 旅游景觀 規劃設計

旅游景觀作為經濟產業的一部分越來越受到各地政府的青睞,在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許多地區偏重于經濟上的效益,對地域文化特殊性及重要性的特點的認識不到位,加之大量的外部文化進入使地域文化受到多方面的沖擊,使地域文化時常處于被忽略被破壞的地位而導致文化流失。閩西地區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閩西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創造了屬于自己的獨特文化,這些文化形式是閩西地區活生生的歷史,對于閩西地區乃至全國而言,都是不可多得的瑰寶,因此在對當地旅游景觀進行規劃設計時不但要對閩西地域文化進行繼承、保護,而且還要利用發展旅游產業上的優勢使其得到發揚。

1.閩西地區地域文化在旅游景觀中的重要地位

1.1閩西地區的地域文化及旅游景觀存在的問題

閩西地區屬龍巖市,在地理位置上位于福建省西南部,武夷山脈南端,相接粵贛兩省,晉朝前為荒蠻之地,從東晉至今為躲避亂世,歷史上曾經有五次大規模的移民移居至此,這些移民被稱為客家人。移民們帶來較為先進的文化,經過與當地原始文化長時間的融合,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今日獨特的閩西地域文化。從21世紀起,旅游業的迅速發展使閩西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傳播,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在發展旅游景觀的過程當中,照搬外來設計元素與設計模式,對本土地域文化的價值認識不夠深刻,缺少地域文化的自我表現;在改造建設的過程中對一些文化造成一定的破壞,使原本具有明顯文化特色的旅游景觀由于設計上的概念化處理而趨于形式化與平庸化,這些因素或多或少對地域文化及旅游產業的發展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解決旅游景觀平庸化與形式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展現自我,體現出與眾不同的個性化形式——特殊地域文化在旅游景觀中的表現。

1.2閩西地區地域文化與景觀設計的關系

閩西地區的地域文化可通過旅游景觀得到繼承與發揚,旅游景觀也可以利用地域文化營造出特殊景觀效果得到升華,并在旅游業中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旅游景觀與地域文化二者相輔相成,這種良性效應已在閩西地區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得到了驗證。比如得到世界范圍認可的土樓群建筑景觀,在2008年7月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而成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極大地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這正是當地特有的文化特質與土樓群建筑景觀相結合所起到的良性效應。但在閩西地區遠不止土樓建筑群這一旅游景觀,較為著名的旅游景觀還有:連城縣的冠豸山旅游景區、四堡的雕版印刷基地、培田古民居景觀,上杭縣的梅花山國家A級自然保護區、會址、才溪鄉調查紀念館等。由于在前期策劃及規劃設計過程中對地域文化的特殊性重視度不夠,使這些原本早該名揚天下的旅游景觀并沒有完全得到預期計劃的效果。

2.結合閩西地域文化對旅游景觀進行規劃的設計手段

2.1 對閩西地區旅游景觀進行分析分類

對閩西地區的旅游景觀進行合理分類有助于景觀規劃設計工作的深入,分類工作能夠使規劃設計旅游景觀時更具有針對性,對于不同情況的旅游景觀能夠選擇符合當地特色的地域文化進行表現,達到地域文化與旅游景觀相輔相成的效果。閩西地區的旅游景觀總體可以分為三大類型:自然風景旅游景觀、人文風俗景觀、紅色旅游景觀。每一種旅游景觀帶給游人的感受是不同的,要體現的地域文化類型也不盡相同。自然風景旅游景觀主要通過美麗的大自然環境給人留下清新、樸素的印象,體現的地域文化類型屬于地理上純粹的自然表現:連城縣的冠豸山旅游景區、上杭縣的梅花山自然保護區正是屬于這一類型;人文風俗景觀主要利用地域范圍內獨特的民間建筑、民俗風情,以及特有的文化產業打造與眾不同的旅游效果,此類型的旅游景觀在突出表現地域文化的個性化特點方面最為明顯,特殊的歷史與自然條件、獨特的民風習俗造就了與眾不同的人文風情,只有親身到此處方可得到真實的感受。人文風俗旅游景觀一方面通過特有的文化特質吸引游人推動旅游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又通過旅游業使地域文化得到繼承并傳播。屬于此種類型的旅游景觀有:永定土樓群建筑景觀、連城四堡的雕版印刷基地、培田古民居建筑群景觀等;紅色旅游景觀是各地旅游業發展的新模式新方向,主要是以在革命戰爭時期革命活動的紀念地或標志物為主體,通過對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為宣傳內涵,對旅游者開展革命教育、參觀游覽的主題旅游。閩西地區較為著名的紅色旅游景觀有:上杭縣的會址、才溪鄉調查紀念館等多處革命時期留下的遺址。

2.2結合閩西地區各地域文化對旅游景觀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

通過對旅游景觀進行較為精確的分類之后,在進行深層次的規劃設計時,針對如何將地域文化表現到旅游景觀中就有了具體方向。

2.2.1創造具有特色旅游文化的閩西地區自然風景旅游景觀

閩西地區的森林覆蓋面積較大,崇山峻嶺造就了特殊的地理環境,最具有代表性的自然風致景觀要數梅花山與冠豸山。這兩處景觀在地形地貌上、自然環境的特點上有明顯的不同,在對其進行規劃設計時要針對自然環境的特點做具體的規劃設計,地形復雜植被豐富,但無特別自然景點的,可主要規劃為觀賞地形地貌與動植物為主,對旅游路線進行科學細致的規劃,使游人完全融入于大自然的環境中去;對環境中有特殊形態的景點,更應合理地進行利用,提高其在旅游業中的地位。如:梅花山旅游景區其海拔平均900米,優越的森林環境為野生動植物的生長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景區內名貴樹種有紫楠和紅豆杉等,均為國家級保護樹種,珍稀動物有華南虎、穿山甲、獼猴等,種種條件上的優勢造就了梅花山旅游景觀與其他大多數自然旅游景觀的不同。除現有規劃開發出的景觀區外,還應大力發展“森林浴”這一較為新潮的旅游項目,充分利用森林資源,把景區內植被上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同時加大宣傳力度并跟進景區內的各種配套設施,對與景區風格不協調的景觀小品進行重新設計并更換,營造特有的森林景觀效果。在2009年被列入中國國家自然遺產名錄,地質上屬于丹霞地貌的冠豸山旅游景觀,因其獨特的地質景觀自古就受到許多文人的贊賞,景區內許多景點都留有古時文人墨客的蹤跡或墨寶。因而游覽于冠豸山,除了可以讓游客欣賞到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觀外,還可領略到不同時期的文人書院文化,目前冠豸山旅游景區的自然景觀規劃方面發展較為到位,文人書院文化若能夠得到同步發展,則可讓游覽至此的游人從眼到心一并抒發游山的感受,從而提升景區的品質。

2.2.2通過發展人文風俗旅游景觀傳承地域文化,打造獨特的旅游品牌

土樓群建筑景觀、四堡的雕版印刷基地、培田古民居建筑群景觀等都屬于閩西地區人文風俗旅游景觀,然大多數人對土樓群建筑景觀較為了解,對其余兩個文化景觀知之甚少,原因在于土樓群建筑景觀在宣傳效果上要好過其余兩處旅游景觀,特殊的土樓民俗、土樓文化結合土樓特殊的建筑形式造就了極具個性化的旅游景觀,使土樓建筑群成為閩西地區旅游景觀的一大品牌。培田古民居景觀在旅游形式上與土樓建筑群景觀類似,但在宣傳力度與表現地域文化特色方面做得不夠細致深入而使其默默無聞。培田古民居建筑群景觀有七百多年的歷史,是南方客家建筑中典型的“九廳十八井”式規劃設計模式。培田的原居民清一色為吳姓同宗,因此又被稱為“吳家坊”。古時的培田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因此多有為官者,據載,官位最高者達到三品。古民居建筑群有近30幢高堂華屋、21座古祠、6個古書院、2座古牌坊和一條千米古街流傳至今,其中著名的歷史景點有“大夫第”、衍慶堂”、“官廳”等,這些經典的規劃模式、獨特的建筑、引人入勝的歷史典故均可作為當地特有的地域文化融入古民居旅游景觀的規劃設計中,在對古民居進行整修裝飾時,對較為重要建筑進行分析,將其歷史上曾經最輝煌時期的景象進行還原,使游人經過游覽后能夠在感受培田古鎮特殊的規劃及古民居建筑風光的同時,又能夠了解古民居的歷史與古鎮特殊的地域文化。連城四堡的雕版印刷基地,最具特色的并非其建筑,而是悠久的雕版印刷業發展史。四堡是明清兩代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其印刷業歷史悠久,始于宋朝,明朝時期得到巨大發展,在清朝達到最高峰。現存有大量的印坊、雕版、印刷工具和幾近消失的古書籍,是我國年代久遠,保存完善,極為罕見的寶貴文物。有趣的是,在當時由于行業競爭,四堡已經出現了版權意識:每年初一時節,四堡的書坊把一年來所刻書籍的封面張貼公之于眾,表示“此書版權所有”。如此珍貴有個性的地域文化史,不但屬于四堡而且屬于全人類,在當今社會使之傳承發揚能使中華古文化更加趨于完善。如何打造出其品牌效應呢?除了擴大宣傳規模外,四堡的旅游項目規劃設計重點不在于游山玩水,而是讓游人體驗中國古代雕版印刷藝術的神奇與奧妙,將雕版印刷文化的特點全部體現在古鎮內外景觀上營造獨特的旅游氛圍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時為了增加游覽樂趣,還可選擇有收藏及紀念意義的雕版進行復刻后,讓游人親手進行印刷,進一步感受雕版印刷文化的獨特性。

2.2.3結合豐富的革命歷史打造整體紅色旅游景觀

閩西地區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之一,革命年代無數閩西子弟參加投身革命事業,在閩西土地上留下了多處革命事跡。國家高度重視閩西地區紅土地旅游項目發展,豐富的革命歷史與遺跡已是閩西地區極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之一,在革命遺址中,全國著名的會址、才溪鄉調查紀念館、臨江樓等遺址已廣為人知。但在紅色旅游景觀規劃設計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各地的紅色旅游景觀是針對當地情況規劃設計的,每個景點較為單獨,在整個閩西地區范圍內缺少統一性與連貫性。可根據革命歷史的發展歷程對閩西地區紅色旅游景觀的游覽路線進行先后順序上的調整,讓游人按照閩西地區革命歷程時間的先后對革命遺址進行參觀游覽,使其對閩西地區的革命發展史有更加整體更加完整的概念,提高其接受愛國主義紅色教育的效果。

3.閩西地區旅游景觀與地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地域文化與旅游景觀進行整合規劃之后,還應考慮旅游景觀能否順應旅游業在未來的發展趨勢。這就要求閩西地區的旅游景觀在規劃設計階段就有一個較具體的可持續發展方案。利用地域文化的個性化特點創作旅游附屬產品作為可持續發展手段的一部分,文化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形式,從抽象的形式當中找出可轉換為具象的、可接觸的、具有紀念意義與一定內涵的概念,將其轉換成旅游附屬產品,既能夠結合旅游景觀傳承發揚地域文化,又能夠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

4.結語

閩西地區的旅游景觀不僅關系到地方的經濟發展,而且與當地的地域文化能否得到傳承與發揚有著密切的關系。閩西地區特殊的地域文化作為當地的非物質遺產與當地特有的旅游景觀資源進行合理的整合后,不但能打造品牌地區效應帶動地方旅游業發展,而且能夠更好地保護、發掘地域文化,并通過旅游業將地域文化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王露洋,陳永生.傳統文化精髓與現代文化景觀設計的融合——以合肥翰林百草園景觀設計為例 [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12):7237-7239.

[2].衷梅英.神游閩西.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

[3].張成明.傳統文化在景觀設計中的運用 [J].科技與企業(上半月),2011(12):203-204.

[4].郭西彥.地域文化在景觀設計中的運用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8.

[5].李秋香.閩西客家古村落——培田村.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6].韓勇,現代景觀設計的本質特征和設計精神 [J].現代園藝,2012(10):135.

篇2

關鍵詞:景觀景觀規劃設計三元論

一、前言

在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的中國聚居環境建設中,景觀的規劃與設計已是舉足輕重。面對迅速發展變化的中國景觀規劃設計市場,置身于如火如荼的景觀規劃設計工程實踐,明確景觀規劃設計的根本目標,具備掌握評判景觀旅游規劃設計方案的眼界標準,熟悉景觀規劃設計作為一門學科的理論原理,從而發展創新、規劃設計出更多的景觀杰作,是每一位從事景觀規劃設計實踐的同行首要解決的根本問題。

歷經百年,時至今日,景觀規劃設計的內容已擴展得越發廣泛。時空范圍上,從數萬km2的區域旅游發展規劃到數hm2的城市廣場、公園、居住小區景觀環境;項目內容上,從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旅游度假區策劃規劃、主題公園規劃到城市綠地系統規劃、道路景觀規劃設計、濱水帶規劃設計;項目性質上,從自然原始景觀的保留到人工生態的再造,從傳統文化的發掘到現代精神的追求,從基于理性的解析重構到基于浪漫的隨心所欲,從基于工程技術的計算論證到基于文學藝術的靈感頓悟,總之,落實在各個具體項目中的現代景觀規劃設計時空跨度之大、項目種類之多、呈現結果之豐富,已遠遠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景觀園林。詩情畫意還要,疊山理水也不可少,但僅靠這些園林的傳統已難以滿足今天社會對于景觀的需要。目標的大眾性、項目內容與參與人員的豐富性、規劃設計實踐的環保性,這三個特性代表了現代景觀有別于傳統園林的基本特性。

二、景觀規劃設計實踐的三元

從國際景觀規劃設計理論與實踐的發展來看,筆者認為,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實踐的基本方面均蘊含有三個不同層面的追求以及與之相對應的理論研究:①景觀感受層面,基于視覺的所有自然與人工形態及其感受的設計,即狹義景觀設計;②環境、生態、資源層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體、動植物、氣候、光照等自然資源在內的調查、分析、評估、規劃、保護,即大地景觀規劃;③人類行為以及與之相關的文化歷史與藝術層面,包括潛在于園林環境中的歷史文化、風土民情、風俗習慣等與人們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關的文明,即行為精神景觀規劃設計。如同傳統的風景園林,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的這三個層次,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藝術。這種最高的追求從古至今始終貫串于風景園林理論與實踐的三個層面。筆者將上述三個層面予以概括提煉,引出了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的三大方面:①景觀環境形象;②環境生態綠化;③大眾行為心理。筆者稱之為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的三元(或三元素)。

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的三元素,源于景觀規劃設計的實踐??v覽全球景觀規劃設計實例,任何一個具有時代風格和現代意識的成功之作,無不飽含著對這三個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慮,所不同的只是視具體規劃設計情況,三元素所占的比例以及側重不同而已。

景觀環境形象是從人類視覺形象感受要求出發,根據美學規律,利用空間虛實景物,研究如何創造賞心悅目的環境形象。

環境生態綠化是隨著現代環境意識運動的發展而注入景觀規劃設計的現代內容。主要是從人類的生理感受要求出發,根據自然界生物學原理,利用陽光、氣候、動物、植物、土壤、水體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護或創造令人舒適的良好的物質環境。

大眾行為心理是隨著人口增長、現代信息社會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會科學的發展而注入景觀規劃設計的現代內容。主要是從人類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發,根據人類在環境中的行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規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導,研究如何創造使人賞心悅目、浮想聯翩、積極上進的精神環境。

景觀環境形象、環境生態綠化、大眾行為心理三元素對于人們環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一個優秀的景觀環境為人們帶來的感受,必定包含著三元素的共同作用。這也就是中國古典園林中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一體的綜合作用?,F代景觀規劃設計同樣包含著傳統中國園林設計的基本原理和規律。

強調景觀環境形象首先需要的是鮮明的視覺形象;強調環境生態,首先要有足夠的綠地和綠化;強調群體大眾的使用,首先要有足夠的場地和為大多數人所用的空間設施。這三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恰恰是現代景觀規劃設計與傳統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實踐側重的差異所在,也正是中國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和建設自始至終所面臨的三大難題,考察時下中國的景觀規劃設計實踐,只要能夠首先把著眼點放在解決這三方面的問題上來,就可以算是成功了一半。

當前中國景觀規劃設計在形象問題上,從南到北,照搬模仿,少有個性鮮明、耐人回味、境界高遠、意味深長的作品。不少設計仍然被僵化地局限于西方傳統園林的模仿、照搬。

環境綠化設計中,目前我國大多數的景觀規劃設計往往側重于構成景觀環境的“硬質景觀”,而忽視了綠地林陰一類的“軟質景觀”的規劃設計。景觀環境建設中,各類缸磚、花崗巖、石料、不銹鋼等金屬材料所占比例仍然過大,相比之下,綠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體則往往處于從屬地位。

景觀規劃設計中的場地意識淡薄,更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由于人口眾多、幾十年來城市戶外環境場地一直極度缺乏。習以為常之后,就連景觀規劃設計也喪失了“提供足夠的活動場地”來滿足游憩行為這一景觀規劃設計的基本目標。對于居住,人們都知道建筑面積、人均居住面積等術語;可是,對于居住的景觀環境,若要問一下,一個人起碼應該有多少戶外活動場地才適合,就連我們專業人員也很少去認真思考。

對于處于起步階段的中國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實踐,鮮明的視覺形象、良好的綠化環境、足夠的活動場地是基本的出發點,隨著景觀環境建設的發展,僅僅滿足這三方面,也許還遠遠不夠。但這畢竟是遠期景觀發展的基礎,對于未來景觀建設的騰飛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正是基于景觀規劃設計實踐的三元,在眾說紛紜的各類景觀規劃設計流派中,三種新生流派正在脫穎而出:①與環境藝術的結合——重在視覺景觀形象的大眾景觀環境藝術流派;②與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結合的城市景觀生態流派——以大地景觀為標志的區域景觀、環境規劃,以視覺景觀為導向的城市設計,以環境生態為導向的城市設計;③與旅游策劃規劃的結合——重在大眾行為心理景觀策劃的景觀游憩流派。這三種流派代表著現代風景園林學科專業的發展方向。

三、景觀規劃設計觀念目標的三元

游憩行為、景觀形態、環境生態是景觀規劃設計觀念目標的三元。就目前中國現狀而論,景觀規劃設計、園林、城市規劃、建筑學、環境工程、環境藝術、專家學者、部門領導、管理人員,不同學科專業和不同職業背景的人對于景觀規劃設計觀念目標的理解、解釋各不相同,甚至差別很大。為此,人人都需要跳出學科、專業、職業、經歷的局限,根據中國社會的需求,以景觀規劃設計的實踐檢驗作為立足點,來看待自身也在不斷演進的景觀規劃設計。根據多年的景觀規劃設計實踐,筆者以為,對于中國,全面的景觀規劃設計應包括“游憩行為”、“景觀形態”、“環境生態”這三個方面的規劃與設計?!坝雾袨椤钡囊巹潱浜诵氖菍坝^資源(分為自然天成的和人為創造的兩類)、人們的行為心理與項目經濟運作,這相互交織的三者進行揣摩、分析、設定、預測,統稱策劃;“景觀形態”的規劃設計,又稱為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其核心是對游憩行為、景觀項目、設施建設,這三者進行空間布局、時間分期、設施設計,統稱規劃設計;“環境生態”的規劃設計,其核心是對景觀環境、景區、景點的自然要素環境與因景觀開發建設而引起的影響,進行識別、分析、保護的規劃設計。一個幾萬km2的區域旅游發展規劃也好、一個風景旅游區的項目策劃也好、一個景觀場所的修建性詳細規劃也好,雖然規模、層次、深度各不相同,但是,規劃設計中都必須將這三方面作為基本內容予以考慮,所不同的只是三方面的比重、深度有所不同而已。

四、景觀規劃設計操作方法論的三元

多學科專業人員介入、層次明確的系統理性、規劃與設計的專業素質,這是景觀規劃設計操作方法論上的三元。

景觀規劃設計的多學科專業性,要求操作中,首先要保證一定數量人員的同時介入。根據筆者的實踐經驗,一個稍上規模的景觀規劃設計項目,通常需要來自不同領域總共數人乃至數十人的介入,其中至少要有四五位專項負責人員參與,若要保證起碼的質量,哪怕是再小的景觀規劃設計也不是一兩個人所能完成的;其次,在眾多學科專業同時介入中,必須樹立規劃的層次級差觀念,哪些方面是重要的那些方面是次要的哪些是潛在決定的因素哪些是間接甚至是引起誤導的表象目的是抓綱帶目、綱舉目張。誰是綱,誰是目必須達成共識,否則綱目混淆,主次顛倒,反而給規劃幫了倒忙。這就如同城市規劃,社會經濟、人口、文化、總體、道路、景觀綠化、市政管線,在眾多分工專項中,需要由“總體”作為龍頭;也如同建筑設計,建筑、結構、水、暖、電、概預算中要由建筑作為統領;對于景觀規劃設計,經濟、心理行為、游憩、資源、文化、歷史、景觀、園林、環藝、交通、設施、環保、生態等等,在這些眾多因素的專項規劃中,也需要一個“龍頭”,這個龍頭必須是游憩行為—時空形態布局—環境生態保護三結合的“規劃”。結合國情,基于實踐,筆者堅持以景觀與城市規劃師的規劃專業素質作為景觀規劃設計師的實踐根基。這種規劃的根基,除了時間空間布局與形態設計,其根本的素質在于:一方面要具備條分縷析、辨別綱目的嚴密的理性思維與行動;另一方面還要具備靈活應變、始終創新、自由浪漫的感性思維與行動。這也正是“規劃”與“設計”的本質所在,景觀規劃設計更不例外。

五、景觀規劃設計理論研究的三元

明確觀念、分清綱目、不斷創新,要在景觀規劃設計的實踐中做到這些,還必須借助于理論,借助于結合中國國情的景觀規劃設計理論。對于目前我國剛剛起步、眾說紛紜、觀點各異的景觀規劃設計理論,筆者提倡以下三方面的研究側重:①從景觀規劃設計的核心內因入門,研究以人為中心的游憩規劃設計和以環境為主導的景觀資源籌劃;②從景觀規劃設計的操作落實著手,研究各類景觀活動項目空間與時間分布的規律以及相應的規劃設計;③從景觀規劃設計諸綱目因素的分析評價突破,分析判定景觀規劃設計的價值觀念,把景觀經濟、社會、環境的三大效益評價與景觀規劃設計關聯的各個要素掛鉤量化,尋求發現滿足社會市場需求的中國景觀規劃設計的內在規律。

六、景觀規劃設計學科專業的三元

當今中國景觀規劃設計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專業正在迅速擴展,傳統園林學一統天下的局面正在打破,代之而起的是風景園林、環境藝術、旅游游憩三大專業分爭景觀規劃設計天下的“三國格局”。不足為奇,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其核心就是這三大方面的綜合。一是藝術,即以視覺形象為核心帶動的景觀藝術,在這方面,環境藝術專業最為擅長;二是物質環境的規劃設計,即以環境綠化、水土整治為核心的園林綠化藝術與技術,這是園林專業的強項;此外,園林綠化也好,環境藝術也好,所營造的景觀園林環境終究是為人類所使用的。這就涉及到研究人的心理行為,什么樣的環境為人們所喜愛,什么環境下會引發什么樣的行為活動,等等,進一步通過組織人的活動、安排娛樂休閑時間,這樣又引出一個大的分支,國際上叫“游憩娛樂學”。在中國名義上沒有這個專業,但實際上正在從旅游管理、風景園林學科中產生。目前,在全國,設有環境藝術專業的大專院校約100所;設有園林專業的大專院校有50所左右;設有旅游管理(旅游規劃方向)類專業的大專院校約80所。由此就構成了現代景觀規劃設計這一學科。從學科發展演化來看,環藝、游憩娛樂都是近現代、工業革命以后引入的,園林專業則較為傳統。

具有競爭生存力的現代學科,往往需要若干個專業的共同支撐。面對未來學科之間的競爭,應當變群雄逐鹿的“三國格局”為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學科的“三位一體”。

與全世界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國際潮流同步,向國際同類先進學科專業看齊,在過去的10年間,中國景觀規劃設計正在從以古典園林為核心的傳統園林設計轉向以現代景觀為核心的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研究、教育、實踐,這三方面都發生著結構性的重大轉變。歷經百年,景觀規劃設計學LandscapeArchitecture在國際上一直是作為一個完整的學科專業而獨立存在的,在中國,這一學科專業尚處萌芽初期,正在經歷著結構分化、重組、轉變。

篇3

要注重不同樹種的混合搭配,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做好樹種的選擇與配置植物作為河道灘地園林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科學、規范、合理的河道灘地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必須要做好植物種類的選擇與搭配工作。

對于河道灘地園林規劃設計而言,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突出植物造景,盡可能滿足不同季節人民群眾對綠色植被的需求。做好這一點,可以按照現代生態園林設計理念為指導,采用空間手法強化和突出河道灘地景觀規劃設計中的層次性、色彩性及季節性;在樹種選擇與搭配上突出綠草鋪地、喬木遮蔭、花藤與灌木錯落有致混合搭配的特征,盡力做到讓植物及樹種能夠更好的適應當地氣候與自然特征,做到因地制宜。河道灘地植被樹種的選擇與配置上,一定要突出植被生長的季節性和時序性,實現園林景觀季季有美景,美景各不同的效果,也能為河道灘地園林景觀帶來一種生生不息的美感;同時將不同季節的花草、不同花期的花草進行科學搭配,在設計空間上突出一種在不同視角和時節都能讓人產生美輪美奐的效果。

2現代生態園林設計理念下河道灘地園林規劃設計

要按照以人為本的現代生態設計理念,做好河道灘地園林景觀設計規劃工作,突出人文性,提升景觀的旅游價值現代生態設計理念強調在河道灘地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要突出以人為本,積極構建河道灘地與人類共生共存、和諧發展的生態循環;突出以人為本、提升河道灘地園林規劃設計的人文性、提升旅游價值、構建人與河道灘地景觀和諧共處的生態景觀,更是河道灘地景觀設計規劃與建設的最終目標。

突出人文性、提升旅游價值,必須要高度重視河道灘地的園林景觀設計,實現河道灘地園林景觀規劃設計與施工的完美結合,提高園林設計規劃的科學性;切實從實際出發,以科學的園林設計理論為根據,按照現代城生態化園林規劃設計的理念,抓住河道灘地園林設計的要點和重點,做到地面植被和植物的科學搭配,在主要采用喬木、灌木的基礎上,搭配以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并結合一些植物的自身生長特點和生長習性,來突出園林植被的色彩感覺,與周圍的城市建筑環境、與園林周邊的居住和交通環境實現完美搭配,達到互喚呼應的效果;同時還要在施工過程重點注意非栽植季節樹木的栽培和生長規律。

3現代生態園林設計理念下河道灘地園林規劃設計要

充分考慮到周邊廣大居民對理想環境需求的現實因素成功的河道灘地園林規劃設計,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基礎上,還要充分考量到周邊人民群眾對理想環境需求的現實因素。要想實現這一目標,河道灘地設計規劃在現代生態理念指導下,可以利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和現代化的設計理念來實現滿足周邊人民群眾對河道灘地景觀園林的需求。例如,在河道灘地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中,可以因勢利導,設計一些曲徑通幽的回廊,穿插一些亭臺樓閣榭等尺度圍合空間,形成一種幽靜的感覺;為突出清靜、甜雅的氛圍,可以多種植一些茂密的植物?;蛘呤遣捎脠@林景觀置石的設計手法,在河道灘地中合理布置石頭景觀,以自然散置的石頭為藍本或相聚成堆,或單塊、數塊分散在各處,看似頗為凌亂,實則頗具規律。

4結語

篇4

Key words: campus construction;planning and design;ecological environment;trialistic theory;test index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26-0212-02

0 引言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發展新形勢下,高校教育事業迅速發展,招生人數規模激增,原有基本建設基礎設施資源不能滿足教學科研要求,高等學校校園的長期規劃、“五年規劃”需調整修訂完善。校園規劃設計有別于其他建筑規劃設計,是一項具有歷史延續性和綜合性的建筑創作,它涉及建筑、藝術、經濟、地理、園林、環保和社會科學等各個學科內容,其自身特點是各種配套城市基礎建設實施需齊全,相當于一座中等規模小城鎮建設標準。新校區如何建設?老校區如何擴建和改建?以及新老校區功能劃分區銜接等重要課題擺在高校管理者面前,急需解決。這就涉及校園基本建設總體規劃設計。

1 校園總體規劃設計重要性

高校校園總體規劃設計在高校建設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因為其反映了辦學的方向,學校發展規模和建設模式,比較完整地、系統地體現學校建設的綜合布局,展示學校發展的前景,是指導學校建設的綱領和藍圖,要建設一所既符合現代化又有傳統歷史特色要求的高等學校必須要有科學的總體規劃。

1.1 校園總體規劃是辦學的基礎工程,也是百年建筑工程的整體布局規范性總體建設綱要文件 校園基礎設施建設中主要包括基礎設施建筑和綠化工程兩部分,兩者要空間上兼顧、和諧,是奠定學校景觀的基礎。建設過程中建筑與綠化、美化、凈化工作并進,建筑物從單一功能逐步向多功能發展,這樣既節約用地又留有綠化發展提升空間的余地。其原因校園建設的好壞衡量標準,一是看其校園建筑物的布局、造型、層次、使用功能、外部色調和內部裝飾。二是看校園自然環境利用和綠化設計。兩者相互關系,綠化設計裝飾襯托建筑物,使建筑物平面布置、外形輪廓同園林綠化在空間構圖上融為一體,從線條、色彩、造型上改善豐富建筑物的外形,增加建筑藝術魅力。

1.2 校園規劃設計是人文環境、建筑空間及自然環境三者有機融合,建設做到事前科學規劃事中細致微調事后生態和諧,為師生營造一個學習生活優美的環境保證 校園規劃設計是各個高校依據學校的歷史、專業特色、地理環境、特有文化等形成獨特的特征,建設規劃設計理念中堅持以人為本,從自然生態性、公共資源開放性、文化性、歷史性、(自然地貌、空間分布、生態系統三方面)多樣性、方向性和識別性考慮,才能建成一個符合當代大學發展的優美校園環境。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好的環境影響人的產生好心情,激發自豪感、積極心態及向美好方向發展的上進心。

2 高校校園建設中存在不足

由于歷史、建設資金、人為等諸多的因素,一些高校老校區沒有總體規劃,或雖有也是簡單的總體規劃,以主要領導的決策為主,隨意性大,未形成科學系統的整體規劃按照既定計劃實施。

2.1 校園建設中存在不足問題具體體現 校園基本建設規劃中選址不合理;總體布局混亂,功能分區不明確;主要建筑不齊全,配套設施沒有跟進;管網系統零亂;人行道與車行道布置不科學不系統;綠化容積率少;未考慮學校的發展建設預留用地等。

2.2 校園建設中產生存在不足的原因 產生以上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客觀因素,如建設土地不足、基建投資不夠、未按標準設計建設單體建筑物等以及不滿足《普通高等學校建筑規劃面積指標》等指標要求;二是主觀因素,部分領導的“長官意志”任意改變,缺乏對整體規劃設計重要性的認識。

3 如何編制好校園基本建設總體規劃設計

為了確保編制好總體規劃和搞好校園建設,高等院校應設立規劃處或校園五年規劃編制委員會承擔校園規劃建設的權力機構,由黨委領導下校長責任制直管實施。

3.1 編制好校園規劃建設的前提 編制委員會主要解決好校園定位、校園功能、校園格局、歷史文物、校園的發展;保護和利用地形;細化校園規劃的不斷完善和修改以及主要校領導與校園規劃建設的職責責任等問題。

3.2 學校校園總體規劃產生的程序 校園規劃設計通常產生的五步驟依次是:確定辦學方向;確立專業設置;確定學校發展規模;確定學校機構和編制;修訂學校校園建設總體規劃(含基建、綠化等)。

3.3 制定校園規劃的工作方法 真正好的校園規劃,一定要實地考察,因地制宜,富有創新精神,形成獨特的特色,這就需要充分研究和組織專家論證的基礎上,外加好的工作方法。制定規劃的工作方法:一是編制委員會討論,明確方向原則,提供設計依據,成立專門機構進行設計;二是動員全校師生群策全力,反復征集意見(注重新的思路、不同意見),修改完善方案,提交校黨政會議討論以及職代會表決;三是借助社會編制規劃設計專業中間機構(如規劃設計研究院),把控國家法規、技術參數等參考依據咨詢作用;四是定稿后形成文件上報相關主管部門,確保權威性和嚴肅性,任何人不能隨意改變,如需改變職代會表決。

3.4 收集整編校園規劃基礎技術資料 編制委員把規劃分為總規劃、專項規劃、二級單位規劃三類。各級各類人員搜集相關層面的基本資料,匯總研討分析,需詳細掌握以下資料:①住建局的規劃設計院規劃設計學校擬建區域位置圖,并標有建筑紅線和學校坐標位置的學校規劃圖。②土地局審批的用地范圍及其附近的地形圖。③學校擬建用地區域及其附近的學校和周邊的建筑物的現狀情況。④學校擬建區域附近的給排水、供電、采暖等管線埋設情況及引入接線位置、標高、管徑、材質等。⑤學校擬建區域原有道路斷面及路面標高。⑥本地的自然條件、水文及工程地質勘探等資料。⑦學校的辦學規模、教職員工(包括家屬)的全部人員結構組成情況。⑧本地區域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和國家建設標準對公共(市政)基礎設施標準、建筑層數、建筑密度、用地指標的規定。

3.5 校園基本建設規劃實施的程序 校園基本建設規劃實施的程序依次分為六個階段:一是準備階段,主要工作搜集上述3.4中有關資料。二是計算階段,主要工作包括規劃好的學校發展各類學生、教職工總人數,確定學制和辦多少個院系、專業;計算人口總數;計算各類用房和用地面積。三是規劃階段,主要工作包括校區功能劃分,各類建筑物、綠化、基礎設施、運動場等的布置圖,即總體規劃圖、總體規劃模型。四是主要技術指標復核階段。包括用地平衡、計算方法(或技術)、經濟指標。五是上報審核階段,編寫總體規劃任務總說明,編制總體規劃總投資,編制招生、各類用房表格和編寫基本建設單項工程計劃任務書等。六是制作總體規劃立體沙模型,依據年度投資計劃,逐年分批實施。

4 校園規劃設計采用現代景觀與旅游規劃設計三元論

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等主要場所,也是知識的神圣殿堂。同時,規劃建設的經典或名校校園環境,也能帶來旅游產業,譬如,清華、北大等校園。這就要求總體規劃運用景觀與旅游規劃設計學科專業知識,創造令人優美的學習和心曠神怡的景觀環境,同時提供讓人流連忘返的旅游場所,做到提升學校的知名度、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4.1 校園規劃建設與景觀旅游設計的三元結合 中國景觀與旅游規劃設計,無論項目大小,全面到位的規劃設計應包括“旅游”、“景觀”、“生態”這基本核心的三元。這是現代大學校園規劃建設人文景觀的需要,具體體現在規劃設計實踐層面、重點、階段、支持專業等方面,兩者能有機結合可以尋求到最佳結合點和平衡點,更好地生態文明建設的示范。

4.2 景觀旅游設計的三元在校園規劃建設的理論應用 校園景觀、旅游、環保三位一體的結合勢在必行,先行的高校取得的效益可觀。校園規劃設計者應堅持保證教學科研的前提下,做到“環保生態是前提,景觀形態是基礎,旅游經濟是龍頭”這一基本原則,依據學校的實際情況,三方面的比重、深度調整。具體規劃設計中運用支持學科領域是旅游經濟學、景觀園林學(包括建筑、規劃、園林)、環境生態學;分為發展、總體、詳細三階段,校區、分校、景點三個層面,資源(區域上)、布局(總體上)、選擇(景點與項目策劃)三個重點,策劃、規劃設計、管理的全過程。

5 校園規劃設計應用現代景觀與旅游規劃設計三元論的案例

5.1 某大學校園概況 某大學位于陜西,歷史悠久,地處黃土高原,政治上在全國有一定的影響力。但由于歷史原因、自然條件等因素限制,校園規劃建設一直比較落后。難以引進高水平的師資人才和招收優質的生源,進一步提升學校的科研等綜合實力。

5.2 應用現代景觀與旅游規劃設計三元論前后對比 該校新的領導班子高度重視學校的辦學現狀不足,整合各種可利用的資源,重新定位辦學思路,運用現代景觀與旅游規劃設計三元論后對校園規劃建設,其各項檢測指標有了明顯的變化可見表1。

5.3 對策(建議)可行性分析 通過表1中校園事業規劃評估檢測指標數據對比均提升率達50%以上,可見現代景觀與旅游規劃設計三元論在校園規劃設施后期能有效地提升高校經濟和社會效益。

篇5

一、森林旅游發展現狀

城市化加速,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改善的同時,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再加上世界性的自然保護綠色浪潮,這些無疑都給森林旅游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生機和活力。近十年來,我國森林旅游發展取得顯著的成績,然而,森林旅游的巨大潛力與我國目前的旅游現狀存在著一些矛盾,使森林旅游在實踐中暴露出一些問題,值得引起重視:森林旅游目的地環境日益惡化;森林旅游項目開發機制與森林資源建設及保護難以協調;管理機制跟不上森林旅游快速增長的巨大需求;森林旅游產品缺乏特色五;森林旅游業的科研水平相對落后。

二、森林旅游景觀規劃設計的發展方向

1、從觀光型向參與體驗型發展

森林旅游業可謂是在生態園林中發展起來的,通過對森林林場和保護區的改造,為人們創造了更多親近自然的機會。并且在未來的發展中,森林旅游要逐步的打破傳統的開發形式,將觀光型向體驗型轉變,不僅要看到壯闊的自然景象,還要通過觸覺、嗅覺和聽覺的體驗,同自然環境真切的融會,真正的舒緩心情,達到返璞歸真的效果。同時,這一轉型也是現代生活的需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精神生活的構建中加強了重視,并在較大的生活與工作壓力中,需要全方位了融入在自然環境中,體驗型的旅游方式是必然的發展方向。

2、從人工景觀向生態景觀發展

在傳統的森林旅游開發中,都是在旅游建設要求的基礎上,對森林環境進行改造,并實現人們觀賞的目的,雖然創造了精致的景區,但是對于生態環境卻造成了一定的破壞,沒有結合森林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設計。在未來的森林開發中,需要將人工景觀向生態景觀轉型,以原有的自然環境為中心,通過人為的設計與施工,合理化安排動植物的分布情況,利用栽種不同種類的樹木,改善當地的土質環境,并進行人工湖、水上樂園等施工建設,為動物和昆蟲們提供更加適宜的生活環境,同時也豐富了森林的旅游項目。

3、從單一景觀向整體多樣化景觀規劃發展

整體設計是以對森林景觀進行全面分析和設計,是多目標多功能的設計。既為區域內的風光進行設計,也為森林內影響景觀的保護、管理等進行設計。它將取代單一的、孤立地對某一景觀元素而忽略其它因素進行設計的單一景觀規劃設計。

4、從盲目追求大而全向主題特色公園發展

森林旅游在早期的景觀開發設計中,對景觀資源的平等對待現象導致了把任何景觀與旅游項目都列入規劃中,造成主題分散、雜亂無章、毫無特色的景觀組合。經過十幾年的摸索總結,景觀規劃設計己逐步走出大而全的誤區,規劃更講究對森林旅游資源特色評價和客源特點的分析,以此來確定森林公園的主題和個性。

5、從功能理性向公眾參與性發展

在森林旅游的開發中,都是設計人員根據目前的旅游動態進行旅游項目的開發,這種在少數人參與的設計中,存在功能理性的特點,并沒有在公眾的實際需要中獲取開發靈感。在未來的森林體驗型景觀的設計中,就要打破傳統的設計觀念,通過在民眾中采取意見的形式進行人性化的設計,滿足人們的森林旅游要求。

三、體驗型景觀規劃設計在森林旅游開發中的應用

森林旅游體驗感知方式主要通過五味,包括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動覺感知。

1、視覺設計應對策略

(1)文化景觀體驗化規劃設計

首先是歷史文化,文化景觀以各朝代遺留景觀為主,眾多的歷史文化景觀將成為吸引大量游客的關鍵因素之一;其次為宗教文化體驗,宗教朝覲活動(如進香、朝圣、拜佛)產生大量的旅游流量,吸引了宗教信仰者的參與,也引來游客觀看、駐足,體味宗教文化韻味,即使不是宗教信仰者,人們對宗教圣地的建筑、雕刻、石刻藝術及特殊的宗教氛圍也十分感興趣。

(2)環境景觀體驗化景觀規劃設計

環境景觀設計涉及地貌景觀,生物景觀,氣象景觀,天文景觀等。作為設計者的主要任務是發現、挖掘、提煉、提高、命名、解譯、展示任務。熟知游客心理、民族文化,同時注意把環境(物質的)與文化道德倫理(精神的)結合起來,使游客在享受審美體驗的同時,也能享受教育體驗與娛樂體驗。

(3)視線走廊體驗化景觀規劃設計

進行視線走廊設計,要讓游客在游覽、體驗過程中有一個完整的體驗過程,猶如音樂史詩般,有序、起迭、漸變、、尾韻等完整的符合心理審美要求的景廊系列。根據大圍山的景觀特點,充分考慮游客的需要,兼顧所有景點,盡量形成旅游環線,不走回頭路。以景區為單位,景點多或路程遠的景區,設計多條環線,滿足各種類型的游客。同時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不破壞景觀。

2、聽覺設計應對策略

風聲、雨聲、瀑布之聲、流水的聲音、蟲鳥鳴叫的聲音、雞犬鳴吠的聲音;寺院鐘聲、現代科技術利用電子設備模擬的公園背景音樂、現代科技術利用電子設備模擬的其它聲音等都是聽覺設計考慮的元素。

3、嗅覺設計應對策略

嗅覺景觀的實現主要是通過森林植物設計來體現。同一地區不同植物品種的花期不盡相同,而植物在開花期間所發出的氣味也不相同,如丁香帶給人的是濃郁的芳香氣味、玫瑰給人以清香的感覺、百合更給人以淡淡的清香的感覺。即使是同一植物品種在不同地區開花期間所發出的氣味也會因為溫度、濕度、日照、土壤等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同一植物品種的園林植物在整個花期的不同階段所發出的氣味也帶給人以不同的嗅覺感受。

4、觸覺設計應對策略

篇6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們生活節奏也隨之加快,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希望走進自然的田園生活。服務于城市居民的農業觀光園便在這種回歸田園的潮流中應運而生?,F代農業觀光園是人們較為喜歡的休閑去處,其是農業與旅游業的結合,是集旅游、休閑農事體驗為一體的為居民提供的身心放松的場所。農業觀光園主要是以盈利為目的,在此前提下,如何對現代農業觀光園進行規劃設計,是每個規劃設計人員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綜述了現代農業觀光園在規劃設計中應遵循的原則、總結在產業結構、旅游項目策劃、景觀設計等方面的要點,并提出一些建議,最后展望了現代農業觀光園的發展趨勢。

1 農業觀光園的定義

農業觀光園是旅游業與農業觀光相結合的產物,是以農業生產為主導產業,以城市居民為主要服務對象,以市場為導向,集休閑娛樂性、觀賞性和農事體驗為一體,集社會效益、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等多種效益于一體的新型產業園[1]。農業觀光園開辟了新的旅游方式,豐富了旅游產業。滿足城市居民親近田園生活,體驗新型旅游方式的心理。

2 現代農業觀光園規劃設計原則

2.1 因地制宜

設計來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在規劃設計中充分尊重當地原有地貌及特色,在對其原真性保護的基礎上,進行觀光農業的合理開發與規劃設計,力求以最少的環境代價獲得最大的景觀效果及經濟效益。例如適當的設計微地形,營造豐富的景觀效果,且不可大面積的挖山填湖,一方面是對當地水文環境的破壞,另一方面費時費力,加大園區營建成本及后期維護管理費用。

2.2 以人為本

一切設計以人為本,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層次,不同愛好者的需求。

2.3 地域性原則

我國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民俗文化、地域風情,設計應將當地的人文景觀與農業生產結合,充分挖掘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等,通過將地域文化的提取,概括,解構,通過設計語言,設計手法在園區表達,體現不同地區農業觀光園的特色,增強園區趣味。

3 規劃設計思路及要點

3.1 產業結構規劃

從橫向看,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導,養殖業為輔的模式,改善單一的產業模式,為園區帶來經濟效益。從縱向上看,稱為立體農業,例如在果樹林里,種植具有中草藥價值的植物,或養殖家禽類等,提高單位面積的產出與經濟效益。注意在選擇植物種植時,應以和諧共生為主,避免物種間競爭。

3.2 旅游項目策劃

旅游項目策劃的前提是前期充分的資料收集、調研,包括所處地理位置、周邊環境、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當地居民收入情況等,在此基礎上進行客源分析,得出精準的市場定位,然后結合旅游學理論進行規劃。前期的分析和旅游學理論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前期分析沒有旅游開發相關知識,即使園區建成也不會形成良性運作,沒有前期詳細分析直接進行盲目開發,不僅會造成當地環境的破壞,也使投資與收益失衡,導致園區陷入虧損的困境。只有兩者統籌兼顧,才能設置合理的旅游,休閑項目。

3.2.1餐飲 挖掘鄉土餐飲文化,加強特色,定期舉辦飲食節,提供廚藝教學活動。同時也可作為婚慶場地,一方面給園區帶來經濟效益,同時體現當地婚俗文化。

3.2.2 購物 田園超市,特色售賣點,形成銷售鏈、線上訂購派送等。

3.2.3 娛樂 在合理規劃功能區的基礎上,設計射擊、咖啡酒吧、沙療、垂釣、土陶制作、農事參與等項目。此外兒童作為特殊使用人群,設置兒童游戲場地,依托當地土壤狀況,在裸露的地表,可采用樹木枯干經過加工處理形成游戲設施,可滿足兒童親近自然釋放天性,同時減少園區維護成本。

3.3 景觀設計

3.3.1 地形 地形普遍應用于造園中,其具有加強空間的獨立性,豐富空間層次,組織排水,控制游人視線,形成小氣候等功能[2]。設計應結合用地實際情況合理設計,一般高差不大的土地用作生產用地,低佳之處蓄水建湖,抬高的地形用于栽植果樹等。

3.3.2水體 避免大面積的挖山填湖,根據游客量設置合理的水體面積。

3.3.3植物 生產區溫室外和道路兩側不宜栽植高大喬木,以免影響作物正常的光合作用,一般以小喬木為主,常綠灌木作為綠帶,適當配以地被花草,總體上形成四季變化的植物景觀季相。

3.3.4建筑 應體現住宅特色,采用當地原材料,構建原生態的居住條件。

3.3.5道路 主道路以科學、便捷為準則,既要便于集散人流、物流、又要利于生產區內路網,次道路應將景觀節點連接,成為網狀,方便游人到達,游步道營造中國古典園林曲徑通幽的意境美。

3.3.6 其他 農業觀光園中不可缺少的設計要素還有垃圾箱、標志牌小品等,它們既有其自身的功能性,又具有景觀功能,設計中應挖掘地域文化,通過設計語言將文化元素體現在景觀小品中。

篇7

一、景觀規劃設計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方面的問題。

景觀規劃設計課程教學中,教材沒有得到統一完善,使教材的設置與教學內容不一致,教材沒有被充分的利用起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教材作為依據,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受到影響,在上課時,學生可能因為只顧記筆記而耽誤了教師的傳授內容,對所學內容的理解產生了偏差。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大綱要依照社會需要和具體國情而變化,不能一成不變,使人才的培養方向和變革后的教學內容相一致,使學生的發展適應社會的要求。教師應結合實際情況和問題實施教學,使理論知識緊密聯系實際,加強學生的實踐訓練,增強團隊合作意識和能力。

(二)考核方面的問題。

傳統過于單一的教學考核方式已不能適應教學發展的要求。現代教學不能只停留在終結考核方法上,教學效果不能僅以課堂作業和期末考試成績來衡量。這樣的考核不能把學生的學習成果充分全面的體現出來,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礙于學生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考核方式以考試形式為主,但教師過多的注重考試成績,而忽視了考試的反饋作用,這樣的考試不能促進學生的進步,不能適應學生就業的需要,使學生缺乏就業能力。同時,有的考試不能反映出學生真實的專業水平,學生只是應付考試而不注重自身專業能力的提高,這對學習景觀規劃設計的學生來說很有危險性,沒有真實的競爭實力將不能在以后的規劃設計工作中站穩腳跟。

二、景觀規劃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現狀

鑒于景觀規劃設計課程教學的重要性,景觀規劃設計課程教學的質量有待提高,將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做了創新改革后,教學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在教學內容方面的改革情況。

在教學內容方面,教學大綱和課程體系根據專業的培養目標進行調整設置。改革后的教學內容分為景觀規劃設計綜述、繪圖要求、園路設計、水體與駁岸設計、種植設計、園林小品設計等幾大模塊。經調查,學生對調整后的課程內容比較滿意,對學習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有了明確的認識,對學習有了合理的安排,學生的學習效果明顯提高。景觀規劃設計課程教學改革在教學內容方面取得了成效。

(二)在教學形式方面的改革情況。

由于景觀規劃設計課程教學的局限性,教學形式主要以媒體教學為主,再結合師生間的學習互動,對教學內容進行研究探討,最后使學生對學習內容充分吸收,取到了一定地學習效果。但經過深入了解,學生對這種傳統的教學形式并不是很喜歡,與學生期望的教學方法有一定的差距。而學生對外出實習、調研和案例法教學比較感興趣,這樣的教學形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做到主動發言、主動提問、主動探討。這樣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了明顯提高,同時又鍛煉了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及時鼓勵學生勇敢回答問題,對問題積極討論,使他們能夠更加踏實地學習,使學習更有實效。總體上說,教學在形式方面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和完善。

(三)在教學時間環節的改革情況。

實踐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而景觀規劃設計課程教學的實踐環節則主要表現在學生獨立完成設計上。教師應對學生的設計理念、設計方案、設計進度進行指導和監督,保證學生實踐的效果,不能使實踐活動停留在形式層面上,而應該注重實質的發揮。給學生一定的空間,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能夠與實踐很好地結合,使他們的專業知識水平和設計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高。

(四)課程體系的發展完善情況。

在教學改革之中,課程的設計安排要符合改革需要,課程體系要得到相應的發展和完善。改變了以前開課不全面不合理的現象,逐漸形成了清晰科學的課程體系。在具體工作中,要根據不同的專業培養目標,以及各學校具體的教學情況開設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做好課程與課程間的銜接工作,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五)教學改革資金投入情況。

在教學改革中,適當投入資金是不容置疑的事情,但有些相關資金投入的不足嚴重影響了教學工作的改革效果。應該在改革中加大資金投入,改善學生的學習環境和條件,使教學設備等硬件教學條件不阻礙教學的改革,增加景觀規劃設計的專業書籍量,配備專業的學生設計教室。同時,要加大師資隊伍的建設,為教師提供學習深造的機會,增加與其他學校、其他相關機構的經驗交流,使教師的專業水平不斷提高。

三、景觀規劃設計課程教學改革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注重教學的連貫性和針對性。

要使景觀規劃設計課程教學改革取得成效,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教學的連貫性,豐富教學內容。傳統的教學是在一段時間內安排不同類型的課題,但這樣就使教學沒有針對性、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改革后應該保證課題做到規模大小相結合、不同內容相結合,使學生在不同教學內容中學到知識,得到啟發,獲得經驗,為以后的設計工作任務打下良好基礎。教師對學生的教學也應該注意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確保學生學習的連貫性。每個課題在進行整體設計前,要進行全面整體的考慮,對設計中涉及的各方面做到統籌安排,有的放矢,使學生逐漸積累經驗,不斷進步,最終能夠獨立設計出優秀的作品。

(二)教學改革要不斷加深教學的廣度和深度。

現代景觀規劃設計把設計內涵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要想做好景觀規劃設計就必須注重設計的內涵研究,景觀規劃設計課程教學要針對這一情況重點加強學生對設計規劃內涵的學習和研究,合理把握和詮釋設計內涵,不斷提高設計作品的品位。景觀規劃設計一定要有豐富的知識作為支撐,將設計內涵不斷提升擴展,教師應設置一定的教學安排,增加與其他相關課程的溝通與融合,加深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使景觀規劃設計課程的設置口徑不止于過窄??蛇m當把教學素材深入到生態綠化、社會環境和新材料等問題,結合對資源、環境的研究,使教學更具實質化。

(三)在教學中注重實踐的實施。

景觀規劃設計課程教學要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適當采取實踐的教學環節。以往的課堂教學只是教師傳授、學生接受的形式,雖然這種方法具有直接性,但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作用并不是很大,使學習變得比較枯燥,對學生的創新發展作用不大。因此,作為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深入景區實地參觀已經成型的景觀規劃、到各種公園進行實地勘測,并對一些優秀景區繪制平立面圖紙,收集植物標本、繪制植物詳圖等等。

四、景觀規劃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的措施

(一)課題內容要以問題為導向。

針對原有教學模式的缺點,對課題的選擇要有選擇性和針對性,保持教學的連貫性。在類型化設計的基礎上,適時提出一些專題性質的課題,將規劃設計的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與課題有機的結合起來,突出重點,使景觀規劃設計教學形成完整的有效體系。通過問題引導的課題設計,把學生逐漸訓練成能夠獨立進行規劃設計,提高他們的專業能力。

(二)注重實踐環節,開展多元化教學。

景觀課程設計是綜合多種學科的綜合性學科,課程的實踐環節很重要,理論與實踐緊密地結合才能使理論更具體深刻,同時又會使事件更有具體性,所以要在教學中,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增強,在景觀規劃設計教學的不同階段,采用將多種教學方式方法相結合的教學形式,制定與各階段相適應的實踐計劃與內容,使學生階段學習更加深刻、深入。此外,傳統的教學比較側重教師的指導作用,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在學習中處于被動狀態,所以實踐活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參與到整個規劃設計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了解,在實踐中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采取合理的解決措施,自覺的提高專業知識水平。所以景觀課程設計的實踐教學使教學更加豐富多彩,具有吸引力,對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意義重大。

(三)注重教學與相關知識的結合。

景觀規劃設計教學是一項很重要、很復雜的任務,要想使教學取得成效,就必須結合相關專業的知識,不斷擴展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景觀規劃設計理論體系主要包括三部分,價值導向類、理論知識類和技術方法。各類別都包括很多方面內容,所涉及的知識方面也很多,所以在教學中,應注意與學科知識的結合,采用開放式教學模式促進景觀規劃課程與各相關知識的結合,實現學生對知識學習的良性發展。開放式教學改變以往教學中側重功能的模式,將不同學科老師組織起來,使學生對各學科知識能夠及時了解掌握,使學生全面的發展各方面的素質,使規劃計更加科學合理。

(四)完善考核體系。

要想教學的改革獲得成效,就必須完善考核體系,改變傳統的單一考核模式。發展終結性考核與形式性考核相結合,把學生平時的成績和表現作為學生成績的一部分,終結性考核也要把學生的綜合素質分項考核。以對學生全面素質進行考核為目標,制定科學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內容。使學生在考核內容方面,掌握知識技能;在方案表現上,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力,使設計新穎可行。

(作者:鄭州大學,研究方向旅游管理,現任教專業:旅游管理系景區開發與管理,任教科目:景觀規劃設計與制圖)

參考文獻:

[1]康秀琴.景觀規劃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探索.安徽農學通報,2011(24).

[2]丁金華.景觀學專業景觀規劃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探析.高等建筑教育,2011(2).

篇8

關鍵詞:新農村規劃;鄉村旅游;鄉村文化

引言

文化是旅游的本質和靈魂。以鄉村文化為切入點,構建由鄉村旅游主題、鄉村旅游產品和鄉村意象為一體的鄉村旅游規劃模式,對維護鄉村旅游的鄉村性,促進鄉村旅游的深度發展、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袁家村以創新理念大力挖掘自身的地域特質和豐厚的關中文化,開發和規劃“關中印象體驗地”項目,成為十個中國最有魅力有限鄉村之一,其規劃對以文化體驗為導向的鄉村旅游有十分重要的啟示。

1 鄉村旅游的涵義

鄉村旅游是以鄉村社區為活動場所,以鄉村獨特的生產形態、生活風情和田園風光為對象的一種旅游類型。它是將農業生產、農業生活和生態環境三者合為一體進行旅游開發,其基本形式是憑借城市周邊地帶的農村自然景觀、田園風光和農業資源,面向城市居民開發的集觀光、旅游、科普、健身、娛樂為一體的農業園區。鄉村旅游是加強城鄉居民感情溝通、體驗鄉村勞作、了解風土民俗、領略田園風光和回歸自然的最佳方式之一,迎合了新世紀綠色旅游、生態旅游的大趨勢,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2 鄉村旅游的文化性

從鄉村旅游資源的角度來看, 我國作為古老的農業大國,經過幾千年的自然適應,形成了相對成熟的、各具地方特色的鄉村文化。在旅游產品方面,由這些蘊含了較高的文化內涵的旅游資源轉化的旅游產品必然具有突出的文化特性。而從旅游市場消費的角度來看,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鄉村旅游的出現及蓬勃發展,實質是異質文化群的相互吸引,是從城市文化角度對鄉村文化的考察與欣賞,是城市居民對鄉村又一價值的發現與承認。

3以民俗文化旅游為導向的新農村規劃研究-以禮泉袁家村規劃為例

3.1袁家村概況

袁家村位于陜西關中平原腹地的咸陽市禮泉縣煙霞鎮,距唐太宗昭陵約10公里,西安市約60公里,全村由60戶住戶,268人口組成。周邊文物古跡26處,旅游景點5處。2007年開始開發關中印象體驗地,現已成為國家3A級景區,陜西鄉村旅游示范村。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貌分為南部臺塬和北部丘陵溝壑區兩大類,屬暖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

3.2袁家村規劃設計分析

旅游休閑村落的規劃設計對象,主要包含了村落空間設計和村落區域環境景觀設計。袁家村根據其所處的地理區位優勢,確定了以昭陵旅游景點為輻射圈,以關中民俗休閑體驗為楔入點,以關中民俗聚落生活文化特色為主題的鄉村意象。在旅游項目上延展為體現關中生產生活方式的作坊參與性活動,體現關中飲食文化的食街商貿活動、集休閑度假飲食為一體的仿古鄉村院落農家樂、展現田園風光的果園采摘等;在景觀規劃設計上根據旅游項目延展為承載關中生產作坊及飲食商貿的具有關中地域特色的古民居建筑及街市、具有古民居特色的農家聚落及鄉土特色的活動場所。

3.2.1空間區域劃分

袁家村規劃以道路為界限分割的幾個休閑區域。以關中印象體驗區為核心,娛樂區塊半圍合式外延地塊發展方式,布局結構明了,村容井然有序。

3.2.2空間景觀解讀

場所空間是反應地方特色人居文化的主要物質載體,村落的場所空間景觀主要涵蓋了民居建筑、道路、導視系統、植物、景觀小品等。在規劃設計時,應圍繞目標主題思想進行分析設計,才能達到良好的空間效果。

(1)民居建筑景觀設計

袁家村的民居建筑景觀集中分布在關中印象體驗區、正街農家樂區和關中四合院區。其中關中印象體驗區為了復原明清時期興盛的民間作坊和貿易文化的原始街市及建筑形態,利用古民居的建筑原材料和建筑構件重新復原修造,整合關中民居聚落形制,營造關中民居聚落氛圍及民俗文化氛圍。村容村貌整齊劃一,是典型的現代化居民住宅形質。

(2)道路規劃設計

袁家村的道路規劃相對較為完善,線路設計簡單明了。關中印象體驗區的步行街由一條4米寬游覽步道貫穿始終。游覽步道為青石鋪設處理在材質紋理和質感上切合度良好,風格相得益彰,體現出古樸的聚落道路特質。

(3)植物景觀設計

旅游休閑村落因其開放性,對于環境的生態性要求更高。合理的選用植物,即可以調節改善空氣質量,又可以給村落帶來生機。袁家村在樹種上主要選用的是柿子樹,體現了很強的地域性和鄉土性。在總配置上采用喬木、灌木及藤本植物相協的方式,垂直藤本植物的應用為袁家村創造了一副動人的鄉村畫面。

(4)景觀小品設計

景觀小品是環境景觀中的點睛之筆,對空間起點綴作用。小品既有實用功能,又有審美功能,還能表達空間主題。袁家村用于豐富空間的景觀小品,主要有關中傳統的農耕的工具,還有拴馬樁、石槽、石碾等,用農村自然素材替代現代人工痕跡過重的景觀素材,自然而然提升主題印象,增加鄉土民俗文化意境。

4以民俗文化旅游為導向的新農村規劃的幾點意見

4.1鄉村旅游主題的確定

主題是旅游地規劃與規劃的核心概念與中心內容,對旅游產品的規劃開發起到了提綱挈領的定位作用。其主要目的是形成或強化旅游地的鮮明形象和特色,增強旅游地競爭優勢和吸引力,滿足市場的需求。

4.2鄉村旅游產品的規劃

鄉村文化資源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性三個層次由于其表現形式和顯隱性層度的不同,決定了其對旅游需求的滿足,對旅游行為的支持、對旅游產品類型的不同表達是有差異的,但是它們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種鄉村旅游產品的開發往往都糅合了這三個層次的文化資源,它們從整體上決定和影響著游客對鄉村旅游地的整體感知, 及其對旅游消費的滿意度。

4.3鄉村意象的營造

鄉村意象是鄉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在人們頭腦里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圖像, 主要表現為鄉村景觀意象和鄉村文化意象,是表達和維護鄉村旅游主題的重要載體, 是鄉村旅游活動開展的背景。它是由鄉村景觀、鄉村文化等層次相互揉合,共同在人們頭腦里形成的對鄉村的整體感覺和印象。其中鄉村景觀主要由鄉村聚落形態、鄉村建筑和鄉村環境所構成,是基于鄉村物質文化資源的一種表層性認識。而鄉村文化意象是鄉村意象的深層次內涵,是基于鄉村物質文化資源和鄉村制度文化資源,對鄉村精神文化資源的一種深層感知。鄉村意象所反映出的鄉村與城市巨大的景觀差異和文化差異,是吸引、滿足旅客參與旅游活動的根本,因此鄉村旅游的規劃開發必須以鄉村意象這種整體氛圍為基調,與鄉村旅游開發主題相呼應,任何旅游活動的規劃開發一方面都必須服從和維護鄉村意象這個整體;另一方面,必須通過各種手段維護和強化這種鄉村意象, 增強鄉村旅游地整體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5結語

鄉村文化代表著鄉村地區自然、歷史的沉淀,鄉村旅游開發應深入發掘鄉村文化的底蘊, 通過相應的旅游活動、旅游產品呈現給游客,從而使不同地區的鄉村旅游具備其特有的識別性,使不同地區的鄉村旅游具有獨特的根基和旺盛的持續發展能力。同時也要反對因單純追求經濟利益、迎合獵奇心理而出現偽地方文化和地方文化的過度舞臺化傾向, 減少鄉村文化的流失、防止旅游者的行為污染和非鄉村文化的滲透,為旅游者提供一個自然、地道和原生態的鄉村生活體驗。

參考文獻:

[1]孔洋.民俗村景觀設計與文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05:01.20.

[2]鄭鑫,邸. 關中傳統民居空間形態解析[J].新西部.2010.07:24.

篇9

秦皇島是世界聞名的旅游勝地,有120km以上的海岸線,資源優勢雄厚,不僅具有良好的港址資源,也具有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和海洋礦產資源,具有發展海洋經濟的明顯優勢。合理的景觀規劃可引導秦皇島城市海岸帶開發利用趨于合理,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使城市更加健康地可持續發展。

海岸帶的概念海岸帶是海陸之間的過渡地帶,又可稱為海陸交界帶或水陸交界帶,它以海岸線為基線,向海陸兩側擴展,具有一定的寬度。秦皇島南起灤河口,北至青龍滿族自治縣大石嶺鄉小老嶺村北,最長127千米;東起山海關孟姜鎮順山店村,西至青龍滿族自治縣涼水河鄉杏嶺村西,寬110千米。海岸線長126.4千米,0~25米等深海域面積2629.4平方千米。

海岸帶景觀規劃的重要性,有利于打造秦皇島城市景觀品牌景觀規劃建立在旅游者需求的基礎上,推動旅游業的發展,滿足旅游者的需求、引導旅游者的需求。對于具有先天優勢的濱海旅游城市,通過對景觀的規劃使其在空間拓展、結構優化、旅游形象、管理方面進一步提高與深化。秦皇島有其獨特的自然風光、歷史名勝古跡,良好的景觀規劃可以提升城市形象,打造獨特的景觀品牌。海岸帶是城市獨特的開放空間,一直是城市空間中的特殊類型,其優美的濱海邊際線、天際輪廓線成為城市特色的構成元素,是一個城市總體形象的輪廓,對于整個城市景觀有著先導性的作用,易使旅游者形成對這座城市空間形象的記憶。對秦皇島海岸帶景觀的規劃設計,有益于打造秦皇島城市景觀品牌,提升秦皇島在全國旅游城市中的影響力。

我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發達地區也主要集中在沿海。然而在城市規劃日益受重視的今天,我國對海岸帶的規劃和管理卻相對滯后,因此,科學管理、有效利用沿海地區的資源對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將產生重大的影響。我國對海岸帶規劃與管理方面的研究正處于起步階段,主要局限于海岸線濱海景觀規劃,從上海浦東陸家嘴地區規劃設計開始,我國東部沿海、長江流域及珠江流域的各大城市(如秦皇島、大連、青島、上海、廈門、廣州、深圳、北海等)相繼組織了多次濱水區規劃與城市設計的競賽和咨詢,其中有些正朝著綜合性規劃與管理的方向努力。

二、秦皇島市旅游海岸經濟

現代旅游經濟已經發展為全球最大的朝陽經濟產業,秦皇島市旅游海岸通過制定區域旅游發展規劃、進一步在原來的基礎上構建現代化交通體系,以各種形式來健全旅游協作組織等措施促進旅游經濟發展。在規模經濟與比較優勢的雙重驅動下,伴隨我國旅游業的飛速發展,秦皇島市海岸旅游經濟迅猛發展,已開始從數量型擴張向效益型轉變發展,對環渤海旅游圈的形成起到催化作用。通過區域內資源互補、優勢整合,為秦皇島市旅游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在秦皇島市海岸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創新的過程中,必須要控制旅游環境容量,考慮到旅游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等方面達成共識,發揮出地區的獨特優勢,必須從地區的整體利益出發,考慮旅游企業發展面臨挑戰,建立和健全旅游服務質量監控和旅游價格監控網絡,在緊密的制度聯合和較強的機制建設中推進。政府部門在各方面加強引導,可以采用如以“基金”促進旅游業空間上的均衡協調,使整個秦皇島旅游經濟圈內的組成部分凝聚整體,保持和突出秦皇島海岸旅游資源特色,帶動其周邊地區協同發展,減少旅游資源的盲目開發和旅游景點的重復建設,培植旅游資源的聚集效應,推動秦皇島市旅游經濟圈次區域合作模式,樹立大旅游觀念,強化對旅游協作的認識,隨著我國大眾旅游需求的不斷擴張,實現秦皇島海岸帶旅游合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旅游合作中,完善區域旅游協作機制,推動旅游協作的發展。擴大旅游協作范圍,豐富旅游協作內容,要積極創造條件,充分利用各種媒介和方式,促進秦皇島海岸帶旅游經濟圈的向外擴展。

三、游客視角下的秦皇島海岸帶景觀

海濱景觀帶給人的美感主要一種自然美,海濱景觀是一種復合景觀,游客對海濱景觀的體驗表現為第一次見到大海時的興奮和喜悅,回歸自然的心理愉悅,會深感到自身的渺小與脆弱,面對壯美的海濱景觀,影像主要以茫茫大海為主景觀,是以海濱日出和日落為主體景觀。想象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獲得心靈的解脫與精神的凈化,擺脫了日常的煩惱和厭倦,感到了壯美,放松了精神。所以說,海濱作為一種空間,是一個典型的自然場景,人在自然中的游歷,其實就是在欣賞自身的生命表現,海濱景觀含有純潔寧靜的氛圍,作為文化人,中國山水文化的本質是樂生,海濱風光是大自然賦予的寶貴財富,在山水勝景中,人的煩惱通常都得到化解,從而構成了一種特定類型的凝視。

因此,游客對海洋世界這類景觀中最基本的是娛樂的體驗是一種平靜的娛樂體驗,如秦皇島海底世界提供了多種形態的海洋動物,表演場外面有很多展館,經過精心設計的各種布景,游客參與其中,獲取其中的知識,具有圖畫一般的精美畫面,參觀海洋世界能夠獲得較多的知識,可以給游客帶來身心愉快,具有較好的娛樂效果,在旅游的情境中,無形中拉近了人和自然之間的距離。

目的地意象是游客對旅游目的地的環境的一種空間感知,旅游體驗是建構在觀看行為之上的,選擇秦皇島海岸原因通是因為它適宜的氣候、多樣化的景區景,其凝視構成了旅游體驗的核心元素。認同是旅游體驗的核心元素,所以要注重秦皇島海岸帶景觀設計要素,明確旅游景觀設計是景觀設計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用以將現實與情感化作藝術形象,明確在景觀設計中地形具有重要的意義,水是最具靈性與變化的自然設計要素,植物是景觀設計師手中及其重要的材料,將自然山水的美最大限度的為人所賞,滿足現代人親近自然的旅游需要。設計時要注意在滿足功能性需求的前提下,更要具有審美性和文化性,并保證生態性和經濟性。要注意建立廢棄物收集系統,開辟旅游帶旅游安全救助綠色通道,增加路標指示的內容,使標志規范、醒目、美觀。

進行秦皇島海岸帶景觀設計時,尊重自然肌理,注重環境美學,傳承場地精神,對接時代脈搏,充分利用各種自然資源,合理布局各類設施項目,以智能化和智慧化的打造,體現人文關懷,引導功能空間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提高游客游覽的舒適度、安全度,體現的是生態社會意識形態下以人為本的理念,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美感,增強滿意度。

四、秦皇島海岸帶景觀分區規劃設計

秦皇島海岸帶景觀分區規劃設計有利于優化人居環境海岸帶旅游功能的提升,首先需要營造優美和諧的濱海空間與景觀環境,良好的景觀環境不僅能帶給人們良好的物質形態的環境,更重要的是還能帶來生活品位的提升,體現著對人的關懷,好的環境形態對塑造人們的行為模式和灌輸城市理念也起著潛移默化的教化作用。海岸帶景觀規劃使旅游功能進一步提升,能夠使景觀區集聚人氣,吸引更多的人親近水,親近自然,可以使人們暫時脫離城市的喧囂和洗滌工作后的疲憊,滿足廣大公眾的身心再生,從而為改善人們的人居生態環境提供了適宜的場所。

秦皇島海岸帶景觀當務之急是要與國際接軌,適當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改進其不合理之處,逐漸摸索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綜合性海岸帶規劃與管理之路。旨在做到同一等級不同經濟部門間的水平整合,通過對海岸帶進行功能分區等手段,充分發揮旅游、漁業、規劃等部門的管理職能,加強合作與協調,實現經濟、社會、生態三者效益的最優化;做到不同級別的部門(從國家級到地方級部門)之間的垂直整合,使上下級管理互不矛盾、協調一致,鄰里之間互不爭奪、共同優化;做到各地區海岸線的空間要素與相鄰岸線間的橫向協調,保持應有的關聯性與過渡性,可以從宏觀到微觀進行規劃研究,編制一套國家甚至全世界范圍內的區域性宏觀體系規劃,然后逐步具體到局部地段甚至個體空間要素的方案設計,并堅持重點區域與一般區域相結合;強調各地區海岸線形象與所在城市整體形象的一致性,注意各空間要素之間的縱向關聯性,塑造富有個性的海濱城市景觀。

通過功能區的劃分,實現秦皇島海岸帶景觀分區規劃設計,優化人居環境海岸帶旅游功能的提升,首先需要營造優美和諧的濱??臻g與景觀環境,良好的景觀環境不僅能帶給人們良好的物質形態的環境,更重要的是還能帶來生活品位的提升,體現著對人的關懷,好的環境形態對塑造人們的行為模式和灌輸城市理念也起著潛移默化的教化作用。海岸帶景觀規劃使旅游功能進一步提升,能夠使景觀區集聚人氣,吸引更多的人親近水,親近自然,可以使人們暫時脫離城市的喧囂和洗滌工作后的疲憊,滿足廣大公眾的身心再生,從而為改善人們的人居生態環境提供了適宜的場所。

具體秦皇島海岸帶景觀功能區具體劃分為:

(1)旅游休閑區(相應為旅游度假岸線)――以休閑度假為主要使用內容,以低強度開發為控制原則;

(2)城市生活區(相應為城市生活岸線)――根據城市總體的需要,綜合居住、商貿辦公和文化娛樂等多種功能,采用中等開發強度;

(3)港口區(相應為城市港口岸線)――以物流、加工制造為主要使用內容;

(4)歷史文化區(相應為歷史岸線)――以歷史文化保護和利用為主要使用內容;

(5)自然資源保護區――保護自然資源,對開發行為進行強有力的控制。

總之,本課題的設計目的是在打造秦皇島城市景觀品牌景觀規劃建立在旅游者需求的基礎上,推動秦皇島市旅游業的發展,滿足各種旅游者的需求、引導旅游者的需求。對于具有先天優勢的濱海旅游城市,通過對秦皇島市海岸景觀的規劃使其在空間拓展、結構優化、旅游形象、管理方面進一步提高與深化。秦皇島有其獨特的自然風光、歷史名勝古跡,良好的景觀規劃可以提升城市形象,打造獨特的景觀品牌。海岸帶是城市獨特的開放空間,一直是城市空間中的特殊類型,其優美的濱海邊際線、天際輪廓線成為城市特色的構成元素,是一個城市總體形象的輪廓,對于整個城市景觀有著先導性的作用,易使旅游者形成對這座城市空間形象的記憶。對秦皇島海岸帶景觀的規劃設計,有益于打造秦皇島城市景觀品牌,提升秦皇島在全國旅游城市中的影響力。

傳播城市獨特的地域文化秦皇島地理位置特殊,歷史文化深厚,自然與人文景觀眾多。發揮地域文化的特點是城市富有特色、個性、內涵的關鍵所在。對于沒有濱海的城市而言,這是一種難以仿效的、歷史性的集合,即使是濱海城市之間,由于文化特色的不同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性,致使城市整體形式上表現出各自強烈的個性。異質性是景觀生態學的重要概念,是指在一個景觀區域中,景觀元素類型、組合及屬性在空間或時間上的變異程度,是景觀區別于其他生命層次的最顯著特征。濱海城市的歷史與文化是標識城市特色中最重要性因素,因此海岸帶景觀是城市最突出而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個性標志。增加景觀的異質性,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梢蕴釤挒椤板\上添花,差異取勝,夢想成真”。

課題名稱:秦皇島市旅游海岸帶景觀設計策略與研究,課題編號:201306028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嶺南觀光果園;規劃設計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黨的十做出的戰略部署,因此,我國不少地方政府已把它作為重要任務來抓,而嶺南觀光果園建設是集果品生產與觀光旅游于一體的綠色產業,立足于果品生產,運用園林設計理論進行園區規劃布局,開辟旅游發展新領域,拓展農業發展新空間,使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果文化資源轉變為經濟資源,最終實現果品生產與旅游業共同發展的目標,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但如何更好的認識嶺南果樹以及對嶺南觀光果園合理規劃設計,這是本文探討的話題。

1 關于觀光果園的概述

1.1 國內外發展概況

早在19世紀30年代,歐洲就開始關注觀光果業,之后越來越多的國家不斷提高果業生產,大力開發果業旅游資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觀光果園;如美國主要在蘋果、葡萄、西瓜 、藍莓的成熟季節,招攬游客觀看果園景色,休閑旅游;法國巴黎城郊建有許多以葡萄為主的觀光果園,專供游客觀光休閑、品果品味;日本也屬于較早研究觀光農業的國家,形成了觀光農業、設施農業和特色農業等觀光園類型,如日本的葡萄公園,將園區景觀的觀賞、采摘及攝影等融為一體進行觀光活動;我國的觀光果園70年代始創于臺灣。臺灣的觀光果園具經濟、游憩、教育等多功能,現臺灣觀光果園已遍布全島,分布廣、種類多、功能綜合;如臺南有芒果、草莓、梅等,高雄有香蕉、荔枝、龍眼等,臺東縣有番荔枝、香橙等,臺中有葡萄等不同的觀光果園。國內的觀光果園于80年代后期,形成以民俗旅游、文化、農家樂及高新農業示范園等模式,不少地方已形成了楊梅節、柑橘節、桃花節、批把節等豐富多彩的時令節氣活動,并與地域文化、果文化和商貿緊密結合,推動果業和旅游業的持續發展,取得良好經濟和社會效益;它的發展將推動人與自然和諧、都市與農村和諧的歷史進程。

1.2 嶺南地區發展觀光果園的意義

觀光果園是綠色果品生產與生態旅游相結合的特色產業,能開辟旅游發展新領域,拓展農業發展新空間。它是以果品生產為基礎,運用園林設計理論進行園區規劃布局,展示果樹“春花秋實”的季相景觀,集果品生產、休閑旅游、科普示范、娛樂健身于一體的生態觀光果園,可有效的將嶺南果文化資源轉變為旅游經濟資源;但不同區域有不同特色果樹和效益,每個種又有不同品種,它們可構出異質性斑塊和層次錯落的立體景觀與生態果園,既展示了獨特區域景點,又是農業新的經濟增長點,適應國內外農業發展趨勢,是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嶺南地處熱帶、亞熱帶,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山川秀異,地貌多變,生態參錯。原產的果樹種類繁多,如荔枝、龍眼、香蕉、橄欖等等,數不勝數,發展嶺南觀光果園,無論是從經濟或社會效益,還是生態效益的角度,都遠超出常規農業,其經濟效益高出常規農業的數倍,其社會與生態效益則無可比擬,產生了“三贏”效益;它的建設在農業發展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重大意義。

2 嶺南果樹的種類與特征

2.1 嶺南果樹的種類

嶺南果樹種類豐富:據統計,我國原產和新引進的熱帶、亞熱帶果樹隸屬51科125屬275種(含變種);樹形較好,易于在嶺南園林中使用的部分樹種有:如椰子、檳榔、波羅蜜、荔枝、龍眼、柑橘、楊桃、枇杷、人心果、面包樹、蓮霧、番石榴、楊梅、香蕉、萍婆、蛋黃果、紅毛丹、橄欖、甜橙、番木瓜、蒲桃、黃皮、第倫桃、無花果、神秘果、文丁果、石榴、芒果、油梨、桃、柚佛手、西番蓮等,其樹型各異,從草本、藤本、灌木到喬木都有,而且許多形態優美,非常適合為園林觀賞樹種;在定植布局時可根據果樹不同特點和生物學特性,按照觀光果園規劃原則進行有機配置,將會給園區增色添彩。

2.2 嶺南果樹的特性

嶺南果樹具有良好的觀賞特性,有的葉片大小、形狀、顏色、質地各異,合理配置,可組成不同景觀效果,給人以美的視覺享受:如在外觀上千姿百態的油梨、菠蘿蜜、蓮霧、金酸棗、第倫桃、面包樹等較大喬木,樹冠大葉片寬,孤植和群植均可;酸豆、西印度櫻桃、巴西紅果等為灌木,葉小纖巧;星蘋果葉背棕色,在綠葉叢中非常顯眼;蛋黃果、人利果、櫻桃葉色嫩綠,清爽宜人;金酸棗秋季葉色滿樹金黃,為較好的賞葉樹種;油梨、芒果等嫩葉呈紅色,菠蘿蜜、澳洲堅果、人心果葉色濃綠,給人以生機之感。在風味上各具特色:如蓮霧果形如小鈴鐺,果實清脆爽口,成熟時猶如風鈴掛滿枝頭;菠蘿蜜掛果期長,口感濃郁獨特;百香果、文丁果、金酸棗、番荔枝、番石榴、芒果等具獨特香味;它們均可創造出獨特的景觀效果和景觀特色。

2.3 嶺南果樹的文化

嶺南果樹種類繁多,具文化意境,如龍眼的名稱源于其果實的形狀,中國封建時代龍是皇帝的化身,曾供職于朝廷的園主,為感謝皇帝對其封官晉職,遍植龍眼,表達皇帝慧眼識人之意;又如枇杷,色黃如金,有“摘盡枇杷一樹金”之說;木菠蘿,因其果實在佛經中被視為“佛果”,其木材常用來制作佛寺里的菩薩、神獸等,果園或庭院種植了它,期望能增福添壽;嶺南果樹不僅具經濟價值,還具綠化美化及防風固沙、綠色環保作用,更兼有“春季繁花似錦,芳香四溢;夏季綠蔭匝地,遮蔭送涼;秋季碩果累累、葉色萬紫千紅;冬季枝干婆娑、耐人尋味”的觀賞效果,古詩中的“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等,還有的果樹具景觀意境:如香蕉具寧靜幽香;椰子具姿態優雅;檳榔與橄欖具挺拔俊秀;枇杷具黃澄清香,石榴具婀娜秀姿等等,這都是對嶺南果樹特有觀賞價值和神韻的寫照;也是表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田園意境之美。

3 嶺南觀光果園總體規劃要點

3.1 園區總體規劃

在“綠色生產、生態文化、農游合一”的主題下,按照整體規劃、分段實施,循序漸進的思路,首先對園區及周圍社會及自然條件分析和目標定位,以及對果園與空間布局、土地利用、功能分區、品種選擇、景觀意向與效果等進行總體規劃;其次按片區性質進行設計:a.生產區規劃,處于園區的中心地帶,可分為生產區、示范區、栽培區等;b.觀光區規劃:為游覽觀光娛樂區,供游客參與游憩活動,并有配套的服務設施;c.物流區規劃:既可作為服務管理區,也可形成果品展示交易物流的場所,可展示現代高新觀光果園景觀的魅力。

3.2 生產性用地規劃

觀光果園是以果樹資源為基礎的產業,需要在綠色生產、生態文化的原則下規劃生產性用地,充分利用園區土地資源,可把園地劃分若干個大區和小班,進行景觀分區與布局,其面積大小依地形地勢和功能需要而定,主要生產區一般分成嶺南特色水果生產區、嶺南有機水果示范區、嶺南名特優果樹栽培區、果樹苗圃區等生產性用地,既保持多品種的生產,又能豐富觀光景點,充分利用園區土地資源,豐富園區觀光景點,實現園區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最大化。

3.3 非生產用地規劃

作為觀光果園,在規劃生產性用地的同時,還需充分考慮非生產性用地的綜合規劃,如根據建園規模大小、地形地勢和整個園區布局,以及旅游觀光線路等需要,需規劃設置休閑區、服務區、物流區、以及交通運輸的主干道、機耕道、作業道和觀光步道等用地,同時,對園區綠化隔離帶、生態防護林、水體景觀、節水灌溉等,都應納入非生產性用地范圍進行規劃設計,以增強園區綜合效益。

3.4 景觀工程規劃

園區建設還有許多景觀工程,規劃布局時要滿足功能多元化的需求,如通過基礎設施工程,解決道路與照明等工程;通過構建水系廊道工程,把孤立的水體和自然殘余斑塊聯系起來;通過主干道綠化帶工程,為孤立斑塊間聯系提供通道等,使自然景觀與人工景觀更融洽協調;通過節水灌溉工程,可營造噴灌、滴灌等景觀;通過亭臺樓閣、小橋流水、荷池魚塘、休閑綠地等工程,解決休閑娛樂項目;通過運用3S技術工程,為園區景觀建設提供直接的數據服務;科學合理的進行景觀規劃,可突出園林景觀藝術的意境效果,增強園區的觀賞性與趣味性。

4 嶺南觀光果園種植規劃要點

4.1 種植設計

在園區的種植規劃方面,可根據園區分布與用途、地形與地貌、經營主體、數量與特色、種植方式等進行規劃:如按照觀光果園的分布劃分為:觀光果園群或孤立觀光果園等,既有適宜純果林片植,也有適宜搭配或孤植或叢植等;按照地形地貌劃分為:山地觀光果園、平原觀光果園等;按照果樹分類劃分為:單一品種觀光果園、多品種觀光果園等;按照果園經營主體劃分為:個體承包果園、集體經營果園等;按照觀光果園特色來劃分為:景區休閑型、科普示范型、綜合觀光型等,形成最佳種植觀光效果。

4.2 立體設計

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根據規劃的不同區域,合理選擇和配置適宜的果樹品種,充分利用喬化、矮化、灌木、藤本、草本等果樹的樹形和高差,以及隨季節和生長周期呈現不同的變化進行規劃設計,以本地鄉土品種為主,將觀賞與生產相結合,特色果樹與一般果樹相結合,設計多層次的綠色復合空間,增加景觀的層次感,使四季有花有果有景;配以草坪與地被等特色作物,創造新的景觀基質,構成良好視覺景觀,既增加果農收入,又使園區景觀立體色彩豐富。

4.3 季相設計

果樹生產具強烈的季節性,從長葉(下轉第81頁)(上接第67頁)到落葉、從開花到結果,可構成具有時間序列的園林景觀,而許多嶺南果樹的樹形與枝葉、花朵與果實等色彩和形態豐富多彩,因此,規劃時要因地制宜,設計多層次的特色園區,如可規劃設置春景區、夏景區、秋景區和冬景區等,體現春花夏葉、秋果冬姿等季相景觀,使四季有花有果有景;或根據果樹生物特性、季節特征等進行季相設計,搭配適生的名優奇特新品種,選擇上以花果俱優的果樹品種為主,觀賞果樹為輔,或將不同花期的果樹分片布局,或不同花色的果樹混栽,延長賞花期,豐富季相效果。

4.4 文化設計

嶺南觀光果園作為觀光休閑場所,可充分利用果樹資源、地方名牌果品等推出系列活動,開發歷史淵源、挖掘果樹文化,結合名人名居名藝名產和民俗文化,開展水果產業文化活動,寓教于樂,在果文化展區,將果樹知識通過名言、典故、雕塑等主題,展示地區歷史文化、名人軼事、民風民情;通過提供觀賞游覽、品賞選購,提升果業結構,增加果品附加值,將果文化資源轉變為旅游經濟資源,將園區建成既能保護利用果樹的特色區域,又能展示嶺南果樹的群體實用價值和觀光價值。(收稿:2013-09-06)

參考文獻:

[1] 王友軍,淺談農業生態觀光園的建設與發展[J];現代園藝;2011(13)

[2] 趙志剛等,生態型農業觀光園的規劃設計[J];北方園藝;2011(11)

[3] 楊定海等,觀賞果樹在嶺南居住環境中的應用[J].農業科技與信息(現代園林),2009,(8):64-66

[4] 李敏.深圳園林植物配置與造景[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5] 陳鑫輝.幾種熱帶果樹在閩東南園林應用探討[J].福建林業科技,2006,(4):18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