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人文精神的理解范文

時間:2023-12-14 17:40: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于人文精神的理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于人文精神的理解

篇1

關鍵詞:服裝的設計;人文主義;時代需求

人類服裝伴隨著人類漫長的發展史,見證了人類的歷史進程。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服裝設計是工藝美術的藝術范圍之內,在實際意義和藝術美觀上的有機的結合的產物。通過各種各樣的思維的思考來設計出滿足人類的需求的衣服。一般的來說,符合要求的藝術品,既要有一定的實用性,同時也要表現出自己本身的藝術的特殊性質,人文精神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數服裝人性化發展的根本。

1 服裝設計的人文精神

服裝設計的人文精神是服裝設計發展的根本,每一種設計理念都需要具備廣泛的設計人文精神。進行服裝設計的前提是設計者本身要有一定的知識的積累,將時尚的內容人文化,其應用的重點在于使設計元素個國家時尚,設計形式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1]。人們精神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要求設計師要對世界的歷史潮流、每個不同地區的文化特色有一定的理解、對于各種新生事物的了解。總體來說,就是設計者本身要有一個綜合性的知識面。第一,設計師應該具有一定的設計的能力。類如繪畫,產品構型等畫法幾何方面的能力。第二、作為設計師要有一定的藝術創作的能力,將服裝的設計當成是一個進行藝術的創作的過程,充分的發揮自己的才智。不斷地設計出好的作品。服裝的設計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生產衣服的過程,是需要設計師用心去創作的藝術品。圖1 為大學夏季T恤設計草稿,體現人文精神的應用在于其字體的設計。

2 在服裝設計中人文精神的應用形式的解讀

人文的精神,是指人類保留下來的對于人類自身的豐富多樣的精神文化的一種珍惜和維護。人文精神的重點在于人類自身的價值和思想上的體現,是人類的重中之重,是之所以為人的根本。

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各種的行為和活動的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將人類自身作為根本,一個真正的核心。在全方面體現對于人類本身的關懷,通過精神文明的發展來帶動物質文明的發展。人文精神需要體現人本的思想,社會的本體是每一個構成這個社會的大眾。要充分的考慮到社會發展的規律就是,將人作為一切的中心思想。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的規律,要理解我們所說的個人的觀念。人類發展到今天,所有的一切的行為都是向著一個最終的目標:自由!因此,人文精神也體現著自由的思想。在服裝設計設計中,應用人文元素,是提升設計者在設計形式以及設計內容改變,其重點在于使服裝在設計形式中加入更多的人文性元素,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2]。

3 服裝設計人文精神的應用

為了有效的更好地促進服裝設計行業的發展,在創作的過程中體現人文的精神,是非常必要的措施。服裝設計的最終的目的是讓顧客滿意,讓穿著的人滿意設計者設計的衣服。這與人文精神的實質是相同的[3]。都是為了人本的思想。如何實現這個目的要進行策略的規劃和布局,是本文的研究重點,通過系統的分析和總結服裝設計的人文精神的應用主要由以下幾點。

第一,設計的本身需要設計者理解人文精神的本質思想,有能力將人文精神體現到服裝的設計當中來。將人文精神的核心的思想,反映在作品的效果上。服裝設計針對的主體是人類自身,而對于人文精神的本體同樣是人。二者可以進行有機的結合,其結合的重點在于服裝設計的中心是所有人長期關注的問題,加強對設計精神的解讀也是幫助我們全面了解其設計精神的重要層面也是提升設計形式的重要舉措,將設計精神人文化,是設計形式更具魅力[4]。

第二,人文精神的應用重點在于設計形式與物質形式相互結合在一起。合理的將兩者結合在一起,需要通過合理的方式和手段進行有機的進行。不能簡單生硬的進行不合理的結合[5]。要有機的將兩者結合到一起,既要滿足人們對于服裝的要求,又要將人文的精神體現到服裝的設計當中,做到兩者之間更好地融合。人文精神融入到服裝的設計當中,將進一步提高服裝行業的發展,去結合形式的重點在于,應用的全面提升,需要注意的是整體的構成形式更具認為特點,注重人文的實際應用,逐漸推動我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提升全民對服裝設計的認知水平[6]。

結束語:

有機的將人文精神的思想內涵在服裝的設計上體現出來,這是服裝行業的一大進步,是服裝設計行業更加貼近生活的根本,通過設計形式的應用,提升設計模式,使服裝設計更加人性化。通過人文精神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在未來服裝行業在設計方面,將會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參考文獻

[1] 湯麗.中國人文精神與“中國風”――對于本土現代服裝設計的反思[J].美術界,2013,(7):99.

[2] 齊德金,姬D遠.中國傳統圖案在當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J].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12,(4):82-83.

[3] 張巖.服裝潮流與服裝設計[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24):75.

[4] 溫茗竹.服裝設計中的中國畫風格影響分析[J].文藝生活:下旬刊,2012,(4):181-181.

篇2

關鍵詞:高校歷史教學;通識教育;人文精神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03-0-01

前言

“專才”與“通才”并不是完全對立的,許多偉大的人物同時精通數理化和史地生。多才多藝不僅不會抹殺專業的光環,反而會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加深專業知識的學習。高校歷史教學應兼顧通識教育并闡述人文精神,這是教育的要求也是社會進步的要求。

一、高校歷史教學與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思想不論是在古老的中國教育模式上還是西方教育模式上都很早出現過。對于當代中國的教育模式而言,過分強調以分數衡量學習成績,造成了學校、學生甚至全社會的功利思想越來越強烈。歷史教育與人文教育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歷史教育也是高校通識教育至關重要的一環。

1.通識教育的內涵

通識教育可以從“通”和“識”兩個方面理解,“通”即“精通”,博聞廣記,通知古今,強調的是知識淵博,知識面廣;“識”是“見識”,見多識廣,卓爾不群,強調的是χ識的靈活運用。相對于當前教育模式中各司其職,各行其是的現象和教育與實踐脫節,許多學生“高分低能”的現實,通識教育無疑是一劑補救良方。

通識教育從本質而言是一種不強調專業知識的教育,從內涵上而言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主旨而言是為了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與非凡的社會觀和價值觀,從教學手段上而言可以分為類似哈佛教育中的專門設立多種體現通識教育內容的課程的方式和開設一定內容的必修課或者僅僅開設一定內容的選修課三種方式。

2.高校歷史教學是通識教育的基石

歷史與現實是高度融合的。高校的歷史教學不僅強調牢記史實更要強調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觀點正確分析歷史事件,全面理解歷史人物。高校歷史教學從內容上符合通識教育所強調的博聞廣記與真知灼見的要求。

當然,并不是在高校開展歷史教學就等同于開展了通識教育。從根本性質而言,高校的歷史教學還是一個學科的教育,當今高校的歷史教學依然會強調本學科內的教學成果,學生理解、認識歷史也不等同于學生能夠將歷史知識靈活運用到為人處世和學習、工作中來。但是,不論從什么樣的角度來分析,高校歷史教學給了學生更多更廣的歷史知識和多維度的分析問題的方式,高校歷史教學不失為通識教育的基石。

二、歷史教育與人文精神

歷史教育是人文教育的基本材料,歷史教育也是通識教育的根基。通識教育有利于形成更好的人文精神,但是,通識教育并不等同于人文教育本身,通識教育強調的是“通”與“識”的能力,人文教育則強調在“通”和“識”的認知能力之上形成“以人為本”的判斷和表現能力。人文精神是在人文教育基礎上形成的精神文化。

1.人文精神的內涵

人文精神以“人”為根本,以“文”為升華,人文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當代的人文精神可以從人本觀念、個人觀念和自由觀念三個方面理解。人本觀念就是以人為本的觀念,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建國初期宣傳的“某某某舍身救國家財產”的觀念,現代的人本觀念強調的是“財產有價,生命無價”;個人觀念強調的就是實現個人價值的最大化,同時,人是社會性的,強調個人觀念必須要有社會性的限制,因此,現階段完美的個人觀念是在充分尊重他人的基礎上實現個人價值的最大化;自由觀念同樣具有社會性,自由包括身體的自由和心靈的自由,但是不論什么樣的自由都要受到社會性的約束,因此,現階段的自由觀念就是,維護社會安定,保障個體自由。

2.歷史教育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積極作用

如前所述,人文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與此同時,人文精神也是一個比較“年輕”的精神文化,歷史教育本身所涉及的人文教育并不多,但是,歷史教育對于人文教育意義非凡,對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學生完全可以通過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了解領悟人文精神的重大意義,通過學習歷史領悟現代社會的人文精神,并用人文精神要求指導自己的言行。

三、在高校歷史教學中貫徹通識教育與人文精神的途徑

高校歷史教學為通識教育提供了堅實的認知基礎和理解方式基礎,也為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提供了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我們的高校教育畢竟滲透了太多的功利思想,當今的社會也在追求著“多快好省”地實現物質層面上的個人利益最大化,相對于這樣的現實而言,在高校歷史教學中貫徹通識教育與人文教育任重而道遠。

1.在高校歷史教學中滲透通識教育的觀念和方法

通識教育的思想古已有之,但是通識教育的教學方法卻是在近現代才形成的,通識教育的方法一經形成就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在高校歷史教學中融入通識教育的觀念有助于提高高校歷史教學的教學質量,拓寬高校歷史教學的視野。于此同時,通識教育的教學方法也有助于學生拓寬視野,提高認識,從而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在高校歷史教學中融入通識教育的觀念和方法也有助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形成。

2.改進教學實踐,淡化功利模式

教學實踐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但是,當今的教學實踐過多地滲入了功利思想,簡化實踐環節,注重實踐結果使得高校教學的大部分教學實踐流于形式。通識教育與人文精神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結果,只有改善當今教學實踐模式,淡化功利模式才能真正實現通識教育并且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四、結語

照銅鏡可以正外表,對照人可以明事理,參考歷史則可以探知時代興衰,高校歷史教育正是為了讓學生懂知識,知得失與興衰,但是,懂知識與明道理、通人文并不是一個層次的概念,“半部論語”可以很快讀完,“感知天下”則是人生經驗與個人修為的體現,高校的歷史教學應為通識教育打下基礎,通識教育更因為學生形精神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趙啟棟.對高校歷史教學的探索和思考[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7(05).

篇3

【關鍵詞】初中生 語文教學 人文精神培養 方法策略

教學時,我們首先要讓學生明白什么是人文精神,讓他們理解人文精神的意義。從而教師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和目標,結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將人文精神的內涵傳遞到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從心靈上給予他們一個正面的指導和改變。

一、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

人文精神的來源是人文學科,它所集中的表現的是人類文明中的價值觀以及其精神的體現。在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里,主要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從廣義來說,人文精神是一種廣義的人道主義精神,它所追求的是人在生活過程中的尊嚴與幸福;二是從狹義上來說,人文精神指的是個人的精神生活,即關心人自身。掌握內涵是最基本的,不明白要學什么就不可能學好,化用兵法講就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所以,教學時,要先讓學生對人文精神的這些內容有所了解,明確內涵,然后再徐徐而圖之,循序漸進,促進學生對人文精神更進一步的了解,最終達到熱愛,并全面了解的目的。

二、如何有效地給初中生傳達人文精神

我們習慣將人文精神的培養統稱為人文素養教育,要想有效的實現這種素養的教育和精神的建設,必須以優秀的文化作為基底。而這種優秀的文化基底是經受過歷史的不斷考驗才積累形成的,而且隨著歷史進程的發展而不斷翻新。在如今這個時代,我們要以培養學生優秀的人文文化和精神作為責任,讓學生能更好的完善自身心靈、品格的成長。筆者結合自己近幾年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經歷,來簡要論述如何有效的給傳達人文精神,在學生的心中建立起人文情懷的豐碑。

(一)精讀歷史文本,剖析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在初中的語文教材中,我們可以找到許多具有歷史人文情懷的書籍,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文本,精確剖析其中的所具備的優秀的人文文化,結合適當的教學案例,來將這種文化和精神有效的傳達給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在解讀教材的時候一定要細致,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師不能只是單純的自己講解,一個人在上面慷慨激昂,底下的學生卻是面無表情,呆若木雞,這樣的教學是毫無效果的,是被動的。教師要激發起學生的興趣,要積極與學生進行互動,拋出問題、設置懸念、組織表演等,這些都是很好的調動學生興趣,讓課堂更加活潑生動,讓學生更容易接納人文精神的方法。

例如,我在教學初一語文上冊中誦讀欣賞這個課程時,在講解孔子的《論語八則》時,我會首先和學生介紹論語的創作背景,讓學生對于論語有個基本的概念學習。在對每一則的語句進行講解時,我會結合現實生活中的事例,更加生活化的和學生傳達一個精神,幫助他們理解文章的主要意義。

(二)定期開設以人文精神為主題的活動

主題活動的開設,對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可以說是必不可少的。活動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活躍整體的學習氣氛。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的內容來設計一個主題的班會或者討論會,并且讓學生自己來組織這個活動,設計一些游戲的環節,來給學生以展示的平臺和空間。

例如,我在教完初一語文第三單元民俗風情以后,我在班級還開展了一個以“不同民俗風情、文化交流”的班會。學生可以課后去搜集一些少數民族的資料以及自己家鄉的風土人情,來做成一個簡單的演說節目,和學生們進行分享和交流。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將不同民族的文化融合成一個小型的快板表演,十分有趣生動,整個課堂的討論氣氛達到頂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相當于樂隊的指揮,要發揮自己指揮棒的作用,把握好課堂的節奏,什么時候該松弛舒緩,什么時候該緊張激烈,都要把握好。討論環節,要想方設法刺激學生發言,激起學生發言的欲望,而在出現言論激動,觀點相悖,氣氛過于激烈時,還要懂得調節氛圍,放松學生的神經。

(三)靈活使用教學語言,傳遞人文精神

教師教學語言的運用,對于人文精神的傳遞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靈活、生動的教學語言發揮出的教學效果往往比一個教學策略要達成的效果的還要顯著。因為語言本來就是一種良好的教學手段。我們知道單純的精神素質教育,只通過一種乏味而單調的陳述是十分無味的,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靈活的使用語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思維的靈動性。而且教師的日常語言對于學生的學習行為以及思維方式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師時常在言語中注入人文文化的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另外,教師也要注意加強自身的人文素質,做學生的人文精神學習的標榜,從而促進整個班級人文精神的建設。

【結 語】

人文精神博大精深,是人格塑造、自身修養上難能可貴的品格。然而,人文精神的培養不是一日之功,不可一蹴而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從點滴做起,不急不躁,掌握以上人文教學的精髓和方法,用我們的心血澆之灌之,定能澆開人文精神這朵語文教學的奇葩。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人文精神 高中語文教學 滲透

一、人文精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研究的重要意義

在進行對高中生群體的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的注重到對于高中語文知識中蘊含的人文精神的傳遞,讓高中生在接受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促進高中生的全面成長。與此同時,高中語文教學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學習過程,不同的語文知識按照各自的類別分配在不同的章節,這些知識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內涵也不相同。針對這樣的情況,就需要在進行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的重視到對于人文精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的研究,保證學生能夠通過接受相應的高中語文教學,形成對于高中語文知識的深層次認知。在這樣的背景下,就需要開展人文精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研究,將人文精神和語文教學過程有機的融合在一起,促進高中生群體的高中語文能力的提升。

二、人文精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探析

1.在高中語文課堂上營造良好的人文精神滲透氛圍

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的重視對人文精神氛圍的創設。針對這樣的情況,在進行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高中語文教師對學生的語文學習特點進行總結研究,為學生選擇合適的人文精神傳遞方式,通過將人文精神融入到高中語文內容中,更加有效的將人文精神和和高中語文內容結合在一起。與此同時,在進行高中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充分的意識到對于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的培養,有針對性的優化高中語文課堂氛圍,促進高中語文教學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進行高中語文課程《我有一個夢想》教學的過程中,如果只是單純的讓學生進行這堂課的知識點的學習,很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對于《我有一個夢想》這堂課的審美疲勞,加之《我有一個夢想》這堂課是要求背誦的,這就更容易導致學生對《我有一個夢想》的學習興趣度下降。這就需要在進行《我有一個夢想》教學的過程中,穿插的讓學生進行對《我有一個夢想》中蘊含的人文精神的探討,讓學生討論“馬丁路德金面臨的是怎樣的美國社會結構?”“為什么黑人要團結起來贏得屬于自己的權利?”“你從《我有一個夢想》體會到了怎樣的人生精神?”在這樣的背景下,就會在《我有一個夢想》課堂上插入相應的文化精神氛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迅速提升。通過這樣的方式,就可以將《我有一個夢想》的人文精神和高中語文教學過程有機的融合在一起,有效促進高中語文教學效率的提升。

2.優化人文精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方法

面對新的教育形式下高中語文教學的實際需要,高中語文課程教師在對學生的語文學習特點的總結基礎上,尋找一個良好的人文精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點,并在維持一個良好積極的高中語文教學狀態的基礎上,促進高中語文課程教學效率的提升。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高中語文教學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這就要求在進行高中語文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充分的注意到結合人文精神的傳遞內涵,充分的保證學生能夠在享有人文精神的基礎上,提升自身的語文知識應用能力。

例如,在進行高中語文課程中《廉頗藺相如列傳》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高中語文課程教師就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向學生提出問題“藺相如為什么要忍讓廉頗?”“廉頗為什么要向藺相如負荊請罪?”然后,學生就可以根據問題進行思考,加深學生對于春秋戰國時代我國文化背景的認知,并了解到“將相和”對于一個國家的和諧穩定的重要意義。與此同時,在進行該文章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穿插的進行“秦檜陷害岳飛”、“宋朝重文輕武”等故事,從人文精神的角度出發,促進人文精神和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機融合。

3.完善人文精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模式

在人文精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探索過程中,高中語文教師可以讓高中生參與到人文精神的探索過程中來,加深學生對于高中語文中蘊含的人文精神的理解程度,促進高中生的語文能力的共同進步。

結語

綜上所述,在人文精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研究過程中,可以通過在高中語文課堂上創造良好的人文精神切入氛圍,為學生創設人文主義語境教學方式等方式,讓學生更加深刻的感悟到蘊含在高中語文課文中的人文精神內涵。進而切實提升學生的高中語文學習能力,滿足人文素質教育對于高中生綜合素質能力提升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王湃. 普通話與口才訓練教學中應加強人文素質教育[J]. 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01).

[2] 申承燕. 寫作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J]. 文學教育(下),2009(01).

[3] 程紅兵、李鎮西. 關于語文教育人文精神的通信[J]. 語文教學通訊,2000 (20).

[4] 韓軍. 再論語文教育與人文精神[J]. 語文教學與研究,2000(05).

篇5

【關鍵詞】人文精神 初中美術 情感培養

新的歷史時期,學生的人格培養與人文精神的培養在初中學生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新課程標準下對初中美術教學提供明確的要求,要求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尊嚴、價值、道德的人,將青少年培養成為具有健全的人格修養、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初中美術教育,除了開展社會美術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之外,還需要加強學生的人文修養與人文精神的教育,不斷強調自我意識的網站,培養學生的全面成長。

一、人文精神的內涵與價值

(一)人文精神的內涵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與追求,是高度重視人的價值觀的思想太對,是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與塑造,其主要關注點是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主義是以人為主的教育,集中體現人文精神的知識教育體系。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需要將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尊重人的價值。人文精神是構成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一個地區文化個性的核心尺度之一,人文修養水平與教育水平直接相關。

(二)人文精神的價值

初中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關鍵階段,對于初中學生而言,將人文精神納入學生的教學活動中,以培養學生的人格完善作為教育的終極目標,能夠實現學生思考、感受與發現,體會人生哲理與文化價值。對于初中學生美術教學而言,人文精神的價值主要體現在:第一,人文精神以人為本,將人文精神貫穿于初中美術教育的全過程,強調人的自由、尊嚴和人格,構建以學生為主的美術教學課堂,重視學生的自發性與主動性,強調自我意識的完善,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第二,將人文精神應用于初中美術教學實踐中,通過美術技巧的培養與人文精神的訓練,使學生的美術經驗不斷得到豐富和升華,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同時能夠引導學生不斷發現自己、發展自己,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科的興趣,實現美術技巧與個性培養的和諧發展;第三,人文精神是由各種優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內在于主體的精神品格,人文精神的培養要求以學生為主體,因此需要教師不斷的提升自己,更加關注學生的生活態度,對人和事務的情感意象,為了達到人文精神培養的目標,需要創建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管徑,豐富學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實現學生身心的和諧發展。

二、人文精神在美術課程的體現

(一)人文精神是美術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美術教育屬于人文學科,美術是人類文明在美學藝術上的體現,凝聚著濃郁的人文精神,是畫家對于社會、生活的感受,能夠表達出人的理想、情感、尊嚴、生存狀態等多方面的內容。初中美術課程的主要目標是通過教學,讓學生感受到美術藝術的價值,同時了解美術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人文精神、自由等方面的內容。對于初中美術教育而言,需要加強人文精神的教育。

(二)美術教育具有人文精神教育的功能

美術教育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在美術作品的學習中,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樹立平等的多元文化價值觀。美術作品是人文精神的體現,通過美術教育,面相全體學生開展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初中美術教育過程中,發揮美術的特有魅力,使課程呈現適應學生的認知特征與需求,以學生為中心的開展各種美術教育活動,緊密聯系人類生活與人類情感,能夠促進美術教育的發展。

三、初中美術教學的人文精神培養策略

(一)利用美術課程,開展階段性人文精神教學

在美術教學實踐中,不同的年紀對于藝術學科的積極性以及人文精神有所不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隨著年紀的升高,學生的人文修養有所提升,但是對于美術課程的學習積極性有遞減的趨勢。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每學期的第一、二節課開展人文精神教學,通過情緒感染學生,讓學生體會到自己的優點,了解美術教學的樂趣。此后隨著美術教學活動的開展,采用激勵性的方式進行人文精神教學,逐漸讓學生了解到,人文精神以及藝術修養是美術學習的重要部分,通過藝術能夠提升美的感受,養成更全面的人格。

以《中國優秀的雕塑作品》的教學為例,該課程是第二冊的第一課,對于學生而言,該階段的教學屬于培養興趣,開展人文精神教育的關鍵階段。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在教學活動中,針對課文中的“擊鼓說唱俑”、“秦始皇兵馬俑”等內容開展教學,結合歷史事件進行教學,讓學生了解到中國古代雕塑造型的人文精神、民族風格以及藝術特色,讓學生體會其中所包含的人文價值。通過人文精神的教學,讓學生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了解傳承古代優秀文化的作用,對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以及學習興趣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在美術技能訓練中,滲透人文精神教學

美術技能訓練是培養學生的重要方式,也是美術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在美術技能訓練教學中,筆者對學生嚴格要求,要求學生全神貫注的進行創作,一絲不茍的完成繪畫人物,同時精益求精,提升學生對美的追求。在美術技能訓練中,嚴格要求學生,能夠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繪畫習慣、學習習慣,讓下j在積極參與活動的同時受到啟迪與教育,明白其中的人文素質的修養,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以《筆墨的情趣》一課的教學為例,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講解、演示,向學生展示中國花鳥畫的魅力,同時將之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向學生傳達中國畫家注重人格的鍛煉與個人修養,因此其花鳥畫均具有相應的意義與價值。通過講解,讓學生明白梅蘭竹菊四君子作品的喻義, 培養他們不怕困難,意志堅定,虛心勁節、剛正不阿的高尚情操和堅貞人格。在該堂課的激發訓練中,筆者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中國話會話技巧,要求學生了解,中國美術作品不僅僅是技法的訓練就可以完成,還需要注重個人修養的提升;同時讓學生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傳統, 關注中華民族優秀的思想境界審美境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四、結語

在新課程標準下,學生的人格培養逐漸成為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在初中美術教學中,逐步滲透人文精神教學,讓學生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修養,實現學生素養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篇6

 

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對于初中教育當中的政治教育也進行了細致的改革劃分,現實意義要求初中的政治教育需要融入人文的理念,并以此來教導初中學生更好的理解為人處世的道理。幫助初中學校更好的提升中學生的整體素質塑造其三觀的正確確立,保證其在后期的成長當中能夠以優秀的人格來步入社會。

 

一、人文精神在初中政治教育當中的現狀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環境也處于不斷變化的時期,其對于學生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為了使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學校應該積極配合教育改革,在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方面引起足夠的重視。初中的教育必須從教授學生做人開始,在學生的思想政治課程當中加入人文精神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做人的道理,從而達到社會以及教育的要求。

 

目前狀態下我國對于初中生的政治教育正處于發現問題的時期。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同時并沒有意識到對其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致使少年犯罪事實的增加,打架斗毆事件也在初中的校園當中層出不窮。而學校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對于在考試當中不算是重點學科的政治教育來講,學校通常都是采取不重視的態度,從而錯失了教育初中生思想的最佳時間。

 

另外,在初中的學習當中,學生正在處于叛逆的時期,教師一味的采取中庸的老式教學思路,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當中,學生已經對其的喪失了學習的熱情。

 

面對這樣的初中政治教育狀況,在教育課改的大背景下,教師和學校都應該積極配合,并整理出一套適合教育學生思想政治的方案,并對其積極的貫徹落實。

 

二、政治教育當中人文精神的應用

 

1.結合實際情況開展人文教育

 

現實的情況就是學生在社會環境越來越復雜的狀態下,其思想行為也都在因為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而悄悄的發生轉變,學校以及教師要積極的關注著學生的思想變化。從學校的角度考慮,應該積極組織對學生的思想健康有意義的教育講座和教育活動,使學生都能夠積極的參與進來。

 

初中的學生都還處于愛玩的年齡階段,學校從學生的課外興趣角度找到可以將人文精神灌輸給學生的機會,并在正常的政治教學章程當中將人文精神的教育與政治教育相結合,在政治課堂當中使學生與人文精神進行接觸。

 

教師在政治課堂與課下也要積極的學生進行溝通,通過了解其課余生活來側面分析學生是否在思想方面發生偏移,保證學生的思維健康,保證學生的人文理念,以人文觀念樹立其三觀,保證其在后期步入社會的過程中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2.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

 

初中生很容易受到各種來自外界的影響,為了避免其受到外界復雜環境當中的負面影響,學校可以利用教育之便幫助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其在積極、樂觀、向上的環境里接受人文精神的教育。

 

同學們都愿意接受學校政治教育,學生本身也會隨著身邊人的行為從而順應的接受人文精神的教育。教師要更正自身的應試教育思想,保證自身對于人文思想的重視程度。

 

不要對于學生一味的強調學習文化知識就足夠了,行走在現今的社會當中,不僅僅要求人才在專業素質當中達到標準,更看重的是人才在思想道德素養方面的培養,只有二者雙向培養,才能夠塑造出綜合實力強調人才,從而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通過教師給與的暗示與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營造的良好的學習氛圍就可以幫助教師在政治課堂上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從而為學生在未來的就業當中增添一份助力。

 

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還要求教師與學生之間要關系融洽,目前我國的教育傳統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產生了很大的隔閡。傳統意義上的尊師并不是說懼怕教師,而是從行為以及態度上對其的尊敬。

 

在我國的初中學校里,教師往往對于學習優異的學生更加偏愛,對于學習差的學生則采取放任的態度,長期下去,心理素質不好的學生就更不會對自己進行鼓勵從而趕超優異的學生,也許其因為教師的放棄就會侮辱歧途。

 

為了不使這樣的矛盾激化,教師不僅要對成績優異的學生給與獎勵還要積極鼓舞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更加關心其心理以及思想變化,保證引導其往好的方向發展。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相互之間在課上是師生,在課下就可以當朋友,教師只有隨時保持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才能更好的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從而保證從根源入手,對學生進行人文思想的教育。

 

3.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初中學校除了要對學生的政治教育重視以外,還要調動學生的思想積極性,從而保證其能夠積極配合學校的政治教育。在學生的學習生活當中,教師要對學生遭遇的問題進行及時解答,保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能夠通過政治學習獲得更多的對其有益的知識,其在后期的學習當中自然會產生學習的興趣。學校要多多方面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培養其學習的興趣開始,學校方面組織各類的比賽項目,以競技的形式激發學生對于學習的熱情,從而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師在政治課堂上也要改變傳統的老式教學思路,利用創新的思想,將古板的政治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教師多在政治課堂上與學生進行互動,從而在傳達人文精神的同時,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潮。學生具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其在課堂以及課后的學習都能夠為教師的教育節省更多的時間,使教師能夠利用更多的時間去研究對學生的新式教育。

 

三、結語

 

隨著人文精神在初中政治教育當中的應用,初中生逐漸完善了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面對初中生這樣青春萌動的年紀,接受的改變就更加徹底。教育部門要抓住這個時期,對初中生進行正確的思想道德教育,幫助其理解人文思想,從而做一個隊社會發展有用的人。

篇7

【關鍵詞】 本土;人文精神;滲透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5-00-02

一、問題的提出

現代教育的發展要求小學數學教育在尊重數學的科學性之外,還應該關注其特有的人文性。因為數學不只是一種形式化的符號體系,而且是一種人類普遍的思維模式;數學不僅是一種演算技能,而且是一種處理問題的技術;數學不僅是科學通用的語言,而且體現著人類普遍的認識范式;數學不僅是真理的化身,而且具有獨特生動的審美價值和美學意蘊。同時,數學應用中的實在、生動、鮮明的人性閃光點及其文化內涵賦予了人文精神更為豐富和生動的氣質。

盡管在小學數學教育中蘊涵著豐富的人文教育價值和渠道,但是,兩者如何有機地結合,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小學生的人文素養,其現狀不容樂觀。

長期以來,人們對于小學數學的科學性價值取向深信不疑,但對于人文價值普遍認識不足,這導致小學數學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籠罩在應試教育的陰影之中。以分數為唯一衡量標準的學習氛圍,讓兒童對學習的鮮活情感和認知情趣逐漸消失;反復而單一的題海練習,讓兒童的自由天性和潛在靈性逐漸喪失;灌輸式的教學方式,讓兒童的創造潛能和探索激情不斷退化……從而使本應折射人文精神活力的小學數學課堂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本土人文精神與小學數學教育

人文精神是一個地區歷史的積淀、文化的精華;人文精神是一種思想與境界,是對真善美的追求,是來源于現實但又超越現實的精神理想;人文精神以對人的關注為根本,以訴諸于人性、人本價值的實現為基本的目標追求。

本土人文精神是指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基因,作為一種樸素的習慣和意識,是本地區人群共同具有并較為穩定的人文價值觀及其規范。

作為公民素質教育的主要課程,小學數學教育除了數學知識傳授功能,還承擔著對人的發展所需要的情感、思想、精神等內在人文素養積淀的重要任務。比如,數學學習中理性認識的積淀、思維習慣的積淀、道德信念的積淀、個性品格的積淀等。因而,小學數學教育理應成為滲透本土人文精神的重要渠道。

需要明確的是,我們推崇小學數學教育滲透本土人文精神基于以下立場:①本土的歷史文化不等于本土人文精神;②本土的名人軼事、歷史記載不等于本土人文精神;③小學數學教學滲透人文精神不是講歷史上的本土,而是一種精神上的傳承。

小學數學教育滲透本土人文精神,是兒童自身的情感、意志、心理、修養以及價值觀等屬性的綜合體現,是兒童通過體驗、感受乃至直覺、頓悟等形式對本土人文精神的反應,是體現于兒童對數學學習的動力、調節、維持的作用。

三、小學數學教育中滲透本土人文精神的基本途徑

如何潤物細無聲地融本土人文精神于小學數學教育中,這需要教師具有主動意識與文化自覺,需要用合適的教學內容和恰當的教學方法相匹配。

(一)以提升教師人文素養為前提

在學生心目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象征,也是道德的榜樣。教師對兒童的影響遠不只是數學知識,還包括在數學學習中人文意識的覺醒和人文精神的養成。

雖然,本土固有的傳統文化浸潤、影響甚至構成了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文化背景,但如何將其轉化為日常的數學教學行為,這既需要教師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和較豐富的人文知識,又需要有文化自覺意識。

教師人文素養的不足是影響數學教育人文性的重要因素,因而,教師要在自覺補充、提高本土人文知識的前提上,具備本土人文精神與人文理想,并轉化為持續的有效的人文實踐。

數學本身雖然也具有人文性,但一方面,它是內蘊的,需要教師自覺地、有意識地挖掘與利用。另一方面,除了數學自身的人文因素之外,數學教育還需要從本土人文精神中汲取精神養料。由于本土人文精神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超驗的,而需要教師有意識地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因而,數學學習中本土人文精神要作用于兒童,數學教師自身的人文意識必須先行。

(二)以恰當的教學內容為載體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材內容的呈現要關注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這就提醒我們,小學數學教材的編寫已經注重了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因素,需要我們去領會、體現。而作為課程的設計者,教師對課本的依賴應該轉變為對課本的創造性使用。根據這種新的課程觀,教師對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的再加工可以根據本土人文精神培養的要求,體現本土地域風格和特色。

鑒于小學數學內容的特點和小學生的學習特點,結合教材滲透本土人文精神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直接利用教材內容作延伸;二是結合在各種教學內容中作滲透。

(1)教材內容的延伸

“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小學數學教材編寫特點越來越顯現出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在強調現代意識的同時不忽視傳統文化,將時代性與生活氣息緊密相連等等。這些特點使小學數學教材內容更具有人文性,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例如,數學知識的引入都具有現實背景,數學知識的應用大多具有現實性。因而,將本土的歷史、本土的文化、本土的發展等這些本土的人文因素適時地融入其中,既體現數學與生活的結合,也是引導學生了解家鄉、熱愛家鄉、傳承家鄉文化與人文精神的有效方式。如數學教材中“數學廣角”、“你知道嗎?”等板塊,可直接與本土的歷史和現狀相結合。在長期點點滴滴、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滲透本土人文精神。

(2)有機地滲透在所有教學內容中

小學數學教材中畢竟很少有直接的人文知識或可以直接聯系的教學內容,因此,教學中切不可牽強附會、生搬硬套。因為本土人文精神是指人對本土文化的一種意識,是一種思維活動,表現為人的一般心理狀態。它不是可以記憶的知識,而是需要養成的人生的態度、觀念和狀態。而數學學習過程需要認知,也需要創造;需要智慧,也需要毅力;需要獨立研究,也需要團結協作。這些學習特點決定了小學數學教學內容中處處有滲透本土人文精神的機會。

實際上,數學課堂上的每一個知識點背后,都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營養,教師只要悉心組織就可以適時滲透,對學生進行數學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比如,學習數學基礎知識,引導學生踏踏實實,扎實掌握,精益求精,講求實效;面對學習比較難的數學內容,鼓勵學生面對困難不后退,知難而進,體現堅忍不拔的意志與毅力等等。

總之,數學教學內容中處處是滲透本土人文精神的土壤,關鍵在于教師有意識地創造性使用教材,挖掘教材中本土人文精神滲透的因素和途徑。

(三)以合適的教學方法為保障

數學并不是表面能感受到的沒有任何感彩的符號游戲,其抽象理論中隱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但數學并不像人文科學直接透過文字就能感受到帶給人們的美感、激情和享受。數學的人文內涵往往被其邏輯性、科學性所掩蓋,需要教師透過這些學科形式去挖掘其中的人文內涵和情感色彩。

本土人文精神的滲透需要體現在教師的教學行為中,應遵循以下三條原則:

自覺性原則。教師應該強化教書育人意識,使在課堂中融入本土人文精神成為每個數學教育工作者的自覺行為。

滲透性原則。教師應努力挖掘小學數學內容中的人文內涵,把本土人文精神的精髓滲透到教育各個環節,內化到兒童的心靈深處。

經常性原則。教師在所有數學教學活動中,應始終堅持人文教育行為,堅持不懈,使兒童最大限度地受到本土人文精神教育環境的熏陶。

1.建設課堂文化,滲透人文精神

本土人文精神的滲透是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其著力點是課堂文化的創建。長期以來,人們總是強調數學的邏輯嚴密等科學屬性,留下了數學嚴肅、嚴格、嚴謹的印象,認為數學課堂就應該冷靜、沉著、不拘言談,學生學習數學就得是冥思苦想的過程,就是掌握概念、公式、定理與解題的過程。這造成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更多感受到的是枯燥、乏味、單調、緊張。其實,這既是對數學教育的誤解,也是對小學數學學習者的誤解,更是對小學數學教育的人文性的誤解。建設以學生為本的人文性數學課堂文化是消除這些問題的根本。

“成功的教育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的、安全的課堂氣氛。”這就提醒我們,教師首先應該重視數學課堂中人文環境的建設,將平等的、民主的、自由的學習氛圍和尊重的、友善的、信任的、理解的、關愛的、寬容的人際關系這些人文因素成為課堂的主流,營造出以接納、支持、和諧為特征的數學課堂,使兒童在數學學習中時時感受到寬松、安全和愉悅。這樣的小學數學課堂,學生才能綻放激情,形成獨立、鮮明的個性。

其次,教師要有人文關懷的意識。教師既要看到知識獲得、能力形成在學生成長中的重要性,對學生嚴格要求、循循善誘,又要看到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礎是身心的和諧發展。因而,在教學中要多鼓勵而非批評,多解放而非束縛。要培養學生積極的數學學習態度、獨立的個性品質、大膽的探索精神,弘揚以人為本的思想,尊重學生的人格個性。

結合本土豐富的人文資源,教師既可以利用本土人文歷史的故事與情景編成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感受與浸潤,獲得激勵與動力;也可以通過數學活動去領略豐富的本土文化,感受數學的文化氣息。啟迪學生用數學的視角觀察世界、看待歷史、體會人文精神。

具有本土特色的、積極進取的課堂文化能為滲透本土人文精神營造良好的氛圍,而這種課堂文化的建設過程本身就是本土人文精神的傳承過程。

2.倡導自主探索,培養創新意識

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滲透本土人文精神的重要內容。限制和順從不能養成創造習慣,權威主義的教育養成馴服而不是創造。因此,教師在數學課堂中要鼓勵學生放開思想、敢于質疑,以本土人文精神的力量激勵、喚起創新本能,激發創新潛能,培養創新能力。

強化自主探究。自主探究性數學學習,可以喚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激情。學生通過自主分析和處理各種數學信息,思考解決問題的途徑,培養用數學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事物,用數學思維思考生活、分析事物的習慣。

呵護奇異的想法。數學教學承認學生的各種個體差異,要為每個兒童的發展創造合適的環境。尤其是當學生出現與常規相異的想法或行動時,教師更應該呵護這些即使是錯誤的思路。因為教師在呵護的可能是創造的意識與源泉。

賞識不同的處理問題方式。每個學生的數學學習都是從已有的基礎出發構建知識體系的,這可能導致不同學生采用不完全相同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些方式雖然有優劣之分,有難易之別,但教師應該抱著賞識心態,而不是評判員的角色,引導學生在比較中鑒別,在鑒別中成長,從而繼承與發揚善于創新的本土人文精神。

3.注重合作學習,培養協作能力

本土人文精神中既有追求卓越的個人英雄主義情結,更有海納百川、包涵寬容的開放胸懷。作為學生學習交往、學習協作、學習共事的“社會環境”,數學課堂無疑承擔著養成合作與包容意識的重要場所。教師在其中既要起到示范作用,展示合作與交流的技巧,更要引導學生間的協作。

教師要做真誠的傾聽者,也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教師要做合作的引導者,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與知識,交流彼此的認識與感想;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合作的空間,讓他們在相互交流、相互質疑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

師生間的合作交流既是科學精神的表現,更體現著互相尊重的人文精神。學習者的合作使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學會表達與交流是學生走向社會、適應新環境的重要能力。

4.根據數學特點,體現滲透方式

小學數學教育的人文價值體現在其從科學的角度培養人文精神,這就要求教師能以數學的特點有機滲透。

探索與執著:吃苦耐勞、鍥而不舍是本土人文精神代表性的特征。而數學學習恰恰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需要專心、踏實,忌諱浮躁。讓學生明白,數學的學習是一個不斷戰勝困難與挫折的過程,學好數學需要不懈的追求、堅強的意志與持久的毅力。

敬業與責任:數學學習過程需要足夠的細心與耐心。這對于培養兒童求真務實的作風,形成縝密的思維方式、謹慎的學習習慣、強烈的責任感與高尚的誠信意識具有促進作用。

理智與自律:數學結論是一種在有限條件約束下形成的邏輯性結果,數學問題的解決需要遵守相應的數學規則,這能使學生形成尊重規律和對秩序、公德、法律的內在自我約束力,養成自律的意識。

欣賞與美育:數學是瑰麗的,有利于高尚情趣的熏陶。數學教學過程應該充分展示數學美,提高兒童對美的感受和欣賞能力,進而達到激發兒童豐富想象、愉悅心情、涵養道德、熱愛生活的目的。

四、結束語

篇8

關鍵詞:高校;美術教學;人文精神;意義;措施

當前,我國高校美術教育中,由于一些浮躁和功利性的現象,使學生普遍缺少人文精神,審美素質下降,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不足。所以為解決這一問題,應在美術教育中加強人文精神的培養,以使學生得到審美素質和人文精神的提高,從而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

1 美術教育與人文精神的關系

人文精神是對于人和人的價值觀進行高度重視一種思想態度,不僅關注人在生存中出現的一些自身的思想問題,也關注人和自然之間的自由和平等關系。同時人文精神也重視對人格的培養和人類理想的發展,另外也涉及各種精神文化現象。人文精神的核心是藝術的創造力,藝術創造力能夠促進對藝術文化的發展,是在人文精神的支撐下對藝術進行創新。在高校的美術教育中,人文精神對學生的創造力有著重要的影響。高校美術教育的重要任務,就是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和創造力的培養。高校教育的教學模式和環境比較固定,一定程度的限制了學生多元化創造力的培養,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度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以提高學生的多元化創造力,實現學生的審美素質和藝術修養的提升,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協調發展。

2 高校美術教學人文精神的重要意義

美術學科具有其獨特的人文色彩人文內涵,在美術教學中的理論行為、道德和審美的要求都屬于文化的體現,其主要內容充分符合我國夠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策。

美術教育中的人文精神與其他學科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獨特性和辯證性,進行美術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有一定的優勢,對綜合型人才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首先,美術教學能夠發展學生的人性,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以及文化品格。通過美術教育對藝術的思考和創造,學生能夠對豐富的人類社會情感產生深刻的認識,加強自身的審美態度和情感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價值觀和道德品質觀念。美術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特殊性在于,學生在進行藝術探索時,不僅能夠體會美術表現的不斷多樣性的變化,還能認識到美術本身對于國家和社會所產生的重要作用。美術教育中人文精神的辯證性表現在,除了對學生進行科學知識的培養之外,還要求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深厚的人文素養。藝術帶給人們美的享受,人們在發揮想象力的同時,是自身的緊張的情緒得到舒緩。藝術之美能促進藝術和人之間的溝通,這種美的素養是一個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才所必須擁有的素質。

3 加強高校美術教學人文精神的措施

(1)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進行美術教學時,美術教師應充分地利用各種機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得到藝術創新能力的提高。美術教師應鼓勵學生,讓學生能夠大膽地將自己的創新想法表達出來,自主的進行相互之間的交流和討論,并讓學生利用實踐的機會,對自己的創新想法進行試驗,培養學生對美術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通過這種美術試驗,能夠加強學生對藝術的探索精神,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促進美術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教育。

(2)建立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教師作為教學的關鍵,對美術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國高校在對美術教師的要求普遍不高,導致一些高校的美術師資力量有著明顯的不足。對于教育來說,優秀學生的培養,離不開優秀的專業教師。教師具備的專業素質越高,產生的研究成果質量就越高,社會效益也就越好。所以高校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善教師隊伍,提高師資力量,以培養出高素質的、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才。

(3)創設良好的美術育人環境,營造人文精神文化氛圍。一個良好的與人環境和文化氛圍,可以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高校的育人環境,是指校園設施要具有學府氣息,具有獨特的校園文化,使學生在具有青春和活力的校園文化環境下,對生活充滿的希望。學校也應積極的營造出一種人文、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師生之間能夠對一些問題進行自由的談論。學生在具有人文精神的育人環境和文化氛圍中,能夠形成積極向上的心態,會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和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投入到學習中。

(4)結合其他學科,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將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進行整合,是美術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能夠使學生得到身心的全面發展。在未來的社會中,要求人才不僅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還需要具有探究精神和創造能力。為滿足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高質量需求,教師應整合美術與其他學科,引導學生對美術相關問題進行發現和探究,讓學生通過問題的解決,自主地將其他的學科的內容與所要解決的美術問題向融合,使各學科之間知識進行相互聯系和融通,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和探究能力。讓學生通過自身的理性和感性的平衡,得到人文精神的培養,以實現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5)加強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素質。藝術修養是一個人對藝術的審美素質,能夠對人的個體素質和生存質量產生一定的影響。一個人如果具有很高的藝術修養,就能夠很好的協調情感、感性和理性,使自身的心理得到健康的發展。如果社會上的所有成員能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那么就會在人文精神的影響下,形成一種心靈的交流的氛圍,促進人際關系的協調和培養,人與人之間通過內心交流,實現相互溝通和理解的和諧社會環境。所以,只有提升藝術修養在社會上的價值,才能加強人們的人文精神,提高人們的精神素質,協調人際關系。通過對學生藝術修養的培養,塑造學生的人格,能夠推動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

(6)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美術教育的本身就屬于人文教育,通過學生對美術的想象和創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遵循審美規律,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讓學生通過藝術與文化的關系,對藝術進行分析和評價,發揮學生的思維技能,給學生一定的空間進行藝術作品的感悟和想象。教師可以通過一些有實效性的教學途徑,比較直觀和形象地表現出藝術的特色,讓學生通過直觀的感受,加強自身的審美能力,從而實現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

4 結束語

教師在進行美術教學時,應注重對學生藝術修養和人格品質的培養,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加強以人文精神為主的知識技能教學,讓學生通過具有人文精神的美術課堂,充分發揮對于藝術的創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幫助學生平衡自身的理性和感性因素,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素質,從而使學生的個性和人文素養得到全面的提高,以實現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卜速.高校美術教育與能力培養[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0).

[2] 蘆景.高師美術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J].內江科技,2007(09).

篇9

關鍵詞:生物學素養;人文精神;培養策略

現代社會是一個科技迅速發展,充滿個性的時代。我們面對的學生,接觸知識、理念的方式方法多樣化,對待事物的看法充滿個性。但是無論社會如何改變,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類文化的寶貴遺產,精神層面的價值取向永遠是正向的。在這種時代下,在生物教學中提出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顯得格外重要。

一、生物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中,提出生物課程的宗旨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并提出“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教學理念。所謂生物科學素養是學生參加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概念和科學的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理解科學的本質以及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這個《標準》中,對生物科學素養提出了面向科學、社會、技術的要求。科學和技術為社會服務,為社會本身的人與自然服務,人與自然的和諧決定了我們生存環境的優劣。社會本身的發展,又促進了科學和技術的更新換代,我們的學生不僅要跟得上時代的發展,還要能夠把翻翻的科學文化、技術技能消化掉,這本身就是現代教育的困難所在。如果說發展是目的,那么學會就是方法,而如何心甘情愿的去學,則是學生動力所在。如果學生擁有了良好的人文精神,學習上擁有自覺的態度,愿意不斷完善提升自己,對提升學習動力和核心素養有重要作用。人文精神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種文化活動的內在靈魂與生命。把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貫注于人的價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是人類自覺自發完善自己的一種本事,是可以自我提升的更新狀態。

二、生物課程中融入人文精神培養的重要性

在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現在,并沒有給人們帶來長期而滿足的幸福感,反而幸福指數不斷下降,這些狀態可以從學生自殺率飆升,自我保護意識淡薄,沒有積極的精神狀態,沒有飽滿的上進心中看出。如果在我們的課程中潛移默化的滲透,刻意的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尊重所謂人的價值。真正理解《孝經?開宗明義》中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也是對生命產生敬畏感,對父母盡孝道的最直接方式。學會人類自我關懷,對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重視,對全面發展人格的肯定和重視,都需要立足于本國的歷史文化,人文情懷。也需要一代代的傳承和發揚。從學生時代抓起,從和自然聯系最緊密的生物課程抓起,從學生的內心世界抓起,這就需要提倡在生物教學中滲透重要的人文精神培養。而生物課程主要闡述的是自然和人,是生命,是演化,在生教師教育文章編號:1992-7711(2017)18-065-01物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是提升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也是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努力踐行。

三、生物課程中人文精神培養的策略

1.提升生物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

作為生物課程的教師,首先要養成科學的精神,理解科學與社會的關系,熟練掌握課程中的技能,還要有探究精神,面對知識爆炸的時代,教師要做到這些,首先要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要對翻新的知識,提升的技能不斷學習。還需要教師自身保有先進的價值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對社會、對文化深刻的理解,對生命誠摯的熱愛,對專業孜孜不倦的追求,對人生真諱和人類命運的理性探索,這些是對新形式下教師的挑戰,也是提高自身教育質量的堅實基礎。

2.多元化培養,提升學生人文精神

隨著科技的發展,知識存在形式的多樣化,學生獲得知識的渠道與日俱增,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別樣的挑戰。教師不能單一的用傳授,宣講等傳統教學方式來讓學生獲取知識。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課《分子與細胞》中,第一章:走進細胞,課堂教學時,可以采取從自然中來,由大到小,從宏觀到微觀,從熟悉到陌生,引人細胞,形成理論,回到社會實踐中去的教學思路;《穩態與環境》中,第六章:生態環境的保護,把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放到課堂上,做成小課題,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給予學生充分預習,查閱資料的時間,讓平日里積累的環保知識躍然紙上,形成理論,再回到現實中去。生物課程又是一門實驗課程,整個實驗的過程對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究事物真知的興趣,獲得真理的印證,感受科學魅力的體會都非常重要,也能夠培養學生嚴肅謹慎的科學態度,實事求是的求知精神。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后復習,還是利用網絡自我學習,生物教師需要交給學生的不僅僅是自然科學,更重要的是從這門課程中理解到了人與自然,人與自身,整個生物圈中對所有生命的敬畏感,生物科學是知識,更是一種人文精神傳承的重要途徑。綜上,生物課程是與人類社會發展,自然環境保護,生命進程探索密不可分的科學知識,在這門課程中,既有理論宣講,實驗動手,又有情感交流,可以傳播人類進化史,也可以講解生命大愛,了解自我的同時還能了解世界、社會。在生物教學中滲透人文知識,提升學生人文精神重要且有效。

[參考文獻]

[1]肖鋒.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篇10

【關鍵詞】人文精神;滲透;大學;數學教學;必要性

作者簡介:曹付華(1963-),男,漢族,湖南安化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微分方程動力系統

由于人文精神能夠體現精神文明現象,所以被教育界所重視。當今社會,在教育過程中,不僅要培養具有專業技能的人才,而且需要健全學生的品格,而人文精神滲透進教育中恰恰能夠提高教學質量,最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在大學階段,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對學生學習其他科目和綜合能力的提高起到關鍵作用。因此,必須將人文精神滲透進大學數學教學中,這樣數學教學可以充分挖掘數學教學方法,并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1大學數學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內涵

所謂人文精神指高度體現精神文明的現象,它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為改變人類知識命運和提升其人生觀、價值觀和思想道德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大學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并培養其品質,將人文精神滲透進大學數學教學中。當今社會,大學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大了素質教育力度,繼而實現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過程中,不僅能夠確保學生可以獲取豐富的數學知識,而且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全面提升[1]。大學數學教學中將文精神與數學知識有機的聯系在一起,以人文精神為導向,可以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并推動社會的和諧發展。

2人文精神滲透進大學數學教學的必要性及其原則

2.1人文精神滲透進大學數學教學的必要性

近年來,我國的科學技術得到了飛快發展,與數學知識應用在其中有密切的聯系,而且數學知識是人類客觀的了解世界的關鍵,人類在利用數學知識開展創造性活動時,可以促進社會的良好發展。因此,為了提高教育質量,大學將人文精神滲透進數學教學中,因為其對培養學生的人文和專業知識具有重要作用。當今社會,在培養人才過程中,單純的培養其掌握科學技術能力并不是最終的教育目標,而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注重人文精神滲透進數學教學中,才有助于健全學生的人格,促進學生在人文觀下對數學知識有深刻的理解和認知,可以說,大學數學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可以早日完成教學目標,并培養高素質的人才。

2.2人文精神滲透進大學數學教學的原則

當前,一些大學充分意識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不斷將人文精神滲透進數學教學中。當然,在以人文精神為基礎進行數學教學時,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才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那么,遵循的原則主要如下:第一,滲透性原則。大學階段,數學知識復雜性更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機械或者泛泛的講解,而是將人文精神滲透進數學教學的各個環節,讓學生潛移默化的對數學有深刻的了解。第二,主體性原則。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一定要明確教學主體,教師起到引導的作用,而學生才是主體,教師通過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并將人文精神與數學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從而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3如何將人文精神滲透到大學數學教學中

3.1通過人文精神培養學生周密的解題思路

某大學為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將人文精神充分引入到數學教學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是通過人文精神培養學生周密的解題思路,進而讓學生對明確各章節知識點的邏輯關系,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思路更加清晰[2]。例如,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過程中,需要滲透人文精神,因為在人文精神環境下,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明確其價值觀和實事求是的做事風格,然后結合人文精神教育去探索數學知識。數學本身就具有科學性和嚴謹性,所以在大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滲透人文精神,培養學生正確人文觀、健全的人格和綜合素質,學生只有在人文精神的作用下,才能更好的投入數學學習中。

3.2創新數學教學模式

為了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大學必須將人文精神滲透進數學教學中,要想教學效果明顯提升,還需要創新教學模式,繼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數學微積分、線性代數等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學生學習起來有些困難,如果運用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必然會下降,所以教師需要向學生傳授人文精神,讓學生樹立起高尚的思想道德和科學道德,以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謙虛謹慎的精神去探索深奧的數學知識[4]。總之,在創新模式下進行數學教學,學生才能更好的掌握數學知識,并提升綜合素養。

4結語

為促進大學數學教學的良好發展,必須將人文精神滲透進行數學教學過程中,通過創新數學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接受教育時具備良好的人文精神,進而提升其學習興趣。同時,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能夠以科學、端正的心態去學習復雜的數學知識,從而提升數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袁芳.論高校數學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J].大學教育,2013(19):15-16.

[2]張健.數學教學中滲透人文與德育[J].科技信息,2013(14):23.

[3]魏淑麗,玄兆坤.數學教學中人文教育的滲透[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2,25(6):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