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細胞生物的特征范文
時間:2023-12-15 17:35: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單細胞生物的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多媒體 生物課堂 活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5)02-0212-01
根據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學習不是復制和印入信息,而是調動過去的知識和經驗主動解釋信息的過程。如果學生能夠自主地科學地解釋信息,就是說這個知識學生學會了。幾乎所有的學習都是以經驗為橋梁的。即使是再難的知識,只要能夠以學生已有的經驗為起點,立足于學生當前的生活環境,循循善誘,學生都可以理解和接受。
基于這樣的認識,分析《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體》這節課的教材和學生,感到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體即單細胞生物是肉眼很難看得見的生物。學生已有的知識只是動、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動、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生活經驗一點也沒有,所以這節課整體難度很大。怎么辦呢?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越性。于是,我利用《東師理想初中生物虛擬實驗室軟件v1.0》的生物教學平臺制作了兩個課件《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體》(教師用)和《草履蟲的結構和生活》(學生用)。分別供教師與學生交流用和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用。每班分六組,每組五至六個人共用一臺電腦,由組長控制電腦的使用,進行以探究為核心的多樣化教學活動。
首先,用問題法引導學生回顧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和動物體的結構層次。教師用大屏幕配合學生展示圖文結合的圖解。師問:這些具有多個結構層次的生物都是多細胞生物,有沒有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體呢?生答:有。引入本節課課題《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體》。
然后,讓學生說出收集到的單細胞生物名稱。教師總結提出常見的單細胞生物。同時,播放單細胞視頻,上面浮有常見的單細胞生物名稱。再用熒光筆圈出代表生物――草履蟲。
接下來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由組長組織利用課件觀察草履蟲的結構和生活。教師以一個成員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去,幫助學生完成觀察活動。活動包括模擬實驗觀察草履蟲的外形和運動及觀察草履蟲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動畫草履蟲的結構、消化、伸縮泡、生殖,視頻草履蟲的運動、伸縮泡、生殖。之后,各小組展示學習成果。說出草履蟲的結構和生活,教師用大屏幕配合與學生互動。并適時地用問題引領學生回顧細胞的基本結構和生物的特征后提出問題:“1.你認為草履蟲只有一個細胞嗎?根據是什么?2.草履蟲是生物嗎?根據是什么?”小組討論后回答。學生討論非常熱烈,回答問題特別積極主動,效果顯著。
篇2
一、創設探究情境的方法
1.運用生活現象創設探究情境
生活現象中蘊含豐富的生物探究資源。如在潮濕的夏季,在許多背陰的地方都會有綠茸茸的苔蘚植物,而有污染的工廠附近沒有苔蘚植物的存在。教師可根據這一現象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從中發現一些值得探究的問題。此時探究的問題不是由教師提供的,而是由學生自己發現的。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帶著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探究性學習,探究的欲望會比較強烈,積極性和主動性會大大增強。他們并不滿足于課堂的教學環境,而是主動要求走出教室,把課本作為一種重要的文獻資料,來實地探究苔蘚植物的結構。這樣,學生不僅能了解苔蘚植物的形態結構,而且對其生活環境也會印象深刻。不僅解釋了污染工廠周圍沒有苔蘚植物的原因,還很好地理解了苔蘚植物的結構特點,并在此基礎上初步總結出苔蘚植物的一些基本特征。不僅如此,學生還深刻理解了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再如,學習“根尖結構”前的一周左右,提供這樣一個問題情境:“把大豆種子分別正著和倒著種植在土壤中,其根分別會向哪個方向生長?”許多學生由于沒有生活經驗,想當然地回答“根會分別正著或倒著生長”。此時教師沒有必要去糾正學生的答案,而是組織他們通過實踐探究。這不僅能糾正學生認知上的錯誤,而且會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根的“向地”生長的特性,同時還會為觀察根尖結構準備了充分的素材,可謂是一舉多得。
2.利用詩詞、諺語創設探究情境
例如,在學習“光和水分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時,提供“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一詩句,讓學生推測“一枝紅杏出墻來”的原因。有的學生認為是墻外的空氣好,有的認為是墻外的空間大,有的認為是墻外的光線好,利于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面對這些答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設計實驗來探究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學生經過自己設計實驗,不僅提升了實踐動手能力,而且對植物生長的向光性和向水性有一定的認識,同時對生物適應環境也會有深刻的理解。又如,在學習食物鏈時,引入“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并詢問這是不是一條食物鏈呢?這會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并急切想知道答案。學生帶著這個問題來閱讀課本,探究食物鏈的概念以及特點,從而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欲望。
3.利用科學史來創設探究情境
每一個生物學知識的產生都蘊含一定的探究資源,特別是一些生物學史更是如此。如在學習生物遺傳規律時,首先介紹孟德爾的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這會極大地激發學生探究生物遺傳規律的興趣。當學生獲得一些遺傳規律后,組織學生探究人的性別決定,并要求他們解釋在自然情況下,男女比例為什么接近1∶1。這樣,學生就會有非常濃厚的興趣來探究之。又如,學習微生物時,充分利用弗萊明發現青霉素的過程,來引導學生理解霉菌的一些結構特點和探究過程中要關注一些細節問題的重要性。
4.利用媒體網絡創設探究情境
媒體和網絡為教學增添了豐富多彩的資源,也為課堂探究情境的創設注入了新活力和動力。無論是圖片和視頻,都會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學習《單細胞生物》時,首先播放一段有關微生物的視頻,而后再利用網絡搜集一些單細胞生物的圖片。讓學生針對視頻和圖片,提出有關單細胞生物的一些問題,而后根據問題來獲得有關知識。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動手實踐,還是閱讀課本,一切都是學生主動的,教師在背后指導、激勵,學生的收獲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又如,學習《食物網》時,通過多媒體展示豐富多彩的生態系統圖片,并讓學生根據圖片中的生物寫出其中所含的食物鏈,由于這些食物鏈相互交錯成網狀,學生對食物鏈知識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而且對食物鏈中伴隨著物質和能量流動的理解非常深刻。但也必須看到,盡管多媒體的資源異常豐富,但仍需要進行一定的甄別,絕不能實行簡單的“拿來主義”。否則,就會出現喧賓奪主而影響探究效果。
二、創設探究情境的時機
篇3
關鍵詞 高中生物;興趣教學;生物學
一、聯系生活實際
布魯納曾說過:使學生對一門學科有興趣的最好辦法是勢必使之知道這門學科是值得學習的。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有多樣的生物和多種與生物學知識相關聯的問題,因此,聯系生活實際對于我們生物學科來說變得較為容易。比如,在教授細胞呼吸這節內容時,我事先準備了紅葡萄酒和面包,在學生理解了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兩種呼吸類型以后,讓學生根據剛才學到的知識來解釋這兩種均由酵母菌來發酵的產物。學生們看到老師拿來的葡萄酒和面包興致很高漲,對于我提出的問題也特別感興趣。而學生通過討論,他們利用剛學到的無氧呼吸知識來解釋葡萄酒的制作,又用有氧呼吸知識來解釋面包的制作,我在肯定了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以后,又讓學生探討了在制作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學生也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提出釀酒時要注意密封,制作面包饅頭時要注意通氣。最后我鼓勵他們把這節課的知識與自己母親分享,并提議他們回家跟著母親親身做一次饅頭包子,學生們都十分開心地答應了。像這種貼近學生生活的生物知識在我們的教材中還有很多,通過聯系實際,學生感到自己是生活在真實的生物世界中,這樣就促使學生運用生物知識去解釋生活中的生命現象,將知識外顯化,必然會使生物課堂充滿樂趣。
二、創設真實情境
生物學是直觀性很強的一門學科,直觀教具有實物、標本、模型和掛圖等,直觀手段包括投影、錄像、電影、多媒體等。把這些直觀手段和豐富的信息資源運用于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中,能強烈地吸引學生注意力,使他們處于一種快樂的學習情緒之中,為他們在學習活動中充分發揮智能潛力提供了最佳的情緒背景。比如,在人類遺傳病與伴性遺傳的復習課中,我先通過電子白板呈現一組遺傳病圖片吸引學生注意,引起學生強烈情感體驗,感知遺傳病的危害。接著將我們所處的學校十堰市第二中學創設為“十堰市第二醫院”,并把同學們所處的教室創設為醫院中的遺傳咨詢科室,學生們都是一個個小專家。隨后,我依次呈現兩對來咨詢的夫婦和一位來咨詢的男孩情況,讓學生開出“診單”。通過醫院這個情境的創設,學生的參與欲望特別高,紛紛展示自己開得“診單”,并在這個過程中理解了遺傳方式的判斷及相關概率計算等重點知識,學生興趣也很高漲。
三、幽默課堂語言
課堂教學氣氛是教師和學生集體相互作用所構成的一種心理環境,能夠影響課堂上師生的思想和行為、教學的效果以及學生學習的心態。實踐證明,積極、民主、活潑的課堂氣氛更符合學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征,幽默便是這其中營造良好課堂氛圍的一劑良方。比如,對于細胞減數分裂時期的特點,我總結了四個字“妻離子散”,學生笑得同時,也就記住了減數第一次分裂時,同源染色體發生分離,減數第二次分裂時姐妹染色單體發生分離的特點。再比如,為描述單細胞生物必需保證細胞結構完整才能完成各項生命活動時,我引用流行語“傷不起”來描述單細胞的特點,引的學生哈哈大笑,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們也理解了細胞結構完整對于單細胞生物的重要性。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項身心高度緊張的活動,課堂中出現疲勞是正常現象,如果能在教學過程中適當運用幽默,引起歡樂和愉悅,則能讓學生消除疲勞,讓師生保持快樂的精神狀態完成學習任務。
四、開展實驗探究
篇4
招潮蟹的“勞力士”
在西部非洲、大西洋西部、東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泥質海灘上,生活著一種人們很容易辨識的小蟹——招潮蟹。別看這種蟹的個頭很小,卻生有一只大大的螯(在夜深時看起來就像一個大嘴巴,故它們也被稱為“大嘴蟹”)。除了外形獨特,招潮蟹令人驚訝的還有:它們總是能預知潮汛。每當潮水上漲之前十分鐘,它們就停止覓食,快速返回棲息的洞穴,還機智地用貝殼或石塊等堅硬物質堵住洞口。一當潮水退卻,它們又大搖大擺地爬出洞口四處活動。
千萬不要驚訝,包括招潮蟹在內的海洋中的蝦兵蟹將都身懷“勞力士”,這些無形的“鐘表”的“滴答聲”和海浪拍打的節拍出奇的一致。海浪拍打的節拍在月球和太陽等天體的引力作用下,造成海水的涌動:海水迅猛上漲時,出現;過一段時間,海水自行退去,出現低潮。這種海面上周期性的漲落現象就是潮汐。
招潮蟹怎么知道潮水會在什么時候到來呢?科學研究發現,即使把招潮蟹養在實驗室里,讓它們遠離潮汛的影響,它們的活動規律仍然會保持與潮水同步。雖然遠離了海岸線,無法用肉眼看到或感知到潮水的變化,但每到漲潮時,它們照樣會提前10分鐘迅速地尋找掩體把自己藏起來。每次都是10分鐘,分毫不差。科學家認為,在招潮蟹的體內一定有一個“計時器”,而且是一個十分精確的“計時器”,否則這種現象無法解釋。
包括招潮蟹在內的生活在潮汐帶中的生物,它們之所以能預知潮漲潮落,是基于它們所擁有的24小時一次的節律。這就是它們的“勞力士”。試想,如果沒有“掐表”功能,退潮對這些動物來說就是致命的。為了避免脫水狀況的發生,這些神算手們練就了毫不費力預知潮汛的“超能力”。
鱟的“鬧鐘發條”
科學家認為,許多海洋生物的活動,尤其是生殖活動,都與月亮和太陽運動規律有著相當密切的關系。一種源自遠古的動物——鱟,總是在夏季滿月時分登上北美海岸,然后進行一場自恐龍時代起就未曾改變的“儀式”。
早在泥盆紀(距今4億年前),一種與今天的鱟長相類似的生物就已經出現了,它被認為是鱟的祖先。鱟的甲殼的形狀很像馬蹄,因而也被叫做馬蹄蟹。其實,鱟并不是蟹,鱟與蜘蛛、蝎、扁虱、螨等蛛形綱生物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有著親緣關系。
鱟的顏色從蟹青色到深棕色不等。身體主要由三部分構成:頭部(也稱前體)、腹部(也稱后體),以及被稱為“尾劍”的脊柱狀尾巴。正是由于其尾部的獨特性,鱟被歸于劍尾綱生物。單從外表形狀看,很難區分鱟的性別,但雌性鱟要比雄性大很多。
太陽的引力會影響潮汐。一些大潮每月發生兩次,一次在滿月時,一次在新月時。每隔半個月,月球和太陽的引力會互相抵消,從而形成小潮汐。許多海洋生物的生活規律都受到這一循環的支配,鱟也不例外。鱟的比較典型的特征就是在夏季滿月或新月之夜,準時踏浪而來,它們利用月圓后的大潮,趁著時的大浪集體沖上海灘。成千上萬只鱟就像是事先約好似的同時出現,數量之多,令人瞠目結舌。尤其是在滿月的那天夜晚,鱟的活動最為頻繁。它們會在海灘上挖洞,尋找蟲子、海藻以及一些軟體動物作為食物。那么,鱟發起如此聲勢浩大的“狂歡聚會”,僅僅只是為了品嘗蟲子或者堆沙丘玩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每當春夏季的滿月或新月,在大潮發生的幾個小時之內,成年鱟大量遷徙到沙灘,并在淺水區聚集,這說明它們的行為與農歷和潮汐周期密切相關。原來,它們是利用潮汐上岸產卵。它們的行動與最大的大潮同步,所以總是能將卵產在線。有沙子作為保護,而且遠離海水,因此不用太擔心卵被魚類掠食。雌性鱟在產卵前,會在海灘上挖一個約15厘米深的坑,然后將卵產在里面,雄性鱟則馬上就給卵受精。一窩卵有2000~20000粒。通常,每個雌鱟有多個雄鱟相伴。當潮水快要淹沒沙灘時,鱟的大軍就馬不停蹄地遷回了大海。
一個多月后,黏黏的卵孵化出來。黏糊糊的幼蟲們將經歷一場巨變,這也和月相周期有關,但整個過程主要取決于溫度的高低。在下次大潮汛來臨前,大量的鱟的幼蟲會在沙子里呆上數周。待到潮汛來臨時,它們已經完全長大成形。由于是同時孵化的,大潮會將它們全部都卷進海里。一旦被沖進海里,這些幼鱟便會鉚足了勁兒展開一場瘋狂的、不間斷的游泳比賽。
就這樣,鱟一代接著一代、周而復始地繁衍至今。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鱟的“鬧鐘發條”早在2.3億年前就已經開啟,至今依然活力不減。
多邊膝溝藻的“計時器”
讓科學家難以置信的是,單細胞生物也有自己的“計時器”。可以說,缺乏生物鐘的單細胞生物是無法存活的。藻類如黃棕色硅藻、眼蟲屬(具有植物和動物兩種特征的單細胞生物)、衣滴蟲和多邊膝溝藻具有趨光性晝夜節律(所謂趨光性,是指生物體發出可見光的行為)。多邊膝溝藻的晝夜生理過程更是典型的晝夜節律性生物發光過程。在日本海,科學家觀察到一種非常有趣的現象:在日出前一個小時,生長在幾百米深海中的多邊膝溝藻就會如火箭般浮上水面,形成密密的厚厚的一片,然后進行光合作用。到日落之時,它們又抓緊時間潛回深海。到了夜晚,它們借助熒光素酶發出生物光,以驅趕它們的天敵——撓足亞綱。多邊膝溝藻的這種晝夜節律受光線強弱的影響,在條件有利的情況下,甚至會形成紅潮這一壯觀景象。
最新研究表明,無論有沒有光線來源,多邊膝溝藻在實驗室里同樣會進行相應的垂直升降運動,而且保持同樣的垂直運動節律。這正好說明多邊膝溝藻除了具有趨光性能力,其自身內部也牢牢地被“計時器”所控制。
蟬的生命“鐘擺”
辛辛那提的地下世界里住著一種堪稱時間觀念最強的動物,這些動物在度過整整17年的地下生涯后,才會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爬出地面。17年前,它們在孵化之后就離開了樹,進入地下。自那以后,它們體內的“鐘擺”開始擺動并自動計算度過的年數。這就是生命周期長達17年的“17年蟬”,生活在北美地區的一種蟬。17年蟬也被稱為“周期蟬”,因為它們在北美洲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是同步生長——在同一年的同一時間破蛹而出。它們的生命周期達17年之久,簡直讓人難以置信。其他種類的蟬(全球大約有3000種蟬)都不是同步生長的。
在17年的蟄伏中,蟬的幼蟲生活在地下30厘米或更深的地方,以森林植物根的汁液為食。生活在地下的幼蟲會不斷地往下蠕動以尋求更大的植根。經過漫長的17年幼年期后,蟬蛹會在土壤溫度約7℃時,從地下大約20厘米的地方破蛹而出,然后羽化,實現17年后的首要目標——變成成蟲。多年以來,這樣的蛻變都發生在4月末到5月初的美國南部地區以及5月末到6月初的美國東部地區。
剛出來的蟬會爬到附近的植被上尋找一個舒適的地方完成最后的蛻變。羽化是完美蛻變的關鍵。只需要20分鐘,它們一生中的最后一次蛻皮就完成了。它們依附在樹上,直到身體的顏色完全變暗,外骨骼完全變硬(剛剛完成蛻變的幼蟬是白色的,但會在一個小時內變暗)。至此,它們的“成人禮”算是完成了。只可惜,它們離見上帝的時刻也不遠了。它們的時間只有短短幾分鐘,雌蟬用鋒利的產卵器割開樹皮,將卵產在溝槽中,然后死亡,紛紛落到地上,成為一大片枯竭的尸體。直到17年后,蟬才會再次出現。
試想,當我們開始新的一天生活的時候,數以百萬計的蟬在歡快地舉行著“狂歡集會”。然而,在我們看來只一會兒的功夫,它們的一生就結束了。被生物鐘深深纏繞的“鐘擺”就這樣停止了擺動。
可以肯定的是,幾乎所有的生物都能夠通過被稱為生物鐘的生化機制來保持自身內在的時間。但是,許多生物內部機制的深奧問題,科學家們至今尚未搞清楚。
植物的生物鐘
春夏時節,一種星星點點的小黃花以其貌不揚的姿態花開花謝著,它們遵循著朝九晚五的上下班時間,每天早上9點左右綻放,下午3~5點閉合。最奇特的是,數量眾多的花兒們幾乎同時花開花謝。這就是產自南美洲熱帶地區的“時鐘花”。這種屬于時鐘花科的草本植物有多個品種,它們的花朵常見的有黃色的和白色的。
時鐘花之所以會按時開放,是因為它們擁有自己的生物鐘。有研究表明,時鐘花開花的規律與日照和溫度的變化密切相關。此外,時鐘花的開花時間還受體內一種特殊物質——時鐘酶的控制。這種酶調節著時鐘花的生理機能并控制著開花時間。當太陽升起,氣溫逐漸升高時,酶便活躍起來,促使花朵開放;當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酶的活性便漸漸減弱,花朵也就凋謝了。與時鐘花相類似的還有鵝鳥菜、蛇床花、紫茉莉等。
哺乳動物的“時裝周”
冬季,西伯利亞倉鼠和北極兔開始為自己越冬做“變裝”準備。隨著天氣越發寒冷,它們紛紛脫下深色的外套,換上厚重的白色皮毛。它們一年一度定期舉辦“冬季時裝周”的奧秘何在呢?這依賴于它們大腦中的松果腺細胞——松果體。松果體是位于第三腦室后壁的如松果般大小的分泌器官,一到夜里它就會分泌褪黑激素,用以控制哺乳動物的“變裝”活動。褪黑激素的大量釋放,加上與荷爾蒙的相互作用,導致了這些動物的“外套”顏色的變化。冬季,隨著黑夜越來越長,白天越來越短,褪黑激素的酶類活性增強,褪黑激素分泌量相應增多,再加上光刺激減弱等外部環境的變化,這些都在提醒動物們:得為冬季做好偽裝了。科學家發現,西伯利亞倉鼠和北極兔的松果腺細胞具有記憶明暗規律的功能。其中,光線是關鍵條件,光線可以改變松果腺細胞膜內外的電位,進而產生一系列化學反應。
昆蟲的“計時器”
生活在我們身邊的蜜蜂之類的昆蟲也有它們自己的“計時器”,只不過它們的“計時器”要和有個性的植物配合才起作用。很多植物會控制植物花瓣的運動,在特定的日子里花朵相繼開放,在特定的鐘點合成香料和花蜜。而蟲媒如小蜜蜂等會恰在此時到訪。蜜蜂怎么知道花兒在什么時候會開放?它們怎么不在花閉合之后才出動?神奇之處就在于它們的生物鐘能“牢記”不同的開花時段,并能準確地將采蜜時間安排在開花時段。
蜜蜂和鳥一樣會利用太陽進行導航,它們的時間感不僅能矯正由太陽方位變化帶來的誤差,還能憑借超強的記憶力在特殊時段采集到花蜜。植物的開花時間各有不同,許多花一過授粉時間便閉合,而蜜蜂敏銳的時間感讓它們的行動與植物開花緊密相關。
鳥類的“鐘表”對許多鳥類來說,也有一只“鐘表”負責支配它們的行為(包括季節行為和飛行行為)。毛腳燕每年春天從非洲飛到東南亞、印度或尼泊爾,依靠的就是體內的一年敲一次的生物鐘。有趣的是,有些鳥兒如雀鷹, 會在每年的同一天下蛋,它們把握時間的準確度著實讓人難以置信,堪比人類發明的各種同步裝置。
篇5
(2)眼睛眼睛出現之前,生命更加溫順、馴服,地球是游弋在海洋中的行動遲緩的軟體蠕蟲的天下。在距今5.43億年前左右,一種名為萊氏蟲的三葉蟲身上長出了地球生物的第一只眼睛。此前的一些生物體有感光細胞。但眼睛不僅要感知光線,還需要有一個能聚焦光線形成圖像的晶狀體。一旦有了晶狀體,生物的視覺效果就從1%驟然上升到100%。
(3)大腦大腦往往被視作生物進化帶來的最高成就,賜予人類語言、智力和意識等終極特征。大腦首次向生物體提供了一種應對環境變化的能力。尋找食物向來是早期水生生物的頭等大事,大腦則幫助它們解決了這一問題――它可以辨別食物是否有毒。科學家發現,即使是頭腦簡單的昆蟲,在記憶的幫助下,也可對環境的變化作出迅速反應。人腦更為復雜的功能,如社交、決策和同情,似乎都是從控制食物攝取等基本功能進化而來。
(4)語言語言可能是決定人類進化方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事實上,擁有大腦的動物很多,但只有人類產生了語言。科學家指出,人類祖先如何具備語言能力或許是科學上最難以解答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講,語言的誕生是生物進化的最后一個程序。因為語言使人類脫離了純生物性。人類不需要基因變異就可以適應環境了。
(5)光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講,光合作用改變了整個地球的面貌,改變了地球大氣層,將地球置于一個免遭致命輻射的保護屏障里。要是沒有光合作用,大氣層可能沒有氧氣,地球上就沒有植物和動物。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為復雜生命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6)性對于絕大多數物種來說,有性繁殖是它們生存的唯一辦法,也是地球上諸多生物奇跡背后的動力。性甚至是讓生命繁衍生息的重要原因:放棄性的物種最終幾乎都走向滅絕。不過,盡管性如此重要,生物學家仍在其進化問題上爭論不休。另外,同一物種是怎樣劃分成不同性別的,至今仍是個謎。
(7)死亡死亡是一種進化手段,是個體為集體進步付出的犧牲。這一點在多種程序性細胞死亡或細胞凋亡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程序性細胞死亡是在所有多細胞機體上發現的自毀機制。我們每只手之所以有五個手指,是因為每個手指之間相連的部分在母體中死亡了。每次感染痊愈后,大量的白血球必須自殺以維持血液成分的平衡。不過,從自然選擇的角度看,沒有理由因為某個生物體存在的時間長就令它滅亡,“老死”仍然是一個無法解釋的問題。
(8)寄生在常人看來,寄生一詞的含義比盜竊、欺騙好不了多少。然而,寄生生物和宿主之間曠日持久的斗爭卻是生物進化的最強大的驅動力之一。從病毒、絳蟲到小鳥,寄生生物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生物體之一,充分利用了所有已知生物的優點。一方面,寄生生物會影響宿主的活動;另一方面,宿主的活動也影響寄生生物的進化。
篇6
“不知道。”我平淡地說,“當然,從長遠來說,世界上所有的種族、民族,乃至于國家,都是要消亡的……”
“那是將來。”尼爾打斷了我的話,“也許是一萬年以后的事,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要保護文化的多樣性。”
“文化的多樣性?”我反問了一句,“這又是你創造的新名詞?”
“不!”尼爾大聲說,“這是我的觀點!正如生物的多樣性,對生物的進化和繁衍是非常重要的,人的多樣性,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一樣,文化的多樣性,對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試想,如果地球上只有一種生物,地球會是什么樣子?如果所有的人都是一樣的,人類社會會是什么樣子?同樣,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種文化,人類文明又會是什么樣子?”說完,他瞪大了眼睛,仿佛在等待我的回答。
為了緩和氣氛,我故意開玩笑說:“很簡單啊!地球上只有一種生物,那就是最原始的生物。在生物進化的初期,地球上只有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地球上只有一種人類,那就是最原始的人類。人類進化的初期,是不分什么人種的。同樣,文化萌芽的初期,也只有單一的文化,也就是最原始的文化。”
“是呀!”尼爾正色道,“生物多樣性,是30多億年漫長進化的結果。正因為有了如此繁多的生物物種,才有今天豐富多彩、繁花似錦的生命世界。人類的多樣性,是經過幾百萬年進化和發展的結果。正因為有了不同的種族,不同的民族,互相競爭,互相學習,既有友好交往,也有征戰殺戮,人類社會才得以發展。文化也是如此,正因為有了不同的文化,互相碰撞,互相滲透,互相切磋,互相激勵,才創造出今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以,保護文化的多樣性,與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和保護人類的多樣性一樣,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完全同意你的觀點!”我扶著他坐到沙發上,怕他太激動,故意潑涼水說,“但是,正如保護生物多樣性和保護人類多樣性一樣,要保護文化的多樣性,也是非常困難的。”
“我知道。”尼爾喝了一口茶,又恢復了先前的神態,平靜地說,“由于人類的貪得無厭,對植物濫砍濫伐,對動物濫捕濫殺,地球上每天都有物種在消失。由于交通和通訊越來越便利,不同種族和不同民族之間的交往和通婚也就越來越容易,混血的后代越來越多,種族和民族的差異和隔閡也就越來越淡化。與此同時,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和也在加速。首先受到沖擊的,是那些人數較少,比較邊遠和滯后的文化。”
“確實如此!”我連連點頭,深有感觸,“愛斯基摩人經常舉行一些全村人的大聚會,逢年過節就更加熱鬧。當我仔細觀察他們的頭發和面孔的時候,驚奇地發現,許多人都帶有明顯的混血兒的特征。那些文化層次比較高或者長得相對比較漂亮的婦女,都喜歡嫁給白人或從外地來的其他族裔。實際上,現在要想找到一個純種的愛斯基摩人,已經非常困難了。在過去的100多年里,西方的探險家、傳教士相繼進入北極,不僅改變了愛斯基摩人的生活和觀念,也混雜了他們的基因。愛斯基摩人以及他們獨特的文化,正在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
篇7
1 教材分析及設計思路
“水中的藻類植物”是蘇科版七年級下冊第十章第二節的內容。這部分內容看似簡單,卻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尤為重要。一方面,它是繼第一節“水中的動物”之后對水中生物的繼續研究;另一方面藻類植物特征的學習又為下一章“地面上的植物”作了很好的鋪墊。
教材從生活在海洋中的藻類――海帶和紫菜出發,并通過水綿的觀察實驗概述出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最后以舉例的方式概述藻類植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此部分內容較少,但學生對于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理解起來比較抽象,因此設計了以下活動來促進學生學習:
① 加入了對幾種藻類標本以及實物的觀察,更直觀地展示出藻類植物特征。
② 在觀察水綿實驗中加入了對水綿永久裝片的觀察和另一種藻類剛毛藻的比較觀察、對水綿染色后細胞核的觀察以及水綿模型的制作。
③ 學生演繹“藻類植物大聚會”的小品。
2 教學目標
2.1 知識目標
綜合觀察比較幾種常見的藻類植物概述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通過觀察實驗和模型制作,說明水綿細胞的結構特點;結合生活實際和小品活動,概述藻類植物與人類的關系。
2.2 能力目標
熟練觀察技能,嘗試完成“觀察水綿”“制作水綿模型”的活動,在活動中提高觀察、實驗動手能力。
2.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一系列學生活動,培養觀察、實驗、建構模型、探求知識的精神和合作精神;通過小品“藻類植物大聚會”關注藻類植物的生存狀況,形成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3 教學重難點
3.1 教學重點
概述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
3.2 教學難點
進行“觀察水綿”的活動,闡述水綿的結構特點。
4 教學準備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布置學生課前預習。教師準備紫菜、海帶、石花菜、羊棲菜4種海藻;準備“觀察水綿”實驗的材料用具;準備制作水綿細胞模型的材料用具;編好小品“藻類植物大聚會”的臺詞。
5 教學過程
5.1 情境創設引入
學生觀察衣藻的模型,觀看衣藻的相關視頻。教師引導學生回憶之前學過的衣藻的生活環境和結構特征,闡述衣藻就屬于水中的一種藻類植物,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本節內容的強烈欲望,從而引出課題――水中的藻類植物。同時教師提出問題:藻類植物都像衣藻那樣微小嗎?藻類植物有根、莖、葉等器官嗎?藻類植物的生活環境都和衣藻一樣嗎?藻類植物含有葉綠素嗎?能進行光合作用嗎?(通過觀察細胞結構闡明)藻類植物對人類有益處嗎?越多越好嗎?
5.2 概述藻類植物
學生活動一:觀察各種藻類植物的標本,以及課前準備好的海帶、紫菜、羊棲菜、石花菜幾種藻類植物。結合書本P55和海帶的相關視頻,學生思考:藻類植物都像衣藻那樣微小嗎?藻類植物含有葉綠素嗎?能進行光合作用嗎?藻類植物有根、莖、葉等器官嗎?藻類植物的生活環境都和衣藻一樣嗎?這樣概述藻類植物主要特征。
教師活動:邊設問邊引導學生補充海藻的概念,簡單介紹褐藻、紅藻、綠藻的分類。簡單闡述制作藻類植物的幾個部分切片。與學生共同總結藻類植物主要特征:大部分藻類植物含葉綠素和其他輔助色素,能進行光合作用;藻類植物沒有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藻類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其中衣藻、小球藻是生活在淡水中的單細胞藻類,海帶和紫菜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多細胞藻類。
活動意圖:讓學生直接觀察各種藻類及標本更直觀,結合視頻和教師闡述更具體,師生能達成共識,初步了解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
教師提出問題:下面要登場的是今天的主角――水綿,水綿是單細胞還是多細胞的藻類?水綿生活在哪里?我們以前接觸過水綿嗎?還記得恩吉爾曼的實驗嗎?水綿的形態結構尤其是其中的葉綠體真的長得像恩吉爾曼觀察到的那樣嗎?
設計意圖:通過一系列問題及對證明光合作用場所實驗的回顧,使學生初步了解水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地過渡出下一部分內容。
5.3 觀察水綿
學生活動二:通過圖片了解水綿的生活環境,觀察水綿,思考:水綿的顏色和形狀如何?用手觸摸水綿,有什么感覺?水綿是單細胞生物還是多細胞生物?水綿每個細胞形態、結構如何?水綿有沒有葉綠體,什么形狀,怎樣排列?水綿有根、莖、葉等器官嗎?
5.3.1 熟悉顯微鏡的使用,觀察水綿的永久裝片
學生回顧顯微鏡的使用步驟。教師強調對光的注意事項及先用低倍鏡觀察再用高倍鏡觀察的原則。學生觀察水綿永久裝片。
設計意圖:對水綿永久裝片的觀察為接下來分辨水綿作好鋪墊。
5.3.2 學生制作臨時裝片
學生完成活動單上制作藻類臨時裝片的方法步驟。活動單部分示意:
取 取一片潔凈的___________
滴 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__________。
夾 用鑷子夾__________藻類,放在水滴中,并分開展平。
蓋 蓋上__________。
兩個學生一組,分別從1號、2號燒杯中取藻類制作成臨時裝片,觀察后判斷1號燒杯中的是水綿,2號燒杯中的是另一種藻類(剛毛藻)(圖1、圖2)。
教師活動:教師指導學生進行顯微鏡的操作,同時選取一些學生制做的臨時裝片并通過數碼顯微鏡呈現,引導全班學生討論。學生最終找出水綿,判斷1號燒杯中是水綿的依據是其細胞有典型結構特點:綠色、帶形、螺旋狀的葉綠體。
設計意圖:通過水綿與另一種藻類細胞結構的觀察、比較,既直觀看到了水綿細胞的葉綠體結構特點,又剖析了難點,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印象更加深刻。
5.4.3 觀察水綿的細胞核
學生用碘液染色,進一步觀察水綿的細胞結構――細胞核。
設計意圖:這樣既深入了解了水綿細胞的其他結構,又剖析了難點。
5.4.4 水綿細胞的結構
學生說出水綿細胞各部分的結構名稱,完成活動單(見圖3)。
教師活動:教師指導學生說出水綿細胞各部分結構。
設計意圖:以學生為主體,師生共同剖析難點。
5.4.5 實驗總結
學生討論交流完成活動單。活動單部分如下所示:
水綿是一種__________色呈絲狀的淡水藻類植物,用手觸摸有黏滑的感覺。
水綿是__________(單/多)細胞藻類,每條水綿由許多結構相同的長筒狀細胞連接而成。水綿__________(有/沒有)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
水綿細胞中有__________狀的葉綠體,能進行__________制造有機物。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一一填寫,并板書總結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
設計意圖:講練結合,既是“觀察水綿”這一活動的總結,也是本節的一個總結。這樣既剖析了難點,又突出了重點。
5.5 制作水綿細胞模型
學生活動三:利用教師課前準備好:塑料盒、保鮮膜、綠紙條、白色小球、剪刀等材料,兩個學生一組,各顯身手,制作水綿細胞模型。
教師活動:將學生做好的模型實物投影展示,師生共同交流,強調水綿葉綠體的典型結構。對做的又快又好的一組同學進行獎勵。
設計意圖:所謂在學中做,在做中學,通過模型制作這個拓展活動,既剖析了難點,又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同時對學生的獎勵也是為引出下面的內容做好鋪墊。
5.6 藻類植物與人類的關系
學生活動三:學生代表表演小品“藻類植物大聚會”。原創臺詞如下:
藻類植物大聚會
紫菜:大家好,我是紫菜。今天是我的生日,家里來了很多的親戚,可熱鬧了!
海帶:我是海帶,祝你生日快樂!水綿讓我帶了禮物給你。
紫菜:水綿為什么自己不來?
海帶:他雖然是我們的親戚,但他在淡水中,來不了。
紫菜:哦,我怎么忘了。還想讓他給我清熱解毒來著。對了,那小球藻和衣藻也來不了了哦,他們含的蛋白質可多了。
海帶:沒關系,有我啊,我的作用大著呢。我可以食用,還含有豐富的碘,可以預防“地方性甲狀腺腫大”。
紫菜:什么是“地方性甲狀腺腫大”?
馬尾藻:我知道我知道,就是“大脖子病”。我是馬尾藻,我和海帶都屬于褐藻家族,我們的作用可大了,可以從我們身上提取褐藻膠和甘露醇制藥、工業用、造紙用等。我還能做飼料和肥料,用處說一夜都說不完啊!
石花菜:我來了,我來了。馬尾藻,你就別嗦了,我是石花菜。紫菜,祝你生日快樂!猜猜我給你帶了什么禮物?
紫菜:你也是我的親戚嗎?
石花菜:氣死我了,你連我都不認識了,我和你可都是紅藻家族的呀,我們都可以食用,味道可鮮美了!
紫菜:哦,想起來了,你肯定也和我們一樣都沒有根、莖、葉。
石花菜:是啊,是啊。我身上還能提取瓊脂用來做果凍呢。猜出來我給你帶的是什么禮物了吧。
紫菜:肯定是果凍吧。
石花菜:答對了。
海帶:紫菜,我看大家都來的差不多了,要不我們就開始生日宴會吧。
紫菜:好的。讓我們一起來盡情享受陽光,發揮我們最大的功效――光合作用制造氧氣吧。
大家一起說:好啊,好啊,最好再把這里的水質改善改善。
馬尾藻:我看大家聚一聚就趕緊散了吧,去給魚類做餌料,不然我們這么多藻類一直聚在一快可不得了。石花菜,你說是吧?
石花菜:是啊,我們太多,繁殖的太快對人類可就沒那么多好處了,對了,人們管那叫“赤潮”還是“水華”來著?
紫菜:是“水華”。
海帶:是“赤潮”。
紫菜:“水華”。
海帶:“赤潮”。
紫菜:“水華”。
海帶:“赤潮”……
教師活動:組織學生表演。引導學生總結藻類植物與人類的關系,簡單講解“赤潮”與“水華”的區別。安排學生課后查閱有關資料,了解引發海洋“赤潮”或湖泊“水華”的原因及治理辦法,為下節課的交流與探討做準備。
設計意圖:用小品活動代替簡單枯燥的呈現,使課堂氣氛相對活躍,同時既很好地道出藻類與人類的關系,又強調了藻類的一些主要特征,是一個總結性的收尾。
5.7 板書設計(略)
篇8
我們的事業就是學習再學習,努力積累更多的知識,因為有了知識,社會就會有長足的進步,人類的未來幸福就在于此。學好每一門學科就是對未來道路的鋪墊。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梳理歸納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上冊生物復習提綱第一部分
1、目前己知的動物大約有150萬種,這些動物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脊椎動物,它們的體內有脊柱;
另一類是無脊椎動物,它們的體內沒有脊柱。
2、生物的多樣性:1、種類的多樣性;
2、生活環境的多樣性;3、運動方式的多樣性。
3、魚之所以能在水里生活,兩個特點是至關重要的:(1)能靠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御敵害;
(2)能在水中呼吸。
4、魚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結構:流線形(梭子形)身體;
身體表面分泌粘液。
5、魚在游泳時,靠軀干部有尾部的左右擺動產生前進的動力,靠背鰭、胸鰭、腹鰭、臀鰭來保持平衡,靠尾鰭保持前進的方向。
6、在難以直接拿研究對象做實驗時,有時用模型來做實驗,即模仿實驗對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實驗,這樣的實驗叫做模擬實驗。
7、各種鰭在運動中起到輔助協調的作用。
8、鰓是魚的呼吸器官。
9、鰓中含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因此鰓是鮮紅色的。
10、鰓絲又多又細,是為了擴大與水接觸的面積,有利于充分進行氣體交換。
鰓不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氧,魚離開水后,鰓絲相互覆蓋,減小了與空氣接觸面積,不能從空氣中得到足夠的氧氣,因此缺氧而死。
11、魚鰓對水中呼吸至關重要的特點:鰓絲鮮紅,含豐富毛細血管;
鰓絲又多又細。
12、水從魚口流入,從鰓蓋后緣流出。
13、流出魚鰓的水中,氧氣減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14、氣體交換:水中O2——鰓絲的毛細血管中,鰓絲中Co2—水中
15、魚的主要特征:體表常常有鱗,用鰓呼吸,通過尾部的擺動和鰭的協調作用游泳。
16、有口無,食物從口進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殘渣仍由口排出體外,這些動物稱為腔腸動物。
17、身體柔軟靠貝殼來保護身體的動物,稱為軟體動物。
18、體表長有質地較硬的甲的動物,叫做甲殼動物。
甲殼動物用鰓呼吸。
19、腔腸動物、軟體動物、甲殼動物都是無脊椎動物。
20、水中各種生物都是水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之間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形成緊密而復雜的聯系,同時又都受水域環境的影響,其種類的變化和數量的消長都會影響到人類的生活。
21、與水域環境相比,陸地環境要復雜得多。
(1)比較干燥;(2)晝夜溫差大;(3)缺少水中的浮力;(4)有氣態的氧;(5)陸地環境復雜多變。
22、陸地生活的動物對環境的適應: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結構;
2、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軀體和運動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躍、奔跑、攀援等多種運動方式,以便覓食和避敵;3、一般具有能在空氣中呼吸的、位于身體內部的各種呼吸器官,比如氣管和肺;4、普遍具有發達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能夠對多變的環境及時做出反應。
23、環節動物不是軟體動物,環節動物是無脊椎動物。
24、身體由許多彼此相似的環狀體節構成的動物稱為環節動物。
25、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質的濕潤的土壤中,因為蚯蚓是冷血動物,溫度變化不大,適合蚯蚓生活。
第二部分
26、身體分節可以使蚯蚓的軀體運動靈活。
27、蚯蚓靠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剛毛的支撐和固定運動。
28、蚯蚓沒有專門的呼吸系統,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終保持濕潤的體壁來完成。
蚯蚓的體壁密布毛細血管,空氣中的氧氣先溶解在體表黏液里,然后滲進體壁,再進入體壁的毛細血管中。體內的二氧化碳也經體壁的毛細血管由體表排出。
29、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體溫,只能生活在溫度變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層。
30、恒溫動物比不恒溫動物較高等,更能適應環境,有利于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
31、兔的體溫恒定,不僅靠體表的毛,還需發達的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共同協調。
32、兔的后肢較長,前肢較短,后肢肌肉發達,適于跳躍。
33、門齒——切斷食物犬齒——撕裂食物臼齒——磨碎食物
34、兔的心臟和肺的結構及部位與人體的相似,這說明了人與兔的分類很接近,同屬哺乳動。
35、食性:植食性(如兔)、肉食性(如狼)、雜食性(如人)
36、盲腸主要用于消化纖維,草食性動物盲腸發達。
37、兔的牙齒分化為門齒和臼齒,門齒適于切斷植物纖維,臼齒適于磨碎食物。
兔的消化道上有發達的盲腸,這些都是與它們吃植物的生活習性相適應的。
38、兔有發達的大腦及遍布全身的神經,有發達的四肢,使它們能夠靈敏地感知外界環境的變化,迅速作出相應的反應。
39、哺乳動物是等的動物,是脊椎動物,種類很多,地球上大約有4000多種,除極個別種類外,都具有體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征(其他特征:心臟四腔,用肺呼吸,體溫恒定,屬恒溫動物,牙齒有門齒、犬齒、臼齒的分化)
40、世界上的鳥有9000多種。
41、鳥的外形呈流線形,減少飛行時空氣的阻力。
42、鳥的羽毛分正羽和絨羽(有保暖作用),正羽有羽軸,翼呈扇形,可增大與空氣接觸的面積,便于扇動空氣而飛行。
43、鳥的胸肌發達,附于龍骨突,利于扇動空氣而飛行。
44、鳥的骨骼中空,輕而堅固,胸骨突出,有龍骨突的結構,便于發達的胸肌附于胸骨(龍骨突),減輕重量,利行。
45、鳥類消化特點:1、食量大,消化能力強,滿足飛行時能量的消化;
2、糞便不貯存,減輕體重,利行;3、直腸短,排便頻繁。
46、鳥的心臟發達,工作能力強,血液輸送氧氣的能力強,有利行。
47、鳥的身體里有發達的氣囊(不是呼吸器官),輔助肺進行呼吸,滿足飛行時氧氣的需要。
48、鳥的全身都是為飛行而設計。
49、恒溫動物:哺乳動物、鳥類。
第三部分
50、鳥類的體表被覆羽毛,前肢變成翼,具有迅速飛翔的能力,身體內有氣囊輔助肺呼吸,體溫高而恒定。
51、昆蟲是種類最多的一類動物,已知的種類超過100萬種(占動物種類的4/5),昆蟲有三對足,能爬行;
有的昆蟲的足特化成跳躍足,能跳躍;大多數昆蟲都有翅,能飛行。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惟一會飛的動物。
52、昆蟲的翅與鳥翼結構不同,但就適行來看都有這些共同點:都有利行的扇形結構,這些結構的運行都是由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引起的,都可以在空氣中產生向上的升力和前進的動力,相對身體來說,都有輕、面積大的特點,利于扇動空氣而飛行。
53、翅對昆蟲生活和分布的重要意義:有利于取食,逃避敵害,擴大活動和分布范圍,有利于尋偶,尋找適宜的產卵場所。
55、昆蟲在分類上屬于節肢動物,節肢動物除昆蟲外,還有蜘蛛、蜈蚣、蝦、蟹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身體由很多體節構成;體表有外骨骼;足和觸角分節。
56、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經過變態發育,此后營水陸兩棲生活,用肺呼吸,同時用皮膚輔助呼吸,這樣的動物叫做兩棲動物。
57、動物的行為依賴于一定的身體結構。
58、哺乳動物的運動系統是由骨骼和肌肉(骨、骨骼肌(運動肌肉)、骨與骨之間的連接(如關節))組成的。
59、運動系統由骨、骨骼肌和骨連接(如關節)組成。
60、人有206塊骨顱骨、胸骨、肋骨(不能活動)
軀干骨(半活動)
四肢骨(能活動)能活動的骨連結(關節)
61、人有26塊脊椎骨(半活動骨連結)
62、關節結構:關節頭、關節囊、關節腔(有滑液,使關節活動靈活)、關節窩、關節軟骨(緩沖作用)。
63、關節在運動中起支點作用,是骨繞著轉動的點。
64、人體主要的關節:上肢:肩關節;下肢:髖關節肘關節膝關節腕關節踝關節指關節趾關節
65、所有脊椎動物都有關節。
66、運動時,肘關節、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容易受傷。
67、如何在運動中保護關節:一、運動前做好充分的準備運動;
二、運動強度應適當;三、佩戴護腕和護膝。
68、骨骼肌(是器官)中間較粗的部分叫肌腹,兩端較細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
69、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縮的特性。
70、為什么骨骼肌能牽動骨:當骨骼肌受神經傳來的刺激收縮時,就會牽動骨繞關節活動,于是軀體就會產生運動。
第四部分
71、與骨相連的肌肉總是由兩組肌肉相互配合活動的。
72、人全身有六百多塊骨骼肌,雙臂自然下垂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都舒張。
73、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
伸肘時,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舒張。
74、當然,運動并不是僅靠運動系統來完成的,它需要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它需要能量的供應,因此還需要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系統的配合。
75、一句話概括骨、關節、肌肉在運動中的作用:骨骼肌收縮,牽動骨繞著關節活動,于是軀體就產生運動。
76、有很多行為是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二者結合的結果,如鳥的遷徙。
77、先天性行為是動物生存的最基本條件,學習行為使動物更能適應多變的環境,更好地生存。
78、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越能適應復雜環境。
同樣,環境越復雜,要學習的行為越多。
79、先天性行為有很大局限性,如果一種生物只有先天性行為而沒有學習行為,就會被自然淘汰。
80、對一個人來說,技能的訓練和知識的學習是與大腦的發育階段相適應的,一旦錯過學習的關鍵時期就很難彌補。
81、社會行為的特征:1、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
2、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3、有的群體中還形成等級。
82、群體中根據個體大小、力量強弱、健康狀況和兇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級制度。
83、“首領”優先享有食物和配偶,優先選擇筑巢場地,其他成員會對它做出表示順從的姿態,對它的攻擊不敢還擊,也負責指揮整個社群的行動。
84、動物的動作、聲音和氣味等都可以起傳遞信息的作用。
85、社會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靠群體的力量往往更易獲得食物和戰勝天敵的侵襲,能有效保證物種的繁衍,使群體更好地適應環境,維持個體和種族的生活。
86、在自然界,生物之間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人有人言,獸有獸語)。
正是由于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間的聯系錯綜復雜,“牽一發而動全身”,生物與環境才成為統一的整體。
87、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
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在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現象就叫生態平衡。
88、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中起著重要作用;
2、動物可以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3、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4、生物防治。
89、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來防治病蟲害。
除以蟲治蟲外,還有以鳥治蟲、以菌治蟲等。92、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90、現在科學家正在研究利用生物(如動物)做“生產車間”,生產人類所需的某些物質,這就是生物反應器。
第五部分
91、生物反應器的好處:可以節省建設廠房和購買儀器設備的費用,可以減少復雜的生產程序和環境污染。
92、科學家通過對生物的認真觀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來發明創造各種儀器設備,這就是仿生。
93、一個細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見的集合體稱為菌落。
94、細菌的菌落比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細菌菌落大幾倍到幾十倍。
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絨毛狀,絮狀或蜘蛛網狀,有時還能呈現紅、褐、綠、黑等不同的顏色。
95、從菌落的形態、大小和顏色,可以大致區分細菌和真菌,以及它們的不同種類。
96、菌落常用來作為菌種鑒定的重要依據。
97、培養細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①配制含有營養物質的營養基。
②培養基進行高溫滅菌冷卻。③將少量細菌或真菌放在培養基上(此過程叫接種)。④培養皿放在保持恒定溫度的培養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內溫暖的地方)進行培養。
98、細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廣泛分布的生物。
99、細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條件。
如需要水分、適宜的溫度、一定的生存空間,還有有機物。
100、經過嚴格高溫霉菌的環境不可能有細菌和真菌。
101、乳酸菌只有在無氧的條件下才能把有機物分解成乳酸。
102、所有的細菌都是單細胞生物。
103、有些細菌互相連接成團或長鏈,但每個細菌也是獨立的生活的。
第六部分
104、營養方式分為自養和異養,細菌和真菌的營養方式都為異養,異養又分為腐生和寄生。
110、酵母菌為單細胞真菌。霉菌、食用菌、大型真菌為多細胞真菌。
105、真菌的細胞中都沒有葉綠體,進行孢子生殖。
106、酵母菌為出芽生殖。
107、青霉:孢子青綠色,排列呈掃帚狀。
營養方式為異養。
108、曲霉:孢子有多種顏色,排列呈放射狀。
營養方式為異養。
109、引起食物發霉的真菌為霉菌。
110、比較真菌與細菌
相同點:細胞中沒有葉綠體,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異養)。
篇9
關鍵詞:活動課;實踐;發展;自主性
現代課程論認為,學科課程中的理論知識只有在與社會實踐的結合中,才能得到鞏固和強化。生物學科作為一門自然學科,更強調學生動手操作與學科理論課程相結合。
1993年2月13日〈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頒布,〈綱要〉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自此以后,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成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主題。為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祖國各地把課程改革的重點轉向“活動課程”的設計。1997年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是新課程方案的核心。其中很重要一個特點就是構建了以學科課程為主、活動類課程為輔的課程結構,由單一的學科課程改為“學科加活動”的整體優化結構。
一、充分利用有效資源,開展廣泛的學生活動
由于受過去傳統教學的影響,許多教師的教學,大多都是以教師講授為主,缺少學生發現知識,解決知識的過程。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發揮,能力得不到鍛煉。即使部分教師在課上設計了一些學生活動,但都僅僅是為了應付檢查而走的形勢而已。而真正注重學生的參與,加強學生活動,是需要教師在平時就注重在課堂中開展的。而活動的內容也是可以豐富多樣的。比如: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組織學生觀看具有生物教學、生物知識的電影、電視以及生物知識的短片等。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觀看而獲得的感想結合所學的生物知識進行有效學習。這樣不僅起到了教育的目的,而且還有利于引導學生實現情感的升華和能力的鍛煉。此外,還可以開展內容豐富的演講比賽、辯論賽、常規知識問答等。這些活動學生都比較樂于參與,而且易于接受。在開展這些活動的過程中,學生需要自己尋找、搜集相關知識用以解決在活動中需要面對的問題,這樣他們的主動性就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且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生物課的興趣也就大為提高了。
二、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提高,多媒體教學已經普及到各個學校,所以作為高中化學教師就應該充分運用好這一資源。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提高高中生物課的實效性。如利用多媒體播放與課程相關的視頻資料,不僅可以烘托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還有利于學生更好的掌握落實知識點。如在講《光合作用》時,視頻播放一小段有關原始地球的錄像,然后就人類生存而言,讓學生比較原始地球和現在地球氣體成分中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作為導入,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吸引了,聽課明顯認真了許多。接下來,視頻展示:植物生長的一生。問題:植物為什么長大?所需營養物質來自哪里?展開教學。講到普利斯特利實驗的時候,充分利用Flas演示實驗過程,引導思考:幾組實驗的現象是什么?有無植物的兩組實驗裝置起什么作用?該實驗裝置中玻璃罩有什么作用?小組分析討論,得出結論:植物可以更新空氣。
三、聯系實際,深化教學
高中生物課的一個重要特點即為較強的實時性,學習生物課,除了掌握相關知識點,樹立一定的價值觀外,還應該學會時刻參與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并會用所學知識理解,分析生物事件,樹立自己一定的評判標準和原則。而對高中生而言,教師主要做的就是應該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一些活動方案,并將這些活動方案適當的聯系相關生物知識,開設部分專題活動,強化知識的同時,加強學生在活動中運用知識的能力。
另外,教師還可以運用身邊的資源,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組織學生進行探討相關知識,幫助其端正自己的行為,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如講解《細胞的衰老和凋亡》時,教師可以這樣教學: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的完善等,人的壽命在延長,老年人的比例上升。那如何能延緩衰老,保持身體健康顯得尤其重要。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來探討這問題。老年人的體內有幼嫩的細胞,年輕人的體內也有衰老的細胞。得出結論:個體衰老和細胞衰老的關系,單細胞生物的衰老=細胞的衰老,多細胞生物的衰老≠細胞的衰老,細胞時刻都在更新。
篇10
有效生物實驗教學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通過實驗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探究能力。因此,生物教師應與時俱進,相應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需要進行轉變。現用教材在實驗教學中存在實驗與當地季節不符,實驗材料難以準備,有些實驗時空跨度大,有些實驗效果不理想等問題,同時在生物實驗活動中,學生雖積極性高,好奇參與意識強,但也存在好動愛玩、自控力差,喜歡動手而懶于動腦等缺點,實驗課容易出現無序、低效等問題。那么生物實驗如何實現有效,達到統籌優化呢?結合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功能,優化實驗過程,做到省時高效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認為:教育在本質上是“經驗的不斷改造和改組”。例如在做“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實驗時,從“學生設計方案到唾液提取,水浴等待,最后結果分析”,整整需要一節課的時間,那么其他消化器官功能教學還另需一課時。筆者在做此實驗時,充分利用課下發揮小組間合作的功能,小組明確分工,設計實驗方案,具體到用幾支試管,幾組對照,每組對照需要的材料和條件;組長在教師的指導下提前收集好唾液,教師提前準備好熱水。等到上課時,學生就按照實驗設計直接進行實驗探究操作;在水浴10分鐘等待中,組長談怎樣提取唾液(某些組員可以練習),同組學生預測實驗結果;水浴后對結果進行分析評價。此實驗在課上僅用了15分鐘。小組合作使每個學生都有分工,做到人人有事干,個個有收獲,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和創造熱情,而且增強了學生學習的合作精神,都能分享到實驗成功的快樂,達到省時有效。又如在“探究煙草(酒精)對水蚤心率的影響”時,也是由學生設計方案,提前配置好溶液的濃度,繪制好統計表格。上課時,各小組分工探究不同濃度溶液對水蚤心率的影響。
讓學生參與實驗的準備、實驗課的管理、實驗計劃的制定,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實驗過程的了解、實驗作用的理解,使學生變要我做實驗為我要做實驗。同時還必須讓每個學生親自去做每一個實驗,確保每個學生都動手。強調探究實驗的目的并不在于獲得全班學生的統一結果,而重在使學生真正參與到探究過程中去,讓學生懂得科學的探究方法,合作創新意識得到發揮,體驗到課堂主人的快樂,教師會因為學生的出色表現而體驗到有效實驗教學的快樂。
2 充分利用當季資源,創造性使用教材,達到有效
實驗
七年級課本安排的順序是先探究多細胞生物,再探究單細胞生物。而在學生學生完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并練習了制作玻片標本后,筆者把進入冬季才能學習的“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草履蟲”提了上來,因此時河水中的草履蟲還有跡可循,這樣既鞏固了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又不失教材結構完整。
又如在八年級剛開學時,筆者就指導學生探究制酸奶的方法和過程,因當時氣溫還很高,無需再創設溫度條件。筆者以和學生平等的身份親自參與實驗,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并且在師生關系平等、信任的基礎上,讓學生勇于展示自己的才華,勇于實踐。在品嘗自己制的酸奶時,拉近了師生關系,提升了學生的自信心。而且由于親自做過,對以后進入冬季才探究的細菌和真菌的培養過程,已有了通俗的理解。
只要教師敢于探索,充分利用當季資源,創造性使用教材,大膽地進行實驗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教材的弊端,達到有效實驗。
3 對實驗裝置進行改裝,選用經濟的實驗用具,做
到省材有效
例如在探究種子萌發產生二氧化碳時,書中的裝置較為復雜,對于密閉性有時控制不嚴,而且耗時較長,幾個班的教學要同時準備好幾套這樣的裝置。學校沒有此實驗裝置,教師還要自行準備器材安裝。因此,筆者采用飲料瓶裝萌發的種子,瓶口蒙薄塑料,用橡皮筋固定好達到瓶內密封。瓶蓋上穿插可彎曲的飲料管備用,期中飲料管的長端朝向蓋外,管的短端朝蓋內(見圖1)。一般室溫20分鐘后,把飲料管的長端先放入裝有石灰水的試管中,再用短的一端刺破瓶口薄塑料,同時瓶蓋正好蓋住瓶口,防止瓶內氣體泄漏,輕輕擠壓塑料瓶,讓學生觀察石灰水的變化,(實驗現象非常明顯)并討論產生以上現象的原因。
此實驗裝置簡便,操作簡單,可學生自己組裝操作,變教師演示實驗為學生實驗。實驗教學就是要鼓勵學生多動手動腦,既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培養他們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這樣做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實驗探究,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既省時省料,又強化了實驗效果。
4 利用多媒體課件再現微觀世
界,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
多媒體作為現代教學輔助手段,在實驗課上也發揮著重要功能。有些實驗,往往受實驗儀器的限制,總有一部分學生無法看清整個實驗過程,適時適量地應用多媒體手段輔助生物課堂教學,通過眼、耳、口、手、腦同時并用,優化了學生的視聽效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觀察、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和諧的發展,綜合素質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例如,以前在觀察小魚尾鰭的血液流動時,雖然提前準備好小鯽魚,課上學生操作了很長時間,也很難找到紅細胞單行通過的血管,我于是放棄學生操作,而是選擇多媒體視頻課件展現紅細胞單行通過的血管——毛細血管。通過觀察很快找到靜脈、動脈,并能分辨特征加以形象記憶,效果佳。當然選擇什么樣的魚來探究此實驗,還需進一步對比選擇。
總之,針對實際,對實驗統籌優化,定能實現有效實驗,以便充分發揮實驗的教學功能,從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挖掘教師的潛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和策略去提高實驗教學的效率和教學質量,把學生培養成適合時代的人才。
精品范文
10單細胞生物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