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教學中重難點的方法范文
時間:2023-12-27 17:42: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突破教學中重難點的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二、突破難點要抓住關鍵,抓住“難”的本質,使教學過程事半功倍。比如,在“電磁感應現象”的教學中,讓學生理解產生感應電流的三個條件“閉合回路、部分導體、切割磁感線”就是個難點。教師可以在指導學生實驗中,提出當只有兩個條件成立而缺少第三個條件時,是否會產生感應電流的實驗探究,使學生抓住產生感應電流的本質———磁通量變化,這樣在解答電磁感應方面的問題時,學生就不會因為考慮不全而錯答了。再如“,浮力”的教學,不少學生雖然記住了阿基米德原理的數學表達式,但并沒有真正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核心和精髓,那就是浮力其實就是排開液體重力。掌握好了這一問題的關鍵所在,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是“液體密度”和“排開液體的體積”。
三、突破難點要培養學生“全面認識,細致分析”的學習習慣。學生沒有深厚的知識積累,導致其歸納、總結、提煉的能力不高,鑒于學習科目多,學習任務重,疏于對知識的系統復習,未建立起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加之對生活現象缺乏深入觀察和理性思考,很多不完整的經驗也會沖擊對規律的正確應用。比如,在“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中,很多同學憑騎自行車需要不斷蹬車才能保證自行車持續運動的經驗產生了“物體的運動必須要由持續的力來維持”的錯誤觀點,學生產生這種錯誤認識的原因就是對生活現象的觀察不夠深入,考慮問題不夠全面,分析不夠細致,如能引導學生全面分析,必定能夠使他們認識到“正是因為阻力改變了自行車的運動狀態,不斷蹬車獲得向前的牽引力是在平衡阻力”的本質,得出力與運動的關系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突破難點要精選典型習題進行針對性訓練。鞏固練習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有了練習才可以鞏固學生所學,才能增強對概念的理解,才能提高對規律的應用能力,才能熟練掌握公式。練習題的選擇切忌盲目,不在“多”而在“精”,不在“難”而在“典”,要有針對性。每一道題都要精選,通過這一道題就要使學生掌握這一類題的解題思路,教師在選題時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選題,可以自己編題,也可以對一些題進行拆分,把復雜的思路分解,點滴訓練,深厚積累。學生在一點一滴的收獲中獲得啟發,一個成功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莫大的鼓舞,對培養學習興趣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針對性練習是一個重要手段,它可以幫助教師突破教學的難點,也可以幫助學生強化解題思路和解題要點,提高成績。
篇2
(江蘇省馬壩高級中學,211700)
重要的、難懂的概念、規律,一直是部分學生學習的嚴重障礙,影響了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和追求。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把握主次、輕重,突出重點、破解難點。下面結合筆者教學實踐,以高中物理中的主干知識為依托,談談幾種突破教學重難點的有效方法。
一、舉例子
物理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是物理課程改革的方向。通過列舉生活中的現象和實例來說理和論證,也就成了物理教學的一種重要方法。
教材(現行人教版高中物理,下同)通過列舉雄鷹在空中翱翔,足球在綠茵場上飛滾,說明了引入質點模型的必要性;通過列舉地球繞太陽公轉和地球自轉,火車在鐵軌上行駛和火車車輪滾動,宇宙飛船在軌道上飛行和宇宙飛船調整飛行姿態,說明了能把實際物體看作質點的條件。通過列舉自行車和汽車行駛,運動員參加百米賽跑,說明了引入速度的必要性,歸納得出速度的物理意義和定義。通過列舉普通小型轎車和旅客列車起步,飛機起飛和迫擊炮發射,說明了引入加速度的必要性,歸納得出加速度的物理意義和定義。通過列舉偵察機在高空中飛行,說明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通過列舉子彈在槍筒里發射,說明速度小,加速度也可以大。
教學中,可以通過列舉拿在手中的瓶子、毛筆不會滑落,皮帶運輸機把貨物送往高處,說明靜摩擦力的存在;通過列舉捏在手中的筆沿不同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可做示范),皮帶運輸機把貨物從低處送往高處,物體隨轉動的圓盤一起運動,區分靜止與相對靜止,說明受靜摩擦力作用的物體可以是運動的,靜摩擦力的方向可以與運動方向相同、相反或成任意角,靜摩擦力可以對物體做正功、負功或不做功。通過列舉物體做平拋運動,說明兩個直線運動的合運動不一定是直線運動。通過列舉物體做勻速向上或向下運動,說明合外力為零時機械能不一定守恒。
二、做實驗
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恰當地設計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既能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的能力,又能使他們掌握物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還可以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例如,在“力的合成”的教學中,當兩個力F1和F2的合力F-定時,隨著F1和Fz之間夾角的增大,Fl和Fz將不斷增大,且F1和Fz之間的夾角不可能等于180°,這一點學生難以理解。對此,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學生實驗:把重物懸掛在繩子中間,讓兩名學生將繩子拉開直至“水平”,或讓兩名力氣較大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提一桶水。由此,讓其他學生觀察,并讓實驗者談感受。
又如,在“力的分解”的教學中,對力產生的效果,即兩個分力的方向,學生較難想象。對此,可以采用放大或感受的方法,設計如下實驗:(1)如圖1,在球和斜坡及夾板的接觸面上鋪設海綿類彈性較好的物質,或將接觸面用軟木條代替。(2)如圖2,將細繩一端扣在手指上,用手掌通過鉛筆支撐起懸掛著重物的繩子。前一個實驗可以放大顯示重力產生的兩個效果。后一個實驗可以讓學生直觀地感覺到手指受到的是拉力,而手掌受到的是壓力。
再如,在“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中,為了說明物體具有慣性,可作這樣的演示:把放在杯子上的木板從杯子上撞掉,使在木板上的雞蛋掉在杯子里;或迅速抽掉放在桌邊的重物下面的紙片,使重物不掉在地上。
還如,在“圓周運動”的教學中,為了說明繩子模型過最高點的臨界條件,可作這樣的演示:在如圖3所示的軌道上(翻滾過山車模型),將小球從AB段的不同位置處釋放,觀察小球能否經過最高點C。
此外,在“光的折射”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模擬叉魚(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在水槽中放入水,在水槽側面固定一條小魚模型,請一位同學用細桿模擬叉魚并談感受,再請這位同學換用激光筆“射擊”小魚并談感受。
三、類比法
抓住事物之間的共同特征,由此及彼,由形象到抽象,由熟悉到陌生,可以對事物有更清晰的認識,對物理概念或規律有更深刻的理解——這也是發現未知領域的重要方法之一。
例如,為了研究電場,引入了試探電荷(也稱檢驗電荷),但電場中某一點的電場強弱和方向,即電場強度,與放入的試探電荷無關,這一點學生很難理解。對此,我們可以類比風中樹葉的擺動,設置這樣的教學——
師 同學們,外邊有沒有風?
生 (向外看后)有。
師 你們看到的是風嗎?
生 (思考片刻后)不是。是樹葉在擺動。
師 你能從中得到怎樣的啟發?
生 樹梢是用來檢驗有無風及風向的物體,而風的大小、方向與有無樹葉及樹葉的大小無關。
又如,在研究磁場時,則可以大膽類比電場,如引入電流元來研究磁場,用比值法來定義磁場的強弱,用磁感應強度和磁感線來描述磁場等。
再如,電動勢是電源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轉化成電能的本領。對此,我們可以類比木匠把木材做成家具的本領:木匠做出家具后就把他的這種本領表現出來,同樣地,電源接入電路后就把電動勢表現出來;木匠沒做出家具時他的這種本領就沒表現出來,但依然存在,同樣地,電源未接人電路時電動勢就沒表現出來,但大小不變。
還如,在研究電場的能的性質時,我們類比電場強度,引入了電勢和電勢差;類比電場線,引入了等勢面;類比等高線,引入了等勢線;類比重力勢能,引入了電勢能;類比高度和高度差,理解了電勢和電勢差;類比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關系,理解了電場力做功與電勢能的關系;類比平拋運動、豎直上拋運動,處理帶電體在電場中的運動問題。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用比值定義法描述物質的屬性和運動性質已成為物理學的一種
四、對比法
“有比較,才有鑒別。”如果說類比法是為了抓住事物的共同特征,對比法則是為了找出事物的不同之處,從而對事物有更加清晰、準確的認識。
例如,通過列表比較電阻的串聯和并聯,可以清晰地把握串聯和并聯的基本規律,即電流和電壓的特點,進而區分總電阻、電壓分配、電流分配、功率分配、總功率的關系。通過列表比較安培表的內接法和外接法,可以認識兩種電路的接法,分析誤差產生的原因,進而準確地分析測量誤差情況,選擇測量電路。通過列表比較滑動變阻器的限流接法與分壓接法,可以認識兩種電路的接法、對滑片初始位置的要求,分析用電器上電壓和電流的調節范圍、消耗電能情況,進而在具體問題中正確地選擇控制電路。通過列表比較純電阻電路與非純電阻電路,可以了解元件的特點,知道能量的轉化關系,進而清楚地認識歐姆定律的適用條件,正確地處理兩種電路。通過比較ν一τ圖像和U-I圖像,可以準確地認識不同圖像中“斜率”和“面積”代表的物理意義。通過比較導體的伏安特性曲線和電源的外特性曲線,可以清晰地認識不同圖像中“斜率”“面積”“截距”和“交點”等所分別代表的物理意義。
再如,矢量和標量,路程和位移,速度和速率,功和能,重力、電場力和磁場力,電場線和磁感線,電偏轉和磁偏轉,平行板電容器動態問題的兩類情況,左手定則和右手定則,安培定則和右手定則,感生電動勢和動生電動勢,通電自感和斷電自感,電阻、電感和電容,交變電流的瞬時值、峰值、有效值和平均值,電動機和發電機,布朗運動和分子熱運動,晶體和非晶體,振動圖像和波動圖像,橫波和縱波,波的干涉與衍射,各種電磁波,電磁波和機械波,各色光,自然光和偏振光,動量和動能,動量守恒和機械能守恒,彈性碰撞和非彈性碰撞,微觀粒子和宏觀物體,a、β、γ三種射線等等之間,都可以進行這樣的對比。
五、等效法
等效法是從事物之間的等同效果出發,把復雜的、陌生的現象、過程或問題轉化為簡單的、熟知的等效現象、過程或問題來研究和處理的方法。這是物理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決物理問題的常用方法之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對物理量進行等效替代。比如,用平均速度來描述物體變速運動的快慢,用重心來代替物體所受重力的作用點,用直流電來代替交變電流的有效值,用總電阻來代替多個串或并聯的電阻;將合力與分力等效,將合運動與分運動等效,將條形磁鐵與通電螺線管、小磁針(小磁鐵)與通電圓環等效;分析電路動態問題、測定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電阻時引入等效電源,分析導體棒切割磁感線問題時引入等效長度,分析磁通量問題時引入等效面積,等等。
也可以對物理過程進行等效處理。比如,將勻減速直線運動等效為反方向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將斜拋至速度變為水平的運動等效為平拋運動,將帶電體在復合場中的運動等效為物體在重力場中的運動,將傳遞熱量的過程等效為做功的過程,等等。
等效法有時還表現為一種近似。例如,由于打點時間間隔很小,用平均速度代替紙帶上某計數點的速度;由于遮光條通過光電門時間極短,用平均速度代替遮光條通過某點的速度。
六、假設法
假設法是一種重要的創造性思維方法,它是指以客觀事實和科學原理為基礎對各種未知事物進行猜測,包括對物理條件、物理現象、物理狀態及物理過程等進行合理假設,然后根據相關的物理知識進行分析、計算和推理。通過假設可以大大降低思維的難度,使問題迎刃而解。假設法的基本思路是:假設某一物理量有或無,達到極大或極小,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例如,通過假設彈力、靜摩擦力的有無,結合物體的運動狀態,判斷彈力、靜摩擦力是否存在;通過假設速度的方向、電荷的正負、電流的方向、電場的方向、磁場的方向,結合平衡條件、直線運動條件來確定實際情況;通過假設參考平面、零勢能面、零電勢點,列方程式或進行相關的比較;通過假設斷路、短路,結合電表的示數,分析電路的故障;通過假設回路閉合,根據楞次定律,判斷電勢的高低;通過假設氣體體積不變,結合氣體實驗定律和平衡條件來判斷狀態變化,等等。
篇3
關鍵詞: 高中數學教學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突破策略
高中數學新課程實驗教材中,教學重點和難點較以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面對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知識和經驗,課前提前做好充分準備與預測,確定好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同時設計好突破重點和難點的問題與方法,做到有的放矢,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那么,教師如何利用豐富的學科教學知識,正確處理教學中出現的教學重點、難點呢?
一、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重點、難點的界定和確定
1.教學重點的界定和確定
教材的重點,是指教材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內容,它在整個教材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大量知識的相互關系中它處于主導地位,起著主要的支配作用。教材的重點側重于從學科知識體系角度確定,是指該知識在本章本節知識體系框架中的地位的重要性。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是學生整體知識形成中的知識網絡中的連接點,是教師設計教學過程的主要線索。一般是指定義概念、公理定理、公式法則、性質判斷、思想方法等。確定教材重點,首先要認真研究教材,掌握教材中關鍵性的知識內容,真正地明確這節課的完整知識體系框架,結合本節課教學目標,同時把課程標準、教材和教師參考書精心研讀,進行有機整合,然后考慮學生的原有的知識和技能的狀況、需要和思想狀況,學習方法和習慣,才能科學地確定課堂教學中的重點、難點。
2.教學難點的界定和確定
教材的難點,是指學生學習過程中感受到難以理解或接受的內容。這些內容,或是由于知識本身抽象、復雜而難以接受,或是由于學生缺少必要的知識準備而難以接受。當然有些教學難點是由于教材的編排順序造成的。教學難點也可能理解為“難點即新舊知識的連接點或轉折點。”難點不一定是重點,有些內容既是難點又是重點。難點有時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來定,同樣一個問題在不同班級里不同學生中,就不一定都是難點。在一般情況下,對于大多數學生感到困難的內容,教師要著力想出各種有效辦法加以突破,否則不但這部分內容學生聽不懂學不會,而且會為以后新知識和新技能的掌握造成困難。
二、突破重點、難點的策略
1.突出重點方法
①課堂教學過程中突出重點。教師在組織教學內容時要靈活調動教學內容,可以圍繞中心問題合理變動順序,力求從系統發展過程中突出中心環節,做到既有中心又有重心,使教學內容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也可以圍繞重點作必要的補充,以求課堂講授內容具體、深入、明確,使重點更加突出、豐滿。對于非重點的教學內容,則予以適當精簡,概而述之。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予以切實保證,使重點部分得以講清講透。另外,在板書設計上,要將重點內容進行適時板書,并用不同書寫方式或色彩加以標注,使其鮮明突出。
②用分層鋪墊法突出重點。在數學教學中,當得出一些新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則,思想和方法后,為了深入理解它們的內涵,常常可以用分層鋪墊的方法。即:教學時要多聯系學生熟悉的知識,逐步將新知識或復雜的概念等轉化為幾個簡單而又基本的問題。同時根據不同情況加以變化,設計問題串遞進教學,因勢利導,有針對性地鋪設通往重點知識的思維便道,再通過討論交流,幫助學生突破思維上的障礙。從而突出概念、定理、公式、法則等重點內容,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
③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學突出重點。關注知識的形成過程是理解的基礎,是發展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前提,學生對基本數學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理解程度決定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以關注知識的形成過程來把握教學重點,有助于使課堂教學思路清晰明朗,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自主建構。
2.突破難點的策略
①啟發引導法突破教學難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問題癥結和難點實質,用富有啟發性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語言多角度地啟發學生,使之產生多方聯想而有所感悟。教學難點的引導既可以導之以趣、導之以思、導之以情,又可以導之以理、導之以法。另外,教學內容的多重性,教學難點的多樣性,思維方式的多向性,決定了教師引導方法需要多變。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提高自身的基本啟發引導的技能,以便課堂上能靈活地進行啟發引導,順利突破教學難點,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②用類比遷移的方法突破難點。對于受學生的知識水平限制而不易理解的難點,應從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認知結構出發,結合他們熟悉的日常經驗、生活體會,去構建新的知識體系。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常常可以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運用類比推理,促進其正遷移,從而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
③媒體輔助教學法突破教學難點。教學較復雜、時空概念較強的教學內容時,可以采用媒體輔助教學法。運用教學掛圖、模型、幻燈、錄像、多媒體等直觀教具進行演示,為學生理解抽象知識創造條件。是多媒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利用相關軟件,可以使相關圖形、物品等變大為小、變小為大,還能變快為慢、變慢為快,靈活多變,運用自如,促使學生去思考。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強化感知,把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原理表達清楚,從而突破難點。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實際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對待各種類型的重難點,要具體分析,區別對待。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逐步摸索和總結,尋找出更適合教學內容的突破重難點的方法。
參考文獻:
[1]李松松.教師報[J].突破教學重點難點的方法,2005.2.22.
[2]袁紫.談談教學重點和難點問題.
篇4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5B-0033-02
高中數學具有較強的抽象性與邏輯性。學好數學需要較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而這正是我們學生所欠缺的,因而“談數色變”也就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對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能幫助學生有效理解知識點,突破重點,化解難點,也有利于解決常規教具難以完成的問題。然而,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是否體會到信息技術所帶來的便利呢?筆者對本校高中1198名學生做了一次問卷調查,其中有4道題目如下:
問題1 你的數學老師經常用多媒體上課嗎?
A.一般都用 B.經常用
C.偶爾會用 D.從來沒有
問題2 你喜歡數學老師用多媒體上課嗎?
A.很喜歡 B.比較喜歡
C.無所謂 D.不喜歡
問題3 你知道數學老師為什么要用多媒體上課嗎?
A.為了提高課堂效率
B.有利于我們突破學習中的重難點
C.方便老師,少寫點黑板
D.不太清楚
問題4 你認為數學老師利用多媒體上課的效果如何?
A.效果很好 B.效果一般
C.效果不太好 D.效果很不好
從以上的調查統計中我們不難看出:信息技術在教學活動中雖然得到了較廣泛的應用,但還未能很好地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很多教師并沒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去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更沒有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突破數學學習中的重難點,部分學生不喜歡、甚至討厭老師利用多媒體上課,于是我們不得不反思:如何整合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程,有效突破高中數學教學的重難點,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呢?
一、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準確把握教學重難點
要有效突破高中數學教學的重難點,首先要求我們準確把握所授課的重難點。這就要求我們正確解讀高中新課程標準,領會新課改的理念和精神,確定教學的重點;但確定教學難點要因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思維能力的差異而有所不同。確定難點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研讀高中新課程標準和教材,加上教師的教學經驗來確定,但這樣一來,就有可能因學生個體差異而產生一定的偏差,所以我們在教學中也有必要做一些調整,采取另一種更符合學生的實際方式――布置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將預習中不理解或者難理解的問題反饋給老師,這些問題就是教學中應著重處理的難點。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日益廣泛,學生反饋問題的方式也可多種多樣:可當面反饋,也可通過手機短信、QQ留言、QQ討論群、微博和飛信等方式。通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學生可以及時把自己的學習情況反饋給老師,老師也可以及時、廣泛地了解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進而集中起來進行解決,提高教學效率。
二、備課時,充分評估利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重難點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的確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但作為教師一定要清楚,其應用宗旨是幫助教師在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教學模式,如果從引入到新課、從概念到規律、從舉例到課練,均投影在屏幕上,學生聽課就像看電影一樣,看得多、聽得多,但思考得少,只強調過多的外部刺激,不留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空間,學習收效甚微,更談不上能力的培養,也會在教學資源上造成極大的浪費。在決定使用多媒體之前,我們首先要對其做出一個可行性、有效性的評估:是否有必要利用多媒體教學?用傳統教學的方式是不是更容易實現目標?當然,如果傳統教學方式下,學生對本節的重難點理解和突破很困難,而通過信息技術的手段能大大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那么我們應選擇使用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反之,就沒有必要用多媒體來呈現。例如,在學習球的體積和表面積公式時,重點是球的體積和表面積公式及其應用,難點是公式的推導。球體的學習本身對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在公式推導中還運用了“分割求近似值求精確值”的思想方法,這給學生的空間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很難突破這一難點,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給學生展示具體形象的模型,縮短了抽象理論、客觀事物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理論知識變得通俗易懂。
三、潛心研究,做出高質量的多媒體課件
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提供了圖文、聲像并茂的動態信息,并具有方便快捷的交互能力,增強了教學的感染力。多樣化的外部刺激,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這是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比擬的。但如果在課件中使用過多的花樣、過多的聲音效果、無關的插圖和動畫,往往會使學生看得眼花繚亂,不但沒有起到呈現知識點的作用,反而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無關的聲音和動畫上去,效果適得其反。所以,課件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多媒體輔助教學的質量。一個優秀的課件應具備內容安排合理、結構簡單、布局合理、操作方便等特點。課件的制作要直觀、形象,符合教學對象的心理特征;有利于突出教學的重難點,有助于學生理解知識;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增加教學信息量或擴大教學新視野,富有啟發性。高中數學課件可以利用PowerPoint、幾何畫板、Matlab、Flash和Authorware等軟件,針對授課對象、授課內容、授課類型、授課環境的不同,做出多種多樣高質量的課件。
四、把握適當的時機,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突出教學的重難點
(一)利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要把握課堂教與學的“黃金時間”
研究表明,一般高中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約為20分鐘,所以應該把握適當的時機,在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黃金時間”應用多媒體教學,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拓寬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發散思維
例如,在學習球的體積公式時,重點是公式及公式的應用,難點是公式的推導。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們可以先展示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方法:
以上思路是把一個半徑為R的圓分成若干等分,然后如上圖重新拼接起來,把一個圓近似地看成是邊長分別是πR和R的矩形,那么圓的面積為πR2,讓學生體會這種“分割求近似和化為準確和”的數學思想方法,從而聯想球的體積求法是否可以仿照此法:先把球分割成n部分,再求出每一部分的近似體積,并將這些近似值相加,得出半球的近似體積,最后考慮n變為無窮大的情形,由半球的近似體積推出準確體積。明確這一思路后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把球分割成若干個“小臺體”的動畫:
進而可以讓學生聯想是否能以同樣的方法來求球的表面積,同時展示把球分割成若干個“小錐體”的動畫。這樣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想象情境,拓寬了學生思維空間,有效地突破了這個教學難點。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讓“靜止”的數學“動起來”
數學具有高度抽象性、邏輯嚴密性、應用廣泛性,這是制約學生學好數學的重要因素。而數學中的難點則是抽象中的抽象。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下,我們教師有時也為如何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感到尷尬和無奈,因為突破“靜止”的數學難點,需要良好的思維和想象能力。不過,現代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就沒有了這些尷尬與無奈。例如,在學習球內接正方體、長方體,或正方體、長方體內接球的知識時,由于受到空間思維的限制,許多學生不會識圖,有些學生甚至看不出空間元素的前后位置關系,也不會合理作圖。利用多媒體技術,動態地展示兩者結合體的旋轉模型,就能形象、直觀地揭示兩者的本質聯系,學生也就很容易地觀察出球的直徑和內接正方體、長方體的對角線相等的關系。又如,在學習橢圓的性質時,當離心率e發生變化時,橢圓的形狀會怎樣變化?指數函數、對數函數的底數a發生變化時,函數圖象會怎樣變化?這些難點,在傳統教學的模式下,學生對結果是難以理解的,但如果我們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讓靜止的圖形動起來,呈現出圖形隨著某些變量變化而變化的過程,這些教學中的難點就顯得形象、具體,學生就容易理解了。
利用信息技術突出教學的重難點,原則上應盡量采取簡單易懂的形式呈現,但也可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思維水平和教學要求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形式或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方法。根據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軟件制作課件,動靜結合,這樣有利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中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和突破,讓學生對教學的重難點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個螺旋式的上升,讓人人學到有用的數學。
五、及時做好反饋調查,揚長避短,讓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篇5
關鍵詞: 高中數學 不等式 高考試題分析 教學策略
不等式既是高考中的易考點,又是高中數學教學中的重難點。由于不等式涉及的知識點、公式和解題方法比較多,很多學生在學習時感覺較吃力,無法迅速找得到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因此,分析高考試題中不等式的應用和教學策略,對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知識體系,從容應對高考挑戰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高中數學不等式在高考試題中的應用分析
1.基本不等式的應用
基本不等式是學習和掌握不等式的基礎,高考時很少單獨考查,多與三角函數、數列和求解極值等相結合,考查學生對不同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分析:題目將不等式和函數表達式相互聯系,著重考查學生的基本運算與轉化思想的應用,解題難度不大。
二、高中數學不等式的教學策略
1.注意總結解題方法
不等式作為高考的熱點和必考點,在培養學生運算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因此,高中數學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總結解題的方法,并讓學生練習典型例題,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在解題時迅速找到解題方法。同時,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高中數學教師需要注意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掌握不同解題方法適用的范圍及題型,可以舉一反三,在求解高考中相似題型時做到游刃有余。
分析:雖然題目很簡單,很多學生可以輕松求解出答案,但是所用的拼湊法在不等式解題中卻經常遇到,而且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可以加深對基本不等式使用要求“一正二定三相等”的理解。
2.選取合適的教學策略
在高中數學不等式教學中,如果教師單純采用例題講解和學生機械練習的方式,就會使學生感覺枯燥無味,從而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同時,每個學生在數學基礎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如果高中數學教師采取“一刀切”的教學方式,就很容易使學生出現兩極分化的情況。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不等式教學中,需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策略,滿足課堂教學的實際需求。例如高中數學教師可以采取層次化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布置層次化的練習作業,設置層次化的教學目標,如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注重基礎知識的練習與掌握,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進行綜合題目的練習與掌握,從而使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有所收獲;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將學生劃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并對學力強和學力差的學生進行合理搭配,讓學生在互幫互助的合作學習中實現共同進步。
3.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
高考中不等式常與三角函數、平面向量、解析幾何、數列和導數等知識聯系出題,考查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因此,在高中不等式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知識點的練習,突破不等式教學中的重難點,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分析題目,找到題目中已知條件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真正能夠靈活利用所學數學知識解答問題。
總之,在高中數學不等式教學中,教師需要把握高考中不等式考查的方向和重點,做好總結解題方法、選取合適的教學策略和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等方面的工作,提高學生對不等式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真正對數學知識做到觸類旁通。
參考文獻:
[1]張惠淑.高中數學不等式高考試題分析與教學策略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2.
篇6
一、問題的提出
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研究的熱點問題是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向40分鐘要質量是長期困擾一線教師的一個難題,相信每位數學教師都想通過自己的教學,使班級中的每一個學生能夠真正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并能運用所學知識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而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難點的突破直接影響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教師在教學中應選用恰當的教學方法突破難點,優化課堂教學,將教學目標落在實處,這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二、教學難點的確定
1.根據教材的知識結構,從知識點中確定教學難點
小學數學作為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新舊知識之間是相互聯系的。縱觀整個小學數學教材體系,從低年級到高年級是逐層遞進、螺旋上升的,形成一個整體。因此,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深入的分析,梳理整個教材體系,找到知識之間的銜接點、連接點、生長點,并根據教材的知識結構,從各個相關聯的知識點中確定本課的教學難點。
2.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從重點中把握好教學難點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深入分析,更要對學生進行學情分析,這是因為教學難點與學生的認知結構密切關聯,是由學生原有數學認知結構與學習新內容之間的矛盾而產生的。教學難點與教學重點不同,教學重點來自于知識本身,是由數學知識內在的邏輯結構而客觀存在的,因而對每一個學生均是一致的,而教學難點要根據學生自身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來確定。實踐證明,不同層次的學生對同一知識的難點突破速度與水平是參差不齊的。由于不同的學生的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不同,對新知識的接受也因人而異,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的學情進行充分的預設,在把握重點的基礎上確定好教學難點。
3.結合教材與學生的實際,確定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需要教師仔細甄別,有的放矢地進行選擇,根據學情靈活確定。有些知識點對于這個班學生來說具有理解與掌握上的困難,就是教學難點,而對于另一個班的學生來說卻不一定是教學難點。另外,在同一個班級中,由于學生之間的理解能力不同,對于教學難點的確定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師必須做到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不同的教學難點。
例如,在確定“乘法分配律”一課的教學難點時,教師首先要分析教材。教材通過實際情境引出問題,讓學生經歷乘法分配律的探索過程,使他們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應用。其次,分析學生。學生已經學習了運算律的相關知識,對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為學習乘法分配律奠定了基礎。這些運算律的探索過程與乘法分配律是相同的,而運算律本身的意義卻完全不同。所以,本課的教學難點不是對運算律的探索,而是對乘法分配律意義的理解。
三、教學難點的突破
1.幫助學生通過遷移轉化整合新舊知識,突破教學難點
教師要想突破教學難點,首先需要努力尋找學生認知結構中某個與教學難點最接近的知識或經驗作為固著點。由于數學內容是按一定的邏輯順序展開的,所以總可找到合適的固著點作為學生學習的支撐,把新知識和已學過的知識聯系起來。這樣既便于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又能對知識的來龍去脈有較系統的理解,還能起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作用。
(1)若一個新知識可以看作是由某一個舊知識發展而來的,教學中則要突出知識間的演變點,達到突破教學重難點的目的。
例如,在用簡便方法計算(10+80)×125時,有的學生會受乘法結合律的干擾,往往解答成10+80×125;同樣用簡便方法計算(25×12)×4時,有的學生會受到乘法分配律的干擾,解答成(25×4)×(12×4)。
(2)若一個新知識可以看作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舊知識組合而成的,教學中則可通過突出連接點這一途徑突破教學重難點。
例如,教學“分米和毫米”一課時,由于學生對以前學過的厘米和米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教師在導入時可先通過復習,讓學生根據提供的物體及數據填寫出合適的單位。當填寫到“一根吸管長1( )”時,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發現填寫厘米和米都不適合,因此產生認知需求:有沒有一個比米小,而比厘米大的長度單位呢?這時,教師可順勢引入分米的概念,并請學生動手量一量1分米究竟有多長,讓學生感知1分米的表象。這樣教學,找準了知識點之間的連接點,喚醒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知識順其自然地生根發芽,有效地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
2.引導學生通過操作比較發展邏輯思維,突破教學難點
動手操作是學生最常用、最為有效的學習方法。通過實際操作、觀察、思考等活動,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操作的關鍵是變抽象為具體,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形成知識的表象,再利用這一表象思維上升到邏輯思維,從而突破教學難點,促進學生對新知的理解。
例如,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平行四邊形易變形的特征時,由于學生缺乏實際的生活經驗,沒有相應的知識儲備,很難理解這兩個平面圖形的特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安排相應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在自己的動手操作中體驗圖形的特征。考慮到三角形的穩定性比較難理解,教師要進一步引導學生用三根木條釘成一個三角形并用力拉一拉。正是在這種親歷體驗中,圖形的特征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突破了教學的難點。因此,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因為這種親歷體驗是其他學習活動難以替代的。
又如,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系是根據課程標準新編入教材的內容。在學習這一內容時,教師可先讓學生從四根小棒中任意選三根圍三角形,使學生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產生疑問:“為什么有的三根小棒可以圍成三角形,而有的三根小棒圍不成三角形?”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將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與未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進行對比觀察,并提出自己的發現。上述教學,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發現了問題,也是通過操作讓學生自主解決了問題,有效化地突破教學難點。這樣的動手操作,引領學生探究,突破教學難點,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鼓勵學生通過猜想驗證學習數學方法,突破教學難點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為了講解一個公式總是先把公式板書在黑板上,然后講解公式的由來,接著通過習題訓練加以鞏固。這樣的教學方式不能有效地解決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問題,因為學生是被動接受知識的,沒有思考的空間。為什么不能讓學生自己探究要學習的公式和規律呢?
例如,教學“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一課時,我讓學生在師生共同探索出加法交換律的基礎上,嘗試運用猜想驗證的方法去探索加法結合律。由于加法結合律是一個教學難點,我在教學中安排了三個層次的活動引導學生學習:首先讓學生在觀察等式、初步感知等式特征的基礎上模仿寫等式,在模仿中逐步明晰特征。其次,在觀察比較中概括加法結合律的特征,并通過“由此你想到了些什么”的問題,引發學生由三個例子的共同特征聯想到它們是否具有普遍性,從而進行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三個數相加都具有這樣的特征?再次,讓學生舉例驗證猜想,總結出規律。我在教學中注意滲透數學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經歷“列式計算——觀察思考——猜測驗證——得出結論”這一數學知識研究的基本過程,并讓學生自己想、自己說、自己舉例、自己得出規律,有效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篇7
關鍵詞: 數學課堂教學 取舍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作為一線數學教師,教過,也聽過不少的課堂教學,筆者深刻感受到不少課堂教學往往出現兩種極端;要么生怕顧此失彼,只得面面俱到,從而淹沒重點;要么唯恐主次不分,只能以偏概全,從而缺失應有系統。此二者所直接導致的影響有二,一是不同程度地制約、阻礙著課堂教學效能的正常發揮與完整實現;二是使數學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不時覺得左右為難,在課堂教學中付出很多卻收效甚微。
如何解決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這一難題,筆者認為教師應學會“科學取舍”,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堂好的課堂教學究竟哪些該取、哪些該舍,下面用具體教學案例談談筆者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做法。
一、緊扣目標,“取”“舍”讓課堂教學內容有的放矢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重點,在教學中只要抓住了目標,圍繞目標展開教學,就會讓課堂化繁為簡,教師少費口舌,學生也少繞圈子。抓住目標進行教學內容的取舍,就會使教學內容的選擇更趨合理。
1.“取”數學概念本質屬性,“舍”數學概念表面特征。
如人教版《三角形的認識》一課的教學中,最典型的是三角形“高”的教學過程。因為三角形高的概念,學生比較難掌握,所以筆者在教學三角形高的認識時,根據學生討論交流的結果匯總,把三角形的高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看教材文字理解,二是嘗試畫,三是解讀畫的結果。三個層次緊密相連,層層推進。看教材文字是字面理解,屬第一層面;嘗試畫,則是檢查對文字理解程度,是第二層面;解讀畫的結果,才是評判學生思維是否清晰的關鍵。然而,在這個環節中,筆者沒有直接說出結果,而是完全把評判的權力交給學生,由學生對不同結果進行討論解讀,然后達成對“高”的概念的正確理解,這是基于學生認知“高”的概念本質屬性后引導學生判斷分析的過程。當然在這個環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呈現給學生作業和問題設計也要取舍得當,緊扣“高”概念本質屬性,層層深入。
2.“取”教學重難點,“舍”教學無關細節。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整堂課的主線,也是教學活動的核心部分。對教學重難點的確定和如何突破的具體構想,是教師備課的細節之處,著力之處。正確把握住活動重難點就能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使得教學活動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價值,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
譬如認識平面圖形一般是通過對“邊”和“角”的研究過程完成的,三角形的認識也不例外。筆者在《三角形的認識》課堂教學中,從找是不是三角形的圖形開始,呈現一個圖形的邊是彎的、一個圖形有四條邊、一個圖形邊沒有封閉,引導學生從“邊”的角度思考三角形的特征及意義。在解答“同樣是三角形,又有什么不同”這個問題時,誘導學生從“角”和“邊”的角度進行判斷與分析,學生很自然地答:“有的三角形有直角,有的三角形沒有直角”,“有的三角形的邊是相等的,有的三角形邊都不相等”。因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從“邊”的角度來認識分類,所以,筆者引導:我們這節課想請你按邊的不同來分分類,你想怎么分?本節課,既讓學生掌握認識圖形的一般方法,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二、立足課堂,“取”“舍”讓課堂教學方法更具實效
所有的“教”都是為了“學”,教學方法的實質是教學生學的方法。教學的方法盡管千變萬化,但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應恰當取舍,才能使數學課堂教學落到實處,讓學生的數學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1.“取”直觀感知,“舍”抽象講解。
幾何部分中的概念及有關知識抽象,學生難以理解、難以接受,要突破這些難點,教學中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用形象、鮮明的直觀教學手段,強化感知,突破難點。由于學生自己動手,直觀教學,對所學內容,容易接受,記憶深刻,并通過教具、學具的應用,實際事例,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使學生能夠正確理解所學知識的含義,在理解的基礎上從感知經表象到認知,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例如筆者在《圓周角》的課堂教學中,利用幾何畫板,直觀教學圓內接四邊形的概念和性質。教學片斷如下:首先教師提出問題,探究圓內接四邊形的概念和性質,一般要從哪些方面入手?然后讓學生打開《幾何畫板》,動手任意畫O和O的內接四邊形ABCD。量出可測量的所有值(圓的半徑和四邊形的邊,內角,對角線,周長,面積),并觀察這些量之間的關系。再然后改變圓的半徑大小,觀察這些量有無變化?觀察得出的某些關系有無變化?移動四邊形的一個頂點,這些量有無變化?某些關系有無變化?移動四邊形的四個頂點呢?移動三個頂點呢?最后,讓學生用命題的形式表述剛才的實驗得出來的結論。
這樣的直觀教學,使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有了完整而深刻的印象,理解了圓內接四邊形的概念和圓內接四邊形的性質。結合《幾何畫板》的使用導出了圓內接四邊形的概念和性質,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用幾何畫板動態的特點,觀察、歸納和猜想圓內接四邊形的概念和性質。同時學生也逐步學會應用這種方法探究其他的數學問題,提高數學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
2.“取”發現學習,“舍”接受學習。
心理學研究發現,發現學習效率比接受學習的效率低,卻十分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與創新的意識。鑒于初中學生的身心與教學內容特點,發現學習應是培養創新意識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這一學習特點設計相應的教學過程。
對此,筆者在教學《圓周角》中圓的內接四邊形的概念和性質等時,均沒有直接教給學生,而是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發現而獲得。在關于圓的內接四邊形性質課堂教學的引出,筆者沒有像教材那樣直接給出定理,然后證明;而是利用《幾何畫板》采取了讓學生動手畫一畫、量一量的方式,使學生通過對直觀圖形的觀察歸納和猜想,自己發現結論,并用命題的形式表述結論。關于圓內接四邊形性質的證明,沒有采用教師給學生演示定理證明,而是引導學生證明猜想,并做了進一步完善。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了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意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一方面,使數學不再是一門單調枯燥、高度抽象的學科,通過提供生動活潑的直觀演示,讓學生多角度、快節奏地認識教學內容,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幾何畫板對數學活動過程的展示,對數學細節問題的處理可以使學生體驗到用運動的觀點研究圖形的思想,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發現學習給解決問題帶來的愉悅,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意識。
3.“取”有效練習設計,“舍”無效機械訓練。
一堂課45分鐘,時間有限,要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練習的有效效果,這就要求教師精心設計課堂練習,突出重點。因此每節數學課都不要貪多求全,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重難點,在關鍵地方、難點和重點處下工夫,設計練習,讓學生練得有實效。這就需要教師學會“取”有效的練習設計,摒棄單一、枯燥、重復甚至毫無效果的機械訓練。例如,筆者在《圓周角》中圓的內接四邊形的概念和性質教學中呈現練習:已知O和O'相交于A,B兩點,經過A,B兩點分別作直線CD和EF,CD交O,O'于C,D,EF交O,O'于E,F,連接CE,AB,DF,問:當CD和EF滿足怎樣的條件時,四邊形CEDF是怎樣的特殊四邊形?并證明所得的結論。
三、把握教材,“取”“舍”讓課程資源更高效
教學任務和教學時間是課堂教學中一個比較突出的實踐矛盾,這一矛盾使許多數學課堂沒有煥發出應的有光彩和活力。任何一節課,都要有兩個核心問題,即“教什么”和“怎么教”。我們通常在“怎么教”這一問題上努力鉆研,忙于學習和討論自己課堂上的行為、技巧、方式和方法等,結果課堂氣氛活躍了,教學效果卻不佳,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就是忽視了“教什么”這一問題。只有充分認識到每一堂課應該教什么,我們才有可能深入地探究怎么教。
1.“取”生成資源,“舍”預設資源,有效突破教學難點。
課堂的高效不是簡單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它更應該是學生思維的完善與能力的提高。如何才能實現這樣的教學效果呢?源于學生,高于學生的課堂生成資源的合理使用,是一種相當有效的策略。筆者在《三角形的認識》一課“高”的概念教學中,就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筆者本來預設了很多關于高的認識內容資源,但后來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學生討論交流的結果很有價值,靈活舍棄預設好的資源,決定使用課堂師生互動生成的資源,有效地突破了本節知識的難點。
2.“取”信息技術可呈現抽象對象直觀資源,“舍”在黑板上抽象演繹。
傳統的幾何教學中的教具運用,并不能使抽象的幾何概念真正的形象化、具體化。而利用幾何畫板可以幫助學生解決這些問題,讓學生能夠看見一個動態的圖形空間結構,真正把學生引入數形的世界。筆者在《圓周角》教學中就使用了幾何畫板,給學生直觀地展現動態的幾何圖形,成功地化抽象為具體,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教師合理地取舍資源,使教學重點和難點在高效課堂中得到突破。
總之,“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無論是對教學內容的取舍,還是教學方法的取舍,都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最有價值”的知識,獲得最大限度的成長,發展數學能力。
參考文獻:
[1]史寧中.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教師學習指導初中數學.北京科海電子出版社.
[2]張金良.開展數學多媒體輔助教學的若干實踐與思考[J].電化教育研究,2003.
[3]孔凡哲.上好課有效技能[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篇8
關鍵詞 信息技術 物理新課程 優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2-0026-02
高中物理新課程,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學會自主學習。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許多學生記住了公式,卻不懂得應用于解題,另一些學生能夠將部分題目順利解答出來,面對同類型的其他題目時卻惘然了。這說明,傳統教學在鞏固學生基礎知識方面雖然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但這優勢未必能轉化成勝勢。為了彌補這些不足,更為了學生學習發展的需要,在實踐教學中,我認為引入信息技術多媒體手段來輔助、豐富教學手段,是很有必要的。
一、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景教學,提高學習興趣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課堂引入至關重要。魯科版教材中,大部分章節都以彩圖的形式開始談及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比以往教科書更注重感官上的刺激,有一定的新穎性。課堂上若能運用信息技術創設物理情景,給學生以文、圖、聲并舉的多感官刺激,直觀明了,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例如,《斜拋運動》一節的開頭,列舉了鉛球、鏈球、鐵餅、標槍等體育項目中的斜拋運動,學生很容易就把握到了學習的重點,配上一副節日夜空的禮花圖片,增加了接受概念的可能。然而,幾張靜態圖片都未能給出斜拋的運動軌跡,不利于頭腦中感性認識的重溫。在此,通過剪接播放幾段小視頻,可以讓學生在腦海中自然地形成斜拋運動的曲線,方便接下來的學習。
運用信息技術創設導入情景時,應講究藝術性、關聯性,不能只重絢麗多彩的畫面來嘩眾取寵、取悅學生,應注意其實效性。每一張圖片,每一段視頻,每一節動畫都要體現其附著的知識信息,這樣才能完成既定教學目標。
二、運用信息技術的優勢突破重難點
課堂教學要完成認知目標,就需要解決好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這兩個常規問題。高中物理教材中有許多抽象復雜的物理知識,學生因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難懂,這是我們教學的難點,更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物理的障礙。信息技術的運用就可以突破傳統教學手段在方法、時間、空間和地域上的限制,為我們教學中突破難點提供了又一種方式。通過多媒體技術可以分解教學難點,模擬動畫,做到化抽象為具體、化復雜為簡單、化遠古為眼前,最終達到化難為易的目的。
例如,在上《向心力的實例分析》這一節時,通過多媒體技術,可以將教材中的摩托車轉彎、火車轉彎、汽車過凸形橋、過山車等例子一一演示給學生看,更清晰、更直觀。不僅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讓學生接觸更多的實例,還能在眾多例子中提取相似點進行教學,以便領悟向心力就是物體運動的合外力的規律。
計算機能進行動態的演示,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直觀感、立體感和動態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這個特點來處理教材中的重難點,這為物理教學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效果提供了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應當重視與推廣這種手段。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建模能力
我們知道物理學的研究對象遍及整個物理世界,大至天體,小至基本粒子,面對復雜具體的物體,研究它的形形的運動,是中學物理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如何幫助學生理解各種形形的運動,建立起物理模型,并能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是中學物理教學重點。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所謂“建模”,就是將我們研究的物理對象或物理過程通過抽象、理想化、簡化和類比等方法形成物理模型。運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提高建模能力。
篇9
關鍵詞: 初中數學 微課 教學應用
將微課應用到初中數學教學中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也是一個個性化的教學模式,尤其是微課的一些特點,對于初中數學教學大有益處。下面筆者介紹微課,并對微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做了分析。
一、微課的概念分析
微課興起于以美國為代表的微課模式和翻轉課堂理念,其本質是想通過這種方式推動教育模式的改革,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微課自傳入中國就獲得了好評和追捧,我們也開始了學習和嘗試,那么,什么是微課呢?微課其實是指針對某個知識點和教學環節,以不超過5分鐘的微型視頻作為教學載體,再加上微課件和微練習等資源而開展的教與學的過程。微課包含了與該教學主體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聯系測驗、學生反饋和教師點評等教學資源。微課用一定的組織關系和呈現方式創造了主題式資源單元應用環境。從這點我們可以看出,微課是一種有教學設計和教學目標的課程,在這種課程下,學生可以進行個性化學習,并且支持學生各種學習方式和各個學習環節。
相比較其他教學模式來講,微課教學具有以下特點。第一,目的明確,主題突出。微課一般只講授一到兩個知識點,沒有復雜的課程體系,主要針對數學的重點、難點、疑點,教學目標更明確,教學內容更精簡,教學主體也更突出。第二,資源多樣化。微課是以微視頻為核心,再加上微教案、微課件和微習題等資源,其選取的內容主體突出,指向明確且相對完整,營造了真實的微教學資源環境。第三,使用方便。微課教學使用的資源容量較小,并且完全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根據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還能將微課分為具體的類型,如講授型、解題型、自主探究型等。利用微課輔助初中數學教學,能幫助學生在面對邏輯復雜的知識點時能在短時間內理解,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微課對于初中數學教學的影響
1.微課改變了初中數學的教學方式
以往的初中數學教學無非是教師在課堂上對課本上的數學知識做出講解,學生再通過大量習題練習掌握知識點,這種應試教學導致學生的高分低能現象嚴重。利用微課教學,將聲音、圖片、動畫、視頻等形式融入課堂教學,有效活躍了課堂氣氛,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在這種教學中,教師由講授者變為引導者,重點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微課有助于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初中數學中很多知識點的邏輯性比較復雜,在教學中很多知識點教師往往要經過多次講解和大量習題練習才能掌握,效率低下不說,學生掌握得也不夠扎實。利用微課輔助初中數學教學,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微視頻,并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并在這個過程中體驗數學知識產生的過程,將復雜的知識點轉化為簡單易懂的知識點,對于一些特別難的知識點,學生可以通過反復觀看視頻進行自主探究,從而真正掌握知識點,并能將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通過微課教學,學生不僅能充分掌握重點知識,還能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微課有助于改變教師的備課
以往教師的備課太過于形式化,很多備課都是以以往的經驗作為標準,以至于初中數學的教學備案經久不換。而微課教學可以讓教師在教學之前將本課程需要的知識點羅列出來,并通過微課的形式展示給同學們。這種備課形式可以在課程開始之初就能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課程結束后,教師也能通過微課進行反思,反思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是否將重難點知識展示出來,課堂的組織是否合理,自己組織的教學過程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等,從而讓教師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時對教學做出調整,提高初中數學教學質量。
三、微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1.預習
初中數學所教授的知識對于學生的整個數學學習生涯來講是承上啟下的。初中數學的特點就是對于數學知識的應用。初中數學教學講究利用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探討生活中的問題,并引發新的知識點。利用微課輔助初中數學教學,教師就可以立足于學生已有的知識點與新課程內容的銜接點制作微視頻等教學資源,通過讓學生在課前觀看視頻,搞好復習和預習,并了解新課與已有知識的聯系,幫助學生做好學習新課的準備。同時,通過微課學生也可以充分認識到新知與自己生活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在學習新課時更好地找到側重點,學習過程中更有針對性。
2.重難點的突破
初中數學對于初中生來講較難理解,教師以往在教學中對重點、難點和典型例題一般只講一遍,學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學生對于一些十分頭疼的知識點也會感到畏懼,最終影響學習效果。利用微課輔助初中數學教學,教師可以針對數學中的重難點和突破方法做好微課教學,并將教學微視頻等教學資源傳遞到網上,學生在遇到自己搞不懂的知識點時可以隨時點撥這些資源,做到自我突破。學生還可以通過一些終端,如手機、學習機等將教學資源下載下來,方便隨時觀看,對于自己不懂的環節可以多次觀看,從而為學生突破重難點提供方便。
3.微習題幫助學生搞好復習交流
微課的重點環節之一就是微復習,教師可以將一些典型的題型作為設計重點,學生除了可以突破重難點外,還可以重點理解題型,幫助學生做到舉一反三、一題多解,學生還可以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對這個題型進行探究,找到自己的解題思路,從而幫助學生開拓思維,從而更好地掌握知識點。
4.幫助教師提升自我
微課的制作過程本身就是數學的研究過程,教師可以通過微課的制作找到教學中的一些問題,并幫助教師想辦法解決問題。再者,微課便于傳播,教師可以通過微課資源找到其他教師的優點,傳播自身先進的教學經驗,從而強化初中數學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徐燕京.初中數學微課助學的意義[J].教育,2015,12:74.
[2]王凌峰.數學微課教學淺析[J].考試周刊,2014,58:53-54.
篇10
一、遠程教育資源的運用,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成功的課堂教學,學生學習的激情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學生保持濃厚的興趣,才能在最佳的狀態下自覺、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遠程教育的資源正以它獨特的魅力將學生吸引住,為提高學生的興趣提供了全新的途徑。可見,遠程教育資源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良師益友,是教師教學的好幫手。在導入新課時我運用一個動畫,講一個有趣的故事,提出一個問題,設置懸念,創設出新奇的教學情境,激起學生積極探究新知識的心理。合理應用遠程資源,就是架起課堂與生活的橋梁,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所學的內容與自己接觸到的問題息息相關,而且為學生營造了有趣的學習情景,使學生身臨其境,在輕松愉快的氣氛和美的感受中學習知識。
二、遠程教育資源的運用,是突破重難點的有效方法
良好的方法能使學生更好地發揮運用天賦的才能。任何一種教學手段,其主要目的都在于突出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運用遠程教育資源教學也不例外。在傳統教學中,有些學科由于受時間、空間等諸多因素的限制,課堂上只能提供相對真實和模擬出的現實生活情景。遠程教育的媒體資源能充分展現多樣、生動、有趣的現實生活情景,動態地演示有關知識的形成過程,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有利于溝通課堂與生活的聯系,激活學生思維,促進學生理解,幫助學生較好地掌握知識,從而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現代教學非常重視“問題解決”,而解決問題必須抓住主要矛盾,運用遠程資源,可以形象地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征,揭示一個事物與其他事物間的聯系,這樣就能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支持,幫助他們探索新的知識奧秘。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受時間、空間等因素的限制,無法要求學生完全到現實中學習,課堂上只能提供相對真實和模擬出的現實生活情景。遠程教育的媒體資源能充分展現多樣、生動、有趣的現實生活情景,有利于溝通課堂與生活的聯系,變抽象為具體,激活學生思維,促進學生理解,從而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三、遠程教育資源的運用,是讓學生掌握知識形成過程的有效方法
遠程教育資源的普及使用,使教育技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它為教學提供了其他教學設施無法替代的服務,在改革教學的同時,也改變了我們教學意識和思想,它對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遠程教育資源首先通過展現文字、圖像、聲音,將學生帶進形象生動、色彩繽紛的教學情境中,使學生的多種感官接受刺激,參與學習,化抽象為形象,加深對事物的理解,大大減輕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化難為易。其次,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注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真正做到學生參與獲取知識的全過程。最后,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合理應用遠程教育資源,直觀、形象、動態地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以動畫的形式吸引學生,大大降低了教學難度。
四、遠程教育資源的運用,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方法
- 上一篇:溝通技巧提升方法
- 下一篇:電力企業消防安全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