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限思想在經濟學中的應用范文
時間:2023-11-27 17:54: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極限思想在經濟學中的應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大學;數學課堂;極限思想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6)12-0161-02
極限思想起源于我國。公元前三世紀,就有劉徽利用割圓術來精確計算圓的面積,這是極限思想在幾何學上的應用。還有很多實際問題,如瞬時速度、切線斜率、曲邊梯形的面積、曲頂柱體的體積、變力做功、流體的流量等,都是極限思想的完美體現。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逐漸形成的這種極限方法,已成為研究大學數學教學的一種基本思想方法,比如,在經濟數學中,我們可以利用極限的思想對產品的長期價格做出預測。
例:設一產品的價格滿足P(t)=20-20e-0.5t(單位:元),請你對該產品的長期價格做出預測
所以該產品的長期價格為20元
這種無限逼近的極限思想本身是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思想的,它是過程與結果,近似與精確、有限與無限、微分與積分、一般與特殊、量變與質變的對立統一[1]。下面我們分別贅述一下這些辯證關系,這對于我們深入研究大學數學的教學是大有裨益的。
一、極限思想是過程與結果的對立統一
如有極限。在x無限趨近于x0的過程中,相應的函數值f(x)反映了的無限變化的過程,而極限A反映了f(x)無限變化的結果。每個f(x)都不是A,這是過程與結果的對立;而xx0時,f(x)轉化為精確值A卻又體現了過程與結果的統一。
二、極限思想是近似與精確的對立統一[2]
高等數學在給出定積分、重積分線面積分的定義時,都是三步,即分割,近似作和,取極限。第二步“近似作和”與第三步“取極限”就體現了近似與精確的對立統一。
經濟學中的彈性概念也體現了這一辯證統一關系。一般說來,只要兩個經濟變量之間存在著函數關系,我們就可用彈性來表示因變量對自變量變化的反應的敏感程度,即它是兩個變量各自變化比例的一個比值,它是無量綱的,不同于經濟學中另外一個重要概念“邊際”,“邊際”說白了就是經濟學中因變量對自變量的導數,它是有量綱的。舉個例子:
可見,彈性概念體現著近似與精確的對立統一。
四、極限思想是微分與積分的對立統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的家電業迅速崛起,考察一下日本家用電器界建立的電飯煲銷售模型。記時刻t已售出的電飯煲總數為x(t),由于已在使用的電飯煲實際上起著宣傳品的作用,粗略地假設每一個售出的電飯煲在單位時間內平均吸引k個顧客,那么在t+Vt時刻電飯煲銷售的數量為
可見,我們用極限的方法得到了一個電飯煲銷售模型,而過程中體現了微分與積分的對立統一。
五、極限思想是一般與特殊的對立統一
以經濟學中的復利為例。復利是將到期后的利息,納入本金繼續產生利息的結算方式,設本金A0,年利率為r,如果一年n期計息,t年后本利和為
可見,我們用取極限的方法得到了連續復利這一特殊模型,但實際上這一模型反映了現實世界中許多事物增長和衰減的規律,例如植物的生長、人口的增加、機器折舊等,從而它又具有一般性的指導意義。
六、極限思想是量變與質變的對立統一
例當推出一種新的網絡游戲時,其銷售量與時間的關系為
即當t+∞時,銷售量為0,說明,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后發生了質變,即當t+∞時,購買此游戲的人會轉向購買其它游戲。
以上這些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思想,是大學數學的靈魂。
著名數學家B.Demollins說:“沒有數學,我們無法看透哲學的深度;沒有哲學,人們也無法看透數學的深度;而若沒有兩者,人們就什么也看不透。”數學的發生,發展及其自身無不反映著唯物辯證的精神,所以我們在教授大學數學課程時,要適當地提示數學知識中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對學生進行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教育,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品格和素養。即我們不但要著眼于數學的工具品格,而且也要看重數學的文化品格。
[參 考 文 獻]
[1]張謀,魏曙光,易正俊.高等數學教學中數學思想的滲透[J].高等理科教育,2015(1)
[2]關文吉.淺談《高等數學》課的教學方法[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2)
篇2
關鍵詞:數學教學;數學建模;大學數學
現在,在人們感嘆現代科技飛速發展的同時,往往會忽視科技之所以能取得今天這樣的進步,很大程度上在于有數學這門成熟完備的學科作為其理論基礎。現今的數學教育,大多依賴課本上的理論推導,學生往往只掌握了書本理論,卻并不知道如何應用數學原理來解決具體問題。在教學中插入數學建模的思想,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將數學原理與具體實際相結合,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更好地理解學到的數學知識。
一、數學模型在高等數學中的應用
微分方程是高等數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實際生活中也有著諸多的應用。但在課堂教學中,通常的做法是單純介紹各類微分方程的定義,然后介紹微分方程的解法,最后給出例題。這種學習方式雖然可以有效地使學生掌握微分方程的求解思路,但往往內容抽象,過程復雜,令學生難以提起學習興趣。而實際上,微分方程在數學建模方面有著諸多的經典案例。1960年,Willard因為發展了碳14年代鑒定法而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具體來說,針對于年代久遠的文物而言,用N(t)表示t時刻的原子數,■代表單位時間內原子的衰變數,而■與N(t)之間存在如下關系■=-λN(t)(λ為衰變常數),N(0)=N0,則可以通過這樣的以碳14衰變前后的原子數,求解微分方程算出文物的年代。類似的,在介紹極限的時候引入細菌生長模型,在介紹導數的時候引入彩虹模型等,很多高等數學的經典理論都可以通過數學模型與實際問題相聯系。
二、數學模型在線性代數中的應用
線性代數課程的核心是線性方程組,一般教學往往先研究行列式、矩陣,而后研究解線性方程組的過程,這種方式強調數學理論的嚴謹性,但過于抽象,學生不易理解。生活中,線性方程組是被廣泛應用于諸多領域的概念,很多具體問題的數學模型,比如經濟學領域的投入產出、社會學的人口遷移、營養學的減肥食譜,都可以利用線性方程組建立數學模型,進而利用線性代數的知識來進行研究。舉個簡單的例子:1978年,Alan H.Howard博士領導的團隊經過長時間對肥胖患者的臨床研究發現,將一系列食物按照適當的營養配比混合在一起,有著驚人的減肥效果。Howard博士在食譜中混入了多種食品來調節營養比例,如下表:
■
求出上述食材的組合,使該食譜能供應表中規定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含量。
解決這個問題時,可以設脫脂牛奶、大豆粉、乳清供應量為x1,x2,x3,依據表格建立線性方程組,而后利用線性方程組的增廣矩陣求出x1,x2,x3。
三、數學模型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中的應用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是一門具有很強實用性的學科,并被廣泛應用到生物學、經濟學和心理學等諸多社會領域。在概率論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建模思想引入教學之中,通過案例,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程所講授的知識點。在講授概率加法公式的時候,有一個有趣的案例:民間有句古話,叫做“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大家聽了雖然覺得這個諺語不過在強調齊心協力,但多半都有些不以為然,而實際上,如果建立數學模型,設臭皮匠們解決問題的概率P(A1),P(A2),P(A3)均為0.5,而諸葛亮解決問題的概率P(B)為0.9,則臭皮匠合力解決問題的概率P(A1∪A2∪A3)=1-P(■1)P(■2)P(■3)=1-0.125=0.875,與諸葛亮獨自解決問題的概率接近。這就從理論上讓學生既感到有趣,也從中學到了概率原理。
綜上所述,學數學的目的在于應用,而將數學建模應用到具體教學過程中去,能讓理論教學變得既有趣味性,又加強與實際應用的聯系。教師作為授課的主體,只有不斷地將活的東西應用到課堂上,才能提高學生的素質,并為其日后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戴雛?喬納森.學會用技術解決問題[M].任友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Davide.C.Lay.線性代數及其應用[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篇3
關鍵詞:數學分析;數學實驗;計算能力
中圖分類號:O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5)06―0065―02
數學分析是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基礎課程,對于后繼課程的學習和數學能力的培養都十分重要。然而,目前大多數的數學分析教材不是針對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學生編寫的,因此教學內容并不完全符合專業的需要,若完全按照書上的內容講授顯然不合適。不僅如此,信息專業的學生除了應具有良好的數學素養外,還應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所以在教學中要針對信息與計算科學的專業特點選取與專業相適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一、結合專業特點選取教學內容
要適當降低理論的難度,強化對知識的應用,注重實用性和靈活性。傳統的數學分析教學很重視知識結構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注重推理、體系的嚴謹,所以理論證明也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內容。然而,信息專業的學生與應用數學專業的學生不同,他們將來要成為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型人才。對于他們來說,重要的是學會解題的基本方法和掌握基本的數學思想,而對于數學分析中很多煩瑣的理論證明不是必須掌握的。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考慮到專業對學生數學知識的需求,對教學內容做出調整。在講定理和公式時要將條件、結論和如何運用交代清楚,加強學生對定理、公式的應用能力,而對于某些復雜的定理證明過程則可以省略。例如,在講定積分的應用時,只要將公式的使用方法講清楚,學生會使用它們解決具體問題即可。在講實數集的完備性時,因為這部分理論性很強,學生接受起來較困難,而信息專業的學生今后用到這部分知識的機會不多,所以可以把反映實數集完備性的幾個定理內容簡單介紹清楚,并指出它們的等價性即可。至于定理的證明以及它們之間等價性的證明可以省略。同樣,極限理論、連續理論等內容也可以適當減少理論證明。這樣不僅可以節省時間,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而且可以讓數學分析更好地為后繼課程服務。同時還可以避免因煩瑣的證明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
適當補充與實際應用有關的知識。例如,可以將插值多項式、定積分的近似計算和最小二乘法等內容補充給學生,這樣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還可以更好地為后繼課程服務,為學生提供更多解決問題的途徑。
二、結合專業特點改革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1.增加數學實驗環節
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增加數學實驗環節,布置一些作圖題和計算實習題目,把數學分析和計算機技術結合起來,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同時有助于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凸顯專業特色。例如,在介紹間斷點時可以通過數學軟件繪制的圖像讓學生很容易判斷這個間斷點的類型,同時對間斷點概念的理解更加形象化、具體化。在講泰勒公式時,教師可以選擇一個函數,繪制并比較函數及其不同次數的泰勒多項式的圖像,通過直觀的圖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多項式逼近復雜函數的相關理論。同樣,在冪級數、傅里葉級數章節也可以安排類似的實驗。
由于數學軟件matlab和mathematica具有強大的計算功能,因此在講授極限、導數、積分等內容時可以介紹相關的命令,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通過自己練習,對書上的例題和作業結果進行檢驗。這樣既增加了學生解決問題的途徑,又提高了他們的實踐能力。
2.重視理論聯系實際
由于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學生將來要成為應用型人才,所以在教學中不僅要注重數學知識本身的學習,更要注重數學知識的應用。教師在講數學知識時可以舉一些貼近生活的例子,從而把數學知識和實際問題聯系起來。例如介紹導數知識后,作為導數的簡單應用,可介紹利用導數求速率、求經濟學中的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除了常見的應用例子,還可以結合本節課的重要知識點,將數學建模融入到教學中,比如介紹利用導數所建立的放射性衰變模型。作為重積分的實際應用,可介紹2010年數學建模a題“儲油罐的變位識別與罐容表的標定”模型。當然,在聯系實際問題時可以先從簡單的問題入手,讓學生實踐起來較容易,從而增強信心。對于較難的問題可以留給學生課后思考、討論。這樣不但可以把建模與教學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還可以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同時還能保證教學進度。
在教學中重視理論聯系實際,既可以復習、鞏固所學的數學知識,又能使學生的數學素質得到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
3.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
數學思想包括很多種類型,例如極限思想、數形結合思想、近似代替等。數學思想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了思維策略,能夠把具體知識轉化成解決問題的有效手段。所以在教學中不僅要重視數學的概念、理論和計算方法,也要滲透其中蘊含的數學思想,加強學生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把握。極限思想是貫穿數學分析的主線。用“割圓術”求圓周率體現的是極限思想。導數可看成“差商”的極限。定積分是積分和的極限,在用定積分解決實際問題中常用的“分割、近似求和、取極限”都體現了極限思想。數形結合思想在數學分析中也有很多體現。例如導數的幾何意義是曲線上過一點切線的斜率。不定積分的幾何意義是積分曲線族,定積分表示曲邊梯形的面積。數學分析中還有很多近似代替的思想方法。例如利用全微分近似代替全增量,泰勒公式近似表示函數。由于數學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所以在教學中要不斷地滲透,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去領悟這些思想。
4.提高學生計算能力
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學生應該具有較強的計算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對他們計算能力的培養。
除了讓學生能夠利用數學軟件解決問題以外,在課堂上還可以選擇典型的例題,讓學生了解一些常見的題型,掌握基本的解題方法。在解題過程中要強調常用的運算技巧和規律。例如,在做一道定積分計算題時,大多數學生會按部就班地利用定積分公式計算,然而仔細審題發現,由于被積函數在積分區間上為奇函數,所以不用計算直接就可以得出積分值等于零。由此可見,合理地運用運算技巧,有助于學生提高運算速度和解題的準確程度。同時,課堂上還要重視一題多解,盡可能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
在習題課中要有針對性地選擇練習題,要注重講練結合,讓學生更多參與到題解過程中,通過學生參與及時發現問題,糾正錯誤。然而由于課堂上時間有限,所以可以通過布置作業的方式,讓學生提高計算速度,積累運算技巧,從多角度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找到解題捷徑,從而為學生將來能夠成為解決實際問題的專業型人才打下良好的數學基礎。
[參考文獻]
[1]華東師范大學數學系.數學分析(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黃敬頻.淺談數學建模思想在數學分析教學中的滲透[J].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S2).
[3]王霞,夏國坤.高等數學中的數學思想方法的范例教學[J].大學數學,2013(06).
篇4
[關鍵詞]網絡經濟、非摩擦經濟、經濟學理論、企業競爭策略
網絡經濟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熱潮后似乎歸于平靜,然而網絡經濟卻現實地發展著,關于網絡經濟的爭論也一直沒有停止。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有什么不同?網絡經濟的運行規律如何?網絡經濟下企業的競爭策略是什么等問題值得人們深入思考。我認為,網絡經濟是不同于傳統經濟的一種低成本、無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經濟型態。網絡經濟不僅對傳統的經濟學理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而且對社會制度、法律、政府和人們的觀念形成巨大的沖擊,尤其是對企業的運作機制和競爭策略提出了迫切的更新要求。
一、網絡經濟對傳統經濟學理論的挑戰
西方交易費用理論認為,任何交易都是有成本的,是要花費費用的,經濟運行是有摩擦、有阻力的,也就是說經濟活動是一種摩擦經濟。只有通過合理的產權界定和有效的制度安排,才能降低交易費用,減少摩擦,提高經濟效率。由此,如果說傳統經濟是一種摩擦經濟的話,那么網絡經濟就是一種非摩擦經濟。
網絡經濟在大部分情況下就是沒有摩擦的經濟,也就是說,生產、銷售和售后服務等費用要比在傳統經濟模式下低得多,幾乎以接近于零的成本獲得無限資源,無限地提品、服務及創意,從而使經濟狀況大為改觀。在某種意義上,這種新型的經濟模式就如同一個虛擬的世界,只要產品低成本制造、廉價銷售,就會贏得用戶。可見,網絡經濟是不同于以往經濟模式的一種低成本、無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經濟型態。
網絡經濟向傳統經濟學理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網絡經濟了傳統的供需平衡機制
在傳統經濟學中,生產隨需求而變化,企業根據需求的升降來調整生產。也就是說,傳統經濟是一種“供給支持需求”型經濟,即“看不見的手”努力平衡供給和需求。它的傳導機制是:需求——價格——供給。具體來說,需求下降,引起價格降低,再引起供給減少;需求上升,引起價格升高,再引起供給擴大。而在網絡經濟中,由于沒有什么摩擦,沒有相互抵觸的因素,因而需求毫不費力地隨生產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網絡經濟是一種“供給主導需求”型經濟,即“看不見的手”努力“主流化”。它的傳導機制是:供給——價格——需求。具體來說,供給增長,引起價格降低,刺激需求增長;供給增長,又引起價格降低,再刺激需求增長,如此循環往復。可見,網絡經濟中供需平衡的規律顛倒了。
(二)網絡經濟改變了傳統經濟中的“收益遞減規律”
收益遞減規律打個比方說就是,消費者吃得越飽,饑餓感就越小,對食物的需求就越少,因此食品商的收益也就越小。而在網絡經濟中,消費者吃得越多,就越感到饑餓。例如,微軟公司的用戶需要越來越多的該公司生產的產品,因為軟件用戶已被鎖定在某一個文字處理系統或排版系統上,他們不愿學習使用新的系統,于是不斷購買原系統的新版本。不久,一種產品、一項服務或一個創意就取得了偶像地位,隨之在消費者眼中變成了一種時尚,從而取得了主流地位。主流化了的產品、服務或創意能自身獲得動力,從而使收益遞增,而不是遞減。
(三)網絡經濟具有不同于傳統經濟的“反饋機制”
這里首先要明確負反饋和正反饋的概念。所謂負反饋就象是汽車行駛太快時的突然剎車,是阻力、摩擦力。在傳統經濟學中,負反饋既是阻力,表現為需求阻礙供給;又是摩擦力,表現為制造、分配和銷售的正常開支,表現為收益遞減。正反饋則截然相反,它是在加速而不是阻礙市場份額的變化。降低價格,鎖定特定的用戶群,發展長遠客戶,所有這一切都刺激了需求的增長。這種正反饋機制促使需求不斷增長,迫使產量持續增長,直到市場飽和。因此,網絡經濟自身具有正反饋機制,這種正反饋機制與傳統經濟學中的負反饋機制或收益遞減規律的運作方式正好截然相反。
但是,網絡經濟雖然不同于傳統經濟,但它仍要受市場力量的支配。正如詹姆士·阿利指出的,“遞增利潤的存在并不意味著遞減利潤就不存在了,這兩種現象將永遠共存,并且起著互補作用。”實際上,網絡經濟僅僅是延遲了遞減利潤開始產生影響的時間。
(四)網絡經濟具有非線性的“混沌”特征
某些具有內在不穩定的系統時而會出現紊亂的態勢,數學上稱之為“混沌”。而非線性則是指人們難以預料的因果關系。例如股票市場價格的波動就是一種混沌狀態,買賣、搶奪市場份額向來就是按非線性系統規律進行的。一個混沌系統就是一個非線性系統。網絡經濟就是這樣一個非線性的系統,它一旦有變化,就不是從一個值均勻地變化到另一個值,而是跳躍式地變化。網絡經濟內在的非線性特征正是傳統經濟學理論無法解釋的主要原因所在。
這種現象只能用“混沌理論”來解釋。一個非線性系統即使呈不穩定的混沌態勢,它仍會趨于某個均衡點,系統圍繞該點上下波動,達到該點時,便處于穩定狀態。這個點就是混沌系統的均衡點。運用到股市上,它就成了某種股票價格的均衡點;運用到網絡經濟中就是各公司的市場占有率。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體系的本質不同就在于它內在的數學原理是用數理混沌理論描述的。傳統經濟學理論只揭示了有形物品、貨物的供需以及市場總是從一種狀態線性地過渡到另一種狀態的規律,它無法解釋當代網絡經濟所具有的非線性混沌特征。
綜上所述,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有著明顯的不同,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不再完全適用于現代網絡經濟。
二、網絡經濟的特殊定律
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學的定律不同,它有自身的一些特殊定律。
(一)莫爾定律(Moore’Law)
莫爾定律認為,網絡技術改變了傳統經濟的變化速度(rateofchange),網絡經濟是按照“因特網時”(internettime)的速度運轉的,計算機處理能力每18個月就翻一番。由于這個定律首先是由美國因特爾公司的戈登·莫爾提出并應用的,因此被稱為“莫爾定律”。
“因特網時”是網絡經濟的變化速度,它是以小時為計量單位的,這已接近人類能夠吸收信息并做出決策的能力的極限。通常7年相當于因特網時中的1年。在因特網時,每3~5年就是一個網絡經濟時段。一種產品在3~5年里就會達到主流飽和狀態。為了更鮮明地理解因特網時,可以將網絡經濟與農業、工業、后工業等經濟時代列表對比如下:
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時代的對比
時代延續時間(年)交互速度(英里/小時)環球所需時間
農業經濟3~50003~5(人力)3~5(年)
工業經濟3~5003~50(馬車~汽車)0.3~0.5(月)
后工業經濟3~503~500(飛機)0.03~0.05(天)
網絡經濟3~53~5000(網絡)0.003~0.005(小時)
顯然,每個時代的長短取決于交通和通訊的速度,也就是那個時代的技術速度。根據上表,工業時代比農業時代要短10倍,后工業時代要比工業時代短10倍,而網絡經濟中每個時代則只有3~5年,極其短暫。
極端的“因特網時”給網絡經濟的運行強加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學習。莫爾定律是網絡經濟中企業和它的競爭對手必須遵循的一種業績學習曲線(performance-learningcurve)。網絡經濟是給信息增殖的一種經濟模式,增殖能產生更多的信息,而更多的信息又能進一步增殖,這種不斷循環著的特殊的信息收集過程,被稱為學習。學習是運行在網絡經濟中的正反饋機制的核心部分,因為它以技術優勢代替了物質優勢。一般來說,一項新發明、新的電腦程序或新方法問世后,必然會有人對其做出改進,在原來的基礎上巧妙地修改、提高或運用,從而掌握了增殖的奧秘。這促進了更多的革新和改進,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學習,導致了后代產品的進一步增殖。這個發明、學習和增殖的循環會一直持續到技術枯竭或該技術被其他技術所取代。學習導致了全社會都在追求速度,學習過程和與之相適應的正反饋機制是網絡經濟的推動力,因此,控制學習變化速度是網絡經濟的一個關鍵因素。
(二)達維多定律(Davidow’Law)
達維多定律認為,在網絡經濟中,進入市場的第一代產品能夠自動獲得50%的市場份額,因此,一家企業如果要在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就必須第一個開發出新一代產品。與其作為第二或第三家將新產品打入市場,絕對不如第一家,盡管你的產品那時還并不完美。該定律還認為,任何企業在本產業中必須第一個淘汰自己的產品,即要自己盡快使產品更新換代,而不要讓激烈的競爭把你的產品淘汰掉。這實際上是在“因特網時”中生活的一個必然結果。威廉·達維多在因特爾公司任副總裁時,就注意到了提高產品更新速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這一定律。
(三)新蘭切斯特策略(NewLanchester’Strategy)
對網絡經濟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的第三個人是英國的F.M.蘭切斯特(1868~1946),他設計了英國的第一輛汽車,寫了《戰時飛機:第四代武器的開端》一書,并于1916年創立了“數學理論策略”。他的思想影響了運籌學的創始人伯拉德·庫柏曼。W.E.德明在60年代把上述兩人的思想介紹到日本,日本科學院院士申夫田岡博士總結了該理論中的精華部分,并以此為基礎針對日本人的消費狀況制定了一種新的營銷策略,被稱之為“新蘭切斯特策略”。該策略描述的是網絡經濟的競爭規則。新蘭切斯特策略被用于商業時,就成為一整套的指導原則,指點市場部門如何在競爭中取勝。
具體來說,新蘭切斯特策略的運用可以使產品、服務或標準主流化。某個產品一旦主流化,它的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動搖,鎖定了一大批固定用戶,并給生產該產品的公司帶來巨額利潤。因此,蘭切斯特被許多人視為運籌學之父,在網絡世界里,可以稱為網絡經濟的建筑師,至少也可稱為市場交易策略的設計大師。
三、網絡經濟中的生存原則和競爭策略
商場就是戰場。網絡經濟中的市場營銷就象打仗一樣。根據以上網絡經濟的特征以及運行規律,企業必須采取不同于傳統經濟的生存原則和相應的競爭策略。
(一)產品主流化(mainstreaming):搶奪市場份額
主流化是網絡經濟生存競爭的首要原則。為了贏得最大市場份額而贈送第一代產品的做法就是主流化。主流化所追求的目標就是“鎖定”(lock-in),即通過吸引客戶從而占領主要市場份額的過程。一旦數以百萬計的用戶對該產品有了依賴感,考慮到培訓費用和其他轉換成本,他們就再也逃脫不了;一旦某個產品取得了主流地位,這個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動搖。顯然,主流化有兩方面的意義:它不僅鎖定了用戶,同時還消除了競爭。
免費贈送是實現主流化的具體方式,它通過把自己產品的價格降到冰點,而使其普及程度一夜之間升到沸點,從而一躍成為市場霸主。許多網絡公司都是這么做的。這也就是著名的“剃須刀和刀片”原理,贈送剃須刀就是為了長期推銷刀片。
主流化的直接目標就是追求市場份額的最大化,而市場份額的多少與企業在競爭中的地位有直接的關系。研究發現,一個企業要想在網絡經濟中白手起家,必須先擁有26.1%的份額,再贏得41.7%的份額,最后達到73.9%的份額。這一過程包括以下幾個階段:(1)當一個企業使用高明的計謀達到26.1%的市場份額這一最低目標時,才能成為“競爭者”,即才可被看作是一個可參與競爭的企業。若低于26.1%,則它的生存能力就很弱,只能算是“不穩定的競爭者”,它的地位可能隨時會被競爭者取代。一旦擁有26.1%以上的份額,就開始與其他公司相脫離,處于領導市場產品的地位。獲利能力一改變,市場份額也隨之改變。(2)彌補缺口來進一步贏得41.7%以上的市場份額,這樣就會成為市場“領導者”。所以市場霸主的目標是獵取超出41.7%的份額,這時,該公司與它的競爭對手之間贏利能力的差距才能擴大。在網絡經濟中取得這一關鍵地位的捷徑常常是兼并和收購(M&A)。(3)通過主流化以賺取73.9%的份額,從而成為“壟斷者”。當然,壟斷是每個雄心勃勃的公司的最終目標。但是,但再往上超過73.9%時就會停滯不前,因為其一,很難刺激出更多的商品需求量;其二,會引來與其他產業集團或專業化產品公司的競爭;其三,市場份額與贏利能力兩者之間就會錯位。因此,雖然擁有90%、95%或100%的市場份額,似乎是最理想的目標,但在網絡經濟中不應該是一個聰明企業的目標。
(二)鑄造價值鏈:“黃金定律”
網絡經濟中,許多高科技產業已構成價值鏈上的分支。價值鏈是由基礎科技公司、中等增殖公司及最終用戶共同聯結成的價值增殖鏈條。網絡經濟通過價值鏈實現價值增殖,企業從價值鏈的一個或多個分支中抽取資金,賺得利潤。網絡經濟決定了任何公司若只是贏利,而不實現價值鏈增殖,將難以幸存。
價值鏈中包含有“黃金”,企業擁有或控制的價值鏈上的分支越多,它所獲取的“黃金”也越多,這就是“黃金定律”。任何企業意欲挖掘網絡經濟的潛力,就必須充分利用由一個甚至多個市場空間構成的價值鏈。
網絡經濟下,價值鏈比各組成部分的總和價值要大。單槍匹馬地干無濟于事,所以各企業要聯合起來,形成“價值鏈群”才能幸存。隨著產品的分解,價值鏈不斷整合。各企業應建立合作關系,發揮聯合的作用,竭力從整個價值鏈上獲取利潤。
(三)PICN原則:產品個性化
網絡經濟中產品和服務必須要有個性,即質量和外觀以及感覺要對人性因素具有吸引力。個性也許很難定義,但是有個性的產品就有市場。一個企業要在網絡經濟競爭中獲勝,必須瞄準個體市場,實現產品、服務和創意的個性化,即遵循PICN原則。
PICN是一個縮略詞,由個人化(personalization)、個體化(individualization)、客戶化(customization)和特定化(narrowcasting)四個詞的英文首字母大寫組成。這里,個人化是指產品恰恰正好符合個人的需要;客戶化是指客戶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剪裁某項產品;個體化是指某項產品是專門為某個特定的人的生活方式而設計的;特定化即指客戶是通過單人市場發掘出來的。所有這些,都組成了PICN因素。在網絡經濟中,個人化代替了效率,個體化代替了大規模生產,客戶化代替了客戶支持,特定化代替了大規模銷售。
顯然,PICN原則迫使生產超越了銷售的束縛。網絡經濟中的生產不再是整體地、大批量地生產出普通呆板的產品,或提供僵硬、沒有特色的服務,取而代之的是,它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事后能夠改進。個人化和個體化使價值乘數達到了最大化。總之,在網絡經濟中,個人化、個體化和個人市場這些新觀念正在深入人心,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節約資金這些傳統觀念正在悄然逝去。由于產品和服務越來越個性化了,所以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在網絡經濟中變得越來越重要。
(四)虛擬社區和部落意識
虛擬社區是由有著相同需要的人組成的群體,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把世界各地的人們與世界各地的產品和服務聯結起來,虛擬社區這個概念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網絡經濟中,企業首先得找出富有代表性的個人習慣、個人喜好和個人品味,并據此生產出符合個人需要的產品。然后企業必須找出大量的這種類型的潛在客戶,把他們當成一個獨特的群體,向他們出售產品。但是要想吸引住這個群體,就得迎合他們共同的人生經歷、價值觀念和興趣愛好,也就是說,要創造出一種社區意識。一個成功的營銷策略必須迎合他們心靈深處的那種農業時代的部落意識。網絡經濟中的產品和服務不僅要適合一個單個的人,同時要能引起整個部落的興趣。事實上,虛擬社區已超越了社團的范疇,隨著網絡經濟趨于成熟,每個人都將成為某個虛擬社區的一員。這一觀念實現主流化以后,很多后工業時代的做法將被過去的農業時代的傳統所代替,人們的觀念必須領先一步得到更新。
(五)企業產業化
在網絡經濟中,當市場份額增加到最大值時,該產品就成了市場的主導產品,制造該產品的企業就能創立完整的產業。企業就要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產品轉變為產業的標準,否則該企業就會失去壟斷市場的機會。發展一個產業與壯大一個公司有天壤之別,區別在于發展一個產業得到的回報比發展一件產品的回報更為豐厚;換言之,一家公司若是轉變為一個產業,其價值就轉化為一個“金礦”。例如,微軟公司已發展成為一個產業,而蘋果公司只停留在一家公司。微軟公司的產業包括了本公司,外加成千上萬個第三方開發商、合作伙伴及追隨者,是最成功的例子。
綜上所述,網絡經濟條件下,經濟運行和企業內外環境均發生了奇異的變化。企業只有密切注視并適應這種變化,采取不同于傳統經濟的競爭策略,才能在網絡經濟中生存和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T.G.勒維斯[美],《非摩擦經濟——網絡時代的經濟模式》,卞正東、王宇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3;
篇5
關鍵詞:商業銀行操作風險 ; 經濟模型;內控制度
中圖分類號:F830.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09)05-0020-04
本文擬從成本―收益分析的經濟學視角出發,通過經濟模型的構建和解讀, 得出關于操作風險成因的解釋, 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完善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體系的建議。
一、經濟模型的構建
從邏輯上來講,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適性模型, 任何經濟模型都是植根于某種特定條件并在該環境
中才是有效的。具體而言,首先在某種環境中找出一些具有共性的現象或關系作為參數, 再將所關注的該環境中的特定問題作為變量, 最后再根據數理邏輯關系將這些參數和變量組合到一個目標函數之中, 而一個或多個目標函數的組合便構成了與該環境相適應的經濟模型。就本文而言,模型所處的環境乃是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的實際情況和典型特征。總的來說,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操作風險主要是內部欺詐和外部欺詐,客戶、產品及業務操作等其他類型的操作風險所占比例很小。 具體而言, 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呈現出四個特點: 第一, 操作風險損失金額巨大, 單筆金額呈上升的趨勢, 且多存在于對公業務;第二,操作風險事故發案率逐年上升;第三,操作風險大多集中在基層分支機構;第四,銀行內部人員欺詐較多。 [1]
由上述操作風險的典型特征可知, 我國銀行業的操作風險集中體現為基層行領導和員工基于主觀故意的人為性內部欺詐。 這就是本文模型所處的特定環境。也就是說,模型中的潛在違規者是在這種環境的約束下應用“成本―收益”方法來權衡利弊得失從而最終決定做與不做以及做多少違規之事。需要指出的是, 任何違規行為的暴露事實上都是一個不確定性事件, 所以潛在違規者在對成本和收益權衡時考慮的并非現實成本和收益, 而是加入概率因素的期望成本和收益。換言之,潛在違規者考慮的是與違規行為相關的可能的損失和收益(即經濟學中的期望成本和收益),而這種可能的成本和收益就是用現實成本和收益各自乘上其相關概率p(違規被發現的概率)和(1-p)(違規未被發現的概率)得到的。
首先,為簡便起見,可以將特定環境中的諸種客觀因素化約到違規被發現的概率p之中,因為這些客觀因素如銀行的內控制度、審計制度、紀檢監察力度等與p其實屬于正相關的函數關系。例如,內控制度的完善最主要的目的和功能就是增大行員違規被發現的概率,從而震懾潛在違規者使其不敢違規。
其次, 將潛在違規者進行一次違規所導致的期望損失(或稱預期損失)及獲得的期望收益放到一個公式之中,從而得到其違規期望收益。分別以Y、R、(-L)來指代收益(違規所得)、銀行工作給其帶來的效用、違規被發現后的損失(刑法懲罰及銀行內部紀律處罰),這樣就可以得出潛在違規者一次違規所得到的凈期望收益,即NI=(1-p)Y-pR-pL。其中,(1-p)Y是指潛在違規者一次違規所得的期望收益,即其未被發現的概率和實際違法所得的數學期望值;-pR是指其銀行工作效用的期望損失, 即違規行為被發現的概率與銀行工作效用的數學期望值的負數; 而-pL則是指期望懲罰即違規行為被發現的概率與懲罰的數學期望值。
為便于分析, 可將上述充要條件轉化為同價的充要條件,即pR+pL>(1-p)Y。這個同價的充要條件告訴我們, 當違規行為的期望成本大于其期望收益時, 潛在違規者就打消了或根本不會產生違規操作的念頭,從而使銀行實現了最優控制目標,即X=0。
從模型中得出的上述結論應該說既符合“經濟人”假定,又經得起實踐和常識的檢驗。需要強調的是, 此處的成本是現代經濟學意義上的機會成本概念,它不同于傳統經濟學意義上的生產成本概念。簡言之, 機會成本就是你為了得到某種東西所必須放棄的東西。 [2] 從本質上來說,機會成本是行為選擇的成本, 因為當你選擇從事某種行為時, 你就不能從事另一種可行的行為, 而你放棄的這種行為便成為你的既定選擇的機會成本。于是,可以得出關于操作風險的基本命題: 銀行欲實現員工不違規的控制目標, 就必須促使潛在違規者的違規機會成本大于違規收益。 這一命題不僅能夠清晰地揭示出操作風險的形成機理,而且能夠在操作風險的治理上提供更為科學合理的“藥方”。具體來說,從公式pR+pL>(1-p)Y中可以看出,銀行員工是否選擇違規操作主要取決于p、R、L、Y四個變量相互作用所導致的“成本―收益”天平的傾斜情況, 而p、R、L等變量的大小又直接取決于銀行的操作風險管理制度,因此,通過考察銀行的操作風險管理制度便可以間接地了解到與之相應的操作風險程度, 更重要的是還可以通過完善相關的制度和措施來改變p、R、L的值, 從而達到有效降低銀行操作風險的目的。可見,潛在違規者用以權衡機會成本和收益的公式pR+pL>(1-p)Y中隱藏著關于操作風險的一切秘密, 只要以公式中的變量作為突破口便可以最終找到解開操作風險奧秘的鑰匙。
二、基于模型的三個核心命題
在上述公式pR+pL>(1-p)Y的兩端, 機會成本pL與收益(1-p)Y存在著相互對應的關系。 具體而言,在p、R等變量既定的情況下,當違規操作的收益Y超過了刑法規定的底線時, 公式右端的Y越大,刑法對違規者的相應處罰就越重, 即公式左端的L相應增加,從而基本抵消了Y增大的效應。同樣地,即使違規操作尚未達到違法程度, 銀行內部的紀律處罰也會隨著Y的增加而增加,從而使“機會成本―收益”天平兩端的砝碼重量不會發生實質性變化。加之銀行的制度和措施并不能有效地調控變量Y, 所以完全可以將變量Y視為既定, 而僅僅考察其他三個既具可操作性又具重要性的變量。鑒于此,我們可以通過進一步地對公式pR+pL>(1-p)Y移項及合并同類項而得出另一個同價公式,即p(R+L+Y)>Y。在新公式中,由于變量Y是既定的,因此,能夠決定公式成立與否的變量就只能是左端的p、R和L了,而且p、R、L的增加都能獨自或共同保證充要條件的滿足。也就是說, 銀行只要能夠通過內部管理制度的改進使違規被發現的概率、 銀行工作收益及違規處罰額度都變大,那么銀行的操作風險就會實現有效的、實質性的降低。推而廣之,通過對公式p(R+L+Y)>Y的考察可以得出關于操作風險的三個核心命題。
第一,變量p對于公式的成立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它是理解和控制操作風險的基本工具。p在公式中的重要性主要體現為:它是一個乘數從而能夠使機會成本得以成倍地擴大或縮小, 而機會成本端砝碼重量的猛烈變化又必然導致天平傾斜方向及程度的相應變化。客觀地說,當前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制度和措施中的絕大多數在本質上都是針對p這個中間變量的,盡管很多商業銀行自身并未認識到這一點, 它們只是籠統地認為那些制度和措施是通過威懾作用來降低操作風險的。實際上,作為我國銀行操作風險管理的主要工具, 無論是操作風險責任制、操作風險報告制、內部審計制、垂直的風險管理制,還是基于高科技的業務信息系統、高強度的紀檢監察系統甚至外部的監管和監督系統, 都無非是為了盡快、 盡可能地發現員工的違規行為, 即提高違規發現概率p。 提高后的p值會大大增加潛在違規者的機會成本, 潛在違規者通過對違規操作的機會成本和收益的權衡會發現機會成本遠大于收益,從而放棄違規行為。可見,上述以p值調控為中心的邏輯鏈條正是銀行操作風險管理制度和措施發揮威懾功能的內在機理。毋庸置疑,我國銀行業未出現違規事件大面積爆發的現狀從反面證明了我國銀行業的制度和措施已經使p值達到了比較高的位置。不過,p值并不能無限升高至其極限值1。 筆者認為,隨著上述操作風險管理制度和措施的不斷加強和完善,p值也會隨之升高,但p值上升的速度卻會不斷趨緩直到達到某個最高值(如0.7)便終止其上升勢頭,而導致p值上升速率趨緩并終止的根本原因是管理者與潛在違規者之間客觀存在著的信息不對稱。 根據知識論理論, 潛在違規者的違規行為是其在特定的時間從事的特定行為, 它本質上屬于特定知識或信息,而這種特定的知識或信息屬于違規者個人,其他人(包括風險管理者)根本無從知曉,于是就可以說違規者和其他人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 由于潛在違規者隨時都可以做出管理者無從知曉的某種違規行為,因此,管理者和潛在違規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可以說是普遍存在的,它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顯然, 這種客觀存在的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就像茫茫黑夜遮擋住了管理者的視線,或者更確切地比喻為,信息不對稱狀況下的管理者就像“躲貓貓”游戲中被黑布蒙上雙眼的人,任憑你如何努力,你也無法洞察那些躲閃你的人的所有行為。所以說,不能僅僅指望通過提高p值來一勞永逸地解決操作風險問題, 因為p值在信息不對稱所設置的重重障礙下終究會停下上升的腳步。此時,要想繼續解決操作風險問題,就必須把目光轉到另外兩個變量即L和R的身上。
第二, 由懲罰而導致的損失L屬于潛在違規者的機會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而它也成為影響操作風險的重要因素。在p值既定的情況下,L值越大,潛在違規者的機會成本―收益天平的左端砝碼就越重, 其違規操作的動機就越小, 從而銀行的操作風險也就相應得以降低,因此,銀行可以通過對L值的調控來進行操作風險管理。需要指出的是,L值一般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刑法懲罰所導致的損失,包括罰金、喪失自由所造成的精神損失等,另一部分則是銀行內部處罰所導致的損失。 我們此處所說的L值是指后者,它主要由經濟處罰、行政處分、解除勞動合同等所造成的損失構成。不可否認,基于L值的管理制度在有效降低銀行操作風險方面的確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但是這種制度卻存在著結構性缺陷。進而言之, 基于L值的管理制度只能適用于一般性違規行為的預防, 在涉及違法的違規行為的預防時,它就喪失了威懾功能,因為對嚴重違法行為的威懾主要依靠的是刑法的懲罰, 而潛在違規者在對嚴重違法行為的“成本―收益”權衡時,早把銀行的內部懲罰拋在了腦后。換言之,在嚴重違法行為的預防上, 刑法懲罰的威懾功能將銀行內部懲罰的威懾功能完全涵蓋, 從而使得銀行基于L值的管理制度歸于無效。于是,在p值已無法繼續提高,基于L值的管理制度在嚴重違規案件的預防方面又歸于無效時,就只能依靠對機會成本R的調控了。
第三,R是潛在違規者的違規機會成本的主要組成部分, 從而對R的調控成為銀行化解操作風險尤其是嚴重違規操作風險的最有力武器。 由于我國銀行業和理論界都是從如何威懾潛在違規者入手來理解和運用操作風險管理的, 因此注意力都集中到如何加強和完善操作風險管理體系, 以最大限度地提高p值和L值。毫無疑問,在操作風險的傳統的威懾視角下,R的意義、 作用以及如何調控R值自然成為盲點, 而對R的無視也讓我國銀行業付出了沉重代價。 近年來我國銀行業雖然在操作風險管理方面付出了很多精力, 但重大違規事件仍此起彼伏,層出不窮,這無疑從側面證明了銀行業基于p值和L值調控的操作風險管理體系存在著系統性漏洞。 可見, 要想在操作風險管理方面實現實質性突破, 就必須拓展視界,獨辟蹊徑,從“成本―收益”權衡的經濟學視角來重新審視操作風險問題。R, 簡單地說, 就是銀行員工的未來所有預期工作收入或效用的折現值。對R而言,最重要的并不是當前收入,而是銀行員工對未來的預期, 因為根據理性預期學說, 理性人通常是根據其對未來的預期來做出決策的。因此,要想提高R值,不僅需要提高員工的現實收入, 更重要的是要為員工的職業生涯打通上升的通道。也就是說,盡管員工的當前收入較低,但只要能夠預期他經過自身努力就可以沿著職業路徑持續、平穩地順利前行,那么,他的R值就會高到足以抵御任何大額違規收益的誘惑。由此可見,商業銀行人力資源部門針對所有員工實施職業生涯規劃在提高員工的R值, 從而徹底根除重大違規事件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然,除了物質收入之外,同事之間的關心、 領導的關愛以及不斷進步的喜悅等精神上的快樂也是構成R值的重要因素。因此,良好的企業文化建設在提升R值從而有效降低操作風險方面也是大有可為的。
三、經濟模型的啟示
根據由模型引出的三個核心命題, 可以圍繞著p值、L值和R值來探尋導致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困境的具體原因,并以此為突破口對癥下藥,找出破解操作風險之患的良策。
第一,就基于p值的操作風險管理而言,雖然我國銀行業已經建立了功能齊備、結構完整的操作風險防控體系,但該體系在實踐中的表現卻不盡人意。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我國商業銀行仍沉溺在主要從全局發展、戰略高度及大處著手等方面思考問題,對于“在一切有序的情況下,決定成敗的必將是微若沙礫的細節” [3] 的觀念尚缺乏深刻認識。毫無疑問,這種忽略細節、大而無當的粗放式防控體系大大阻礙了p值的提升,進而導致傳統操作風險管理體系的威懾效力大打折扣。“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所以,我國銀行業要想進一步提升p值, 從而使防控體系的威懾功能最大化,就必須擺脫過去那種粗放管理的防控模式, 從小處著手,以細節成就完美。鑒于此,我國銀行業應該從制度、 執行和技術等三個層面來進行操作風險防控體系的邊際改進。首先,我國商業銀行在制度層面上的邊際改進應體現在如下七個方面:(1)建立健全操作風險度量和監測機制;(2)強調后臺的監管職能;(3)建立對重要崗位和敏感環節人員的監控制度;(4)完善會計核算控制制度;(5) 建立防控制度執行監管機制;(6) 建立各風險管理部門間有效的分工合作機制;(7)完善商業銀行內部審計制度。其次,我國商業銀行在執行層面上的邊際改進應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1)必須引進一些操作風險的專業人才;(2)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3) 經常進行員工的思想教育;(4)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素質。最后,我國商業銀行在技術層面上的邊際改進應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1)加大電子信息系統建設;(2)加強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在內部審計中的應用。
第二,就基于L值的操作風險管理而言,我國銀行業在與L值相關的違規懲罰方面雖然規定得極為明確和嚴格,但L值的威懾功能在實踐中卻往往因不合理的業務流程而大打折扣。 正如郭樹清所指出的:“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 我們過分重視編寫制度條例,各級機構和每個環節‘層層加碼’,比如有的交易要客戶按十幾個手印,簽幾十個名。這種做法看似很安全,但實際上并不能真正達到目的。近年來,我們不斷對主要業務流程進行優化, 找出關鍵的風險點,取消不必要的控制環節,在方便客戶的同時又加強了風險控制。” [4] 這實際上也從側面印證了業務流程優化與操作風險的正相關關系, 即業務流程設計得越合理,員工違規操作的概率就越小,銀行的操作風險也相應變小。顯然,為使L值在實踐中恢復其既有的威懾功能,我國銀行業有必要圍繞著“以客戶為中心” 的理念來進行業務流程的優化設計。 具體而言,應重點做好如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從價值鏈分析入手,突出核心業務流程;第二,以客戶為中心,流程設計體現差別和柔性要求;第三,優化業務處理流程,提高業務工作集約化程度和反應速度。 [5]
第三,就基于R值的操作風險管理而言,我國銀行業應把提高R值的努力集中于職業生涯管理和企業文化建設之上。當然,上述兩項制度建設在實踐中能否起到提高R值進而有效降低操作風險的作用,最終取決于它們是否彰顯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因為任何違規操作事件都不是一個偶然的孤立的存在,它實際上是操作風險由小到大不斷累積直至最終爆發的必然結果,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而惟有秉承以人為本理念的職業生涯管理和企業文化建設才能真正溫暖銀行員工的心, 進而將操作風險的“寒冰”融化。首先,R值在本質上乃是一種預期,可以說,就基于R值的操作風險管理制度而言, 預期比黃金更重要。 根據國外先進銀行的成功經驗, 職業生涯管理中對銀行員工的預期影響最大的是職業通道的設計, 而與職業通道設計配套的人力資源制度以及分階段職業生涯管理制度也從不同層面上影響著銀行員工對未來收入的預期。因此,我國商業銀行應該以職業通道設計為主、 以分階段職業生涯管理和相關人力資源配套制度為輔來設計以人為本的職業生涯管理制度。毫無疑問, 透明順暢的職業通道以及完善的配套措施將點燃員工心中對美好明天的向往和渴望, 從而使他們的心靈時刻沉浸在溫暖的氛圍之中。人心暖了,操作風險“堅冰”自然也就融化了。其次, 良好的銀行企業文化能夠通過滿足銀行員工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使其無形中獲得可觀的非物質利,從而使員工違規的機會成本大增, 進而將員工的違規風險從源頭上予以清除。比如,日常工作中銀行領導對員工的關愛就如春風化雨, 在不經意間便把員工偶爾迸發的違規操作的沖動火花澆滅;而公開、公平的良性競爭環境以及和諧友愛的工作氛圍也會使銀行員工的內心溫暖如春,操作風險“寒冰”自然無法結成。故此,為了有效降低操作風險,我國商業銀行應秉持著以人為本的理念來努力加強銀行企業文化的建設。
綜上所述,為了破解操作風險之患,我國商業銀行就必須堅持兩手抓,即一手抓外部防控,要給違規者布下“天羅地網”以使其不敢違規;一手抓內部激勵,要為合規者勾畫美好未來以使其不愿違規。進而言之, 我國銀行業操作風險管理的基本路線應該是一方面繼續完善外部防控制度, 另一方面大力推進內部激勵體系建設,并使二者相輔相成,有機統一于操作風險管理體系之中。惟有如此,才能夠構建一個監督與激勵一體、 震懾違規與溫暖人心齊備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的操作風險管理體系。
參考文獻:
[1]李志輝. 巴塞爾新協議與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J]. 南開經濟研究,2008(3).
[2]N.格里高利?曼昆. 經濟學原理 (第4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3.
[3]汪中求. 細節決定成敗[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23.
- 上一篇: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報告
- 下一篇:初中數學教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