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課教學設計步驟范文
時間:2023-11-20 17:29: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概念課教學設計步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以問導課;問題驅動理念;高中數學概念課;教學設計
高中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情況將會直接影響高中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然而在實際的數學教學活動中,很多學生存在著數學概念理解能力較差,掌握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問題,不利于學生數學知識的深入學習.基于以問導課,設計驅動理念下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能夠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質量、性格特點開展教學指導活動.文章將結合高中數學概念課教學實際活動進行分析,希望能夠促進高中學生數學學習質量的快速提升.
一、結合課程教學特點,明確問題驅動目標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數學概念課教學活動需要摒棄滿堂“灌輸”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需要結合《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中的相關教學內容,明確課堂教學指導目標,基于高中學生認知能力的數學概念課教學設計,能夠在充分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基礎上,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概念,為學生數學知識的深入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以問導課,設計驅動教學中,教師需要可以將三維教學目標融入于其中,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關注學生情感的體驗.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曲線與方程”這一項內容中,教師可以將課堂教學內容劃分為四個層次,其一為指導學生學習并理解曲線方程,明確曲線方程的概念,掌握特殊曲線和方程之間的互為表示關系.其二為指導學生明確求曲線方程的基礎步驟,學會自主解答問題.其三為通過不同的平面直角坐標系,對同一曲線方程的影響進行分析,能夠合理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其四為能夠自主分析一些簡單的曲線方程,學會利用坐標法解答數學問題.
二、靈活設計數學問題,組織學生合作探究
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所學習的數學概念產生興趣,便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探究活動中,使高中數學概念課教學產生“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以問導課,設計驅動”問題驅動理念下的高中數學概念課教學設計,可以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靈活設計數學問題,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并為學生布置探究任務,使學生能夠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在營造良好課堂教學氛圍的基礎上,也能夠有效提升高中數學概念課教學的質量.
教師可以將前后座的4名學生分為一個小組,為學生布置各式各樣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例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提出問題,如“你想邀請朋友到××餐廳吃飯,餐廳位置在興華街北二路左側20米,你該怎樣敘述呢?”等問題,學生可以通過建立直角坐標系的方式進行解答,用點與坐標的對應關系來研究曲線與方程的關系.
再如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布置“畫出兩坐標軸所成角在第一、三象限中的平分線m,并寫出方程;畫出函數y=2x2(-1≤x≤2)的圖像c”.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等信息技術軟件,為學生進行圖像展示,并組織學生借助信息技術進行操作或者在組內借助紙筆進行繪制(詳見圖).在學生畫完圖像之后,教師可以提出“對照拋物線的一部分C和方程,如果符合某種條件的集合M與C分別和其他方程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聯系?”學生可以與小組成員之間可以相互討論和分析,得出“如果M(x0,y0)是m上的任意一點,那么它到兩個坐標軸的距離是相等的,即為x0=y0,它的坐標(x0,y0)即為方程x-y=0的解.但是如果(x0,y0)是方程x-y=0的解,即為(x0,y0),以此為解的坐標點到兩坐標軸的距離相同,它則在平分線m上,則可以將直線m和方程x-y=0相互聯系.”
三、注重教學語言應用,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數學概念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在指導學生關注概念形成的同時,指導學生重視知識之間的普遍聯系,培養學生形成一定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
多種多樣的數學問題有助于學生思維的啟發,在充分調動學生數學概念探究欲望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通過適當的引申,使學生能夠感受到數學概念與數學概念之間的聯系,并能夠逐漸形成較為完整的數學知識框架結構.
與此同時,教師需要特別注重課堂教學中自身教學語言的應用.相關心理學研究證明,教師課堂教學中的語言將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聽課質量.所以在高中數學概念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密切關注學生的表情變化,給與學生更多的支持和鼓勵,教師需要多采用“請”、“謝謝”等話語,尊重學生、關心學生.
結束語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數學概念課教學活動可以通過結合課程教學特點,明確問題驅動目標;靈活設計數學問題,組織學生合作探究以及注重教學語言應用,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等方式,不斷提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尹麗文. 問題驅動理念下的高中數學概念課教學設計探析――以《曲線與方程》課為例[J] . 學周刊,2013,14:144-146.
篇2
關鍵詞:導圖式教學設計;范式;步驟;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3)10-0057-03
思維導圖作為一種筆記方法,它和傳統的直線記錄方法完全不同,以直觀形象的圖示建立起各個概念之間的聯系,是模擬思維網絡系統進行的記憶、歸納和創造的工具。本文將具體探討思維導圖應用于教學設計的范式、步驟與實踐策略。
一、導圖式教學設計的范式
思維導圖所具有的層次性、聯想性和開放性的結構特點能夠促使教師對教材進行更深刻的理解,使思維處于一種被激發和完全開放的狀態,從而有利于找到與學生溝通的切入點,使教學設計充滿創造性與機智性。另一方面,在使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把頭腦中原有的教學內容、教學邏輯和新的聯想與感悟以可視化的“圖”表達出來,這就相當于在課前完成了一次相當充分的教學演練。諸多的教學元素隨著自己的教學思路進行有效的排布,直到排列構造出最合理、最清晰的“圖”結構,即完成最佳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復雜的問題解決過程,需要教學設計理論的指導,教師認知結構中需要存儲這些知識以便于在教學設計時根據實際情況提取和重組。許多研究表明,我們大腦是按照層級結構來組織知識的,而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出現思維障礙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相關知識是零散的或者弱聯系的,導致缺乏足夠的信息提取來源。思維導圖的樹狀層級結構恰好與大腦知識組織結構一致,所以教師如能用思維導圖對教學知識進行整理,形成可視的知識樹狀層級結構圖(如圖1所示),顯然有利于對教學設計理論的理解,知識結構的合理性和完整性也將進一步改善,從而為教學設計提供更堅實的理論指導。
圖1 導圖式教學設計范式
二、導圖式教學設計的步驟
教學設計是教師為達成一定的教學目標,對教學活動進行系統規劃、安排與決策。從教學指導的基本要素(學習目標、學習內容、組織有效的學習、學習評價)出發,借助思維導圖歸納、整理教學思路,形成一份“創造性”的“圖”式教案。本文以小學數學“植樹問題”一課為例。
(一)安放圖像,中心開始
把A4紙張橫過來放,這樣寬度比較大一些,周圍留出了足夠的空間,在紙的正中央用一個彩色圖像或符號開始畫思維導圖。(或者運行mindmanger軟件,在界面中央的方框(標有“center topic”)中寫入中心主題“植樹問題”),使用圖像和色彩起到“一幅圖像勝于千言萬語”的作用。
(二)發散思維,畫出分枝
教學設計主要包括學情分析、教學重難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反思、板書設計等。先從紙中央的圖像開始向四周引出數條美麗的曲線(線的數量取決于你畫的次數),此外,盡可能多地使用多種顏色繪畫,本身也非常有趣。再在每條線上注明一個關鍵詞,融圖像與文字于一體,醒目、清晰、自由,反映了大腦的聯想本性。
(三)適當取舍,明確節點
在這一環節中,你面臨一個取舍問題。如果范圍大,就要把這些要點按上一步驟的做法,再細分出若干個分支來;如果范圍小,可以開始選擇事實支撐這些要點。從每個要點向外引出數條曲線,將所聯想到的依次寫在紙條上。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的理念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四) 枝繁葉茂,修剪完美
一幅完美的思維導圖看上去應當是一棵俯視的大樹,中間是樹干,第二層是樹枝,第三層是樹枝,最外層是樹葉。在完成基本的教學設計框架勾勒之后,應根據課的內容,讓它枝繁葉茂,并對樹的枝杈進行適當地修剪。(如圖2)
(五)深入反思,形成風格
每次進行思維導圖教學設計,都會產生相當多的體會,反思這些體會,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并時時加以總結,不斷探索適合自己的構圖方法,形成獨一無二的教學設計風格和教學風格。
三、導圖式教學設計的實踐策略
我們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設計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成果。導圖式教學設計不是一個計劃性的靜態教案,而是一個指導性的動態方案。
(一)課前導航,梳理經絡
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是使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并能運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因而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都與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水平和發展潛力有關。因此,教師應用發展的眼光進行教學設計。在具體操作上要各有側重。
應用導圖式教學設計進行教學就如同帶著一張地圖和指南針,外出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旅游一樣,可以讓自己對所要去的地方選擇合適的路線,作出有效的安排而不至于迷失方向。這可使教學更加高效,更加精彩。
如,四年級下冊數學“數學廣角”單元:要用大約10分鐘的時間,對所要教學的內容作一整體的了解,再根據教學內容做一張思維導圖,從而對本單元知識有一個宏觀的掌控。然后,看書中“植樹問題”一課的教學內容,并用彩色鉛筆,把書中看到的探究內容、概念、解題模式,從教學指導的基本要素(學習目標、學習內容、組織有效的學習、學習評價)出發,借助思維導圖歸納、整理教學思路,形成一份“創造性”的“圖”式教案(見圖2)。
形成教案后,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其中,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是教學是否成功的重要保障。在“植樹問題”一課中,如何讓學生掌握在一條線段上兩端都栽、兩端不栽、一端栽的植樹問題以及封閉曲線(方陣)中的植樹問題。課前老師通過設計前置性作業的預習,使學生明確要學習的內容,提前查找例題中植樹問題的類型。使學生能盡快進入學習新知的最佳狀態。
(二)課中對話,合作建構
運用思維導圖的可視化優勢,學生在小組學習中,自己或他人可以對認知過程和思維過程進行評價、反思、修改和調控,從而提升其認知技能。學生通過對這一策略運用成功與否進行反思,可以促進認知策略的遷移,提高認知技能,并逐漸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
在這個過程中,充滿了個人認識與事實證據之間、個人認識與數學知識之間的“對話”。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進一步暴露和明確自己的先有概念和認識,感受不同觀點和解釋之間的差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層次地依據事實去引導學生進行推測與驗證,把握教學各個階段的不同要求,及時地指導學生開展各種探究活動使教學過程向著預期要達到的概念目標前進,使學生逐步地建構新的解題模式。
“植樹問題”一課內容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掌握解題規律,建立植樹問題的這些類型的解題模型。針對這一實際,我在課中設計了這樣幾個環節:①通過課前活動,以大家都熟悉的“手”為素材,從讓學生初步認識間隔,感知間隔數與手指數的關系。并讓學生舉一些實例。在讓學生舉大量的例子時,一定要引導學生能用等量關系來說,這樣就不僅僅停留在舉例這一低層面了。②以一道植樹問題為載體,營造突破全課教學重點及難點的。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畫圖、擺實物等方式解題,讓學生在畫圖時,一要有指向、有依據去畫;二要把學生的作業在大屏幕上展示,并且這個建模的過程要快一些。③以植樹問題的應用為研究對象,引導學生了解植樹問題的實質。結合具體的數據講透,讓學生更明白。④多角度地應用、練習、鞏固,拓展學生對植樹問題的認識。
(三)課后診斷,提高效率
學完本課后,需要檢測學生對本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可以拿出一張空白紙,合上書本,讓學生根據記憶和理解,圍繞“兩端都栽、兩端不栽、一端栽”三個模型畫出思維導圖。畫完后,把它與教師自己通過看課本做的思維導圖,進行比較和對照,看看哪些知識和內容自己已經掌握。(見圖3)
圖3 “植樹問題”思維導圖
通過對比,我發現學生在影響因素上畫對的有37人,錯的21人,說明學生課堂相關探究活動內容的理解率還不夠。這樣的課堂教學設計存在一定的誤區。需要對各活動間的結構進行重新設計,突出典型活動的探究過程,并積極引導學生在典型探究活動后進行認真的思考和討論,并在此基礎上建構核心概念。
總之,導圖式教學設計具有高度的濃縮性、完整的系統性、直觀的形象性和思維的開放性這些優點,應該在教與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這種圖式的教學設計,形式比較靈活,課前對教材深入的研讀,目標定位到位,課堂教學中靈活多變,避免教學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課后注重反思,以反思、診斷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思,不足以到位!不思,不足以深刻!不思,不足以進步!
參考文獻:
[1]徐晨紅,蔡亞萍.思維導圖應用于化學教學設計的研究[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0,(10),22~23.
[2]王小梅.Mindmanger思維導圖在中學歷史課教學中的運用—以《中國近代史》為例[J].中小學電教,2008,(11):32~35.
篇3
關鍵詞:復雜適應系統理論;思政課;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3)10-0064-02
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是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其教學設計呈現出來的復雜性符合復雜適應系統理論特征。復雜適應系統理論的核心思想、核心概念、目標向度可應用于高校思政課教學設計中,從而提高教學設計的有效性。
一、復雜適應系統理論的特征
復雜適應系統(Complex Adaptive System,以下簡稱CAS)理論是美國霍蘭教授于1994年在Santa fe研究所成立十周年時正式提出的。CAS理論的提出對人們認識、理解、控制、管理復雜系統提供了新的思路,CAS理論體現了人們對系統運動和演化規律認識方面的一個飛躍。正如霍蘭教授指出的:“理論給我們提供了前進的路標,使我們開始明白要觀察些什么以及該怎么做。”[1]
適應性:CAS中的主體是具有主動性、適應性的實體。主體能夠隨著得到的信息,對自身的結構與行為方式進行相應變更,主體的主動性和適應性有利于系統的演化、進化,同時也有利于個體的生存和發展。
聚集性:主體間的聚集過程,加速了系統演化進程。沒有主體的聚集,就不會有相互作用,也就沒有系統的演化發展。因此,“聚集、組織、發展;再聚集,再組織,再發展……是CAS演化的一種基本模式”[2]。
互動性:個體間、個體與環境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是系統演化和進化的主要動力。每個主體對其他主體也起著環境的作用,由于環境中存在著隨機因素和多種因素,往往會使個體朝著不同方向發展,這樣整個系統就變得比較復雜了。
整體性:CAS理論把宏觀與微觀有機聯系起來,指出作為微觀單位的主體與其他主體的相互作用,導致系統宏觀的演化和進化。如一個國家的總體國民教育素質在于每個社會成員的教育程度。
隨機性:CAS理論認為,在CAS中隨機因素不僅影響狀態,而且影響組織結構和行為方式。
這些特點使CAS理論特別適合應用于經濟系統、社會系統、生物系統、生態系統及教育系統等的研究。
二、高校思政課教學設計的復雜性
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諸要素如學生、教師、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等,作為一個整體平等的組成部分而不斷地相互影響,致使教學設計處于變化之中,教學活動呈現出復雜的整體狀態。
教學主體的復雜性。教學是由學生和教師兩種智能主體為了共同的教學目標“聚集”在一起。其復雜性主要體現在學生的適應性、主動性和教師教學能力的差異性兩方面。這要求教學設計必須做到“因材施教”、 “靈活施教”、“有效施教”,以及圍繞提升教師教學能力而展開。
教學目標和內容設計的復雜性。教學目標和內容可以預設,但課堂中的“非線性思維”會打亂教學計劃,使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無法完成,也不可能完全按照預先設計的教學內容教學,整個教學活動超越了“預設的軌道”。這要求教學目標和內容的設計必須考慮其動態生成特征,及教學過程中會隨機出現的影響因素。
教學主體與環境間關系的復雜性。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間、師生間的相互作用不是簡單、被動、單向的因果關系,而是主動的適應、協調、互為因果的關系。所以,教學設計必須考慮學生間和師生間的互動關系,突出互動教學環節,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微觀教學與宏觀目標聯系的復雜性。課堂教學具有開放性、動態性的復雜特征,課堂教學不是脫離宏觀目標的封閉的、靜態的教學過程,而是與社會發展、國家具體的人才培養目標相聯系。這就要求教學設計不能局限在微觀教學過程,而要把微觀教學與宏觀目標聯系起來,在個體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國家“大教育”目標的達成。
三、高校思政課教學設計有效性的實現途徑
對教學設計復雜性的分析,折射出傳統的教學設計具有一些局限性,如對學生主體適應性、主動性考慮不夠,知識灌輸有余而創新不足;忽視學生與環境(包括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重視課堂講授而忽視互動環節的開展;重視教學目標與內容的預設,而忽視教學目標與內容的生成過程及其管理等。集中反映出傳統的教學設計的線性、確定性、封閉性和負反饋性等靜態特征,與當前以人為本的教學實際運用有一定的距離。通過CAS理論在高校思政課教學設計中的應用,努力使高校思政課教學設計缺乏有效性的現狀得以改變。
(一)突出教學主體的主動性、適應性
篇4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學習軟件的開發和優化,給自主學習者的遠程學習、數字化學習、移動學習提供了硬件保障,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輕松地通過網絡獲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和知識。微課就是在網絡信息技術平臺上出現的一種嶄新、對教育產生深刻影響的授課形式。微課程(Micro-lecture)創始人,美國高級教學設計師DavidPenrose指出,微課程的核心理念是把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緊密聯系起來,以產生一種“更加聚焦的學習體驗”。其構成要素有“教學內容支持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時間一般持續1~3分鐘”“突出關鍵的概念、主題和活動”“利用網絡工具”“學習者自己構建所需的知識”。如今我國多數學者認為,國內的“微課”是“微課程”本土化的一個概念,認為“微課”是以某一知識點為目標,以短小精悍的在線視頻為表現形式(一般10分鐘左右),以學習或教學應用為目的的在線教學視頻(焦建利,2013)。微課具有快餐化、實用化、多樣化、聚焦化、智能化和趣味性等鮮明特點,適合網絡平臺的共享和傳播,非常符合學生碎片化學習、移動終端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的要求。
2微課應用于酒店管理專業技能實訓課程
針對酒店管理專業技能實訓課程開況,本課題組在海南省各個高職學院進行一系列的調研,發現海南省不少高職院校的酒店技能實訓存在諸多不足,而結合本課程開發的微課能優化該課程,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些不足。微課解決高職學生基礎差、學習能力參差不齊等問題由于基礎差、學習能力參差不齊,有些學生對教師在課堂上傳授實訓技能沒有理解透徹,他們需要在課外加強、深化學習。教師以微課的形式把某些實訓項目要點的講解、操作流程等視頻分享到網絡平臺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時間反復觀摩、學習,達到課前預習提高課堂效率、課后消化、鞏固學習內容的目的。微課也可以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資源,教師在教授某個實訓項目之前先播放微課視頻,使操作要領的講解更加直觀、清楚,然后要求學生模仿視頻中的操作進行師生或生生之間的實操訓練。微課能彌補實訓教師實踐能力的不足實訓是專業技能的實際訓練,專業教師必須有較好的實踐能力和豐富的行業知識才能勝任實訓任務。而目前高職酒店管理專業的大部分專業教師實踐能力有限,不少教師長期在校承擔理論教學工作,沒有行業掛職鍛煉經歷,缺乏行業實戰能力;有些教師雖然從企業轉型過來,但是離開這個行業多年,很少再接觸行業知識,以至于實踐經驗時過境遷,很難適應課程需求。學校跟實習酒店合作,邀請行業人員加入實訓課程教學。教師把實訓課程的難點、要點整合出來,邀請合作單位的培訓人員根據這些知識點,利用酒店真實的工作環境、設備進行講解和操作示范,最后專業教師把這些視頻制作成微課。酒店培訓人員現場的專業講解帶給學生身臨其境的學習氛圍,能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每個操作要領,他們在動手操作的時候會更加準確、規范。微課可以彌補實訓室設備簡陋、功能不健全等不足一般來說,酒店管理專業的實訓課是教師在校內實訓室中模擬酒店的工作場景對學生進行崗位技能的培訓。但是,大部分高職院校校內實訓基地只是模仿酒店的一個局部功能,軟硬件設施配備不齊全,部門系統管理功能不健全,比如前廳實訓室只有一張柜臺、一臺電腦、一部電話、幾部掛鐘而已,打印機、復印機都沒有,更別說前臺辦理入住系統了。在這種實訓室內教師無法進行真實的崗位模擬教學,只能虛擬講解實訓步驟,學生憑著想象進行操作,無法體現實踐教學的實效。微課視頻錄制的時候可以到酒店采景,利用酒店真實的工作環境、設備、操作系統的軟件為實訓的背景和輔助工具,結合多媒體技術進行背景音樂和場景圖片的設計,烘托現場氣氛,使授課內容更加豐富,表現形式更加真實、生動。微課可以彌補實訓教學資源匱乏、實訓教材內容滯后的不足除了實訓室中的硬件設施要真實化,教學中所需的軟件資料也要豐富多樣,帶有職場性,比如酒店服務中出現的案例、酒店行業的管理文化等,都是實踐教學的真實的案例教材。而大多數的酒店管理專業的實訓軟件資料只有一本課本、一套課件,只有極少數的學院購買了前廳的“西軟”操作系統。此外,目前各大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的實訓教材內容滯后于酒店行業發展,與世界一流酒店的管理水平存在較大的差距,酒店業內的一些新知識、新技術、新問題以及一些新的管理理念沒有被及時納入實訓教材中,難以實現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微課教學可以延伸和拓展課堂知識,充實教學資源、更新教材內容。教師通過學習,搜集相關資料,把案例、行業文化、先進的操作技術和管理理念等糅合到微課堂中,使酒店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緊跟行業發展的步伐。
3酒店管理專業實訓課程微課教學設計
微課設計的原則實訓課是一門實操性較強的課程,以典型的工作場景為學習背景,以崗位職責為實訓項目和教學線索,注重培養學生的崗位操作技能和外語應用能力。微課的實質是利用網絡平臺以共享、便捷、有趣的方式來學習行業知識和操練行業技能。實訓課程中的微課教學設計應符合以下開發原則。1)實用性。實訓課程中的微課教學是針對酒店崗位操作中某些技能要點、知識點的補充和拓展,是幫助學生更好解決未來工作崗位中的難題,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實操性比較強,所以講授的知識點要集中、易懂,重點突出,方便學生在實訓室操作;同時,微課要做到短小精悍,流暢下載和觀看,符合當下學生的學習時間碎片化和學習移動化的需要。2)行業性。酒店實訓課程的微課是針對崗位中的技能操練而制作的視頻,視頻中的背景是酒店中真實的工作情境,微課的主題和內容都應該以酒店中常見的真實案例為素材。微課的教學目標指向要明確、內容要鮮明,具有較強的學習指導性和行業針對性。3)趣味性。為了打破傳統實訓課授課方式的單一,主講教師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突出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和教師講解的幽默和生動。在考慮高職生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的基礎上采用動畫、動漫的形式呈現行業工作場景,以模擬仿真的形式展示生產過程等,把課程內容串聯起來,使之鮮活而形象。微課設計步驟微課的設計與實施步驟包括微課選題、微課教學過程設計、制作微課課件、視頻拍攝與后期制作、微課教學反思與評價等。其中選題和教學設計是最重要的。實訓課程的微課教學設計應該突出學生自主學習和傳統課堂教學的有效融合,突出實操性和行業性。以酒店前廳辦理入住登記為例的微課設計如下。首先,設定場景,提出問題。視頻展示涉外酒店前臺工作場景,客人走到前臺開始辦理入住酒店,接待員迎上說:“Goodmorning,sir!Welcometo××hotel.WhatcanIdoforyou?”客人說:“Yes,I’dliketocheckin,please!”Flas呈現兩個問題:Howwillthereceptionisthelptheguestcheckingin?Whatarethepersonalinformationoftheguestthatthereceptionistwillcheck?其次,激發學生思考,帶著問題繼續觀看這段客人辦理入住的視頻。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記下與這兩個問題的相關的信息,接著小組討論、交流信息。再次,教師采用課件講授法,介紹前臺辦理入住手續的操作流程、需要核對的客人信息以及所需的辦公設備。同時,Flash課件展示問題的答案,學生對比自己的筆記,查漏補缺。教師再次播放微課視頻,學生加深理解,鞏固操作要點。最后,Flash課件把checkingin對話中的功能句子拆分出來,學生熟讀這些句子,為接下來的技能實操活動積累語料。這段微課視頻的教學設計看似簡單,但是在制作的過程中一定要體現生動、有趣,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教師的講解要簡單明了,練習活動的設置要活潑、多樣,其中可以穿插一些背景音、動漫、圖片、漫畫等;同時,課件的制作要精美、獨特,具有啟發性。
4微課制作的技術保證
整合素材制作微課需要的素材格式有視頻、課件、音頻、圖片、動畫等。不同學科的微課課程制作的格式是不一樣的,但都以方便、實用、實效為基礎,力求生動、活潑、有趣。對于酒店管理專業的技能實訓課程的微課,其以酒店真實工作場景中拍攝的崗位技能操作視頻為主要素材,配以Flash制作的動畫、課件、圖片和文字等。根據微課制作的需要,準備的素材有些是原始的,有些是經過原始素材生成的二期、三期素材(統稱為生成素材)。比如課件是原始素材,但是利用oCam等錄屏軟件,主講人對著課件邊操作邊解說,把課件和錄音制作成視頻,這個視頻就是生成素材。酒店拍攝的實景視頻需要把音頻分離出來降噪,如果降噪后音頻生成素材的質量不合格的話,就需要在錄音棚里重新錄制。后期制作原始的、生成的素材都準備好了以后,微課就可以進入后期的制作了,常用的軟件有AdobePremiere或CorelVideoStudio。為了讓學生下載微課更流暢、快捷,微課一般采用流媒體格式,不采用高清格式視頻,視頻分辨率按照4:3為好。建議視頻類的微課不要采用1080P高清格式,視頻尺寸為640×480或320×240都可以,以保證微課在容量上的“輕小”,方便移動學習,并與現有大多數顯示設備相匹配。
5結束語
篇5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微課;教學模式;理論和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15)21-0119-04
隨著“微”時代的到來,“微”型交互式的學習模式應運而生,不僅為現代化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學習途徑,同時也為構建新型學習型社會提供了可能。微課作為其中的代表廣受關注,并已經開始影響傳統的課堂教學。但從目前來看,部分教師和學生對這一學習模式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微課教育模式的優勢和特點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體現。論文擬對微課的起源、現狀及特點進行梳理研究,進而探討微課這一教學模式的內涵和可能實現的技術手段。期望通過微課教學模式的研究和實踐,將新媒體等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促進高職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提高高職人才培養質量和教育信息化水平。
微課教學模式發展歷程、內涵和特點
微課即“微型教學視頻課”,是一種時間約幾至十幾分鐘的微型視頻課程。[1]其雛形最早出現于美國北愛荷華大學LeRoy 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課程(McGrew,1993)以及英國納皮爾大學T.P.Kee提出的一分鐘演講(Kee,1995)。[2]之后,1998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針對完整教學活動開發和推出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微型課程(Micro-Lesson)項目[3],以促進信息技術更好地融合于教與學。2005年,奧地利學者Theo Hug提出了微型學習(Micro-Learning)的觀點,認為微型學習是處理比較小的學習單元并且聚焦于時間較短的學習活動。而現今廣受關注的“微課程”概念由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學院在線服務經理David Penrose在2008 年提出的。Penrose認為微型的知識點(Knowledge Burst)在相應的作業與討論的支持下,能夠與傳統的長時間授課取得的效果媲美,Penrose還認為這將成為一種知識挖掘的框架,“微課程”將提供一個知識挖掘的平臺,并告訴學生如何根據學習所需搜索相應的資源;允許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有更多的主動權,自主地挖掘所需的知識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習;并且這種主題集中的“微課程”能夠有效地節約學習時間[4]。
在國內,焦建利[5]、黎加厚[6]、胡鐵生[7]、梁樂明[8]等諸多學者也率先開展了“微”學習模式研究。其中廣東佛山的胡鐵生老師于2010年提出了以“微視頻”為中心的新型教學資源――微課概念。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組合。它是國外“微課程”概念從教育信息資源的角度的深化研究。
縱觀微課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微課主要是以新型信息技術手段為支撐,以5~10分鐘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或疑點)或教學環節開展的教與學活動的全過程。這種微型教學活動可以是針對某單一知識點進行的教學設計,也可以是針對某學科、某課程分解后的知識點錄制的系列微視頻活動。這種以視頻為載體的微型教學活動不僅僅是某一知識點的闡述,往往還輔以相應的討論和作業,以及圍繞知識點學習效果的評價和反饋。這種新型教學模式,不僅能夠促使教師、學習者、研究者與利益相關者采用一種新的思考方式開展教學,而且符合建構主義和聯通主義的現代學習理論。研究發現,好的微課應至少包含如下表所示的一些特點。
微課教學模式的技術實現手段
目前,以微課為代表的學習模式已經開始在國內流行。其中,北京大學汪瓊教授帶領的MOOC教學團隊走在了微課研究和制作的前沿。2013年6月,該團隊推出了專門針對教師微課教學設計的“翻轉課堂教學法”。這一課程的推出規范了教師制作微課的方法和步驟,提高了教師錄制微課教學片段的技術水平。
目前常用的微課錄制工具主要有Camtasia Studio、會聲會影、Affter Effects、帶有攝影功能的手機、DV等工具。微課的實際制作也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選題:主要針對講授課程內容進行知識點細化和聚焦,實現講授內容的重點、難點、疑點全概括。
(2)設計:主要針對學習的主體――學生所處的學情進行分析,結合講授內容設計適當的教授方法、互動方式以及可能使用的教學素材。
(3)制作:將準備好的教學素材(可以是文字、圖片、音樂、視頻、動畫等)制作鏈接到高分辨率的PPT中,采用Camtasia Studio等工具以“一對一”的口吻錄制講授內容,以精練、通俗易懂的語言,清晰地展現選題重難點。錄制后保存的視頻文件以MP4、SWF等容易讀寫的格式保存,這樣便于學習和傳播。錄制過程中,盡量要求知識點突出、文字和圖片以及語言準確無誤。為了改善教學效果,也可以在錄制后進行片頭、片尾的后期制作、添加,以及進行影像的美化處理。
(4):微課教學視頻完成后,可以借助現有的網絡教學平臺上傳,也可以上傳至公共視頻網站。上傳完成后,及時對上傳的視頻進行編輯整理,提供給學習者便于觀看的學習目錄清單以及接入路徑和口令。
(5)反饋:微課后,學習者進入學習狀態,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借助微信、QQ、學習平臺的留言功能進行交流,而作為視頻的者和制作者的教師要及時回復學生的提問和留言,進行即時互動。
微課教學模式的課程實踐
目前,有關微課的理論和小范圍的實踐研究也已在許多學校展開,但缺乏系統、有效的專業課程的實踐。項目以高職學生整體班級為實踐對象,按照《機械設計》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的要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開展微課的教學活動。教學實踐核心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微課),同時還包括了與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驗與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教學支持資源。具體的微課教學實踐包括以下幾方面。
(1)微課教學模式的定位。微課是多媒體教學的補充和發展,并不能完全代替傳統多媒體教學方法,只是用于彌補現有多媒體教學方法的不足。
(2)微課教學片段的設計。微課教學研究內容限于5~10分鐘之內的課程小片段,該片段主要作用在于突出《機械設計》課程的重點和難點,用于解釋、表述、剖析課程中難于理解的內容。常規性的知識點并不包括在微課的內容設計中,可以通過傳統多媒體教學方法進行知識交互、內容融合及技術融合。具體設計可在PPT中嵌入微課片段的鏈接,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播放微課視頻和動畫等,保障課程內容的完整性。
(3)微課資源建設。微課的實現,資源建設是關鍵。項目以《機械設計》課程為例,根據課程教學大綱要求,確定重難點,著手微課的資源建設。具體實現方式可采用多種方式展開,以突出授課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和交互性。其中,“微視頻”指以視頻的方式進行介紹,如對機械設計零部件應用的介紹,可采用此方法,介紹機械結構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應用,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微動畫”指采用動畫的方式進行介紹,如“凸輪設計”,可制作“微動畫”進行介紹,用簡單的動畫描述復雜的原理和過程;“微測驗”指對重要知識點進行設計,講解完成后,要求學生很快對所學知識進行運用,如在機構自由度計算、凸輪機構運動過程等知識點后面,可開展“微測驗”,以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微原理”指主要針對原理性的知識點開展,如對“鉸鏈四桿機構”的工作原理講解時,可采用此方法;“微討論”指開展課堂討論,如“機構自由度計算”等知識點,可采用此方法。
在技術實現手段上,主要使用Camtasia Studio和PowerPoint配合錄制,具體過程可按如下步驟實現:①針對所選定的教學主題,搜集教學材料和媒體素材,制作PPT課件。②在電腦屏幕上同時打開視頻錄像軟件和教學PPT,執教者戴好耳麥,調整好話筒的位置和音量、PPT界面和錄屏界面的位置后,單擊“錄制桌面”按鈕,開始錄制,執教者一邊演示一邊講解,可以配合標記工具或其他多媒體軟件或素材,盡量使教學過程生動有趣。③對錄制完成后的教學視頻進行必要的處理和美化。④將《機械設計》課程的微課學習材料放到學校建立的課程學習平臺上。在課前、課后學生可以自主登錄平臺進行預習和復習,通過將課堂教學內容延伸到課外,改善學生學習的效果,擴大學生學習的范圍。
(4)微課課堂實踐研究。在課堂實踐方面,按照《機械設計》課程教學大綱及教學進程要求,確定微課實施的方案和范圍,以大二開設《機械設計》的學生為實施對象,通過一年的課程教學改革,實現《機械設計》課程教學的“微課化”。
在課堂授課方式方面,將以PPT教學為重點的教學模式,轉變到以知識點為重點的微課和PPT結合互補的教學模式;在授課內容方面,在兼顧課程知識點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基礎上,增加對重難點知識的教學課時數,對重點內容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5)微課教學效果反饋。一種教學模式變革的根本在于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否提高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綜合能力。
(6)微課教學效果評價。①微課教學模式與課程的適應性。課程教學模式改變并不是為了課程的改革而改革,改革的主旨在于新的教學模式是否能提高現有教學模式的效果,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課程都適合采用微課教學模式。筆者在課題研究中發現現場操作性強的內容和知識點就不適合微課教學模式。相對而言,一些理論結合實踐的知識點就可以通過微課錄制實現學生的課前學習,在課堂按設計的主線討論、答疑來加深學生對重點和難點的理解和掌握。②微課教學與教師教學的適應性。微課教學需要教師參與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并且要求教師有很好的把控和互動能力。如果教師在互動和掌控方面的能力不足,微課教學效果可能會弱化,所以微課這一教學模式也對教師提出了適應性要求。③微課教學與學生學習方式的匹配性和有效性。微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其受眾應該是學習者――學生。如果這種學習方式學生不能夠接受或沒有興趣,學習的效果就會降低。在實踐過程中,這一教學模式因為更加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并且學生的學習也具有了很強的自主性,所以在整體上改善了學生專業課程的學習效果。
篇6
一、主要特點和好的做法
1、教學設計情況:
從教學設計調研情況來看,教師們的態度都比較認真,大多數教師備課重視對學情的研究,教案的設計講究科學性、實效性。從84本備課檢查及總體反饋得出的結論是:大多數教師的教案教學目標明確;書寫認真規范,教學環節齊全,教學過程詳實;有教學重難點的體現,有簡約明了的板書設計,教學過程及步驟清晰有序。部分教師的備課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反映出教師教研能力和業務水平的不斷提高。有些應用的是電子打印教案,很清析。有些用的是活頁教案,便于保存和修改。部分教師有教后記和教學反思環節,個別有閱讀指導等。
2、課堂教學情況:
課堂教學既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更是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化學教學只有在平時注重把好課堂教學質量關,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學實效,從根本上提升整體化學教學的質量。對所聽61節課的總體反饋是:(一)目前新的教改理念已不斷滲透于教師的教學行為中,鉆研教學的氛圍日漸濃厚。(二)老師們能圍繞新課程標準的“三個維度”實施教學,關注學生的能力培養和人文教育,扭轉了過去“滿堂灌”的落后教學狀態。(三)部分教師能夠注重學科知識的整合和滲透,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具有感染力。(四)高三復課教學中復課方式有一定的技巧性和獨創性,注重教學輔助手段的運用,小黑板設計巧妙,課堂教學容量大。很多教師重視教學過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有教師活動內容和學生活動內容。教師基本功扎實、業務水平普遍較高,部分課反映了教師較高的業務素養,特別是語言表達(生動、活潑),有親和力,上課情感投入豐富,能廣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采用了較科學的任務驅動教學法和合作探究性教學模式,且運用得體、效果顯著。有些實驗課能巧妙的補充實驗,效果及其明顯。
3、作業布置與批改情況:
作業的布置與批改是課堂教學的延續,也是教師改進教學的有效手段。從作業檢查的總體反饋來看,教師們的工作態度很認真,作業布置適度合理。主要體現在:(一)作業布置具有針對性。課外作業量不大,練都是針對重、難點設計的題目,基本上能在有效時間內完成。(二)作業形式靈性多樣,注重學生的素質和能力的培養。象重復類的機械性作業減少了,實踐性、開放性作業有所增多。(三)作業批改能做到常規有序,認真仔細,全收全批。大部分教師都能堅持做到每天及時批改作業,不積壓、不拖拉。比較好的有陜校、蔡中等,特點是高三有書面作業本,另外對課時練習冊和復習資料都能進行查閱或批閱。
4、教研活動開展情況:
教研活動的開展是學校進行校本教研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們深入鉆研業務,不斷提高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更是學校提升教學管理水平,培養師資力量的得力措施。教研活動開展得是否扎實有效,是否豐富多彩,是否被廣大教師所接受和歡迎是衡量學校常規教學工作成敗的重要標準。通過調研發現:(一)各類教研活動能堅持經常,且形式能夠多樣化,既有傳統的聽課、評課、集體備課,也有圍繞某一主題展開的教學研討活動。(二)教師們能在教學研討的交流過程中,研究教學問題,相互取長補短,真正實現了教研活動的意義和價值。(三)教研活動的開展都以學校教師為核心,即以各年級化學組為單位進行業務研討,客觀上磨練了一支良好的教師專業隊伍,不斷為學校化學教學改革和創新注入了新的研究思路。
二、問題與不足
1、教學設計情況:
在調研教學設計的過程中,發現化學科存在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直接影響化學課堂教學的效果。主要表現有:理念不能與時俱進、程式化嚴重、方法陳舊、書寫量偏大、書寫雜亂、內容簡單、條框式呈現教參內容、缺乏學法指導、未能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教學反思很少且簡單空泛、很少有引題設計、小結作業有標題而無內容等。備課內容只有課本知識點的簡單整理,教學過程缺乏設計。有些教師教案沒有特點,只是教學參考書的翻版,沒有自己的見解和針對性的措施,備課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的研究,教學方法的運用及教學方式的轉變體現的比較少。個別教師的備課基本是課本內容的提要的羅列,或是一些教學過程、要點的概括,缺少教學內容如何落實、實施的設計;個別教案還過于簡單。部分課教案對教學目標的確立還缺少與學生實際的結合,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
2、課堂教學情況:
(1)部分教師對學生了解不夠,對學生的學習能力研究不到位,致使教學起點偏高,教學過程較粗,教學的跳躍性比較大。主要表現是有些沒有經過嚴密的推導過程,直接給出化學概念;有些化學概念的建立沒有設立過渡過程,直接進入下一層次,比較突然,有些課缺少最基本的課堂練習,練習的難度偏大;有些課堂練習沒有拔高,難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等。使得學生學習過程中,思維較難跟上,從而在理解上出現了困惑,影響到教學效果。
篇7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的關鍵之一就是創新,數學教師要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教學設計的思路,將開放教學、問題情境教學以及實踐活動等融入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創新設計中,以增強教學的課堂效果,提高教學效率為目的,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引導他們用動態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為學生提供一個優質的學習環境.
初中數學優秀課教學設計的原則
新課程的改革對初中數學的教學標準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初中數學教師對當前初中數學的課堂教學進行新的思考和設計,將教學的重點由傳授知識變為引導學生積極探索、靈活運用、獨立思考、善于創新等.為了能夠順應新課程的改革,使課堂教學更加優質高效,初中數學教師在進行初中數學優秀課教學設計時應遵循三個原則.
首先要遵循建構性學習的教學設計原則,主要是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在數學學習中積極自主探索,并加強與他人的合作交流,不斷地增強自己的實踐能力.對于初中數學教學來說,倡導建構性的學習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符合新課程改革對初中數學教學提出的新要求,另一方面能夠使課堂學習更加高效,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
其次要遵循問題情景創設的教學設計原則,問題情境的設置能夠使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開闊自己的思維方式,提高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這也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重要的途徑之一.數學知識往往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和邏輯性,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時,要想達到高效和準確的效果,就需要具備較強的運算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這些能力是需要學生長期的積累和觀察才能慢慢培養的;而教師可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針對性的情境創設或者進行一些實例的列舉,這樣對于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來說是非常有效的,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初中數學優秀課教學設計遵循問題情境創設的原則是很有必要的.
最后要遵循交互式的教學設計原則,交互式的教學原則要求教師要轉變自身的角色,由以往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交流者與合作者,改變以往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引導學生主動進行學習,主動發現問題并獨立思考問題,最終積極解決問題.交互式的教學方法是目前初中數學教學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可以加強師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
對初中數學優秀課教學設計
的幾點思考
為了使初中的數學課堂教學更加優質高效,教師應該在教學設計原則的基礎上,對大量初中數學優秀課教學設計的案例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針對當前教學方法設計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不斷地總結和改進,進而探索出能夠適應新課程改革要求的初中數學優秀課教學設計.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入課題
在初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非常重要的,這就要求教師要在講授知識的同時有效地結合現實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實例,為學生創建靈活多變的問題情境,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求知探索的欲望,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效地幫助學生更好地建立數學模型,加快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首先是原型創設,即老師將問題創設在現實的生活中,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這樣就能夠大大地激發學生探索問題和求知的欲望.例如,在講到有理數的乘方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設置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將一張厚度為0.1毫米的紙對折一次,它的厚度會變為多少呢?如果將它對折兩次之后它的厚度會是多少?對折三次呢?對折二十次呢?在教師提出這些問題之后學生就會發現他們所用的紙對折不了二十次,在發現這個問題后教師接著提出另一個問題:如果這張紙足夠大,能對折超過二十次,那么對折完之后它和一座高山相比誰更高呢?問題提出后就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也就引入了有理數乘方的教學.
其次是多媒體創設,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今社會,多媒體技術已經被廣泛地運用到教育領域,在初中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充分利用圖片、視頻、動畫、各種計算機軟件等,將數學知識直觀立體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枯燥復雜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加簡單化,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例如,教師在講授到軸對稱圖形的時候,可以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在生活中所出現的各種各樣的軸對稱圖形,如蜻蜓、蝴蝶、楓葉、天平、飛機、風車等.通過展示觀察之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一些問題,如:軸對稱圖形的特征是什么?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是軸對稱圖形?由于這些事物都是來自于實際生活中,比較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因此通過這些事物的展示,不僅可以增加整個課堂的趣味性,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進一步激發他們對數學的審美情趣.
(二)進行實踐操作,加強交流感悟
實踐操作的教學方法也是初中數學教學設計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教師通過設置實踐活動,將活動的內容與理論知識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靈活性和人性化地處理教材,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空間.一個好的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輕而易舉地掌握原本枯燥難懂的數學理論,最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講到勾股定理的時候,可以設置相關的實踐活動,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來真正領會勾股定理的概念.具體內容為:將班里所有學生按照前后四人為一組的規則分成若干個小組,然后動手將準備好的四個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模型拼成一個大的正方形,分別設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為a和b,斜邊為c.(1)每個小組用不同的數學表達式將大正方形的面積表述出來.(2)由此可以推導出什么樣的結論呢?每個小組的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和自主探究,最終將四個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為一個大的正方形,如圖1.
經過討論交流之后提出自己的猜想為:a2+b2=c2,圖1中正方形的面積可以表述為:(a2+b2)或者c2+ab×4.經過實踐操作,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還可以鍛煉學生主動探索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利用小組討論的形式使學生之間加強交流與合作,營造一種和諧、輕松的課堂氣氛.
(三)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成為課堂主人
篇8
關鍵詞:翻轉課堂;教學設計;初中版畫課
一.前言
翻轉課堂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逐漸被探索實踐,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對傳統教學課堂模式做出了改變,顛倒了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的過程[2],根據自身情況對知識進行構建,成為學習過程的主體,使得課堂的互動交流更加有效,知識得以深化和穩固,在自主學習中養成獨立學習和思考的能力,通過教學反饋,教師能夠更全面的了解學生存在的個性化問題,在一定意義上促進個性化教學的實現和學生的全面發展[2]。美術課程同樣可以通過翻轉的形式讓學習變得更加高效有趣,充滿活力。
本文在分析探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內涵的基礎上,論述了初中版畫課教學翻轉課堂教學設計的總體思路,對版畫課翻轉課堂教學的具體實現提出了可行方案,以期為美術教育模式的創新,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一些借鑒。
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內涵
“翻轉課堂”不再是傳統模式下單純的教師課上傳授,學生課下消化,而是形式上的一種教學操作流程的變更。國內外學者對于翻轉式教學的過程,通常分為兩個階段――課前與課堂[3]。課前學生利用視頻媒體等教學資源主動學習新知識,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并將自己的學習情況反饋給教師;其次,教師總結學生反饋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對已經掌握的知識,和需要進一步深入探究的知識進行分類,從而設計更有效地教學方案;最后課堂上進行交互式討論學習,在教師的參與中形成自我對知識的建構,達成學習目標。
與傳統課程相比,師生的角色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學生成為學習的中心,他們在課堂上通過各種活動來完成知識的建構[4]。在這一學習模式中,除了能夠有效地利用課堂時間,將同學們原本課下進行的知識內化階段翻轉到課堂,增加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和個性化的接觸空間[5];視頻媒體等優秀的教學資源也能夠確保知識再現的更加全面準確,減少對知識重復經驗的上行下效的錯誤,促進學生形成科學的認識和思維的能力,這不僅是外部形態結構的變化,而是自主學習與問題解決相結合的一種學習方式的本質上的運用。
三.初中版畫課教學翻轉課堂教學設計的總體思路
版畫課程分為兩個部分,自學部分(課前)和鞏固部分(課上)。
自學部分:根據教材內容,主講教師親自錄制或者使用網絡上優秀的開放教育資源提供給學生課前自學[3],并布置相應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完成,學生利用網絡聊天工具與他人相互交流學習,將學習任務完成情況反饋給教師,教師進行綜合評價[6],課堂集中解決。
鞏固部分:教師在課堂組織學生針對學習任務分組進行交流討論,使更多的問題先自行解決,再以競賽的方式在小組間展開交流,各組派代表發言,教師和同學們針對任務完成情況評選打分,教師進行記錄總結,并利用綜合了課前學習反饋的有效教學課件鞏固深化相關知識。
四.基于“翻轉課堂”的初中版畫課教學設計
針對嶺南版美術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九課《海風?海潮?漁歌》的版畫學習時,我安排兩個課時來和同學們一起了解版畫的藝術語言,并用紙版畫的制作方法創作任意題材的手工版畫作品。
1.教學目標
使學生初步了解版畫的概念、版畫的分類、木刻版畫的步驟及特性等基本知識;能夠自己進行創作并學習制作粉印版畫,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逐步建立起個人對版畫的認識與熱愛,通過參與小組討論、闡述個人觀點、競賽評選等活動潛移默化形成自身不言而喻的成長驚喜。
2.教學重、難點
教學的重點是學生對版畫的初探形成自己的認識,難點是學生能夠帶著問題主動學習,養成思考的習慣,建立創新意識,學以致用。
3.具體實踐方案
(1)針對學習目標,教師首先提出一些相關問題:
①什么是版畫?②版畫最早表現得是什么?③版畫的功能?④版畫的分類?⑤“版”畫可以寫成“板”畫嗎?⑥木刻版畫的制作步驟是什么?有哪些特性?⑦制作吹塑紙版畫需要哪些工具?⑧怎樣制作吹塑紙版畫?⑨制作時需要注意的問題有哪些?⑩你心目中好的吹塑紙版畫應具備哪些特點?......
(2)根據教材內容,筆者使用了兩段網絡上優秀的開放教育資源,其一系統的概括版畫的相關知識,其二介紹制作吹塑紙版畫的方法,共享在在各班網絡平臺上,自行進行下載觀看學習,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創造一種讓學生對自己負責的環境,具有更強的目的性,加強學習的效率。
(3)在自學過程中,將得到的答案和不明白的知識點記錄下來反饋給教師,養成記筆記和捕捉有效資訊的能力,并且學生能夠根據自身學習情況控制教學視頻進度,以便集中精力思考,而不是忙于記筆記[3]。同時,學生還可通過聊天室、視頻等網絡交流工具與同學進行互動溝通,如在學生遇到實際問題時,任課教師將制作的基礎支撐學習材料,放入飛視美的公共平臺上,并通過學生實際需求,隨時開始遠程授課,在授課過程中,通過調整系統布局,一方面可以展示授課的內容材料,另一方面通過視頻也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6]。將學生反饋的學習情況進行整理,歸納分類,做出一套實際有效的教學課件。
篇9
關鍵詞: 研究課 高效課堂 詞匯課教學 教學設計
一、研究課的概念及意義
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校英語教研組堅持不懈地開展校本教研活動,以師生可持續性發展為本,在原有集體備課基礎上提出研究課活動。研究課,顧名思義,就是通過集體討論研究如何上好課,是教師合作研討的有效形式,對于發揮教師團隊合作精神,增進教師之間相互了解,形成交流、合作和研究的學術氣氛有著重要作用,同時也能充分開發學校現有的教育資源,推廣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縮短年輕教師的成長周期,促進英語課堂教學質量的整體提高。在教學實踐方面,可通過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指導學生的學習策略,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發現并應用知識的過程,從而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二、高中英語詞匯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根據新課標對詞匯的要求,高中英語詞匯學習量較大,傳統教學中對詞匯的講解占據了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學生上課就是忙著記筆記,教師是字典的搬運機,學生則是復印機。詞匯教學是師生面臨的最大難題,低效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老師在講授新課時,經常先處理課后生詞,再進行課文學習,這就造成詞匯教學脫離語篇語境。學生經過被動學習后,看似順利完成了規定任務,其實效果并不理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多了解詞匯,對詞匯的用法過度拓展,生怕漏掉一個知識點,面面俱到的結果無疑給學生增加了負擔,模糊了詞匯教學的重難點目標;學生的詞匯記憶不得法。
三、實施研究課的具體措施
根據現狀,我們備課組加強了團隊的科研意識,以“行動研究法”為主,同時綜合運用“調查法”、“文獻檢索法”、“比較分析法”、“課堂觀察法”等多種方法。制定了實施的步驟:(1)確定備課組成員分工;(2)個人初備;(3)集體研討;(4)修正方案;(5)跟蹤聽課;(6)課后交流;(7)反思總結;(8)整理定稿。
研究課的內容包括探討詞匯課的優化教學設計模式,側重教學方法、課堂活動設置的科學性、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調動等方面;探討精品課常態化的方法,即集中解決平常課中的某些課堂設計環節中的難題;總結研究課實施中的問題和反思。
四、詞匯課教學設計探究過程
在研究課實施第一階段,大家學習新課程理念后達成共識:在生動的語境中訓練學生的猜詞能力和應用能力,詞匯學習要滲透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以北師大版高中英語教材第六模塊第17單元第三課“My favorite Comedy”為例,Text 1講述了憨豆先生在生日當天去餐廳吃飯,為自己慶祝生日的片段。文章的第二、三段對憨豆先生進入餐廳點餐的過程進行了詳細的動作描寫,其中有大量的動詞及動詞詞組需要學生掌握,如:take out,seal,place,indicate,order,make an attempt to,hide,busy oneself doing...,教師首先通過信息的提取,讓學生初步認識這些詞匯,接著通過八幅圖片展示憨豆先生點餐時特別的肢體語言,每一幅圖片都相對應一兩個動作,教師要求學生針對每一幅圖片還原句子,用上之前提取出的動詞,通過連詞成句又一次學習了這些詞匯。然后教師播放憨豆先生點餐的視頻,老師做旁白,將憨豆先生的一系列動作連句成篇,由此學生在語篇層面上又一次學習了這些詞匯。
在新課程理念的實踐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學生學習詞匯的實際問題,主要有以下方面:學生生詞不教不會讀,進入主題困難;重點詞匯應用不熟練;生詞量大記不住,教學進度緩慢。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研究課進入第二階段:解決詞匯教學中的困難環節,研究詞匯課教學的更多策略,指導學生的學習策略。
針對詞匯在導入環節的問題,我們要求學生同伴合作進行聽、讀和寫前的預習,讓學生互幫互學,完成課堂展示。例如,模塊8 Unit22 Lesson 1以“Global Warming”為話題。針對學生不熟悉全球變暖的原因、形成及后果等具體情況,老師課前布置學生查找資料,摘錄介紹全球變暖的英語文章,利用詞典等工具書重新組織材料成文,并讓學生在課堂上用英語介紹。由于課前做好了預習工作,同學們在課堂上討論相關話題時覺得難度降低了許多,同時學會了很多有關全球變暖的詞匯。老師在布置學生預習新單詞的同時,在學案中設置單詞填空練習來檢測學生的預習效果,其中一些詞匯屬于拓展詞匯,鼓勵學生查字典或工具書掌握其用法。
針對詞匯讀音和重點鞏固問題,我們學習武漢新洲一中王祖元老師的四步朗讀法,讓學生課文學習后時反復跟讀和朗讀直到滾瓜爛熟,并讓學生進行朗讀比賽,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朗讀課文的興趣。
針對學生單詞記憶問題,我們指導學生有層次地記憶詞匯。對于那些只要求認識的單詞(如人名、地名等),不要花太多的時間;對于某些不常用的單詞,只要認識、看得懂就行;而對那些要求掌握的詞,就不僅需要認識,而且需要掌握,通過大量例句,活學活用。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滲透分層教學的策略。詞匯重點突出,在練中學,節省了時間,解決了教學進度問題。老師在詞匯教學中還列舉了利用構詞法、新舊詞匯聯系、同義詞反義詞聯系,利用遺忘曲線定期進行詞匯鞏固復習,歸納單元話題詞匯,構建詞匯網絡,利用寫作應用詞匯等策略,經過課堂實踐,大家認為這些策略都非常有用。
篇10
關鍵詞:E學習環境;微課;教學設計與應用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5)10A-0029-04
“人類歷史掀開了2000年的日歷,這對中國教育意味著什么?――中國教育面臨E-化的世界,一個變革的時代!”[1]是的,隨著E時代的來臨,以互聯網等高科技為媒介的新媒體給我們的學習打上了多元化的烙印:碎片化學習、個性化學習、混合學習、翻轉學習、移動學習、微型學習,一個個新狀態接踵而來。如何幫助學習者創造一種支持學習方式多樣化的模式成了教育研究的當務之急。微課以其短小精微、融合流媒體技術、基于網絡平臺等優勢,能夠滿足網絡時代的學生學習、教師發展和資源建設的迫切需求,成了教育界競相關注的研究熱點。然而,如何真正進行E學習環境下微課的教學設計與應用還需要付出諸多努力。
一、E學習環境下微課教學設計與應用的內涵
1.E學習環境的內涵
毋庸置疑,人類已進入了一個新科技層出不窮的大時代。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和普及促進了社會各行各業的深刻變革:E-mail(電子郵件)、E-business(電子商務)、E-cash(電子現金)、E-marketing(電子市場)、E-management(電子管理)。就連教育也不可避免,E-education、E-learning不約而至,E學習環境已經形成。E學習環境是E-learning學習環境的簡稱,英文全稱為Electronic Learning,通常譯為數字(化)學習、電子(化)學習和網絡(化)學習等。盡管翻譯有所不同,解釋也有不同,但是,三者都強調的是運用數字技術、電子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教育提供支撐和服務。因此,E學習環境就是指借助電子科技和網絡平臺進行學習的環境。E學習環境給學習者(本文主要指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種有別于傳統教學的全新學習方式,學習者可以運用網絡實現隨時隨地的、翻轉課堂的教、學、研,是傳統教學研方法的更新。
2.微課的內涵
微課是指關于某一“微知識”教與學活動的總和。它以視頻為主要載體,呈現教師對某個“微知識”或“微環節”的精彩教與學活動的全過程。微課具有以下的規定性:
第一,微課的核心組件是課堂教學視頻,一般為8-10分鐘,容量小,支持在線播放,類似國外的“微講座”(Micro-lecture);
第二,微課雖是碎片化知識的呈現,但是,每一個微課視頻都呈現了獨立的知識主題,絕不是隨意的教學片斷截取;
第三,微課也是課,它具備了課的基本要素,涵蓋了傳統授課的全過程,從導入、講授、練習到總結升華、歸納拓展,是整個教學活動的縮影和精華;
此外,微課還包含與該“微知識”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教學課件、教學反思、教學練習、教學測試、學生反饋、專家點評等教學資源。從用途上來說,微課既包括課堂型微課,也包括教研型微課。
E學習環境下微課的教學設計與應用是指基于網絡環境的微課教學設計、教學研討和其他相關的應用活動。
二、E學習環境下微課教學設計與運用的意義
雖然E學習早已像一股潮流涌來,但它至今還遠遠沒有成為中學教育的主要方式;雖然微課教學已經引起世人的關注,國內一些地區也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運用,但它對絕大部分一線教師來說還比較陌生。研究E學習環境下微課的教學設計與運用具有如下意義:
1.有助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個性化學習
在傳統學習中,學生一直是被灌輸的對象,亦步亦趨地跟著教師的步伐,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考學生練,沒有個體真正自由發揮的空間。基于網絡的微課徹底改變了這一現象。作為一種新興的學習資源,微課借助網絡以其微型化、碎片化等特征使得學習成為一種移動學習、自主學習。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這種新型學習方式下,學生可以在復雜多樣的教育資源環境下開展自主、開放、探究式的個性化學習活動。微課短小精悍,主題集中,重點突出,都是針對學生學習中的疑難問題設計,非常適合學生的自學。視頻課程更是擴大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時間和地點可以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基礎和接受程度控制視頻的快慢。此外,學生的預習和復習方式也在改變。課前,學生可以通過上網訪問有關微課,進行有效的預習和初步學習;課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隨時隨地地利用網絡訪問相關主題的微課,進行查漏補缺提優強化。在課外通過微課學習了新知識的基礎上再返回課堂,學習效果明顯提升。
2.微課有利于創新教學方式,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傳統的教學方式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基本完成所有的教學任務,它對于克服教育資源不足、統一管理和提高整體效益具有很好的優勢。但是,學生畢竟不是流水線上的產品,進行大批量、標準化生產很難針對學生的差異進行因材施教,也很難真正發揮教師團隊的優勢。微課的教學目標清楚,教學內容明晰,教學主題明確,規模小容量少,針對性、適應性和導向性強,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解決了不顧學生的實際理解能力進行學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是否有效要看學生通過課堂教學能否獲得發展。發展是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只有促進學生自愿、主動地學習以及知道怎么學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基于網絡的微課教學實現了課堂翻轉,把傳統的學習與教學的過程顛倒了過來。依托于網絡的視頻迎合了學生對技術的好奇心理,短小集中的主題符合了學生個性化的需求,學生真正從“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他們在課前就可以完成對基礎知識點和概念的自主學習,將學習中不能自主解決的問題以及需要教師引導、啟發、評價等的知識帶到課上完成。即使是課堂內,學生接受的也不再是教師的滿堂灌輸,他們通過匯報討論、釋疑解惑等方式,在交流中懂知識,在溝通中明事理,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線的教學方式創新,教學實效明顯提升。
3.有利于轉變教研方式,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微課有利于轉變研究方式,濃厚教研氛圍,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強大驅動力。“對于教師而言,微課將革新傳統的教學與教研方式,突破教師傳統的聽評課模式,教師的電子備課、課堂教學和課后反思的資源應用將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基于微課資源庫的校本研修、區域網絡教研將大有作為,并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2]
首先,微課的制作過程就是促進教師研究的過程。微課不是簡單的視頻教學,它有著自己的內在規定性,要求教師不斷地進行理論和實踐的學習。而要發現有價值的微課題,要把自己的微課設想變成微課實踐,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研究學生的需要,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這種看似微小的力量形成了強大的“微動力”,推動著教師不斷研究和成長。
其次,借助網絡傳播的微課方便了教師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教師微課多人觀看微課多元主體點評微課教師得到反饋修正提高,這樣的良性循環形成了一個動態交互螺旋式的微學習生態系統,無論是對的主體,還是評價的主體,或者是觀看的主體,只要他們參與了,思考了,就能夠很好地推進自身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智慧的螺旋式提升。
此外,微課資源為教師培訓模式提供了新的出路。傳統教師培訓人員規模大、實效差、效率低,而基于網絡的微課資源融合了信息資源和微課的雙重優勢,使教師培訓實用化、靈活化,有效創新了教師培訓模式。
三、E學習環境下微課教學設計與應用的理路及實踐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推進E學習環境下的微課教學與應用首要的是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強化教師在E學習環境下的微課教學理念。除此之外,我們還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強化制度建設,營造E學習環境下微課教學與研究的濃厚氛圍
首先,健全組織機構。微課教學需要教師主體的參與,但是,微課又不應該僅僅是某些教師個體的事情,要真正發揮微課對教學與科研的推動作用,必須形成一個有助于微課教研發展的濃厚氛圍,而這個氛圍有賴于制度建設。研究伊始,我們就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遴選市各學科帶頭人為子項目負責人,聘請高等院校兼職教授專家為指導,各學科由教研組長牽頭,設立相關課程子課題研究小組,為分步驟、按計劃開展課題研究提供有力保障。
其次,籌措研究經費。我校始終堅持“科研興校”戰略,已形成濃郁科研氛圍。本次研究,學校更是籌措了充足的研究經費,在課題調研、專家聘請、資源庫建設和微課制作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保證了課題組順利開展研究。
第三,確保研究時間。在本課題的研究過程中,學校專門組織了微課教研活動,在學期開始前的排課過程中,有意識地空出一定的時間,確保每門學科每周可以利用半天的時間進行一次集中的微課教研;而每個學科組每月也必須進行一次微課教學展播,研究時間有了充分保證。
2.加強資源庫建設,打造E學習環境下微課教學與研究的平臺
E學習環境下微課教學的設計與應用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也是時代對教育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傳統的課程資源已經適應不了研究的需要,必須加強資源庫的建設。
首先是資源庫主體的建設。E學習環境下微課教學設計與應用的資源庫建設需要學科專家、教師、信息技術人員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首先,我們聘請了包括南京師范大學、江蘇大學和淮陰師范學院的部分專家做我們的兼職教師,為我們提供全方位的理論指導,形成了“專家D教師”的互動模式,提升了各學科教師的理論層次。其次,我們依托本市和鄰市的學科帶頭人,與兄弟院校結成聯盟,通過網絡構建“微視頻”、“微論壇”、“微評價”和“微反思”等微課資源,生成“教師D教師”的互動模式,形成了共享合作的微課交流資源。再次,我們組織信息技術人員構建了微課平臺,對教師進行微課開發、微課平臺應用等培訓,形成了“教師D技術人員”的互動模式,為課題研究提供強有力的網絡技術支撐。這種多元的互動模式為微課研究提供了多角度、立體化和全方位的智慧支持。多元主體之間的合作打破了個體研究的孤立狀態,有效提升了各環節教師以全面的觀點看問題,使每個環節的銜接更加暢通,資源的流暢性更加突出,資源庫建設的質量也明顯提升。
其次是資源庫內容的建設。微課資源庫是以微課視頻為核心的在線網絡視頻及其相關配套資源的總和,包括微課視頻、微課教學設計、微課教學課件、微課練習與測試、微課評價、微課教學反思和微課學習反饋等。而這些資源都是通過網絡平臺呈現的。在建設的過程中,我們通過購買、自制和共享等方式,為各學科置辦了豐富的微教案、微課件等教研資源;通過網絡構建了微論壇、微評價、微反思等平臺;將學生的微課練習、測試、提問等都通過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方式呈現出來。微課資源網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多元的智慧借鑒和人際資源。
3.重視微課的教學設計,加強E學習環境下微課教學與研究的應用
第一,重視微課的教學設計。微課也是課,在設計的時候要全面考察微課的目標需要、呈現方式和教育價值;程序要遵循課的基本要求,要有利于學生的興趣激發和自主學習。在課題選擇上要加強微名稱的錘煉。微名稱就是微課名稱,一個好的名字自己會說話,不僅能直接反映課的主題,還能一下吸引人的眼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增加網絡平臺的點擊率。如“高新技術簡介”就不如“高新技術‘高’在哪”的趣味性和針對性強;“的困境”就遠不如“難在哪”的主題集中、明確、單一和有吸引力。在程序上要加強導入設計。因為微課的時間比較短,其導入就必須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又要短小簡潔,方便學習者迅速進入學習狀態。如在講解儲蓄存款時就直接拋出問題“你會存錢嗎?”,無須繞彎子,學生又似懂非懂,直接帶著疑惑入題。在內容上要圍繞主題明確思路精心組織,突出教學重點,切不可面面俱到卻個個夾生。合理的互動也是微課設計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教師可以通過設問等教學語言引導學生思考,也可以通過匯報討論等方式直接讓學生走上前臺,練習也是互動的呈現方式之一。微課的總結、收尾要簡潔明了,給學生留出思考回味的空間。
第二,要精心制作微視頻。微視頻是微課的核心。“微課中的微視頻應是為幫助學生學會一個基本知識(或知識片段、方面),或一個問題(任務)的解決思路與方法等所錄制的教學或學習片段講解或活動過程視頻(音頻),與之配套的相關材料應包括導學案(任務單)、學習資源、設計說明、訓練與測試題、作業、拓展資料等。”[3]其制作需要一定的設備和技術。為了方便學生的學和其他教師的研,微視頻的制作技術越簡單越好。但是,簡單不等于粗糙,而是說錄制和播放技術應該以大多數人的平臺為依托。目前,我們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攝像機錄制、白板錄制、PPT加錄屏軟件錄制等。為了達到良好的錄制效果,尤其要重視微視頻的團隊協作開發,提高微視頻的制作水平和效益,避免教師個人單打獨斗、閉門造車、各自為政的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
第三,在開發中應用,在應用中開發。微課資源庫的開發與建設如果成為擺設,就會失去課題研究的本來意義。教學實踐中微課資源的投入和使用,才能更好地促進微課資源庫的開發與建設,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總之,在前一階段的研究工作中,我們圍繞課題既定的研究目標,結合我校的具體情況,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了一些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師的教學觀念與教學行為發生了巨大轉變,形成了良好的微課教研氛圍。我校教師積極參與市微課大賽,多名教師榮獲一等獎。學生的學習品質與學習習慣明顯改善,學習能力得到極大的提升。當然,課題還有很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內容,如:如何保證學生課余通過網絡自學和復習的時間,如何將微視頻和課堂教學有機結合等等。今后,我們也將加強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和探索,力爭最大限度地激發網絡環境下微課的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黎加厚.Education:電化教育的新定義――關于《電化教育研究》雜志英文譯名更新的建議[J].電化教育研究,2000(1).
- 上一篇:生物制藥和制藥工程的區別
- 下一篇:校門口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