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青少年的心理輔導范文

時間:2023-10-16 17:09: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青少年的心理輔導,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青少年的心理輔導

篇1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098-01

培養社會所需的心理、行為健全的高素質人才,最高效最科學的途徑就是青少年階段就引導他們的個性、心理,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和完善 [1]。現將我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關于青少年心理輔導工作介紹如下,特別針對青少年意外妊娠這一特殊人群的心理輔導干預方法進行詳述。

1 青少年心理輔導的必要性

青少年心理、行為問題主要分為5大類:學習類問題、人際關系類問題、情緒類問題、人格障礙類問題及青春期性心理類問題,特別是青春期性心理問題已開始成為社會安全的一大隱患 [2]。造成青少年心理、行為問題的因素是多樣的,具體體現在家庭、學校、社會及個體四個方面。

2 青少年心理輔導的實施現狀

目前,我國對青少年心理、行為問題的心理輔導越來越重視,教育部早在1999年8月就頒布《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的指導方針;在各大醫院和人口計生服務中心也相繼設立心理咨詢門診,心理輔導室等。我中心把青少年心理輔導作為一項重點項目進行了落實,在取得一定的社會效益中也存在著不足。

2.1 取得成績。構建“三二一”活動載體,拓展青少年心里輔導和治療的渠道。“三”即三個室,精神文明展覽室、圖書閱覽室、心理咨詢室;“二”即兩個中心,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心、活動中心;“一”即一個活動之家。

(1)精神文明展覽室:以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歷程為主要內容,憶往昔、展未來。表揚身邊的好人好事,弘揚正氣、大樹新風。

(2)圖書閱覽室:提供生殖保健、自然科學、心理咨詢等內容的圖書,供隨時閱覽。

(3)心理咨詢室:在尊重青少年的隱私的基礎上,開展青少年健康教育服務。

(4)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心:通過系列健康教育活動,科學地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婚育觀;定期進行精神衛生方面的檢查和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衛生保障水平;定期開設心理學專題講座,引導青少年遠離暴力、網癮、和賭博這些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文化垃圾。

(5)活動中心:活動中心配備健身器材,包括乒乓球、象棋、圍棋、書畫等活動設施,豐富青少年的娛樂活動,促進青少年之間的相互溝通和交流。

(6)活動之家:融生殖健康、宣傳、教育、娛樂為一體,豐富了活動之家的活動內容。利用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心,面向青春發育期的中學生,開辦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幫助他們順利地渡過青春期。

2.2 存在不足。

2.2.1 缺乏具有醫學心理學專業水平較高的專家。目前,衛生服務中心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匱乏,理論水平參差不一,具體操作不夠規范。從事心理咨詢輔導的專職人員少,缺乏系統的專業訓練。因此,盡快形成一支專職隊伍已迫在眉睫,這也是我們今后將努力改進提高的地方。

2.2.2 人們對心理咨詢輔導存在誤解與偏見,對心理問題存在不科學的認識。由于對心理咨詢業存在誤解和偏見,導致許多青少年有了心理問題和疾病卻不知;或知道自己有心理問題和疾病,而不愿去看心理醫生和接受心理咨詢。大多數受訪者缺乏科學的心理問題認知,認為看心理醫生,則很可能被認為有精神疾病。這提示今后需要加強社會宣傳。

3 青少年意外妊娠心理輔導干預

據北京市的調查 [3],北京男孩子的首次遺精年齡已經從60年代的平均16.6歲提前到90年代的13.7歲,女孩子的月經初潮從60年代的14.5歲提前到90年代的12.2歲。身體發育提前而性心理的成熟則存在著相對后延的趨勢,這二者之間的沖突,帶來了許多的青少年心理問題。比如青春期的閉鎖心理和青春期的心理沖突。其中封閉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個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標志,這兩種情況如果得不到理解,得不到解決,就會出現壓抑心理,出現焦慮與抑郁,甚至性沖動等意外事件的發生。以下將詳細介紹筆者在工作中遇到的青少年意外妊娠這一特殊人群的心理干預:

3.1 青少年意外妊娠原因調查分析。相關數據顯示,年流產手術40%為未婚女性,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青少年和學生,在40%的手術中30%的未婚女性是重復流產 [4]。未婚青少年妊娠的上升趨勢已成為世界范圍內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通過對鹽城衛生技術學校650名在校學生和鹽城技師學院550名在校學生調查,六成以上的學生未能從學校獲取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而僅有30%的學生能夠正確回答避孕方法,更多的學生是自行通過報刊、雜志、網絡零散地獲取生殖健康知識。可想而知,這些學生在性行為已發生的情況下,根本不懂得如何避孕及處理可能產生的后果;而一旦受孕后,也不可能及時采取恰當手段終止妊娠。

篇2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9--01

1.青少年宮概述

1.1青少年宮教育的性質

青少年宮,顧名思義就是以青少年為主要教育對象的社會教育機構,是學校教育的一種補充。作為系統化、科學化、制度化的一種校外教育方式,青少年宮不僅是我國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領域,也是我國教育事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青少年宮教育的主要服務對象是中小學生,是全體少年兒童,它所實施的教育是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技巧的培養,是基本能力、基本素質的培養,是為少年兒童將來成為各方面人才打牢基礎。”

1.2青少年宮教育的特點

青少年宮教育以其公益性、思想性、趣味性、科學性而突出,教育出發點是廣大青少年的興趣愛好,在整個社會的大背景下通過實踐體驗進行各類校外體驗教育。

作為獨立、系統性、制度化的教育體系,青少年宮具有自身的特點:機構設置上有了相當的數量和規模,并形成自己的模式;制定了獨具特色的活動規則;形成了自己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和管理人員;形成了相應的培養目標和活動內容;形成了相應的管理運行機制。

1.3青少年宮心理教育的意義

青少年宮因其不同于一般的家庭和學校教育的特點,對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有著獨特的意義。重視趣味性、科學性的青少年宮的心理教育重視少年兒童的個性發展,豐富多樣的教育活動內容給青少年提供了一個自由發展的天地,既是中小學生尋找自信的去處,也是青少年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好地方,有利于培養與發展其社交能力,更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全面發展的大課堂,有利于培養其健康心理與完整人格。

2.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特點

2.1青少年的心理特點

處于生理和心理雙重過渡的青少年,在各方面都還處于半成熟狀態,其心理狀態介于兒童與成人之間。青少年的心理一方面帶有兒童期的依賴性、幼稚性;另一方面他們的獨立意識、自覺意識、集體意識以及道德意識都明顯增強起來。因此,他們的心理特點具有兩重性。

心理上看,由于社會認識的豐富,青少年自我意識逐漸發展起來,思維的結合性向辯證邏輯思維發展,情緒具有兩極性,情感具有曲折性,同時他們還面臨著生理和性成熟帶來的新需要與社會地位之間的矛盾、性成熟意識增強與心理、道德上準備不足的矛盾、新的獨立性需要與社會地位的矛盾、新的獨立性需要與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這四種矛盾。

2.2青少年心理教育的任務

青少年作為過渡期,其心理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其教育任務也具有自己的特點。青少年的教育任務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積極關注他們的心理波動。青少年是一個心理動蕩的時期,如果心理波動不好好掌握極容易走向極端,從而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

2、幫助他們體驗到學習的樂趣。青少年的叛逆是他們開始對學校學習產生一種抵觸情緒,這就要求心理教育必須引導他們體驗學習的樂趣,從內在克服學習的叛逆感。

3、幫助他們尋找到交流的真諦。青少年是一個既渴望獨立又渴望交流的時期,幫助青少年學會交流領悟交流才能幫助他們塑造完整人格。

4、培養心理保健的意識。青少年是一個心理逐漸成形的時期,培養他們的心理保健意識對他們以后的心理健康發展與心理自我開導具有重要的意義。

5、優化他們的心理素質。心理素質作為心理教育的一個方面對青少年的意義重大,不僅有利于心理健康發展,更有利于潛能的可持續發揮。

6、開發青少年的心理潛能。青少年是一個待開發的時期,心理教育不僅要重視表面存在的心理問題,也要重視青少年的心理潛能,促進其潛能的開發。

3.青少年宮心理教育的策略探析

根據以上關于青少年心理的分析和對青少年心理教育任務的解讀,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策略建議:

3.1適時舉行心理健康講座及趣味心理游戲

適當的聘請相關心理學或教育學專家進行心理健康講座,普及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也可以開展相關的主題講座,如“感恩的心”等,設置趣味的心理游戲,培養孩子們心理保健的意識。

3.2設立心理咨詢室,開展經常性心理咨詢輔導

青少年宮還可以增設心理咨詢室,對青少年的心理問題進行心理咨詢輔導,并鼓勵青少年經常性的進行心理咨詢。

3.3開設心理健康輔導課

在青少年宮的日常課程中,增設心理健康課,將心理健康作為一門專門課程進行普及,不僅可以使學生們意識到它的重要性,也可以讓青少年更加科學的對待心理健康問題。

3.4建立一支專業素質的心理教育的教師隊伍

擴充青少年宮教師隊伍,增加具有專業素質的心理輔導老師,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心理教育的權威性,更能增加其科學性。

3.5其他特色工作

(1)組成心理輔導中心組,加強研討的力度,認真參加區組織的各項活動。

(2)創建學校心理輔導網站。

(3)加強與家長的合作

篇3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    心理問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21世紀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其落腳點是學會做人。如何引領青少年順利成人成才,已成為教育界面臨的重要課題。青少年作為承載著家庭和社會高期望的特殊群體,是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但因其身處社會大變革的變遷時期,加之其自身心理發展不成熟、發展的欲望強烈,其發生心理問題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人群。進入21世紀,我國青少年心理問題頻發,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青少年成人成才,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黨和國家向來重視青少年的成人成才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時期背景下的重要途徑,并先后頒布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教基[1999]13號)、《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教社政[2005]1號)等重要文件,對進一步加強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督促青少年成人成才提出來了明確要求。本文立足我國學校教育現狀,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對如何培養青少年成人成才進行了探討,以期為進一步實施素質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參考。

一、開展入學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環境適應。

入學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級學府后接受的第一課,是引導學生盡快適應學校生活的重要平臺。青少年步入高一級學府后,面臨著人際關系、課程專業學習等方面的適應問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發環境適應障礙。眾所周知,新的環境中,只有先適應,才會獲得相應的發展,也才會成人成才。學校應緊緊把握新生入學教育的契機,結合新時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學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應主要介紹青少年易出現的環境適應問題,并簡要分析,重點提供給學生應對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識,促使學生入學即知環境適應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有利于學生提前預防、沉著應對、妥善疏導,為促進青少年順利成長做好鋪墊。

二、實施心理健康普測,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檔案。

面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緊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檔案,已成為教育系統的共識。眾多學校已通過心理普測、心理抽測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檔案。心理普測多以癥狀自評量表、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調查表、霍蘭德職業人格能力測驗問卷等為施測工具,以普測獲得的數據為依據,建立心理危機干預個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體等不同級別的心理檔案。研究表明,有四類學生群體比較值得關注:留守兒童青少年、流動兒童青少年、家庭離異兒童青少年、貧困兒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測在篩查心理易感人群、幫助青少年認識自我、發掘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求職擇業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進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三、開辟心理健康課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質。

課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統性、規律性、科學性等特點,一直是傳統學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雖既不屬于學科教育也不屬于規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課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積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質的主要途徑。研究表明,通過開設心理咨詢、人格心理學、情緒管理等選修課來實施大學生心理干預能夠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對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生活態度和積極的人生觀有促進作用。有研究發現,經過系統、全面地學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大學生,其自我評價明顯提高、社交焦慮與苦惱程度明顯降低,該部分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明顯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開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質。

四、打造優質校園文化,發揮文化心育功能。

校園文化是學校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好的校園文化會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潛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觸動、洗禮。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欄和班級心理健康教育專題板報是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園文化載體。在營造校園文化育人時,注重所選內容的科普性、針對性、實效性,力爭使青少年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觸動。心理學工作者應根據青少年在不同年級、不同環境下面臨的主要心理問題設計櫥窗板報內容,及時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的典型表現、原因分析及具體的應對策略等,引導青少年自我學習、自我成長、自我成才。

五、持續開展心理咨詢輔導,及時幫助心理弱勢群體。

心理咨詢輔導最簡單的定義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詢輔導的對象均為心理健康狀態上處于弱勢的群體,雖有時無法表面識別,但這類群體均會感到較大的心理痛苦,對其學習和生活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極大地影響著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詢輔導作為一種個性化輔導,給予對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讓來訪者體會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歸屬感,進而吐露其可能隱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癥結等。咨詢師會綜合來訪者的病程時間、痛苦程度、社會化影響等,給予來訪者專業評估,進而制定有針對性的個性化咨詢輔導方案。由于心理咨詢輔導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實際情況,多數前去咨詢的來訪者均能較快的擺脫心理問題的困擾,與此同時,求助者也會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調節心理狀態的理論知識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質水平會明顯增強,極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六、舉辦心理健康活動月,強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價值認同。

以“我愛我”為宗旨、倡導關注個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動月是眾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動月以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傳和普及活動為主要職責,以心理知識講座、現場心理咨詢、心理電影賞析、心理書籍和心理漫畫展覽、心理咨詢案例解析等活動為主要形式,是大規模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徑。舉辦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對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為載體,遵循活動性、情境性和主體性的基本原則,寄心理學知識于活動中,向青少年宣傳心理健康教育,喚起青少年對自身、對周邊師生心理健康的重視,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識,強化青少年對心理健康的價值認同。

七、開通心理網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作為時展的風向標,電腦和手機等新興媒體的廣泛使用給當前嚴峻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渠道。網絡、電話等媒介因其具有隱蔽性、自由參與性、便捷性,與青少年的生活緊密相連,日益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輔助點。通過開辟網絡心理咨詢、電話咨詢熱線等,給有心理援助需求但又不愿當面咨詢的青少年一個平臺,供其傾訴自己的心理困惑;通過心理bbs,由心理學工作者主動發起討論話題,與青少年在線進行互動交流,積極引導青少年客觀看待當前的種種社會現象,鼓勵青少年積極發表個人見解,從而掌握青少年的真實心理需求,為現實中開展青少年工作提供參考,多方位收集信息,為青少年順利成人成才保駕護航。

八、建設學生心理社團,引導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助。

新時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雖方興未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卻一直存在學校層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親和力不夠等問題。為有效應對上述情況,學生心理社團應運而生。學生心理社團一般有心理衛生協會、班級心理委員、宿舍心理信息員等,是經過精心選拔并予以培訓合格的主要負責開展朋輩心理輔導(同學之間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勵、勸導和支持)的學生干部群體,以此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心理社團的主體是學生,其與周圍的學生有著共同的生活經歷和相似的興趣愛好、目標和追求,對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和存在的問題十分了解,因此,心理上更加親近、更容易理解和溝通,且其豐富多彩的團體活動經驗也使得他們成為朋輩心理輔導的最佳載體,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親和力不夠、涉及面不細等不足,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發揮實效的重要手段。學校如能真正把學生心理社團組織有效開展,必將極大促進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青少年成人成才。

九、開展學科教學滲透,加速構建全員育人新局面。

學科教學滲透是指教師在進行常規的學科教學時,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將心理健康培養內容滲透在學科教學之中,讓學生在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同時,完善各種心理品質,特別是諸如情感、意志、個性品質等方面。學科教學滲透模式的順利開展可以保證在不給學校增加課時、人力的情況下,有效實現知識—心理教育的相互促進,加速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實踐證明,學科教學滲透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條重要而有效的途徑,在具體操作時可采用移情體驗法、角色扮演法、認知矯正法、游戲法等方法進行滲透。大力開展學科教學滲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無疑會進一步凝聚全體教師推進素質教育的動力,提升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質量和效率,構建新時期背景下,多學科、多角度育人成長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張大均。當代中國青少年心理問題及教育對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陳良,張大均。近20年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進展與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

[3]王麗敏,王琪,王燕等。健康教育課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促進的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2)。

[4]盧勤。心理健康課程對大學生心理素質影響的實證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0, (5)。

[5]張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問題亟待解決[n].中國教育報,2004.

[6]袁紅梅,趙嶷娟。朋輩心理輔導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j]

篇4

關鍵詞:青少年;心理困擾;常見類型;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444文獻標識碼:A

一、青少年心理困擾及其成因

心理困擾是指個體在日常生活中,因內、外部原因的影響而引起的在某一時期出現的焦慮與煩惱、迷茫與疑惑、低沉與沮喪等不良反應的心理狀態。心理困擾本身不是病態反應,它是任何人都可能在人生的某一時段出現的一種認知沖突、心境煩燥、體驗不爽的心理反應。它可以是情緒上的,也可能是人際關系上的,或者是學業、工作、處事等等諸多方面的不適感受。

相比于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而言,個體心理困擾往往表現得輕微些,是一種偏離正常心理狀態的輕度心理問題,沒有構成可辨認的臨床綜合癥,一般可通過主動自我調適或主動尋求他人的幫助擺脫困擾,得到解決。[1]但是,任何重度心理問題都有由“簡單”起因經“頻繁”而累積的演進過程,心理困擾是引發一切更嚴重心理問題的最根本的起因。心理困擾往往使個體自我感覺痛苦、深深體驗到緊張、消極、無所適從、不愉快、內心矛盾等等心理感受。經常性的心理困擾必然導致個體意志消沉、精神萎靡、心態失衡,心理障礙、心理疾病以至心理危機就會相伴滋生。因此,重視對青少年的心理困擾及解決對策的探討和研究,是從源頭上解決青少年中日益嚴重和普遍的心理問題的務本之舉。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飛速發展,當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遇到了新的考驗。當前,我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日趨惡化,心理矛盾不斷突出,心理困擾“層出不窮”,已經成為全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據統計,我國17歲以下的兒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萬以上的青少年受到各種情緒問題和行為問題的困擾。

我國大、中學生中的心理困擾問題更有日趨嚴重和普遍的趨勢,據《中國青年報》披露:“如今,我國學生的心理問題已不罕見,心理學界近年來的諸多研究結果表明,16%~25.4%的大、中學生有心理問題,其中以煩躁、焦慮、自卑、不安、孤獨、寂寞、嫉妒、恐懼、懶散、懈怠等為表現方式的心理困擾在青少年中頻發不斷、尤為普遍。”[2]

青少年時期是個體心理困擾頻發的時期,其主要原因是:(1)心理困擾來源于人的社會性要求。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人首先具有本我的欲望,如食欲、、求生欲、成就欲等,但人又是社會性的動物,人生活在社會中必然受到社會規范的制約,當兩者矛盾和沖突時,必然產生心理困擾。青少年時期,欲求很多,且多有不合理的成分,家庭、學校和社會往往難以全面滿足,久而久之,心理困擾就會隨之滋生。(2)心理困擾來源于對社會劇烈變化的不適應。當今青少年經常面對的是社會競爭激烈、環境變化快速、價值多元沖突、人際關系緊張等變化。當青少年的心理與外部環境不協調時,就會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引發不安、焦慮和困擾。(3)心理困擾來源于青少年自身發展的特殊性。青少年處于青春期,面臨著艱巨的心理發展階段。他們要在社會適應、異往、自我成長等方面不斷發展,他們渴望擺脫對外界的依賴,渴望形成獨特的自我,但其自身心理發展不成熟,認知易片面,情緒易偏激,這種渴望獨立而實質難以獨立的現狀,使得他們產生心理困擾就在所難免。

我國教育部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未來人才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青少年的諸多心理困擾嚴重威脅其心理的健康成長與發展,因此分析和研究青少年常見的心理困擾,并制定策略幫助青少年排解心理困擾,應成為當前學校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當務之急。

二、青少年常見心理困擾的主要類型

(一)學業類心理困擾

學生以學業為主,學習是青少年的主要生活方式,故學業類心理困擾,是青少年常見的心理困擾類型之一。據一項針對農村中學生的調查表明,80.4%的中學生在學業方面存在困擾。由于現行的教育體制仍然鼓勵追求“高分”,加上父母的嚴厲管教,使青少年學業負擔過重,學習壓力過大,常導致其睡眠不足,精神恍惚,厭惡學習,部分學生甚至出現“學校恐懼癥”,經常表現出迷茫、煩躁、疲憊、壓抑、內疚等等困擾反應。

學習目的不明,學習動力不足,被動地應付學習,是引發學業類心理困擾的原因之一。許多青少年整日把自己置身在上課、做作業、考試的漩渦中,日復一日,周而復始,枯燥無味,從而消極應對;加之學校的教育方式陳舊、呆板,使學生對學校和教師產生了厭煩情緒,自我評價降低,總覺得自己不行,自卑、自否心理連連滋生。同時,部分有學習困難的青少年常產生嚴重的受挫感,心情抑郁,看不到自己的前途與希望。

考試焦慮也是青少年中常見的一種以擔憂和緊張為特點的心理困擾狀態,據統計,高中生平時考試時存在焦慮困擾的占35%左右,而升學考試時存在焦慮困擾的高達50%左右。[3]考試焦慮影響學生的認知,分散注意力,常使其產生緊張的情緒體驗,使考生陷入思維混亂,從而影響考生水平的正常發揮。過度的考試焦慮還會危及考生的身體健康,使他們處于高度緊張中,如果長期處于考試焦慮狀態,還會引起神經衰弱、失眠、不思食欲等不良反應的發生,嚴重的還會出現痙攣、昏厥等生理性不良反應。考試一旦失利、心理困擾就會長時期地籠罩著青少年的心頭,嚴重影響青少年的正常學習和生活。

(二)生活類心理困擾

青少年與成人一樣,也是社會生活的產物。社會生活紛繁復雜,必然引發青少年的心理應對,他們一樣也經受著與社會變革相關的心理矛盾和精神挫折,產生一系列相關心理困擾現象。比如,在我國市場經濟的建設過程中,貧富差距擴大,致使一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的青少年生活在貧困之中。貧困生一般表現出高敏感、低自尊、敵對、逆反等心理。貧困生由于被經濟拮據困擾,逐步認為自己低人一等,擔心同伴看不起自己,事事小心,害怕被人恥笑,因而引起強烈的自卑心理,極易相伴滋生社會不公心理,對社會抱著仇恨態度。自卑的消極心理暗示貧困生“我不能”、“我不行”,長期被自卑困擾會形成對自身能力、人格等過低評價。貧困生往往存在交往障礙,他們自我設限,不愿和同學溝通,使他們有意無意地走向孤獨和困苦。再比如,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民工流”、“打工潮”、“淘金熱”盛行,一些青少年跟隨父母去外地生活和學習,其環境適應障礙表現明顯。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使他們對自己的定位感到自卑、退縮,有時甚至感到孤獨無助;部分學生來到新班級時,面對同學中高手林立,由“雞頭”變“牛后”,因而垂頭喪氣,心理落差大,如此等等。現實生活中的挫折與抑郁,必然引發他們心理上的諸多沖突與困擾。

(三)情緒類心理困擾

情緒類心理困擾,主要是指由于內、外原因的作用,引起青少年情感體驗發生沖突而出現苦悶、低落、消沉、激怒、絕望、脆弱等反常的情緒困擾現象。青少年時期是個體“多情的季節”,是人生中激情蕩漾、熱情奔放的時期,但由于青少年沒有形成完整的同一性,自我中心表現突出,自我失控表現明顯,因而常表現出諸多負性情緒困擾反應。比如,抑郁就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消極情緒困擾。受抑郁困擾的青少年往往表現出漠視一切,思維遲鈍,自我評價低,對前途持冷漠、悲觀的態度。浮躁也是青少年中一種較普遍的情緒困擾,受浮躁困擾的學生,輕浮急躁,不安心做事,喜見異思遷,學習上缺乏韌性,不能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有效的管理;焦慮也是一種緊張、害怕,并與焦急相伴的復雜情緒困擾,受焦慮困擾的青少年,在生活和學習中,往往害怕被父母和老師批評,失去同伴的支持,心情易煩躁,容易導致學業和考試失敗。自卑是指由于自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而引起自我否定的情緒困擾,引起自卑困擾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因攀比覺得自己學業、才藝不如同伴,自身出身卑微,家庭生活貧困等。嫉妒是一種因羨慕與敵視相復合而構成的情緒困擾,一些青少年對其同伴取得的成績,具有的才能或擁有的財物,不是“見賢思齊”,而是“因嫉生妒”,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不平衡的困擾心理。以上種種,都是當代青少年中最普遍、最經常出現的情緒困擾現象。

(四)交際類心理困擾

人際交往是青少年最主要的情感依戀,渴望友誼是青少年最重要的人際期待,為此,許多青少年把學會交往、善于交往列為自己終身學習和發展的任務之一。但由于青少年涉世不深,對人際關系的復雜性缺乏了解,加之他們本身認知、情感素養發展不成熟,極易認知偏頗、情感失控,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常引發諸多交際類心理困擾。據有關調查資料表明:31.56%的中學生與父母的交往存在困難, 20.9%的中學生與老師的交往存在困難,28.03%的中學生與同伴的交往存在困難,19.52%的中學生與異性的交往存在困難。[4]

父母與子女的交際障礙,主要表現在父母給予子女的自由度太小,缺乏平等對話的機會,管教太多太細,不愿聽子女訴其心聲,加之青少年正處于“心理斷乳期”,迫切要求獨立和自主,從而隔閡加劇,引發子女產生厭惡、逆反和對抗等交際類困擾;師生交際障礙主要表現在教師對學生不理解,不能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缺乏換位意識,教學中不考慮青少年特點,批評多,鼓勵少,使得青少年失去自尊和自信,有的教師不公平待人,追捧學習成績好的,鄙視學習成績差的,久而久之,師生間隔閡加劇,交際性困擾就會油然滋生。青少年同伴間的交際障礙,主要表現在部分青少年由于性格孤僻,缺乏必備的交際技巧,很容易導致孤單、自卑、抑郁、寂寞,表現出對同伴的漠視、敵對和攻擊心理,整日憂心忡忡,自我封閉。孤獨和寂寞會使人變得封閉和保守,一些青少年在交往中還存在著擔憂、恐懼,害怕被人不接納等心理,如此等等也會引發許多交際類心理困擾。

(五)戀愛和性意識類心理困擾

青春期是“第二性征”漸漸發育,情感和性意識漸漸成熟的時期。此時的青少年對異性充滿了好奇和愛慕,隨之就會產生諸多情感和性意識類的心理困擾。許多青少年對青春期的到來感到莫名的困惑和煩惱,女同學對月經感到羞澀,對胸部、臀部的發育感到害怕;男同學對遺精感到恐懼;他們不知道如何正確地處理和異性的情感問題;部分同學在內心深處暗戀著異性同伴,既感到一種無名的興奮和,又感到可恥、自責和不安,整日惶恐和心神不定。青少年自控能力差,一旦墜入情網,常處于苦惱、焦慮和緊張之中,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部分青少年還會因自身感情不穩定、審美標準偏激、缺乏責任心和處理感情問題想當然等原因,不能正確處理戀愛風波;更有甚者會做出自殘、輕身、報復、致人死亡等惡性事件。

在我國性教育滯后,也是引發青少年性意識類心理困擾的重要原因。學校和家庭長期不重視對青少年性意識的正確教育和引導,青少年沒有獲得性知識的有效渠道。據調查資料統計,我國90.9%的學生未接受過有組織的性教育。[5]他們普遍存在著扭曲的或者錯誤的性理解和性認識,比如他們認為“遺精會傷元氣”;遺精、、性幻想是下流和不道德的;在戀愛中發生擁抱、接吻、撫摸是有傷風化和罪惡的行為;有些青少年男女偷食“禁果”后,極易產生畏罪心理,整天憂心忡忡,惶恐不安,普遍表現出罪責、懊悔、恐懼等心態。諸如此類,種種心理困擾,使許多青少年經常性地籠罩在焦慮、緊張,甚至罪惡的心理陰影里。

(六)成長與發展類心理困擾

成長與發展的煩惱已成為困擾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人之出生,成長與發展的走向,就成為其家人及其本人始終關注的主題。青少年時期是人的一生中成長與發展的最重要的時期,這一時期的發展定向直接影響著其一輩子的成長與發展,這就必然會引起青少年更多的思考與關注。

處于中學階段的青少年,他們一進入初中、高中,就始終被一個似乎與個人成長與發展密切相關的問題,即“能否考取重點高中、重點大學”困擾著,迫使著他們每時每刻都在為達到這一愿望而緊張地忙碌著,焦慮地期待著。處于高中畢業階段的青少年,大多數要走向社會擇業與求職。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就業體制不完善,就業中存在許多不公平現象,這一階段的青少年普遍面臨著就業的巨大考驗和壓力。許多青少年由于知識面狹窄,涉世不深,不懂得人情世故,又缺乏一技之長和求職技巧,往往屢經曲折、處處碰壁,使其深感前途和發展無望,困惑、浮躁、焦慮等許多心理困擾就會油然滋生。部分青少年,即使進入大學校園繼續學習,也會經常遭遇到許多發展和前途類的心理困擾。比如,有的學生一進大學就迷失方向,喪失進取目標,安于現狀,把大量時間花費在網吧、游戲廳、談戀愛等活動中,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畢業之時悔之晚矣,往往會深深陷入困擾之中。另有許多大學畢業生,由于就業期望值高,缺乏就業指導,沒有求職經驗,社會關系又匱乏,在擇業求職的慢慢長路上,也常會因苦讀數年而擇業受阻導致困擾不斷。如此等等,表明成長與發展類的心理困擾,已成為當代青少年中日趨突出和普遍的心理困擾問題,應當引起各級教育部門的高度關注與重視。

三、引導青少年戰勝心理困擾的策略與方法

學校和教師要采取措施,注重經常性地化解青少年上述心理困擾,讓其永葆一個相對平靜、健康的心理狀態,這是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提高其心理素質發展水平的重要舉措。學校、家庭、社會及青少年自身都應積極投身其中,多部門、全方位聯動,才能引發“共生效應”,取得好的效果。

(一)加強心理保健教育,及時化解青少年心理沖突

開設心理保健課程是培養青少年健康心理的一個有效途徑,學校應設法使心理保健教育成為人人必修的課程。學校可充分利用網站、廣播、宣傳欄等途經,廣泛開展對心理保健教育的宣傳,使青少年了解和掌握化解心理困擾的途徑,要充分調動青少年的學習、參與熱情,使其想學、愛學心理學知識,并在生活中靈活運用心理學知識去解決自身心理困擾問題。

學校可以引進心理測評技術,定期對青少年進行測評,對心理困擾問題突出的學生要制定具體的輔導方案,使心理保健輔導有的放矢,做到早發現,早矯治;各級學校應建立心理輔導室,通過心理輔導化解學生的心理壓力,緩釋心理沖突;應當把面談輔導和其他心理保健方式相結合,拓寬心理輔導途徑,及時化解青少年心理困擾。

(二)引導青少年學會自我調適和尋求他人幫助相結合,及時緩釋心理困惑

在生活中,人們的大多數問題是通過自助或他助方式得到解決的,解決心理困擾也是一樣的原理。青少年遭遇到心理困擾,首先應通過以下方式自助解決:第一,可通過圖書館和網絡學習心理學知識,通過閱讀相關心理案例,自我測查心理問題,并善于以自我暗示,自我引導,自我調適,自我完善的方式加以解決,逐步走出心理陰影。據宮梅玲等人的調查,在185個有性心理困惑的學生中,就有165個求助于圖書館資料解決了困擾,占89.2%。[6]第二,學會改變自身對事物的認知,以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認為:“人們的情緒困擾是由人們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 所以青少年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合理的信念給情緒帶來的不良影響。大多心理困擾是青少年不正確的認知所致,不能正確對挫折和失敗進行歸因,所以建立科學合理的自我認知是化解心理困擾的重要步驟。第三,學會保持健康的情緒,合理宣泄不良情緒,采用合理的途徑有效轉化情緒。例如,參加長跑、足球等體育活動就能有效的宣泄心中的困擾與苦悶。

青少年遇到心理困擾時,還可以通過向他人求助化解心理困擾。據甘諾等人對初三年級和高三年級的學生所作的調查表明,在遇到心理困擾時,53.6%的學生選擇向朋友和同學傾訴,20%的學生選擇向家長傾訴,26.4%的學生選擇自己解決或請求他人幫助。[7]向長輩和同伴求助是青少年化解心理困擾的一個極有效的途徑。其優點在于:一是由于青少年對長輩和同伴熟悉,緩解了其心理緊張,具有易于溝通和接受的優點;二是簡單易行,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加之對長輩和同伴的信任,能及時得到可行的建議;三是長輩有豐富的生活閱歷,能根據自己的特點提出中肯的緩釋建議。但由于長輩和同伴并非專業人員,他們有時缺乏科學的心理知識指導,也許會有誤導的可能,因而當遇到嚴重的心理困擾時,應盡早向專業咨詢人員求助,以便及時獲得專業人員的科學指點和幫助。

(三)關注特殊群體的心理困擾,注重強化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

針對“學困生”、“貧困生”和有交往障礙的青少年的典型問題,應具體分析,有針對性地幫助化解其心理困擾。“學困生”是由于自身或者外在原因而造成的有學習困難的學生。首先應幫助“學困生”挖掘內在的學習動力,一個人的動力越強、越正確,所激起的戰勝困擾的斗志就越強。其次,要根據學科特點,幫助“學困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制定符合實際的學習計劃,注重克服學習中的誤區,以緩解學習無助心理。比如,語文學習應側重理解和表達能力,要引導其多讀一些名家作品,并勤于練筆。第三,幫助“學困生”樹立學習自信和建立合理的期望,要指導他們正確看待考試,注重緩解考試焦慮,學會以認真復習和沉著冷靜的態度,去獲取優異的成績。

化解“貧困生”心理困擾應從以下工作入手:首先,引導正確認識貧困,改變其對貧困的認知。讓其明白貧困只是一種現狀,通過自身努力可以改變。可向其宣傳安徒生、愛迪生、馬克思等家境貧寒卻實現理想的成功典范,使他們重新燃起對生活的激情。其次,引導“貧困生”尋找自身優勢,充實精神生活。貧困生“精神并不貧困”,可從多方面發掘他們的特長和優勢,努力鍛煉各方面的才能,可引導他們以自己不俗的良好學業去緩釋其心理上因貧困導致的困擾。例如,貧困生可以在體育、美術、音樂、寫作等方面發揮自身的天資,贏得同伴認可和贊許。第三,貧困生應走出自己的世界,大膽追求友誼和進取,勇于投身到交往和各種競爭活動中去,不斷地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我家貧,但我能行”,“別人能辦到的事,我能辦得更好”,逐步走出自卑、自賤、自縛等不平衡心態。

化解有交往障礙的青少年的心理困擾,首先,家長和教師應讓此類青少年明白交往的社會意義以及交往對自我發展的巨大價值。要鼓勵他們突破交往活動中的自我設限,樹立起大膽交往的信心,重新認識自己的優點,學會自我激勵,喚起與同伴主動交往的熱情。其次,注重向青少年傳授人際交往的技巧,懂得人際交往中尊重他人和待人真誠的作用,掌握人際交往中心靈相悅的一般方法,學會用科學的交往方式去消除人際隔閡,保持長久友誼。第三,加強情商教育,提高此類青少年敏于感知自己和他人情緒的能力,學會在交往活動中調控自己的情緒,注重引發特殊的關爰心、移情點、向心力,增進與交往對象間的相互認同、理解與吸引。

(四)學校、家庭與社會多位一體,為青少年平衡心態、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環境

青少年心理困擾與所處的物質和人際環境有關,注重凈化其成長環境有助于減少其心理沖突與心理困擾滋生的條件。學校方面應做好如下工作:首先,要加強校園環境美化建設,要注重用豐富的文化去裝點校園,可通過花文化、草文化、樹文化、墻壁文化、櫥窗文化、走廊文化等等,形成優良的文化氛圍,使青少年身居其間,飽受陶冶、啟迪和激勵,為凈化其心態奠定環境基礎;其次,要注重培育和諧友好、積極向上的校園人際環境。和諧的校園人際環境是以“人本型”和“合作型”為特色的,它具體包括:學校領導要堅守以人為本的原則,要注重引發全校師生民主參與,目標贊同,為共同辦好學校而奮斗;教師之間要相互支持,友好競爭,共同提高;教師與學生之間要互相關愛與尊重,教師既要嚴格要求學生,又要滿腔熱忱關懷學生,學生既要與教師平等相處,又要認真履行教師布置的學業;學生與學生之間更是要相互友愛與團結,做到互幫互學,共同成長。在這樣的校園人際環境中學習、生活和工作,滋生心理困擾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減少。

家庭也應注重為青少年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父母要勤于學習教育子女的科學方法,不僅要給子女提供安靜、舒適的學習場所,還應該養成科學的作息時間,要注重經常性的幫助子女解決學習、生活和工作上的各種困難。父母還應積極主動了解和滿足子女的心理需求,尊重子女的意愿和期待,適當給予子女自主生活的自由。禮貌文明的家庭美德,樂觀向上的生活情調,以及和睦相處的親情關系,都會大大減少滋生心理困擾的可能性。

(五)針對群體性的心理困擾問題,進行團體心理教育與輔導

針對青少年在性心理困擾、就業心理困擾等方面的共同性困擾問題,可采用團體輔導方式予以疏導和化解。團體心理輔導,是指由咨詢員根據求助者問題的相似性,組成咨詢小組,通過共同商討、訓練、引導,以解決小組成員共有的心理問題。團體心理輔導有以下優點:感染力強,效率高,省時省力,且效果容易鞏固。如廣州市石化中學的朱穗清老師就曾采用團體輔導方式對初中生進行性心理的成功干預。干預實驗的實施過程分為:對被試者實施專題團體輔導課堂教學,在實施干預前和后均使用同一問卷進行測查,進行數據分析處理。結果表明,團體輔導在性心理干預中能提高初中生對主流性道德的認同,減少學生關于性情緒困擾問題,能端正學生的性情感態度及相關性意識。

在對就業心理困擾的輔導中,采用團體心理輔導有更高的可行性,效果明顯等優點。例如,西南大學心理學院社區援助中心,曾針對該校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進行就業前的團體心理輔導,幫助他們全面規劃職業生涯,做好擇業、就業的準備。活動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職業構想,通過生涯旅游、我的名片等幾個環節,引導分析和判斷,幫助畢業生澄清職業理想和目標;第二個部分是模擬招聘,將畢業生帶到一個真實的模擬現場,讓他們實際感受招聘氣氛和流程,以鍛煉其應變能力、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該活動為即將畢業踏上工作崗位的學生提供了一次就業實戰演練,提升了就業技能,有助于緩釋和化解學生因就業而滋生的心理困擾。

參考文獻:

[1] 張旭新.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自我調適[J]. 當代青年研究, 2006(10).

[2] . 中國大學生的心理困擾及其心理求助[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 2003(2).

[3] 歐林革. 中學生考試焦慮心理探析[J]. 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 2003(2).

[4] 歐曉霞. 農村中小學生心理困惑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 濰坊學院學報, 2008(4).

[5] 武俊青, 仇麗霞. 山西醫科大學生性教育現狀調查分析[J]. 中國學校衛生, 1997(3).

篇5

[關鍵詞]心理輔導;青少年成長;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09)20-0098-04

我國中、小學開展心理輔導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近年來發展較快。隨著1999年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2002年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等文件的相繼出臺,中、小學輔導工作開始受到高度重視,當前各學校的輔導工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從個人一生發展來看,青少年期是一個人在生理和心理狀況、社會地位及人際關系等方面都發生急劇變化的時期,面對種種變化,青少年往往感到難以適應,他們感到緊張、不安、恐慌與紊亂,以致對家庭、學校、社會及傳統等產生不滿和反抗心理。同時,青少年要滿足許多需要,才能達到個體的適應。但青少年往往缺乏客觀態度來評估自身的需要問題,很容易感到現實與理想的不符,自覺有很多需要得不到滿足,在許多事情上出現矛盾心理。而學校輔導工作的最終目的是協助青少年穩步成長,幫助他們解決成長過程出現的心理困惑,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展和個人潛能的發揮,實現人生的美好目標。

一、青少年面臨的主要生活壓力

(一)壓力源概說

心理學認為,壓力是超越個體心理的負擔。創立壓力與應激學說的心理學家漢斯•薛利認為,當談到壓力時,通常指來自我們周圍所感受到的一種生理與心理的緊張狀態。理查德•拉扎魯斯對壓力的定義是,壓力是個體與環境中的人、事、物的一種特別關系,這種個人與環境中的人、事、物的關系,被評估是有心理負擔的,或超越其資源所能負擔的,以及危害其健康和個體綜合利益的東西就是壓力。社會學家提出,壓力與個人的信仰、價值觀、知識層次及所處的社會、環境有關。他們認為個體的壓力源可以分為:心理壓力,即超越心理所能承受的壓力;生理壓力,如青春期心理的、生理的欲望壓力;社會壓力,即來自社會期望、社會的認同、社會聲望等壓力。

壓力是生活中的一種必然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任何人都無法避開,可以說壓力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從大的方面看,戰爭、地震、水災、火災等自然災害或人為災難,都會給我們和社會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和負擔;從小的方面看,一次考試或求職、自己生病或親友生病、失業或環境改變、親人故去等,也都會給我們的正常生活帶來意想不到的沖擊和干擾,都會成為我們心理壓力的來源(即壓力源)。

有人可能會問:人沒有壓力行不行?答案是否定的。我們以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來看壓力為什么是人的基本需要(正常的生理反應)。人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從個體的生理、安全、愛等需要來看,這些需要不滿足,人就會有饑餓、害怕和憂愁等生理、心理的壓力表現。它們是正常的,如果解決不好就會出現問題。

所以,壓力是個人的基本需要,關鍵是如何認識壓力、應付壓力、解決壓力。

(二)青少年面臨的壓力

我國青少年在身心發展中,主要面臨的壓力有以下幾方面:

1.日常困擾壓力

拉扎魯斯將“日常困擾”定義為每天能引發個人麻煩挫折的生活瑣事,它們包括繁瑣及難處理的人、事物等。青少年在生活中需要處理衣、食、住、行、娛樂等問題,這些事件雖然小,但是積累起來也會產生許多壓力。例如早上幾點起床、早餐由誰備、臟衣服的清洗、去學校的交通問題等,足夠讓青少年在心理上緊張,感到有壓力,并由此出現生理癥狀,如消化不良、面黃肌瘦和失眠等。

2.生活事件壓力

生活事件包括正面事件和負面事件,正面事件如節日、過年、得到獎勵、考試通過、獲得同伴認可、擔任班干部等,負面事件如競選失敗、考試受挫、家人出現意外事件、經濟拮據、被學校處分、與父母沖突等。薛利認為,每一種生活改變都會給個人帶來壓力,如果個人心理健康水平高,其適應能力就高,壓力不會對其造成身心健康方面的損害。否則,當壓力指數改變時,個人就會感到不適應。

3.人際關系壓力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指出,人際關系壓力是青少年生活世界里重要的壓力,它包括家庭成員間的關系、師生關系、同伴關系及朋友關系等,這些關系是經常處于緊張對立的互動關系。青少年在面對指示、命令、訓誡、沖突、對立時,有時難以按照自己的心理意志、行動自由來處理它們,因此造成他們心理的壓力和痛苦,影響他們在人際沖突中客觀、正常地處理這些人際壓力。

4.學校生活壓力

臺灣學者鄭照順通過對青少年日常生活壓力的研究發現,學業壓力是中、小學生面臨的最大壓力。西北師范大學學生會于2005年4月對該校2300名大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有85.7%學生認為學習壓力大。我國有關部門對中、小學學生關于壓力與健康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小學學生的學業壓力有學習成績、考試、作業過多、上課點名、某些課程學不懂、被老師處罰、與同學關系緊張等。

二、生活壓力對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影響

生活壓力對青少年而言,就像生活中的推動力,從積極方面來看,這個推動力能促進自我進步、創造發明和個人生活目標的實現;從消極方面而言,如果個人無法承受生活壓力,可能造成身心的疾病、情緒的困惑以及行為的偏差。

(一)青少年生活壓力適當理論

生活中不可能沒有壓力,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不同程度地感受到壓力的存在。適度的壓力對個體來說是必要的,過度壓力會打破身體內部生理與心理的平衡狀態,引起身心關系失衡,從而導致心理功能紊亂,誘發精神病和身體疾病。

從以上的論述我們已經知道,壓力既具有積極推動力,也具有消極殺傷力。

1.過度壓力

過度壓力即超越個體心理負擔的生理、心理反應,會對個體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它就像是汽車的輪胎,充氣太多或承壓太重就會爆破。

2.過低壓力

沒有對個體心理形成負擔,例如學生如果沒有學習壓力,他就會感到沒有目標,學習不緊張,對自己無約束。就像皮球沒有充氣,無法展現自己的活力。

3.快樂壓力

對個體身心健康有益的壓力,即愉快、歡樂的壓力,例如參加班級競選活動、大型體育活動,得到老師表揚等。

4.痛苦壓力

情緒情感及負性生活事件應激方面的壓力,給個體帶來生理、心理的應激反應,一般會給個體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如精神創傷及身體創傷后應激障礙(突發性、威脅性或災難性生活事件導致個體出現情緒、情感體驗和精神障礙:創傷體驗重現、惡夢,警覺性高,回避、感情木納,對未來無信心,提心吊膽等) 。

(二)生活壓力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響

生活中充滿著壓力,壓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因為每個個體都必須面對來自環境或自身的壓力挑戰。當個體遭遇緊急情況或面對外在威脅時,其心理和生理必須立即做出反應和行動。

1.個體面臨壓力產生的身心反應

壓力是否令人喘不過氣來,手忙腳亂,出冷汗,緊張得啞口無言,憂郁,坐立不安,悶悶不樂,或者無法集中精神,壓力對個體是否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主要看個體生理(生物屬性)、心理(精神屬性)、社會(社會功能)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否協調,看個體對生活壓力持什么態度和解決方法。長期的壓力反應(抗拒)對個體而言會導致生理或心理疾病,社會功能失調,人際關系緊張。

2.生活壓力對青少年的積極影響

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要學會適度調整個體的自我期望,清楚自己的成就動機,探索自己的能力、興趣和個性特征,規劃自己的未來目標,妥善安排生活、學習時間,善于處理同伴關系,與父母友好相處,了解自己成長過程中的心理、情緒特點及需要。同時,將生活、學習、環境帶來的壓力轉化為推動力。青少年如果能夠有效地應對生活壓力,并運用自身的智力能力、非智力因素和社會支持,就能很好地化解面臨的生活壓力,達到自我實現和“適性發展”的目的。

3.生活壓力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

生活壓力對青少年產生的負面影響,一直是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和學校輔導者共同關心的問題。臺灣學者鄭照順發現,生活壓力可以對青少年的生理系統(內分泌、血液系統、免疫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神經肌肉系統)、認知系統(感覺、知覺、記憶、思維、言語和想象)、情緒情感(煩惱、焦慮、郁悶、憤怒、悲傷、自卑、內疚和心境、激情、應激)以及行為產生消極影響。具體來說就是缺課率增加、請假率增加、學生積極性降低、學習效率低下、師生沖突增加、同伴關系緊張、情緒情感困惑等。

三、積極協助青少年應對成長中的生活壓力

學校輔導工作的目標就是要盡力幫助每一個學生在教育歷程中達到身心健康,獲得最好的發展,引導他們合理規劃個人的人生目標。輔導員在輔導工作中要明確自己的職責,始終把握住學生在學校不再是狹隘地獲得書本上的知識和應付考試,而是在智能發展之外,還包括個人情緒、個性方面的發展與個人潛能方面的發揮。也就是說,輔導員要正視并重視青少年的生理、心理需要,認清學校輔導的目標:輔導工作是與教學同等重要,促進學校教育功能,幫助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項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因此,積極協助青少年應對成長中的生活壓力,幫助他們對生活壓力進行有效管理,應是學校輔導工作的核心。

(一)協助青少年應對生活壓力

拉扎魯斯對“壓力的應對”的定義認為,應對是一種認知行動的過程,即個人與環境的互動過程中,當面臨超出個人能力承受范圍的壓力時,為了重新建立生理與心理的平衡所采取的解決方法。心理學家經過多年的跟蹤研究發現,個體如果應對方式有效,則可以減輕或免除壓力困惑;反之,如果應對無效,不但不能克服壓力,反而會引起個體發展中的種種困擾,造成身心疾病或引發各種偏差行為,如此又形成新的壓力來源。學校輔導工作就是要引導青少年學會認識(評估)生活壓力以及采取應對的行動,幫助他們建立“功能性應對”――對問題采取行動去學習、求助,設法面對困難及壓力,并加以解決。盡可能避免使用“非功能性應對”――面對生活壓力采取反向的行為,如責罵他人、孤立自己、吃東西消除緊張、逃學、過量飲酒、吸煙或攻擊無辜等。這樣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引發更多的壓力,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具體來說,青少年在采取應對行為時,應考慮以下一些方式:合理宣泄情緒,向人傾訴或獨自吼叫;轉移注意力,以忙碌學習或轉移學習內容來緩解生活壓力;發展自我信心及樂觀態度,對自己處事的能力有信心,并對生活持樂觀想法;發展社會支持,尋求同伴、家人、師長等社會支持系統在精神上的支持;尋求精神支持,發展與精神有益的活動及信仰;建立知己關系,向親密的朋友、同伴傾訴,獲得他們的了解與支持;尋求專業幫助,請專業輔導(咨詢)人員或各種專家提供意見及努力的方向;與家人溝通,共同解決親子關系方面出現的問題;正視問題,當生活壓力來臨時,不回避,而是以積極的態度、主動的方式面對,消解由于生活壓力引發的身心健康方面的問題。

(二)其他一些有助于應對生活壓力的方法

臺灣及香港地區從事學校輔導的學者經過長期的實證研究證明,在個體應對生活壓力的方法方面,除了拉扎魯斯等人提出的“壓力的應對”方法外,還應該包括社會支持和人際溝通,它們在個體處理生活壓力事件時具有緩沖壓力的效果,特別受到各國從事團體心理咨詢和學校輔導工作者的重視。

1.社會支持

所謂社會支持是個人在社會體系中,受到關心、尊重與幫助,這些來自社會他人的資源可以減輕個人壓力或解決問題,或增加個人的應對能力。社會支持的來源是個體獲得支持的動力,研究社會支持的學者史文德提出,社會支持的來源包括以下幾項:社會資源――如學校、社團、組織等;個別的社會網絡――包括同學、朋友、同事等;重要關系人――家人、知己等。社會支持的方式和功能很多,主要有:情緒支持――關心、肯定、同情心、鼓勵;認知支持――幫助了解問題,提供正確的資訊、經驗;實質性支持――直接提供物質或具體服務,幫助解決問題。總之,青少年面對生活壓力時,如能善于運用社會支持,采取積極的應對策略,一方面可以促進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可以增進學業成就。

2.人際溝通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人際溝通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態度等心理因素的傳遞與交流過程,是一種直接的溝通形式。個體通過與他人的溝通,可以獲取信息,交流思想與情感,滿足某種心理需要,減少沖突和改善人際關系,協調群體內行動。青少年在應對生活壓力時,恰當、適時地應用人際溝通,可以達到心理上的平衡,獲得他人情感支持,整合人際資源的作用,緩解由于壓力帶來的心理情緒上的焦慮及郁悶。

學校輔導工作要重視青少年在學校、家庭和社會環境中遇到的種種問題,以及他們在心理和情緒情感上出現的許多不適,幫助他們處理好學業、生活、情愛、自我建立、同伴關系、生涯規劃等方面的問題,在奠定一生目標的初航階段,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和較強的社會生活能力,從而實現他們全面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鄭照順.青少年生活壓力與輔導[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3.

[1]林孟平.輔導與心理治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張文新.青少年發展心理學[M].青島: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

篇6

【關鍵詞】聾啞高中生 心理和諧 團體輔導 常模

【基金項目】河北省社科基金《河北省青少年特殊群體心理和諧狀況及改善對策研究》(HB13JY025)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8-0168-02

一、聾啞中學生在團體心理疏導中的作用

心理和諧是指個體在處理自我、家庭、人際和社會問題過程中的主觀體驗和總體感受[1]。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作為聾啞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對外界的真實體驗受到了影響,阻礙他們對人生的認識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由于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圈子缺乏和社會廣泛接觸和交流的機會,造成語言表達詞匯匱乏,而他們內心情感豐富,通過聾啞手語也難以充分表達其豐富的內心世界,心理常常會產生挫敗感。此外,他們在生活、學習、就業的過程中也存在許多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往往容易造成敏感、脆弱、自卑、焦慮、孤僻、抑郁、自我封閉等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2-3]。聾啞少年作為社會特殊的弱勢群體,相對于已經存在的生理上的不幸,積極營造其內部的心理和諧是促進他們幸福生活的一種彌補,也是我國實現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

團體心理輔導有助于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往的團體心理輔導主要以正常青少年為研究對象[4]。雖涉及殘疾大學生、震后兒童、焦慮障礙少年的研究[5],但針對聾啞少年進行團體心理和諧干預的研究卻鮮有發現。本研究采用團體心理輔導的方式對聾啞少年進行心理干預,以期為特殊人群提高心理和諧探索新的途徑。

二、聾啞學生團體干預后的結果和分析

經過團體干預后,聾啞學生的心理和諧程度普遍低于常模,為期8周的團體心理干預對聾啞學生的心理和諧有一定的影響,心理和諧各因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別是在自我狀態因子上效果顯著,人際關系次之。但干預后的聾啞學生心理和諧各維度的得分仍然低于常模。究其原因如下:

首先,聾啞學生由于缺乏聽覺刺激,言語交流障礙,生活范圍狹窄,溝通和交流困難,與外界接觸和信息傳遞減少,對生活、學習、個性特征等的感受和評價能力低于正常青少年,造成自我狀態得分較低。在團體心理輔導過程中,雖然聾啞學生都帶有助聽器,但并不能聽得清晰,主要還是依靠說話者的口型和手語進行分辨,由于長期失聽,說話的能力下降,發音困難,語言表達吃力,往往在敘說的過程中,由于他人不能理解說話內容,重復幾遍后,常常會顯得非常急躁。此外,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一些人對聾啞兒童持有偏見,甚至嘲笑、 輕視他們,造成其孤獨和交際挫折,在心理痛苦時很難找到傾訴的對象,使其心理長期處于壓抑和苦悶狀態,得不到釋放,結果常常表現為情緒不穩定,焦慮、緊張、易怒,形成抑郁和焦慮心理。

再其次,家長缺乏相應的教育能力和正確的教育方法。一是對于聾啞孩子的降臨家長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一味覺得孩子可憐,心里感到虧欠孩子,為了彌補,家長常常極度地溺愛或者極端放任;二是部分聾生家長視他們是家庭的負擔,還要無時無刻面對鄰居、同事、親戚形形的議論,在心理和行為上產生了厭惡甚至遺棄等不正確的想法和做法;三是大多數家長不會手語等與聾人必須和必要的交流手段,面對聾兒教育溝通有許多困難和阻礙,想教育想管好卻又無從下手。這些情況都會造成聾生不能正確地面對自己的缺陷,往往當自己的要求(在他們看來是十分合理、十分基本的要求)得不到家長迅速和積極的回應、理解和滿足的時候,就產生強烈的不滿、怨恨、以及對抗情緒,常常以過激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愿望,久而久之,在心理上表現為極度的以自我為中心。由于語言交流困難 ,有些家長力不從心,無法理解聾啞孩子,無法給予更多的關懷和了解。因此,造成家庭氛圍的得分也較低。

令人欣喜地看到聾啞少年的社會態度高于常模。基于廊坊特殊學校先進的辦學理念,以及教師充滿愛的關懷和呵護,使得聾啞學生的社會態度高于常模。由于失去聽覺,聾啞學生的觀察和模仿能力極強,形體語言豐富,有些學生擅長舞蹈和繪畫,由于廊坊市特殊學校和外界各大媒體的廣泛聯系,廊坊電視臺在節日晚會以及大型舞臺表演常常邀請聾啞學生作為殘疾人代表參加節目演出,在他們把自己特長發揮淋漓盡致的同時,受到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關注。此外,在團體心理干預過程中,學校領導的關心和支持,生活老師的富有愛心的全程協助,以及在每次活動中,相互傳遞愛的能量,構建成了其樂融融的大家庭,也對聾啞學生的社會態度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本研究中,很多同學在做“我是誰”游戲活動中難以找到自身的優點,卻能找到很多不如他人的缺點,對自我的評價較低,普遍存在自卑感。具體分析其原因:聾啞學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造成交流和溝通困難,往往使他們只愿意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或者只愿意生活在聾啞人的很小的圈子里,非常不自信,他們表現得非常悲觀、孤僻、自卑,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久而久之產生不合群現象,表現出緊張不安,不敢與他人溝通,對社會認知的恐懼和陌生環境的反應十分敏感。筆者針對聾啞學生的自卑心理,專門組織了一次“獨特的我”的團體心理輔導, 在“我是誰,優點轟炸”中,讓其不斷的吸取正能量,來糾正自我意識的偏差,并且在每次活動中,不斷強化他們的優點,對膽怯和自卑的學生以鼓勵、肯定和支持,漸漸讓其融入群體,在游戲中獲得快樂和肯定。此外,本研究發現,團體干預后人際關系的提高程度僅次于自我狀態。在團體活動中,每個學生都非常投入,其中以“人際交往”、“同舟共濟”、“心心相印”為主題的團體活動緊緊圍繞人際關系而設置,從團體初期到成熟期不斷層層深入到彼此內心世界,形成了一個互幫互助,相互支撐的團隊,增強團體的凝聚力。另外,團體心理輔導過程本身就對人際關系有作用,因此,團體心理干預對聾啞學生的人際關系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三、未來研究方向

對于聾啞學生的心理和諧干預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歷程,需要堅持不懈的耐心和毅力才能完成聾啞學生從心理障礙到心理和諧的轉變過程。本研究由于受到人力和時間等因素的限制,干預時間較短,干預深度不夠,對于聾啞學生沒有充分深入到其內心世界,由于時間倉促,只是對自我狀態進行深層次的剖析,雖然和團體心理輔導前相比有顯著的提高,但并沒有達到心理和諧的常模標準。雖然心理和諧各維度在進行團體心理干預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仍然低于常模指標。 因此,對聾啞學生進行團體心理干預還有很多長期未完成的工作。

此外,對于殘疾人的教育理念尤為重要,這是特殊教育下對特殊兒童實現心理和諧最為重要的一環。卡爾?威特認為: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表揚之中,他就學會了感激;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學會了愛;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之中,他就學會了自愛。

參考文獻:

[1]白新文,任孝鵬,鄭蕊,等.5?12汶川地震災區居民的心理和諧狀況及與政府滿意度的關系[J].心理科學進展,2009,17(3) 574-578

[2]林于萍,聾啞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初步調查[J].中國特殊教育2012,28(4):60-62

[3]張玉山.某醫科大學生焦慮與抑郁狀況應對方式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11,22(2):157

[4]吳九君,鄭日昌,田寶偉.大學生心理和諧團體輔導干預研究[J]. 中國心理健康雜志2012,20(10)1597-1599

[5]沈潘艷,朱小,辛勇,表達性團體輔導對震后兒童心理康復的作用[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2,26(6):466-469

[6]齊金玲,李輝.殘疾大學生自信心團體輔導效果研究[J]. 中國心理健康雜志,2011,19(3):317-318

篇7

挫折是挫敗、阻撓、失意的意思。在心理學中,挫折是指人們在從事某種有目的的行動時,由于內部或外部因素的干擾或阻礙,其需要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緊張狀態與消極的情緒反應。它包括挫折源和挫折感。挫折源是指個體活動受阻的對象或情境。挫折感是指個體活動受阻時的心理反應。一般來說,挫折源的性質越嚴重,個體的挫折感就越明顯、越強烈。但是這二者之間并不是簡單的刺激―反應的關系,中間還有一個主體狀態的作用,因此,面對同樣的挫折源,不同個體的挫折感可能是不一樣的。對青少年來說,主要的挫折有學習挫折(學習成績不理想,對學習科目不感興趣等)、人際關系挫折(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緊張或者缺乏交往藝術)和情感挫折。其他的還有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造成的心理挫折、適應不良造成的挫折、認識偏頗造成的挫折等。

耐挫力,是人們對挫折的容忍力和對挫折的超越力,即個體在遭遇挫折時,不僅有能使自己的行為、心理不致失常的能力,而且有能夠忍受挫折并采取積極行動戰勝挫折、獲得成功的能力,也就是個體適應挫折、抵御和對付挫折的能力。雖然耐挫折能力是人對挫折的經常性的、總體的表現特征,但并非在任何條件下都表現出相同的耐挫力。

一般來說,青少年耐挫力差與下列因素有關。

第一,父母溺愛,使學生沒有得到應有的鍛煉。

現在的學生,尤其是城市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從小父母對他們百般溺愛,有些父母對孩子的要求言聽計從,對孩子的一切事情包辦代替,由于家長的過分“呵護”,使孩子失去了接受挑戰和鍛煉的機會。這些成長在溫室里的“弱苗”,當真正的暴風雨來臨時,耐挫力自然就差了。

第二,期望值過高。

面對目前升學的壓力,有的家長對學生的期望值過高,使孩子在負重的環境中成長,造就了一顆殘缺的心。很多家長在物質方面滿足孩子,孩子要星星不給月亮,生怕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上受委屈,寧愿自己受苦也不讓孩子吃苦。但是在學習上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表現為不顧孩子的實際水平而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要求。“你必須要考上一所好的中學將來才能上好的大學”“你必須考上好大學將來才有好的工作”,等等。孩子為了考上一所名牌中學或大學,拼命學習,加班加點,上課外輔導班,為了考上一所好學校而默默地承受著沉重的壓力,當壓力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出來。

第三,青少年的理想追求、意志品質和責任意識培養不夠。

目前我國處于社會發展的轉型期,經濟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人們的思想意識也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特點,表現為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多元化。有的青少年在當前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下,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有的學生由于與缺乏應有的鍛煉和磨難,當困難來臨時,有的學生怕苦怕累,缺乏堅強的意志品質,有的學生由于從小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他們遇事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缺乏應有的責任意識,稍遇挫折,便容易意氣用事。

第四,學校社會的容忍助長了一些青少年放縱自大的心理。

由于家長對孩子的溺愛,容不得孩子在學校受一點委屈,如果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好,就會有家長出來指責教師,有的媒體也推波助瀾,使得不少教師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從而使不少青少年更加驕橫放縱,養成了驕橫自大但又脆弱的心理。如果有誰惹了他,就會作出極端的反應。

耐挫力與其他的心理品質一樣,通過學習和鍛煉可以得到提高。因此,中學生耐挫力的培養,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第一,要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遠大的理想,幫助學生學會正確地認識與對待挫折。理想是人生的航標和指路明燈,是智慧的源泉,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人生充實的重要前提,面對青少年脆弱的心理,加上青少年思想的多元化,往往使青少年思想迷茫,不知道人為什么活著,這是當代青少年搞不清楚的問題。首先,要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樹立遠大的理想,如果青少年都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理想,有雷鋒同志的“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那么,青少年就能找到人生的航標和戰勝困難挫折的智慧和力量。其次,幫助青少年學會正確認識挫折和對待挫折。要使青少年認識到,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挫折和困難是不可避免的,必須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事實表明:當挫折降臨時,有心理準備就可以減少挫折的影響,沒有心理準備就可能使挫折的影響加大。當挫折來臨時,要擺正態度,才能健康發展。家長有必要在青少年經歷挫折后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講述如何面對挫折,對待挫折,消除對挫折的恐懼感。

第二,創造條件讓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接受鍛煉,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

古人云:“自古英雄多磨難”“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因此,首先,家長和教師應創造條件讓青少年參加有關的社會實踐活動,或到環境艱苦的地方去經受鍛煉,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痛苦,讓他們明白“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從而能對失敗和挫折泰然處之。其次,學校在日常的教育過程中,也應創設情境,對學生進行挫折訓練。如讓學生討論“高考落榜了怎么辦?”“學習成績不理想又不敢告訴父母怎么辦?”“假如別人錯怪了我怎么辦?”等,讓學生在思考中找到答案,提高耐挫能力。

第三,榜樣示范,增強學生克服困難的信心。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特點是善于模仿,因此,師長和同伴在困難和挫折面前表現出來的態度和行為,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對挫折和困難的認知和克服挫折的行動。因此,在對青少年進行耐挫力培養時,教育者一定抓住有利時機,注意示范的作用,要利用榜樣的力量,增強青少年學生克服困難戰勝挫折的信念與決心。如有的學生由于學習不好而感到心灰意冷,對學習失去信心,這時教師要利用榜樣的力量,給他們講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怎樣成長和如何獲得成功的例子。如眾所周知的發明家愛迪生,為了發明電燈,經受了成千上萬次的失敗,但他并沒有在失敗面前屈服,而是越挫越勇,迎難而上,堅持實驗,最后取得了成功,成為世界上著名的發明家。只有在挫折中不斷奮進,不被困難嚇倒,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在榜樣的鼓舞下,使青少年感到挫折不是不可克服的,樹立“我能行”的意識, 有了克服困難的勇氣并付諸于行動,就能超越逆境,戰勝挫折。

第四,加強心理咨詢與輔導,培養耐挫能力。

一方面,學校要及時對遭受挫折的學生進行個別心理咨詢與輔導,使學生擺脫心理困擾,另一方面,可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訓練學生的耐挫力。每個人在遭受挫折后,都有一種擺脫痛苦、減輕壓力、恢復心理平衡的內心愿望,當學生遭受挫折時,要幫助學生減輕心理痛苦,恢復正常情緒是學校心理咨詢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分析、客觀對待眼前遇到的挫折和困難,并鼓勵他們仔細分析,查找失敗原因,從中找出癥結。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跟這些脆弱的學生談話,要溫和地規勸他們把問題想開些,把眼光放遠些。談話時既要注意措辭的分寸,又要使他們意識到自己的缺陷。使他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真正合格的人才應該是立場堅定、性格堅強、情感堅實、不屈不撓的戰士;要像海燕那樣迎接風暴,才能干出大事業來。因此,要健全學校心理咨詢機構與咨詢制度,從事學生心理咨詢工作的教師一定要由專職人員擔任,并精通心理咨詢的知識與技能。有條件的地方一定要有一支以專職為骨干,專兼職結合、相對穩定的心理咨詢師資隊伍,并設有專門的心理輔導室。他們不但要有對受挫學生的疏導感情、擺脫心理壓力、減輕心理負擔的能力,同時又要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了解學生產生挫折的心理根源,教給學生一些戰勝挫折的方法,讓他們學會宣泄不良情緒,學會自我調節,讓學生盡快從挫折的陰影中走出來,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學校還要開設心理輔導課,通過專門訓練培養青少年的耐挫力。就是有目的地設置一些挫折情境對抗性的競賽活動等,給學生以真實的挫折體驗,使學生正確認識挫折,在活動的過程中給以指導,增強學生對挫折的耐受力。

第五,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培養學生的耐挫力。

篇8

[關鍵詞] 教育旅游 心理需求 品牌運作

一、概念及特點

青少年學生教育旅游是近幾年異軍突起的一支教育旅游品牌,是以教育學習為目的的旅游活動,特點是寓教寓學于游于樂。青少年學生教育旅游近幾年呈現出快速發展勢頭,其消費主體是大中城市的青少年學生,旅游時間集中在一年中的寒暑假3個月和黃金周。形式則主要是集體化團隊活動。

二、市場的社會大背景

近年來,大學生的畢業就業問題,中、小學生的素質教育問題,是社會的一個熱門話題,也是一個難題,大家都在探討如何加強青少年的素質教育,其中,利用中、小學生寒暑假進行豐富的教育旅游活動,是對青少年的進行素質教育的一個非常好的形式和手段。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在中國也逐漸向普及化、大眾化方向邁進。而相對于青少年,通過寒暑假的教育旅游活動,對于我國教育中長期存在的“重基礎知識學習,輕實踐技能培養”的共識弱點,是一種有力的補充,因此,結合中國青少年教育的實際情況研究開發滿足青少年成長需要的多種教育主題旅游產品,對于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讓青少年在旅游實踐活動中提高自己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學習技能意義非同小可。

三、青少年學生心理需求分析

青少年學生教育旅游的消費主體是青少年學生,分析這個特殊群體的心理需求,然后針對這些需求設計該系列產品的服務細節,是有關此項專題旅游產品開發的成敗關鍵。目前的教育旅游基本上將“求知需求”放在了第一位,這里站在素質教育的角度分析這個群體通常存在的心理問題,開發更深層次的青少年心理需求。對設計開發出滿足青少年學生需要的教育旅游產品,是十分必要的。而此方面的心理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心理的提高

學習是青少年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心理社會化的重要途徑。樂于學習,是學生生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學習心理提高,包括學習動機、態度、方法、習慣,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通過積極主動的探討,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正確對待學習中的困難和挫折,幫助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樹立信心和進取精神。青少年學生在學習方面通常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有:學習疲勞、注意力分散、馬虎、考試怯場等。

2.智力能力的提高

智能的形成和發展,也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主導因素和重要標志。以思維能力為核心的各種認識能力因素的有機結合,即構成了人的智力。在認識現實、改變現實、創造社會財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人們的各種能力,包括認識能力、操作能力、創造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學生智能提高主要是智力因素的輔導、創新意識及能力的輔導。

3.情感和意志的提高

學會調節自己的心態,克服悲觀、怯弱、抑郁、緊張等消極的情緒情感,保持舒暢、喜悅、樂觀、自信等積極肯定的情緒情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及生動活潑、蓬勃奮發的良好心態,對其身心的健康和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其中情緒情感的輔導,尤其要重視移情體驗的輔導,引導學生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去體驗他人的歡樂和痛苦,以培養學生的同情心和正義感。青少年學生情緒方面通常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有沮喪、憤怒、恐懼、抑郁、急躁。而在意志方面則主要表現為優柔寡斷,不能克制自己,缺乏毅力,害怕挫折等。

4.個性心理的提高

一個人個性結構中的優勢、潛力、特點或弱點,不僅關系著其社會活動的選擇性、效能及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同時也往往是事業成敗的決定性因素。古往今來,凡成就大業者,其個性結構都有其獨特的優勢、潛力和特點。學生個性心理輔導的目的就在于幫助促進其個性心理,包括興趣、能力、性格和自我意識等方面和諧發展。在這方面學生通常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依賴、懶惰、孤僻、自卑攻擊性等。

5.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提高

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輔導,主要包括社會交往、休閑、消費和常識性的生活技能輔導。學生通過集體生活及日常交往,可獲得同伴的接納、尊重、理解和贊揚,從中體驗到存在的價值和生活的樂趣,同時也學會尊重他人,理解他人,關心并幫助他人。這些都有利于學生增長知識、才干,學會與他人合作,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休閑、消費和生活技能的輔導,有助于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情趣、樂觀的生活的態度和良好的生活習慣。輔導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正確選擇休閑方式,發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興趣愛好,建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合理計劃消費行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而這一點對廣大的獨生子女來說尤其重要。此項學生通常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自我中心、不和群、對抗嫉妒、斤斤計較等。

四、目前市場存在的問題和品牌化發展原則

教育旅游是一個獨特品牌,例如:青少年學生夏令營,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在中國已經成為一項商業行為,但是品牌化的名牌產品乏善可陳,絕大多數夏令營徹底變成了一個旅游團,內容大多是策劃一個主題,拉靠一個單位,向學校發函,活動內容一般是某地開營,主要景點逛一圈,再加幾個講座。當前教育旅游產品存在的主要問題除了行程成人化,還有產品賣點怪招迭出,荒唐可笑,服務質量與宣傳相差甚遠,安全無保障等,這些問題大大地破壞了教育旅游市場的成長與環境。有關的各種批評、討論文章不斷見諸各種媒體,教育旅游市場的規范治理已近在眉睫。市場呼吁專業化、品牌化、系列化的教育旅游產品。要實現品牌化,以品牌化、系列化的產品占領市場,首先需在教育旅游產品的設計上下工夫,必須以青少年心理問題分析出發,在產品設計的細節上下工分,切實從活動設計上滿足青少年在學習心理、智力能力、情感和意志鍛煉、個性心理等方面的需求,開發出具有現代特色的青少年教育旅游產品。參照國外有關的成功經驗,要實現相關產品的品牌化戰略,真正地做大做強,就必須遵循以下幾項發展原則:

1.產品設計主題化

首先,不能以常規旅游代替教育旅游,要圍繞素質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文化學習等具有學習特色的活動內容。其次,要適應學生特點、寓教于樂,不搞疲勞戰術。第三,突破常規模式,將教育功能安排在旅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從啟程開始就應將環保、自理、自立等素質教育貫穿始終。

2.服務流程規范化

教育旅游產品要逐步實現品牌化運營,關鍵是要實現服務流程的規范化,以產品的設計到基地的選擇,分銷網絡的建立,服務人員的培訓,再到整個服務流程質量的控制等,都要實現流程化和制度化,以確保服務規范化的實現,確立教育旅游產品的核心競爭力,真正實現品牌化。

3.市場宣傳透明化

面對逐漸發展中的教育旅游熱,教育旅游產品的宣傳一定要實現透明化。活動包含多少個項目,多少個景點,住宿、餐飲標準,專家服務的收費標準、安全員、輔導員、導游員的收費標準等。要和消費者簽訂國家標準合同,以約束雙方的權責利,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糾紛。現實中,許多教育旅游產品中的服務質量與宣傳相去甚遠,規范化治理應早日引入日程。

4.安全保證制度化

學生是教育旅游的消費主體。由于年齡小,自律性差,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所以安全問題尤顯突出,也是許多家長最為操心的問題。因此為了保證教育旅游的順利進行,必須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則,切實制定安全保障措施,避免高風險活動項目,所配備管理人員及隨隊送護人員,切記懈怠和僥幸。

五、鑒于該項旅游產品市場特點和市場運作的要求,當前在產品設計階段有幾個主要平衡問題,尤其值得重視

1.家長需求和孩子需求平衡

在目前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考取理想大學是許多青少年家長的最大愿望,因此家長希望為孩子量身定制以學習內容偏多的寒暑期活動方案。而孩子更希望無拘無束的玩,在游戲中獲得知識則是孩子們的愿望。因此,針對青少年的教育旅游產品,在內容的選擇和主題提煉上一定要照顧家長和孩子的需求平衡。如“補習班”式的夏令營,無法調動孩子的興趣,而游戲內容過多,沒有兼顧學習內容的夏令營又很難打動學生家長的心。最佳效果應是家長愿意付錢,學生樂意參與。

2.項目多少和價格競爭力的平衡

近幾年的國內教育旅游的消費主體為大中城市的青少年,這個群體占整個青少年旅游市場的85%以上,并且教育旅游的消費層次呈現出向相對多層次、高層次轉變的特點。同時教育旅游產品逐步細分化也是大勢所趨,如科普旅游夏令營就可細分為植物科普夏令營,氣象科普夏令營,海洋生物夏令營等。但是總體來看,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消費者的價格承受力不高,因此對于教育旅游產品的設計者來講,產品活動的項目不宜貪多求大,因為一旦價格高出消費者的預期,再好的產品也無法順利地進入市場。

3.項目新奇性和安全性的平衡

眾所周知的原因,青少年家庭子女的安全對于家長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全新主題的教育旅游產品會獲得廣大消費者的眼球,但是在追求項目新奇性的同時,一定要注意青少年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的鍛煉,在進行帶有一定危險性項目的同時,一定要有嚴密的安全保障措施,以確保項目新奇性和安全性的平衡。這一點對于以拓展能力為主要教育旅游項目來說更顯尤為重要。

4.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平衡

作為企業,追求經濟效益是必然的,但是因為教育旅游產品具有很強的文化背景,容易受到廣大媒體的關注。因此,此類產品注重獲得良好的社會影響,對打造產品的品牌和企業形象具有很大的好處。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可以將“一人報名,捐給青少年基金會一元錢”等形式,進行相應的宣傳,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贏得社會的認可。這也顯示出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在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對社會責任的認知和行動表現。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90后青少年;性觀念;性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7-00-01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青少年性成熟的年齡提前,而平均結婚年齡則推遲了5年以上。這種反差的擴大,大大增加了青少年婚前的機率。全國首份90后大學新生調查報告顯示90后大學生“思想較為開放,50%以上進校前談過戀愛”[1]。另一項關于中學生的調查發現,男生有過行為的比率為14.2%,女生為2.2%[2]。

本研究采用自編問卷,對湖北某市高中學生進行調查,分析了90后青少年性觀念的現狀,并探討了90后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的教育對策。

一、90后青少年性教育的現狀

本調查探討了90后青少年對性教育的態度,結果表明94%的學生認為性健康教育十分必要,62%的學生認為性教育相當有用。可見,大部分學生還是認識到了性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且是存在這方面的需求。但由于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現在的中學對于性健康教育大都采取回避的態度,很多學校開設了這方面的課程卻流于形式,沒有實際的效果。當遇到青春期問題時,學生往往找不到合適的對象或時間地點(42.7%),所以大部分采取問詢同學朋友(42.7%)或誰都不告訴、自己解決(14.6%)的方式,只有3.5%的人會征詢老師。性知識教育的滯后,容易造成生理發育和心理發育不平衡,從而使青少年在性道德、性態度、性心理、等方面出現偏差,導致一系列心理問題。

本調查還顯示在遇到青春期問題時,34%的學生是不好意思,害怕別人笑話。這說明由于長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全社會對青春期性健康教育還缺乏應有的重視,學校教育也不夠深入,家庭教育存在空白。由于許多家長采取回避、搪塞的態度來應付孩子的性問題,使他們產生一種錯誤觀念:凡是青春期有問題的孩子都是壞孩子。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調查表明許多學生還缺乏實際問題的處理能力,遇到問題時會告訴的對象主要是同學朋友,這也說明學生、家長、老師受傳統封建思想影響較深,學生和家長、老師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和信任。

二、90后青少年性知識的現狀

學生獲得性知識的途徑主要依次為電視網絡(35.4%)、同學朋友(26.6%)、報紙雜志(23.6%),而來自家庭(2.5%)、學校教育(11.9%)的卻很少。反映出學生獲得的性知識零散、不系統,而學校和家庭目前仍然是性教育的薄弱環節。也說明在學校中開展系統的性知識教育可行,只要找到合適的方法是可以被接受的。

三、90后青少年的現狀

在與異性的交往程度中,65.5%的人選擇的是“一般來往”,反映多數學生還是比較理智、謹慎的。但是,有13.8%的人選擇了可以發生不同程度的,也同樣反映出性解放、性自由觀念對90后青少年戀愛觀的影響。這也就使得90后青少年對于婚前呈現出一種較為寬容的態度:39.9%的學生認為婚前只要雙方愿意就可以;18.1%的認為只要是能結婚那么婚前就可以。

四、90后青少年性道德觀的特點

大部分學生在被問及學校應該對何種行為進行處罰時表現出比較寬容的看法。54.7%的學生認為行為才應該被懲罰,而接吻、撫甚至同居行為都是可以理解的,是不應該被懲罰的。這就表現出90后青少年的一種寬容的性道德觀念,而他們如果得不到正確的引導,這種寬容的態度可能易導致的過早出現。

五、關于開展性健康教育的思考

面對社會的發展和90后青少年性觀念的改變,教育工作者有責任從教育和引導入手,幫助青少年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和性觀念,根據90后青少年性心理的特點,開展性教育。

(一)通過規范渠道,普及性知識。面對青少年性知識匱乏的現象,學校有組織地開展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衛生教育,使青少年對因生理發育而引起的心理變化有充分的了解和足夠的思想準備[2];將性教育納入課程體系,提供科學嚴肅的性生理知識;充分利用社會、家長及宣傳教育途徑增加同學們的性知識,通過開設各種選修課或講座等形式,向青少年進行性知識與性健康教育,幫助他們建立對性的正確認識。

(二)開展專題教育,引導學生理智對待。學校可以開設心理健康專題講座,解決青少年的性問題困擾;加強性道德觀念教育;強化大學生不要過早發生性關系。同時可采取發放安全套、講解艾滋病的危害等措施加強青少年自我保護意識。

(三)開展性心理輔導,使青少年了解性心理沖突的來源與控制方法,從而學會自我控制,即從過去的“他律”走向“自律”,從而使其性心理發展與品德發展趨于平衡。對青少年共同存在的性心理問題如戀愛心理、虛擬的性關系、網戀等普遍性問題可以進行針對性的團體輔導。對有性心理困擾的青少年可提供個別輔導,幫助其形成良好的性心理,克服偏差。無論是團體輔導還是個別輔導都應該滲透青少年對自己性道德觀的反思,促進其性道德升華。

(四)將性文化建設納入校園文化建設體系。優秀的校園文化能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升華,情感得到塑造,知識得到豐富,潛能得到發揮,行為舉止得到修正,使青少年形成高尚的情操、正確的價值取向和人生理想。

(五)盡量凈化青少年的外部環境。由于信息時代的迅速發展,特別是因特網的普及,很多青少年獲得性知識的途徑都是網絡電視等媒介,而出現在這些媒介上的信息大多紛繁復雜難以控制,所以應該制定健全的法律規范去建設和管理網絡等媒介,積極防御,遏制各種不規范行為的對青少年的影響。

總之,青少年性教育應采取以學校為主導,社會參與,家長配合的方式。要采用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多種層次,以性生理和性健康保健教育為基礎,進行性心理、性倫理、法制、情感等全面的性教育,促使青少年在生理與心理上同步健康發展[3]。

參考文獻:

[1]楊艷.90后心理健康教育探討[J].時代教育,2009,(26):45-46.

篇10

【關鍵詞】青少年 心理壓力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09(2010)07-0-03

1 引言

壓力(stress)是個體面對具有威脅性刺激情境時,伴有軀體機能及心理活動改變的一種身心緊張狀態,也稱應激狀態[1]。壓力存在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中每個人難免需要面對大大小小的壓力。壓力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成為推動個體去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達到期望的動力,也可能在個體內心形成繞過不去的“心坎”,被它所擊敗,成為自己前進路上的跘腳石,使自己一蹶不起。對于青少年學生而言,適宜程度的壓力有助于激發學習效率,但過度的壓力則容易導致學習效率降低,生活質量下降,生活滿意度降低,嚴重的甚至會直接損害他們的身心健康。

本研究旨在調查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壓力狀況,進一步考察不同學校類型、不同學段、不同性別的中學生,以及不同年級、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壓力狀況的特點,進而為緩解青少年心理壓力,幫助青少年更好的應對壓力,為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提供理論依據和參考性建議。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

分層隨機抽取477名青少年學生為研究對象,發放問卷477份,有效問卷456份,有效回收率為95.6%。其中初一27人,初二38人,初三9人,高一15人,高二31人,高三80人,大一51人,大二48人,大三67人,大四20人;男生161人,女生225。

2.2 研究工具

采用劉賢臣[2]等編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簡稱aslgc)對青少年學生心理壓力進行調查。該量表為自陳問卷,由27項可能給青少年帶來心理反應的常見負性生活事件構成,評定期限依據研究目的而定,可為最近3個月、6個月或一年。在使用過程中,本研究將期限定為一年。對每個事件的回答方式應先確定該事件在限定時問內發生與否,若未發生過僅在在未發生欄內劃打勾,若發生過則根據事件發生時的心理感受進行5級評定,即無影響、輕度、中度、重度、極重度,分別記為1分、2分、3分、4分、5分。全部事件可概括為六個因子:人際關系因子、學習壓力因子、受懲罰因子、喪失因子、健康適應因子、其他。每個因子中所有題目得分總和除以因子條目數,可以得到該因子的得分,累計各事件評分為總應激量。該量表的cronbachα系數為0.85,分半信度系數為0.88。

此外,本研究加入兩道題目:“總的來說,我感覺我的壓力很大”;“我覺得壓力已經影響我目前的正常學習和生活”以考察青少年的總體壓力感及壓力對其的影響程度。

2.3 測試程序

將研究對象年分別集中在安靜的教室,由經過培訓的心理學研究人員發放問卷,被試先填寫性別、年齡、年級等個人信息,然后采用統一指導語要求被試對問卷中的各項目進行自陳回答,當場回收問卷。

2.4 數據處理

所有數據錄入計算機,采用spss13.0進行數據處理。

3 研究結果與分析

3.1 青少年學生總體壓力感和壓力影響程度調查結果

調查發現,對于題目“總的來說,我感覺我的壓力很大”,選擇“是”的中學生占56.7 %,大學生占55.6%;對于題目“我覺得壓力已經影響我目前的正常學習和生活”,選擇“是”的中學生占32 %,大學生占18.6 %。這說明有50%以上的中學生、大學生都感到壓力很大,對30%以上的中學生、近20%的大學生來說,壓力已經影響到他們目前正常的學習和生活(見表1)。

3.2 青少年學生總壓力量及各壓力因子的結果與分析

3.2.1 中學生總壓力量及各壓力因子的結果與差異分析

從總體上看,中學生在學習壓力因子上得分最高( m=1.93),人際關系因子次高( m=1.68),健康適應因子得分最低(m=0.75),這說明中學生的壓力主要還是來自于學習和人際關系方面(見表2)。

我們從學校類型、學段、性別來考察中學生在總壓力量及各壓力因子是否有差異。

從學校類型來看,普通中學的學生在總壓力量最大(m=35.31),較差中學的學生總壓力量最小(m=31.44)。普通中學的學生在人際關系和學習壓力兩個因子上得分均高于重點中學和較差中學學生。進一步以學校類型作為自變量,以總壓力量和六個壓力因子作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學校類型中學生的得分沒有顯著差異。這說明不同學校類型的中學生其總壓力及各方面的壓力都比較接近。

從學段來看,初中生在總壓力量、人際關系、受懲罰、健康適應及其他因子均高于高中生。進一步以初、高中作為自變量,以總壓力量和六個壓力因子作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在受懲罰因子上初中生得分顯著高于高中生(t=2.26,p<0.05),在總壓力量以及其他五個因子上初中生和高中生不存在顯著差異。

從性別來看,男生的總壓力量和六個因子的壓力量均大于女生。進一步以性別作為自變量,以總壓力量和六個壓力因子作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在總壓力量、受懲罰因子、其他因子上,男女生差異非常顯著(總壓力量t=2.82,受懲罰因子t=3.05,其他因子t=3.00,p<0.01),在喪失因子上,男生得分顯著高于女生(t=2.30,p<0.05),在其他三個因子上則差異不顯著。

3.2.2 大學生總體壓力量和各壓力因子的結果與差異分析

從總體上看,大學生在學習壓力因子上得分(m=1.70)最高,人際關系因子得分(m=1.55)次高受懲罰因子得分最低(m=0.82),說(m=0.82),說明大學生的壓力主要來自于學習和人際交往兩方面(見表3)。

從年級上看,大二學生的總壓力量最大,其次是大一學生,再次是大四學生,總壓力量最小的是大三學生。大二學生除在學習壓力上稍低于大一外,在人際關系、受懲罰等其他壓力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其他年級。進一步以年級作為自變量,以總壓力量以及各因子作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均無顯著差異,這說明四個年級大學生的壓力是相近的。

從性別上看,男大學生的總壓力量以及各個方面的壓力因子得分均高于女大學生,進一步以性別作為自變量,以總壓力量以及各因子作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在受懲罰因子上男生得分顯著高于女生(t=2.45,p<0.05),在總壓力量以及其他五個因子上男女生不存在顯著差異。這說明男大學生的壓力大于女生,特別是在受懲罰因子上的壓力比較明顯。

4 討論與建議

4.1 討論

4.1.1 青少年學生普遍感到壓力很大

總的說來,56.7%的中學生、55.6%大學生感到壓力感很大,32%的中學生、18.6%的大學生感到壓力已經影響到他們正常的學習和生活。這說明目前青少年學生感受到各方面壓力較大,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擁有知識是應對社會競爭的一個必要條件,青少年學生心理壓力增大表明社會對“知識為本”的認同,激烈的社會競爭使得青少年學生面臨不少壓力,同時也表明社會對對人才素質要求的不斷提高,在這種社會背景下,青少年體驗到現實性的社會要求,這種現實性會轉化為青少年對于自我的壓力。

4.1.2 青少年的壓力主要來自于學習和人際關系方面

本研究發現中學生和大學生的主要壓力是來自于學習方面和人際關系,這與國內許多研究者的研究結論一致[3]。這說明很多地方的青少年學生都感受到了學習負擔的沉重,特別是中學生普遍體驗到學習任務過重、考前復習緊張、心理負擔過重、擔心考試成績不理想等。另一方面則說明素質教育給學生減壓減負的成效還不是很大,學生還是感受到較大的學習壓力,說明現階段素質教育的重點還是應如何切實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上。

4.1.3 初中生生比高中生在違紀等處罰事件上體驗到更大的心理壓力

本研究表明,不同學段中學生在受懲罰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初中生受懲罰因子得分顯著高于高中生。這可能是因為初中生年齡還比較小,在道德發展水平上比高中生更傾向服從于權威,一旦因為自己違法校紀校規等收到處罰,內心覺得自己很不應該,對不起父母,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不安,因而承受的壓力更大。

4.1.4 男生心理壓力普遍大于女生

研究發現,對于中學生和大學生而言均是男生的壓力要大于女生,這與以往的研究一致。由于社會、家庭對于男生和女生的性別角色期待是不同的,因此這種性別角色期待也會內化到學生心理,使男生感受到家長、教師、社會對他們的期望,而過高的期望往往會成為一種心理負擔,使得男生感受到更多的學習壓力。同時,研究也發現男生在受懲罰因子上得分顯著高于女生,這是由于無論是在生理特征還是在傳統文化里,男生都比較沖動、攻擊性強,使得男生比女生更容易違紀,因此在受懲罰因子上的壓力會大于女生,他們更可能因為受到處分和批評產生心理壓力。

4.2 對策

4.2.1 在教育教學中貫穿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學校和教育部門要更新教育理念,切實加強青少年學生素質全面培養,特別是心理素質培養的教育理念,針對地區、學校類型等特點的差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根據實際需求合理地整改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切實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改進課程設計,尤其是改進對學生的評價方法,一方面切實減輕學生學習和考試負擔,另一方面逐步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特別是對壓力事件的處理能力。

4.2.2 學校、家庭和社會積極配合幫助青少年降壓

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心理援助,不僅需要學校心理輔導教師的參與,還需要更多的任課教師、家長、社會的共同努力,為學生健康成長創造一個寬松愉快的環境。首先,全社會要建立起健康科學的“成才觀”以及和諧的育才氣氛;其次,要幫助家長改進家庭教育,正確認識和對待學生,加強交流溝通,與學生一道確定成長發展的合理期望值;再次,任課教師也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提高對壓力的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學生積極面對現實,勇于接受挑戰。

4.2.3 采取“三層次介入理論”,建立完善的青少年學生心理援助體系

學校可以采取“三層次介入理論”[4],即開展對全體學生進行第一層次的發展性輔導、對部分學生進行的第二層次的預防性輔導,和對特定學生進行的第三層次的治療性心理輔導,將這三個層次有機結合,建立完善的學生心理援助體系。學校心理教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特別要重點關注壓力感較大的學生,有針對性地開展團體輔導和個體咨詢,教育學生正視失敗與成功、競爭的激烈與殘酷,幫助學生尋找應付措施,從而有效地緩解心理壓力。

4.2.4 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指導

在大中學校應重點開展學習心理調適、人際交往、情緒調控、心理壓力調節等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動,使學生能夠自我調節心理壓力,用積極的方式應付壓力事件,引導青少年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學會在應付各種環境壓力和挫折時合理求助,不斷增強適應社會生活和承受挫折及壓力的能力。

4.2.5 通過“壓力情境訓練”提高青少年的壓力免疫力

在青少年了解壓力及應付的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減壓訓練來提高青少年的壓力免疫力。創設各種壓力情境,讓青少年在壓力情境的“模擬應付”演習中,學習采用積極主動、適應性的應付策略,還可以進一步提示其將這些態度和技能應用于一些相對小的日常生活壓力情境,并作出綜合評價自己是否能對壓力反應進行有效的控制,是否采取了積極的應付策略。當青少年經過實踐建立了對壓力情境能夠進行有效的認知評價、壓力反應以及理智應付之后,還要鼓勵其逐漸將這種新的技能應用于較強壓力的情境中,直到在最大壓力的情境下也能適應并產生有效的應付反應[5]。

4.2.6 引導青少年利用社會支持系統應對壓力

一定程度的社會支持能夠提高個體有效應付壓力的能力,從而減輕壓力的不良影響。有研究發現,青少年對社會支持的主觀感受性低、利用度不高是其產生較高水平壓力感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引導青少年學會發掘、利用身邊的社會資源,提高對應付資源的主觀感受性和利用度,加強與父輩、親屬、朋輩、師生、同事間的溝通,建立和維護良好的人際關系,由此建立健全和完善強有力的社會支持系統。

4.2.7 發揮社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社區心理健康是做好社區工作的重要保障之一。一方面可以在社區開設家長學校,通過社區互助、交流的方式,幫助家長掌握與孩子溝通的方法,向家長宣傳新的成才觀,引導家長對孩子保持合理的期望,從家長入手,減輕家庭、學校帶給學生的壓力。另一方面可以在社區開設社區教育中心,配備一定的心理保健醫生或心理輔導人員,進行海報、專欄宣傳,定期組織心理專家進行心理健康普及講座和心理健康廣場活動等等,要重點關注特殊孩子、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狀況,開展社區心理互助行動。 整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