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電路工程就業方向范文
時間:2023-12-06 17:52: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集成電路工程就業方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微電子技術專業簡介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掌握微電子學基礎知識,具備集成電路設計、生產、應用開發及營銷等能力,從事集成電路設計、FPGA 應用與開發、集成電路生產、電子產品開發以及 IC 產品營銷和技術支持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主干課程:電子技術基礎、集成電路工藝原理、集成電路封裝與測試基礎、硬件描述語言(Verilog/VHDL)、數字系統設計、IC 設計方法、數字系統 CAD、FPGA 應用開發、集成電路版圖設計等。
本專業學生畢業后可在集成電路制造廠家、集成電路設計中心以及通信和計算機等信息科學技術領域從事開發和研究工作。
微電子技術專業就業方向有哪些 就業方向:電子類企事業單位:半導體集成電路芯片制造、產品檢測、產品封裝、版圖設計、質量控制、生產管理、設備維護及技術研發。
學生可選擇到中、高等職業院校從事專業教學和管理工作,或到集成電路制造廠家、集成電路設計中心以及通信和計算機等信息科學技術領域從事研究、開發及管理等工作,也可選擇微電子科學與工程、固體電子學、通信、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繼續深造,攻讀碩士研究生。
微電子技術專業主要職業能力 1.具備對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
2.具備熟練使用通用電子儀器、儀表及集團電路相關測試設備的能力;
3.具備電子系統組裝調試能力;
4.具備從事集成電路應用推廣工作的能力和銷售能力;
5.掌握數字系統 Verilog/VHDL 編程及調試技能;
6.掌握集成電路前端(邏輯綜合)/后端工具(自動布局布線)的使用方法;
7.掌握集成電路版圖工具的使用方法;
8.掌握 FPGA 設計工具的使用方法;
篇2
【關鍵詞】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微電子課程體系建設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大連海事大學教改項目: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工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改革(項目編號:2016Z03);大連海事大學教改項目:面向2017級培養方案的《微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教學體系研究與設計(項目編號:2016Y21)。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1-0228-02
1.開設《微電子技術基礎》的意義
目前,高速發展的集成電路技術產業使集成電路設計人才成為最搶手的人才,掌握微電子技術是IC設計人才的重要基本技能之一。本文希望通過對《微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教學體系的研究與設計,能夠提高學生對集成電路制作工藝的認識,提高從事微電子行業的興趣,拓寬知識面和就業渠道,從而培養更多的微電子發展的綜合人才,促進我國微電子產業的規模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
2.目前學科存在的問題
目前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集成電路方向開設的課程已有低頻電子線路、數字邏輯與系統設計、單片機原理、集成電路設計原理等。雖然課程開設種類較多,但課程體系不夠完善。由于現在學科重心在電路設計上,缺少對于器件的微觀結構、材料特性講解[1],導致學生在后續課程學習中不能夠完全理解。比如MOS管,雖然學生們學過其基本特性,但在實踐中發現他們對N溝道和P溝道的工作原理知之甚少。
近來學校正在進行本科學生培養的綜合改革,在制定集成電路方向課程體系時,課題組成員對部分學校的相關專業展開調研。我們發現大部分擁有電子信息類專業的高校都開設了微電子課程。譬如華中科技大學設置了固體電子學基礎、微電子器件與IC設計、微電子工藝學以及電子材料物理等課程。[2]又如電子科技大學設置了固體物理、微電子技術學科前沿、半導體光電器件以及高級微電子技術等課程。[3]因此學科課題組決定在面向2017級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培養方案中,集成電路設計方向在原有的《集成電路設計原理》、《集成電路設計應用》基礎上,新增設《微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本課程希望學生通過掌握微電子技術的原理、工藝和設計方法,為后續深入學習集成電路設計和工程開發打下基礎。
3.微電子課程設置
出于對整體課程體系的考慮,微電子課程總學時為32學時。課程呈現了微電子技術的基本概論、半導體器件的物理基礎、集成電路的制造工藝及封裝測試等內容。[4]如表1所示,為課程的教學大綱。
微電子技術的基本概論是本課程的入門。通過第一章節的學習,學生對本課程有初步的認識。
構成集成電路的核心是半導體器件,理解半導體器件的基本原理是理解集成電路特性的重要基礎。為此,第二章重點介紹當代集成電路中的主要半導體器件,包括PN結、雙極型晶體管、結型場效應晶體管(JFET)等器件的工作原理與特性。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微電子器件設計創新方法,具備分析微電子器件性能和利用半導體物理學等基本原理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章介紹硅平面工藝的基本原理、工藝方法,同時簡要介紹微電子技術不斷發展對工藝技術提出的新要求。內容部分以集成電路發展的順序展開,向學生展示各種技術的優點和局限,以此來培養學生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
第四章圍繞芯片單片制造工藝以外的技術展開,涵蓋著工藝集成技術、封裝與測試以及集成電路工藝設計流程,使學生對微電子工藝的全貌有所了解。
4.教學模式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微電子課程仍沿用傳統落后的教學模式,即以教師灌輸理論知識,學生被動學習為主。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主動思考和自覺實踐的能力,降低學習興趣,與本課程授課的初衷相違背。[5]為避免上述問題,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了《微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的教學模式。
教學內容:本課程理論知識點多數都難以理解且枯燥乏味,僅靠書本教學學生會十分吃力。因此,我們制作多媒體課件來輔助教學,將知識點采用動畫的形式來展現。例如可通過動畫了解PN結內電子的運動情況、PN結的摻雜工藝以及其制造技術。同時課件中補充了工藝集成與分裝測試這部分內容,加強課堂學習與實際生產、科研的聯系,便于學生掌握集成電路工藝設計流程。
教學形式:課內理論教學+課外拓展。
1)課內教學:理論講解仍需教師向學生講述基本原理,但是在理解運用方面采用啟發式教學,課堂上增加教師提問并提供學生上臺演示的機會,達到師生互動的目的。依托學校BBS平臺,初步建立課程的教學課件講義、課后習題及思考題和課外拓展資料的體系,以方便學生進行課后的鞏固與深度學習。此外,利用微信或QQ群,在線上定期進行答疑,并反饋課堂學習的效果,利于老師不斷調整教學方法和課程進度。還可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譬如在課前預習指南,幫助學生做好課堂準備工作。
2)課外拓展:本課程目標是培養具有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學科理論基礎,且有能力將理論付諸實踐的高素質人才。平時學生很難直接觀察到半導體器件、集成電路的模型及它們的封裝制造流程,因此課題組計劃在課余時間組織同學參觀實驗室或當地的相關企業,使教學過程更為直觀,加深學生對制造工藝的理解。此外,教師需要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譬如與課程有關的科研項目),鼓勵學生參與和探究。
考核方式:一般來說,傳統的微電子課程考核強調教學結果的評價,而本課程組希望考核結果更具有前瞻性和全面性,故需要增加教學進度中的考核。課題組決定采用期末筆試考核與平時課堂表現相結合的方式,期末筆試成績由學生在期末考試中所得的卷面成績按照一定比例折合而成,平時成績考評方式有隨堂小測、課后習題、小組作業等。這幾種方式將考核過程融入教學,能有效地協助老師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狀況以及學習能力做出準確評定。
5.結語
篇3
【關鍵詞】電子專業教學創新思路創新
中職電子專業課程教材內容一般比較抽象,理論性強,專業術語、名詞概念較多,與學生過去所學的知識聯系不大,學生理解領會教材感到十分困難,上課常常提不起學習興趣,因此改進中職電子專業課程的教學方法一直是任課老師在教學中不斷探索的課題。傳統的“一支粉筆,一本書,一講到底”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只將學生作為知識的容器,培養不出真才實學的學生。教出來的學生只會紙上談兵,一到工業現場滿惱空空無從下手。這是與我們積極倡導的素質教育是相矛盾的。因此擯棄陳舊的教學方法,探索適時的教學途徑,必須從中職電子專業的教學特點出發,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開始,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為中心展開。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
一、專業課教學創新是時代的召喚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的本質是創新。“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樣“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學校,難以長遠健康發展”。我國目前很多企業虧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產品的科技含量低、人員素質低、創新意識差。目前在我們的教育中,仍然存在著“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舊思維方式,學生獨立性差,依賴性強,沒有主見,不敢想更不敢為,承受挫折的能力弱,創新教育薄弱導致創新素質差。這個問題應引起我們的深思和重視,中等職業學校培養大批創新型人才,是民族進步的需要,是國家振興的需要,也是個人發展的需要。職業教育擔負著培養服務一線的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專業課教學必須與時代相適應,專業課教學創新是時代的召喚。
二、教學創新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
1、教學中仍要貫穿思想教育
教學離不開教育,“先成人后成才”教育思路正是體現了這一原則,實踐證明這一思路是正確的。中職的學生大部分到畢業才剛過十七周歲,這個年齡從心理學來說正是發育的關鍵時期。還沒有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和價值觀。畢業后就直接走進了紛華的社會,如果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將會對社會帶來很多不穩定因素。因此中職的教學中必須始終貫徹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教育。受社會文化、家庭情況和自身素質的影響,職校畢業生就業觀念呈多元化趨勢,在中職電子專業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技能,鼓勵學生參與多種技能培訓和考取技能合格證書,并結合課程的特點開展社會公益實踐活動,如到社區義務修理電子產品,組織多種模擬實踐等,這樣一來就實現了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完美結合,達到既發揮自身潛能,又為社會做貢獻的目的。
2、教學內容上要實現結構更新
現用的中職教材并不完全就適用于中職生,中職的學生,一般其文化課基礎本身就比較差,而進入中職所學的專業課都是些以前完全沒見過甚至沒有聽說過的內容和學習方法。對于專業課的學習更是難上加難。因此對于教材必須做出適當的處理。一方面針對現在的中職學生文化素質低,理解能力弱,以及中職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操作性工作的客觀實際,在組織教學時,理論要求應適當降低,要避繁就簡;多講宏觀的東西,少涉及微觀的分析;要以定性分析為主,定量計算盡量少做。例如在進行二極管的教學時,應以講清二極管的特點、功能、應用及注意事項為主,對其內部PN結的形成過程,載流子的運動規律等微觀內容要略講,甚至不講。另一方面要注意在教學中應以分立電路為基礎,以集成電路為重點。分立電路是電子線路發展的基礎,因此,在學習電子線路時必須從分立電路開始,建立電子線路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的理論和基礎的分析方法。但也要看到,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集成電路在實際應用中已日趨廣泛。為使學生所學不與時代相脫節,就要重視集成電路這一先進產物的教學。在教學中,可以重點選擇幾個典型性的集成電路,如555電路,著重介紹其外部管腳的排列規律,分析其宏觀功能和典型作用。
3、教學方式上要進行創新
中職電子專業課程的教學要打破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模式,突出對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創新功能是當代社會對人才素質的客觀要求,也是中職電子專業課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個重要主題。長期以來,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中教師關心的是學生學沒學會,會不會做,而忽視了培養學生主動汲取知識,探索未知領域的創造性。目前電子技術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泛,知識更新迅猛,在這過程中學生的自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尤其重要,所以教師必須摒棄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灌輸式教學方法,而應采用各種形式的啟發式教學方式,由被動接受式教育向創造性教育轉變,為學生今后從事職業技術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礎。啟發式教學提倡學生多提問,以利于開動學生思維并激發其創造性,并能靈活應用所學專業知識提高其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現在的許多書上在判斷某一放大電路是否工作正常時,往往只教人采用測集成電路各引腳的靜態工作電壓與書上所標值是否一致的方法。這種方法是一種較死板而又費時的方法,只適合于沒有儀器設備的場合。在教學上如果完全按照書上所說方法照搬,雖然也能完成教學任務,做起來也省事,但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思維單一、不靈活,更談不上能發揮他們創造力,往往只比較適合于搞搞維修之類工作,卻難以適應社會上各行各業不同要求。因為在工廠的生產過程中實際操作只要用儀器檢查幾個關鍵引腳的信號的波形、幅度或指標是否達到要求,即可說明電路工作正常與否,既簡單又快捷準確。而不采用這種不但耗時而且費力的方法。因此,應注重培養他們的思維分析能力,即能根據不同場合、不同條件對同一問題應有相應較優的解決問題方案,這樣有利于培養的自學能力。自學能力對于每個同學來說都非常重要,因為在學校所學知識畢竟有限,學生離開學校后主要依靠自學來獲取知識,在碰到新情況時才不會茫然不知所措,才能舉一反三,開拓思維。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應重實踐、抓基礎、促提高,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才能體現中等職業教育的特色。在實踐過程中,要增加工程應用的實訓內容,提高電子產品的故障檢測、判斷和維修的能力,加強專用數字邏輯應用集成電路的實驗分析。
4、教學思路的創新
現在的中職教育有兩個方向存在對中職教育的不同理解,一個是中職教育成為大學教育的縮水版,大講基礎理論提高學生的發展潛能;另一個是理解為中職教育就是培養純粹的技術工人,不講一點原理,只是一味的訓練學生按流程操作,造成學生畢業后無法與時具進,無法逾越發展瓶頸。我校分析當前社會需求和考慮學生的未來發展制定我們特色的教學思路,對理論知識只做到引領入門,對實踐操作做到細致入微精益求精。即要知道怎么去做又要基本知道為什么,并時刻介紹一些當今電子技術方面的新發展和新產品。做到和社會發展接軌,即適應了現在社會需求又有發展空間。通過幾屆的畢業生反饋的信息來看正印證了我們的思路是正確的。
參考文獻
篇4
一、序言
當今時代,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依靠資源、資本和勞動力的傳統發展模式已經讓位于依靠科技、知識和人才的創新發展模式,國家間、城市間競爭越來越呈現為科技創新能力的競爭。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把加強自主創新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大力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這不僅是順應世界科技革命發展的需求,也是我國實現新階段目標和科技發展的迫切需要。
加強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城市已經成為國內眾多中心城市的共同追求和發展目標。面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大勢和日趨激烈的科技經濟一體化競爭,我們要更加堅定地把科學技術真正置于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作為社會發展的首要推動力量,把建設創新型城市作為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選擇。
未來15年我市科技發展面臨重要機遇。經濟全球化步伐進一步加快,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和協調發展,西部大開發繼續推進,世界范圍制造業向我國轉移和東部地區制造業向中西部地區加速轉移等。這些都為我市加快科技發展,大幅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同時,科技發展也面臨著國內區域間和城市間競爭加劇,科技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跨國公司不斷強化技術升級、知識產權保護和競爭性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及經濟體制改革滯后等諸多嚴峻的挑戰。
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我市大力實施“科教興市”、“人才強市”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科技實力進一步增強,科技支撐發展的作用日益顯現。但發展中也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科技投入不足,企業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總體技術能力不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市場占有率高的品牌產品較少;制約科技發展的體制障礙仍未完全消除,區域創新體系功能尚未充分發揮,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有待健全等。這些都將制約我市未來科學技術的發展,制約我市由科技資源大市向經濟強市的轉變。未來15年是我市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突破能源、資源與環境瓶頸制約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時期。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帶動生產力質的飛躍,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下更大力氣,做更大努力,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發揮科技優勢,積極構建市場配置科技資源的機制和體制,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推動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步入科學發展軌道。
二、指導思想、戰略目標和總體部署
(一)指導思想
今后15年,我市科技工作的指導思想是:自主創新,整合資源,提升產業,支撐發展。自主創新,就是以自主創新為主線,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增強整體創新能力。整合資源,就是有效整合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和企業的科技資源,建立符合市場機制和產業發展需要的資源綜合利用體系,形成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力量。提升產業,就是瞄準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方向,依托優勢資源,做大產業規模,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水平,發展壯大五大主導產業。支撐發展,就是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的強大帶動作用,通過科技創新提高發展的質量和速度,支撐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這一指導思想是面向未來、實現建設人文、活力、和諧的重大抉擇,是未來15年科技工作的根本指針。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增強我市城市競爭力的核心,是統領未來科技發展的戰略主線,是實現創新型城市建設目標的根本途徑。我們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貫徹“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堅持“國際化、市場化、人文化、生態化”發展理念,著眼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和科技競爭力的培育提升,加強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發揮市場配置科技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和政府推動科技創新的主導作用,為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全面提高城市核心競爭力,加速社會進步與和諧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把我市建設成自主創新能力強、科技發展環境好、支撐引領作用大的創新型城市。
(二)戰略目標
未來15年,我市科學技術發展的總體目標是: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主導產業競爭力顯著增強,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功能完善的區域創新體系基本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全國一流的創新型城市基本建成。
經過15年的努力,在科學技術的若干重要方面實現以下目標。一是圍繞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掌握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核心技術。二是農業科技整體實力明顯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城市食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三是重點行業和產業建立起循環經濟技術發展模式,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得到科學技術的有力支持。四是現代服務業、旅游和文化等產業的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面向社會的信息服務體系基本建成。五是重點疾病防治水平顯著提高,重大突發性公共安全關鍵技術研究取得突破。六是科技創新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功能不斷加強。
到年,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財政科技投入占財政預算支出的比例達到2.6%,高新技術企業和大中型企業科研開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例分別達到5%以上和3%以上;發明專利年度授權量占專利授權量40%以上,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5%,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以上。
到年,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穩步增長,財政科技投入的增幅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幅,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55%,專利年度授權量進入全國副省級城市前5位,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以上。
(三)總體部署
未來15年,我市科學技術發展的總體部署:一是立足市情,確定若干重點領域,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全面提升科技支撐發展的能力。二是圍繞實現跨越式發展和加快主導產業發展,安排10個優先主題,實施10個重大專項。三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支持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加強知識產權創造和保護,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和先進適用技術推廣,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保障并促進我市創新型城市建設。
未來15年,我市科技發展的戰略重點:一是以掌握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核心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為突破口,不斷提高產業競爭力。二是繼續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三是加快軍民融合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四是在工業、農業、城市管理和人口與健康等領域,推廣普及先進適用技術。
三、重點領域
重點領域是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亟待科技提供支撐的重點產業和行業。
(一)高新技術產業
高新技術產業在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我市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跨越式發展目標的必然選擇。
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堅持自主研究開發和引進、消化、吸收相結合,遵循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按照產業集聚和規模發展的要求,集中力量,培育創新成果和重大技術項目。加快發展以集成電路、軟件為主體的戰略產業;做大做強以通信設備和新型電子元器件、醫藥產業、光機電一體化為主體的主導產業;大力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為主體的潛力產業。
集成電路產業:突出自主創新,加強國際合作,形成設計、制造、封裝、材料和支撐設備協調發展的集成電路產業體系;軟件產業:發展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形成嵌入式軟件、通用及行業應用軟件發展優勢;通信產業和新型電子元器件產業:以基地建設為重點,加快自主創新項目產業化,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完善產業鏈,形成產業聚集效應和群體優勢;光機電一體化產業:重點發展光機電整機系統,完善區域產業配套能力;生物醫藥產業:實現關鍵技術和重要產品研制的新突破,發展化學制藥、中藥現代化和醫藥中間體;新材料產業:圍繞信息、生物、航空航天和重大裝備等產業發展需求,重點發展特種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和復合型材料,推進新材料技術向功能復合化、材料智能化、器件集成化方向發展;新能源產業:加強生物質能、氫能、太陽能、地源水源熱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煤、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的高效開采及清潔利用技術開發。
(二)裝備制造業
裝備制造業是我市工業經濟的重要支撐。必須抓住沿海地區制造業轉移的機遇,加快裝備制造業發展步伐,打造裝備制造業新優勢,大力提升全市工業化水平。
把掌握核心技術作為發展壯大裝備制造業的中心環節,提高重大裝備研發、設計、加工制造和系統集成的整體水平。重點發展裝備制造業5大產業鏈(航空航天、電子信息、汽車、優勢專用設備、輸變電成套設備)和7大產業集聚區(航空、航天、電子信息、重型汽車、轎車及大客車、優勢專用設備、輸變電成套設備),引導形成一批集研發設計制造于一體、競爭力強的企業,培育產業集群,形成產業基地。
航空航天設備:結合國家發展目標,重點發展大型運輸機、支線客機、通用飛機、直升機、大中型航空發動機、飛機零部件制造、新一代運載火箭及導彈發動機等產品;電子信息設備:重點發展現代通信設備、集成電路、應用網絡電腦等電子信息產品;汽車及零部件:重點發展重型商用汽車、大客車、轎車、汽車發動機以及其他零部件等產品;優勢專用通用設備:重點發展大型工業風機、工業縫紉機、空調壓縮機、重型機器成套設備及高精度帶材軋制設備、煉油成套設備和高效節能型設備,以及筑路、礦山、冶金行業專用的工程機械等機電一體化設備;高壓輸變電成套設備制造業:重點發展高壓、超高壓、特高壓輸變電成套設備,特別是500-800千伏超高壓、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變電成套設備。
(三)農業
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強化建設現代農業的科技支撐。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大力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是我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重要任務。圍繞都市農業的發展目標,在新品種的自主創新、開發優質高效安全生產技術、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新技術、開發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開發農業工程技術與智能化設備等領域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加強農業新品種和實用技術推廣,強化農業產業化經營,使科技切實成為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強大支撐。
依靠科技進步優化農業結構,挖掘區域特色優勢,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重點發展優質專用糧食品種和高效經濟作物。推進以龍頭企業帶動的農業產業化經營。
在農業科研和生產中推廣應用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工程技術,保持小麥、玉米、果樹、蔬菜等常規品種選育優勢,提高農產品質量。加快農產品先進適用技術集成,生產和提供多樣化的優質農產品以及生物能源、生物肥料等現代高技術產品。
研發和推廣農作物、林木種苗和畜禽、水產品良種繁育、疫病防治等技術。重點推廣集約化栽培、設施標準化、優化配方施肥、節水旱作增產、農產品加工和綜合利用等技術。推行農業標準化,發展節約型和循環型農業。
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增強農田水利科技含量,大力推廣噴灌、滴灌、微灌等農田灌溉節水技術,積極推廣農田水利工程設施及管理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努力構架節水型農業。
建設農業科技信息網絡體系及農業技術咨詢服務系統,發揮遠程教育網的作用,構建網絡化、數字化的農業科技信息共享平臺。
(四)現代服務業
現代服務業是我市主導產業之一。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必須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方向,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提高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
運用信息技術,實現管理系統和決策系統的自動化、網絡化,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發展智力密集型的新興服務業,建立一個基于先進信息網絡的高效現代服務業體系。金融業:重點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計算機網絡安全保護、數字化業務安全防護等信息安全關鍵技術;物流業:廣泛采用先進的物流技術與裝備,在全球衛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統、遙感系統、射頻識別、互聯網等技術的支持下,搭建物流信息平臺和物流交易平臺;會展業:實現場館設施智能化,建立統一的會展信息平臺,建設統一、開放、共享的基礎數據庫系統;信息服務業:發展電子商務相關技術裝備、網絡軟件平臺和軟件外包平臺技術,及應用支撐軟件、中間件、嵌入式軟件和軟件系統集成等關鍵技術,形成有利于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發展的軟硬件支撐體系和服務體系。
(五)文化產業及旅游產業
文化、旅游產業是獨具特色和優勢的兩大品牌。必須大力研究開發文物和生態資源的保護技術,運用高新技術加強文物保護、古遺址保護、古都風貌保護和歷史地理數據庫建設,運用信息技術提升文化、旅游業的服務能力和品牌價值。在廣播影視業、文化娛樂業、新聞出版業、文化旅游業、文物及文化保護業和廣告業不斷導入科技發展要素,以文化產品創新為主導,優化旅游科技發展體系,推進旅游信息化進程。
(六)人口健康與城市公共管理
提高人口健康水平,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必須建立完善的SARS、人類禽流感等突發、新發傳染病的預警應急系統,加強艾滋病、結核病、病毒性肝炎等嚴重影響健康的傳染病監測和控制技術研究;積極開展肝癌、肺癌等惡性腫瘤和高血壓、糖尿病等重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技術研究;認真做好常見病、多發病的早期診斷和綜合防治技術研究。
發展現代綜合交通體系,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研究解決統籌規劃、基礎設施和現代管理等三個環節上的關鍵性技術問題。建立快速公交線網規劃、綜合信息平臺、管理指揮和城市交通評估等智能管理系統。
公共安全是城市穩定和發展的基礎。加強預防性研究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協同研究,建立公共安全預防技術體系和應急事件指揮體系。開展關鍵技術研究,支持建立災害性天氣預測、生態安全、生物安全、食品安全、重大疫病防治及重大突發性公共安全事故的應急機制。
(七)資源、生態環境與循環經濟發展
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以節約資源、降低能耗、保護環境為重點,集中力量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水資源循環利用技術、能源高效利用技術、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技術、自然災害防治技術等,突破一批節能、節水、節材和循環生產的關鍵共性技術,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為建立節約型社會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體系。
四、優先主題和重大專項
加快科學技術重點領域的發展,必須圍繞我市經濟發展總體目標,篩選出若干重大關鍵共性技術和戰略產品,集中資源,重點突破,為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緊迫問題,提供全面有力支撐。
優先主題,是指在重點領域中符合技術發展方向,技術基礎較好、急需發展且近期能夠有新的突破和大的發展,可對主導產業發展提供強力支撐的技術集群。確定的原則:一是有利于突破產業發展技術瓶頸制約,提高產業技術升級和持續創新能力;二是有利于掌握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提高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三是有利于解決重大公益性科技問題,提高公共服務能力。
重大專項,是指圍繞城市發展目標,通過資源集成,在一定時限內完成的重大戰略產品和重大工程項目。確定的基本原則:一是緊密結合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能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對提高產業的創新能力具有重大推動作用;二是有利于提升主導產業競爭力,增強經濟持續發展能力;三是可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具備支撐社會進步的能力;四是有利于加強基礎平臺建設,改善產業化環境。
(一)優先主題
1.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
重點研究開發大尺寸硅和硅基單晶生長及外延技術、化合物半導體材料與技術、光通信材料與器件、半導體發光材料與器件、新型元器件關鍵材料和光電集成技術。重點開展半導體固體照明工程材料、平板顯示材料、稀土功能材料、超導材料和鈮鈦合金材料及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的性能、結構和制備工藝研究。
2.信息化支撐軟件技術和產業化支撐技術
重點發展新一代軟件中間件技術、嵌入式軟件平臺技術和軟件外包平臺技術(包括嵌入式操作系統、嵌入式數據庫和嵌入式系統開發與調試環境)。開發新一代移動網絡與信息安全技術、多媒體海量信息存儲技術、空間信息處理技術、虛擬現實與數字媒體技術、軟件工程化支撐技術、領域工程與應用集成關鍵技術、智能感知與智能信息處理技術和新型人機交互技術。
3.光機電一體化設計制造技術
重點研究現場總線控制系統、集散控制系統、分布式控制系統,推廣應用柔性生產線、柔性制造系統、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計算機輔助制造技術。重點開發高性能傳感器、光電集成器件、先進掃描成像系統和測井系統等技術;開發模糊變頻控制系統和快速成型制造等自動控制系統;發展射線、超聲、紅外、熱成像等成像診斷設備及控制系統。
4.重大裝備關鍵基礎件和通用部件設計、制造關鍵技術
重點開發重大裝備所需數字化設計制造集成技術,建立行業產品數字化和智能化設計制造平臺。在汽車及零部件裝備領域,重點合作開發大功率柴油發動機技術、大馬力高檔次系列重型汽車變速器和車橋技術、汽車安全和節能環保等重大關鍵技術;在電力輸變電領域,圍繞高壓、超高壓交直流輸變電成套設備的開發,重點研發大容量、遠距離直流輸電、輕型直流輸電、交流靈活輸電用設備技術和超導開關技術,加強高壓輸變電領域中的系統研究與成套設計技術、輸變電成套裝備關鍵部輔件技術攻關。在優勢專用設備領域,突破煉油成套設備綠色技術、三元流高效設備節能制造等重大關鍵技術。重點研究數控電動鉆機、智能化節油抽油機、智能測井設備等關鍵技術。加強大型道路工程機械產業化成套配套設備設計研發、高效節能綠色空調壓縮機設計和大型高爐用軸流壓縮機設計研發。
5.食品安全與重大疫病防控技術
加快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發展,重點開展高壓技術、微波技術、超臨界萃取技術、低溫殺菌技術、膜分離技術、擠壓技術、保鮮技術以及生物工程技術研究,研制現代食品綠色包裝技術。重點研究生物災害及有害生物入侵的預警與控制,果菜類病蟲害綜合治理策略及病蟲害無害化防治措施和規范化操作規程。開展畜禽疫病防治與控制技術研究,包括新型高效疫苗、疫病診斷技術與試劑盒、新獸藥、抗藥性檢測與消除技術。
6.動植物優良品種選育與農業生物技術
以“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為目標,開展種質資源收集和相關基因標記、克隆、導入等生物工程育種技術研究,培育優質、高產、抗逆的小麥、玉米、蔬菜、果樹和林木花卉新品種。研究和推廣良種核桃、良種板栗等果品的抗旱高效栽培技術。推廣應用經濟動物胚胎移植技術、體外授精技術和性別控制技術。重點開展目標農藝性狀相關基因的分離技術、動植物轉基因技術、分子標記轉基因技術、動植物生物反應器技術。開展動物胚胎技術、轉基因動植物安全性評價與監控技術研究。加強對農用畜用診斷試劑盒以及生物農藥、生物肥料、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研究開發。重點研究新型沼氣池建造技術、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和保護性耕作技術。
7.中藥現代化與生物醫藥
重點研究中藥原料制備技術、現代中藥新劑型及中藥有效單體成分提取技術和篩選方法,開展重大及疑難疾病病癥的創新藥物研究。加強中藥材加工、制藥標準化及標準樣品制備技術研究,以開發創新中藥和大品種培育為重點,研究生物酶仿生提取、膜分離、超臨界萃取、生物反應器和大規模細胞培養等新技術。發展生物診斷及檢測技術,支持以基因工程與細胞工程為基礎的生物藥物研發和以基因工程為基礎的藥用動植物新品種培育。建立生物醫藥和中藥現代化的技術支撐平臺。
8.航空航天技術
重點對新型航空發動機、新一代運載火箭及導彈發動機、衛星有效載荷及衛星地面系統關鍵技術組織攻關,研發地面導航設備、地面飛行訓練裝置、航空儀表等航空機械設備及地面裝置、飛機零部件和航空相關設備制造技術。發展全球衛星導航儀及定位系統、遙感設備與智能感知系統、遙感圖像產品等衛星云圖接收技術。
9.節水、節能和新能源技術
重點開展節水型技術標準體系研究,重點推進冶金、化工等高耗水行業節水技術改造。研究推廣農業節水、雨水利用、旱地水肥優化利用與調控、污水凈化利用等節水技術。重點開展流程工業能源綜合利用、重大機電產品節能降耗、能源節約和替代、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研究與開發。加大新能源技術開發,重點開發生物質能、太陽能、地源水源熱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的高效開采及清潔利用技術開發。開發太陽能發電蓄能和并網技術、太陽能建筑一體化技術、高性價比太陽能光伏電池組技術。
10.環境污染綜合防治技術
建立區域水體污染監測、控制與水環境質量改善技術體系,突破飲用水保護和飲用水深度處理及輸送技術,開發安全飲用水保障集成技術;研究河流水污染綜合防治與修復技術,企業水污染治理與資源化關鍵技術,城市大氣污染成因與綜合治理技術,城市垃圾分類處置技術、綠色設計和綠色制造技術、生活垃圾處置及綜合利用技術、工業固體廢棄物資源化關鍵技術。
(二)重大專項
1.集成電路設計及關鍵設備制造
加強核心設備制造、高端專用芯片和嵌入式控制系統開發。重點研發集成電路制造關鍵設備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用芯片,形成設備、設計、制造、封裝測試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設備業:重點發展面向集成電路制造、封裝測試等領域的核心產品;設計業:重點發展面向網絡、通信、數據廣播、全球定位系統、數字音視頻編解碼、航空航天電子、工業控制、智能終端與數字家電、信息安全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用芯片;制造和封測業:重點發展高壓模擬器件、數模混合器件、功率器件、新型分立器件等產品,抓好8英寸以上集成電路生產線及集成電路封裝測試線的建設。
2.重大軟件應用與產品
建立自主、完善的軟件產業技術支撐平臺;重點開發面向工業縫制設備、輸變電設備、航空電子、交通控制等優勢制造業或新興產品的嵌入式系統軟件產品;面向城市管理、綜合社會保障、金融、旅游和文化資源庫建設、能源、水利、交通、環保、物流及新農村建設等領域,發展現代服務業的通用軟件產品及其重大應用示范;支撐現代文化產業發展的數字內容與多媒體技術產品與服務;快速推動軟件外包和商務流程外包發展的信息交流與市場互動技術系統。
3.網絡及通信設備
研制新一代“虛擬現實——三維視景生成器”技術產品,突出發展下一代網絡、新一代移動通信核心網和接入設備、智能天線與基站、寬帶接入網設備、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智能終端、射頻識別、家庭網絡設備及數字電視、數字廣播等;重點發展基于TD-SCDMA的核心網和相關設備,加快通訊產業基地建設。
4.新材料及制品
重點發展特種纖維材料、特種陶瓷材料、特種金屬材料及電子光電子新材料。加強金屬纖維、碳纖維等特種纖維技術的轉化以及纖維復合材料制品的研制;加快碳化硅、氧化鋁、二氧化鈦及鈦酸鹽等系列陶瓷粉體、瓷料和復合材料的規模制備;開發全系列超高亮度發光二極管、激光二極管及液晶材料制品;重點發展輕質高強金屬材料、碳/碳復合材料和鈮鈦合金超導材料;加快油田化學品、高性能樹脂結合劑、精細化工制品的研發生產。
5.新藥創制及制藥裝備
重點開發化學制藥、中藥現代化、醫藥中間體、中藥單體和有效部位為基礎的創新藥物。加強針對疑難病癥的創新藥物開發、肽類及蛋白類藥物開發及創新基礎平臺建設。研制現代制藥裝備、分離提純裝備和自動化成套制藥設備。研制治療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的多糖類、蛋白質多肽類、天然產物、合成化合物等創新藥物。創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市場競爭力的一類、二類化學藥和生物藥。形成以天然藥物為基礎的產業新集群,成為全國中藥、新藥加工基地和重要的藥品科研創新基地。
6.汽車制造
加快發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汽車發動機、汽車電子關鍵技術總成及零部件。分階段有重點地發展重型汽車、商用汽車和家用轎車,形成具有以整車和零部件制造為主體的汽車產業鏈。重點研發電動汽車及重型汽車變速器、大型客車底盤、重型汽車發動機等。打造中國一流的重型汽車生產基地,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汽車產業集群。
7.大型飛機和支線飛機
堅持自主開發與國際合作相結合,發展大型客貨運輸整機、支線飛機、通用飛機,形成成套生產能力和總裝能力。攻克先進發動機、飛控、航空電子、導航系統、機輪剎車、起落架等配套產品的關鍵技術和生產。
8.高壓輸變電設備裝備
加快發展高壓輸變電設備,提高輸配電設備裝機綜合能力。推進高壓、超高壓、特高壓交直流輸變電技術的產業化、小型化與智能化。重點發展500千伏以上特高壓、超高壓交直流輸變電設備及其試驗裝備、開關設備等支撐技術的研發制造能力,提高電力制造業的集成能力,建成全國最大的高壓輸變電成套設備研究、試驗和生產基地。
9.農產品加工、貯藏及保鮮
圍繞糧食、畜產品、蔬菜、水果的深加工,培育完善食品工業體系。發展糧食加工業,推廣乙醇、變性淀粉、檸檬酸和淀粉糖等高附加值產品生產。發展蔬菜果品加工業,支持果蔬貯藏保鮮技術研發。發展畜禽產品加工業,支持低溫肉制品加工、生物發酵等制品的研發。重點發展液態奶、保鮮奶、無菌奶及各種酸奶飲料,開發牛奶甜點等高附加值產品。
10.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
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重點企業為依托,以重點實驗室、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等科技基礎條件資源為重點,統籌布局,整合資源,優化配置,建設與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網、覆蓋全市、開放共享的科技基礎條件公共平臺。
支持一批隊伍強、水平高、學科綜合交叉且符合產業發展需要的重點實驗室。建立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建、共享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模式。建設區域特色數字化科技文獻資源庫,搭建專利、標準等文獻資源共享平臺。整合各類科學數據資源及科技計劃項目數據,構建科學數據共享平臺。完善技術市場網絡信息平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建立人口健康、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等社會發展領域的快速測試技術標準平臺。
五、區域創新體系建設
區域創新體系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以政府為主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各類科技創新主體緊密聯系并有效互動的社會系統。全面推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必須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動力,以促進區域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為重點,發揮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開發區的重要作用,增強科技創新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力度。
(一)支持鼓勵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
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大經濟、科技政策的導向作用和扶持力度,使企業成為研究開發的主體,成為科技成果的最大吸納者、新技術的主要創造者。通過財稅、金融等政策,引導企業增加研究開發投入。支持大企業集成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相關力量,組建國家工程實驗室和行業工程中心。鼓勵企業建立各類技術創新研發機構,探索和創新企業研究開發組織模式,提高企業自主技術配套和創新能力。全力支持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活動,引導科技企業及新技術創新和機制創新,實現高新技術成果的知識產權化和自主知識產權成果產業化。
(二)完善區域創新機制
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以制度創新為引領,營造有利于企業發展的寬松環境,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支持企業積極承擔國家研發任務,參與重大科技攻關。發揮各類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創新作用,鼓勵技術革新和發明創造。
積極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加強部門之間、部門與地方之間、軍民之間的統籌協調,切實整合科技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建設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科研院所有機結合的知識創新體系。以地方重大科技項目為紐帶,促進科研院所之間、科研院所與高等院校之間的結合和資源集成。鼓勵大學、科研院所與企業聯合建立研發機構、產業技術聯盟等技術創新組織。支持科研機構加快建設“職責明確、評價科學、開放有序、管理規范”的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建設社會化、網絡化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大力培育和發展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引進國際科技中介機構在建立合作、合資或獨資服務組織,引導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向專業化、規模化和規范化方向發展。建立健全知識產權激勵機制和知識產權交易制度。促進企業之間、企業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間的知識流動和技術轉移。
(三)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
充分發揮政府在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中的作用。完善科技創新的政策法規體系,形成科技政策與經濟政策協調互動的政策體系。加大科技政策宣傳力度,引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強技術創新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支持科技人員創新、創業。深化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完善科技計劃體系,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提供保障服務。建設科技創新支撐服務平臺,實行開放共享的機制,提高科技資源利用率。發揮陜西工業技術研究院和西北工業技術研究院的優勢,整合資源,集成創新,推動項目、基地、人才的有機結合。發展完善中小企業的科技投融資體系和創業風險投資機制,建立健全科技創新資本要素的市場體系。
(四)建設一流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基地
圍繞產業發展目標,突出技術創新體系和創新環境建設。圍繞建成“打造中國技術創新中心和建設世界一流科技園區”,在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先進制造業等優勢產業,做大做強通信、集成電路、軟件三大特色產業集群,成為我國重要的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和國際化的高新技術創新基地。經濟技術開發區要建成功能齊全的西部現代制造業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重點發展中高端裝備制造業,以商用汽車、機械電子、新材料等產業為主,加快支柱產業向產業集群躍升。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要建成中國最具實力的航空產業發展基地和國家航空高技術研究、設計、試驗中心,形成國際性的航空產品加工制造中心。航天科技產業基地要建成我國能源裝備制造業的重要基地,通過航天特種技術運用、信息技術、新材料與新能源等產業發展,形成對區域經濟有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五)建立軍民技術和產業的融合體系
加強軍民科技資源的集成,實現從應用研究開發、產品設計制造到技術和產品采購的有機結合,形成軍民高技術的共享和相互轉移的良好格局。重點圍繞民用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等產業開發特色民用產品。加快軍工配套關鍵材料及工程化進程,促進軍用技術向民用領域的轉移和擴散。建立軍民技術合作創新組織,協調解決軍民技術創新體系融合中的重大問題。
六、保障措施
為保障本綱要各項任務的落實,必須制定和完善更加有效的政策與措施,以更加有利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更加有利于激發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加有利于充分利用國內外科技資源,更加有利于科技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
(一)增加科技投入
貫徹落實國家關于科技投入的法規和政策,加大政府投入的引導作用,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體系。依法確保政府科技投入持續增長,確保科技經費增長幅度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確保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逐年提高。
鼓勵企業加大自主創新投入,在政府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時,強化企業科技投入主體地位。保障財政資金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配套投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自主創新。激勵企業增加投入,開展技術創新和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與再創新。發揮財政資金對激勵企業自主創新的引導作用,引導和支持大型骨干企業加大對戰略性關鍵技術和重大裝備的研究開發投入,建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創新平臺。通過國家和省、市重大建設工程的實施,消化吸收一批先進技術,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裝備和關鍵產品。
建立和完善政府科技投入績效考評體系,健全科技經費管理制度,按照預算管理的規定,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的規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改革和強化科研經費管理,對科研課題及經費的申報、評審及立項,執行和結果實行全程控制。逐步建立財政科技經費的預算績效評價體系,健全相應的評估和監督管理機制,建立面向結果的追蹤問效機制。
(二)落實稅收激勵政策
進一步落實國家關于促進技術創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以及設備更新等各項稅收優惠政策,積極鼓勵和支持企業開發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加大企業研究開發投入的稅前扣除等激勵政策的力度,實施促進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結合企業所得稅和企業財務制度改革,鼓勵企業建立技術研究開發專項資金制度。允許企業加速研究開發儀器設備的折舊。對購買先進科學研究儀器和設備給予必要稅收扶持政策。實施促進自主創新的政府采購。建立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協調機制,支持我市企業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裝備和產品。對高科技企業在采購引進國外先進設備的同時,要運用政府采購手段,加強對核心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吸收。
(三)引導金融支持和社會資金投入
在國家促進創業風險投資健康發展的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的指導下,建立和完善創業風險投資機制。積極推進建立加速科技產業化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鼓勵有條件的高科技企業在國內主板和中小企業板上市。努力為科技中小企業在海外上市創造便利條件,為高科技創業風險投資企業跨境資金運作創造更加寬松政策環境。探索以政府財政資金為引導,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資金投入為主的方式,采取積極措施,促進更多資本進入創業風險投資市場。創造條件,支持風險投資機構積極參與全國性的科技創業風險投資行業自律組織。建立健全鼓勵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知識產權信用擔保制度和其他信用擔保制度,為中小企業融資創造良好條件。搭建多種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臺,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和民間資金參與科技開發。鼓勵金融機構改善和加強對高新技術企業,特別是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鼓勵保險公司加大產品和服務創新力度,為科技創新提供全面的風險保障。要引導社會資金對科技的投入,鼓勵設立創業風險投資引導基金。支持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依法開展創業投資業務,推進高新技術股份轉讓,建立健全科技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加快發展風險投資事業。
(四)加強自主知識產權的創造和保護
進一步營造有利于知識產權的創造、管理、保護和運用的法治環境。制定和實施我市知識產權戰略,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裝備,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產業。完善自主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的政策措施,加強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系統建設,提高知識產權宏觀管理水平。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促進自主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化、商品化、產業化。加大執法力度,依法嚴厲打擊和有效遏制侵犯知識產權違法犯罪行為。在全社會提高知識產權意識特別是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提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業單位運用知識產權制度的能力和水平,形成有利于推動自主創新和擁有知識產權的創新文化,讓保護知識產權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行動。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強知識產權專門人才的培養,特別是加大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力度。
將形成技術標準作為科技計劃的重要目標,加強對重要技術標準制定的指導協調,并優先采用。推動技術法規和技術標準體系建設,促使標準制定與科研、開發、設計、制造相結合,保證標準的先進性和效能性。引導產、學、研各方面共同推進重要的技術標準的研究、制定及優先采用。
(五)加快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和先進適用技術推廣
優化高新技術產業化環境,立足實際,著眼長遠,抓好成果轉化和先進適用技術推廣。加快實施《市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施方案》、《集成電路產業十一五發展實施方案》和《軟件產業十一五發展實施方案》。抓緊制定有利于促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和航天科技產業基地及大學科技園等發展的政策,發展各具特色的、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構建技術交流與技術交易信息平臺,對國家大學科技園、科技企業孵化基地建設給予政策扶持。
支持面向行業的關鍵、共性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強技術工程化平臺和中間試驗基地建設,重點加大電子信息、生物、制造業信息化、新材料等關鍵技術的推廣應用,促進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
加大對農業技術推廣的支持力度,建立面向農村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的新機制。鼓勵多種模式的、社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組織發展,建立多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促進農村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激勵科技人員以多種形式深入農業生產第一線開展技術推廣活動,支持農村各類人才的技術革新和發明創造。
(六)擴大科技交流與合作
通過多種途徑擴大與國際、國內的科技交流與合作。創造條件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與海外研究開發機構建立聯合實驗室或研究開發中心。大力引進國外科技資源和創新要素,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重大工程技術項目,積極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在雙邊、多邊科技合作協議框架下,實施國際合作項目。建立我市與港、澳、臺的科技合作機制,加強溝通與交流。提供優惠條件,鼓勵跨國公司、國際知名研發組織在我市設立研究開發機構,引進國際著名科技中介機構到我市投資發展。
(七)加強科普工作
弘揚科學精神,宣傳科學思想,推廣科學方法,普及科學知識。加強農村科普工作,逐步建立提高農民技術和職業技能的培訓體系。培養青少年創新意識和能力,組織開展多種形式和系統性的校內外科學探索和科學體驗活動。加強各級干部和公務員的科技培訓。合理布局并切實加強科普場館建設,提高科普場館運營質量,建立科研院所、大學定期向社會公眾開放制度。建立科普事業的良性運行機制,加強政府部門、社會團體、大型企業等各方面的優勢集成,促進科技界、教育界和大眾媒體之間的協作,鼓勵經營性科普文化產業發展,放寬各類投資發展科普產業的準入限制,制定優惠政策,形成科普事業的多元化投入機制,推進公益性科普事業體制與機制改革,逐步實現投入與發展的良性循環。
(八)重視人才隊伍建設
未來15年,要認真落實人才強市戰略,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以優化人才成長環境為根本,建立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培養優秀工程技術、成果推廣、科技創業和科技管理等科技創新型人才,重點培養和造就一批科技企業領軍人物,積極引進國內外優秀科技人才到我市創業。建設一支與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規模合理、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科技人才隊伍,同時為人才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全面提高我市科技人才的創新能力與水平,為我市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提供智力保證。
重視高級人才工作,高度關注國家及省市重大科研和建設項目、重點學科和科研基地的建設,關心學科帶頭人、科技管理專家和創新團隊的工作和生活。積極支持落實對國家核心技術領域的高級專家實行的特殊政策。探索具有地區特色的高層次人才輔助支持制度,使優秀拔尖人才能夠脫穎而出。
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人才的創造活力,鼓勵科技人員的創新活動,支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或在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過程中發揮重大作用的人才和項目。堅持政策引導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推進市場配置人才資源,消除人才市場發展的體制。鼓勵和引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員進入市場創新創業,落實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相關政策,為科技人員創業創造良好政策環境。
篇5
關鍵詞:獨立學院;開放式實驗;教學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2.0
1建立獨立學院開放式實驗教學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1.1獨立學院資自身特點的必然要求
獨立學院以“以人為本、注重素質、強化基礎、突出能力”辦學理念,以培養綜合性人才、應用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為主要目標,注重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能力,為其將來走上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在這種辦學理念的指導下,獨立學院建立了比較完善科學的課程體系,在課程設計上與就業等聯系起來,強調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層教學,將實踐教學作為主要教學手段,通過實驗教學等多種途徑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其中做好實驗教學對于獨立學院辦學具有重要意義,如何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驗幾乎,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學習的需要自由的安排實驗活動,開放式實驗教學就符合這種需要,但是獨立學院必須建立完善的開放式實驗教學管理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開放式實驗教學的效果。
1.2學生獨立學習的必然要求
與一般的高等院校相比,獨立學院的學生有自身的特點,比如說思維活躍、頭腦靈活,在學習和實驗的過程中不受固有思維和固有模式的限制,能夠大膽的嘗試與創新,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有著非常積極的主動參與的主觀愿望。此外,獨立學院非常重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為重要目標,學生具有強烈的學習欲望,但是受到學習興趣的影響比較大,如果能夠通過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能夠顯著的提升學生的創新潛力。因此,多數獨立學院建立了開放式實驗教學模式,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由于管理比較死板,與學生的學習要求有較大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加強開放式實驗教學管理,形成良好的教學秩序,保證學生學習的秩序與時間,對于開放式實驗教學模式的實施,以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2獨立學院開放式實驗教學管理模式完善建議
獨立學院的開放式實驗教學管理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方式,在開放式實驗教學管理模式的構建上應該以培養應用人才作為出發點,重新設計實驗教學體系、實驗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考核標準,具體來說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2.1完善開放式實驗教學管理制度
目前,獨立院校都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計算機網絡,實驗室開放和管理已經建立了計算機管理系統,學生登錄學校的計算機系統可以進行網上預約、網上預習、交流實驗經驗等等。但是在實驗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也有可能出現利用實驗逃避學習,導致實驗的效果達不到預期目的。另外,實驗室的資源比較有限,不能滿足所有的學生同時進行實驗,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滿足學生的實驗學習需要,提高開放式實驗教學的有效性,獨立學院可以嘗試使用網上預約制度,建立實驗網上預約系統,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驗要求,提前一周預約實驗時間,學生以學號作為用戶名,登陸系統以后,看一周以后的實驗時間,自由選擇時間,實驗室管理人員可以指定詳細的實驗室設備及開放時間表,供學生進行選擇,選擇的時間在系統上顯示出來,以便于后來的學生可以避開實驗時間。多人進行實驗的,要詳細說明實驗的人員。預約實驗的必須詳細說明實驗設計方案、預習報告、所需器材和時間要求,由實驗室管理教師審核并安排時間。學生進入實驗室以后,實驗室管理人員要按照預約要求,將原材料、一起設備和操作使用說明交給學生,實驗結束以后要核對器材數量,對照實驗過程中耗用、遺失、損害物品進行管理,學生必須按照實驗室驗收制度,填寫詳細的實驗報告,并在網上提交給老師審核。
2.2加強開放式實驗教師隊伍建設
在開放式實驗教學當中,學生的實驗學習多數是自主完成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忽視教師的指導,在實驗過程中學生遇到的一些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時給予學生指導,幫助學生及時解決學習中的問題,這就要求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在這一方面一方面可以引進優秀的教學人才,招聘一些專家、教授充實到教師隊伍,不斷提高教師隊伍水平。另一方面,獨立學院要加強教師隊伍的教育培訓,不斷提高現有教師隊伍的素質與能力。教師要具備一定的實驗指導能力,在這一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主要是以簡單的實驗為主,構思比較簡單、技術含量比較低,驗證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比較少,這類的學生教師在指導的過程中主要是以熟悉實驗設備,正確的使用實驗設備為主,在此基礎上對已經完成的簡單實驗進行功能擴展,激發、引導學生形成開拓型思維。第二,對于高年級的學生能夠進行一些比較復雜、技術含量較高的設計開發實驗,在指導這類學生進行實驗學習的過程中,要指導學生綜合考慮設計方的實驗步驟、階段性實驗結果、最終實驗結果形式等,根據實驗的基本要求幫助學生不斷完善設計方案,以明確設計思想,達到實驗教學的預期目的。
2.3優化實驗教學資源建設
開放式實驗教學體系構建過程中,不斷優化開放式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素質能力作為教學體系構建的依據。為此,教師在實施開放式實驗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制定詳細的實驗教學大綱,編寫實驗內容,涉及實驗項目,并根據實驗教學需要配置實驗儀器設備,為開放式實驗教學準備好實驗條件。在此基礎上晉薪專業實驗教學改革,按照獨立學院大學科群建設的要求,對現有的實驗教學課程體系進行整合,形成一級學科公共基礎實驗、二級學科專業基礎實驗、二級學科專業綜合實驗、創新型實驗等四個層次。要重點做好設計性、綜合性和創新型實驗項目的減少力度,減少簡單的重復性的演示實驗在教學中的會中,增加實驗教學的深度和創造性。除此之外,要加大實驗室建設投入力度,購置相應的實驗器材,不斷提高實驗室的實驗條件,使實驗室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
2.4改進對象和形式研究
在開放式實驗教學當中,在對象和形式方面要與信息技術有效的結合起來。實驗成績考察是開放式實驗教學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方面要適應實驗預約制度的要求,將信息技術應用到考核當中,第一,教師可以將實驗室的設備、實驗方法等詳細的進行說明,并放在校園網上,學生在寢室登錄網站就能查詢相應的信息,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審查學生的實驗報告,并對實驗的過程及結果進行評分,將成績錄入到學生的實驗數據庫,并定期在網上公布學生的實驗成績。第二,實驗室刷卡管理,在實驗室管理當中安裝刷卡系統,教師只要讀出學生的學號,就能詳細的了解該學生的實驗狀況,包括實驗開始、完成的時間、實驗的主要內容、實驗的過程、實驗的結果依據等等,這些將作為評判學生實驗成績的主要依據。
2.5進行開放式實驗教學效益評估
開放式實驗室改變了過去傳統的教學方法,解決了時間限制對實驗進行的限制性問題,使之以更加靈活的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的機會,通過開放式實驗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但是開放式實驗教學具體效果也需要進行評價,比較其與傳統教學模式之間的效果,只有這樣才能知道這種開放式實驗教學模式的效果。因此,獨立學院要在固定的時間對開放式實驗教學進行效益評價,主要是學生的實驗成績、創新能力作為評價對象,由教師對他們的素質能力進行全面的評價,以評估實驗室投入及產出之間的效益,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這種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趙明富,陳渝光,陳旭川.以素質教育為目標的開放式實驗教學方法和實驗室開放模式的研究[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0,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