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動物的處境范文
時間:2023-12-25 17:36: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流浪動物的處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丁薇在歌里唱到:“那年回家路上遇見一只狗,哀求的雙眼望著我。”雖然音樂讓我們想起這僅僅說明:當時那街那人那狗都帶著一副好情懷。
隨著城市里的流浪動物越來越多,狗咬人或貓抓人事件也屢見不鮮。有不少民眾也表示:“曾經有遭到狗吠或被尾隨的經驗,著實讓人害怕。”在一些流浪貓較為集中的社區內,因人、貓之間矛盾而引發的過激行為,更是對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發展的嚴重破壞。
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調查顯示,因為過量繁殖的問題,香港平均每年人道毀滅的貓高達100萬只。而據保守估計,成都僅流浪貓數量就在10萬只左右。
TNR流浪動物救助計劃首次引入成都
在流浪動物中,貓的繁殖能力最強。從理論上說:一對貓經過7年時間,繁衍的后代一共將超過100000只。家貓的正常壽命最少有15年,流浪貓大多只能存活3年,而80%的流浪貓,是人為拋棄造成的。
下月,由亞洲動物基金會(簡稱AAF)、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簡稱IFAW)、行動亞洲動物保護團隊(簡稱ACT),共同在成都進行TNR(流浪動物救助)計劃。提倡民眾慎養小動物,盡量以領養代替購買。同時提倡流浪貓狗給進行節育,控制種群數量。
初始活動計劃在四川大學開展,以后逐步在成都各個小區進行。市民可以參與到活動中來,只要向相關人員提供附近地區流浪貓狗的線索,活動人員會進行捕獲―結扎―疫苗―放歸(領養)活動。經過健康檢查并注射疫苗的流浪貓可以被市民領養,或者被放歸到他們熟悉的小區。
TIPS
TNR(流浪動物救助計劃)介紹
TNR國際通用的流浪動物管理方法,在北京、廣州等地都已經開展。相關人士反對囤積式的收容或者直接撲殺,提倡將流浪貓狗捕獲后,由專業的獸醫貓狗進行健康檢查、節育、疫苗注射、跟蹤標記佩戴等工作。最后交給市民收養或者釋放回原來熟悉的社區。提倡“以結扎代替撲殺,以認養代替購買”理念。
流浪貓的現實處境
盡管一直有好心人以“定點喂食”等方法救助流浪貓,但是同樣也會有人反對,認為這樣會招來更多的流浪貓狗,流浪貓狗傳播跳蚤,破壞衛生環境的,影響了居住區內的生存環境。愛貓人士與普通市民在這個問題上始終難以平衡。
有人建議將流浪貓送往流浪動物之家。但現實情況是,成都已知的兩家流浪動物之家,收容數量已經很難接受更多的流浪動物。而且收容流浪動物也只是指標不治本。如果流浪動物數量無限上漲,將消耗龐大的經費與資源。
情系災區
紅旗連鎖向青川馬鹿鄉中心小學捐贈10萬元
4月19日晚20點,一場以“笑的力量”為主題的《天下笑友會》特別節目在四川電視臺演播大廳傾情上演。成都市青年聯合會常委、紅旗連鎖黨委副書記、常務副總經理曹曾俊蒞臨晚會,并代表公司向地震重災區青川馬鹿鄉中心小學捐贈10萬元,支援災區教育重建。
5?12汶川特大地震,使青川馬鹿鄉中心小學遭受了嚴重的災難:學校百余間教學用房、教師住宿樓全部垮塌,多數被夷為平地,校園到處是殘垣斷壁、瓦礫廢墟。但全校1127名學生、56名教職工無一傷亡,全校師生用機智和勇敢創造了“塌而不傷”。
篇2
莊河市第二實驗小學五年二班 王 升
鄰居家有一條小狗,取名“花花”,“花花”既懂事又善解人意,算得上是一只自力更生的小狗了。
它披著黃白相間的外衣,但頭部卻是黑白相間的,一眼看上去,就是一只很獨特的狗。
鄰居家的生活環境不是很好,在工廠上班的阿姨下崗了,小狗的伙食一下子降低了很多,后來阿姨外出打工了,沒人照顧小狗了,這只狗好像很理解主人的處境,它毫無怨言,默默地做著自己該做的一切。自從鄰居阿姨走后,小狗也不知去向了,后來我才知道,這只小狗竟和流浪貓一樣,自力更生,自己找吃的,它頑強地生活著,等著主人的歸來。
今年過年時,鄰居阿姨從外地回來了,吃的肥肥胖胖的小狗也回來了,它見到久別的主人回來,顯得特別親,現在小狗根本不用別人給它吃的,它仍然自己去找吃的,這一點讓主人特別感動,說它是最好的功臣,人和動物果真是朋友。 有時我在放學的路上,仍然能看到那只小狗忙碌的身影,它那自力更生的精神,讓我很佩服,它的這種精神難道不值得人類學習嗎?
篇3
縱觀中國大陸的生態文學或自然寫作作品,大多聚焦于非虛構散文,并借此逐步建立一種生態批評模式,如葦岸《大地上的事情》、張曉風《動物園》等。而近年在圖書市場日漸紅火的博物學圖書似乎也為自然寫作開辟了一條新徑,增添了一抹新綠。如果把目光轉向海峽對岸的臺灣,人們更能發現自然寫作的多種面向與可能。
一、寫邊緣以拓主流
中國臺灣的自然寫作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環保文學。資本主義現代化都市的發展以及生態環境的污染與惡化,引起文學界的關注,環保在臺灣、香港已變成一種文化政策,政策制定者已經意識到保護環境并不是經濟的對立面,此時文化人就需要講故事給政策制定者聽。曹惠民教授在談及臺灣自然寫作的代表性作家時,首先提到劉克襄。這位早前以詩人和散文家身份步入文壇的作家,自1988年始,在自然書寫方面有了新的邁進。對大自然的長期觀察以及對鳥類的熱切關注,使得劉克襄敏感地意識到動物小說這座蘊藏豐富的森林的存在。1991年,他的第一部動物小說《風鳥皮諾查》面世,獲評為當年開卷十大最佳好書,一時洛陽紙貴。此后,他陸續有動物小說出版,從最初的鳥類,到海洋生物鯨魚,再到野貓野狗,劉克襄的動物小說版圖不斷擴大,而觀察地域也從生態保護區擴展至全臺灣,甚至跨界到香港,視野逐步打開。
動物小說作為自然寫作的一個面向,總給人以邊緣之感,又或者被歸入兒童文學之類,其文學價值遠遠被低估。喬治?奧威爾的《動物莊園》成為傳世經典,其中所描繪的動物主義革命發人深省,以童話寓言的形式給成人世界帶來震撼與警醒。由此可見,動物小說并非只能作為兒童讀物而存在。不過,由于小說所蘊含的強烈政治隱喻,削弱了其自然的成分,使其或多或少蒙上人類中心主義的陰影,難免無法劃入自然寫作的范疇。2004年,中國大陸作家姜戎出版的長篇紀實體小說《狼圖騰》,以內蒙古草原狼為描寫主體,通過幾十個串連的故事,重新定義“狼”這一物種,還原了狼的大自然角色,既是全新的動物書寫,同時也提供了反思人類歷史的觀察視角,因此也更接近自然寫作的本質。劉克襄的動物小說同樣如此。盡管小說帶有虛構成分,但是劉克襄的動物小說有著深厚的生態知識背景,在避免過度想象的同時,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自然的真實。在創作小說之前,劉克襄具有長期觀察鳥類的經驗,其散文也多以鳥類生態為主題,曾出版《旅鳥的驛站――淡水河下游四季鳥類觀察》《臺灣鳥類研究開拓史》等自然志書寫作品,以致被戲稱為“鳥作家”。深入的觀察不僅使劉克襄對小說中塑造的動物原型有著全面的認知,在對其形貌、動作、叫聲等進行刻畫時,準確捕捉物種特征,語言自然樸實但又生動流暢,而且使得劉克襄在小說創作中盡量擺脫人類中心原則,以動物的視角和觀點去看待周遭的環境和世界,往往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實感。
二、立小傳以述大史
自然寫作不同于氣勢恢宏的歷史小說,其觀察之細微、角度之新鮮都決定了其介入文壇的小格局姿態。然而,小格局是否就意味著內涵淺薄?魯迅先生的作品飽含批判性與思考性,但其筆下鮮少有大場面、大背景的書寫,多著眼于各個階層的人物個體,不僅有上層封建權貴,也有底層落魄人物。例如,魯迅為姓名、籍貫都不甚清楚的阿Q作傳,雖看似“名不正言不順”,實則從一個小傷口揭開封建社會這塊大瘡疤,更顯意味深長。
劉克襄動物小說的格局之“小”,體現在其為小動物作傳。其筆下的動物主角,不是眾所周知的動物族群,如的藏羚羊、內蒙古的草原狼,而是普通生物族群中的一只,對人類的日常生活似乎構不成任何影響。《風鳥皮諾查》講述了一只名叫皮諾查的小型候鳥環頸a從北方遷徙南下,尋找滯留南方而沒有順利北返的族群英雄黑形。《座頭鯨赫連么么》描述了一頭從海入江,沿河上溯尋找沼澤的老座頭鯨赫連么么。《永遠的信天翁》以鳥類學者的視角介紹了短尾信天翁的飛行、遷徙和繁殖情況,重點刻畫了一只名叫大腳的雌性信天翁。《野狗之丘》則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一群流浪狗的生活狀態。作者以細膩的筆觸為這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動物記錄一生,刻畫傳奇。
小傳雖小,卻似仙人的茶壺,外表不足觀,內里儼然別有洞天,自有一番廣袤天地。劉克襄的動物小說,并不單純講故事,而是將文學、生態、歷史共冶一爐,讓三者產生最大的化學反應,同鑄大史。
(一)寫生態發展史
書中凡是有所涉及的動物,作者皆在旁補充科普性說明,盡量兼顧多樣物種,呈現生態大觀。《風鳥皮諾查》中,在皮諾查趕往南方的濕地尋找黑形的路途中,“它在大沙地上曾看到兩三只飛行快速的紅隼”,“礁湖上突然出現一只灰白的魚鷹”,盡管只是蜻蜓點水般地提到其他物種,作者依然在正文之外細心加以附注。除生物形態、生態種屬、動作聲音外,作者更詳細說明該物種的生活區域,配以寫實性素描圖畫,一幅生態地圖就此展開。
(二)寫族群遷徙史
中主角多為遷徙動物,隨著情節發展,作者清晰地展現了該族群的遷徙路線,從遷徙和繁衍情況中又梳理出族群當前的生存情況。《永遠的信天翁》中,主角大腳所在的短尾信天翁族群,南下時主要落腳于太平洋的鳥島,北返時多聚集在阿拉斯加半島,再靠北一點的白令海則是其夏季覓食場。可以說,一部小說就是一個族群的遷徙史。
(三)寫社會發展史
人類社會的發展與大自然的變遷往往息息相關,從動物的視角看人類社會,其變化尤其清晰、明顯。《座頭鯨赫連么么》中,赫連么么沿河上溯,沿路遇到了橋、沙船等,這都是在上一次和鯨魚白牙一起沿河上溯的過程中未曾遇到過的。“等它再浮出水面,迎面而來的赫然是一座黑色而細長的跨河,以前來時并沒有。”作者以動物的眼光展示了城市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野狗之丘》所講述的故事,則是“垃圾不落地政策尚未實施”時,“一座城市尚未開始大量捕殺流浪狗以前”,一群流浪狗的故事。對于劉克襄的自然寫作特質,作家吳明益將其概括為“糅合歷史、自然科學的文學性表述”,中肯且全面。
三、寫當下以抒亙古情
說劉克襄的動物小說是“小”格局,不僅在于其動物主角的普通,更在于其情節設置的精小。閱讀劉克襄的小說,讀者會發現故事情節的高度簡潔、凝練。一物一傳,一傳一事,目標清晰明確,顯然,這不是作者花費心力之處。陳世驤在《中國的抒情傳統》中說,“中國文學的榮耀并不在史詩;它的光榮在別處,在抒情詩的傳統里……以字的音樂作組織和內心的自白作意旨是抒情詩的兩大要素”。由此可見,相較于西方的敘事傳統,中國的文學傳統顯然是偏向抒情的。高友工教授在此基礎上作進一步拓展,指出“(抒情)這個觀念不只是專指某一詩體、文體,也不限于某一主題、題素……作為一種‘理想’,作為一種‘體類’,抒情傳統應該有一個大的理論框架,而能在大部分的文化中發現有類似的傳統”。隨著情節的推演與發展,小說的應當在抒情。詩人身份使劉克襄很好地繼承傳統的抒情性,而到了小說創作階段,這種抒情傳統并沒有隨之消失,而是蘊藏在現代書寫之下,成為小說敘事的深層創作動機。為什么從詩歌、散文創作轉到小說創作?如何通過動物實現抒情?嘗試不同的敘述風格和書寫技巧,展現各種動物的生命意義,成為劉克襄創作動物小說的自我期許。
生存與死亡是人類一直思考的哲學問題。現代社會的人,縱然是自由的,但終究難以逃脫一種體制的束縛,或是某種傳統力量的牽制。如何定義每個個體的人生?如何賦予生命應有的意義?如何對待生存與死亡?劉克襄借動物的遷徙經歷,不斷探討生存哲學和死亡議題。閱讀《風鳥皮諾查》《座頭鯨赫連么么》和《永遠的信天翁》,細心的讀者可以發現,幾部小說中的動物主角都有著共同的特征,它們都屬于遷徙性物種,但對于它們的族群而言,它們又是脫離遷徙路線的“背叛者”。環頸a皮諾查奉族群長老之命,南下尋找黑形。在這場追尋與搜索中,皮諾查似乎慢慢了解到黑形留在南方的原因,在族群長老的諄諄教誨與內心的強烈向往之間,皮諾查終于選擇了和黑形一樣的道路――留在南方探索更廣闊的天地。鯨魚本是海洋動物,但是因為曾經有和鯨魚白牙沿河上溯的經歷,赫連么么執意再度上溯,意圖在沼澤地上結束自己的一生。鯨魚駱加的出現仿佛再一次印證了傳統力量的無處不在,但赫連么么始終堅定內心想法,最后得償所愿。勇敢地跨出去,實則是“在尋找一個更大的自己”。
關于死亡,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信天翁大腳雖然脫離了族群,最后離奇降落并消失在彭佳嶼上,卻被證明其實是飛回前幾輩的原初部落中,是一種對生命的追根溯源。盡管赫連么么希望死在沼澤上,但在最后關頭,它發現“其實自己對海洋還有很深的眷戀”。生命的每一個當下都具有無法取代的意義。與赫連么么相對照的主人公小和,從害怕回學校到夢見穿著制服和同學一起返校,也從側面顯示出回歸當下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強烈信心。不畏懼死亡,努力活好當下,無論是動物抑或人類,都應如此。作者借動物之口,抒發了內心的經驗啟發與人生感悟。
四、結語
篇4
關鍵詞 托尼?莫里森;《寵兒》;愛
1993年,62歲的莫里森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她是獲此殊榮的第一位美國黑人作家。瑞典文學院對她的評價是:“在小說中以豐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詩意的表達方式,使美國現實的一個極其重要方面充滿活力。”《寵兒》被公認是莫里森的最好的作品,在1988年獲得了普利策文學獎,并于2006年被《紐約時報》評為“25年來最佳美國小說”第一名。
小說《寵兒》中主人公的名字叫塞絲。1855年女黑奴塞絲只身一人從“甜蜜之家”種植園逃亡至自由區的藍石路124號。28天后,奴隸主“學校教師”帶人追來。情急之下,塞絲鋸斷了一個女兒的喉嚨,下葬時根據牧師的祈禱為她取名“寵兒”。
塞絲最終得以重生,擺脫了疆夢般的過去,根本的原因是因為愛具有愈合傷痛、救贖一切的力量。本文從愛出發探究塞絲的自我之愛、母女之愛、男女之愛和同胞之愛,揭示這些愛對于曾是奴隸的塞絲得以擺脫奴隸制的黑暗陰影所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自我之愛
塞絲的自愛是一種自我意識的覺醒,是一種長期被剝奪、披否定為人的自我尊重和自我反抗,也是一種需要重新建構自我身份的抗爭。
奴隸制是一種叫你自己都不再喜歡自己、忘記自己的邪惡制度。奴隸制對奴隸造成了肉體上、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劫掠。哪怕這些奴隸重獲自由之后,這種劫掠依然會陰魂不散,困擾著奴隸們的身心。黑人要解放成為獨立自主的自由人,就必須認識到黑人自身的個人價值,學會珍愛自己。塞絲的婆婆貝比?薩格斯在林中空地布道式的講演中呼吁她的同胞自愛:愛自己的嗓音、身體和思想。自愛是長期遭受奴隸制摧殘的黑人自我意識開始覺醒時的重要一步。
塞絲是黑奴中惟一的女性,受到了所有的追逐和向往。塞絲最終選擇了黑爾卻是經過整整一年的深思熟慮的。這就是塞絲自我愛惜的一種表現,她要求選擇自己中意的人作為丈夫。塞絲對待婚姻的態度是嚴肅認真的,不是隨便的結合。這是對自我的負責,是自愛的一種體現。
同樣的自愛,讓塞絲認真籌劃她的小婚禮。盡管奴隸長久以來都沒有正式的婚禮,塞絲還是堅持為自己做了件“婚紗”。她不愿意兩個人的床放到一起就算結婚了,她認為這樣和動物的結合沒什么區別。她希望受到尊重、有個儀式――即使是最簡陋的。于是她偷破衣服、省破布料,終于為自己縫制了一件婚紗。女主人加納太太知道后,也被這種自愛的精神打動,送給她一對水晶耳環。即使耳環非常的廉價,婚紗非常的難看,這也是對塞絲自愛的一種肯定和鼓勵。
“甜蜜之家”的主人變了:開明的加納去世了,取而代之的是“學校教師”和他的侄子們。他們是一群奴役更為裸的奴隸主。當塞絲無意中聽到“學校教師”叫侄子們把奴隸“人的屬性放在左邊,動物的屬性放在右邊”時,塞絲震驚了。這時的她終于知道了奴隸主內心深處的對奴隸的看法,認清了奴隸制的邪惡。她意識到如果受奴役的地位不能改變,她永遠是奴隸主手中的牲口。
于是,她只身逃出了“甜蜜之家”。塞絲選擇命都不要的逃跑,是一種自愛的表現、自我抗爭的表現。不甘心受命運的驅使,要去尋找自由。
塞絲的選丈夫、做婚紗以及出逃都是她自愛的表現。這些自愛表明塞絲極其渴望被當成真正的人,極其渴望找回被奴隸制度所抹殺的自我,贏得自我的所有權。自愛就是奴隸們尋求自我、尋求在充滿種族歧視和階級壓迫的社會里生存下來的精神力量。
二、母女之愛
母女之愛是母愛的一種。母愛一直被人們看做是最高形式的愛和最神圣的感情聯系。小說開篇就講述塞絲住的124號鬧鬼。寵兒死后鬼魂卻遲遲都不肯離開母親,鄰居們都因塞絲殺死自己的女兒而不愿與她來往。對一個殺死自己孩子的母親,人們紛紛表示了極度地不理解和不可接受。然而洞悉塞絲的內心深處后,我們感到塞絲并不是一個不可理喻的母親。小說中塞絲與寵兒的母女之愛表現出的是索愛與償愛的關系。
1、寵兒的索愛
塞絲住的藍石路124號鬧鬼,“124號怨氣沖天,滿是娃娃的怨恨”。生活的一切秩序都被鬼魂顛覆了,嚇跑了塞絲的兩個兒子霍華德和巴格勒。后來,寵兒又變身為塞絲身邊的白色連衣裙,跪在她的身邊,手還環繞在塞絲的腰際。寵兒一直不肯離開124號,即使后來被迫離開,不久她也選擇肉身還魂來找塞絲。
寵兒死的時候不到2歲,剛剛學會爬行,這一時期的孩童的心理特點是對母愛的極度渴求。這時嬰兒分不清自己和母親的差別,仍然覺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在寵兒的一段內心獨白中有很好的體現――寵兒在心底里對塞絲呼喚:“我是寵兒,她是我的。”
一旦被剝奪了母愛,這一時期的嬰兒就會表現出對愛的極度渴求,欲壑難填。寵兒強烈地渴望得到母愛,當母愛得不到滿足時,便轉變成了不可遏制的憤怒,這種憤怒完全是一種被壓制的、戕害的愛的表現。渴望母愛是寵兒的愿望,她還魂的目的是“來看塞絲的臉”。所以被剝奪了生的權利的寵兒,她是怨憤的,更是孤獨的。孤獨的寵兒不能容忍再有任何人去愛塞絲,也不能容忍塞絲再去愛任何其他人。既然不能活著享受天倫,也要在死后獨霸母親的精神世界。
2、塞絲的償愛
盡管塞絲一直聲明自己是出于愛殺死寵兒,是情非得已的,能夠被寵兒理解,但塞絲畢竟還是結束了寵兒的生命,寵兒還是喪命于親生母親之手。對女兒,做母親的還是心懷愧疚的,自然希望盡最大可能的補償她。
身無分文的母親向刻字工出賣肉體十分鐘,為了能在愛女的墓碑上刻上名字。后來還常常后悔,如果時間再長些的話,“她就能讓他在她的寶貝的墓碑上把整句話都刻上,刻上她在葬禮上聽見牧師說的每個字。”這是讓人心酸、讓人震撼的母愛,是對其亡女的無限思念,也是一種對女兒心懷補償的表現。
后來,寵兒還魂歸來時,難以解釋的謎團隨之出現:她脖子上的笑臉一樣的刀痕,她光滑、新生兒般的皮膚,她的巧合的年齡,一樣的名字,謎一樣的過去,還有她竟然還知道塞絲的耳環和幼時的童謠。這更是推動愛到癡狂的塞絲一頭栽了進去,不能自拔。于是,她盡自己的所能來彌補虧欠寵兒的母愛,千方百計地來溺愛她“失而復得”的女兒。所有的食物都先盡著寵兒,而忍饑挨餓的塞絲越來越瘦弱,“虎口的肉薄得像絲綢”。寵兒卻漸漸地對塞絲表現出不滿,怨恨母親并不愛她,塞絲只能解釋和默默地忍讓。
在寵兒和塞絲這種要求和補償、怨恨和忍讓中。我們可以感到塞絲是一個充滿母愛、愿意為孩子付出任何代價、作出任何犧牲的無私的母親。雖然塞絲自己的母親沒 能給過她一點一滴的母愛,但塞絲母性的本能卻成為她最顯著的特征。塞絲殺死寵兒是一個普通的女黑奴在強大的、根深蒂固的奴隸制度前強烈渴望自由的表現。她沒有別的辦法來保護自己的骨肉不受摧殘、不受奴役,把孩子送到上帝那兒成了她惟一的選擇。
三、男女之愛
異性之愛是人類上演千百回的浪漫劇。塞絲和保羅?D的男女之愛是莫里森小說中為數不多的有情人終成眷屬的例子。他們有著相似的過去,有著類似的現在,有著共同的渴望。塞絲一生坎坷――為奴、逃亡、喪夫、入獄、弒女、寂寥。多年的苦悶和幽閉促使她熱望生命中出現一個可以向之傾訴、受之呵護、為己依靠的人。同樣,保羅?D一生漂泊――為奴、苦役、亡命、流浪。經年的顛沛流離的生活促使他想停下流浪的腳步。正是在種族、歷史因素的妙合無痕和彼此的情投意合下,塞絲和保羅?D愛火燃燒。
塞絲對保羅?D的愛,對他的信任,文章多處都有表現。
多年未見的保羅?D突然出現在塞絲的門前,塞絲的心情是驚喜的、甜蜜的。這是這對老朋友多年未見的真情的自然流露。塞絲露出了年輕的笑容,遠離快樂很久的塞絲,愛情之花在她的心中悄悄萌芽了。
塞絲請保羅?D進屋,兩人開始聊天。當塞絲講到背上的傷痕時,她的情緒開始激動了。聯想起過去的種種痛苦,她感到難以平靜。這時保羅?D走過來,輕吻起她的傷疤。當保羅?D托起了她的時候,塞絲“覺得他們輕飄飄的”,感覺心中的重負得以緩解。實際上,此時塞絲的感覺是找到了依靠,找到了可以托付重擔的人了,此時的她表現出來的就是一種信任和依賴。
保羅?D想和塞絲要個孩子,共建家庭的提議使得塞絲異常的開心,并且開始認真地思考這個問題。生活中能夠讓塞絲開心的事實在是太少了。生活在藍石路124號這個“惡意充斥”的房子里,“懸在生活的齷齪與死者的刻毒之間”,是對噩夢般過去的無盡回憶。塞絲生活在無邊的黑暗之中,正是保羅?D的出現給她帶來了一線光明。
所以,塞絲和保羅?D的男女之愛,既是他們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種族、歷史因素的妙合無痕,更是哲學、美學層面的必然選擇。他們之間的愛是彼此開始新生活的力量之源,是黑人家庭在艱難的處境中得以延續的根本保證。
四、同胞之愛
塞絲與黑人群體的愛是一種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同胞之愛,是一種長期被排斥、孤立需要重回集體的、尋找歸屬的渴望。共同的種族回憶就是同胞之愛的堅實基礎。他們有著共同的種族回憶,他們有著相似的黑人命運、黑人處境。
塞絲成功地從奴隸主手中擺脫,黑人斯坦普?沛德幫助了她。他們用船載著她過河,給她食物和衣服,用馬車把她送到了婆婆貝比?薩格斯的家門口。同胞之愛的門雖曾一度對塞絲緊閉,但當他們從丹芙的口中得知塞絲的遭遇后,紛紛表示出同情和友善:他們自發地救濟塞絲;丹芙每天總是能收到鄰居們送來的救濟食物;當丹芙把裝食物用的籃子歸還給鄰居們時,鄰居們還會關心塞絲的近況。黑人同胞是善良的,對于處在弱勢的同胞是充滿愛和同情的。
最后幫塞絲趕走寵兒的還是黑人婦女們。一個叫艾拉的女人,裹挾組織并領導驅鬼活動。艾拉過去痛徹心扉的經歷對于寵兒復活所帶來的侵擾和毒害感同身受。在鄰居們匯集到藍石路124號門口時,寵兒神秘而永遠地消失了。
同胞之愛具有給養和包容其成員的功用。塞絲如果想在種族歧視的環境下生存,就必須要在黑人群體之內、在同胞之愛的支撐下尋找并實現真正的幸福。因此,同胞之愛對塞絲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篇5
在這個人人都想混出點什么來的現代社會,布考斯基純粹地自甘墮落著,你也許被他的小說和詩歌里充溢的性、暴力和底層生活細節震驚,但你將震驚的,是他不留一絲偽飾的真實。也許你早已知道杰克?凱魯亞克和艾倫?金斯堡這些“垮掉的一代”,但你是否知道,布考斯基不靠、沒有宗教崇拜,就完成了文學上的致命?
他是小說家,也是詩人,他的寫作內容就是自己的放蕩生活。他說,去過一種你想過的生活吧,即使那意味著沉到底部,但地獄里終有洗練,愛是折磨,也是飛升。
又一只動物,被愛沖昏了頭腦
當翻開《愛是地獄冥犬》這部詩集的時候,我最先想起了雷蒙德?卡佛的著名篇章《已故斷章》里的句子:
那么你想要什么
感到被愛
稱自己被世人所愛。
在醉酒的美國作家行列中,你總能找到些奇妙的共性。盡管在他們自己的文學書寫中顯得非常“硬漢”,但是在喝酒和寫詩的時候就暴露了自己的脾性,他們如同寂寞的正常人,渴望得到愛的撫慰和救贖。如果試圖梳理一條美國文學傳統,或許可以以愛的迷醉為線索,串聯美國的文學史。海明威、菲茨杰拉德、雷蒙德?錢德勒、雷蒙德?卡佛、布考斯基都可以放在其中,他們總想尋求愛的可能。
查爾斯?布考斯基(Charles Bukowski,1920-1994),德裔美國詩人,小說家。他喜歡描寫處于美國社會邊緣的的窮苦白人的生活。他熱愛寫作,嗜酒如命,離不開女人,干過苦差,喜歡跑馬,是一位多產的作家。他寫了數千首詩歌,數百篇短篇故事,6部小說,總計出版了110本書。
在詩集同名的《愛是地獄冥犬》中,布考斯基就表露了這樣的傾向。
我的眼睛是綠色的,
我的保險套盒子越來越舊,
我的臥室越來越藍……
他只是在詩歌的行進中偶爾咕噥著三個女人的名字,詩人的憂傷就隱藏在這些細節中。
為什么我的保險套盒子越來越舊呢?為什么我的保險套用了三個呢?為什么我睜著綠色的眼睛在藍色的房間中曬著太陽呢?琳達,凱瑟琳,尼娜這三個女人都離開了詩人。這也是為什么詩人的保險套只用了三個,揣在兜里再沒怎么用過。詩人嘮嘮叨叨念叨著自己有指甲刀和玻璃清潔劑,嘮嘮叨叨念叨自己有父親和母親的假牙,但是這些充實的日常無法填補詩人內心的空缺。詩人只好躺在自己的藍色的房間里懷念離開的人。愛,是有著三個頭的地獄冥犬,但你懷念它的時候,它好像神話般的存在。詩歌中三個女人的數目正好和地獄冥犬的題目遙相呼應。
愛是什么?布考斯基給愛下了一個定義:又一只動物,被愛沖昏了頭腦。因為布考斯基本人接觸的人群多為社會的中下層,他所描繪的愛情甚少帶有知識分子詩歌當中的浪漫色彩,對于人們愛情的刻畫更為和直接,就像布考斯基的一句詩:
而我現在不知道
我們中的哪只動物
將吃掉
另一只
他們之間的愛意而直接,帶有動物的侵略性,不知道什么時候一只就會捕食另一只,人與人訴諸性,臟話和濃烈的情緒。比如《我的六英尺女神》直接描寫和愛人之間的情話和細節,毫不掩飾自己對自己女神的贊美。這首詩的寫法讓人聯想到于堅早年的詩歌作品《我的女人是沉默的女人》,場景描寫兩人日常的,但末尾把女人上升到了一種精神化的高度,構成了自己堅實的依靠,正是這唯一的女人將詩人拔擢到了更高的層次。但在布考斯基的詩歌當中,他的情人不是永恒的繆斯,準確地來說,是一群面目模糊的女人。
這些女人靠近他又離開他,他對這件事情并非不傷心,經常會在詩歌當中對這樣的處境加以自嘲。比如第一部分中有首詩歌《我》,詩歌依然簡潔有力,貫穿詩歌的只描寫了一個簡單的場景,詩人的女性友人在詩人失戀以后寬慰詩人,詩人聽完一席話走進廁所,說只要自己還有能力排泄就足以應對困境,他還擁有如何去愛的能力。這部詩集所展現的詩人形象不單單是一個多情的浪子,他以愛為生,并以此為信仰。
去過一種你想過的生活吧,即使那意味著沉到底部
在卡佛的詩歌寫作和小說寫作之間存在著高度的不連貫。卡佛的小說以留白的手法給讀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間,可是他的詩歌多直陳白描,甚少隱藏作者本人的情感。而布考斯基的詩歌和小說很難加以區分,二者之間互為依存。
布考斯基的詩歌不講求過度雕琢,他以日常情景入詩,所抒發的慨嘆都貼近日常生活,想到什么說什么。以于堅的話而言,布考斯基“驚人地純潔”,他忌諱深刻這個詞,但他“不忌諱膚淺 ,因此最無聊地深刻著”。(出自《荒野中的布考斯基》)
布考斯基關心的不是庸俗,是每個社會人將要面對的處境。詩集的第二部分中《人群的孤獨》就是這樣的詩歌,布考斯基說:
肉裹著骨頭
一顆心懸在那兒……
肉裹著
骨頭
肉尋找的
不止是
肉
將布考斯基的詩歌寫作視為對的徹底臣服的看法是錯誤的。布考斯基始終關心心靈的歸屬問題,在自己經歷過的社會階層中發現著絕望的男男女女,他們的生活中沒有上帝,也沒有愛。
他筆下浮世的眾生相就是男人酩酊大醉,女人朝著墻壁摔碎花瓶,沒有人找到救贖。他重復寫每個人困于自己的命運,沒有人發現救世主,絕望油然而生。在詩歌的收尾部分,他通過滿足和匱乏的對比進一步突出了人類的孤獨。城市垃圾場滿了,廢品收購站滿了,精神病院滿了,醫院滿了,墓地滿了。人類的文明社會擅長生產廢棄品,這些棄置的物體充滿了塵世的空間,但是人的內心是空虛的。他的視角從底層出發,但是沒有停留在生活的卑賤上,卻在生活中試圖尋找一種簡單的純粹哲學。
布考斯基寫作的另一個側面,是對學院派和“高雅”詩人的不屑。這個態度在布考斯基的詩歌和小說當中都有反映。比如在《苦水音樂》這部小說集當中,布考斯基寫了篇《高w的鳥》,記錄敘述者和同伴去采訪一位知名的詩人,在一連串不知所云的攀談之后,敘述者在回去的路上碰到了堵車,覺得這些時間可以做些別的。
在自己的詩歌里,布考斯基對那些沽名釣譽的詩人和教授們大加嘲諷。他在《這位詩人》里說一位詩人為了錢,嘔吐在哪里都行;他在《教授們》里寫自己聽人們故作姿態地談論福克納后,他在房間里把晚飯都吐了出來。
他并不反感真正熱愛詩歌的人,只是對這些假模假式感到惡心,他的態度與他的寫作朝向是密不可分的。在一首《這就是他們想要的》詩歌中,他追憶了那些逝去的大作家們:快要餓死的巴列霍,得了梅毒的蘭波,待過監獄的龐德,把腦汁濺進橙汁的海明威,背靠著墻站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這些人的寫作伴隨著諸多不幸,他們能夠從寫作中掙得的很少,往往付出的代價很多。他半是嘲諷半是哀痛地說出這些詩人在生活中收獲的不幸,把后人對他們的崇拜形容為平庸者的嘉年華。這種哀嘆也是詩人對自身命運的觀照,他在寫作中發現的是苦痛,悲傷乃至不幸的生活。
馮內古特說過一句俏皮話:這就是我們的隊伍!歸入神圣行列的詩人不是這些沽名釣譽的平庸之徒,而是真切地在生活中發現詩歌偉大的人們,他們的身上背負著“時間的十字架。”他所崇拜的詩人偶像在《苦水音樂》的《大詩人》中有所刻畫。這篇小說篇目在小說集當中和之前提及的《高飛的鳥》并置,可能編者刻意將這兩篇描寫詩人的作品放在一起加以對比,來凸顯詩人和“詩人”的不同。
在這篇小說中,敘述者去拜訪一位偉大的敘事詩人,這位偉大的詩人看起來很像是布考斯基的自畫像,生活在腌H的生活環境中,針對詩歌的問答甚少修飾,簡單流暢;他關心現代女性,不關心高大上不實用的話題。兩個男人的對話簡單直接,友誼的建立也僅僅是在車上分享一瓶酒。沒有繁雜的社交禮儀,話不多但是保留著溫情,很像錢德勒在《漫長的告別》中塑造的男性友誼,建立在有限的交談和酒精之上。
篇6
張掖歷史悠久,古為河西四郡之一,稱為“金張掖”,當年,漢武帝派霍去病西征匈奴后設張掖郡,張掖是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
張掖還因有黑河水灌溉,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物產豐饒,一直是全國重點建設的12個商品糧基地之一,糧食以烏江大米為最。
雖然已進入9月中旬,這里祁連山草原風光,沙漠冰川奇景,丹霞地貌仍美麗如畫。張掖丹霞地貌,據說面積有300多平方公里。我們在張掖丹霞地貌區域轉一圈,這西部之粗獷美艷,色彩斑斕、鬼斧神工的張掖丹霞地貌,確實美不勝收。
張掖天然丹霞地貌很獨特,在亙古不變的藍天白云下,像一堵坍塌的土墻,又像笨重的駝隊,七彩斑斕的色彩,在這里揮灑著各自的絢麗。在陽光照射下,紅、黃、橙、綠、黑、褐、青、灰顏色濃烈交織在一起,色調或如波浪順著山勢起伏,或從山傾瀉而下,猶如斜鋪的彩條布,張揚而奔放地宣泄著古老的激情。有的地形豐富奇妙,層級錯落交替,巖壁陡峭磅礴,造型豐富多彩,像峰石林立,千年古堡,如石柱尖峰,變化萬千,似景似人,栩栩如生,令人稱奇。色彩與造型的魔幻組合,演繹大自然的無限可能性。這地貌既養眼又養心,據說,馬可?波羅曾醉心于張掖丹霞地貌,在張掖停留長達一年之久。在這孤獨荒涼美艷之中,我們仿佛置身于另一個星球。
丹霞地貌之美,過去養在深閨人不識。自從張藝謀的《三槍拍案驚奇》在這拍攝,才開始讓張掖丹霞地貌為世人所知。
大自然是本“百科全書”,如果用科學的眼光去看大自然,就能看到許多別人看不到的東西。如今城市人,生活環境失去與大自然的親近感,孩子見到的只是綠地,要培養“科學興趣”,顯得更加刻意而困難。
一走進張掖城,我們就打聽到有烏江大米的飯店,烏江大米確實好吃,口味有點像五常安家大米,但外形獨特、個大體長,晶瑩剔透、米香濃郁、人口精柔、營養豐富。飯店老板介紹,烏江大米產在張掖烏江堡一帶,歷史上曾列為貢品供應皇家御膳房。
張掖城內還有座鎮遠樓,俗稱鼓樓,又名靖遠樓,位于市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匯于此,是河西走廊現存最大的鼓樓。很像西安的鐘樓,方方正正地建立在磚砌的壇上,樓為三層木構塔形,飛檐翹角,雕梁畫棟。樓下有十字洞口,可以通向東西南北,行人可以步行,甚至可以通過小型車輛,城洞門的上方,嵌刻著四塊匾額,東西南北分別是:“旭升”、“賈城”、“迎熏”、“鎮遠”。樓上四面又懸掛著四塊匾額,東西南北分別是:“金城春雨”、“玉關曉月”、“祁連晴雪”、“居延古牧”。
飯后,我們在鎮遠樓轉一圈,張掖之行就基本結束了。
王老板經常覺得口干,沒有唾沫,或者唾液稀少。醫生說他這是生理性口干,是口腔腺體萎縮,唾液分泌減少所致。自從口嚼枸杞,好多了。原來,枸杞還可滋補肝腎,益精明目,安神生津,對緩解口干有一定功效。
王老板每天晨起和晚睡前,都嚼服一大把枸杞,不到3天,他就吃掉半斤多。
張掖出土的飛馬踏燕,成為中國旅游地標
又經過兩天急行,我們直驅甘肅古浪縣大靖鎮。
到大靖鎮境內是晚上,大靖鎮缺水,貧窮落后,別處都翻天覆地,好象這里一直還在這樣重復,交通工具差不多都是毛驢,窮地方有窮地方優勢,平均每人10元,就能吃頓有驢肉的晚飯。
大靖驢肉的營養價值和滋補健身價值極高,它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動物膠、骨膠朊、鈣和硫等成分,蛋白質含量也比牛肉、豬肉高,而脂肪卻比牛肉、豬肉低,能養心安神,對心悸、心煩、心虛所致心神不寧起到調養鎮定作用。
朱老板有心血管疾病,他沒少吃。老孟知道驢皮護膚養顏,她專找驢皮下筷。
晚上沒吃夠,我們早晨又找一個驢肉館吃。
路上,朱老板感到胸不悶了,不知是吃驢肉吃的,還是心理作用,好象都有了。
出大靖鎮,能看到殘破的古長城土墻,宛延沙漠之中,千古大風,把土墻形狀攪動得千奇百怪。長城,象征著堅守、堅持,也象征著一種力量,但這里的長城,早已喪失這些功能和力量,被現代的高速公路切成許多段落,失去天高地闊的境界,更沒有排山倒海的氣勢。高速公路穿過了萬里長城第一口,站在萬里長城第一口,我腦子沒有丁點千古之幽情,用事實說話的歷史,都被“現代文明”得支離破碎,變成不能回頭的絕望!老祖宗的東西,看來,再不救就沒有了!
穿過萬里長城第一口,又是戈壁沙漠,戈壁以石為主,沙漠以沙為主,荒漠以沙土為主。
再往前走就是酒泉、玉門、嘉峪關、敦煌。
酒泉的夜光杯聞名中外,這種夜光杯以祁連山優質墨玉、黃玉和碧玉為原料,繼承傳統工藝精工雕琢而成,自古以來都是名貴的飲酒器皿。據西漢東方朔《海內十洲記》載:西周國王姬滿應西王母之邀赴瑤池盛會,席問,西王母饋贈姬滿一只碧光粼粼的酒杯,名曰“夜光常滿杯”。姬滿如獲至寶,愛不釋手,從此,夜光杯名揚千古。“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瀚的這句詩,一語道破天機,紅粉配佳人,寶劍贈英雄,葡萄美酒當然要用夜光杯來品嘗!
我們到酒泉生產夜光杯的工廠購買,有人問誰是導游,導游領著買一個價,我們買一個價,因為沒有導游回扣,我們買的價格便宜。
大家買完夜光杯,急著去酒泉衛星發射場。通往衛星發射場的沙漠公路,像一條飄帶,捆綁著沙漠流浪的野性,向遠方穿越。當我們傻乎乎趕到衛星發射場,人家不讓進,需要到酒泉市里辦手續,白跑200多公里,大家都很掃興。
這些天,我們走錯路,行彎路,遇到麻煩,大家都不互相責怪埋怨,都擔當起自己的職責,沉穩冷靜,絕不推脫逃避。旅游,除遵循人與自然的規律,也要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與人為善,助人為樂,待人以誠,奉人以德,不卑不亢,理解寬容,有責任感。要自我調節心態,做到心理平衡,處境平衡,心情舒暢,就會沒有煩惱,消除心理障礙,減少心理疾病發生,提高心理素質。心理素質,對一個人至關重要,有時心胸也決定健康與壽命!
我們馬不停蹄,從酒泉去玉門。
如今,玉門石油已基本枯竭,建在沙漠中的一些小鎮,都已經搬遷,空空無人,只剩一些經歷滄桑的簡陋房屋,如戰場的狼藉殘骸,遍地瘡痍,地表的沙石,在不斷埋沒這曾經煎熬與幸福同時呈現的地方,好象春風又不度玉門關了。這“玉門之殤”,會不會是全國那些資源城市的未來?
玉門赤金鎮和平村,是鐵人王進喜家鄉,一些地方都標著很怕別人不知道的“提示”。現在,玉門想靠王進喜的名聲遠播。
我們所到的風景區,都處處設防,景景索錢,似乎風景區都變成乞丐,厚顏地向游人伸手要錢,實在是大煞風景。所以旅游就是旅錢,要付出許多錢的代價。有時幾百里跑去,汽車一公里耗油1.5元,到跟前,門票上百元,有些門票每人160元。想看就得花錢,要不白來。
篇7
蔡:對絕大部分人來講,初戀不僅是甜蜜、辛酸抑或震撼的事情,它很像我寫下這本小說的過程,不寫第一頁,第二頁第三頁就無法存在,沒有初戀,也就沒有第二任第三任。初戀帶來的震撼力在于,你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這件事,但它突然發生了。沒有人可以真切告訴你第一次戀愛時你會遭遇什么,這都是要靠自己去摸索的事情,我想從這里開始探尋。
F:里面一個人物很有意思,“鹿頭上”,以幫人做夢為生。
蔡:我一直有個抽屜,每次想起什么可能用得上的構想我就寫紙條丟進去,有次寫到一個到處流浪、陪人家睡覺、幫人家做夢的人,按當時的構想,他其實就是流落街頭從事易的人,但如果在交易的同時也能幫人完成一個美夢,也能從這種邋遢或者齷齪中誕生一點溫情。
后來和別人聊起這個構想,大家都覺得它有點空:幫人家做夢是怎么回事?我們自己就可以做啊!這個構想被潑了涼水,我就把它放在那里沒有動過。寫這段初戀的時候,女主角處境悲慘,我就想派一個人來救她,就想起這個人物,但在小說里,他被寫成了與易無關的角色。
F:你說過“鹿頭上”其實蠻像你的。
蔡:我一直都喜歡那種跟社會格格不入的人,我自己也多少有一點這種感覺,倒不是說故意要跟社會格格不入,而是格格不入有時候會帶來一些不錯的結果,太融入很容易失去人本應該有的敏銳。
“鹿頭上”有點像小王子,從外星跑到地球,說辭像個神經病,可是內心我相信他。對他我投入了很多感情,因為我把他設定為在社會上一無所有的人,他不能夠給女生除了包容和寵愛之外別的東西,那他是否一個值得考慮的對象?我想測試一下。
F:現實生活中,這事兒可行嗎?
蔡:如果女主角是我的女兒,我一定不準她和“鹿頭上”在一起,因為不忍心讓自己的孩子去探險;可是如果我是她的同學,一定會鼓勵她和他在一起。
F:那你覺得愛情可以拯救生活嗎?
蔡:愛情可以拯救存在感。就像你養一只寵物,再孤單的人,如果愿意對寵物付出一定心力,寵物回報他的那種需要的感覺會使他充分意識到自己在世界上是有位置有意義的。相對而言,對寵物的愛比較安全,有付出就有回報,戀愛則是要嘗試的,也許再多付出都沒有什么回報,所以愛情未必能拯救生活,有些愛到死去活來的人,愛情是給他帶來巨大災難的。愛情很可能讓你逃課、請假、上班遲到什么都會發生。但你在逃課或是酗酒的時候總是存在感特別強,這是愛情在你生活里狠狠地留下了痕跡。平淡當然是幸福的事,但每個人都應該有足夠的配額讓愛情留下痕跡而后再進入平淡,而非一開始就平淡。如果二十歲就什么都看開,心如止水,那太可憐了。
F:看完這本書,我的感覺是,每個人都是有缺點的,可是都很可愛,充滿善意。
蔡:對,即使被設定為殘忍的男主角,我也不太忍心責備他。男生神經很大條,不太能理解女生這么容易受到傷害;同時他動物性很強,經常依循當下的需求來做決定。我的字典里,大家都在灰色地帶,沒有那么好也沒有那么壞,我猜我去寫瓊瑤的小說,那些把情侶們拆開的惡婆婆,我也會掛念她們守寡二十年的心情。我對自己說要狠一點,但寫來寫去還是沒有寫出一個壞人。
F:但兩個好人處在愛情里也很容易覺得窒息。
蔡:我們常常美化一些純愛狀態,譬如“兩人世界”四個字,是愛情片也是恐怖片。消除窒息感恐怕是人一直要學習的功課。我為什么一直鼓勵閱讀,不是因為那些書寫得多好,而是因為閱讀是一種靈魂運動。旅行也是一樣,不是說在巴黎跟埃菲爾鐵塔和一張影會帶給你什么,而是一個陌生的地方可能會讓你覺察到在熟悉的環境里覺察不到的事。有人說愛情中最不喜歡的就是忐忑不安,可我覺得那才是愛情的本質,一旦你把對方摸得一清二楚,愛也就消失了。
F:據說你維持感情的方式之一就是常和戀人一起暢想未來,用北方人的話說—這算不算畫大餅?
蔡:“畫大餅”好像有點負面意思,但我認為不畫大餅是更過分的事情,就像你組了一個家庭,難道你永遠不告訴對方要去哪里嗎?過一天算一天,很可怕。你可以說我們三十歲以后要搬去瑞士住,也許最后沒能去瑞士而是去了泰國,大餅得不到得個小餅也可以,或者哪兒也沒有去,起碼你們一起往那個方向走著。大餅一定要畫,如果你對伴侶說,沒戲了,明天這樣后天也這樣,那你身邊一個人都不會有。
F:你愿意寫一個初戀的故事——我很好奇,你的初戀時什么樣的?
蔡:我的初戀發生在中學三年級的時候,那時我是學生會主席、演講比賽冠軍,對我來說這件事很意外:我深刻見識了戀愛的威力,不是靠意志力可以克服的。在這件事中我受到的傷害,花了很久很久才去復原。可是小說里女主角很快就又戀愛了,我總覺得她要用兩年時間修復,可是因為很不甘心在某一章寫上“兩年后”三個字,事情就在兩個月之內發生了。我也跟90后的小朋友聊過,他們對愛的測量單位很短,能夠接受一個禮拜的愛情,我就想,原來我們的時間已經快到了這樣的程度,兩個月已經太久了。
篇8
關鍵詞: 《魯濱遜飄流記》 后殖民主義 自我身份 星期五 關系
《魯濱遜飄流記》是丹尼爾?笛福在1704年發表的一本深受讀者喜愛的冒險小說。笛福生活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上升時期,其作品形象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精神面貌。因此,作品一經發表就引起了人們濃厚的興趣。如果借用后殖民批評理論去解讀這部小說,會發現它折射出殖民主義思想。這里先簡單介紹一下后殖民主義批評理論。西方的殖民主義者離開了亞非拉殖民地,但他們不僅把它們當作市場,而且當作思想意識的領地保留起來,繼續他們在精神與思想上的統治。與此同時,不少擺脫殖民統治而獲得獨立的民族、國家并沒有在擺脫宗主國殖民統治之后全面復興,而是在傳統的專制與落后的陰影中和更加復雜的殖民后遺癥、殖民綜合癥的影響下徘徊不前,這也為西方的西方中心主義者和西方的東方主義者制造或曲解東方的文化與歷史提供了種種口實。后殖民主義批評正是一種針對這一現實的多元文化政治理論和批評方法的集合性話語實踐,這一浪潮興起于20世紀末的西方學術界,迅速得到第三世界國家學者的呼應,成為一種全球性的文化思潮。后殖民主義批評在理論上的自覺和成熟以賽義德的《東方主義》的出版為標志。“東方主義”是賽義德后殖民主義批評的重要理論范疇和關鍵術語。它是一種思維方式,也是一種權力運作。在賽義德看來,西方為了自己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而施行了一整套重構東方的策略,并規定和誤導了西方對東方的理解,通過文學歷史學術著作描寫的東方形象為其帝國主義的政治軍事統治服務。西方中心話語構建了一個全球規模的文化秩序等級結構。在西方殖民主義造成的霸權話語下,東方文化不僅處于邊緣地位,處境艱難,而且只能被動接受。它運用一套復雜的語言、修辭策略設置了一系列二元對立:文明/野蠻,國家/部落,科學/迷信,先進/落后,等等。相對于西方所代表的文明、理性、進化、開化、啟蒙,東方則是野蠻、非理性、落后、未開化、待啟蒙的。正如賽義德在《東方主義》中所言:“東方是非理性、墮落、幼稚的,‘不同的’;因而西方是理性的、道德的、成熟的、‘正常的’,而且西方以這種宰制的架構來圍堵、再現東方。”世界現代史就是圍繞著這條文明與野蠻分界線同時展開的全球分裂與全球一體化的進程。
很長時間以來,《魯濱遜漂流記》一直被認為是一部冒險小說。正是這部作品開啟了后來的文學史家稱為“后殖民文學”的先河。它為我們展示了英國新生階層在追求財富拓展領土時的昂揚士氣和熱情,是反映歐洲意識形態的帝國文化的產物。本文借助于后殖民主義批評的視角,對文本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主人公自我身份的變化以及他和星期五的關系。
一、魯濱遜自我身份的變化
自我身份是一個人對自己相關的所有方面的認識和看法,比如他自己眼里的自我形象,他的感覺、思想、行為等方面的特點。追尋魯濱遜的生活軌跡,我們能看到他的身份在變化,他同小島的關系也在變化。最初他的身份只是個小混混,遭受過奴役,后又曾淪落為流浪漢,最后成了一個殖民者/主人,一定程度上類似于英國從最初的被奴役到后來成為最大的殖民國家的發展史。小說開篇就介紹了魯濱遜這一角色的歷史。他決定出海時已經18歲了。在那個時候,到這個年紀還什么生存之技都沒學到,在同齡人中他可能被看成一個小混混。他自己對于這種現狀非常清楚。他的解決辦法――去海外冒險――反映了當時英國的社會經濟蒸蒸日上,急需向外擴張的現狀。海外的財富吸引著像魯濱遜這樣的青年去開拓新的領地。他知道像他這樣沒有一技之長的人要改變自己的地位最好是去冒險,所以他不顧他父親的勸阻而毅然地開始了他的海上冒險。他的冒險使他與英國漸行漸遠。隨著他向孤島走近的每一步,他在世界上的自我意識和地位也漸漸模糊。直到他被沖到孤島的岸邊時,他對舊世界而言已經死了,在某種意義上又獲得了新生。
到了島上,他自覺地扮演起殖民者的角色。在島上住了兩年后,他開始探索他所住的那個孤島。這一步可謂意義深長。這種探索精神幾乎是出于殖民者的本能:“我來到,我征服,我占有。”在荒島上他顯示了作為殖民主義者的明顯特征。他為荒島畫了簡略的地圖,把小島的所有權歸到自己頭上,“這一切現在都使屬于我的,我是這些地方的無可爭辯的君主,對這地方具有所有權,如果可以渡讓的話,我還可以把它傳給子孫,像一個英國的領主一樣”。他雖然也時常稱他島上的那個“家”為他的城堡,那也似乎只是自欺欺人。當他在沙灘上發現那個巨大的腳印的時候,他不再稱他的家為城堡了,而仍然只是一個動物的巢穴,所以一下子從紳士又淪落為流浪漢了。他不得不把自己的家挪到更隱蔽的地方,以躲避隱藏的未知的危險。這也表明他還遠沒有掌控或統治這個小島。腳印的那一幕再次證明他所呆的那個地方只是一個山洞,一個臨時寄身的地方。這些也再次提醒讀者他還仍然是一個來自英國的外來者,他所經營的那個小住所尚還是一個不穩定的殖民地。陌生的腳印成為他和別人共同擁有那個島的標志,也改變了他對自己占有這個島嶼能力的信心。所以自發現腳印以后,他殫精竭慮地加固他的堡壘,把他的“家”和他的山羊藏到樹叢里。很明顯,他這么做是想隱藏他的歐洲外來者的身份。有的人認為他在發現陌生的腳印以后才開始他對那個島的殖民過程。在布爾頓人眼里他從那時起才開始完全是一個殖民者的身份。他兩次花大氣力加強他的堡壘,最后終于建立起他自己的帝國。在他救了黑人星期五以后,通過他以前的所有努力,他最終宣布他自己是那個島的總督。此時他已經成為一個典型的殖民者。綜上所述,我們看出魯濱遜的身份是不固定的,即使在他統治這個島的過程中也是如此。他作為殖民者的身份可以從他和星期五的關系中看得更清晰。
二、魯濱遜和星期五的關系
魯濱遜和星期五的關系看似簡單實則復雜。他們不僅僅只是主人和奴隸的關系,從中還折射出其他的色彩。笛福生動卻扭曲地描繪了星期五的樣子:
他一見到我,立刻向我奔來,爬在地上,做出各種各樣的手勢和古怪的姿勢,表示他臣服感激之心。最后,他又把頭放在地上,靠近我的腳邊,然后又像上次那樣,把我的另一只腳放到他的頭上,這樣做之后,又向我作出各種姿勢,表示順從降服,愿終身做我的奴隸,為我效勞。
這種描寫實在讓讀者感到悲哀,又給歐洲中心主義和東方主義提供一個例證。為什么只有星期五要表示臣服、奴役?答案只能是他是一個黑人。作為一個黑人,他的行為只能是對白人卑躬屈膝,感激涕零。就像法儂在他的論文“黑暗的事實”中提到的那樣,黑不僅意味著黑奴的身份,而且意味著是被邊緣化的角色。魯濱遜對星期五稱奴和為他更名的描述又再次反映了這種殖民主義意識形態。他們初次相遇的時候,由于缺少語言交流,星期五不得不依靠各種手勢或身體語言來傳達他的意思。他這么做的時候明顯顯示了他的奴隸的地位,好像天生地他就應該遵從服務于白人。后來在對他進行所謂的教育的時候,魯濱遜把自己救的這個野人取名為“星期五”,稱自己為主人。從語義學上說,英文的“master”也有老師的意思。這里顯示了作者的殖民主義立場,認為他們的文化包括語言都比那些殖民地人民的要優越。所以為了讓星期五成為一個有用的有教養的奴隸,魯濱遜開始用英語教他很多東西。讓星期五明白了他們各自的新名字以后,魯濱遜又向他展示了自己的牛奶、陶罐,還有面包,這些都是他這些年在島上精心研究出來的成果。通過星期五,魯濱遜開始重新確立自己的身份,不再是一個來島上之前的那個被奴役的人,而是一個殖民者,一個主人。他能當星期五的老師證明了他能掌控島上的復雜情況,也反映了早期殖民者想在新世界重新確立他們身份的欲望。魯濱遜和星期五之間除了主人和奴隸的關系以外,他們還有其他類似親人的關系,因為殖民者在殖民地也會感到孤獨,需要當地人的支持,那就是為什么魯濱遜也稱他自己為星期五的父親。當他看到星期五和他父親重聚時的欣喜樣子,他甚至有些暗自嫉妒。魯濱遜對星期五的稱呼漸漸變得親昵,從一個野蠻人到一個正常的人,他對殖民者來說已經是個有用的人了。魯濱遜竭力表明星期五對自己溫順躬從,忠心不二,這也說明笛福時代的西方人堅信他們生而優越于其他民族,讓被殖民者臣服于他們自己的需要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魯濱遜漂流記》可以列入殖民主義寫作。從文本中可以看出殖民主義的意識形態。但它過于強調殖民的好處而忽視了其帶來的副作用。文中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形象都是扭曲的。星期五的自我身份被抹殺了,同時也被邊緣化了。他生命的價值就是服務于他的主人。傳授他語言是為了給他灌輸對大英帝國的忠誠,也證明了他自己弱者的地位。這也說明笛福可能也認為白人擁有絕對的優越地位,所以他賦予魯濱遜教育星期五的權力,好讓他成為一個合格的奴隸。這恰恰證明了賽義德關于東方主義的觀點,那就是:西方代表著文明、理性、進步、開化、啟蒙,而東方是野蠻、非理性、落后、待啟蒙、未開化的。因此教育被殖民者,讓他們完全遵從他們的主人是歐洲人的責任。《魯濱遜漂流記》可以被看作是宣傳推廣征服和殖民的工具,可能比武器還有效果。用新的視角分析經典作品可能會有新的發現,對我們也會有新的啟迪。
參考文獻:
[1]Defoe,Daniel. Robinson Crusoe. London: Bantam Books,1991.
[2]任一鳴.英語后殖民文學研究.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3]魏穎超.魯濱遜精神兩面觀[J].外語研究,2003,3.
篇9
為此,我們特分兩期推出眾多生活達人的奇思妙想,以饗讀者。
劉諾臨
【素材展示】
把超級和平常放在一起,你不覺得奇怪嗎?當我第一次碰到這四個字――“超級平常”時,有一個奇怪的感受。超級就是不平常;平常就是不超級,到底什么才是超級平常呢?
這要說到我上的第一堂設計課。老師讓我們找一個“超級平常”(supernormal)的物品。當時我不知所措,毫無頭緒,結果找來一把鑰匙,因為鑰匙結構簡單,卻能發揮極大的用處。這當然不是正確的答案。老師解釋什么是“超級平常”,我才恍然大悟。這里面有很多的哲理呢!
“超級平常”就是為了好用而設計的設計理念。設計應融入生活中,不引人注目,卻必不可缺。它不需要華麗的裝飾,不需要獨特,也不需要新功能;只需要用時得心應手。老師拿了一個玻璃杯做例子,非常不起眼的杯子,可是里面包含許多設計元素:深度、寬度、厚度都恰到好處,用起來得心應手。這些微小的細節若不仔細觀察,就會被忽略。越觀察,我越被這杯子的“平常”所吸引。
我發現許多設計師總是關心吸引力,不太注重物品的易用性。他們為設計而設計,為更新而更新。其實,生活中人們視而不見的許多物品,背后的心血與創新,讓它們變為“超級平常”的物品。
【素材解讀】
平常心,具體表現為:一是對自己做任何事的成功和失敗的概率有準確的預測。二是既積極主動,要盡力而為,又順其自然,不苛求事事完美。有從容淡定的自信心。若要生活幸福遠離煩惱,就應該持著“超級平常”的態度,不必鋒芒畢露,不必咄咄逼人,不必非怎么怎么不可。
[適用話題] 平常心;眼光;主動;比較;樂觀;豁達;幸福;快樂;坦然。
【運用示例】
世間最珍貴的是什么?
有人說:“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因為得不到,懊惱不已,煩躁不安;因為已失去,后悔莫及,肝腸寸斷。
這有什么可珍貴的呢?
難道我們要在一個又一個“得不到”和“已失去”中反復掙扎,一天天衰老嗎?
得不到的終于得不到;已失去的永遠不回還。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往事如煙,終將隨風散去。執著于過眼煙云,又錯過了新的相遇,讓又一段似水流年,慢慢老成過往,豈不枉度了好韶華!
看得破、悟得透;不執著一念,不標新立異,能順其自然。
――此之謂平常心。
李棟榮
【素材展示】
曾經有一個信徒問佛:“人們都說信佛能夠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信佛多年,卻從不覺得幸福,這是為什么?”佛問他:“你現在都忙什么呢?”信徒說:“為了不活得平庸,為了光耀門第,為了升官發財,我夙夜操勞,心力交瘁。”佛說:“你心里裝滿了欲望,哪里還容得下半點幸福呢?請你放開一些貪欲,留給幸福一點空間,你才能擁有她。”信徒頓悟。
【素材解讀】
當我們整日為了事業、金錢、名譽忙碌不息時,當我們因為嫉妒、憤怒、無奈的心而徘徊不定時,幸福早已遠離了我們。其實,幸福是久涉沙漠者眼前的一掬清泉,雖然平淡無味,卻甘甜無比;幸福是病痛患者一刻的健康平安,盡管平常,卻如此難得;幸福是身處高原絕境的那一口氧氣,是久處黑暗中的那一縷陽光,是垂死者對生命苦苦的祈求。
[適用話題] 幸福;發現;提醒;空間;心態;痛苦;靈魂充盈;精神富足。
【運用示例】
有一首詩這樣寫道:我健康的赤足是一面清脆的小鼓,在這個雨季敲打著春天的胸脯,沒有華麗的鞋子又有什么關系啊,誰說此刻的我不夠幸福!不抱怨生命的苦難,不沉浮于一時的得失,珍惜眼前的風景,把握現在的美好,拋開那些得不到和已失去的遺憾,幸福就是這樣簡單。幸福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美景;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牽掛;是“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的清雅;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情;是“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的自信;是“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心境……當我們奮力前行時,那被我們有意無意淡忘了的身后父母慈祥的目光,朋友傾心的支持,愛人魂牽夢繞的牽掛,甚至于孩子天使般的笑聲――那正是幸福的源泉。
楊海亮
【素材展示】
幸福人生,有許多東西你一定要在乎。健康是要在乎的。試想,如果你足智多謀,你地利人和,你一路飆升;可是,很快就心力不濟了,你又怎能做完、做好你想做的事情呢?有句話記憶猶新:“世界少了我,其實無所謂;但我少了我,還剩什么?”親人是要在乎的。父母、兄弟、姐妹、伴侶、兒女,這些人都和我們有著淳厚的血緣之親。正是這種特殊的關系,讓親情成為我們一生中最可依仗的資本,并且隨時可以支取與享用。朋友是要在乎的。在乎朋友的人,十字路口就有人指點迷津,錯誤途中就有人諄諄告誡,患難處境就有人傾囊相助,跌倒的時候就有人真誠攙扶。品性是要在乎的。好的品性是我們命運的保護神,要盡量去接近,去追求那些高尚美好的品性。價值是要在乎的。工作、職業、能力、地位、機會各有各的不同,但這都不影響我們去實現自己的價值。叱咤風云的社會精英也好,默默無聞的販夫走卒也罷,誰站好了自己的崗位,誰演好了自己的角色,誰就可歌可泣。
【素材解讀】
人生在世,有許多東西是不必太在乎的,比如功、名、利、祿、權、勢、位種種。這些東西,你越記掛,越憂心;越在乎,越受累。放下這些,即是解脫。當然,人生不是享樂,而是一份十分辛苦的工作。什么都放下,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不在意,那人生就容易過得空白、無聊、沒有底氣、沒有根基,也就從根本上失去了做人的樂趣和做人的意義。人生要在乎的東西有很多。但無論如何排序,健康、親人、朋友、品性和價值都應排在最前面。
[適用話題] 主次;眼光;目標;信念;價值;底線;放下;舍與得;排序。
【運用示例】
當謀求衣食住行的努力遭遇失敗時,當衣食住行能夠高枕無憂時,我們都有可能對生活、對人生產生迷茫。
考霸張非,2003年考入北京大學,后因迷戀上網被勸退。2005年又以703分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再次因深陷網絡被勸退。2007年高考,他再次考入清華大學。然而,據報紙介紹,張非對人生依然迷茫,不知道考大學為什么,不知道讀完該大學干什么,直嚷道:沒意思!因為感覺沒意思,因為感覺壓力大,因為找不到人生的價值而又不甘心淪為動物,許多人選擇了自殺。
真是太可怕了!億萬年修來的緣分,或者福氣造就的生命,就這樣化為烏有。
設想一下,如果每個人都能為生命找到健康所在,找到親人相偎,找到朋友相隨,找到價值所歸,那誰還會感覺到人生無聊,還會有誰對人生感到迷茫甚至走向自殺呢?
朝 陽
【素材展示】
你見到一塊地毯,馬上邁不動步了,再看標價1000元,你有兩種選擇。
A.太貴,挑了一塊便宜的500多元,性價比雖高,可喜歡程度也降低一大半,結果,每天在家看到這塊地毯時都陰沉著臉,哀嘆自己不夠狠心花錢,只能湊合著用。
B.思考了一下,馬上決定買下地毯,即使今后要連吃兩周的方便面。結果,花了1000元,擁有地毯的狂喜+每日欣賞它的得意心情+邀請朋友來家共賞的好興致+兩周后一定要美美大吃一頓的好胃口。
你會選A,還是B?
當然選B。因為快樂提升價值。
【素材解讀】
價格,品牌,是以往人們衡量商品是否值得購買的不變真理。而時下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一件商品能夠為我們的內心換來多少和多久的滿足感與快樂,更是衡量價值的關鍵,這就是“樂價比”。當大多數人在用錢計算生活的時候,“樂價比”倡導人們用自己的標準來衡量身邊的每一件事物,在心理上物超所值。相信,不久的將來,“樂價比”會成為新的衡量生活質量的方式。
[適用話題] 標簽;品牌;性價比、樂價比;眼光;比較;心態。
【運用示例】
生活是有技巧的,但此前卻被許多人忽視了。
我的一位朋友,在太平洋百貨看中幾款名牌皮鞋,然后跑到戴希曼鞋城,來回奔波了4個小時之后,扣除交通費用節省了60元。
有一陣子,我對團購癡迷成癮,連買雙襪子都要團一幫人,圖的就是它價格便宜,性價比高。
可現在,我卻要掂量掂量了。
看電影?不團,挑不到好位置,影響觀影心情。
聚餐?不團,人多太鬧,還不如一家人選個私密包間,暢快地吃,暢快地笑。
旅游?更不團了,跟著一幫人拍照購物太無趣……
一次聚會,發現好友的包包,無論款式,還是品牌,與我的一模一樣,價格卻要便宜300多元,難道我被冤大頭了?
NO,NO,這款包比好友先買一個月,我可是提前快樂了整整一個月呀,早該偷笑了。
當大多數人在用錢計算生活的時候,“樂價比”倡導人們用自己的標準來衡量身邊的每一件事物,在心理上是否物超所值。
馮 侖
【素材展示】
世界上有兩種人生,第一種叫過日子,95%的人在重復這樣的人生,每天你不討生活就得餓死,這是社會的絕大多數。但還有5%的人過的是第二種人生――挑戰命運,創造生活,改變自己的未來。這些人進入另外一個氣場,衡量他們的是非標準也不大一樣。比如馮小剛今天下了班沒陪老婆孩子,輿論會說他不對嗎,大家都不說。但要是你下班不陪孩子,很多人就會說你。
【素材解讀】
開始創業時,很多人是在幻想著能有第一種人生的安定,能極好地控制風險、成本,然后期盼著第二種人生的輝煌成就。其實,這兩件事是不能放在一起談的,如果你要創業,又想能按時上下班,基本上這件事不會實現。要過日子,還是要挑戰命運,請盡快拿定主意。
[適用話題] 雙贏;得失;目標定位;路徑選擇;價值取向;成功;挑戰。
【運用示例】
篇10
關鍵詞: 《啊!拓荒者》 女性主義思想 解構 建構 和諧兩性
一、引言
凱瑟是美國擁有很高聲譽的女作家,被推崇為“美國立國以來一名最偉大的女作家”、“美國文學界的第一夫人”。隨著西方女權運動的不斷崛起,許多評論家自20世紀40年代起開始從女權主義角度對凱瑟及作品進行探討。早在1940年,法國雷恩大學的伊馮?漢迪就在博士論文里強調凱瑟的心理是“純粹女性的”①。1948年美國范得比爾特大學的約瑟芬?杰瑟普在博士論文里也指出,凱瑟的作品在歌頌女性時最有感染力。她認為凱瑟的女權主義主張女性脫離男性,獨立生活②。前輩研究學者對凱瑟的女性主義研究多集中在凱瑟如何表現女權思想。本文主要梳理凱瑟建構女性世界的整個過程,從解構男權社會到建構女性世界正如世界女性主義發展經歷了一個從片面走向全面、從感性走向理性、從激進走向平和的過程。凱瑟在《啊!拓荒者》中表現的女性主義思想也是經歷了一個由解構、建構到兩性和諧相處的過程。
二、批判和解構男權社會
在作品中女性主義要求瓦解父權制的統治,建構女性的世界。凱瑟在作品中分別對男權社會文明、男權社會中雄偉的男性形象進行解構,為建構女性世界打下基礎。凱瑟把故事安排在美國西部荒原,是因為這里的土地是處女地,這里的文明體系還沒建立起來,這里是自由的天堂,這里遠離根深蒂固的男性中心主義文明社會,男權制文明在作品中處于缺席的狀態。
1.解構男權“主體”光環下的男人。在男權社會中,男性處于主體地位,男性是社會的“家長”和“統治者”。但在作品中,凱瑟為讀者還原了真實的男人,他們或是鄉村的愚夫和莽漢,或是知識階層的偽男人。作品中奧斯卡和洛是鄉下愚夫的典型。他們沒有頭腦和智慧,只知道蠻干,心胸狹窄、好嫉妒、大男子主義是他們的典型特征。奧斯卡方腦袋、寬肩膀,顯得蠢笨,洛較奧斯卡靈敏些,但總是猶豫不決,“他們不在乎干力氣活,但討厭新嘗試,而且從來不覺得有必要為之花大力氣。甚至洛,盡管比哥哥靈活,也不喜歡做任何與鄰居不同的事,他覺得這會太引人注目,讓人說閑話”③,“在麥收中,當麥子已經熟透,人手很緊時,洛會去修籬笆或是補馬套子;然后沖到田里,干活過了頭,結果在床上躺上一周”④,奧斯卡和洛就是這樣不知道動腦子。他們不但做事不動腦,而且心胸狹窄,經常嫉妒別人。他們嫉妒弟弟能出去讀書,“唯一令他們興奮的莫過于弟弟在大學里混不下去了”⑤。弗蘭克是鄉村的莽漢。他非常粗魯,經常罵罵咧咧,經常發無名的怒火,他猜忌、警惕一切,他希望別人認為他是非常重要的人物,經常對著報紙發火,認為報紙上的某些離婚案是對他個人的冒犯,繼而就憤憤不平起來。這樣的男人也想征服女人,他要他的妻子成為他的奴隸,對他俯首帖耳、低聲下氣。
相比之下,埃米爾和卡爾稍理性些,但面對生活依然沒有足夠的勇氣,沒有明確的生活目標。埃米爾一直依靠著姐姐亞歷山德拉,姐姐培養他成為大學生,他卻被情所困,最后被弗蘭克槍殺。生前,他缺乏明確的生活目標,更加缺乏信心,對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有時他談到要學法律,有時,也是最近了,他又講要去沙丘弄更多的地。他有時憂傷起來就像他的父親”⑥。卡爾是個事業上的失意者,正如奧斯卡和洛所說,他是一個“流浪漢”和“無業游民”。他也深知自己的處境,他說:“我是自由的,但自由就意味著哪里都不需要你……我沒有房子,沒有土地,沒有家人,我留宿街頭、公園和戲院,我連這里的一片玉米地都買不下。”⑦作品中,男性的軟弱和無能暴露無遺。男性之所以被認為是主體,是權利的擁有者,可以擁有對女性的支配權,是因為男權社會為男性披上了華麗的外衣,一旦掀開男性的偽裝,我們就發現男性的軟弱和無能。因而,如果給女性一個自由的舞臺,女性同樣可以撐起蔚藍的天空,也許會更好。
2.解構男權社會規訓出的女性形象。在男權社會,男人和女人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女性一直是男人的奢侈品,是畫家的模特,詩人的繆斯,是精神的慰藉,是護士、廚師、替男人生兒育女,是他們的文秘和助手⑧。在《啊!拓荒者》中,凱瑟讓被男權束縛的女人瑪麗亞以悲劇結束。瑪麗亞從小就是男性欣賞的“他者”,她“皮膚黝黑,長著一頭像洋娃娃一樣卷曲的棕色頭發,一張靈巧紅潤的小嘴,一雙圓圓的黃褐色的眼睛。每個人都注意到她的眼睛,那棕色的瞳孔閃著金色的光,仿佛是金礦石,如果光線柔和一些,看起來更像科羅拉多州的一種叫‘虎眼’的礦石”⑨,“小瑪麗亞就被打扮得看上去像個精致的小婦人,喬叔叔把瑪麗亞舉到肩膀上,讓大家都看到。他的那些哥們兒在他身旁圍成一個圈,一邊欣賞,一邊逗著這個小女孩”,瑪麗亞“乖巧地接受著大家的玩笑,大伙兒都很高興,因為他們很少看到這樣伶俐聽話的孩子”。瑪麗亞為了所謂的愛情,和被父親喻為“繡花枕頭”的弗蘭克私奔,這并不意味著她有理性的愛情觀。兩人生活一段時間后,發現彼此并不合適。弗蘭克抱怨生活、脾氣暴躁、蠻橫無禮、嫉妒心強,而瑪麗亞天性快活。但瑪麗亞并不敢沖出“無愛婚姻”,她反而可憐弗蘭克,她認為不能讓男人快樂是她的錯誤,女人的遭遇是無足輕重的,這種自卑和自我輕視的態度正是男權社會規訓出來的女性的典型特征。當和她相愛的埃米爾要求瑪麗亞和他一起離開村莊時,瑪麗亞“恪守婦道”,斥責道:“埃米爾!你怎么能說出這樣的壞話呢?我不是那樣的姑娘,你是知道的。”⑩最后,當她和埃米爾欲分不能時,弗蘭克發現瑪麗亞不在他所設置的“牢籠”里,開槍結束了兩人的性命,同時也結束了傳統女性可悲、可嘆的命運。
三、建構女性世界
1.成功地建構起帶有男性個人主義、父權制性質的女性世界。澳大利亞的女權主義作家埃莫伊拉?蓋滕斯曾在其著作《女權主義和哲學》一書中曾指出:“……婦女要被認為真正是個人……她們必須‘成為男人’。”在小說的開篇,亞歷山德拉就以男性化的形態出現的。她“個子高挑、健壯,走起路來又快又穩,好像對自己要去哪里,接著要干什么都胸有成竹”{11},她“穿著男式的長外套一點都不顯得別扭,好像很舒適,本來就該是她穿的似的,還挺有年輕軍人的派頭”。而埃米爾則“穿著一件肥大的黑布外套,看上去像個小老頭。他的帽子拉到了耳朵下面,鼻子和胖鼓鼓的兩頰凍得通紅并皸裂了,他低聲抽泣著”。{12}凱瑟對亞歷山德拉和埃米爾形成鮮明對比的出場形象安排絕非巧合,因為貫穿整個作品,亞歷山德拉都是以睿智的家長形象出現。亞歷山德拉購買下大量的土地,多年以后,她從貧苦的拓荒女變成了富有的農場主。在家里,她坐上了原來屬于男性的位置,家人都“不敢和這一家之主當面發生沖突”。在社會上,亞歷山德拉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贏得了應有的社會地位和男人們的尊重――“有一陣子,人們開始到我這里主動要求借錢給我――而這時我已經不再需要了”,而且“城里的,銀行里的,縣辦公室里的男人似乎都喜歡看到我”。當奧斯卡和洛想阻礙她和卡爾的感情時,她毅然地回絕了他們,說:“這件事只關系到我和卡爾,與你們無關。”亞歷山德拉已經從傳統女性的附屬地位晉升為獨立女性的主體地位。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在生活目標、人生理想、個人品質、經濟實力等方面,作為女性的亞歷山德拉都超越了男性,并且取而代之。
2.建構起了強大的、充滿愛的女性世界。艾弗是一個所有人都厭棄的人,只是因為他與常人的生活習慣不同,他更熱愛自然,更熱愛動物。只有亞歷山德拉了解艾弗的智慧和知識,她經常去向艾弗請教,在艾弗因經營不善失去土地后,她收留了艾弗。奧斯卡和洛反對她收留艾弗,還要求她把艾弗送進精神病院,但亞歷山德拉堅決拒絕奧斯卡和洛的要求,并且按照艾弗的生活習慣來安排他的生活。亞歷山德拉的善良和寬厚還表現在她對待弗蘭克的態度上,弗蘭克是一個性格怪癖的人,但亞歷山德拉為了她和瑪麗亞的友誼,非常友好地對待弗蘭克。弗蘭克槍殺了她最疼愛和最寄予厚望的弟弟――埃米爾,她雖然非常傷心,但她理性地分析事情,認為其實“受傷害最大的是弗蘭克”,所以她想盡辦法要把弗蘭克從監獄里救出。
四、兩性和諧
隨著女性思想的不斷發展,女性主義者們拋棄了最初的兩性二元對立模式,選擇了男女兩性和諧相處的理想方式。亞歷山德拉是一位比男人更成功的女拓荒者,但在經歷生活的重重磨難之后,她發現她需要卡爾,需要一個支持、理解她的異性。她常常夢見一個有力的男人抱起她,讓她擺脫現實的苦和累,她也由最初的反抗、壓抑夢境發展到接受,這足以說明她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女性意識,并且開始慢慢接受萌動的女性意識,最后她勇敢地接受了卡爾的愛。亞歷山德拉選擇和卡爾在一起,是因為亞歷山德拉知道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卡爾最理解自己、最愛自己。亞歷山德拉和卡爾在一起相守的場面,正是凱瑟女性主義思想的高峰和閃光點,凱瑟以亞歷山德拉和卡爾的結合結束故事并不是凱瑟向傳統女性觀念屈服,而是倡導一種和諧的兩性關系。卡爾和亞歷山德拉的感情建立在理解、尊重、關心和愛護的基礎上,兩人是新型的夫妻關系,亞歷山德拉經濟依然獨立,性格依然堅毅,她也認為只有卡爾是最理解她的,“是她生命的全部”,“朋友般的婚姻是安全的”。在小說的結尾,亞歷山德拉和卡爾緊緊相擁,他們不再受男權文化的影響,因而對未來充滿希望。小說給讀者留下的是群體感和完滿性格的復歸。重聚和對彼此的需求抵消了所有的排斥猶疑之感。
注釋:
①②轉引自孫宏.從美國行到多重性――凱瑟研究的回顧與反思.外國文學評論,2007,(2).
③④Willa Cather.OPioneers!.Houghton Miffin Company.Boston.Sentry Paperbound Edition,1941:23,28.
⑤⑥⑦Willa Cather.OPioneers!.Houghton Miffin Company.Boston.Sentry Paperbound Edition,1941:77,52,54.
⑧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126.
⑨⑩Willa Cather:O Pioneers!Houghton Miffin Company.Boston.Sentry Paperbound Edition,1941:9,122.
{11}{12}Willa Cather:O Pioneers!Houghton Miffin Company.Boston.Sentry Paperbound Edition,1941:7,6.
參考文獻:
[1]趙一凡等主編.西方文論關鍵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2][英]索菲亞?孚卡著.王麗譯.后女權主義[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