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河流污染治理的建議范文

時間:2023-12-18 17:41: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河流污染治理的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河流污染治理的建議

篇1

【關鍵詞】三岔河流域 污染現狀 防治對策

我國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對流域污染防治進行研究,通過實施總量控制指標的方式,采取工業廢水治理、生活污水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生態恢復等方式進行了云南滇池流域、松花江流域、太湖流域的治理,取得了一些效果,逐步遏制住了水質惡化的趨勢。目前我國流域污染防治的方法逐步從單個工業污染源治理向城鄉生活污水治理、農業污染源治理、生態治理轉變,從污染源控制向污染防治轉變。

一、三岔河流域水質現狀

六盤水市2010年—2012年河流水質監測結果表明,市中心城區的水城河超標情況最為嚴重,除窯上斷面達標,其余斷面常年超標嚴重。超標斷面主要污染物為氨氮、總磷、化學需氧量、生化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石油類等。

二、三岔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情況

工業廢水排放情況。六盤水境內三岔河流域煤礦、鋼鐵、建材、化工、有色、輕工業等污染源單位共162家,2011年工業廢水排放量1780.29萬噸,工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1833.97噸,工業氨氮排放量107.11噸,石油類排放量17.78噸。工業固體廢物排放情況。2011年,六盤水境內三岔河流域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687.07萬噸,綜合利用量328.52萬噸,處置量306.42萬噸,貯存量52.13萬噸。城鄉生活污水排放情況。2011年,流域內生活污水排放總量為4695.10萬噸,其中COD 25720.97噸、BOD5 798.46噸、氨氮3143.67噸、TN4327.65噸、TP302.12噸。城鄉生活垃圾排放情況。2011年,境內三岔河流域產生生活垃圾共163301噸,其中鐘山區72620.4噸,水城縣43055.4噸,六枝特區47625.2噸。農用化肥、農用塑料薄膜和農藥使用情況。流域內農村農用化肥(折純)使用量共8062噸、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共144噸、農藥使用量共62噸。畜禽養殖污廢水排放情況。2009年,流域內畜禽養殖廢水、糞便的排放量分別是39312噸、13390噸;COD的排放量達654噸,TN的排放量達74.5噸,TP的排放量達6.5噸。

三、水體水質變化趨勢分析及預測

2015年排放污染物占比情況表

四、污染防治措施及建議

(一)三岔河治理目標

到2015年,流域內企業主要污染物實現排污濃度和總量控制雙達標;城市中心區及沿岸村寨突出的生活污染問題得到有效治理;貫穿市中心城區響水河得到有效治理;三岔河兩岸生態建設工程取得較大進展;境內三岔河各斷面水質達到相應功能區標準要求,三岔河水資源環境得到有效保護。

(二)治理措施

治理流域工業企業。工業污染治理首先取締規劃范圍內無證無照配煤廠和泥煤臨時堆場,按照《六盤水市煤炭洗選行業治理整頓實施方案》取締60萬噸以下洗煤廠;加強環境監管,確保煤礦礦井廢水全面穩定達標。

強化城鄉生活污水處理。一是對已建成的城區生活污水處理廠加強運行管理,確保穩定達標,使污水處理廠運行達到設計處理能力,并完善市污水處理廠、雙水污水處理廠、德塢污水處理廠的污水收集管網。二是在三岔河流域內重點建制鎮新建與其相適應的污水處理廠及配套污水管網;積極探索農村散居村落的生活污水處理方式,分年度實施修建人工濕地項目。

進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妥善處置城鄉生活垃圾,防止生活垃圾直接或間接進入三岔河污染水體。引導流域內畜禽養殖業走生態養殖道路,減少畜禽廢水直接排放。

固體廢物污染治理。固體廢物污染治理重點是對土鋅冶煉廢渣和煤矸石等固體廢物進行整治;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鼓勵企業利用粉煤灰、煤矸石、脫硫石膏、高爐水渣等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作為原料生產建材,變廢為寶。

實施生態建設。流域內河流兩岸的主要鄉鎮因地制宜、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和封山育林等重點生態工程,實施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開展治理石漠化治理工程,保護好地質地貌和植被,防止水土流失,保護土壤生態環境。

五、結論與展望

(一)結論

六盤水市境內三岔河干流及其支流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其中以市中心城區的響水河超標現象最為突出。超標斷面主要污染物為氨氮、總磷、化學需氧量、生化需氧量。預測2015年各項污染物的排放量。提出治理措施:治理流域工業企業、強化城鄉生活污水處理、進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開展固體廢物污染治理、實施生態建設。從組織保障、制度保障、資金保障三個方面提出工作建議。

(二)展望

三岔河普定以上河段是水利樞紐工程的基本水源,目前三岔河部分斷面不能穩定達標,隨著流域人口增長、經濟社會迅速發展,超過了三岔河的承載能力。因此,三岔河的污染防治工作必須得到高度重視,上升到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從多個途徑開展污染防治工作。

參考文獻:

[1]徐祖信. 河流污染治理規劃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

[2]周鑫,王心源.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研究[J].資源與環境,2007.

[3]白妙馨,石蕾,魏敬鋌,劉文民. 內蒙古重點流域污染防治對策研究[J].北方環境,2012.

[4]趙雁冰.廣元市嘉陵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2007.

篇2

【關鍵詞】 大凌河;污染源;COD;控制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608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3361-02

1 大凌河自然概況

大凌河是錦州市第一大河流,發源于凌源縣打鹿溝,流經葫蘆島市的建昌、朝陽市的朝陽縣、北票市和錦州市的義縣和凌海市,于凌海市西八千鄉姜家街南注入渤海遼東灣。全長397km。總流域面積23549km2,錦州境內流域面積2985.9km2,境內河長151.5km,大凌河多年平均徑流量20.18億m3。

2 大凌河水污染現狀評價與分析

從污染源普查結果看,大凌河主要污染物為化學耗氧量,即COD。其排放總量8923.25噸,占流域污染物總量73.29%。

2.1 大凌河水環境COD污染因子現狀評價 對2006――2008年大凌河水環境中COD污染因子進行了監測與評價,見表1。

2.2 大凌河污染趨勢分析 化學耗氧量在2001年――2007年間一直處于超Ⅴ類標準狀態,最近三年達到Ⅴ類標準,該項是大凌河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在這十年間處于明顯的下降趨勢。結果表明大凌河水質近年逐漸變好。

2.3 大凌河污染的原因 我市大凌河流域接納的廢水中,有52.37%的廢水來源于工業源,有41.41%污水來源于生活源有6.22%來源于工業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廢水排放。其中主要污染物COD排放占污染物總量82.56%。

2.3.1 大凌河流域的重點工業污染源主要集中在造紙、啤酒、食品加工、皮革、礦山、鋼鐵等行業。工業污染源超標排放主要原因基本有下面幾點 ①少數企業為了節省成本,污水處理裝置不完全運作,造成偷排[1-2];②環保設施后期建設延期,導致超標排放;③平時管理不嚴密,經常有跑冒滴漏現象發生[3-4];④應急措施不夠完善,出現事故時造成環境污染。

2.3.2 生活污水對大凌河水質的污染也是不容忽視的。

3 進一步改善大凌河水質的建議

在國家節能減排政策的約束下,有效降低了COD的排放量,改善了大凌河的水質[5-6]。通過上述污染分析,為進一步改善大凌河水質,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提出以下建議:

3.1 提倡源頭治理,實現節能減排 加強機制紙及紙板制造業等企業的生產工藝管理,投入環保專項資金,保障水污染治理設施正常運行,保障設施處理效率,從源頭削減污染。

3.2 擴大、加強監督監測管理范圍、力度,對于排放污水超標的企業,更要增加監測頻次,不定期監測,用經濟處罰、媒體曝光等手段,促使超標排放的企業限期治理,增進企業和政府的聯系,實現環境保護意識思想上的統一。

3.3 加強對生活源的控制 大凌河(錦州段)生活污染源主要來源于農村,因為農村沒有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畜禽糞便的處理設施,污水大多隨意排放,嚴重影響農村人居環境,對周圍水環境質量帶來極大威脅,因此必須加大控制力度,鼓勵畜禽糞便資源化,確保養殖廢水達標排放,嚴格控制氮、磷嚴重超標地區的氮肥、磷肥施用量,禁止使用高毒農藥。

通過建立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基地,加大生態示范區和生態農業縣建設力度,防治農業面源污染。畜禽養殖業廢水不得排入敏感水域和有特殊功能的水域,排放去向應符合國家和地方的有關規定。用于直接還田的畜禽糞便,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畜禽糞便還田時,不能超過當地的最大農田負荷量,避免造成面源污染和地下水污染。

3.4 擴大污水處理廠規模,提高污水處理能力,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生產生活污水也將逐年增加,建議建設錦州市城北污水廠,主要處理城北重點企業廢水及生活污水。另外完善污水截流干管工程建設,以確保城市污水得到全面處理,改善大凌河水質。

參考文獻

[1] 段然,曾理,吳滋翰.清水江流域水質污染現狀評價及趨勢分析[J].環保科技,2012,18(3):23-27.

[2] 王鳳珍,鳥鳳蘭.二次供水水質污染原因及對策[J].內蒙古水利,2012,4(140):85-86.

[3] 李賢冠.二次供水衛生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3,30(1):71-72.

[4] 李皖寧,富景輝.城市二次供水設施衛生現狀及監督管理[J].中國衛生監督雜志,2011,18(4):396-398.

篇3

關鍵詞:深圳市;跨界河流;水質改善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ross-border river pollution in Shenzhen City, summarizes the way of "eleven five" during the transboundary river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 targets, and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on Shenzhen City thinking renovation 3 trans-boundary river the next step.

Keywords: Shenzhen city; transboundary river;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

中圖分類號: P342+.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1 基本情況

深圳市位于廣東省南部沿海,毗鄰香港,國土面積約1,953 km2,2012年末常住人口1054.74萬。全市流域面積大于1km2的河流共310條,分屬海灣、東江和珠江口三個水系,其中流域面積大于100km2的僅有5條,分別是深圳河、茅洲河、觀瀾河、龍崗河、坪山河。觀瀾河、龍崗河、坪山河屬東江支流,也是深莞、深惠跨界河流,流域總面積約685平方公里,2010年總產值約2349億元,流域污水總量約120萬噸/日。其中觀瀾河為石馬河上游,在觀瀾企坪進入東莞境內,主河長23公里,境內流域面積約259平方公里;龍崗河是淡水河的上游,境內干流長21公里,流域面積280平方公里;坪山河是淡水河的一級支流,境內干流長16 公里,流域面積145平方公里。

盡管歷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河流污染治理,但河流水質改善工作依然任重而道遠,綜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1)特殊的地理環境。由于深圳河流大多短小,屬雨源性河流,雨季河水陡漲陡落,徑流基本與洪峰一致,河流天然徑流量小,基本無自凈能力,環境容量小。(2)社會經濟發展導致排污量大幅增加。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流域內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規模迅速增大,流域排污量急劇增加。(3)流域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流域污水處理能力不均衡,部分流域污水處理能力相對偏低。另外由于原特區外污水管網缺失,雨污分流不徹底,雨污錯接亂排現象較為嚴重,使得部分污水未經處理排入河道。(4)部分流域違章養殖回潮現象依然存在,垃圾堆放與收集較不規范,面源也是導致河流污染的另一主要原因。

2 深圳市跨界河流水質達標的幾點做法

為實現跨界河流水質達標,為東江水質改善提供保障,深圳市一直高度重視跨界河流綜合整治工作,并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1)高起點規劃。出臺三河水環境綜合整治達標方案,提出“工程減排、結構減排、管理減排”和“水環境承載力提升”等綜合整治措施,為全面系統治污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每年制定流域污染綜合整治年度方案,將達標方案中確定的年度工作分解細化,納入全市治污保潔和黨政干部實績考核平臺推動落實。

(2)加快污水廠網建設。提速污水處理工程建設,加班加點、倒排工期,“十一五”期間流域污水處理能力顯著提高,超過流域污水總量。此外還不斷開展片區內污水廠配套支管網建設,并沿主要干流建成沿河截污箱涵。2008年以來三河流域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26萬噸/天,新建成污水管網655公里,構建了以污水廠、配套干支管網、沿河截污箱涵(干管)為主體的污水收集處理體系,基本實現流域污水全收集、全處理。

(3)開展河流綜合整治,提升環境承載力。完成觀瀾河、龍崗河干流綜合整治工程,實施河道清淤、岸坡綠化恢復和濱河景觀整治,打造“河中有草,水中有魚”的低碳、生態河道。建設橫崗再生水廠、湖人工濕地等項目,對河道實施生態補水,促進河流生態系統逐步恢復,提升環境承載力。

(4)推動流域產業結構優化。主動實施行業禁批、行業限批、企業限批和區域限批,提高產業準入門檻。出臺《關于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通過強制淘汰電鍍、線路板、五金等重污染企業、開展強制性清潔生產、污染企業集中入園等多種方法,推動產業升級。

(5)嚴格執法削減流域污染。采取綜合執法、公開懺悔、媒體曝光、強制環保評估、刑事拘留等嚴管重罰手段打擊違法排污。組織專項執法行動,通過拉網、蹲守、突擊檢查多種方式,結合“白加黑”全天候檢查,始終保持環保高壓態勢。通過創新環境監管方式,開發環境執法系統和企業排污申報系統,不斷提高環境執法效能。同時大力推動規模化養殖場退出,聯合開展插花地違章養殖清理和小流域綜合整治工作,削減流域面源污染。

(6)多管齊下實施節排水管理。深入開展正本清源行動,強化排水許可監管,整治雨污混流及錯接亂排。以國家節水型社會建設示范市獲批為契機,推進節水全過程管理。采用膜處理技術,建成橫崗再生水廠(5萬噸/日),不斷提高再生水利用率。此外還安排水務發展專項資金,推行干流市場化、專業化管養,河道維護管養質量得到明顯提高。

經過整治,與2008年同期相比,2012年龍崗河、坪山河、觀瀾河交接斷面水質綜合污染指數分別下降52.0%、62.7%和25.1%,龍崗河、坪山河實現“水清岸綠”,觀瀾河水質明顯改善,順利通過了省人大跨市河流交接斷面水質達標考核,基本實現了淡水河“五年基本好轉”、石馬河“近期有所突破”的階段性整治目標。

3 幾點思考

目前,龍崗河、坪山河、觀瀾河流域污水處理能力已超過流域污水總量,污水管網骨干系統已全部建成,但是要深化流域污染治理,進一步改善河流水質的難度將會越來越大。首先是“微容量、重負荷”問題突出,因流域內均為雨源型河流,缺乏生態基流,即使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且所有污水處理廠出水均達到一級A標準,交接斷面水質達標也仍有難度。其次是治污工程推進難度大,支流整治涉及建成區,受征地拆遷影響,較難截污和生態化改造,支管網建設存在投資大、周期長、拆遷難的特點,雨污分流涉及千家萬戶的排水管網接駁,隨著流域污水治理的深入,治污工作難度將越來越大。為切實實現跨界河流水質達標,未來需要以更高標準、更高質量推進龍崗河、坪山河、觀瀾河污染整治,著力構建“水資源、水環境、水安全、水文化”的人水和諧治水新格局,積極打造治污治水的“深圳質量”。主要有以下幾點思考和建議:

(1)轉變治水理念。在治河思路上,從單一治污向綜合治理、全面達標、生態治河轉變;在治河目標上,從水污染控制向水環境整體優化轉變,真正營造一個水環境安全、水生態優美、水空間宜人的水生態系統,滿足城市發展和市民對水更高層次的要求;在治河重點上,從體現速度優勢的大規模污水廠建設向體現質量優勢的深度處理和管網清污分流建設轉變,從重建設輕管理向建設管理并重轉變;在治河機制保障上,從以行政為主向進一步建立健全人大、政協監督和社會監督與參與機制轉變。

(2)創新治河措施。龍崗河流域以支流整治為重點,著力開展大康河、同樂河等主要支流綜合整治,全流域改善水環境質量。坪山河流域積極探索污染治理、土地整備、流域開發三位一體的流域治污新路徑,重點推進社區管網建設。觀瀾河流域以支管網建設為重點,進一步提高污水收集能力,充分發揮已建污水廠效益。

(3)實施精細化管理。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產業“騰籠換鳥”,嚴格流域限批,限制污染型、耗水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建設,淘汰重污染和落后產能企業。完善“監測、監督、監察”聯動平臺,加大工業污染源監管力度,嚴厲打擊偷排漏排等環境違法行為,厲行“鐵腕治污”。全面推進流域內排水管網市場化和專業化運營,完善排水監管體系,加強排水設施專業管理。積極實施河道養護專業化和市場化運作,實行管養分離,加大保潔監管力度。

(4)優化治污效果。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堅守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以節水全過程管理為重點,實現節水與技術創新、節水與減排相結合,提高再生水等非傳統水資源利用水平,以節水優化治污效果。

(5)提升水環境承載力。由于深圳市河流容量較小,污水處理廠一級A的出水不足以使其達到水功能區劃要求,未來一方面可按照“試點先行、先點后面,以點帶面,逐步發展”的推廣模式,以流域/片區為基本單位,按照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布局方式與現有/規劃污水處理廠和未來雨洪利用工程統籌建設,增加河道補水來源;另一方面還可考慮研究將未用于供水的小山塘水庫釋放出來,作為河道的生態基流,增加河流水環境容量,不斷提升水環境承載力。

參考文獻:

[1]王國棟, 張宇. 深圳市河流水質改善思路分析[J]. 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3(9):44-46

[2]深圳市水務局. 深圳水務發展“十二五”規劃[R]. 深圳: 深圳市水務局. 2012

[3]北京大學, 深圳市環境科學研究院. 深圳市水環境改善若干關鍵問題及技術對策研究[R]. 深圳: 深圳市環境科學研究院. 2009

[4]環境保護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 深圳市環境科學研究院. 深圳市龍崗河、坪山河、觀瀾河(石馬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達標方案[R]. 廣州:環境保護部華南環境保護研究所. 2009

[5]彭盛華, 尹魁浩, 梁永賢等. 深圳市河流水污染治理與雨洪利用研究[J]. 環境工程技術學報. 2011,1(6):495-504

[6]何晉勇, 溫致平. 深圳市河流水環境問題分析及對策探討[J]. 環境保護. 2009, 416(3B):53-55 [4]

[7]張德浩, 蔣嶺. 深圳特區水環境污染原因與對策[J]. 西南給排水. 2005, 27(2):25-26

[8]劉應明. 深圳市水環境污染的控制與管理[J]. 環境科學動態. 2003(1): 37-38

篇4

水環境安全是國家環境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水環境安全意味著有清潔、充足的水資源可以滿足人類的生存需要,滿足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維系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嚴重的水環境不安全將會引發經濟不安全和社會不穩定。安徽省肥西縣地處安徽中部,瀕臨巢湖,以江淮分水嶺為界,南北兩側分別為長江、淮河兩大水系,縣內分布五條河流,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決定,地表水總體保持穩定,在豐水、枯水季節局部地區地表水質有波動變化。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養殖規模化快速推進,以及農村化肥農藥、除草劑的大量使用,城鄉生活污水、工業污水以及農村面源污染日趨加劇,使水環境保護面臨十分嚴峻的挑戰。為成功化解縣域內水污染風險,肥西縣委、縣政府不斷強化水環境保護工作,確保地表水、飲用水安全,近年來采取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第一、劃定飲用水源保護區,落實責任主體

 

肥西縣政府下發《關于印發肥西縣三河鎮等建制鎮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定方案的通知》。該通知按照《安徽省城鎮生活飲用水源環境保護條例》的規定,制定的7個飲用水源保護區范圍為:在河流取水的,取水點起上游500米至下游200米的水域及其河岸兩側縱深各200米的陸域為一級保護區;從一級保護區上界起上溯3000米的水域及其河岸兩側縱深各200米的陸域為二級保護區;從二級保護區河道上界起上溯5000米的水域及其河岸兩側縱深各200 米內的陸域為準保護區。在湖泊、水庫取水的,以取水點為中心,半徑500米范圍內的水域陸域為一級保護區(水庫壩下除外);一級保護區以外的水域和正常畜水線以上200米內的陸域,以及從流入湖泊、水庫的河流的入口上溯3000米的水域及其河岸兩側縱深各200米內的陸域為二級保護區;從二級保護區河道上界起上溯5000米的水域及其河岸兩側縱深各200米內的陸域為準保護區。2010年以來完成了保護區規定界樁、標志牌設立,制定了配套保護制度與措施,使飲用水保護工作步入規范化、常態化軌道。

 

第二、河道定期開展巡查,及時清除隱患

 

肥西縣政府精心組織,迅速行動,成立了塘西河、派河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水環境集中整治實施《方案》,對桃花鎮、桃花工業園涉及派河流域水環境問題逐一開展整治。主要做法是:1、全面排查,不留死角。對流域劃分網格,縣建設局、環保局,桃花工業園、桃花鎮抽調人員,成立6個排查組,對每段管道,每個窨井蓋、每個小區、每個企業進行地毯式排查,不放過每一個窨井,不漏掉每一個排水口,并明確專人做好排查記錄,寫好排查日志,建立排查檔案。 2、制定措施,全面整改。桃花工業園、桃花鎮對排查復核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制定整改方案,落實整改措施,跟蹤督辦,“辦結一處,驗收一處,銷號一處”,直至發現問題得到全面整改。通過水環境排查整改,肥西縣桃花鎮、桃花工業園轄區涉及派河流域排污單位、小區、企業基本完成污水接管,并進入經開區污水處理廠處理。

 

第三、開展斷面監測巡查,爭取掌握主動

 

肥西縣縣環境監測站每月定期對全縣地表水、飲用水源進行監測,主要監測河、渠富營養化程度,酸堿度等指標,并據此判定水質級別和變化動態,如出現異常,及時查明根源,并采取措施整治解決。有關監測結果均及時定期上報縣政府。縣環保局對自來水廠確保居民用水安全等做了嚴格要求,實行以月調度,監控自來水廠水質質量,確保全縣人民飲上放心安全優質的自來水。

 

第四、實施水污染治理工程,加大治理投入

 

肥西縣在省市范圍率先建成了三河、紫蓬兩座鄉鎮污水處理廠。三河污水處理廠總投資4000多萬元,日處理能力5000噸;紫蓬污水處理廠總投資3000多萬元,日處理能力5000噸;籌建縣城中派污水處理廠,總投資2.5億元,占地面積120畝,日處理能力20萬噸,目前已完成項目選址、概念性規劃、項目建議書、可研等前期工作。同時,2013年按照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15),啟動了10個鄉鎮污水處理廠建設工程,為徹底根治鄉鎮污水污染鄉村環境打下堅實基礎。同時要求企業排水實行雨污分流,外排水達標排放并進入市政雨污管網。加強對畜禽養殖業污染治理,畜禽養殖業基本做到資源綜合利用,污染物處理做到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

 

一手抓發展,一手抓環境。肥西縣在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一直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但是在“強行入軌、超高對接”的發展形勢下,生態環境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存在著不少問題:1、經濟增長速度加快,帶來環境污染的加劇。近年來肥西縣國內生產總值快速增長,水環境質量也隨著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增多而變差。2、產業結構趨于重型化,排放控制壓力大增。根據肥西縣的產業發展規劃,以汽車、家電、機械制造為主的工業發展迅速,產業鏈低端,結構性污染嚴重。3、生活污水管網建設不配套,污水處理設施不足。肥西縣老城區合流制管段較多,新城區污水管道覆蓋率不足,造成污水收集率低。部分縣城污水處理廠沒有預留備用地,遠期難以擴建。現有污水處理廠規模不能滿足生活污水的收集和處理需求。4、農業面源污染嚴重,現代農業和農村工業發展以及農民生活的改善會導致農村面源污染加劇。化肥、農藥的不合理施用,帶來河流水環境污染加重。當前肥西縣正處于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創建全國縣級文明城市的關鍵時期,縣委、縣政府應下大力氣抓生態文明建設,做好水文章,實現肥西縣山青、水秀、城美。

 

1 落實責任制度,確保巢湖水質

 

為進一步健全肥西縣水環境管理的長效機制,切實改善水環境質量,根據《合肥市水環境保護條例》等相關規定,應在全縣范圍內的河流和飲用水源地實行“河長”管理責任制。“河長制”實行屬地管理、轄區負責的工作機制。列入國控、省控的派河、豐樂河以及入湖河流杭埠河(由市級進行考核),河長由縣長擔任,副縣長、環保局長擔任河長助理,流經鄉鎮(園區)的書記、鄉鎮長擔任段長。縣內其他主要河流(干渠),河長由鄉鎮書記擔任、副河長由鄉鎮長、人大主席擔任,村主要負責同志擔任段長。其它與主要河道相關的水庫、飲用水源地責任人由所屬鄉鎮書記擔任。明確職責,實行責任追究。

 

2 實施全面監控,做好水污染治理

 

要不斷加強水污染監督的軟、硬件實施建設,在主要河流斷面設立水質自動監測站,全天候對水質進行監控,采用高科技手段不斷增強保護主動權。全面落實“十三五”規劃項目,完成全縣污水處理廠建設項目,并本著因地制宜、一企一策措施,切實做好城鄉污水處理設施、污水管網建設,確保全縣水環境穩定趨好。同時,突出做好垃圾無害化、資源化處理示范工程。

 

3 規劃養殖區域,消除農業面污染

 

為不斷提高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水平,防止和遏制畜禽養殖污染惡化的趨勢,保障生態環境安全,按照生態縣建設規劃要求,調整優化全縣畜禽養殖業生產布局,確保畜牧業生態環境安全。肥西縣制定了肥西縣畜禽養殖區域劃定方案,即在肥西縣行政轄區內,畜禽養殖區域劃分為禁養區、限養區、可養區三大類。禁養區不得興辦新的養殖項目,已有養殖場限期遷移和關停,限養區不得擴大生產,并按要求搞好綜合環境治理,確保達標排放,可養區可適度發展,養殖三區劃定,為解決養殖污染打下基礎。

 

4 嚴查污染隱患,加大非法排污管控

 

為防止水污染事件發生,縣環保局要加大水環境監察力度,工業企業違法排放廢水,做到防患于未然。尤其對涉水企業、規模養殖業以及城鄉生活污水排放,細致嚴查排污隱患,依法查處打擊違法行為,把問題解決在初始期,確保水環境安全。要不斷健全農村水環境監督管理機制,提高農村

 

水環境管理隊伍的執法能力。目前,我國現行《水污染防治法》僅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分管部門的水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無法實現對大量而分散的村莊的有效管理,因此,農村水環境保護管理應該在現行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及其他分管部門齊抓共管農村水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實行農村水環境保護的垂直管理制度,即在各鄉鎮建立鄉鎮環保所,作為縣環保局的派出單位,其建制為副科級。鄉鎮環保所和原有鄉鎮所屬的水利站、林業站、畜牧站、漁業站等部門相互配合,共同做好農村水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工作。

 

當前,水環境問題的日益復雜化,政府承擔著水環境治理的重大責任,同時也要學會動員全社會力量,加強民主參與,政府與社會組織、民眾共同治理水環境是新形勢下社會治理科學化的必然要求。肥西縣的水環境治理,應借鑒國內外水環境治理的成功經驗,尋找適合自己水環境治理的有效途徑。

篇5

關鍵詞:淮河流域;水環境;協同控污

引言

安徽省淮河流域覆蓋淮南、蚌埠、淮北、阜陽、宿州、亳州、滁州、六安和合肥9個省轄市的47個縣、市、區。由于流域水環境的關聯性和整體性以及區域之間的利益沖突,不利于流域環境的治理,使得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環境保護工作難以達到預期目標。因此,必須創新制度,建立協同控污機制,統籌規劃,合力治污,使整個流域水污染防治協調一致,從而有效遏制和治理淮河水污染。

1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環境現狀及問題

1.1 水環境現狀

從安徽省淮河流域監測斷面的監測結果來看,水質為Ⅱ~Ⅲ類的水體占總量的近一半;水質狀況為輕度污染即水質為Ⅳ類的水體占總量的近三分之一;水質狀況為重度污染即水質為劣Ⅴ類的水體占總量的近六分之一;其余的水體水質狀況為中度污染即Ⅴ類水質。由此可知,輕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水體占總量的一半以上,水體主要污染指標為高錳酸鹽、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學需氧量、總磷和氨氮。

1.2 存在的問題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五個方面。

部分因子超標嚴重。

城鎮生活污染排放不斷增加,污水處理能力不足。

歷史欠賬較多,治理資金匱乏,影響規劃的有效實施。

局部水系污染嚴重,跨界糾紛問題有待解決。

流域農村面源污染問題日益突出且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2 協同控污機制的方法研究

2.1 管理主體協同

在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環境的治理中,政府、企業、公眾三者應該有機聯系起來,明確劃分各自功能,實現三大環境管理主體的協同控污。特別應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明確企業責任主體,鼓勵公眾參與監督,建立流域水環境信息公開平臺和區域環保公眾參與機制,形成政府、企業、公眾等多方聯動的溝通機制,使環保共治從單一的政府行動向多元化、全方位的社會行動方向發展。

2.2 管理政策手段協同

管理政策手段包括命令控制、經濟激勵和宣傳教育。命令控制包括行政手段和法律法規。通過制定更為嚴格的地方或流域污水排放標準和統一、強制性的法律、法規等措施來處理協調控制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環境污染,同時加大行政和刑事處罰力度,形成法律威懾力,真正做到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合。

經濟激勵包括生態補償制度和排污許可證交易制度。通過出臺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環境生態補償管理辦法和全面實行排污許可證交易制度,使企業能在利益的驅動下,積極地進行生產工藝改革、實施清潔生產,增加排污余額。

宣傳教育以宣傳內容、宣傳組織以及宣傳形式為手段,提高公眾對環境的保護意識,使得公眾更好的參與到淮河流域的水環境治理中。

2.3 技術方法協同

由于流域水體的流通性,上游排污往往會對下游水質產生影響。同時由于缺乏有效的區域信息共享機制,不利于流域整體的污染控制。

因此,在治理淮河流域污染時,流域各區域應聯合建立水環境信息系統,實現省流域內水環境信息的共享,協同控制水環境污染;逐步建立區域之間水環境保護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機制,實現各區域環境保護基礎設施的共享和有效利用;建立流域水環境聯合監測體系,提高各區域環境監測水平,提高水質采樣分析方法的科學性和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建立環境預警聯動系統,有效應對流域水污染突發性事件;各區域聯合構建水環境保護聯合執法體制,在流域水污染防治中,加強與周圍區域的聯合監察執法。

2.4 管理部門協同

淮河流域的綜合整治不是單一的環保或者水利工程,涉及到各個行政區域的環保、水利、農業、林業、建設等不同部門的共同管理。流域內各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是確保成效治理淮河流域污染的必要條件。因此,在治理過程中,應建立河流交界斷面水質目標責任制,明確各個行政區政府的具體任務和目標。各區域地方主管部門之間,水利、環保、市政、土地等部門之間需建立起聯合防污控污機制,明確各個部門之間的責任。各個部門之間的信息渠道應保障暢通,實施區域環境與發展的綜合決策,確保區域環保共治的科學性、統一性和有效性。

2.5 水域陸域協同

水體污染問題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人類社會在水域上的活動,二是人類在水體周邊陸域上的活動。對于絕大多數的水域來說,陸域污染物是引起其污染產生的最主要來源。水域環境和陸域環境兩者關系密切,互為依托,互相促進。陸域環境的改善,也將有利于水域環境的改善和保持。因此,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環境的綜合整治必須貫徹水域陸域協同的整體系統指導思想。以陸域污染控制和治理為前提,通過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控制城市面源以及制定政策法規、防治農藥、化肥的污染、加強畜禽養殖業規劃布局、面源污染源普查和建立農村環保基礎設施等措施控制農村面源,實施清潔生產并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物發生量,強化源頭治理,并采用物理、化學或生物技術阻截控制污染物的轉輸,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物外排,在陸域就地治理污染物,可獲得事半功倍之功效。

2.6 總量控制與產業結構優化協同

以總量控制為前提,開展水污染協同控制理論模型研究,建立多源水污染協同控制分配模型,限制各區域內各污染源污染物的排放量及排放濃度,確定區域內各污染源的削減量,使得各區域內各監測斷面水質能夠滿足環境功能區劃要求。通過該模型計算得到的污染物總量分配及現有污染物的削減量,以此為依據合理調整各區域產業結構,提高準入門檻、提高污染物排放標準,不斷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最終實現流域內水環境質量達標的目標。

3 結束語

淮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不僅要在前期治理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加強鞏固治理成果,更亟待的是要積極拓展水污染治理途徑,改變傳統工程治理的單一模式,尋找從管理主體到管理政策和技術方法的多角度控污方法,特別是總量控制與產業結構優化的協同,為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環境治理提供一種新的管理方式,從而切實有效地實現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協同控制,穩步推進淮河流域沿岸城市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金琳.流域水污染防治法律問題研究[D].遼寧大學,2013.

[2]姬鵬程,孫長學.完善流域水污染防治體制機制的建議[J].宏觀經濟研究,2009(7).

[3]石玉敏,王彤,胡成.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實施狀況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0(36).

[4]周勤.樂山市茫溪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初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5.

[5]張遠,張明,王西琴.中國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問題與對策研究[J].環境污染與防治,2007,29(11).

篇6

1 潮白河流域承德段農業非點源污染

海河流域中薊北三河的潮白河流域承德段,是北京市主要地表水水源地―密云水庫的集水流域,該流域是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近年來,該流域水體總氮超標嚴重,4個常規監測斷面(豐寧上游、天橋、營盤、古北口)均超標,其中2012年6月古北口斷面總氮濃度最高,超出《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Ⅱ類標準值的14.9倍,直接影響下游北京市居民飲用水的安全。長期以來,人們把關注的重點都放到了點源污染上,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如嚴禁在潮河流域設置排污口等),但其地表水氮污染問題仍未得到解決,并有加重趨勢,究其原因,流域內農業非點源污染是造成上述結果的主要因素。

農業非點源污染是個非常復雜的問題,涉及環保、水利和農業等多個學科,涵括了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等各個方面。與點源污染相比,農業非點源的污染特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機理的)復雜、(來源的)模糊性、(發生的)隨機性、(時間的)潛伏性、(流失的)分散性、(分布的)差異性等。上述特征造成了污染來源識別難、污染負荷監測難、污染管理難和污染控制難。由于諸多條件限制,目前我們無法明確潮白河流域承德段農業非點源污染負荷總量及對水體的影響程度,還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2 建立潮白河流域承德段農業生態補償機制的必要性

在“生態補償機制”的實踐方面,我國先后啟動實施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具有生態補償性質的重大生態建設工程,總投資達7000多億元,其中用于各種補質的支出為3000多億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積累了一些實踐經驗,但對于農民采取減少施用化肥、農藥、增施有機肥等環境友好和資源節約型生產措施方面卻缺乏相關補償政策,難以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承德市(本次研究流域)地處京津上游,是京津的水源地,通過官廳水庫、密云水庫和引灤工程向京津供水,為保證京津有充足水源而不得不犧牲自己的利益,造成當地生產、生活用水短缺;在農業生態建設方面,做出貢獻的是上游地區、農業地區、經濟落后地區,受益的是下游地區、工業化城市化地區,經濟發達地區;做出貢獻的主要是農業、農村和農民,受益的是整個社會。導致了受益者無償占有生態效益,保護者得不到應有的經濟激勵,不僅使農業生態環境保護面臨很大困難,而且也影響了地區之間以及利益相關者方之間的和諧。因此,調整本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相關各方之間利益關系的環境經濟政策確有必要,這就需要建立農業生態環境補償制度,實行以獎促治,支持農業農村污染治理,調動農民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3 制定和推行潮白河流域承德段農業生態補償機制

農業生態環境補償制度涉及復雜的利益關系,牽扯許多部門,包括補償主體、補償標準、補償方式等多方面。

1)明確補償主體和補償對象。補償主體和補償對象的界定是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基礎。根據“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誰付費”的原則確定補償主體和補償對象,環境和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者要承擔環境外部成本,履行生態環境恢復和賠償責任。對于河流污染,要推行流域界面水質目標考核和生態補償措施。潮白河流域承德段有眾多省級級和地方級的自然保護區和生態功能區,國家是這些“保護區”的受益主體,而“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的功能定位,使得這些地區失去了的發展機會,經濟相對落后,加劇了區域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如果國家承擔其補償責任,就有利于激勵當地政府和民眾加強功能區保護的積極性;

2)合理制定補償標準。對生態服務提供者的補償標準和對受益者的征收標準是生態補償的兩個關鍵指標。確定生態補償標準,既要充分考慮受償方的需求,又要兼顧支付方的意愿,要協調二者之間的關系,達到供需平衡。以下四方面的價值核算是科學制定補償標準的前提:(1)生態保護者的投入和機會成本的損失;(2)生態受益者的獲利,(3)生態破壞的恢復成本;(4)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制定補償標準不能搞“一刀切”,遵循“以產定補”、“似失定補”的原則,分類補償;

3)建立農業生態補償基金。以縣(區)為單位建立農業生態補償基金,由財政部門具體管理,并會同農業和環保等部門,負責基金的籌措和發放。政府補償資金應列入財政預算,確保足額到位,當年土地拍賣收入的一定比例要用來充實農業生態補償基金。社會補償采取自愿捐贈與罰款相結合的辦法。一方面動員民間組織、企業和個人自愿捐款;另一方面由環保部門將環保罰沒收入充實到農業生態補償基金。農業生態補償基金對開展生態農業建設的農民進行生態補貼,申請者必須滿足生態農業補償的條件,如化肥、農藥施用量減少一定百分比或低于限定標準;農產品有害物質殘留達到一定標準;秸稈實現資源化利用;畜禽養殖不使用飼料添加劑;畜禽廢棄物實現資源化利用等。

4 政府配套實施的管理機制

1)重點控制畜禽養殖污染;2)區域合理布局,合理布局畜禽養殖場,劃定禁養區和限養區范圍;3)建立畜禽養殖污染物排放總量消減機制;4)發展生態畜牧業,采用系統工程方法,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統一的畜牧業產業體系;5)發展生態養殖業,鼓勵當地農民發展立體養殖、放歸自然和活菌制劑等多種生態養殖模式;6)糞便資源化利用,實現整個區域內的資源循環平衡;7)加強畜禽養殖業的環保監管和強化社會監督;8)實施農村清潔工程,遵循“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的循環經濟理念,不斷改善農村衛生條件和人居環境;9)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各部門的協同作用,把各類項目資金進行整合,集成放大,形成合力,使之農村非電源污染治理工作取得實效;10)加大資金投入,設立農村清潔示范工程建設專項資金;11)建立物業化服務機制,建立農村廢棄物處理物業管理服務站或物業管理服務機構;12)建立標準化技術規范使農村清潔工程建設逐步走上標準化、規范化的軌道。

5 建議

篇7

關鍵詞:河流污染;生態修復;城市

中圖分類號:X70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6)12010502

1引言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居民數量的不斷增長,城市河流堵塞問題日益嚴重,河流污染不斷加劇。城市河流面臨的根本問題就是生態環境問題。加強城市河道維護和管理,在城市河道修復中積極倡導生態環保理念,選擇生態修復技術來優化河道,對于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生態環保問題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2城市河流污染現狀及成因分析

2.1城市河流污染現狀

長期以來,人們往往重視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忽視了對水資源的保護和水資源的再生利用,大量水資源被浪費和污染。數據表明:有超過25 %的河流和河段因為受到污染而不能滿足最基本的灌溉用水需求,流經城市的河段中78%不適合作為飲用水源。大量工業污染、居民生活污水以及農業污水等充斥于河流,加劇了河流的污染程度。

(1)城市河流生態系統破壞加重。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用水量激增,大量河流生態環境用水被占用,加快了生態環境質量的退化速度。諸如城市河道被分流、被改道等人為改變河流現狀比比皆是。

(2)城市河流自凈能力減弱。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綠地面積減少以及城市不透水面積的增加都極大地降低了城市地下水補給能力,加上城市湖泊濕地的不斷減少,降低了洪水調蓄能力等等,這些因素的存在都導致了城市河流自凈能力降低。

(3)城市河流的污染加劇。隨著城市工業化進程加快,人口猛增,大量污水被排入到河流中,超過了城市河流的凈化能力和承載力,加劇了城市水環境的污染。

(4)生態環境退化。隨著城市河流水質的日益惡化,以及底泥中大量污染物沉淀未能及時有效清除,降低了水體中的溶解氧含量,加快了水生物種的減少速度,河道過度的人工渠化造成了濕地面積減小,間隔了土壤和水體的聯系與物質的交換,最后造成河道與濱河地帶生態環境不斷退化,生態服務功能喪失[1]。

2.2城市河流污染成因分析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5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的城市化率為56.1 %,與世界平均水平基本持平。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城市對水資源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加劇了城市河流污染。就城市河流污染的成因來看,主要有以下幾點。

(1)城市人口的急劇增加,加劇了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城市生活源污水排放是近年我國廢水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據國家環保部統計,2003~2013年,我國廢水排放總量保持較快增長趨勢,符合增長率達到4.22 %,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占廢水排放總量的比重也在不斷提高,2013年全國城市污水排放量達到485.1億t,較2012年度增加了22.4億t,占廢水排放總量的比例達到了69.76 %,較2012年底提高了1.76 %。隨著城市人口的急劇增加,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不斷提升,加劇了城市河流的污染。

(2)工業污水及第三產業污水未能有效處理。我國許多中小型城市雖然建設有污水處理設施,但限于污水處理成本以及財政狀況,大部分污水設施的運行并不穩定,許多城市中的建材、化工、皮革等污染型行業密集分布于城市河道下游,隨著企業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張,加劇了河流污染狀況。

(3)城市河流污水治理規劃和利用認知不足。在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人們往往追求經濟利益和城市發展,城市河流讓位于城市建設現象十分普遍,河道排水被改造為管道排水、填河圍地等加劇了河流面積的急劇減少,導致了河流天然調蓄功能萎縮,破壞了自然河流原有的生態鏈,降低了河流自身凈化功能的發揮。

(4)相關職能機構缺少有效銜接配合。城市河流治理涉及到多個部門管理,造成多部門的職能重疊交叉,反而降低了河流污水的治理效果。例如,從我國河流水資源管理機構來看,一是作為國家環保部排出機構的環保督查中心,二是作為河流管理機構的各流域水利委員會,三是流域水資源保護局[2]。

3城市河流生態修復目標

城市河流生態修復應以生態系統服務為導向,兼顧供給、調蓄功能、恢復河流水系的生態功能以及恢復其重要的承載功能為目標。就修復目標來看主要包括3個層次:①系統目標:即恢復城市河流健康的生態系統,既包括水下系統,也包括河流沿岸帶;②物質循環:即打通氮磷等物質的循環;③能量循環:構建完整的生態鏈。在我國值得提倡的經濟可行的城市河流修復技術路線是充分利用生態系統自我設計、自我組織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實現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功能為目標[3]。

4城市河流污染生態修復對策

4.1生態修復原則

鑒于城市河流污染現狀特點,在開展城市河流污染生態修復時應堅持以下幾個方面。

(1)系統性和整體性原則。要把城市河流的生態修復與城市整個生態系統建設結合起來,注重流域內水網和管網的治理修復工作。

(2)自組織和自修復原則。城市河流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的復雜系統,系統內各個要素之間具有非線性的相互作用,通過循環耦合,生態系統得以維持自組織并發展演化成多樣性,這就要秉持生態系統的自修復和自組織原則,使河流生態系統達到穩定發展。

(3)多樣性原則。河流修復應堅持保留河流形態多樣性與生物群落多樣性原則,如河道蜿蜒、濕地、淺灘等等,要結合水流流速及地形地貌特征,保留河流形態的多樣性,這也是生物群落多樣性的基礎,河流生物種類多樣、生物種群豐富增強了河流生態系統的穩定。

4.2城市河流污染生態修復措施

4.2.1生態空間設計

河流水面設計要與河流后期種植的植物習性結合起來,根據水深、流速等,依次布置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等,河流的水面植物的布置要與充分考慮河流的防洪功能、航運要求,盡量將水面植物布設在河流邊坡腳區域。例如可以種植一些茭白荀、香蒲或蘆葦等等,從而起到保土固堤的效果,在常規水位多種植一些常綠草皮,可以利用其發達的根系,實現護岸保土的效果。在河坡平臺的布設方面,選擇自然式、混合式以及園林式生物群落,可結合當地的灌木、景觀樹木,形成對人類或動物具有高度的親近性陸地生態。

4.2.2生態物種選擇

生態河流污染治理時常常需要選擇布設各種水生、濕地物種,用以修復受污染的河流。在生態物種的選擇時要注意選擇根據河流受污染水體特征,選擇具有較強凈化能力的水生植物,并對河流受污染的水體中的污染物具有較強的承受能力,并選擇一些易栽培和繁殖能力較強的植物物種以及具有較強觀賞價值的物種,此外,還要結合城市區域季節氣候變化特征,盡量選擇多年生品種,做到不同物種之間的相互交錯、層次分明,既滿足季節性變化,又能收到很好的生態效益。

4.2.3生態環境修復技術

河流水體環境修復簡單地說就是通過人們利用物理、化學和生物的方法,使水體恢復到原有生態功能的過程[4]。隨著城市發展的現實需要,河流污染生態修復成為當前水體環境修復研究的熱點和重點,也是城市河流環境修復的主要手段。目前,河流生態修復手段主要有以下幾種。

(1)人工濕地。充分利用礫石、砂石以及生物與微生物的吸附、吸收和生物代謝降解污染物等,實現對水體的凈化,在河流污染生態修復過程中選擇人工濕地技術要在減少河流的調蓄防洪等功能影響的前提下利用河流的自然濕地或人工推土、挖填修建人工濕地,增加水陸過渡帶,以盡量模仿自然模式為濕地生態系統創造基礎條件。

(2)生態浮島。該技術是對河流水環境質量進行修復的一種較為經濟和有效的生態手段,受到空間及水位變化的限制,生態浮島已經逐步成為城市河流水體凈化以及生態修復的主要水上生態循環系統,能夠為河流中的生物創造良好的生息空間,實現景觀改善的綜合效果。

(3)人工增氧。導致河流水體惡化的根本原因是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降低,當河流污染污染物耗氧量過大時,單純依靠大氣復氧難以有效去除水體中的污染物,通過人工增氧來提高水體的環境修復能力。人工增氧可以通過在河道兩岸提水修建水車、跌水、小瀑布等,既可以實現增氧效果,又能增加河流水體的流動性,提高了水中的溶解氧含量。

5結語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河流污染生態修復既要滿足去污效果,也要滿足城市整體發展規劃的現實需要,提升河流生態服務功能和景觀需要,基于生態環保理念的城市河流污染整治和生態修復,對于改善水體環境、恢復河流生態系統,創造和諧自然景觀,利用生物來提高水環境的自我修復,充分發揮河流水體、土壤、生物系統之間的相互影響,實現河流生態系統的重塑和自我修復,使河流在城市化發展中發揮出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先起,李亞敏,李恩寬.等.基于生態的城市河道整治與環境修復方案研究[J].人民黃河,2013,35(2):36~38.

[2]黃海島,李慶梅.城市水污染的現狀及治理建議分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5(4):15.

篇8

關鍵詞:城市水污染;現狀分析;治理建議

中圖分類號:X131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水污染一直是困擾我國環境保護工作人員的主要問題,各級部門也在水污染治理方面不遺余力,希望能真正解決水污染問題。實踐證明,只依靠行政命令來控制和緩解水污染問題是絕對不夠的,要實現水資源的持續利用,提高水體質量,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就需要我們應用新理論和新方法,開展全民、全面的水污染治理計劃。

一、城市水污染概況及其危害

城市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過度膨脹導致我國水資源嚴重緊張,據環保部門調查顯示,我國城鎮每天至少有1 億噸污水在沒有處理的情況下隨意排放。目前,我國90%的城市水域受到了嚴重污染,50%的水源已經不符合飲用水的標準,40%的水源不能飲用。

城市水污染主要有兩個源頭,首先是工業生產中產生的廢水;其次是城市污水排放和處理設施落后,無法滿足現實需求,導致大量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進入水體,造成環境污染。我國各城市中有用的污水處理廠數量甚少,且主要集中在大型城市,這導致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率低,全國的污水處理率僅為20%。城市中排水管道網絡建設落實,開展實行雨、污分流制的排水系統只占全部排水管網的44.5%,大量污水直接流入河流,成為城市主要的水體污染源。在居民住宅區,沒有統一完善的糞便、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很多都是以棟為單位,經化糞池初步處理后直接排入溝渠,然后進入河流湖泊,使水質富營養化,水體喪失自凈功能。

伴隨著水污染的加劇,很多安全事故也不斷涌現。2007 年5 月,太湖藍藻爆發造成江西無錫市數百萬群眾飲水危機;2008 年,南方雪災過后,廣州白云區白沙村的居民飲用受污染水而中毒。一系列的水污染事故都表明,解決水污染依然任重而道遠。

水污染不僅影響工業,農業,還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一方面,城市污水會腐蝕工業設備和器材,影響產品的質量,另一方面還直接危害人體健康,給我國經濟造成較大損失,所以必須引起高度關注。

二、主要污染源及其特點

城市的生活污水主要來源于生活用水和工業發展排放的工業廢水。在生活污水中,洗滌用水和廚房污水占很大部分。而且在城市中,生活區、商業區和辦公區都錯綜復雜,特別是餐飲洗浴行業更是遍布城市的各個角落,這些污水都在沒有經過處理的情況下排入水環境,所以我國城市污水呈現出數量大、范圍廣的特點。每當遇到雨水天氣,特別是特大暴雨或洪水到來之時,大量的污染物被沖進河流,一些有毒物質以及居民的生活垃圾等都會造成地表水的嚴重污染。

三、水污染治理存在的問題

良好的水環境對工業發展和人們生活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在水污染防治方面,雖然我國已經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也取得了較大成就,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問題。

3.1 城市水污染治理技術有待提升

目前,我國很多城市在污水處理技術和污水處理意識方面還不夠強,很多城市甚至還沒有污水處理廠,即使有的在污水處理技術方面也不夠完善,效率和質量都十分低下。而且,不同的城市,污水處理技術也不一樣,在發達城市,他們采用了十分先進的污水處理技術,比如北京和上海等地區,污水處理工藝十分先進,包括AB、改進的A2/O、CAST 以及其他形式的SBR 等,這些地方的污水處理技術甚至比一些發達國家還要領先。而一些相對落后的城市在污水處理技術方面則也表現的十分落后。

3.2 城市水污染治理的政策亟需完善

污水治理必須有相關政策的支持,而政策的制定也必須從我國城市水污染的現狀出發。目前,單一的污水集中處理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不僅會造成成本的大幅度增加,更會使整個處理過程復雜化。集中處理將消耗更多的電力,造成資金的嚴重浪費。而且我國的污水排放標準和水環境質量標準存在嚴重脫節的現象,加上目前的污水收費制度已經不符合社會的發展要求了,所以完善城市水污染治理的相關政策顯得越來越必要。

3.3 城市水污染和安全事故呈現逐年加劇的趨勢

據統計,我國城市買年有200 億立方米的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排放到江河湖海中。如果這些數據加上農村地區的污水排放量,那將是更加龐大的數字。隨著農村地區城中村改造的不斷推進,很多農村逐漸向城市轉變,這就造成城市水污染的不斷加劇。而且,一些大型的工業靠近居民區,工業廢水給人們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水污染事故也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

四、城市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4.1 因地制宜,建立行之有效的污水治理模式

城市污水治理的重要思路就是要做到因地制宜,結合城市發展現狀。所以,針對城市水環境的污染源,需要堅持集中控制和分散治理相結合的原則。對于生活污水就需要集中治理,而要促進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就需要采取分散處理的方式。

4.2 完善制度,促進水污染治理科學規范運行

美國的《水污染法》對水環境和污水排放標準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而我國在制度建設方面也亟需加強。首先,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的法律,制定嚴格的法律法規,對我國水環境加以保護;其次,需要建立水污染懲罰機制,對企業發展過程中造成的水污染制定嚴格的標準,如有違法按照標準進行懲罰;再次,需要完善監督制度,鼓勵廣大市民共同參與到水污染處理工作的監督中去,促進工作的有效推進。

4.3 加強宣傳,提高全民節約用水意識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所以在水污染治理方面,需要采取多種途徑,加大對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通過宣傳教育,提高市民的節水意識,并鼓勵市民積極參與到水污染治理中去。在一些小城市中,各級政府也要注意開源節流,嚴格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促進水資源的良性循環,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

4.4 運用經濟手段,促進水污染治理的市場化

現階段,我國排污收費制度還不是特別成熟,收費過高會引起企業的不滿,收費過低則達不到有效的防治作用。所以,在污水處理收費方面,需要加大改革步伐,不僅要界定污水處理企業成本核算的范圍,而且要形成有效的經營機制。努力做到專款專用,通過有效措施推動城市污水處理的正常運行。在生活污水方面,則需要遵循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并對有關責任人進行合理收費。

4.5 大力開發污水處理技術,完善城市排水系統

傳統的污水處理技術不僅運行復雜,而且成本較大。所以,必須加大科技投入,研發高效低耗的污水處理技術。在污水處理廠建設方面,必須控制數量,提高質量,在節約成本的情況下,盡可能多的提高城市污水的處理效率,并做到有效防治。此外,在城市排水系統方面,市政建設需要采取合流制和分流制相結合的方法,在居民集中區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統,確保城市污水的合理排放。

五、結束語

在積極的宣傳和教育引導下,我國居民對環境保護,節約使用水資源,控制污染方面有了很大進步,而保護城市水環境也得到了社會的認同,因此,只要我們不斷努力,將會看到我國水環境的改善,社會環境的改變。

參考文獻:

[1]馮建春,王金慧,孔蕾.城市水污染現狀及其防治[J].科技信息.2008(35)

[2]王福勝.城市水污染防治淺見[J].工程建設與檔案.2003(02)

[3]楊和平.城市區域水質污染探討[J].西安工業學院學報.2001(04)

篇9

x[摘 要]我國涉重金屬產業多呈流域集中分布,導致重金屬污染防治已成為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短板”。雖然現有法律體系框架已初具規模,但流域重金屬的污染防治仍存在專門性立法空白、專項治理的法律長效機制缺乏和常規執法機制不足等問題,在分析原因的基礎上,亟需我們健全法律體系,完善法律原則和規范法律機制。

[關鍵詞]重金屬污染;流域;法律應對

人類文明發祥于流域,也成就了流域文明。然而不同流域的生產力布局或者經濟發展模式,導致了流域不同的污染特征。就涉重金屬產業而言,國外方面,日本四大公害病中的三大事件與重金屬污染有關,其中發生于流域范圍內就有兩件,即富山縣神通川流域鎘污染事件和新潟縣阿賀野川流域的甲基汞污染事件。國內方面,湖南以傳統產業為代表的各種礦區或資源型城市依湘江而建,導致了湘江流域成為全國重金屬污染的重災區,并爆發了辰溪砷中毒、雙峰鉻污染、瀏陽鎘污染等多起重特大重金屬污染事件;①珠三角、長三角等以高新產業為代表的it產業多呈流域分布,因大量生產印刷線路板的企業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給當地河流、土壤和近海造成了嚴重重金屬污染。②不難看出,涉重金屬產業多呈流域集中分布,加之發展方式粗放、環保歷史欠賬,導致重金屬污染防治已成為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短板”,有關水污染防治的法律研究亟需應對重金屬污染問題。

一、流域重金屬污染的法律監管現狀

雖然國家層面有《水污染防治法》及其實施細則,地方有水污染防治條例,也出臺了《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污水綜合排放標準》等與重金屬污染防治有關的環境標準,這似乎表明流域重金屬污染的法律體系框架已初步建立,但現狀不容樂觀。

(一)專門性立法空白

這集中體現在分散立法、附屬立法,專門性立法空白等方面,導致了流域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難以對癥下藥,現實中諸多問題的解決無法可依。以現有法律尚未明確涉重金屬項目的審批權為例,因流域涉重金屬產業的投資額一般比較大,一些地方領導往往只注重項目的引進和扶持企業生產的發展,而忽視重金屬環境污染的監管及治理,導致污染事故屢次發生,已成為重金屬污染防治的最大軟肋。

(二)專項治理的法律長效機制缺乏

近年來,特別是《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實施方案》等重金屬污染專項治理工作的深入,重金屬汞、鉻、鎘、鉛和類金屬砷的污染物第一次被納入總量控制目標。不難看出,重金屬污染的治理耗資巨大,監管和資金投入將成為前述總量控制目標實現的最大障礙。這種“行政監管+撥款”的治理模式,難以體現法律的長效機制。以我國流域重金屬污染防治史上重大進步的《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實施方案》為例,湖南省設置了以省長為組長的重金屬污染和湘江流域水污染綜合防治委員會,但其調整的時間只有五至十年,調整范圍涉及到湖南省內湘江流域90%的范圍,尚有僅10%的流域范圍因在湖南省轄區之外而鞭長莫及。以淮河流域和太湖流域污染治理的沉重教訓為例,投入巨大的專項執法往往總體收效甚微,這迫使我們探討綜合考慮經濟、社會和環保因素的長效法律設計問題。[1]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環境健康事件高發,并不是由于現在的環境事故大量增加,而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污染及由此帶來的破壞性后果開始顯現;重金屬污染可能需要經過幾年、十幾年甚至是幾十年的積累和遷移轉化才能最終顯現危害后果,當前的問題是30年發展所形成的污染負荷不斷增長和積累的結果,一些因污染導致的疾病到了集中高發時期。[2]所以,流域重金屬污染防治的專項治理如何避免淮河流域和太湖流域的前車之鑒,遵循重金屬污染的客觀規律,其中建立健全法律調整的長效機制乃關鍵所在。

(三)常規執法機制不足

三十多年來,我國已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環境法律體系,但學界對其“無大錯也無大用”頗有微詞,就流域重金屬污染的常規監管而言,主要表現為:

一是溝通協調機制不足。眾所周知,溝通偏重于信息交流,協調則偏重于行為上的同步與和諧。以流域重金屬污染防治密切相關的環境健康為例,按照《國家環境與健康行動計劃》的規定,衛生部、原國家環保總局(現環保部)作為國家環境與健康工作的牽頭部門,雖然聯合制定了《衛生部國家環保總局環境與健康工作協作機制》,但多為原則、抽象的規定,缺乏有效的溝通與協調。其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管理只是在地方各級政府設置臨時機構,這種臨時性的方式也只能是一時的權益之計。③

二是執法手段單一。目前仍以控制——命令型執法方式為主,具有“從上而下”改造公眾的行政色彩,往往忽略行政相對人的積極參與,較少考慮環保經濟的市場因素,容易導致矛盾的激化。雖然有關部門對此有所認識,也采取了一些補救措施,但終因缺乏為公眾、企業等利益相關者提供參與、交流和博弈的機會,而表現為執法與民眾的疏離。

三是損害救濟難。因流域地域廣闊、涉重金屬產業密集,大多情況下甚至連污染的責任主體都難明確。面對重大重金屬環境污染案件時,一般只對污染企業進行關停并轉,而對民眾利益的維護難以考慮周全。就受害者的損害救濟而言,往往因地方保護主義、司法救濟不力、社會化救濟不完善,甚至會導致“企業污染——百姓受害——政府買單”等惡性循環。雖然暫時控制了“事端”、平息了“事態”,但“事未了”。[3]

二、原因分析

從某種意義而言,流域重金屬污染與其他環境污染問題在一定范圍內存在歷史必然性,甚至“合理性”。在工業化道路不可避免和全球化已經普遍延伸的情形下,后發國家要想做到獨立、自主發展而完全不受環境問題困擾幾乎是不可能的。沒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常常以一定程度的環境問題為代價)積累經濟、技術條件,環境法治也無從開展。[4]這種基于“代價經濟”、“代價社會”的發展模式,[5]同樣導致了我國對流域重金屬污染的法律監管起步晚、預防手段相對薄弱、救濟手段明顯不足、且帶有強烈的應急特點,現仍處于初始與探索階段,故缺乏整體應對性。

從宏觀角度分析,“環境上的利益只是國家所應追求利益中的一環”,[6]任何環境思考都應結合國情,顧及社會經濟條件、科學技術水平等基本問題,這也是“我國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還遠未實現‘解耦’、環保壓力仍然存在重大挑戰”的原因。[7]如果我們對此不認識,不及時總結經驗和教訓,穩妥地終結這種過度犧牲國家、社會和公民生存和發展的模式,勢必導致社會利益沖突加劇,我國環境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將難以為繼。

從微觀角度分析,流域重金屬污染問題還是政府、企業、公眾等多方利益相關者間互動與博弈的過程。其中政府充當管制者兼被監督者,企業既是被管制者又是被監督者,公眾等則為監督者。但這些角色扮演需要得到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才能持久。在政府對污染企業的管制中,我國“監管者監管之法”相對完備,問題癥結在于執法不力。而執法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有關部門沒有受到有力的社會監督。而社會監督不力的重要原因在于“監管監管者之法”缺失。[8]所以,公眾等利益相關者不管是對

企業監督,還是對政府監督都面臨法律保障不足的困境,其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難以充分、有效地行使。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我國流域重金屬污染之法律應對不足,其根源還在于監管失靈、企業行為失范和公眾參與失權。

三、建議與對策

(一)健全法律體系的對策

根據重金屬污染防治的法律現狀,立法部門亟需綜合評估現有法律、法規的實施效能,針對當前流域重金屬污染所暴露出來的突出矛盾,集思廣益提出完善經濟與社會、環境與健康等相關法律法規的總體方案,制定重金屬污染防治的行政法規;或者在制定和修改流域管理(保護)條例、水污染防治條例中完善重金屬污染防治的內容,突出保障人體健康的可行性舉措。相對于法律的制定程序而言,行政法規的制定程序相對簡易、周期短,可以通過行政法規來對一些有爭議、欠成熟的監管體制機制、管理基本制度進行嘗試,待積累經驗后再制定法律。與此同時,針對現有環境標準與保障人體健康的目標不匹配、不銜接等特點,地方省級人民政府需要充分利用地方標準制定權,因地制宜建立地方環境標準體系,為地方流域性重金屬污染等環境問題尋求解決辦法。

(二)完善流域重金屬污染的法律原則

首先,采取統一管理。水污染防治應當尊重流域特性、采取統一立法的模式,進一步完善統一的流域綜合控制體制和法律制度,是世界多國的成功經驗,也是我國在經歷了淮河流域、太湖流域污染之痛后應當吸取的教訓。[9]流域重金屬污染控制屬于水污染控制的特殊形式,也需要統一管理。這既是對流域自然屬性的認識與尊重,體現了監管中生態觀念的提升,又能提高監管效率和促進信息充分交流,有利于重金屬污染的流域監管決策效果內部化,使各種監管工具易于合理掌握與調度。

其次,堅持風險預防。在環境損害的不確定性被解決之前,可采取行動能以較小的經濟代價取得較高的環境效益。鑒于流域重金屬污染監管特點,政府、企業應當樹立風險意識,廣泛動員公眾參與,群防群控,從源頭上杜絕安全隱患的發生,從“各炒一盤菜”,走向“共辦一桌席”。此外,風險預防原則還應貫穿于重金屬污染的流域監管全過程,以確保環境污染和破壞能控制在維持生態平衡、保護人體健康、積累社會物質財富以及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限度之內。

第三,解決問題要循序漸進。重金屬污染后幾乎不易降解,要長期解決重金屬污染的健康風險,必須對污染的河流和土地進行治理,而修復被污染土地被證明在任何地方都非常困難。④對此,我們既要持之以恒地開展流域重金屬的防治工作,又要避免出現另一個極端,即提高流域涉重金屬產業的環境準入和市場運行門檻,采用硬著陸的形式徹底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模式,甚至推行零污染排放標準,短期內勢必會造成國內失業問題和政府財政保障產生嚴重的影響,也不利于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和社會的相對和諧、穩定。所以,流域重金屬的防治工作需要循序漸進,切忌急功近利。

(三)規范法律機制的對策

首先,完善政府法律責任追究機制。政府對環境質量負責,既決定了政府的環保義務,又賦予了政府管理、決策、協調和改善環境質量的權力。現實中因一些地方政府履行環保責任不到位,甚至不履行環保責任也是環境質量惡化的根源。建議因地方環境質量不達標或者環境監管部門沒有實際履行自己的職責而造成流域重金屬污染的,可以“暫停該環境監管部門的某項監管職權”,直到環境質量達標為止;因本轄區環境質量不達標,并經“污染轉移”而造成鄰近轄區流域重金屬污染的,應當承擔“賠付補償責任”等。⑤

其次,規范企業經營機制。企業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為社會積累了物質利益財富,但因行為失范也會導致流域重金屬污染。所以,建立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更需要有效規制企業的經營行為。一方面,建議完善企業環境法律責任。例如,企業有未經批準擅自拆除、閑置重金屬污染物處理設備,拒報或者謊報重金屬排放申報事項等違法行為的,應依法加大處罰力度,以提高政府環境監管效率。另一方面,“徒法不足以自行”,還需培育企業的社會責任。這不但需要企業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主動公開重金屬污染物排放情況等環境信息,而且更需要政府、公眾與企業之間結成一種互動與制衡的關系。

再次,完善公眾參與機制。直到本世紀初期,隨著公眾環保意識日益提高,我們才認識到社會團體、行業組織、ngo、npo等多主體參與推動環境政策的重要性。針對公眾參與“失權”的問題癥結,完善公眾參與機制的關鍵在于從實體與程序上進行法律賦權。

最后,完善損害救濟機制。根據環境侵害理論以及流域重金屬污染事件的特點,國家應當建立訴訟機制和非訴訟機制在內的多元化的環境糾紛解決機制,著力解決環境侵權訴訟“立案難”、“執行難”等司法頑癥。鼓勵當事人通過調解、協調或者仲裁等非訴訟途徑解決流域重金屬污染侵害糾紛。此外,政府部門還應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引導和支持非政府力量參與,創建環境責任保險、環境賠償公共基金和環保公積金制度,以滿足建立健全環境侵害社會風險共擔機制的需求。

[注釋]

①參見史衛燕等:《湘江受重金屬污染觸目驚心 錳渣隨時可能入長江》,載《經濟參考報》:2012-08-29。

②參見自然之友等:《2010年it品牌供應鏈重金屬污染調研》,見楊東平主編:《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11)》,第213-21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③參見呂忠梅:《環境健康題難何解》,載《中國改革》,2010(6)。

④參見楊傳敏:《中國重金屬健康風險亟待尋找解決方案》,見楊東平主編:《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11)》,第112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⑤參見吳志紅:《行政公產視野下的政府環境法律責任初論》,載《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9)。

[參考文獻]

[1]常紀文.環境法前沿問題——歷史梳理與發展探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10。轉載于李艷.太湖治污16年功敗垂成關停排污企業收效甚微[n].新京報,2007-6-11.

[2]郄建榮.環境與健康事件頻發震驚社會[a].中國環境發展報告( 2010)[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57.

[3]呂忠梅.環境法學研究的轉身——以環境與健康法律問題調查為例[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7).

[4]鞏固:環境倫理學的法學批判——對中國環境法學研究路徑的思考[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8:265.

[5]常紀文:環境法前沿問題——歷史梳理與發展探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前言。

[6]葉俊榮.環境政策與法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19.

[7]溫宗國.當代中國的環境政策:形成、特點與趨勢[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0:43.

[8]呂忠梅.監管環境監管者:立法缺失及制度構建[m].法商研究,2009(5).

[9]呂忠梅,《水污染的流域控制立法研究》,法商研究,2005(5 ).

篇10

關鍵詞:水污染污水廠市場化 防治措施

廣東省水利廳組織編制了《珠江三角洲地區水利現代化建設規劃綱要》(征求意見稿)。此綱要明確提出了到2020年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全部達標;跨市河流交接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90%;流徑主要城市的河段水質基本達到Ⅴ類,部分河段恢復到Ⅳ類水質,基本恢復水生態和景觀功能;工業廢水達標排放率達到100%;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85%以上,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達到90%以上;80%以上的城區主干河流建設沿江人文景觀,都市親水空間,濱河步行道路等水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體系目標。這是廣東省水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體系的行動指南。要實現上述目標,必須要宏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及“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敢想會干,勇于創新。才能完成此綱要的水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體系的目標。以下是我們在工作中的一些體會:

要全面分析水污染物的來源及組成,科學地確定水污染防治的措施:

1.要根據各水功能區或控制斷面的實測超標污染物,確定各水功能區或控制斷面對應的上游入河超標污染物總量。然后再加密測點,在每一條小河流與水功能區交匯的地點測各小河流超標污通量,并按實測的污通量確定治污工程的規模。在如圖所示的水功能區,假如實測的超標污染物有氨氮、鐵、錳等物質。那么,在各小河流的末端控制斷面1、2、3、4、5等,就相應要實測氨氮、鐵、錳等指標。查清水功能區超標污染物的來源。若斷面1、2的氨氮、鐵、錳都沒有超標,則不用采用措施;若斷面3是氨氮超標,則在此處建生化處理設施;若斷面4、5分別是鐵、錳和氨氮都超標,就應該在4、5斷面處興建相應的水處理設施,去除氨氮、鐵、錳等超標污染物,直至水功能區的水質達標為止。

2.在我國,任何事情都不能忽視農村的影響,水環境污染防治工作也不例外。根據我國首個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的結論:“農業源污染物排放對水環境的影響較大,其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1324.09萬噸,占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的43.7%。農業源也是總氮、總磷排放的主要來源,其排放量分別為270.46萬噸和28.47萬噸,分別占排放量的57.2%和67.4%,要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的水污染問題,必須把農業源污染防治納入環境保護的重要議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農業較發達,特別是三高農業所占的比重大。禽畜及水產養殖業所產生的污染成為某些水功能區的主要污染來源的(如江門市天沙河的棠下河段)。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區水利現代化建設規劃綱要》(征求意見稿)里第6.4.2水污染物總量控制方案中,只以現狀工業、生活污染源排放情況為基礎,而沒有考慮農業面源的污染情況。可能導致入河水污染物總量偏低很多,從而無法完成水污染治理的目標。我方長時間考察了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水污染現狀。雖然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等珠江三角洲發達地區已興建了大量的污水處理廠,號稱工業廢水處理達標率90%以上,生活污水處理率達80%以上。但河流的水質未完遠遠不達標這一實際來分析,這些地區忽視農業源的水污染物治理是最關鍵的因素。另從相關的報道中獲悉,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其水質不達標的主要原因也是農業污染源所致。

3.對居住人口要有較準確的估計。

根據《珠江三角洲地區水利現代化建設規劃綱要》表5-7的預測,珠江三角洲到2020年人口成果為5258.04萬人,(其中廣州1104.23萬人,深圳918.64萬人)筆者認為,從目前有關的居住人口資料中所知,此項數據的誤差較大,且是偏小的誤差較大。因此,可能由于低估了居住人口的數量導致入河排污總量偏差較大。

二、要對現有的污水處理廠全面升級改造

由于珠江三角洲的很多水功能區都存在微容量,重負荷的問題。由于現有的污水廠大部分執行是一級(B)的排放標準,只有少部分執行一級(A)的排放標準。但不管執行是一級(A)還是執行一級(B)的標準,都是劣Ⅴ類地表水的標準。以廣州市的珠江段為例,每天要容納處理后的污水是400多萬噸,就算是執行了一級(A)標準,其出水的氨氮指標也是5mg/L,而Ⅳ類地表水的氨氮指標只有1.5mg/L。珠江的水質若要達到Ⅳ類地表水的標準,就需要1300萬m3/d的天然基流用于稀釋這些污水廠排出的水體。這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區要向北京市學習,大幅提高城鎮污水廠水污染物的排放標準。使升級改造后的城鎮污水處理廠的出水標準高于或等于Ⅳ類地表水的標準。只有這樣,珠江三角洲的水功能區才有達標的希望。

工業排放要嚴管

在確定以每一條小河作為治污單元后,就要查清在小河這個小流域范圍內存在著那些工業污染。若這些工業污染能通過公共污水處理設施進行處理達標排放的,則此類的工業污染物允許納入公共污水處理設施。否則,一定要工廠自行處理水功能區或控制斷面超標部分工業污水并完全達到水功能區的環境總量要求范圍內才允許其排放。

強化水功能區的水質目標責任

在“十二五”以前的水污染防治中,都是以一些興建治污設施或關閉一些污染企業作為水污染防治的主要手段。還沒有從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的高度上來進行水污染防治,其結果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興建了很多的污水處理廠。但水功能區的水質只有稍為改善,離達標的要求相差甚遠。且很多措施是不利于水功能區的達標,如引珠江水作為河涌補水水源,污水廠的出水水質標準低等。因為珠江水的水質本來就不達標,引珠江水作為河涌的補水水源的,就會加大了河涌的污染物總量,使河涌的污染物未經處理就快速流入珠江,造成珠江與河涌的污染交叉感染,珠江水質達標也就難以達成。而污水廠的出水標準低對水功能區的負面作用在前段已有論述。要使水功能區水質達標,就要按環境總量控制入河污染物總量。其最有效的辦法是落實責任,把各地區的超額污染物就地處理,不讓污染物向下級河流傳輸。因此,必須要以小流域作為水污染防治的基本單元,強化小流域內的行政治污責任,各人自掃門前雪,自己范圍內的超額污染物自我處理,這是公平、公正、又好又快地解決水污染問題的辦法。

五、大力推進市場化治污,為民營企業進入水污染防治市場創造條件

縱觀廣東省的水污染現狀,除東莞外,大部分的地區在水污染防治中還是以國有資本壟斷為主,民營資本所占的份額較少。而這是很不利于創新和可持續治污。因為國有資本所做的治污方案都是趨向于求大,不太關心投入產出比。但事實已證明了,大型污水廠無法解決水功能區達標的問題,水污染治理以小流域為基本單元是最有效的措施,而分散的小流域治理水污染的模式不適合于國有資本的運營模式,只有民營資本才能與分散的小流域水污染治理模式相適應。

另外,水污染防治的投入很大,不但有治污設施的工程投入,治污設施建成后的運行費用也很大。如何發掘河流、湖泊和污水廠的增值元素,從開發河流、湖泊和污水廠的增值元素中籌集水污染防治經費,減輕財政壓力及老百姓的負擔,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水污染防治必須要考慮的問題。而這一點民營資本比國有資本的比較優勢更明顯。

簡化水質實時監測指標,加密監測斷面

根據現有的水質監測資料,珠三角水域的超標污染因子之首是氨氮。再有從BOD及氨氮的自然降解過程研究中發現,BOD是先于氨氮降解。因此,只要氨氮達標,BOD也能相應達標。因些,建議有關部門在設立水質自動檢測站時,只需設立氨氮及溶解氧這兩個監測成本較低指標相應的自動檢測裝置。這樣可以既控制到所測的斷面水質是否達標,又能大幅度下降監測的成本。而對于其他的水質指標,還是按現有的途徑進行監測,但政府部門應多采用自來水的監測成果,這樣可以節省大量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