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
時間:2023-11-08 17:50: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健康;具體方案
中圖分類號:G63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2)12-0048-01
近二三十年來,隨著社會變革而產生的一些變化或暫時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對青少年心理狀態產生了消極作用:從家庭方面看,離婚率上升家庭氣氛溫馨減少,家庭對獨生子女不恰當的管教方式,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從學校方面來看,高考升學的壓力,頻繁的考試,學生分數排隊等等,導致競爭激烈,壓力劇增,使青少年學生無休止地陷入緊張焦慮擔憂挫折等等不平衡狀態之中。從社會環境方面來看,一些黃色的東西出現,信息渠道的暢通,政府部門一些不正之風,觀念的多元化,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在現今時代,注重和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而要做好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1.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體制的建設
為了更好地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要求將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滲透到學校各項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實施。心理素質教育,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就是專門的渠道。但是,僅限于專門的渠道是不夠的,應該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滲透到各項工作中去,如班主任工作團隊工作等等,同時也應該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滲透到各科教學中去,每一個任課教師可以根據本學科教學內容與學習活動特點滲透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這樣就能夠形成眾多的非專門渠道,促進學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開展。
2.發揮學科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各科教師通過新型的師生關系的確立和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式學習,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因素,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教師要激發學生對所教學科的興趣。學生對某學科有無興趣,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而學生對該學科的興趣很需要教師有意識的主動培養。職業學校與普通中學不同之處就在于普通中學是基礎教育,而職業學校側重于專業技能的培養,專業性較強。大部分學生選擇專業時就考慮到興趣需要,所以如何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專業愛好興趣,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就顯得非常重要。這就要求各任課老師在教學中展示學科的美,說服和吸引學生主動地鉆研該學科,改進教學方法,突出教師主導作用,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理解、尊重、信任。尤其是面對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教師教學中更要注意將嚴格要求與恰當運用方法方式結合起來,注意教學對象的層次性,對學生進行感情投資,從而使學生對該學科產生較濃的興趣,自覺、主動地學好該學科。
教師還應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教師除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外,還應培養學生健康全面發展。教師始終生活在學生之中,教師有責任和義務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學過程中參與心理指導。中學生心理失衡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學習造成的心理壓力,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心理,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引導學生如何面對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創設環境氛圍,給學生積極的心理教育滲透
這點非常重要。我們不能夠等到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時才開始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那樣就顧此失彼,得不償失。我們應該把工作重點放在平時維持其心理平和,積極,順暢等等上面,營造好孩子們的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長環境。為孩子們建設好和諧平等的集體,盡量讓每一個孩子能夠在充滿關愛,溫暖,上進的學習環境之中。盡量避免出現對于孩子們成長不利因素的出現。
心理學表明,環境氛圍可以強化或改變人的思想和行為,我們通過創設良好的環境氛圍,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4.開展多元化的集體活動,讓學生進行心理“情感操練”
開展生動活潑的集體活動,可促進人際交往,建立團結合作、友愛互助的人際關系,體驗集體生活的樂趣,顯示才能和愛好,促進身心和諧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結合專業特點,開展科技創新活動。隨著社會科技的飛速發展,信息流的加快,社會需要具備創新心理和創新意識的人才。根據實際情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心理。如結合專業知識,開展科技小創作、小發明,鼓勵并創造條件讓學生參加各種比賽。
5.發揮家庭教育功能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僅僅依靠學校是不夠的,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只能在極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矯正和引導,社會環境和家庭影響也尤為重要。(因篇幅所限,社會因素在此暫不談及。)可以說,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礙都與其父母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取得家長的合作,幫助家長發揮他的教育功能,對于改善和預防孩子的心理障礙,幫助孩子成才極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質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養,學校要與家庭緊密配合,教師與學生家長要加強溝通,時刻關注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對家長給予適當的指導,對學生給予及時的疏導。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需要,應引起高度重視。家庭和社會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學校更應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個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
參考文獻
[1]《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教育文摘周報》
[3]張世富主編《心理學》 人民教育出版
篇2
一、影響高中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因素
1.客觀因素
高中生處于青春期,如果學生的家庭環境不和諧,父母關系冷淡,經常吵架,或者在家庭教育中,家長采用不合理的教育方式,或者家庭搬遷導致轉學,學生需要適應新環境等等,這些不良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引導不當,很容易使學生的心理行為發生異常。
學生一天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中度過的,所以,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學校生活的影響。例如,學校中有很多打架斗毆的事件發生,學生的學習氣氛不濃,在學校中拉幫結派;學生的學習壓力過重,教師布置的作業過多;教師的教學手段太嚴厲,學生懼怕教師;師生情感對立、同學關系不和諧等,這些因素都會使學生在學校生活中會感到壓抑,精神緊張、焦慮,如果教師不能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不能進行引導,就會使學生的心理失調,導致心理障礙。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學生接觸社會的途徑越來越多,在學生積極吸取知識時,一些不利于學生健康發展的因素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2.主觀因素
在學生與人進行溝通、交流時,在學習時,交流和學習的主動性都是主觀因素在起支配作用,這些主觀因素包括認知、情緒和個性三種因素。學生的日常活動主要是在學校里進行,在學習過程中,由于某些科目的內容枯燥,教師講解不透徹,學生學習起來很困難,會造成學生討厭學習,影響學習成績。久而久之,最終會影響心理發展狀況。此外,人際關系、青春期心理問題、挫折適應問題等也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二、在政治課堂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1.教師要先具備健康的心理
隨著新課改的進行,教學的主要目的不只是為了取得好成績,還要在德智體方面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要注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在對學生的心理指導過程中,需要教師具有健康的心理狀況,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教師在提高自己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要放松身心,注意自己的心理狀況,努力釋放壓力,把自己的心理調節到最健康的狀態。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情況,逐步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技能。
2.結合實際,在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學生是一個有獨立思想和能力的個體,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在要求學生達到教學要求的同時,要注意發展他們的個性特長。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也不同,在對待每一個學生時,教師要做到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不同個性,制定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在學習中,由于政治課的知識點多,內容枯燥,學生不能充分認識到學習政治課的重要性,在學習時缺乏內驅力的支配,常常被動地學習。教師要針對學生的狀況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革,努力探索,聯系實際,尋找學生對政治課的興趣點。例如,我在高一經濟常識的教學過程中,在“提高經濟效益”的教學實踐中,和學生一起探討如何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效益。面對這個問題,學生都很感興趣,都積極主動地提出自己的方案和看法,在這種熱烈的討論氛圍中,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提高了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還對政治課的學習有了興趣。
3.對學生施以“真愛”
愛,是教育的真經,它能產生育人的正確動機,能使教師關心、尊重、信任學生。所以,教師只有對學生進行充滿愛的教育,讓學生和教師的距離縮小,師生成為朋友,才能真正了解學生,看懂學生的內心世界,從而掌握針對學生的心理教育教學方式,使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篇3
關鍵詞:青少年犯罪;原因;對策
青少年犯罪不僅是法律問題,更是社會問題,它應該受到更多的關注與反省,需要各方面共同長期的努力才能取得一定成效。青少年犯是犯罪行為的實施者同時也是社會不良風氣的受害者,不應片面的仇視、失望,而應積極地反思、分析、教育和預防。
一、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青少年時期特殊的心理特征
青少年本身就是一個被“標簽化”的人群。一方面,他們有著過于膨脹的自我意識,總覺得自己是世人矚目的焦點,十分注重自己的外表以及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而這種假象會給青少年帶來無形的壓力,一旦他們覺得落在自己身上的眼神出現不良的變化,比如鄙視或輕蔑等消極信息,就會形成心里負擔,使其焦慮、自卑,甚至會作出一些暴力報復行為。同時,這種強烈的自我中心意識使得他們開始懷疑和反抗身邊的“權威”,也就是所謂逆反心理,青少年往往會過高的預估自己的能力,過分強調自我價值以及自我意識,認為糟糕的事情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者就算發生自己也能輕松解決,因此,他們常常明知危險或后果嚴重也不管不顧。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尚不穩固,判斷能力與自控能力不高的青少年時期,這些特點都會使得他們很容易越過安全防線,做出出格行為。
2、家庭教育的缺失
未成年人對于家庭的依賴高于其他任何時期的成人,而且未成年人缺乏足夠的判斷力與生活經驗,他們的行為往往需要成年人的監督與指導,在他們做出出格行為時加以矯正,而大多數情況下負責完成矯正與教導這一環節的正是各自的父母與家庭。因此,家庭對于青少年來說就是一根牽引線,隨時跟隨著、監督著,支持其能夠自由發展同時又可以在出現越軌行為時給予一個拉扯力以保證能夠回歸原有軌道,健康成長。
3、失當的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的失當主要表現在:首先,教學內容與形式過于單一,學生厭學。青少年在這一時期所必須的生理衛生課與心理輔導課在大多數中小學中都只是擺設,升學率成為考察學校、教師的優先衡量標準。雖然近年來我國開始大力推廣素質教育,但整體來看收效甚微,多是流于形式,真正落到實處的只占少數。學校教學結構單一枯燥,學生課業繁重,升學壓力大,長此以往學生對于學習的熱情大大削減,加之大多數學校對學生法制、道德、品行、心理等方面教育的忽視,很容易引發學生的心理問題。有些學校在對一些所謂的“差生”、問題學生的教育上過于簡單粗暴。一些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區別對待,對學習差的學生放棄教育甚至進行言語上的侮辱,這會使本就學習吃力的學生更加自卑;有些學習差的學生甚至被其他同學孤立、欺負,這種現象往往也有教師行為態度的一定影響。而對一些本就有不良習慣或行為的學生,少數教師更是完全放棄教育或一味懲罰,部分教師將教學“商品化”,明碼標價向家長索要錢財,或是開辦第二副業,強逼學生參加課外輔導;一些教師甚至對學生進行暴力和變相體罰,或是實施“冷暴力”,進行言語上的侮辱,指桑罵槐或故意孤立學生等,這些失當行為會對學生心理造成傷害,甚至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價值取向,進而誘發犯罪。
二、預防青少年犯罪的對策
1、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時期心理波動較大,容易走極端、鉆牛角尖,所以他們需要相比其他年齡層人群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應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不是敷衍了事,全面的、科學的心理知識能夠讓青少年學會正確的疏解自己的心理壓力。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家庭、社會與學校相結合,使青少年獲得全面立體的健康教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加強法制與道德教育
教育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不能只注重基礎學科的教學,學校應開展道德與法制教育,根據學生的興趣與特點,創新教學形式與手段,而不是機械地向學生灌輸道德與法律知識。比如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實地參觀考察,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道德與法律知識。作為青少年接觸最多的家長與教師具有一定的權威性,他們的道德和法律素質對青少年的影響尤甚。因此,家長與教師在生活、教學中應注意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法律素養,為青少年樹立榜樣。
3、加強對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的建設與監管
青少年自制力較差,很容易被一些不良現象誤導,出現“校內教育一整天毀于校外一小時”的現象。要加強對各種娛樂場所的監管力度,尤其是未成年人禁止入內的場所。針對不同年齡特點,建立各類規范的,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活動場所,滿足青少年的興趣需求,以增加正規場所的吸引力。加強社區文化建設,以優良的社區文化實現對青少年潛移默化的影響。加對網絡媒體的監管力度,嚴厲打擊網絡犯罪,取締黃色、暴力網頁,推進網絡實名制,加強對未成年人上網許可度的監管,為青少年創建一個干凈的網絡文化環境。
4、完善未成年人立法、司法體系,嚴格執法
篇4
【關鍵詞】初中音樂課堂學生心理健康影響
如今,經濟趨于全球化,文化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現代社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面對巨大的競爭壓力,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必不可少的競爭籌碼,從初中生做起,打好心理素質鍛煉的基礎,將心理健康滲透到初中的音樂課堂中。音樂會對人的心理健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音樂是一門藝術,音樂教學是一門科學,因此音樂老師的教學方法要不同于一般的學科教育。音樂欣賞會凈化人的心靈,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要充分發揮音樂課堂教學的優勢,不要只是單純的按照教材上的內容進行,這樣,才不會失去音樂本身的靈魂所在。
一、初中音樂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1.1忽視音樂作為“心靈雞湯”的作用
隨著國家教育部門提出的新課程改革的程度不斷加深,音樂課的重要性只是引起了部分人的注意,很多學校的音樂課當成自習課來上,或者老師缺勤,或者沒有正規的音樂老師,不管是從學校老師的角度還是學生的角度來說,很多人對音樂課的看法只是當成“玩樂課”,大家在緊張的學習壓力之下忙里偷閑上一節音樂課是不錯的放松方式,音樂欣賞是停留在音樂教材上的字眼,根本不會付諸實踐,音樂課也有音樂課的教學目標和計劃,但很多老師上的音樂課就只是學生輪流隨便唱幾首歌,當下音樂課的混亂程度可想而知。
1.2音樂課的作用被社會各界所忽略
由于我國傳統的應試教育的影響,家長和學校以及學生個人的觀點都是取得好分數才是上學的關鍵,才會是好學生,將來才會有好的高中、好的大學和好的工作,加之音樂課不在考試范圍之列,所以大家都不約而同的把音樂課集體忽略掉了,對音樂課極為輕視,取而代之的是語文數學等“主干”學科,認為上音樂課純粹是在浪費時間,即使國家再三提倡素質教育,音樂課的功效還是不被重視,那么初中音樂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自然不會產生有利影響。
1.3音樂教師的專業水平不夠
由于音樂課的受重視程度不夠,音樂老師的獎金或者報酬不高,所以很多音樂教師對于音樂課的教學積極性不高,缺乏熱情,忽視了自身專業素質的提升,直接對學生進行教材內容的灌輸,而不是現代化的音樂信息,忽視了初中音樂課堂對學生心理健康培養的重要性,讓學生覺得音樂課枯燥乏味。
二、初中音樂課堂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1音樂有利于初中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建立
初中階段是青少年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時期,新課標指出,音樂的核心是培養審美能力,初中生隨著受教育年限的不斷增長,對人生的思考會不斷滲入,產生一些疑問和看法,音樂課在提供學生進行音樂欣賞的同時,了解音樂家的故事和情感,與自己的人生實際相結合,產生共鳴,對于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有積極促進作用。
2.2音樂有利于培養初中的合作精神
音樂活動中總會出現群體合唱或者合奏的音樂形式,這些都是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進行的,在這之中,音樂就是學生交流的手段和橋梁,通過課堂內外的各種音樂活動對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都是很好的鍛煉。
2.3音樂有利于陶冶情操,保持健康情緒
音樂的特點是具有強大的感染力,不同的樂曲對人的影響是不同的。由于青少年心理和生理發育的影響,初中生的學生開始有了不愿意和旁人說的“心事”,這就容易滋生不良情緒,青少年的性格還未定型,不良情緒積攢多了就容易莽撞行事,對社會和家庭造成傷害,通過對音樂的欣賞,可以排遣不良情緒,陶冶情操,培養健全的人格,從而促進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2.4音樂有利于增強人際關系
音樂的本質就是交流感情的藝術形式,可以緩解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緊張情緒,因此,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老師要帶領同學多多開展音樂主題活動。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音樂可以緩解彼此之間的緊張尷尬氣氛,增強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只有敞開心扉才能做到真正的交流,音樂本身就是一種交流形式,學生在相互配合之中相互交流意見和想法,消除隔閡,拉近距離,對于促進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此外,音樂的學習有利于幫助初中養成完善的人格,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心理素質的發展,對于初中生來說,正處于完善人格的關鍵時期,挖掘音樂語言和藝術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優秀心理素質。
三、加強初中音樂課堂對心理影響的對策
3.1借助課堂心理環境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課堂心理環境對學生有潛在的影響,良好的氣氛有助于參與課堂環境。老師要帶領學生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指導學生進入到音樂情境當中,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質量。比如在學習一首歌曲時,老師可以幫助講解音樂作品中作者要表達的情感以及創作背景,幫助學生領會內里的精神,引導學生健康的心理在音樂情境中徜徉。
3.2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音樂課堂中
課堂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老師要抓住時機,在課堂教育的環節中不斷滲入心理教育,上課時,老師要熱情飽滿,充分發揮情感作用,講解作品做到引人入勝,同時,專業素質要高,在教授學生歌曲時,演唱姿勢和節奏、腔調要準確無誤,在演唱中結合歌詞培養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積極熱情的教學態度建設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促進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結語:為了充分發揮音樂課教學對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音樂教師應該將初中音樂課堂和學生的心理健康有機結合起來,改變教學理念,帶動學生進行有利于完善人格的方向發展,讓學生快樂學習,并將產生的積極情緒帶到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中去。學生自身要積極配合音樂欣賞的課程安排,增加重視度;通過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春暉;圖像在中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上海師范大學
篇5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 西部中小學 教師專業化
中圖分類號:B849 文獻標識碼:A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Guangxi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Development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Midwest Backbone Teachers (Mental Health) Training Program
WEN Xiaozhen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6)
Abstract School is the main place of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also more concern schools, families and the community.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urvey is to study the basic status of Guangxi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and the main problems, analyze and discuss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mental health in rural areas in Guangxi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he use of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relying on the "national culture" project, the relevant data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study found: Guangxi Rura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urban areas; Guangxi rural Schools in serious lack of specialize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eacher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chanism, the work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education funding and lack of mental faculty positions mental Health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s a bottleneck to constrai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in Guangxi.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ester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 specialization
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水平在地域上存在較大的差異,東部經濟發達地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展較迅速,各個學?;九鋫淞诵睦韺W專業教師、相應的管理機制以及較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硬件設施,其教學的內容更涉及到各科教學中,如在各科教學中有意識地向學生普及心理衛生知識、掌握學習的心理規律、降低學習倦怠、提高學生自身家庭作業努力等。①而在經濟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地區,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仍處于起步狀態,師資嚴重不足,而相應的政策也將呼之欲出?!皣嘤媱潹D―中西部農村骨干教師短期培訓(心理健康班)”是由國家教育部、財政部統一規劃實施,旨在加強中西部農村地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項目,該項目采取集中研修的方式,對廣西農村地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進行培訓。該培訓班共44名教師,均來自廣西不同地區農村中小學學校。
我國中小學處于教齡階段的學生主要為6~18歲,該階段的兒童或青少年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期,不同年齡階段學生心理特征相差甚遠,卻又存在緊密聯系。兒童時期是個體認知、行為等方面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如果該階段兒童在心靈受到創傷時不能及時有效地進行心理輔導,將來可能會導致其自卑、怯懦、恐懼、多疑等消極心理的形成;生理上的變化往往使學生過多關注自己,過于在乎他人對自身的看法,加之社會經驗不足,極易受到不良刺激因素的影響。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針對其身心發展特征及規律而設計的,在校接受專業知識人員以理論授課、心理輔導、個體咨詢等方式進行的有效教學方法,有效預防和矯正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正確、及時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將為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開辟一條順暢的道路,提高中小學心理健康水平,從而促進學生自身素質的全面發展,提高學校教學質量。
1 廣西農村地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廣西農村地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問題:早在上世紀80年代,廣西南寧、桂林、柳州等城市就開始了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而這些地區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也取得了可人的成績,但在邊遠的農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剛剛起步,鑒于此,更多教育工作者傾向于“以點帶面”的方式,在部分農村中小學設立青少年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帶動地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②
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化情況:本次調查研究的對象均為廣西農村地區中小學教師,從事本校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通過問卷調查我們發現,在接受問卷調查的44名教師當中,只有一名教師是該校的專職心理輔導老師,18.9%為兼職心理輔導老師,其他均不從事相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為該校的政治老師、班主任或政教處主任。其中,一人持有二級心理咨詢師證,一人持有三級心理咨詢師證。43.2%的被試沒有上過心理健康課,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均以思想教育的方式進行,而54%的被試從來沒有參加過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37.8%的被試只參加過1~3次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
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資金投入情況:廣西農村地區經濟相對落后,用于教育的經費也嚴重不足,而應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支出更是微不足道。在本次問卷調查中,有56.8%的被試表示自己所在學校目前沒有經費用于心理健康教育,29.7%被試所在學校年均有2000元以下的投入,5.4%被試所在學校有2000元至5000元的心理健康教育經費,然而,接受調查的44所學校中沒有一所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經費超過5000元。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設置及教學內容情況:在44所學校當中,僅有少部分學校專門設立了心理咨詢室,但多因缺乏心理專業教師而無法向學生正常開放。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多以班會課的形式開展,初步涉及學習效率、自信心的建立、人際交往、感恩等,內容較為粗淺,授課形式單一。③
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廣西農村地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發展不完善,沒有統一的教學標準與教學大綱,心理健康教育沒有統一模式,均以學校領導引導為主,具體表現為:班會(86.5%)、學科滲透(64.9%)、個別心理輔導咨詢和心理健康專題講座(均為45.9%),其次為心理健康教育課(18.9%)和其他(16.2%),較少學校通過心理健康宣傳(13.5%)、建立學生心理檔案(13.5%)、開設心理健康主題活動(10.8%)和心理咨詢熱線電話(8%)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調查數據顯示,廣西農村地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均以集體理論授課的方式開展,形式單一,授課時間與班級有限,多為“問題班級”教學,以政治教導為主,涉及心理教育的內容較淺,學校均未設置專門心理咨詢室。具體表現為,僅40.5%的被試所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對各個年級,但均以班會課的方式進行,13.5%面對部分年級,10.8%面對部分班級,35.1%的學校未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
2 廣西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心理健康教育師資薄弱。按照正規標準,每500名學生至少配備1名心理老師。在廣西農村地區,大部分小學由于受教育人數少,均無配備專業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而在人數超出500甚至上千的中學,也因無招聘心理健康專業教師計劃而由班主任或政教處主任兼職任教。
(2)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專業化問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沒有明確的職業資格認定標準,國家人力資源和勞動保障部雖然推出了認可度較高的心理咨詢師職業證書,但其與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差異甚遠。④多數從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沒有接受過正規或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缺乏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知識與技能。
(3)得不到教育領導部門的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經費不足。在廣西南寧、桂林、柳州等地城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在偏遠的農村地區,其中小學學校幾乎不具備心理咨詢室、心理測量室、團體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室、沙盤治療室、宣泄室等專門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場所及設備,心理健康教育經費嚴重不足,教育部門沒有衡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情況的標準與硬性的要求。
(4)心理健康教育考核體制不規范。廣西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國家教育部門未能出臺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硬性要求措施與明確的評價標準,導致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發展不均衡,教學內容籠統、可有可無。
(5)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低、服務效果差。廣西大多數農村中小學沒有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或者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納入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中,更混淆了兩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學校沒有設置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大綱以及教案,教師與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薄弱,缺少專門介紹心理健康的書籍以及專業課程。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教育上僅處于初級水平,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及形式不熟練,難以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甚至有時濫用心理測量工具以及混亂的心理咨詢操作技術,適得其反。
(6)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不到家庭與社會的配合。建立社區支持系統將更有利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使家長以及社會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更清楚了解學生在身心發展上遇到的問題,并予以解決。⑤廣西農村地區多留守兒童,其心理問題尤為突出,家長迫于經濟壓力多離家外出打工,對學生的教育問題無暇顧及,孩子身心、學習的發展均交由學校全權負責,學校教學壓力大。
3 廣西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對策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擴大交流平臺。廣西農村地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匱乏這一現狀表明,教師在遇到學生心理或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時,不能很好地與他人及時進行交流探討,沒有互動平臺,從而阻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針對這一問題,教育部門應出臺相應措施對此現象予以改正,如設立并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崗位、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評價機制與評估標準、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須接受專業學習或培訓等,從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者專業化水平,保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2)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資金的投入。教育事業運轉的狀態很大程度受到教育基金投入多少的影響,建立和完善學校心理咨詢室、宣泄室、團體輔導室、放松室、沙盤治療室等硬件設施。
(3)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評估標準與評價機制、加強心理教育行政立法。廣西農村地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一直處于可有可無的狀態,教育工作較為閑散,沒有統一的評估標準與評價機制。完善的上層建筑將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入常規,而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規管理工作做到極致,那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最大成果。
(4)尋求適合本校師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適用于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比較多,如輔導模式、四結合模式、系統模式、心理健康教育生態模式等。⑥教育模式的選擇,必須得符合學校自身發展水平以及校園環境、師生特點等具體情況,在舊模式的基礎上,根據當地學生心理發展特點、規律、需求以及學校所具備的條件,建立符合事實、有明確目標、任務、方法、內容、原則、策略和途徑等的模式,以確保心理健康教育授課方式的多樣性、參與個體的全面性和多環節授課滲透的深度。
(5)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化水平。專業化的教育者決定了專業教育的水平,唯有具備一定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教師才能更好促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教育部門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者的準入條件,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有較高的責任感、愛心、懂得師生心理發展規律。⑦然而,廣西農村地區中小學師資匱乏,在聘請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應通過在崗專業知識與技能培訓、參觀學習、建立心理健康交流平臺、設立固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崗位、建立心理健康專業教師隊伍管理機制等方法加強在職或兼職心理教師的專業水平。心理教育工作者應力爭做到“一專多能,更超一專”。⑧
(6)提高心理健康專業教師待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肩負著全校師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只有當其崗位得到認可、付出取得碩果時,工作才會更有動力。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應與其他教師一樣具有職稱評定的權利以及與付出相適應的薪酬待遇。
注釋
① 廖全明.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研究及存在的問題[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11).
② 韋俊卿.廣西推進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若干問題探索[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5(6).
③ 陳雪,余欣欣.廣西農村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和出路[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10).
④ 石建軍.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心理論壇,2012(3).
⑤ 上官崇池.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問題與對策[J].師資管理,2008.
⑥ 劉建瑛,曹文濤,劉秀琴,張艷麗.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誤區及教育模式的演進[J].校園心理,2010(10).
篇6
關鍵詞:心理問題 引導 教育 教師
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社會閱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特別是面對社會競爭的壓力,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升學就業和自我意識等方面,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或問題。因此,學生心理問題不可忽視。
然而走進今天的教育,尤其是我們這些農村中學,人們的教育觀念、教育工具、教育對策及教育方式卻仍舊印刻著過多傳統的痕跡。這與這代人的發展變化特點和需求不相稱,所以導致我們的孩子出現了太多太復雜的心理問題。家長的不理解、老師的無法溝通、社會大環境的消極影響,使一些孩子處于心理的“孤島”。他們迫切需要父母的理解、老師的關愛。在一定時間內得不到之后,他們會變得封閉、孤僻、叛逆、抑郁,各種心理上的問題嚴重困擾著他們的思想,使他們無法正常與人相處交流,無法將自己融入集體,融入課堂,所以慢慢地他們的學習興趣降低了,學習目標模糊了,學習熱情沒有了,學習動力不足了,慢慢加入了學困生的行列,成為我們素質教育中的一個很大的悲哀。
那么,要解決學生心理問題,我們必須清楚把握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1.智力發展正常。智力正常是指青少年具有中等以上的智商,有正常的感知、記憶和思維的能力。能夠掌握知識,獲得技能技巧,從事與其年齡相當的實踐活動。
2.情緒穩定協調。愉快、穩定和協調的心境表明青少年處于積極的、良好的心理狀態。良好的情緒狀態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學習能力和保持較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
3.心理特點符合實際年齡。人的各年齡階段,都有與其年齡相適應的心理特征和規律,從而形成不同年齡階段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
4.行為協調反應能力適度。健康的青少年,其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和諧統一,對外部刺激的反應適度,表現為既不異常敏感也不異常遲鈍,具有一定的應變能力。
5.人際關系的心理適應。健康的青少年在與人交往中行為適度,能與周圍的人建立協調的人際關系,相處融洽。
6.個性的穩定和健全。健全穩定的個性表現為有健康的精神面貌,有客觀而積極的自我意識,能適度控制自己的心理與行為,行為符合社會道德規范。
除此之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標準還包括:注意力集中,適度耐受各種壓力,能認同他人,有社會責任心,有現實的人生目標等。
當我們用這些標準去衡量我們所面對的孩子時,我們會特別驚訝地發現,我們幾乎有超過半數的孩子存在或輕或重的心理問題,這不能不引起我們所有老師的高度重視。而透過我們的問卷調查可以發現,由于心理問題,孩子產生學習上的困難的比率竟高達72%,這個數字使我們每個老師感到震驚,所以正確引導孩子們的心理調適與訓練是我們課題研究中必須解決的難題。
而當真正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所有老師均感到茫然。因為我們學校雖開設“心理健康”課程,但每周一節的課對學生身上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難以一一涉及。況且,我們也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心理老師,所以一直在“心理教育”這個層面上,做得還不是很充分,不是很全面。
而對于我們農村教師來說,我們雖工作在一線,但專門拿出某一節課,或在某個固定時間對學生開展系統的心理訓練與調適也是基本不可能的。況且,心理教育是一個需要較長時期的投入才可見效的教育活動,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根本解決。鑒于此,我們通過反復交流與論證,決定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導,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從而改變自己的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正常地融入班集體,享受學校生活的樂趣。有了這樣的共識之后,我們有意識地對相關學生進行了引導訓練,均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下面就對我們目前所取得的一些經驗進行總結:
1.舉辦相關活動。如我們八年級一班搞過一次“我們需要改變”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收到了極好的效果,而這次活動的主題有很多方面涉及了孩子的心理問題。通過這次活動,很多同學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讓老師們驚喜不已。
2.積極與家長溝通,攜手共創孩子美好未來。其實,我們只要細致了解一下,就會發現很多孩子的心理問題與家庭環境及家長教育方法不當有著密不可分、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應該做好與家長的溝通交流,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全部情況,然后適當改換教育的方法。同時家長也會向我們提供有價值的線索,幫助我們全面了解孩子的思想,以便更好地對癥下藥,有效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
3.各任課教師與班主任協調,共同努力。我自己就是班主任,做起工作來比較方便,效果也容易達到。但也有的教師不擔任班主任,與學生接觸偏少,有一些問題掌握不是十分全面,這就需要他們主動與班主任老師取得聯系,協調聯動,更多地掌握孩子們身上存在的問題。
4.任課老師之間多交流看法,全面了解每個學生的狀況。有的時候,僅憑我們一個人的觀察和主觀感受,很難全面客觀地了解一個學生的全部,從而造成我們教學和管理上的疏漏,給我們的教學造成一些消極的影響。
我們學校在這方面安排較為合理,那就是打破了學科的分界,分年級組集體備課。這就為老師們的交流互動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老師們課余時常常就班里的某一個同學發表個人的看法,然后通過交流我們會發現很多孩子在不同的課上的表現也截然不同。老師引導學生取長補短、互相借鑒,這對學生的發展大有好處。
篇7
一、大學生生命教育實施的意義
《禮記·大學》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作為被寄予無限希望的祖國驕子的大學生,同樣被賦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任。但面對馬加爵事件、留日學生捅傷母親、藥家鑫事件等,都無法讓人聯想到這些居然是一心讀圣賢書的大學生所為。
生命的意義在哪里?他們是否清楚?“突遇一點挫折、打擊,青少年就選擇終結生命作為一種解決方式,除了青少年心理的脆弱外,還跟社會、學校以及家庭對青少年缺乏生命教育有關”②,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咨詢研究中心鄭寧老師如是說。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各個方面都沒有完善,分析問題的能力、觀察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沒有成熟,精力旺盛,容易沖動,責任意識淡薄,生命意識模糊,憂患意識缺乏,難以判斷何為對何為錯,不知讀書為何,不知生存價值在哪,這些是信息時代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實施大學生生命教育劍拔弩張。
生命教育不只是教會他們珍愛生命,更要啟發他們完整理解生命的意義,積極創造生命的價值;生命教育不只是告訴他們關注自身生命,更要幫助他們關注、尊重、熱愛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只是惠澤人類的教育,還應該讓他們明白要讓生命的其他物種和諧地同在一片藍天下;生命教育不只是關心今日生命之享用,還應該關懷明日生命之發展。生命教育的根本是對博愛的追求,對大同世界的渴望,是人性光輝的張揚,體現的是人物共存、天人合一的境界,尋求的是和平、和諧,是對今日競爭、破壞的平衡和糾正,更是對人類終極目標的追尋。
二、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實施途徑思考
生命教育是一種培養學生良好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是終身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是全人的教育。在高校開展生命教育是一項系統且浩大的工程,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個人共同參與。其中,學校對學生生命的發展起著主導作用。它應致力于幫助學生處理好個人與自我、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環境、個人與人類的和諧關系,應達到尊重生命、體驗生命和超越生命這三個目標,對學生進行和諧人格的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③所以,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實施途徑,筆者有以下思考:
一是縱深校園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如今高校普遍都能對本科大學生普及社會實踐教育活動,以三下鄉、見習為主要形式,還有一些零散的自行社會實踐活動。很明顯,某些由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的自我體驗和感性認識有較大的幫助,但以深化生命教育的角度而言,這是遠遠不夠的。只有能讓大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生存感受,培養生命情感,達到震撼心靈和人格陶冶的目的,才能真正凸顯生命教育的重要意義。
如今,某些高校只將社會實踐活動流于形式,如作業般布置給學生完成,并無實際性意義。還有如高校組織的三下鄉活動,對于大學生而言,無疑是接觸社會各個階層的一個很好的機會,更是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一種良好途徑,以有生命力的方式讓大學生理解生命的意義,增強憂患意識及和諧意識,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為社會奉獻自己的力量,提升自我價值。如若只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定格為高校評比的一個項目,而不注重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生命感受,那生命教育就無從談起。因為,生命教育是觸及心靈的教育,是感染靈魂的教育。
二是加強課堂教育,深化學生的生命價值理念。生命教育的實施更好的是在各學科全方位地滲透,落實到日常教學當中,每一門學科每一位教師都應為己任。教書育人是統一的,是一體的,但在當代教育中,往往會出現“教書”與“育人”脫離的現象,認為“教書”是教師唯一的任務,而“育人”則是行政人員特別是輔導員和班主任的責任,其實不然。因此,教師,特別是從事生命教育的教師,要能夠敏感地洞察自己及學生的狀態,有效地捕捉教育機會,要善于賦予教育活動以生命活力,活化教材,引導富有生命活力的教育對話,強化學生的生命價值意識。
其實,教師對人生的看法和態度,對生命存在和生命價值的認識,直接影響到學生對于生命的態度和看法。對于思想意識還不夠完善的大學生而言,在課堂上的教師是他們絕對信任的對象。部分高校教師認為育人是“兩課”教師、輔導員及班主任的責任,而只注重理論知識、技能的傳授,忽略了生命價值理念的滲透,忽視了學生的成長。因此,若增加生命教育課程的實施,使之成為一門獨立的課程,對學生進行比較系統的生命知識的教育,與實踐相結合,全方位實施生命教育,加強課堂教育,相信對大學生是有好處的。
三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輻射全人教育。在當今變化迅速、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出現情感困惑、學業壓力、家庭矛盾、負擔過重等問題,以及他們面對這些問題時采取的逃避、情緒低落、抑郁甚至發展到精神分裂等情況,可能導致自殺或者傷害他人的行為,都能呈現出他們的心理狀態。因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很有必要。
我國較為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學設立心理教師一職,在大學建立心理咨詢中心,這已是很大的進步。但這并不能阻止越來越多的學生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也許是和這些職位如同虛設有關系。因此,高??梢酝ㄟ^組織講座、開設課程、宣傳知識、優化環境、科學咨詢和深入實踐等形式,讓大學生心理暢通,思維開闊,受到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實現全人教育。當然,若我國投入較為充足的資源支撐,從小就開始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就會更好。
三、引導大學生建構生命的終極關懷
雅斯貝爾斯在他的《什么是幸福》一書中說:“教育的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的過程,然后才成為科學獲知的一部分?!雹芩@句話深刻地闡釋了教育的人文關懷宗旨。作為以人文關懷為精神內核的生命教育,應著力于完整地建構人的精神世界,構筑人的精神家園。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異常珍貴的,生命教育就是要向人們展示生命的珍貴,教育人們靠自己的努力奮斗追求自己美好的人生,不斷升華自己的生命價值。教育者更要引導大學生建構生命的終極關懷,提升自我生命價值。
注釋:
①http:///view/950173.htm百度引擎搜索“生命教育”.
②袁衛星.生命教育,讓教育回家.內蒙古教育,2005(7):4.
③黃建春.論生命教育的背景及實施.福建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04).
④王琪,劉春蕓.生命是教育之本.人民教育,2003(8).
參考文獻:
[1]周弘.賞識你的青少年——一個父親對素質教育的感悟[M].成都: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2000.
[2].生命的律動:生命教育實踐探索[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3]王曉虹.大學生生命教育研究[J].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2005.
[4]陳斯拉.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探析[J].廣州:高教探索,2007(6).
篇8
關鍵詞 犯罪心理學 青少年犯罪 心理健康
作者簡介:李芳,四川司法警官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犯罪與罪犯心理、實驗心理。
中圖分類號:D9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5)12-076-02
近年來,我國的青少年犯罪率明顯增加,這證明我國已經進入到另外一個層面意義上的上升階段,國內的社會學家以及心理學界專家,對這一情況進行了著重的研究以及分析,經過數據收集以及對大量資料的分析表明,青少年沖動犯罪的因素有以下幾點:第一,對社會認識的扭曲,他們認知錯誤,所以行為偏激,性情暴躁易怒又或者冷漠偏激,對社會好奇但是看法獨特,容易被自己的某些看法以及情緒所左右,自控性差;第二,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教育以及家庭關愛不足,尤其是單親家庭以及重組家庭尤為突出,因為溝通不足又或者某些家庭因素,容易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以及造成某些心理問題;第三,社會文化對于青少年的影響,當今社會酒醉金迷,某些不良的社會風氣以及社會文化現象對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了不良的影響,并加以引導后,所造成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這種心理狀態下,青少年很難得到有效的緩解,所以基于以上幾點,對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學的研究是必要的,因為心理健康狀況的差異性會導致截然不同的后果,既可能導致犯罪,又可能波及其在犯罪過程中以及對其心態造成影響。所以,本文的主旨就是針對青少年罪犯的心理狀態以及其影響因素進行相關的分析,同時希望能夠對正在發育期的青少年以及正在服從管教期間的少年,提供心理健康教育。
一、 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在部分少管所中采取抽樣的方法,將不同年齡段以及不同情況的340名青少年罪犯作為研究對象。
(二)工具
1.青少年罪犯情況調查表、青少年犯罪資料、父母受教育程度及其職業、家庭成分以及收入情況調查分析表。
2.犯罪青少年自我反省以及思考感受詳細,其中可以包括管教情況反饋,監獄環境、監獄管教干警,管教方式,受管教之后的想法,以及對管教方式的感想,對自己罪行的彌補以及感悟等八個大的方面,并且對每個方向進行分級評分,按照四個等級進行評分,評分越高的,接受改造程度就越高。
3.癥狀自量檢測表:由凈勝專家進行編輯翻譯,內容非為九個部分,九十個項目,每項按照五個等級進行評分判定,分數越高的就表現為其心理癥狀越嚴重。
(三)方法
選取好參加研究的人員,引導其對每項研究內容以及研究工具的使用方法,在與測驗中進行一致性測驗,對各項的工具以及其測驗后的不同檢驗結果進行分析,通過對所有人進行講解的方式,讓每個接受研究的對象進行獨立的表格填寫,對沒分表格進行信息編輯并記錄到信息庫,對所有數據進行分析。
二、 結果
(一)青少年罪犯的一般情況
年里統計如下:13-15歲的32人,占總人數的9.4%;16-20歲的196人,占總人數的57.6%;21-23歲112人,占總人數的32.9%。
受教育程度:文盲16人,占總人數的4.7%;小學學歷124人,占總人數的36.5%;初中學歷152人,占總人數的44.7%;高中學歷40人,占總人數的11.8%。
其中來自農村的264人,占總人數的77.6%;來自城市的有76人,占總人數的22.4%。
犯罪類型:偷竊256人,占總人數的75.3%;涉毒吸毒32人,占總人數的9.4%;搶劫28人,占總人數的8.2%;殺人12人,占總人數的3.5%;性罪錯8人,占總人數的2.4%;其他罪責4人,占總人數的1.2%。
不良行為:抽煙252人,占總人數的74.1%;酗酒12人,占總人數的3.5%;吸毒16人,占總人數的4.7%;28人,占總人數的8.2%;無不良行為32人,占總人數的9.4%。
管教年限:一年期96人,占總人數的28.3%;兩年期224人,占總人數的65.8%;三年期24人,占總人數的5.9%。
(二)家庭情況
父母職業:父親干部的2.4%;工人的27.1%;自由職業的14.1%;無職業的56.5%;母親干部的2.4%;公認的8.2%;自由職業的12.9%;無職業的76.5%。
父母受教育情況:父親文盲的5.9%;母親文盲的14.1%;父親小學學歷的5.9%;母親小學學歷的36.5%;父親初中學歷的34.1%;母親初中學歷的41.2%;父親高中學歷的15.3%;母親高中學歷的7.1%;父親大學學歷的2.4%;母親大學學歷的1.2%。
家庭月收入:月收入500元以下的116人,占總人數的34.1%;月收入500-1000元的72人,占總人數的21.2%;月收入100-3000元的132人,占總人數的38.8%;月收入3000-5000元的16人,占總人數的4.7%;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4人,占總人數的1.2%。
(三)青少年犯罪心理健康與家庭教育程度的相關因素
經過多方面統計后,我們對犯罪人員進行了測驗,根據以上統計以及其個人得分,我們經過詳細的資料統計,并且經過青少年犯罪心理學與人口學、社會學的相關分析后論證得出結論為,通過對犯罪青年的父親的受教育程度與以及其職業情況,家庭收入等進行融合分析,我們發現犯罪人父親的受教育程度與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健康呈現負相關的趨勢,特別要強調的是,這里面有強迫癥、抑郁、敵對、空間、偏執等精神病性的負相關,其中有超過80%的青少年遭遇過家庭暴力,這證明父親的受教育程度越低,青少年受到的教育就越趨向于暴力,心理素質就越差。同樣家庭收入以及母親的受教育程度也會影響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程度。?。ㄋ模┣嗌倌戟z中心理健康情況分析
經過對犯罪人員提交的答案以及對犯罪人員心理情況的分析,我們綜合了他們對于監獄環境、管教干警、管教刑事、管教內容、懺悔表現、獄中啟迪等方面的看法,以及其精神方面的偏向于其心理分析。我們發現管教的警員與其管教方式可以有效地緩解青少年罪犯的敵對以及精神壓力,干警在采用好的管教方式的時候可以減輕犯罪青年的精神壓力。而犯罪青年的當前想法,與青少年犯罪心理健康呈現出正相關。這提示我們犯罪青年對于家庭以及親人、未來、前途的思考對于心理健康有著深刻的影響。父親的職業以及家庭狀況會對未成年人有一定的啟發性,對他們未來的人生有一定的引導功能。
三、 討論
上述情況可以分析說明,青少年如果出現了犯罪情況,這些人一般教育水平都不是很高,并且家庭條件也都很一般,他們沒有能夠掌握固定的謀生手段,同時沒有經過持續穩定的教育,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根本沒能達到與其年齡相符的知識結構形態,對事物的理解能力也與常人不同,不能對自己的行為形成良好的控制以及調節。同時家長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家庭暴力現象嚴重,對青少年的身心發育的健康與否起著決定性的因素。因此,由于教育形式的簡單以及粗暴,造成了不合理的、低文化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得身心尚不成熟的少年容易對社會以及人生產生偏離事實原則的看法,從而產生不好的行為,走向社會的陰暗面,將會沾染上不良的習慣,例如抽煙、酗酒、吸毒和等。其實在我們看來,不難看出不良的行為習慣對于青少年犯罪有著一定的影響以及聯系。同時,父母沒有固定職業,家庭收入不穩定,居無定所等等一系列的生活行為以及習慣會對少年產生不好的影響,再加上,父母疏于管教以及錯誤的管教方式,很容易就會讓青少年的心中滋生犯罪的行為,例如小偷小摸等,更甚者就會形成犯罪。在上文中調查道德75.3%的偷竊行為,就占了總比的大多數。
同時,在上文中我們所進行的兩項分析中,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偏低的,同時普遍的帶有負面的情緒,例如強迫、抑郁、焦慮、恐懼、偏執等等精神病性的情緒。這就從一方面表明父母的受教育情況與子女的行為有著密切的聯系,甚至許多青少年的犯罪行為背后都有著父母或多或少的影響。根據上文的相關分析,結合社會學,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與子女的犯罪心理健康其實是呈現負相關的。這就說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低,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分數就越高,同時心理承受能力就越差。這個問題表現在很多方面,例如熱門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又或者他們對于錯誤以及理解的能力,他們缺乏表達能力,子女很難在他們身上得到家的溫暖,經常性的使得孩子感到無助與孤獨,這是因為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年齡并不成熟,根據我們上文的資料,我們不難看出大部分的青少年年紀都很小,同時來自農村的也占很大一部分,這就說明了教育的重要性,越早的進行教育,讓他們能夠懂得如何保護自己,遠離違法的事情其實是很重要的。
而根據第二項研究表明,可以看出青少年在犯罪后進入了管教當中,管教中的生活對于青少年也是有一定的壓力和環境的影響的,這些都會影響到青少年未來的生活情況。在管教期間,管教的方式對于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好轉是有一點幫助的,同時他們對于親人的思念以及對前途以及未來的擔憂是會對其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響的。究其原因就是青少年心理不成熟,在做了錯事被限制了自由以后,會對人生產生負擔,對于家長親人會有內疚的情緒,同時,對于自己未來感受都是很無奈的,并且也會對自己未來前途感覺擔憂,這會增加父母的憂慮和其他親屬的憂慮。
四、 結論
經過上述研究得知,青少年一般在犯罪后心理健康會受到嚴重的變化,并且這種傷害的產生不但與青少年自身有關系,還有父母的教育有著一定關系,也與青少年自身生活環境有著重要的關系,同時對于犯罪青少年目前的想法我們應該進行積極的疏導,我們應該傾向于以上幾點進行對青少年犯罪心理健康的疏導,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讓青少年犯罪者在回歸社會的時候,心理也能回歸健康,對這個社會以及自己的將來也有一個好的看法,同時,我們也呼吁從以上幾點對青少年進行關心,從而減少犯罪的發生。
參考文獻: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論 文 網專業教育教學論文和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1]楊耀防、汪鑫、夏修龍、車向新、涂明華.農村居民健康狀況及衛生服務需求分層整群抽樣調查.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8(8).
[2]周海寧、趙繼連.當前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客觀因素和預防措施.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
篇9
【關鍵詞】 中職學生 心理健康 調查分析 對策
中職學生是青少年相對獨立的一個群體,他們雖然年齡和普通高中生相似,但其心理發展狀況卻不盡相同。不可否認,進入中職學校學習的學生,普遍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使得學校教育與管理的難度加大,影響著中職學校培養目標的實現。通過對寧夏農校的部分學生采用SCL-90癥狀自評量表,進行系統抽樣調查,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影響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為開展合適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參考。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抽樣方法,抽取寧夏農校部分專業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發出問卷298份,問卷當場回收,有效問卷294份。問卷有效率為98.7%,其中男生157人,女生137人。
使用心理健康臨床癥狀自評量表和調查問卷作為本次調查的工具,SCL-90癥狀自評量表容量大,反應癥狀豐富,能準確測試出被測試者的自覺癥狀,該表是目前我國使用最廣泛的一種檢查心理健康狀況的量表。施測時以班為單位,統一使用指導語,學生獨立完成,問卷數據采用計算機統計,全部數據在電腦上進行統計分析。
二、 結果
1、寧夏農校學生心理健康的總體狀況(表1)
由表1可見,寧夏農校學生SCL-90各項評定指標均明顯高于全國常模。說明學生總體心理健康水平較低。
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比例按從高到低,列前幾位的分別為人際關系敏感、強迫癥狀、敵對、抑郁、偏執、焦慮、恐怖。根據國內使用的標準,一般認為嚴重程度己達到中度水平,提示可能有比較明顯的心理問題。
無庸諱言,中職學生大多來自于普通中學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群體,他們特有的心智水平使其走向成熟、走向獨立的步伐顯得艱難和遲緩。踏入中等職業學校成為中職學生一種無奈的選擇,從而導致中職學生自我意識中的“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之間、“理想環境”與“現實環境”之間的分化差異和矛盾沖突加劇,使他們在對自己、對他人以及客觀事物的評價上極易趨向偏激。
三、分析與討論
1、學習上的挫敗感導致自卑與厭學
從某種角度講,選擇上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大多是被應試教育列車甩下來的。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曾對自己的學業有過美好勾畫,但在求學生涯中,知識基礎、學習動機,學習習慣、人際交往等某一環節出了問題,都可能造成學習成績不良,他們肯定用自己方式嘗試改變過,遺憾的是沒有取得效果。失敗后沒有獲得所渴望的尊重和鼓勵,由此引發和強化內心的挫敗感,有的孩子進入中等職業學校甚至產生強烈的“劣等感”。很多學生學習興趣與動力不足,缺乏自信心和主動性,不能正確面對挫折,是讀不進書又不得不讀書,在家中瞞著父母,在學校應付老師,對學習有心理壓力。
2、道德認識膚淺,自控能力較弱
中職學生大多是基礎教育中被忽視被冷落的弱勢群體,這也使得他們的心理問題多發且復雜。部分學生有一些模糊的道德認識,如“不受紀律約束才自由實惠”,“小節無害,文明吃虧”,“打不服別人要受欺”等等。有的學生缺乏集體觀念,自控能力較弱,常受個人欲求的驅使,很少考慮自我和社會需要之間的協調;受個人情感的驅使,常常忘記道德準則;有自制的愿望,但又缺乏堅忍的自制力。行為上的惹事生非; 吸煙者有之,亂花錢者有之,逃課、迷戀網絡者也有之,用無所謂,不在乎來掩蓋自信心不足,用違反校規,甚至用行為來補償內心的失落感。
3、人際關系不適與情感困擾
調查顯示,有三分之一的中職學生認為自己的人際關系狀況是“一般”,還有三分之一的中職學生對自己的人際關系狀況“不滿意”??梢娙穗H交往問題已成為引起中職生心理困惑最多也是最重要的因素。許多中職生靠隨心所欲的思維方式和處事方法來處理的人際關系,往往帶有主觀、極端的傾向,由此形成他們自卑怯懦、嫉妒猜疑、自閉孤僻、偏執暴力等心理問題與不良品質。
中職學生不但承受著青春期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的急劇變化,同時還承受著學業失敗、升學受挫、預期就業前景迷茫等帶來的種種壓力,由于學業失敗逃到情感世界,或由于因為生活茫然而到情感世界里尋找調味品,出現性認識偏差、性焦慮、兩往不適等心理障礙,甚至引發心理變異或走向極端。
4、不良家庭環境的影響
“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個問題家庭。”大量的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統計顯示這樣一個結論。這里所講家庭的問題主要指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家庭是孩子成長的重要環境,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教育觀、人才觀和教養方式直接影響孩子的自我認同和價值判斷。調查顯示,有不良品行的學生,一般常有下列情況:(1)受家庭成員某種惡習的浸染;(2)學生的不良品行得到家庭成員的默許甚至是唆使;(3)家長溺愛和袒護,或采取粗暴的教育方式;(4)受不良家庭生活方式的影響;(5)父母工作忙,或居住外地、父母不和或父母雙亡、單親家庭、無人管教等。
四、教育對策
1、實施多元化和發展性評價,給中職學生更多的成功體驗
中職學生雖經歷多次失敗,但他們對成功依然有著強烈的渴望,因此教育教學中給他們以成功的體驗和希冀優為重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堅持有一專長即人才的人才觀,就是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實施多元化和發展性評價,如從課堂參與度、社會實踐性、集體活動的組織策劃、動手操作能力、創新成果的展示等方面,設立進步獎、學習保持獎、各類競賽獎、值日模范,紀律標兵等,讓他們感受進步,體驗成長、走出自卑的陰影,體味自身價值實現的愉悅和幸福,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2、充分尊重關愛,給中職學生更多信任與鼓勵
根據實際訪談,中職生很渴望得到教師的關注,在初中階段,由于種種原因,他們很難體會到教師的愛。其實,作為弱勢群體,他們更渴望更需要教師的情感支持。中職生很多問題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個長期的過程,這些問題也決不是靠簡單的訓斥、指責和處分等就能解決。因此,教師要以平等、關心、信任的態度對待學生,多一些寬容,少一些苛求;多一些傾聽,少一些指責;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訓斥,多一些引導,少一些處分。讓學生在肯定激勵中體驗自尊和榮譽,實現個性的完善。
3、體現職教特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應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職業學校整體工作的重要內容,要有計劃、有措施,常抓不懈。針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通過團體訓練和強化、小組咨詢、個別咨詢等措施,矯正不良的心理狀態。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掌握自我心理調節的方法,提高應付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促進學生人格全面和諧發展。中職心理健康教育應以職業心理教育為主要內容,協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傾向、職業興趣、職業價值觀,讓學生掌握擇業決策的技巧,通過職業心理教育,使學生能面對現實,充分認識自己的職業能力和社會的職業層次特點,選擇社會需求并與自己職業能力層次相適宜的職業,正確處理個人職業興趣與社會需要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篇10
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報告[附表格]
中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他們所面臨的內外壓力普遍增多,其中不少壓力已超過了他們所能負荷的程度,常常引起紛擾的、不利的、危機重重的后果。國內有些調查表明,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擾和適應不良的學生所占比例較高。那么,當前**縣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如何呢?帶著這一問題,我們開展了認真細致的調查研究,以期了解當前**縣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為**縣各中學進一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對策性建議,也供教育行政部門和其他人士參考。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1、調查對象:采取隨機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選擇**縣近郊的5所中學,其中高中一所,職高一所,初中三所,隨機選取每個學校每個年段的班級各一個,合計15個班級共699人,進行問卷調查。其中初一學生108人,初二學生121人,初三學生169人,高一學生119人,高二學生113人,高三學生69人;男生328人,女生371人。實際發放問卷800份,收回699份,回收率為87.4;剔除35份效度量表得分高于7分的問卷35份,實得有效問卷664份,有效率為回收總卷數95.0。 2、調查工具:采用華東師范大學周步成等修訂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該測驗適用于綜合檢測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MHT共有100個題項,包括8個內容量表和一個效度量表(即測謊量表),該測驗覆蓋面廣,篩選率高,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8個內容量表分別是: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每個題項后有“是”和“否”兩個答案,要求被試根據自己的真實情況進行選擇。8個內容量表得分累積起來,就是總得分。分量表從整體上表示焦慮程度強不強、焦慮范圍廣不廣;而總得分則表示個人焦慮的一般傾向。該測驗以整個量表在65分以上,各內容量表上超過8分作為指標來考察其心理健康狀況。如果一個學生的總分超過了65分,說明該生的總焦慮水平較高,范圍較廣,有情緒困擾和行為問題。8個內容量表中,任何一項標準分達到8分以上時,表明該生在此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到需有針對性地輔導程度。 3、調查方法:本調查以班級為單位、由班主任配合給予統一指導語,利用學生自習時間集體施測。所有數據資料均通過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 二、調查的初步結果 1、**縣中學生心理健康基本情況 調查結果表明,目前**縣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總體狀況一般,具有正常的焦慮水平。從表一可以看出,被調查的664名中學生其總焦慮傾向標準平均分為38.40,處于中等焦慮水平(總焦慮傾向標準分即8種焦慮傾向標準分之和在35分以下,屬于低焦慮水平;總焦慮傾向標準分在65分以上,屬于高焦慮水平;35分到65分之間的,屬于中等焦慮水平),另外,在各個內容量表的得分上,學習焦慮得分最高(M=8.02),處在異常焦慮水平(焦慮傾向標準分在8分以下,屬于焦慮正常,超過8分,屬于異常焦慮)。從表1也可得知,單項高分(8分以上)所占比例由高到低排列循序為:學習焦慮(57.8,384人)、身體癥狀(22.3,148人)、過敏傾向(19.4,130)、自責傾向(17.5,116人)、對人焦慮(9.5,61人)、恐怖傾向(6.5,43人)、沖動傾向(4.4,29人)、孤獨傾向(2.3,15人)。 表1664名學生在各個內容量表和總量表上的得分 學習對人孤獨自責過敏身體恐怖沖動總焦慮 焦慮焦慮傾向傾向傾向癥狀傾向傾向傾向 平均分8.024.662.765.395.625.343.343.2338.40 標準差2.852.112.062.172.152.812.542.2312.36 檢出率57.89.22.317.519.422.36.54.41.66 在被調查的664名學生中,41.41的學生(275人)分數在35分以下,說明這部分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是好的;分數在35分-65分之間的學生有378人,占所有被測學生的56.93,這部分學生處于中等焦慮水平,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對其進行心理健康的一般指導和教育;分數在65分以上的學生11人,占被測學生數的1.66,處于高焦慮水平,屬于心理不健康的人群,對于這些總焦慮傾向較強、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需要制訂特別的個別輔導計劃,要重點輔導。 2、不同性別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 統計結果顯示,**縣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存在極其顯著的性別差異。從表2可以看出,除了孤獨傾向和沖動傾向外,其余六個分量表以及總量表的得分上都是女生高于男生,而且都達到了極其顯著的差異,這個說明女生的總體焦慮程度要高于男 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報告[附表格]第2頁
生。 表2不同性別學生在各個內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異比較 男生(n=309)女生(n=355)T值P值 MSDMSD 學習焦慮7.422.998.552.61-5.1670.000 對人焦慮4.292.194.971.99-4.1890.000 孤獨傾向2.782.142.741.990.2810.779 自責傾向4.992.115.732.17-4.4320.000 過敏傾向5.342.195.872.09-3.1750.002 身體癥狀4.953.045.682.55-3.3800.001 恐怖傾向2.802.463.812.53-5.2260.000 沖動傾向3.082.323.372.14-1.6680.096 總量表35.6813.0740.7611.19-5.3870.000 說明:在這里n表示被調查的個體數目;M表示平均數;SD表示標準差;T值是兩個數字相比的一個比值;P值表示顯著性,如果P值小于0.05,那么說明相比的兩個數字存在差異,下同。 3、不同年齡段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 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后發現,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自責傾向、恐怖傾向以及全量表的得分上均存在顯著差異,經過比較得知,初中生在這四個分量表和全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高中生。由此可見,高中生的整體心理健康狀況要好于初中生。具體比較可見表3 表3不同年齡段學生在各個內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異比較 初中生(n=378)高中生(n=284)T值P值 MSDMSD 學習焦慮8.432.777.492.874.2650.000 對人焦慮4.972.144.251.204.3850.000 孤獨傾向2.832.112.661.991.0680.286 自責傾向5.682.115.002.204.0580.000 過敏傾向5.702.075.522.561.0160.310 身體癥狀5.522.885.112.701.8500.065 恐怖傾向3.512.563.122.511.9680.049 沖動傾向3.352.293.082.141.5270.127 總量表39.9812.1436.3012.353.8280.000 同時,對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的學生進行方差分析后發現,各個年級的學生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自責傾向、身體癥狀以及全量表上存在差異。經事后檢驗發現,在學習焦慮方面,初三學生要顯著高于高一、高二、高三以及初一的學生;在對人焦慮方面高一、高二的學生要顯著高于初三的學生;在自責傾向方面,初一學生要顯著高于高一、高三的學生;在身體癥狀方面,初三學生要高于各個年級的學生,但是不存在顯著差異;在總量表上,初三的學生要高于高一、高二的學生,初一學生要高于高一學生。由此我們也不難發現初三時期是學生心理問題發生的多發期。 4、不同學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 表4不同學校學生在各個內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異比較 梅中(n=119)二中(n=138)云職(n=136)三中(n=121)云中(n=150) MSDMSDMSDMSDMSD 學習焦慮8.382.568.412.837.712.878.502.917.292.86 對人焦慮4.562.035.002.064.332.055.322.304.171.96 孤獨傾向3.061.932.432.082.631.903.072.272.692.08 自責傾向5.802.205.452.065.462.255.832.064.572.07 過敏傾向5.772.035.622.035.602.205.712.175.452.32 身體癥狀5.532.525.473.165.132.605.562.905.092.79 恐怖傾向4.112.643.102.463.152.543.382.513.092.50 沖動傾向3.532.173.092.203.002.273.452.473.152.02 總量表40.7411.6638.5711.5637.1812.6140.8313.1535.5112.10 對數據的統計后發現,不同學校的學生各個量表以及總量表的得分可見表4。 對五個不同學校的學生在各個量表以及總量表的得分進行方差分析可知,五個學校在學習焦慮(F=4.98,P<0.01=、對人焦慮(F=6.98,P<0.001=、自責傾向(F=7.94,P<0.001=、恐怖傾向(F=3.65,P<0.01=以及總量表(F=4.72,P<0.01=上存在差異。經過事后比較發現:在學習焦慮上,云中的學生要好于梅中、二中、三中的學生,而其他幾個學校之間則不存在差異;在對人焦慮方面,云中的學生要好于二中、三中的學生,而職高的學生也要好于三中的學生;在自責傾向方面,云中的學生要好于梅中、二中、三中和職高的學生,而其他幾個學校之間則不存在差異;在恐怖傾向方面,云中的學生要好于梅中的學生;而在總量表上,也是云中的學生要好于梅中和三中的學生,而其他學校之間則不存在差異。 5、不同民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 本次調查共收集到53位畬族學生的問卷(占了所有被調查學生的8),并對畬族學生和漢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比較,具體可見表5。 表3不同民族學生在各個內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異比較 漢族(n=611)畬族(n=53)T值P值 MSDMSD 學習焦慮8.002.648.252.64-0.5900.556 對人焦慮4.662.124.682.03-0.0780.938 孤獨傾向2.782.092.551.670.7800.436 自責傾向5.682.115.002.204.0580.000 過敏傾向5.602.155.922.13-1.0670.286 身體癥狀5.352.825.302.770.1120.911 恐怖傾向3.402.572.622.072.1430.032 沖動傾向3.222.183.422.71-0.6240.533 總量表38.4212.4738.1711.040.1410.888 從上表可以得知,漢族學生和畬族學生只是在恐怖傾向方面存在差距,漢族學生在該方面的得分要高于畬族的學生。這說明漢族學生對某些日常事物的恐懼感要強于畬族學生。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畬族學生的樣本不足所引起的無差異的假象,這個有待今后的研究進一步證實。 三、調查結果分析 1、**縣中學生總體心理健康狀況的分析 調查顯示,目前**縣中學生心理健康總體狀況一般,在被調查的學生中只有41.41處于低焦慮水平,而有56.93處于中等焦慮水平,而有1.66處于異常焦慮狀態,由此可見**縣中學生當前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對于存在中等焦慮傾向的學生,即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十分需要通過學校的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教育加以幫助,若焦慮異常得不到及時解決,就可能會產生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此外,對于處于異常焦慮傾向的學生,這部分學生是處于心理不健康的群體,總體焦慮傾向較強、焦慮范圍較廣,存在心理疾病,需要立即進行心理治療,這部分學生不容忽視。 2、男女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差異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男女生心理健康總體水平存在顯著差異,女生總體不如男生,這個與國內外同類研究的結果相似。女生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以及總量表上的得分都顯著高于男生。 造成兩性差異的原因首先是社會因素方面,如自我概念,對自己的期望,失敗的歸因方式等方面不同。國外有學者研究發現,男女生對成敗歸因有不同的模式:女性比男性更多的將自己的成敗歸因于運氣,而把失敗歸因于自己的運氣;而男性則更多的將成功歸因于自己的能力,將失敗歸因于任務艱難。這種歸因導致了男女生自信心的差異,而這種差異顯然對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專業有決定的影響。而且在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價值觀的影響下,女生往往使自己扮演一個弱者的形象,學習成績不好認為是性別差異造成的,認為男生天生比女生聰明,而沒有從其他方面找原因。特別是傳統的“男尊女卑”思想以及對婦女的歧視都嚴重地挫傷了青年女性的自信心和進取心,制約著女生各方面的發展。 其次是生理因素,由于女生性意識的萌生比男生約早一年的時間,因此性不安心理在女生身上表現得更早,更明顯,他們變得易害羞、難為情,而且青春期的發育早于男生,青春期的女生對勝利的變化和月經的來臨有一種神秘感和恐懼感,所以常處于焦慮不安中,有時莫名其妙的緊張,特別是在與人交往時尤為突出,于是產生了對人焦慮。 男生在孤獨傾向和沖動傾向上的得分要高于女生,但是沒有達到顯著差異的水平。這個可能與男生的性格有關,人們在教育過程中賦予男生的形象是生來就剛強,為此在感情上不輕易外露自己,長此以往心中苦悶無處訴說,產生孤獨感,而女生較男生更喜歡找人傾訴,心中的不快易化解。在沖動傾向方面,可能與男生更多地表現出攻擊、多動和違紀等外向行為有關。 綜上所述,加強女生的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授和心理輔導在當前顯得尤為重要。 3、不同年級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差異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初三年級在各個年級中問題最多,是心理問題的多發期。這主要因為,初中三年級的學生正值青春的高峰期,在生理上,他們已基本上發育成熟,在心理上,初中三年級學生的智力發展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尤其是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使得他們對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推理能力的發展使他們的某些觀點或看法很深刻?;谝陨蟽煞矫娴陌l展原因,初三學生的自我概念也在逐漸形成并有著極強的自我意識,他們非常注重自我形象的良好設計,但由于對自我形象過度敏感,他們過于著重別人對自己的外在評價和成敗得失的評價,以至于產生不良的自我形象,如自卑、自責等。 同時,初三學生面臨中考,其所承受的心理壓力,遭遇的學習上的挫折感及生活上的心理危機,使得個體的心理狀態具有高度的不穩定性和不平衡性,這將直接影響學生成就動機模式的確立,并由此影響其學業成績和心理健康狀況,從而進一步影響個體人格的塑造和生涯的發展。 4、不同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差異分析 由調查結果可知,總體上,云中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相對于其他幾個學校較好。這個可能是因為**中學和其他幾個學校相比更加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重視學生的心理輔導。 5、不同民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差異的分析 由研究可知,此次被調查的漢族和畬族學生只是在恐怖傾向上存在差異,漢族學生要高于畬族學生。這個可能是由于當前的家長給予子女的教育多是保護型的,使他們缺乏性格上的各種鍛煉,依賴性和獨立性都比較差,所以成長過程中一旦失去成人的幫助就感到不安和沒有著落。恐怖傾向的產生大多與家庭的過分保護有直接關系。 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的,既涉及到學校和家庭,也包括社會環境。就學校因素來說,應試教育仍占主導地位,升學率仍然是衡量學校和教師好壞的標準,只顧考試課程而隨意增加超越教學大綱要求的內容,取消或削弱非考試科目的現象大量存在,加上少數教師自身人格偏異及不健康的教學行為,都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產生了消極影響;就家庭因素來說,一些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值普遍過高。他們或者把孩子當作實現自己愿望的工具,主觀地給孩子確立一個理想的目標;或者把孩子奉為“上帝”,使孩子擁有無限的權利。孩子往往不能自己把握自己,而且心理承受能力極差;就社會來說,功利主義的主導性傾向和大眾傳媒的消極因素,使青少年處于一種無所適從和復雜多變的社會中,他們要面臨升學、就業、交友、休閑等各種生活壓力,特別是性生理的早熟和非正常發展的性心理之間的矛盾,導致產生心理不適應,情緒不穩定,人際關系不協調。需要指出的是,中學生在沖動、自責、過敏、恐怖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其原因主要還是來自對學習、對考試的一種焦慮反應,中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困擾,仍然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幾點建議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關系到中學生的生活、學習、工作和身心的健康成長,也關系到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和社會的發展,因此我們更加應該重視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根據我們調查分析發現,改善和提高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需要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實效,為此提出以下建議以供參考。 (一)改善家庭教育 1、家長要注意兒童早期人格的培養 許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現的各種心理障礙,大多是兒童早期教育和社會交往帶來的精神發育缺乏,如幼年的心理剝奪、童年的經歷有時甚至會影響到一個人一生的生活態度和心理體驗。如果在人生早期(一般指0-6歲)得到適應最佳教育將會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發展。因此,家長要加強兒童早期的獨立性和自制力的訓練,要抓住這一時期,向子女施以早期智力開發或優良品德的早期熏陶。家長還應經常調整自己對子女的期望,期望值過高或過低都不好,家長只有設法使自己的主觀愿望與孩子的客觀實際相一致,同時在實現期望過程中應該根據情況的變化,及時對原有期望進行調整,才能減輕孩子的壓力。應提倡民主的家庭教育,這樣才能較好地運用符合子女身心發展實際的科學方法,家庭教育才能收到實效。 2、讓子女在實踐中得到鍛煉 我國自古以來,提倡在家長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的讓子女參加各種實踐活動的育人方法??鬃诱f:“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說明品德高尚的人都重視在實踐活動中培育良好的品德習慣。而且,在實踐活動中應該持之以恒,使子女的意志和性格從中得到鍛煉,并幫助子女從實踐中總結經驗。 3、家長要重視家庭環境的優化 家庭環境的優化不僅應體現在為子女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和文化氣氛;還應體現在家長自身形象的完善上,使子女在家長樂觀向上的情緒和刻苦學習、努力工作的實踐中受到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長的積極影響。對于子女的良好思想和行為表現,家長及時給予肯定才能收到激勵、強化的效果。清代著名教育家顏元說過:“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敝赋霰頁P的效果優于批評,因此在教育中,要減少斥責和限制,多給以“表揚”和“承認”的機會,以提高其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其產生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為了幫助子女明辨是非,克服、糾正和根除不良的思想行為和品德,可以適當采取不損害孩子身心為比標準的懲罰。原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教育子女,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用簡單的手腕來應付,是無濟于事的?!睘榇?,家長應了解有關教育以及兒童心理方面的基礎知識,切實擔負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二)改善學校教育工作 1、轉變教育觀念 傳統的教育忽視學生的個性特點,機械地按照預設的一套模式向學生強行灌輸,使學生處于一種消極被動的“被教育者的地位上。”這個不僅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內在動力,而且抹殺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應將中學生由升學為中心的應試教育轉向以提高素質為核心的教育軌道上來,它有助于中小學教育走出狂熱追逐高分、升學競爭愈演愈烈的誤區,克服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痼疾,把開發人的潛能、提高學生的素質作為根本目的和最終任務,才能在教育內部從根本上預防和減少青少年心理障礙的發生。 2、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教育要糾正和克服用政治思想、道德品質教育代替心理教育的片面傾向,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學校正常的教學中去。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從他助到自助,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可以采取宣傳普及心理學常識(通過上心理輔導活動課和講座的形式等)、開展一對一的心理咨詢以及推廣集體輔導、朋輩輔導的形式,從根本上增強學生心理上的自我調節能力,使他們在學習、生活中獲得健康向上的心境。同時還可以對學生定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心理檔案,以便及時發現問題,進行矯治。 3、加強青春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 對中學生進行性教育一定要講究實效、慎重、科學,并注意把握時機。根據上海等地對中學生進行性教育的經驗,初二年級是性教育的關鍵期,從這是開始系統地對他們進行有關方面的教育,并將這種教育有計劃的延伸到高中階段,是十分重要的。 4、著力提高教師素質,尤其是心理素質 學校應定期組織教師進行教育理論和心理學知識的學習,通過講座、討論、宣傳材料等方式,注重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還可聘請有關專家和教育先進工作者介紹符號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經驗,提高教師的育人水平,以便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軟環境。 5、重視家校溝通的途徑 建立家庭和學校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溝通的渠道,優化家庭教育環境,是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和發展,家庭環境、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所以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積極相互配合,將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因此,學校要引導和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改善家庭環境,以良好的行為、正確的方式、和諧的氣氛去影響和教育子女,這樣有利于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和心理素質的提高。 6、重視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 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為學生健康發展提供機會和條件。課余時間參加業余活動,有利于中學生多種才能的發揮,豐富精神世界,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使生活更有樂趣,情操得到陶冶,能力得到鍛煉,多種需要得到豐富,心理緊張得到緩解。其結果是進一步提高中學生腦力、體力的效率,改善適應能力,促進心理健康。 (三)積極引導青少年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 對于學生來講,保持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途徑是鍛煉培養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質。青少年首先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才能對社會、對人生持有正確的認識,提高對心理沖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其次是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心理學研究表明,凡是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與本人實際情況越接近,表現自我防御行為就少,社會適應能力就越強,特別是女同學要擺脫“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縛,充分認識自己,發揮自己的潛能。第三就是要學會自覺地調控情緒,保持積極的、健康的情緒,學會自我疏導不良情緒,使消極的情緒對身心的傷害減低到最小的程度。第四是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覺的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勞逸結合,科學用腦,這個對處于緊張學習階段的高三、初三年級學生尤為重要。 總之,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錯綜復雜的,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本人應密切配合,綜合治理,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