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范文
時間:2023-12-25 17:51: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肥胖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公布了教育部等部門共同組織的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查的最新結果,肥胖和近視是中國孩子兩個致命弱點,學生肥胖檢出率仍然繼續攀升,肥胖問題越來越嚴重。此次調查是由相關部門共同組織的第五次全國多民族大規模學生體質健康調查,覆蓋了31個省、市、自治區,調查了6至22歲學生38萬余人。
肥胖的增速令人憂
曾幾何時,我們還在為溫飽問題發愁,轉眼間,肥胖問題就已經成了威脅人們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而肥胖問題在少年兒童中顯得愈發突出,并且增長速度遠遠超過成人。
在此次調查的7至22歲的城市男生中,超重和肥胖檢出率分別為13.25%和11.39%,比上一次分別上升1.4和2.7個百分點;7至22歲的城市女生超重和肥胖檢出率也分別上升了0.7和0.9個百分點,達到了8.72%和5.01%。
最嚴重的肥胖流行狀況出現在北京,北京城區男女生的超重和肥胖率已經達到27%和15.9%(男女平均21.7%),比多數西歐國家、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還嚴重,小學男生的肥胖率已經接近美國20世紀90年代初期白人兒童的水平。
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副所長馬冠生研究員介紹,近20年來,全球少年兒童肥胖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我國少年兒童的肥胖率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增長,目前正處在迅速增長期,肥胖的流行程度在一些大城市已經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所長、中華預防醫學會兒少衛生分會主任委員季成葉教授告訴記者,1985年的時候,肥胖在我國青少年群體中還只占很小的比例,只有0.2%,1990年的時候開始快速增長,北京、上海等一些沿海發達城市尤其嚴重,到1995年就開始蔓延到全國,到2000年,一些比較富裕的農村也開始出現這個問題,而2000年到2005年,則呈現直線上升趨勢,城市、農村都開始爆發。總的來說,我國少年肥胖問題的發生比美國晚20年,但是爆發速度更快。
肥胖的“易感環境”
談及肥胖發生的原因,馬冠生說,遺傳因素在肥胖的發生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遺傳因素只有在適宜的環境下才會發生作用,社會上大多數人的肥胖是相關基因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肥胖相關基因的表達是由一定的環境因素誘發的,高能量密度膳食、不健康的飲食行為、低身體活動水平和靜態生活方式等均是誘發肥胖的重要環境因素。
7月7日下午5點多,朝陽區甜水園一家西式快餐店里人滿為患,記者發現,在這里吃東西的一多半是小孩,有一些還是父母帶著一起去的。西式快餐近年來風靡國內,它的煎炸、高能量、高脂肪含量食物越來越受兒童歡迎。
“這不是一個好現象,父母帶著孩子去吃這種東西更是不應該。”季成葉教授認為,能量不平衡是導致肥胖的一個重要原因。生活的現代化一定程度上讓靜態活動代替了動態活動,譬如乘電梯、坐汽車、看電視、打游戲等等占據了孩子們本來的爬樓梯、步行騎車、體育鍛煉、課外活動的時間。
“現在,一些高脂、高糖和高鹽食品的廣告鋪天蓋地,這些食品商利用食品包裝、商業廣告和促銷手段,讓孩子們過多地購買消費此類食品,商家賺了錢但卻導致了肥胖的蔓延”,馬冠生研究員表示,社會環境中促使少年肥胖發生的各種因素共同構成了“肥胖易感環境”,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孩子,比生活在其它環境中更容易超重和肥胖。
肥胖的危害無處不在
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兒少衛生研究所的研究結果顯示,兒童少年肥胖最重要的或較有特征性的危害有:高血壓、血脂異常、糖耐量異常、Ⅱ型糖尿病、早期動脈粥樣硬化、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非酒精性脂肪肝、微量白蛋白尿、男性青春期發育、多囊卵巢綜合征、黑棘皮癥等等。并且,少年肥胖最嚴重的后果是從少年期向成年期的延續,包括肥胖體型的延續、生活方式的延續,而延續到成年后,肥胖又導致相關的成人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可以說,肥胖對健康的危害是自始至終的。
季成葉教授給記者講了一個小故事,一個上中學的小姑娘由于肥胖經常遭到同學取笑,大家給起了好幾個外號:“胖妞”、“肥婆”、“肥豬”,結果,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打擊,性情和行為也發生了改變,還沾染了一些壞習慣,本來一個好學生最后變壞了。
季成葉教授告訴記者,肥胖不僅破壞了青少年的體型,還危害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兒童青少年時期是行為和生活方式形成的關鍵時期,肥胖的孩子很容易遭到歧視,這對他們的自尊心打擊很大,甚至會造成心理障礙,影響以后健全人格的培養。另外,肥胖少年由于體胖而活動受限,對外界的感知、注意和觀察能力下降,影響學習效率,創造能力也受到影響,甚至影響制定目標和樹立理想,制約了孩子的學習進步。
馬冠生研究員說,超重肥胖還直接增加了家庭和社會的經濟負擔,如個人及衛生保健部門為治療肥胖所付出的成本,與肥胖相關的疾病及其過早死亡而造成的個人及社會的經濟損失,另外還包括對個人和社區的間接社會負擔。
肥胖的勢頭亟須控制
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司的有關同志表示,近20年來,少年肥胖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已經成為一個日趨嚴重的、危害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我國少年肥胖的增長處快速上升的初期,當前正是預防和控制的緊要關頭。
談起兒童肥胖的控制問題,季成葉教授顯得非常焦慮,他告訴記者,一些家長本身小時候吃過不少苦,于是條件好了就千方百計讓孩子多享點福:吃多點,吃好點,能坐著不讓站著,能躺著不讓坐著,家務更是不讓孩子伸手……結果,孩子正常的膳食結構打亂了,必要的體育鍛煉沒有了,健康的生活方式被破壞了。他認為,現在控制少年肥胖的關鍵在于轉變觀念,建立正常健康的社會環境,盡量消除高能量密度膳食、不健康的飲食行為、靜態生活方式等外部環境因素。
篇2
關鍵詞肥胖;治療;哲學;治療
中圖分類號:R589文獻標識碼:A
肥胖是指機體控制體脂、能量代謝平衡機制紊亂導致體內脂肪堆積過多和(或)分布異常的一種慢性疾病,是遺傳、新陳代謝、環境和行為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膳食結構的改變和體力活動的日益減少,使肥胖和超重情況,無論在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在成年人和兒童中,都以驚人的速度增長。據世界衛生組織報道,全世界10億多成年人超重,我國至少也有2~3億人超重,超重和肥胖既是許多疾病共同的臨床表現,也是許多慢性病(如心血管、糖尿病及某些激素源性腫瘤等)重要的獨立危險因素,并與這些疾病的聚集密切相關。肥胖已成為嚴重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全球性疾病。
1肥胖治療的目的--堅持認識論的觀點
從歷史的角度,認識發生的總體過程來看,科學始于觀察,然后再上升為科學問題,在一個連續發展的認識過程中,提出問題和發現事實是一個辯證統一的過程,我們要在實踐中不斷的發展認識,又通過發展了的認識進一步指導實踐。肥胖已成為世界范圍的流行病,在過去10年里,人們不僅僅看到肥胖人數逐漸增多[1],而且發現肥胖已經成為一種病理現象,它的危險性日益嚴重。人們已經意識到,肥胖是一種不健康遠遠超過吸煙。肥胖與許多疾病有關,如:①高血壓,肥胖者高血壓患病率是標準體重者的2倍,是體重過輕者的3倍,且肥胖者高血壓的患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②糖尿病,有研究證實,80%的2型糖尿病由肥胖引起,且肥胖者患糖尿病的危險性隨肥胖程度和持續時間而增加;③血脂異常,肥胖癥中常見高脂血癥,尤其在老年人,老年單純性肥胖者脂蛋白(a)及其他血脂有明顯的代謝紊亂,這種代謝變化使肥胖老年人更容易發生冠心病[2];其他如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惡性腫瘤、骨及關節疾病腎病、膽囊炎及心理損傷等疾病在肥胖者中發病率均增加。肥胖可根據脂肪堆積部位不同分為中心性肥胖和全身性肥胖,尤以前者更易與上述疾病同時出現。目前,隨著循證醫學的蓬勃發展和科學證據的日益豐富,人們對肥胖癥治療目的的認識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肥胖癥強調綜合治療,包括飲食治療及運動治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要充分認識到在肥胖癥的綜合治療中飲食療法和運動療法均是治療肥胖最基本、最必不可少的手段。此外,兒童單純性肥胖對健康也有多方面的影響,對兒童的健康和未來發展十分不利,必須引起廣泛重視,近年來,肥胖也在我國城市(尤其是沿海發達的大城市) 學生群體中蔓延,北京市區每5 個小學男生中就有1 個小胖子。我國許多城市的學生營養問題防治重點已從營養不良向肥胖、超重轉移。因此,必須改變“肥胖是福”,甚至認為肥胖是經濟實力強,生活水平高的表現的錯誤觀點。
2肥胖治療的依據--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肥胖是多因素的綜合征,包括過量飲食、運動量不足、能量消耗減少、營養和環境等外部因素,還有遺傳因素這個內因,與外因共同作用,參與肥胖的發生發展。
2.1營養過剩
影響體重的兩個根本因素是熱能的攝入量和消耗量,當能量的攝入等于能量消耗時,稱能量平衡;當能量攝入大于能量消耗時稱正向平衡,因而產生肥胖。
2.2運動不足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從事體力勞動的機會相對減少,因而能量消耗也相對減少。
2.3遺傳因素
在肥胖成因中,遺傳一直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肥胖有家族傾向,研究報道,雙親肥胖,子女肥胖的可能性為75%~80%;單親肥胖,子女肥胖的可能性為50%;雙親標準體重,子女肥胖的可能性近10%[3]。肥胖的遺傳度為0.4~0.8,超過一般認為有較高遺傳性的綜合征。
2.4能量代謝異常
機體能量的消耗主要由四個方面組成:基礎代謝、食物特殊動力作用、機體的產熱作用及體力活動。研究表明瘦人和胖人的基礎代謝率是相同的[4]。進食不同的食物,額外消耗的能量也不同,以蛋白質食物的特殊動力作用最大。除此之外,機體的產熱作用也不同,有的人利用食物能源的效率高,可將大部分多余的能量儲存在脂肪細胞中,而有些人則以熱能的形式損失掉這部分能量,這種在能量攝入相同的條件下,熱能利用效率高者易產生肥胖。
2.5環境因素
研究認為,人類大多數肥胖屬多基因性肥胖,其易感性決定于遺傳因素,但環境因素顯著影響了這一表現型,不良的環境因素作用于特定的遺傳背景可導致肥胖[5]。
無論肥胖由何種原因引起,伴隨危險因素如何以及有無伴有其他疾病,患者都表現為肥胖,而對于每個具體的肥胖患者,其年齡不同、性別不一、肥胖發生早晚及類型各異、伴隨疾病嚴重程度千差萬別,表現為各具特點的個性、特殊性;只有將共性和個性完美結合,充分考慮患者的特殊性,選用適宜個體的方案,才能使患者依從性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3肥胖治療措施
3.1整體性原則
肥胖治療需要把人體當作一個有機整體,從整體出發,從整體出發,在治療肥胖本身的同時,充分關注全身情況,注意并發癥的治療,勿顧此失彼,重視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之間協調的相互關系,使機體更好的發揮整體作用。
3.1.1飲食與運動治療
限制熱量攝入是治療肥胖的一個重要方法,也是任何體重控制計劃的基本組成部分。控制飲食減肥的關鍵是限制糖和脂肪的攝入,適當增加蛋白質的攝入,同時注意合理營養,避免營養素缺乏。較合理的節食減肥進程是每周減體重1kg左右。在適當的節食的條件下,運動是降體重的一種最有效的方法,因為運動可以增加能量消耗、減少體脂、增加瘦體重、改善心血管機能、增加胰島素敏感性以及對心理和精神產生良好的影響,并可免除因單純節食減肥所引起的代謝紊亂。運動處方的主要內容有:①運動形式,多采用有氧運動,也可根據條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運動;②運動強度,一般可用本人最高心率的60%~70%來控制。因為強度過大,機體的能量消耗以糖為主,只有中、小強度的運動才動用脂肪儲備、減少體脂;③運動時間,一般為20~60分/次為宜,且運動時間還要根據強度而定,強度較小時,時間適當延長;④頻率,消耗脂肪的頻率每周至少3次,一般為3~5次。
3.1.2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肥胖也是減肥的一種有效方法,市場上減肥藥物種類繁多,且不斷有新藥上市。目前美國FDA允許用于減肥用途的藥物有西布曲明和奧利司他。前者可以作用于下丘腦腹外側核飽食中樞,減少食物攝取,并且增加中樞交感傳出神經的興奮性,刺激棕色脂肪組織水解和產熱。后者可以抑制胃和小腸中脂肪酶的活性,減少食物中大約30%脂類物質的消化和吸收。另外,二甲雙胍也被認為,可以恢復胰島素對腺甘酸環化酶的抑制作用,減少肝糖原異生,促進肌細胞葡萄糖的無氧酵解,增加肌肉對外周葡萄糖的攝取,達到減肥目的。
此外,還有很多藥物處于臨床試驗階段:①抑制食欲類藥物:包括瘦素受體拮抗劑、選擇性大麻素受體拮抗劑、胰高血糖素樣肽-1、神經肽Y5受體拮抗劑、腸抑素等;②促進代謝類藥物:包括 β3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生長激素等;③消化吸收阻滯劑:包括食用纖維、蔗糖多酯、殼聚糖衍生物等;④中藥等。
3.1.3其他
藥物療法雖是許多肥胖患者的首選,但迄今還沒有一種藥物可以達到迅速減輕體重,并長期維持減重的效果,因此,外科手術仍然在肥胖的治療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還有針灸、行為調節等,肥胖者可根據自己情況選擇行之有效的方法,綜合利用各種治療方法,可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3.2動態性原則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任何系統都是處在運動變化中,系統與環境之間也在不斷的進行著能量、信息的交換。患者不同病程時期、不同年齡階段以及治療過程之中,其癥狀、重要臟器功能及伴隨其他疾病情況皆不同,要根據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措施,及時調整方案。肥胖的治療涉及流行病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實驗動物學、藥理學、內科、外科、婦產科等多個學科方面的知識,每一個學科的進展都會使肥胖診治水平得到提高。只有用動態的、變化的、發展的觀點來看待這一問題,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了解作為學科交叉、綜合的產物存在的意義,才能清楚認識到它的內在規律,并運用這些規律去解決更多的問題。
3.2.1掌握“度”的原則
“度”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限度,是維持事物質的一個量的限度,在這個質的限量內,量變不會引起質變,事物保持質的穩定性,超過這個限量,就會引起事物的質的變化。肥胖正是體內脂肪超過一定度而導致的后果。1985年,美國國立衛生院的專家一致同意,在全球推廣體重指數(BMI=體重(公斤) /身高(米)的平方)作為成人肥胖篩查標準的指標,既是衡量肥胖的“度”,但由于東、西方人群在飲食、身高、體形和肥胖類型等方面存在差異,所以用BMI判斷肥胖時也不能絕對化。
此外,在肥胖治療時也應該掌握“度”的原則。目前很多。目前部分人尤其是年輕女性不了解判斷肥胖的科學定義,過分地追求苗條,刻意追求瘦的體形,不適宜地進行減肥,對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的損害。一般來說, 青春期女孩子的生殖器官逐漸發育成熟, 卵巢開始分泌性激素, 月經也已來潮, 由于第二性征的出現, 胸部、臀部脂肪增多,體型顯得相對肥胖些。這并非病態, 而是青春少女的重要特征之一。過度減肥,會造成內分泌紊亂,出現月經紊亂或過早絕經,甚至早衰。健康即是美,不正確的審美標準直接導致對肥胖的錯誤認識, 進行盲目減肥。BM I為24kg/m2和28kg/m2分別是中國人群超重和肥胖的診斷標準[6],對肥胖癥的清楚了解,有助于對與肥胖相關疾病的認識和治療,并且可以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審美標準。
3.2.2最優化原則
目前,治療肥胖的方法有認知干預、膳食干預、運動干預、藥物干預、胃腸外手術干預等。傳統認為,當BMI≥24 kg/m2時,除改變生活方式外,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進行藥物干預。但最近有人認為,早期應用藥物干預可預防并發癥的出現增強患者的信心[7]。肥胖治療需因人而異,對于不同原因引起的肥胖、不同年齡的肥胖者及不同程度的肥胖,治療方法均不相同[8]。最優化不是絕對的優化,而是一定條件下的相對優化,要從整體出發,掌握疾病發生、發展各要素間的普遍聯系,根據每個病人的年齡、性別、肥胖出現的時間、飲食結構、有無并發癥、經濟條件等因素制定適合每個個體的治療方案,權衡整體得失,使治療更加個體化,也就是對每個病人而言的最優化。
參考文獻
[1] Stein CJ.And Colditz GA.The epidemic of obesity[J].Clin Endocrinol Metab,2004,89(6):2522-2525.
[2] 李賢英、張蜀平、彭凌 等。中老年肥胖與心血管危險因素調查[J].保健醫學雜志,2005,7(4):234-235.
[3] 劉旭東、劉 萍、高新友。肥胖發生的可能機制與控制手段。西安體育學院學報[J],1999,2 :79-81.
[4] 喬 奇.A.布茹克司,湯姆士 D.法哈著,楊錫讓等譯。運動生理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1998,315-316.
[5] 侯凌、羅小平。肥胖及其相關原因[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4,19(3):144-147.
[6] 李蔚東、胡光宇、胡琳琳.衛生發展建設全民健康社會[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3-4.
篇3
關鍵詞:個案社會工作;“2030”失業青年;就業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25—0077—02
引言
近年來,隨著“4050”下崗、失業人員逐步進入退休年齡,“2030”青年的就業問題成為新的難題。所謂“2030失業青年”指的是年齡在18~28歲左右,有勞動能力和勞動意愿,但未能通過合法勞動以獲得相應收入的青年群體。與“4050”相比,“2030”青年更難找到工作。首先,因為在校期間學習的知識技能有限,缺少實踐經驗,所以他們在人力市場中不易被錄用。其次,他們不但缺少父輩的吃苦耐勞精神,而且對自己的未來職業抱有較高的、超出他們自身能力的心理預期等,以致在很多青少年中出現主動或自愿型失業的現象。對于“2030”青年的就業問題,不僅僅是為他們提供就業崗位,還需要配合一定的心理輔導、情緒疏導、技能訓練等。
個案工作是傳統社會工作三大方法之一。它遵循“助人自助”為服務宗旨,運用科學專業的知識和技巧,以個別化的方式為失業青年個人或家庭提供物質和心理方面的支持與服務,幫助失業青少年及其家庭減少壓力、解決困難、挖掘生命潛能,不斷提高個人和社會的福利水平。它的介入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解決青年失業問題的新視角。本文以筆者參與的一個失業青年的個案為例,探討個案社會工作方法如何幫助“2030”失業青少年走出困境。
一、個案工作:一項專業的助人活動
個案工作是一種專業的助人工作,個案社會工作的價值觀念認為每個個體都蘊藏著不可低估的能量和資源,并相信人們擁有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及潛能。它不把困難和問題視為個人的問題,而是充分考慮到家庭、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強調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所以個案工作不是替案主解決問題,而是協助案主,發掘當前的資源與優勢,與案主一起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幫助案主恢復自助功能,實現案主的增能和賦權。所以在遇到上述案例時,個案工作者不能僅以簡單的“介紹工作”,單純的就業援助為最終目的,而是應充分考慮到失業青年的其他方面需求,如心理輔導、認知輔導、情緒疏導、技能訓練等。同時,個案工作者還應以優勢視角看待失業青年的問題,接納、尊重失業青年,積極發掘青少年的優勢和特長,幫助他們展示自我,建立自信,實現自我發展。
個案工作也是一項技術,有其專業的工作技巧和方法。一般來說,專業的個案工作包括以下六個步驟:接案與建立關系、收集資料與預估、制訂計劃、介入實施、評估與結案、后期跟蹤等。在上述案例中,個案工作者也需按照以上步驟,為失業青年案主提供專業有效的服務,幫助案主實現目標。
二、一個失業青年的案例介紹①
小青,女,18歲,身材肥胖,性格內向,父親因病去世,5年前母親改嫁,與現任丈夫生一男孩小明,3歲。母親改嫁后,小青與70歲的外婆共同生活,外婆很寵愛小青,年紀較大,身體不好,小青很少與外婆分享心事。小青職高畢業后,曾找過工作,但都因其不善與人溝通,與同事和老板相處不愉快而離職。小青認為自己是個胖子,長得不漂亮,別人都看不起她。之后便再也沒找工作,在家待業8個月了。小青整日在家上網聊天、玩游戲,很少與父母和弟弟接觸,只有一個好朋友小李,有時一起聊聊天。小青所在的社區居委會就業援助員曾給小青介紹過工作,但小青都以各種理由推脫不去。社區就業援助員將小青的情況告知社工,希望社工能給予幫助。
三、個案工作方法在失業青年案例中的實踐應用
(一)接案與建立關系階段
在社區就業援助員和外婆的幾番勸說下,小青終于答應與社工見面,并約定好了面談時間。于是,個案工作進入到第一個階段,即接案與建立關系階段。
面談是社會工作者了解服務對象的最便捷的途徑,在接案階段得到案主的信任,與其建立一個良好的專業關系很重要。在與小青面談前,社工做了大量準備,首先從就業援助員了解了小青的基本情況,然后草擬與小青的面談提綱,并使自己在身心都進入到專業狀態。
社工與小青如約見面。會談一開始,小青不太講話,對社工提出的問題都不怎么回答,比較戒備。于是社工不斷變化話題,希望能找到一個新的突破口。這時,社工想到小青平日多數時間都在上網,玩游戲,于是便開始與小青聊到網上網友熱議的話題,最新演的電視劇,這時小青開始有了些回應,并表達了自己的很多看法。通過談話社工了解到小青很喜歡看韓國的偶像劇,覺得那些純美的愛情和勵志的故事情節,讓自己很向往。小青變得話多起來,講起了自己上學時的一些事情。隨著社工和案主雙方關系逐漸建立起來,社工找準時機,開始將話題悄悄地引到小青現在所遇到的問題上。經過社工不斷地鼓勵、耐心引導和啟發,小林開始向社工講述了自己的經歷……
面談后,社工對小青的情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做了訪談記錄,成功完成了此次面談任務。
(二)收集資料與預估
篇4
關鍵詞: 社會方言 語言變體 言語社團 語言現象
語言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社會現象,它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是人和人之間交往的主要工具,而方言是語言的變體,根據性質,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地域方言是語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別而形成的變體,是語言發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社會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會成員因為在職業、階層、年齡、性別、文化等方面的社會差異而形成的社會變體,是言語社團的一種標志,從定義上我們可以看出社會方言的多樣性和準確表達語言的復雜性。
一、社會方言中言語社團的分類
1.社會方言與年齡
以年齡分類的言語社團。語言中有多少種社會方言?數量難以計算,因為言語社團的多少簡直是無法統計的,少到幾個人,大到整個語言社會,只要有值得注意的語言特色,都可以看成一個言語社團。比方說,年齡不同就可以組成不同的言語社團,在語言的使用上各具特色。一般來說,在語言習慣上,隨著年齡的增長,人也變得越來越保守了,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下降了,兒童的話語與他們的父母的話語有明顯差異。比如在蘇格蘭的年輕人中,通行著這樣的俚語“I am uptight”,意思是“I am nervous”(我很緊張)。這樣的話還有很多,但上了年紀的人由于閱歷不同容易產生誤解。英語作為一種國際性語言已被廣泛地運用于政治、經濟、文化及科學技術的方方面面,然而英語與其他事物一樣也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現在的一些新詞匯很多老人們根本聽不懂。
2.社會方言與性別
以性別分類的言語社團。不同的性別也可以組成不同的言語社團,語言上也各有特色,男性有競爭性,容易與人發生沖突,而女性則具有合作精神,喜歡與人和睦相處。盡管許多女性喜歡在談話中表現出自己易于交往,很多男性則把交談當作是一種自我表現的機會,然而實際情況卻要比這復雜得多。因為語言作為權力之一的自我表現的同時,也是一種與他人的聯系。在心理學家杰奎琳和他的同事對2―5歲的學齡前兒童進行研究后,發現女孩提建議時喜歡說“我們一起”,而男孩則喜歡互相發號施令。在英美國家的一般女性,尤其是中下產階級女性,比同階層的男性更具社會地位意識:男性與其他人發生爭吵時容易先指責對方而且說粗話,用祈使句的頻率也比較多;而女性則常以緩和、平靜的方式進行交談來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3.社會方言與社會地位
社會方言是某個特定的社會階層的人所使用的語言變體,同一種社會方言的使用通常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社會方言是能顯示社會等級差異的語言變體。不同的階級、不同的性別、不同的職業的人使用的社會方言折射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在美國等西方國家,言語和發音是社會地位最重要的標志,談話雙方根據對方使用的話語辨別其社會地位,一般說來,中產階級談話時更多地使用標準語,因為當時所有中等教育都是由公學施教,有名望的、建校比較早的公學,有伊頓公學、哈羅公學等。標準發音是標準英語的發音方式。凡是發音標準的人,肯定是受過教育的。因此它是人們地位的重要標志,也是就業的資格證。其實在我們國家也同樣存在這種情況,一般來說,上層社會的人往往更注重語言的語音、語調,以及言語的選擇等方面,在社會交往時往往更多地運用普通話而不是方言,可能這就是所謂的“在適當的場合講適當的話”。
二、社會方言詞中的語言現象
1.俚語
俚語是語言的非正式使用,指存在于同一社會群體的人當中,在不考慮合適與否、正式與否的前提下而暫時使用的一種不正式語言。俚語是由富有表達能力但屬于非標準的詞匯,由任意的、俗麗的及短暫的新造詞組成。俚語的主要特征是其使用的動機:尋求新穎性。在許多英美國家,年輕人生活中有許多俚語,這樣的俚語只有年輕人能明白,而老人是聽不懂的。俚語十分生動且富于表達力,而且幾乎每個人在某種場合都使用它。俚語這個術語在傳統上就帶有消極的意義,通常被看成是一個低級或粗俗的語言形式,被認為是在語言的正式文體中所不可取的,但是也有一些俚語被保留了下來,并且成為全社會廣泛使用的可接受的語言。
2.禁忌語
禁忌語是指一個被“講禮貌的”社會排除在一般使用之外的詞或表達式,由于某種原因,不許、不敢或不愿說出某些詞語,而用另外的詞語來代替。產生禁忌語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宗教迷信、封建禮法或出于文明表達的需要。宗教迷信的禁忌語是由于人們認為詞語與所指明的客觀事物之間有必然的、直接的聯系,說出這些詞語就等于觸及這些詞語所指明的事物,會影響人們的禍福。
3.委婉語
委婉語是指“用好詞說話”,也就是用一種不明說但可以避免使人感到不愉快的說法代替能夠令人不悅、不好意思或對人不夠尊重的說法。委婉語是一種文化現象,寫者、說者認為直率的說法可能會受到讀者、聽者某種程度的懷疑、拒絕甚至厭惡時,出于忌諱或禮貌,就通過遣詞造句的調整,來克服上述的心理障礙。例如,我們不會說“fat”(肥胖的),而是會用“full-figured”(體態豐滿的),看到一個長相不好的人,尤其是女孩子不可以說“she is ugly”,要用“she is homely”。委婉語的生命可能短暫,但卻是極為有效的,至少對于某些社會群體的言者是這樣,委婉語已經構成了言者在其社會交際中“禮貌“詞匯的不可分離的一部分了。
三、結語
總之,不論我們在學習或運用哪種語言,我們都必須注意這個問題――社會方言。因為一個人生活在社會這個復雜的大環境中,與周圍的人不可避免地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何處理好這些關系呢?一個有生活經歷的人曾經或將要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那么如何才能成功地扮演這些角色呢?所有這一切都和社會方言相關。如何才能正確處理好這些問題呢?那就需要在注意年齡、性別、行業對語言方面限制的同時,還要注意俚語、禁忌語和委婉語這些語言現象,從而正確地使用社會方言以達到成功交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何兆熊,梅德明.現代語言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倪立民.語言學概論.浙江大學出版社,1988.
篇5
關鍵詞:遺傳性疾病;人類健康;治療
中圖分類號:R-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9-0173-02
遺傳病是指由細胞內遺傳物質發生改變(染色體畸變或基因突變)而引起的疾病。它可以是生殖細胞或受精卵內遺傳物質結構與功能的改變,也可以是體細胞內遺傳物質結構與功能的改變。遺傳病是指完全或部分由遺傳因素決定的疾病,常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發病。如先天愚型、多指、先天性聾啞、血友病等,這些遺傳病完全由遺傳因素決定發病,有的是出生就表現為相應癥狀,有的則要經過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后才能出現明顯癥狀。
一、遺傳性疾病的特點
1.遺傳性。遺傳病的致病基因會通過幾代人的遺傳擴散給很多家庭帶來傷害。有這么一個國外典型的例子,在一個家族中,有三代人的遺傳素質是優秀的,沒有什么異常。后來,這個家庭中有一個人和另一個智商低下的人結婚,并且生下孩子,而這個孩子以后的四代人中一共482人,其中有143人是低能,剩余的人基因也并不太好,而且還會一代一代地擴散。而這個家庭中的另一個人和一個智能正常的女人結婚了,他們的后代五代496人一切正常出生,無低能現象。可見,遺傳病具有高遺傳力。
2.先天性。大多數遺傳病患兒都是一出生就表現為相應癥狀,也有部分剛出生的嬰兒是很正常的,可是到了一定的年齡就突然出現臨床癥狀。無論怎樣,他們的病因都是歸結到遺傳基因本身存在缺陷,所以,遺傳性疾病也是有先天性的。
3.終生性。多數遺傳病是難以治愈的,有終生性的特征。如先天愚型、白化病等。有些疾病若能早期診斷,及時治療,有可能緩解癥狀或避免發病。如苯丙酮尿癥的病人,若能在出生后3個月內確診,6歲前堅持低苯丙氨酸飲食,就能避免出現智力發育遲緩的現象。如果沒治好病的基因,可以通過生殖有害的基因傳給下一代。這些不好的基因將永遠停留在病人的體內。
4.發病率高。遺傳性疾病患者的后代患遺傳病的幾率也很高,而同卵雙生比異卵雙生同一種病的患病率(發病一致率)大得多。據統計,人群中患遺傳性疾病的人約1/3,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我們應當知道,遺傳性疾病并不是一種少有的疾病了,它也是最重要的疾病之一,對人體的健康造成嚴重的傷害,應當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二、如何預防遺傳性疾病
1.婚配和擇偶。如何預防下一代的遺傳性疾病,在男女青年結婚之前就要慎重考慮和選擇。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的增多,我們男女朋友之間的交往婚配,應當注重這些,如果我們忽略身體是否健康狀況來擇偶,例如與有遺傳性疾病的人結婚,那么我們的下一代就可能會有遺傳性疾病,并且患病的可能性會提高。所以要養成好的健康習慣,注重平時的保養,在結婚之前進行檢查,并咨詢。
2.保健和生育。(1)懷孕:這是重要的關鍵時期。首先我們要知道,選擇一個好的受孕時間,夫妻雙方的年齡要合適。如果女子年齡在35歲以上,下代患先天性的機會可提高10倍左右,男人年齡最好不要超過40歲。其次,流產不到半年的女人不要馬上懷孕,如果連續發生兩個以上的自然流產,應該檢查染色體,確定是否與遺傳因素有關,由醫生來決定是否再次懷孕。(2)生孩子前要去醫院做產前檢查,空氣的污染、病毒等一系列外部不好的因素會導致以純物質的改變,促進遺傳病的形成,因此特別要防止孕婦病毒感染,藥物也不能亂吃,盡可能避免與有害物質的長期接觸,這是為了保證胎兒的安全。
3.及時發現及時治療。遺傳病在出生時沒有表現出來。不同人群不同基因不同體質造就不同遺傳性疾病的發生,有的人在幼兒期就會出現,還有青春期出現這些癥狀。如果在出現這些癥狀之前就去確診,那么也許可以控制一些遺傳性疾病。如半乳糖血癥,出生數周至數月可出現拒食,肝腫大,白內障與智力發育遲緩等異常。如果能夠盡快去醫院接受治療,停止食用乳制品,吃一些蛋白質的食物,那么可以阻止這類遺傳冰的發展。因此,在寶寶出生后,父母發現異常了,特別是智力發育遲緩,應該及時去醫院就醫。所以對孩子進行必要的體檢顯得尤為重要。
三、怎么樣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1.日常生活節奏要有規律。因為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人類的工作與生活節奏加快,面對著壓力,會出現疲勞,這是一個顯著致病因素。所以我們應當給自己一顆好的心態,工作無論多忙,一定要給自己留出一些時間,經常按摩自己身體各個部位,緩解壓力,經常進行體育活動如健身,讓每個部位稍微運動一下,讓體育活動釋放心里壓力。當然更加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好的睡眠,少熬夜,多休息,要知道沒有睡眠是沒有一個好的身體,勞逸結合。
2.營養要懂得搭配。現在生活中人們都不注意飲食問題,隨便瞎吃,以致身體出現各種疾病。我們吃的食物當中,沒有一種是可以提供人體所有需要的營養物質,所以我們進食的時候一定要有多種食物構成,葷素懂得搭配,脂肪,蛋白質,維生素要均衡。控制總熱量,每餐8分飽剛剛好,一天總熱量控制在30000卡/千克程度;要懂得平衡膳食,“全面、均衡、適度”,任何食物不要過多去吃,每一樣吃一點,這樣身體都能吸收一點,可以滿足身體對養分的需求。
3.適當增加體能訓練。面對現在生活節奏快,人們很懶得運動了,很少鍛煉身體,因此導致身體長期處于一種亞健康狀態,隨時都有可能生病。人都說生命在于運動,保持良好的心理與身體來鍛煉,可以大大消除疲勞,心態顯得尤為重要,這兩個方面是保證生命健康長壽的重要元素。缺乏鍛煉容易引發肥胖癥,心血管疾病與骨質疏松癥等不良癥狀。所以,適當的體育鍛煉對于身體健康是很有必要的。體育鍛煉需要毅力堅持,運動量適可而止就行。至于在體育鍛煉項目不可強求,不同的人可以做不同的運動,例如多走路,爬樓梯,體操,慢跑,太極拳與氣功,其運動量也要因人而異,總之要適中,一般運動后,微微出汗,冬天身體保暖,不要過于重負運動量,可以適當調節自己。
4.健康的生活習慣的養成。現在的生活中也要注意各種生活習慣問題,因為這些都影響著自身身體健康。好的生活習慣比如飯前洗手,夏天勤洗澡,多換衣服,多剪指甲,不要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尤其是不要吸煙,少飲酒,多喝熱水,碳酸飲料要適度,這些都有益于身體健康。煙草中有很多致癌的物質,其中最多的是尼古丁,那是肺癌的罪魁禍首。自覺地養成不吸煙的習慣,不僅有益于健康,而且也是公共健康理念的體現。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適量飲酒能促進血液循環,擴張血管,緩解疲勞,但每次應少量,不提倡飲用白酒,紅酒。茶葉是世界公認的健康飲品,茶葉中的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是抗癌,降脂,提高人體免疫功能與抗衰老作用。
面對現代社會激烈的競爭和生活節奏的變快,醫學的任務不僅僅治病,服務對象也不單只是病人,可能是更多的健康與亞健康人群,因此,為了自己,每個人都需注重身體健康,減少疾病的發生。
參考文獻:
篇6
“帕金森氏癥”是一種腦部病變,造成中樞神經系統退化失調,導致患者的走路、言語及其他活動受影響。通常可通過醫藥及手術加以改善,而醫生都建議患者多運動,或進行物理治療。
美國俄勒岡研究協會最近針對約200名患有輕微或中度“帕金森氏癥”的患者進行研究,讓他們分組,分別進行包括太極拳在內的不同運動。經過六個月時間,研究人員發現,參加太極拳這組人的癥狀明顯改善,效果比另外兩組人好。
負責這項研究的華裔李博士表示,太極拳簡單易學,亦不需要特別裝備,是一項值得推動的好運動。(《中國新聞網》)
吸煙可能讓你變笨?
英國一項研究發現,相比不吸煙男性,吸煙男性智力下降速度明顯加快。但吸煙與智力的關聯度在女性中不明顯。長期吸煙可能對男性智力產生多種影響,例如記憶力損傷、認知技能全面下降、無法將過去經歷與現實行為相聯系等,在老年人中表現更明顯。
研究者發現,戒煙可以減緩智力下降的速度,戒煙越久,效果越明顯。戒煙后頭十年,男性智力下降水平仍較明顯;但戒煙十年后,智力下降速度基本等同于從不吸煙的人。
但研究者在女性中沒有發現吸煙與智力下降之間的明顯關聯。報告推測,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男性相比女性抽煙量更多、頻率更高。(《新華網》)
失憶可靠“聞”喚醒
研究者認為,雖然現在還無法確定看,聽,聞引起的記憶之間有何差異,但氣味確實能更好引起人們的記憶,這或許能給失憶治療帶來新的思路與方法。
研究小組招募了70名女學生作為志愿者,給他們播放車禍和盧旺達大屠殺的錄像,旨在挑起他們的反感,并隨后將黑醋粟的氣味排入房間,并亮起陰森的燈光響起背景音樂。一個星期后,志愿者們被要求回憶錄像中看到的場景,并分別伴隨著燈光,音樂,氣味,結果,聞到氣味時,志愿者們能明顯想起錄像更多的細節。
研究者認為,雖然現在還無法確定看,聽,聞引起的記憶之間有何差異,但氣味確實能更好引起人們的記憶,這或許能給失憶治療帶來新的思路與方法。(《科學網》)
維D缺乏者易患前列腺癌
維生素D與人體骨胳健康的關系已被大家所熟悉。但是近年來科學家還發現維生素D與前列腺病變也有密切關系。不幸的是,從目前許多國家的現狀來看,現代化的生活模式使很多人處于維生素D不足的情況。正常人每天至少應該得到2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也就是說血中維生素D的含量應該維持在每毫升50~80納克的水平。如果一個人血中維生素D的含量低于每毫升16納克,那么他得前列腺癌的風險就會增加3倍。有人以為多吃魚多喝牛奶能補充維生素D的不足。但是與曬太陽相比,從食物中得到的維生素D的量是微不足道的。在夏季,如果一個人在太陽下曬20~30分鐘,就可以得到10000國際單位維生素D。(《新民晚報》)
花錢買體驗讓人更快樂
人們常說“金錢買不來幸福”。美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花錢買人生體驗比花錢買實物更容易帶給人快樂,性格外向、樂于接受新生事物的人更愿意為購買新鮮體驗“出血”。
體驗型消費之所以帶來幸福感,一方面因為這往往是和親友共同參與,從而讓人們心理聯結更加緊密,另一方面在于它會讓人感覺自己充滿活力。物質型消費則不會帶來這樣的感受。
此外,體驗型消費多會因持續的收獲帶給人長久的快樂。(《新華網》)
開會可能降低智商
很多人都痛恨開會,因為長時間的討論令人感到厭倦,而美國一項最新的研究就發現,“開會”不僅會浪費時間,甚至還會讓人變得愚蠢!此項結果也令許多人感到相當訝異。
研究團隊指出,開會時會使員工在智商上表現較差,因為部份員工會因為想要展現好的一面表現,而將腦力分散以保持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導致變得焦慮。
研究人員表示:“人們開玩笑時常會說開會讓人感到大腦‘死機’,但我們的研究確實發現,會議確實令你的行為猶如大腦‘死機’一般。”
研究人員還發現,團隊環境更易令女性感到壓力,對她們的智力表現影響更大。13名女性志愿者,只有3人在第二次測試中表現如常,10人得分下降。(《錢江晚報》)
上夜班的人易患糖尿病
英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睡眠質量欠佳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幾率比其他人高出6倍,連續三晚睡眠紊亂就會出現糖尿病癥狀。
挪威研究人員去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有入睡困難、睡眠時間短等睡眠障礙的人罹患心臟病風險高于睡眠好的人,最多高45%。但失眠導致心臟病發作幾率高的原因尚不清楚。一些研究人員認為,睡眠障礙影響心臟病致病因素,譬如高血壓和炎癥。
他們的研究結果或有助解釋為何常上夜班的人容易患上2型糖尿病和心臟病,從而幫助醫生更精確地評估糖尿病及更有針對性地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今日早報》)
人際關系處不好導致身體炎癥惡化
研究報告指出,人際關系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不容小視,特別是在心臟病、高血壓、癌癥的發病率上,其作用甚至不亞于飲食和休息。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科學家進行的這項新研究發現,人際關系處不好可能導致身體炎癥惡化,進而引發一系列疾病,如心臟病、高血壓、癌癥等。研究人員通過對122名健康的年輕人進行跟蹤觀察研究,并根據他們的日記來判斷其心情狀態和周邊人際關系后發現,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周圍人能跟自己相處良好且沒有競爭關系的狀態,更容易讓人保持身體健康,避免生病。(《生命時報》)
越胖的人痛越多
肥胖影響美觀、肥胖帶來疾病、肥胖破壞社交……可是,有誰想過,肥胖竟還會帶來疼痛呢?近日一項針對100萬人進行的研究發現,肥胖和疼痛存在直接聯系,而且越胖的人,疼痛越多。
紐約州立石溪大學的研究人員在2008年至2010年之間,進行了電話問卷調查,在約101萬受訪者中,有63%的人超重,25%的人肥胖。結果發現,相比體重較低的人來說,超重的人疼痛的幾率增加了20%,而且體重越高,疼痛度越高。
研究者說:“這項研究證實并延續了之前的一些對肥胖與疼痛相關性的研究。當具體到某些常見的疼痛癥狀,并關聯了性別和年齡后,這個結果依然成立”。
研究人員認為,疼痛與肥胖的聯系確有一些比較合理的解釋。體內過多的脂肪會觸發導致炎癥和疼痛的復合物的生成;同時,肥胖導致的抑郁會帶來疼痛;肥胖引起的關節炎也會帶來疼痛。(《生命時報》)
女人讓男人更慷慨
小伙在追求姑娘時會表現大方,有美女在場時男人通常會更慷慨,這是最常見的事情,英國一項研究就驗證了這一男性的心理“弱點”。
英國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邀請65名男性和65名女性參與一個游戲,他們在游戲中會時常面臨需要公益捐款的場景。結果顯示,與只有男性在場時相比,男性在有漂亮女性在場時的捐款數額要多得多。但女性中卻沒有出現這種現象,無論是否有其他男性或女性在場,她們的捐款數額基本穩定。
研究人員說,男性的這種慷慨表現是為了吸引異性注意,理論上與雄孔雀開屏吸引異性差不多。(《新華網》)
化療藥物影響后代基因
英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幾種常用的化療藥物可能會影響后代的基因,在動物實驗中,服用了化療藥物的實驗鼠后代出現基因變異。研究人員建議,接受化療的癌癥患者若想生育,至少一年后再考慮。
研究人員他們測試了3種常用來治療癌癥的化療藥物,它們是環磷酰胺、絲裂霉素C和甲基芐肼。研究人員給實驗鼠服用相當于臨床治療劑量的藥物,結果發現,雖然實驗鼠是在停藥數月后才繁殖,但它們后代的基因組中還是出現了異常變異。(《新華網》)
抽煙四十年折壽七年多
英美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結果表明,抽煙與肥胖會加速染色體端粒縮短,從生理上加快人體衰老。英國倫敦圣托馬斯醫院教授蒂姆?斯佩克特及美國醫學專家介紹,抽煙者或肥胖者的端粒(染色體端位上的著絲點)往往較短,這使得他們在生理上比不吸煙或不肥胖者更衰老。斯佩克特介紹,對志愿者進行研究得出的結果顯示,肥胖讓人減壽大約9年,每天抽一包煙持續40年讓人減壽超過7年。(《北京晚報》)
糖如煙酒 應該限制
吃甜食就像吸煙?喝某些飲料如同飲酒嗎?美國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糖就像煙草和酒精一樣,是一種有潛在危害且容易讓人上癮的物質。
研究指出,一些國家對糖這種影響健康的物質缺乏管理。糖被添加在大量食物中,因此必須采取社會干預手段。研究人員呼吁各國采取與限制煙酒類似的做法,如加稅、年齡管制、在學校周圍禁止銷售等,以控制糖在全球范圍內的使用。
相關研究指出,過去50年內,全球糖消費量激增3倍,糖攝入過多造成的肥胖癥、糖尿病、心臟病和肝病等疾病在全球高發,每年間接導致全球約3500萬人死亡。(《新華網》)
打鼾降低夫妻間性滿意度
“歡笑,那么整個世界與你一同歡笑;打鼾,那么將沒有人和你一起睡覺。”英國小說家安東尼?伯吉斯曾經說過這么一句充滿智慧的話。近日,美國一項研究證實,打鼾可能真會嚇跑枕邊的伴侶,降低性滿意度。
研究人員發現,對于男性而言,性生活滿意度隨著打鼾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和睡覺不打鼾的男性相比,打鼾嚴重者報告性生活滿意度低的可能性是前者的兩倍――雖然打鼾嚴重的人在、和方面并未報告有任何問題。
打鼾和性滿意度的聯系也有其他的解釋。除了性滿意度降低外,打鼾嚴重者還報告有更多健康方面的問題:打鼾嚴重者的糖尿病、中風、心臟病和充血性心臟衰竭等發病率更高。這些都會導致性能力下降,影響和性滿意度。(《生命時報》)
胡蘿卜芹菜可防腸癌
胡蘿卜和芹菜是百姓餐桌最常見的兩種蔬菜。英國近日報道,一項新研究發現,胡蘿卜和芹菜在預防腸癌方面都具有關鍵作用。
韓國翰林大學科學家發現,胡蘿卜和芹菜中的抗氧化劑毛地黃黃酮可遏制腸道腫瘤細胞分裂,并導致癌細胞死亡。專家表示,除了胡蘿卜和芹菜之外,含毛地黃黃酮的食物還有橄欖油、青椒、百里香葉、甘菊茶、薄荷等。(《生命時報》)
睡得太晚易做噩夢
土耳其科學家調查了264名大學生的睡眠習慣,并利用睡夢焦慮指數測量了其噩夢發生頻率。結果發現,習慣熬夜的參試者睡夢焦慮指數平均達到2.10,習慣早睡的參試者只有1.23。另外,研究人員對近4000人的網上調查發現,在20多歲的女性中,熬夜與噩夢存在正比例關系。
至于夜貓子更容易做噩夢的原因,研究人員猜測,可能是情緒因素惹的禍。另外科學家還發現,抑郁癥等疾病與睡眠問題關系密切。
研究顯示,三種人更易做噩夢。第一類人群是年輕人,因工作壓力過大不堪噩夢困擾來醫院診治的人大幅增長。
第二類人群是女性。最近,英國西英格蘭大學研究人員跟蹤5年發現,19%的男性和30%的女性表示近期做過噩夢,女性更易把日常焦慮等情緒帶入睡夢中,而且對噩夢的感覺也更為強烈。
第三類人群是兒童。5~12歲兒童更容易因噩夢驚醒,其原因是兒童的大腦還在發育、情緒更受外界影響。(《揚子晚報》)
愛吃腌肉香腸易致胰腺癌
長期以來,醫學界一般認為,肥胖、糖尿病以及吸煙飲酒等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導致胰腺癌發病的最主要因素。不久前,瑞典醫生還發現,喜歡吃腌肉香腸,也容易患胰腺癌。瑞典醫生們經過了11次醫學試驗,提出了他們的告誡:經常食用加工過的肉食,將顯著增加患胰腺癌的危險。
胰腺癌不容易被早期確診,它的死亡率又極高,所以搞清楚胰腺癌的發病原因,對防患于未然是至關重要的。研究人員對6600多位胰腺癌病人的病例檔案作了認真仔細的分析,發現每天吃50克腌肉香腸,患胰腺癌的危險就要上升19%,要是每天吃100克加工過的肉食,得病風險將會高達38%。
根據現已取得的結果,癌癥專家評估腌制食品應該也是引發胰腺癌的罪魁禍首之一。因為先前有許多其他研究證明,過量地食用“紅肉”(即牛羊肉和豬肉),不僅會導致直腸癌的高發,而且和胰腺癌的發病也存在一定關系。因此,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建議人們每周吃熟牛羊肉和豬肉不要超過500克,而對于腌肉香腸之類加工過的肉食,則勸告大家“最好不要吃”。(《新民晚報》)
經常喝濃茶易患高血壓
經臨床觀察,飲濃茶可使血壓升高,這可能與茶葉中含有咖啡堿活性物質有關。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飲茶后會頭暈頭痛,這也許是血壓升高的緣故。因此,飲濃茶與吸煙、飲酒和飲咖啡一樣是引起血壓升高不可忽略的因素,尤其是飲茶量大且愛飲濃茶的人群。
據研究,在各類茶葉中,綠茶含咖啡堿最少,而含茶多酚較多,后者有消除咖啡堿的作用。因此,患有高血壓者適當飲些綠茶還是可以的,但不宜過濃和過多,高血壓患者也可以喝普洱茶,因為普洱茶比較溫和。(《揚子晚報》)
運動克服零食癮
許多白領習慣在工作時備些零食在手邊,邊工作邊吃,無形中就會攝入過多的能量。不過,最近英國研究者發現,人們對零食的渴求是可以通過某些小強度的運動削弱的。研究者將78名受試者分成兩組,將他們置身于模擬的工作環境中。其中一組先在跑步機上步行15分鐘,然后接連被委以一系列工作,且工作難度不斷加強。另一組受試者休息了15分鐘后,也被委以同樣的工作。研究者在這兩組受試者辦公桌上都放置了同等量的巧克力。結果顯示,運動組在完成同等工作期間,吃下的巧克力僅為休息組的一半。
研究者指出,工作時攝入高卡路里食物如巧克力會成為無意識的習慣,久而久之,這些額外的能量就會導致體重增加。這項實驗證明,運動可在一定程度幫助人們削弱一部分零食癮。(《北京晨報》)
健康隨季節波動冬季體質較弱
不少人知道,人體健康會隨季節波動,冬季多發感冒。英國多項研究和調查結果顯示,健康狀況與季節有關。
在冬季,人們的體質往往比較虛弱。英國國家醫療服務系統統計數字顯示,每年12月~次年1月是感冒最多發時期。
美國哈佛大學一項研究顯示,血液中“壞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在12月至1月也達到頂峰,而夏季降至最低。
另一項研究顯示,同一個人,冬季和夏季膽固醇水平最多相差22%,具體原因并不清楚。有一種觀點認為,夏季溫度高、活動多,致使血液中血漿量增加,稀釋了膽固醇水平。
每年的1月,也是死亡高峰期。統計數字顯示,英國1月每天死亡人數比8月多250人。這些“額外”死亡與免疫系統欠活躍,造成對疾病抵抗能力差有關。研究結果顯示,冬季免疫細胞T細胞水平偏低。
研究人員還發現,冬季牙周炎發病率高,這可能也與冬季免疫力低有關。(《沈陽日報》)
每天一杯牛奶改善大腦功能
每天飲用至少一杯牛奶,不僅可保證人體所需的關鍵營養,而且能改善大腦功能,這是美國緬因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發現。
研究人員日前在發表報告說,牛奶或奶制品攝入量較高的成年人,在記憶及其他大腦功能測試中得分較高,他們在測試中“不及格”的比例僅為不飲或少飲牛奶者的五分之一。
研究人員對900多名23歲至98歲的成年人進行了8項大腦功能測試,并記錄他們的牛奶消費習慣。他們發現,不管在哪個年齡段,每天至少喝一杯牛奶的人在測試中的得分均較高;得分最高的一部分人也包含在飲用牛奶最多的人群中。
排除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等可能影響大腦健康的因素后,多喝牛奶與大腦更健康之間仍存在關聯。研究人員表示,牛奶中的某些營養成分可能直接影響大腦功能,不過仍需進一步確認多喝牛奶的益處。(《科技日報》)
去除炸薯條致癌物方法
挪威食品研究所研究人員最新研究找出一種方法,可以去除炸薯條等油炸食品中的潛在致癌物質丙烯酰胺。丙烯酰胺是一種白色晶體化學物質,是生產聚丙烯酰胺的原料。淀粉類食品含有較多的天冬酰胺(一種氨基酸)以及還原性糖,在高溫(120℃)油炸下容易產生丙烯酰胺。挪威研究人員發明的新技術,利用乳酸菌來清除油炸馬鈴薯產品原料表面的還原糖成分,從而阻止了丙烯酰胺的形成。
在油炸食品、尤其是根莖類食品中存在丙烯酰胺,是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研究人員2002年發現的,曾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中國衛生部公布的《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危險性報告》中指出,丙烯酰胺具有潛在的神經毒性、遺傳毒性和致癌性。挪威研究人員說,目前這項新技術在相關行業的反饋非常積極。(《新華網》)
屋子太亂可致肥胖
屋子凌亂也會導致肥胖。沃爾什指出,住處可以反映出主人的心態及身材。廚房凌亂會導致糟糕的飲食;運動鞋找不到,就很難堅持健身。因此,減肥前應該讓屋子變得井井有條,讓自己告別不良習慣。
曾有名士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而營養專家則指出:對自己放縱往往會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很難想象一個人滿屋亂糟糟卻能將自己收拾妥帖。她認為:肥胖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方式病,除了幾類特殊情況,其他的都屬于自己一手釀成,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無辜”的胖子!(《西寧晚報》)
多吃咖喱能治肌腱炎
網球肘等肌腱炎癥的發病率在全世界范圍內越來越高,但目前通常使用的抗炎藥,常會引起惡心、反胃、嘔吐、頭疼等副作用。
咖喱這種古老的印度調料所含的姜黃素,可減輕關節炎癥,因此不妨常吃用咖喱調味的菜肴。英國諾丁漢大學和德國慕尼黑大學的研究者通過實驗室研究證實了姜黃素中含有的非甾體抗炎物質可以治療肌腱炎和關節炎等慢性炎癥。研究者認為姜黃素中起到抗炎作用的是名為白細胞介素的信使分子,它能調動很多基因起到抗炎功效。(《西寧晚報》)
屁股大血脂好
很多女性嫌自己屁股太大難看。但據英國《國際肥胖癥雜志》刊登牛津大學一項新研究發現,屁股大的人其實更健康。主要原因是,屁股大的人血脂更好。
英國新陳代謝與分子成像專家吉米?貝爾教授表示,脂肪有“好脂肪”和“壞脂肪”之分。臀部脂肪屬于好脂肪,腹部脂肪(內臟脂肪)屬于壞脂肪。臀部脂肪可以降低壞膽固醇(LDL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提高好膽固醇(HDL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有助于防止血管硬化,甚至可以降低糖尿病危險。
篇7
人類平均壽命隨著社會的發展,伴隨著科學的進步會不斷增長。清朝末年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30多歲。20世紀初由于自來水的應用和推廣,使傳染病發病率大大下降。20世紀中期由于抗菌素的問世,更有效的控制了傳染病。解放后國家重視婦幼衛生工作,系統地開展婦女、兒童保健工作,產婦、新生兒死亡率不斷降低。據2006年統計,全球人類的平均壽命為67歲,科學家們推算,今后人類的平均壽命,每10年會增加1歲。
據2006年公布的資料, 美國人平均78歲,男75 、女80;加拿大平均80歲,男76、女83 ;日本平均82歲,男78、女85;新加坡平均81歲,男79、女84;臺灣平均77歲,男74、女80;澳門平均82歲,男79、女85;香港平均81歲,男78、女84;中國平均72歲,男71、女74。
全球各地人口平均壽命與當地的自然環境、衛生狀況、醫療保健、飲食營養、給水用水、污染情況以及社會犯罪有關。
保持身心健康要點
對常見致死致殘疾病的預防
重視心腦血管病心血管病、腦中風病是由于吸煙、高血脂、肥胖及高血壓加重了動脈硬化進展,血脂、血黏度增高及血流受阻所致。為了健康,應少吃動物脂肪及高膽固醇食物,如紅色肉、肥肉、蛋黃、肝、腦、腎等動物內臟及含高奶油類食物。蛋白質要適量,乳品中應推廣脫脂奶、低脂奶。堅持運動也是重要的條件。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壓病患者,要把低密度膽固醇(壞膽固醇)控制到正常值以下,則可延長壽命5年以上。
關注腦健康腦重量1 400克(70公斤體重者),只占體重的2%,卻消耗體內25%的氧氣和糖分。腦有1 000億個神經細胞,大腦是身體的司令部,主宰著人的智能、認知、記憶、情緒及運動等多種重要功能。保持腦健康可延緩腦老化,預防老年癡呆、巴金森氏綜合征(運動系統疾病,表現為肌肉僵硬、顫抖、行動困難等),保持良好的“智商”。攝食過多的飽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久坐(不運動),吸煙,肥胖,腦組織供血不足,是腦中風、老年癡呆的重要因素。過量的酒精和尼古丁成癮,可加快腦功能失調,使腦細胞化學結構發生改變,以致精神紊亂,產生焦慮、抑郁等疾病。
保護骨關節骨質疏松,65歲以上的女性有25%以上患病,同齡男性僅15%,女性患者有1/3合并骨折,而男性只占1/6,男性75歲以上患病可達25%。主要由于步入老齡后,主宰骨關節的性激素――雌激素、雄激素(素)分泌減少。預防勝于治療。長期坐或直立、體質差、缺乏運動或從事重體力勞動以及運動過量的人為腰背痛易發人群。腰背痛絕大多數無須手術或藥物治療,對腰背腹部和骨盆的合理鍛煉就可預防腰背痛。
保護關節的對策,每天要堅持一定量的運動,根據自己的年齡、體質和愛好可選擇走路、慢跑、游泳、跳舞等。防止骨質疏松應做些力量訓練,如拉、推重物或輕度負重,均能增加肌肉的抗阻力,提高骨密度,使骨關節獲得健康。
可選擇自己的年齡。人的年齡有三種判定方法:社會年齡,男性60歲,女性55歲是退休年齡,意味著已進入老年;生理年齡,全身各臟器的健康狀態,即老化程度,是老當益壯或是未老先衰;心理年齡,心態是否年輕,有些人人老心不老,而有些中青年人卻是人未老心先老。
臨床上不少事例顯示,50歲的女性如長期吸煙,且患高脂血癥及長期心理承受巨大的壓力,其生理年齡為65歲;相反,如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其生理年齡為40歲。同樣是50歲的兩位男性,張先生與煙酒無緣,堅持全面營養,生活規律,體重控制得也很好,身體依然很健康,而李先生是一位小老板,生意競爭緊張勞累,成年累月煙酒不離口,飯店酒樓經常光顧,幾年后,李先生患了嚴重心腦血管病、糖尿病,其健康狀況非常糟糕。
人的老化是自然規律,雖然受遺傳基因的控制,但科學家統計遺傳基因影響只占15%~20%,除環境因素影響外,自己控制著70%健康決定權。美國紐約大學防衰老專家邁克?羅伊森教授提出:應掌握自己未來的健康,即改變和調整不良習慣和生活方式使自己的生理年齡年輕化。
選擇年輕化的健康行動
1. 通暢血管調整膳食結構,以谷物為食物基礎,選擇低膽固醇、動物蛋白、以蔬菜為主的粗纖維食品和簡單易行的飲食習慣。遠離可致癌的食品,包括腌制、燒烤、熏制、油炸、霉變及添加劑過多的食品。
2. 鍛煉腦子活到老,學到老,不斷學習新東西,使自己獲得更多的知識,提高智商,保持精神活力。能改善腦供血,減慢腦萎縮的進展,避免發生老年癡呆。選擇益腦食品,如堅果、魚類、大豆、番茄、橄欖油等。
3. 自我減壓,保持好心情
不良重大突發事件(如自然災害、親人去世)與糾纏不清的煩人小事是催人衰老的禍根,應盡快解脫。廣交友,多交流,分享別人的快樂,分解自己的苦惱。
4. 遠離煙、酒,對肺、血管、胃腸、肝臟、骨骼及全身各臟器獲益匪淺。
5. 有利于骨關節健康的生活提示:每天不少于30分鐘的運動;日常應站得直,保持良好姿勢,吸氣收腹、提臀,頭略后仰;常穿軟底減震鞋,可減少人體腰椎間盤和關節軟骨的損傷;脫脂減肥,減輕骨關節負擔;控制損害骨關節食品的攝入,如過量的蛋白質、碳酸飲料、咖啡均增加鈣的消耗,加速骨質流失。
6. 控制體重,不能“發福”。男性腰圍控制在90厘米以下,女性在80厘米以下。
7.堅持每天最少30分鐘以上的運動,且養成習慣,持之以恒。
8. 遠離污染,如污濁空氣、汽車尾氣、煙塵、房屋裝修等。盡量采用科學方法,防范或減少飲水、食物污染,減少疾病發生。
篇8
小娜不是個很自信的人,周圍的人和家鄉的親友都覺得她已經很好了,但是在小娜看來,自己各方面都太差,所學的專業和目前的生活都不太理想。一個人背井離鄉、遠涉求學,幾乎沒有可以談心的人,也沒有男朋友,只有孤獨、寂寞、無聊如影相隨。人一沮喪,就想不停地吃東西,什么朱古力、奶糖、餅干、雪糕、冰淇淋之類的拼命往嘴里塞。在心情不佳時,小娜更會通過不停地吃東西打發時光。
作為一個知識女性,小娜聽說過“暴食癥”,她也去查了很多關于暴食癥的資料,并試過調整自己,可總是沒有效果。小娜不知道該怎么辦,她還能快樂地生活嗎?
新精神心理性疾病——暴食癥
20世紀80年代,一種奇怪的病癥在西方國家日漸增多,引起了社會的關注。患者無節制地大量進食,進而在飲食后自我引吐,日復一日,不能擺脫。“暴食癥”于1979年首次得到確認,在北美青年中的發生率為1%~3%,女性遠遠多于男性。國內也時有所見,且近年來呈上升趨勢。
“暴食癥”又稱為“貪吃癥”,指在很短的時間內吃下大量高熱量的食物,之后又通過催吐或服用瀉藥把吃下的食物排出來。患者無法忍受挫折,自制能力薄弱,借助進食來逃避痛苦。每當受壓或不快時,便會不斷吃東西,尤以高熱量、淀粉質或平日戒絕的肥膩食物為甚,例如朱古力、曲奇餅、蛋糕等。
暴食行為一般多于夜間發生,且患者會靜悄悄地躲起來吃。由于患者害怕肥胖,喜歡以一個極端的標準來評價體重和身材,因此每次在暴食之后,隨即產生內疚或罪惡感,繼而千方百計,如扣喉,服用瀉藥、利尿劑或催吐劑等,企圖在食物被消化吸收前把它排出體外。因此,暴食癥患者雖然吃得多,體重卻往往在正常范圍之內。
“暴食癥”實質上是一種精神心理性疾病。大部分患者兼有抑郁癥,如有的不想笑老是哭,有的認為自己形象不佳,不愿與人交往,等。暴食行為可因為情緒煩躁、感情受挫、人際關系不良,過度節食后食欲大幅反跳,禁不住食物的誘惑,對體重、身體外形不滿,等因素引發。暴食可暫緩煩躁情緒,隨后不久患者便對自己不滿而情緒低落。
你的“暴食”成“癥”了嗎
一般而言,暴食癥患者的性格追求完美,學習工作追求盡善盡美,不想出差錯,學習與工作也非常努力,也很有成就,但是這卻對自己造成很大壓力。
判斷暴食癥需要滿足三個條件:一是暴食,控制不住多吃、常吃;二是過分關注自己的身材,總是認為自己胖;三是采取極端的辦法控制體重,比如服用瀉藥、瘋狂運動、摳嗓子催吐等。這些動作如果每星期出現兩次,且持續三個月以上,便可診斷為暴食癥。
暴食癥有可怕的并發癥
暴食癥患者的并發癥多不勝數。扣喉會反復刺激食道,造成食道炎及唾液腺腫脹;大量服用瀉藥及利尿劑,會導致直腸出血。而催吐最嚴重的后果,是導致骨質疏松、脫水、電解質不平衡、心律失常,甚至有生命危險之虞。此外,約5%有自殺企圖,女士的經期亦可能因此而失調,甚至停止,連帶生理系統亦受干擾,后果影響終身。
給暴食患者的心理處方
暴食癥不是三兩個月可以治愈的,需要長時期的觀察及治療,其中患者的自制力是主宰病癥復發與否的關鍵。
對于暴食癥的防治,首推安全有效的行為識別治療法。患者要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異常的,然后通過行為療法矯治,自我控制、自我監測,建立正常的飲食模式。在醫生指導下適當使用抗抑郁藥,也可取得良好效果。
篇9
【關鍵詞】大學生;生理健康;心理健康
一、調查對象及方法
本次調查采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調查對象選取的是南京師范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和南京理工大學,其中,南師大選取了234名調查對象,南京工業大學和南京理工大學分別為136人和60人。總共430人中,文科類的學生占54.4%,理工科的占45.6%。其中,男生208人,女生222人。平均年齡為19.3歲,年齡最小的為17歲,最大的23歲。
二、大學生身心健康存在的問題
為了盡可能全面了解現在大學生的身心現狀,我們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考察,即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個方面。
(一)生理健康
為了了解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我們從大學生身體各項指數直接考察,也從大學生的生活習慣,對衛生知識的了解等方面間接考察。
1.體重偏輕。大學生的體重狀況如何,按《華爾街日報》今年2月份報道,“中國是世界上肥胖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那我們大學生的肥胖率如何,我們采用的是BMI指數,也叫身體質量指數,簡稱體質指數又稱體重指數,英文為Body Mass
Index,是用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平方得出的數字,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個標準。在被測的430同學中,423名同學對此進行了回答。有13.9%的大學生體重過輕(BMI值在18.0以下),82.3%的大學生是正常體重(BMI值在18.0~25.0之間),還有3.5%的大學生超重(BMI值在25.0~30.0之間),還有0.2%的大學生肥胖(BMI大于30.0)。其中男女的體重存在顯著性差異(sig=0.000),女生體重過輕的比例大于男生,男生體重過輕的只有3.8%,而女生達到10.2%。在超重和肥胖的行列里,男生的比例比女生大,在被調查對象中,女生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是0%,男生占3.7%,這緣于女生追求以瘦為美,樂于減肥。
2.近視情況嚴峻。在大學校園里,可發現相當一部分同學都是戴著近視眼鏡,眼鏡成為大學生的一個典型特征。對于大學生的視力情況,我們做了一個調查,被調查的430名學生中,有221名同學戴眼鏡,所占百分比為51.4%,也就是說一半以上的大學生都存在著不同情況的近視,其中輕度近視(屈光度小于300度)30.8%,中度近視(屈光度300~600度之間)為
55.7%,高度近視(屈光度在600度以上)為13.6%。綜合類大學與理工科類大學,男生和女生之間,不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大學生近視情況相當嚴重,中度近視的比例最大,高度近視的情況也很嚴重。
3.作息不規律,貪睡和睡眠不足同時存在。在被測的430名大學生中,睡眠在6.5~7.5小時的占60%,有11.2%的學生睡眠為6~6.5小時,5.1%的學生睡眠不足6小時,還有17.0%的學生的睡眠時間在7.5~8小時,6.7%的學生睡眠在8小時以上。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大學生的睡眠都有保證,但是有16.3%的學生睡眠不足,還有23.7%的大學生貪睡。
4.缺乏鍛煉。對于一周內自覺參加體育活動的次數這個問題,42.8%的學生是0次,41.4%的大學生參加1~2次,一周內參加3~4次的大學生占10.4%,4次以上的只5.4%。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嚴重缺乏體育鍛煉。在對為什么不參加鍛煉時,我們給出了十項選擇,可以按照重要性依次選擇三項,其中57%的大學生不參加鍛煉是因為沒有人陪自己一起鍛煉,還有47.5%的大學生選擇了“自己學習太忙,沒有時間來鍛煉”,緊隨的是“不喜歡鍛煉”,選擇這個選項的比例占34.1%。這是主要的三個原因,還有33.5%的大學生選擇了“不知道鍛煉什么好”,20.1%的學生選擇“沒有地方鍛煉”,還有14.5%的學生選擇“想鍛煉沒人教”,還有10.6%的人選擇了“其他”。
5.沉迷游戲。在問到玩游戲的情況時,66.8%的同學每天花在玩游戲的時間不足一小時,24.8%的學生表示每天會用1~2.5小時來玩游戲,還有8.4%的人表示每天玩游戲的時間大于2.5小時。其中,玩游戲的時間是男女區別明顯,玩游戲的時間在一小時之內的,女生比例大于男生,而在一小時以上的,女生的比例明顯少于男生,說明男生上網玩游戲的情況比女生嚴重。
6.青春期知識缺乏。關于艾滋病的傳播途徑是一個多選題,分別有91.5%、94.8%、94.4%的學生認為艾滋病是通過母嬰傳播、血液傳播和未采用保護措施發生性關系;還有23.2%和19.2%的學生認為是通過唾液傳播和蚊蟲叮咬傳播的。還有部分同學認為是通過使用坐便式馬桶、肢體接觸和一起洗澡傳播的,分別所占的比例為7%、2.8%、2.3%。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學生對與艾滋病傳播的知識還是了解的,但是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類似的知識不了解,對于已經是大學生的我們,這些數據很恐怖,值得反思。關于了解性知識的途徑是一個多選題,分別有68.1%、59.1%的學生是通過“書籍、上網瀏覽網頁”和“同性同學與好朋友之間的談話”了解的,38.5%、29.8%的學生是通過生物老師的課堂上講解和生殖及性方面的健康講座了解的,還有20.1%、19.6%的學生是通過廣播電視節目和光碟錄像了解的,只有8%的學生是通過與父母溝通獲得的,還有6.6%的學生選擇了其他。由此可見,我們的同學,對與性知識的了解都是“自學成才”,這也是造成了部分學生連艾滋病的傳播途徑有哪些都不知道的結果。
(二)心理健康
1.缺乏自信。大學生缺乏自信,對自己的認可度不高,在被調查的430名大學生中,又24%的人覺得自己很笨,如果有可能希望變成另一個人;45.9%的大學生絕的自己沒有長處,發現不了自己的優點;還有20.5%的大學生在老師布置任務時,還沒有去做,就覺得自己勝任不了;還有45.9%的大學生表示,經常在發言時,由于緊張把自己知道的東西都忘了。以上的這些問題,都可以看出,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自己信心不足,缺乏自信。
2.缺乏社會責任感。是否有責任感也是衡量一個人的重要標準。對于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我們從以下幾個問題討論,在問到當你最后一個走出教室,有19.1%的同學表示自己不會去關燈關窗戶;這只是一個簡單的舉手之勞,從中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責任意識;當自己參與的團體比賽輸掉了,自己不會感到內疚,有8.6%的大學生認為,這是符合自己的,還有31.0%的學生認為比較符合。對于成績差的同學,21.9%的學生認為應該由老師負責輔導,與自己沒有關系。從這可以看出當今的大學生,缺乏合作精神,缺乏責任感,喜歡推卸責任。
3.適應能力差。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在公共場合的適應能力,這些都體現著我們的心理健康程度,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大學生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比較差,36.9%的大學生害怕到陌生的環境中去,在陌生的環境中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適應,17.0%的大學生適應不了艱苦的生活環境;只有61.6%的大學生表示對生活條件的要求不高。其中女生和男生對生活條件的要求方面存在差異(sig=0.000
4.婚戀觀。現在大學對于學生的婚戀也是一個較為開放的態度,那么學生對于戀愛是什么態度呢?對于戀愛的年齡,男大學生的認為最佳戀愛年齡是21.6歲,女大學生認為最佳戀愛年齡是26.95歲,男生認為最佳結婚年齡是27.5歲,女生認為最佳結婚年齡是26.98歲。只5.3%的大學生希望在24之前結婚,大部分的大學生預期結婚年齡都集中在25-28歲之間,其中28歲所占的比例最高,占26.9%。認為最佳結婚年齡是30歲的男生有11.2%而女生只有4.6%。這個顯著性差異和性別有直接關系,按照生理等各方面的因素考慮,她們的最佳結婚年齡要比男生小。關于戀愛到底意味這什么,我們提供了五個選項,有424人對此進行了回答,83.3%的大學生認為戀愛就意味著情感交換,73.9%的學生認為戀愛意味著牽掛對方,其中,選擇“牽掛對方”的男生占31.1%,而女生卻占42.5%,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女生的情感依賴要高于男生。63.9%的學生認為戀愛意味著對對方奉獻、還有32.1%的大學生認為戀愛是喜悅對方,另外還有8.7%的學生認為戀愛意味著可以發生性關系,選擇此選項的男生女生存在顯著性差異,男生占7.3%,女生占1.4%,男生表現出對性更為沖動和主動。在訪談過程中對于戀愛和婚姻的關系進行了進一步調查,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婚姻是建立在情感基礎上的,但是大學階段的戀愛是否以結婚為目的,多數學生表示沒有考慮那么多,一切要順其自然,因為現在不確定的因素太多,現在的戀愛,多數是情感的寄托,所以大學生的戀愛關系充滿了不確定性,現在的戀愛對象和以后的結婚對象,沒有必然聯系。在和異性朋友交往的過程中,能夠接受異性知己最親密的動作有哪些,我們給出了七個備選答案,被調查者可以任選三個。其中80%的同學的認為,異性知己直接僅限于握手,73.4%的學生認為可以有象征性的擁抱,還有50.7%的學生表示,他們可以接受在異性知己面前開帶葷的玩笑,分別還有15.5%和14.3.%的學生能夠接受異性知己同居一室和親吻;還有12.8%的學生表示能夠接受異性知己的,另外,還有4.6%的學生能夠接受和異性知己直接發生性關系,其中男性(3.9%)所占比例突出。由此可知,現在的大學生性觀念都比較開放,多數學生能夠做到行為舉止符合規范,但是有部分大學生的意識和行為過于開放,缺乏道德意識和責任意識,對自己的行為后果認識不足。
三、原因分析
現階段大學生的身心狀況出現的一些問題,有些是在大學階段造成,但更多是在基礎教育階段和初等教育階段行程的。我國現階段的教育目的雖然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是基礎教育階段和初等教育階段,由于升學率的影響,存在著重智育的傾向,其他方面的教育力度卻不夠,這就造成了許多大學生從小就養成了不好的行為習慣,造成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庭教育理念的偏差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這重要角色,現在的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從孩子出生就傾注心血。在訪談的過程中,有83%的學生表示,在很小的時候就參加過父母為其準備的各種輔導補課班。從出生開始,他們就為孩子規劃好了人生道路,現在的孩子白天在學校接受教育,晚上和雙休父母又為他們安排了課外輔導,現在的孩子除了功課還是功課,有做不完的作業,高強度的學習,導致了學生的身體和心理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害,現在中小學生由于缺乏運動,肥胖率和近視率都在飆升,家長最關心的永遠是孩子的智育發展,完全忽視了孩子自身身心發展,最后等到孩子考上大學了,學生的身體也出現了各種毛病。所以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差,是長期形成的。另外,在中國一直是一個談性色變傳統,家長對孩子的青春教育更是缺乏,在我們的調查過程中,只有8%的學生表示,和父母談論過關于青春期健康的知識,但也是點到即止,學生從父母那里了解到的青春期衛生保健知識十分有限,這也是部分大學生連艾滋病的傳播途徑都不知道的原因。還有現在的部分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出現偏差,由于過份溺愛孩子,造成孩子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如缺乏社會責任感,自私自利。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也遇到各種問題,甚至唯利是圖的價值取向,造成部分大學生婚戀觀的扭曲,部分高校中,出現學生被包養,做小三的現象,有些學生甚至存在著學的好不如嫁的好,或者學的好不如娶的好的思想,把婚姻做為改變自己生活的籌碼。
(二)學校教育理念的偏差
從孔孟的“學而優則仕”仕途化的教育目的觀,到隋唐科舉制度,再到今天發展為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應試教育觀。在教育的過程中,基礎教育階段和初等教育階段,學校仍然將“應試”視為教學的最終目的,在其教育觀念中,占主導地位的仍是“分數”“名次”“升學”等一系列與考試相關的概念,在這種應試模式下,學生、學校、老師都成了最求升學率的工具。教育的目的規定了學生的身心發展方向,在一切以“應試”為最終的教育目的的情況下,學生的身心健康就被忽視了,現在很多高中,完全就取消了體育和聲樂等課程,即使開設這些課程,也是經常改上文化課,那就更不用說,思想道德,社會適應能力,青春期健康輔導了,所以,基礎教育和初等教育的缺失是大學生身心健康存在問題的重要原因。但是進入高校以后,高校沒有考慮到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各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有較大的隨意性,很多院系根據教師的研究方向設置課程,而沒有充分考慮到社會和學生的需要。導致學生在基礎教育和初等教育過程中遺留的問題沒有得到及時的糾正。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一些大學出現了“以就業率為導向”的教育傾向。該傾向違背了科學發展觀的原則,使大學職能與責任趨于簡單化、商品化和功利化。現代大學的責任是多元的,大學教育不僅要使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更應關注人的社會生存意義。關注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現在大學課程中,缺乏以學生自身健康發展為主題的相關課程,對于學生的思想觀念缺乏引導,對于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也缺乏訓練。
(三)社會因素誘導
首先,社會上的不良風氣,誘導了部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特別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當前,國際局勢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政治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多樣化,社會生活方式多樣化,社會組織形式多樣化,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式多樣化。西方的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也滲透進人們的心靈,腐蝕著年輕一代的精神世界。在這樣的環境下,許多大學生陷入了適應上的困境。大學生由于受社會上某些不良風氣的熏陶,在人生觀和價值觀上都出現了扭曲,部分大學生出現了追求物質、追求享樂,缺乏社會責任感,很多大學生把物質看的太重,17%的大學生表示受不了艱苦的物質生活條件,在交友過程中,有部分同學的思想也不是很純粹,甚至把物質條件擺在首位等等,這些都是社會不良風氣對大學生造成的不良影響。
其次,就業的壓力的影響。近年來,全國高等院校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大批的學生涌人大學校園,高校畢業生的數量也隨之逐年增加,但是社會崗位需求并沒有同比增加,相反某些熱門行業出現崗位飽和的現象,殘酷的社會就業競爭,無形中增加了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受傳統擇業觀的影響,很多大學生都希望找到社會地位高,工資待遇豐厚,發展前景可觀的工作。但現實的狀況是許多大學生在畢業后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心理問題就隨之顯現出來。出現了對自我的否定,缺乏自信心。行為主義桑代克關于人的發展理論中提到,“當人產生了某種需要的欲望時,個體原有的問題解決模式不能使自己的需要達到滿足,就產生了‘阻撓’,這種阻撓可能來自于客觀的環境、個人能力的欠缺或個體需要的內在矛盾,面對這種阻撓,人們就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緊張和焦慮”,嚴重的就會產生各種心理問題。為了解決這種緊張和焦慮,大學生就必須尋找就業途徑。所以大三大四的學生現在主要忙于兩方面的事情,一個是忙著備考公務員,另一個就是忙于考研。在這情況下,他們又陷入了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習模式,為了考試完全忽視其他方面的發展,飲食無規律,很少做運動,很少參加社交活動等等,所以,就業壓力也是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
四、解決青少年身心健康問題的策略
(一)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
首先,家長要具有素質教育的觀念。家長的教育理念,主宰著家庭教育的各個方面,是決定家庭教育質量的關鍵。在強調智育的同時要兼顧德育,注重孩子的整體素質的提高和中和能力的培養,把孩子從片面的追求學習成績的枷鎖中解救出來,使孩子在德智體美勞等多方面充分發展。其次,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要把握一定的度,在具體來說需要把握的度有以下五個方面:目標上大而不急;環境上寬而不隨;生活上愛而不溺;要求上嚴而不厲;配合上勤而不諱。孩子的教育要有一定的方法,只要方法得到,孩子都能夠得到很好的成長。最后,加強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家庭教育中,要加強與孩子的溝通,全方位的了解孩子的思想、和各方位的優缺點。看孩子需要什么,喜歡什么。而不是我們一味的強加灌輸。
(二)完善學校健康教育體系
學校要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切實的做到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具體可以有以下幾點:首先,加強高校健康教育專職師資力量的培養。通很過培養專業的師資力量,開設專門的健康教育課程,普及健康鑒于,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現在推動健康教育的條件已基本成熟。很多高校都有青少年心理課程和健康講座,我們現在就是完善這些課程。其次,重視和加強高校的體育教育工作,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要進一步重視和加強高校體育教育工作。重視和加強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開展與指導工作,在高校的體育教學、訓練、競賽和群眾性體育活動中,不斷地增強和培養大學生的終身體育鍛煉意識,促進大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
(三)優化社會環境
優化社會環境包括兩個方面,第一要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的環境,原理社會不良環境的影響,第二就是為步入社會的青年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就業環境,環節青年人的生活壓力。但是要做到這些需要政府部門的等多方面努力,在這只做簡要論述。
參 考 文 獻
[1]周金浪.教育學[M].上海出版社,2006:65~72
[2]張青蘭,王欣.湖北省大學生身心健康狀況調查分析[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11(1):64~66
[3]戚興宇.對大學教育“以就業率為導向”的冷思考——論科學發展觀下的大學職能與責任[J].現代教育管理.2010(2):19~21
[4]代榮榮.淺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J].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
2010(5):117
[5]趙晟.淺析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及教育對策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25):262
[6]樊富珉.大學生心理素質教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320~321
[7]曹紅戰.試析我國當前家庭教育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響[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6):6~9
[8]弓松濤.對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的思考[D].北京:中國石油大學.2007:43~44
[9]曹士云.大學生身心健康需求與高校健康教育的發展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12):114~116
篇10
關鍵詞:糖尿病;社區管理;防治
糖尿病(DM)是一組與胰島素功能缺陷或胰島素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有關的慢性代謝性疾病。目前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造成的各種慢性并發癥是患者早亡和致殘的主要原因。對社區中的糖尿病人進行規范化管理和防治。提高糖尿病控制率,降低致殘率,從而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
1 社區管理
糖尿病社區管理,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醫學管理模式,是在各級政府支持,衛生行政部門組織協調,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綜合醫院共同參與下,形成的糖尿病社區綜合防治模式。這種管理模式,改變了以往單一藥物治療的概念,對提高居民的整體健康水平,控制糖尿病及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意義重大。
1.1 建立社區糖尿病病人檔案:由社區醫師及護士入戶為社區居民建立健康檔案,詳細記載患者的一般情況、家庭史、生活習慣、體格檢查、發病時間、聯系方式、接受治療情況,特別是血(尿)糖情況、用藥情況、過敏史、有無并發癥以及治療、保健指導和追蹤訪視記錄等,資料錄入微機,實行計算機動態管理。要求社區醫師要全面掌握每位患者的情況及問題,為訂制有針對性的治療與健康教育計劃提供依據。健康檔案的建立有助于提高 DM 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緩解其病情,同時還能節省患者的一部分開支[1]。完整的健康檔案可提高社區衛生的管理效率。
[2]
1.2. 組建以社區衛生服務站為載體,社區全科醫生、護士、居委會干部、義工等組成的干預小組,開展社區內的糖尿病三級預防,建立隨訪制度,定期入戶對患者的用藥情況、用藥種類、測量血糖是否規律、血糖化驗時間、血壓、體重、腰圍、臀圍、臨床表現、眼底檢查時間、體力活動、活動時間、飲食情況進行隨訪。為每例糖尿病患者制定個體化干預方案。隨訪時注意觀察患者的病情發展和藥物治療出現的副作用,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向患者預警,督促患者到醫院做進一步治療,直到病情好轉。在社區實施連續性糖尿病患者隨訪管理,可促進患者對糖尿病相關知識的了解,增強對疾病自我管理意識,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遵醫行為,有效控制血糖,減緩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3]
1.3 建立適應新形勢的糖尿病管理模式-環狀模式。新形勢下糖尿病的社區管理要求每個糖尿病患者在得知自身患有糖尿病之時就能在生理、心理和社會方面得到醫師的關注,并在長期的疾病控制過程中得到醫師的幫助,解決其心理、生理問題。建立環狀的糖尿病管理模式,是滿足社區衛生服務向更具內涵性發展的糖尿病管理模式。體現全科醫學的生物-心理-社會綜合的模式,適合當前醫療衛生服務的供求關系,體現“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
醫師針對糖尿病患者提供全程的心理管理,針對糖尿病患者的否定情緒、焦慮癥、憂郁癥等作出相關的診治,指導患者合理進食及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并幫助患者與其他糖尿病患者進行互相交流,使其得到其他患友的支持鼓勵,得到心理的交融,找到互相督促鍛煉的伙伴,正確處理好與家人、其他社會人群的關系,讓患者處在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中,得到家人和社會的幫助。
1.4 建立社區和綜合醫院雙向轉診網絡。由綜合醫院內分泌專科醫師負責社區醫生糖尿病管理的規范化培訓,以及對社區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進行會診,指導社區醫師對糖尿病病人的綜合管理。
2 綜合防治
糖尿病的綜合防治以生活方式干預為主,藥物治療為輔。主要包括健康教育、飲食控制、降糖藥物、自我監測、運動療法等 5個方面的內容。
2.1 健康教育: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的終身疾病,在長期控制高血糖和其他代謝異常的漫長過程中,患者對治療的配合和自我管理是糖尿病治療獲得良好效果的關鍵[4][5]。有效的病人自我管理能將病人的健康狀況維持在一個較好的水平[6]。適時的健康指導對于糖尿病人的病情控制起著重要作用。
[7]
健康教育是通過向糖尿病患者講授有關糖尿病的有關知識,和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技巧,是糖尿病患者了解糖尿病的危害性和糖尿病治療目標、堅定戰勝糖尿病的決心、實現糖尿病的自我管理的手段。當他們的健康出現問題時,他們不再感到束手無策,能準確采取自我護理措施,尋求恰當的醫護幫助,主動調整生活方式,進行有效的自我護理。
[8]
有調查表明,社區糖尿病人對糖尿病相關知識的渴求是迫切的。
[9]
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是現代糖尿病管理方案中必不可缺的組成部分[10]。
通過對病人的健康教育,使其了解體力活動減少、生活緊張和精神壓力及過度優越的生活可能是導致糖尿病的誘發因素。
[11]
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習慣,保持良好的心態,使其能夠很好的控制血糖,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通過對病人家屬的健康教育,使家屬了解疾病的有關知識,識別藥物不良反應,如出現低血糖時能及時處理。家屬理解支持對療效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研究表明社會支持與糖尿病的療效呈正相關[12]。
2.2 飲食控制:飲食治療是糖尿病前期綜合治療中的基礎療法,是控制病人的代謝,預防并發癥的必要手段,要長期堅持,嚴格執行。飲食治療應盡可能的做到個體化,除了要考慮到飲食治療的總原則外,還要考慮到糖尿病的類型、生活方式、文化背景、是否肥胖、治療情況、并發癥和個人飲食喜好。首先制定一天的總熱量,然后將總熱量按1/3、1/3、1/3 分配。限制飲酒,特別是高血壓、肥胖和高甘油三酯的病人。食鹽應限制在 6g 以內,尤其是高血壓病人。以糖類、低脂、適量蛋白質為宜,提倡進食高纖維飲食,富含纖維的食物能明顯改善糖尿病病人的糖、脂代謝紊亂,該類食物包括谷物類、豆類、藻類、綠葉蔬菜等。食譜多樣化,選用食品交換份法,配餐合理,定時定量進餐。合理的飲食控制是治療 2 型糖尿病的最基本措施。
[13]
2.3 降糖藥物:糖尿病的降糖藥物分為口服降糖藥和胰島素兩大類。治療的根本目標是通過藥物對血糖和其他代謝異常的控制來減少糖尿病急慢性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的危險性。糖尿病的藥物治療要遵循綜合治療和個體化原則。向病人解釋使用有關藥物的目的和意義,并觀察療效和副反應。磺脲類應餐前半小時口服,主要副反應是低血糖反應,偶有藥物過敏,如皮膚瘙癢和皮疹;雙胍類可在進餐中服用,并從小劑量開始,可減輕胃腸道反應;阿卡波糖應在進餐時與第一口主食同時嚼服;胰島素增敏劑使用時注意監測肝腎功能。
胰島素使用時應向病人講解注射部位、注射時間和注射方法,教會病人正確保存胰島素、處理低血糖及使用胰島素泵。有研究表明,規范合理用藥可將血糖控制在良好范圍內,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14]
2.4自我監測:每周至少做1次空腹及餐后2小時血糖,2~3個月做1次糖化血紅蛋白測定。
自我血糖監測可幫助改善血糖控制,保障了降糖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5]。
由于糖尿病可引起心
、腦、腎、眼及周圍神經系統并發癥,因此應定期測量血壓,監測血、尿常規,心電圖,血脂,腎功,尿酸,尿微量白蛋白,眼底及神經系統檢查。為了便于詳細掌握病情,應認真填寫糖尿病記錄表,做體重、血壓、飲食、用藥的情況記錄,尤其病情嚴重的患者更應注意。
2.5 運動療法:具有充沛體力活動的生活方式可加強心血管系統的功能和整體感覺,改善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血壓和血脂。經常性的運動可改善血糖的控制并減少降糖藥的用量。運動治療在所有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糖尿病患者)中可起到重要作用。對于很多病情較輕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初期糖尿病患者)僅僅通過飲食控制和運動治療就可以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能量平衡,有效運動,量化管理相結合,可有效地降低血糖控制癥狀。
[16]
運動治療的原則是適量和個體化。運動計劃的制定要在醫務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在制定運動計劃之前,應嚴格篩查糖尿病并發癥并做相應的指導。
綜上所述,糖尿病是一種終身性疾病,患者需要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長期堅持治療。認識“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是控制糖尿病的根本方針和策略。隨著社區醫學的內涵發展,糖尿病的防治工作成為社區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務。著手研究建立糖尿病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對糖尿病病人及高危人群進行系統管理,在社區加強糖尿病相關知識的宣傳,介紹簡便易行的保健方法,提高社區居民自我保健意識、自我護理的技巧,對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減輕或降低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繆建平,鄭定容,陶向輝.建立社區健康檔案有效防治糖尿病[J].
實用醫技雜志,2008,15(15).
[2]許志紅,張玲,董文娟,等.社區健康管理的實踐與體會[J].臨床醫藥實踐,2010,19(9).
[3]陳靜雅,張佩文.
糖尿病患者社區隨訪管理的效果評價[J].
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11,8(20).
[4]牛靜蘭,沈勤.
淺談社區居民糖尿病患者的自我保健[J].
中華中西醫雜志,2010,11(3).
[5]方永光.
社區糖尿病患者綜合防治效果評價[J].
中國社區醫師,2007,9(13).
[6]李燕玲,劉玉瓊,邱琳.自我管理實踐在城市社區 2 型糖尿病病人中的效果評價[J].全科護理,2011,9(27).
[7]蘇丹紅,歐陽萍,陳懷玉.2 型糖尿病健康教育干預的效果觀察[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9(13).
[8]韓曉光,陳永祥.糖尿病社區保健效果初探[J].實用醫技雜志,2007,14(32).
[9]陳引東,李林紅.社區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需求調查分析[J].全科護理,2010,8(15).
[10]唐蕾.糖尿病患者社區健康教育的工作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2012,12(7).
[11]姚姣娟,馬惠風.城市社區居民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J].實用醫技雜志,2006,5(6).
[12]張亞娟,張青宏,李怡如.銀川市 299 例 2 型糖尿病患者社會支持狀況調查分析[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09,31(2).
[13]張惠敏.社區 2 型糖尿病非藥物治療[J].中國社區醫師,2007,9(20).
[14]林天海,周家棠.社區糖尿病患者用藥情況的調查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0,12(18).
- 上一篇:秋季幼兒保健常識
- 下一篇:建筑工程管理實踐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