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蟲防治的常見方法范文
時間:2023-11-21 17:55: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害蟲防治的常見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霜霉病;白腐病;炭疽病;褐斑病;穗軸褐枯病
1 葡萄常見病蟲害——霜霉病
1.1 霜霉病
癥狀:主要為害葉片,染病初葉片上有半透明油漬狀病斑,后擴大為黃褐色病斑。環境潮濕時,病斑背面產生一層白色霉狀物。果實:幼嫩果粒高度感病,果色變灰色,并生有白色霉層,后期皺縮脫落。
1.2 發病特點
中溫高濕病害,多雨霧、露水天氣易發病,潛育期短僅4天左右。多雨天氣,防治不及時病害易迅速蔓延,引起大流行,造成早期落葉。為害枝梢扭曲畸形;果實瘦化酸澀,降低當年產量;枝條不充實;冬芽不飽滿,降低次年產量;誘發黃葉病。病菌在病殘體中越冬或隨落葉在土中越冬 潮濕、冷涼、多雨、多霧露的天氣發病重。
1.3 霜霉病防治方法
1.3.1 預防為主:堅持防重于治的原則 : 病害發生前,尤其在雨季來臨之前,注意用保護劑進行預防:安泰生 700倍液是最好的藥效,同時可有效防止葡萄大小粒初見病斑或在病害多發期,用治療兼保護藥劑進行治療和預防:如霉多克、烯酰嗎啉、氟嗎錳鋅等。
1.3.2見病治療:發現零星病斑可以噴施常規治療劑。如 25%甲霜靈 500 倍液、霜脲錳鋅 800 倍液等。 銀法利尤其對抗性霜霉病防效優異,殺菌速度快,持效期長達半月以上 。
2 白腐病
2.1 白腐病發生特點
發病早晚、輕重與降雨關系密切:雨季早,發病早;雨量大,發病重;雨季長,發病持續時間長。每逢雨后就出現一個發病高峰。特別是遇暴風雨或冰雹,常引起大流行。發病早晚、輕重與栽培方式關系密切,果穗距地面越近發病越重。
2.2 白腐病危害癥狀
果梗、果柄上生有褐色、不規則水漬狀病斑,逐漸向果粒蔓延,造成果實變褐腐爛,果面生有灰白色小粒點,受振動時,病果甚至病穗極易脫落,在潮濕條件下,病組織有土腥味。發病特點:該病為高溫高濕病害,靠風雨傳播,7、8月份多雨季節,特別是遇冰雹或暴風雨后,極易引起大流行。
2.3 白腐病防治方案
2.3.1 發芽前用3~5°Be石硫合劑噴布全園,鏟除病原 病害未發生時注意預防,可用安泰生 800 倍液、福美雙、炭疽福美等。 病害發生初期,用好力克 5000 倍液進行防治。遇暴風雨或冰雹后及時用好力克 3000 倍液進行防治和鏟除,防止病害暴發流行。果實近成熟期,用好力克 3000 倍液噴霧,重點噴果穗。
2.3.2 白腐病藥劑防治方法。萌芽前①對植株噴1次3~5°Be的石硫合劑。開花前噴安泰生 800倍液,落花后噴安泰生 800 倍液加上 5000 倍液好力克。未發病前定期噴保護劑預防:① 安泰生 800 倍液(噴后4小時降雨不需重新噴藥) 。②50%多菌靈 600 倍液(降雨后需重新補噴) 。③50%福美雙 500~600 倍液(降雨后需重新補噴) 。發現零星病斑及時噴治療劑鏟除 :① 好力克 3000倍液(噴后4小時降雨不需重新噴藥)。 ② 50%福美雙 600 倍液(降雨后需重新補噴)。
3 炭疽病
3.1 發病特點
前期侵染,潛育期長達 20多天,近成熟期開始發病,果實成熟期進入盛發期;成熟期侵染,潛育期4天左右;高溫、高濕和有雨、霧、露水時發病重。
3.2 炭疽病防治方案
3.2.1 花前、花后用 3000 倍液施保功鏟除病原菌。前期預防保護用安泰生 600~800 倍液近成熟期,用好力克 3000倍液噴霧,重點噴果穗,預防和鏟除作用非常理想。套袋葡萄套袋前和摘袋后,用好力克 4000 倍液浸穗,預防果穗病害效果很好。
3.2.2 炭疽病藥劑防治方法。萌芽前:5°Be石硫合劑 落花后:噴安泰生 800倍或福美雙 600倍液套袋前用安泰生800倍液+施保功 2000 倍液單獨噴果穗后套袋 幼果膨大后:噴安泰生800 倍液和福美類農藥交替使用。天氣旱 20 天1遍,降雨多10~12 天1遍。著色后:用好力克 3000 倍液單噴果穗。葉面噴 70%甲基托布津 1000 倍液。間隔10~15 天1次,連噴2~3次。摘袋后,用好力克 3000 倍液單獨噴果穗。
4 褐斑病
4.1 褐斑病癥狀
葡萄褐斑病為害對象:主要危害功能葉片,發病特點:靠雨水飛濺傳播,一般先從下部葉片開始發病,逐漸向上蔓延,造成早期落葉,高溫高濕多雨季節易發病。
4.2 葡萄褐斑病防治方案
4.2.1 發病前堅持用保護劑預防。如安泰生、波爾多液、大生、代森錳鋅等發現病斑后及時用疫斑佳 3000 倍液治療,病重時用好力克 3000倍液,連續使用 2~3 次,重點噴中、下部葉片,效果很好。
4.2.2 褐斑病防治方法。未發病前噴一般性保護劑預防發現零星病斑,噴疫斑佳 3000 倍液治療。病害嚴重時,連噴3000倍液好力克2遍,間隔7天。
5 穗軸褐枯病
5.1 葡萄穗軸褐枯病
為害對象:危害幼穗的穗軸,造成大量落花、落粒發病特點:歐美品種、地勢低洼,老齡樹及郁閉通風透光不良的果園易發病。
篇2
二、煙青蟲。1、危害特點。以幼蟲蛀食花蕾、果實,也食害莖、葉和芽。果實被蛀引起腐爛而大量落果,是造成減產的主要原因,嚴重時蛀果率達30%以上。2、生活習性。煙青蟲一般一年發生4-5代。以蛹在土室越冬。成蟲喜晝伏夜出,對黑光燈有趨性,對楊柳枝把有趨性。在辣椒上,卵多散產于嫩梢葉正面,少數產于葉反面,也可產于花蕾、果柄、枝條、葉柄等處。晚上產卵有兩個高峰期:8-9時和11-12時。卵孵化也有兩個高峰期,下午5-7時和早晨6-9時。初孵幼蟲先將卵殼取食后,再蛀食花蕾或辣椒嫩葉,3齡幼蟲開始蛀食辣椒果實,幼蟲有轉果為害的習性。發育歷期:卵3-4天,幼蟲11-25天,蛹10-17天,成蟲5-7天。3、防治方法(1)在制種主產區,如常年煙青蟲危害嚴重,可在附近栽種誘集帶,以誘集越冬代成蟲集中產卵,便于消滅。(2)及時摘除被蛀食的果實,以免幼蟲轉果為害。(3)藥劑防治。6月上、中旬防治第1代幼蟲,7月中旬至8月中下旬防治第2、3代幼蟲,9、10月份根據蟲情發展和為害情況確定第4、5代幼蟲的防治。可用90%晶體敵百蟲800倍液、10%二氯苯醚菊酯3000倍液、25%氟氰菊酯4000倍液、20%殺滅菊酯3000倍液或者2.5%敵殺死4000-6000倍液噴霧。
三、蚜蟲。1、危害特點。附著在葉面,吸取葉片的營養物質,是傳染病毒的主要媒介。2、形態特征。有翅胎生雌蚜體長2.0毫米左右,頭、胸黑色,腹部綠色。無翅胎生雌蚜體長2.5毫米左右,黃綠色、綠色或黑綠色。3、生活習性。在溫暖地區或溫室中,以無翅胎生雌蚜繁殖。蚜蟲繁殖適溫為15-26℃,相對濕度為75.8%左右。4、防治方法(1)在大量繁殖前殺滅。(2)藥劑防治:可用40%氰戊菊酯3000倍液、10%一遍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40%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防。
四、紅蜘蛛。1、危害特點。紅蜘蛛以若蟲和成蟲在寄主的葉背面吸取汁液,受害葉初現灰白色,嚴重時變銹褐色,造成早落葉,果實發育慢,植株枯死。2、形態特征。成蟲體長0.25-0.51毫米,雌大雄小,相差近一倍。雌蟲近圓形,體色差異較大,黃紅、黑褐、褐綠、濃綠皆有,一般為紅色或銹紅色。卵圓球形,直徑0.13毫米,初產時透明無色,后變為深褐色,孵化前出現紅色眼點。幼蟲近圓形,色澤透明,眼紅色,足3對,取食后體色變綠,體長約0.15毫米。若蟲體長約0.2毫米,足4對,體色較深,體側出現明顯的塊狀色素。 3、藥劑防治。對紅蜘蛛噴藥必須早期防治,即紅蜘蛛點片發生初期,立即用噴霧器噴防。可用的藥劑有73%克螨特乳油3000倍液,20%增效噠螨靈2500-3000倍液。
五、茶黃螨。1、危害特點。茶黃螨食性很雜,寄主很廣,辣椒被害后葉背面呈油漬狀,漸變黃褐色,葉緣向下彎曲,幼莖變黃褐色,受害嚴重的植株矮小,叢枝,落花落果,形成禿尖,果柄及果尖變黃褐色,失去光澤,果實生長停滯變硬。2、形態特征。雌螨體長約0.21毫米,橢圓形,淡黃至橙黃色,半透明,足5對較短,第4對足纖細。雄成螨體近似六角形,末端圓錐形,比雌螨小,體長約0.18毫米,淡黃至橙黃色,半透明,足較長而粗壯。卵橢圓形,長約0.1毫米,無色透明,卵面縱向排列著5-6行白色小瘤。幼螨橢圓形,淡綠色,腹部明顯分三節,末端呈錐形,具1對剛毛,3對足。若螨長橢圓形,靜止不動,外被幼螨皮所包圍。3、防治方法。加強田間調查,在辣椒初花期發現茶黃螨及時噴藥防治,以后每隔10-14天噴一次,連續3次。噴藥的重點是上部葉,尤其是嫩葉背面、嫩莖、花器和幼果上。可用藥劑有57%克螨特乳油800倍液、48%樂斯本乳油1500倍液、20%螨卵酯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篇3
關鍵詞:柳蝙蛾;東方木蠹蛾;楊圓蚧
中圖分類號: S7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3)-12-17-1
1柳蝙蛾
1.1發生規律
柳蝙蛾常在3年生以上的楊樹主干基部為害。由于柳蝙蛾的生活史較長,在吉林省可達3年,其幼蟲可長期在樹干基部侵入孔處排出木屑狀物質。此木屑狀物質由幼蟲吐絲織綴一起,比較粗糙。如與楊干象危害狀相比較,楊干象幼蟲排出的木屑較細,且沒有絲狀物連綴,這是二者大致的區別。另外,長期受柳蝙蛾危害的部位,呈明顯下陷坑狀,外覆絲織綴的木屑包,這是識別柳蝙蛾危害的主要特征。
1.2柳蝙蛾的防治
應栽植抗蟲樹種。各樹種對柳蝙蛾的抗性依次為:楊>家榆>旱柳>刺槐>糖槭。楊樹中以小青楊的抗性最大,其次為小×美+旱和白城楊,小青×美最差。間伐被害嚴重林木,并于冬季將大苗地和母條林中帶有木屑包的苗木全部清除,將有蟲部分剪下燒毀。該蟲是吉林省森林植物補充檢疫有害生物。對調入調出的苗木應嚴格檢疫。初齡幼蟲在地面活動期可噴灑殺蟲劑毒殺,每隔10天1次,連續噴殺2~3次。當中齡幼蟲轉入樹干后,可用殺蟲劑注入孔內或用有毒棉球堵孔。老熟幼蟲在坑道化蛹時期,用毒泥堵孔。
2東方木蠹蛾
2.1發生規律
在楊樹或榆樹干內部,有一種身體紅色、較大的幼蟲,它可蛀食木質部,造成彎曲蟲道,破壞樹木輸導功能,形成樹干、樹枝枯死、遇風折斷等重大危害。它是一種主要的蛀干害蟲,叫東方木蠹蛾。東方木蠹蛾主要危害較大的樹。近些年來,由于各地推廣楊樹速生品種,也可見到其幼蟲危害5年生左右的楊樹,而且常與楊干象混合發生。東方木蠹蛾危害樹木的部位與柳蝙蛾相似,于樹干的基部侵入危害,而楊干象危害部位常在地面50cm開始至3m的高度,從這點上可與楊干象區別。與柳蝙蛾危害特點相比,東方木蠹蛾被害處也有由絲狀物連綴的木屑物,但它的排出木屑物要松散些,并呈深褐狀。另外,東方木蠹蛾幼蟲常常是群棲危害,樹木內蛀道交錯繁多,延伸較長,這也是與其他蛀干害蟲的區別。
該蟲在吉林省2年發生1代。以幼蟲在被害樹木的木質部或土里過冬。越冬幼蟲于4~5月化蛹,6~7月羽化出成蟲,幼蟲于6~8月孵化。小幼蟲常群集樹皮下為害,把木質部表面蛀成槽狀,使樹皮極易剝落。蟲體長大后便蛀入木質部,造成整株死亡。防治方法:從排糞孔放進蘸有農藥的棉簽,熏殺幼蟲。燈光誘殺成蟲。于成蟲產卵后期始,以辛硫磷500倍液噴射樹干,隔15~20天1次,共2~3次。
2.2東方木蠹蛾防治方法
由排糞孔塞入毒簽,觸殺與熏蒸幼蟲。樹干基部注射氧化樂果等內吸劑。將受害的樹冠平頭,除去蟲源枝條,消滅幼蟲。于成蟲羽化始期,每隔15天向樹冠噴灑內吸性殺蟲劑,1共進行3~4次。
3楊圓蚧
3.1楊圓蚧的為害
對楊圓蚧的識別較為容易。在楊樹干上,其雌介殼呈圓形、1.8~2.0mm(毫米),殼點居中或略偏,褐色介殼內圈深灰色、外圈灰白色。雄介殼橢圓形、長1.0~1.5mm,殼點居端,褐色介殼從內向外分為淡褐、黑灰和灰白3圈。初孵若蟲長橢圓形、淡黃色、體長約0.13mm,初孵時爬行活躍。在找到適合地點后,開始固定、進食,發育至成蟲。楊圓蚧主要危害楊樹。楊樹品種不同,對其抗性也不一樣。該蟲以刺吸楊樹汁液方式危害楊樹的主干和枝條,受害嚴重的枝干介殼密布,樹葉發黃或變小、收縮,枝條和新干部凹凸不平,嚴重時樹干皮層開裂、梢枯,可致爛皮病侵入、造成全株死亡。
3.2楊圓蚧的發生規律
該蟲1年完成l代。月中旬樹液流動時開始取食,月上旬雌蟲開始產卵,6月中旬若蟲孵化,各齡期發育不整齊,各蟲態出現期可延續1~2個月。楊圓蚧在平地人工片林、行道林帶、特別是幼林和疏林中危害較嚴重,于坡地楊樹林和山地楊樹中危害輕。該蟲在樹干上蟲口分布由多到少依次為樹干上部、中部、樹冠下部、樹干基部,陰面均多于陽面。主要由苗木調運和人類活動傳播此蟲。
3.3楊圓蚧的防治方法
從外地引入苗木或接穗時,要嚴格進行檢疫。加強栽培管理,增強樹勢,提高樹體的抗蟲性,可減輕楊圓蚧的危害。
藥劑涂干防治:在樹干近基部兩側各刮除一塊樹皮,露出韌皮部,涂40%氧化樂果乳油5倍液貼于刮皮處,外面用塑料薄膜包扎。
篇4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及其在農業領域的廣泛應用,近年來我國農業領域也獲得了蓬勃的發展,不僅在農業生產力及生產效率方面,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在農業領域的各項管理工作水平方面,也取得了相當大的效果,其對于保障我國糧食的足夠供應,促進社會的健康長遠發展等都有著重要作用。水稻是當前我國重要的的糧食作物之一,水稻種植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南方及東北黑龍江等區域,其在保障當地糧食供應,及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中,發揮關鍵作用。然而隨著化肥及農藥等產品的使用,以及病蟲抗藥性的增強,水稻出現病蟲害的情況,也越來越為嚴重,其極大的影響著我國糧食安全,阻礙著我國農業領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1]。下文將就黑龍江地區水稻常見病蟲害的發生情況及防治對策進行詳細的探討。
1 水稻常見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對策
1.1 水稻紋枯病
水稻紋枯病是水稻作物最為常見的病蟲害之一,其對于水稻作物的產量,有著極大的影響。該病主要發生于那些種植密度較高,氮肥使用量不合理水稻種植土壤中,同時水稻在經過長時間的浸泡后,也會出現該病癥。該病的主要癥狀有,在水稻葉子的表面,出現淡褐色的斑點,且該斑點會隨著病害時間的延長,而演變為云狀病斑。同時在發病區域方面,其主要存在于葉片的底部,以及基部位置,該病癥會極大的影響水稻的光合作用,從而降低水稻產量。其有效的防治對策如下:一是防控方面,相關工作人員應盡可能避免水稻長期浸泡在水中,同時在種植時,要結合水稻品種及稻田實際情況,科學合理的制定其種植密度。此外,還要合理施用氮肥及磷肥等;在治理方面,在水稻發病后,可以使用1000千克的水,與1250毫升的井岡霉素混合均勻,并對水稻予以均勻噴灑,該藥物能夠有效的應對該蟲害。同時使用15%的紋清,并兌混適量水,也能夠有效的應對該病蟲害[2]。
1.2 水稻稻飛虱
水稻稻飛虱也是水稻作物最為常見的一種病蟲害,其中該病蟲害中的白背稻飛虱,是其中破壞力最大的一種病害之一,其會對水稻產品的質量產生極大影響,該病主要發生于溫度較低的氣候條件下,以及陰雨天氣下,而其發病過程十分迅速,危害度也十分廣泛。該病的主要發病機理是,病蟲對水稻汁液進行汲取,尤其是對水稻根部汁液的汲取,其會在短時間內造成植物發生黑色病變,甚至會引發水稻發生橫向斷裂的情況,因而其不僅會造成水稻產量的極大降低,其對水稻產品的品質,也會產生極大的影響。應對水稻稻飛虱,其主要的防止對策如下:水稻稻飛虱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化學防治,另一種是綜合防治。對于稻飛虱數量不多的情況,可以采取田間綜合防止的方式,加強對田間的管理工作,盡可能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對于田間稻飛虱數量超過一千頭的情況,則可以采用化學藥劑對其進行治理,可以使用25KG水,與12克的補虱靈可濕性粉劑向混合,在田間予以噴灑,在噴灑時,盡可能對準水稻的根部區域,從而提高治理效果。同時還可以使用75%的敵敵畏藥物,與9%的吡蟲啉可濕性粉劑聯合使用,噴灑于水稻根部,其也具有良好的治理效果[3]。
2 結語
由以上可以看出,水稻作物對于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及促進我國的農業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然而水稻病蟲害對于水稻的產量及品質造成極大的影響,因此加大對水稻常見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對策的相關研究,有著深遠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四海,買翠琳.淺談水稻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對策[J].農民致富之友,2015,(02):107-108.
篇5
關鍵詞:大豆;病蟲害;防治方法
中圖分類號: S435.651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4.23.0065
大豆是我國最重要的豆類之一,是食用的豆油和醬油以及一些其他豆制品的重要原料。吉林省和黑龍江省是我國大豆的重要產出地,其中以黑龍江大豆最為出名,其大豆商品性較高,深受廣大種植戶的歡迎。但是大豆病蟲害往往會影響大豆的質量和產量,影響大豆的商品性。本文首先介紹一下大豆病害的防治方法分類,而后具體介紹幾種大豆常見病蟲害的具體防治措施。
1防治方法分類
1.1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是以預防為主的防治方法,也是筆者強力推薦種植者要做好的一項工作。大豆病蟲害的農業防治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選用高產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品種。留種對農民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為了使來年的糧食產量增加,則必須結合地域環境與病蟲害的類型,選取無病土地與蟲害受損較低的糧食留種。同時選種一定要因地制宜;二是建議科學換茬,合理輪作,對于降低大豆病蟲害發生幾率,增強植株抗逆性都有一定的幫助。重茬和迎茬很容易讓蟲害發生的后果加重,故而,這種種植方法必須嚴禁,對蟲害嚴重的部分地區,在進行輪作的時候,應該注意種植地點是否遠離至科學給出的距離之外,譬如在食心蟲為害嚴重的地方,新年種植地就必須在去年種植地至少1000米外;三是要及時將病株殘體清除。大豆收割完成以后,應該及時翻地,讓病株殘體深埋進地下,這種方式能夠有效降低來年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四是注重田間管理。播種時要掌握播種深度。施肥時要注意有機肥料的使用,合理增加調配適當的有機肥料,可以有效提高大豆抗病蟲的能力。進行兩次以上的中耕,改變土壤的溫度以及通透性,能讓大豆的根部更適宜生長,中耕的日期一般安排在7月下旬到8月上中旬。 注意合理施肥和灌溉,保證植株養分供應充足。
1.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要根據區域的環境氣候以及生物管理來合理安排。例如在8月上旬食心蟲產卵期時就可以通過赤眼蜂來治理蟲害,但是每畝田需要的赤眼蜂數量在一萬頭,而且經過5天以后,還需要二次放蜂。第二步治理則在8月末,利用白僵菌按比例配置好的菌土灑在壟臺上,用來殺死食心蟲的幼蟲。生物防治的好處在于科學環保,但是普及程度還不高。
1.3化學防治
化學治理是以往我們最常用的方法,對癥下藥,情況不嚴重的病蟲害都可以治理得比較好。大豆常見的病蟲害一般是大豆根潛蠅、大豆霜霉病、大豆根腐病和大豆灰斑病等。例如潛根蠅的防治,要先在大豆的種子上噴灑稀釋后的硫磷乳油,在噴灑的時候,隨噴隨拌,攪拌之后要悶上5小時左右。等大豆種子陰干后播種。大豆出苗期間,于每天的四點到五點要對田間的出蟲數做一個觀察統計,繼而考慮是否需要再行噴藥防治。在5月末的成蟲多發時,第一次噴藥的時間則為大豆有第一片復葉前,7~8天后需再噴灑一次。使用化學藥劑的濃度和藥劑量一定要適當,酌情而定。
2幾種大豆常見病蟲害的具體防治措施
2.1大豆根潛蠅
農業防治:建議實行3年以上輪作,采用秋深翻。適時播種,播后鎮壓,合理施肥,合理灌水。
化學防治:在成蟲盛發期,即大豆長出第一片復葉前,子葉表面出現黃斑,目測田間出現成蟲時,可用40%樂果乳油或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也可用90%敵百蟲700倍液噴灑,每公頃用藥液750升左右;成蟲發生期,用80%敵敵畏緩釋卡熏蒸防治成蟲。
2.2大豆根腐病
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建議適時晚播,播種時注意播種深度,建議播種不要太深,以3~4厘米為宜。實行輪作,不要迎茬。施足底肥,合理灌水,增強植株抗逆性。
化學防治: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70%惡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灌根。
2.3大豆霜霉病
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精選種子,要去除病粒、殘粒和干癟的籽粒,同時建議實行2~3年輪作,可以有效降低該病的發病幾率。
化學防治:用4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或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的0.5%拌種。田間發病時可用乙磷鋁300溶液或甲霜靈800倍液噴灑,每畝用藥液40公斤左右。
2.4大豆灰斑病
農業防治:首先是因地制宜的選用抗病品種,以生命力旺盛品種為主,建議對于大豆種子進行藥劑拌種處理,降低大豆發病幾率。建議合理輪作,科學進行田間管理,這些都是降低大豆發生病蟲害的重要保證。
篇6
關鍵詞 紅小豆病蟲害;癥狀;發病特點;病因;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S436.4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6-0138-01
隨著種植業結構的不斷調整,青岡縣主要做法是減玉米面積、穩大豆面積、調水稻面積、增經濟作物面積。因此,近些年青岡縣雜糧面積也在調整提高階段,主要以谷子、亞麻、蕓豆、食用菌、果蔬為增加目標,紅小豆的種植面積也有了一定增加。為了降低病蟲害危害程度,減少產量損失,縣、鄉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的農業技術人員結合多年的生產實踐經驗,對紅小豆極易發生的紅小豆根腐病、紅小豆銹病及紅小豆蚜蟲等病蟲害的發病癥狀、特點及原因進行分析,并結合青岡縣現有的農業生產特點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綜合防治措施,現介紹如下。
1 紅小豆根腐病
紅小豆根腐病是紅小豆苗期常見病害,一旦病害發生,會使植株分枝少、節間小,嚴重時會造成植株死亡。
1.1 發病癥狀
根部產生不規則的淺褐色病斑、凹陷,在高濕環境條件下呈水漬狀,同時產生梭形紅褐色病斑或暗褐色條斑,一般呈縱向排列,主根和側根變黑腐爛[1]。
1.2 發病原因
該病主要是由多種真菌侵染所致,以土壤帶菌為主,同時也可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待第2年春季播種后種子萌發時,土壤中越冬的病菌也開始萌動形成初侵染,引起發病傳播。
1.3 防治措施
一是合理輪作。與玉米等非豆類作物輪作,以降低土壤帶菌的發病幾率。二是精細整地。及時翻耕,平整細耙,使土壤疏松、透氣性好。三是適時晚播。播種過早,溫度過低,極易發病。四是選用優良品種。選擇飽滿、無傷的高質量種子,以減少幼苗出土前被侵染的幾率[2]。五是加強田間管理。在發生根腐病的地塊要及時進行鏟,以促進長出新根,促進養分吸收,緩解病情。六是種子處理。每100 kg種子用35%多?福?克懸浮種衣劑1 L進行拌種。七是發病后要及時治療。因為是土傳病害,所以一般的殺菌性葉面噴灑很難有效果,可用葉面肥或植物生長調節等通過葉面吸收來增加營養、緩解病情。
2 紅小豆銹病
紅小豆銹病又叫銹斑病,在紅小豆成株期發病,主要危害葉片。
2.1 發病癥狀
發病時紅小豆成株期葉片的背面產生夏孢子堆,或以散生和聚生為主冬孢子堆在8月末形成,在病斑達到一定程度時,葉片會枯死,造成產量下降。
2.2 發病原因
該病主要是由紅小豆單胞銹菌侵染所致。感病后,植株產生的夏孢子堆,借風雨開始傳播、蔓延。病菌會以冬孢子堆在病殘體上越冬,第2年春暖后危害紅小豆植株,最后在田間反復傳播侵染,最后擴張蔓延。
2.3 防治措施
2.3.1 農業防治。一是選擇抗病品種。各個品種之間的抗病性差異很大,一般應選擇適宜當地的抗病品種種植。二是栽植密度管理[3]。應合理密植,不能過密或過稀,過稀會影響產量,過密會使植株通風透光不良,利于病害發生。
2.3.2 藥劑防治。在植株發病初期,用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0.75~1.25 kg/hm2,或250 g/L丙環唑乳油0.5 L/hm2,或20%三唑酮乳油0.75 L/hm2兌水噴霧防治。每隔7 d用不同藥劑噴施1次,視病情連續噴施2~3次。可加入蕓苔素等內酯類植物生長調節劑,促進植株恢復生長;為減少藥量也可加入有機硅助劑。
3 紅小豆蚜蟲
3.1 發病規律
紅小豆蚜蟲又叫大豆蚜、膩蟲、密蟲等,以成蚜或若蚜吸食汁液,使葉片枯死、種子千粒重降低、品質變差。紅小豆蚜蟲的發生與環境條件有很大關系,當平均溫度達到22 ℃以上、田間相對濕度達到78%以下或長期高溫干旱的環境有利于蚜蟲發生[4]。
3.2 防治措施
在蚜蟲出現期,用3%啶蟲脒乳油0.75 L/hm2,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0.3 kg/hm2,或22%阿里卡微膠囊懸浮劑84~168 mL/hm2,或40%氧化樂果乳油1.5 L/hm2,或30%速克斃乳油0.3 L/hm2兌水噴霧防治,以消滅蚜蟲。
4 紅小豆豆莢螟
4.1 發病癥狀
幼蟲危害葉、花和豆莢,形成落花、落莢。發病初期易造成落莢,后期蛀食豆粒,導致受害的豆粒和豆莢不能食用、商品性不好,嚴重影響產量[5]。
4.2 發病特點
目前,青岡縣紅小豆豆莢螟1年只發生1代,主要是以老熟幼蟲在土壤中越冬;待第2年條件成熟時,成蟲開始活動。因具有一定的趨光性,一般在晚間出現并產卵,白天會在植株的葉片或雜草背面,形成幼x后進行危害。
4.3 防治措施
可用5%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 000倍液,或2%阿維菌素懸浮劑,或50%殺螟松乳劑1 000倍液,或40%樂果1 500~2 000倍液,或20%三唑磷乳油700倍液,兌水噴霧防治。每隔7 d噴1次,根據蟲情噴1~2次,對孵化期幼蟲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5 參考文獻
[1] 魏源.如何防治紅小豆常見病蟲害[J].農民致富之友,2016(9):147.
[2] 陳猛.淺議紅小豆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J].農技服務,2016(1):60.
[3] 王桂梅,馮高,邢寶龍,等.紅小豆的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5(1):122-123.
篇7
總所周知,化學農藥對植物、蔬菜的生長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許多種化學農藥嚴重污染水體、大氣和土壤,并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危害人群健康,在某種程度上給人類的身體健康以及周邊的生態環境,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影響。為了保證人們的身體健康,以及生態環境可持續性的發展,近幾年來,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生物防治技術的重要性。生物防治是一種通過根據生態關系,以生物之間的習性和聯系為特點,將一種或一類生物來控制或抑制另一種或者另一類有害生物的防治手段。生物防治技術由于具有無毒、無害、不產生抗藥性、防治效率高等特點,在植物養護和蔬菜種植中的到了廣泛的使用。
生物防治具有廣義上的概念和狹義的概念,廣義上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態關系鏈來控制有害生物的所有方法和技術手段,它把在植物、蔬菜養護種植中用來抑制有害生物的動植物統一理解生物防治的主體。例如,在植物防害性、昆蟲的不育性、抗生素的利用性等等,都是一種生物防治的方法。狹義的生物防治,也是我們在生產防護中常用的生態防治手段,如,利用生態鏈關系利用天敵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利用植物對病蟲害的抵抗性進行防治的方法以及常見的菌類生物對蟲害的防治等等。
二、生物防治的手段
1.通過生態關系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敵進行防治
利用生態關系鏈通過有害生物的天敵對病蟲害進行防治,這種防治方法是使用最為廣泛的一種生態防治手段。根據生態關系,任何一種害蟲都有其對應的天敵。在植物養護和蔬菜種植中,我們可以通過害蟲的天敵,有效的控制害蟲的大量繁殖。常見的利用天敵進行生物防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第一種:獵殺性天敵生物防治,例如:蜘蛛、步行蟲、青蛙(蟾蜍)、食蚊魚、益鳥等;第二種寄生性生物防治,例如,甲寄蠅(Ceromasia sphenophori)、馬來亞寄蠅(Ptychomyia remota)等,第三種:微生物病原體生物防治,例如,木霉菌、白僵菌、昆蟲病毒等。
總之,利用有益生物對害蟲的生長和繁殖進行防治和控制就是天敵生物防治手段,這種方法可以簡單理解為:益蟲吃蟲、以蟲治蟲。例如,在對種作物或者蔬菜的養殖過程中,為了有效的控制鼠害,我們可以采用散養貓頭鷹、黃鼬的方法,通過利用鼠類的天敵,對鼠類進行有效的捕食。在稻谷種植過程中,為了防治蝗災,我們可以采用螳螂、灰喜鵲、山雀等益鳥,這些益蟲可以對蝗蟲進行捕食,降低蝗蟲的數量,這些通過生態關系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敵進行防治的手段,可以完全脫離了化學農藥的使用,使農作物、蔬菜實現綠色無公害的效果。
在利用害蟲的天敵進行生物防治時,要注意保護益蟲(害蟲的天敵)的生活環境,改善益蟲生存的條件,為了提高益蟲捕食的能力,有關種植部門要定期給益蟲提供補充性的營養。此外,在生物防治與藥物防治混合使用的過程中,切記在對作物進行藥物的撒播過程中,要選擇對益蟲(害蟲的天敵)無任何傷害或傷害性較小的農藥,如,利用生物制劑、利用植物殺蟲劑等,都不會對益蟲(害蟲的天敵)產生殺傷性,同時也很難使害蟲產生抗藥性,對人類身體和生態環境產生的危害性和污染性較小。
2.寄生性生物對作物或者植物進行生物防治
在植物養護及作物種植過程中,采用寄生性生物對其進行生物防治,是目前生物防治技術新型的手段之一。常見的方法有通過培育,在作物中使用寄生蠅。寄生蠅是一種從外觀看酷似普通蒼蠅的一種昆蟲。一般寄生蠅體長在2至20公釐(0.1~0.8寸),這種昆蟲喜歡以作物中的蚜蟲、介殼蟲作為食物進行捕食,據有關部門統計,在我國有近500種寄生蠅科昆蟲。這些寄生蠅在農業作物、林業養護、果蔬種植中能夠有效的將害蟲殺死,起到了有效的生物防治作用。但在另一方面,寄生蠅由于本身具有寄生的特點,常常造成某些益蟲的死亡,例如有些寄蠅寄生于家蠶中,造成大量家蠶死亡,嚴重的影響到我國蠶絲業的發展速度。寄生蜂也是一種寄生性的昆蟲,分為外寄生和內寄生兩種形式,外寄生是指將寄生蜂的卵纏在了寄生體的外部,而內寄生是將卵寄生在生物體的內部。寄生蜂的種類項目繁多,常見的有:赤眼蜂、黑青小蜂等等。一般寄生蜂的體長為1.0~3公分左右,最長的寄生蜂體長可以達到5~6公分左右,如:生長在北美洲的長針姬蜂。寄生蜂也是植物、作物養護種植過程中進行生物防治不殺害蟲的天敵。例如,在棉花種植過程中,為了有效的防治棉紅鈴蟲的繁殖和對棉花作物的危害,可以散養寄生蜂,他可以有效的對棉紅鈴蟲進行捕殺,達到十分顯著的防治效果。
3.微生物病原體對作物或者植物進行生物防治
在植物或作物的種植養護中,采用微生物原體對害蟲進行抑制和控制,從而達到生物防治的作用,常見方法有菌類生物對蟲害的防治,例如,醫學上常見到的抗生菌類的藥物,例如青霉素、潔霉素等多種真菌類物質。我們這里主要介紹一種微生物病原體—木霉菌,它一般存在于土壤之中,屬于植物根基產生的一種腐生性菌類,具有生長速度快,形狀呈現棉絮狀,以綠色為主,生長環境一般在溫度5攝氏度至30攝氏度左右為好,也是一種喜溫性菌類。木霉菌可以有效的對多種植物病癥的治療起到拮抗的作用,產生抗菌物質阻止有害微生物的繁殖,并且木霉菌在代謝過程中能夠對植物的病原體進行分解,起到很好的生物防治功能。
三、結語
總之,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對生活的環境以及食品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生物防治技術對農作物、果蔬、林業進行種植與養護,與化學農藥相比,具有無毒、無害、無污染等優點,能夠有效的實現全天然的養護,可以有效的使植物、蔬菜培育成綠色無公害作物,最大程度的減少了對人類身體的危害和對周圍環境的保護,為可持續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
參考文獻:
[1]高艷衛.蔬菜病蟲害無害化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9(5):136. [2]胡久義,樊春艷,蔣興華.日光溫室蔬菜病蟲害的無害化生物防治對策[J].種業導刊,2007(2):34-35.
[3]張力.無公害蔬菜病蟲害綜合性生物防治技術概述[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5(6):20-23.
篇8
關鍵詞:速生;泡桐;栽培技術
一、引言
泡桐樹原產我國,是速生喜陽樹種,泡桐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耐旱,是理想的速豐林。是平原綠化,營造農田防護林,四旁植樹和林糧間作的重要樹種。泡桐經濟價值極高,生長快,成材期短、材質好、用途廣。泡桐木材是我國主要的出口商品之一,葉、花、果、樹皮及木材均可入藥。木材具有防潮耐腐、不翹不裂、輕軟隔熱、導音性強、花紋美觀、易加工、不易蟲蛀和燃燒等特性,是很好的家具、建筑、工業、國防用材。在營造杉樹、濕地松等針葉林樹種時,采取針闊混變泡桐或營造泡桐防火林帶,對森林防火極為有利,因此,為人們所喜愛。特別是建筑用材的高速發展、箱包皮具行業、木雕工藝行業等對泡桐的需求日趨上升,營造速生泡桐樹種成為林農脫貧致富的首選樹種。特別是低丘山地和平原沙質埌土地區的林農,營造速生泡桐的積極性日趨高漲。但在實際生產中,因為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原因,造林成活率低,造林不成林,乃致造林失敗的情況常常發生。
為使速生泡桐,造林成活率高,真正做到造林成林,成林成材,達到速生豐產的目的。我們通過走訪大量的造林戶,對比不同立地條件,以及造林管理過程中所采取的技術含量程度的不同,獲得大量第一手資料,并于2008年2月,在江西省新干縣金川鎮選擇一塊面積162畝的低丘山地,營造速生泡桐樹種。2012年11月對該片林地采用隨機布點抽樣調查法進行調查,經實測計算,生長五年的泡桐,平均高11.3m,平均胸徑28.2cm,最徑34.6m,畝產量60株。畝產蓄積量24.36m3,按出材率65%計算,畝產木材15.834m3,以泡桐現行價650元/m3計算,畝產值可達10292.1元。五年投資費用按現價計算,包括苗木費200元,整地費500元、打穴費60元、施肥費250元(含三元復合肥、石灰、稻草、豬牛攔糞等)、栽樹費15元、撫育管理費700元、病蟲害防治費200元(含防治工資、農藥)、其他75元,合計每畝約2000元。收入與投資相抵,僅木材一項可每畝獲純利8292.1元。加上套種農作物收入,每畝可獲得純利上萬元。
現將我們營造速生泡桐的栽培關鍵技術,介紹如下。
二、泡桐生長條件要求
泡桐是我國的特產樹種,分布很廣,大致分布在北緯20°-40°、東徑98°-125°之間,泡桐樹適宜生長在海拔1200m以下的山地、丘陵、崗地、平原生長良好。耐干旱能力較強,在年降水量400-500mm的地方仍能正常生長,但不宜在強風襲擊的風口及山脊處栽植。泡桐樹喜光,不耐蔭蔽,多栽于四旁,在土壤肥沃、深厚、濕潤但不積水的陽坡山場或平原、崗地、丘陵、山區栽植,均能生長良好。
三、選地、整地
第一,選地。宜選擇土壤深厚、土層疏松、排水良好、肥沃砂質壤土或坡度15°以下的紅壤坡地,不宜選擇低畦積水處或風大的山谷陰坡地帶。
第二,高標準整地。使用挖土機沿水平帶方向作業挖墾山場,并按設計行距,挖墾形成2.5m-3m寬的條帶,將林地上滋生的雜草、灌木一層層翻埋地下,并使條帶外沿稍高于條帶內側便于保水,但不致于積水于條帶上,有利于日后套種豆科類等農作物。
第三,合理密植。每畝667m2按株行距3m×3.7m,栽60株苗木,保證日后盡早郁閉成林、減少撫育強度,形成良好干材,7-8年可速生豐產達到采伐要求。
第四,大穴、施足有機肥。按設計的株行距打穴,要求穴1m見方,深80cm,待穴土風化20-30天后,每穴放入生石灰2斤,起到殺菌及中和土壤酸性的作用,然后每穴放入5斤-10斤稻草,起到改善土壤結構作用,每穴施腐熟豬牛欄糞1—2擔,增加有機肥料,并施三元復合肥1—2斤,上述材料和肥料均做到分層蓋土放置,最后將穴土回填滿形成飽子形。這道工序要求在12月中旬前完成為好。
四、埋根培育優質壯苗
育苗地選擇土壤深厚、肥沃、背風向陽的埌土或沙質埌土作為苗圃地為好,采取高20cm左右的高床育苗,選用1-2年生苗根,切成10cm左右長的根條,且苗根粗在1cm以上為好,采取直埋苗根,或露出1cm左右的苗根,以利發芽出葉。埋根株行距常為0.8-1.0m×1m,施足基肥,在泡桐苗木速生階段的6-8月份,及時追施尿素等速效肥料,以保證其快速生長對營養的需求。
五、適時造林栽樹
第一,選擇良種壯苗。選苗、購種是確保泡桐品質的關鍵環節。需要認真對待、不可隨便采購。泡桐樹育苗方法很多,品種繁殖的,用工量多,易變態,不可取,用扦插繁殖成活率低。采取母本繁殖,埋根種植,苗木穩定性好、健壯、成活率高,易管理,關鍵還要選好品種。目前市場上有江蘇林科院“蘇桐三號”、河南林科院“9501”、“9502”等優良品系,都比較穩定,生長迅速,干形通直、枝下樹干高、適應性強,是適宜推廣的優良品系。在營造泡桐時,調苗宜選擇離造林地點近,品種來源清晰的生產苗圍或生產基地,以減少盲目調苗、運苗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第二,選擇有利時機栽樹。一般1月-2月中旬栽植泡桐苗木比較適宜,此時氣溫低、樹液流動性差,栽后易成活。2月底后隨著氣溫上升,樹苗開始萌芽長葉,栽植成活率要低。
首先,起苗要及時,盡量隨起隨栽。選擇陰天或晴天,但以陰天為好,及時起苗,及時裝運,及時栽植;其次,選苗,選擇地徑2cm以上大苗,最好3cm以上,保證苗木成活和生長勢良好;再次,截根、截干。栽植時,對于過長的主根或須根要截短,并對主干截干造林,截干時,做到刀鋒鋒利,一刀成功、切面光滑,保留干長從基部算起6cm左右為宜,并對苗木切面用托布津、多菌靈、敵克松等殺菌農藥消毒處理;第四,栽植。對截干后的苗木,做到當天截干,當天栽植完。栽植時將苗木栽緊栽實,并回填滿土,以防積水造成爛根。栽植后使截干苗木露出土面1-2cm為宜,有利于發芽,并保證日后枝葉吸收水分充足,同時萌發的新技條通直。
六、生長期管理
第一,保成活。對栽下后的泡桐苗木及時噴灑一次托布津、多菌靈或敵克松等殺菌劑。防治、殺滅樹苗周圍環境的病菌。進入3月份雨量增多,要防止穴土下沉造成苗木栽植點下沉而積水引起爛根現象。及時回滿土壤,并排除樹苗附近低畦處的積水。
第二,套種豆科類等農作物。在樹苗空隙處,套種大豆、花生、芝麻、土豆、百合、草珊瑚等作物。通過松土除草,有利于防止雜草、灌木生長、減少泡桐的撫育強度,起到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通過套種農作物等,同時增加了林地的經濟收入。
第三,及時清除雜草、灌木。造林進入4月中旬以后,林地上的雜草灌木開始滋生,加上雨水增多、氣溫日趨升高,雜草、灌木生長加速,需要及時撫育管理。采取除草劑清除雜灌和人工全面松土撫育二種方法,保證樹木得到充分的光照、水分、營養要求。造林當年撫育二次,次年撫育二次,時間分別在5月、9月進行,第三年5月撫育一次即可。
第四,病蟲害防治。泡桐發生病蟲害,通常在4-11月份,但以5-9月為泡桐病蟲害防治關鍵時期。
泡桐病蟲害常見有泡桐葉甲、蒲瑞大袋蛾、泡桐炭疽病等。防治方法:首先,營造生物防護林帶混交林。營造泡桐樹時,可采取每隔50-60m的距離,栽植一條寬約4-5m的苦楝、木荷等闊葉樹種組成的林帶,或者在泡桐林地四周栽植一條寬4-5m的針葉杉樹林帶,形成泡桐混交林,改變單一泡桐樹種結構,形成泡桐林特有的小氣候和環境條件,招引有益昆蟲、鳥類,對防治泡桐蟲害,減少蟲口密度,阻隔病害發生和蔓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防治泡桐病害。泡桐病害常見有泡桐炭疽病、泡桐叢枝病、黑豆病等。以泡桐炭疽病為主。該病主要發生在新栽泡桐樹的第一年,又以當年5月-8月發生危害嚴重,發生部位常在嫩枝、葉片、葉柄及小枝條上發生。在葉片上發生時,初期病斑點狀失綠、后擴大為園形,呈褐色,周圍黃綠色,后期病斑中間破裂,造成葉片早落。嫩葉葉脈受害,常使葉片皺縮成畸形。葉柄、葉脈及嫩枝上的病斑發生初期為淡褐色,園形小點,后縱向延伸,呈橢園形或不規則形,組織凹陷。嚴重的病株,病斑連成片,使嫩捎和葉片枯死。在雨后高溫環境下,病斑上,尤其是葉柄和嫩捎上的病斑上常常出現粉紅色分生孢子堆或黑色小點。對泡桐炭疽病,以預防為主,在5月、6月、7月各噴灑一次65%代森鋅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一旦發生病害,及時連續噴灑上述殺菌劑2-3次;最后,防治泡桐蟲害。泡桐常見害蟲有泡桐葉甲、蒲瑞大袋蛾、小地老虎等。泡桐葉甲,又稱泡桐金花蟲、泡桐二星龜甲,幼蟲、成蟲皆為害泡桐葉片,啃食葉表皮和葉肉,殘留葉脈,使葉片呈魚網眼狀,隨后葉片變黃而干枯。成蟲羽化后,常和幼蟲同時發生,把葉片啃光,樹葉焦黃,最后大量落葉。蒲瑞大袋蛾,一年發生一代。以老熟幼蟲在枝捎上的蟲囊內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陸續化蛹,5月下旬成蟲陸續羽化,卵產于雌蟲袋囊內。幼蟲孵化后葉絲下垂,遇到寄主后即吐絲做囊,背負行走取食,幼蟲為害至11月時封閉囊口。
對于泡桐葉甲、蒲瑞大袋蛾蟲害等防治方法,一是采取人工捕捉、冬春人工摘除袋囊。即在害蟲發生初期,采取人工捕捉,或搖樹振枝等方法,捕住害蟲集中殺死。在冬春組織人工采摘樹上的袋囊,集中燒毀,控制害蟲密度;二是幼蟲或成蟲發生危害時,可噴800倍液敵百蟲原藥,或者在大樹基干部位打孔注入2-4ML50%氧化樂果;三是在樹冠投影,挖寬約20cm深15-20cm的環形溝,施入3%的呋喃丹顆粒劑,并澆水后回土填滿溝。按泡桐大小一般每株用量20-300g不等。能有效防治泡桐害蟲的發生和危害。
第五,抗旱。泡桐抗旱主要集中在7-9月份,此時高溫天氣。樹木易缺水,造成死亡或生長不良。在抗旱過程中,以當年栽泡桐為重點。栽下泡桐的當年,抗旱好壞,將直接影響造林苗木的成活、生長以及生長勢。對小面積造林地,水源條件好的地方,抗旱工作容易做到,可采取水泵皮管抽水噴灌等方法。但對大面積,上百畝、上千畝的造林地,水源極不方便的地方,抗旱工作相對困難。我們根據以往的經驗。采取就地取材就地用的辦法,組織民工在附近山場,割收鐵芒箕,將其覆蓋在泡桐樹蔸周圍。覆蓋鐵芒箕時,以樹干中心1.2米直徑,蓋上厚20-30cm鐵芒箕,并在樹干中心處留出一個直徑10-15cm的通氣孔,抗旱效果良好。且覆蓋鐵芒箕在樹盤下,難于長出雜草、灌木,日后鐵芒箕腐爛也增加了土壤肥力。
第六,除萌整枝。泡桐栽下后一段時間,發芽長出新葉,對新長出的枝條,保留一株直立健壯枝條,其他的及時除去。次年長出的分枝,及時加以修剪,使樹干干形通直,并在修剪后及時噴灑托布津、敵克松、多菌靈等殺菌劑,以防止病菌借傷口侵入,造成樹木死亡或影響生長。
七、采伐更新
篇9
一、選擇園址
建立桃園,特別是要建立符合無公害果園環境質量標準的生態型桃園,首先要選擇一個適合的園址,園址選擇有以下幾條原則:
1. 生態適宜。桃樹屬于溫帶落葉果樹,要在桃樹種植的生態適宜緯度、海拔高度地帶建園。在我國,桃樹種植生態適宜帶為北緯25°~45°之間,冬季最低溫度不低于零下25℃,平均溫度低于7.2℃的天數不低于1個月。
2. 環境質量合格。應選擇土壤、灌溉水、空氣干凈無污染的地方建園,園區內土壤、灌溉水、空氣中含有的重金屬、氟化物、空氣灰塵等物質各項指標應符合國家規定的無公害生產質量要求。因此,園址應盡量遠離工廠、礦區、城市、交通要道。
3. 地勢適合。要選擇在平地、丘陵、或坡度小于20°并距山腳100米以上的山坡陽面建園;桃樹開花早、喜光,山谷、溝壑、山腳處、山坡陰面冷空氣下沉、溫度低、光照不足,易產生凍害,抑制桃的生長發育,這些位置不易選作園址。
4. 土壤條件適宜。桃樹根呼吸強,好氧,耐旱忌澇,喜歡土質疏松、深厚、富含有機質、排水暢通的壤土和砂壤土,土層厚度應在50厘米以上。粘重的土壤栽種桃樹,桃樹會生長不良,易患流膠病、裂果病、頸腐病等,故粘土尤其是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土壤不經改良不宜建園;桃樹不耐鹽堿,含鹽量超過0.14%,易引起桃樹萎蔫、黃葉、早衰等生理病害,對桃樹生長發育有害,故不宜在鹽堿含量超標地帶建園;還應避免在老桃園重茬地建園,腐爛老桃根會產生扁桃苷抑制根系生長,重茬地建園也易發生缺素癥,這些導致幼苗生長緩慢,苗木嫁接部位易出現潰爛,桃樹成活率低。
二、園地規劃建設
一般較大型果園的規劃建設包括防護林設計建設、作業小區劃分、道路規劃修筑、排灌系統規劃建設、配套設施的規劃建造等。在進行園地規劃建造時,以上各項所占比例一般為:果樹栽植面積占園地面積90%左右,防護林5%左右、道路3%~4%,排灌系統1%,其它設施占2%~3%。具體內容概述如下:
1. 防護林規劃建設。果園營造防護林可以改善果樹生長的生態環境,如降低風速,增加空氣濕度,減輕干旱和凍害,防止人畜采摘啃食,提高果面潔凈度,增加桃園害蟲天敵和傳粉蜜蜂量等。同時防護林本身也有經濟價值,可增加果園收入。經試驗證明由3~5行喬木和灌木混交組成的稀疏形林帶防護效果較好,稀疏形林帶防護距離為樹高的25倍左右,而由喬木、小喬木、灌木混交組成的緊密型防護林,由于增加了風的阻力,防護距離較短,為樹高的10~15倍。較大的果園,在園區內還應隔一定距離配合道路、溝渠營造副林帶。
2. 道路規劃修筑。面積較大的桃園,在合理便捷的前提下,應從園外到作業小區內部設置干路、支路和小路,使園內、園外四通八達,但要盡量縮短距離,以減少用地。干路、支路和小路的寬度分別約為6~8米、3~5米、1~2米。
3. 灌排系統建設。果園灌水傳統方法一般采取地面挖掘溝渠進行地上灌溉,從水源到各作業小區配合道路劃分為干渠、支渠和毛渠,渠道應保持0.1%~0.3%的比降,并設立在稍高處,以便引水灌溉。果園合理灌溉方式為噴灌、滴灌,可用管道把水直接運輸到果樹根際,用水少、占地少、不破壞土壤結構,但前期投資較大,有條件的果園可配置安裝。目前許多地方利用噴灌帶灌溉,噴灌帶又稱塑料薄壁軟管,在帶上直接打上出水小孔對果樹進行灌溉,與噴灌、滴灌相比,噴灌帶最大的特點是可不用過濾設備,對水源要求低,且運行時水壓低,流量較大,灌水時間較短,安裝、收藏方便,是目前各種灌溉系統中價格最低的一種。
果園的排水方式,平地果園主要用明溝排水,由園外或貫穿于園內的排水干溝,區間的排水支溝和作業小區內的排水小溝組成,深度依次降低。各級排水溝相互連接,便于將水順利排出園外;山地果園排水系統主要由攔洪溝,排水溝和背溝組成。攔洪溝是建立在果園上方與等高線平行的較深的溝,可將山坡上的洪水攔截并導入排水溝或蓄水池中,保護果園免遭沖毀。排水溝方向與攔洪溝、等高線相交,匯集梯田背溝排出的水沿山上向山下流,排出園外或導入蓄水池。在梯田面內修筑背溝或竹節溝,使梯田表面的水流入背溝,再通過背溝導入排水溝。
4. 水土保持工程設計修建。山地建園,應首先根據坡度大小,進行修筑梯田、撩壕、挖魚鱗坑等工程建設,以便于水土保持。坡度大的建梯田,坡度小的撩壕,坡面高低不平的修筑小平臺,谷稱魚鱗坑,三者皆為沿等高線把山坡由斜面改造成較平的面進行果樹種植。水土保持工程一般應事先進行測量、規劃,設計好圖紙,然后依圖進行筑建。
三、桃樹栽植
桃樹栽植主要有以下內容:
1. 桃樹品種選擇。作為一個商品果園,桃樹種植品種必須選用良種,而良種的選擇首先應考慮品種的生物學特性是否與當地的自然條件相適應,如我國南方平原地區適合栽種需溫高、水多、需冷量低的水蜜桃和蟠桃,而北方最適合栽種較抗低溫、干旱的蜜桃和硬肉桃;其次品種選擇還應考慮果品的營銷市場和經濟效益,果品生產一定要與市場的需求量及市場銷售趨勢相符合,確保能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在具體選擇品種時,應首選地方名特優品種,因已經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對于外地新培育的優良品種,提倡積極種植,但要先進行小面積試種,成功后再推廣種植,避免盲目大面積引進造成嚴重損失;其次可選栽當地桃果供應淡季成熟的優良品種,便于銷售。距城鎮較遠、交通不便地區果園,應選擇耐貯運品種或適于就地加工的品種。
桃樹的大多數品種可以自花結實,但為提高坐果率、果實抗逆性和品質,應設置一定比例的授粉樹,特別是一些品種如華玉、大團蜜露、川中島等桃品種沒有花粉,必須配置授粉樹,授粉樹比例應占20%左右。授粉樹要選擇與主栽品種花期一致、花粉量多、坐果率高、品質好、親和力強的品種。
此外,為延長果實銷售時間,及時供應市場,還應考慮早、中、晚熟品種合理搭配種植,一般主栽品種的比例應占70%左右。
2. 確定栽植密度。桃樹栽植密度因品種、苗木類型、樹形不同而異。成枝力、喬化性強的品種樹冠大,應加大株行距。生產上桃樹因干性弱,一般用三主枝開心形和二層開心形,株距行距一般為3~4×4~5米,技術管理水平高的果園也可采用主干形、紡綞形和“Y”字形,進行小株距、大行距栽植,便于通風透光和機械化操作,是當今最先進的栽培模式,株行距可為1~2×4~6米;溫室中一般通過拉枝、摘心、扭梢等人工制矮技術,進行各種樹形的矮干、小冠樹形培養,適宜高密度栽植。因桃是小喬木,幼樹生長快,成形早,早豐產,經濟壽命較短,為提高產量,達到早產,也可采用早期密植,后期間伐方式,如早期株行距為2×3米,間伐后為4×6米。栽植方式平地多采取長方形栽植,南北行向,宜于通風透光,山地沿梯田或等高線栽植。
3. 苗木準備。在適樹適栽的原則下,選定好品種,便可培育或購進苗木。品種要保證純正,苗木最好選用達到國家或地區規定一級標準的苗木,基本要求根系發達、枝芽充實飽滿,嫁接部位愈合良好,無檢疫性病蟲害。栽前應進行苗木分級,對受傷的、病蟲危害的根、枝進行修整、消毒。一時不栽或過剩的苗木應妥善假植。栽前先用清水浸泡6~12小時,期間要換水2~3次,栽時最好用泥漿或適量濃度ABT生根粉類調節物質蘸根,以提高成活率。
4. 確定定植時期。桃樹苗木分秋栽和春栽。一般在秋季落葉后、土壤封凍前或春季土壤解凍后、苗木發芽前進行,此時土壤溫度應在5~7℃以上。根據經驗,在冬季不太嚴寒地區則以秋栽較好,秋末土壤溫度較高,利于傷口愈合,并有較好墑情,年前根系能得到一定的恢復,次春發芽早、生根快、生長也旺。如果冬季嚴寒,秋栽易受凍害、抽條,可在土壤解凍后進行春栽,春栽時間越早越好,可覆地膜,有利于早發根,當年枝條生長期長,發育充實。
5. 確定定植穴并進行挖穴栽植。在平整土地和修筑好水土保持工程以后,按預定的行距、株距測量定植點,一般按長方形栽植方式,平地行向為南北方向,山坡地沿等高線、梯田方向栽植,并以定植點為中心,人工或機械挖定植穴或定植溝。沒深翻和沒施有機肥的土壤園地,一般應挖直徑和深度均為0.8~1米定植穴,密植果園可挖栽植溝,溝深和溝寬均為0.8~1米,將挖出的部分土壤與粗大秸稈、雜草混合后回填于定植穴中下部,其他部分土壤和腐熟的土雜肥混合后填于定植穴中上部并踏實,然后灌透水,土壤沉實后1~3個月進行苗木栽植。栽植時,坑中的土做成丘狀,丘頂離地面20厘米左右,苗木根系應自然伸展放置于土丘上,扶正苗木后,用4U1表土和優質腐熟有機肥比例混合的土壤填平并踏實,填土時要上提苗木幾下,使根系與土壤充分接觸,然后做樹盤澆透水,次日水滲下后,在樹盤覆干土或地膜保墑,若根周土壤松懸,應先踏實再覆土覆膜。如果土層原本深厚、肥沃的園地,栽植時不必要挖大坑,只挖、淺溝栽樹即可,穴、溝底部切忌上大下小,造成根系不伸展,影響其生長和吸收功能。
四、桃樹定植后幼苗的栽培管理
桃樹定植完成,還應加強栽培管理,使其生長健壯,這是建園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定植后桃樹幼苗的管理也很重要。
1. 定干。新栽幼樹要剪去苗木頂端不充實的一段枝條,以降低樹的高度,促發壯條。桃樹定干高度約60~80厘米,剪口以下20~30厘米內要有5~10個飽滿芽。芽萌發出的新梢,整形帶以下抹除,根據樹形選好當年的主枝,秋季調整好主枝角度,其余新梢密的疏除,有空間的拉平或扭梢作輔養枝。
2. 適時澆水。栽植后,若干旱應及時澆水并及時松土或覆蓋保墑,保持土壤濕潤。進入9月份,要控制灌水,促進枝芽發育、成熟。入冬前應灌足越冬水并中耕保墑,以防抽梢死條。
3. 土壤覆蓋。春季樹盤覆蓋1米見方的地膜,地溫可提高3~5℃,土壤含水量相對提高20%以上,可促進幼苗根系生長,成活率高,發枝量大,樹體發育迅速,對加速成形、早果豐產效果顯著。進入6月以后膜下溫度過高,膜上可覆一層雜草并壓上土,水澆條件好的果園,行間可種植綠肥,據測定,種植綠肥的炎熱夏季,土壤地表溫度下降9~11℃,寒冬1月份晚上土溫增加5~8℃,可促進果樹生長、保溫防凍。同時,綠肥能大量吸收水分,使土壤保持濕潤,而覆草能有效截留雨水并減少土壤水分蒸發,使土壤保持濕潤,特別是生草、覆草能增加土壤有機質,恢復土壤肥力,形成可持續的良性循環,應在果樹生產中大力提倡。
- 上一篇:高中生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
- 下一篇:醫學影像技術專業職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