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范文
時間:2023-11-09 17:48: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今年積極的財政政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首先,物價總水平仍在低位徘徊,通貨緊縮趨勢尚未消除。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從去年11月份以來,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開始出現負增長。今年1-6月各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分別下降了1.0%、0.0%、0.8%、1.3%、1.1%和0.8%,上半年累計同比下降0.8%,其中,食品價格下降了0.9%,衣著、家庭用品、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價格下降1.1-2.4%之間。7月份,物價下降的趨勢仍在繼續,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去年同月下降了0.9%,其中,食品價格下降0.9%,衣著類價格下降2.4%.生產資料產品出廠價格從去年6月以來就持續走低,至今沒有回升的跡象。據統計,今年1-6月各月,生產資料價格與去年同月相比分別下降6.3%、5.4%、4.7%、4.4%、3.8%和2.6%.這些指標都表明:生產和消費兩不旺,通貨緊縮壓力仍然存在。這種情況不利于消費需求的增長,不利于企業效益和農民收入的提高,也不利于生產經營者的正常投資和經營。我們認為,只要通貨緊縮趨勢存在,就應該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通過發行長期建設國債,帶動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其次,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方面,消費需求增長的后勁不足。特別是今年以來,消費增長勢頭明顯疲軟,上半年,我國GDP實現7.8%的增長率,投資和出口分別增長21.5%和14.1%,而占最終消費較大比例的消費品零售額,今年1-7月僅增長了8.6%,增幅分別比2000年和2001年同期降低1.4和1.6個百分點。居民儲蓄率仍居高位,有關資料顯示,到今年7月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已突破8.3萬億元,同比增長18.4%.盡管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以來,總體上消費需求有所回升,但主要靠的是政策拉動,在目前居民對社會經濟預期并未實現根本好轉、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新的消費增長點尚未最終形成的情況下,如果立即取消政策支持,消費需求則很難保持繼續增長。應當看到,這幾年我們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發行長期建設國債,使投資保持了一定幅度的增長,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其中,國債投資一直是社會投資的主體,政府投資對民間投資的帶動效應仍有待提高。據統計,2001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1%,其中,國有經濟的投資增長為12.8%,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71.55%,集體經濟和個體經濟的投資增長分別為8.1%和12.7%,僅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28.45%.今年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增勢仍然強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現1.45萬億元,同比增長21.5%,其中,國有及其他經濟類型投資增長24.4%,集體投資增長15.8%,個體投資增長19.4%.國有投資仍是今年投資增速上升的主要力量,而城鄉集體、個體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支持作用十分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國國有企業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相對滯后,資本市場發展不力,致使貨幣傳導機制近期內還不能有效發揮作用,不但國有經濟沒有進一步擴大投資的能力和動力,民營中小企業投資也得不到必要的金融支持。在缺乏有效引導機制、激勵機制和相應體制環境的情況下,投資的自發增長動力明顯不足。因此,現在如果停止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社會投資總量可能會變得起伏不定,甚至迅速下滑。在這些涉及體制、結構等深層次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之前,難以形成經濟發展的自主動力,積極的財政政策也就不能中止。
第三,我國財政狀況仍然可以承受。雖然1998年至今,我國累計發行了6600億元長期建設國債,財政赤字有所增加,但據統計,都在安全線以內。從我國今年1-7月份的情況看,國家財政收入1.03萬億元,增長10.6%,預計全年財政收入將增長10%以上。盡管這一數字與前兩年相比有明顯回落,但仍高于GDP增長率,只要適當控制財政支出,估計今年財政赤字可能略超過但不會遠遠超過3%的警戒線。更何況,可以用來衡量一國資金供給能力的國民儲蓄率在我國長期保持40%左右的高水平,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這意味著我國可動員的信貸資金相當充裕,承受赤字和債務的潛力較大,略高于3%的財政赤字率完全可以承受。在具備一定承受力的前提下,為了避免經濟出現停滯,政府主動承擔適當的結構性赤字,反而有利于避免將來發生更為龐大的周期性赤字,從而維持相對穩定的經濟增長。因此,目前國債發行還有一定的政策空間,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中長期化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上述分析可知,目前我國物價低位運行,內需自主擴張動力不足,經濟回升的基礎并不穩固,通貨緊縮仍是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經濟工作面臨的問題。這些問題在得不到有效解決的情況下就退出積極的財政政策,勢必影響今后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甚至可能影響社會穩定。特別是目前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關鍵時期,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長速度,是促進各項事業健康發展和改革開放順利推進的基本前提。我國GDP增長率已從幾年前的1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7%左右,一旦落入“低增長循環陷阱”,再恢復快速增長必然要花費更大的成本,我們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將受到損失。因此,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保持一定的政府支出規模成為當前最現實的選擇。況且,目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繼續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步伐、擴大就業和再就業、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以及保證國家安全等,還都需要進一步增加財政支持的力度;另外,銀行的不良資產,企業的虧損掛賬,社保欠賬,在現階段也只能靠財政解決。
目前,我們選擇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僅是出于啟動國內需求的需要,也是為了保證合理經濟發展速度、維持宏觀經濟穩定、促進經濟體制改革、維護社會穩定發展等多方面需要,而最終得出的結論。從這個角度上講,在我國所處的特殊經濟發展階段,只有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才能保證政策的連續性及其成效。因此,目前還不是探討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否應該淡出這一問題的時候,當務之急,要認真研究如何通過調整其形式和內容,進一步豐富、完善積極財政政策的內涵,使其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發展階段中,繼續發揮積極的作用。為此,要從原來將積極財政政策作為應急的、短期的政策選擇,逐步轉向以啟動經濟內生增長動力為主要目標的中長期政策,把著力點放在解決有關經濟和社會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上,在降低積極財政政策中長期化會引發的負面效應的同時,力求保持我國經濟和財政的可持續發展。
篇2
謝旭人表示,根據正確處理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與管理好通貨膨脹預期這三者的關系,既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又要根據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增強政策的針對性、有效性、可持續性。因此在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的時候,今年將更加注重調整經濟結構,切實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擴大內需,尤其是消費需求,切實保障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更加注重進一步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努力增強經濟發展、財政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活力。與此同時,也要更加注重進一步加強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努力提高財政資金績效,進一步防范潛在的財政風險。
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國政府果斷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制訂實施并不斷完善豐富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攬子計劃。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一年多來,各級財政部門積極發揮財政職能作用,認真貫徹中央確定的積極財政政策各方面的要求,大力增加了政府公共投資,促進重點建設,實施一系列促進消費的政策措施,拉動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增長。
貫徹落實結構性減稅政策,促進企業增加投資,居民增加消費,同時,優化調整了財政支出的結構,更多地保證諸如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保障性住房、環境保護等方面的重點支出,保障和改善民生。
與此同時,進一步推進各方面的財稅體制改革,加強管理,落實好這些政策措施。回過頭看,一年來,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經濟結構的調整,加強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支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促進經濟回升向好。
會上,謝旭人還就財政赤字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他表示,今年中國財政赤字安排可以承受,總體上也是安全的。他特別強調將“進一步健全地方性債務管理制度”。
據介紹,匯總中央與地方的預算安排,2010年全國財政預算收支差額.大體是1.05萬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赤字8500億元,比去年增加1000億元。與此同時,繼續由財政部地方發行2000億元地方債,列入省級預算管理。
篇3
[關鍵詞]財政政策 經濟影響
我國今年上半年造成物價水平提高的內外因素明顯增多,在很多能源資源以及農產品的價格出現大幅度增長的情況下,出現了居民生活壓力過大,企業出現成本困境等方面的問題,而在下半年國家的宏觀調控過程中,其調控目標就在于在一定的時間內保持經濟的穩定快速增長,同時將物價漲幅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圍內,目前在我國宏觀調控過程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貨幣政策,而這就需要充分發揮出積極財政政策的作用,實現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以及民生改善,在應對通貨膨脹的同時保證經濟增長。
一、對積極財政政策的分析
1.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非常明顯。每年我國所發行的長期建設國債所投資的項目,都會對我國的固定資產投資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同時帶動經濟增長。在我國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過程中,每年我國政府都會發行高達1500億元的建設國債,但是由于財政政策所帶動的資本性支出發展更大。我國的政府資金具有引導的效應,每當政府安排一個項目,所有銀行都會爭相給予貸款,這種銀行跟進的政府投資所形成的投資規模是非常巨大的。雖然從經濟學的理論上來說,雖然財政政策可以實現對投資的直接投資,但是都會產生一定的“擠出效應”而影響到投資效果,但是由于我國目前在經濟體制上所存在的特殊性,目前還不存在“擠出效應”。
2.“積極”的貨幣政策作用相當微弱。我國目前在貨幣政策上所體現出來的薄弱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的內容:首先第一點是利率工具沒有得到良好的運用,我國中央銀行可用的主要貨幣政策工具有:利率、法定準備金率、等。一般而言在法定準備金的調整方面,會對商業銀行的經營造成較大的影響,同時也會造成的經濟周期在波動幅度上的增大。因此很多國家都不會采用法定準備金率的形式的,但是由于我國中央銀行出于對正常運營方面的考慮,依舊采用的是法定準備金率;而第二個方面就是體現在匯率制度跟我國貨幣供應量之間的沖突,在我國目前現行的匯率制度下,貿易順差就會導致央行外匯儲備上的轉變,而最終會導致貨幣供應量上的增長,從而導致物價上漲。而這兩個方面的內容上,都體現了我國目前在貨幣政策積極作用發揮上的薄弱性。
二、積極財政政策對經濟的影響
1.在短期內實現經濟結構的調整。在利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實現對經濟結構的調整過程中,一般而言其指向性都較強,而在利用政府進所主導的宏觀調控中所體現出來的效果就更為明顯。如果出現由于供給上的不足而導致的通貨膨脹,可以利用財政政策短期內實現有效地,直接的對短缺商品市場供給上的改善,并實現對不合理結構性物價上漲上的抑制,從而保證其他調控政策發揮出重要的作用。
2.在抵御通脹壓力的同時,拉動經濟增長。幫助政府在宏觀調控的過程中實現經濟增長與壓制通貨膨脹之間的平衡,由于受到了世界范圍內經濟增長緩慢的影響,我國的凈出口增長率可能會出現大幅度下滑的局面,而在外部需求受到控制的情況下, 需要依靠內需擴大來彌補外需上所存在的問題,并依靠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實現對社會需求的刺激,并帶動我國經濟增長。
3.有效彌補貨幣政策實施過程中產生的負面影響。如果不能實現貨幣政策上的寬松,會對中小企業在融資方面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意向,會損害的經濟運行效率和經濟實體,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可以通過稅收優惠以及財政補貼方面的優惠,實現對負面影響的最大限度上的消除,幫助中小企業度過難關。
4.積極財政政策,促進經濟建設發展。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實際上是增加要素投入,要素包括資金、勞動和土地。要素投入對經濟建設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投資需求對經濟建設發展的拉動作用。擴大投資需求將對經濟建設發展產生拉動作用,同時,還引起對大量勞務的需求,增加人們的收入,刺激消費需求。中國政府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其主要措施是發行國債,增加財政支出,產生支出乘數效應,從而增加投資需求,拉動經濟建設發展。
三、堅持科學發展觀,加強宏觀調控
1.提高認識。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自1998年以來已快五年,盡管成績顯著,但帶來的問題不少,應當引起重視,一定要看到我國連續數年發行的國債,占GDP總額比重已逼近國際警戒線;還債的任務主要是靠中央財政。這就要求我國的財政政策,從積極的財政政策框架中跳出來,變成適度的穩健的財政政策。所謂適度,就是要通過綜合性的財政決策實現既不增加中央財政負擔又能拉動經濟增長,擴大消費需求的目標。只有這樣去認識和處理問題,才不會把積極的財政政策作為長期實施的政策。
2.要充實提高。充實提高積極財政政策使用效果的關鍵,就是要正確把握實施的著力點,有些人認為:在宏觀經濟正常、穩定運行時,應適時調整政策方向,把政策著力點從刺激需求轉移到促進供給結構調整上來。但是筆者認為:在有效需求不足和結構失調同時并存的情況下,刺激需求與改善供給應同時兼顧,不能偏頗。惟有如此,才能把財政政策的短期效應與中長期效應,以及把增加有效需求和調整經濟(供給)結構有機結合起來,為我國經濟的持續有效增長奠定良好基礎。
3.要配套實施。為了拉動經濟持續增長,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應在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同時,還必須實行配套的政策尤其是貨幣政策。貨幣政策的核心是防范金融風險,保證宏觀經濟運行有足夠有效的資金,因為充分發揮貨幣政策的調控作用是非常必要的。國內外實踐也已經證明:無論是抑制通貨滯脹還是制止通貨膨脹,實行配套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馬栓友:財政政策與經濟增長。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14-28.
[2]湯學兵:內生增長理論與我國當前財政政策的調整。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5(2):18-21
篇4
【關鍵詞】中國 經濟形勢 財政政策
一、我國宏觀經濟態勢分析
(一)中國經濟在動蕩中前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我國經濟卷入一場浩劫,各行各業都受到一定影響,很多企業瀕臨倒閉,社會失業人數增加,經濟水平下降。此次金融危機持續了5年,其影響規模巨大,以至于眾多經濟學家將其稱之為百年難得一遇,我國政府通過宏觀調控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改善經濟,雖然近幾年經濟開始慢慢復蘇,但依舊在動蕩中前行。根據以往經濟發展規律,金融危機具有周期性和結構性的特點,在二次大戰之后西方國家出現的經濟危機,我們總說它的突出變化是周期縮短,原來7、8年一次,后來5、6年一次,3、4年一次,甚至是2、3年一次。為應對金融危機,各國都開始積極調整經濟結構,比如美國、歐洲、日本等,而中國的經濟結構本來就沒法和這些發達國家相比,因此,截至目前中國的經濟結構還不是很合理,這也是中國經濟在前進中充滿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GDP增速持續回落
2011年我國GDP為473104億元,2012年我國GDP為519322億元,2013年我國GDP為588019億元,2014年我國GDP為635061億元,可以看出2011-2014年我國GDP整體呈上漲趨勢,但增長速度持續下滑,2013年GDP增速為7.7%,2014年下滑為7.3%。雖然增長速度持續下滑,但GDP整體水平還是很樂觀的,2014年我國GDP水平首次突破10萬億美元,這一結果雖然比美國要晚上13年,但對我國而言是一個很大的突破,因為截至2014年,我國和美國是全球僅有的兩個國家GDP超過了10萬億美元。2010年中國超越日本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2年中國經濟總量首次超過美國一半;2013年,中國經濟總量已約為第三大經濟體日本的兩倍,經濟總量已于超過了整個歐元區;2014年中國經濟總量突破10萬億美元,將意味著與美國經濟總量差距進一步縮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對我國2014年的GDP增長速度的預測分別為7.5%和7.7%,由于近幾年我國GDP增長速度有所回落,2014年的增長速度并沒有預期高,而是相對2013年有所下滑。
(三)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中速增長階段
對于中國的經濟形勢的研究相當多,對于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探討各研究者都提出了不一樣的意見,有的認為經濟運行規律呈V字型,有的認為呈W字型,有的又認為是呈L字型,但無論呈現何種規律,都持同一種觀點,就是我國經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例如,有的研究者認為中國經濟運行規律呈V字型,就是說如果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從11%下滑到6%,未來還是會從6%上升至11%,國家通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對我國經濟的調控使得經濟發展呈現一定的規律性、周期性。
然而,我國經濟的發展除了帶有周期性規律之外,還呈現結構性發展特點,并且這種特點的影響程度還超過了周期性特點。正如事態的發展具有階段性,中國的經濟亦是如此,會有發展初期,成熟期、發展期等結構,經濟增長也不例外,就目前中國的經濟形式而言,經濟增長處于中速增長狀態。
二、中國財政政策的配置
(一)積極財政政策是擴張性操作的“主攻手”
宏觀經濟政策包括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在經濟低迷時期,政府宜采用積極的貨幣政策和擴張性財政政策,而具體的貨幣政策今年和往年有所不同,今年的廣義貨幣供應量高于去年,貨幣供大于求,理論上會導致利率下降,物價上漲,帶動經濟的發展,但實際上,這種擴張型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影響卻比以往下降了,這是因為政府在控制物價和防范金融風險兩者之間中和了。這說明,財政政策對經濟格局的發展相對往年有所增長。因此,2014年,國家在實施擴張型財政政策時,要考慮到其對整體經濟的影響度有所增長,要合理使用。
(二)補赤、減稅、擴支是積極財政政策的三個支點
政府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無疑就是降低稅收或增加政府支出,降低稅收相比增加政府支出帶來的擴張效益要小些,并且二者對經濟運行的作用方式也是不同的。降低稅收,意味著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居民消費增長,從而帶動經濟的發展,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投資的部分更多的是轉移到市場而非政府,可以減少政府粗放型投資。政府的稅收來自企業和個人,個人主要繳納個人所得稅,企業的繳稅類型主要是流轉稅和間接稅,政府在實施擴張型財政政策降低稅收時,要充分考慮我國的稅收結構,明確哪些稅收該減,減稅方面企業和個人減稅比例多少更為合適,能更有效地影響經濟,這都是政府實施減稅政策所要顧及的。
增加政府支出在傳統宏觀調控政策中起到過重要作用,但今年相比往年也發生了一定變化,主要是經濟形式和政策布局發生了變化。今年,在政府支出方面做出了嚴厲調整,要求各級政府要勤儉節約,嚴懲貪污受賄官員,將政府支持用于利民、惠民項目之上,增加對人民群眾的補貼,通過法律制裁的強制手段降低貪污受賄帶來的政府支出的流失。2013~2014年,政府擴大支出的重點主要是民生方面主要是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業、水利、城市管網,社會事業,節能減排和生態工程。這說明,政府將政府支出重點用于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提供社會保障方面,這種政府支出的增加是從兩方面相互作用的,一方面政府直接增加政府支出,另一方面,通過縮減政府開支間接性增加政府對社會的支持,對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結語
分析近幾年我國的經濟發展形勢,雖然經歷2008年金融危機,經濟一直處在復蘇階段,但整體而言,近幾年中國的經濟是逐漸增長的,中國經濟在動蕩中前行,GDP逐年增長,每年都有一定突破,只是GDP增速持續回落,另外,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中速增長階段。針對中國目前的經濟形式,結合中國政府的財政政策,我國目前實施的是擴張型財政政策,主要是通過降低稅收和增加政府支出。
參考文獻
[1]高培勇.當前中國經濟形勢與財政政策分析[J].中國流通經濟,2013(8):23-25.
篇5
我國經濟正在進入最困難的時期 一是外部需求下降,出口更加困難。今年1月我國進出口總值為141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9%,其中出口904.5億美元,下降17.5%;進口513.4億美元,下降43.1%。盡管自去年8月以來,我國已經多次提高了出口退稅率,但由于外部環境日趨惡化,我國出口額已經連續3個月下降,且同比下降幅度逐月擴大。 三是國家財政收入同比大幅度下降。1月,全國財政收入6131.61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1265.03億元,下降17.1%。國家財政收入自去年10月出現同比下降以來,除了在12月稍有反彈、出現3.3%的增長外,其他月份同比下降幅度呈現擴大態勢。 五是價格指數同比升幅急劇下降,通貨緊縮的危險不斷上升。到今年1月,cpi同比升幅已連續3個月低于3%,其中1月的同比升幅只有1%。而工業品出廠價格和能源原材料動力購進價格已經連續4個月下降。價格總水平趨穩或呈現下降趨勢是總需求不足的表征,也是通貨緊縮壓力上升的信號。 以上這些數據表明,我國總需求不足導致經濟增長放緩的大趨勢沒有改變。 經濟增長由下降到回升的調整需要一定的時間 在經濟嚴重下滑、市場機制失靈、消費者和投資者信心不足的時候,政府的經濟政策對決定經濟下滑的深度和持續時間至關重要。針對我國經濟增長放緩趨勢明顯、企業利潤和國家財政收入增速急劇下降的新情況,去年9月以來,我國已經連續出臺了一系列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和措施。這些政策和措施充分發揮作用會有一定的時間滯后。況且4萬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僅占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10%左右,經濟增長主要靠社會投資帶動。但是,去年我國
世界經濟衰退必然通過貿易渠道影響我國經濟
自從2007年8月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崩潰引發大規模信貸危機之后,全球金融市場急劇惡化,并于2008年9月爆發了全球金融“海嘯”。當前全球正經歷著上一個世紀 經濟衰退導致各國進口需求大幅度下降,預計2009年全球進口需求增長率由上一年的18.9%下降到-3.9%,其中,發達國家由14.7%下降到-10.4%,亞太地區由24.7%下降到-1.6%;北美地區由11.4%下降到-7.1%,歐盟由14.9%下降到-12.9%。現在我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已經顯著大于1998年,且對美國、歐盟、日本和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出口占我國總出口的70%以上。去年世界進口需求下降導致從去年11月開始,我國出口和進口同時大幅度下降,且進口下降幅度顯著大于出口。由于加工貿易在我國外貿中占有較高比重,同時不少即使未被列入加工貿易的出口產品的生產所需要的原材料也多需要進口,因此進口的大幅度下降,預示著未來出口將會繼續疲軟。由于我國經濟基本已與世界經濟融為一體,在世界經濟沒有出現明顯復蘇之前,我國出口將會持續低迷,繼續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增長回升的重要因素
我國有望成為率先復蘇的經濟體
篇6
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我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當然是必要的,但如果方法不得當,擴張型的財政政策可能會成為緊縮型的財政政策。當前有些地方政府的行為讓筆者對此甚為擔憂。
在我國的經濟體制下,地方政府都有投資的沖動,尤其是爭取中央財政資金的投資沖動,在2003年以來,這種沖動一直處在被壓抑狀態,隨著國務院出臺4萬億經濟刺激方案,該沖動立即釋放出來,從隨后各地報的項目的規模就可以看出來該沖動有多么強烈:一個并不富裕的省動輒報出3萬億元的投資計劃!比該省一年的 GDP還多好幾倍。
如此大規模的投資,錢從哪里來?按照老辦法,一般是中央財政拿一部分,地方財政拿一部分,其余由銀行貸款解決。其中,地方財政那一塊很重要,如果拿不出來的話,中央財政配套的這一部分也就無從談起了。因此,地方政府為了爭取搭上明年擴張型的財政政策的快車,必須落實自己的錢袋子問題――要千方百計增加地方財政收入!
“千方百計增加地方財政收入”幾乎成為今年年關各地方政府的頭等大事,有些城市甚至下了“死命令”――必須讓2008年的地稅比2007年增長多少百分比。于是,稅收系統的領導們發揮了天才般的想象力,把幾年前的老帳拿出來清算。根據稅務部門一貫的做法,在經濟狀況好的時候征稅往往較松,有些城市在2006年、2007年只征收一個季度的稅收,因為只要征收一個季度就可以完成上級制訂的全年稅收計劃,如果多征則下一年基數增加,不利于來年“超額完成計劃”。因此,在經濟下滑之時,將前幾年“未繳”的稅收拿出來充數,企業則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即使現在日子不好過,資金周轉都困難,但“欠稅”不繳是犯法的,不敢不從。
篇7
9.6%
預計2011年中國GDP增速,2010年前三個季度GDP增速為10.3%
4%
預計2011年CPI水平,2010年1~11月CPI為3.2%
3.25%
預計2011年一年期存款利率水平,一年中將加息3次,每次加息0.25個百分點,目前為2.5%
5%
預計201 1年人民幣對美元保持小幅升值,年中匯率將升至6.3,目前為6.65左右
7萬億元
預計2011年新增貸款額度,比2010年的8萬億元有所減少
2011年中國經濟會如何發展?12月12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明年經濟工作指明了方向。
會議指出,明年將以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主線,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宏觀調控經濟政策把穩定價格總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積極穩妥地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
引人注目的是,與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的“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表述不同,今年會議提出明年我國在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同時,將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財政、貨幣雙政策由過去兩年來“積極與適度寬松”的搭配變為“積極穩健”相配。這意味著在當前流動性過剩、通脹預期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政策的轉向是為了讓經濟運行的貨幣環境回歸常態,保持經濟的平穩健康運行。
分析人士指出,從長期看,中國財政貨幣政策的新組合釋放出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的強烈信號,這有助于中國經濟在未來幾年邁向更均衡的增長。
GDP增幅回到個位數
“穩健”的政策意味著政策目標是防止投資和經濟過熱,而不是要大幅壓低經濟增速。因此,2011年經濟增速將有小幅回落,從兩位數回歸到個位數。
從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來看,國泰君安認為,基于消費增速保持穩定,預計2011年消費貢獻GDP為5.3%,與2010年基本持平。而2011年投資增速將從24%降至20%。但考慮到存貨投資的回補作用,預計資本形成貢獻的GDP增速為4.8%,略低于2010年的5%。基于出口增速下滑及順差下降的判斷,預計2011年凈出口貢獻GDP為-0.5%,超過2010年的-0.2%。
整體而言,預計2011年GDP增速為9.6%,略低于2010年的10.2%,但仍能保持9%以上較快增長。2011年4個季度GDP增速分別為9.3%、9.8%、10%、9.5%,即三季度為同比增速高點。從環比增速看,2010年二季度為本輪低點,預計2011年二季度為短周期高點。
經濟增速或已不是宏觀經濟追求的首要目標,加快增長方式的轉變成為經濟工作中的主線,但這一轉變任重道遠。
信貸規模下降
“雖然財政政策仍維持積極,但這只是意味著明年還會有財政赤字而不是會擴大財政刺激。而且,目前銀行信貸占GDP的130%,而政府財政收入只有20%多一點,所以貨幣信貸政策遠比財政政策重要。”瑞銀證券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表示。
貨幣政策回歸常態,其核心含義是2011年的銀行貸款和貨幣總量增速是否將有所放緩?目前,關于明年的信貸額度會確定為多少成為市場猜測的熱點。普遍的看法是,既然是回歸,那2011年的信貸額度要比2010年有所降低,因此,6.5萬億元成為可能。
興業銀行資深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2011年的新增信貸難以顯著壓縮,但比今年自然有些縮減,最終新增信貸額度可能是7萬億元。
國泰君安認為,2011年全年新增信貸為7.5萬億元,其中4個季度占比分別為30%、25%、25%、20%。
綜合來看,從6.5萬億元到7.5萬億元都是在合理的信貸規模范圍內,7萬億元的信貸額度可能是確定的目標,即使突破,也在可承受范圍。
通脹仍將走高
隨著今年物價的逐步走高,經濟界人士認為,防通脹將是明年經濟工作中的關鍵。
雖然防通脹已是宏觀調控的重中之重,但按照目前的物價上漲勢頭,明年總體通脹水平仍然要高于今年。展望明年,經濟學家巴曙松預計,全年的通脹水平會比較高,在4%-5%之間;上半年因為翹尾因素,通脹壓力會大于下半年;下半年因為基數以及夏季食品價格向下調整,通脹壓力會有所下降。但糧食價格一旦沖高,不會像蔬菜價格那樣很快回落,必須到夏糧豐收以后才會有所調整,這可能發生在2011年5、6月份之后,此時還需要取決于夏糧收成狀況。
國泰君安認為,食品價格已經與以往的季節規律脫節,反映了勞動力價格上升的大背景和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擴散性影響,而盡管非食品價格的傳導機制不暢,但勞動力成本和生產資料價格的上升仍將對其產生正向傳導,因此小幅上調2010年CPI預測從3.1%至3.3%,大幅上調2011年CPI預測從3.3%至4.0%;小幅上調2010年PPI預測從5.1%至5.3%,大幅上調2011年PPI預測從4.7%至5.4%。
對應物價上漲的趨勢,預計政府將可能采取非財政貨幣措施以應對,如,暫緩資源能源價格改革;實行價格臨時管制;調整CPI權重,根據消費結構的變化,相應降低食品權重,也能降低CPI指數;提高通脹容忍度,不再控制通脹水平在3%以下,適當放松到4%左右。
其他還可以通過貨幣政策,如加息來改變供需和預期,緩解通脹壓力。通過匯率政策,用升值可以減緩通脹壓力,最后也可以通過實施減稅擴大居民收入降低通脹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加息穩定通脹預期
分析師認為,2010年三季度以來,國內宏觀無論是在經濟、通脹形勢,還是在貨幣政策方面,均與2007年二季度以后的情況存在諸多相似性。這意味著,2010年三季度與2007年二季度的貨幣政策也面臨著相似的軌跡。從利率政策看,目前的利率水平與2007年5、6月份相似,且負利率的情況甚至較當時更為嚴重。由于CPI水平仍將持續上升,因此,預計未來很可能進入2007年那樣的持續加息的周期。從存款準備金率來看,目前的頻繁上調也與2007年的情況如出一轍。
巴曙松認為,從目前的趨勢看,如果沒有重大的自然災害,預計明年全年通脹高點可能主要集中在上半年,貨幣緊縮、加息以及人民幣升值等政策也將主要集中在這一時間窗口。
汪濤預計,未來兩年內利率將逐步回歸正常水平,未來12個月內加息100個基點將有助于穩定通脹預期。自本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利率大幅降低,而且實際存款利率已在負區間內越陷越深,因此加息也是必然之舉。利率主要被用來管理通脹預期,而不是用來影響信貸投放。在當前外匯儲備持續大量增長的背景下,即使是為了維持流動性狀況的穩定,都需要上調存款準備金率。
路透調查顯示,半數機構預期最早加息日期在今年末,而另一半機構則認為是明年一季度,加息幅度則普遍被認為仍是25個基點。受訪的不少分析師預計,在明年底之前存貸款利率將累計上調75個基點,分別至3.25%和6.31%。
在接受調查的25家機構中,多數認為存款準備金率將在未來1年內達到20%。根據預估中值,明年一季度之前央行將再度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至19%,而二季度末則有望升20%。
人民幣持續小幅升值
另外,人民幣加快升值步伐可以幫助調整經濟結構、抑制通脹并保證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篇8
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防止出現大的起落,是促進科學發展的首要目標。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出臺進一步擴大內需的十項具體措施,中心目標在于“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受愈演愈烈的國際金融危機等影響,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經濟增長9.9%,增速同比回落2.3個百分點,第三季度回落到9%,增速面臨進一步下滑的風險。
財政政策從“穩健”轉為“積極”,貨幣政策從“從緊”轉為“適度寬松”,就是要以提振內需彌補外需的不足,防止經濟增速大幅下滑。其中,今后兩年多時間內約475億元新安排的投資對經濟的拉動最為直接。
“這一系列政策調整,釋放出‘保增長’的強烈信號。政府投資將會起到很好的帶動作用,市場信心將會進一步恢復,我國經濟完全能夠保證平穩較快增長。”北京大學國民經濟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員蔡志洲認為。
事實上,針對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今年年中國家已將宏觀調控任務調整為“保增長、控物價”。當前,“保增長”成為最重要任務。
擴大投資規模與優化結構并重
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意味著在1998年我國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時實施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將再度啟動。
積極的財政政策,就是通過擴大財政支出,使財政政策在啟動經濟增長、優化經濟結構中發揮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
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沖擊,我國于1998年宣布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其主要措施是增發長期建設國債,支持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對穩定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后來針對投資過熱等問題,于2005年轉而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
此次財政政策從“穩健”轉“積極”,意味著我國將再度加大財政支出,擴大投資規模,其政策力度大、效果直接,能有效刺激經濟。
十項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措施可以看出,這次積極的財政政策不但著眼于拉動經濟增長,更強調了夯實基礎、保障民生,體現了擴大投資與優化結構并舉。此舉既是解決當前問題的應急之策,更是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長遠之計。
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合理擴大信貸規模
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也是我國十多年來在貨幣政策總稱中首次使用“寬松”的說法。此舉意在增加貨幣供給,就是要在繼續穩定價格總水平的同時,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1998年我國開始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2007年下半年,針對物價上漲過快、投資信貸高增等現象,貨幣政策由“穩健”轉為“從緊”。如今,貨幣政策轉為“適度寬松”,貨幣供給取向發生重大轉變。
其實,在今年年中貨幣政策已進行了靈活審慎的調整,9月份后央行連續三次降低利率,兩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
以投資帶消費以消費促增長
根據當前形勢的發展,擴大內需已成經濟工作重點。初步匯總,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和災后重建等方面建設,從今年四季度到2010年底約需投資4萬億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說,我國去年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13.7萬億元,而這次僅兩年多時間新安排的投資就達到約4萬億元,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將十分明顯。
擴大內需,眼前靠投資、長遠靠消費。從十項措施可以看出,對于基礎設施的投資可以為消費創造條件,而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加大扶貧開發力度等更是直接拉動消費的舉措。以投資帶消費以消費促增長,成為擴大內需十項措施的一大亮點。
這次中央采取的擴大內需政策,將既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又有利于推動結構調整,避免重復建設;既有利于拉動當前增長,又有利于增強經濟發展后勁;既能有效擴大投資,又能積極拉動消費。
百姓將從十項措施中受益
在這次公布的宏觀經濟政策重大調整中,改善民生被放在相當突出的位置。民生工程位列進一步擴大內需各項建設之首,通過加大對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改善居民生活、增強消費能力,以拉動消費、促進發展的意圖十分鮮明。
國家將通過增加政府投資,集中解決民生等領域的歷史欠賬,加快辦成一批人民群眾熱切盼望的大事、實事。提高明年糧食最低收購價,提高低收入群眾等社保對象待遇水平,則會直接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這些舉措,將進一步改善城鄉居民的生活條件,也是拉動消費、促進發展的有效辦法。通過把民生工程作為擴大內需的重點領域,在加強社會事業和改善人民生活中促進社會和諧,實現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的雙贏。
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發展添后勁
這次公布的十項措施中,基礎設施建設成為進一步擴大內需的重點之一。未來我國將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規模將有較大幅度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但與世界先進水平依然有較大差距,仍有較大發展空間。例如,2007年我國每萬人擁有鐵路0.6公里,而美國達5公里以上,日本近2公里。
加快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既發揮投資對經濟直接拉動的作用,又為經濟的長遠發展夯實基礎。
增值稅改革減輕企業負擔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擴大內需十項措施中,備受關注的一項就是全面施行增值稅轉型。按照部署,要在全國所有地區、所有行業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鼓勵企業技術改造,據測算將減輕企業負擔1200億元。
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減少重復征稅因素,降低投資成本,可以有效地鼓勵投資,增強經濟活力。
增值稅改革在企業界已成為共識,這項改革此時出臺也正是應時之需。
(摘自11月10日《經濟參考報》)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擴大內需、
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
一是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對廉租住房建設支持力度,加快棚戶區改造,實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
二是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村沼氣,飲水安全工程和農村公路建設力度,完善農村電網,加快南水北調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強大型灌區節水改造。加大扶貧開發力度。
三是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一批客運專線、煤運通道項目和西部干線鐵路,完善高速公路網,安排中西部干線機場和支線機場建設,加快城市電網改造。
四是加快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快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推進中西部地區特殊教育學校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
五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加快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強重點防護林和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建設,支持重點節能減排工程建設。
六是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支持高技術產業化建設和產業技術進步,支持服務業發展。
七是加快地震災區災后重建各項工作。
八是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提高明年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提高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等標準,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體等社保對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農村低保補助,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和優撫對象生活補助標準。
九是在全國所有地區、所有行業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鼓勵企業技術改造,減輕企業負擔1200億元。
篇9
記者: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擴大內需、刺激經濟增長、優化經濟結構等方面確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同時也導致國債規模的進一步擴大。何教授,請您談一談對我國國債規模的判斷。
何教授:對于這個問題首先應當認識到:我們的財政政策和國債政策從來都是為實現國家的政治和經濟目標服務的。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對我國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物價水平總下降,經濟增長速度下滑。鑒于此,中央決定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增發國債用于基礎設施建設。1999年又進一步實行積極財政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經濟各項指標下滑的趨勢得到控制。1998年的經濟增長率為7.8%,1999年的經濟增長率為7.1%。
認識我們的債務規模,關鍵就要看國家財政政策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實施反周期調節的經濟效果如何。至于在亞洲金融危機得以緩解,東南亞一些國家經濟復蘇以后,我們的財政政策將如何改變,則需另當別論。但從今年的經濟形勢來看,還應當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具體到我們國家,國債規模的大小,我想應該結合我國的現實情況來分析。籠統地說發債空間大小與否,我認為不具體,也是沒有說服力的。我們國家從1993年開始實行宏觀調控,并在1996年順利實現了經濟軟著陸。但是,在軟著陸以后,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的深層次矛盾也開始暴露出來,這集中表現為結構性矛盾、制度性矛盾和體制性矛盾;而且,這三種矛盾交織并發、錯綜復雜。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也可以說反映了三大風險、三大困境,即國有企業處于困境,銀行處于困境,財政處于困境。鑒于這三大矛盾同時并存,要擺脫困境,當然要從經濟入手,從企業入手。而國民經濟的調整,產業結構的升級,國企改革的深化,都離不開財政和銀行的支持。但是,在這三大矛盾、三大困境同時出現的時候,我們解決問題的回旋余地就不是很大了。面臨著這樣一個現實矛盾,那么,我國的國債規模究竟要搞多大呢?
衡量我國國債規模的大小,既要考慮到我們的財政政策是為經濟服務的,不能夠只求財政平衡而放棄總的經濟目標,又要從客觀形勢出發,考慮到財政自身的運行問題。我們可以用兩個總量指標來衡量國債規模的大小,一是赤字率,即赤字占GDP的比重,按國際標準不能超過3%;二是債務率,即債務余額占GDP的比重,以60%為警戒線。從公開的數字來看,目前我國的赤字率還不高,好象發債空間還比較大,但是如果考慮到其他一些隱性赤字,就已經接近或超過國際警戒線了。更重要的是,分析赤字率時,我國還有幾點與西方不同。第一,我國的債務余額積累是從1982年開始的,而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已有了近二百年的歷史,因而其債務率遠遠高于我國;國與國情況不同,債務率不具有可比性。第二,我們的財政能力也有別于西方市場經濟國家。我國的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是12%,而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比重都在30-40%,財政能力比我國要強得多;而我國的財政能力相對較弱,這一點在比較債務率時必須加以考慮。第三,我們的資本市場剛剛起步,還很不發達,發行的國債還不能直接進入資本市場流通。而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資本市場應當說是比較成熟的,無論國債發行多少,都能進入資本市場流通,通過市場的循環消化,債務問題便很難暴露;并且,西方一些市場經濟國家即使沒有財政赤字,也要發行國債,以便進行公開市場操作,調控宏觀經濟運行。所以說,為什么西方國家債務率高于100%都不會出現大的問題,道理就在這里。因此,我們在作國際比較時,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從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發債的空間應該說不是很大了;我認為,現在財政已經盡力了。
記者:今年我國仍將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那么國債規模的不斷擴大對我國經濟運行中的財政風險產生了哪些影響呢?
何教授:1998年以來我國適度增發國債,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對我國的沖擊;二是為了扭轉國民經濟增速下滑的局面,是實施反周期經濟調控的重要舉措。從目前情況來看,亞洲一些國家已經相繼走上了經濟復蘇的道路,金融危機的影響正在減退。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雖然趨緩,但仍保持在較高水平,物價也出現止跌跡象。因此,我們的反周期調節也將告一段落。在經濟運行恢復正常以后,就要注意解決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等深層次的矛盾問題。財政政策,包括稅收政策、轉移支付政策等,都應當以此作為調控目標。這些問題不解決,國民經濟發展和財政運行都會受到很大影響。
但有一種傾向是我們所不愿看到的,那就是不分具體情況,一味地依賴積極的財政政策來解決需求不足的問題。擴張性財政政策與需求不足之間,并沒有必然聯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特別是出現買方市場時,需求不足是一種常態,主要應當靠市場進行調節,宏觀調控政策應當處于輔助地位,其作用效果是有限的。過分依賴財政政策調整市場需求,事倍而功半。處理不好,還會導致債務危機。而債務危機反過來又會對經濟運行產生負面影響。俄羅斯經濟的崩潰就是一個明證:首先是債務危機,進而導致經濟危機爆發。因此,國債政策也是要謹慎使用的。新晨
記者:當前,我國的財政風險已成為財政生活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您如何看待我國的財政風險問題?
何教授:企業風險以及銀行風險,這兩種風險在社會上已經達成了普遍共識,而對財政風險問題卻仍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在我看來,財政風險比其他任何社會風險都嚴重。首先是財政自身的風險,財政收不抵支的矛盾決定了財政赤字和債務規模將越來越大。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來自社會各方面的風險,如企業的風險,銀行的風險等,這些風險有相當大的部分最終都要轉化為政府的風險,轉化為財政的風險。所以說,財政風險是最大的風險,應當引起全社會充分的關注。
篇10
你感覺,什么叫積極的財政政策。
記者想了一會,是讓財政健康發展的政策嗎?
林教授笑,對,但積極,未必就適合我們的財政。“拿來主義”我們已經使用了很多年,但現在看來,我們需要的,是另一個開創性的東西,而不是簡單的照搬。
拿來的不都是好東西
林雙林說,現在所謂的積極財政政策,基本上都是“生不逢時”或者說“生剛逢時”的政策。由于這種時間上的特殊性,積極財政政策很多時候都是照搬其他國家來的――甚至連這個名字,也是直接翻譯得來。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很多問題。
“如果說積極財政政策,那么它本身就應該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地方財政乃至全國財政有促進作用。現在你看這些政策,1998年也好,2008年也罷,算上今年繼續的一萬億刺激方案,哪個政策充分發揮了其長效促進作用?”
林雙林說,現在的積極財政政策,都以拉動內需,刺激消費為前提。那么就必然要提到這個“前提的前提”,就是經濟的不景氣,財政的囊中羞澀乃至囊中窘迫。從字面意義上理解,積極財政政策是要拉動整個地方財政的財源,說句大白話,就是讓這些地方財政更有錢。
動機是正確的,那么實際操作呢?林雙林說,拉動內需,刺激消費,讓地方財政的“林子”更大,表面上看起來搞活了經濟,讓資金流更快運行,但實際上是一個飲鴆止渴的方法。日本、美國已經走了這一條“越喝越渴”的老路,但中國顯然應從其中想出新意來。
林子大了,未必就有鳥。問題出在隨著“積極”一同積極起來的財政赤字身上。
中國傳統的財政思想是“輕徭薄賦”,“量入為出”。在1896年之前的兩個半世紀,清政府的財政很少有赤字。1981年起,中國放棄“既無內債又無外債”的財政政策,開始發行內債。但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中國政府赤字和債務規模很小。1986年《銀行管理暫行條例》第30條規定,財政部門不得向中國人民銀行透支。但是,很長時期里財政赤字除一部分依靠發行國債填補外,大部分是向人民銀行借款,即發行貨幣的方式解決。1993年《國務院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要求財政部必須停止向中國人民銀行借款,財政赤字通過發行國債彌補。從此,政府債務開始顯著增加。
“雖然說財政負債經營是讓經濟提升的一個方法,但任何一個方法都有它的適度性,我們的步子,現在來看顯然是走大了r”林雙林苦笑道。
積極的成本
林雙林說,赤字大了,未必就能有余。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實行積極財政政策,中國政府財政赤字和債務急劇增大,而且連年不斷。積極財政政策過后,實行穩健財政政策,但預算仍然是赤字。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2001年為2.3%,2002年為2.6%,2003年為2.2%。2007年,中國經濟高漲,股票市場泡沫出現,股票交易印花稅等稅收大增,中國財政二十五年來首次出現財政盈余。然而,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2008年國家再次實行積極財政政策,財政又出現赤字。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財政赤字主要是擴大政府支出造成的,因為這些年來稅收增長率一直很高。在極其困難的2009年里,財政收入仍然較2008年增加7,147億元,達到68,477億元。財政收入增長率為11.7%,高于CDP的增長率(9.1%)。
“看起來很繁榮,是嗎?沒錯,但僅僅是看起來。”林雙林說,總有那么些不明就里的人用表面上的數字說話,當年美國經濟危機時也是如此。
為填補財政赤字,中國政府發行了大量的國債。1981年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為1%,1990年為4.8%,2008年為17.6%。2008年底中國政府內債余額為52,799.3億元。2009年國債繼續增加,內債余額達到59,740億元,占到GDP的17.8%。
在發行內債的同時,中國也開始利用外資,向外國政府、外國銀行以及國際金融機構借款。1986年政府外債余額158億美元,2008年底達到3,746.6億美元。中國外債負債率(外債余額與當年GDP之比),2000年為12.2%,2007年為11%,2008年為8.7%。雖然有所回落,但“怎么看都還是有點兒高”。
他說,這些是中央政府公開發行的債務。中國政府有大量的未公開的債務,例如,地方政府債務,高等院校的債務,等等。據中國銀監會估計,截至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余額為7.38萬億元,同比增長70.4%。地方政府債務目前還在不斷增長。高校的債務據估計也相當大。這樣,加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等院校的債務,以及政府舉借的和政府擔保的外債,中國政府總債務就會達到GDP的50%左右。我們知道。歐盟對成員國規定的政府債務警戒線為GDP的60%。林雙林說,我們也許還沒有達到這個警戒線,但并不意味著到了這個線才引起重視。因為我們另外一把錯誤的尚方寶劍,就是把自己和歐盟,和美國和日本相比。
借鑒不等于模仿
林雙林表示,我們現在繼續實行積極財政政策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來源于對我國財政的自信和對國外財政的模仿。“有人說美國的國債占到總財政收入的60%,我們還遠遠沒達到這個程度,對于這種論調,我只能說他們沒有經過研究。”他說,這種論調不僅無知,其可怕在于持有這種論調的人不在少數。
那么這是事實嗎?他說,確實是事實,但是禁不住推敲的事實。不少國人往往會把自己和美國、日本相提并論,但很顯然的一點是,我們現在和這些國家并不處于同一起跑線上。不可復制的原因主要是我們只看到了共性,而忽視了差異性。
況且,就算是美國和日本,高額的財政赤字也不是什么好事。林雙林說,高額的債務吸納了大量的民間儲蓄,阻礙資金進入民間資本市場,影響資本積累。隨著政府債務的增加,美國的經濟增長呈下降趨勢。美國經濟半個世紀以來增長最快的年份僅為1984年的7.2%。巨額的政府債務,迫使美國每年以大量的稅收償還利息,無法投資于其它公共事業。尤其是25%的國債被外國持有,使得國家稅收不斷外流。美國國債的另一困擾是它威脅著美元的信譽。高額的債務可能引發通貨膨脹,造成美元貶值,損害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特殊地位。近年來,美國經濟學界和一些主要貿易國家(包括中國)要求美國降低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的呼聲不斷增加。
至于我們“學習”的另一個樣本日本,其日子也并不好過。日本是政府負債率(政府債務與GDP的比值)最高的發達國家。而債務是赤字的積累。日本的財政赤字主要是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的。上世紀50到6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政府財政狀況良好。70年代開始,能源危機席
卷全球,經濟衰退,而此時日本開始大量投資于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支出大大高于財政收入,巨額財政赤字出現。林雙林表示。我們在這里將財政赤字定義為財政支出減去稅收收入和其他收入的余額。日本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從未低于3%。為了填補財政赤字,日本政府大量發行債務。據日本官方統計,這個比重逐年增加,雖然有控制手段的存在,但效果并不明顯,截止2009年政府債務占GDP比重為為157.5%。
日本經濟經歷了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輝煌發展時期,經濟增長率非常高。習慣了高增長率的日本為了保持高增長率不斷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從1975年到1997年,在財政赤字的刺激下,日本經濟增長從未出現負數,然而增速已明顯減慢。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日本經濟陷入衰退,財政赤字連年,債務規模進一步擴大。以后幾年經濟增長加快,但好景不長,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后,日本經濟再一次陷入衰退,2008年經濟出現負增長,2009年經濟增長率為-5.6%!面臨巨額國家債務,日本政府對經濟刺激顯得十分無力。日本經濟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呈現下滑趨勢。日本經濟出現這種局面,沉重的債務負擔是一個重要原因。
林雙林說,不僅我們正在學習的兩個標本都是“茶幾”――上面全都是“杯具”,除美國和日本以外,歐洲發達國家也面臨嚴重的財政問題。在金融危機的陰影尚未擺脫的時候,以希臘為首的歐元區國家最近出現了財政危機。歐元區成員國在對付金融危機時,無法使用貨幣政策,只能使用財政政策。2009年,許多歐元區國家財政赤字龐大。例如,希臘財政赤字2009年占到GDP的13.6%,遠超過歐盟規定的3%的警戒線。希臘政府面臨破產的威脅,新債發放遇到極大困難。希臘政府的財政危機關系著歐元的前途和命運,德國、法國等國出手相救。希臘計劃今年財政赤字削減為GDP的8.7%,2012年削減為GDP的3%。面臨國內嚴重的失業問題,這個計劃實現的難度可想而知。除希臘外,葡萄牙、愛爾蘭、意大利、西班牙等國也存在嚴重的財政問題。巨額的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已成為這些國家經濟發展的沉重包袱。
赤字控制理論
林雙林說,加上沒有明確統計出來的地方政府的債務,中國的政府債務應該已經相當可觀。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政府是可以通過財政赤字短期內使經濟增長率提高的。例如,時期的1958~1960年,中國的財政赤字是非常高的。同時,GDP增長率也是驚人的,1958年的GDP增長率就高達21%!然而,GDP的增長是不能全面反映經濟發展的全貌。GDP的增長不能反映出對環境的破壞程度,不能反映出對資源的開采程度,不能反映債務水平,也不能準確反映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在重視GDP增長的同時,應該更重視國民財富的增加,其中包括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開發和保護等。國際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積累債務容易,償還債務難。應該指出,美國、日本在戰后高增長的年代里往往有財政盈余。日本1970年時的政府債務才是GDP的9.6%,1976年時為21.1%,現在已到160%了,債務已經嚴重影響日本經濟的發展,希望這種局面不要在中國出現。中國一定要防患于未然,不要重蹈美國、日本和歐洲一些國家的覆轍,要為以后的發展留有余地。在制定財政政策時,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 樹立起長期平衡預算的思想。財政赤字應該是反周期的,也就是說,在經濟衰退時出現,在經濟高增長時消失。多年來,我國各級政府都把經濟增長放在首位,即使在高增長的年份也實行赤字財政。例如,2003年GDP增長率為10%,財政赤字占GDP的2.16%;2004年GDP增長率為10.1%,財政赤字占GDP的1.31%;2005年GDP增長率為10.4%,財政赤字占GDP的1.24%。這些年來,財政政策基本上是擴張性的,沒有緊縮的時候。有時,三月份還計劃增加財政赤字刺激經濟,四月份就開始擔心經濟過熱。我們要避免在經濟高速增長時候搞赤字財政。
2 在不得不實施赤字財政政策時,應該嚴格控制赤字的規模。去年財政預算赤字,打破歷史紀錄,全年經濟增長達到9.1%,第四季度增長達到10.7%,實現了高增長。中國為擺脫這次金融危機做出了極大的努力,已經盡到了自己應盡的責任。世界經濟正在復蘇,美國連續兩個季度,經濟增長率為正(2009年第三季度更達到5.9%),中國應該盡量縮小財政赤字,不然,經濟很快又會出現過熱。在經濟增長穩定后,爭取平衡預算。不少人講,中國赤字尚未達到GDP的3%,債務尚未達到GDP的60%,可以繼續擴大赤字和債務。我們不能等到了歐盟的警戒線時再采取行動。應該指出,美國、日本在高速增長時候,財政常常有盈余,赤字和債務大都是在經濟衰退時形成的。
3 在經濟衰退、實施赤字財政政策時。要防止片面強調增大政府開支的觀念,應該重視減稅和民間經濟發展的作用。我國的財政赤字基本上是由于政府支出擴大造成的。比如,這些年在國家有巨大財政赤字的時候,稅收的增長還大大超過GDP的增長。誠然,最近中國合并了內外資企業的所得稅,把投資部分從增值稅稅基中去掉。這些都是制度性改革,不是臨時性的財政政策。然而,在這次危機中,我們在減稅方面政策仍太少,力度也不夠。在經濟困難的2009年,財政收入增長率仍然大大高于經濟增長率。今年上半年稅收增長率更高。中國企業稅率本來就高,面臨全球性經濟衰退,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困難重重,應該出臺更多的減少企業稅收的措施,這對刺激經濟增長,解決就業和經濟長遠發展都有好處。
4 要提高政府支出的效率。前面講過,中國的財政赤字基本上來自于政府支出的快速增加,而不是稅收的緩慢增長。這樣,政府支出的效率就十分關鍵。一是要把資金投放到對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至關重要,而民營企業又不愿意或者無力投放資金的領域。這些領域包括基礎設施、義務教育、醫療、扶貧等等。二是要優化投資量。投資過多或者過少都不利于效率的最大化。要減少公共基礎設施重復建設的狀況,要使地區間公共產品提供趨于均等。三是要有長遠的、合理的規劃。要防止今天建,明天拆,或者建起來后缺乏維修,很快折舊的情況發生。
- 上一篇:當代青年如何培養創新精神
- 下一篇:教育經濟與管理就業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