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酒的文化知識范文

時間:2023-12-24 15:22: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酒的文化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關于酒的文化知識

篇1

一、構建怎樣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

知識,是人對世界的客觀認識,是事物的屬性與聯系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知識結構,是指一個人所具有的知識的構成方式。不同職業或需要不同的知識結構,或需要不同的結構核心。理想的知識結構,是就相對的職業而言,適應職業需要的知識結構才是合理的。能力,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是指從事某項活動的心理特征和技能。作為一個高水平人才的能力是指從事本職工作所具備的心理特征和活動的技能。其突出標志是完成工作任務所能達到的程度和質量。包括觀察、判斷、應變、創新、預見、表達等基本能力。

知識與能力的關系是兩者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每個人在生活中都必須不斷地學習和掌握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使之轉化為自己的主觀世界的部分內容,以備以后需要時提取出來,在行動中發揮作用。因此,知識是提高能力的重要保證。

能力的發展離不開知識的學習。能力是在掌握和運用知識技能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比如說學員掌握了有關科學觀察方面的知識,就會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掌握了現代指揮管理知識,就能提高他們的指揮管理能力。因此,離開了知識的學習,一個人要想發展能力是無從談起的。同時,能力又是掌握知識的必要前提,不具備感知的人,就很難獲得理性知識。因此,能力與知識是密切聯系的。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一個人知識的多少不能完全表明他的能力的大小。有的人讀了不少的哲學書,具有不少的“辯證法、一分為二”的知識,但他并不一定就能通過所學的這些知識把某個問題處理好。有的人學了不少現代知識,但他并不一定就能做到實際運用。這主要的原因,是在把知識轉化為能力,需要有一個內儲和外儲的過程,通過內儲和外儲的潛移默化,使知識轉化為能力,并通過這種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才能顯示出它的決定作用。

二、遵循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基本規律

1、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是人才成長要遵循的客觀規律。掌握知識是培養能力的基礎,能力是挖掘知識寶庫的鑰匙。二者不可偏廢。人才的成長,有三個顯著特點,一是按其能力的增長和工作實績逐步提升,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后,有無能力,經過一段時間的檢驗,便可充分顯露來;二是流動性大,循環快,任職能力弱,踢不開“頭三腳”的,往往很快就會淘汰。改做其它工作,其繼續發展潛力也就無從談起。三是按照院校培訓體制,一般需經初、中、高三個層次的入校培訓。這種培訓,也是為了更新知識,從而為培養能力打下良好基礎。所以,院校應把立足點放在把“知識轉化為能力”上。并適當考慮發展潛力。

2、把知R轉化為能力,是深化教學改革的需要。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是院校的重要職責。這在當前來說已引起各類院校領導的重視,并采取了一些具體措施,但就實際情況看,距這個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各級院校必須把如何使學員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作為當前深化教學改革中的一個重點內容。

三、如何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首先,在“轉化”問題上,以打牢基礎知識為主,挖掘潛能,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傾向。有一種觀點認為,能力只有通過應用知識的訓練,才能得到充分發展。于是,有的院校把提高學生的能力的主要途徑放在了開設第二課堂、模擬訓練,崗位實習等等。不重視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的學習。應該說,這的確是一種提高能力的好辦法。但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這個方面上,其結果既不可能使知識做到有效的遷移,又不可能使能力得到高層次發展。由于基礎知識未打牢,專業沒有學好,勢必造成知識結構的“殘缺”,以至在未來使能力形成的水平受到限制,缺少后勁和發展潛力。

其次,在課程設置上,要講究課程的科學性、內容的統一性、對象的適應性。應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規劃出更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特別需要加強基本理論的教學內容,課程設置權應該有所集中,以保證宏觀規劃的統一性。同時要搞好微觀控制。由于教學活動的年體性強,為了防止“走題”、“變調”,搞好微觀控制是有必要的。搞好微觀控制首先要有穩定的教學大綱,并且有計劃地組織試講和聽課,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保持教學的統一性和一貫性。

再次,要建立起一整套科學的考知識與考能力相結合的考核制度。長期以來,各級院校采用的考試形式一般都是開卷與閉卷。這二種考試形式,其優點是能比較全面地考核此門功課的掌握情況。缺點是容易“一錘定音”。實事上,有時會出現二種情況,一種是“高分低能”,另一種“低分高能”。因此,這就要求既要考知識的程度,又要注重考其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調動這些知識,則又是一個判斷、應變、創新、預見的能力過程。能夠全面體現真實水平和實際能力。

篇2

【關鍵詞】私家車消費;動機

【中圖分類號】F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2)06-0135-1.5

本文將基于文化價值觀對私家車消費動機進行實證研究。首先參考文獻,借鑒和創立調查問卷量表,純化篩選量表測項。接著進行大規模調查,把量表測項歸類為因子,最后利用Pearson分析法得到

關于文化的定義莫衷一是。我們認為:文化是經過一定的時間,社會成員認可并競相模仿的生活方式。對于價值觀的概念也是眾說紛紜。綜合前人研究,我們認為價值觀是一種持久的信念,它影響人們對行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選擇。目前比較完整的文化價值觀維度體系是霍夫施泰德(Hofstede)自上世紀80年代創立完善的。它包括權力距離、個人主義、男性化、不確定性規避和長期導向等5個維度。

Vigneron和Johnson在1999年研究西方消費者消費動機時考慮了人際影響和個我影響,前者包括炫耀、領先、從眾等三種消費動機;后者包括享樂、追求精致等兩種消費動機。由于文化背景不同,研究表明,中國消費者在“領先”、“表現內在自我”這兩個動機上表現很弱。綜合來看,消費動機主要有炫耀、從眾、社交、身份象征、品質精致和自我享樂。

參考消費動機分類和文化價值觀維度,生成了相關測項,以Q1-Q21,Q22-Q40標記。結合性別、年齡等5項基本資料最終形成初步調查問卷。選用可交互的pdf文檔作為問卷形式。量表測項可能不能顯著地代表概念,故需要對測項進行純化篩選。

本研究發出問卷350份,收回有效問卷328份。男、女性受訪者人數分別占61.3%和38.7%。在年齡方面,30歲以下被調查者合計占69.2%。在教育程度上,主要是以本科為主,占有率達60.7%,博士占10.1%。

通過考察因子負荷值和評分權重系數,參考總分相關CITC值和測項影響克倫巴赫α值的方式,最終確定了測項所歸屬的因子和因子名稱。私家車消費動機有3個因子,因子P1“身份展示”、因子P2“事業社交”、因子P3“親情社交”;文化價值觀有4個因子,因子C1“事業為重”、因子C2“官本位”、因子C3“個人品味”和因子C4“規避失敗”。因子與測項的歸屬關系見表1。私家車消費動機和文化價值觀部分的KMO值分別為0.847和0.768,近似卡方值除以自由度91的值明顯大于2.5,適合因子分析,其因子可以解釋52.6%和53.8%的總方差。整體來說,收斂有效性和判別有效性都得到滿足。

從調查結果來看,私家車消費動機因子P1身份展示最重要,包括張揚式的身份展示,例如開著外觀鮮明的高檔車去鬧市,和低調式的身份展示,開車將得到服務人員更好的服務。所以炫耀和身份象征兩個消費動機有相似和重疊的部分,人們沒有刻意區分炫耀式的或者含蓄式的身份展示。消費因子P2事業社交主要描述改善工作同事關系和商業合作關系,以及滿足家庭購物、旅游等商業活動需要。消費因子P3親情社交主要描述加強父母兒女親情和朋友友情。消費因子P2和P3均來源于社交這一消費動機,但是從實證數據來看人們潛意識里就把家庭生活這部分和工作合作以及購物娛樂等非家庭生活顯著地分開。

在上述4個文化價值觀因子和3個私家車消費因子之間存在12組可能的相關關系,經過Pearson相關分析得到了8組相關關系,如表2所示。如果相伴概率值不大于指定的顯著性水平,則拒絕總體間無相關關系的假設,認為兩總體存在線性相關關系。顯著水平小于0.01(雙側)的相關系數標記為**,顯著水平小于0.05(雙側)的相關系數標記為*。

根據這些相關性可以得到一些推論,為政府調控私家車消費提供參考,為企業提供營銷啟示。

【參考文獻】

[1]朱曉輝.中國消費者奢侈品消費動機的實證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6,177(7).

篇3

【論文關鍵詞】中職學校;工學交替;校企文化;對接;實踐

廣西紡織工業學校與國內五十多家紡織企業成功開展了工學交替等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在工學交替模式下開展了校企精神、制度、物質、行為、課程、環境等文化對接的研究與實踐。采用了漸進式滲透、立體化融合、多層次、多樣化、全方位對接的途徑和方法。通過校企文化成功對接,極大地促進了校企合作的可持續發展。促進了校企文化建設。如下是校企文化對接的一些經驗、方法和成果。

1開展精神文化對接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以精神文化為重點,開展德育工作對接,開展感恩、勵志、創業、生存教育等主題活動,對師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等。

1.1工學交替下開展德育工作對接研究

1.1.1邀請企業相關人員參與德育工作,建立和完善德育教育的合作框架和體系

具體的做法是:加入學校德育領導機構,企業參與制訂學校對于進企業學習的班級的德育工作目標、工作計劃、德育活動內容和德育評價體系,營造校企共同參與德育工作的氛圍。另外還定期邀請企業管理層、先進員工、對口部門到校進這些冠名班級做報告,進行企業文化和規章制度教育,按企業的要求來規范學生的言行。

1.1.2引入企業用人標準和培養人才的標準,豐富德育評價的內容和體系

1.1.3深化德育工作的教學、教材和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創新發展

大力營造“企業文化氛圍”,編寫德育校本教材、企業教材;多層面、多渠道、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拓寬德育教育思路,提高德育工作效果。

我們在合作企業廣西鵬達服裝公司和廣西立盛繭絲綢公司各掛有兩塊牌子“廣西紡校實訓基地”、“廣西紡校德育教育基地”,建立校外德育教育基地,德育工作有事半功倍之妙。.

1.2開展勵志、創業、感恩、生存教育等主題活動實踐

1.2.1開展校企精神文化建設活動

我們以學校和企業為載體,以學生和企業員工為主體,在學生與合作企業的班組之間、員工之間開展多種文娛活動、思想交流座談會,利用服裝專業特長開展服裝設計制作小型展示和表演,企業派人參加學校舉辦的各類慶祝活動和校企交流活動,到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活動等等。

1.2.2獻愛心活動

通過本班級師生向患病同學捐款、向旱災水災和困難學生等愛心傳遞活動,激發學生相互幫助的顧全大局、團結協作精神。

1.2.3苦練崗位技能和愛崗敬業

舉辦“我為公司添磚瓦”等崗位練兵技能比賽、創業和勵志等主題班會與活動,提高愛崗敬業、恪盡職守的職業意識和職業紀律。

1.3開展冠名實習企業的雙向選擇活動對接實踐

每年秋季新學年開學,學校就著手組建企業冠名班,開展入學新生或在校二年級學生與企業的雙選活動:企業文化推介、學生選擇企業、企業選擇學生,成立如“廣西鵬達服裝班”等十多個冠名班開展工學交替辦學。

2開展制度文化對接模式實踐

2.1制度文化對接的內容

我們結合廣西鵬達服裝公司和廣西立盛繭絲綢公司等合作企業的管理經驗和文化內容,分別構建、創立和完善了“1+1”、“2+1”等工學交替冠名辦學相關的管理制度和規定,重點放在教學管理、德育工作、專業技能等方面的制度完善和創建上。如:工學交替實習學生德育工作管理和實施方案、冠名班主任考核評定辦法、工學交替教學管理制度、文明班級綜合考核、文明教室評比辦法、冠名班級學生綜合測評辦法、教學質量考核制度、教學責任事故制度、實踐教學管理制度、頂崗實習準員工管理制度等。

2.2教學實訓制度對接

冠名班的教學由合作企業與學校共同探討、制訂方案與實施并分析改進。第一學年在校學習期間引入企業管理理念,開展5S現場管理活動;模仿企業制訂學校實訓管理制度,如打卡上班、實行勞動值周制等。第二年起在企業學習實習期間完全按照企業準員工管理制度執行。

2.3日常行為規范及企業管理制度對接

推行嚴格規范管理模式,如采用刷卡上下班制度、生產車間管理包括安全操作、環境衛生、嚴禁煙火等規定。對教師考勤、上課紀律、課堂效果、學生評價等進行規范管理,對違反者實行較嚴格的處罰。對學生寢室、教室、實訓實驗場所、公共場所等,均按企業的要求進行布置和管理。無論是在校園,還是在企業的公共場所,統一按照紡織行業的安全生產要求,比如在師生當中開展禁煙運動,嚴禁在公共場所吸煙。

2.4學生考核、考證制度對接

學校制訂并實施了校企雙向管理的有關規定,包括學生接受學校制定的學習、生活及紀律管理,同時也接受企業考勤、考核、安全、勞防、保密等規章制度的教育與約束。按高素質員工的要求來培養、考核、評定學生。

2.5簽訂相關合約協議的對接

協商并簽訂訂單企業、學校、學生三方面權責分明、相互制約的合約:校企合作協議、訂單式教學合作協議、定向生福利政策協議、實習生(干部)招聘協議、企業與定向生合約、競業限制合同等。

3開展物質文化對接實踐

3.1共建校內外實訓基地

企業投資實訓設備和部分資金共建實訓基地;企業深度參與實訓基地項目建設,從方案的制訂、安裝調試、實訓教材的編寫到培訓過程全方位參與,全過程跟蹤。企業可以把自己的企業文化、經營理念、用人標準要求通過自編教材、參與授課、教師座談等方式體現進去。校企先后共同創建江蘇景盟、上海偉航、深圳鄂爾多斯、寧波雅戈爾、浙江新陽、廣東溢達、香港中大實業等實(培)訓基地,企業捐贈設備價值約500萬元人民幣,學校定向為企業培養和輸送所需人才。

3.2建立理論與實踐一體化實訓基地

建設具有多媒體教學、演練實訓、實驗、訓練和考工等多種功能的專業實訓基地。教師邊授課邊示范,學生邊學習邊操作。如服裝實訓基地、針織CAD實訓室、圖印實訓室等。

4開展行為文化對接模式研究

4.1舉辦校企文化交流會等大型活動

大型活動內容包括開展主題大會、校企座談會、企業推介會、學術交流會、專題報告會、組建冠名班、文化交流會、工學交替洽談會、項目簽約、大型校慶等內容,促進有效對接。

4.2舉辦畢業生雙向選擇會

就業雙選會的企業規模和人才需求量很大,吸引到自治區內外100多家的企業報名參加,招聘崗位覆蓋了我校所有專業。既為企業提供了合適的技術人才,又滿足了畢業生對就業崗位自主選擇的要求,達到“共贏”效果。

4.3舉辦“企業杯”專業技能競賽

舉辦以企業名稱命名的專業技能競賽。如廣西“福匯杯服裝技能比賽”、廣西“富怡杯服裝技能比賽”等,成為校企行為文化對接的成功模式。

4.4與企業或行業協會合作開辦各類技能培訓

每年都與國內知名繅絲企業、廣西絲綢協會聯合開辦繭絲綢各種技能培訓班,與合作企業開辦針織橫機工藝培訓班、服裝設計與制作培訓班等。

4.5共建師資培養模式

從理論提高、技能培訓、崗位研修三個模塊進行培訓,要求老師每年到企業實踐2個月以上,深入對口企業頂崗實踐操作。

5課程文化對接研究

以課程文化為亮點,依據“訂單”確定培養目標,制定教學計劃,實施項目培訓,強化實踐教學;構建精品課程、改革核心課程、編寫生產性實訓教材和校本教材;不斷調整專業設置,創新教學內容;以“應用性”為主旨,以職業崗位為參照系,以能力培養為核心,追加員工禮儀規范、職業道德基礎、企業文化、工作技能、操作規程等崗位需求課程,補充企業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課程。

重點放在以下幾方面的研究:專業設置、課程開發、教材開發;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構成教學板塊、制訂教學大綱;考核形式等。實現“三個零距離”:即專業設置和課程開發與企業和社會零距離的配合,教學內容與職業需求零距離的貼近,實踐教學與職業崗位零距離的接觸。

6開展環境文化對接模式研究

6.1營造特色實訓場所

實訓樓、實驗室等教學環境設計為工廠模式。按合作企業生產場景布置,張貼生產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規程,融人企業文化氛圍。并以冠名班形式命名和布置實訓場所。

6.2突出職業特征

在整個校園環境中營造突出職業特征的校魂、校風、校訓、名言牌、經典言論,營造出真實的職業氛圍和環境。

6-3弘揚企業文化

在全校教室走廊等公共場所營造校企文化的宣傳圖片、畫冊和相關內容。如“時間就是金錢,質量就是生命”、“態度決定一切、細節決定成敗”、“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等企業文化。

7工學交替模式下文化對接對校企合作的促進作用

7.1對學校的積極作用

夯實了校企合作的基礎,為校企合作可持續發展添磚加瓦,增強了學校的辦學凝聚力,解決中職學校實訓基地、教育基地場所、辦學硬件和軟件不足等問題,促進了學校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學效果,將校企合作、工學交替模式推向縱深開展,提高學生實習和就業穩定率,提高中職學校核心競爭力。

7.2對學生的幫助作用

提高了學生的責任心、上進心、吃苦耐勞精神、熟練的專業技能、扎實的知識基礎、協調的人際相處關系、團隊合作精神等,增強應用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利于中職生迅速適應企業,實習、就業穩定,流失率低,促進學生更貼近社會、貼近企業,真正做到“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工學交替有益于減輕學生的家庭經濟負擔。

7.3對企業的促進作用

使合作企業增加了高技能人才的來源渠道,有益于幫助企業開展科研攻關、技術創新、產品開發等活動。

8校企文化對接中仍需要解決的一些問題

8.1解決好校企文化對接中合作企業的積極性不高或合作不穩定的問題。

篇4

關鍵詞:檔案記憶觀;檔案;非物質文化遺產;功能

Abstract:The memory properties become archives after informat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a new paradigm, and file memory view has become a hot discussion of the archives work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deepen its theory connotation has been mining.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omb the origin and connotation of theory, and under this theory attention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social functions of archives work in the heritage protection, the protection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of archives work, deals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situation objectively, so as to put forward rational Suggestions.

Keywords:File memory view;File;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Correlation

1 檔案記憶觀理論溯源

社會記憶是區別于個體記憶并在此研究基礎上產生的。個體記憶是大腦的產物,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給予過充分的重視和科學的分析描述。由于人腦的記憶功能是有限的,不可能將萬事萬物存儲于大腦中,為此需尋求各種方法輔助人腦進行記憶,這就是所謂的“人腦記憶的延伸”。人是社會的存在物,生活在社會之中,不同層次的群體如家庭、地區、階級、民族乃至人類整體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保留著他們關于過去的歷史記錄,從中汲取力量,樹立信心,形成凝聚力。社會記憶存在并發揮著作用,使社會歷史代代相傳,保存和傳遞,促使文化的傳承和社會的進步。康奈頓在《社會如何記憶》中指出:記憶不僅屬于人的個體官能,還存在著叫做“集體記憶”或“社會記憶”的現象。他認為:社會記憶的提出是對傳統記憶觀的挑戰,記憶是社會建構的過程和結果,而不僅僅是機械地對所獲信息進行編碼、儲存和提取,它更強調記憶過程中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的發揮,強調個人記憶的社會制約性[1]。哈布瓦赫認為:“一個在完全孤立的情況下長大的人是沒有記憶的,人在其社會化的過程中才形成記憶。盡管“擁有”記憶的仍然是個人,但這種記憶是受集體影響的。雖然集體不能“擁有”記憶,但它決定了其成員的記憶。”[2]綜上,社會記憶理論范疇超越個人生理記憶拓展為社會集體記憶,研究范圍由西方蔓延至東方,它從最初興起就得到各門學科的關注,涉及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檔案學、傳播學等眾多領域。有著豐富的內涵和社會價值,是整個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的課題,聯結著人類的過去、現在與將來。社會記憶從主體上講包含世界記憶,國家記憶、(單個)民族集體記憶、城市記憶、個人記憶等,同時又不僅僅是一種記憶存在,它強調記憶的社會性與主動性,對社會當時的一種反映與映證,對歷史與文化的留存與保護。

檔案記憶觀在社會記憶理論研究和“世界記憶工程”實踐的推動下成為檔案學界的新視點。關于檔案記憶觀內涵的概括目前尚未統一,但旨趣趨于一致。馮惠玲教授認為:“檔案是建構集體記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要素;檔案工作者有責任通過自身的業務活動積極主動第參與集體記憶的建構、維護和傳承。”[3]潘連根教授認為:“基于對檔案基本屬性――社會記憶屬性的本質性認識,把檔案與社會、國家、民族、家庭的歷史記憶聯結起來,強調檔案是一種社會記憶,檔案館是記憶的保存場所。”[4]特里?庫克認為:“檔案就是我們的記憶,檔案不能僅限于有權者或官方的文件記錄,應有更廣泛的檔案文件記錄,檔案工作者是建構社會和歷史記憶的積極因素;檔案館要反映出適合于新世紀的新‘后保管’秩序。”[5]盡管國內外檔案學者對此內涵的認識雖尚未統一,但對其理論內涵基本達成共識:承認社會記憶存在并具有建構功能,檔案本身也是一種記憶,同時是建構社會記憶的重要的載體和資源,探索檔案背后的記憶,需要根據留存檔案進行情景化分析和再造。檔案館不僅僅是記憶儲存庫,更是為開展研究提供依據和素材的研究所。檔案工作者的角色更加重要,素質和能力直接關系到社會記憶的存損程度,關乎民族的未來。檔案記憶觀理論為當下檔案工作實踐提供了理論指導和依據,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式保護工作便是此理論應用的最好實證。

2 檔案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聯分析

檔案早已有之,它憑借著自身的記憶屬性與獨特的管理方法,參與著非遺保護的整個過程。在記憶觀的理論關照下,檔案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社會記憶的兩種主要形式更是得到了學術界的重視,二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文化性與記憶性尤為凸顯。探析二者的關聯有助于更好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式保護和科學化管理,有助于檔案工作今后的發展。

2.1 二者具有共同的文化屬性。文化對于一個民族甚至國家具有重要意義。文化的發展體現了國家或民族的進步和社會開化度,是國家軟實力的象征。檔案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文化的下位概念,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由物質層面向非物質層面的拓展,是國家或一個民族的文化特性和重要表現形式,是從某一地區、某一民族深厚的傳統文化、悠久的歷史發展中保存、流傳下來的,是認識一個民族、一種文化、一段歷史、一方地域的鮮活的方式和手段。它們植根于人類社會生活的特定時空關系中,反映了歷代文化傳統和文化變遷,年深月久傳承下來成了傳統和現代真實完整的、活態流動的見證,具有無以替代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6]檔案是由載體和內容信息構成,具有著雙元價值。其載體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不斷發生著變化,體現著時代的更迭和文化的變遷,載體就是人類歷史演進史及人類文明進步史,其內容信息更是傳達著人類、社會、國家的知識與文化。檔案保存的完備程度直接體現著國家的文明和開化程度。

2.2 二者具有共同的記憶屬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程式化、代表性的集體記憶,是歷史的活態遺存。由特定歷史階段、特定種群民族、特定地域范圍的人們世代沿襲所傳承下來,生動地保留并表現了特定人群的生存狀態、生產習俗、生活風貌、倫理觀念,并對當時的社會形態、自然環境、人際關系、等多方面的歷史發展狀況有所保存和反映;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人類社會的歷史遺存,是歷史的產物、時代的印跡,有著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內容。

檔案是固化的歷史信息,是一種記憶載體和工具,是記憶之地。檔案既是社會記憶建構的資源,同時也參與社會記憶建構過程,它作為集體知識存儲器的前提是物質的數據載體,作為記憶的支撐物的主要是指文字。檔案館不僅是保存過去的文獻的地方,也是構建、生產過去記憶的地方。它作為社會記憶的固化,無論是作為事實的文本,還是作為材料的文本,在建構社會記憶中都起到重要的解讀作用。“人類社會記憶的表現形式無非是文本記錄、儀式、文物等,社會記憶不能和傳統的文獻記錄劃等號,但檔案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確實是重構社會記憶中的重要工具和途徑,影響著社會記憶的形成予以補正和校驗。”[7]

2.3 二者又可相互轉化。在檔案館的館藏中,部分的檔案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被物化的社會記憶。如重要的口述歷史檔案、少數民族藝術檔案等,這部分檔案主要是以影音、影像、錄音等技術形式存在。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其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社會記憶價值,是某一群體集體記憶的重要體現和穩定形態。因此,利用檔案的社會建構功能可以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固化保存即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是一種活態的精神層面的記憶,這樣非物質文化遺產又轉化成為檔案家族中的一員。因此,無論是檔案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人類社會比較重要的記憶形式,二者基于文化和記憶屬性而成為我國文化保護和傳承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3 檔案工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建構功能

3.1 留存記憶: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其非物質性而不易留存與保護,更不易傳承后世,“通過搜集、記錄、分類、編目等方式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項目建立完整的檔案。采取拉網式普查的方式,全面掌握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保護現狀以及存在問題,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手段,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和數據庫”。更好地留存社會記憶,保護民族文化,保護世界遺產。[8]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主要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檔案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檔案,這兩種檔案在管理及利用上較普通的檔案文獻有更大的復雜性和技術性。在管理和利用上需要特殊的技術維護和專人進行保管。而對于傳承人檔案隨著時間的變化不斷地更新,檔案在管理過程中也要注意及時搜集最新的傳承人的動態,主動建立新的傳承人的檔案。

3.2 憑證參考:檔案館為非遺保護提供豐富的檔案史料。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進程中,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需要豐富的資料來論證保護的必要性和其價值,體現民族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特色,檔案史料起到了重要的可資借鑒的作用。歷史檔案中蘊含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依據原有的歷史檔案資源重新塑造和再現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檔案物化為固態信息,檔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和傳播媒介,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加以保護和傳播。在保護傳統文化和守護民族記憶的當下環境中,此舉更是得到社會的認可和重視。今天的檔案館更加重視特藏的收集。遼寧省檔案館發出公告面向全社會征集各類歷史檔案資料,如東北大秧歌、踩高蹺、皮影戲等。[9]

3.3 科學管理:檔案工作為非遺保護提供經驗與技術支持。當前,我國非遺體系尚不盡完善,充分借鑒檔案管理和保管工作的現有的基礎,依據檔案分類方法為非遺信息資源設置類目,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加強檔案部門的參與力度,實行非遺信息備份歸檔與容災制度,將非遺信息資源備份后統一保管于檔案館,有助于防止突發性災害對非遺信息資源造成的損壞。必要時也可賦予檔案行政部門在非遺信息資源檔案式管理中的指導和監督權,便于科學合理地管理非遺信息。另外,邀請檔案專家參與非遺信息資源檔案式管理方法標準的研究制定及相關培訓,指派檔案工作人員參與非遺數據庫建設和非遺建檔工作等。[10]

4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檔案工作的深刻影響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其目的就是傳承和保護社會記憶,為了人類的永續發展而保護民間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開展為新時期的檔案學拓展了學科陣地,燃起了新的檔案職業使命,提高了社會對檔案的認知,更贏得了社會對檔案工作的認可和尊重。

4.1 豐富了檔案種類,開拓檔案研究新的領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客觀上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建立,極大地豐富了檔案的種類,無論從載體類型上,亦或是從檔案內容方面均可窺見。非物質文化遺產從無形變為非遺檔案的物質固化形態,通過拍照、錄音、錄像、文字等建立口述檔案、聲像檔案、文獻檔案等留存文化和記憶。面對非遺檔案這一新的管理對象,檔案工作者積極探索新的管理方法,這給新時期的檔案工作實踐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時,也為檔案理論研究提供了生動的素材,使得檔案學研究走向深入,研究的視野更加開闊,可以說開啟了檔案學研究新的思維。

4.2 加強與外界的聯系,提升檔案部門社會參與能力及認可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部級聯席會議制度》明確規定,部級聯席會議以文化部為牽頭單位,由文化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國家民委、財政部、建設部、旅游局、宗教局、文物局組成。”[11]檔案部門在非遺保護過程中積極參與,與其他各部門密切配合共同發揮作用,積極加強與各單位的聯系和溝通,主動宣傳檔案工作,挖掘檔案工作新的發展空間和社會價值,通過專業的技術和管理方法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規范化和標準化的管理,提升了檔案部門在社會活動中的參與能力和社會認可度。

4.3 舉辦各種展演,促進公眾檔案意識的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重要的形式――舉辦展覽,通過對民族文化和集體記憶的展演進行宣傳,讓更多的社會民眾了解民族文化,了解民族特色和傳統習俗。從而達到了解、熱愛、保護民族文化和社會記憶的作用。在非遺保護實踐工作中,利用檔案幫助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各種節慶日適時地舉辦展覽,豐富了百姓生活,同時達到宣傳和教育社會公眾的目的,使公眾認識、接觸并熟悉了檔案這一事物,在一定意義上提高了社會公眾對檔案的認知,提高了社會公眾的檔案意識。

篇5

關鍵詞:區域文化 區域經濟 湖南地方本科院校 產學研合作模式

中圖分類號:F127;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9-201-03

產學研合作模式不僅有力地促使學校打開校門,改變傳統的以教室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陳舊模式,而且能夠將學校教育、產業發展、企業經營、科學研究等有機結合起來。在地方高校轉型的背景下,應用型技術人才的培養需要促使學生在工作中迅速地轉化和應用知識,需要高校運用開放式的模式,將學生放在更多的社會環境中去,這些都需要高校廣泛地與企業、科研機構、產業組織密切聯系。

一、基于區域文化視角的湖南地方本科院校產學研合作模式

目前,普遍認為較典型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可以簡單歸納為如下四種:

1.“工學交替式”模式――“工讀結合”。即讓學生在校期間有一部分在學校學習,有一部分時間則在企業或用人單位學習、實習、工作。這種方式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后能有較長的比較集中的一段時間去參與實踐、接觸社會,也能促使社會參與到學校共同培養人才的計劃中來。把整個學習過程分為幾個階段,由基礎到專業循序漸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課堂教學與企業的工程實踐交替進行的一種產學研結合教育模式。

2.“訂單式”模式――共建實驗(實習)基地。根據商務事務的特點,依托當地產業組織,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共同建立校外的實驗(實習)基地。在課程設置中靈活地安排實驗(實習)環節,彌補校內實驗(實習)模擬性較差的缺陷,將一些實踐教學環節安排到校外的實驗(實習)基地中。這是一種由企業與學校簽訂人才培養協議,雙方共同培養“適銷對路”員工的產學研結合教育模式。

3.“X+Y”模式――共建實驗(實習)基地。前X年在學校組織教學,以完成理論教學為主,輔之以實驗、實訓等實踐性教學環節,后Y年在企業進行,以頂崗實習為主,參加企業各項活動,結合生產實際選擇畢業設計課題,并在學校、企業指導教師的共同指導下完成畢業設計。

4.共建研發機構模式。考慮與企業或科研機構共建研發設計機構,企業或科研機構提出命題,教師和學生提供科技服務,對企業及企業所在的整個產業或科研機構的重大管理難題、關鍵技術,實現技術合作與科技創新。

這四種產學研結合教育模式各有特色,但也存在一些共性問題,已影響到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一是不能與本地經濟與區域產業特點結合,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許多地方高校在辦學中無法與本地經濟聯系起來,不能清楚地認識到本區域產業的特點,無法準確地辨別區域發展優勢,學校的科研成果不能為當地經濟社會服務,人才培養不能為本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1}。二是不能與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結合,產學研人才培養運行模式缺乏針對性{2}。三是產學研合作的各方不能主動與當地產業融合,不能及時調整專業結構和進行教學改革,也就無從“互利互補,協調發展”{3}。

二、基于區域文化視角的湖南地方本科院校產學研合作管理機制研究

在一體化思路下湖南地方高校產學研合作的運行機制是什么?機制是以一定的運作方式把事物的各個部分聯系起來,使它們協調運行而發揮作用的。可見,高校產學研合作的運行機制就是指相關管理主體面對各類產學研合作情況時,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措施和各類控制系統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各個系統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產學研結合的管理機制本質上是管理系統的內在聯系、功能及運行原理,是決定管理功效的核心問題。目前,產學研各方的管理機制仍在一定程度上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良好且健全的管理機制是產學研結合順利實施和穩健發展的有力保障,地方本科院校產學研合作管理工作機制與區域經濟文化的發展具有一定的聯系。{4}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建立管理機制。一是成立政府人文社科產學研合作管理工作小組。區域文化的發展為地方普通高校產學研合作運行機制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并對地方普通高校產學研合作的模式選擇、發展規模和發展速度產生顯明的制約作用。二是成立政府產業專家委員會,保障產學研結合的產業發展上的實施效果,加強對產學研結合運行過程的宏觀管理和組織協調。在大數據時代,地方本科院校為網絡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動力。當前,在網絡經濟快速發展和計算機網絡技術日益更新的過程中,為保障產業技術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光靠企業、高校或科研機構的力量是不夠的,需借助相關領域的專家來把握產學研結合的技術方向,對產學研組織開發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創新產品進行嚴格把關。

1.基于區域經濟的地方產學研合作模式。從區域經濟的角度來看,地方高效產學研合作在具備與企業合作培養經濟管理人才并提供經營管理專家咨詢的同時,還具備通過與地方政府共建“區域經濟研究中心”、“區域產業發展研究中心”、“旅游規劃研究基地”,研究機構對區域經發展狀況研究來為地方政府調控提供科學依據與政策建議,{5}這樣合作模式最典型的是成立地方黨委和政府的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從表1來看,目前湖南23所新建本所院校共有23.5個省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占全省總基地數(87個)的16.4%,其中經濟類7個,說明新建地方高校學研合作規模越來越大。不過至今為止,湖南工程學院、湘南學院、長沙醫學院、湖南工學院、長沙師范學院、湖南醫藥學院、湖南信息學院、湖南交通工程學院、湖南應用技術學院等9所本科院校還沒有省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2.基于區域文化地方產學研合作模式。從文化視角來看,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產學研合作不僅肩負培養文化人才等基本任務,同時還需要研究區域文化的歷史、現狀、保護、傳承并發展區域文化,產學研合作模式具體表現為“區域文化研究中心”、建設“特色文化文獻資料庫”等等{6}。從某種層面上來說,湖南普通高等院校始終將“引領地方文化發展”為己任,重視地域文化的傳承、保護與創新。湖湘文化始終是湖南院校發展傳承的重點內容。在各院校辦學的過程中,湖湘文化的內涵始終貫穿于其中。普通高等院校在與企業合作的過程中,通過為企業建立相應的平臺,促使企業在其發展的過程中能夠形成企業文化,并隨之發展起來。從表1看,目前湖南23所新建本所院校共有23.5個省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其中文化類占16.5個,是經濟類的兩倍強,這對促使文化發展、傳承與保護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三、完善湖南地方普通高校產學研合作管理機制的建議

1.堅持政府主導,深化“官產學研聯合”的合作模式。地方本科院校要面向地方辦學,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以滿足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為主線來確定辦學目標,深化“官產學研聯合”的合作模式是必然選擇。地方院校只有抓住地方優勢,才能快速提升辦學水平。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人文特色和經濟特點,地方院校所處的地區和城市獨特的文化資源及產業優勢,是學校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礎。{7}因此,引導企業、高校與科研院所三方力量之間開展深度合作,需要政府部門制定產學研結合發展規劃,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湖南工學院為培養所需的人才,學校以董事會為平臺,形成了“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先后與共創集團、江頭生態農莊、香港皇朝、泛華集團等知名企業,共同實施“卓越金融師教育培養計劃”、“實踐教學計劃”、“企業員工繼續教育計劃”,共建“大學生綜合實踐教育基地”、“人力資源培訓基地”,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搭建了廣闊的發展舞臺。{8}

2.對接區域產業集群,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工商管理專業建設必須整合以專業建設為核心的資源,從整體上提升地方院校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水平和能力,從而形成實踐教學優勢、師資隊伍優勢,實現資源共享,這是地方高校成功轉型的重中之重。湖南工學院緊緊圍繞衡陽六大主導產業(現代裝備制造、鹽鹵化工和精細化工、礦產品開發和加工、新型能源、食品和醫藥加工、現代物流)和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新醫藥產業、物聯網產業、軟件與服務外包產業、環保產業),通過新建、調整、改造、拓展等措施,努力打造具有明顯產業背景和一定優勢的工商管理專業群,與地方和企業合作建設科技創新或實驗教學基地,改善了學校的教育教學條件,也拓展了學生實習實訓的范圍,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3.組建區域文化研究中心,突出區域特色服務文化創新。文化傳承與創新是大學的重要使命。地方高校作為地方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地方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在引領地方文化的發展方面,肩負著神圣而崇高的時代使命和歷史責任。地方高校在轉型升級的道路上要充分發揮人才和技術優勢,圍繞地域文化特點,加強區域文化研究,實現對地方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增強高等教育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7}衡陽師范學院依托深厚的人文學科優勢繼承和發揚傳統優秀文化,建立湖南人居環境學研究基地和船山學研究基地文化研究院,“古村古鎮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協同創新中心”被認定為湖南省首批協同創新中心(即“2011計劃”)。

4.主動深入企業,加快成果轉化利用。學校積極鼓勵教師開展科技創新。2007年以來,湖南工學院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學校與省內外30余家工商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涉及產業發展規劃、企業文化策劃、生態農莊設計、生態環保、電子信息、經濟管理、旅游規劃等領域,產生經濟效益超過1億元,學校工商管理專業與企業、地方共開展科研合作項目100余項,來自企業的橫向課題經費占到了全部科研經費的70%左右。

[基金: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省級重點資助課題《STS視角下湖南地方本科院校產學研合作模式、動力要素、運行機制及其實現路徑研究》(編號:XJK014AGD007)、湖南省職業教育教改課題《地方高職院校工商管理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及運行機制研究與實踐》(ZJB2013062)]

注釋:

{1}張霞.地方高校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探究――以吉首大學工商管理國家特色專業建設為例[J].高教論壇,2014(8):60-64

{2}戚志林.地方高校產學研合作的地方特色略論[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153-155

{3}王全.地方高校推進產學研合作教育必須構建“三位一體”的運行機制[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2(9):147-149

{4}王鵬杰.論我國產學研結合機制的建構[J].學習論壇,2015(4):54-58

{5}韓作振,韓汝軍,劉桂仁.山東科技大學:促進產學研合作,走服務地方與科技創新和諧發展之路[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11.04:24

{6}孟令擇.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的體制分析――以河北省為例[J].教育探索,2010,5(4):61

{7}王清義.高校應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實現轉型[J].政策探索,2015.3下:13-15

{8}云譜萱,劉勝,肖中云,劉金春.八載砥礪鑄輝煌,創新發展育英才――湖南工學院升本改革創新發展紀實[N].中國教育報,2015.6.17:4版

參考文獻:

[1] 彭林軍.地方高校產學研合作模式研究[J].大連大學學報,2009(3):25-29

[2] 王飛絨.地方高校產學研合作模式及運行機制研究――以紹興文理學院為例[D].浙江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3] 楊瓊.地方高校產學研合作機制研究[J].重慶與世界,2012(9):50-53

[4] 劉葉,鄧成超.構建地方高校產學研合作長效機制――以重慶理工大學為例[J].中國高校科技,2012()-02:50

[5] 邵鵬.中外高校產學研合作模式比較研究[D].東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6] 周衡志,六揚,王章忠,陶郁峻,巴志新.基于長效機制的政產學研合作平臺構建與實踐[J].中國冶金教育,2015(1):73-75

[7] 湯姿.高等學校在文化創意旅游產業中的引領作用研究.教育教學論壇,2015(14):210-211

[8] 王偉.安徽省高校產學研合作模式探析[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0(3):293-295

(作者單位:1.湖南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湖南衡陽 421002;2.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商學院 湖南長沙 410004;3.湖南交通工程學院 湖南衡陽 421009)

篇6

【關鍵詞】:白酒;包裝;酒文化

一、酒俗在白酒包裝設計中的應用

中國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了許多傳統風俗。這些風俗是我國各族人民在生產和生活中形成的約定俗成的習慣,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飲酒風俗就是其中之一,我國的飲酒歷史源遠流長,形成了許多種飲酒習俗。中國白酒包裝設計中酒文化的應用主要從酒俗文化來闡述,酒俗文化又主要分為兩個方面:節日酒俗和民間酒俗。

1.節日酒俗在白酒包裝設計中的應用

中國傳統中有幾個重大節日,都會有相應的飲酒活動,如正月初一、三月清明節、五月初五端午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九日重陽節。根據以往節日的飲酒習俗,為了傳承這種文化,在白酒包裝設計上可以對酒的品類進行細分,設計一套節日白酒套裝,里面裝有一年之中所有節日要引用的不同風格、不同時期的酒,六個重要飲酒節日,設計六種功能性質的白酒。包裝設計主要從文字、色彩、還有圖案上區分開,版式相似,根據節日的性質來選擇恰當的主色調,比如春節是比較歡樂的氣氛,那就選用色調活潑點的、暖色系的。文字選用較為傳統的書法字體,增添一些傳統的藝術美,把這種傳統文化展示給消費者,對于圖案來說,就采用跟節日有關的,能很好的說明節日含義的,更加有說服力的圖片作為包裝上的圖案。同時也能讓大眾更容易識別它們的功能。在酒的包裝設計中融入節日酒俗的概念,可以使產品具有更加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生活感。

2.民間酒俗在白酒包裝設計中的應用

民間酒俗包括:祭祀飲酒、婚嫁飲酒、生育飲酒等,關于祭祀飲酒,夏商時期就用酒來祭祀天地、山川、神靈、先祖,這種祭祀飲酒之風迄今仍然盛行,但擯棄了封建迷信色彩,成為人們表達對死者、前輩、英雄、先烈的緬懷思念的方式。關于婚嫁飲酒,男女媒聘有定親酒、認親酒、嫁娶之日飲婚禮酒,人們習慣把婚禮叫“吃喜酒”。還有“女兒酒”、“接風酒”、“出門酒”等,這些都屬于是“喜酒”。關于生育飲酒,中國過去有多子多福的傳統思想,生育飲酒祝賀自古相沿。早在春秋時期,越國就實行過用酒獎勵生育的政策。此外,生日祝壽、送別、出征告捷、喜慶豐收祈福、談判會盟、中舉登第得官等都有飲酒的習俗。

關于祭祀飲酒,把這種風俗文化融入到白酒包裝中,因為祭祀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所以在包裝設計的色彩上就應該以冷色調為主,字體同樣選擇書法字體,凸顯傳統藝術美,圖案選用一些代表神靈或者天地、山川具有象征意義的。關于喜酒的包裝,根據其性質的屬性,可以將喜酒的包裝在色彩上當然是選擇中國紅,象征著喜慶;在文字上選用活潑、有情趣化、傳統的字體,;在圖案上選用龍鳳元素,當然也少不了心心相印的符號;在排版上要求簡潔、大方、重點突出。

二、酒令在白酒包裝設計中的應用

酒令是中國酒文化的精華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現象,酒令增添了飲酒的“食外之趣”,一種好的酒令,不僅能夠為廣大酒友所接受,有相當廣闊的流行區域。而且應該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內涵,在古代酒令分俗令和雅令,猜拳是俗令的代表,雅令則是文字令,通常是在具有較豐富文化知識的人士間流行,從古至今有很多酒令,比如:骰子令、猜拳、接龍令、擊鼓傳花等。

為了繼續發展酒文化中的酒令,需要對酒令有所創新,在這個快節奏發展的社會,為了緩解人們的工作壓力,可以將酒令以現代的設計風格融入到酒的包裝設計中,作為包裝設計中的一個附屬品,繼續創新和發展。讓人們在輕松、娛樂的氣氛中,了解、學習中國悠久的酒令文化。對含有酒文化的酒的產業也有很大的間接促銷作用,一舉兩得。除了酒令撲克牌,還可以借用轉盤行使酒令,叫做酒令轉盤,還有酒令骰子、酒令卡片等等這些,都可以成為現代社會的一種酒令游戲,讓這種酒文化在傳承的基礎上有所發展。

三、酒器在白酒包裝設計中的應用

我國的酒瓶造型包裝,形狀各異,令人目不暇接。我們需要研究新的包裝理念,要有新的設計構思,并且汲取豐富的藝術元素,做到“古為今用”,不斷創新發展酒文化及包裝藝術。創造的包裝形式,在琳瑯滿目的商品中,要特別引人注目,甚至使用后的空酒瓶也可以作為一種擺設,一種藝術品供人們欣賞和收藏。

以瓷或陶瓷作為酒的容器和包裝物,讓消費者很容易記住它們的形狀和品名,與傳統透明的玻璃酒瓶相比,它顯得質樸無華。這種形狀的酒瓶造型包裝,汲取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并融合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因為,商品的地方化,自身就明確地表明了商品的產地,作為內外銷的一種包裝,以其獨特的包裝形式,無疑提高了所包裝產品的競爭力。由地方特色構成的民族化包裝,還具有巧妙的防偽性能,其特殊性貫穿于商品的整個營銷策略之中,在浩瀚的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酒瓶的造型包裝,如此標新立異,獨樹一幟.既傳統又典雅,它傳達了遠古的一種文化信息,又提高了現代的酒文化的品位。

酒器的歷史幾乎像酒一樣源遠流長,我國古代的酒器是琳瑯滿目、五花八門。酒器的造型更是千姿百態、變化萬千。青銅器就以它精湛的工藝、種類的多樣及生動活潑、栩栩如生的造型當之無愧的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部分,是尊貴與威嚴的象征。

實際上,自然界中的任何物體以及人們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任何事物都給人啟發。將他人(古人或今人)的作品借用到包裝設計中,通過模仿、概括等方法,加工、提煉構成自己設計作品的一部分,從而創作出具有新的審美意義的造型。設計師們運用現代的設計理念通過變形、打散、重組等處理手法來豐富傳統造型的外觀賦予它們新的形象。運用現代的包裝工藝與技術,將這些酒器的創新性融入現代白酒包裝,將大大拓寬白酒包裝的設計思路,同時也體現了中華酒文化優秀的歷史性、文化性、藝術性,從而體現出強烈的文化親和力。

參考文獻: 

[1]左漢中.中國吉祥圖案大觀[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8. 

[2]陳覽月.商品造型設計的抽象美與工藝美[J].包裝世界,2000(4):6-7. 

篇7

[關鍵詞]民間祭祀;傳統文化;孝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4)02-0047-02

一、祭祀概說

祭祀是根據宗教或者社會習俗的要求進行的具有象征意義的一系列行動或儀式。可分為祭神和祭祖。祭祀是華夏典禮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禮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祭祀包括場地、祭文(祝詞)、祭品等內容。祭祀有官方祭典和民間祭祀之分。官方祭祀儀式隆重,禮節繁雜,我們這里討論的是民間祭祀活動。本文以甘肅省康樂縣民間祭祀為例,對祭祀文化略作探討。

二、民間祭祀

(一)祭祀對象

民間祭祀分兩種:一種是團體祭祀,一種是家庭祭祀。團體祭祀的對象是地方神。地方神的權力很大,大多是歷代有名的文臣武將或對當地有貢獻的人。民間人事不順,就要向神靈祈求護佑。家庭祭祀的對象是祖先、太歲、門神、灶神、山神土地等神及與自己衣、食、住、行有關的小神。

(二)祭神

祭品:牲、供品、金錢、黃錢、香、蠟等。酒很重要,不能少。儀程:行參神禮,行供獻禮,行侍神禮。

祭文:“偉”字開頭,一般先寫幾句贊語,然后寫祭祀原因,再祈求神靈保佑平安健康,尚享結束。例如,祭中央戊已土神祝文贊語:“偉哉尊神,執掌乾坤,統攝八卦,位鎮九宮,月建地曜,枚舉無窮,隨天干而運轉,逐地支以流通,赫赫乎神威主尊,洋洋乎神靈至宏。”

(三)祭祖

祭品:傳統祭品有八樣,即梗(植物的枝或莖)、饌(米飯)、醢(肉醬)、脯(肉干)、餅(面食)、胙(腌魚)、餜(油炸面食)、菹(酸菜)。

由于社會的進步,物品越來越豐富,供品的花樣越來越多。一般又有四個品類:一是糕點類四樣,二是水果類四樣,三是干果類四樣,四是糖類四樣。大致如此,可多可少。

祭祖儀程:晚奠:出殯前一天傍晚的祭奠;早奠:出殯當天黎明時分的祭奠;午奠:出殯當天中午的祭奠;遣奠:出殯時的祭奠,表示送別之意。午奠最隆重,俗稱轉三獻。即兒子一獻,孫子一獻,曾孫一獻。當地午奠儀程如下表:

1.奠前準備

祭祀前,參加祭祀活動的所有人員一律凈手沐浴,作到衣冠整潔,莊嚴隆重。早奠后出饌,即廚師做好的剛鬣(花豬頭)、饌等。禮賓準備的供品供在院中供桌上。總管招呼樂師前往禮賓處迎神(祭文),迎置院中供桌上,孝子三叩首,禮賓三鞠躬。

2. 祭奠開始

通贊:內外肅靜,祭奠開始,鳴炮,執事者各執其事。

引贊:執事者各詣執事位。樂師設作樂所、廚師設炙肝所、司樽者設酒樽所、執事者設盥洗所,設茶幾所。

通贊:孝男率眾孝眷出廬。

引贊:孝男率眾孝眷俱出廬,男左女右排班兩行。

通贊:默哀三分鐘。俯伏,樂師奏哀樂。默哀畢,起伏。

通贊:行參靈禮。跪,作樂。迎神(祭文),迎牲(剛鬣,即豬頭),供饌(米飯)。(神、牲、饌由執事者敬端廳堂,堂內禮賓指導獻供桌上。)

通贊:四叩首,興。

孝男行初獻禮,跪。

引贊:孝男詣盥洗所,平仗、濯水、凈巾,攜仗。詣靈位前。(躬身哈腰入靈堂)

通贊:跪,燃燭、上香、化彩。(廳堂禮賓點燃)

通贊:炙肝。

引贊:捧酒、捧肝,詣靈位前。(執事者盤中端肝、三盅酒敬送靈堂,堂內禮賓指導孝男獻在供桌上。)

通贊:叩首、叩首。平身,復位。

供饌。

引贊:孝眷側身供饌。(孝眷傳至靈堂,堂內禮賓供在供桌上。)

通贊:供梗、供饌、供醢、供酺、供餅、供胙、供餜、供菹。供供品。

引贊:孝眷正身,面向靈堂。

通贊:讀祝員詣讀祝位,讀祝文,眾孝眷俯伏。作輕樂。或樂止。

通贊:讀文畢,起俯。叩首、叩首、興。

通贊:孝孫行亞獻禮。(儀式同初獻禮)

通贊:孝曾孫行終獻禮。(儀式同初獻禮)

通贊:孝男行侑食禮。

引贊:孝男行侑食禮,詣靈位前。(躬身哈腰)

廳堂禮賓:跪,舉箸,侑食。

通贊:侑食畢。叩首、叩首、興。

通贊:孝男行侍食禮。

廳堂禮賓:跪,舉箸,侍食。

通贊:侍食畢。叩首、叩首。平身,復位。(躬身哈腰退至原位)

引贊:孝媳行供茶禮。

通贊:孝媳詣盥洗所,濯水、凈巾,詣茶幾所,捧茶,詣靈位前。(雙手捧茶杯,舉額高,低頭哈腰入靈堂,廳堂禮賓指導獻茶。)

通贊:供茶畢。叩首、叩首,平身復位。(躬身哈腰退至原位)

通贊:孝男詣靈位前。焚紙、焚祝文。(孝男躬身哈腰入靈堂)

廳堂禮賓:跪。焚紙、焚祝文。(燒在燒紙盆中)

通贊:焚紙畢。叩首、叩首。平身復位。(躬身哈腰退出)通贊:行辭靈禮。跪,四叩首,興,孝眷入廬,舉哀,撤饌,禮成。

祭祀結束后,司祭員將祭品分散給孝子及所有參加祭祀活動的人。禮賓向靈堂三鞠躬,互相施禮,向樂師作揖,告辭。

3. 祭文要求孝男的初奠文是所有祭文中的主祭文,也是分量最重、用情最深、要求最高的一道祭文。盡量公正評論去世老人的一生功德,交代其生卒年月、享年多少歲、簡短經歷及創家立業的艱辛、養育子女的苦心、親朋、鄰里的和睦關系等等表達出來,也要把子女對老人的感恩之情表達出來。如有的去世老人當過教師,文中要表達出德才兼備、為人師表、身教言傳、誨人不倦等等;有些老人一生平凡,只是苦務莊田,文中要表達出回憶生前苦務農莊、創家立業、艱苦備嘗、披星戴月、晝夜奔忙、男婚女嫁、費盡心腸、撫育子女、有義有方等。讀祝員表情讀文,樂師奏低沉、悲傷、哀婉的輕音樂,一來孝子滿意,二來祭祀場所誦讀以啟發教育后輩兒孫,使他們繼承和發揚祖先的良好品德。

羊祭:羊祭的祭主是亡者之婿或甥。祭主請求禮賓為其主持祭奠,然后按禮賓程式進行祭奠,時間在早奠之后午奠之前。

祭山神:民間相傳每位墳塋由山神土地管轄,所以在棺柩下葬前或下葬后由禮賓率喪主在山神堂前祭告。

祭神:出殯下葬后,要對祭主家中的神明進行祭祀。祭祀的對象主要是太歲、門神、灶神。

虞祭:虞祭是喪禮結束后的第一個祭祀。虞的意思是安。死者的形體已入葬,但其魂魄一時無所依附,要設奠安之。虞祭有初虞祭、再虞祭、三虞祭。初虞祭時間是下午日落前舉行;再虞祭葬日后第一個柔日(乙丁己辛癸)舉行;三虞祭是再虞祭后第一個剛日(甲丙午庚壬)舉行。現在民間少用虞祭,感到太煩瑣。有的用一祭。虞祭不斟酒,不哀嚎,祭物主要是幾個油餅。虞祭時為死者正式設置神主。神主用桑木制作,上書死者官爵名諱。

小祥:小祥就是周年祭。在忌日前天夕陽將落之際在家中舉行夕前祭,忌日當天子時舉行夜祭,忌日當天白天到墓所舉行晝祭。

大祥:大祥就是俗稱三周年祭,程序與小祥同,大祥后喪服期結束。

除上述祭祀外,還有清明祭、秋夕祭等。

三、關于禮賓

現代意義上的禮賓指的是按一定的禮儀接待賓客。這里所說的是祭祀活動中禮賓(主持人),民間也有稱祭官的。禮賓應是當前有名望的社會賢達,思想品德高尚,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懂得祭祀知識。其職責分別為:

司儀員:是祭祀者的“指揮官”,祭祀能否成功,司儀員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司儀員應具有一定的組織能力,對祭祀程序應駕輕就熟,使整個祭祀活動隆重嚴肅,程序井然有序。

司祭員:負責整個祭祀活動的祭品、香、燭、牲醴以及虔舉等活動。司祭員對祭品的名稱、供獻次序應十分熟悉,根據司儀員口令,有條不紊地將供品遞給孝子,傳至靈堂,由內堂司祭擺在供桌上。

讀祝員:祭祀活動的成敗,讀好祝文是主要的。讀祝員應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和口頭表達能力,讀祝文要讀出感情,吐字清晰,抑揚頓挫,不卑不亢,將祝文的主旨表達出來,傳達孝眷、群眾虔誠的心聲。

主書員:寫好祭文,是祭祀成功的關鍵。主書員應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及寫作能力,祝文要寫得通俗易懂,把主旨很有感情地表達出來。

總之,祭祀活動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在民間具有較為強大的生命力,也包含著豐富的人類學“活”史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相關學科的研究和民族美德的彰顯。

[參考文獻]

篇8

論文關鍵詞:英語教學;文化意識;小學

一、小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教育的背景

一般認為,文化是一個民族在自己的社會歷史發展中形成獨特的風格與傳統。世界上每一種語言都充滿了文化色彩,語言中的文化現象除了指狹義的社會意識形態外,還泛指社會歷史,自然地理等各方面人類所獨有的特征。英國著名的語言學家Caford指出“Meaningisapropertyoalanguage”。在一定程度上,這種意義(meaning)即代表了文化。任何語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的,它們各自代表了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獨特的表達方式。語言與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容。一定的語言以一定的文化為靈魂,一定的文化也以一定的語言結構為依托。而各民族的文化又是獨特的,互不相同的。因此,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交際中,語言的使用和意義的表達就會有很大的差異。聽到別人贊揚時,說英語的人和說漢語的人在回答時所用的語言就不同。說英語的人一般說“Thankyou”以示接受對方誠心誠意的贊揚,而說漢語的人則往往要使用一些語句來表示“受之有愧”、“哪里哪里”之類的意義。通過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語言至少有兩套規則:一是結構規則,即語言的組織形式;二是使用規則,即決定使用語言是否得體的諸因素。一句完全合乎語法規則的話,用于不同場合,如若不符合說話人的身份,或者違反當時當地人的社會風俗習慣,既使結構規則正確無誤,不注意使用規則,就達不到交際的目的,有時甚至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從一定意義上講,語言是形式,文化是內容,學習英語不能脫離英語文化,英語文化是準確、得體地使用英語的基礎。因此在語言學習中,一定要從文化的角度組織它,了解它的使用背景,掌握它的使用規則,從而用獲得的文化去感染語言。否則,就不可能真正掌握這種語言。

文化因素對語言學習究竟到底有多大的意義?對這個問題,許多學者都曾有過精辟的闡述。著名的語言教育家拉多(1_ado)認為,“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著名英語專家鄧昌民曾經指出,學習外語就必須了解與這種外語有密切關系的文化,熟悉有關的文化知識有助于保證使用外語的整體性。從中不難看出,學習外語的過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該語言的文化的過程,兩者之間有一種互動關系。為此,我們應該高度重視文化意識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

2001年7月國家教育部頒布了《英語課程標》(以下簡稱“標準”),這標志著我國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意識教育不僅作為一個教學目標得以確認,而且有關文化意識教育的內容與教學要求都非常明確地列在《標準》中。在《標準》中,“文化意識”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目標總體描述”和內容“標準”中,“文化意識”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都有較為詳細的描述。在目的描述別強調了“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形成健全的人生觀”。這樣做的原因是基于這樣一些考慮: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英語學習中有許多跨文化的因素,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對英語的學習和使用,對目標語(英語)文化的了解與理解有利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認識,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養;傳授文化知識,所以,培養文化意識是教師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任務。

二、小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教育實施的方法和途徑

語言的特質就是它本身帶有思想性、民族性和文化性,學習語言需要了解和體會一種語言所蘊含的文化,只有這樣才不致于使語言的學習淪為簡單機械的死記硬背,下面介紹幾種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意識滲透的方法:

1.在學生交流情境中了解文化

由于外語教學的特點,課堂教學往往使學生接觸目標語言素材,觀察與參與目標語交際活動,學習有關目標語及其文化知識的最重要的場所。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學材料的安排、教學活動的設計應該把語言材料和活動的交際性、跨文化體驗及語言認知作為重要的原則。教學材料除了教材所提供的以外,教師還可以補充大量的其他現實生活中的語言材料。在課堂活動設計中,應該充分考慮到語言形式與意義的關系以及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

英語教學包含著西方英語語系的文化烙印,涉及問候、購物、祝愿、飲食等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由于民族的差異的背后包含豐富的生活內容、風俗習慣和價值觀。但是直白地對學生進行文化的輸入,對于小學生來說,與聽天書無異。可以讓學生觀看一些有關于跨文化差異的幻燈片或視頻,根據看到的內容組織表演,如:場景一:一位中國人與一位外國朋友初次見面,中國人通常會問“你吃了嗎?”用英語就是“Haveyoueaten?”而西方人往往認為這些純屬個人私事,不能隨便問。所以他們見面打招呼總是說:“Hi/HelM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ight!Howareyou?It’Salovelyday,isn’tit?”

場景二:一位美國老太太,穿著得體。舉止優雅,令人感覺很有品位。一位中國朋友很想表示美國太太顯得年輕,讓他實在看不出實際年齡,于是問到“Howoldaleyou?IevenCall’tguessyourage”,中國人遇到這樣的問題經常很開心地回答:“過獎了,我都七十五啦!”那當外國老太太聽到這個問題感到很詫異,只能故作鎮定的回答:“It’Sasecret!’’

在學生的表演交流后,我告訴他們在與英語國家人士初交時有“七不問”:不問對方收入,不問體重、不問年齡、不問、不問婚姻狀況、不問“去哪了,不問“吃了嗎?”。讓文化的意識緩緩滲透孩子的心理是一種有效的輸入方式。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在交際中注重這些文化,體現出較好的文化素養。

英語教材是教師輸人文化最好的載體,在現行的教材中,編者已經較好地關注到了文化的編寫。以牛津小學英語教材為例,從3A到6B的八冊教材中,在每冊中都輸入了一定的文化,學生通過學習,已經打開了通曉文化的窗口。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文化教學要和語言教學有機結合。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內在的文化因素,特別是那些會影響語用和語義的文化因素,與本國文化加以比較,因勢利導,積少成多,增進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的理解。

如,在3A教材中,Unit7It’Snice.時,學生通過學習知道,當自己受到別人夸獎的時候,要禮貌地說“Thankyou”。.

在四年級教材中,當談論到用餐時,學習到西方的用餐工具knife、fork、plate時,讓學生通過中西方餐具的不同來介紹中、西方飲食文化,使學生產生積極交流和嘗試的欲望,于是,他們就懂得了:fork、lefthand、knife、irghthand。TheyCanbeusedforsteak。

5A教材中出現了“thefastlfoor~,在英式英語中它指的是二樓,而美語中則是指一樓;再如,5A教材中提到的“Halloween”是西方的鬼節,節日期間人們會舉辦化妝晚會,小孩會提著南瓜燈籠游玩或拿著提簍去挨家挨戶討糖吃。在此我們可以介紹如果哪戶人家不給小孩糖果吃,當地的小孩怎么想辦法呢?讓學生發揮想象,給我們一些他們的想法后,我再告訴他們當地的小孩玩的Tirckortreat。并介紹萬圣節的來歷和南瓜燈的故事。了解這些節日知識后,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把握課文了。當學生了解了這些西方文化后,一旦有機會實踐,就會產生參與語言交際的強烈欲望。

2.在開展主題活動中感受文化

(1)發揮想象巧編故事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創造一種用外語進行的有意義感受多元文化的交流環境。可以選取西方小孩的一個小故事,但是只告訴學生故事的開頭,請幾位小朋友為故事續寫情節,每位小朋友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并依據他的生活經驗來續寫,往往小朋友要根據上一個小朋友的情節往下發展,這對小朋友的邏輯思維有很好的鍛煉。

在欣賞完小朋友們編的故事后,接著再向學生展示這篇小故事的原文,讓我們觀察西方的小學生是怎樣看待問題的,他們的生活和我們有什么不同,從中可以體驗到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2)英文經典動畫影片賞析

多媒體在小學英語課堂的應用,效果不同凡響。現代技術的發展為小學英語教學提供了運用電教媒體的優越性。多媒體集形、聲、光、色于一體,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多通道輸入。可以選取時下很流行的幾部英文動畫片,在觀看影片的時候,對英語國家特定的情境下的特殊的表達進行指導。

(3)結合關注的熱點、聯系生活和熱點話題開展主題活動

其實我們常常能遇上國際上的重要節日,如國際愛眼日(6月6日)、國際愛牙日(9月20日)、世界環境日(6月5日)、國際兒童圖書日(4月2日)等等。以此為契機,舉辦—些主題活動,如,假設我們用簡單的英文寫一封E-一mall給美國的小朋友,介紹我們這邊國際兒童圖書日的活動,并告訴他(她)我最喜歡的圖書的名字叫什么,我為什么喜歡它,并請美國小朋友和我一起分享它。也可以以此為契機讓孩子們自己制作宣傳海報和貼圖。

3.在教室環境布置中滲透文化

(1)設立文化墻

建立班級文化墻,通過這個小小的一面墻認識和傳遞世界文化知識,讓學生直面文化,體驗文化,積淀深厚的文化素養,感受文化的滲透給學習帶來的愉悅。在班級的一面墻上,建立西方文化集錦,及時張貼結合教材關于文化知識的圖片,介紹相關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在學習文本知識之余,通過閱讀拓展文本知識與文化。在學習6AUnit7AtChristmas的教學中,我們通過文化墻,開設一系列與圣誕文化有關的集錦,①不同意味的圣誕節;②圣誕禮物放在襪子里——關于圣誕襪的傳說;③世界上真的有圣誕老人嗎?;④圣誕美食——教你做香濃美味提子蛋糕;⑤圣誕祝福英語等等。

(2)建設文化角

這是個在黑板的某個角落形成的“角落文化”。盡管他是個小小的角落,卻也是輸入文化的有效途徑。它以“及時、直觀、有趣”而讓學生喜歡。“及時”是指教師和學生能根據需要隨時更新內容,學生面對的文化知識可以做到每天都是新的。“直面”指的是它能時刻面向學生,隨時都能引起學生的關注。每天一句英語諺語、勵志語言或者英語繞口令等,那迎面而來的文化氣息,自然而然就被學生捕捉到了。一種文化的氛圍也就在課堂中漸漸彌漫。

如:Actionsspeaklouderthanwords(事實勝于雄辯),Acatmaylookataking(人人平等)Wellbeginishalfdone.(良好的開端,成功的一半),Nopains,nogians.(不勞而獲),Wherethereisawill,theerisaway.(有志者,事竟成),Lookbefoeryouleap.Firsthtink,htenact.(三思而后行)。繞口令(Tonguetwisters):①Blil''''sbigbrohterisbuildingaebautifulbuildingbetweentwobigbrickblocks.(~PeterPiperpickedapeckofpickledpepperperparedbyhisparentsandputhteminabigpaperplate.③Abigblackebrasatonabigblackbug.這樣的文化角就像是一個個朋友在同學生進行文化的交流。這個小小的角落讓人感覺到角落雖小,而意義極大。

4.比較文化差異中加深對中國文化理解

小學英語教材涉及的幾乎都是西方文化,對本民族文化考慮并不多,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人似乎只是針對西方文化在中國開展文化意識教育還應考慮中國的國情和特點: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文化的貢獻,隨著中國近年來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交流與合作越來越密切,我們在和國際接軌時,不要忘了增強我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對本民族文化認同的基礎上,與其他國家人們平等友好地交往,形成民族平等意識和民族團結合作的精神。這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文化意識教育。

(1)節日文化差異眾所周知,西方節日中最重要的是圣誕節,還有我們所了解的萬圣節和復活節。其實西方還有許多節日如降靈節、耶穌受難日、耶穌升天節、懺悔節等我們不是很熟悉種景象。中國的“四時八節”與氣候的變換聯系在一起的,如春節、清明節、重陽節、中秋節等。

(2)姓名差異中國人的名字和西方人有所差異,西方人是名在前,姓在后,如:J0hnWilson約翰·維爾遜,維爾遜是姓,約翰是名。我們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后,如李軍,李是姓,軍是名。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差異呢?中國人注重祖輩血統,喜歡把自己放在一個整體中去,作為一個群體的一部分,所以以代表整個家族的姓放在前面。而西方強調個性,更為注重自己是個個體,所以以代表自己個體的名放在前面。

篇9

關鍵詞: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幼兒發展

中圖分類號:G61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4-0166-02

1.民俗文化的內涵

民俗文化是各個民族在不斷地發展中創造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它包括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價值觀念,語言,建筑風格,生活習慣等方面。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是指在幼兒的發展階段為其傳授一定的民俗文化知識,從而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1]。當前我國的學前民俗文化課程主要包括:社會組織民俗文化,物質民俗文化以及口頭語言民俗文化等內容。其中社會組織民俗文化一般是指民間各種穩定而具有相互關系的人們共同體,如行會、家族、幫會、秘密宗教及廟會組織等。物質民俗文化多是指人們在創造財務過程中,帶有模式性、不斷重復的活動,其主要包括物質消費民俗文化和物質生產民俗文化兩個方面[2]。口頭語言民俗文化則是指民族使用的本民族方言、語言和語言習慣,其多是在不同的人文環境和生態環境中不斷沉淀、積累、演化而來的民俗文化。

2.民俗文化課程對幼兒發展的價值

2.1增強幼兒的民族認同。就個體而言,民族認同是指人們對于自身身份,態度,信仰的認同;就集體而言,民族認同包括群體認識,態度,行為以及歸屬感等方面。民族認同又分為族群內部認同,族群間認同,國家認同和人類認同。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都是在各民族日常生活中積累下來的寶貴財富,包含了不同民族的民族精神,不僅是一個民族存在的象征和理由,同時也是推動民族發展的不竭源泉。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的開展,最好以各民族豐富的民俗文化為主要內容,對蘊藏著的精髓進行不斷的挖掘,從而為幼兒提供更加合適的教學內容,以更好的為幼兒的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在兒童的學前教育中融入民俗文化課程有利于兒童從小了解民俗文化的內涵,實現兒童對民俗文化的認同。

2.2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W前階段是幼兒行為方式,思想觀念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在這一階段進行相關的民俗文化教育,有利于幼兒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3]。例如:民俗文化中一些民族的歌舞,雜技,游戲等,不僅有助于兒童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深入了解,還能夠培養幼兒的興趣,還可以養成幼兒在某些方面的特長。在民俗文化中,有一些是關于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的內容,幼兒對于這些知識的學習有利于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使其健康地成長。在不同地區生活的幼兒,他們所經歷的民俗文化存在一定的差異,而且在不同民俗文化背景下培養出來的幼兒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其是開展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的前提,可以對幼兒的方方面面給予有效的反映,尤其是一些具備濃郁地方性色彩的民俗文化,可以更好的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

2.3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在民俗文化中包含著關于禮儀,道德的內容,學習這些內容有利于幼兒的社會性發展。例如:我國傳統民俗文化普遍認為尊老愛幼是一種美德,了解這一點有助于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比如在公交車上主動給老人讓座,主動幫助比自己小的同學等。此外,通常情況下,生活是人所特有的活動,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人創造了生活,生活造就了人。一些民族的風俗習慣也有利于與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2.4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幼兒園的課程與生活聯系得越緊密,內容與形式越生動活潑,幼兒的學習興趣會越高。兒童生活周圍的人、事以及活動都蘊含著民俗文化的內容,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利用社會民俗資源,引領幼兒感受祖國豐富的文化,有利于激發幼兒的求知欲。例如:借助用廣為流傳的民族歌謠,能更好的激發幼兒語言學習的熱情;一些有趣的民俗游戲,比如跳繩、跳皮筋,不僅能增強幼兒的體質,還能培養團隊意識。學前教育承載著對人類優秀文化的傳承,同時也肩負著對人類優秀文化的發展重任,因此要盡可能的實際相結合,以更好的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例如,南部侗族非常好客好禮,即使是借個蒸米皮的盤子,也會送兩三卷米皮,并且在農忙時節還會主動幫他們進行干活。有外鄉人前來做客時,也會給予熱情的款待,這些遺留下來的民俗文化,可以更好的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例如德昂族所盛行的民間傳統節日基本上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如: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燒白柴等節日。開門節時部分寺廟的村寨會開展"格聽祭",并且一般從傣歷12月13日就開始進行準備,有煮新飯、舂新米、做年糕等活動,并從中挑選出兩塊年糕送入供全寨祭祀用的房屋,等待次日全寨開祭,同時還需要用竹篾做成小房,內部裝有年糕,并在當天由眾人抬著小竹房到寺廟進行朝拜,各家還要殺雞備酒,制作各式糯米糕點,全寨共聚一餐,相互品嘗各家的風味,這樣的學前教學可以更好的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5傳承和發展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研究的主要對象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中主要勞動人民所享用、創造和傳承的民俗文化。我國的56個民族都具備各自特有的民俗文化,記載了當地民眾的日常生產和生活,同時集當地交際、勞作、民眾娛樂、婚喪嫁娶、生老病死等為一體的生活和行為習慣,反映了當地民眾的精神智慧。將民俗文化知識引入到幼兒課堂教學中,不僅能夠豐富學前教育的內容,還有助于增進幼兒對民俗文化的了解和掌握,激發幼兒的民族精神、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因此有利于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3.總結與展望

篇10

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中的傳統佳節。你都了解多少關于春節的文化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春節的傳統文化知識匯總”,歡迎閱讀與借鑒!

春節的傳統文化知識1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后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后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于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后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后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此記載見于《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的傳統文化知識2春節傳統文化習俗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后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于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后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后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此記載見于《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春節的傳統文化知識3餐桌禮儀

要點一:好吃的東西別獨享

大人一般都比較慣孩子:孩子愛吃的東西會有意讓孩子多吃,但是有客人在場的話就要教育孩子講究禮貌。吃飯之前要跟孩子講好:“好東西大家都喜歡,所以飯桌上有好東西,你不要自己一個人吃光,要留點給別人吃才行。太自私的孩子沒人喜歡的。”

要點二:用餐衛生要注意

有的孩子吃飯喜歡挑來揀去,家長們要記得和孩子說:“吃飯時,我們取菜要取自己面前的,看準哪塊就夾,不要翻來覆去,那是非常沒禮貌的表現。帶湯汁的肉菜更要小心夾,以免濺臟了衣服,人家會說你是不講衛生的孩子。吃完飯后放下碗,要有禮貌地說請大家慢用。”

待客禮儀

要點一:對待客人要親切

當有客人時,家長要引導和鼓勵孩子親切、主動地和客人打招呼,客人進屋后,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做些簡單的招待工作,如:招呼客人坐下、給客人倒茶水等。

要點二:大人講話莫插嘴

大人談話時,要讓孩子明白安靜地做自己的事才是乖孩子,來回走動和隨便插話是對客人的不尊重。

春節的傳統文化知識4正月初五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迎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春節美食

清代顧祿《清嘉錄》云:“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上海舊歷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并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祭財神”。

五祀即迎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余”諧音,詩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

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正月初四24點后),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愿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發大富。

路頭神

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的一位財神。俗以是日為他的生日,祭曬迎接,頗為壯觀。

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護者,人們便不再在赴旅時祭祀它了。

至于人們在元月初五祭拜路頭神,并以此日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與初五之“五”牽連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窮”也是一樣。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氣象,圖一年吉利,財源茂盛,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并進。

開市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圣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春節的傳統文化知識5春節的意義

人們說,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華兒女,而有中華兒女的地方,就有春節。放眼中華大地,舉目五洲四海,每逢春節,禮花綻放,龍舞翻飛,歡聲笑語蕩漾,春節熱鬧了中國,春節也正走向世界。春節不僅是中國人的春節,也是世界的春節。春節首先是個親人的節日、家庭的節日,而人特別是中國人最看重家庭和親情。中國有句老話:“大年三十吃餃子,沒有外人”,意思是說一年忙到頭的人們,四處漂流的人們,過春節時一般都要回家,父子兩代,祖孫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個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賢,人們在鞭炮聲中,在鑼鼓聲中,在歡笑聲中,享受著人間溫暖。這種溫暖同金錢無關,同權力無關,同勢利無關,是骨肉情,闔家歡。同時,春節還是加深人與人之間感情、溝通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節日,是團結的節日。不但在親人之間,即使在互不相識“外人”之間,包括在有些隔閡、有些矛盾的人們之間,春節見面時也會客氣一點,會有笑容和寬容。有點理解和關心,一句“恭喜發財”,一句“新春愉快”,誰聽了誰高興。總之,春節是使人和陸相處、歡樂愉快的盛大節日。春節是集中展現傳統文化的節日。

過春節,是對和平、友誼和親情的檢閱和激勵,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禱。春節文化是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東方文化,受人喜愛,深入人心。如今,春節不但深入中國人心,還深入了外國人心。重家庭、重親情,中國人、外國人都一樣。在一些有中國人的國家和地區,外國人也同中國人一起過春節。除了原來的幾千萬華僑華人和留學人員,還有更多的中國人在走出國門,也有更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人的進進出出,勢必促進文化的進進出出,有“西學東漸”,也有“東學西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東西方互相吸收文化的精華,取長補短,凡是健康的、文明的就是世界歡迎的。文化交流使世界更文明,生活更多彩。春節的魅力是中國的魅力、東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國的春節,是對世界文明的一種貢獻,是送給全人類的一份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