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的歷史和文化意義范文

時間:2023-11-07 17:53: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旗袍的歷史和文化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旗袍的歷史和文化意義

篇1

關鍵詞:服飾 文化 旗袍

服飾與文化

服飾是人類生活的要素,是指人類穿綴于身體上的衣服、飾品和裝飾的總稱謂。服飾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標志,除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外,還代表著一定時期的文化。服裝的款式與演變、服裝面料的選用與搭配、服裝顏色的選擇與組合、特定場合著裝的選擇與習慣,均記錄著特定時期的生產力狀況和科技水平,反映著人們的思想文化、、審美觀念和生活情趣。

服飾既是人類文明的產物,又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作為文明的產物,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服飾,都需要滿足人類調節體溫、保護身體的基本生理需求,需要滿足人類彰顯社會地位、調節社會關系、尋求情感慰藉的精神需求。作為文化的載體,它表現并記錄著人類在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創造的財富的總和。人類的服裝行為受人的主體意識主導,服飾所體現的是人的生存狀態以及人的自我意識,它具有滿足自我表現與審美的功能。同時,作為社會文化的產物,服飾又具有象征性與標志性,既是個人身份的標志,也是人們社會身份與等級的象征。因此,服飾是一整套文化的象征系統。進一步而言,服飾現象是一種精神與文化現象,它是社會心理與社會思潮的外在物化形式,它所反映的歷史與時代精神就是服裝作為符號的本質內涵。

服飾作為人類形象的外在表現特征,在其產生發展的過程中,伴隨著社會生產水平、經濟基礎、物質文明、社會制度和人們審美情趣等的同步進展,從而形成內涵豐富的服飾文化。服飾文化反映著人類的觀念、制度形態等精神文化的內容,反映著特定時代人們的思想情感、主觀意愿、社會習俗、道德風尚和審美情趣,是一種反映社會成員普遍心理和民族精神實質的文化形態。

旗袍――服飾文化的典型代表

服飾作為一種文化形態,貫穿中國歷史的各個時期,從商朝的“威嚴莊重”、周朝的“秩序井然”、戰國時期的“清新”、漢朝的“凝重”,到六朝的“清瘦”、唐朝的“豐滿華麗”、宋朝的“理性美”、元朝的“粗壯豪放”、明朝的“敦厚繁麗”、清朝的“纖巧”,無不體現出中國古人的審美傾向和思想內涵。

旗袍被譽為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是一種內與外和諧統一的典型民族服裝,集滿、漢文化于一身。它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是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的結晶。從對旗袍的研究中,可以探析其中蘊涵的精深服飾文化,從而達到文化挖掘、文化認知和文化傳遞的目的。

旗袍的發展。旗袍始于清代,旗人婦女習慣穿長袍,故在“袍”上加一“旗”字,以此得名。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而當初僅指旗女之袍。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進步以及各民族、各地區服飾文化的不斷交流,導致服飾式樣、著裝方式與服飾審美觀念發生異變,舊的旗袍款式逐漸被淘汰,新的旗袍款式不斷產生,并最終成為具有濃厚中華民族特色的新式服裝。

在清末至間,滿族旗女穿的旗袍式樣仍十分保守,其特點是腰身寬松、平直,袖長至腕,衣長至踝,所選用的衣料大都是繡花紅緞,在旗袍的領、襟、袖的邊沿部位都采用寬圖案花邊鑲滾,稱為長馬甲式旗袍。

20世紀初,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摒棄了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為新式旗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在20世紀20年代,旗袍開始普及,并逐步改變形成淑女型旗袍。其特點是腰身寬松、袖口寬大,身長適中覆小腿肚,開衩及中便于行走。但不久,由于受歐美服飾影響,袖口縮小,滾邊改窄,衣長僅過膝,比以前更稱身合體了。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旗袍作為一種經典而又時髦的樣式風靡全國,并出現了各種能適應不同人群、場合、季節需要的服裝樣式。后幾經改變,使旗袍更加簡潔、輕便和得體,并且以線條流暢充分顯示女性風姿風韻為主旋律的流線型旗袍時代開始。

旗袍在經歷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輝煌后,至50年代以后發展進入瓶頸期。近些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款式已擺脫雕琢與繁復,趨向“簡約”,并結合流行趨勢,融會西方時裝的特點,收腰合體,加大開衩,出現了衣片前后分離,有肩縫、墊肩、裝袖,前片開刀,后片打折,突出造型等的剪裁技巧,使旗袍更加烘托出女性體態的曲線美,其造型更加端莊秀麗,線條愈趨流暢、勻稱和健美。特別是伴隨著復古風尚的流行和影視文化的傳播,旗袍已經露出流行的端倪,在國際時裝舞臺上頻頻亮相,而且被作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

旗袍的文化價值。旗袍是中國人自己創造的服飾,它深深扎根于中華文明的沃土之中。旗袍飾物中,盤花扣的編制,鑲滾邊的精作,其獨到之處是傳統服裝以及其他民族服裝中未曾出現過的。盤花扣是古老的“中國結”的一種,這種從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的繩結,是一種民間手工藝,延傳至今,它凝結了先民們的智慧和創造潛能。盤花扣是利用中國結的編制工藝手段,以大自然為題材,在旗袍扣位的小小面積上,進行精工再造,這是中國的民族藝術和民族精華,具有中國民族風格。錦、緞、縐、綢是中國生產的絲織面料,在這些絲織物上,大多織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圖案。旗袍的用料,主要從這些國產原料中選擇,制作完成的服裝,不但具有傳統文化的意韻,更體現了深邃的民族精神。

旗袍文化首先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服飾文化與民族精神一脈相承,封建社會里,中國人的生活觀、服飾倫理以及女性形象等,都受到儒家禮教的深刻影響,主張自尊,講究含蓄、中庸,因此無論是身體還是形體都不可顯露出來,女裝多以封閉的寬身長袖示人。中國女人的身體曲線掩藏在寬松直身的裁剪中,使她們有了一種“優雅”、“端莊”、“婉約”、“含蓄”的傳統形象。旗袍是中國女性著裝文化的典型標志,其整體造型風格中既符合中國藝術和諧的特點,又將具有東方特質的裝飾手法融入其中。

其次,旗袍是中國文化質量的體現,是一種民族文化理念的代表。旗袍善于表達形與色的含蓄、隱約朦朧、藏而不露,給人以審美的感受;旗袍注重精細藝術手法和工藝表達,大量采用的刺繡、圖案等豐富的服飾手段,表達了豐富的現象和意境;旗袍注重氣派穩重的氛圍效果,給人以秩序、端莊、高雅的美感,服飾效果與環境藝術相得益彰,特色獨具;旗袍在孔孟之道為核心的大統一思想指導下,較好地體現了中國服飾力求穩重、平靜,有助安寧、融洽和禮讓的人際關系,較好地體現了中國服飾文化以倫理道德自律、維持禮儀之邦的精神。

服飾文化――民族精神的生動體現

服飾是一種文化現象,既是文化的產物,又是文化的載體,認識服飾和文化的關系,能從更高的審美層次上,理解服飾文化的深刻內涵。服飾發展史見證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史,研究服飾中所承載的文化意蘊和歷史內涵,對今天認知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服飾文化的研究也是現代服裝設計的要求,現代服裝設計是一種文化和美的設計,設計的落腳點應該首先放在文化的設計上。傳統的東西如何在現代設計中合理運用,要靠設計師善于挖掘隱藏在現象下的本質和精髓。研究服飾文化,尋求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消費觀、審美觀、價值觀及處世態度和人際關系、思維方式等,有利于應用文化做真正滿足人們需求的設計,為更好地推進服飾文化研究和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服務。

參考文獻:

1.黃燕敏:《服飾文化研究的社會學維度》,《學術交流》,2004(7)。

2.邢聲遠:《旗袍的起源與發展》,《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2006(4)。

3.王紅:《論傳統旗袍文化與現代時裝》,《山東紡織經濟》,2008(6)。

篇2

關鍵詞:旗袍文化 內涵之美 現代旗袍

如果說,幾千年來,中國的服飾文化是難言的寂寞,那么旗袍的盛極一時,無疑帶給人們的是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從壓抑中爆發的喜悅。有人說,因為正是它的出現,是中國服飾的樣式、色配、做工、深度和氣質,一掃過去服飾的沉悶與庸俗,卻又毫無冶艷和媚俗之態。的確如此!相信大家一定記得《花樣年華》中張曼玉在劇中身著20多種不同樣式的旗袍,在清冷的夜,帶著落寞和凄迷的表情,留在空曠寂廖的長街上,清寒斜瘦的身影,征服了無數異國觀眾。

這股濃濃的中國旗袍風情,越來越受注目。東風西漸,悠遠的東方文化已不只是代表傳統和國粹,旗袍正快速成為一種流行于國際的時尚,即使是年年都以迅雷之勢推陳出新的時裝界也常常駐足于東方情節,從中汲取靈感和創意。

一、旗袍的歷史沿革

旗袍起源于時期,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期,尤其是三十年代在女裝舞臺上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成為當時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基本完成旗袍文化走向經典的過程。當時的上海是上流名媛,高級交際花的福地,她們追逐奢華的社交生活和追趕時髦,注定了旗袍的流行。經過二十世紀上半年的演變,旗袍的各種特征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成為一種經典的女裝。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旗袍曾有過燦爛的一瞬。1966年至1980,中華傳統文化遭遇浩劫,旗袍文化從此被冷落。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初,被冷落了三十年之久的旗袍文化顯得有些落伍。

近幾十年來,旗袍風姿再現,在國際時裝舞臺上頻頻亮相,并作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

二、旗袍的文化風格

旗袍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腿及手足,構成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體,形成旗袍文化。旗袍的美似乎可以從這里開始:肩膀要溜,端肩闊背的人穿旗袍會顯得雄壯偉岸,缺少柔美;腰細;臀部要豐滿;脖子要長,高領配長脖,有一種娉婷之美;胸部大小要合適;個頭適中,一米六至一米七為最合適,過高過矮都會破壞旗袍的風韻[1]。

在藝術和文化上有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還有一種就是京派風格,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就我個人而言,更喜歡海派旗袍。

三、旗袍的美在于內涵

旗袍這個具有文化風采的國粹,在花團錦簇的時裝之中,超凡脫俗、出神入化,具有一種獨特的魅力。

旗袍的真正迷人之處在于它的內斂與深刻,含蓄處透著性感。

或許唯有這一襲長裙,才能襯托出中國女人的婀娜多姿,才能彰顯出東風女性的萬種風情,或矜持溫婉,或神秘冷艷。旗袍是保守的,體現在領口與肩部。那高聳而圓潤的立領,凸顯出女人的娉婷之美,讓中國女性充滿了含蓄、嫻靜、內斂之美,如燭影搖紅,再加上旗袍不露上肩,不像禮服那樣一覽無余,增添了幾分神秘的魅力。另一方面,旗袍是性感的,這在體現在它的開衩上,女性的一雙玉腿藏在那高開衩的旗袍里,若隱若現,惚兮恍兮,閃射出無窮的撩人風韻,這樣的美,使得中國女人在含蓄上平添了幾許奔波,在嫻靜中增加了不少嫵媚,又如雨打芭蕉。

旗袍之美,猶如冰山上的雪蓮,曲高和寡,沒有成熟、豐滿和高雅是穿不出它的味道來的。

四、關于旗袍的疑問

有人忍不住要問了,既然旗袍這么有魅力,為何現實生活中穿旗袍的少女少之又少呢?經過問卷調查,我發現原因有以下幾點:①人們追求休閑舒適的生活,旗袍過于正式,穿在身上不太方便;②先進的快節奏生活是旗袍難以適應,有其事一些上班族;③從眾心理,明明很想穿,但是大家都不穿,所以自己穿起來也會覺得怪怪的;④旗袍時很典型的淑女風格,現在這個社會,那種典型的江南女子風格的淑女很少了,大家都崇尚個性,衣服很時尚,奇奇怪怪的;⑤旗袍的沒是一種距離的美。旗袍對它的穿著內涵氣質以及環境氣氛的苛刻要求,限制了他的普及大眾。

據觀察,穿旗袍的女性三十到四十歲這個年齡段較多,在加上今年來影視作品的宣傳,旗袍的市場將會是比較樂觀的。有不少人認為旗袍是中國的國服,我認為這種觀點并不正確,首先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大國,也就承載著五千年的服飾文化,比如漢服、唐服等等,而旗袍只是這五千年的服飾文化種的其中一種,不能說它就是中國的國服。其次,現在的旗袍很多場合成為了接待小姐的工作服,這種濫用已喪失了旗袍文化的內涵。

結論: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散發著獨特的魅力,演化為天地間一道絢麗的彩虹。

旗袍連接傳統和現代,將美的風韻灑向人間。中國旗袍,不僅僅是一種服飾,更是一種象征,一種符號,一種文化的驕傲,因為它有著輝煌的歷史,同樣也會擁有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林朝陽.中國古代服飾的審美意識[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2]高明秀.服裝展示與服裝藝術[J], 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

[3]陳培照,王希輝.服飾文化內涵闡釋[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6

篇3

興穆手工作坊的所有制品都是用金屬水管制作的。透過興穆手工作坊的玻璃門窗,可以看到里面有很多水管做的手工制品。進入工作室,各式各樣的水管就擺放在架子上,中間有一把高大的水管做的椅子。旁邊的桌子上放著一個自制的小魚缸托盤,托盤上面吊了一個水管小臺燈,后面有一個可以放植物盆的小架子。

這家工作室的合伙人叫楊宏偉,來自內蒙古包頭,為人很實在,有人來店里,他就熱情地邀請他們坐在自己做的水管椅子上。

楊宏偉從2001年來北京之后,曾從事皮具、皮包生意。后來才搬到胡同里,做自制水管的生意。

“剛開始的時候主要是做擺件,桌子、椅子、書架、臺燈、衣架等,什么都做,只要是感覺有意思的東西。有人砍樹剩了些木頭,我就撿一些拿回來當底座做一個燈具,很簡單的工藝,但感覺特別好。”楊宏偉說。

回憶起剛進胡同的日子,楊宏偉介紹,工作室剛租來的時候還是個空屋,他自己負責裝潢,刷漆、搭架子、鋪地板,包括頂上的吊燈,全都是自己做的。胡同的房子比之前的地方要大,可以操作大型水管的拆卸和組裝,但是有些做出來的東西占地面積太大,做完之后熟悉了就拆了。

楊宏偉說,當時到胡同里來做生意也沒想著掙錢,就是想從事有意思的工作,工作室誰都可以來看,隨便拍照,如果有興趣,還可以自己動手做。

楊宏偉等人做的一些燈具一放進市場就會被模仿,所以他也正在嘗試一些想模仿也沒法模仿、即使能模仿做起來也很費勁的東西。“例如吊燈,燈怎么接上線的,水管怎么組裝上去的,別人都不知道。這種燈即使買得到,多大功率什么型號,怎么放進去不掉下來,也沒法獲悉,就連我們自己都研究了好長時間。”他很自信地說。

另一條東城區的東棉花胡同里,名為“徽松鶴”的餐廳已經開了4年了。自稱“胡三哥”的老板胡擁軍,出身徽菜世家,來北京本來是陪女兒來了,結果卻開上了餐廳。

胡擁軍介紹,在胡同里開店,有一種新的思路。和普通徽菜館相比,“徽松鶴”75%到80%的食材都是從安徽直接運來的,他希望能通過做最地道的徽菜,在北京傳遞徽菜的文化。

“店開在胡同里,就意味著要與傳統文化結合。我不計較店偏不偏,只關心商業氣息要淡薄。若是商業氣息濃厚的話,開店就失去了做文化的意義。”胡擁軍說。他介紹,店里的裝潢和菜式都是他和女兒共同設計,自己喜歡中式設計,女兒喜歡古典設計,正好合二為一。菜也一樣,女兒把西方菜、日本菜改良一下,那就是現代徽菜的改良派,而胡擁軍是傳統派。

“有些人總說自己是‘吃貨’,卻不懂得酸甜苦辣咸五味調和,不明白什么是菜系,只知道天南地北各處去吃,那不叫‘吃貨’,叫‘飯桶’。吃了多少東西,還得說得出來。”胡擁軍調侃道。

篇4

關鍵詞:少數民族;工藝美術;滿族

少數民族人民的工藝美術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反映,是民族風格的一種體現,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滿族的旗袍和馬褂,不僅在滿族地區而且在整個中國,甚至在國外都流傳甚廣,對于滿族服飾文化的傳播有著重要的意義,這些少數民族人民的工藝美術都是一種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需要加以保護和發展。

一、我國少數民族工藝美術的特點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之間相互交流、共同發展,在歷史上漢族文化也吸收和借鑒了其他地區的文化,使各民族文化得到交匯和融合,共同組成了中華的燦爛文明。滿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清朝的幾百年的統治過程中,滿族的文化更是滲透于漢族文化之中,二者相互交融、相互滲透。在滿族文化中,工藝美術文化占據了很大一部分。無論是滿族的服飾文化、玉雕文化還是刺繡文化,都充分體現出了滿族人民的民族特點和民族文化,發展少數民族人民的工藝美術對于民族文化的大發展和大繁榮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地域性

一個民族的工藝美術風格是一個地區地域特點的反映,我國少數民族的工藝美術都具有很強的地域特點。由于我國少數民族的分布區域廣泛,我國少數民族的工藝美術也各有其特色和風格。以滿族地區為例,滿族人民在清代以前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的黑龍江和長白山一帶,由于當地的氣候寒冷,人們在服飾的材質選擇的時候就會充分考慮到御寒的因素,再加上滿族在當時以狩獵的生活方式為主,因此人們就選擇獸皮作為服飾的主要原材料。為了便于騎行狩獵,男子都喜歡穿靴子,因此,滿族有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靴子。滿族人多穿袍服,并喜歡穿靴子,并將這種傳統一直保留了下來。此外,女袍上的圖案主要以鮮艷的花朵為主,也能夠反映出當地的環境和自然特點,因此,滿族服飾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充分反映了與自然合二為一的特點,具有自然和諧之美。

(二)多樣性

滿族服飾的多樣性表現在服飾的材料選擇、款式結構和材料工藝的不同。對于材料的選擇,除了毛皮和樹皮這一類的自然物以外,在清軍入關之后,絲織品和棉織品的品種也成為主要的服飾材料,出現了很多制作工藝高,規模較大的服飾作坊,這些都促進了滿族服飾文化的發展。對于服飾的款式,既有簡潔大方的大襟式長袍,也有十分美觀的大底擺式長袍,開襟、袖口、開衩高低等都有多種樣式,充分顯示出民族服裝款式多樣性的特點。

(三)審美性

不同的材質和款式能夠表現出不同的審美特點,和諧之美、華麗之美、精湛之美、雅致之美、厚重之美都能夠在滿族的服飾中得到體現。如滿族服飾中官服上多繡以飛禽走獸,能夠反映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也是人與自然和諧之美的體現,獨具滿族特色。清代皇家貴族衣服的款式多樣,紋飾十分精美,在胸圍線下可以開分為四層,每一層分別都有不同的刺繡紋飾做裝飾,充分反映了滿族服飾的富麗與精湛。

(四)文化性

不同的民族服飾能夠反映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無論是毛皮袍服的厚重還是旗袍的韻味悠長都反映了在不同的時期滿族人民的文化特點。如旗袍,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都被認為是東方女性的典型服裝,旗袍以其典雅、含蓄、嫻靜等特點,一直作為東方女性美的體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滿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甚至是世界文化的接軌。

二、我國少數民族工藝美術的現狀

工藝美術的發展受制于文化形態的發展與演變,是一定時期社會形態的綜合反映,也會因文化的發展而發展。我國少數民族工藝美術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能夠反映出民族的特點和文化精神,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有新的文化和美學觀念進入到人們的視野中,這使得人們對民族文化不再重視,對于少數民族的工藝美術也逐漸淡漠。隨著中國社會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少數民族工藝美術的文化價值變得不再重要,人們對其中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傳統也不再重視,這大大局限了少數民族工藝美術的未來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藝美術只是給人們帶來了感官上的刺激,對于產品本身的文化價值和原創精神則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播與發展,很多少數民族的工藝美術種類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的模糊甚至消失。

當下,民族文化在社會文化傳播中的影響力逐漸的減弱,而外來文化正一步一步的擴大著自己的傳播范圍,影響力與日俱增。很多以民族手工見長的少數民族工藝美術面臨著無人繼承,甚至是失傳的局面。在傳統文化和民族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少數民族工藝美術在現代社會越來越遠離人們的視野,使很多在生活中發展起來的工藝美術種類成為展覽館中的陳列種類,使民族工藝美術作品成為陳列品甚至是奢侈品,這種發展狀況使得少數民族人民的工藝美術失去了生活的源泉,日益走向衰竭。

三、我國少數民族工藝美術的未來發展

(一)正確認識少數民族工藝美術的價值

傳承少數民族人民的工藝美術,首先要端正對于少數民族工藝美術的態度。對于少數民族工藝美術品的消費除了要滿足自己的個人審美需求之外,更要對其中的文化特質和文化內涵有所了解,不能僅僅認識到工藝美術品的商業價值或者僅僅將其視為一種商品或旅游紀念品,更重要的是了解和研究蘊含在其中的文化內涵。因為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會對工藝美術品的發展和轉變產生巨大的影響,要引導消費者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對少數民族人民的工藝美術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不要讓這些蘊含著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的工藝品變味或者消失。

(二)加大保護力度

對于少數民族人民的工藝美術,相關的文化保護部門和政府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有了這些文化保護部門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少數民族工藝美術才能夠得到更長遠的發展。所以,相關的文化保護部門應發揮其文化保護的作用,政府應加大對少數民族工藝美術的政策和資金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強對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認真、嚴肅的態度做好保護少數民族人民工藝美術的工作,宣傳和弘揚民族工藝美術,使少數民族人民的工藝美術得到更好的發展。

(三)做好宣傳工作

當地政府部門和民眾對于當地的工藝美術作品進行宣傳和推廣在民族工藝美術作品的發展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政府和相關的文化保護部門要加大對民族工藝美術的宣傳力度,扶持少數民族工藝美術的發展,并對相關人員和單位進行財政補貼。不僅如此,政府也可以通過工藝美術文化節等形式來加大對工藝美術的宣傳與推廣,讓人們認識到工藝美術作品中蘊含的文化內涵與文化精神。

結語:

隨著中國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少數民族工藝美術的發展卻走向了低谷。保護少數民族工藝美術對于保護民族文化和傳統文化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相關的文化管理部門和政府要切實負起責任,加大宣傳和保護力度,使人們對民族工藝美術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號召全社會共同行動起來,更好地促進少數民族工藝美術的發展。(作者單位:伊通滿族自治縣人口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中心)

篇5

【關鍵詞】中國動畫;日本動畫;中國人形象;跨文化傳播;文化差異性;文化相似性

中圖分類號:J95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1-0101-03

踴自1892年誕生,便作為一種綜合藝術形式,集合了繪畫、電影、電視、數字媒體、音樂、文學等眾多藝術門類。中國動畫始于20世紀20年代,堅持本國特色創作和民族繪畫傳統,以水墨動畫、皮影戲動畫等優秀類型為代表。[1]日本動畫起源于17世紀末幻燈技術,經歷了漫長的探索、成熟期,在20世紀90年代之后動畫產業逐漸完善,動畫形式、題材、分工明顯細分化。[2]隨著動畫技術的成熟,產業體系的完整,市場規模的擴張,日本動畫在世界動畫領域展露異彩。

一、研究緣起

現今對中日動畫的跨文化研究大多是分析動畫的某一特色、外來元素或傳播策略,并運用文化差異的維度理論、傳播適應理論等加以論述。對于日本動畫里“中國元素”的文獻解讀多是從歷史、文化宏觀角度的概括性總結,很少聚焦于微小的、藏有“中國元素”的動畫角色。若將這些具體形象進行比較和歸納,則在其身上所探尋到的共同點和特色,正是現實的中國(人)形象經過跨文化傳播和變異之后,在一部分他國人眼里的狀態。

動畫形式集合了電影、電視的藝術特點而又明顯區別于兩者。動畫更加青春活潑,受眾更多是青少年群體。本文研究“日本動畫”,而非“日本電影”“日本電視”,這里所指“中國人形象”是日本動畫創作者眼中的“中國人形象”,是青年群體認知里固定模式的“中國人形象”,也是創作者想讓日本青年接受的“中國人形象”。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筆者致力于跨文化視角下日本動畫里“中國人形象”研究;主要運用案例研究的方法,研究對象為日本動畫中較為大眾所知的“中國人形象”,即《老虎和兔子》中的DRAGON KID、《通靈王》中的道蓮、《櫻花大戰》中的李紅蘭、《反叛的魯魯修R2》中的黎星刻、《黑之契約者》中的黑、《中華小當家》中的劉昴星、《機動戰士g高達》中的黃潤發、《黑塔利亞》中的王耀、《驅魔少年》中的李娜麗?李、《王者天下》中的李信、《黑執事》中的藍貓和劉、《亂馬1/2熱斗篇》中的珊璞、《黑礁》中的香花、《魔卡少女櫻》中的李小狼和李莓玲、《超時空要塞F》中的林明美和李蘭華、《機動戰士高達00》中的王留美、《銀魂》中的神樂。通過歸納和分析這些動畫,筆者尋找出案例角色在國籍、外形服飾、性格、身份與技能設定、劇中作用等方面的異同;探尋這些形象與中國人實際自我認知上的契合與偏差;從社會、歷史、文化傳播的角度解釋偏差的成因。

二、日本動畫里“中國人”形象的設定

(一)國籍設定

動畫角色的國籍有三種設定,即中國籍設定、“類”中國籍設定和中國形象擬人化。“類”中國籍設定是指人物角色雖沒有中國籍的官方設定,但根據推斷可知其原型是中國人,例如,《反叛的魯魯修R2》中的黎星刻,其國籍為;《銀魂》中的女主角神樂,設定為來自“夜兔族”的宇宙人,但其發型服飾都帶有中國色彩,說話(日本人以為)帶有中國口音,被劇中其他人物調侃為“China Girl”。“中國形象擬人化”設定以《黑塔利亞》中的王耀為典型。《黑塔利亞》原漫畫將多個國家以及其文化、風土民情擬人化,講述世界歷史,在2009年被拍成動畫作品。

(二)外形與性格

發型上,上述案例角色多以黑色、墨棕色的東方人傳統發色為主。女性發型以雙側丸子頭居多,如《銀魂》中的神樂、《魔卡少女櫻》中的李莓玲、《亂馬1/2熱斗篇》中的珊璞、《機動戰士高達00》中的王留美;另有雙側麻花辮、雙馬尾等發型。這展現出日本人對“中國女孩”的固化印象。

服飾上,除日常服裝外,案例角色以男性多著長袍馬褂,女性多穿旗袍為主要特征,創作者取材于中國清朝和民國服飾特色并有所調整和改變;另也有繼承和變異于中國古代文化的服飾設定,如《魔卡少女櫻》中男主角李小狼的道袍。該角色(大陸播出時更名“王小明”)出生設定為中國有名望的道士家族,使用道符、八卦等。

在性格設定上,案例角色大多具有中國人傳統的積極向上、冷靜勇敢的優秀品質和文化基因。根據不同故事,角色們也被賦予了“天然呆”、腹黑、直爽、天真等個性。日本動畫里“中國人”形象在性格塑造上多種多樣,有血有肉,創作者在建構中國角色的精神層面時,較少被固化印象所局限。

(三)身份與技能

在取名上,李、王、劉、林、黃姓常被使用,其中以李姓使用率最高,如《魔卡少女櫻》中的李小狼和李莓玲、《櫻花大戰》中的李香蘭、《驅魔少年》中的李娜麗?李、《王者天下》中的李信、《超時空要塞F》中的李蘭華。也有根據中國明星演化而來的名字,比如《機動戰士g高達》中的新香港首相黃潤發,是以周潤發的名字演化來的。

在身份設定上,日本動畫里“中國人形象”可謂是多彩多樣,有出生在道士家族的(《魔卡少女櫻》中的李小狼);有來自暗殺世家的(《通靈王》中的道蓮);有仙人(《黑塔利亞》中的王耀)等。職業設定有殺手(《黑礁》中的香花)、廚師(《中華小當家》中的劉昴星)、驅魔師(《驅魔少年》中的李娜麗?李)、黑幫老大(《黑執事》中的劉)等。這些設定反映出因中國悠久歷史與深厚文化而生成的神秘色彩和超現實特點,展現了日本人對于中國古文明的想象并從中汲取創作靈感。

在技能方面,案例角色通常擅長中華料理和功夫。《老虎和兔子》中的黃寶玲、《黑執事》中的劉和藍貓、《亂馬1/2熱斗篇》中的珊璞都武藝高強;而《黑塔利亞》中的王耀、《中華小當家》中的劉昴星和《驅魔少年》中的李娜麗?李都是料理高手。在日本人眼中,功夫和料理仿佛是中國人的自帶技能,是代表中國的文化符號。

角色裝備和其職業、技能設定息息相關。《黑塔利亞》中的王耀作為中國形象的擬人,武器是中華鍋和鍋勺,呼應了該角色高超的料理技能。《通靈王》中的道蓮設定是具有3000年歷史的暗殺世家的繼承人,其武器有“馬孫刀”,而“馬孫”是創作者杜撰的“1200年前中國古代的武將”。

(四)劇中作用

近一半案例角色在動畫里為主角或主要人物,推動故事的發展,如《魔卡少女櫻》中的李小狼、《銀魂》中的神樂、《王者天下》中的李信等。而另一些角色在動畫中擔任著重要配角,如《機動戰士高達00》中的王留美。《機動戰士高達00》是《機動戰士高達》系列,以l生在未來世紀的戰爭為題材的第十二部TV動畫,以四名高達駕駛員的成長為故事主線,展現“理解”的主題。王留美被設定成中國金融界名流,但真正身份是國際某組織的主要商,在動畫里暗中支持主角們的主要活動,是劇情的關鍵人物之一。

三、日本動畫里“中國人”形象的偏差

上述角色共同點即是日本人對中國人固有印象的一部分。其中有些印象為我們所認同和接受,而另一些則可能和我們認知中的“中國人”形象有所差異,也和中國社會現狀有一定偏差。

(一)外在形象的固化

長袍馬褂、旗袍丸子頭,這是日本動畫創作者對中國人外型上一種模式化的認知,這也表示這種固化的外表形象為大眾認可和接受,是約定俗成的。這種固化的認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法改變和消除。

在當代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影視文藝作品中對中國人外形的刻畫也有類似的固化,這不僅是他國對于中國人外形單方面的模式化誤解,也是我國在跨文化輸出時就著重傳播以“旗袍”為代表的模式化服飾特征,繼而導致了這種片面的認知。

(二)文化符號標簽化

“中國功夫”和“中華料理”都是中國獨特而傳統的文化符號,日本動畫中運用中國的文化符號來塑造中國人形象無可厚非,然而把中國功夫和料理作為“中國人”角色的必備技能,這也成了一種模式化。當文化符號成為一種固定標簽,它的文化神秘感在逐漸消失,而文化符號的接收者也會漸漸將它看成一種固有模式,不再深究其所真正包涵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意義,長久以往對于文化傳播或有不利。

(三)有悖于社會實情

日本動畫中對“中國人”形象和其生活的一些設定,不符合中國社會現狀和社會倫理觀念。例如,《魔卡少女櫻》中李莓玲和男主角李小狼是堂兄妹,而同時這兩人又有婚約。這在中國觀眾看來有違倫理和社會實情。又如,《黑執事》里劉大常身著長袍,《機動戰士高達00》里中國金融界名流王留美通常一身旗袍,而在現實中國,此類服飾早已不是社會生活的常態。這些表明,日本看待中國人不僅是外在形象的固化,而是對中國社會的印象還停留在歷史的某一階段,沒有全方位地了解到當代中國的社會風尚、倫理道德已發生巨大變化。另外,中國或缺乏一些良好的傳播契機和傳播策略,讓他國文化正確而全方位地了解國人的生存狀態、社會現狀以及文化發展情況。

四、日本動畫里“中國人”形象的跨文化闡釋

“日本人對中國的群體認知”以及“動畫創作者不同的藝術理念”這兩點影響著“中國人”形象的塑造。日本動畫創作者之所以會如此塑造“中國人”形象,并被受眾所認同,其原因可從文化相似性和文化差異性這兩個切口去找尋。

(一)文化相似性與跨文化借鑒

無可否認,中、日之間具有“同文同種”“一衣帶水”的關系。日本有史以來都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由于相同的文化淵源,中日兩國具有文化相似性,日本創作對中國元素的跨文化借鑒很直白且不違和。以中國文化為背景的日本動畫數量最多、范圍最廣、影響力最大。從日本首部長篇彩色動畫《白蛇傳》到流行數十載的《三國志》,日本動漫領域充斥著大量中國元素。遠古傳說、秦漢歷史、唐宋明清社會風貌、現代社會風土人情;經史子集、歷史事件、古代人物;武術、道家思想、飲食、京劇、詩詞……日本動畫對中國文化的借鑒從時間和內容上都是全方位的。

(二)文化差異性與本土化改造

霍夫斯坦特定義“文化”是在同一個環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文化不是一種個體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會經驗、受過相同教育的許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體、不同的國家或地區的人們,這種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會有差異,是因為他們向來受著不同的教育、有著不同的社會和工作,從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文化之間存在差異性,跨文化傳播才會發生。

日本文化雖受到古代中國的巨大影響,但在明治維新之后日本全面西化,因此現當代日本也同樣深受西方文明的影響。各種不同的文化與思維,在這個擁有特殊地域的島國中,和其本土文化、本土思維融匯改變而形成了獨有的,嶄新的日本文化。日本對外來文化的跨文化借鑒并非獨立存在,由于文化差異性,必然會發生跨文化融匯以及對他國文化吸收和本土化改造的過程。

日本動畫借鑒中國古代歷史人物、典籍或故事,都會對其進行加工再創造,例如對《西游記》改編的《最游記》。日本動畫借鑒中國的儒釋道文化、中國功夫等元素,并與本土神道文化、武士道精神所融合,如《少年陰陽師》《火影忍者》等作品。因此,雖然不同文化之間有跨文化融匯,但是“隱藏在藝術空間下的主導文化”[3]仍然是日本的本土文化。

(三)對中國動畫的啟示

中國動畫在發展和重新崛起的道路上,或可參考和審思“日本動畫跨文化借鑒、融匯外來元素,同時保留、延續、創新本土文化”的模式,在堅持發揚民族動畫美學的同時,適當吸取、借鑒他國動畫在創作和管理上的先進機制,并與本土模式合理融匯而有所創新。在跨文化傳播方面,中國動畫應更加注重傳播我國文化中“多元”的一面,促進消解“文化標簽”和固化印象,以助力本土動畫藝術更加持續、良性和多元的發展和優秀文化輸出。

參考文獻:

[1]孫立軍.中國動畫史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3-4.

[2]蔡亞南.日本動畫產業特征研究[D].山東大學,2013.

[3]葛玉清.對話虛擬世界:動畫電影與跨文化傳播[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68-70.

篇6

關鍵詞:傳統;現代;服飾元素;服裝設計

我國傳統服飾是豐富的元素寶庫,現代的服裝追求時尚但并不代表將傳統服飾元素融入到現代的服裝設計中是不可取的,相反,將傳統服飾元素與時代特色和西方風格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將會形成驚艷世界的獨特服裝美感。只有將自身的傳統文化堅持到底才不會將自身的民族文化在時代的潮流下遺失。近年來,可看到富含我國傳統服飾元素融合到現代服裝設計中,但是這方面仍然存在著不足,需要不斷完善。

一、我國傳統服飾元素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狀況

1、傳統服飾設計理念淡化

現代服飾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受到世界文化的沖擊,服裝設計中傳統元素在現代服裝中越來越淡化出人們的視線。相對于亞洲周邊國家對傳統文化的利用效率,我國還存在一定差距,例如日本、韓國在服裝中傳統元素的利用效果都高于我國,現代我國傳統服飾元素利用率較高的基本局限于旗袍、漢服、唐裝類,然而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服飾文化卻沒有充分運用到現代服裝設計中。傳統服飾元素不僅體現在物質方面,更多的是在人們的傳統文化觀念上,人們對傳統文化的不夠重視,傳統服裝設計理念也將不斷淡化。對傳統服飾元素的重視在另一方面來看也是對我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尊重,對傳統服飾元素的贊同也是體現人民的名族精神認同感。

2、現代服裝設計創新能力缺乏

我國服裝行業在改革開放后飛速發展,許多知名品牌應運而生,設計人才不斷涌現,服裝設計也在不斷與世界接軌。我國在緊跟時代步伐的同時民族特色在不斷消失,盲目的追求“西方化”使得我國特色文化在不斷淡化,忽視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設計師跟風世界設計風格,對本民族的傳統服飾文化了解不足導致國內屬于我國自身的設計大師的缺失,設計能力的缺乏。更多的設計師對我國歷史和文化認識不到位局限于近代歷史,造成了設計元素不能充分成為設計師的專業能力,設計生搬硬套,缺乏新意難以吸引消費者視線。

3、傳統文化元素融合不足

現代社會中不斷涌現出一些富有創造力的服裝設計師,將我國傳統服裝設計元素融和到現代服飾中,但是大多數的服裝設計中對傳統文化元素融合不足,停留在表面,沒有將傳統服飾文化精神很好的體現出來同時也沒有將本民族的的文化特色凸顯。往往將傳統的服飾元素運用不到位,現代時尚相結合時沒有很好融合,顯得服裝僵硬無法體現傳統精髓。我國服飾行業處于初步發展階段有著廣闊的前景,將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傳統服飾元素有效地融合到現代潮流中形成有我國特色的服裝是現代我國文化向世界傳播的一大有效途徑。

二、傳統服飾元素應用到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意義

將傳統服飾元素應用到現代服裝設計中是文化傳播的必然途徑之一,應該將傳統服飾文化的探究更加深入,在我國較大的社會背景下結合時代特色,發展有我國特色的服裝設計。傳統服飾元素應用到現代服裝設計中有利于我國服裝特色化,形成民族特色同時傳播我國文化,人民也對祖國文化有更深一步的了解;有利于我國新一代的設計設創新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我國服裝行業的發展。

三、我國傳統服飾元素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策略

1、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營造文化氛圍

在現代服裝學院的教學中已經將傳統服飾元素的學習加以相當的重視,加強學生對傳統服飾文化的專業知識的學習,在學生步入社會之前就有一定的傳統服飾知識儲備,同時讓學生參與一些規模性的傳統服裝設計大賽,可以讓學生在比賽中進步,同時相互交流傳統文化元素的利用可以有效加強傳統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力。學生可以將傳統服飾元素精髓提取出來,深入了解我國歷史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現在的藝術院校相對于其他院校在歷史文化知識上的相對薄弱,這就需要學校對服裝設計的學生加強歷史文化的系統性學習,促進學生對基礎性知識和內涵的理解的掌握,培養學生的文化涵養和文化感情。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和傳統服飾重視,注重學生對傳統服飾工藝的學習,對漢族服飾特色了解和少數民族服飾的認識。也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內容,例如《我國文化史》、《我國服裝史》、《我國藝術史》等相關科目,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

2、提高設計師專業素養

設計師本身掌握的文化知識是設計師設計創新能力的基礎,文化內涵越深厚,了解種類越豐富越有利于設計師服裝的設計能力的提高,文化涵養提升的同時設計師的素養也要不斷增強。服裝設計不僅是文化與精神的融合也是服裝語言的闡述,設計師在服裝設計的同時不能很好地調動自身文化儲備將會是設計師致命的缺陷,服裝設計也并不是簡單地將色彩,圖案與材料的簡單疊加,而是要將傳統文化精神與設計師的血液靈魂相融合,在設計時將自身對傳統文化和服飾的感悟體會結合到設計中去,讓世人看到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沖擊下,設計師要不斷加強自身對文化知識的理解,靜心探索,努力學習我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為服裝設計打下堅實的基礎。

3、融合設計風格提高品牌意識

現代化的服裝設計多種多樣的服裝出現在人們眼前,想要在世界潮流中立穩腳跟必須要有自己的品牌和獨特的設計風格。品牌的重要性在這個魚目混雜的社會中是不言而喻的,有品牌才會有消費者信賴。我國服飾要想向世界發展就必須做出世界級的品牌服裝,將服裝文化與我國精神相結合形成具有我國風格的服裝,在增強我國服裝行業競爭力的同時將“我國風”刮向世界。

四、結語

對傳統服裝元素和傳統文化的學習把握是現代服裝設計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徑,我國文化博大精深,只有設計有我國特色的服裝才會在全球化經濟的今天有足夠的競爭力。我國的服裝要想走向世界也必須將傳統服飾元素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在西方化的服飾中保留本民族的精神文化同時將其發揚光大。

作者:楊冠南 單位:鄭州輕工業學院易斯頓(國際)美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劉元風,李迎軍編著.現代服裝藝術設計.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07.

[2]李玉婷.現代服裝設計中傳統服飾元素的應用[D].清華大學,2007.

篇7

    論文摘 要:詞是可以獨立運用的最小語言單位,是翻譯的基礎。漢英互譯并不意味著簡單的對應轉換。文章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對漢英兩種語言詞匯語義進行分析比較,并提出漢英詞匯的翻譯策略。  

    詞是可獨立運用的最小語言單位。漢英兩種語言中存在大量語義相對應的詞,這是漢英翻譯的基礎。但由于處在中西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漢英兩種語言中也存在許多不對應的詞,這就給翻譯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漢英互譯并不意味著簡單的對應轉換。本文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對漢英兩種語言詞匯語義進行分析比較,并提出漢英詞匯的翻譯策略,以便有助于英語學習、教學和文化交流。 

     

    一、漢英詞匯語義對比 

    一個詞既有指稱意義,又有言內意義和語用意義。由于漢語和英語產生并存在于中西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兩個民族對同一個詞所產生的聯想有共性,也有差異性,有時甚至會完全相悖。從翻譯的角度來看,漢英詞匯的語義關系大致有以下幾種。 

    1.詞義完全對等 

    科技術語、專有名詞等沒有文化色彩的詞,往往只具備指稱意義,詞義完全對等。例如,醫生doctor, 教師teacher, 學生student, 污染pollution。但要注意的是,專有名詞并不一定完全對等。例如,He was shanghaied. 劃線部分并不是地名 “上海”,而是是“被人誆騙或強迫”的意思。 

    2.詞義基本對等 

    有些詞的指稱意義、語用意義同時具備,且在漢英兩種語言中意義基本對應。例如,“心(heart)”在漢語和英語中都指心臟器官,同時,又都可表示感情、品格、重要部分、中心等等,如,好心腸(kind-hearted),問題的核心(the heart of the problem),市中心(the heart of the city)。但是,此類詞的意義并不完全對等,那些差異部分需要我們在平時學習中注意。 

    3.詞義并行 

    有些詞(尤其是習語)的意思一致但表達上變通,即語用意義相同但指稱意義不同。例如,紅糖 brown sugar,小菜一碟a piece of cake,肝腸寸斷heart-broken, 笑掉大牙laugh off one’s head, 滄海一粟a drop in the ocean, 等。這類詞的語用意義一致,但采用的具體形象不同,表面上不對應。 

    4.詞義空缺 

    文化色彩特別濃厚的詞往往在譯語中缺少對應詞。比如,漢語中的“麻將”、 “叩頭”、“功夫”、“龍井”、“一國兩制”、“大舅”、“三姑”、“旗袍”在英語中是沒有的。而漢語本來也沒有logic, humor, engine等這些英語詞所對應的漢語詞。 

     

    二、漢英詞匯的翻譯策略與方法 

    1.翻譯策略 

    從以上對漢英詞匯語義的比較可以看出,詞匯的翻譯涉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內涵,需要一定的翻譯理論作指導。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得到了翻譯界的廣泛認可。他在《翻譯科學探索》(奈達,1964)中指出:“在動態對等翻譯中,譯者所關注的并不是源語信息和譯語信息的一一對應關系,而是一種動態關系,即譯語接受者和譯語信息之間的關系,應該與源語接受者和源語信息之間的關系基本相同。”由此可見,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強調兩種語言的接受者的感受應該大致相同,所追求的是兩種效果之間的對等,而不是語言形式的機械對等。

    2.翻譯方法 

    根據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對于常見的詞義完全對等、詞義基本對等、詞義并行與詞義沖突四種情況,一般采取直譯、意譯、直譯加注三種具體方法。這在充分了解詞語所包含的文化內涵以后,是容易做到的。因此本文主要針對詞義空缺現象來探討合適的翻譯方法。 

    詞義空缺現象給漢英互譯帶來很多障礙與困難,但我們可以通過對兩種語言語義關系的比較,找出其區別之處和原因,并采取以下幾種不同的翻譯方法,從而忠實準確地傳達原語的意思: 

    (1)音譯 

    例如,漢譯英的“功夫kung fu”、 “陰陽yin and yang”、“炕kang”;英譯漢的“logic邏輯”、“humor幽默”、“engine引擎”、“sofa沙發”、“cool酷”、等。音譯是翻譯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方法之一。除普遍用于人名、地名的翻譯外,在翻譯一些外來事物的詞匯、新發明的材料或產品的名稱時,因為對所翻譯的內容未能完全把握,或在譯語中找不到與源語相對應的詞匯,譯者往往采取“音譯”的方法將其譯出。 

    (2)直譯 

    直譯既傳達原文的字面意義,又傳達原文的文化色彩,因此許多譯家主張凡能直譯的盡量直譯。如霍克斯(David Hawks)在其《紅樓夢》英譯本《序言》中就說:“我自始至終遵守一條不變的原則,就是把所有的一切……甚至雙關語……都譯出來……我敢于假定小說中的一枝一葉都有其作用,必須用各種方式加以交待。”英語中的一些習語已經通過直譯進入漢語,比如forbidden fruit禁果、the last supper最后的晚餐、cold war冷戰、paper tiger紙老虎。漢語也是如此,如一國兩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等等。 

    (3)音譯加直譯 

    如“internet因特網”中,將“inter”音譯為“因特”,而將“net”直譯為“網”。 

    (4)音譯加意譯 

    例如,“beer啤酒、bar酒吧、jeep吉普車”三例中都是先采取音譯,再分別加上意譯的“酒、吧、車”,從而大大方便于讀者的理解。 

    (5)音譯加注 

    這種方法“一方面保持了原語的豐姿,另一方面又能較好地為譯語讀者接受,在翻譯文化內涵比較獨特的詞語時,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比如,西施、諸葛亮是我國歷史上的知名人物,但在大部分英語讀者的認知中是沒有這一概念的,因此我們有了“西施(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諸葛亮(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等廣為流傳的譯例。此類翻譯方法中的注越精煉越好。 

    翻譯不但是把一種文字轉換為另一種文字,還要特別注意原文中所蘊涵的歷史文化信息,翻譯那些獨具民族和地方色彩的詞語更是如此。不同的自然環境、社會歷史、文化傳統、思維方式會影響漢英兩種語言詞匯的產生、存在情況及語用意義。正確解讀漢英兩種語言詞匯語義差異,對我們從事英語學習、跨文化交際等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只有充分了解漢英詞匯的語義差異,才能使翻譯更生動、形象,有效地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 

    參考文獻: 

    [1] Baker, Mona. In Other Words: A Course on Transla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 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篇8

關鍵詞: 中西方文化差異英語詞匯英語教學

1.前言

文化和語言有著密切的聯系。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詞匯是語言的基本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語言形式在英語詞匯教學中文化內涵的影響因素折射后的焦點,能最大限度、最直接、最迅速地映射人類社會生活的文化鏡像。陳原(1980)曾指出:“語言中最活躍的因素――詞匯,常常最敏感的反映社會生活和社會思想的變化。”眾所周知,在語義學層面上,詞匯意分為概念意義、感情意義、風格意義和比喻意義等(汪榕培)。胡文仲在《外語教學與文化》一書中指出:“只學習語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猶如只抓住外殼而不會領悟其精神。”在《語言和文化》一書中,鄧炎昌和劉潤清指出:“詞的內涵(connotation)不同于它的字面意義(denotation)――基本的或明顯的意義。含義是詞的隱含或附加的意義。”眾所周知,在悠久的英語語言發展和演變的歷史中,由于受到英語國家的歷史背景、社會變革、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及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的影響,英語詞匯作為人類傳達信息或記錄思想的媒介,也被賦予了獨特的文化載荷元素,即具有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色、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等文化內涵。因此,在英語詞匯教學中,除了教授學生掌握英語詞匯的音、形、義等表層意義以外,教師還要注重講解詞匯的文化蘊涵,“必須把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結合起來才能順利地進行交際”(胡文仲)。

2.英語詞匯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中國人學英語大多數從初一開始,近年來才開始在部分小學開設英語課。從幾年的英語學習過程中和實習體會中,筆者發現教師授課都存在一個普遍特征,那就是先教單詞、短語,再講授課文和做練習。對于單詞的講授無不遵循三個原則:音、形、義,其中“義”也僅僅停留在單詞本身的字面意義上。這樣的教學方法必然會引起很多的弊端和問題。許多學生在十余年的英語學習過程中拼命記單詞的音、形、義,背語法規則,腦袋里裝滿了單詞、短語,但是難以說出幾個像樣得體的句子。由于以上種種原因,雖然很多中學生、大學生平時注意聽、說訓練,能夠運用所學的詞匯進行簡單交流,但由于對語言差異問題缺乏了解,以致于詞匯使用不當,出現諸如把“力大如牛”譯成“as strong as cow”,把“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譯成“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產生交際方面的一系列錯誤。

3.英漢詞匯文化異同

文化差異與、社會制度、地理環境、文學傳統、價值觀念和審美概念等有著密切的聯系。由于中西文化在這些具體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因此詞匯意義也大相徑庭。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3.1詞匯文化意義基本相同。

英漢兩種語言中有一些詞匯的概念意義和文化內涵都基本相同,這類詞匯數量不多。例如英語的fox和漢語的“狐貍”都有“狡猾”的意思。在漢語中,“老狐貍”指很狡猾經常欺騙別人的人,“狐貍精”就指用美色和詭計勾引男人的女人,“狐貍變不了貍貓”是說一個狡猾的人是不可能成為一個誠實的人。在英語中,fox也有相同的意思,如:Don’t trust him.He is as sly as an old fox.(不要相信他,他像只老狐貍一樣狡猾。);He is foxy.(他很狡猾)等。

此外還有一些詞像英語中的pig喻指骯臟邋遢的人,在漢語中“豬”比喻骯臟的人;ass常用來指愚蠢的人,漢語中“驢”也有相同的含義;英語中的bureaucracy和漢語中的“”也有相同的文化意義。

3.2概念意義相同,文化意義不同或相反。

同一事物在漢英兩種語言中也可能含有不同語用意義。因各民族制度、信仰、審美觀和價值觀不同,不同文化中的人會把各自語言所包含的文化含義加以充分聯想或擴展,造成語言詞匯概念意義雖然相同,但是文化意義卻不同。在這類詞語中,尤以表達動物的詞、數字詞和顏色詞最有代表性。“貓頭鷹”在漢語中象征著不吉利和災難。漢語中有“夜貓子(貓頭鷹)進宅,無事不來”的說法。但在英語中owl卻象征著聰明和正直,因此有as wise as an owl的說法。在一些兒童讀物中,貓頭鷹經常充當裁判的角色(鄧燕昌、劉潤清,1989)。英語國家的人們往往認為單數吉利,如:在表示更深程度時,常在整百整千的偶數后再加上“一”: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十分感謝、千恩萬謝),have one thousand one things to do(日理萬機)等;與之相反,中國傳統文化則認為雙數是吉利的數字。人們喜歡雙數的偶合意義,如:“好事成雙”、“四平八穩”、“六六大順”、“十全十美”等。英漢語言中的顏色詞也頗具特色。比如,綠色(green)在中國文化里,它代表著“春天”、“生命”、“新生”和“希望”,而在西方被聯想為“生手”、“缺乏經驗”(green hang/horn)或是“嫉妒”(green-eyed)。

3.3文化內涵不同造成的詞匯空缺。

在不同民族文化中,有大量詞匯只存在于一種文化中,而不存在于另一種文化中,即是一個民族文化有的詞匯,或稱為詞匯空缺。例如:中國古代的“狀元”“芝麻官”等就是當時科舉制度的產物,在英語中并無與之對等的詞匯。同樣在美國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興起的hippie(嬉皮士,尤指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晚期出現的與社會現實格格不入的人,常成群結伙實行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或著奇裝異服等),yuppie(雅皮,年輕有為的專業人士,尤指在城市工作的)在漢語中都沒有與其概念相同的對應詞。顯然,前者屬于漢語言文化范疇的文化詞匯,而后者則源于西方文化。再如,“京劇”、“紅娘”、“春卷”、“粽子”、“觀音”、“玉兔”、“青鳥”、“土地廟”、“中山裝”、“旗袍”、“紅眼病”、“綠色人生”等,這些具有中國獨特文化內涵的詞匯,在英語中也很難找到對應的詞匯。而American Dream(美國夢),Mass(彌撒),Baptism(洗禮)等也是帶有獨特西方文化色彩的詞語。

4.英語詞匯文化導入的方法

4.1把詞語文化引入課堂中,結合豐富的文化內容進行詞匯教學。

課堂教學是把詞語文化引入詞匯教學的主要途徑。教師應利用課堂教學的優勢,積極進行文化導入項目。從而提高詞匯教學的效率,達到詞匯教學的真正目的,并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4.1.1直接講授

教師在講授課文時,可結合教材內容有意識地介紹與課文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及一些文化內涵詞。例如,筆者在講授《新編大學英語》第三冊第一單元“Myth and Legend”(神話與傳說)時,向學生講述了一些古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并借此引入一些源于古希臘、羅馬神話故事中的詞匯,如Achille’s heel(致命的弱點),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馬),apple of discord(禍根)等。

4.1.2通過比較教學

文化對比法是講述文化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法,“有比較才能有鑒別”,學生只有通過對比才能發現母語與目的語語言結構與文化之間的異同,從而獲得跨文化交際的文化敏感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成為中西方文化的詮釋者,對兩種不同文化進行解釋,向學生解釋兩種不同的文化習俗在中西方語言詞匯上的差異,例如,《新編大學英語》第一冊第三單元的課后閱讀文章“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中國與美國文化)中出現了許多習語。這些習語雖然在表達方式上和中文表達方式有所不同,但卻反映了中西方在思維方式上的某些相同之處。于是,我讓學生用英文解釋這些習語的意思,并讓他們找到漢語中與之相對應的成語。比如:Look before you leap(三思而后行),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物以類聚,人以群分),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見略同)等。學生在對這些習語進行英漢對比的同時,切身感受到了漢英文化的異同之處,并對這些習語有了深刻理解。

4.2課堂外,促使學生自覺引入詞語文化,建立跨文化意識。

詞語文化的學習光靠課堂、教師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學生通過全方位、多角度地進行文化導入,感受文化差異,最終從思維形態深處建立起跨文化意識。因此,詞語文化的學習必須基于對廣義文化的學習之上。具體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實踐學習英美文化知識和詞匯。具體的語言實踐包括欣賞英美經典影片、音樂;參加英語社團活動如英語角、文化講座等;閱讀一定數量的英美文學作品、期刊、雜志。學生只有通過大量的涉外語言實踐,結合聽、說、讀、寫等技能去學習和了解英美文化知識,才能真正了解深厚的英美詞匯文化,構建起中西方文化的橋梁。

5.結語

文化詞匯體現的是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差異導致了交際障礙。在教學活動中,每位教師都應該力求把英語教學與文化教學融合起來,使學生對詞匯的理解不只停留在表層意思,而是深入理解其文化內涵;積極采用多種教學策略,創造活躍互動的課堂氣氛,培養學生的外國文化意識;加強詞匯的概念意

義、內涵意義和反映意義的對比,減少詞義理解障礙,使英語的教與學真正成為有趣和有效的過程,以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Buttjes,D.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culture:Social impact and political significance[J].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1990.

[2]Evelyn Hatch & Cheryl Brown.Vocabulary,Semantics and Language Education[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3]Fasold,R.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戴衛平,張學忠,高鵬.英語說文解詞英語詞匯與英語文化[M].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5]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6]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外語教學與語言研究出版社,1999.

[7]胡文仲.外語教學與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8]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方法[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篇9

關鍵詞:民族藝術;美術教育;價值;教學形式;時代感

一、民族藝術在現代生活得到的關注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句口號在現今已被提上了日程。在全球化的歷史趨勢中,民族藝術越來越受到關注,民族藝術在現代的地位也在提高。一個個宣傳民族藝術的、研究民族藝術的、發揚民族藝術的個人或機構在不斷的成立涌現。

(一)傳統服飾藝術的延續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世界各國的服裝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短裝化、機能化是其主要特點。世界服裝界曾把旗袍譽為中國的國裝,這是因為它具有強烈的民族色彩,它的形成可說是漢、滿、蒙等民族文化融合的產物,是整個中華民族服裝文化的結晶。它的演變又可以說是中西文化結合的杰作,因此它又具有很強的現代感和國際性,為世界許多國家的人民所喜愛。旗袍在現代生活中之所以能立于不敗之地,與它適應現代生活的機能性以及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有很大關系,它具有強烈的東方色彩。民族藝術也會轉化為世界性,在“洋服”國際化的今天,這種民族服裝更應視為珍寶,可以說它是一種文化的延續。

(二)嶺南民俗藝術的延續

嶺南地區的“跳禾樓”是一種古老的祭祖和慶豐收的儀式,由嶺南地區的瑤族所創,以后逐漸失傳。六年前,云浮市文化局找到一個70多歲的老先生,根據他的記憶和一些史料,這一古老的民間舞蹈終于復活。在第三屆廣東省群眾音樂舞蹈花會中,《禾樓舞》經過了再次編排,音樂和動作也更豐富,使嶺南民俗藝術得以延續。

(三)四大名著的延續

中國古典名著商標正在狂遭日本網游企業搶注,2006年3月初,當這則消息在中國人間傳播開來的時候,四大古典名著只剩《紅樓夢》沒有被日本企業搶注了。其中,日本巨摩公司向我國國家商標局申請注冊的“水滸傳”商標已通過初審進入公告期,而《三國志》為期三個月的商標異議期已經進入倒計時階段。就在去年,端午節域名遭一家韓國公司搶注,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也被韓國成功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不知道有多少體現我們民族藝術文化在消失。

既然民族的都是世界的,我們就只用考慮怎樣將民族的再發展。而要發展民族的文化卻既不能脫離當前國際的環境,又不能失去民族的根本,更不能有違歷史的洪流。也就是說要把重點放回到對自身文化的重視。只有這樣,才能為民族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

二、傳統美術教學中的民族藝術

(一)“技”的傳授方式

“技”的傳授基本上是以嚴格的師徒傳授制來完成的,呈嚴密的封閉狀態。這種師徒相傳、父子相承的教學方式,利弊相衡,得失互抵。一方面,它有助于某種技藝向精深圓熟發展,另一方面又容易形成封閉保守,拒斥新意的機制,甚至導致某一技藝的失傳消泯。

目前,這種“技”的傳授仍然是中國傳統美術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利用口訣進行傳授的教學方法。口訣往往言簡意賅,要領突出,既利于學習,又便于記憶。

(二)“藝”的傳授方式

另一種屬“藝”的那一類具有某種學術層次,受到官方的垂青和文人墨客的推崇。早在三國時期的畫家曹不興就已留名青史,晉代畫家顧愷之則因提出了“以形寫神”和“遷想妙得”的“傳神論”,更是名播遐邇。與此形成對照的是,中國許多才華橫溢的藝匠,縱然創造了精妙絕倫,價值恒久的藝術珍品,也只能落個寂寂無聞的佚名者。我們可以看到,以官方和文人為代表的中國古代美術教育是倚重怡情悅性,陶冶情操的。

在中國,純精神意義的美術之所以受重視,自然有其深厚的文化基礎。中國文化在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上,比較重視個體內心世界的修煉,以求通過個體身心的平衡和穩定,達到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平衡,而對物質世界則較少進行分析性的研究和探索。“藝術的民族性不在于在藝術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內容是否具有民族性,藝術的民族性最重要、最基本的內涵在于是否表達了民族精神,是否用民族精神去觀察客觀事物。”[1]

三、民族藝術在美術教育中的反映

在現今我國的美術教育中,對人才的培養要求更加嚴格。尤其在“素質教育”的今天,要培養的是全方面發展的人才,作為美術教育工作者,在這一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美術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是主體,教育的首要是把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并以此來誘導、啟發學生的思維,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意識。因此教師首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遞者,是民族藝術的弘揚者。

(一)民族藝術在課程內容上的體現

1.國畫課程教學

中國畫是我國傳統藝術,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深愛國內外廣大人民的喜愛。在世界美術領域內自成體系。作為課程內容之一,培養學生對本民族藝術的興趣和愛好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在國畫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盡其所能地通過觀察,憑借感覺和自身獨特的視覺角度,抓住事物特征,允許他們的感覺方式和能力自由地去表達。只有當學生開始明白自己的表達得到重視時,他們才會以更大的興趣去努力學習。美育專家說:通過欣賞培養學生對藝術的敏感性,對孩子潛在的創造意識有啟蒙作用。因此,經常讓學生欣賞名師作品,了解國畫大師們的作畫風格及生活小故事。再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大師的作品直接臨摹,讓學生一下子就開始觸摸藝術頂峰的作品。

2.剪紙課程教學

剪紙是我國典型的民間傳統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最普及和最具群眾性的、大眾藝術形式之一。可以說,它是民族民俗文化的形象載體之一,是民族民間風俗活動的直觀性:審美性的象征表現。因而剪紙教學必須要滲透中華民族優秀民俗文化教育,不然教學就成了無源之水,失去了旺盛的生命力。它是以剪刀為主要工具,紙為材料,通過多種手法制作成各類形象的民間工藝。它融合了剪紙技藝、繪畫造型、想象創造和多種審美意識。紙雖植根于民間,但其文化底蘊相當深廣,有著極強的人文性。往往跟民間的生活、風俗緊密聯系,并在寓意豐富的剪紙中,充分體現出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向往。學生通過了解剪紙,在剪紙藝術的熏陶下,生活的體驗過程中,感受剪紙的魅力,健全人格,促進審美情趣的養成。通過對剪紙這一民間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來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愛勞動人民,熱愛中華文明的信念和歷史責任感;吸取民族民俗文化的特點,傳承剪紙的優秀傳統,啟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并進行創新活動。

3.皮影課程教學

“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包括場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稱謂。皮影戲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場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制品,故稱之為皮影。皮影戲是我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其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表演的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都起過先導作用,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同樣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對于皮影這一藝術形式的了解,更能增強民族的自信心。

中國是個多民族文化的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優秀文化藝術。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現代的美術教育必將沿著多元文化教育的方向發展。

(二)民族藝術在教學形式上的體現

1.以欣賞課的形式了解民族藝術

通過開設民俗欣賞課,讓學生能更好的了解和認識優秀的民族文化。教師通過收集的圖片向學生講解,教師要根據滲透優秀民俗文化教育的主題內容精心選擇呈示的教具,包括范作、圖幻燈、電視錄像、電腦多媒體課件等,并使之與講授內容緊密配合。民俗欣賞課的開設還可以是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層次的學習內容。比如初等的內容以民俗化的文本誦讀為主,如各種膾炙人口的童謠、兒童故事、童話劇本等;中等的內容則以民俗文化欣賞為主題,可以采用影視和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接觸中國的電影、電視、地理、歷史、各種文藝節目;高等的內容則以民俗文化藝術的表演和再現為主要內容,這也是民俗文化課的最高境界,學生通過學習,直接參與進來,自排自演中國的民俗文化。

2.對當地民俗文化參觀考察

組織學生對當地民俗文化進行參觀考察,從學生的切身感受中接受教育。參觀后要及時進行總結,引導學生把獲得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深刻體會祖國優秀民俗文化。南京文化部門曾組織過一次“南京民俗文化”夏令營活動,在這次活動中,帶領學生走進南京民俗博物館館址——甘熙故居古建筑群,了解南京民居特色;觀看南京地區民俗、民藝系列展演活動;聆聽中華古典詩詞楹聯協會袁裕陵老師精彩的、深入淺出并富含知識性、趣味性的《古典詩詞楹聯趣味》知識講座;欣賞中華傳統民族音樂的現場演奏會和傳統皮影戲、口技表演;品嘗南京傳統風味小吃的同時,進行南京民間飲食文化的介紹,使學生在吃的同時,對民間飲食文化有所了解;現場向南京地區民間老藝術家們觀摩學習剪紙、折紙、葫蘆畫、魔術等民間傳統藝術,極大地擴充了孩子們精神文化生活。把民俗文化夏令營作為時光隧道,把營員們帶回到已遠去的歲月,親身感受我們祖祖輩輩傳襲下來的傳統文化,激發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家鄉的情感,增強學生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四、結束語

我們現在在社會中提倡民族藝術,是希望保持民族藝術能得到發展。在學生中提倡民族藝術,是希望在民族藝術發展中能加入時代感。讓學生更多的接觸中國本民族的文化,能讓學生更好地建立民族的自信心,真正實現美術教育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篇10

一、傳統與設計

傳統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包豪斯大師格羅皮厄斯說過:“真正的傳統是不斷前進的產物,它的本質是運動的,不是靜止的,傳統應該推動人們不斷前進。”①試以服裝設計為例。一提到中國傳統的服裝,大家都會想到旗袍,現在雖然由于國外的影響,以及人們生活,思想的提高,服裝設計也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各個民族的傳統服飾并沒有消失,它在某種程度上為現代服裝設計師們提供了想法,把傳統的審美元素運用到現代設計中。世界著名的時裝設計大師伊夫•圣-洛朗、卡爾•拉格菲爾等人從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受到啟發,激發了他的靈感。他學習了中國式的棉襖、旗袍、立領、盤扣、絲質織繡、戲裝,將華貴的衣料,絢麗的色彩,東方式的款式,與西方現代設計觀念、設計方法和設計體會結合在一起。②創造出很多優秀的設計作品。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傳統與設計是密不可分的,設計師創作的附加條件應該和傳統審美觀與造型保持某種聯系,而不應該徹底與傳統決裂。③盡管現在有些設計師,尤其是思想比較超前的設計師。他們覺得自己的設計脫離了傳統,但是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從設計師的思維方式,表現手法都反映了其傳統的文化素養。

二、中國傳統“以形寫神”的審美觀

1.“以形寫神”審美觀的提出

中國畫最早提出“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原則。它扎根于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經歷數千年的發展歷程,形成了融合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素養、審美意識、思維方式、審美觀念。中國寫意畫的出現則把“以形寫神”的審美觀提到更高的層次,即表現人的品格,以寫神、寫性、寫心、寫意為目的。唐代張彥遠說:“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必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這句話完整的闡明了中國畫的創作特點,形似與骨氣相連,形質同一,就是以形寫神之意。④

2.“以形寫神”審美觀的體現

中國傳統的木雕也形象的體現了“以形寫神”的審美觀。中國古代木雕,是中國民族裝飾藝術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凝聚著歷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才華,體現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成就。對中國木雕的發掘和研究,是繼承與發揚傳統文化,豐富當今圖案設計的一項重要工作。在木雕廣泛應用于當代建筑,家具和器物設計上之前,作為裝飾圖案的木雕花邊還沒有誕生的時候,人們已經對連續而富有節奏的形式產生可審美的情趣。人們還賦予了傳統的木雕各種圖案各種寓意,來達到其各種意向和情感。例如:幾何圖案在建筑設計中出現,有較強的節奏感,裝飾效果非常明顯,給人以視覺享受。而吉祥圖案則是反映人們的精神祈求,對美好幸福生活發期盼和向往;喜慶類的圖案反映了人們歡愉喜悅的心情,常見的有梅花、喜鵲、鴛鴦、鯉魚等;長壽是人們寄寓延長生命的愿望,常見的有仙鶴、靈芝、祥云、鹿、仙桃等;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⑤ 這些可以說是中國傳統藝術“以形寫神”的審美觀的體現。

三、“以形寫神”審美觀對當代設計的影響

1.“以形寫神”審美觀對當代設計的影響的概況

在當代設計中,“以形寫神”審美觀對其的影響無處不在。例如室內設計,在這些設計中通常會對那些在生活中具一般性意義的符號成分賦予特殊的意義:在現代居室墻上懸掛一個牛頭骨或一件蓑衣代表原始或樸野,在屋頂或屋角布置一些植物表示大自然,就像英國當代女室內設計師瑪利•吉利亞特用麥穗束和裝有玉米,南瓜的藤籃做廚房裝飾物那樣。在廣告設計和標志設計中,以一個力士的形象代表力量,或者以龍鳳的形象表示吉祥,都是“以形寫神”審美觀對當代設計影響的例子。還有像在吊燈、壁燈設計中選用荷花造型或荷花圖案以代表純潔或美滿,在企業形象設計中選用象征希望和生機的朝陽等等,都是類似的情況。⑥

2.古代銅錢幣的形狀對中國銀行標志設計的影響

(1)中國銀行標志設計的特點

中國銀行標志設計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它的形狀是一個圓圈里面有一個小正方形,塑造了一個古代銅錢幣的文化形象,這樣一個對銀行的權威和獨特象征意義的闡述,令人耳目一新,具有極其強的識別性、象征性和易記性的特點。

(2)“以形寫神”的審美觀對中國銀行標志設計的影響

中國銀行的標志設計是“以形寫神”審美觀對當代設計影響的最好例子。借助中國銀行標志設計,中國古銅錢幣可以進入每個人的生活,它的裝飾性和文化內涵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煥發出了奪目的光彩。同樣,對于中國銀行的標志設計來說,與中國古銅錢幣的結合,中國古銅錢幣的藝術形式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將傳統的古銅錢幣的形象融入人民群眾中,放到銀行標志設計中,這樣提高了設計品味,讓人一見到這個標志就會想到錢,從而就會想到銀行,就會知道這個設計是銀行的標志設計。極大地豐富了設計師們的想象力和表現力,同時也豐富了中國銀行標志設計的象征性,達到了以中國古銅錢幣的“形”寫出了中國銀行標志設計的“神”。

指導老師:陳麗芳

注釋:

①章利國著.《設計藝術美學》.山東教育出版社,第80頁

②章利國著.《設計藝術美學》.山東教育出版社,第83頁

③邵大箴著.《傳統美術與現代派》.四川人民出版社,第

13頁

④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著.《中國畫》.高等教育出版

社,第3頁

⑤徐華鐺著. 《中國傳統木雕》.人民美術出版社,第53頁

⑥章利國著.《設計藝術美學》.山東教育出版社,第126頁

參考文獻:

[1]章利國著.《設計藝術美學》.山東教育出版社

[2]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著.《中國畫》.高等教育出版社

[3]徐華鐺著.《中國傳統木雕》.人民美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