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離輻射與防護范文
時間:2023-12-05 18:05: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電離輻射與防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6(c)-0192-02
《電離輻射劑量與防護》是核工程與核技術、核技術專業四年制本科生的專業必修課之一,其基本任務是幫助學生掌握輻射劑量與防護的基本概念及理論基礎知識,輻射劑量測量、估算以及輻射防護的基本原則和方法,為學習其他各門專業課與今后工作打下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該課程內容比較抽象、深奧,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感覺學習難度較大。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便成了課程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針對核類專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和任務,結合專業特點,在《電離輻射劑量與防護》網絡教學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
1 網絡課程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網絡教育已經成為當前發展最迅速、傳播空間最大的新型教育方式。如英國的開放大學網絡課程、美國的開放網絡課程都是其中發展成功的例子。目前,90%以上的美國高校開設了網絡課程[1],其中以麻省理工學院的最為成功。2003年,為實現優秀教育教學資料的全國共享,中國教育部啟動了“精品課程建設工程”的項目,形成了國家、省、學校三級精品課程體系。基于網絡技術的教育教學應用是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核心[2]。國內各大高校也紛紛著手構建網絡課程,探究網絡教學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了學生的課余時間,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實現了資源共享。
2 網絡課程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本文以《電離輻射劑量與防護》課程為核心,在南華大學數字化教學中心實現了該課程的網絡課程建設。通過完整的系統的導航功能,實現了對知識的快速查找和簡單定位,同時也發現了當代網絡課程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概念混淆
網絡課程與課件的設計方式不同,網絡課程是以滿足學生的需求為基點展開設計的,而網絡課件則是以教育教學為出發點,將一個或幾個知識點的重點羅列。雖然兩者在改變學生認知結構的總目標上是一致的,但課件只是以軟件的方式實現教學課程中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缺少完整課程的許多內容,是不完全的。但在實際教學中,仍有許多學校將課程的部分章節和某些知識點的材料組織起來,通過簡單的羅列來作為一門網絡課程,造成兩種概念的混淆[3]。
2.2 重內容,輕環境
在當代網絡課程的教學中,片面的強調知識的傳授,僅以簡單展示的書本教學材料或教師講稿為主要教學方式,內容空洞,結構單一,僅包含了部分課程的少量內容,缺乏系統的整體的規劃。在學習環境的設計上,缺少真實性,簡單的填鴨式的授課方式,使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老師所教授的教學內容,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提升,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沒有得到提升。
2.3 缺乏系統的教學設計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是學習開展的引導者。為促進學生的知識體系構建,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老師的精心指導和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在實際的網絡教學的組織設計中,老師應考慮到的教學環節應包括:實時講座,在線答疑,討論交流,作業的布置及講評,以及學生與老師間協作式、探索式的學習。但當代的許多網絡課程缺乏系統的、完備的教學流程,課程的設計與教學活動的展開也缺乏多樣性。
2.4 重視建設,忽略應用
由于近年來互聯網的發展和網絡自主學習的興起,國家各級教育機構和學校都意識到了網絡課程建設的重要性。網絡課程的建設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各大院校和各類機構提供的數量龐大的種類齊全,資源豐富,特色鮮明、功能強大、技術先進的網絡課程構成了現代網絡教育中較為完整的網上教學系統。許多學校的網絡課程前期投入大,成本高,制作完成后,沒有得到應有的維護和及時的更新,實際教學的老師也沒有充分的將網絡課程應用于實際教學中,使得網絡課程的存在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4]。
3 加強和改進網絡課程建設的對策
3.1 避免把網絡課程建成網絡課件
由于網絡課程和網絡課件的概念的混淆不清,導致部分人將其界定為同一個概念,這也導致了許多人在設計網絡課程時將其理解為簡單的靜態的窗口式的羅列知識點,或者是書本的普通電子化播放。課件是用于教學活動的計算機軟件,而網絡課程是應用在網絡環境中的課件。前者包含了進行教育活動的程序、軟件開發和維護的相關材料及師生使用網絡程序學習的課本和練習冊等。而后者則主要是對相關課程通過網絡的展示教學內容和展開響應教學活動的綜合。網絡課程作為某一學科的具體學習課程,必須具備顯示教學的所有環節,即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活動的展開和教學評價的反饋等。網絡課程不是網絡課件,不能僅以簡單的書本轉移來制作一門網絡課程。所以一定要注意區分兩者的概念。
3.2 避免“三個中心”的傾向
網絡課程建設的三個中心主要是指教學中以老師為中心,學習時以學科內容為中心,應用時以多媒體技術為中心。首先,教學中以老師為中心,忽略了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這一中心,將印刷版的教材掃描成電子版播放、簡單的黑板加人頭的視頻呈現、或者是遠程教學的教學實況的單向傳遞,缺乏交互,使網絡課程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其次,學習時以學習內容為中心,忽略了學生的自主認知性和對課程適應性。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計和制作課
程,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成為擺設,網絡課程應有的生動形象,新穎鮮活的特點被掩蓋,網絡課程變成了一種類似于在多媒體上將書本簡單翻頁的傳統教學[5]。最后,應用時以多媒體技術為中心。教師團隊可能過分的強調學科的內容和學習目標的達成,忽視了運用媒體強大的表現與學習功能。而多媒體技術團隊則可能過分的強調超媒體、交互性等多媒體的強大優勢,落入了一種片面強調各種媒體的長處的運用,而使學習的中心和重點被忽略,脫離了整個教學的目標,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效果的不到滿足。
3.3 注重對學習環境設計
網絡環境下的課程學習,除了能查閱到與課程相關的許多資料外,一定程度上是要求學生自主學習的,因此,網絡課程的環境設計變得十分重要。網絡課程的設計應在將課程的所有內容以一定的邏輯和布局展示出來的基礎上,牢牢把握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這一中心,調查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認知結構的特點,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注重學習環境的設計。學習環境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生能夠學習效率的高低。簡單無聊的靜態窗口展示容易令學生感到倦怠和疲勞。因此,網絡課程教學除了運用簡單的文字說明和圖片展示等基本的教學形式外,還應該運用多媒體的優勢,采用動畫、視頻、音頻等媒體形式生動形象的展現課程的重難點,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掌握重難點。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同時,這也提出了一個問題,課程設計者在設計課程時,也不能單純的考慮課堂的生動活潑,而將一些不相干的內容、圖片,音頻、視頻等增添進去,干擾學生對學科的認知和對重難點的把握。
3.4 教學設計和交互性環節的設計
精心的教學活動的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的呈現和形式多樣的媒體功能的展示,使得網絡課程的學習變得主動而充滿吸引力[6]。網絡課程充分的考慮了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特點,設置了一系列模擬真實課堂的教學環境,引導學生自主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并主動地接受課程中展示的教學內容,總結學習心得,提升學習能力。網絡課程不僅僅作為一個提供資料的知識庫,同時也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關鍵,因此,網絡課程在設計的過程中,最好能出具一份關于本學科學習方法的詳細介紹,從而有利于學生安排課余時間,并通過學習方法的提示,循序漸進的完成對課程的學習。在課程的設計中,應牢牢把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中心,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多采用動畫、音頻、視頻等媒體方式,豐富學生課堂,提高學習效率。
3.5 完善管理和運行機制
隨著網絡的普及和信息化教育的推廣,各大高校紛紛意識到網絡課程建設在信息化教學中的重要性,網絡平臺的建立和網絡課程的開設如雨后春筍,但為了確保網絡課程的質量和網絡教學的效果,學校應注重優勢專業的建設和特色學科的推廣,系統規劃,統一建設,形成由項目提出到推廣應用的健全的運行機制,在課程評價和驗收的環節中,注重質量,建立起完善的課程質量保障體系,通過嚴格控制評價指標,建立多方面的評價體系來實現對教學環節的整體控制和提升優化。各職能部門也要切實執行質量保障標準,注重整體效益,為網絡課程的開發和利用探索出一個具體的可執行的標準,從而提升網絡課程的效益,促進網絡課程的可持續發展。
4 結語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迅速發展,網絡課程建設已成為教育教學改革重要的建設內容。基于這種背景,本文充分利用南華大學數字化教學中心,實現了《電離輻射劑量與防護》的網絡課程建設,并對建設過程中發現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促進相應學科的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為學校課程質量的整體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喬瓊.美國高校遠程教育辦學特色與經驗探究[J].中國遠程育,2009(10):73-78.
[2] 劉占東,許愛芬,謝霞.高等院校網絡課程建設初探[J].職業技術,2012(6):48.
[3] 岳劍文.淺析多媒體教學課件與網絡課程的區別[J].經營管理者,2012(24):383.
[4] 梅武成.高職院校網絡課程建設及推廣運用[J].科技信息,2012(1):505-506.
[5] 王志紅.網絡課程建設實現信息化教學的探索[J].中國建設育,2007(9):34-36.
[6] 徐南利.網絡課程建設應防止“三重三輕”[J].商場現代化,2012(17):101.
①基金項目:以適度科研提高核類本科生綜合素質的探索,南華大學教改課題,2011XJG04。
篇2
關鍵詞:醫療照射;受檢者防護
1醫用電離輻射的興起與危害
1895年X射線被發現,數月后就首先在醫學上得以應用,從而揭開了現代醫學的新篇章。當今社會,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X射線影像檢查設備日新月異,已經成為臨床醫生診斷的重要輔助手段,包括放射診斷和放射治療在內的醫用電離輻射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人工輻射來源。
眾所周知,電離輻射技術在為人類造福的同時,也會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發現X射線的第二年,就有人因從事X射線實驗而發生了皮炎,1911年有人報道了96例輻射引起皮膚癌和其它惡性疾患的病例。在早期的X射線實驗研究和醫學應用中,由于放射防護知識的缺乏和設備本身的缺陷,出現了一些人體受過量照射所致的不良后果,特別是放射科醫師和X射線工作者的皮膚改變,包括癌變。可以說,電離輻射的危害是人類在不斷利用、開發電離輻射,同時也被其傷害的過程中被認識的。
電離輻射作用于人體后,可以引起組織細胞中原子及分子的電離和激發,從而使細胞受到損傷,導致各種健康危害。
(1)按作用機理可分為隨機性效應和確定性效應。確定性效應指通常情況下存在劑量閾值的輻射效應,超過閾值時,劑量越高則效應的嚴重程度越大。隨機性效應指發生概率與劑量成正比而嚴重程度與劑量無關的輻射效應。人體受到低劑量率、小劑量照射時,主要發生隨機性效應,表現為受照者本人的癌及其后裔的嚴重遺傳疾患。
(2)按作用對象不同可分為軀體效應和遺傳效應。軀體效應發生于體細胞,顯現在受照者本人身上,遺傳效應發生于胚胎細胞,會影響受照者的后代。
(3)按輻射生物效應出現的時間長短可分為早期效應和遠后效應。輻射生物效應在受照后數分鐘、數小時到數周內顯現,稱為早期效應;在受照后數月到若干年后顯現,稱為遠后效應。
2輻射防護體系
由此可見,任何輻射都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危險,人類應該盡量減少增加輻射照射的實踐活動,但鑒于從這些活動中得到的利益,有時又不得不接受一定程度的危險。確定性效應因為存在閾值,所以是可以防止的;而隨機性效應跟輻射照射的劑量呈線性無閾的關系,因此我們只能加以限制。為了防止確定性效應發生并將隨機性效應限制到可以接受的水平,ICRP(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提出了輻射防護三原則:輻射實踐的正當化、輻射防護的最優化和個人劑量限值。正當化原則指進行任何伴有輻射照射的實踐活動時,首先必須權衡利弊,只有當帶來的利益大于所付出的代價時,才能認為是正當的;最優化原則是在考慮到經濟和社會因素后,使任何輻射照射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在滿足正當化和最優化條件之后,還必須使個人接受的劑量當量不超過一定的限度,這是個人劑量當量限值的原則。這三原則構成了輻射防護體系,已為各國際組織及多數國家所采納。
3我國醫療照射受檢者防護的現狀
醫療照射指患者在醫療診斷或治療過程中受到的照射。知情而愿意在診斷過程中扶持病人的家屬及生物醫學研究計劃中的志愿者受到的照射也屬此列。醫療照射是當前所有人工輻射源造成的人類集體劑量的最大來源。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我國的醫用輻射事業發展速度迅猛。1984~1987年間和1997~1998年間,我國曾兩次在全國主要省份對國內醫療照射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每年X射線診斷頻率后者相比前者增加了35人次/103人口,X射線診斷所致患者的個人有效劑量顯著增加,從0.088mSv增加到0.21mSv;遠程放射治療人數也增加了532% [1] 。這些數字還在不斷增加。因此,醫療照射中受檢者防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這個問題卻一直沒有引起我國公眾和醫護人員的足夠重視。主要表現為:
(1)患者方面。目前國內絕大多數患者對射線的自我保護意識淡漠,有的根本沒有防護常識,能主動提出穿戴防護用品的患者更是寥寥無幾。
(2)醫院方面。一方面臨床醫生過于依賴X射線檢查,開出了一些不必要的檢查甚至重復的檢查;另一方面,大部分醫生放射防護意識淡漠,患者在無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進行X射線檢查已成慣例,射線工作狀態中防護門不關的現象時有發生,醫院也沒有儲備供受檢者使用的放射防護用品。
(3)公眾方面。盡管大部分人知道輻射對健康有危害,但都認為微乎其微,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單位體檢胸透時,一群人在透視房中等候透視而一起受照的情況非常普遍;做床邊X光檢查時,受檢者的同屋不知道回避而無辜受照的現象也很常見。
(4)資源方面。由于財力、技術、人員等條件限制,我國健康體檢胸部檢查中,胸透所占比例還很大;另外,一些欠發達地區和基層醫院的檢查設備陳舊落后,這都無形中加大了受檢者的受照劑量。
相比之下,一些發達國家的放射防護意識要比我們先進很多。很多國家進行放射檢查時,都要求必須對非檢查部位尤其是敏感部位(如性腺、甲狀腺)進行屏蔽保護,以使放射損害降到最低,醫生如果有疏漏,都有可能因此被吊銷執照;而患者的自我防護意識也相對較強,做檢查時基本都會穿戴防護用品。
4改進建議
我國近年來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的放射防護標準和條例,如《電離輻射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18871-2002)、《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49號)、《放射診療管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令第46號)、《X線診斷中受檢者放射衛生防護標準》(GB16348-1996)等。這些標準、條例的頒布對電離輻射源特別是醫用放射性診療設備的管理、X線檢查中的受檢者防護問題都做了詳細規定,體現了國家對醫用電離輻射的日益重視,也突顯了醫用電離輻射防護的重要性。做好醫療照射中的受檢者防護工作、減少電離輻射的危害,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抓起:
(1)醫院需要進一步完善硬件設施,更新放射診療設備,并配備供受檢者使用的放射防護用品。國家應特別加大對基層醫院和邊遠地區醫院的投入,淘汰那些陳舊的放射診療設備,改善廣大受檢者的就醫條件。
(2)重視軟件建設。提高醫務人員的放射防護意識,充分遵循正當化和最優化原則,減少不必要的甚至重復的X射線檢查,并對攙扶患者的家屬也做好相應的防護;提高放射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使受檢者受照劑量控制在可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
(3)強化國人的放射防護意識,拒絕非正當的、重復的X射線檢查,能用其它方式檢查的盡量不用射線檢查;接受X射線檢查時,應主動要求佩戴個人防護用品;單位健康體檢時,杜絕在透視室內等候胸透檢查的行為。
5結語
醫用電離輻射發展迅猛,醫療照射已經成為最大的人工電離輻射的來源,并還在不斷增加。它讓我們享受到現代醫學成果的同時,也對我們的健康造成危害,其防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長期以來,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醫療照射受檢者的防護問題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針對目前我國放射診療的種種不規范行為,需要嚴格執行國家的放射防護標準、條例,改善醫療單位的硬件設施,強化醫務人員和公眾的放射防護意識,使射線技術更好的為人民的健康服務。
篇3
【中圖分類號】 R 179 G 478.2 R 814.4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7)04-0382-01
【關鍵詞】 X線透視檢查;輻射損傷;學生保健服務
高校招生體檢是學生進入高校的程序之一,其中X線胸部透視(以下簡稱胸透)檢查是檢測學生心肺狀況的一項必測項目,但會給學生帶來電離輻射危害效應。根據放射實踐正當性的原則,結合某地近4 a來的體檢結果,筆者認為,高校招生X線胸透檢查項目的必要性值得探討。
1 X射線胸透體檢方式不科學,易導致學生電離輻射損傷
筆者對某地體檢機構調查時發現,該機構每天安排體檢任務在400人左右;在進行X線胸透項目時,每10人一批進入放射科,對考生無任何防護,經逐個胸透后才能出來。放射科醫生只考慮工作方便,而忽視X線對學生帶來的電離輻射損傷。X線屬于電離輻射,電離輻射的危害有2種:確定性效應和隨機性效應。確定性效應只有射線劑量在體內累積到一定程度后才會發生;而隨機性效應則不然,很可能一次照射就會發生疾病,受照劑量越多,時間越長,誘發疾病的概率越大。射線誘發白血病等癌癥就屬于隨機性效應。
國家規定,公眾年劑量限值為1 mSv。據報道,1次胸透皮膚吸收劑量為0.60~4.85 mGy,即為輻射R的輻射權重因數為1,那么接受1次胸透的劑量當量為0.60~4.85 mSv[1-2]。按照規定,應當禁止非受查者進入操作現場[3]。但在許多高校招生體檢時,往往是多人集中進去,受檢者未加任何防護,完成后共同出來,接受的劑量當量就會增加。
2 X射線胸透體檢成本效益低
筆者調查的某地近4 a共體檢學生16 075人,累計檢出結核病8人,檢出率為0.498‰,成本效益極低。如此低的檢出率,卻使數萬考生蒙受電離輻射隨機性效應的風險。所以筆者認為,應該將X線胸透從體檢項目中剔除。提倡放射實踐正當化,目的是預防和減少隨機性效應和確定性效應。說其為不正當的放射實踐,是對社會公眾帶來的利益難以彌補其可能引起的輻射危害。
3 建議
3.1 對高危人群進行X線檢查 在學生中加強結核病防治知識的宣傳,會有80%~90%的活動性肺結核患者和90%以上的痰涂片陽性肺結核患者報告有可疑癥狀,再對可疑患者進行痰抗酸桿菌和肺部X射線檢查[3],將會大大減少電離輻射受照人群。在高校招生中,中學應提供高危人群的登記資料,與體檢醫生配合做好病史的詢問。
3.2 提倡采用X線攝片法 在結核病高發區,可對飲食業人員、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做就職或入學前的胸部X射線檢查,且應盡量以胸部X線攝片代替胸部熒光透視檢查。X線攝片能使受檢者接受的劑量大大減少,還可以永久保存記錄。
3.3 放射實踐的正當化 醫療機構使用放射影像技術進行健康普查的,應經過充分論證,制訂周密的普查方案,采取嚴格的質量控制措施。產生電離輻射的任何實踐要經過論證,或確認該項實踐是值得進行的,其所致的電離輻射危害同社會和個人從中獲得的利益相比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擬議中的實踐不能帶來超過代價(包括健康損害代價和防護費用的代價)的凈利益,就不應采用該項實踐。
篇4
飛機、高鐵、地鐵的出現,給我們的出行提供了極大便利。但同時基于安全的需要,在進站時要求我們每個人必須經過一個安檢屏障。人們不禁會擔心,這樣的安檢有輻射嗎?會危害我們的身體健康嗎?
目前,民航或軌道交通的安檢設備不外乎幾種:
脈沖安全門。用來檢查乘客身體。其原理是通過感應寄生電流及均化磁場的數字信號處理方式獲得很高的分辨率。但發射磁場的厚度很低,對心臟起搏器佩帶者、體弱者、孕婦、磁性媒質和其他電子裝置均無害。
手持金屬探測器。同樣用來檢查身體,它是通過磁場進行探測,完全沒有輻射。
X光機。用于行李檢查。它是一種借助于輸送帶將被檢查行李送入X射線檢查通道而完成檢查的電子設備,會產生一定的電離輻射。
確實,當人體受到一定量或是長期電離輻射的照射時,其中一部分能量可能被人體的各個部位吸收,以一定概率造成分子電離、化學鍵斷裂、DNA損傷,進而引發人體生理反應。但是,正如適量飲酒無須擔心酒精中毒,當某種電離輻射的強度很低,人體的受照時間很短,總有效劑量低于一定標準時,它的健康效應就可以忽略不計了。只有達到一定的功率和頻率,才會對身體產生影響。
我國的《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18871-2002)規定,公眾受到人工輻射的年平均有效劑量的估計值不能超過1毫希沃特,這些輻射包括宇宙射線、地表的電離輻射、通過飲食攝入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和在室內外吸入的放射性氡氣等。那么,安檢儀的輻射劑量又有多少呢?有研究稱,一個每年需要經過地鐵安檢600次的人,平均每次耗時20秒。如果安檢儀進出口處的鉛簾始終保持完整的話,那么此人一年岡為安檢受到的輻射總量為1毫希沃特的1/14000;即使鉛簾受到嚴重損壞,打開了3個5厘米寬的縫隙,其一年輻射總量也僅為1毫希沃特的/120,比起日常受到天然輻射的劑量,實在是微不足道。
為了推測這些微量人工輻射造成的公眾健康效應,讓我們再看一組比它大得多的數據。中國疾控中心輻射防護與核安全醫學所的一份資料顯示,受地質條件影響,我國廣東陽江地區天然放射性水平較高,這里群山環繞,山體巖性為花崗巖。花崗巖中鈾、釷、鐳等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較高。山表面的巖層風化并受雨水的沖刷,使含天然放射性核素特別是富含釷的微粒沉積于該地區低洼的地面上。陽江部分地區居民受天然輻射的年平均有效劑量為6.4毫希沃特。也就是說,當地居民受到的天然輻射劑量遠遠超過其他地區居民從安檢儀處受到的輻射劑量。科學家并未發現額外的輻射劑量對這些地區的居民健康產生顯著的不利影響(包括癌癥、自然流產率、多胎率、不育率、新生兒死亡率、兒童生長發育等)。雖然低劑量輻射的健康影響有待于進一步深入,但這個數據可以說明,與之相比,安檢儀的公眾健康效應確實已經低到可以令人放心的程度。
有的人還是擔心,安檢儀會對孕婦腹中的胎兒產生影響。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第84號出版物指出,雖然懷孕早期的輻射風險最為顯著,但輻射致畸效應存在一個約為100毫希沃特的閩值。在有效劑量為1毫希沃特以下的醫學檢查中,醫務人員可以告知孕婦“風險可以忽略”。所以,孕婦完全無需擔心安檢儀影響胎兒。
篇5
關鍵詞:輻射安全防護 拍攝床邊X光片 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4-0394-01
對于放射科來說,床邊拍攝是放射科在日常的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平常很多重癥患者往往都是病情十分嚴重的,意識不是非常清楚,行動也不是十分方便,臨床拍攝對于這種重癥患者的診斷起到重要的作用。雖然說臨床拍攝X光片能夠為放射科的診斷帶來很大的好處,但是臨床拍攝X光也會有帶來一定的傷害,那就是在拍攝的同時會有一定的輻射,在病房拍攝X光片,會給其他病人也帶來一定的輻射,所以如何去減少拍攝X光帶來的輻射成為我們所探討的問題。
1 拍攝床邊X光片的安全性
1.1 進行床邊安全防護。在進行床邊X光片拍攝時,使房間盡量只有被檢驗的人,將其他的患者以及陪同的家屬安排在房間之外,防止其他人遭受到輻射,同時也要對被檢驗的人不需要投射的部位進行防護。如果患者的病情十分嚴重,需要有人陪同照顧,那么需要對陪同照顧患者的人進行特殊的防護措施。進行患者床邊的安全防護是為了讓其他人免遭輻射,也是為了其他人的健康安全著想,所以說在拍攝X光片時進行床邊安全防護是有一定必要性的。
1.2 對于新生兒拍攝X光片的安全措施。新生兒剛出生,抵抗能力比常人弱很多,所以更應該注重新生兒在拍攝X光片的床邊安全措施。新生兒本身對于輻射有一定的敏感性和非常大的潛在危險性。新生兒受到電離輻射會引發白血病,尤其是受到輻射會大大增加誘發白血病的幾率。醫院應該將那些重癥患者,尤其是放在保溫箱內的新生兒,要配上呼吸機,還要將其他新生兒與這個需要拍攝X光的新生兒進行隔離,這樣能夠減少對其他新生兒的電離輻射。新生兒不比常人,剛出生的新生兒體質非常薄弱,在抵抗力異常差的情況下必須要增強在拍攝X光時所需要做好的安全措施,同時也必要考慮到其他人會不會遭受到電離輻射,必須做到兩者兼顧。所以對于做好新生兒拍攝X光片的安全措施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
1.3 減少曝光的時間。進行胸口拍攝時需要注意一些問題。進行胸口拍攝需要增加一定的電壓。在電流不變的情況下,減少一定的曝光時間是不會影響到X光片畫面的質量的,同時增加一定的電壓能夠避免患者在呼吸時產生模糊影像。對于呼吸困難的患者,首先就是要弄清楚患者是屬于哪一方面的呼吸困難,呼吸困難可以分為三種情況,一是呼氣困難,二是吸氣困難,第三就是兩者混合型困難。所以在為呼吸困難者拍攝X光時,需要掌握好患者的呼吸規律,選擇瞬間性的曝光。
2 對床邊拍攝X光線的質量控制
對從事床邊拍攝X光的醫護技術人員進行一定的輻射防護的訓練,讓他們深入了解如何在滿足醫學診斷的條件下讓患者所受到的輻射量達到最小化。同時,所有醫學技術人員必須認識到進行床邊X光拍攝是一種安全性非常差的醫學手段,對于被檢驗的患者以及同房的患者都有一定量的輻射。必須事先對每位需要進行拍攝X光片的患者進行正當性的判斷,從而使床邊檢查的數量減少10%到20%,這樣能夠大大減少床邊拍攝X光的電離輻射。在拍攝床邊X光線需要注意的問題還有很多,畢竟每個人的體制特征是不同的,要在保證拍攝影像的前提下正確有效地使用縮光器和拍攝時的變化參數來將電離輻射降低到最低。
在如今醫學水平相對發達的條件下,醫學界倡導的是相對輻射安全化,所以提高醫者對拍攝X光片的安全責任性有很大的必要性,遵循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條紋規定,要做到拍攝X光片的同時將電離輻射量降到最低,保證周邊人員的安全性。
3 總結
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都大大提高,隨著人們對于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人人都普及了健康知識,輻射健康也引起了諸多人的注意。國家以及有關部門應加強對于輻射防范的宣傳力度,號召大家遠離輻射,健康地生活。同時醫院也應該加強對放射師素質的提高,放射師的標準是應該有豐富的照射經驗和豐富的輻射安全防范的知識。對于長期在放射科工作的醫生,也應該注意到自身的安全,充分利用距離和放射的隱蔽性,減少不必要輻射。樹立起對患者有責任的心,嚴格遵守操作流程,將X光的輻射降到最低,要做好這些還任重而道遠,還需要全體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參考文獻
[1] 楊振偉,司建彬.計算機X線攝影(CR)在床邊攝影中的體會[J].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2006,4(6):417
[2] 溫齊平,國海萬,郭穩利.CR床邊胸片的影像質量分析及改進[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28):112-113
篇6
[關鍵詞]電子直線加速器輻射環境影響
1工程分析
1.1 設備概況
某醫院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和醫院自身發展的需要,購進了一臺美國瓦里安公司生產的Clinac 23 EX電子加速器。電子加速器的加速粒子電流為200A,最高X射線能量為15MV。
1.2 直線加速器治療室屏蔽情況
該醫院直線加速器治療室采取了屏蔽防護措施,具體防護情況見表1。
直線加速器治療室的墻壁、頂棚、防護門的材料及厚度滿足《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衛生防護標準》(GBZ126-2002)的相關要求,即有用線束直接投照的防護墻(包括頂板)按初級輻射屏蔽要求設計,其余墻壁按次級輻射屏蔽要求設計;同時還應滿足周圍環境目標公眾受照年有效劑量低于公眾照射劑量約束值,并滿足輻射防護最優化的要求,具體分析見環境影響分析部分。
1.3 主要污染源及污染途徑分析
根據醫用電子加速器的工作原理,加速器運行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主要有X射線和來自X 射線產生的中子,此外還有射線電離空氣所產生的O3、NOX以及感生放射性等。
2評價標準
輻射環境評價標準采用《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18871-2002),包括公眾照射、職業照射劑量限值、劑量約束值,及《粒子加速器輻射防護規定》(GB5172)中的相關規定。
劑量限值適用于實踐(如本項目)所引起的照射,而不適用于對病患者的醫療照射和無任何主要責任方負責的天然輻射源的照射。劑量限值分為有效劑量限值和對單個器官的當量劑量限值,根據本項目的情況,僅列出有效劑量限值。
公眾照射劑量限值為,實踐(如本項目)使公眾中有關關鍵人群組的成員所受到的年平均有效劑量估計值不超過1mSv,該值為世界范圍內天然本底輻射年有效劑量中值(2.4mSv,UNSCEAR2000報告附件B)的41.6%。特殊情況下,如果5個連續年的年平均有效劑量不超過1mSv,則某一單一年份的有效劑量可提高到5mSv。
對于單個伴有輻射的“實踐”項目,其對公眾照射的劑量約束值取劑量限值的若干分之一,一般取值范圍在每年0.1~0.3mSv。根據項目及周圍環境情況,本項目加速器取每年0.1mSv。
職業照射劑量限值為,由審管部門決定的連續5年的年平均有效劑量不超過20mSv,任何一年的有效劑量不超過50mSv。本項目職業照射劑量約束值取每年5mSv。
3運行期環境影響分析
3.1 輻射環境影響分析
3.1.1 直線加速器治療室周圍環境放射性現狀監測
該醫院直線加速器治療室已投入運行,因此對正常運行的直線加速器治療室周圍環境進行現場劑量率監測,監測結果見表2。
由表2的監測結果可知,直線加速器治療室周圍環境的X-γ輻射劑量率測值在0.09~1.15μGy/h范圍,其中迷路口防護門縫處的輻射水平明顯高于環境本底值,有少量的射線泄漏;而其余測點的輻射水平均屬于正常天然本底輻射水平,基本沒有射線泄漏,防護效果良好。
3.1.2 工作人員和公眾的受照劑量估算
該醫院加速器周工作負荷為150Gy/周,實際工作中等中心劑量率一般為300cGy/min,折算為每周出束時間0.83h,則每年出束時間0.83h/wk×50wk=42h。
為簡化計算分析,機頭使用因子均取1,監測時工況采用15MV的X射線能量、40cm×40cm的照射野(大于一般腫瘤的大小),因此,采用表2中的監測值作劑量估算是偏保守的。根據表2及上述工作負荷與出束時間,人員受照年有效劑量為“X射線劑量率×年出束時間×居留因子”,估算結果見表3。
3.1.3 劑量評價
由表3可知,該醫院加速器對周圍環境目標公眾(包括院內職工和院外公眾)的年有效劑量最大值為0.008mSv,僅為相應劑量約束值(0.1mSv/a)的8%;對放射性職業工作人員的年有效劑量(不包括感生放射性)最大值為0.0025mSv,遠小于相應劑量約束值(5mSv/a)。因此,除了迷路口防護門縫處的輻射水平明顯高于環境本底值,有少量的射線泄漏,治療室屏蔽材料及厚度可滿足輻射防護要求,穿越防護墻的導線、導管等不影響其屏蔽防護效果,對周圍環境影響小。
3.2 O3、NOX等有害氣體環境影響分析
該醫院直線加速器治療室設有通風系統,換氣次數為4~6次/h。只要保證通風系統完好和正常工作,加速器產生的少量O3、NOX等有害氣體不會對人員和設備產生危害。對于治療室外部環境,O3、NOX等有害氣體經過擴散稀釋,對環境基本沒有影響。
4輻射污染防治措施
4.1 選址及平面布局的合理性分析
該醫院直線加速器治療室位于住院部負一層,治療室東側為預留加速器治療室,西側為污水處理站,南側為控制室,北側為太平間通道,樓上為后裝治療室,加速器治療室設計時考慮到了周圍環境、公眾及放射性工作人員的安全,因此項目選址和平面布局較為合理。
4.2 技術防治措施分析
4.2.1 在源強上,在滿足同樣治療效果前提下應盡可能使用低輸出輻射強度,此外還要求加速器有用線束外泄漏射線的控制值符合GBZ126-2002《醫用電子加速器衛生防護標準》的有關要求。
4.2.2 在傳播途徑上,通過設置符合要求的屏蔽設施以降低治療室周圍的電離輻射附加水平(直線加速器治療室的屏蔽設施具體見表1),此外機房進入通道采用迷路形式,以減緩防護門前的電離輻射水平。
4.2.3 在個人防護上,盡量使無關人員遠離直線加速器治療室,在直線加速器治療室門外設置醒目的電離輻射警示標志,并且采取門機安全聯鎖、急停按鈕和加速器本身帶有的兩道獨立劑量監測系統等多道安全措施,以避免加速器的潛在照射危險。每個放射性工作人員均應配備熱釋光個人劑量片,并定期接受個人劑量監測,建立個人劑量檔案。該科室應配備1臺個人劑量報警儀和1臺防護劑量巡測儀。
此外,機房內有害氣體采用機械通風及時排出,但應注意避免室內氣流出現短路,造成有害氣體局部濃度過高。
4.3 輻射環境管理措施分析
根據國家的有關要求,該醫院已建立輻射安全與防護管理組織,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操作使用規程和事故應急預案等程序。放射性工作人員已按要求參加有關輻射安全教育培訓及有關崗位培訓,操作人員均持有輻射工作人員崗位培訓合格證。此外還要求工作人員嚴格遵守基本的操作程序,重視和防范可能產生的各種輻射安全事故風險,如安全聯鎖裝置失效,加速器工作時人員誤入機房等,確保輻射安全。定期檢查輻射安全設施(包括鉛門、安全聯鎖等)的有效性,發現問題及時修復或采取補救措施。
5結論
該醫院已運行直線加速器治療室的屏蔽材料及厚度基本能夠滿足防護要求,對放射性職業工作人員和周圍公眾人員的年有效劑量分別低于相應的劑量約束值。排放的少量臭氧和氮氧化物對周圍環境基本沒有影響。
因此,在實施了本報告表提出的輻射污染防治措施要求后,從輻射安全與環境保護角度看,該項目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
[1] 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衛生防護標準(GBZ126-2002).
篇7
【關鍵詞】放射診療;監管水平;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R34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515(2010)012-0113-02
1 引言
隨著醫療機構擁有的放射診斷和治療設備逐年增加,接受放射診治的人數快速增長,因管理不善、違章操作、設備故障等原因導致的放射事件和醫療事故時有發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電離輻射本身是一把“雙刃劍”,它的應用極大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利益和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同時,由于電離輻射對于人體的損傷作用,也給我們帶來直接的或者潛在的危害。做好放射診療的防護工作和對從事放射診療的醫療機構進行監管是放射性安全的重要保證。
2 放射診療監管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2.1 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受照劑量。電離輻射屬于高度危害的致職業病因素。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受照劑量的限值,是保證放射工作人員安全的最重要的電離輻射基本標準之一。我國放射工作人員受照劑量的限值為連續5年平均受照劑量小于20mSv/a。
臨床醫學屬開放型放射性工作場所,在工作中要對放射性藥物進行淋洗、分裝、給藥與注射等操作,淋洗、分裝、核素治療時近距離操作防護困難是造成工作場所污染致使臨床核醫學工作人員外照射劑量居高不下的主因。同時醫學病人注射或口服放射性藥物后就成為流動性的放射源,注射、治療后的患者管理不善,醫生過多接觸用藥后患者,患者對醫生產生交叉照射;工作人員自身不注意防護或違規操作,造成場所、工作臺面及手、工作服等污染。
2.2 放射治療監測情況。放射治療裝置是屬于嚴重職業病危害項目,而嚴重職業病危害的建設項目,需提交建設項目職業病防護設施設計專篇,且防護設施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即做到“三同時”)。因此放射治療機房不管從防護性能還是防護設施配置方面,基本上都能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和國家標準的要求。
關于放射治療設備的應用質量檢測方面,由于放射治療屬省級監管的項目,因此只能由省級放射防護部門來檢測,然而由于缺乏部分放射治療設備應用質量檢測儀器,如掃描劑量儀和光野重合性檢測板等等,現已無法開展放射治療設備應用質量項目檢測。
2.3 放射防護管理。部分醫院仍未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制定防護管理制度、設置管理機構,建立健全應急預案、檔案管理等相關管理制度,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醫院對放射診療的管理認識不夠,對其制度建設的重要性不夠重視,或者一些制度也是形如虛設,如檔案管理的落實情況,一些醫院對檔案管理松泄,造成在需要做職業病診斷或鑒定時卻無法提供相關的資料,由于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狀況出現問題而與醫療機構產生糾紛及責任追究中,個人劑量檔案和職業健康監護檔案是重要依據。
因此,對個人劑量監測檔案和職業健康監護檔案的保存期限,由原來的脫離放射工作后繼續保存20年修改為終生保存。
3 改善放射診療監管水平的策略
3.1 提高放射衛生監測的技術服務水平。放射衛生技術服務機構的主要職責是為放射診療醫療機構進行放射衛生檢測與評價,為其新建、改建、擴建建設項目提供職業病危害放射防護預評價和控制效果評價。輻射防護監測的目的,主要是控制與評價輻射危害,為輻射防護管理提供依據,也可為醫學診斷提供參考資料。
對于輻射防護日常性監測的含義:一是測量,主要是指對各個開展放射診療醫療機構的工作場所和工作人員的可能受照劑量進行監測;二是評價,主要是指根據測量的結果,與國家放射衛生有關法律、法規、規章與國家標準的相應數值進行比較,對其是否符合有關要求,是否對放射工作人員及公眾的健康產生影響。
而建設項目預評價是在建設項目可行性論證階段,對輻射源利用可能對工作人員健康造成影響進行的評價,控制效果評價則是在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前,為驗證放射防護設施或措施是否符合法律、法規、標準和預評價報告要求而進行的評價。
3.2 加強落實職業健康監護。放射工作人員的職業健康管理是輻射防護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做好放射工作人員的職業健康管理工作對于安全、可接受地利用放射診療技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實施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管理是全面評價放射工作人員的健康與安全的重要措施。
醫學監護的基本目的是評價工作人員對其預期任務的適任和繼續適任的程度。醫療機構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和標準,對放射診療工作人員進行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時的健康檢查。在普通健康體檢與職業體檢沖突時,優先滿足健康體檢的要求,兼顧健康體檢。體檢項目必須按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檢查項目進行體檢,發現放射工作禁忌癥和不適應癥者應從嚴掌握,并提出其對放射工作的適應性處理意見。
3.3 加強放射診療防護知識培訓與宣傳。一個單位的放射防護工作做的好與壞,重視不重視,與該單位領導和輻射管理人員對放射防護的認識水平有很大的關系,只有領導認識到對放射工作人員、受檢者或患者防護的必要性,才能夠安排一定的物力、人力、財力去做好相關的防護工作,購買防護用品,改善放射防護設施,安排放射工作人員培訓或進修學習。
因此,要加強放射診療單位領導與輻射管理人員的放射防護知識培訓和教育,讓他們也能夠了解一些放射防護知識并認識放射防護的必要性,懂得一些輻射防護的技術與方法;更重要的是對他們進行有關放射衛生法律、法規及規章制度的宣貫,讓他們知法、守法,通過培訓,使他們了解嚴格依法辦事不僅是法律的要求,也是安全開展放射診療工作的有力保障。
4 總結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全社會對健康意識日益加強,公眾對輻射的認知、患者對輻射危害的了解也逐步提高。電離輻射醫療應用中的放射事故因此,為了促進放射診療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必須加強對醫療機構的放射診療及其放射防護的監督管理,從而保障從事放射工作的人員和公眾的健康與安全。
參考文獻
[1] 蘇瑞.新形勢下放射衛生監督管理工作的探討[J].現代預防醫學,2008
篇8
通訊作者:賈強
【摘要】 目的 監測大劑量131I治療后病房及病區內環境γ射線的輻射劑量率水平,評價醫療活動過程的輻射安全性,明確大劑量131I治療后對環境的影響。方法 分別用γ輻射儀測量的17次患者治療后24 h病房內距離患者1 m處及病區環境的γ輻射劑量率水平。結果 γ輻射儀測得的病房內距離患者1 m處γ輻射劑量率水平最大為21.71 μSv/h,根據我國《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計算,筆者所在科室工作人員每日可在此輻射環境下工作3.8小時;病區環境中走廊劑量率水平最大為0.58μSv/h,計算得一般公眾每日可在此輻射環境下停留7.17小時。結論 實施大劑量131I治療后,采取恰當防護措施,完全能保證核醫學科工作者處于電離輻射容許劑量范圍之內,病區環境電離輻射水平相對安全。
【關鍵詞】 分化型甲狀腺癌; 放射性碘; 輻射安全性
A Study on radiation safety of ward environment during 131I ablation therapy for thyroid cancer JIA Qiang,HE Ya-jing,MENG Zhao-wei,ZHANG Gui-zhi,TAN Jian.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General Hospital,Tianjin 30005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Monitoring the level of γ-ray's radiation dose rate of our ward and area after therapy with large dose 131I, evaluate the safety of treatment process and identify the influence to the environment.Methods To analyze the γ radiation dose rate level which were detected with γ-radiometer in where the ward one meter from the patients and the environment of our department 24 hour after therapy of 17 group patients.Results The maximum γ radiation dose rate level is 21.71 μSv/h in the ward, the staff can work 3.8 hours per day in this radiation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Basic standard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ionizing radiation and for the safety of radiation sources》of our country. The maximum γ radiation dose rate level is 0.58 μSv/h in the walkway of our department, the common public can stay here about 7.17 hours.Conclusion It can guarantee our nuclear medicine staff's ionization radiation level in the permitted dosage range thoroughly if take appropriate protective measures after 131I ablative therapy, while the ionization radiation level of our department's environment is relative safety.
【Key words】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 Radioactive iodine; Radiation safety
關于服用大劑量131I治療后病房內環境輻射安全性問題報道罕見[1]。通過收集筆者所在科室應用大劑量131I清甲治療前后患者病房內環境γ射線的輻射劑量率水平等資料,并進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對應用大劑量131I治療后病房內環境輻射安全性,用于指導以后臨床工作。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本科自2006年7月~2009年9月實施首次大劑量131I清甲且資料完整的分化型甲狀腺癌(DTC)術后住院患者46例,男性13例,女性33例;所有患者均經手術病理證實,其中狀癌38例,濾泡狀癌8例;患者年齡25~73歲,平均(46.26±11.71)歲;服用131I劑量為80~200 mCi,平均(122.72±23.71) mCi具體詳見表1。
1.2 主要儀器 核工業總公司上海電子儀器廠生產的3007K-A型袖珍輻射γ輻射儀測量輻射劑量率。
1.3 方法 本科131I治療病房每間10~15 m2,安置病床2~
表1 DTC術后患者一般資料情況(x±s)
3張,病床之間用鉛屏風屏蔽防護。患者住院行131I清甲治療后24 h,隨機對17批次接受治療的患者,用γ輻射儀測量病房內距離患者1 m的γ輻射劑量水平,測量3次取平均值,對照放射性工作人員的允許劑量水平,評價醫療活動過程的輻射安全性。每次測量病房內患者輻射劑量水平的同時,監測病房外走廊、醫師辦公室和護理站的γ輻射劑量水平,亦測量3次取平均值,以明確大劑量131I治療后對環境的影響。
1.4 統計學處理 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單因素分析中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Levene's方差齊性檢驗,方差齊者應用兩組獨立樣本資料t檢驗,方差不齊者應用t'檢驗,非正態分布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分析行χ2檢驗或采用Fisher's確切概率法。
2 結果
2.1 病房內環境輻射劑量率水平及與服131I劑量關聯性分析 γ輻射儀測得的病房內距離患者1 m處γ輻射劑量率水平最大為21.71 μSv/h,最小為6.29 μSv/h,平均為11.12 μSv/h,對患者服131I劑量時與服131I后24 h病房內距離患者1 m處的γ輻射劑量水平繪制散點圖(圖1),行Pearson相關分析兩者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r0.962,P0.000
2.2 病區內環境輻射劑量率水平與當地本地(院外輻射劑量率水平)水平比較 γ輻射儀測得的病房外環境(走廊、醫師值班室、護理站)輻射劑量率水平,同時監測本地(院外)輻射劑量率水平進行比較。具體見表2。
表2 病房外環境與本地劑量率水平比較
不同環境輻射劑量率比較,其差別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5),走廊與本地比較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00
2.3 病房內外環境輻射安全性分析 根據我國《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18871-2002規定,對射線工作人員規定連續5年的年平均有效劑量20 mSv(2 rem),任何一年不超過50 mSv(5 rem);公眾中有關關鍵人群組的成員受到的平均劑量估計值不超過下述限值:(1)年有效劑量1 mSv(0.1 rem)。(2)特殊情況下,如果5個連續年的年平均劑量不超過1 mSv(0.1 rem),則某一年份的有效劑量可提高到5 mSv(0.5 rem)。
根據上述我國現行標準,結合本科實際工作情況,一年按12個月計算,每月4周,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7小時,按以下公式計算本科核醫學工作人員于病房工作日允許劑量、小時允許劑量及日允許工作時間:
日允許劑量83.33(μSv) (公式1)
小時允許劑量11.9(μSv) (公式2)
日允許工作時量 (公式3)
按γ輻射劑量率水平最大值21.71 μSv/h計算每日可于此輻射環境下連續工作3.8小時。同法可計算出一般公眾(包括本科非核醫學工作人員、相鄰檢驗科室工作人員等)在本科非病房區域活動日允許小時數。由于醫師值班室及護理站與本地比較其輻射劑量率水平無明顯區別,而走廊輻射劑量率水平高于本地,按走廊劑量率水平最大值0.58μSv/h計算得每日可于此輻射環境下停留7.17小時。
3 討論
3.1 醫務人員在病房工作安全性的探討 DTC術后患者服用大劑量131I治療后,醫務人員需要對其發射出的γ射線進行防護[3,4]。筆者隨機對17批次接受治療的患者于治療后24小時用γ輻射儀測量病房內距離患者1 m的γ輻射劑量率水平,相關分析示服131I劑量與測得的劑量率水平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r0.962,P0.000
3.2 病區環境的輻射安全性探討 本組資料顯示醫師值班室及護理站輻射劑量率水平與當地本地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62,0.510>0.05),可認為其內環境電離輻射水平安全。而走廊與本地比較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00
實施大劑量131I治療后,采取恰當防護措施,完全能保證核醫學科工作者處于電離輻射容許劑量范圍之內,病區環境電離輻射水平相對安全。應用131I治療DTC輻射防護,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ICRP)第60號出版物指出輻射防護的目的是“防止有害的確定性效應,并把隨機效應的發生率限制到可以接受的水平”,附加目的是“伴有輻射照射的實踐,確實具有正當的理由”。因此,應基于職業照射、醫療照射和公眾照射三類照射建立的防護體系,按照實踐正當性、防護最優化以及個人劑量限值的通用原則來評價防護措施。放射性核素131I現已廣泛應用于DTC患者術后清甲及轉移灶的治療,患者服用大劑量131I后,其放射性也會對醫務人員產生輻射危害,其防護也應引起醫務人員、醫院及衛生行政部門的重視。人體內131I的監測有兩種手段,一是直接測量,主要測量方法有:(1)用甲功儀直接測量甲狀腺中131I的放射性計數,并推測其活度;(2)用整體測量儀測量全身的131I的活度;二是排泄物樣品測量,主要測量方法有:測定尿中131I的比活度及總量,根據131I在尿中的排泄規律推算體內的活度。前者更靈敏、簡便、快捷,并容易被受檢者所接受,但缺點是表面污染物(如:人員體表及工作服等表面污染等)對測量結果干擾大,因此,測量時要求被檢測者體表無其他放射性污染。張志東等[3]報道按照時間、距離防護和屏蔽防護的原則在不同時間、不同距離和采用屏蔽的方式分別應用γ輻射儀檢測醫務人員的受照劑量率水平,檢測結果顯示,采用上述防護措施后醫務人員的受照劑量明顯降低。
參 考 文 獻
[1] 管昌田.利用131I診斷和治療甲狀腺癌轉移.國外醫學放射醫學核醫學分冊,1997,11:164.
[2] 張丹楓.醫用X射線防護技術管理.太原:山西科學教育出版社,1990:69.
篇9
Abstract: Ionization radiation monitoring is traditionally referred to as radioactivity monitoring and radiation monitoring for short.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people's ignorance or anxiety towards the harm of ionization radiation is that human body cannot directly detect the presence of ionization radiation. People can't hear, see, smell, taste or feel it through sense organs; specific instruments are used to measure and evaluate it.
關鍵詞: 輻射監測;輻射防護;監測儀器
Key words: radiation monitoring;radiation protection;monitoring instrument
中圖分類號:TL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2-0076-02
1 輻射防護監測
輻射防護監測的概念——是指為估算和控制公眾及工作人員所受輻射劑量而進行的測量。
輻射防護的目的——是保證公眾和工作人員生活在安全的環境中,監測是衡量這種條件的手段。
在放射源的安全使用、尋找丟失的放射源、確定放射源破損污染的程度和范圍以及公眾和工作人員所受輻射劑量的估算方面等,輻射監測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輻射防護監測的對象是人和環境兩大部分,具體監測有四個領域:個人劑量監測、工作場所監測、流出物監測和環境監測。
輻射防護監測的實施,包括監測方案的制定、現場采樣和測量、實驗室測量分析、數據處理、結果評價等。在監測方案中,應明確監測對象、監測點位、監測周期、監測儀器與方法及質量保證措施等。
輻射防護監測特別強調要有質量保證措施:監測人員要經過考核持證上崗,監測儀器要定期送計量部門檢定,對監測的全過程要建立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
根據不同的監測對象和項目選擇不同的監測儀器,如測量瞬時劑量率的儀器有高氣壓電離室、G-M計數管和閃爍體劑量率儀;測量累積劑量的儀器有熱釋光劑量計;測量表面污染的有α、β表面沾污儀;中子射線用中子儀測定;用于γ核素含量分析的有NaI(Tl)γ譜儀、Ge(Li)γ譜儀或HPGe γ譜儀。
2 輻射探測器原理及常用輻射環境監測儀器
對于輻射是不能感知的,因此人們必須借助于輻射探測器探測各種輻射,給出輻射的類型、強度(數量)、能量及時間等特性,即對輻射進行測量。
輻射探測器是指在射線作用下能產生次級效應的器件,而且這種次級效應能被電子儀器所檢測。多數探測器是根據射線使物質的原子或分子電離或激發的原理制成的。它們可以把射線的能量轉變為電流、電壓信號以供電子儀器記錄。
人們根據射線與物質相互作用后產生上述的各種效應,制成了許多不同類型探測器。放射性測量常用的探測器有三類:氣體電離探測器(利用射線在氣體介質中產生的電離效應)、閃爍探測器(利用射線在閃爍物質中產生的發光效應)和半導體探測器(利用射線在半導體中產生的電子和空穴)。此外,還有其它類型的探測器,如固體徑跡探測器、熱釋光探測器等。現場常用的輻射監測儀器類型有:X-γ輻射監測儀、γ譜儀、熱釋光劑量測量裝置和α、β表面污染監測儀等。
2.1 氣體電離探測器 電離室、正比計數器和G-M計數管統稱為氣體電離探測器,這三種氣體電離探測器的工作特點雖不完全相同,但都具有一個共同點:射線使探測器內的工作氣體發生電離,然后收集所產生的電荷,從而達到記錄射線的目的。
2.2 閃爍探測器 閃爍探測器由閃爍體和光電倍增管組成。閃爍探測器具有分辨時間短、對γ射線的探測效率高和能測量射線的能量等優點,是目前應用最廣的核輻射探測器。
2.3 半導體探測器 半導體探測器是使用半導體材料的電離探測器。探測器中加有電場以便把電離產生的過剩載流子收集在電極上。在工作機制上,半導體探測器與氣體探測器有不少相似之處,它們都是在外電場作用下利用載流子(在氣體中是離子對,在半導體是電子一空穴對)在介質(氣體或半導體)中作漂移運動而產生輸出信號的,因此,可把半導體探測器看作一種固體電離室。
2.4 熱釋光探測器 熱釋光是絕緣體或半導體加熱時從中發射的光,不能與加熱到白熾化時的物質中自發發射的光相混淆。熱釋光是物質預先吸收了輻射能之后的熱激發光。目前經典的固體能帶理論認為當磷光體(晶體)受到電離輻射照射時,射線與晶體相互作用,產生電離和激發使得晶體價帶中的電子獲得足夠的能量游離出來上升到導帶,在價帶中剩下空穴。
被電離激發的電子和空穴在亞穩態能級分別被晶格中的缺陷所俘獲(激發),這些缺陷稱為“陷阱”(俘獲電子的缺陷)或“中心”(俘獲空穴的缺陷),統稱為“發光中心”。處于亞穩態能級上的電子和空穴在無外源激發的環境下可以長時間滯留在缺陷中。加熱磷光體時,電子和空穴從發光中心中逸出,電子與空穴迅速復合,在復合過程中以可見光或紫外光的形式釋放能量。如果在暗處加熱該探測元件,探測元件上放上光電倍增管,測得的光輸出就正比于探測器接受的輻射能量。
3 輻射監測儀器選用原則及選用舉例
核輻射測量儀器主要由探測器和電子學電路所組成。根據不同的監測對象和項目要選用不同的監測儀器。現場常用的輻射監測儀器類型有:X-γ輻射監測儀、α、β表面污染監測儀、中子監測儀和熱釋光劑量計等。實驗室常用的輻射監測儀器類型有:α、β放射性活度測量儀、γ譜儀、熱釋光劑量測量裝備等。
在輻射檢測中,如何選擇監測儀器,一般考慮到以下幾方面因素,如射線性質、量程范圍、能量響應、環境特性、儀器性能及測量誤差等等。
3.1 X、γ輻射監測儀
3.1.1 電離室類監測儀 高氣壓電離室是測量環境劑量率的最常用的儀表,這類儀器由一個高壓電離室探測器和電子線路組成。前者為一個充高氣壓(一般為22個大氣壓的氬氣)的不銹鋼球殼,中間密封一個電極。電子線路主要為MOSFET靜電計、二次放大電路、高低壓變換器以及讀出線路。這類儀表在美國用得十分普遍,它的缺點為價格比較昂貴。
3.1.2 閃爍劑量率儀 它是利用某些物質在射線作用下能發光的特性來探測射線的,這些物質稱為閃爍體。射線在閃爍體中產生的熒光極弱,必須用光電倍增管來探測這些熒光,光電倍增管先把熒光轉換成電脈沖,然后放大,其脈沖輻度正比于帶電粒子或光子在晶體中沉積的能量。例如,我們常用的X-γ輻射測量儀FH-40G,其主機探測器采用正比計數管,外接探測器采用的是塑料閃爍體。
3.2 表面沾污監測儀器 α、β表面污染監測儀主要是測量現場的設備、地面、臺面、衣服和人體皮膚表面有無放射性污染,多用閃爍探測器,也有用G-M計數管的。
3.3 中子監測儀 中子與物質相互作用主要是通過彈性碰撞和核反應,形成直接電離的次級粒子。探測中子取決產生這些粒子的中間過程。常借助n-p彈性散射探測快中子,利用10B(n、α)7Li反應和6Li(n、3H)4He反應探測慢中子。這兩種反應都具有不產生γ射線特點。
內部充以3He和BF3氣體正比計數管和內部涂層為6Li、7Li、10B的正比計數管,可用來測量能量低于0.5eV的慢中子,而內部充以含氫物質(如甲烷、聚乙烯)的計數管,可用于探測能量大于100keV的快中子。
中子輻射監測比起γ輻射的監測要復雜的多。一方面是中子輻射場大都伴有γ輻射;另一方面,中子能量范圍寬,不同能量的中子與機體有不同類型的作用,產生的次級輻射也不盡相同。
即使吸收劑量相同,由于品質因數不同,劑量當量也不同,這就給評價測量結果帶來很大困難。
3.4 測氡儀 測量氡主要是通過測量氡-222衰變生成的子體,氡子體是一種懸浮在空氣中的固體顆粒,處于放射性氣溶膠狀態。對人體造成危害的主要是氡子體,它隨著人的呼吸而沉積到支氣管和肺部,給呼吸器官組織造成輻射損傷。對空氣中氡子體濃度的測定,都是采用將大量氡子體收集起來,通過α輻射測量儀測量濾膜上的α放射性強度。氡子體測量主要由兩個過程組成,一是取樣過程中氡子體的積累,二是取樣后測量過程中氡子體的衰變。
3.5 α、β放射性活度測量儀 α粒子能量在2-8MeV,其射程很短。按測量樣品的厚度不同,樣品分為薄層樣和厚層樣。常用于α、β測量的有電離室、正比計數器、閃爍探測器、半導體探測器等。正比計數器和半導體探測器具有本底低,效率高、價格較低等優點,應用較廣。
β粒子貫穿物質的本領要比α粒子大得多,因此很難采用“飽和層樣”或“薄層樣”來測量樣品的總β放射性,須均勻鋪成10-50mg.cm-2的樣品,一般以20mg.cm-2厚度為宜。厚度太大,因低能β損失過大,會增大測量誤差。
3.6 γ譜儀 γ譜儀主要用于對放射源或樣品的γ能譜測量。γ譜儀的探測器有NaI(TI)閃爍計數器和HPGe高純鍺半導體探測器。
3.7 累計劑量測量裝置
3.7.1 熱釋光測量系統 熱釋光劑量計是佩帶在人體上,用于測量個體受照劑量的監測儀器。
熱釋光劑量計的優點是靈敏度高、量程范圍寬、重量輕、體積小、能量響應好,受環境影響小,可測X、γ、n、α和β等射線,可重復使用以及可進行多點同時監測。
常用的熱釋光材料大致可分為三類:空氣等效性好而靈敏度稍差的,例如LiF、Li2B4O7和BeO等;空氣等效性差而靈敏度高的,例如CaSO4和CaF2等;介于前二類之間的有MgSiO4和MgB4O7等。
從磷光體的存在形態可分為磷光粉、熱壓片,單晶切片、玻璃管封裝粉末,內熱元件與聚酯等粘合劑混合成形的元件、陶瓷片,帶有金屬襯托的沉積粘合元件,熱壓在耐熱襯托上的薄膜元件和玻璃片等。
3.7.2 光致光測量系統 現今又出現了新型的光致光劑量測量系統,該種類型儀器用特定波長的光激發受過輻照的晶體,導致電荷從空穴場運動到發光中心,晶體受入射光激發后的發光量與晶體所受劑量和入射光的強度成正比,激光或發光二極管發出的光所提供能量,使得電子從空穴激發至導帶和發光中心,只有很少數電子被激發,使得劑量計具有了重復分析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18871-2002,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S].
篇10
[關鍵字]輻射 認識 防范
[中圖分類號] O434.11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5-217-2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人類認識自然和改變自然的能力不斷的提高,對利用科技實現的工作和生活上的便利也越來越依賴。但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在享受這些便利的時候,往往伴隨著對周圍環境的污染與危害,輻射污染就是其中一例。21世紀的今天,輻射污染及危害已隨處可見。輻射是指能量以熱,光,聲,電磁波等方式向四周傳播的一種方式。輻射主要分為電離輻射和電磁輻射兩種。電離輻射是指一切能引起物質電離的輻射總稱,其種類很多,高速帶電粒子有α粒子、β粒子、質子,不帶電粒子有中子以及X射線、γ射線,我們最熟悉的就是X射線和核輻射。電磁輻射是指電場和磁場的交互變化產生的向四周擴散的電磁波。
1 輻射源的特點
電離輻射的應用:醫學(診斷、治療、消毒等)、工業(測厚、探傷、材料改良等)、能源(發電、供熱等)、農業(育種、品種改良 )、地質找礦等。電磁輻射的應用:射頻裝置(移動通訊基站、微波、廣播電臺)、工頻裝置(電力傳輸、工業加工)、家用電器(微波爐、電磁爐)、醫療設備(微波理療機、超聲波醫療器械)等。
輻射具有多種特點,其一是隱藏性比較強,其二是潛伏性比較強,其三是對對象傷害具有長期性,其四是傷害的不確定性。
隱藏性比較強。在平時的生活,可能周圍就有大量會產生強烈輻射的物品,但是,人們幾乎是無法察覺到的。輻射太過于無形,對人進行傷害時會讓人沒有絲毫的感覺。
潛伏性比較強。對人的傷害,不會立即就能夠表現出來,而是經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后才表現出來。
對對象傷害具有長期性。對人們造成的傷害,不是一天兩天,不是一月兩月,不是一年兩年,而是數年或者數十年。
傷害的不確定性。在對人們進行傷害時,不是一成不變的,可能會改變傷害的手段,或者是自身的形態發生了改變。
2 輻射污染現狀及防護
隨著人們對生存環境及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國家環保部門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及監督力度的加強,參與輻射污染問題研究相日益增多。相關的一些輻射法律法規、管理名錄及條例規定等相應的出臺。同時針對人類健康影響的限值標準及監測規范也相應的產生。如2001年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的《輻射環境監測技術規范》、《環境地表γ輻射劑量率測定規范》和《電磁輻射防護規定》(GB 8702-88)等。
電磁輻射污染現狀:廣播電視臺發射設備的輻射功率很大,發射頻率在300~1000MHz頻段,一個發射塔上一般有幾個電臺或電視頻道的發射天線,總輻射功率達幾十千瓦到幾百千瓦,是城市中主要的電磁輻射源,在300m之外,電場強度達到一級區(安全區)限值。而移動基站手機采用的是GSM900和GSM1800,發射頻率主要是是870MHz一880MHz,954MHz一960MHz及1840MHz~1850MHz頻段,基站天線的發射功率一般在20W一60W范圍,比起廣播電視臺的發射功率要小非常多,移動基站功率密度在35m已低于10微瓦/平方厘米,符合一級(安全區)的標準要求。據有關監測統計我國一些城市和地區環境電磁本底水平處于0.2V/m~1.6V/m之間,遠低于國內相關電磁環境和衛生標準。電磁輻射公眾照射:在一天24 小時內,任意連續6小時按全身平均的比吸率(SAR)應小于0.02W/kg.;職業照射:每天8小時工作期間,任意連續6分鐘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應小于0.1W/kg 。
電離輻射污染現狀。自居里夫人提出“放射性”這個術語,針對放射性的研究絡繹不絕,美蘇進行一系列的核試驗后,其研究成果開始廣泛應用于社會各領域,但同時大量的放射性物質就散落于地球各處,原有的自然分散平衡隨之被打破,輻射污染隨處可在。1945年8月6日,美國在廣島先后投擲兩顆原子彈,致使71379位平民罹難,廣島生態環境也遭受極大的破壞;1986年4月26日凌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爆炸,大量強輻射物質泄漏,釀成人類和平利用核能史上的一大災難,也是自然對人類發出的第一次警告。在和平年代的今天,電離輻射的應用已十分廣泛:X射線應用于醫療影像、放射性同位素用于醫療上的癌癥治療與殺菌消毒、工業上利用γ射線進行無損探傷等等。我國的《輻射防護規定》對輻射工作人員與公眾人員分別設有輻射劑量當量限值,公眾照射:5年的年平均劑量不大于1mSv(相當于現時40次X光胸部透視的劑量),任一年的劑量不大于5°mSv°;輻射工作人員:年有效劑量當量限值為50mSv。
3 輻射對環境的危害
電磁輻射對環境的危害。電磁輻射已被列為繼水、氣、聲污染之后的第四大污染,在眾多輻射危害中,電磁輻射離我們最近,時刻相伴我們左右。比如電腦、手機、家電產品、變電站、無線電波等等。這些電磁輻射充斥空間,無色無味無形,可以穿透包括人體在內的多種物質。人體如果長期暴露在超過安全的輻射劑量下,細胞就會被大面積殺傷或殺死。據國外資料顯示,電磁輻射已成為當今危害人類健康的致病源之一。電磁波磁場中,人群白血病發病為正常環境中的2.93倍,肌肉腫瘤發病為正常環境中的3.26倍。國內外多數專家認為,電磁輻射是造成兒童白血病的原因之一,并能誘發人體癌細胞增殖,影響人的生殖系統,導致兒童智力殘缺,影響人的心血管系統,且對人們的視覺系統有不良影響。
放射性輻射對環境的危害。人體受到過量電離輻射,會導影響中樞神經、人體新陳代謝、基因變異,甚至死亡等。日常生活環境中,較為常見的放射性有,一是在核電站的周圍,輻射對當地居民產生了影響;二是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工業的進步,放射性產品的使用日益廣泛,尤其是煤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因此,就有必要對這些輻射進行有效的監測,進行數據之類的記錄,通過研究分析記錄,來得出應對放射性污染的措施。
工業企業計量等使用的儀器對環境的危害。因為這種儀器只是在工廠企業中使用,所以可以說它在使用的過程中對環境的危害是很小的。然而,一旦它們因為出現了極嚴重的故障而無法繼續使用,對于它們的處理就會顯得復雜而又困難,這時它們所產生的輻射就視它們本身的具體情況而定。
天然大理石對環境的危害。盡管大理石的數量很大,盡管大理石的應用極為廣泛,盡管大理石具有輻射,但是,它的輻射是極其微小的,因此,它的輻射對環境的污染是極小的。又因為它本就是環境的一部分,所以說對環境的污染是極其微小的。
4 小結
輻射客觀存在于人們的生存環境當中,在現代社會,輻射的人工應用越來越普遍的情況下,人們所處的輻射環境更加復雜,人體健康所受的威脅也更大。因此,認識輻射、了解輻射污染的危害與現狀以及輻射防護的基本途徑,對保護環境、保護公眾健康顯得更為必要。本文試圖對常見的輻射種類及其與人、環境的關系作一介紹與總結,以引起人們對環境輻射的重視,希望能幫助人們對輻射樹立正確的觀念,真正做到科學防范。
- 上一篇:智能交通行業發展報告
- 下一篇:健康食物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