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質能行業研究范文

時間:2023-12-14 17:40: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物質能行業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生物質能行業研究

篇1

關鍵詞:互聯網+;智能制造;傳統產業;服務化

一、智能制造的內涵

智能制造是以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為導向,融合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運用數據挖掘出客戶需求信息并貫穿于供應鏈中各個生產環節,包括生產、設計、產品庫存、客戶需求、物流配送、客戶關系管理等關鍵環節,使用先進自動化機械設備及制造系統進行柔性化生產,形成一個多維度的智能制造系統。通過智能制造提高核心競爭力,革新舊有的勞動密集型模式,把傳統制造業打造成高附加值并提供生產服務化的高科技企業。智能制造的內涵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有機融合

智能制造集中體現在“智”。隨著互聯網+APP技術的興起,“智”更多在于通過最新的信息通信技術拉進與終端消費者的距離,通過海量的數據采集并利用大數據挖掘客戶的有效信息獲知客戶的需求,融合先進制造技術在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的各個環節,在互聯網+時代形成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有機融合。

2.智能工廠為載體,全面深度互聯

智能工廠是實現傳統制造業智能制造的重要載體。而智能制造系統則是智能工廠的核心環節。在生產過程中實現智能化調度,有效執行生產和按需生產,按訂單投產零庫存是智能制造中最關鍵的制造節點和生產管理節點。以數據互聯互通為特征的智能生產系統為導向,圍繞產品全生命周期,通過打造可視化、智能化的工廠,實現生產過程如每個生產單元、工藝設計、智能設備的投放和使用、知識工人的運用、執行系統、物流自動化配送等系統進行實時管理和優化。

3.以客戶端到生產端信息數據流為核心驅動

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使得客戶能在網上直接下單,C+M模式和O2O模式已成為現實。傳統制造企業通過對網上生成的大批量訂單進行智能分析,可以實現對個性化定制中的同類項需求合并。智能制造的驅動要素主要在于數據,當產品可以變成數據時,每一個生產工序能用一組數據進行串聯,即可實現以互聯網進行數據交換實現全程生產協同完成整個制造流程。簡言之,智能制造環節是以客戶端、生產端的信息源為核心驅動,使客戶需求變成協同化制造的生產單元,實現大規模化的生產定制,從而實現從生產向服務、由用戶直接驅動的制造方式。

4.以互聯網驅動的新型產業制造模式

通過互聯網+智能化技術、數字化、智能化3D打印技術、先進生產裝備、機器人的應用,傳統制造業中的流水線生產可升級為個性定制化的大規模生產,在設計、供應、制造和服務各環節實現端到端無縫協作的智能工業生態系統,生產型制造企業逐步轉變為以提供服務為主的高科技制造企業。

二、傳統生產型產業智能制造發展的現狀

1.傳統制造業附加值低,產銷結構不合理

我國傳統制造業大而不強,土地資源環境約束、產品附加值低、產銷不對路導致庫存積壓、產業結構不合理、競爭力不強、創新能力弱等問題制約著制造業的發展。

2.先進制造機械零部件依賴進口,替換成本高

智能制造的生產更新換代需要機器人的投入使用,需要提升生產效率。而先進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賴于進口,一些中小企業由于訂單小、資金周轉慢等原因,大面積把工人替換成機器人也不現實。

3.智能軟件系統發展滯后,自主研發程度低

《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積極發展智能制造和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提升網絡化協同制造水平,加速制造業服務化轉型等一系列“互聯網+”協同制造行動。傳統的生產線操作遠遠不能滿足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的要求,特別是落后的生產軟件系統無法生成一系列自動指令來指揮機器人操作。數控機床、機器人、行業內的生產工序的操作系統大多靠國外軟件公司。國內智能制造裝備生產企業的軟件技術非常滯后,如CAD、ERP、MES、傳感器等基礎操作系統,僅有部分大型企業能根據自身產品的特點自主研發生產操作系統,融入客戶個性化需求進行柔性化生產。

4.各行業內自動化生產基礎差異導致智能化升級難度大

由于原有行業內的生產自動化、數字化基礎差異,各行各業的智能制造升級路徑存在較大差異。傳統的生產制造主要企業生產什么,市場就會提供什么產品。但隨著互聯網+制造業工業融合的發展,企業可以通過分析客戶的訂單,掌控最新的市場需求,實現對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的監控。而部分企業數據集成和綜合利用能力低,無法利用海量的源數據提取有效的客戶需求信息,從而無法轉化成生產數據和精準的經營決策。

三、智能制造的價值創造優勢

當前,我國已進入消費者個性化需求時代。而產業鏈兩端高附加值低、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價格戰、勞動力成本上升、小批量多批次的定制化生產需求制約著中國制造業的發展。通過智能制造轉型升級,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應用、云計算等現代通信技術,結合生產制造資源進行敏捷化柔性化生產,基本可以實現個性化定制、制造業服務化、資源高效利用,以及互聯網與工業跨界融合。

1.提升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在客戶端,互聯網融與制造工業的融合使得來自全球或全國各地的訂單數據

能夠零時差、零失誤傳遞至生產企業內部;企業從網絡云端獲取訂單數據,依照客戶個性化需求進行定制生產,企業所有員工直接面對客戶,避免了盲目生產,生產效率大幅度提升。在生產端,通過機器人的投入使用把工人從純手動操作釋放出來。生a過程采用全程數據驅動,把各項生產工序轉變為系統指令,實現人機一體化,大大縮減研發、設計、管理人員,提高了企業資源的使用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2.滿足個性化需求,實現需求驅動

通過互聯網技術,采用C+M的商業模式可以使消費者與生產者深度融合,滿足顧客個性化私人定制的需求。以需求驅動為契機,企業生產效率更高,服務更為精準化。訂臺集合而來的數據,基本可以體現消費者的個性化設計需求。數據驅動和智能生產制造能有效化解個性化定制與大規模生產之間的難題,從而形成面向客戶的極有競爭力的優勢,把傳統的制造企業變成高附加值以服務客戶為主的網絡科技企業。

3.實現了零庫存,引導消費時代

通過智能制造,推進工業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在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銷售服務的綜合應用,發展生產過程智能化,提升企業智能化水平,可以實現零庫存。個性化定制采用全程數據驅動,先付款后定制,避免了企業產銷不對路的市場供給方式,原輔料和產品均能實現“零庫存”,解決了庫存長期積壓企業資金周轉慢的頑疾。

四、啟示:傳統制造業服務化轉型升級的解決方案

根據Andy Neely對全球13000家制造業上市公司研究的結果,發達國家制造業服務化的水平明顯高于正處在工業化進程中的國家。美國制造與服務融合型的企業占制造企業總數的58%,而中國制造業的服務化進程相對落后,具備服務型制造能力的企業進展所有企業的2.2%。通過“互聯網+智能制造”,傳統的制造業對生產加工、產品研發、銷售模式、盈利模式、物流系統重新再造,建立高效合理的業務流程和模式,實現生產和管理的智能化。

1.革新產業業態與定制化運營模式

從“互聯網+智能制造”的視角出發,樹立協同創新的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商業思維,將產品設計研發、線上線下聯動銷售、生產制造流程、物流配送、售后服務等過程進行高度整合,重塑價值鏈延長產品的全生命周期,逐步有序現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創客和眾包設計,從而增強產業鏈整體競爭力。

2.打造智能車間、數字化工廠

通過打造智能車間和數字化工廠,讓制造資源、生產過程、現場運行、物料管控、質量管控數字化,可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和工人的積極性。此時,通過機器換人,把人從傳統的工序中剝離出來,由傳統的“人指揮機器”轉變為“人根據信息指令完成生產工序的調度”,解決工業化進程中人類腦力勞動自動化效率低的難題,同時可有效應對人力成本上升帶來的中低端產業轉移至毗鄰的發展中國家的挑戰。

3.制造業智能服務化的戰略及實現路徑

(1)注重客戶需求,實施個性化定制

通過移動互聯網+電商渠道模式,積極探索客戶需要,鼓勵客戶參與產品研發過程、消費體驗,讓制造企業從價值鏈低端逐漸延伸到價值鏈高端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價值共創,提高服務化產出,進而提升服務化水平。在產品銷售管理方面,通過線上線下渠道、微信公眾號、網絡商城、天貓淘寶、移動電商、跨境電商等渠道,來拓寬客戶需求的層面。同時,鼓勵自動化生產基礎強、有一定影響力的制造企業率先實現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形成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中心,從而帶動薄弱的中小微企業逐步升級為以服務提供商為主的制造企業。

(2)打造全生產服務生態鏈

以消費者為核心,重構產品個性化研發、柔性化生產、大規模定制的智能制造體系,通過云計算、云存儲、物聯網的運用,融入顧客參與設計產品服務的流程,增加制造業服務要素的投人和供給,加強制造業與服務業的深度融合,向研發、設計等價值鏈上游擴展,提高產品附加值,實現價值鏈中的價值增值。此外,借助大數據的統計分析,打造智能產品平臺和渠道平臺實現全生命周期的生態鏈延續。

(3)應用信息技術,革新營銷方式

應用最新的信息技術,建立企業自身涵蓋客戶需求層面和工廠內部生產過程及設備運用的大數據體系,要將信息技術和業務流程、組織結構等有機結合起來,對企業進行內部治理。根據客戶需求開發新技術、新工藝,革新營銷方式和銷售渠道等,進行服務創新。

(4)政企聯動,鼓勵智能制造服務化

長期以來,受粗放型工業發展影響,制造業企業過度追求規模、以產定需、重產品輕服務、忽視客戶個性化需求,產品的附加能力相對較低。隨著《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出臺,企業繼續通過智能制造轉型來解決產能過剩、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白熱化的價格戰、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困境。為保障戰略的順利實施,應采用政企聯動戰略,即通過政府的“手”打造生產集群基地,在財政稅收、土地政策上給予適當的政策傾斜和優惠措施,健全服務型制造公共服務體系,鼓勵制造企業和服務企業融合發展,以點帶面,實現規模化效益。

參考文獻:

[1]王建斌.大數據顛覆傳統產業[J].企業管理,2017(04).

[2]余海燕,湛軍.顧客體驗與價值共創--宜家和曲美的服務化轉型[J].企業管理,2017(04).

[3]柳屹立.酷特的智能之路[J].企業管理,2017(04).

[4]曹根基.互聯網+智能制造深度融合的產業生態鏈分析[J].無線互聯科技,2015(12).

[5]肖靜華,毛蘊詩,謝康.基于互聯網及大數據的智能制造體系與中國制造企業轉型升級[J].產業經濟評論,2016(03).

篇2

關鍵詞:建筑節能;太陽能;熱泵;生物質能

能源是一個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是整個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保障。建筑能耗在能源消耗中占的比例為30%,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一比例會呈現上漲的趨勢,運用建筑節能技術是降低建筑能耗的重要手段,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實現建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大力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耗,保護生態環境,減緩全球氣候變暖,推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

1可再生能源建筑領域應用現狀

可再生能源是指可以再生的能源總稱,包括生物質能源、太陽能、光能、沼氣等。生物質能源主要是指雅津甜高粱等,泛指多種取之不竭的能源,嚴格來說,是人類歷史時期內都不會耗盡的能源。

為了實現建筑為人類提供健康、舒適工作和生活環境的功能,又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使用,減輕對能源的依賴和環境的污染,可以在有條件的改造區設計安裝專門的系統利用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來取代傳統能源。

1.1太陽能建筑應用

從目前來看,太陽能在建筑領域的應用主要有光熱利用,光電利用兩種形式,具體包括太陽能熱水制備技術,太陽能供暖/供冷技術,太陽能綠色照明技術、與建筑一體化相關的太陽能發電技術,太陽能與其他能源組合供能技術等等。光-電技術所解決的是化石能源發電勢必面臨的世界動力源缺失問題。而光-熱技術解決的是節能建筑中的能源消耗問題。這兩個技術領域,所針對的兩大問題是能源總體問題的不同層面,對傳統能源的替代是根本性的戰略選擇,而節約不可再生能源應是人類重要的責任。發展太陽能發電技術包含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太陽能發電能力的提升,包括太陽能電池的材料革新技術;其二是由實驗室轉化為現實應用的場域轉換推進技術,如何以技術創新為突破口,開發高效,低成本的新型太陽能電池,將是開發光一電技術的基礎與核心。而太陽能發電網絡的基礎框架整合技術,即區域性或全局性的太陽能發電網絡建設技術,涉及到社會現實層面運用的深度和廣度,必須引起廣泛重視。

1.2熱泵建筑應用

(1)由商住區域向生產生活過程推進,將來的地源熱泵系統不僅用于一般住宅,辦公用戶的供熱和制冷,更趨向于將供熱的廢棄能量(冷能)和制冷的廢棄能量(熱能)綜合利用。

(2)采熱與傳熱技術一體化趨勢。隨著新材料和新工藝的開發,將來的地源熱泵系統可能將熱泵的轉換系統與地上散熱系統一體化,使采熱和傳熱的效率更高。

(3)基礎設施化的趨勢。在未來,充分利用建筑物的空間和周邊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能源,因地制宜地設計,制造和配套安裝相應的地源熱泵系統,使地源熱泵系統成為基礎設施之一,也將成為一種趨勢。

1.3生物質能建筑應用

雖然目前生物質能領域在研發和應用方面相對于熱泵、太陽能領域較為薄弱,但具有很大發展空間和潛力。生物質能是以有機廢棄物和利用邊際土地種植的能源植物為主要原料生產出的一種新興能源,而且是一種唯一可再生的碳源。按照其特點及轉化方式可分為固體生物質燃料,液體生物質燃料、氣體生物質燃料。生物質能分布廣泛,在我國主要包括農業廢棄物,薪柴、人畜糞便,城市生活有機廢水及生活垃圾和農產品加工業排放的高濃度有機廢水。使用生物質能的顯著優點是污染小,可利用氣化和液化技術將生物質轉化成高品位的燃料氣和燃料液。目前世界很多國家都非常重視生物質能的開發,相繼制定系列重大計劃,實施重大工程項目,而我國對這一能源的利用也極為重視,已連續在四個五年計劃中將生物質能利用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列為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開展了生物質能利用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如戶用沼氣池,節柴炕灶,大中型沼氣工程,生物質壓塊成型,氣化與氣化發電、生物質液體燃料等,取得了多項優秀成果。

2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改進和實施建議

建筑領域在有效開發利用可再生資源的同時,如何合理降低開發和轉化利用的成本,擺脫低質低價的惡性循環,步入良性發展的健康軌道是當前可再生能源開發中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筆者認為當務之急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2.1國家應根據地方氣候環境特點,分別制定和完善各地區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中長期發展規劃并按規劃分步實施,同時進一步加強財政、稅收等經濟激勵政策方面的研究工作,適時出臺一些鼓勵性的政策措施。與此同時,在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的基礎上,國家應盡快完善相應配套的法律法規,并強化從建設規劃、設計、監理和工程竣工驗收及運行效果各關鍵環節的監督管理,尤其應重點加強對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技術的能效考評工作,以逐步形成可再生能源建筑的規范化、標準化、法制化建設環境。

2.2應該打破目前各自為陣的行業分散格局,在加強行業或部門之間相互交流合作的基礎上,大力開展可再生能源產品與建筑產品的集成化技術研究工作,使太陽能、風能等相關設施與建筑進行有機結合,做到與建筑融為一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并滿足與建筑主體圍護結構的一體化同時設計、同步施工和相同壽命周期的要求,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有效解決建筑供暖、空調、照明和生活用熱水等日常用能需要,使建筑產品在逐漸降低對常規能源消耗的同時,逐步實現綠色環保和低能耗的建設目標。

2.3在太陽能的轉化技術方面應該突破太陽能低溫利用的制約瓶頸,加快研究開發中高溫的太陽能光熱利用核心技術產品,尤其應在研究開發新型高效中高溫太陽能集熱器上狠下功夫,在提高太陽能裝置轉換效率的基礎上拓寬太陽能技術產品的應用領域。

2.4為了充分利用和保護地熱能這一寶貴的清潔能源,應加強基礎資料的測試研究和統計分析工作,并學習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在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應本著“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統一管理”的原則,嚴格地熱資源開發審批制度,在統一規劃指導下,逐步推動地熱開發利用的規范化、規模化,、商業化發展,以避免造成地熱資源的浪費或地下水質資源污染的現象發生,使我國的地源熱泵應用技術早日步入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軌道。

2.5加強可再生能源建筑產品應用的宣傳推廣工作,在強化全民節能意識的同時,提高全社會推廣應用可再生能源產品的意識,同時根據地區環境建設工程示范小區,待技術成熟后逐步擴大應用范圍,同時還應注重對相關產業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的真正落實工作。

3結束語

建筑能耗位居行業之首,開源節流是降低能耗的關鍵。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對建筑節能工作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確保我國中長期能源供需平衡、減少環境污染的先決條件,也是提高能效、達到中等發達國家能源利用水平和實現經濟持續增長的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1]何永清.現代住宅建筑節能與應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6.

[2]郭建.既有住宅建筑節能改造技術與模式淺析[J].大眾科技,2009,11:74-75.

篇3

關鍵詞:全價值鏈分析 生物質能發電企業 應用

鄧州公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鄧州生物質能項目于2007年由中國大唐集團開發,2010年4月正式開工建設,建設兩臺1.5萬千瓦高溫高壓機組,總投資26848萬元,單位造價8949元/千瓦。2011年9月份#1機投產,2012年2月#2機投產。2015年9月之前一直虧損,當時累計虧損為5815.33萬元,2014年被中國大唐集團公司列為低效無效資產。虧損原因主要有兩方面,外部原因:一是政府沒有嚴格按照要求規劃項目;二是政府承諾沒有完全兌現;三是國家政策不能執行到位。內部原因:一是設備選型先天不足,后期改造壓力大;二是設計燃料無法保證,各項經濟指標超標;三是管理經驗欠缺,生產成本較高。

全價值鏈分析法在鄧州公司的運用

全價值鏈分析法在鄧州公司的運用就是遵循“價值思維、效益導向”的原則,結合生物質能電廠的特點,將整個價值鏈分為三個環節:供應環節、生產環節和營銷環節。

(一)供應環節

供應環節主要是燃料、物資、工程、服務的采購供應。其中燃料供應是關鍵,也是成本控制的主要對象。因此,供應環節影響利潤的主要因素就是控制燃料成本。

鄧州項目投產以來,燃料成本平均占總成本的60%左右,為第一大成本支出。要降低燃料成本,就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降低入爐燃料單價,二是降低發電料耗。具體做法有以下幾點。

1.保障燃料資金供應,掌握燃料采購價格的話語權

鄧州公司目前周邊生物質能電廠已投產4家,北面鎮平電廠距離46公里,是小火電改造機組,1臺1.2萬機組,每天耗料400噸。西面是凱迪谷城電廠,距離80公里,一臺3萬機組,每天耗料800噸左右,現已在鄧州的榆林、桑莊建兩個收購點和鄧州公司展開了激烈的競爭,而榆林地區的板皮是鄧州公司的主要硬質燃料來源地。南面安能宜城電廠,距離120公里,兩臺1.5萬機組,每天耗料1000噸左右,在鄧州公司的東南兩面對燃料進行爭奪。周邊的燃料市場已被紛紛搶占,燃料采購競爭日益加劇,一方面導致燃料收購困難,另一方面導致燃料采購成本升高。因鄧州公司隸屬于中國大唐集團,可利用其央企優勢,融到更多的資金,保持良好的企業信譽,保障燃料款的及時支付。這樣比其他私營性質的生物質能電廠更能吸引送料人的目光,使他們自發自愿地給公司供料。這樣可基本保證燃料供應,在保證供應充足的前提下,就掌握了定價的話語權,然后根據市場情況,隨時調整價格。

2.制定優惠措施,贏得燃料供應商的信任

鄧州公司結合實際,制定了8條優惠措施,穩定燃料供應隊伍,對重點大戶從價格、入場計量和料款結算等方面給予“VIP”服務。一是設立公司采購經理,及時解決問題。對每一名重點供應商都設立一名專職采購經理,及時解決經紀人反映的問題和困難。二是優先簽訂合同,確定保護價。三是優先計量過磅,在麥收、秋收季節,開辟快速通道,不用排隊過磅。四是免費快速提供化驗信息。確保第二天將化驗、扣雜結果以手機信息形式及時發送。五是優先結算。根據送料情況,確保在5-10天內結算完畢。六是優先幫助開辟運輸“綠色通道”。公司出面為每一名重點供應商協調解決運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為大家辦理鄧州市政府出具的“綠色通行證”。七是優先提供資金扶持。對于為鄧州公司計劃開設廠外料場進行收購、加工、存儲的供應商給予一定數額的資金支持,免付利息,一年內以料款沖抵。八是幫助協調政府,對于供應商在租地、購買設備、申請農機補貼等方面幫助協調市政府有關部門給予支持。通過這些措施實施到位,培育了一批忠實可靠的燃料供應隊伍,確保了燃料供應。

3.加大燃料采購價格管理,降低燃料收購成本

一是利用季節特點,自然降價。比如在夏收、秋收的秸稈量產季節,優先收購小散戶送的低價秸稈,待燃料緊缺期再通知大戶供應商送料;在花生收獲的季節,根據周邊市場競爭情況及花生剝殼集中地的花生殼產量,對花生殼進行價格調控。二是通過提高燃料付款效率,自動降價。加快供應商的資金流轉速度,縮小燃料中間商的利潤空間,可適當降低采購價格。三是按照“零水分”優化小麥秸稈、玉米秸稈、木材板皮等主要燃料的階梯價格,鼓勵供應商多送水分低的優質燃料。四是針對小麥秸稈、玉米秸稈等燃料實施“競價準入”制度,價低質優確保收購,價高質劣拒絕收購,從而有效降低燃料收購價格。

4.加強燃料的廠后管理,降低入爐燃料成本

一是加大質檢力度,打擊燃料摻雜使假行為,尤其是嚴格控制入廠水分。二是強化料場管理,堅持“分類堆放、合理晾曬、燒舊存新”的原則,充分提高燃料熱值。三是經濟摻燒,根據燃料品種,設計了六種燃料摻燒模型,麥秸稈、玉米桿等軟質燃料摻配原則上不得低于20%,通過調整燃料摻燒結構,有效降低入爐燃料成本。四是按時校驗皮帶秤,確保準確性,為料耗統計計算提供依據。

(二)生產環節

就生物質能電廠來講,生產環節主要是指從燃料加工、上料、燃燒調整到發電上網這一系列活動。這個環節涉及到燃料質檢化驗、燃料加工、調度上料、設備管理以及發電運行等方面的活動,這些活動都必須本著安全生產的原則進行,在安全生產的基礎上重點對能夠提高經濟性方面的因素加強管理,因此,生產環節影響利潤的主要因素是設備可靠性和經濟性。我們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幾點。

1.夯實安全生產基礎

鄧州項目投產以來,也發生了許多安全事故造成機組停機修理,直接影響發電量11735萬千瓦時。究其原因,就是輕視小機組,放松了管理,安全意識不強,安全基礎薄弱。為此,鄧州公司2015年以來,加大了安全生產治理活動,圍繞“七個加強”,強化紅線意識,牢固樹立“設備是企業的主人、違章就是事故”等理念,全面推進安全生產上臺階。

鄧州公司根據其儲存生物質能燃料的特點,始終將消防工作作為安全管理重點。針對麥收和秋收季節麥秸稈、玉米秸稈大量收購進廠,嚴格執行運料車輛安裝防火罩、人員車輛嚴格出入廠登記、進入廠區人員一律交出火種制度;按規定保持料場防火通道暢通,在廠內的主干道路口設置限速標識和道路廣角鏡,要求供應商車輛遵守廠內交通安全規定。為防止生物質燃料發生自燃,加強對料場巡視監控,進一步明確了料場消防巡檢路線和內容,規定每兩個小時對料場消防情況巡視一次。控制碼垛寬度和高度,預留消防通道,嚴格執行料場安全及防火規定,確保火災隱患可控再控。

自2015年以來,我們根據大唐集團公司“三層三級”的工作要求,依照“重心下沉、關口前移、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思路,持續落實“三基”工作實施計劃,深入開展班組建設活動,樹立“想當將軍的士兵首先要當好班長”的理念,在薪酬待遇、榮譽激勵、職業發展等方面對班長傾斜,完善班組績效評價體系,把安全管理工作的重點放在班組,突出班組長在安全生產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2.提高設備可靠性

鄧州公司2012年發生非計劃停運24次,因設備原因減少發電量4973萬千瓦時,2013年發生非計劃停運14次,減少發電量3258萬千瓦時,2014年和2015年發生非計劃停運次數顯著下降,減少發電量分別為2428萬千瓦時和1076萬千瓦時。

在經歷了2012年如此頻繁的非停事件后,鄧州公司總結經驗,并加強力度對設備情況摸清底數,找到問題癥結,并有針對有重點地治理改造設備存在的隱患。這幾年分別在上料系統、鍋爐、汽機、電氣系統方面進行了改造,提高了設備可靠性,增加了安全系數,最大限度消除影響產量因素。

(1)對上料系統進行優化改造,將之前料倉上料系統設計的雙螺旋輸送機拆除,燃料由皮帶直接落入料倉,有效杜絕了堵料現象,且可節約用電約40萬元/年。此項目改造之后,未再發生過因上料系統堵料而造成機組非停的事件。

(2)2014年組織系統專業人員初步解決了關于鍋爐受熱面積灰嚴重的問題,有效延長了鍋爐運行周期;對引風機葉輪進行了改造、材質升級,改造后引風機運行平穩,有效保證了鍋爐連續穩定運行的需要;對一、二次風機進行聯通改造,加裝了手動蝶閥進行隔離,有效避免了因一、二次風機故障而導致機組停機,大大提高了設備的可靠性;另外對省煤器進行了改造、材質升級,有效降低了因省煤器泄漏而導致非停的幾率;對振動爐排撓性管進行了整體更換,同時對運行方式也做了相應調整,避免了撓性管彎頭處多次發生爆管的現象。

(3)通過在#1、2汽機側分別增設一臺疏水擴容器,將經常疏水作用變為啟動疏水備用,另外還集中力量解決了機組自動主汽門和高壓調門不嚴的問題,大大提高了設備可靠性,增加了機組安全系數。

(4)增加了快切裝置,提高了廠用電切換的可靠性;添加了保安電源裝置,確保了廠用電全失情況下的備用緊急用電,提高了機組安全性。解決了電氣二次存在的重大隱患,將兩臺機組380V工作段直流控制電源單電源改造為雙電源供電,解決了易引發大面積控制電源失電的問題;電動消防泵保護由電磁感應繼電器改為微機型綜合保護裝置,消除了保護誤動的可能,確保消防系統正常。

3.提高機組經濟性

鄧州項目發電廠用電率設計值為9.7%,綜合廠用電率為12.09%,但是在投產前三年實際運行中,發電廠用電率最高達12.47%,綜合廠用電率最高達15.48%,綜合廠用電率每升高1個百分點,每年減少上網電量210萬千瓦時,減少利潤135萬元。綜合廠用電率升高,成為影響利潤的主要因素之一。

機組經濟性不高還表現在發電料耗這一指標上,投產前三年,發電料耗普遍偏高,平均達到1.6千克/千瓦時,發電料耗每升高0.1千克/千瓦時,每年增加燃料成本550萬,減少利潤550萬元,所以發電料耗偏高也是影響利潤的關鍵因素。

自2013年之后,鄧州公司花費大力氣,集中力量進行了一系列提高機組經濟性的改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利用機組停機檢修的機會集中力量進行了閥門內漏的治理,通過對機側、爐側共54個閥門的治理,使機組內外漏大幅減少,使除鹽水補水量由每天170噸左右降低到70噸左右,補水率比治理前下降了3個百分點,酸堿用量大幅減少。

(2)對耗電大的三臺給水泵進行了節能改造,通過拆除末級葉輪,使給水調門的調整開度增大(開度增大了10%),減少給水調門的節流損失,使廠用電率下降了0.25個百分點。

(3)開展了真空系統查漏工作,找到了長期以來#1機真空嚴密性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軸加密封不嚴引起的真空泄漏,針對問題采取措施規范了#1、2機組軸加系統運行方式和監視重點,保證了機組真空嚴密性,提高了機組運行的經濟性。

(4)鍋爐空預器漏風治理,#1爐空預器漏風率降低為4%,#2爐空預器漏風率降低為4.3%,降低了引風機負荷和排煙溫度,有效減少了熱損失,設備的能耗有了較大幅度的下降。

4.提高綜合效益

(1)質檢環節是把好入廠燃料質量的第一道關口,也是保證燃料質價對等的首要因素。怎樣把摻雜使假的燃料拒之門外,怎樣對含土含渣含水量大的燃料精準扣雜?為確保入廠燃料質量過關,特制定了《入廠燃料驗收管理標準》、《入廠燃料異常管理辦法》、《生物質燃料驗收扣雜、扣霉變實施細則》等制度。同時積極改善燃料質檢工作辦法,比如采用增加了條碼打印系統的地磅軟件,提高了質檢公開透明度;將以前計量單據與化驗單據合為一體,票據審核實現微機化辦公,計算機后臺自動記錄操作行為,杜絕人為性質更改數據;規范燃料的化驗操作,制定標準的操作票,組織考試,要求人人過關;質檢員隨身攜帶執法記錄儀,記錄燃料質量情況及工作過程中出現的突發性狀況等。

(2)建立數字化料場,確保燃料分類存放,便于燃料進耗存統計和燃料盤點的開展。針對燃料旺季期要合理規劃、及時堆垛,比如四季度要優先摻燒花生殼、稻殼等熱值高、水分低的燃料,一方面可降低入爐水分,另一方面可騰出場地及時接卸花生殼,同時還要加強料場巡檢,對料垛進行測溫,并對其進行記錄存檔,避免發生自燃現象。在收購板皮等燃料的旺季期時采取將水分大的燃料碼垛存放2個月以上,優先摻燒水分低的燃料,待板皮水分蒸發后再破碎入爐,可有效降低入爐水分。

(3)調度上料應本著“存濕用干、存新用舊”的原則進行,另外還要控制入爐燃料長度,確保加工尺寸合格;對入廠成品燃料長度不符合入爐標準的應予以二次加工。軟質料和硬質料要混合破碎,確保摻配均勻。同時發電部要根據上料情況適當調整鍋爐燃燒方式,避免鍋爐出生料。經過這幾年的經驗摸索,我們已經總結出了4種帶經濟負荷、6種帶滿負荷的燃燒調整模型。

(三)營銷環節

由于生物質能企業上網電量可以全額被電網公司收購,所以與燃煤機組不同之處就在于不用專門為“發電計劃”而四處奔走。本環節就是為爭取生物質能行業的優惠政策而采取的各種有效手段,因此,營銷環節影響利潤的主要因素是增值稅退稅常態化。具體做法有以下幾點。

一是專人負責、責任到位。設置辦理退稅專崗,業務人員認真研究、學習稅收優惠政策及文件要求,務必每月按時辦理完畢所有退稅手續。

二是加強溝通、取得支持。財務負責人每月及時向國稅局領導匯報公司生產經營狀況,不定期邀請到廠檢查指導工作,取得支持,約定退稅到賬時間。

三是均衡到賬、確保盈利。每月根據公司生產經營狀況,做到退稅按期到賬、按需到賬、均衡到賬,這為確保每月盈利奠定了基礎。

自享受增值稅退稅優惠政策以來,這兩年經公司集體的努力,已基本實現增值稅即征即退常態化模式。2014年取得增值稅退稅收入439萬元,2015年取得退稅收入1028萬元,為公司實現盈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當然,除了增值稅退稅這個關鍵因素,還有一些對企業利潤有貢獻的做法值得考慮。

1.提高電費回收率

國家對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電價從2012年1月份起實行標桿電價加國家財政補貼方式與電網公司結算,河南省生物質能企業批復電價為0.75元/千瓦時,近幾年標桿電價從439.2元/兆瓦時一直下調到現在的355.1元/兆瓦時,每月直接減少176萬元的電費收入,對正常的資金需求產生不利影響。電費補貼部分原則是按照季度撥付,若季度撥付不及時,就會造成公司現金流階段性緊張甚至斷流。

在有限的資金流入情況下,如何進行資金籌劃,既能夠保障公司正常生產經營,同時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資金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對于生物質發電企業顯得尤為重要。

(1)加強電費回收管理。加強與電網公司溝通協調,確保電費回收和電價補貼能夠按時到位。在2015年12月資金非常緊張的時期,通過與省電力公司、南陽供電局多次溝通協調,提前收回10-11月電費補貼款1310萬元于12月到賬,緩解了當時的資金壓力,保證了公司資金正常周轉。

(2)加強與金融企業合作。鄧州公司在大唐河南發電有限公司的幫助下,通過大唐集團財務有限公司簽訂委托貸款合同作為資金補充,確保資金不斷流。同時,在資金寬裕月份及時歸還,降低財務費用。

(3)積極推進債務重組,降低財務費用。創新融資方式,通過低費率融資租賃貸款置換公司高利率的存量貸款,優化債務結構。按照河南公司債務重組方案,鄧州公司積極響應,提前謀劃,經過多次與大唐融資租賃有限公司溝通、協商,于2016年4月份與大唐融資租賃有限公司簽訂了5000萬融資租賃貸款合同,綜合費率在基準利率的基礎上下浮7.35%,用于置換我公司在交行河南省分行的基準利率存量貸款,每年節約財務費用大概20萬元。

(4)利用資金調度平臺,保持預算剛性。利用大唐集團公司資金調度中心平臺,嚴格按照年度、月度的預算執行,有效保證了預算的剛性。在有限資金流入的情況下,按照輕重緩急,合理安排支出,將資金用在刀刃上。

2.積極爭取優惠政策

生物質能發電企業機組容量雖小,企業盈利能力也不強,但是代表的是生物質能行業的發展方向,國家在“十二五”和“十三五”規劃中也多次提出要大力發展生物質能源,因此國家給予一些優惠政策來扶持企業的發展,幫助這個行業脫離困境。所以爭取各項優惠政策是實現公司盈利的一個重要保障。

(1)充分利用CDM和CCER機制,獲取減排收益。在鄧州公司投入運營之后就注冊了清潔能源發展機制(CDM),與貿易瑞士公司簽訂了購碳協議,2014年經聯合國氣候變化執行理事會(EB)的簽發,獲得了36萬元的減排收益(一年期)。隨著近幾年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碳交易市場較為低迷,CDM的開發也處于停滯狀態。而同時國內自愿減排項目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因鄧州項目屬于在注冊CDM之前就已經產生減排量的項目,可以納入到CCER的交易之中,所以鄧州公司積極聯系抓住了此次機遇。目前碳減排量已經由國家發改委簽發,下一步我們將仔細研究CCER政策,待國內碳交易市場供需關系明朗,掌握最佳銷售時機,確定交易。

(2)爭取地方政策和地方政府支持。鄧州公司在2014年3月份開始向當地發改委申報節能減排資金的各項手續,并編制了節能減排專項資金項目申請報告,2015年12月完成了申報工作,取得了節能減排資金102萬元。

鄧州公司開展多項環保改造項目,于2016年3月份獲得了大氣污染物防治項目專項資金補助10萬元。

價值鏈分析的運用成果

通過以上產、供、銷三個環節在鄧州公司這條價值鏈上相互作用時,從2013年到2016年經過這三年時間的考驗,現在已逐步發揮了效益。2014年是扭虧增盈的起步之年,也是各項工作不斷規范完善和管理提升的關鍵年,2015年是攻堅克難、全面實現盈利的一年,從2015年以來直到現在實現了連月盈利,已進入了良性循環的快車軌道。運用價值鏈分析獲得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發電形勢平穩

通過生產一系列環節的分析,結果直接表現在發電量、廠用電率、發電料耗這幾個主要指標上。

投產以來發電量基本呈逐年上升之勢,發電負荷率更是屢創新高,最高可達106%。具體如圖1所示。

投產以來發電廠用電率和綜合廠用電率呈逐年下降之勢,具體如下圖2所示。

從2014年開始公司致力于設備改造降低能耗,通過優化運行和設備改造,發電料耗在2014年與同期數據相比有較大幅度下降,2015年由于軟質料增加,發電料耗有小幅回升,直到2016年又呈下降趨勢。具體如圖3圖4所示。

(二)燃料成本可控

經過這幾年對燃料市場的不斷探索,形成了以鄧州為中心,向內鄉、社旗、唐河、方城、老河口方向輻射的燃料收購網絡。燃料采購量每年至少能保證11個月內兩臺機組滿發。收購情況如圖5圖6所示。

從圖5和圖6看出燃料采購量除2012年采購網絡還未完全形成和2014年因外界電網因素被迫停機而無法實現大量燃料入廠之外,其余年份均保持30萬噸以上的采購量,可維持兩臺機組全年實現22200萬千瓦時電量。

2014年開始燃料實行零水分結算,有效控制了入廠燃料價格,2014年-2016年經歷了價格的上漲與下降,還需繼續控制好入廠價格,保持平穩發展。具體情況如圖7所示。

售電單位燃料成本這一指標可反映出燃料成本的控制情況,通過這幾年的走勢情況分析,燃料成本容易受燃料市場情況制約,受進料結構制約,受機組經濟性制約,總之控制難度較大,目前是呈下降趨勢,還應加強管理,保持平穩水平。

(三)降本增效

第一步通過加強預算管理,嚴格審批需求計劃,減少了不必要的計劃支出;第二步再通過電子商城的陽光采購和依法合規的制度體系,降低了采購費用;第三步通過管理提升,內控制度的相互制約機制,降低了辦公費、招待費等費用的支出。具體情況如圖8-圖10所示。

自從鄧州公司運用價值鏈分析這一方法工具后,嚴格從產、供、銷三個環節中找出問題癥結所在,并量化數據分析,最終以數據為依據說明取得的成果,并在后續的生產經營中持續不斷地鞏固這一成果。

價值鏈分析的相關建議

生物質能發電企業賴以生存的源頭是燃料供應,而燃料成本是制約經營發展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指標。以主要燃料花生殼和板皮為例,鄧州公司入廠入爐價格在周邊地區來說處于較低水平(詳見上表格),但是燃料成本控制并不容易,價格下降空間極為有限,想要實現盈利也是舉步維艱。

篇4

關鍵詞:低碳經濟 Kaya碳排放恒等式 可持續發展

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發達國家自工業革命以來的工業文明發展模式,導致了越來越嚴重的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大氣中二氧化碳(CO2)濃度不斷增加,使全球氣侯變暖。使用化石燃料這種高碳能源是產生這種生態環境災難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地球生態系統自凈CO2的能力每年只有30億噸,全世界每年約剩下200多億噸殘留在大氣層中,使地球生態系統不堪重負。長此下去,氣候將更為反復無常,氣象災害范圍更大、更頻繁和更嚴重,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因此,控制大氣中CO2濃度增加,緩解全球氣侯變暖,是現代人類得以生存與發展的內在要求和迫切需要。

目前山東省的經濟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為主體,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的比重一般為80%左右。這種典型的碳基能源經濟,使山東經濟和能源結構的“高碳”特征十分突出,CO2排放強度相對較高,節能減排形勢非常嚴峻。由此,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社會,推動山東省經濟發展由高碳能源經濟向低碳與無碳能源經濟的根本轉變,是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綠色發展、低代價發展的迫切要求和戰略選擇。

影響山東省低碳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分析

國內外對碳排放量的計算一般采用日本學者茅陽一的Kaya碳排放恒等式,恒等式通過一種簡單的數學公式將經濟、政策和人口等因子與人類活動產生的CO2 建立起聯系,具體可以表述如下:

CO2=(CO2/PE)×(PE/GDP)×(GDP/POP)×POP

在這里,CO2、PE、GDP 和POP 分別代表二氧化碳排放量、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國內生產總值以及國內人口總量。其中,CO2/ PE、PE/ GDP、GDP/ POP 又可以分別被稱為能源結構碳強度、單位GDP 能源強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不同能源的碳排放系數(i)見表1。

根據以上公式,四個影響碳排放量的變數為:能源結構因素、單位GDP能源強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總人口。

山東省碳排放因素數據來源于《山東統計年鑒》(1989-2009),《山東能源年鑒2009》,部分數據來源于宏觀數據挖掘系統。具體數據見表2和表3。

根據Kaya碳排放恒等式的四個影響因素和山東的具體數據可以看出:

(一)能源結構不合理制約了山東低碳經濟發展

能源結構指能源總生產量或總消費量中各類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構成及其比例關系。能源結構分為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從表2和表3數據看,山東省早期的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以煤和石油為主,但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演變成以煤為主的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據統計,2006年山東一次能源消費量是28158.5萬噸標準煤,其中消耗原煤有22442.3萬噸標準煤,占79.7%。2007年,全省共消費原煤24000萬噸;到了2008年,全省煤炭消耗量就增加到27000萬噸,煤炭年消耗量大幅度遞增。山東煤炭消耗占一 次能源的比重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0個百分點。隨著國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資源約束矛盾越來越突出,山東能源結構不合理,消費方式較為落后等問題凸顯出來,能源保障任務越來越嚴峻。石油、天然氣在能源消費結構中所占比例在20%左右,所占比例和增長率均低于現在國家平均水平,而新能源在能源結構中所占的比重則更少。根據表1可知:Fi(碳排放強度)煤炭>Fi石油>Fi天然氣>Fi電力,煤炭的碳排放強度最大,且遠超過了石油和天然氣,電力的碳排放強度為0,因此四者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例將是在不同時空范圍碳排放量不同的重要因素。計算表明,單位標準煤炭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是等標量石油排放的1.23倍,是等標量天然氣排放的1.75倍。以煤為主的消費結構制約了山東低碳經濟的發展。

(二)單位產值能耗大限制了山東低碳經濟的發展

單位GDP能源強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部門或行業單位產值一定時間內消耗的能源量,單位一般為:噸標煤/萬元。可以體現能源的經濟效率。亦稱單位產值能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能源強度,通常以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耗能量來表示。它反映經濟對能源的依賴程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包括經濟結構、經濟體制、技術水平、能源結構、人口等。通過表4的數據可以看到中國的能耗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較還有相當長的差距,就是和印度比,差距也不小。“十一五”期間山東單位GDP能耗要降低22% ,1978年,山東萬元GDP能耗為4.19噸標準煤,1984、1992、2002年分別下降到2.76、1.91和1.19噸標準煤。2007年,山東萬元GDP能耗為1.18噸標準煤,比1978年下降3.0噸標準煤,年均下降4.29%。2008年比2007年下降6.47%,從縱向比能源利用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的先進水平比較,山東省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2007年,山東工業能耗為23082萬噸標準煤,比2002年增長98.7%,年均增長14.7%;占全省能耗總量的80.8%,比全國工業能耗比重高4.7個百分點;占全國工業能耗的11.7%,比重提高0.6個百分點。山東能源消費的對外依存度加快上升。2007年,山東能耗總量是能源生產總量的2.0倍,能源消費的對外依存度上升到48.8%,比2002年提高39.4個百分點。其中,煤炭凈調入17368萬噸,對外依存度升至54.8%,提高37.7個百分點;原油由凈調出變為凈調入1290萬噸,對外依存度為31.7%。

(三)碳排放量增加進而抑制了山東低碳經濟的發展

“能源是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經濟增長需能源作動力。在一定技術發展水平上,經濟規模越大,能源需求越多,碳排放量也就越高”。 經濟規模增長,導致經濟活動副產品(碳排放)增加。從表2來看,山東省人均GDP不斷增長,從1988年的1395元增長到2008年的33083元,增長了23.7倍。但山東的GDP增長是靠高耗能行業來支撐拉動的。2006年山東水泥、化肥產量都位居全國第一,鋼鐵產量位居全國第三,火力發電位居全國第二,全省耗煤量以每年2000至3000萬噸遞增,2007年山東省耗煤2.4億噸,2008年耗煤2.7億噸,生產了全國5%的產量,卻消耗了全國總產量10%的煤。預計自2010年之后山東省耗煤將達到3億噸以上,每年需要從外省凈調入2億噸以上煤炭,并且對外省煤的依賴度越來越高。山東省實有經濟可采儲量不足40億噸。產煤大省、耗煤大省、資源小省矛盾日益突出,為全省提供能源保障的壓力越來越大。

(四)人口基數大且質量較低使得山東低碳經濟發展壓力大

人口增長對溫室氣體排放產生影響存在兩種方式:一是較多的人口對能源需求會越來越多,因此能源消費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也越來越多;二是快速的人口增長導致了森林破壞,改變了土地利用方式等,這些都導致了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生活消費形式和內容更加多元化,在某些方面也增加了碳排放量。人口因素在CO2排放貢獻中,始終占據一定的份額(累計約14 %),山東省人口基數大,2011年總人口為9579萬人。是全國人口總量第二大省,人口基數大的同時人口密度值也位居全國前列,人口越多排出的二氧化碳勢必也越多。

以上是根據Kaya碳排放恒等式得出的四個山東發展低碳經濟的不利因素,除此之外,山東省以重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也不利于低碳經濟的發展。

(五)山東省以重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不利于低碳經濟的發展

山東工業結構重型化特征以及傳統高能耗產業在工業經濟中的比重較大,造成山東資源短缺環境壓力大。在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對碳排放的貢獻小,而第二產業對碳排放的貢獻大。山東省的產業結構2008年第一、二、三產業占產業中的比例分別為:9.6%、57%、33.4%,第二產業比重偏高。山東省礦產資源總量潛在總值人均占有量僅為全國人均值的50%左右,屬于人均資源偏少的省份,能源消費的對外依存度上升到50%左右。全省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303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322立方米,僅相當全國人均水平的1/6,居全國各省倒數第三位;對礦產資源的過度消耗導致一系列環境問題的產生。2008年全省工業廢水排放量17.70億噸,工業廢氣排放量33505億標立方米,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索取不斷增加,從而導致了森林破壞、濕地萎縮、河道斷流等一系列生態問題的出現,使得生態碳匯能力降低。

山東省發展低碳經濟的有利因素

國際研究表明,實現碳減排有三種途徑:一是改變能源結構,發展新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二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即節能減排;三是回收化石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并加以封存隔離,即碳的捕捉封存。山東省在前兩個方面都具有比較好的條件。

(一)山東省新能源資源稟賦豐富,發展低碳經濟的產業基礎初步具備

豐富多彩的新能源賦存是山東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的基礎。新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核能、地熱能和海洋能等。山東半島三面環海,海岸線長達3121公里,海洋能資源豐富。

山東擁有雄厚的風能資源,據測算,山東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居全國沿海省份第一位,且山東電網消化能力較強,風電本地化消納條件良好。山東是農業大省,農業資源較為豐富,為生物質能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山東省17市皆有地熱資源賦存,熱能資源量相當于1236.64億噸標準煤,地熱資源儲量僅次于天然氣資源儲量,大多分布在魯西和魯西北平原區。清潔能源的合理開發并轉化為新能源產業是合理展開能源產業發展布局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山東省新能源產業呈現出健康持續快速發展的態勢。2008年,山東省新能源產業生產總值突破30億元,擁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生產企業百余家。風電產業、太陽能光熱光伏產業、新能源汽車、核電設備制造和生物質能產業等新能源產業不斷成長。目前,風電是山東發展最快的新能源產業。截止到2010年2月,全省已經投運風電場共24個,裝機容量約為101萬千瓦。另外,山東太陽能光熱光伏產業優勢明顯。2009年,山東省太陽能熱水器生產產量超過400萬臺,面積有1300萬平方米,其比重達到國內總產量的30%左右,居全國第一位。其中,僅皇明、力諾和桑樂三家企業太陽能熱水器產量就達到880萬平方米,占山東總產量的67.7%,占全國總產量的21%左右。除此之外,山東在生物質能、核能、海洋能、地熱能等新能源開發方面成果顯著。山東的生物質能發電項目已走在全國前列。據統計,截止2009年底,山東已投運生物質能發電項目25個,裝機容量達42.5萬千瓦。山東省17市均有地熱資源,地熱能資源量相當于1236.64億噸標準煤。目前,山東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已經應用于洗浴、供暖、游泳和水產養殖等領域。2009年動工的海洋核電項目采用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AP1000三代核電技術。總容量8臺125萬千瓦的AP1000核電機組全部投運后,將以其“零”排放的優勢,每年比同類裝機規模火電廠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000多萬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約15萬噸、減少煙塵排放約12萬噸。2010年5月,榮成市成為山東首個低碳經濟示范城市。低碳經濟示范城市的確立以及山東較強的經濟實力和先進的科技實力為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山東近年來節能減排成效顯著,能源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山東省委省政府把節能減排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確定了到“十一五”末萬元GDP能耗降低22%左右、CO2排放量削減20%、COD排放量削減18%的任務目標,節能減排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并取得了明顯成效。2011年,山東省萬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3.46%;省重點考核的千戶企業49項單位能耗指標同比下降的占91.8%,節能334萬噸標準煤;綜合利用工業固體廢棄物3763萬噸;建成水污染治理項目408個,形成COD削減能力4.4萬噸;燃煤電廠現役機組建設脫硫的裝機容量達到6377mw;SO2、COD排放量分別比上年削減2.1%和1.6%,實現了兩項指標的“雙下降”。2012年山東省建筑節能的三項重點工作是:城鎮新建建筑執行節能強制性標準的比例達到95%以上;年內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800萬平方米,確保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十一五”期間1900萬平方米的改造任務;太陽能光熱系統建筑一體化應用面積達到1200萬平方米。

山東發展低碳經濟的可行性措施

積極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低碳經濟發展。運用法律、經濟、行政等綜合手段,強制淘汰一批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發展循環經濟,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重視低碳技術研發提高能效降低能耗。鼓勵重點用能工業企業的節能技改和低碳技術研發,加強新建建筑執行節能強制性標準和新型墻體材料推廣工作;優化能源結構,加快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

參考文獻:

1.張坤民,潘家華,崔大鵬主編.低碳經濟論.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

2.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主編.中國低碳生態城市發展戰略.中國城市出版社,2009

篇5

一、要理性謀選低碳項目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生產要素在國際范圍內的流動加速、合作加強,使縣域經濟更有效的利用國內外資金、技術和資源,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因此,要緊緊瞄準國際和國內發達地區產業結構升級和轉移的機會,以哲學思維、辯證眼光謀選低碳項目。一是選引低碳項目。從縣域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充分利用祁陽的資源優勢,圍繞全縣確定的工業發展重點,以市場和國家產業政策為導向,堅持低碳環保原則,選擇和發展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市場潛力大的新興產業和高技術項目,支撐祁陽快速發展。二是加快建設項目。要樹立進度就是效益的觀念,把項目牢牢抓在手上,全力加快基礎設施項目、產業項目、民生項目建設。要不斷強化責任,要強化對重點項目實施工作的領導,把項目建設實施的目標任務和工作責任,分解落實到部門單位和責任人。同時,強化對項目建設的嚴格管理,加強跟蹤審計,確保項目建設的進度、質量和安全,堅決杜絕“豆腐渣”工程。三是對接大型項目。要深入研究國家、省經濟發展方向,圍繞祁陽重大基礎設施、優勢產業、改善民生等領域,緊扣上級要求,加速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對接央企、省企,促進企業“攀強附貴”;切實做好與長珠閩地區和東盟的承接工作,大力承接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環境污染少、市場潛力大的戰略投資者。集中全力爭取央企和上市企業落戶當地,不斷提高本縣產業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把企業做大做強。

二、要全力鑄就強勢產業

發展產業是提升區域整體實力的基礎。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舉全縣之力,不斷加大工業結構調整,擴大工業總量,提升工業質量,推進節能降耗,壯大工業實力,決戰新型工業化。一是做強優勢產業。以金浩茶油、銀光糧油、天龍米業、湘妹食品、寶達食品等骨干企業為龍頭,大力發展食品產業,打造祁陽食品加工“名片”;以科力爾電機、美星光電等企業為龍頭,不斷壯大機電制造業,提升祁陽機電制造整體實力。以凱盛鞋業為龍頭,大力承接制鞋、制衣等輕紡行業產業轉移,打造全國制鞋基地。二是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祁陽海螺水泥第二條生產線建設步伐,促成3臺2.5萬KW礦熱電爐達產達效,優化高耗能行業的產業結構,提高綜合能耗利用率;科學規范發展玻璃、煙花爆竹、造紙和采礦等行業,促進行業健康、安全和清潔發展。三是培育新興產業。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大力開發水能、核能及生物質能等新興能源和生物制藥項目建設,。

篇6

受地區特征和產業結構影響,打造新型工業化低碳城市還面臨著諸多難以克服的困難:一是經濟結構“碳”關聯度強。從產業結構看,煤炭一業獨大、火電裝機比重過高。2009年,煤炭產量1 838萬噸,洗煤1 835萬噸,焦炭529.5萬噸,煤炭及相關產品對全市經濟貢獻率在80%以上;全市所有發電完全依賴火電。從工業產品結構看,我市大宗產品多為煤炭及附屬產品或其他能源產品,原字號工業偏重,存在深加工度低、初級產品多、高附加值產品少、能耗高、污染重、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等問題。二是風能、太陽能等無碳能源產業起步緩慢。今后相當長時期,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大規模發展仍將受高成本、接入電網難等因素的制約。三是現代服務業、制造業等低碳產業雖然發展較快,但仍處于起步階段,占GDP的比重相對較小。四是低碳產業技術還存在許多瓶頸制約,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綜合利用技術幾乎沒有,二氧化碳利用項目在我市還是空白。

當前乃至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我市仍將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推進階段,能源需求呈強勁增勢,仍將保持“三重三輕”的產業格局。即:從能源結構看,煤炭傳統能源占比重,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占比輕;從工業結構看,資源性產業占比重,先進裝備制造業等非資源性產業占比輕;從三次產業結構看,工業占比重,現代服務業占比輕。綜合分析,今后相當長時期,我市以傳統能源為主的產業結構不會有大的改變。研究低碳經濟、發展低碳經濟,對于我市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針對性。

(一)加快低碳經濟相關問題研究。切實把發展低碳經濟作為一項重大課題,集中力量進行研究。一是我市發展低碳經濟的工作思路、主要目標、發展重點和政策措施;二是如何實現高碳行業和重點企業低碳化;三是如何提高無碳經濟和低碳經濟在總體經濟中的比重;四是如何加快低碳產業的培育和技術創新;五是如何建立低碳經濟統計和考核指標體系等等。在此基礎上,將低碳經濟納入“十二五”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適時編制《七臺河市低碳經濟發展專項規劃》。

(二)強力推進節能減排。抓好高耗能行業淘汰落后產能,采取限制生產規模、控制污染排放、減少電力運力供應、給予適度資金補償、妥善安置職工等綜合性措施,加快淘汰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生產能力。分解下達各行業、各縣(區)落后產能年度淘汰任務,督促其分解落實到具體企業和生產線。強化高耗能行業和重點耗能企業降耗監測監控,嚴厲查處偷排和超標排放行為。抓住產業聯合重組的有利時機,推進煤炭、焦化、電力、非煤替代產業兼并整合,提高產業集中度,提升能源資源的集約利用水平。

(三)全力打造低碳產業。推動煤炭、電力等傳統行業的低碳化改造,降低煤電排碳比重。鼓勵煤炭清潔生產。積極推進煤炭凈化、電化、氣化、液化和廢棄物處理等技術的應用。支持七煤公司重介浮選、隆鵬公司100萬噸生物質型煤、大唐七臺河發電公司鍋爐循環流化床燃燒技術和煤層氣、煤矸石、粉煤灰利用等項目。加快無碳能源開發利用。做好風、光資源勘測、外送通道規劃等工作,爭取在“十二五”期間并網發電有重大突破。培育壯大木制品產業集群。加快木制品產業園區和家具大市場建設,辦好家具節等展會載體。推進集成材、五金、玻璃、油漆、包裝物等配套產業發展,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研究制定全市體育產業發展規劃。圍繞體育用品制造、體育旅游、體育休閑娛樂、體育運動項目經營,全面、科學推進體育產業發展。加快推動現代服務業。進一步做大綠色旅游產業。抓好物流園區建設,支持煤炭、化工、建材、農畜產品加工等物流體系建設。支持地方企業上市和國內外銀行入駐我市,形成以商業銀行和資本市場為主導的現代金融產業體系。

(四)積極推進低碳技術進步。推進煤炭清潔生產的關鍵技術創新,在已有潔凈煤、生物質型煤、熱電聯產、煤氣發電、廢棄物處理等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鼓勵煤氣化、煤液化技術研發,深度開發酸、醚、烯、烴、纖維等精細化工產品。推進低碳技術研究,引進國際和國家實驗室或研究中心,研究二氧化碳捕集、儲存、綜合利用技術的大規模推廣應用,解決煤炭燃燒零碳排放,為我市能源工業拓展更大的發展空間。推進低碳節能技術,培育低碳咨詢服務機構,引導社會向工業、交通運輸、建筑等重點行業進行低碳的研發和投資。

(五)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鞏固煤化工基地基礎地位,企業層面,要采用節地、節能、節水、節材措施,實現內部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工業園區層面,引入低碳生態理念,以自然生態系統食物鏈的思想進行規劃設計和改造,實現企業間物料循環利用和能量梯級利用,實現垃圾或廢棄物再生循環利用和無害化處理。

(六)努力挖掘林業碳匯能力。森林生長出1立方米積蓄量,平均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近兩年來,我市不斷加大植樹造林力度,加快推進山水園林城市建設,森林覆蓋率達到48.5%,新增森林積蓄量65.6萬立方米,新增二氧化碳吸收能力120萬噸。下一階段要繼續抓好天保工程、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等國家重點生態建設項目,實施好封山育林工程,扎實推進村屯、公路、小區、庭院、庫渠堤壩綠化和荒山荒地造林,擴大森林面積,增加碳吸收。同時要加強森林管理,加大森林火災、病蟲害、非法占用林地草場的防控力度,確保森林面積和質量不斷加大和提高。

(七)穩步實施重點示范工程。一是新能源開發示范工程。大力推進生態農業發展,積極發展生物質能源,進一步推廣普及太陽能和沼氣技術,突出抓好煤層氣開發利用,優化能源結構。重點抓好煤層氣發電、大中型沼氣站、秸稈氣化爐、焦爐煤氣生產汽油及天然氣、煤焦油生產航油等新能源項目。二是新材料推廣示范工程。搶抓國家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機遇,積極研發節能建筑、新型環保等新材料,逐步替代目前水泥、鋼筋等高耗能建材。重點推進煤矸石磚、粉煤灰砌塊、煤焦油高速公路瀝青、中間相瀝青碳纖維、電石樹脂、粉煤灰特種纖維紙漿等新材料項目。三是生態環境建設示范工程。加快矸石山減量和山體恢復治理,抓好生態自然恢復區建設。加快棚戶區改造和搬遷,壓減煤塵排放。四是生態園區示范工程。搞好經濟開發區產業發展規劃,合理擺放新項目,逐步打造大中小項目合理配套、上下游產品有序鏈接的產業鏈,實現園區內所有企業清潔生產。五是城鎮低碳化改造示范工程。加快推進太陽能和節能建筑工程,推廣節能燈或太陽能照明系統。推行電子政務,壓縮公務支出,建設快捷交通體系。依托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全面實施垃圾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工程。

篇7

關鍵詞:云南省;低碳經濟;現狀;制約因素;對策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中的能源與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低碳經濟成為專業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方向,低碳經濟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黨的十明確指出“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貢獻。在全球經濟低碳化發展轉型的大背景下,云南作為我國減排試點地區之一,面對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機遇,發展低碳經濟,走低碳發展道路,不僅順應了可持續發展觀,還有助于緩解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更有利于云南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最終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提升社會經濟的整體水平,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及背景

(一)低碳經濟提出的背景

自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首次在政府文件中提出“低碳經濟”以來,低碳經濟正演變為一種全球實踐,成為國內外學術界的關注焦點。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經濟的不斷發展,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全世界的人們都意識到,想要經濟發展不停滯,必須要使經濟與環境相結合,改善人們所生存的環境,發展低碳經濟,堅持可持發展理念是毋庸置疑的。

(二)低碳經濟的含義

低碳經濟,即環境資源趨于供求均衡和配置優化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人類社會經歷了農業文明的低碳經濟,工業文明的高碳經濟,逐漸轉向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融合的一種新型低碳經濟形態。這一種新型的經濟形態致力于碳排放的優化配置,使環境資源利用最大化,實現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

二、云南省低碳經濟的發展現狀

(一)云南省低碳經濟發展現狀

云南省化工、有色的重化工業為主要工業,資源依賴高,能源消耗比重大,環境污染嚴重、排放量高等社會環境問題比較突出。全省二氧化碳年排放總量從2012年25632.09噸上升到2013年27801.98噸,人均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從5.50噸上升到5.93噸。從2011年二氧化碳年排放量21309.53噸到2013年27801.98噸,年均增長率達到7.95%。云南的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與全國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平均水平相比高出18%左右。根據2013年數據顯示,云南省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5.93噸低于全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7.2噸,主要是因為云南省經濟發展水平低于全國經濟發展水平,但云南省碳排放量仍在逐年遞增,說明了云南省正不斷地加快經濟發展,而經濟的發展更需要順應可持續發展觀來發展低碳經濟,云南省碳排放總量大即具有發展節能減排項目的巨大潛力,發展前景廣闊。

(二)云南省產業結構現狀

云南省2015年三大產業比值為15.0:40.0:45.0,相比2014年三大a業比值15.5:41.2:43.3,第三產業比值超過第二產業比值5個百分點,根據比值云南省已逐步成為理想的“三、二、一”產業結構。根據省統計局數據顯示,云南省第一產業投資額為499.92億元,占所有投資額的3.8%;第二產業投資額為3145.92億元,占所有投資額24.1%;第三產業投資額為9423.55億元,占所有投資額72.1%。第三產業投資額的所占比重的增加說明云南省優化產業結構效果顯著,大力鼓勵和培育第三產業。云南省在此產業結構下發展低碳經濟條件優越。

(三)云南省能源消費與能源結構

云南省煤炭的高排量是能源消費的突出問題,相對于天然氣和石油的單位熱量燃煤排放量分別高出約36%和61%。云南省雖然可再生能源豐富,但油氣資源非常少,能源消費結構主要以煤為主。而致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較高的一個原因就是煤炭消費比重大。云南省煤炭的高排放量是個大問題,要從根本上去改變這一能源結構主要還是依靠于資源結構,想要改變相對困難。

(四)云南省發展低碳經濟的有利條件

1.具有大規模發展可再生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

云南省作為可再生資源豐富的省市,發展低碳經濟比全國甚至全世界具有非常突出的優勢。水能資源理論的蘊藏量占全國的第二位;太陽能優勢明顯;風能資源豐富。且云南省在水電、沼氣和太陽能的技術和產業方面處于全國領先水平,水電建設水平全國領先,水電發電量居全國第三位,可再生能源的裝機容量遠超過火電;全國太陽能普及率最高的省市就是云南省,是全國重要的太陽能產業研發基地之一;在沼氣建設規模和技術研發方面遙遙領先于其他地區。

2.發展低碳產業條件較好

云南省五大支柱產業中生物資源、旅游產業都屬于低碳產業,電力中水電等可再生能源與火電的裝機比例達到61:39。云南水平較低的是工業化的發展,所以云南省具有調整及優化產業結構的潛力,若云南省產業向低碳經濟調整及轉型有很好的前景。

3.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潛力大

云南省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水能、生物質能等條件優渥,碳減排潛力大,符合清潔發展機制減排條件的項目多,在水力發電、余能利用、生物質能源、煤層氣、垃圾填埋氣、黃磷尾氣及碳匯等方面具有很大的CDM項目市場潛力。通過CDM項目挖掘和開發,國際資金和技術進入減排項目投入到云南省的潛力巨大,能夠使云南省更好的去做到節能減排。

4.森林碳匯豐富

云南省具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占地面積廣闊,僅云南省的森林資源面積就站全國的十分之一。云南省林業廳統計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全省森林覆蓋率由52.9%提高到55.7%。碳匯能力高,單位面積碳匯量居全國首位,是我國碳匯高于碳源的三個省份之一,已被國家列為國內生產森林碳匯的優選區域。作為具有豐富森林資源的大省,在開展國內外碳匯交易及爭取碳基金生態補償方面具有較大優勢。

三、云南省發展低碳經濟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結構不盡合理

云南省2015年三大產業比值為15.0:40.0:45.O,已優化為“三、二、一”狀態的產業結構,與全國三大產業比值9:40.5:50.5相比,云南省雖然和全國產業結構趨勢一致,但還是落后于全國的水平。根據產業結構比值分析,云南省第一產業所占比值高出全國水平,說明云南省第一產業所占比重過大,農業所占比例高達15%。第二產業比值與全國產業比值相差不大,說明云南省第二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工業生產平穩增長。第三產業結構比值云南省落后于全國水平,云南省第三產業的發展主要依賴于旅游產業,但設施的不完善以及不充分的服務產業導致旅游產業水平不高,未能帶動經濟較快發展。云南省旅游資源豐富以及民族人文資源豐富,應充分利用這些優勢去發展第三產業。

(二)能源結構較為單一

云南省是高碳排放省市,煤炭是云南能源消費的主要品種,單一的能源消費品種致使云南能源結構單一。2013年煤炭消費量占全省消費總量比重相對于其他消費總量要高很多,比重占到62.5%,而水電消費量占21.1%,石油制品消費量占11.1%,天然氣消費量占1.4%,其他能源消費量占3.9%。這些數據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云南省的煤炭能源消耗水平非常高。且2013年云南萬元GDP綜合能耗1.73噸標準煤相比較全國1.22噸標準煤,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0.51噸標準煤,也就是說,全省若每消耗1噸標準煤,只能創造5780元的生產總值,比起全國的8197元少2417元。比起全國能源使用效率的平均水平云南省的能源使用效率非常低。

(三)能源資源利用率有待提升

1.工業耗能比重大,能源使用效率低。

在全省能源消費中,2013年工業消費能源4390.68萬噸標準煤,占全省所消費能源的72.9%,與發達國家相比要高出30%。從萬元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看,2013年,云南省萬元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為3.55噸標準煤,與全國的2.59噸標準煤相比較高37.1%。反映了云南工業企業能源使用效率非常低,資源被嚴重浪費。

2.工業企業能源消費總量較高

導致工業企業能源消費總量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的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較大。2013年云南省投入產出直接消耗系數表顯示,能耗較高的產業是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每萬元產出為1813元,在工業部門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的產值排在24個工業部門的第二位,其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僅為25.5%;但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的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僅為13.5%,使GDP能耗居高不下且使全省的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保持在該水平上的原因就是這樣的高投入低產出的產業。

(四)科技落后

云南省比起低碳技術起步較早的地區來說發展低碳經濟較晚,技術研發的落后阻礙了云南省低碳經濟的發展。由于起步較晚,相對于低碳技術發達的地區,云南省的低碳技術研發比較落后,如熱電多聯產技術、高性價比太陽能光伏電池技術、生物質能技術及氫能技術落后于起步較早的地區。其次云南省研發低碳技術所投入的設備仍然依靠傳統技術,并且在短時期內無法更新設備。最后,由于云南省低碳技術起步較晚,所以市場并不廣闊,使得資金投入較少而致使技術研發緩慢。

(五)生活方式、運輸工具能耗高

近年來電商交易已擴大到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物流運輸占據交通運輸能耗排放的比重較大,也是致使云南能源消耗較高的原因之一。云南省的物流運輸主要是公路運輸,是全省貨物運輸總量比重的91.6%,僅僅只低于旅客運輸量的0.9‰這種交通運輸結構不僅物流成本高,還會導致環境污染嚴重。云南省的物流成本比重高于發達國家14個百分點,高于我國6個百分點,物流運輸所帶來的問題不容小覷。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購買各式交通工具使生活更為便利,化石燃料與大部分交通工具息息相關,二氧化碳的排放連日益增加,空氣質量越來越差,且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會抬高全省的單位GDP能耗。

日常生活中并不是人人都支持并實施低碳生活的方式,日常生活的能源消耗也是云南省能源消耗高原因的一部分。餐廳里隨處可見一次性碗筷,大街小巷各式各樣的塑料瓶等等都是導致能源消耗高的原因。

四、云南省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

(一)優化產業結構,培育低碳產業

優化產業結構,加速l展第三產業。利用豐富的可再生資源,大力發展水電產業、太陽能及光伏產業。積極推進太陽能在日常生活、公共設施中的普遍應用;利用豐富的風能資源,積極培育風能產業,促進風力發電的發展;加強政府對生物質能行業的引導發展作用,落實各項政策及資金的扶持措施,鼓勵研究云藥的新型技術,積極開發云藥新型品種;完善旅游產業的相關基礎設施,大力宣傳具有云南民族人文特色的旅游產業。

(二)以能源開發利用為重點,降低經濟發展中的碳排放強度

應充分利用云南省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這一特點,發展太陽能、水電、風能、生物質能,擴大這些清潔能源和在工業生產中可再生資源的比重,降低能源消耗中煤炭的排放量。以低碳技、節能降耗技術為核心,促進能效的最大利用,能耗的最低排放,研發建設能耗與產出成正比的產業,打造具有云南省特色的低碳產業。

云南省若要調整能源結構,必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且降低高碳排量,逐漸改變以煤碳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因地制宜提高大力發展水電、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全省能源構成及消費構成中所占比例。

(三)完善低碳城市基礎設施

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新型能源設施的轉變,加大投入綠色基礎設施。例如推動全省電網全面覆蓋;天然氣管道的擴容并應用到居民生活當中,天然氣作為優質的替代性燃料,可有效地減少碳排放量;將傳統公共汽車轉型為混合動力或電力公共汽車,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植樹建林,新修公園,擴大綠地植被面積等。

(四)創新研發、應用低碳技術

鼓勵和引導企業自主創新,研發新型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在有利的豐富能源資源條件下,研發具有云南特色的太陽能、水電、生物質能等能源的低碳技術。加快力度推廣和運用一些新型的低碳技術替代傳統的高耗能產業。鼓勵能夠運用到日常生活中的低碳技術的研發和生產,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做到能源的低消耗,煤炭的低排放。

低碳技術的研發同時也能運用到農村當中,化肥農藥的使用也是致使碳排放高的原因,開展“林-草-畜-沼”一體化建設,有利于減少碳排放總量,且促進了山區的農業綜合開發,并保護了環境。

(五)建立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云南省應在全省普及低碳的生活方式并積極向全省人民提倡低碳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的向人民提倡低碳新生活,引導低碳生活方式。落實各項政策促進可再生資源產業在居民日常生活中應用,鼓勵和推動全省人民消費模式向低碳的轉變,倡導可持續發展理念,構建健康低碳的生活新模式。不斷地向全省人民普及低碳經濟、低碳貿易、低碳消費、低碳生活的理念,使這一理念真正融入人民生活當中來,全民動員共同構建宜居環境。

篇8

家寶總理曾經指出,中國曾經有過四次科技機遇,但四次均錯失,“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中國再不能與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必須密切關注和緊跟世界經濟科技發展的大趨勢,在新的科技革命中贏得主動、有所作為。”

事實上,近幾年,不管是實業界還是投資界,對新興產業的熱情都越發高漲。如在滬深股市,節能環保概念的上市公司有45家,新材料概念的上市公司有54家,太陽能概念的上市公司有40家……這些企業,其中很大一部分原行業并不是新興產業領域,而是在近幾年進軍新興產業的企業,如杉杉股份、維科精華等等。就在最近,細心的人士發現,遠比股市風火的風投也開始扎堆瞄向新興產業,意欲展開新一輪的投資賽跑。

經濟轉型契機

剛剛過去的2010年,先是“新興能源產業規劃”點出能源行業的“先鋒軍”,再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圈定七大領域,在我國“十二五”規劃出爐前夕,新興產業已在起跑線就位,為逐步取代傳統高耗能產業的接力賽熱身。

一系列的“連貫動作”寓意深刻,新興產業搶占結構調整制高點,蘊藏巨大的經濟效益。

關于物聯網。據賽迪顧問研究報告顯示,2010年中國物聯網整體市場規模可以達到2000億,包含IC、傳感器、軟件等關聯產業;2015年,這一規模將達到7500億,年復合增長率將超過30%。

關于寬帶戰略。“十二五”期間,預計電信業投資將達到2萬億元的規模,較“十一五”期間增長36%。其中,將有80%的投資用于寬帶建設,超預期。

關于低碳經濟。預計到2020年,包括核電、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潔凈煤、智能電網、車用新能源在內的領域預計累計增加5萬億投資。

綜上所述,“十二五”深化產業變局,戰略新興產業“尋寶圖”初現,兩化融合也將漸入佳境,信息產業機遇顯現。

從長遠來看,3G建設為即將爆發的移動互聯網提供了更大的動力和空間,傳統行業和移動互聯網的交叉將越來越緊密,最終會形成融合的數字產業,從而實現無處不在的信息化經濟。

面對新一輪產業革命,剛剛卸任的工信部部長李毅中之前也表示,“十二五”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發展重點。要明確發展重點和主要任務,集中力量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形成新的增長點。

金融資本搶灘

新興產業要騰飛,金融資本的托舉至關重要。信貸、股權和創業投資、債券等各種直接或間接融資渠道成為為新興產業供血的路徑。銀行早幾年就已開始嘗試間接進行股權投資;險企投資未上市公司股權的閘門開始打開;而國內外各路資本在PE和創投領域淘金新興產業也是熱火朝天。

“之前,張江科技園區有家芯片企業,成立于2006年,注冊資本金500萬元,2009年實現銷售收入500萬元。不過,經過幾年的研發,基本耗盡了全部資本金,企業凈資產只有100萬元。”

“由于是輕資產企業,此前,這家企業向多家銀行融資均沒有獲得銀行支持。”浦發銀行上海分行中小企業業務經營中心、科技企業服務中心總經理林江談及新興科技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時深有感觸。

然而,針對“十二五”規劃重點培育和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外資行憑借海外市場的優勢,對這類產業的金融支持也早已開始。

據悉,渣打銀行從海外市場引進一套針對新興產業的風控系統,收集了海外市場大量樣本數據,由于樣本資源豐富,該行可針對企業在每一個階段的發展情況進行風險評估。

與此同時,商業銀行負責人紛紛表示,新興產業雖然目前尚未成熟,但是卻代表了未來的發展方向,為此商業銀行也在積極轉向,調整內部業務結構以迎合國家政策。

一位商業銀行人士透露,對新興產業項目將提供金融支持,包括在費率上給予優惠,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加大資金支持規模,提供持續的信貸支持,同時后續服務更加靈活、全面。“針對新興產業的風控難題,建議財政通過貼息的方式建立風險保障措施,以更好地鼓勵和引導商業銀行支持新興產業。”

據浦發銀行行長傅建華分析,產業的轉型為我國商業銀行發展方式的轉變提供了外在的動力。推進結構的調整和產業的轉型將導致資本等生產要素在不同的產業和企業間的流動和重組,由此將帶來市場重構、企業重組這些變革,都是商業銀行發展方式轉變的前提和外在動力。

風投扎堆淘金

“政策很給力”,這是股權投資人士比較一致的看法。2010年9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審議并原則通過《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這對于我國正處于蓬勃發展階段的創投行業無疑是重大利好,也使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創投投資風向標。”清科研究員分析說。

Vantage Point合伙人李峰近日表示,對比“十二五”和“十一五”規劃,國家已經從政府層面真正把清潔能源、節能減排、二氧化碳低碳技術作為下一步經濟發展的原動力產業。

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比較而言,風投最近一段時間更加關注節能環保領域,因為通貨膨脹加劇,原材料的漲價給下游商品和工業成品的成本,最終帶來很大壓力,也消耗了很多的能源。有道是,節省的能源(還未消耗的)是最清潔的能源。所以節能技術的應用與服務和設備產品,應該會給消費者、企業帶來成本上的縮減以及環境的改善。

繼2010年10月青云創投投資兩家清潔技術領域的企業之后,凱鵬華盈也于近日表示,已經投資兩家污水處理公司金額達千萬美元。種種跡象表明,“清潔資本家”們對清潔技術領域的布局明顯加速。國內第一家專注于該領域投資的青云創投總裁葉東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今年對中國而言,是具有轉折性的一年,這是新的清潔文明的開始。

“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中,四個與清潔技術有關,行業的盛宴到來,但恰恰更需要冷思考。”具體到細分行業,葉東認為,太陽能行業投資已過青春期;秸稈發電可以作為補充型的能源來使用,前景好但問題多多;有機農業前景遠大但是做得很艱辛。

近日,凱鵬華盈創始及總裁合伙人汝林琪透露,旗下美元基金和人民幣基金在污水處理行業分別投資了兩家國內領先企業,投資金額在千萬美元級別。

這是繼青云創投上月8000萬元投資沁園、1000萬美元投資上海多利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之后,創投基金在清潔技術領域的再次出擊。

資料顯示,凱鵬華盈所投資的兩家企業,一家是從事環境生態保護和水資源綜合治理等業務的高新技術企業,另一家是從事膜技術研發設計工程實施的早期公司。不過,基金目前暫未透露投資企業的名稱。

篇9

一、現狀

我省2005年被國家列為首批循環經濟試點省。幾年來,我省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六部委《關于組織開展循環經濟試點(第一批)工作的通知》精神,認真抓好循環經濟試點的組織實施工作,加強規劃引導,以節能減排為抓手,加大資源節約綜合利用和清潔生產推進力度,深化試點,全面推進,取得初步成效。統計資料顯示,2007年全省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28%,完成了國家下達的年度節能目標;2007年全省主要污染物cod和so2排放量分別比2006年下降了4.87%和7.96%,連續兩年完成國家下達的年度減排目標;2007年全省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較上年下降17.13%,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為67%,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5%,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城市污水處理率82.5%,比上年提高0.68個百分點,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70%,比上年提高9個百分點。總體來看,我省循環經濟工作已進入由局部試點轉向系統化推進的全面發展階段。

(一)發展循環經濟已成為政府工作重點。一是省委、省政府在所有全局性會議上明確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重點工作,提出明確要求。省政府把發展循環經濟納入政府年度重點工作任務,分解到各有關部門,并對落實情況定期進行督促檢查。二是先后出臺了《xx省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和《xx省循環經濟試點實施方案》,省政府召開全省循環經濟工作會議,專題部署發展循環經濟工作,批轉省經貿委、環保廳等部門關于發展循環經濟的工作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分階段目標、發展重點和保障措施。三是設立省級發展循環經濟專項資金,用于支持發展循環經濟重大項目。四是全省各地政府推動力度不斷加大,全省發展循環經濟的意識得到加強。南京、無錫、蘇州、南通、揚州、連云港、宿遷、泰州等市相繼成立了循環經濟和節能工作領導小組,南京、蘇州等市在市級財政預算中專項安排了發展循環經濟扶持資金。全省已初步形成發展循環經濟的良好氛圍。

(二)試點工作取得較好成效。一是推進試點工作向系統化方向發展。2006年,省經貿委、環保廳、外經貿廳聯合在全省范圍內選擇15個城市、15個園區、100家企業開展循環經濟試點工作,探索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行業的循環經濟實踐形式,培育符合循環經濟發展要求的示范企業、工業(農業)示范園區和示范城市。二是推進試點向深度發展。充分發揮政府專項資金的引導示范作用,重點支持試點單位實施示范意義較強的循環經濟項目,積極推動資源在企業內部、企業之間以及產業之間的循環利用。蘇州高新區、揚子江冶金工業園區、xx春興合金(集團)有限公司、宜興協聯熱電公司、鑫緣繭絲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蘇州工業園、揚州經濟開發區等9個單位先后被國家列為循環經濟試點單位,有6家開發區被批準創建國家級生態工業示范園區,有12家開發區被批準創建省級生態工業園。柏科(常熟)電機有限公司被國家列為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試點企業。三是及時總結推廣試點經驗。通過試點,為全面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了實踐經驗。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gdp能耗、cod和so2的排放量不斷下降,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通過了國家環保部、商務部、科技部聯合組織的考核驗收,將被命名為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在全國首批3家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我省將占2席。常州鐘樓經濟開發區以“零地”招商為手段,調整產業結構,積極構建園區生態網絡,已被命名為首家省級生態工業園。揚子江冶金工業園區綜合運用能量梯級利用、余熱余壓利用、廢棄物資源化、產業鏈生態延伸等技術,打造綠色鋼城,經濟效益顯著。xx春興合金(集團)有限公司突出稀貴金屬再利用,加快規模化、產業化進程,取得較大進展。廢鉛酸蓄電池回收和機械化破碎分選預脫硫工程已動工建設,廢鉛酸蓄電池回收體系進一步完善。南通鑫緣繭絲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近年來通過循環經濟項目的實施,目前集團已形成了制種、栽桑養蠶、蠶繭收烘、繅絲、絹紡、織綢、服裝一條龍“公司+工廠+農戶”的繭絲綢產業化經營體系,在發展農業區域循環經濟與絲綢生態工業園以及靜脈產業相結合的循環經濟模式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宜興協聯熱電公司利用企業生產中產生的檸檬酸高濃度有機廢水作為脫硫的營養劑,不僅每天可消耗大量的高濃度廢水,而且可以把單質硫置換出來成為硫酸廠的資源。與傳統的石灰石法比,每年減少的資源消耗和產生的副產品收益可觀。

(三)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水平不斷提高。堅持“節約優先”的發展方針,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突出抓好節能降耗。一是初步建立了通報審查考核的基本制度。通過建立單位gdp能耗公報制度、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制度和節能目標責任評價考核等基本制度,加強引導和源頭把關。二是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按照國家有關要求積極組織淘汰落后的電力、煉鐵、煉鋼、建材、電解鋁產能;關閉所有的石灰法制漿企業,淘汰落后的化學制漿、酒精、淀粉企業的生產線,查禁“十五小”、“新五小”企業;結合全省化工行業專項整治,調整化工行業產業結構,實現產品的升級、結構的優化,2007年全省現已依法關閉違法違規化工生產企業2713家。開展淘汰落后用能設備“三年攻勢”,現已淘汰高耗能變壓器、空氣壓縮機、鍋爐、電機等落后用能設備約1萬臺。三是實施節能重點工程。圍繞冶金、化工、建材、電力、紡織等五大重點耗能行業,以燃煤鍋爐(窯爐)改造、熱電聯產、電機節能、余熱余壓利用、能量系統優化為重點,共組織實施節能技術改造項目100余項,年節能200萬噸標準煤。四是組織實施重點耗能企業節能行動。組織67戶“千家企業”和126戶“百家企業”開展能源審計、編制節能規劃。五是全面推進商業和農用、農村建筑、交通、政府機構等各領域節能。六是認真落實國家鼓勵資源綜合利用的優惠政策,大力推進以共伴生礦和工業“三廢”為重點的資源綜合利用。2007年,全省經認定的綜合利用企業558家,累計1865家,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95%,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綜合利用電廠裝機容量達到120萬千瓦以上。

(四)清潔生產大面積推行。一是依法推行清潔生產審核。制定實施了《xx省清潔生產“十一五”行動綱要》,圍繞淮河、太湖、長江、南水北調沿線等重點流域和化工、印染、釀造、造紙、電鍍、鋼鐵等重點行業,組織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2007年全省共有845家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其中自愿審核717家、強制審核128家。1997年以來,全省累計審核企業達3600家,在全國名列前茅。二是加快實施清潔生產方案。堅持“積極主動、先易后難、持續實施”的原則,積極推進先進清潔生產工藝技術改造方案的實施。“十一五”前兩年,全省1650家企業在開展清潔生產審核的基礎上,投資18億元,實施2000項中高費改造方案。3600家企業,累計節能900萬噸標準煤,企業削減主要污染物20%,增收節支效益達60億元。三是加大省級扶持力度。2004年以來,運用發展循環經濟、污染防治、扶持民營經濟發展等專項資金支持了多個清潔生產先進技術、工藝改造項目的實施。四是拓展審核領域,提高清潔生產水平。清潔生產審核正在向一、三產業拓展。

(五)技術開發應用取得新進展。一是組織力量在資源減量化、廢棄物資源化、清潔生產及環境友好材料等相關領域開展了科技攻關,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xx省交通科學研究院針對目前公路養護建設中出現的大量瀝青路面舊料處理及恢復路面瀝青材料性能和路用性能問題,自主研發出高效瀝青再生劑,這種瀝青再生劑應用于路面的再生利用,能夠節約大量的瀝青和砂石材料,有利于處治廢料、節省能源、保護環境,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環境效益。我省開發的陶瓷分離膜技術在許多核心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開發的樹脂法處理有毒有機化工廢水技術在核心技術上處于國內外先進水平。二是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在技術應用領域,以減量化為重點,應用余熱余壓利用等技術實施技術改造,推動了循環經濟共性技術的推廣應用。在“十一五”前兩年共實施了260多個項目。其中工業余熱余壓利用項目61項,能量系統優化(系統節能)項目65項,廢棄物資源化項目75項。

(六)政策體系框架基本形成。一是加強規范和引導。省政府先后出臺《推進節約型社會建設若干政策措施》、《推進環境保護工作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分別從強化產業政策導向、健全價格杠桿調節機制、加大財政扶持力度、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二是加大經濟調節。去年在全國率先提高排污收費標準,從2007年7月1日起,提高廢氣排污費征收標準。落實差別電價政策,提前實施國家規定的差別電價加價標準。三是推進市場化運營。努力形成多元投入機制。全省已有500多家排污單位實現了治理設施的市場化運營。去年全社會環保投入510億元,占gdp的比重比2000年提高0.8個百分點。

二、問題

一是思想認識不夠深刻和全面。一些地區和部門及企業對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夠。對能源資源約束及能源消耗對環境的影響缺乏足夠認識,一些地方仍把gdp增長作為硬任務、把節能減排當作軟指標,清潔發展、集約和節約發展、循環利用資源和生態文明的意識不強,還沒有完全轉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存在重開發、輕節約,重速度、輕效益、重規模、輕消耗的思想。有不少的人將循環經濟單純地理解為垃圾經濟,把循環經濟簡單地歸結為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和資源化。循環經濟包括整個減量化、再使用、資源化過程,要求盡可能從全過程避免和減少廢棄物產生。循環經濟不但要求從物質流動的全過程減少資源消耗和污染產生,而且特別強調減量化、再使用、資源化過程中前兩個過程的重要性。發展循環經濟,不僅要發展節省稀缺性原材料的循環經濟,更要重點發展針對水資源、土地資源和能量資源高效利用的循環經濟。二是資源利用水平總體不高。資源利用方式較為粗放,資源生產率與國際水平有較大差距。從產值能耗看。2006年全省每萬元gdp、規模以上工業每萬元增加值能耗雖分別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6%、38%,但高于xx,與發達國家先進水平相比差距較大。從單位產品能耗看。2006年,我省火電供電煤耗雖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5克左右,但比世界先進水平高;全省新型干法水泥綜合能耗約、合成氨單位產品能耗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我省主要耗能產品單位能耗高出10%—50%。三是再生資源產業化、規模化水平不高,廢棄產品再制造發展滯后。四是激勵和約束機制不完善。政府支持發展循環經濟的穩定投入機制在部分地區還未形成,企業缺乏加大投入的內在動力和外在壓力。尚未建立有效的經濟責任制和行政問責制,價格形成機制還未能充分反應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損害成本,缺乏鼓勵減量化的稅收優惠政策,發展循環經濟還沒有真正成為市場主體的自覺行為。

三、目標

發展循環經濟對xx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意義特別重大。我們必須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環保優先和節約優先,以優化資源利用方式為核心,以提高資源利用率和降低廢物排放為目標,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加強法制建設,完善政策措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增強資源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

從預期目標看,為了實現“十一五”規劃和本屆政府提出的目標任務,2008年全省單位地區產值能耗需下降4.4%;單位地區產值取水量下降4%;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提高到68%;二氧化硫排放量削減3.6%,cod排放量削減3.0%,建成一批符合循環經濟發展要求的示范企業和工業(農業)示范園區。到2012年,全省要建立比較完善的法律法規、政策支持、技術創新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在確保完成“十一五”目標即: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比2005年分別下降15.1%、18%的基礎上,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進一步削減,建成大批符合循環經濟發展要求的示范企業和工業(農業)示范園區,把我省建成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示范區。

四、措施

篇10

本報告所列舉的投資案例涵蓋多個社會和環境主題,如清潔技術、微金融、可持續農林業等。這些投資或被歸于“效果投資”,或被歸于“可持續性主題投資”及“ESG(環境、社會與治理)投資”。雖無統一定義,但其均致力于促成正面的社會、環境效應和可觀的資產收益。

這些不同類型的投資越來越受到PRI聯署方(Signatory)的青睞。2011年,38%的PRI資產所有者開展了這方面投資。這些所有者包括企業與非企業養老基金、保險公司、發展金融機構和各類基金會等,廣泛分布于全球各地。

清潔技術是最常見的一類投資主題,即投資者感興趣的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水與廢棄物處理技術等。利用私募股權進行清潔技術投資較多,上市股權和定息債券并不多見。社會層面上,微金融投資很受PRI聯署方歡迎,還有衛生健康、教育和基礎設施等行業。另外,可持續農業和林業亦越來越為投資者所重視。

可持續投資的挑戰與前景

報告的案例研究顯示,整體資產管理規模中,用于投資的比重通常較小。投資者希望擴大投資,但往往會受制于融資規模、投資風險與績效等諸方面因素。不過,更多的可持續投資主題正進入投資者視野,這些領域的投資風險沒有想象的那么高,卻能帶來穩定可持續的經濟回報(見“Obviam”和“CalPERS”案例)。

此外,投資者在不斷尋求克服挑戰的一些辦法,如進行合作投資和公私合營(見“PKA”案例,其與養老基金和發展金融機構開展合作投資)。投資者就投資事宜與養老金領取者等利益相關方充分溝通,亦有顯著成效(見“PGGM和Christian Super”案例)。

絕大多數受訪者認為,對于投資方向,政府出臺的旨在降低投資風險政策至關重要。例如,Obviam案例顯示,政府機構應允擔保部分可持續投資的風險時,投資便紛至沓來。這一點在新興市場表現得尤為明顯。在歐洲、美國和巴西等國家和地區,可再生能源投資很受青睞,關鍵在于諸多的政策支持和財政補貼。PKA案例就是證明,案例中,丹麥政府承諾電價的穩定收益。

總之,應對可持續投資挑戰的同時,投資者若有意于融入長期的風險與回報,那么良機仍廣泛存在。盡管存在一些障礙與困難,使得可持續經濟方面的投資規模相對較小,但是投資者和政策制定者們始終在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案。

PKA:攜手合作方創新綠色投資

PKA是丹麥最大的專職養老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其管理資產規模超過230億美元。PKA會員主要是公眾事業、社會組織和醫療行業的雇員,女性約占90%。該基金公司拒絕投資于有違聯合國人權及勞工權益保護、環保、反腐敗和軍事武器管制公約的企業。

PKA是丹麥可持續性主題的最大投資者之一,其資產總額的5%(約12億美元)用于投資綠色經濟。投資方式有私募股權和基礎設施建設,入股,如1.85億美元投資于Genan(丹麥的一家輪胎再利用公司),2500萬美元投資于KK電器(風電場電子系統供應商)。

該基金私募股權投資的可再生能源領域涉及太陽能、可替代燃料和清潔技術。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則涵蓋印度和中國境內的風力發電、生物乙醇、水、太陽熱裝置和水力發電站。

PKA經由公私合營來發掘更多的綠色投資機遇。2011年,PKA聯合頭號國內養老基金公司“丹麥養老基金”,投資10億美元,購得國有能源公司“DONG能源A/S”的一處海上風電場50%的股份。PKA與DONG的合約期為15年。在此期間,PKA擁有風電場的管理控制權,負責丹麥全國約4%的電力供應。

更重要的是,這項投資得到政府長期而堅定的支持。為促成交易,丹麥政府保證合理的電價調整幅度。在丹麥,由于決策者的政策支持,類似的能源交易趨于普遍。在PKA看來,這將會帶給其每年6%-7%的投資回報,回報周期會長達20年。

PKA另一項重要的投資領域是林業,投資額6億美元,主要用于投資美洲的大型種植園,也包括新西蘭和莫桑比克等國。

PKA新的資產投資方向是非洲大陸的可持續農業。該基金已承諾拿出4200萬美元用于私募股權下的可持續農業投資。同時,用于非洲的2.2億美元投資之外,PKA該項投資還會擴展至新西蘭和澳大利亞。

考慮到迅速成長的中產階級渴望更加優質的食品供應,PKA選擇在非洲投資農業。PKA相信,這會成為愈加重要的市場,刺激相應的可觀需求,因而可視為具有長期回報潛力的投資機會。

另外,PKA在2011年進行了首次微金融投資:聯合丹麥基金公司和PBU,投資丹麥一家名為“發展中市場投資基金”的半官方機構。三者共同出資6700萬美元,經由第三方投資管理者,用于入股微金融機構。PKA還劃撥專款用于非洲和印度地區的微金融投資。

PKA董事會和成員致力于在獲取經濟收益的同時,應對投資可持續經濟帶來的挑戰。目前,可持續性主題投資領域正顯現出機遇與風險并存的趨勢。在一般意義上的低利率市場環境下,這并不多見。

PGGM:融合投資回報與社會效應

PGGM是一家荷蘭養老基金服務提供商,服務于6家養老基金公司。截至2012年5月,PGQM管理著超過1500億美元的養老金,涉及250萬荷蘭養老金領取者。該公司提供的服務包括養老金管理、綜合的財產管理、面向機構委托方(Institutional Client)的管理支持和政策建議。

PGGM鼓勵投資組合經理們尋找可行的“定向ESG(Targeted ESG)”投資,不僅要有必要的資產回報預期,還要產生一定的社會效應。這類投資分散于不同的資產類別和經營團隊。2011年,PGGM的定向ESG投資達61億美元。

一些PGGM委托方進行的定向ESG投資案例如下:

承諾投資38億美元于一家專門的投資組合公司“負責任的股權組合”,對象是那些開展負責任經營的上市公司。

通過與其中一家委托方Banco Santander的兩次交易,PGGM實現了歐洲項目金融投資組合的風險共擔。其中約有57%的風險交易額與可替代能源有關,如太陽能和風能發電。

承諾3.24億美元投資于12家美國、歐洲和亞洲地區的清潔技術基金。此項投資意在平衡兩類基金公司的發展:專注于創新技術的基金和基于現有成熟技術的基金。這兩類清潔技術的使用均有助于提升自然資源使用效率,減少能源使用導致的環境惡化。

與國際金融公司(IFC)成立合資公司,即“拉丁美洲、非洲和加勒比基金”。該基金宗旨在于通過投資私營領域,幫助非洲、拉美和加勒比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

4000萬美元的氣候變化碳基金,投資于碳信用額度。

2.54億美元投資于2家林業基金。

投資“草根資本(Grassroots Capital)”的全球微金融股權基金,其從事微金融創業組織的借入資本運作。

3家基礎設施基金公司和主要用于歐洲可持續能源項目的一項直接投資。

迄今,尚無有關上述投資社會效應的可參考信息。PGGM計劃設定一些模式化的指標,以衡量其投資效應所在。不過,PGGM通過與鹿特丹大學戰略慈善研究中心合作,已經分析出八類投資領域效應的相應識別方法。

2012年,PGGM與外部的基金管理者就每一投資領域的效應指標研究進行了密切合作。今后,這些效應指標將會納入報告程序之中。PGGM致力于同其他的資產管理者一起,不斷細化這些指標,以尋求一種更加精確的效應衡量方法。

PGGM相信,跟蹤量化定向ESG投資可以更全面準確地做出投資決策。同時,也使得PGGM與基金管理者主動合作,創造更多的社會效應并減少可能的消極影響。

定向ESG投資能夠像其他類別投資一樣獲得經濟回報,但明確其對諸多投資證券組合產生何種風險回報效應,還為時尚早。一些投資者團隊認為,這類投資確實有利于投資的多元化,反過來影響風險回報的部分效果發揮。這也是PGGM計劃進一步調查研究的問題。

Obviam:新興和前沿市場下經濟收益和效應之記錄

Obviam是一家獨立的投資顧問,服務于在新興市場和前沿市場(譯者注:前沿市場尚無一致定義,一般指區別于“金磚四國”的部分中小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開展效應投資的眾多投資者。自1999年起,Obviam的高級合作伙伴代表瑞士聯邦政府,已經完成了超過4億美元的投資,用于70家基金和300個快速發展的中小企業。至今,Obviam仍代表瑞士聯邦政府進行投資,并擔任瑞士新興市場投資基金(SIFEM)和瑞士聯邦發展金融機構(DFI)的投資經理人。

Obivam成立的初衷是鼓勵私人投資,其最大的股東一直是SIFEM。Obviam旨在引導更多愿意在新興市場開展負責任投資的委托方。同DFI一樣,SIFEM主要投資于中小企業,這樣才能夠最好地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就業率,發展私營行業,提升經濟效益。

新興和前沿市場的諸多中小企業因為當地有效融資不足,面臨著資本發展困境。因此,Obviam主要通過鼓勵投資當地的私募股權基金經理人,以提供充足的資本儲量投資于制造業等產業,如擴大生產線或建立更大規模的倉儲。

Obviam為SIFEM的提供所有投資建議均遵循四項基本原則:

輔(Subsidiarity):提供必要的長期市場融資。

杠桿效應(Leverage):以自身投資引領第三方資本市場。

額外性(Additionality):引導私募股權基金借鑒國際最佳投資實踐,尤其是那些新的投資團隊和首次發行股權的基金組織。

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確保投資兼顧經濟收益和ESG原則。

Obviam希望其所促成的投資可帶來多重效果:創造就業、獲取資本、引導第三方資本、改進勞工權益、改善環境與企業治理。

在資本需求之外,許多中小企業仍缺乏一定的操作性與戰略性投入。為此,Obviam開展一系列從財務報告到產業革新等方面的戰略支持,包括幫助中小企業管理ESG議題,選擇有效投資領域,確保商業經營符合社會與環境標準。這些舉措使得中小企業在遵守當地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向同行業全球最佳實踐標準看齊。

Obviam正著手參與發起可持續私募股權基金倡議,涉及清潔技術、教育、護理和林業等領域。例如,Obviam最近促成了對一家非洲可持續林業基金的投資,該地區森林濫采現象嚴重。其他的投資對象有印度的教育基金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首個清潔技術基金等。

隨著內部收益率(IRR)由5%升至15%,Obviam的投資戰略成效逐漸凸顯,在獲取經濟收益的同時,亦產生了積極的社會與環境效應。

CalPERS:投資不同資產類別的可持續經濟

加利福尼亞公共雇員養老基金(CalPERS)代表著加利福尼亞州3000家雇主,向140萬名公眾雇員提供養老和健康醫療基金,其投資證券組合的市值高達2300億美元。CalPERS的投資決策中,可持續性至關重要,可確保其履行信托責任并獲得長期的收益回報。

經由機構自身的可替資管理(AIM)項目,CalPERS投資12億美元用于可替代能源行業。這些投資以私募股權的形式進行,主要是風險資本,投資對象有數百家公司。其中,大多是生物燃料和太陽能產業公司(分別占22%和21%),其余則涵蓋風能、建筑與能效、生物質能和廢棄物處理等行業。

已有幾家太陽能和生物質能行業發展較好的公司進行了首次公開募股(IPO)。不過,成功募股的公司尚屬少數,需要一定時日才可形成規模,因為市場反應通常滯后,可能會暫時低估這些投資的回報前景。

對于CalPERS這樣的超大型基金來說,盡管12億美元的投資占其資產管理規模的比例不高,但以絕對量而言,足具規模。CalPERS希望通過上述投資實例,向資本市場發出初步信號。例如,之后的40億美元投資到可替代能源行業,就緣于該基金AIM環境技術項目投資的示范效應。未來,隨著投資成效的不斷顯現和擴展,將會有更多的可替資被應用于各子行業。

在公共持股領域,CalPERS看重的是那些對于氣候變化有著前瞻考量的公司。2010年,CalPERS拿出5億美元投資干一家發行國內公債的環境指數基金。這項投資仿效了匯豐全球氣候變化基準指數,投資對象為遍布全球的380只有價證券,這些證券的相當部分收益來自于低碳產能、能效管理和碳交易等環境友好型產業。

CalPERS還長期進行林業投資,目標額度是達到23億美元總投資基金的1%。這類投資分布于美國及全球,由外部經理人管理,主要是一些大型種植園通過碳回收減少碳排放。對于CalPERS這樣的戰略投資者而言,林業投資顯現出穩定的風險調整回報(Risk-adjusted Returns),且不影響其他多元化投資,頗具價值。

Christian Super:獲取競爭優勢

Christian Super成立于1964年,是澳大利亞一家非營利的工業養老基金公司。Christian Super奉行基于基督教教義的管理原則,管理著18000名雇員的退休金,約6億美元。

雇員選擇加入Christian Super的部分考慮在于該基金的經營理念:既可以帶來積極的社會效應,又獲取一定的退休金收益。Christian Super進行了許多產生社會與環境效應的投資,投資本身的較高收益回報率也使得基金得以履行其信托責任。

Christian Super與此相關的第一筆投資用在清潔技術領域,以私募股權基金的形式,投資額為2500萬美元。盡管受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股票市場震蕩影響,尚未完全達到Christian Super多元化投資預期,但這項投資總體效果好于一般投資。目前,清潔技術投資占Christian Super管理總資產的3%,均分布于澳大利亞境外。

澳大利亞政府于2012年提出了一項投資額達100億美元的“綠色銀行”計劃,即成立清潔能源金融公司(CEFC)。澳大利亞政府希望借助此舉,促進私營行業資本和機構投資者對可再生能源技術的投資。

但是,Christian Super仍認為澳大利亞清潔技術市場發展難有較大改觀,因為廉價的潔凈煤易于獲取。在澳大利亞,清潔技術市場發展空間一直有限,因為有更多的廉價能源,可再生能源技術投資表現欠佳。因而,很多能效技術轉向國外,尋求商業化。

Christian Super在微金融領域亦有投資。迄今為止,該基金已經做出兩項微金融相關的投資:2009年700萬美元的首期投資和2010年500萬美元的第二期投資。兩項投資的最終受益者均是全球微金融業務銀行的客戶群,受益人群中女性超過一半,40%至50%在農村地區。這些客戶主要投資于微型企業,投資行業多元,從農牧業到服裝業、小型硬件設備或旅行商店到小件物品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