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體力學基本知識總結范文

時間:2024-01-03 17:50: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流體力學基本知識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流體力學基本知識總結

篇1

關鍵詞:流體力學 教學改革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3)12-0220-01

一、重視“緒論”課

在正式緒論課之前,先以“引子”的方式引入流體力學的概念,并列舉生活中存在的流體力學現象,例如球類運動,運輸行業,長距離體育項目激發學生對流體力學的興趣,并強調流體力學存在于自身身邊,并不是高深的學問,打消學生對學習困難的顧慮。

再列舉流體力學在專業中的應用,例如水力學中的管道、渠道等,空氣動力學中的氣象污染擴散、室內通風等,強調流體力學對于專業來說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在流體力學課程的基礎上架設的多門專業課如《化工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均需要流體力學課程相關理論的支撐,使學生知曉學好流體力學課程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之后再少量列舉專業外流體力學的應用,如水力發電、火力發電、心腦血管疾病、石油的開采和運輸、航空航天、給排水等向學生傳達學好流體力學不僅可以在本專業有所發展,還可以向相關專業進行滲透,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教學手段的改革

1.利用輔助教學手段,將抽象教學轉換為形象教學

1.1針對流體力學課程制作助教型和助學型兩套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利用目前國際上比較前沿的軟件Fluent(在美國的市場占有率為60%。凡跟流體,熱傳遞及化學反應等有關的工業均可使用。它具有豐富的物理模型、先進的數值方法以及強大的前后處理功能,在航空航天、汽車設計、石油天然氣、渦輪機設計等方面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其在石油天然氣工業上的應用包括:燃燒、井下分析、噴射控制、環境分析、油氣消散/聚積、多相流、管道流動等等)、Flash、虛擬現實、錄像等手段針對流體力學課程制作助教型和助學型兩套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

1.2充分利用助學型教學軟件,使授課系統化。授課前先將流體力學助學型教學軟件下發至每一位學生,要求部分內容自學,部分內容課堂討論、部分內容自行設計、搭建模型并求解,充分解決傳統講授部分學時占用過大,大部分的學時均被教師用來課堂推導、計算、分析、總結,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缺點。并將一些涉及到科技前沿應用的知識點、和日常生活非常接近的知識點以及涉及到的相似相近內容體現在助學型教學軟件中,增加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

1.3充分利用助學型教學軟件,加強學生實踐環節訓練。流體力學實驗不僅涉及到經典的流體力學模型建立、計算、求解、驗證還包括可以將各種模型相互組合,組合后驗證經典流體力學經典公式、模型在新模型建立及求解過程中的應用。在助學型多媒體課件軟件中,設計各種經典流體力學實驗環節,規定學生在課余時間自己動手在虛擬的助學型教學軟件中進行實驗環節,達到使學生鍛煉動手動腦能力的目的。另外,還可利用助學型課件軟件中的典型模型組合功能,在課余輔導中,讓學生自己動手建立模型。

1.4充分利用助教型教學軟件,使教學不再枯燥乏味。在流體力學教學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簡單口述和簡單二維圖片無法闡述清楚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輔助老師的講授進行演示,不僅可以減少教師的無謂勞動也可以增強學生對這些知識點的理解。

2.增加習題課比例,注重實踐性習題

之前的教學過程中只是對課后習題中出錯率較高的習題進行課堂專門講解,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探索,發現這樣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沒有起到大的促進和改善,因此將課堂教學時間的一部分專門開設為習題課,選擇有實踐性甚至是直接從實踐環節總結出的習題,習題給出后,并不由教師直接講授解題思路與方法,而是選擇學生上講臺,一邊解題一邊向大家介紹自己的解題思路,在解題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就能夠發現自己考慮的不周全的地方,或者下一位學生就能夠指出上一位學生的出錯點,這樣全班學生的思想都被調動起來進行思考,題目也在大家的討論中得到了正確的解答,學生對于這個知識點的掌握也就更加清楚明了。這樣的做法雖然會壓縮理論課教學時間,但是學生對于相應概念、公式、理論的理解卻更加深入。讓學生真正成為課程學習的主體,達到“教”與“學”的同步。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傳統教學模式中,考試卷子可謂“分量最重”,學生對該門課程的掌握程度完全憑借一張試卷中的十幾道試題體現,在題目的設置、試卷的審閱、批改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平時課堂表現不錯但實際考分卻并不理想的學生,因此,筆者將《流體力學》課程考核方式設定為40%平時成績+60%考試成績組成,平時成績由課堂隨機提問、習題課習題完成情況、作業成績、課堂出勤率共同組成,強調在隨機提問與習題課中,只要積極回答問題就會得到相應的加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考試試卷也由原先的重視計算題和應用題轉為多種題型增強多種形式的考核,從多方面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也可以通過開卷或大作業形式考核學生靈活運用基本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題型可為一些綜合性的計算題和分析題,如:簡單管網的計算、簡單管網系統運行工況的分析等,分值可計算入平時成績并在平時成績中占60%~70%的比例。

總之,改革課程考核內容是“流體力學”教學綜合改革的又一項重要內容。必須多能力、全方位地考核學生,全面反映學生掌握該課程基本知識的程度和綜合運用能力,動手能力。

四、結語

《流體力學》是面向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的課程,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教學理念的轉變,不斷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使學生全面學習和掌握知識,進一步提高“工程流體力學”課程的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朱俊鋒,梅群,李一帆. 淺談土木工程專業工程流體力學課程教學改革[J]. 山西建筑,2010, 36(23): 224~225

[2]施雯,王琪. 油氣儲運專業“工程流體力學”課程教學改革[J]. 中國電力教育, 2011, 16:129

篇2

1.課程內容與課程體系不合理。目前在液壓方面的課程主要分為《流體力學》和《液壓傳動》兩門課程。課程設置較為單一,且課時總數較少,無法具體講授重點和難點。且講授《流體力學》和《液壓傳動》這兩門課程為不同的教師單獨教授,不能將這兩門課程的相互關聯分析透徹。同時隨著液壓技術和電氣傳動技術的發展,電液相結合是一種必然趨勢,而當前的液壓傳動類課程和電氣傳動類的課程基本上是分開設置的,導致學生不能真正理解液壓與電氣的相互交叉優勢,且側重理論知識及專業知識的傳授,缺乏工程實踐訓練和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

2.教學實踐對學生工程素養的培養力度不夠。多年來,實踐教學平臺依然選用專用的本科教學液壓試驗臺,這種試驗臺的液壓回路均已事先設計好,對學生而言只是單純的記錄數據,無創新可言。目前的本科教學平臺設計的實驗技術滯后于時展的技術,甚至部分實驗手段和方法的原理也出現錯誤。比如液壓動態流量的檢測,大多本科教學平臺采用容積式的流量計進行檢測,事實上,由于容積式的流量計的動態響應較慢,根本不能檢測動態流量。而超強的能力和素質對剛踏入社會的畢業生而言無疑是最大的籌碼,但目前絕大多數畢業生在面臨實際的工程項目問題時,多表現為動手能力差,不能獨立思考,創新意識不強,缺乏團隊合作精神和應有的工程意識及能力。

3.教學模式偏重于傳統教學方式。目前,教學過程以教師為中心,按自擬的教學方案進行授課,照本宣科;但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注重學生的興趣,這些不利于學生對液壓傳動知識的掌握和運用。現行的教學仍沿用傳統的灌輸方式,缺乏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方式以及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導致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4.與企業社會溝通和交流過少。許多工科院校在實踐培養環節上存在較多問題,如與相應的企業聯系不夠緊密,致使學生不僅不能明確區分課堂教學和企業生產、制造、檢驗和調試的不同;而且缺乏對基礎設備、工藝裝備技術及國家行業標準的了解,使其在工作過程中表現為自身的專業性不強。

二、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內容改革

1.課程體系的改革。將《流體力學》與《液壓傳動》相結合,將流體力學的各個基本知識交叉在《液壓傳動》的基本知識內,并將電氣傳動中與液壓課程交叉較多的知識點,全面提高實驗學時數。液壓系統由包含多種液壓元件的各種回路組成,各種回路之間協調工作,完成液壓系統的既定功能。在液壓系統工作過程中,需要控制各種閥的開啟、關閉和比例調節,這就需要通過適當的電氣回路設計實現液壓閥和液壓回路的相應功能,因此液壓傳動的講授還應與電氣傳動知識點相結合,真正地實現機電液一體化。

2.啟發式、項目式與精講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液壓元件》教學中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學生發揮主動學習精神。新增課程《液壓系統仿真和設計》在學生基本掌握新知識的基礎上,只要求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學生發揮主動學習精神,結合教師精講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在課程的教學中,除配備有綜合性系統實驗支持外,課程的教學內容實現講授與現場教學(科研實驗室進行)、講授與研討(專題討論)、講授與自主學習(科研論文及宣講)等綜合型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3.強調實踐與研究融入教學過程。在實施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中,將部分課堂放在實驗室,講解元件結構、原理時,直接使用實物,輔助動畫教學,并讓學生動手拆裝,使學生對元件及系統設計有更為直觀的理解,通過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方式增加主動學習和動手實踐的機會,強調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給學生科學實踐的時間和空間,增加課內實踐教學學時,教學中安排豐富的設計項目,讓學生親自動手和全情投入。設置討論型、項目訓練型課程,采用課堂教學、科研項目訓練與學生論文宣講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實踐教學方法改革

建設完善的專業實驗教學體系,包括基本型,綜合型、設計型、創新性型實驗等多個系列,注重培養學生的個人實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及調控系統能力。建立實驗實踐結合、課內課外結合、校內校外結合、理論實驗互動,能促進學生能力培養,模塊化、分層次的實驗教學體系。在教學體系設計中,注重遵循教育規律,科學地設置實驗類型,通過基礎層、綜合層、設計層和創新層實驗項目的訓練,全面培養學生的科學作風、實驗技能以及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圖1所示為流體傳動與控制等基礎課程模塊化、分層次的實驗教學體系。第一層次為基礎能力的培養。學生通過基礎的實驗項目的全面訓練,掌握本學科實驗的基本操作方法及技能,掌握液壓元件的基本結構、拆裝方法和工作原理,理解液壓元件的基本性能測試方法,學校液壓基本回路的控制特性,同時培養學生正確使用儀器、處理實驗數據和寫作實驗報告的方法,達到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實驗精神的目的。第二層次為綜合能力的培養。即學生通過提高型、綜合型和設計型實驗項目的訓練,達到學生會自己設計實驗內容,自組簡易實驗,實驗后會總結經驗,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素質。第三層次為設計能力與自主思考的培養。通過增加大量的液壓實訓模型,比如挖掘機模型、叉車模型、推土機模型、起重機模型等,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學生通過創新研究型實驗項目的訓練,培養學生對實際液壓技術的觀察能力、發現問題及分析問題的能力,并將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實驗方法應用到實際中,培養其研究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第四層為創新能力的培養。該層是對課內實驗教學的重要補充,通過創新研究型實驗項目的訓練,即由創新想法到創新設計,再到創新模型制作,最后形成產品創新的實踐全程訓練,培養學生提出自主創新課題、自主創新構思、創新設計和創新實踐動手的能力。在實驗過程中,鼓勵學生自主命題,自行制定實驗目標,進而完成自主設計、分析、實踐、總結與匯報等全部環節。另一方面,可組織部分高年級學生,尤其是立志想讀研究生的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研究,輔助教師做一些試驗性實驗,為后期的科研實踐打下基礎。傳統的演示性、驗證性實驗已不能滿足現代人才的要求。因此,在實驗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向研究型、創新型發展,以小組為單位增加設計型和研究型實驗。教師在實驗中起指導性作用,以學生為主體,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還有助于其創新思維的發展。

四、結束語

篇3

關鍵詞 應用型本科 傳熱學 教學探索

應用型本科學校在我國高校中己占有越來越高的比重,一般來說所有的本科第三批次錄取學校都可以算作應用型本科學校,而“應用”二字也成為了這類學校主流的辦學定位,這極大地推進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進程,也滿足了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逐漸增長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需求。“傳熱學”是高等學校中包括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以下簡稱“建環專業”)在內的多個專業和學科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程之一。以建環專業為例,這門學科在整個專業體系中起到了重要的奠基石作用。因此,應用型本科學校的教師應合理而有效地安排課程教學內容,提高相關專業學生學習傳熱學的積極性,并通過實驗課程等方式幫助學生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可以在實際的生產、生活中活學活用在傳熱學中學到的知識。本文將以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為例,結合傳熱學課程的主要特點,對傳熱學的教學體系與未來的改革方向進行初步的探索。

1應用型本科學校與“傳熱學”課程的主要特點與矛盾

1.1應用型本科學校的主要特點

應用型本科學校的主體是“應用”,這類學校的出現也正體現了當今社會的發展趨勢。在新的社會發展背景下,高等教育的主要方向逐漸轉向培養滿足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的綜合性人才。高校應積極探索新的學科方向、專業結構和課程體系,教師應通過更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具有更強適應力和競爭力的畢業生。

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作為我國本三類應用型學校,其生源質量上不如本一、本二類院校,普遍具有以下特點:心理上表現為思想不夠成熟,意志薄弱、缺乏刻苦鉆研的精神;學習上表現為知識儲備量少,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并且缺少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本三類學生的培養既不能以本一、本二類學術型、科研型人才為目標,也不能按照高職類純操作型、崗位型的人才培養,而是應該立足于自身情況,在教育中既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又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從而培養出一批既具有專業知識,又具備動手技能,符合社會和經濟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1.2“傳熱學”課程的主要特點

“傳熱學”是建環、能源、動力等理工科專業交叉的經典學科,始于工業革命時期,發展至今已經有了一百多年的歷史,核心理論體系是傳熱的三大基本理論,即熱傳導、熱對流和熱輻射。該課程建立在基礎課“高等數學”、專業基礎課“工程熱力學”、“流體力學”等課程之上。其基本理論,如傳熱基本定律、傳熱方式、傳熱條件、影響傳熱的因素、增強和減弱傳熱的方法等,又是暖通空{、供熱工程、制冷技術等工程技術中所有涉及熱量傳遞規律理論的基礎。所以,傳熱學中涉及的定律多、公式多、概念多、方法多,且這些定律、公式、概念與方法應用十分廣泛。

針對應用型本科學校的學生,在學習該門課程時,首先要注意系統掌握有關熱量傳遞的基本知識,提高分析和計算傳熱問題的能力,提升基本的實驗技能。另外,教師還應通過實驗、實習等實踐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從而使之掌握相關熱工流體設備的設計與使用方法,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1.3應用型本科學校與“傳熱學”課程的主要矛盾

應用型本科學校的生源大多不具備較為豐富的知識儲備和較強的學習能力,但是由于傳熱學中涉及的公式、概念和定律數量多、范圍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概念理解不深刻。傳熱學以高等數學等學科為基礎,涉及的實際應用學科又較為廣泛,并經常會用到較深的數理基礎知識。因此本來就基礎薄弱的學生對如此龐雜的概念和公式只能機械記憶,而難以深刻理解。

(2)分析計算能力弱。傳熱學課程中的熱傳導、熱對流與熱輻射的計算和推導涉及大量的經驗公式與數理方法,計算過程繁雜且難度較大。很多學生面對計算時只會生搬硬套已有公式,不能捋清正確的計算步驟和方法。

(3)理論、實踐結合能力弱。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多停留在理論層面,難以針對實際問題的特點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具體分析,并利用傳熱理論解決實際生產、生活問題。

針對上面幾點普遍存在的問題,結合應用型本科學校的培養方針和具體特點,在培養方式上,首先應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應用型本科學校的培養方針和目標,具體到學習傳熱學的基本要求及在專業學習中的重要性,幫助學生正確定位傳熱學在專業知識體系中的位置;同時切實改革“傳熱學”課程的教學方法,以將學生培養成符合社會和經濟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合理安排課程教學。

2課程建設

2.1認真了解授課對象

該課程的授課對象是指該校建環專業大二或大三的全體學生,教師應充分了解這些學生的心理特征、知識基礎與培養目標,根據學生的具體特點,結合學校的教學能力,樹立正確的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活化自己的教學藝術。

2.2合理選擇教學內容

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建環專業使用的教材是由楊世銘、陶文銓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的“傳熱學”(第四版),該教材將學生對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計算方法的理解作為第一任務,對基本知識點進行詳細的敘述,對傳熱學中一些重要概念、公式和計算進行分步介紹,并深入剖析公式背后的理論,并適時的結合實際的例題,闡述傳熱學在建環專業相關案例中的應用。

2.3積極重組考核內容

傳熱學考核應分為閉卷考試(60%)、平時作業(15%)、學習表現(10%)和研究性學習(15%)四個部分。其中閉卷考試主要是為了加強學生對課程的記憶,考試內容為傳熱學的基本概念、理論和計算方法;平時作業是為了幫助學生在課后鞏固當天的學習內容,包括一般性的習題,綜合性工程問題的解答以及安排的相關實驗等;學習表現主要是反映學生在平時課堂上的表現,如回答問題、參與課堂討論的情況。研究性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訓練學生運用知識的熟練程度,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積極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培養創新能力創造機會。如:通過給定一個換熱目的,讓學生自行設計一臺換熱器或完成換熱相關的數值模擬等。相比于傳統的考核方式,通過這四個方面的組合,可提高學生對傳熱學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2.4打造“雙師型”教師

所謂“雙師型”教師是指具備以下兩方面能力的教師:在理論上具有較高的專業理論水平和教學水平,同時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在實踐上具有熟練的專業實踐技能,能夠組織生產經營,能夠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創新創業。

作為應用型本科學校的教師,都應該以成為“雙師型”教師為目標,嚴格要求自己:及時了解和掌握所授專業最新科技動態和行業發展水平;在教學中通過專業授課、實訓、實習等方式,使學生掌握必需的職業技能;引領學生學會理論聯系實際,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自身技能;通過介紹當下最新研究成果和行業新型技術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技術革新意識和動手能力。

3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

3.1注重啟發、注重興趣

“傳熱學”課程貼近生活,可以很好地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應該引導和啟發學生主動進行思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學習之初,在課堂上提出生活中顯而易見但卻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問題,如“冬天的時候為什么白天太陽曬過的棉被,晚上蓋起來會比較暖和?并且經過拍打之后,效果會更加明顯?”這種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帶著疑問與熱情跟著老師去探索傳熱學藏在生活當中的秘密。

3.2融入最新科技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傳熱學的許多理論被應用到很多專業工程領域的最新成果中,在課堂上應向學生介紹傳熱學發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如抵蕩熱學、微尺度傳熱學以及納米流體、微肋管等新型換熱設備等。當然對于剛剛接觸本學科的本科生而言,理解這些新概念、認識這些新現象、了解這些新設備都是比較困難的,但從人才培養的長遠角度來講,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

3.3教學多樣化

(1)多媒體教學: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傳統的教學模式有了很大的變化,PPT、動畫、視頻等多媒體技術的介入,對理解一些抽象的術語、概念和定理有了很大的幫助。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新的教學工具,解決教學中的一些復雜問題,例如可以用動畫等方式將傳熱學中一些難以理解的問題直觀、生動地傳遞給學生,從而營造一種立體的、全面的、輕松的、動態的學習場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2)模型教學:課堂教學時配備一部分教學模型,如換熱器模型,讓每位學生在學到相應知識點時,能夠近距離接觸設備實體,有個感官的概念,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及空間想象思維。

3.4注重實用軟件

數值模擬作為研究、設計和技術開發的手段,將是“傳熱學”未來研究的重點。應用型本科學校教師應充分向學生介紹利用計算機數值模擬方法學習課程的方式,并介紹相關軟件的使用方法。例如目前國際上比較流行的商用計算流體力學軟件包Fluent,該軟件具有強大的解決流動傳熱耦合問題功能,能夠呈現換熱設備內流體流場、溫度場分布等,是工程人員常用的模擬軟件,介紹該軟件可以讓學生對當前的前沿技術形成一個初步的認識。

篇4

關鍵詞:鍋爐原理;實驗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8-0155-02

引言:

我校《鍋爐原理》課程的授課對象是能源與動力工程(原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的本科生,本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較強的主干專業學位課程,具有濃郁的電力生產特色。我校這門課程為上海市教委重點建設課程和上海市精品課程。為了適應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要求,強化學生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本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加強了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鍋爐原理》課程是以“電站鍋爐”為研究對象,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綜合應用已學的專業工程熱力學、工程流體力學、傳熱學和工程燃燒學合分析的方法。本課程以其他專業基礎課程(比如:工程熱力學、工程流體力學、傳熱學和工程燃燒學)為基礎,與實際電廠生產之間聯系緊密,需要在講授過程中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使學生注意掌握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的方法。

實驗、實踐教學在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特別是與科學技術發展相適應的綜合能力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鍋爐原理》課程教學過程中,運用鍋爐原理的基本知識及方法解決工程實際問題是教學的目的也是教學的難點。為此,必須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增加實習和綜合性實驗內容,以助學生對《鍋爐原理》課程理論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方法的掌握。針對電力行業特色,課題組對《鍋爐原理》課程實驗內容進行了精心設計、改革了實驗方法、改進了考核方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實驗教學體系,包括綜合性實驗、鍋爐實習參觀、計算機仿真訓練以及檢修實訓。在幫助學生充分理解并掌握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增強動手能力,拓展第二課堂、提高創新能力。

一、《鍋爐原理》課程的實驗教學目的與基本要求

實驗教學的目的:通過鍋爐課程的實驗使學生獲得鍋爐實驗技能的基本訓練,掌握鍋爐實驗的基本方法,學會常規測量儀器的使用方法,同時借助實驗中顯示的物理化學的現象和數據,進一步深化對“鍋爐原理”課程中有關重要理論和概念的理解。同時掌握實驗基本方法,鍛煉動手能力,培養創新思維。

基本要求:

(1)通過實驗使學生強化對鍋爐理論知識的認識、驗證理論知識的結論。

(2)使學生掌握常規儀器的基本原理與使用,學會完成實驗的方法和操作程序。

(3)學會從實驗數據的分析中得出反映基本原理和定律的結論。

(4)整理實驗過程取得的數據,完成實驗報告。

(5)學習完成簡單的設計性的實驗。

(6)通過實驗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實事求是、遵循客觀規律的科學態度和嚴謹認真的工作作風。

二、《鍋爐原理》課程的實驗教學內容

依據實驗教學的開課目的,《鍋爐原理》實踐教學內容設計為綜合性實驗、鍋爐實習參觀、計算機仿真訓練以及檢修實訓四個部分。通過綜合性實驗和電廠實習參觀,使學生進一步加深燃料成分、鍋爐熱平衡、鍋爐熱偏差的形成機理以及鍋爐設備及系統的理解,并掌握基本實驗方法和測試技術;通過計算機仿真訓練,開展形象教學,可從根本上改變專業課程教學中存在的涉及大型設備、復雜系統,在課堂上難以講解和學習的設備運行及工作過程等問題;而檢修實訓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的實踐環節,也是強化學生工程師基本技能的訓練,培養和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實訓,學生可以了解鍋爐的泵與風機、燃燒設備等的結構特點、工作方式及有關的技術經濟指標,熟悉鍋爐設備的結構和性能、設計及計算方法,將理論和生產實踐相結合,鞏固和擴大專業知識面。

結合《鍋爐原理》理論教學的授課模塊:燃料及燃燒特性、燃料燃燒計算和鍋爐機組熱平衡、煤粉制備及系統、鍋爐受熱面、鍋爐工作原理等,開設了相應的實驗教學:燃料的工業分析實驗、燃料的元素分析實驗、燃料發熱量測定實驗、灰熔點測定實驗、鍋爐熱平衡實驗、煤粉細度測量實驗、過熱器熱偏差實驗。受實驗時數的限制,上述實驗部分是作為第一課堂必修實驗進行的,而部分是放在第二課堂選做的。再結合校企合作平臺,第二課堂上還開展了相應的鍋爐檢修和實訓,作為相應實驗課程的有力補充,鍛煉動手能力,培養創新思維能力,提高創新能力。

三、鍋爐原理實驗教學模式的探索

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鍋爐原理》課程的實驗室是開放式實驗室,實驗分為必做和選做兩類。對于教學必做的實驗,由于受到實驗臺套數的限制,所以每個實驗都按照實驗臺套數將學生人數控制在與實驗臺套數相適應的組別來排實驗,使學生有獨立操作機會。每次實驗,實驗老師都付出很多的時間和心血。對于選做的鍋爐實驗,學生提前一周提交實驗申請,實驗教師把相關的儀器、設備、系統、實驗工具等準備好,學生可以隨時到開放式實驗室進行相關實驗的操作。對于復雜的實驗,學生可以自行組隊,然后進入實驗室進行團隊協作,操作實驗設備和儀器,并主動思考實驗過程中遇到的現象和問題,通過團隊合作解決實驗中出現的問題,記錄和整理實驗數據,進行數據分析和實驗總結。學生在做實驗的過程中,可有效提高動手能力、團隊協作精神、獨立思考并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以及自主創新能力。

四、鍋爐原理實驗教學考核方式

實驗考核是對學生實驗能力的全面檢查,也是對教師教學效果的檢查。同時,實驗進行相應的考核能夠給學生壓力和動力,促使學生重視實驗課程。實驗課程傳統的考核方式多是依據學生提交的實驗報告質量來確定,這種實驗考核方式重點考察了實驗成果而忽視了做實驗的過程,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時也帶有實驗指導教師的主觀性,導致一部分學生不重視實驗過程,甚至出現了個別學生抄襲他人實驗報告的情況,而教師僅根據實驗報告是無法判定哪份報告是抄襲的,這就不可避免會出現個別對待實驗敷衍了事的學生,但其實驗報告寫得很好,所以其實驗考核成績比那些認真做實驗學生的要高的不合理現象,這會挫傷部分學生進行實驗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此,課題組對傳統的考核方式進行了改革,將成果考核改為過程考核。把成績分為五部分,包括:實驗準備過程、實驗操作過程、實驗數據分析、實驗報告和實驗創新。采用過程考核方式,可以考察學生的綜合表現。實驗準備過程考核主要是考查學生對實驗的預習情況;實驗操作過程考核主要考查學生實驗操作過程的動力能力、實驗操作的規范性和正確性;實驗數據分析主要考查學生實驗數據的準確性及數據處理方法的合理性;實驗報告主要考查學生對整個實驗的綜合整理能力;實驗創新主要考查學生通過本次實驗,在操作方法上、數據處理上有無改進或創新,或把本次實驗的理念、原理等向外拓展,提出新的實驗。實驗教師根據以上五個環節進行綜合評分,給出總評成績。通過這種考核方式給出的實驗綜合成績,實現對學生的學習態度、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思維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創新能力的全面考查。這種考核方式可充分反映學生對實驗課的學習態度、知識掌握、動手能力和拓展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進一步促進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

五、結束語

《鍋爐原理》課程的實驗教學是將《鍋爐原理》教材的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相結合、基礎理論學習與實驗能力培養相結合的教學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針對電力行業特色,進行了《鍋爐原理》課程實驗內容的設計、實驗方法的改革、考核方式的改進,形成了完整的實驗教學體系,包括綜合性實驗、鍋爐實習參觀、計算機仿真訓練以及檢修實訓,有利于學生充分理解并掌握教學內容,增強動手能力,拓展第二課堂,提高創新能力。這種實驗教學方法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教學質量提高明顯。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轉型發展 建筑設備 教學改革 應用技術型

《建筑設備》作為設置土建類專業的高等院校廣泛開設的一門課程,其主要章節包括建筑給排水、暖通空調和建筑電氣三部分內容,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建筑設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術,了解建筑設備的功能和用途,學會建筑設備的系統布局。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目前在《建筑設備》的教學過程中,也正處于學校積極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的背景下,為了保證教學效果,響應轉型發展時期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方針,深入開展了《建筑設備》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

1 建筑設備課程教學改革的意義

1.1課程是應用技術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加強課程建設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保證,是提高學生知識水平和提升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改變《建筑設備》課程的教學現狀,進行《建筑設備》課程的理論教學及實踐教學改革,對于提高教學效果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1.2《建筑設備》作為注冊建筑師、設備工程師、造價工程師等執業資格考試中的必考科目,如果能結合以上考試大綱來開展《建筑設備》教學改革,使課程教學與各類執業資格考試相聯系,課程實踐環節與當下建筑設計的發展相適應,可以使學生初步具備綜合考慮和合理處理各建筑設備系統與建筑本體之間關系的能力,為學生今后的職業生涯打下一定基礎。

1.3現在用人單位更希望大學生能在畢業后盡快適應工作崗位創造經濟效益,這就要求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實踐環節掌握初步走向社會的能力。因此開展和完善《建筑設備》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能夠使學生了解到社會需求,通過自我鍛煉,有針對性提高而更加適應社會需要。

2 建筑設備課程的教學現狀

結合我校實際教學,經分析總結得出,目前《建筑設備》課程的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2.1授課主要以基本理論、原理為主,結合工程實例過少;

2.2教材內容繁雜、沒有針對性,教學內容不能體現專業特點;

2.3教材部分內容陳舊,與建筑設備新技術的發展及新規范、新標準的出臺不能完全同步;

2.4缺少實踐教學環節,由于我校實踐基地建設不完全,老師帶領學生參觀有關建筑的課程操作等存在困難,教學計劃的實踐學時未能正常進行;

2.5考核方式以考試分數作為評價學生學習優劣的唯一標準,形式過于單一。

上述問題的存在,直接影響了《建筑設備》課程的教學效果,阻礙了我校學生工程應用能力的提高,無法使學生從建筑設計開始就對建筑設備系統的運用做出主動地設計回應。由此可見,《建筑設備》課程現有的教學方法及培養模式已經無法滿足轉型發展時期我校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需求,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3 建筑設備課程的教學改革

3.1教學內容的改革

充分遵循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基本規律,淡化《建筑設備》課程中相互獨立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界限,將理論課與實踐性教學環節重新分解、整合,構建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教學內容要體現專業特點,對建筑學專業,重點應放在滿足建筑的功能性、舒適性、安全性的建筑設備的選擇及對各種建筑設備的統籌布局上,教學內容要增加流體力學的基本知識、室外給排水工程概述,以滿足建筑特殊功能的建筑設備設計及配套設施設計的要求。

3.2教學方法的改革

結合當今建筑行業的發展趨勢,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用多媒體教學給學生傳授與時代同步發展的新技術、新知識。本課程可采用三維動畫、設備實物圖、現場施工錄像、工程制圖等手段將建筑設備的大量知識信息傳遞給學生,從而使學生在寬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具體的設計、施工方法。在使用建筑設備多媒體課件教學時應注意板書和課件的有機結合。比如:在講授建筑給水系統所需水壓的確定時,堅持用黑板講解水壓計算公式的意義,然后輔以多媒體動畫演示。

3.3實踐教學的改革

充分利用各類社會資源開發實踐教學平臺,重點聯系能全面反映建筑設備功能和布局的實訓場所,使學生參觀后能生動了解建筑設備在建筑中的系統布局,同時加強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逐步實現對建筑設備的初步設計。如在講解集中式空調系統時,帶領學生參觀有中央空調系統的圖書館,看人工制冷機、表面式冷卻器、冷卻塔、風機、送排風管道、送回風口等。如此一來,學生會很容易地記住集中式空調系統的4個組成部分,即工作區,空氣的輸送和分配部分,空氣處理設備部分,空氣設備的冷、熱源部分。

3.4考核方式的改革

根據課程實踐性強的特點,在對學生的考核中淡化技術細節,重視工程原理和方法的考核,重視學生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的考核。根據建筑學專業特點,課程考核應重視基本原理和應用能力的考核。因此,考核采取平時與期末考試相結合的形式。在平時作業中,強調從設備體系角度出發,鍛煉學生以技術構思為出發點的建筑設計能力及建筑設備知識的應用能力。在期末考核中,強調對注冊建筑師考試大綱內容的考查,使學生熟悉大綱內容,為未來的注冊建筑師考試打下一定的基礎,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4 結語

基于轉型發展的地方院校重點培養面向工程實際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建筑學等專業開設的建筑設備課程要緊跟科學發展的時代脈搏,與時俱進。授課教師要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勇于探索新的教學手段,努力進行教學改革,把建筑設備課程的教學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培養出適合21世紀需要的高素質應用技術型人才。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海洋科學;專業課;教學方法

由于國內海洋科學相關研究起步較晚,近二十多年來才得以突飛猛進地發展,使得海洋科學科技人才、教授及科研活動相對集中于歷史悠久的名校及科研院所,然而高校新增專業從事教學工作活動的大多是青年教師,教學經驗不足,教學方法有待于系統總結與完善。本文立足于海洋科學的物理海洋學專業本科生的教學,結合部分課程教學內容,探討海洋科學專業課程教學方法。

一、多媒體現代教學法

通常多媒體現代教學法是指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綜合處理和控制符號、語言、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影像等多種媒體信息,把多媒體的各個要素按教學要求,進行有機組合并通過屏幕或投影機投影顯示出來而完成教學活動。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應用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推動了教學方法的改進,使教學內容擁有豐富的表現手段,把海洋科學比較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表現出來。《衛星海洋學》、《物理海洋學》等都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也是物理現象、規律、概念等高度抽象化的課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學生獲得感性的海洋現象的認知,同時培養學生海洋科學專業實踐技能。通過多媒體教學,不僅可以增大信息量,更重要的是可以產生圖文并茂的效果,使學生掌握關于海洋現象有關的感性認識,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循序漸進,淺入深出學習有關的理論知識。如在用多媒體講授《衛星海洋學》中相關的海洋表面現象時,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法,播放海洋上相關視頻以及一些影視作品當中一些片段,了解海洋上的一些物理現象。多媒體現代教學法雖有很多優點,但也不可能拋棄或完全取代傳統的教學手段,特別是海洋科學專業當中一些理論公式的推導過程,有必要有一定的板書,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才能達到理想教學效果。

二、實驗教學法

實驗教學法是科學實驗法在教學條件下的運用,是教師指導學生在特設的條件下,根據教學要求,利用一定的儀器設備,使科學現象再現其產生和變化過程,以獲得知識和操作技能的一種教學方法。實驗教學法對培養學生科學精神、探索能力和實驗技能都有積極意義。

海洋科學課程是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在實驗方面共有3種方式,首先是海上現場觀測,這是海洋學的地學屬性決定的;其次是實驗室的可控實驗,體現了物理實驗方法在海洋學中的應用;第三就是計算機的使用即計算機實驗。因此,在設計實驗教學培養方案時,這幾點是始終圍繞的核心,培養海洋科學專業學生應具備基本三個層次的實驗技能,基本層次為大學物理的實驗技能,計算機編輯、上網、資料查詢等基本使用技能和Fortran等高級語言編程技能;專業基礎層次為流體力學實驗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海洋調查基本手段和方法、數據處理基本手段和繪圖表達;工作層面為海上調查實踐能力、物理海洋實驗室實驗技能和畢業論文的全過程中的知識和技能的綜合運用。這三個層次由淺到深,每個層次的課程又都圍繞著海洋科學人才培養要求設置的。因此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理論和實驗相結合,如《衛星海洋學》的教學過程中,串行一些衛星遙感資料的處理,增強學生對海洋科學的興趣,引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沒有條件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衛星遙感圖像演示,也有助于增強學生學習動力。

三、雙語教學法

嚴格意義上的雙語教學是指高校教師在課堂上使用原版外文教材,以漢語和某一種外國語(特別是英語)為媒介進行語言課以外的某些公共課和專業課講授的一種教學模式。 雙語教學可分為不同層次:①雙語授課(外文板書,以中文授課為主);②全外語授課(用中作業、考試和答疑);③全外語教學(全外語授課,用外語做作業、考試和答疑)。對于海洋科學專業的學生,應用較多外語是英語。由于涉及較多專業詞匯,因此在雙語教學過程中,不必拘泥于雙語教學形式,采用中、英文混合式教學,如在《衛星海洋學》教學過程中,講授海表面鹽度、海表面溫度、懸浮物濃度、葉綠素a等詞匯時,采用中英文標注,引導學生閱讀英文教材、網站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四、網絡輔助教學法

計算機和因特網的迅速普及,使網絡輔助教學獲得了飛速發展。網絡教學是利用計算機訪問本地及全球各地的教育資源,并使教師與學生或學生與學生之間通過網絡進行廣泛的交流與協作。方便、快捷的網絡信息技術無疑給現代高等教育帶來了深刻的變化,它使學習的資源更為豐富,學習的方式也更為靈活。這種形勢下,海洋科學專業課程除了上述方法以外,可籌建專門的課程網站,也可建立局域網,如QQ群、BBS論壇等,將教學大綱、電子課件、實習指導等相關資料都放在網絡上進行共享,學生在課后通過遠程方式,可以共享和繼續學習,并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自主地學習,有利于對課堂內容的鞏固和拓展以及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加強。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中尺度氣象學;教學;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7-0210-02

中尺度氣象學是研究中尺度天氣系統及與其相聯系的嚴重災害性天氣(如雷暴、暴雨、冰雹、龍卷、下擊暴流等)的發生、發展的動力學機制和預報理論及方法的學科,是當代大氣科學中倍受人們關注的研究領域之一,在大氣科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4]。此課程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學院針對已經修完基本專業理論課程(包含《流體力學》、《天氣學原理》、《動力氣象》)以及基礎應用分析課程(包含《中國天氣》、《天氣學基礎》)的學生開設的。課程內容包括九章,依次為:中尺度大氣運動的特征及控制方程組、地形性中尺度環流、自由大氣非對流性中尺度環流、中尺度孤立對流系統、中尺度帶狀對流系統、中尺度對流復合體、鋒面氣旋及臺風附近的中尺度雨帶、影響中尺度對流系統發生發展的因子、中尺度天氣的預報。課程的主要目的是進一步提高本專業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進行理解與分析復雜天氣過程的能力,熟悉目前的研究進展與研究思路,明確中小尺度天氣與天氣尺度(天氣預報)的聯系與差異,從而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筆者近幾年來從事《中尺度氣象學》教學中的部分經驗與思考,與大家共勉。

一、“復雜的理論、豐富的圖表、細致的歸納”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中尺度氣象學》歷年來均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因為學生需要具備較完整的氣象專業理論知識,以及較為熟練的基礎專業分析能力,而此兩點僅有部分學生能夠做到。即便如此,能夠在較為復雜的中尺度天氣過程中將復雜的理論基礎與合理的天氣分析結合起來的學生少之又少。因此,“復雜的理論、豐富的圖表、細致的歸納”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應運而生。其一,與中尺度天氣過程相聯系的天氣系統,如暴雨、龍卷、中尺度對流復合體(MCC)、重力波等,均是天氣學分析與預報的難點,所用的基礎理論更加復雜、更加系統;其二,學生對復雜的理論、非線性的偏微分方程的求解等難有感性的認識,必須輔以清晰的、合理的圖表方能讓學生進一步的理解;其三,歸納總結、對比分析是學生理解、掌握的最后保障。因此,只有引導學生逐一經過理論認識、感性認識、到系統認識的過程,才能增強認識問題與分析問題的能力。

以重力波的特征分析為例闡述“復雜的理論、豐富的圖表、細致的歸納”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的應用。關于重力波的定義與特征早在《動力氣象學》中已經有所涉及,《動力氣象學》課程上通過非線性偏微分方程求解的方式給出了重力波的頻散關系式、相速度、群速度等理論關系式。學生對重力波的認識是初步的、公式層面的。因此,課堂上首先把《動力氣象學》中重力波所涉及的內容給學生簡要的復習一遍,給出重力波的重要關系式,通過較為熟悉的內容完成“復雜的理論”部分;接著,利用大量的圖片,包括觀測的山脈背風坡的云圖、理想的背風波云系等,告訴學生重力波不僅僅是一種抽象的概念,也是在我們身邊實實在在存在的大氣現象。但是重力波到底在天氣過程中起到怎樣的作用?重力波引起天氣變化的作用機制是什么?必須帶著這些問題去進一步學習重力波的結構與傳播。通過結構圖的引入學生基本能夠理解重力波傳播過程中哪些位置有利于垂直對流,哪些位置有利于高空輻散等,對于由于重力波參與的天氣過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最后,“歸納總結”才能讓學生印象深刻并完全理解。大家所熟悉的Rossby波與重力波存在哪些相似與不同?其發生的天氣現象有何差異?通過以上問題學生基本能夠掌握重力波的基本知識,完成了從抽象概念到理解應用的跨越。

課程中“中尺度孤立對流系統”、“中尺度帶狀對流系統”,與“中尺度對流復合體”這三章內容是由淺入深、相輔相成的學習重點與難點,需要學生完全領會與掌握。這三章內容所涉及的中尺度對流系統分別是:普通單體雷暴、多單體雷暴、超級單體雷暴、龍卷雷暴、颮線、中尺度對流復合體,其相互獨立又密不可分、相互演變。這部分內容的授課過程中,“復雜的理論、豐富的圖表、細致的歸納”起了關鍵的作用。以單體生命史的演變的結構與云水特征圖作為普通單體雷暴的重要目標圖形、以多個普通單體經過統一環流組織起來的多單體特征作為多單體雷暴的基本目標圖形、以具有顯著統一環流與旋轉特征的3-D結構圖作為超級單體風暴的特征圖,講授孤立對流單體部分,這樣學生通過對比基本能夠掌握孤立對流單體的特征,對其發展與強度有了進一步認識。在此基礎上,講授由不同孤立對流單體經過有組織的環流約束排列成帶狀的颮線系統就相對容易。颮線的結構與中尺度結構圖就是帶狀對流系統的重點,理論學習從基本的結構特征轉變為颮線的形成機制問題。中尺度對流復合體是有以上不同的孤立對流系統與帶狀對流系統組成的,因此其單體的結構特征與演變是類似的,主要差異是中尺度對流復合體是近乎于圓形的。因此,中尺度對流復合體的圖表重點應該放在中尺度對流復合體的結構、降水特征上,理論重點是解決為什么其會呈現出圓形的特征來。

二、啟發性的教學理念

《中尺度氣象學》的教學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相關內容,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提出問題與思考,增進學生獨立認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啟發性的教學,鼓勵學生自己思考解決問題。比如,在講述大氣層結構的穩定性問題時,先給出傳統的位勢穩定度的概念,然后提出問題:利用傳統的位勢穩定度怎樣解釋超級對流單體與熱帶輻合帶地區云系的發展?學生經過思考后就比較容易接受后面的第二類條件性不穩定的概念了。隨后可以進一步提出問題:對流只能垂直發展嗎,對于傾斜對流的問題應該如何去理解?這樣條件性不穩定就順利成章地被引出來。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主動的思考過程,加深了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認識,對于課程的學習將更加主動與積極。

《中尺度氣象學》的另一個主要特征是隨著社會的觀測網絡與理論分析能力的提高,部分講授內容在不斷完善,部分研究理論在不斷深入的特征。研究問題的復雜性使其仍存在許多正在解決或尚需要進一步研究的難題。而課程大綱要求學生學習的內容更偏向于天氣發展的表象,對其原因的分析并不深入。比如學習完成颮線的定義、結構、天氣特征后,合上書本,與學生一起把所學內容復結后,大部分學生可能感覺到掌握新知識的欣喜了。接著我會問颮線為什么會是這樣的帶狀分布?它為什么會形成在鋒面前沿的?對于這些沒有明確解釋的內容我會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大家發言。然后根據自己的理解給他們進一步地解釋,也把問題清晰地留給學生思考,提醒學生學無止境,認識總在不斷前進。

三、天氣個案例析的教學思路

《中尺度天氣學》是一門理論結合實踐的課程,天氣分析與總結是基礎,復雜中尺度天氣的機制認識與應用是關鍵。因此,課程的講述中,典型的天氣個案的分析與理解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講到颮線時,大家針對這一代表性的中尺度系統還是相對比較陌生的,對其發生機理、造成的天氣影響等方面的認識還只停留在書面上。因此,我會先將課本上的典型個例給學生進行詳細講解;然后結合最近1-2年內的國內外的研究成果,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個例(如,2009年6月14日安徽、江蘇邊界的颮線對流天氣),首先針對課堂所學內容通過天氣個例進行驗證與加深認識,然后就目前的研究方向,提出研究問題,引領大家思考并簡要介紹目前的主要研究手段與研究結果。這樣學生對于颮線的認識就更加深刻了。

講述環境風場的垂直切變對對流發展的作用時,首先通過理論推導得出即使大氣層結非常穩定時,一定的環境風垂直切變仍然能夠促進對流發展,因此很多強對流天氣均伴有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作用。然后利用多個實際天氣個例分析,說明不同的對流發展階段,環境風垂直切變的作用不同,有時是對流發展的積極作用,有時又起到削弱作用。比如,對于臺風發展初期,較強的環境風垂直切變是其發展的不利條件;而當臺風發展到較強強度時合適的環境風垂直切變有利于對流層中層暖心結構的維持從而使臺風不斷發展。但是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環境風垂直切變對臺風發展的影響非常復雜,在實際臺風發展過程中總是能觀測有些臺風在環境風場垂直切變非常強的時候仍能夠迅速發展。因此天氣過程是復雜多變的,一方面其具有相對普適的規律,一方面具體問題需要謹慎對待。

四、結語

《中尺度氣象學》是一門需要教師與學生相互配合,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的課程。因為其一般與災害性天氣相聯系,也是大氣科學專業中難度較大但實踐意義重大的課程,是大氣科學專業本科生走向工作崗位或繼續科研工作的奠基石。本文從“復雜的理論、豐富的圖表、細致的歸納”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啟發性的教學理念,以及天氣個案例析的教學思路三個方面闡述了作者近幾年來的教學心得,希望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中尺度氣象學》掌握好。

參考文獻:

[1]壽紹文,勵申申,壽亦萱,等.中尺度天氣學[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9:2.

[2]壽紹文,勵申申,王善華,等.天氣學分析[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8:2.

篇8

[關鍵詞] 巖土工程 教學方法 改革 采礦工程

巖土工程是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采礦工程專業一門重要的本科專業基礎課程。通過巖土工程課程的學習,使采礦工程專業的學生能夠掌握巖土工程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分析巖土體的應力、應變、滲流變形和強度破壞的規律與特征,并能夠運用巖土力學知識解決采礦工程中的一般巖土工程問題,為后續進一步學習礦山壓力及其控制、井巷工程、露天邊坡穩定等專業課程奠定基礎。然而,在我校構建能源工業精英教育教學體系過程中,巖土工程課程傳統的教學模式、授課內容和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新的形勢要求。筆者結合該課程的特點和多年的教學實踐,探討了目前巖土工程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了巖土工程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思路。

一、巖土工程課程的特點

巖土工程是以巖(土)體為研究和工作對象,涉及巖體和土體的利用、整治和改造的一門綜合性技術科學,廣泛應用于市政、能源、水利、交通、航運、礦山、國防等領域。我校采礦工程專業開設的巖土工程課程橫跨兩大專業體系,內容涉及巖石力學、土力學及其相關學科領域,具有鮮明的專業特色,是采礦工程專業一門重要的本科專業基礎課程。

1.巖石力學學科特點

巖石力學是運用力學原理和方法來研究巖石(體)的力學行為以及與力學有關現象的一門科學,亦即研究巖石或巖體在各種力場作用下變形和破壞規律的理論及其實際應用的科學。作為一種經歷漫長地殼運動和地層演化進程而形成的地質體,巖體是一種被大量節理、裂隙切割包圍而形成的極端不連續、高度各向異性的材料,具有非常復雜的力學性態。巖體中還存在地應力,巖體工程的開挖將引起地應力以變形能的形式釋放,而這種“釋放荷載”正是造成巖石工程變形和破壞的作用力。因此,巖體無論是自身結構,還是其賦存狀況、賦存條件均存在大量的不確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不應被視為一種結構材料或荷載,而應將其看作一種能夠承擔荷載的結構,從“系統”的角度采用不確定性方法進行研究。

由于巖石力學研究的對象是工程環境下的復雜系統,目前還很難像其他學科那樣,為學生提供一個完整的理論框架和思想來解決今后遇到的巖石工程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講授巖石力學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利用這些基本原理去解決實際工程中的各種巖石力學問題,為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奠定良好基礎。

2.土力學學科特點

土力學的研究對象是土體,是應用材料力學、流體力學、彈性力學等基礎理論知識研究土的工程性質和解決相關工程問題的技術學科。學習土力學的基本理論,宜從研究土的物理力學特性著手。

土是漫長地質歷史的產物,是多孔、多相的不連續介質,碎散性、多相性和地質歷史形成的自然變異性是土體區別于其他一切介質的三個特性。土的三大特性決定了土力學的理論體系特征及其研究內容,即強度問題、變形問題和滲流問題。這些問題相互獨立又相互影響,使得土力學的研究內容零散,各研究問題之間聯系不緊密。為解決上述三大工程問題,形成了土力學的三大重要理論――強度理論、固結理論和滲流理論。這三大基礎理論構成了土力學的學科骨架,是目前解決土工問題的理論基礎,也是土力學的教學重點。

3.巖土工程課程特點

巖土工程課程涉及巖石力學、土力學及其相關學科領域,其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較其它課程相比,具有課程內容廣泛、理論性和綜合性較強、知識點多而雜、與工程實踐聯系緊密等特點,許多重要理論和定理公式多來源于實驗和實踐經驗,缺乏嚴格的理論推導。大多數學生認為巖土工程課程比較抽象、難以理解,是一門比較難以掌握的課程。因此,為了提高巖土工程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應研究這門課程的特點,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盡快適應教學特點并更好地掌握課程要求的知識技能。

二、巖土工程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課堂教學方法陳舊落后

巖土工程的知識體系相對比較零散,理論教學過程中容易感覺枯燥無味。由于受到各種條件限制,巖土工程課程教學大都以課堂講授為主,忽視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致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2.課程教學手段單一

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仍采用單一傳統的黑板加粉筆的教學方式。雖然部分教師采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但沒有合理地選擇和利用,一味地追求用多媒體教學替代傳統黑板式的教學方法,造成一些需具體講解的基本原理和公式的推導過程被忽略,影響學生理解和掌握,教學效果也很不理想。

3.與專業的實踐性脫節

巖土工程是一門必須密切結合工程實踐的學科。然而,受資金、場地和工程條件等因素制約,巖土工程教學體系與生產實踐缺乏必要的結合,將大部分時間放在巖土力學的理論教學上,忽視了與實際工程的聯系,造成教學與專業的實踐性脫節。

三、巖土工程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思路

1.精心準備教案,充實課堂內容

教材是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知識載體,而教案則是教師的教學設計和設想,教案編排和組織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為了滿足課程教學的需要,在充分掌握教材內容之后,要精心組織教學內容,編寫教案,組織教學。教案應對每個教學環節進行精心設計,一份優秀教案應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板書設計、教具準備等內容,在每個教學環節設立創新點,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興趣是創造性思維發展的永恒動力,當代大學生對未知事物都懷有強烈的求知欲望,當面對一門新課程,他們會懷著好奇心聆聽第一次課。教師在上緒論課時應巧妙設計教案,吸引學生注意力,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巖土工程緒論課的教學過程中,首先應闡明課程的任務和內容,在講述課程內容的同時,列舉一些近代或現代巖土工程中一些失敗的和成功的案例,或是學生身邊熟悉的工程實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甚至引發熱烈討論,讓學生感覺到不是一些枯燥的理論介紹,而是與實際生產和生活緊密的聯系。例如,通過介紹著名的法國馬爾帕塞(Malpasset)拱壩垮壩和意大利瓦依昂(Vajont)工程大滑坡事故,闡述若對巖土力學缺乏足夠的研究和認識,將會造成巨大的工程事故。

教學是一門藝術,如何在課堂上把精心準備的教案展示出來,這不僅取決于教案設計的好壞,還取決于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巖土工程課程中有些內容比較枯燥、有些內容則難以理解,如何將這些內容講的具有藝術性和趣味性是一個難題。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脫稿講授,自信演繹;做到胸有成竹,思維敏捷;得心應手,運用自如;要充滿激情,富有感染力;語速語調適當,抑揚頓挫;語言精練,通俗易懂。總而言之,課堂上采用生動的比喻和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可以增加講課的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并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2.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創新思維

創新是知識經濟的靈魂,在教學改革中應探索如何將創造性教育與創新能力培養充分納入日常教學活動之中,通過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完善,實施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

巖土工程是一門專業性較強的課程,作為采礦工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又需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在以往的巖土工程教學模式中,課堂教學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遏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了改變這種狀態,真正形成學生主動學習的氣氛,就應改革原先的教學方法,根據課程的特點和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例如,對課程的重點、難點部分,采取詳細講解的方式,通過一個或若干個設計實例或工程案例進行引入,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分析,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在授課過程中適當引入討論課的教學形式,通過讓學生課前查閱資料、課上各抒己見、課后歸納總結,在爭鳴中解決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采用先進技術,豐富教學手段

考慮到巖土工程課程的特點,使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由于板書速度慢,許多重要的內容、復雜的公式推導、例題的講解都很不方便,建議課堂教學采用以多媒體電子課件為主、黑板板書為輔的教學方式。精心制作的多媒體課件,圖文并茂,表現力豐富,能調動學生課堂情緒,增加授課信息量。但由于多媒體課件授課內容多、信息量大、重點不突出,學生可能疲于抄筆記,影響了聽課效果。將傳統的“黑板+粉筆”教學方式作為多媒體課件教學的有效補充,可以及時解決課堂教學中出現的新問題,增強了教學的交互式,有效地抓住了學生的思路。

為了改善教學環境、豐富課程教學資源,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優勢,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開發巖土工程課程的BB網絡平臺,在平臺上放置各種教學資源,包括多媒體課件、授課錄像、教學大綱、教學日歷,自學指導等,還有課后自測題、師生討論區、答疑區、通知等,形成網絡“教”與“學”的集成環境。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自學和自測,了解自己對課程的掌握程度,并能實現教學資源的最大程度共享;教師則可以通過網上答疑系統,及時回答學生提問,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

4.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實驗教學

注重教學內容與科研成果的有機結合,以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和科研思維。教師在課堂上除按教學大綱要求講授有關內容外,還可將自己的科研成果有機結合到具體的教學內容中,理論聯系實際,讓同學了解相關學科的研究動態和最新進展,以及國家、社會、生產各部門的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將教師所承擔的“張礦集團牛西礦立風井回風道破裂分析與防治”項目的研究方法、技術路線、機理分析、治理措施等作為巖土工程課程教學內容的補充,開闊了學生思路。

巖土工程是一門實驗性非常強的課程。然而,巖土工程教學普遍存在實驗設備短缺、實驗場地不足的窘境,這就要求授課教師能統籌安排,做好實驗教學工作。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路是:把培養學生實驗技能放在首要位置,虛擬與現實相結合,動手與動腦相結合。一方面,通過鼓勵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或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將巖土工程的知識點融入到項目中,增強學生運用科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計算機仿真技術,采用數值試驗的手段來彌補實驗場地、儀器設備的不足。例如,利用ANSYS有限元軟件或FLAC有限差分軟件,在計算機上給學生演示標準巖樣在單軸和三軸受壓狀態下巖石破壞的全應力-應變過程。

四、結語

巖土工程學科的特點,對巖土工程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產生深刻影響,不能采用一般力學學科思路和方法進行巖土工程課程教學。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相結合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解決巖土工程課程知識點多、概念抽象、內容枯燥的教學難點。注重將工程實際中遇到的問題引入課堂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豐富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獨立思考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劉開云,喬春生,劉保國.研究生巖石力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

[2]蔡美峰,何滿潮,劉東燕.巖石力學與工程[M].科學出版社,2002.

[3]孫彩敏.土木專業建筑工程測量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礦山測量,2009,(2):90-92.

[4]劉開云,喬春生,劉保國.研究生巖石力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

篇9

[關鍵詞] 高職物理 教學 人才培養

近些年,不少中專衛校通過整合重組教育資源升格為醫學類高職高專,而作為重要基礎課的物理學基本沿用了中專校的教學模式,與高職高專培養創新型高級應用技術人才目標要求不相適應。主要表現為:

一是課程內容設置不夠合理,內容創新不夠。反映物理學科新進展、新成果的內容較少,概念、定律和定理,以及解題思路和方法不少是高中物理的重復,不利于開闊學生視野、激發思維活力;與專業課結合不夠緊密。教學內容基本一樣,沒有考慮不同專業的不同需要,教師就物理教物理,學生就物理學物理,缺少與其它學科的聯系,不利于促進專業學習的深化。

二是教學方式不夠科學。長期以來,課堂講授式的教學方法占據主導,雖然具有可以系統完整地傳授知識,經濟、靈活和高效的優勢,但也存在對學生進行大容量灌輸物理知識,使學生學習處于被動狀態,不利于培養學生科學思維方法和創新意識的弊端。而且教學時側重于理論知識的講授,缺少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教學與科研的結合,教出的學生缺乏把物理知識靈活應用在實踐中的能力。

三是物理教師不夠專業化。近年來,隨著高校的改擴建,教師供求關系發生改變,基于學科專業發展的需要,衛生高職校中有相當部分物理教師并非來自高等師范這一教師教育系統,而是來自不同高校的大學畢業生,對教師職業所依據的雙重專業知識基礎,他們大多具有任教科目的學科知識,而缺乏教師教育所需的如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論等方面的學科知識,職業專業化水平不夠高,直接影響了高職校物理教學的質量。

為此,要提高物理教學質量,滿足衛生高職校教育以人為本、培養創新型高級應用技術人才的目標要求,需要對物理教學不斷地進行改進和完善。

1 優化教學內容

1.1 合理設置教學內容

用統一、整體的觀點來看待物理學,把經典物理和近現代物理、物理理論課和物理實驗課融為相互關聯的整體。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要精煉傳統物理的內容、增加近現代物理的內容,突出物理思想、物理方法和科學精神對其它學科的滲透與促進作用。對高職物理教材中的概念、定律、定理和原理進行分類和比較,精簡壓縮與中學物理內容相重復的部分,突出新物理教學內容對大學生施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1.2 體現教學內容的前沿性

要求教學內容做到與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相適應,把現代物理學的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溶合到經典物理學教學內容中,如電磁學中的粒子加速器、核磁共振、磁療、壓電效應等的應用;光學中的全息技術、激光技術、信息光學的基本知識。這種“溶合”既包括在經典物理與現代物理對接處介紹物理學新成就、新發展,也包括用現代物理學的觀點來審視經典物理學的內容,加大現代物理知識的普及教育,展現新的物理思想、理論和方法,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跟上時代的發展,提高科學素質和綜合應用的能力。

1.3 與專業學習相結合

根據專業特色及后繼課程需要,有針對性地調整物理課對該專業的授課計劃,在保證基本的物理教學體系的情況下,根據專業特點進行不同內容的教學側重,為專業的后續課程做好重要的理論鋪墊。這需要教師關注物理學與專業交叉的前沿動態,采集與專業相關的素材,充實到高職物理教學中,使學生既能學到物理的基本概念、規律和方法,又能為專業課打下良好基礎,把物理的價值體現在專業學習當中,如德國醫科類大學,其開設的物理課教學內容與醫學聯系就相當緊密,聲學、光學、流體力學及核物理的教學內容中充分體現了醫學的特色。

2 綜合應用教學方法

知識需要通過不同的方式、方法傳授給學生。現代教學理論認為,要充分發揮各種教學方法優點,才能獲得最佳教學效果。在教學中除用講授法進行教學外,還要根據實際情況,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2.1 問題法教學

問題法教學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當代教學方法。從慣常的“從知識到問題”轉換為“從問題到知識”,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問題教學法由教師利用系統的步驟,指導學生發掘和解決問題,一般有演繹和歸納兩類方法。演繹法的步驟為:提出問題一分析問題一提出假設一選擇假設一驗證假設。歸納法的步驟為:提出問題一分析問題一收集資料一整理資料一總結結論。問題法教學的優點在于,學生直接參與教學過程,由學生負責解決問題,教師只起指導作用,學生的積極性較高;學生在不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創造性思維能力不斷得到培養。

2.2 討論法教學

主要是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強調以學生探索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在教師的引導下實現師生的良性互動,通過教師的提問、設疑,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利用已獲得的物理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討論,通過直覺思維和邏輯思維來獲得新的物理知識.達到良好教學效果。上課前,教師要根據授課內容合理設置問題,提出的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在交流和討論中,教師要善于引導,給學生留有思考和討論的時間,對學生的回答給予明確的評判,激發學生積極探索知識的欲望,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從而有利于學習能力的提高。在物理教學實踐中常常將討論法和問題教學法結合應用,以取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2.3 案例法教學

就是在物理教學中,結合實際事例進行講解,變枯燥的理論教學為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培養他們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在講授聲波學的次聲時,就可舉例:1948年2月,一艘名叫“烏蘭?米達”號的荷蘭貨船在通過馬六甲海峽時,全體船員及船上一條狗突然死亡;1969年9月一架C132客機飛入“死三角”海區上空,突然墜毀,機上人員全部身亡。向學生揭示迷底是一定強度以上的次聲與人體器管產生共振使人昏迷或直接致死的原因造成,然后再向學生講述次聲的物理原理及其在醫學上的應用,讓學生在剖解案例發生原因中學習掌握相關的物理知識,以取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2.4 多媒體教學法

顧名思義,多媒體教學法就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如計算機及其網絡)進行輔助教學的一種方法。多媒體教學具有形式靈活、教學內容多、單位教學時的使用效率高等優勢,通過提供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信息,可以生動、直觀地將抽象深奧的物理理論和內涵以具體的形象展示給學生,幫助學生建立起清晰的物理意境,增加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如對在一般實驗室環境下很難完成的物理實驗,利用計算機模擬和仿真,可以很好地展示出來。如光電效應、磁場的描繪與導光纖維等。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平臺,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養成。

3 提高教師素質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是教學的具體實施者,教學質量的提高離不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因此,提高教師素質成了提高教學質量的必然要求。

3.1 提升核心專業素養

一是豐富教師的陳述性知識。陳述性知識是指體現在物理教學領域中的一般原則及其聯系的知識,包括教材內容知識、教學法內容知識和課程知識。陳述性知識是否豐富,體現了教師對本學科知識是否能全面、正確和深刻的把握。要提高教師專業素質,首先就要豐富教師的陳述性知識,這樣才能對物理的基本知識及其關系闡述的恰到好處、準確到位,提高教師對教學問題的解答能力。二是充實物理教師的程序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屬于自動化的基本技能系列。在加強教師基本技能訓練時,一方面,可按教學大綱的要求,確定哪些基本技能是解決該領域的一般問題所必需掌握的。另一方面,可將較復雜的基本技能分解成許多子技能或前提的技能,并分別掌握,然后促進各子技能或前提技能之間的組合,進而熟練掌握。三是培養物理教師靈活應用策略性知識的能力。策略性知識,是指物理教師有效地計劃教學、進行課堂教學和評估教學效果時采用的策略。如教學反饋、先前知識回顧等。要求對該領域中經常碰到的情況及一些常用的問題解決策略進行歸納總結,找出不同策略所各自適用的一般情境。當碰到類似問題時,就可參考先前的解決策略解決問題。通過構建物理教師的三種知識體系,提高教師的核心專業素質,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

3.2 建立健全教師教育一體化培養模式

一是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一體化,即一個教師所接受的教育應該貫穿在他的整個教育生涯中。在學校里要接受的職前教育即學歷教育。另一個是非學歷教育,即走上工作崗位時要接受入職教育,并通過教師考核,獲得教師資格證書;進入工作崗位后,要進行在職提高,逐步從一個新手教師成長為一個有經驗的教師、一個熟練教師、最后成為一個學科教育專家。二是教學和研究的―體化,教師在重視并作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同時,結合教學實踐進行教育教學研究,總結教學經驗,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論水平和學科教育水平。

3.3 積極參加繼續教育

教師的專業化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教師需要樹立終身教育思想。在職教育是高職物理教師最可行、最重要的知識更新路徑之一。一是補償教育。教師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充分利用繼續教育激勵政策,盡可能地完成碩士、博士等學位的補償教育。二是學習培訓。積極參加學術交流、短期培訓,出國考察或是自學等,開闊視野,了解物理學前沿動態,及時更新物理學專業知識和技術,進一步優化知識結構。

篇10

目前,礦山機械生產實習主要還是沿襲傳統的教學模式和管理方法,在取得一定實習效果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影響了實習質量,亟待解決。

(一)實習單位缺乏積極性,生產實習難以開展

市場經濟體制下,多數企業以創造最大產值,追求最大利潤為根本目標,大學生來單位實習并不能創造經濟價值,反而會給企業帶來生產上和管理上的諸多不便,特別是礦山機械生產實習,實習環境多為煤礦生產現場及煤機制造一線,危險因素較多,安全風險較高,極易危及學生人身安全,嚴重時還會影響整個礦井的正常生產及井下工人的生命安全,導致越來越多的廠礦企業不再愿意接收大學生來廠(礦)進行生產實習;即便同意安排學生實習,也缺乏積極性,多為應付搪塞,給實習工作的正常開展和高技能專業人才培養帶來了困難。

(二)實習模式不合理,影響實習效果

由于經費和實習條件的限制,礦山機械生產實習已經演變為走馬觀花式的參觀瀏覽,基本上“上午一車間,下午一車間,兩天一工廠”;而企業安排的工作人員也多為臨時指派,大部分時間只是充當“向導”;學生只是疲于奔波于各車間之間,對機械設備只能從外觀、功能上獲得直觀的感性認識,并不能真正達到掌握設備原理、結構、設計理念等實習目的。整個實習過程在匆忙、無序中進行,缺乏必要工作計劃和時間安排,更談不上實習的合理性和系統性,嚴重影響了生產實習效果。

(三)生產實習缺乏知識準備,難以把握重點

在實習過程中知識準備的缺失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帶隊教師和企業指導人員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或對實習現場的設備、生產過程、工藝流程等沒有提前進行了解準備,以至于無法回答學生的提問,更談不上為學生現場剖析、講解;(2)學生沒有專業知識的預備,在實習過程中看到陌生的機械設備和生產現場,大部分同學都只是在“看熱鬧”,即使有少數同學會留心學習,但由于基本知識的缺失,也會讓他們無法準確把握實習的重點。

(四)教學與實習內容脫節

礦山機械生產實習中,教師和學生會遇到一種尷尬的局面,那就是“課本上講的東西現場找不到,現場用的設備課本上卻沒有講”。課堂教學與實習內容出現了嚴重的脫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課本知識的更新嚴重滯后于現場設備,比如現代化礦井主副提升機基本都已采用電機直聯主軸裝置的拖動方式,而課本上還停留在電機+齒輪減速器+主軸裝置的驅動模式;(2)礦山機械教學與現場聯系不夠密切,教學內容把握的重點與煤礦生產現場不符,例如教材上的關于礦井壓氣設備主要介紹活塞式壓氣機的原理及結構,而現代化礦井的新型壓氣機多采用離心式或螺桿式結構,已較少采用活塞式壓氣機。

二、生產實習的改革措施

鑒于目前礦山機械生產實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我們提出了以下幾點改革措施。

(一)明確各方權與責,建立新型實習關系

加強學生的安全教育,嚴格遵守實習紀律,服從企業工作人員和帶隊教師的安排,最大程度地避免干擾實習單位的正常生產秩序;學校要加強與實習單位的溝通聯系,明確生產實習目的和責任,爭取實習單位的理解和支持;在履行必要的實習手續和支付應有的實習報酬的同時,還要給予實習單位招聘畢業生,職工培訓及科研合作等方面的優先權;企事業單位要具有社會責任感,理解生產實習環節的意義和必要性,積極為高校生產實習提供必要的場所和條件,為高等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從而建立一種學生、高校及企業之間三方和諧共贏的新型實習關系。

(二)改革實習模式,做好知識準備

鑒于礦山機械生產實習的單位多位于遠離城市的偏遠鄉村,宜采用蹲廠駐礦的實習模式,避免走馬觀花式的參觀每天需要奔波往返于校企之間,不僅節約了寶貴的時間,提高了實習效率,而且還能有效排除網絡、游戲、娛樂等外界干擾,使學生們能在短時間內集中精力完成實習任務。礦山機械生產實習的對象是煤礦機械裝備以及整個礦山生產系統,包含設備眾多,涉及知識面廣,涵蓋了機械工程、電氣自動化、采礦工程、通風與安全、土木工程、地質水文、環境科學等多學科的綜合知識。這就要求指導教師、企業帶隊人員和學生等礦山機械生產實習的參與者都必須具備充分的知識準備。因此做好知識準備,是礦山機械生產實習順利開展的必要前提,和實踐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開展工作:(1)調整專業課程安排。除了要在實習之前需要完成《流體力學》、《機械設計》、《工程材料》等基礎課程之外,還要將《采掘機械》、《提升運輸機械》等礦山機械專業課程安排在生產實習同一學期(三年級第二學期),這樣可以利用專業課向學生傳授礦山機械專業知識,為學生打下必要的實習基礎,而后續專業課程也可以對生產實習內容進行復習和深入。此外,專業課程的教材也將是礦山機械生產實習不可或缺的優秀指導資料。(2)學校安排礦山機械相關專業教師帶隊,實習單位也應指派業務能力強,表述能力好、熟悉現場環境的工程技術人員協助指導;指導人員還要提前對實習內容進行了解,認真做好備課工作,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3)學生也要根據不同實習場所做好預習工作。

(三)結合生產實際,開展現場教學

(1)生產實習要密切聯系現場實際,兼顧現有礦山裝備水平和先進科學技術,統籌規劃課堂教學和生產實習,及時對專業大綱、教材、實踐內容以及指導材料進行調整、更新,確保學生能夠緊跟礦山機械的發展步伐。(2)指導教師要結合后續專業課程的特點和教學要求,把握重點,開展現場教學。借助于現場設備實物,加深學生對礦山機械設備的理解。(3)開展現場互動交流,指導教師針對每天實習不同內容,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帶著任務、問題去車間、下礦井尋找答案;學生遇到問題,由指導教師或企業工作人員進行解答,鼓勵學生去多看、多問、多想,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4)整個現場實習過程中,還要加強管理,在確保學生人身安全的同時,還保證現場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四)進行科學考核,掌控實習質量

實習考核是保證生產實習質量的重要一環,要完善質量監控,嚴格考核程序,進行科學考核。考核內容涵蓋學生在整個實習過程的方方面面,包括乘車、出勤、住宿、參觀、學習等各個環節。考核的方式包括:(1)考勤及實踐表現;(2)書面總結材料(作業、實習報告等)及質量評定;(3)個人匯報和答辯。為了保證礦山機械生產實習考核的公正性和科學性,一方面要加強對學生的考核力度,細化考核指標,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另一方面實習考核工作由學校指導教師和企業單位的帶隊人員共同完成,并且允許學生對有異議的成績進行申訴,成績不合格者則需要進行重修。

三、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