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轉型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12-28 17:40: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能源轉型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能源轉型的重要性

篇1

關鍵詞:舞蹈演員 專業技能 文化知識 重要性

一、舞蹈演員的專業技能

舞蹈演員的專業技能指舞蹈的技術和技巧。“舞蹈技巧是指舞蹈演員在創作過程中用以塑造形象、表達思想,并使之盡可能完善地反映生活時所運用的一整套掌握語言、形體等等技術手段的本領”。技巧這一用語所包含的內容廣泛得多。舞蹈技巧不僅指對技術掌握的熟練程度,而是在運用熟練的技術時,體現出舞蹈演員把真實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感情完美地表現出來的能力和才能。

要把舞蹈形象生動有力的展現給觀眾,要有高超的舞蹈技術和技巧,因此,專業技巧和技g對形象的創造很重要。舞蹈演員要把不斷地加強鍛煉舞蹈技術和表演技巧的練習,作為自身一生的學習內容,這樣才能精彩的完成表演質量。只有深刻的生活真實感與富有鮮明表現力的舞蹈技術融合為一,才能準確的表現出作品的思想。所以,舞蹈演員的專業技能是十分重要的。

二、舞蹈演員的文化知識

我們今天處在社會飛速向前發展的時代,生活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多彩。知識對任何工作都有幫助,但是對藝術家來說,全面的教育和淵博的文化知識更是必須。具備豐富的文化底,幫助舞蹈演員們培養想象力和調動內在情感,也幫助演員們對該舞蹈作品更詳細地了解主題背景,內容和對作品的理解,定位準確到位,深入了解全身心投入,認識,在提煉,使用最適合的形體語言來刻畫、表達、完成形、神、勁、律的結合,使一連串的舞蹈動作給予靈性。因此,對于舞者而言,要堅持不斷地藝術錘煉和積累,同時也要必須具備豐富的文化知識。

三、專業技能和文化知識對舞蹈演員的重要性

舞蹈是一種人體動作的藝術。但是,這個人體動作,必須是經過提煉、組織和美化了的人體動作--舞蹈化了的人體動作,來表達人們的內在深層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藝術形式。舞蹈也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舞蹈要發展離不開文化影響,它有著獨特的文化內容,也很深地扎根在了豐富的文化土壤之中。是用人的形態,神態表達的藝術形式。因為受自然與社會兩種因素影響,由身體與精神兩個方面來表現,用最最美的舞姿表現真誠的思想感情同時,通過舞蹈風格特點了解民族文化歷史至藝術特色。舞蹈之所以是一種文化現象,是因為舞蹈是民族文化的傳承,舞蹈的繁華是由深厚的文化背景支撐。它不僅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發展緊密結合,它又同人類自身的發展密切相關,所以舞蹈中遺存不同時代的文化特征,使舞蹈穩定的形式流傳下來。因此當舞蹈演員表演某個作品時,傳達給觀眾的作品的思想會因表演者的文化知識程度而又差異,又由于表演者的高超的專業技能而具有新意。

如朝鮮族舞蹈《農樂舞》為列。農樂舞是最有農耕生活特征的傳統民間舞蹈,起著消除疲勞,慰籍辛勤、加強團結以及號召人們熱愛農耕生活的社會作用的舞蹈。如果舞蹈演員表演《農樂舞》時不知關于它的這些知識,對于它們來說只能是一連串的動作組合,一點感染力都沒有。同時表演《農樂舞》時沒有高超的專業技能也不行的,比如其中的“長鼓舞”是需要表演者身挎長鼓,花樣繁多的鼓點相應成輝,很有技巧,表演進入時,常作連續性的行進旋轉,技術高超的表演。而其中的象帽舞是,手中打著小鼓,跳躍前進,如騰空遙射,如沖鋒向前,又不斷旋繞長纓飛舞。這需要舞蹈演員具備很好的身體協調性和很高的技術,技巧。

因此,高超的專業技能和豐富的文化知識對舞蹈演員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舞蹈演員,只有專業技能和文化知識融合為一,才能把作品的思想生動的深刻的傳達給觀眾。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煤炭資源經濟;低碳轉型;路徑選擇

煤炭資源經濟在目前的中國發展形勢下,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潮流,環境的重要性越來越被擺在重要的位置。人們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全球的氣候變暖,南極的冰川融化等導致了生態的嚴重失衡,低碳的經濟已經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在眾多的國際會議上所有的國家均表明了態度,一定要改變目前的煤炭資源型經濟,尋找綠色、環保的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能源,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我國也明確表態,一定會逐步將煤炭資源經濟縮小化。在我國的“十三五”規劃別聲明:目前煤炭在中國的能源經濟中占據三分之二的位置,到2020年,將煤炭在能源中的比重降低到60%左右。這個決定申明了中國煤炭資源經濟低碳轉型的決心和信心。我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國家,我們的信心也是堅定不移的,因此煤炭資源經濟的低碳轉型成了目前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1.煤炭資源經濟低碳轉型的研究背景及意義

之前的煤炭資源型企業是粗放型的發展,礦井生產出來的煤直接裝車運走,里面的灰分等污染物較多,隨煤炭生產出來的還有矸石等雜物,也是隨意丟棄,到處可。發展低碳經濟并不是要求對碳氧化合物的零排放,而是要求采取措施,比如說生產出來的煤炭可以經過洗煤廠處理降低灰分含量或其它有毒有害物質的含量,也可以在焦化廠等進行深加工處理,最終實現降低碳氧化合物的排放量。另外,對隨煤炭采出的矸石,可以作為個別工程的鋪墊材料,也可以二次消化利用,生產磚塊等,達到最優的合理利用效果。在消耗煤炭的地方,灰分也可以二次利用,生產水泥,或在化工科技園區在灰分當中提取尼龍等化纖原料。以上種種手段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發展低碳經濟,減少碳氧化合物的排放量,使資源利用最大化,達到節支降耗,同時保證對環境的傷害程度降到最低。

環境監測監控體系日趨完善,綠色環保的低碳經濟也逐漸步入正軌。我國的各個方案條例等也逐漸出臺。相應的政策提出:發展決不能以犧牲美好的生態環境為代價。因為煤炭資源型經濟是不可持續發展的,煤炭是化石能源,它的生產和加工過程對地下和地上的生態環境均造成了非常嚴重的破壞。低碳環保的經濟對我們目前的中國是非常大的挑戰,因為我們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較,技術還相對落后,但我們欣然地接受挑戰。因為我們的國家始終堅持任何的發展以人為本的方針政策。低碳經濟的發展浪潮已經到來,而且來勢洶洶,勢不可擋。這是全世界經濟發展的主導方向,只有順應這個發展潮流,我國的經濟才能順利健康地平穩持續發展。發展低碳經濟除了能夠很好的保持生態平衡,而且能夠節支降耗,使僅有的化石能源重復利用,提高利用率,對我國乃至世界經濟體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煤炭資源經濟低碳轉型研究要點

對煤炭資源經濟低碳轉型的研究我們既要立足國內,同時放眼國外,學習他國的先進技術,彌補現在國內的不足,比較學習,促進煤炭資源經濟低碳轉型的順利高效可持續發展。

2.1國外研究

國外的科學家已經形成研究小組,對煤炭的資源經濟低碳轉型從經濟效益和自然環境發面進行深入研究,早在2003年,英國的首相布萊爾就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同時該國的經濟學家和自然科學家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討。

在經濟方面:該國提出要對能源進行充分的利用,挖掘潛在的經濟價值。積極探索尋找低價、易開發、安全的可替代能源,從而減少現在的能源開采支出費用。同時,盡量避免開采化石能源,積極開發新的能源技術和方案。比如,積極地建立風力發電基地,水力發電站,太陽能發電站等。政府在這方面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對符合國家政策的減免相關稅費同時對經濟困難的企業可以及時的給予經濟支持。

在自然環境方面:積極制定政策法規,對各企業等廠礦的碳氧化合物排放量做出明確的要求,呼吁全世界所有國家投入到節能減排的隊伍當中,對個別地方的環境質量跟蹤檢測,發現違法違規現象嚴厲地進行處罰,對積極響應政策的企業等廠礦進行獎勵,積極探索新技術、新工藝,投入新設備,保證周邊環境質量,為大自然的生態平衡保駕護航。

2.2國內研究

自國外的低碳概念引入國內至今,越來越多的人和單位認識到低碳經濟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目前的中國煤炭市場,要想保證企業的長遠發展必須促使企業向低碳經濟轉型。因為現在的中國經濟非同往日,現在的中國煤炭市場持續低迷,煤炭和鋼鐵產能過剩,現在的轉型已經劍在弦上,目前的煤炭市場已經膨脹,產能過大,個別小煤礦不顧安全等條件盲目的進行生產,給人民財產的安全帶來嚴重的威脅,所以煤炭資源經濟的低碳轉型擺在了風口浪尖的位置,這個問題直接關系著企業,甚至國家的長遠發展。

我們要深入研究分析現狀,出臺合適的政策等激勵性機制,深挖內潛,節支降耗。將低碳經濟的概念和政策及時全面的層層傳達,力爭上下全覆蓋。除此之外,要嚴格落實,積極總結經驗教訓,對出現的問題認真分析,對出現問題的企業和人員嚴格責任追究。能夠二次開發利用的資源堅決積極開發利用,積極尋找清潔能源。

目前,我國已經在西部地區建立多處風力發電基地,以此提高我國在電力上的保障性,積極在合適的地方建立太陽能發電站,給予政策性獎勵和補貼,鼓勵企業和個人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發展清潔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保證能源的安全高效利用。優化產業結構,在管理和技術上創新,使煤炭經濟型企業向低碳經濟健康發展。但是,我國的個別地方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個別地方的領導或企業重視程度不夠,依然不顧大趨勢的選擇,盲目地仍然發展煤炭資源型經濟,嚴重制約了我國煤炭資源型經濟低碳轉型的道路。

2.3研究的具體內容

煤炭資源經濟低碳轉型的路徑選擇研究的背景和意義是我們首先要考慮分析的,什么時候開始轉型、怎樣轉型、轉型的更高層次是什么等,都要具體分析和研究。我們首先要分析研究周邊的生態環境問題,究竟煤炭資源經濟對周邊環境又怎樣的破壞我們要搞清楚。要想免除或減輕這種傷害我們為什么要研究低碳轉型。在國家政策方面我們怎樣的爭取支持,怎樣的恰到好處的去實施我們的方案,要把方案具體化,對沒有達到要求的單位和個人應該如何追究。

在現階段的中國,我國的經濟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煤炭依然是我國的基本能源。要想一下全部的舍棄煤炭資源,對我們來說是不能達到的,也是不公平的。因為目前的太陽能、風能、水能、核能等能量還不能滿足我們的需要,但是我們也在積極的探索研究。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所以在能源分配方面,我國的人均占有量還在世界上靠后的位置。另外,目前的煤炭資源型經濟在我們國家屬于“高投入、低產出”,一方面由于我們的技術水平等原因,另一方面我國的地質條件變化較大,礦井下高瓦斯、高溫等自然災害眾多,這些因素不但制約著煤炭的產量,而且給煤炭生產企業職工的安全健康帶來嚴重的威脅,因此,無論從國家長遠發展的層面,還是從人民的財產、健康方面,要想國家的長治久安,發展低碳經濟是必然的趨勢。國有企業要身先士卒,民營企業也要緊跟其后,只要將目前的煤炭資源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企業才能適應市場的需要,健康有序的發展。

篇3

一、總體要求

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能源戰略思想,以及視察時提出“爭當全國能源排頭兵”的重要指示,按照省、市能源革命綜合改革的統一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以能源供給側結構改革為重點,以構建現代能源體系為目標,爭當全省、全市能源革命綜合改革先行縣,實現從“一煤獨大”到“能源革命排頭兵”的歷史性跨越。

二、工作目標

以“綠色引領、改革創新、市場主導、重點突破”為原則,根據全縣資源稟賦、能源發展現狀和優勢,把握能源發展的新機遇,深入開展能源革命綜合改革,在推動煤炭清潔高效開發利用、推動非常規天然氣高質量發展、提升清潔電力發展水平、增強新能源可持續發展能力、構建綠色能源消費體系等方面積極探索并取得突破,率先走出具有特色的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新路。

三、工作任務

(一)啟光2×35萬千瓦低熱值煤發電項目,1#、2#機組分別通過168小時試運轉,試運轉達到預期目標,同時該項目正在辦理相關手續,籌備竣工驗收,爭取今年進入正常商業運營。

(二)持續推進電力市場化進程。進一步支持我縣符合條件的新能源發電企業積極參與市場直接交易,擴大電力市場化交易規模,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

(三)深化清潔低碳用能模式改革。2020年我縣將分別以不同方式推進冬季清潔取暖,目前已制定2020年冬季清潔取暖方案,下一步將進入實施階段。

(四)做強“新能源”產業。加快綠色能源供給體系建設,目前正在和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洽談在縣境內的光伏項目,已完成考察測繪,正在進行評估,如能達成協議,預計今年將進行施工建設。

(五)積極有序化解煤炭過剩產能,力爭在“十四五”期間去產能200萬噸/年。關閉退出60萬噸以下煤礦,全縣煤礦單井產能達60萬噸/年。

(六)積極推進煤炭產業優化升級。大力發展先進產能,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加快推進技改提能項目建設,努力為煤炭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新動力,全面提升我縣煤礦先進產能占比,在“十四五”期間優質產能占比達到60%以上。在安全高效礦井方面,全面提升我縣煤炭工業安全高效礦井先進產能占比,在“十四五”期間,全縣煤炭工業安全高效特級礦井達到70%。

(七)加快煤礦智能化改造。大力推進煤炭“減”、“優”、“綠”發展,促進綠色、智能化開采應用創新和技術融合,高標準推動煤炭綠色、智能化開采試點,全面推動煤炭工業的轉型升級,加快煤礦智能化礦井改造,推動煤機裝備產業向智能化、高端化發展。

(八)積極推進煤炭綠色開采即“矸石返井、充填開采、保水開采、煤與瓦斯共采”等綠色開采試點。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機制

成立縣能源局“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工作領導組,指導協調相關重大事項。各股室要高度重視、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深入理解加快推動能源革命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切實負起責任,密切協調配合,強化信息共享,形成強大合力,抓好工作落實,確保完成各項任務。

(二)加強宣傳引導

縣能源局各股室要加大宣傳力度,做好政策解讀,大力營造開展能源革命的良好氛圍,傳遞有利于加快能源革命的好聲音和正能量,推動形成社會共識和自覺意識,不斷把能源革命向縱深推進。

篇4

新能源商機

任東明分析說,中國現在整體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占不到10%,這意味著還有很大的投資空間,電網是一方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設備研發是另一方面,還有一塊比較容易忽略的地方,就是新能源風電轉換的檢測設備。這是目前中國還沒有建立起來的一個產業。面對機會選擇,任東明強調,有關融資、設計、技術、人員的風險,企業一定要首先自我評估,上下游配套,做好足夠的心理預測,才能更好地把握行業前景,也才能更有針對地引進國外投資。

在新能源的投資看點上,史利民進一步補充說,除了各國對風電的持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太陽能熱水器也是很多企業可以繼續進入的領域。史利民告訴記者,中國的太陽能熱水器年生產能力達到2300萬平方米,使用量達到1.2億平方米,是世界上使用面積最大的。同時,中國還是世界第一大光伏電池的生產國,光伏電池年生產能力達到100萬千瓦。這些都為新能源的開發投資孕育了很大商機。

投資利好

山東東營國際新能源基地目前正在如火如荼的投建之中。今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海南廳,山東省東營市人民政府與羅蘭?貝格國際管理咨詢(上海)有限公司簽署了東營國際新能源產品及裝備制造基地策劃協議,標志著黃河三角洲新能源開發計劃進入正式實施階段。

東營經濟開發區投資促進中心的王克強認為,東營市風能、太陽能、海洋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資源豐富。近年來,東營市以東營經濟開發區為主體,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機大背景下,投資熱情依然不減。王克強高興地告訴記者,東營新能源現在的訂單已經接到幾年以后了,發展態勢良好,目前沒有感到任何的經濟壓力。這除了和東營地處黃河三角洲中心的優越地理位置相關之外,還因為新能源投資是目前最活躍的產業。

王克強告訴記者,現在的新能源投資正面臨一個很大機遇。一方面國家拉動內需的政策鼓勵,一方面綠色GDP增長的需要,還有隨著新能源產業鏈的逐漸完善,來自原材料、人力成本的投資成本總額都會有一個預期的下降,這些都是吸引投資的利好因素。

兩位數上升

新能源投資開發帶來產業轉型升級,這對投資商的回報十分巨大。隨著各國對新能源支持力度的加大,未來新能源產業在進入規模性生產后將帶來價格的下降,與高價的石油天然氣等常規能源相比,也將更具競爭力。

歐洲新能源委員會政策官員稱,全球新能源市場到2050年可以增加兩位數,代替當今礦石燃料工業規模。由于經濟規模,新能源如選址好的風能已經能與常規能源競爭。從2015年往后,他們可以確定各個行業的新能源將會成為最有效能源。這些都極大刺激著投資商們從事新能源領域的投資欲望。

篇5

在我國工業經濟發展中,節能減排、資源環境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十一五”時期,國家把節能減排作為經濟發展的約束性指標。五年以來,無論是理念,還是實踐,或是政策制定,乃至最終成績,可以說,節能減排工作是富有成效的。

工業轉型升級的內推力

節能減排是工業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十二五”期間,工業發展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推動轉型升級,而轉型升級的重要標志就是節能減排,資源環境約束是衡量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內容。因此在“十二五”期間,我們要用節能減排來推動工業轉型升級,這不僅僅是一個約束性指標的要求,而應該從工業發展的內在規律出發,結合國際和國內的形勢來分析,將節能減排看做是工業經濟發展的需要。

從國際來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后,世界各國開始發展以節能環保為特色的新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并將其作為扭轉經濟下滑的重要戰略選擇。但我認為這是各國一時的權宜之計,更多反映了國際產業發展的趨勢,是世界各國在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的形勢下做出的選擇。

此外,近年來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呈現非常明顯的傾向,即以能耗、物耗,包括碳排放標準在內的綠色環保技術作為保護政策。如今這些措施正在或已經成為某些國家在貿易政策上的主要出發點。因此,在這種環境下,對于我國工業來說,節能減排是適應國際競爭的必然選擇。

從國內來看,資源環境約束越來越強化。雖然“十一五”期間我國的節能減排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能源消耗與能源供給之間的矛盾愈發突出,環境保護壓力不斷加大。因此,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把視角放大到人類可持續發展、中華民族可持續發展的層面,看待節能減排的極端重要性。

從工業發展自身來看,“十一五”末工業在全社會中所占能源比重比“十一五”初不降反升。另外,我國工業結構偏重特征明顯,重化工業特別雖高消耗行業在工業的比重也在上升,這兩個上升的趨勢,既反映了我國工業化發展的階段特征,同時也反映我國工業節能減排的潛力。這種情況下,我國工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把節能減排當作工業發展自身的一種內在需要。

協調三種關系

推進工業節能減排,需要處理好幾個關系。

首先是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十一五”期間,我國把節能減排作為約束性指標,約束的責任主體是地方政府,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財力,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政策。但如果工業發展要走節能減排,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單純依靠政府是不夠的,因為雖然政府的作用是有力的,但是它同時也是有限的。而市場的作用是廣闊的、無限的,因此我國必須要把推動節能減排的約束性指標的壓力,轉換成工業領域內工業企業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在國家政策引導下更多地依靠市場主體的辦法來實現節能減排。只有這樣,節能減排才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才能建立節能減排的長效機制。

其次是約束性指標與發展的關系。實際上,約束性指標對工業發展做出了一些限制,但不能否認,我國處在工業化發展的中期階段,城鎮化、工業化任務還很重,我國要實現穩中求進,尤其是在當前工業化發展階段,東西部差距很大,產業轉移迅速,產業結構不合理,重化工比重非常突出,這些必然要求我國要在發展和節能減排之間做出平衡。在發展高能源、高排放、資源型的產業當中,把節能減排放在突出位置,用更高的標準約束這些產業,來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

再次是自身的節能減排和為全社會服務的關系。國家確定了單位GDP的能源排放指標,包括碳指標。工業作為節能減排重點領域,應該率先為國家的約束性指標做出貢獻。比如,工業已經占到社會能源消耗的70%以上,排放二氧化硫占80%以上,因此,工業節能減排首當其沖。

工業是為全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的主要力量。隨著城市化發展,交通、建筑也在快速增長,全社會的節能減排都依賴于工業節能減排的技術、產品、裝備和服務。所以,在做好自身節能減排的同時,還要大力開發節能技術、產品,以及減排的技術裝備,為工業、交通、建筑,甚至整個社會的節能減排提供技術裝備支撐,提品和技術服務。

節能減排的未來

2012年及“十二”五期間,推動工業節能減排需要采取一些重要措施。

第一,做好規劃的落實。工業領域節能減排已經出臺了很多規劃,如果認為節能減排是工業發展的內在要求,那么編制并落實這些規劃,僅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各個地方、各個行業能結合國家政策規劃的要求,做好各自在未來五年中可以推動節能減排的實施規劃和戰略。當節能減排成為企業的發展戰略,或融入發展戰略,才能落實到發展的每一步計劃,節能減排才會有真正的基礎,節能減排才能實現長久的發展機制,而這種機制并不單純靠政府來推動,而是應該依靠企業的觀念和行動。

第二,牢牢抓住技術進步這條主線,推動科技對節能減排的支撐。無論是產業發展,還是政策支持,抑或企業最終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實現轉型升級,都要靠科技進步。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門需要篩選重大節能減排的關鍵共性技術,向社會。對已經開發出來的先進、適用的節能減排技術開展示范。另一方面,用先進、有效的節能減排技術,對現有的生產能力進行改造,這是實施節能減排最有效的一個途徑。

第三,要發揮節能環保標準對節能減排的促進作用,這是構建政府引導下市場機制的一個重要方面。在節能減排工作的推動過程中,如何發揮標準作用,至少包含三個方面,一是完善節能環保標準體系,現在還有很多標準沒有建立,比如戰略性新興產業。二是要不停地通過標準的提升來引導企業開發技術,引導企業運用技術。當一定比例比如30%的企業能夠應用某項節能減排技術時,我們就要考慮研究,在未來兩三年內,是否要把這個技術變成標準。之后要用淘汰落后的辦法,把達不到要求的企業從市場上淘汰。

總體來說,要發揮標準的引領和支撐作用,用建立標準的辦法來鼓勵先進的企業不斷開發利用先進的技術,同時對落后的企業進行監督,給企業充分進行技術改造的時間,超過期間,就要對達不到標準的企業采取淘汰的做法。這就是標準所起到的作用。

第四,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這是國家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節能環保產業是我國“十二五”時期,乃至未來相當長的時期最急需、最有前景、最值得發展的新興產業之一。當前國外把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構建未來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支撐,這對我國既提出了競爭要求,又提供了市場空間。我們要充分利用國家約束性指標和政策所帶來的巨大的市場需求,加大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產品的研發應用,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從研發、制造、工程服務等延伸產業鏈,加快產業的發展。

篇6

面對上述發展形勢,再加上石油企業所面臨的“油價低迷、技術難度加大、勘探和采油成本增大”等困難,這都要求石油企業主動適應經濟發展形勢和市場需求,主動推進企業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以實現降本增效、提質增效,在新常態的經濟形勢下,克服外界困難,增強內部競爭力,實現新的跨越式發展。

一、石油企業創新發展與戰略轉型的現狀

自2014年“新常態”一詞出現以來,社會上掀起了對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狀態重新認識的熱潮。隨著我國經濟體量的不斷擴大,經濟增長速度逐步減緩,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而避免經濟“硬著陸”的唯一出路就是促進經濟體系向現代化轉變,實現經濟的戰略轉型升級。

石油產業作為經濟體中的基礎性產業,其在新常態下戰略轉型升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石油企業作為石油產業的組成單位,更要重視新形勢下的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從而有效應對變幻莫測的內外部形勢。

在創新發展方面,石油企業都做出了積極應對。中國石化一貫重視科技創新對主營業務的支撐作用。2014年中國石化斬獲國家科學技術獎12項,其中一等獎4項、二等獎8項;申請國內外專利4968件,獲得國內外專利授權3011件;獲中國專利金獎1項。中國石油也積極踐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上游業務領域將持續攻關頁巖油氣勘探開發技術,提升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及提高采收率技術,推動上游增儲上產。同時,強化生物質燃料、重質油加工、清潔油品生產等技術攻關,推動油品質量升級。

在轉型升級上,石油企業也都在根據自身特點,在提質增效、新產品研發、差異化競爭方面提出許多有效措施,并分別制定了十三五發展規劃。數據顯示,2015年,在極端低油價的大環境下,國內三大石油公司及其下屬的大部分企業都實現了盈利。尤其是合成材料、專用化學品、精細化學品等石油企業行業增加值增速明顯高于其他行業,顯示結構優化步伐在加快。煉油行業的產能過剩調整也在穩步推進。

在加快技術創新的同時,石油企業也在通過多種渠道來加快推進產業升級,提升企業發展質量,例如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中國石油以“互聯網+”踐行創新發展戰略,加快和騰訊、阿里巴巴、華為等互聯網企業的合作,推動央企深化改革和油氣行業轉型升級。不久前,中國石油與阿里巴巴、螞蟻金服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立足互聯網平臺,在阿里云、電子地圖、互聯網汽車、天貓、菜鳥物流,以及中國石油掌上營業廳、互聯網支付、電子加油卡、互聯網金融、會員共享和積分互換、聯合營銷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

還有,在運行體制機制方面,石油企業也在推進深化改革。已經上報國務院的《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有望放寬油氣全產業鏈市場準入,核心內容指向上游放開、管網分離和價格機制改革。同時,“十三五”時期,油氣產業的上中下游各主要環節都將進行市場化改革,最終形成市場化的定價機制。油氣勘探開發資質的條件限制有望放寬,并且計劃實行礦權招投標制度,從申請在先改為競爭性出讓,嚴格執行油氣探礦權退出機制,建立油氣礦權流轉和儲量轉讓制度,最大限度地提升民營及其他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使市場價格更加反映市場,使資源得到更好配置。

二、石油企業創新發展與戰略轉型的路徑選擇

結合當前的發展形勢,石油企業需要加快實施創新發展戰略,著力推進戰略轉型和產業升級,全面提升發展質量和水平。

(一)產業鏈條升級

對我國石油企業而言,產業鏈的延伸和升級迫在眉睫。目前,石油企業產能明顯過剩,國際原油價格也在不斷下跌,新能源的運用日益廣泛,隱隱有要取代化石能源之勢,這就迫使石油企業加快推進產業鏈條升級。

產業鏈條的升級包括兩個方面:價值鏈的延伸和上下游產業的發展。這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作用,才能健康有序地進行產業鏈條的延伸和發展。石油企業的上游產業主要指原油的開采,這方面石油企業可以發展的方向是對原油開采行業和開采設備制造行業的延伸,可拓展的范圍不大。但石油企業的下游行業卻十分豐富,包括各種石油制成品的加工制造行業。石油企業之所以需要發展上下游產業,主要是因為要降低成本,形成規模經濟。當前,我國石油領域還未完全對民資放開,企業基本上都是國有企業,而國有企業的低效率和高昂的交易成本在學術界是有共識的。因而為了從外部降低交易成本,將上下游企業合并到一個企業體系下是很有必要的,這樣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還可以增強石油企業的盈利能力。

延伸產業鏈條的關鍵在于抓住產業鏈條中的節點,如研發、設計、物流、營銷等等。因而,石油企業要抓住時機,加強自己的研發創新能力,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創新,更重要的是在管理營銷方面進行創新。我國石油企業一直是腐敗的重災區,而且自恃為國有壟斷企業而不注重其營銷,其管理水平的低下和營銷手段的匱乏有目共睹。為解決國有企業的這些問題,我國最近提出混合所有制的解決策略,允許民營資本進入國有企業,為國有企業帶來新鮮的血液。石油企業戰略轉型升級的關鍵在于在引進資本的同時,積極引進和學習民營企業的管理方法和營銷手段,從而改變石油企業的形象,全面提升石油企業的競爭力。

(二)實施“互聯網+”

在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市場中的企業采用互聯網時代下的新理念、新技術而取得成功的例子數不勝數,更多的企業則是利用互聯網技術來促進信息溝通、降低企業內部交易成本、拓寬企業營銷渠道等等。總而言之,互聯網技術改變了當今商業的發展模式,不學習就會被市場所淘汰。

對我國石油企業而言,互聯網技術的興起無疑為其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在降低內部交易成本方面,互聯網技術的引進使得企業的管理方法為之一變。企業內部網絡的建設和網絡績效管理方法的推行對繼續管理創新的中國石油企業而言無疑提供了一個極有價值的改革選項。在對外營銷方面,互聯網技術則為石油企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天地。在大數據應用日益廣泛的當下,對大數據的分析可以使石油企業更加準確地確定自己的消費者群體,并且可以有效地分析潛在的客戶群體,為石油企業鞏固和拓寬市場提供依據和幫助。在鎖定客戶群體之后,更重要的是使客戶群體不流失、增強客戶黏性,而增強客戶黏性的關鍵在于實行平臺戰略。手機作為便攜的網絡終端平臺,早成為各大企業競相搶占的市場,石油企業完全可以開發自己的App軟件,進一步加強企業自身與客戶之間的聯系,使兩者的溝通渠道更加暢通,積極解決客戶反映的問題,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在產品營銷方面,互聯網為石油企業的營銷提供了更多的手段:APP上的推送新聞、公眾號上的消息推送等等,都是極有效率的營銷手段。并且相對于傳統的營銷方式來說,互聯網上的營銷成本更為低廉。

互聯網發展到目前階段,“物聯網”的概念逐漸成熟,不少網絡公司如阿里巴巴、京東等都對物聯網的建設投入了極大的成本。石油企業雖然并不像網絡公司那般依賴互聯網,但物聯網的發展無疑能為石油企業的發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石油屬于大宗商品,如何將大宗商品與分散的客戶相匹配并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商品配送到所需的客戶手中無疑是個挑戰。然而物聯網這一概念的出現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思路。通過互聯網平臺將石油商品的生產、加工、儲存、運輸的一系列節點整合起來,再通過網絡上獲取的信息進行統一的調配,將大大縮減原來的程序,使客戶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所需的商品。對龐大的石油企業而言,建立完善的物聯網體系肯定需要花費大量的成本,但物聯網體系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所在,中國石油企業需要具備長遠的目光,為未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互聯網技術對石油企業而言是一座礦山,可以從中發掘出的價值數不勝數,正因如此,石油企業才更應該抓住機遇,憑借自身擁有的壟斷地位和政府無條件扶持的優勢,在最短的時間內建立起完善的互聯網管理發展體系,增強自身企業競爭力。

(三)發展新能源

隨著科技的發展,新能源的應用日益廣泛。傳統化石能源由于污染的原因在世界范圍內受到人們的批評,相較而言,新能源因為其環保的特點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喜愛。但實際情況要更復雜,一方面是新能源的崛起,新的能源開采技術(如頁巖油氣開采)技術不斷出現,另一方面是傳統石油輸出國對石油產量的控制,使得新舊能源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最明顯的就是中東石油輸出國家和美國頁巖油氣開發公司的競爭。石油價格在經歷了不久前一系列頁巖油氣開發技術突破消息的打擊下直線下降,使世界范圍內不少石油企業經歷了寒冬。但無論石油的市場表現如何,都無法阻擋新能源開發技術的不斷創新。當前,綠色低碳環保正逐漸成為能源消費的新趨勢。石油企業要加快天然氣業務的發展,按照國家要求推進油品的質量升級,結合實際發展生物質燃油等業務,成為可再生能源發展的伙伴。樹立起綠色發展的企業品牌形象,從而與偏好低碳綠色的新一代能源消費者更好地銜接。

更重要的是,石油企業要著眼于發展新能源。雖然短時間內石油依舊是能源方面的霸主,但沒有人認為世界會一直需要石油。如同《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寫到的那樣,新的能源將帶來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石油企業應具備長遠的眼光,積極探索石油衍生品的應用技術,保持石油能源應用的可持續性。而要做到這一點,技術創新無疑至關重要。任何新產品的產生都是技術創新的結果,更何況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石油企業要積極探索石油制成品的新的應用方向,或是開發以石油產品為原料的新產品。更重要的是要積極發展新能源部門,把握住時代的先機,才能不為時代所淘汰。

(四)合理的市場化

我國的石油行業一直是國家壟斷行業,石油價格也不是由市場調節,因而石油價格很少下降,石油行業效率低下,腐敗問題嚴重。這些問題一直以來飽受社會各界的詬病。而解決這些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將石油行業市場化,打破國有石油企業的壟斷,允許私人資本進入石油行業,促進石油行業的競爭。

目前,國家推行國有企業新一輪改革,主要的戰略是推行混合所有制,允許民營資本進入公有制企業。國家的戰略用意無疑是好的,但單純的引進外來資本只是改變了企業的所有結構,并不是對國有企業進行真正的改革。真正重要的是要讓國有企業學習引進民營企業的管理技術,使國家放棄對企業的控制權,將國有企業排除在行政體制之外,做到真正的“政企分離”,將企業的日常經營權交予職業經理人。當然,政府應打破石油行業的壟斷,允許私營企業進入。對于這種戰略資源,只需進行完善的監管即可,無需由政府控制。政府以資源重要性為由進行行業控制只是政府的一廂情愿而已,完全不具有實際的說服力,顯示結果更是糟糕。“三桶油”成為公眾的眾矢之的就是證據。

篇7

關鍵詞:低碳經濟;中小型企業;轉型升級

近年來,全球氣候的不斷變暖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而造成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企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引起的。因此,全世界都開始高度重視全球氣候變化的情況,為了避免氣候變暖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造成威脅,低碳經濟理念的提出希望能降低世界各國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減少能源與資源的消耗,有效降低溫室氣體與污染物的排放量,將經濟發展轉變成為低碳經濟發展,把人們的生活也轉變成為低碳生活。

一、低碳經濟發展概述

低碳經濟的概念最早在英國提出,但是至今為止關于低碳經濟的定義卻依舊沒有一個具體的解釋。通常來說,對低碳經濟的解釋可分為三種情況:溫室氣體排放增長的速度低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速度;零排放;降低碳的排放量。雖然社會各界對于低碳經濟的定義有著很多的說法,但是,從總體上來說,低碳經濟主要是指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通過進行技術、制度創新、新能源開發以及產業轉型升級等方式,降低企業煤炭、石油等能源的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達到經濟與生態和諧發展的目的。從本質上講,低碳經濟就是將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轉變成為碳經濟發展模式,以達到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當前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已經受到各國政府的高度關注,全世界的專家和學者開始對低碳經濟進行深入的研究與關注,到目前為止,研究的方向主要是溫室氣體的排放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低碳經濟的激勵制度、低碳經濟具體的發展路徑以及低碳經濟在各個國家的發展進程等。近年來,中國緊跟時展的腳步,也開始關注低碳經濟方面的研究,在國內大力提倡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發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我國的相關人員,對低碳經濟的內涵、碳市場、實現路徑、碳稅、國外低碳經濟的發展經驗以及國內低碳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有:2005年,莊貴陽發表的《我國經濟低碳發展的途徑與潛力分析》,2009年,潘家華發表的《怎樣發展中國的低碳經濟》以及2010年樊綱等人發表的《走向低碳發展:中國與世界》等。這幾篇文章都對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進行了詳細的說明與研究,并提出了低碳經濟模式的本質內涵與未來發展趨勢。

二、低碳經濟條件下我國中小企業轉型升級面臨的問題

1.經營理念落后與資金缺乏,降低了企業轉型升級的主動性

對國內大部分的中小型企業而言,企業規模相對較小、資金少以及力量相對薄弱等特點,為了企業能夠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就必須縮短企業生產的周期,以確保投入的資金能在最短的時間得到收益,才能確保企業的資金鏈能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行,由于長期受到管中運營觀念的影響,有些中小型企業管理人員的目光不夠長遠,難以為企業制定出長遠的發展目標,資金投入也都以短期投入為主。但就實際情況而言,中小型企業向低碳方向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就像是一項資本性的支出,投入資金數額比較大,并且在短時間內不會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屬于一個高投入、長收益的投資項目,這一特點讓我國很多的中小企業都不愿意向低碳經濟轉型,降低了中小型企業向低碳經濟轉型升級的積極性。

2.低碳轉型升級投入成本過大,中小型企業無法接受

企業的轉型升級,就是對企業內部所有設備進行更新,置換企業內部的員工或進行再次培訓。尤其是對低碳經濟發展環境下的中小企業而言,對企業設備上進行置換或更新時,置位的設備必須能滿足高水平生產的要求,也要達到低碳排放的相關標準,做到企業發展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在員工方面首先要讓轉型后的員工能更好地適應新設備和新崗位的實際需求,還應該提高企業員工環保、低碳意識,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3.專業人才缺乏、技術創新能力較低,行業起步太晚

在我國大部分的中小型企業中,專業技術人員在全體員工中占的比例非常小,專業人才比較缺乏,創新能力也非常薄弱,這一情況對中小企業的低碳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制約,成為中小型企業無法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國際上普遍認為:一個企業如是在技術開發上的投入資金在該企業的總銷售額中占到了1%,那么該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將非常困難,如果占了銷售額的2%,只能維持正常發展,只有點到了5%以上,企業才具備一定的市場競爭能力。但就目前而言,我國大多數的中小企業,都沒有設置相應的開發經費,就算有,也占不到整個企業總銷售額中的1%,專門的研發部門更是缺乏,因此,投入低、技術創新能力低等因素都嚴重阻礙了我國中小企業向低碳經濟的轉型和發展。

三、低碳經濟條件下國內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對策

1.轉變傳統經營理念,提高企業低碳轉型的主動性

國內的中小企業,如果想要完成低碳轉型,就需要轉變原有的經營理念,強調低碳經濟發展的發展戰略。企業的管理層應該更新自己的發展理念,明確企業的戰略發展目標,全面掌握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為企業制定一個長期的戰略發展目標,充分了解低碳轉型投資成本雖然比較高,但是卻能為企業帶來長久的經濟收益,堅持以積極、主動的態度進行企業低碳轉型升組,努力朝企業低碳經濟目標發展。

2.抓住低碳經濟關鍵點,占領市場,拓展企業的資金來源

低碳經濟發展,強調的是新能源產業和環境和諧發展,我國的中小企業想要在這個低碳經濟時代長遠、穩定的發展,就面要抓住低碳經濟發展的制高點,提升企業的競爭能力,優先搶點低碳經濟商品市場。如面對當前制造行業相對飽和的狀態,我國的中小企業就需要開辟出一條全新的發展途徑,在現存生產水平條件下,往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方向發展。另外,為了促進行中小型企業順利的低碳經濟轉型升級,走可持持續發展道路,中小企業就必須不斷拓展企業的資金來源,擴大企業的融資方式,確保有充足的資金為企業的轉型升級提供資金保障。如,采用中小型合并企業的方式擴展企業規模,抓住低碳經濟的增長關鍵點,依據關鍵點制定出合理的發展計劃,提升企業借債的能力等[2]。

3.確保轉型步伐的穩定,對企業轉型的成本進行嚴格的控制

轉型成本是所有企業進行轉型升級必不可少的投入,尤其是對力量薄弱且資金缺乏的中小型企業而言,控制好轉型的步伐至關重要,轉型升級應該有計劃的順利開展。企業應該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不但要確保企業具備足夠的收入來源,對企業進行分層轉型,先對企業的生產設備進行更新,對一些陳舊的設備進行及時的更新處理。例如,企業可采用融資方式,租入更多的新型設備,對財務分配情況進行正確的把握,緩解企業的財務壓力,對企業轉型的成本進行科學、合理的控制。

4.加強人才培養,創新生產技術,構建低碳經濟發展機制

人才與技術是中小企業向低碳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性因素,在人才方面,企業需要加強低碳經濟的宣傳力度,吸收更多優秀的技術、管理人才進入企業。在企業構建相關的激勵機制,激發企業所有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和創新意識,為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此外,還需要加強企業內部員工的培訓,大力提升員工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確保企業員工能適應低碳經濟條件下企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就技術方而來說,中小型企業需建立一套全新的創新機制,加大技術研發的資金投入,注重低碳技術的研發,讓企業由傳統的生產型轉變為技術型,把技術創新與企業生產的實際需求有效的結合起來,為中小型企業的低碳轉型升級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術保障。

四、結語

在低碳經濟條件下,我國的中小型企業應該對世界各國低碳經濟轉型成功的經驗進行合理借鑒,依據國內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注重環境友好型產業的發展,加強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與互動,推動我國綠色商業的發展。此外,中小企業還應該提倡低碳技術的研發,了解人們的消費模式,創造更多的低碳產品,推廣低碳經濟、低碳生活觀念,促進我國的企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鄂湘,楊亦民.低碳經濟背景下的中小企業轉型升級[J].經營管理,2013(20).

篇8

低碳是指較低或更低的溫室氣體(主要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排放。而隨著“低碳”一詞逐漸成為人們的生活理念,“低碳經濟”也漸漸出現在國際貿易活動中。低碳經濟(Low-carboneconomy)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主要基礎理念的經濟模式,低碳經濟的實質是充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同時開發新的清潔能源,例如風能、太陽能等。低碳經濟是能源技術、制度的創新和人們對于社會發展觀念的根本性的轉變。

2.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

2.1發展低碳經濟是應對氣候變化的現實選擇有關資料顯示,由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增加,在過去100年里,全球地面平均溫度大約已升高了0.3—0.6攝氏度,全球海平面有明顯上升,沿海地區和島嶼國家的居民的生活受到嚴重威脅;許多動物瀕臨滅絕;同時,農作物的生長受到嚴重影響。有學者稱全球變暖會成為下個世紀影響人類生活的重要因素,發展低碳經濟刻不容緩。

2.2發展低碳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第二次工業革命至今的一百多年來,全球的工業化進程發展迅速,長期以來,以煤炭為主要核心能源的消費結構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直接導致了全球氣溫上升,并引發了許多的氣候問題。至今,這些不可再生的能源已經越來越少,據預測,全球的石油還能開采40年左右,而煤炭還能開采200年左右。因此,尋找新的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發展低碳化的國際貿易,是緩解全球氣候變暖、實現節能減排的重要手段,也是各國實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2.3發展低碳經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自“低碳經濟”一詞提出后,各國都在積極開展低碳活動,發展低碳經濟。英、日等國斥巨資開發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并在潮汐能、水能、地熱能等新能源上大力開展研究工作,以減低對傳統能源的依賴,同時,這些國家業限制或禁止了一些高能耗產品的發展。美國2007年出臺的《低碳經濟法案》中提出了創建低碳經濟的10步計劃,對一些可再生能源項目實施優惠政策。近年來,許多發達國家,如加拿大、法國等都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努力,而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也在努力實行節能減排,向國際發展主流趨勢靠攏。

3.低碳經濟對機電產品發展帶來的機遇

發展“低碳經濟”對于機電產品的出口企業來說,也是不可多得的機遇,它不僅可以實現保護環境的客觀需求,還能為自身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

3.1企業轉型所帶來的經濟收益根據國際制冷學會的數據統計,在全球的電力消耗中,空調占有較大的比重,因此,對空調實行節能減排是“低碳之路”的重要舉措。針對這一現狀,海爾推出了業界唯一的熱水空調,這是空氣能熱水和空調合為一體的技術創新,也引領了行業的技術升級和未來發展。相對于傳統意義上的空調,海爾熱水空調能對空調在工作時產生的廢棄能源進行重復利用,滿足空調制冷制熱、熱水、干衣、地暖等多重需求,大大增加了能源的利用率。數據顯示,使用海爾熱水空調所帶來的能效收益,將會提高80%以上。除了家電行業,汽車等其他機電設備也開始探索低碳之路,并于2008年開始了對汽車零部件的再制造試點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歐盟等國家貿易壁壘的積極影響歐盟是世界上環保意識意識最強、貿易壁壘最多的地區。近年來,歐盟等國家針對低碳環保而增設的貿易壁壘層出不窮,其目的就是限制產品的進口,為此,中國機電產品的出口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然而,這些新的指令也給我國的機電行業帶來了積極地影響。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迫使那些技術落后、不符合要求的出口企業不得不進行技術創新,提高其產品的技術和安全性,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推動了我國機電產品向國際化標準靠近。

3.3政府給予企業大力支持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間,我國政府對于符合節能標準的空調、冰箱、平板電視、洗衣機、熱水器等高效節能產品,實行以舊換新的財政補貼。許多家電企業都抓住了此次機遇,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提高了自身的銷售業績,也開拓了更大的市場。

4.低碳經濟背景下機電產品發展面臨的挑戰

在享受低碳轉型所帶來的各種收益之前,企業首先要面臨的是許多在轉型道路的挑戰,無論是從企業自身、員工們的思想上、技術等方面,都要有巨大的轉變和全新的理念,才能使得企業能夠立足長久。

4.1經營理念和經營方式有待改變首先,機電企業要轉變其對外貿易的方式,不再是單一的加工貿易和間接貿易。企業要在目標市場上的建立自己的銷售機構,或與國外的銷售商建立合作關系。其次,企業要改變其低價銷售的國際競爭策略,創建自主品牌。在國際市場上建立自己的品牌和企業形象,以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4.2自主創新力有待提高目前,我國向“低碳”轉型的最大問題是企業科技水平落后,技術研發能力有限,由于能力和費用的限制,我國的機電企業的技術創新往往只能偏重于短期的經濟效益,而一些核心的技術都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這些都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機電產品的長期發展。

篇9

關鍵詞:浙江制造業;低碳轉型;清潔能源

一、引言

節能環保、低碳經濟作為近年來國內外倍受關注的話題,也是浙江制造企業走出傳統制造業向創造業轉型的導航。盡管國家及各級政府都積極出臺各種綠色環保政策與能源對策,努力推進低碳技術的開發利用,但現實情況并不樂觀。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浙江制造企業對于開展低碳行動的積極性并不高,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要實現低碳轉型,單純依靠政府推動,制造企業自身缺乏動力是行不通的,最后只會空喊口號,企業所作所為也只是虛有其表地應付,或者只是紙上談兵,沒有實際行動。當下浙江制造企業對于低碳轉型的真實想法、動力情況及主要問題等,通過調研可以一探究竟。

二、調查方法和數據統計分析

為了解浙江制造企業低碳轉型的現實情況,本文選取了2012年6~8月浙江省四個市的部分制造企業進行了調查,其中包括湖州、杭州、寧波、嘉興。

(一)樣本情況及調查方法

四個市匯聚的各個制造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且民營企業居多,此次選擇四個市的龍頭企業作為調研對象,每個市選取3家,共12家企業。調研采取問卷及訪談結合的方式進行,在各企業人力資源部的協助下,合計發放600份問卷,要求各企業負責人、部門主管,生產技術人員及部分員工填寫,訪談則選取各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1~2名開展。本研究得到大部分企業人員的配合,共回收有效問卷479份。

(二)數據統計及分析

從收回的有效問卷的統計情況及訪談結果來看,承認該企業有污染或能耗問題的接近90%,認為污染程度屬于中等,能耗級別屬于較高。僅有不到5%的企業制定了明確的節能減排目標,沒有一個制造企業業績評價指標里涵蓋企業低碳能力,極大多數都只關注盈利能力、償債能力、創新及發展潛力。

對樣本的調查結果如圖1所示,制造企業對與控制污染及能耗的關注主要動力來源于“獲取競爭優勢及經濟利益”、“企業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其次為“應對監管機構”,“維護企業聲譽”方面的影響不大。

從圖2浙江制造企業低碳轉型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來看,資金投入過大、技術研發能力受限及缺乏低碳方面的專家指導是制造企業主要擔心的問題。此外,即使有能力研發,有專家蒞臨指導,企業仍然擔心研發成本和專家報酬的增加會導致企業利潤的減少。政策法規欠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制造企業的低碳轉型,一方面,企業低碳轉型得到政府的補貼扶持較少;另一方面,沒有法律法規約束企業轉型。企業在國內開展業務時遇到綠色、環保及低碳標準限制的情況較少,而出口銷售遇阻的情勢也不嚴峻,如雖然英國征收氣候變化稅,但是國內制造業出口受此稅收影響的程度不大,導致企業一方面缺乏轉型動力,另一方面即便想轉型也得不到相關支持。浙江制造企業對宣傳力度不足問題的擔憂相對較少。

在21個影響浙江制造企業低碳轉型意愿的因素中,89.3%的企業員工認為:其一,企業高層管理者的年齡、接受教育的程度和對低碳經濟的認識程度對企業低碳轉型起到最直接的影響;其二,企業的所有制類型、入行時間及行業特征等因素的影響不大,企業現有的生產技術、R&D投入能力、引進低碳技術的途徑和成本及企業的經濟利益是影響企業低碳轉型的重要內因。從經濟角度出發考慮發展低碳經濟是企業低碳轉型最重要的動力來源。近年來,國際貿易中發達國家不斷用各種綠色貿易壁壘保護本國工業,我國制造企業則受此影響極為嚴重,這種綠色環保貿易體系使得低碳企業具有了競爭優勢從而獲得較高收益,而非低碳企業貿易受阻,經濟利益削減。因此,出于經濟方面的考慮,制造企業向低碳經濟轉型日益增多。此外,企業的銷售規模、營銷手段、企業文化及社會責任意識對企業低碳轉型意愿的影響相對比較重要。企業經營者及員工作為社會公眾的一份子,與其他人一樣對節能環保的意識不斷增強,但是作為企業的主體,這種環保意識與行動與其說是出于社會責任感,不如說是商場上的競爭戰略。外因方面,首先,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和市場對產品類型的需求因素的影響很重要。滿足消費市場是企業改革的最初動力,也是制造企業一直以來的經營宗旨,以市場導向作為企業的發展方向是企業唯一的生存法則。其次,政府對低碳企業的政策獎勵、政府的監管力度和懲罰力度、政府強制性政策安排、當前產業結構調整的宏觀形勢及社會輿論的壓力也比較重要。應特別發揮政府方面的影響,充分發揮監管作用,采取各種手段,如經濟手段、行政和法律手段及宣傳手段來干預企業低碳經營戰略,使產業宏觀形勢上趨于走低碳轉型之路。

三、調研結論

此次調研以浙江省四個市為研究對象,四個市中又以12家企業為主要研究樣本,雖然樣本范圍較小,不具備普遍性,不能代替整個浙江省的全部制造企業,但是同樣可以從中獲取有價值、有意義的發現。首先,制造企業越來越多關注低碳轉型所能帶給企業的經濟利益,也從消費市場上察覺到節能環保的宏觀環境變化,企業的環保意識及社會責任感在不斷增強,從而影響企業低碳轉型的決策。政府對企業低碳的監管和扶持力度在加大,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制造企業對節能環保重要性的認識,從而進一步選擇走低碳之路。目前,盡管政府采取的直接的、強制性的政策安排并不多,更多的是通過各種政府獎勵、補貼的經濟手段,制造企業對發展低碳經濟的認識與決心卻越來越強。制造企業的這種變化除了歸因于上述因素,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也在其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再加上社會輿論的監督,使制造企業認識到只有通過提高低碳技術創新,才能占據市場主導地位,獲得競爭優勢并最終獲取更高的經濟利益回報,實現企業遠期發展目標。另外,此次調查還發現了制造企業低碳轉型所面臨的幾個問題:資金投入過大、技術研發能力受限、成本增加及缺乏低碳方面的專家指導。這也是近年來浙江省制造企業低碳轉型受阻、轉型難的瓶頸所在,是制造企業面臨的極大挑戰。

四、浙江省制造企業向低碳經濟轉型的相關建議

(一)政府方面

首先,政府應與國際發展低碳經濟的大局勢接軌,就當前環境保護稅及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的問題,對稅收制度進行整改,完善稅收體制,以達到鼓勵企業節約利用能源及保護環境的目的。其次,企業在向低碳經濟轉型中可能遇到的資金短缺、采購、土地申請等多方面的問題也應得到政府的充分支持與幫助。最后,政府應調整考核方式,不應以GDP高低來判定業績的高低,在考核中應強化如環境保護等指標,可以采取單位GDP的能源消耗、環境質量及公眾滿意度等復合性指標,使用綠色GDP考核制度。

(二)行業方面

浙江省制造業要全面升級,從傳統低端的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現代制造業升級轉型。依靠高新科技全面提升制造業競爭力,提高產品質量和整體性能,創造自主品牌,從而實現制造業結構層次的整體提高,創建低碳高新技術行業聚焦的區域經濟體制。加強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加大研發投資力度,由傳統的“三來一補”加工產業升級到自主研發產業。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信息科技等新興產業,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逐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產學研高度結合的高新科技創新體系。

(三)企業方面

浙江制造企業應根據企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重新制定發展戰略,抓住機遇,提升企業競爭力,由“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從“高碳”走向“低碳”,從而化危為機,一舉將企業發展壯大。新的低碳轉型發展戰略可以包含以下幾方面。

1. 加強低碳技術創新

技術是制造企業的血脈,技術創新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制造企業的競爭地位,只有擁有高精尖端先進技術的制造企業才能獲得長遠的發展,名列行業的前茅。后危機時代,國內外競爭愈演愈烈,制造企業必須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加強產品的研發力度,依賴技術創新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 強化低碳營銷創新

金融危機后,浙江制造企業出口急劇下降,行業呈現衰退跡象,產品需求大大降低,這對企業營銷提出了新的挑戰。在產品低碳創新的同時,營銷低碳創新也是關鍵。后危機時代,浙江制造企業應在低碳營銷管理與創新方面進一步加強,積極開展電子營銷、激勵營銷、文化營銷、雙贏營銷、服務營銷及借勢營銷等全新的營銷模式,加強宣傳和推廣企業的正面形象,營造低碳創新產品的市場和需求,不斷擴大低碳消費人群,打響企業的知名度,從而提高銷售額,改善盈利能力。

3. 加強低碳管理創新

后危機時代,浙江制造企業要廣泛吸取教訓,優化企業管理體制,建立以人為本、低碳高效的彈性管理制度,引進國內外的管理人才,提高管理人員的素質,精簡管理隊伍,節省管理開支,減少管理費用,提高管理效率。結合中西方管理模式的優點,提高企業管理團隊的管理水平,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減少運營成本。

4. 擴大規模

后危機時代,浙江制造企業可以通過并購等方式重新調整企業的價值鏈,致力于發展企業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加速企業在核心競爭力產業的規模擴張,加快發展。減少企業在其非核心產品上的投入與多元化經營,降低風險,減少資源浪費。用優質資產替代不良資產,用低碳經濟代替高碳經濟,充分利用危機后的良好時機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實現規模效應,向綠色、創造型企業轉型。

5. 加強人才引進與培養

后危機時代,浙江制造企業應搜羅國內外高科技人才,以較好的待遇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以增強制造企業的研發實力,提高制造企業核心競爭力。與此同時,在企業內部針對新老員工,應組織開展員工培訓,讓員工掌握最新的技術,激發員工的創新能力,提高員工的整體水平。培養一批優秀的管理、營銷、研發、售后服務及資本運作等人才,完善員工激勵制度,為企業低碳轉型打好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

參考文獻:

[1]宮廣東,周健.我國低碳經濟研究綜述[J].北方經貿,2011(08).

[2]付加鋒,劉小敏.基于情景分析法的中國低碳經濟研究框架與問題探索[J]. 資源科學,2010(02).

[3]王曉霞.國外低碳經濟發展情況及對我國的啟示[J].科技創新導報,2010(26).

[4]余海永.試論低碳經濟時代中國如何實現低碳經濟[J].社科縱橫,2010(09).

[5]聶麗曼,劉劍鋒.我國低碳經濟發展途徑的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0(28).

篇10

關鍵詞:低碳經濟;L-P指數均值分解法;效率份額;結構份額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3-0119-04

產業結構的調整將有利于節能減排工作的推進和發展低碳經濟。而廣州是以制造業、加工業為主的高碳產業經濟體系,由于能源緊缺,使得其不得不進行產業結構重整。雖自2007年以來,廣州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成效初顯。但通過大量的文獻梳理其在發展低碳經濟的路上依然存在對資源綜合利用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技術水平和工藝裝備落后、資源綜合利用基礎薄弱等問題。

為了檢驗“產業結構的調整將有利于節能減排工作的推進和發展低碳經濟”研究假設,課題組選擇廣州在轉變發展方式和發展低碳經濟最具有代表性的廣州為例,運用L-P因素分解法從結構份額和效率份額來證實研究影響廣州單位GDP能耗下降的主要因素。

一、廣州市低碳經濟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

(一)廣州市低碳經濟發展現狀

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成效初顯。“十一五”期間,廣州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加快推進省現代產業五百強項目建設。據廣州市政府門戶網,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0—2010)可知,在2010年間,廣州市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萬億元大關,達到10 604.48億元,同比增長13%。三次產業結構為1.8∶37.2∶61。其中一、二、三產業分別完成增加值189.05億元、3 950.64億元和6 464.79億元,分別增長3.2%、13%和13.2%。其中,三次產業結構更優,2010年,廣州市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1.9∶37.2∶60.9變為1.8∶37.2∶61,第三產業比重上升0.1個百分點。2007年以來,廣州市第三產業增速均快于全市GDP增速。2010年,第三產業增速比全市GDP增速略快0.2個百分點。另外,三大支柱產業支撐作用明顯。在汽車和電子制造業的帶動下,三大支柱產業領漲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支撐作用明顯。2010年,全市三大支柱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 649.56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45.17%;同比增長23.3%,快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平均增速5.7個百分點,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57%,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10個百分點。工業高技術產值比重提高。廣州以全國創新型試點城市為契機,高水平規劃并推進中新知識城、南沙新區、廣州科學城和廣州國際生物島等重大區域的發展,著力推動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努力提高城市競爭力。2010年,廣州實現規模以上工業高技術產值2 243.69億元,同比增長31.5%,增速快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平均增速13.9個百分點;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15.24%,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投資進一步向第三產業傾斜。2010年,廣州市一、二、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由上年的0.13∶20.5∶79.37變為0.11∶19.18∶80.72,第三產業比重提高1.35個百分點。“退二進三”和“三舊”改造工作取得明顯成效。2008年以來,廣州市全面推進“退二進三”工作,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并結合“三舊”(舊城鎮、舊村莊、舊廠房)改造工作,開發創意園區,發展現代服務業項目,促進中心城區功能布局優化調整,取得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由此可見,發展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成效初顯。

此外,狠抓節能降耗成效明顯,預計“十二五”時期,廣州市單位GDP能耗變化(見下頁圖1),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60%左右。

(二)廣州市發展低碳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

1.現廣州市發展低碳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1)對資源綜合利用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廣州部分企業沒有從戰略高度認識資源綜合利用的重要性,僅作廢物處理措施,導致未充分利用的廢物排放到環境中,增加了環境熱污染。(2)技術水平和工藝裝備落后。廣州企業普遍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裝備,對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共性和關鍵技術開發不夠,綜合利用產品的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競爭力不強。(3)資源綜合利用基礎薄弱。以往廣州企業將技術發展的重點主要放在工藝以及設備的節能降耗上,而對于發電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作為無用物甚至是廢物處理。

2.廣州市發展低碳經濟將進一步面臨的新問題。廣州是以制造業、加工業為主的經濟體系,也就是說是一個高碳產業體系,但能源的緊缺,使得廣州不得不進行產業結構重整。但政府和企業對低碳經濟是我市未來發展轉型升級的制高點認識不足,導致缺乏低碳規劃、對科技研發和應用成果轉化的投入不足,對低碳新興產業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缺乏有效激勵和融資機制,未能對全社會強化培育低碳生產、低碳消費、低碳生活的理念等。

廣州經濟雖正在復蘇,但金融危機的影響遠未消除。“三大壓力”(地大人多、資源緊缺,環境任務壓力大、保“8%”經濟增速壓力大)和“三大阻力”(產業結構不合理;可再生能源比重過小;認識水平不到位)正在制約可持續發展。廣州迫切需要在節能減排和加快發展之間創出新路,有效協調“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和“保民生、保穩定、保環境”之關系,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結構分解分析法(L-P因素分解法)的基本思路

孫天晴在《基于結構分解分析法的L-P指數均值分解法的實證研究》一文中,基于結構分解分析(SDA)方法,提出了分解單位GDP能耗變化中結構份額和效率份額的Laspeyres~Passehe指數均值分解法(L-P指數均值分解法)。通過實證研究得出該分解方法不僅能夠消除分解殘差的存在,而且解決了現有結構分解方法(SDA)中存在的雙偏現象,能夠很好地反映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單位經濟產出能耗中的結構和效率份額。本文借鑒孫天晴結構分解分析(SDA)方法,采用基于結構分解分析方法的L-P指數均值分解法來研究產業結構的變化對能源消費的影響。

上述能源強度變化的結構份額公式和效率份額公式分別表示從基期t=0以來,到t期所發生的能源強度變化總量中,經濟結構變化和能源利用效率分別提高的貢獻率大小。當兩者為正值,表明結構變化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影響與能源強度變化方向是同向的;兩者為負值時,表明其影響與能源強度變化方向是相反的。

三、數據獲取及計算

由上文的公式1和公式2可以計算得到廣州市2003—2010年單位GDP能耗變化的結構份額和效率份額(如表1所示)。

從圖2可知,在2003—2010年間,效率份額均為正數,平均達到102.2%,表明廣州市單位GDP能耗的下降主要歸功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結構份額在2003—2010年間有四年為負數,平均只有-3.14%,表明廣州市產業結構的變化阻礙了單位GDP能耗的下降,需要對產業結構進一步進行調整。

四、三大產業對降低單位GDP能耗的貢獻

從以上分析可知,廣州市在2003—2010年間單位GDP能耗下降主要歸因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產業結構的不合理成為阻礙單位GDP能耗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明確三次產業的結構和能源利用效率分別對單位GDP能耗變化的影響。對單位GDP當期貢獻率可以使用L—P指數均值分解法中的分產業結構份額和效率份額的計算方法。

由公式可以計算得到廣州市2003—2010年三大產業對單位GDP能耗變化的結構份額和效率份額(如表2所示)。

(一)結構份額

從三次產業的結構份額比較(見表2)看,第一產業在2003—2010年的結構份額只有2004年為負,其余為正,但是年均僅為2.63%,從總體上來看對降低總體單位GDP能耗作用不大。

第二產業的結構份額在2003—2009年間只有2003年和2006年為負數,年均為18.25%,對促進單位GDP能耗的降低起了主要的作用。從2006年以后,第二產業的結構效率較之前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廣州正處于大力發展重工業的時期,對能源的需求旺盛,這對節能降耗工作的實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第三產業在大多數年份的結構份額均為負數,阻礙了單位GDP能耗的降低,廣州在未來的產業結構調整中需要加快發展第三產業。

(二)效率份額

從三次產業的結構份額比較(見表2)看,第一產業在2003—2010年的結構份額,只有了2004年、2005年和2008年為正數,但年均只有1.81%,對單位GDP能耗的降低作用不是很大。

2003—2010年間(除2004年、2005年和2009年、2010年外)第二產業結構份額在整體效率份額中所占的比重超過70%,在整個期間平均達44.3%,說明在推動廣州能源強度下降的效率份額中,主要是來自第二產業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而且在2007—2010年間連續四年為正數,這與廣州市加大對第二產業的技術投入和貫徹執行節能降耗的政策不無關系。

第三產業在2003—2010年間的效率份額都為正數,表明它對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也起到了一定正向作用,但在2006年以后其作用逐漸降低,對單位GDP能耗的影響越來越小,廣州尚需要加大對第三產業的節能投入。

五、研究結論

1.在2003—2010年間,效率份額均為正數,平均達到102.2%,表明廣州市單位GDP能耗的下降主要歸功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結構份額在2003—2009年間有四年為負數,平均只有-3.14%,表明廣州市產業結構的變化阻礙了單位GDP能耗的下降,需要對產業結構進一步進行調整。

2.2003—2010年間(除2004年、2005年和2009年、2010年外)第二產業效率份額在整體效率份額中所占的比重超過70%,在整個期間平均達44.3%,說明在推動廣州能源強度下降的效率份額中,主要是來自第二產業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而且在2006—2010年間連續五年為正數,這與廣州市加大對第二產業的技術投入和貫徹執行節能降耗的政策不無關系。第二產業的結構份額在2003—2010年間只有2003年和2006年為負數,年均為18.25%,對促進單位GDP能耗的降低起了主要的作用。從2006年以后,第二產業的結構效率較之前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廣州正處于大力發展重工業的時期,對能源的需求旺盛,這對節能降耗工作的實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3.第三產業在2003—2010年間的效率份額都為正數,表明它對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也起到了一定正向作用,但在2006年以后其作用逐漸降低,對單位GDP能耗的影響越來越小,廣州尚需要加大對第三產業的節能投入。

4.通過L—P指數均值法,我們知道廣州市單位GDP能耗的下降主要歸功于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行業的能源效率的提高,而且工業能耗占我省全社會能耗的60%左右,這一比重決定工業單位能耗的高低對單位GDP能耗高低起關鍵作用,產業結構向高級化的演進,對降低全市工業能耗起了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馬勝利,陳茂濠.低碳經濟與廣東省能源行業的選擇[J].上海電力,2010,(3).

[2] 毛如柏,馮之浚.論循環經濟[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10.

[3] 諸大建.從可持續發展到循環型經濟[J].世界環境,2000,(1).

[4] 張仁壽,王利文,張亞芬.提高生態工業循環企業資本邊際產出的探討[J].廣東社會科學,2006,(5).

[5] 牛文元.低碳經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突破口[N].中國報道,2009-03-19.

[6] 賀慶棠.低碳經濟是綠色生態經濟[J].中國綠色時報,2009-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