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行業報告范文

時間:2023-11-02 18:04: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半導體行業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半導體行業報告

篇1

一、半導體及相關產業展望

(一)行業概況

經過近兩年的供應鏈能力的縮減、庫存消化和壓縮成本,估計2003年半導體工業將達到均衡,并恢復增長。但并非所有企業都能從中受益,半導體工業的兼并重組進程將繼續。

1.電子系統銷售可望增長

盡管整個終端市場需求仍然不旺,但《IC Insights》預測,2003年全球電子系統銷售增長5%。PC和通信市場仍不明朗,有可能抑制行業強勁反彈。從長期來看,預計消費類產品市場可能是下一波“殺手級應用”的源泉,包括無線聯網、家庭自動化或家庭娛樂等。

2.行業步入復蘇的第二階段

自2001年開始的半導體工業下降與以往不同。除了有生產能力過剩和全球GDP增長下降為因素,其基礎更廣,并且受到庫存過剩的影響。但復蘇已經開始。第一階段是逐步消化過剩庫存。第二階段將依靠終端市場需求的強勁反彈。

3.銷量增長,平均售價不漲,但庫存降低提供了希望

銷量連續數月增長,但價格持續疲軟。在庫存較低的情況下,終端市場需求興旺將使半導體平均售價提高。

4.OEM調整重點,半導體供應商面臨外包機遇

OEM公司將資源分流到硬件和軟件,目前指望半導體供應商提供系統級和軟件方案。這有利于提供標準方案和有強大系統級專有技術的公司。

5.一代設計公司被湮沒

過去3年,OEM和供應商一級的計劃大幅度削減,客戶削減R&D預算,集中發展少數關鍵項目。

6.半導體公司的財務業績仍很弱,但虧損風險下降

經過2年的成本削減,仍有許多企業在盈虧線下經營。其中許多公司要靠收入反彈以恢復盈利。

(二)漫長而艱難的復蘇之路

半導體工業是全球電子產品供應鏈的一部分。訂單通過供應鏈逐步往下傳遞。發生在供應鏈頂層的削減通常越到價值鏈下部影響越大。

1.原始設備制造(OEM)

(1)通信

通信服務商市場經歷了大調整。電信公司將其設備投資削減到最低水平。估計2002年全球電信公司設備投資下降35%~40%,2003年再下降10%~15%。通信工業正處于收縮期,該收縮期以電信公司為起點,并影響到設備供應商和半導體供應商。

(2)個人計算機(PC)

PC市場已經成熟,發達國家的PC滲透率在50%以上。目前,需求的主要動力來自于更新。

(3)消費類電子產品

在數碼相機和DVD播放機的引領下,消費類電子產品仍是行業亮點。估計游戲機市場是2003年的另一個增長領域。

2、半導體設備

2002年半導體設備投資與半導體銷售明顯背離,在IC銷售增長1%的同時,半導體設備銷售下降32%。這比2001年半導體設備投資下降41%有所好轉。半導體設備投資從2000年高峰的480億美元下跌至2002年的將近200億美元。

3.印制電路板(PCB)

最近兩年印制電路板行業步履維艱,特別是在北美。美國印制電路板制造市場估計繼2001年下跌31%后,2002年再下降25%。

4.半導體銷售

2003年,大部分市場研究團體估計全球半導體銷售呈現正增長。從數量上看,半導體復蘇已經開始,但價格仍疲軟。在前沿能力偏緊的情況下,終端市場的需求反彈有可能在2003年下半年驅使價格走高。

5.兼并不可避免

半導體行業粥少僧多,過多的R&D在為數不多的“幾個鍋里爭食”,收益很低,許多新企業注定只能“啃骨頭”。不少資金實力雄厚的公司對兼并抱有希望。行業淘汰和兼并不可避免。

二、半導體的應用和行業增長動力

(一)半導體應用

自1948年世界上第一枚晶體管和1958年第一塊集成電路(IC)問世以來,通過迅速創新,到2002年半導體工業發展成為1400多億美元的行業。

(二)行業增長的動力:持續創新

最近10年,推動半導體增長的主要動力是通信和網絡應用市場的不斷創新。

(三)投放市場的時間是關鍵

半導體產品進入市場的時間至關重要。功能最全的產品不一定能贏得市場份額,迅速進入市場的差異化產品往往能夠取勝。

(四)產業高度周期化

半導體工業經歷了幾個漲落周期,高速增長期后緊接著就是急劇下降。盡管半導體工業受到全球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但結構驅動因素(如PC普及率提高和全球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了強大的需求動力。

迄今大幅度下降大部分是由新增供應能力跟進造成的能力過剩引起。增加能力的決策通常是在高速增長期作出,一般都有幾家公司同時增加設施。幾年后一旦這些新能力建成,供應失衡必然導致利用水平降低和價格壓力。

三、半導體制造業的發展趨勢

(一)設計和加工

半導體的設計越來越復雜,每塊電路的設計工作量不斷增加。芯片設計采用自動化工具如CAD程序和EDA(電子設計自動化)。作為一般規律,設計對資本要求不高,但需要大量人才,而制造要求大量資本,但不要太多人才。晶片加工工藝極其復雜,設備和工具投資要幾十億美元。因此進入壁壘很高。

(二)技術發展趨勢

隨著產品生命周期和收益高峰期的縮短,具有先發優勢的企業不僅在市場上的時間更長,而且有更大的能力來影響標準,獲得關鍵的設計地位和合作主動權。

(三)經營模式的調整

1.垂直一體化瓦解

競爭加劇、資本密集度的迅速提高,迫使一體化元器件制造商(IDM)逐步縮小核心業務。

2.獨立的純委托加工廠和無工廠公司興起

目前的晶片加工廠大概要幾十億美元的投資。能夠負擔得起這種投資水平的企業不多,所以出現了無工廠半導體公司。無工廠公司利用其知識產權資本,而不需要巨額的制造投資。

3.專業化的IP銷售

IP許可業務模式使密集型的R&D,只要很少的資本投資或流動資金就可以產生很大的資金流動。

4.合作

由于巨大的資本要求和技術挑戰加劇,企業正在探索新的風險分擔方式。許多公司與過去的競爭者展開合作。

四、半導體元器件分類及市場概述

根據半導體工業協會(SIA)的劃分,半導體市場的范圍很廣,從微處理器和存儲器,到邏輯和模擬元器件。

五、通信和網絡IC市場

(一)狂熱的后遺癥

歷史上,PC工業是半導體需求的主要動力。1999年和2000年基礎設施投資過熱,服務提供商爭相投巨資升級通信基礎設施。當泡沫破滅時,行業面臨的是需求下降和大量的庫存。2002年,通信半導體下降到占市場總額的20%。

(二)網絡應用半導體

網絡應用半導體包括LAN芯片、接入IC,以及傳輸和交換IC。

(三)通信處理器和網絡處理器

據IDC的數據,2002年通信處理器、網絡處理器、協處理器和交換結構/背板半導體市場合計為10.4億美元,比上年下降9%。預計2002~2006年,該市場將是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增速可達18%,僅次于WLAN芯片組。

六、存儲器的應用向網絡擴展

存儲器市場是資本高度密集型的和周期性的。但始終不變的是:交付的比特單位持續上升、存儲器價格持續下跌以及新的應用不斷要求更高的存儲密度。目前,存儲器IC的應用擴大到非PC產品,特別是通信和網絡應用。在通信和網絡設備中,光靠總線寬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許多功能都要用存儲器。隨著網絡速度的極大提高,存儲器的存取速度非常重要。因此,內容可訪問存儲器(CAM)市場成為存儲器和網絡半導體供應商日益重要的領域。

七、圖形半導體和芯片組

圖形芯片的發展超越了摩爾定律,其性能每6個月翻番,而不是18~24個月。目前行業的大部分收入來自成熟的PC工業。2002年,整個PC圖形市場估計在35億~40億美元。圖形半導體發貨量增長8%,達到1.88億個。如果加上整個核心邏輯芯片組市場的收入,目前的市場規模估計為70~80億美元/年。

(一)圖型半導體市場趨勢

1.競爭壓力加大、利潤縮減

2.設計和產品生命周期非常短

3.進入壁壘極高

4.集成圖形和核心邏輯芯片組的興起

5.新市場如移動和手持市場的發展

6.英特爾的參與競爭

(二)圖形半導體的應用市場

目前圖形半導體市場大部分針對臺式機市場。鑒于PC市場的成熟度,半導體廠家更多關注以下新興市場。

1.筆記本

筆記本市場的增長遠高于臺式機市場。這種趨勢增加了對可靠、低功率圖形芯片的需求。

2.工作站

這是一個為CAD/CAM專業人員和數字內容制作行業的專業人員服務的成熟市場,但平均售價和利潤率更高。

3.游戲機

根據IDC的數據,2001年視頻游戲機半導體市場估計為41億美元,估計2002年增至45億美元,市場潛力巨大。

注:(1)根據摩爾定律,半導體性能大約每18個月提高一倍。

篇2

麥可思《2013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2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滿意度為55%,即在就業的畢業生中,有55%對自己的就業現狀表示滿意。其中,本科院校畢業生半年后的就業滿意度為58%,高職高專院校為51%。在本科院校中,“211”院校畢業半年后的就業滿意度為62%,非“211”本科院校為57%。

經濟學、資源開發與測繪成就業滿意度最高學科

在2012屆本科學科門類中,畢業生畢業半年后就業滿意度最高的為經濟學,為61%;就業滿意度最低的為農學,為53%。在高職高專專業大類中,就業滿意度最高的為資源開發與測繪大類,為56%;最低的為生化與藥品大類,為44%。

2009屆本科生畢業三年后就業滿意度最高的學科門類是法學(45%);就業滿意度最低的學科門類是農學(37%)。高職高專生畢業三年后就業滿意度最高的專業大類是法律大類(43%);就業滿意度最低的專業大類是農林牧漁大類(26%)。

政府機構就業滿意度最高,民營就業滿意度最低

2012屆本科生畢業半年后在“政府機構/科研事業”的就業滿意度最高,為69%;在“民營企業/個體”的就業滿意度最低,為50%。高職高專生畢業半年后在“政府機構/科研事業”的就業滿意度最高,為64%;在“中外合資/外資/獨資”的就業滿意度最低,為45%。

2009屆大學生畢業三年后就業滿意度最高的用人單位類型是“政府機構/科研事業”(本科為53%,高職高專為46%);就業滿意度最低的用人單位類型是“民營企業/個體”(本科為32%,高職高專為29%)。

2012屆本科生畢業半年后就業滿意度最高的職業是“稅收監察者、征收人和稅收人”,為82%;最低的職業是“零售售貨員”,為32%。2012屆高職高專生畢業半年后就業滿意度最高的職業是“職業護士(有從業許可證的)”,為75%;最低的職業是“半導體加工人員”,為30%。

2012屆本科生畢業半年后就業滿意度最高的行業是國有金融管理業,為76%;最低的行業為電子產品和電器用品零售業,為40%。2012屆高職高專生畢業半年后就業滿意度最高的行業是國有金融管理業,為72%;最低的行業是印刷及相關產業,為34%。

就業滿意度與就業挑戰性相關

針對2012屆本科生畢業半年后政府機關國有企業就業滿意度比較高,而民營企業和個體就業滿意度比較低的情況,麥可思公司首席專家王伯慶博士表示,國有企業和國家機關滿意度比較高的趨勢已經持續幾年。很多情況下,到國有企事業單位就業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在其他類型企業中,雖然薪資可能很高,但就業也具有挑戰性,滿意度偏低。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院、教育基本理論研究室主任儲朝暉認為,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學校的培養目標設置就是以公務員為主。

就業指導專家、《職業》雜志社副社長楊生文指出,上述數據反映了當前中國大學生教育中的幾個突出問題:一是國家經濟形勢為就業高滿意度專業提供了基礎。從數據可以看出,在世界經濟仍然低迷的情況下,去年我國經濟仍然高速增長,這就為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就業質量提供了保障。同時,高速經濟的發展對資源開發與測繪人才也需求旺盛,這也為資源開發與測繪專業的學生就業質量提供了保障。相反,由于受醫藥分開改革的影響,一部分制藥企業受到影響,也影響到了部分生化與藥品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質量。

篇3

關鍵詞:煤炭行業;出口政策;戰略性貿易政策;實證分析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892(2007)07-0099-05

能源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動力,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快速的經濟增長,離不開煤炭行業的高速發展。隨著煤炭行業產量的增加,從1997年開始我國對煤炭實行出口退稅政策。但是,2003年,我國對煉焦煤及下游產品焦炭、半焦炭的出口退稅率下調到5%。2004年取消了煉焦煤的出口退稅,非煉焦煤仍然享受出口退稅政策,同時施行煤炭出口配額管理辦法。2006年9月我國完全取消煤炭的出口退稅。同年11月,國家財政部公布了《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關于調整部分商品進出口暫定稅率的通知》,對原油、煤炭和焦炭等4項重要稀缺性能源類產品的出口,一律加征5%的出口關稅,煤炭、成品油、氧化鋁等26項資源類產品進口稅率由3%-6%降至0-3%。

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主要探討不完全競爭條件下貿易政策對福利的影響,其主要觀點是:在不完全競爭條件下,一國政府對具有規模經濟效應的產業或潛在的戰略性產業實行扶持政策,適當地運用如關稅、補貼等戰略貿易政策將有助于該國獲得產業國際競爭力和壟斷利潤,提高一國的貿易福利。在我國,煤炭行業屬于傳統的規模經濟產業,具有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特征。因此本文在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框架下對煤炭行業出口政策的效果進行實證研究,并嘗試探究政策調整的原因。

一、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與實證研究舉要

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最早由詹姆斯?布朗德和巴巴拉?斯潘塞(1981)在《潛在進入條件下的關稅與外國壟斷租金的提取》一文中提出,在面臨國外寡頭壟斷的前提下,進口國政府可以利用征收關稅的方式,將一部分外國壟斷廠商的租金轉移給國內廠商。克魯格曼(1984)在《以進口保護促進出口》一文中證明,在寡頭壟斷市場和規模經濟條件下,一國政府可以采取較高的進口關稅來保護本國具有戰略性意義的產業,降低其邊際生產成本,在此基礎上提高其出口競爭力,從而促進出口,成為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的重要命題之一。翻克魯格曼和赫爾普曼(1985)在《貿易政策和市場結構》中對以往所有關于貿易理論的新思考作了全面的總結,并形成了一個較為系統化、理論化的框架,被認為是新貿易理論的集大成之作。

對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的實證研究中,西方學者Dixit(1988)利用校正模型對美國汽車行業實證分析奠定了該理論經驗分析的基礎;Baldwin and Krugrnan(1988)研究了日本和美國的半導體芯片市場,證實了貿易保護起到了促進出口的作用;其后,SteveMcCorrison and Ian Shelden(1993)對英國化肥市場進行了研究,證明了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效果。

在我國,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的實證研究同樣受到了學者們的關注。在盛斌(1998)、胡昭玲(2000)、孫文遠(2004)對我國汽車行業的實證研究中,以及胡昭玲(2001)對韓國半導體行業和陳紅蕾、吉緬周(2005)對我國合成橡膠行業的經驗分析中,都充分肯定了戰略性貿易政策在相關行業發展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總體而言,大部分實證分析考慮的是關稅即進口保護的政策效果,尚未從出口退稅即出口促進政策角度來考察貿易政策的效果,且實證檢驗中多集中于對汽車行業的研究,對傳統的行業如煤炭行業等尚未涉足。再者,考察貿易政策效果時,均未考慮到經濟的外部性。本文試圖通過對煤炭行業的實證分析,彌補以上研究缺失。

二、煤炭行業戰略性貿易政策的理論分析

經濟的高速發展,需要能源的補充和支持,從世界能源消費結構可以看出,中國是僅有的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國家。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費中擁有絕對的主導地位,在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中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70%以上。我國電力燃料的76%、鋼鐵能源的70%、民用燃料的80%、化工燃料的60%均來自于煤炭。我國煤炭生產量和消費量各占世界的30%左右,已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位。

1.煤炭行業的市場結構

根據我國學者李瓊等人(2004)的研究,我國煤炭行業的產業集中度達到了42.3%左右,屬于寡占行業。以山西省為例,2005年全省煤炭產量為5.54億噸,其中國有重點和地方國有煤礦產量占62%,大集團、大公司的產量已占到全省的一半以上。

2.煤炭行業的規模經濟

煤炭行業是我國重要的基礎能源行業,是典型的資源和勞動密集型行業,具有規模經濟特征。根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報告,我國煤炭生產正在向100強企業集中。該協會公布的“2006全國煤炭工業100強企業”中,90家煤炭生產企業生產原煤約11.45億噸,占當年全國原煤總產量一半以上,其中前10名煤炭生產企業產量約占當年全國原煤總產量的四分之一;前20名企業2005年銷售收入累計4070億元,占100強企業銷售收入的近70%。

3.煤炭行業的進入壁壘

進入壁壘指阻礙企業進入特定市場的各種因素總和。包括消費者偏好、對重要資源的占有權、企業對關鍵生產技術的壟斷、政府的政策或者法律限制、顯著的規模經濟等。行業的進入壁壘越高,市場的保護程度就越高,其競爭程度也越低,越有可能形成大企業支配市場行為。根據我國學者馬建堂的研究,我國煤炭行業屬于高的進入壁壘行業。

由此可見,我國煤炭行業符合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條件。在發達國家,受制于其環境政策和產業政策,高污染的煤炭行業處于萎縮狀態,增長緩慢甚至是負增長。我國對此行業的扶植,遇到的外界阻力會相對于高科技行業較小,政策的成功可能性較大。那么我國出口退稅政策在煤炭行業的實施效果究竟如何?需要用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的實證分析進行檢驗。

三、煤炭行業出口政策的效果評價

(一)基本模型的設定

本文采用Dixit(1988)的校正模型,其前提假設是:兩個市場:國內市場設為1,國外市場設為2;產品要求:兩個市場生產的產品為不完全替代品,可以是成份、促銷或包裝的不同,但同一市場生產的產品為完全替代品。

1.需求系統的結構

作為基礎的能源產品,一般情況不直接用來消費,其大部分需求來源于煉鋼企業、發電企業或者是其他需要能源作為原料或者動力的企業。假定總需求函數為線性函數,則煤炭下游企業對國外和國內煤炭的直接需求函數可表示為:

Q1=A1-B1P1+KP2

(1)

Q2=A2-B2P2+KP1

(2)

其中所有的參數A1、A2、B1、B2、K為正的參數,且(B1B2-K2)>0。P1和P2是價格,Q1是國內產品的需求量,Q2是國外產品的需求數量,相應的反需求曲線為

P1=a1-b1Q1-kQ2

(3)

P2=a2-b2Q2-kQ1

(4)參數a1、a2、b1、b2、k依然為正,且(b1b2-k2)>0。

假設下游企業的投入要素僅僅是國內和國外兩種產品,且其生產函數在形式上具有二次型,為簡化計算,假設下游企業的產出價格設為1,則下游企業的利潤函數和生產函數分別為:

L=μ(Q1,Q2)-P1Q2-P2Q2

(5)其中μ(Q1,Q2)=a1Q2+a2Q2-1/2(b1Q12+b2Q12+2kQ1Q2)

(6)

此處,需借助煤炭市場的總彈性占和國內外煤炭的相互替代彈性σ方能解出上述參數:

2.生產廠商的決策行為

我國一家煤炭生產企業的利潤函數為:π=(p1-c1)q1,其中q1是一家生產企業的產量,p1是其銷售價格,c1是其生產成本。設行業中有家企業生產總數量為Q1,對a1,的一階導數加總并考慮出口退稅政策的影響,可得:

p1-c1+Q1V1+s

(9)

其中V1是總的假定變量系數,在古諾競爭方式下V1=b/n。在完全競爭的情況下,V1=0。隨著n的增加,實際行為比古諾方式更具競爭性,反之則相反。

相應的外國生產企業的利潤函數可以表示為:

p2-c2+Q2V2+t=0

(10)

其中t是我國對進口煤炭施加的關稅,V2是相應的假定變量系數。

3.國民福利和最優政策水平

本國政府的目標是國民福利w最大化,即本國煤炭生產企業的利潤、煤炭消費企業的剩余、政府的稅收利益最大化,則有:

在此基礎上,可以計算出最優關稅和出口退稅,代入(3)、(4)、(9)和(10)式并聯立,即可解出該情況下均衡的Q1、Q2、P1、P2。進而可以計算不同情況下的國民福利并分析政策效果。

(二)模型參數的估計

本文研究的是出口促進的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效果,由于我國自2004年起,逐步開始取消煤炭行業的出口退稅,煤炭行業的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扶持減弱,為使實證結果準確,本文使用的數據至2003年止。

表1中是為了獲得模型的參數所需要的外部數據,包括數量、價格、彈性和成本等,其中國內煤炭的銷量等于其國內的產量減去出口量得到。2003年國內煤炭總產量、出口額、出口數量、進口額和進口數量均來自國研網(drcnet.省略)能源行業報告。由于煤炭價格的政府管制,國內煤炭的價格比較難獲得而且其價格不能反映市場需求,因此為了得出合理的價格,本文應用煤炭的出口額除以煤炭的出口量來代替煤炭的市場價格。進口煤炭的價格是用2003年中國煤炭的總進口額除以進口量得到進口煤炭的年平均美元價格,再乘以2003年的美元對人民幣的年平均匯率得到的人民幣價格。匯率則取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的金融數據。

而兩個彈性數據ε和δ由經濟計量方程估計得到。本文使用了時間序列數據(1990-2003),用對數線性回歸方程來估算彈性值。方程(14)和(15)分別用來估計煤炭行業總市場彈性ε和國內外煤炭行業之間的替代彈性δ:

其中Q=Q1+Q2作為煤炭市場的總需求;P是P1和p3的加權平均,權數是各自銷售量占總需求的比重;GDP是歷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使用E-Views3.0軟件,得到煤炭總市場彈性ε為0.2504,在10%的顯著水平下通過;國產與進口煤炭之間的替代彈性δ為3.0438,在5%的顯著水平下通過。 直接獲得成本數據c1和c2比較困難,c1由2006年煤炭行業報告中得到的數據整理得出,c2由Asia Pacific:Metals&Mining.Goldman Sachs Global InvestmentResearch,August 15,2006中整理得到。從獲得數據來看,在煤炭市場上國內煤炭銷量大大超過進口煤炭,價格也略低,在成本方面國內廠商占有優勢;總市場彈性顯示煤炭市場的需求是缺乏彈性的,這與煤炭作為能源產品的性質相符。

由表1的實際數據可以得到(1)-(4)式中所含的需求系統參數,計算結果列在表2中。

有了需求系統參數通過(9)和(10)式聯立,用2003年出口退稅率13%,進口從價關稅率為20%的數據,可以估計推測變量的參數值,結果列在表3中。

(三)實證結果及分析

運用表2和表3中的數據,可以進行模擬比較不

同政策的實施效果,如表4。

1.政策對價格和產量的影響

從表4中我們可以看到政策的實施對國產和進口煤炭的價格都有影響,只是不同的政策對價格影響的幅度不同。出口退稅政策的實施使國內煤炭的價格下降幅度達到了69.92%,而國外煤炭價格下降的幅度也達到了57.90%。國內銷量大幅度的上升,增長比例為19.64%。當出口關稅和退稅同時實施的時候,國內煤炭價格下降的比例同僅實施退稅的效果一樣,國內的銷量保持不變。煤炭價格大幅度下降的同時,銷量上升的幅度并不明顯,因為煤炭的需求彈性較小。這對于政策制定者來說,尤其顯得重要。同現實的煤炭價格相比,國內和國外的煤炭價格都明顯偏低,煤炭是不可再生的一次性重要能源,合理的價格才能真正反映其價值,但是我國煤炭行業長期都是政府控制價格,使煤炭的現實價格不能反映其真正價值,因此也造成目前煤炭行業所引起的一系列的問題,對煤炭價格的改革勢在必行。 br>

2.政策對國民福利的影響

經過計算得出最優的政策是僅實施退稅的單一政策,此時的關稅額為0,退稅額為232.8475元,國民福利為87243175.34元,國民福利較僅實施關稅貿易時增長了3.7%。在最優出口退稅政策前提下,本國廠商利潤增長幅度達到了43.81%,國外企業雖然與僅實施關稅政策相比,銷量和利潤都有所增加,但是在綜合政策條件下,國外廠商的利潤又降為零,可以看出出口退稅政策即戰略出口政策具有明顯的利潤轉移效果。

需要指出的一點是,關稅政策的效果非常明顯,最優關稅的實施使得煤炭進口成為不可能,國內煤炭在價格上具有明顯優勢,但是由于煤炭屬于基礎能源,需要一定的進口以保護國內產業,因此所實行的關稅政策值得考慮。

3.政策調整的原因分析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出口退稅政策可以起到利潤轉移的效果,同時可以提高國民經濟的福利,這樣的政策是可行的,但是為什么這樣的政策會被取代?本文以山西煤炭業作為例證,從外部性加以考慮。

(1)煤炭行業的貧困化增長問題

山西的原煤年產量約5億噸,約占全國總產量的1/3,3/4的煤炭運往全國各地,年出口量約占全國的12,供應全國28個省(市、區),支撐著4000多個大、中型企業用煤,正因如此,山西的比較優勢也集中在能源的生產和出口方面,經濟發展主要依托于初級煤炭開采業務。山西工業經濟屬于資源導向的重型結構,國有工業企業的產值、重工業產值、采掘業和原材料工業分別占工業總產值的70%。山西省是全國最大的煉焦用煤資源基地,煉焦用煤資源探明儲量1245.9億噸,占全省煤炭資源的一半左右,全省焦炭產量約占全國的40%,世界的六分之一,山西省供應出口焦炭貨源占全國的近80%,焦炭出口量占國際焦炭市場交易量的48%左右。可以看出,山西煤炭行業符合了巴格沃蒂效應的前提條件。

自1993年國家放開煤炭價格以來,煤炭市場一直處于“計劃煤”與“市場煤”的雙重價格體系之下。事實上重點煤炭合同價格往往低于市場煤價,由于兩種價格的同時存在,人為地扭曲了煤炭價格,使煤炭行業的利潤水平長期低于社會平均水平。由于我國煤炭能源屬于國家計劃定價產品,因此其價格和其自身的稀缺性與價值背離很多,而且能源由于其特殊性,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能源的支持,可替代的產品又少,市場對煤炭的需求彈性很小,這樣隨著山西煤炭商品的大量出運,山西的經濟卻越來越貧困。

(2)生態災難

山西長期作為國家的能源基地,在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付出了資源、生態環境、人民健康、后續發展能力等方面的沉重代價。不僅山西的人均收入排在全國的倒數地位,而且環境的惡化,水土流失、土地塌方、地下水破壞、植被衰退、空氣的污染,嚴重威脅著山西人民的身體健康。由于煤炭資源的大面積、大規模、高強度開采,礦區生態系統失衡問題進一步突出,煤炭開發帶來的一系列環境問題,已成為影響礦區社會安定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生態環境的破壞對國民經濟造成的損失到底有多大,相關部門做過研究, “我們在西部調查的基礎上作了分析,損失大約為國內生產總值的11%”,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祝光耀在白皮書新聞會上如是說。我國為環境保護投入了巨大的資金。據統計,1996-2004年,中國環境污染治理投入達到9522.7億元人民幣,占同期GDP的1%。2006年,環境保護支出科目正式納入國家財政預算,空氣污染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相當于GDP的2%-3%⑧。

當然除了外部性,也有許多其他的原因如能源安全問題、政治問題等促使政策改變,但是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明確負的外部性所帶來的整體效益的下降,從而更好地從經濟學角度來理解政策變化的原因。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使用2003年我國煤炭行業市場的數據進行經驗研究,分析了三種政策的實施效果,即進口關稅政策、出口退稅政策、同時使用出口退稅和進口關稅的政策。通過模擬得出的結論是:煤炭行業的出口退稅政策的確起到了轉移國外利潤,增加國民福利的作用,戰略性貿易政策在我國煤炭行業的效果是明顯的。但是考慮到煤炭行業巨大的負外部性、能源稀缺性等因素,我國煤炭行業政策由鼓勵出口轉向限制出口的轉變是必然的。

通過本文的研究,可以對相關能源產業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第一,貿易政策。鼓勵進口,同時限制出口是煤炭和相關能源行業較好的政策選擇,因為一方面可以實現寡頭壟斷行業中廠商的利潤轉移,使社會福利的最大化,同時最大限度地減低能源開采的負外部性;另一方面,近年來我國外貿順差的壓力過大,能源產品對進口的依賴程度很高,于是對降低該類產品關稅鼓勵進口的呼聲很高,所以對能源產品的出口關稅限制(現行政策)、進口鼓勵政策,有利于解決我國貿易不平衡的現狀;再者,對不可再生性能源產業的保護,還可以增強國家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力。

第二,產業政策。鼓勵進口、限制出口的貿易政策并不順應WTO貿易自由化的宗旨,因此需要國內的產業政策來加以配合。

1.加大能源產業的成本,抑制能源產品的需求。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能源行業的成本太低,政府可以考慮加大能源開采的成本,以達到控制出口的效果,如征收資源稅、土地稅以及采礦后的環境治理稅等。另一方面從需求入手,規定能源需求企業的使用標準,促使企業投入科研力量對能源產品進行再次加工,有效地提高能源產品的利用率。

2.對于能源產業,政府應實行統一的領導,協調能源工序各方的目標,使政策得以有效貫徹,避免低級分散管理的局面。成立有效的能源企業聯盟作為中間紐帶,在協調政府與企業關系方面發揮作用。

篇4

就在尚德準備赴納市上市沖刺時,紐交所董事總經理馬杜獲知這一消息飛抵無錫。“你是中國最大的太陽能企業,理所當然要到世界最大的資本市場融資。”馬杜的這句話打動了施正榮。

2005年末的無錫,天氣雖有些陰沉,無錫尚德電力控股有限公司(Suntech)董事長兼CEO施正榮的臉上卻始終陽光明媚。作為專業制造太陽能電池和組件的尚德掌門人,施正榮對“陽光”總是格外青睞。

12月14日,無錫尚德(STP)在紐約交易所成功上市。當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在紐交所門口時,也宣告尚德成為中國第一家在紐交所上市的民營企業。從此施正榮便無法沉寂,這位喜歡聽歌劇的“海龜”今后的一舉一動將受到更多人關注。

目前施正榮持有6800萬股無錫尚德股權,占總股本的46.89%,按2006年1月14日收盤價格計算,其身價已達到23.87億美元,即便不算其持有的150萬股期權,其身價也早已超過由福布斯排定的首富――榮智健的16.4億美元。

“過去無錫的旗幟是以榮家為代表的民族工商業,而如今是以施博士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企業。”無錫市副市長談學明談到。

或許由同樣來自無錫的施正榮,代替榮家的中國首富地位,無錫是最為樂見其成的。

相比23.87億美元的身價,施正榮的廠房卻略顯簡陋,這也見證了尚德超常的發展速度。這位為IPO路演包機大喊“真爽,像總統”的中年人,如今在光伏產業有著一言九鼎的地位,目前尚德位居光伏產業第5位,同時也是專業光伏產品制造商中市值最高的企業。

“科學家”施正榮

“我更喜歡當科學家。”盡管已成中國首富,但施正榮卻諱談“企業家”,在他心目中,或許科研才是他最大樂趣。

施正榮的履歷的確更像科學家。

在1986年取得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碩士學位后,施正榮留學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師從“太陽能之父”馬丁?格林教授,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后分別擔任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光伏器件和系統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項目科學家、薄膜硅太陽能電池研究組經理和澳大利亞太平洋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執行研究董事。

但在25歲前,施正榮可從沒想過要當什么科學家。

“當時是一門心思想出國,從沒想過要成為一個科學家。”在1988年出國前,施正榮總覺得自己并不是做學問的料,到國外得去學做生意,但在出國后,一旦靜下心來,卻發覺做學問其樂無窮。對此他反思道,“在國內知識分子還得考慮分房子,生活過得很貧寒,而在國外生活沒有后顧之憂,集中精力做學問。”

施正榮自認并不是“死讀書”的人,他毫無一絲知識分子的拘謹,“出國第一步,趕緊把老婆弄出去”。于是每到周末他便西裝革履地出去找工作,他會跑到日本餐館用純正日語說句,“初次見面請多關照”,而這也是他僅會的一句日文。在國內從不燒菜的他,愣是學了個廚師證書,做起了美國菜。

但在幫老婆賺夠學費后,施正榮開始把精力放到學業上去。而在咖啡館得連續工作16小時的經歷,讓他對讀書更加珍惜,“在經歷藍領的艱辛后,才發覺當白領的可貴。”施正榮笑著說。

隨后施正榮師從馬丁?格林教授,并于1991年獲得太陽能電池研究領域博士學位,成為新南威爾士大學歷史上攻讀博士學位時間最短的博士生。1995年,他在澳大利亞一手籌建了世界領先的太陽能研究中心,對第二代多晶硅薄膜太陽電池技術做了大量的研究開發工作。他本人持有10項晶體硅太陽電池技術的發明專利,成為太陽電池領域一流的專家。

“我喜歡折騰,”作為澳大利亞太平洋太陽能電力執行研究董事的施正榮,此時卻不甘心繼續從事R&D(研發)方面的工作,他雄心勃勃。“科研成果必須產業化,才能得到新的發展。”而此時國內開始認識到光伏產業的發展潛力,施正榮動起了回國創業的念頭。

“一夜暴富后,您如何看待財富?”這是上市后,施正榮經常遇到的問題。而他的回答是:“沒有這14年的積累,就不可能有尚德今天的成績。”

“工程師”施正榮

2000年,施正榮從澳大利亞學成歸國,身上僅帶有幾十萬美元的現金,開始創業。“現在想想風險還是蠻大的,當時要什么沒什么。”

在走訪了上海、大連、無錫等多個城市后,一個偶然的機遇,無錫市風險投資公司投資部經理張維國發現了施正榮的項目。他認為,太陽能發電是個不錯的想法,于是找到了施正榮。

在尚德創立過程中,無錫市政府的確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施正榮回憶,當初為湊夠600萬美元的資本金,他曾在投資人門口苦坐3個小時,卻連人都沒見到。但在政府老領導一聲號召下,無錫小天鵝、山禾藥業、水星股份等股東迅速集資600萬美元。

在尚德成立過程中,無錫新區領導曾表示:“我們就是要吸引像施博士這樣的科學家到無錫做老板”,無錫市分管工業的副書記更是指出:“誰要是把施博士放走了,市委和市政府將追究其責任。”對此施正榮感嘆,“別的地方都讓我當主管技術的副總,只有無錫放手讓我做老總。”

談及當初成立尚德,目前擔任尚德副總的張維國覺得,他曾做過不少投資項目都不成功,得出的教訓就是“風險投資關鍵是選人”。在得知尚德項目后,他馬上飛往昆明與施正榮見面,而后又去澳大利亞考察其工作表現,“施博士為人坦誠,人品好是與其合作的關鍵。”張維國說道。

而尚德幾乎是張維國負責的最后一個風投項目,也是最成功的一個。

在構建股權比例時,張維國堅持施正榮應占25%股份,其中20%作為技術股,另外5%必須支付現金,“外方投資者必須提供一定現金,”于是施正榮幾乎把其在澳大利亞的所有積蓄投入到尚德中。

但初次創業的施正榮,卻發覺處處是艱辛。

當時由于設備尚在調試期,尚德根本談不上運轉,甚至施正榮從澳大利亞帶回來的兩名“嫡系”,由于看不到希望,也離開了尚德,于是有人開始質疑,“洋博士到底行不行啊”。

在最危險的時刻,尚德甚至有兩個月連工資都發不出,靠股東擔保、銀行貸款才渡過難關。讓他更感窩囊的是,10萬元的工程合同,在款已預支一半的情況下,工程公司員工都沖進他的辦公室耀武揚威,要搬走設備抵債。在設備抵達尚德前的日子里,這樣的事情一個星期可能發生好幾起,氣得施正榮直想“罵街打架”。

就連從無錫經委主任位置退下來擔任尚德董事長的李延人,也受到了極大壓力,有朋友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對他說,“你風風火火一輩子,怎么退休抓到這么一個燙山芋啊。”

此時內心倔強的施正榮暗暗發誓:“哪怕做死在無錫,也不能給這幫人丟臉。”

從2002年3月到2004年底,施正榮帶頭只拿1/4工資。從尚德創立就一直擔任其秘書的尚德CEO助理邵華千記得,當時施正榮幾乎從早上8點到晚上12點都呆在生產線旁,哪怕再晚或剛睡下,只要接到故障保修電話,他就立刻趕到。

“當時我覺得走路連腳后跟都痛。”施正榮說道,甚至有同事擔心他會得小中風。

施正榮在尚德的這種窩囊感,一直到尚德第一期10兆瓦太陽能電池生產線投產,轉換效率甚至超過了原先對董事會承諾的14%,才得以結束。

“戰略家”施正榮

如果說在創建尚德時,施正榮更象科學家和工程師的話,在第一條生產線投產后,施正榮逐漸認識和體會到,總經理的管理范圍和責任遠遠超過了一個科學家的職責,其對太陽能電池市場發展的判斷將決定尚德發展的速度和潛力。

尚德的成功固然有必然性,但也有其幸運之處。用施正榮的話說,“是一環扣一環,哪里出錯了都不行,很驚險。”

2003年6月,根據其對未來太陽能電池市場的判斷,在兜里沒有一分錢的狀況下,施正榮向董事會提出了擴產第二條太陽能電池生產線的提議。2003年底尚德25兆瓦電池生產線的擴產,對尚德來說非常重要:“若不抓住這機遇,2004年黃金市場就錯過了,眼睜睜看著別人賺錢,我們沒產能啊。”

2004年初,施正榮再度提出擴產25兆瓦的建議,2004年8月,他又提出繼續擴建50兆瓦電池線的提議……

2004年,由于德國通過新能源法,對太陽能等新興能源發放政府補貼,太陽能電池市場一下子爆發。即便2006年尚德已擁有150兆瓦太陽能電池的生產能力,產能3年增加12倍的情況下,其產品仍供不應求。

而在構建光伏產業鏈上,施正榮也表示得想當明智。

由于光伏產業的迅速崛起,導致上游――多晶硅的緊缺。里昂證券去年曾指出,未來兩年,硅料供應緊張是太陽能行業最主要的風險。如果其中某些公司無法獲取足夠的原料供應,將會造成盈利增長波動的風險。

在構建產業鏈上,施正榮亦早有布局。早在2004年以前原材料尚不緊張時,他就在鎮江參與援建兩家切片廠,并無償給予知識幫助,如今即便在原材料緊缺時,這兩家廠生產的硅片也全部供應給尚德。在獲得IPO資金后,施正榮更是全力投資洛陽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生產基地,建設中的洛陽中硅規劃硅原料基地將擁有千噸以上的年生產能力,這對洛陽尚德的原料供應提供了充足的保證。

此外張維國表示,尚德在原材料緊缺時,仍敢大規模擴充產能,就是因為施正榮早在2005年就預計到原材料出現的緊缺局面,與大供應商取得了緊密聯系,目前其原材料已得到基本保障。

由于需求暴增,從2004年開始,太陽能電池組件價格便開始迅速上漲,在這種情況下,施正榮仍決定維持每片組件3.4美元的價格,而市場價格已增加到3.6~3.8美元,盡管尚德的低價戰略曾遭到同業的指責,但施正榮始終堅持信守合作伙伴的長期供貨協議。

也正是“恪守信譽,才贏得市場朋友和今天的原材料。”張維國補充道。

“資本家”施正榮

在尚德逐漸壯大,特別是2004年業績翻了20倍后,施正榮開始覺得,再不上市,融資和擴產都有麻煩。此外為吸引國際一流人才,尚德必須走向國際資本舞臺。

2005年年初,尚德電力控股有限公司在開曼群島設立,控股尚德電力。5月,由高盛、英聯、法國Natexis、尤科、西班牙普凱等國際著名投資基金共私募了8000萬美元的資金,從而完成了對尚德所有國內股東的股權收購,使尚德成為一個海外公司百分之百控股的外資企業,合法地完成了海外重組,邁出了海外上市的關鍵一步。

在成功登陸紐交所前,其實施正榮也曾考慮新加坡資本市場,后又想到香港上市,考慮了納斯達克,唯獨沒有想到紐交所。

然而就在尚德準備赴納市上市沖刺時,紐交所董事總經理馬杜獲知這一消息飛抵無錫。“你是中國最大的太陽能企業,理所當然要到世界最大的資本市場融資。”馬杜的這句話打動了施正榮,尚德也最終決定改道紐交所上市。

2005年12月1日起,施正榮開始為尚德控股進行全球路演。據尚德CFO張怡介紹,尚德一共進行了80多場的路演。而在剛進行完香港、新加坡的路演后,尚德的股票便已全部賣完了,在新加坡機場,看著回上海的班機,張怡甚至有心情開起了玩笑,“要么我們回家吧”。在尚德和投資人的交流中,一對一(路演)投行下單率97%,一對多下單率也達到94%。

談到上市對公司發展的影響,施正榮認為,海外上市將對企業的財務和管理起到積極作用,同時,也可以提高品牌知名度,對招募人才也有相當幫助。在上市前,尚德完成了對管理團隊的改造,比如,施正榮從澳大利亞請來了當年的同學任公司CTO,挖了一個德國人出任COO,又從德勤挖來了CFO。

在一次和眾多投行、律師吃飯時,施正榮曾笑言,是“你們教會了我炒股”,但立刻有人糾正是“教會了賣股票”。不管如何,通過上市,施正榮又補上了資本市場這一課。

“布道者”施正榮

施正榮如今儼然是位新能源的布道者。

面對媒體上大量宣揚其個人財富的文章,他會直斥其“膚淺“,他更喜歡向記者講述傳統能源的成本上揚和資源緊缺,而以太陽能為代表的新能源則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施正榮認為,太陽能上游材料缺貨、成本過高等問題,都不是影響太陽能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最重要的是,政府對太陽能的接受及支持度。

以德國為例,目前許多德國家庭都在屋頂安裝了太陽能發電系統,德國人口的很大部分都有很強的綠色環保觀念,對于太陽能發電,電力公司會以較高價格收購。所產生差價將會平攤到每個老百姓身上,每家每戶一個月多付出的電費約在1歐元左右。

“一度電只要增加2分錢,中國太陽能市場就會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場。”施正榮認為,如今太陽能電池成本較高的原因是沒有形成規模,只要政府予以一定補貼,隨著消費者需求量的上漲,太陽能電池的成本便會迅速降低。

為教育、培育市場,目前施正榮每年都會在國內召開尚德產品技術交流會,免費向社會提供100項太陽能電池應用案例。在他的努力下,目前尚德國內的營收比重已從2004的8%,提升到2005年1-9月的17%。但相比國際太陽能多用為民用發電,如今我國太陽能電池更多用于草坪燈,高速公路監控系統等應用案例。

為推廣太陽能應用,施正榮甚至還特別制造了一部太陽車,車中所有的電器設備均使用太陽能。而在為老家父母造新房時,施正榮更大量運用了新能源,非但屋頂裝滿太陽能電池板,在家中更是安裝熱泵等節能單位。“原先用電燒壺水要1度電,用熱泵只有0.3度電,”

一個完整的施正榮

“現在施博士更加完整了”,無錫市副市長談學明覺得,過去施正榮只是個知識分子,現在則全方位得到了鍛煉,“逐漸多了企業家、資本家、社會活動家等多種身份。”

跟隨施正榮多年的邵華千也覺得,施正榮在工作精力分配上也頗有變化,在項目建設期過去多為工程師,在發展壯大后,施正榮更像位社會學家,而在上市后,施正榮也開始將更多經歷放到投資者關系管理上。

面對尚德的快速發展,競爭對手也開始欽佩,施正榮“技術不錯,想不通這小子管理還可以。”

對于尚德、乃至尚德人的快速成長,施正榮覺得還主要“靠員工去悟,沒書本照抄,資本又是一個臺階。”

盡管如今在公司,施正榮仍非常喜歡討論具體技術問題。但在管理上,施正榮也在努力精進,設立現代企業制度。在紐交所上市,施正榮離開公司近兩個月,公司仍能照常運轉,甚至超額完成任務,他對此甚為欣慰。

談及未來,施正榮覺得,運用新能源,今后建筑將更為節能環保。或許有了新材料、新能源的支持,坐在房間里不用開空調就會擁有如同海灘的清新自然,“這是尚德未來會做的事”。

“科技創新,有了知識技術,賺錢很容易。”施正榮說道。

談學明:退更是支持

“沒有平和的心態,2005年那事搞得定嗎?想想當時是什么日子?”“兩個春節沒過好了,希望這個春節能過好。”施正榮曾感慨地說。

施正榮并不愿多談,2005年國際基金是如何實現對尚德國內股東的股權收購,以及管理層為此發生的變化。

顯然無錫尚德能合法地完成了海外重組,邁出了海外上市的關鍵一步,離不開無錫市政府的鼎立扶持。

面對外界質疑,無錫副市長談學明直接指出,“政府風險投資,進是支持,退更是支持。”

“國資不是賤賣,而是賺得多了。”在此次國有股東退出尚德的過程中,談學明認為,政府的風險投資分別取得了10-23倍的收益,遠遠超過了預期的回報,這種回報在國企中從無先例。此次收購定價完全按照企業制度和有關法律履行手續,不是政府說多少就是多少,完全是企業行為。

談學明認為,無錫尚德的上市,政府并不想賺錢,“而是獲得投資環境的回報”。

無錫作為一個兩頭在外,缺少資源的城市,正在積極探索新的產業發展模式。在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同時,加快發展高新技術企業,而尚德就是無錫產業轉換提升的標竿。

時下太陽能正“熱得燙手”,據里昂證券統計,在瘋狂的能源市場的驅動下,2004年6月到2005年4月的10個月時間內,太陽能行業銷售收入增長33%,稅前利潤增長85%,全球太陽能股票價格平均上漲了133%。

在無錫尚德(STP)上市后短短一個月內,其價格(截至2006年1月14日)較其發行價已飆升了134.73%。

“太陽能市場無窮大,根本不用考慮市場,要做的就是降低成本,讓更多老百姓能用上太陽能。”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施正榮說道。

尚德2005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其營收達到1.37億美元,同比成長185%,純利達到0.3億美元,同比成長233%。“工廠天天加班,還是有貨車等在工廠門口提貨。”尚德副總張維國補充道。

里昂證券出具的行業報告中指出,預期到2010年,全球太陽能產量將在目前基礎上增長4倍、銷售收入增長3倍、利潤增長3倍。

不用考慮市場,只要邁步狂奔,或許這就是目前光伏產業的現狀。

政府支持

《京都議定書》的簽訂,以及石油價格的飛漲,迫使各國提出雄心勃勃的新能源發展計劃。以德國為例,《再生能源法》規定太陽能作為主要的替代能源,并且保證不但政府補助民間裝設太陽能模塊,更保證以一定費率購回電力,致使太陽能電池需求迅猛增長,并出現供需失衡局面。

雖然2005年德國政府更迭期間,太陽能股票出現了一定波動,但里昂證券認為,在選民要求環保的壓力下,德國政府的決策不會發生變化,事實上也的確沒有。即使德國太陽能政策可能會改變,全球對太陽能也有大量的后備需求。這種需求是由全球40多個市場對太陽能的強大政策支持驅動的,并且導致目前太陽能供應商處于銷售一空的境地。在里昂證券列出的長長一串國家名字中,中國名列其中。

我國早在2005年2月,就頒布了《可再生能源法》。而且在“十一五”規劃中,我國政府要求到2010年,單位能耗比2005年下降20%。至2010年15%的電力供應將由可再生能源提供,而目前的比例遠不足1%。

施正榮覺得,太陽能上游材料缺貨、成本過高等問題,都不是影響光伏產業發展的主因;最重要的是,各國政府對太陽能的接受及實際支持度。“只要政府推一把,市場起來,成本會下降很快。”施正榮估計,太陽能產能增加1倍,成本就能降低5%。

“中國每度電上漲2分,中國太陽能市場就會是全球最大的市場。”施正榮說道。

原料緊缺

究竟什么能讓“熱得燙手”的太陽能冷卻,或許只有緊缺的原料了。

里昂證券研究報告指出,未來兩年,硅原材料供應緊張是太陽能行業最主要的風險。如果其中某些公司無法獲取足夠的原料供應,將會造成盈利增長波動的風險。在目前情況下,只有擁有原料,產品銷路似乎并不是問題。

據施正榮表示,過去由于整個光伏產業的規模還偏小,原材料多來自半導體產業棄用的邊角料,但隨著光伏產業的快速發展,硅原材料已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而原先壟斷原材料供應的全球廠家,也均樂見于原料漲價,并無擴產準備。

但施正榮認為,半導體使用的高純度硅,對光伏產業而言實在有些“奢侈”,未來隨著光伏產業的壯大,符合光伏產業精度的硅原料定會出現。此外隨著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下游客戶有著非常大的動力來提高硅料的使用效率,目前尚德就在努力研發第二代薄膜太陽能電池。

據調查,硅原料的每瓦用料從2004的13克減少到2005年的12克,2006年將進一步下降到11克。這等于在相同的硅料用量下2005年新增了100MW的產量,2006年新增了225MW產量,相當于2004年全年產量的20%。

或許未來原料不再是問題。

中國力量

在全球光伏產業前10強中,有兩家中國企業的名字,分別為第5位的無錫尚德,以及第9位的臺灣茂迪。借助“熱得燙手”的太陽能概念,茂迪也將從事IC設計的聯發科趕下了臺灣股王的位置。

在光伏產業如今已有定論,2008或許2010年以后,中國將崛起為全球主要的太陽能制造基地之一。

或許此次“中國力量”的崛起,靠的不僅僅是低成本。

目前太陽能電池生產成本的70%來自原材料,中國人力成本的優勢并不能得到充分發揮。施正榮也認為,中國發展光伏產業不能僅僅憑借低成本,過去國內一些廠的倒閉,也證明只有“把技術和勞動力成本優勢結合起來”,企業才能發展。

與國際先進光伏制造企業不同,尚德建立了一套最低成本的制造模式。運用中國的人力優勢,采用半自動化的生產線。施正榮認為,全自動化制造技術比較固定,而半自動化設備的優勢是具有彈性,尚德研發的新技術,馬上就能運用到生產中去。

篇5

關鍵詞:次貸危機 經濟周期 衰退 結構性衰退

中圖分類號:F830.4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1770(2008)06-07-04

美國經濟衰退已經沒有懸念,關鍵問題是這次衰退能持續時間多久,沖擊面有多廣,這不僅關系到世界經濟的走向,也直接影響到中國經濟和金融市場運行。目前,國際國內金融界對美國經濟衰退問題的看法存在較大差異,典型兩種不同的聲音分別是:以索羅斯為代表的“悲觀主義”認為,這次美國次債危機將是“1929年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另一種“樂觀主義”的代表是美國財長保爾森和“股神”巴菲特,他們認為美國“最困難的時刻已經過去”,美國經濟正在復蘇。

美國經濟到底走向何方?針對這一撲朔迷離的經濟命題,我們對美國經濟周期和經濟運行進行深度分析。

一、次級債風波是本輪經濟周期的終結者

(一)全球經濟與美國經濟周期的終結

07年爆發的美國次債危機不僅是2002-2007年美國經濟周期的終結者,也是2002-2007年全球經濟周期的終結者。2002年,在美聯儲連續降息后美國聯邦基準利率達到歷史性的低點1%,美國經濟和全球開始了擴張性的經濟周期繁榮,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和中國為代表新興國家等經歷了“黃金5年”。2002-2007年期間,美國經濟經歷年均2.9%增長率;全球經濟年均4.56%高增長;中國和印度分別取得年均10.6%與8.6%超高速增長。

經濟運行的內在規律是無法抗拒的。歷次經濟周期均由擴張開始,信貸收縮結束。2002-2007年全球經濟迅速擴張的背后是以美聯儲為首的各國央行低利率刺激信貸的結果,同樣本次經濟周期將以次債風波導致金融系統信貸收緊而結束。2007年第三季度美國全面爆發次貸危機,引發美國經濟和全球經濟擴張的步伐嘎然停止(見圖1)。全球經濟將從5%的高增長下滑至2008年的3.7%左右。美國2007年第四季度的GDP增長率為0.6%,遠遠低于三季度4.9%的經濟增長率。2008年第1季度,經濟增長率為0.6%(見圖2)。

(二)美國經濟衰退的證據

盡管按照傳統標準(以GDP連續兩個季度出現負增長作為判斷經濟是否陷入衰退的依據),美國經濟還不算是真正意義的衰退。但是美國政府和美聯儲采取上千億美元資金注入和財政救助,勉強將美國經濟拉到零增長之上,自07年第四季度,美國經濟已經連續兩個季度GDP下降到1%以下。如果不是存貨變動的正向貢獻,08年第一季度無疑將是負增長。但存貨變動顯然不具有趨勢性意義,第二季度經濟增長將難以期待來自存貨變動的正向貢獻。

對主要依靠內需拉動的美國經濟而言,當前面臨的最大風險是國內個人消費支出增長的顯著放緩。在此次危機中,美國經濟增長的趨勢性動力――消費已經徹底喪失了根基,美國居民的消費水平已經降到15年以來最糟糕的狀態(圖3)。我們知道,美國經濟是建立在旺盛的國內消費需求基礎上的,它的居民消費需求占到了GDP的70%以上。而在美國居民財富中,房地產這種資產的持有方式比例較高。因此,房地產市場在美國經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此次房地產市場的信貸危機,致使美國經濟遭受嚴重打擊。從2006年下半年以來,美國房地產市場一直在下滑,住房價格大幅下跌導致美國居民財富縮水,通過財富效應使得居民消費支出下降(圖3)。另外一方面,房價下跌使居民提供的抵押品價值下降,得到的消費信貸也會下降,這也會造成消費支出的下降。正如4月30日,美聯儲對美國經濟的預測:“家庭和企業開支受到抑制,就業市場進一步走軟,金融市場仍承受相當大的壓力,信貸緊縮形勢和住房市場收縮加劇可能對未來幾個季度的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

在經濟景氣迅速下滑的背景下,美國公司業績出現劇烈下滑,企業業績(利潤增幅)迅速惡化,已經連續兩個季度企業業績出現大幅負增長。從美國經濟運行指標看,先行指標(leading indicators)已經連續半年下滑,年化增長率為-8%左右,這預示著美國經濟正處于衰退。同步指標(coincident indicators)也處于下滑“拐點”,這說明在未來6個月,美國經濟基本面仍將進一步惡化(見圖4)。

二、這次經濟衰退是美國戰后“最嚴重的衰退”嗎

(一)次貸危機與戰后其它經濟衰退對比分析

從美國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宏觀數據分析來看,戰后美國經濟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五個階段和五次衰退,即:

(1)20世紀70年代滯脹造成的經濟衰退。1974-1975年發生了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1975年的失業率達到8.5%。與此同時,通貨膨脹率仍然很高,當年的消費物價上漲7%。該時期美國的GDP增長緩慢,CPI處于較高的水平,即屬于低增長、高通脹的滯脹時期。

(2)20世紀80年代初,由石油價格上漲引起,美國進行溫和通脹所引發的經濟衰退。美國經濟在1980-1982年呈現W型運行態勢。

(3)20世紀90年代初,由80年代美國較長經濟增長中累積的各種矛盾的總爆發所引發。1990年7月至1991年3月,歷時8個月。在進入這次經濟衰退之前,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為防止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上升,實行了緊縮銀根的所謂“軟著陸”政策。由于貨幣政策不當,美國金融領域出現危機,導致存量調整引發實體經濟運行下滑。

(4)科技股泡沫危機造成的經濟衰退。美國再次進入繁榮時期,尤其是從1995年開始的網絡泡沫,投資者從網景、亞馬遜、美國在線等公司極為成功的上市中受到鼓舞,相信了“投資網絡產業一年抵得上投資傳統產業一百年”的神話,使網絡概念股的股價在納斯達克市場上一路攀升。1999年美國圣誕節前納斯達克股指曾一舉跨過了4000點大關并一路走高,2000年3月10日上升到有史以來的最高位5048點。同時,由于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美國進入有史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經濟擴張期,并繼續保有創新和持續發展的動力。20世紀末世界范圍互聯網泡沫的結束對美國虛擬經濟形成了一個負面沖擊,2001年美國經濟增速趨于0,美國經濟陷入了衰退,美國股市進入了長達三年的調整。

(5)2007年的次債危機。2002年以后,在寬松的貨幣資金環境下,美國經濟與全球經濟進入信貸擴張時期,美國經濟與世界經濟進入“黃金5年”,直至2007年次貸危機的爆發,美國經濟增長放慢,再次出現衰退跡象區間,股市再次進入調整。

通過比較美國經濟周期,可以發現本次的次貸危機與歷次美國經濟危機存在較大差異:

(1)從政府作用看,延續了美國政府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雙重”救助措施:歷次危機中,美國政府的救助能力大大對沖了危機本身沖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沖存量調整引發實體經濟運行下滑。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裂后,1年內聯邦儲備委員會連續11次降低利率,同時政府刺激經濟的財政措施也隨之出臺,美國國會通過11年減稅1.35萬億美元的法案和三次注資1500億美元;在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后,美聯儲6個月內將利率從5.25%降至2.0%;美國政府出臺總額1680億美元的刺激經濟增長計劃。

(2)從危機時間看,不同之前危機的“V”型反轉,而是呈現扁“U”型特征:90年代初和21世紀初的互聯網泡沫,經歷的時間相對較短。第二次戰后歷次經濟衰退平均周期為11個月,最長為16個月。尤其是90年代初和2001年的互聯網泡沫危機,經濟衰退時間均不超過1年,經濟景氣迅速恢復,經濟運行呈現“V”型反轉。而本次次貸危機,由于房價調整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美國GDP與私人消費的復蘇也會較為緩慢。截至08年4月,美住房樓價已下跌了15%,預計2年內將比最高峰下降30%,下一步商業地產價格也將下跌,并拖累商業地產貸款出現問題。我們預計,本次危機持續時間將更長。在2010年之前,美國經濟將不會走出低谷。

(3)從危機損害程度看,次貸危機損害度將超過戰后任何一次危機:一方面,金融部門的危機比較嚴重,包括花旗銀行在內的許多金融機構存在一定問題,而目前解決的前景仍不明朗;另一方面此次美國消費支出的問題,是由于房地產市場的衰退和次貸危機的影響,使得美國總需求中超過了70%比重的消費支出出現了很大下滑。因此,這次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無疑比前面兩次的衰退要嚴重,延續時間必將更持久。

(二)是否美國經濟“最困難的時刻已經過去”

4月底以來,以美國財長保爾森和“股神” 巴菲特為代表的 “樂觀主義”,認為美國“最困難的時刻已經過去”,美國經濟正在復蘇。是否美國經濟“最困難的時刻已經過去”?如何看待當前美國經濟?

盡管第一波最強勁沖擊波已經過去,這一輪沖擊波更多體現在心理沖擊層面和真實沖擊的交織,從這個意義上講,美國經濟“最困難的時刻已經過去”。但有必要指出的是,后續沖擊波還會陸續到來,現在美國樓價的下跌趨勢還在加速,這意味著現有的一些按揭余額當中所能收回的貸款愈來愈少。目前,美國房屋的建設開工減少了50%,而需求的降低更大,樓價下跌了15%,估計最多可以下降20%。到了2010年,樓市的價格可能會比最高峰下降30%。如果樓價下跌幅度達到30%,可能所有按揭的40%會出現償付困難。美信貸危機的總損失,保守估計會達到5000億美元,悲觀估計會達到1萬億美元。

房地產市場出現的問題,又和次貸危機聯系在一起,可以說它們是互為因果。在房地產泡沫時期房貸機構放松了放貸標準,發放了大量次級抵押貸款。房價下跌就造成了這些發放次級抵押貸款的機構出現虧損,很多放貸機構倒閉。由于金融創新,這些次貸抵押貸款通過打包的方式變成了可以銷售的債券,被對沖基金、資產管理公司和商業銀行等機構投資者持有。當這些房貸機構出現了虧損,就導致了次級抵押貸款債券價值縮水。投資這些債券的金融機構,就產生了大量的壞賬。

對于全球的投資者而言,次級債抵押貸款資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源于這種債券評級高而低風險,因而吸引了全球的銀行、保險公司、基金等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在次級抵押貸款引發的次債風波中,債務抵押債券(collateralised debt obligation,CDO)發揮著關鍵性作用。然而,隨著房地產泡沫破裂,涉及次級貸款和次級債的金融機構都受到嚴重打擊。花旗(Citigroup)、美林(Merrill Lynch)、UBS等眾多金融機構損失慘重。

是否美國經濟“最困難的時刻已經過去”?是否次債危機已經接近尾聲?我們的觀點是次債危機遠遠沒有結束,盡管美聯儲和美國政府的救助使得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危機大大緩解,市場恐慌情緒得到控制。從圖6的美國房屋違約率數據看,美國居民的住房違約率仍在一步上升,我們預測次債危機造成的違約和金融機構損失在短期內不可能消除,次貸危機的后續沖擊波仍將存在。2008年5月,UBS、AIG、Credit Suisse等金融機構先后爆出在08年第1季度巨額虧損的消息,也說明次債危機造成的金融業虧損還在延續(見表1)。

三、富有彈性:美國經濟的結構性衰退特性

與歷次經濟衰退相比,盡管07年爆發的次債危機的潛在損失十分巨大,但對美國經濟的沖擊深度卻相對有限。這背后的一種重要原因就在于:隨著美國技術革面和產業結構調整,美國經濟的彈性更強了。我們不能再以傳統的眼光看待美國經濟,美國經濟已經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完成了經濟結構調整,即構建了富有彈性的抗單一沖擊的經濟結構。不僅次債危機對美國經濟沖擊力減弱,而且120美元的高油價對美國經濟沖擊也大大弱化。

(一)從產業視角看,技術革命與技術創新對沖了美國信貸危機沖擊

經歷兩次“石油危機”的美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行了二戰后最為深刻的結構性調整。美國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技術產業獲得了迅速發展,汽車等傳統工業的技術裝備有了極大的改進,管理模式也有了很大的變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大大增強。在美國不斷完善的資本市場推動下,以硅谷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悄然興起。從那時起,美國的計算機、半導體、生物技術、網絡等高科技產業相繼涌現并迅速在全球確立了領先優勢,促使美國經濟實現了產業升級。90年代后,美國進入了以信息產業為先導的新經濟時代,其高科技產業的優勢進一步加大,特別是在一些附加值最高的尖端科技行業占有壟斷地位。

經歷90年技術革命后的美國經濟結構,美國經濟的“科技和電子”產業已經成為美國經濟結構的核“芯”,對外部因素對美國經濟的沖擊起到很好的抵御和對沖效果。2008年4月,美國智囊機構信息科技和創新基金會的總裁羅勃?阿特金森(Rob Atkinson)表示,盡管美國經濟的很多領域都出現了下滑,但并沒有跡象表明網絡銷售也陷入了低迷。目前,電子商務仍然在以四倍到五倍于傳統零售行業的速度增長,IT(包括互聯網)已經成為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根據Forrester研究公司公布的數據, 2007年美國網絡零售銷售額(不包括旅游服務)為1750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21%。Forrester預計,2008年美國網絡零售銷售額將突破2000億美元,2011年將突破3000億美元。

盡管次債危機給美國金融業和地產公司造成嚴重沖擊,這兩大部門的業績和景氣跌入低谷。但由于科技和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科技股在美國股票市場表現卓越。2008年第1季度,Yahoo、Google、Intel、AT&T等科技和信息類巨頭都獲得超速增長的業績,這充分顯示了美國經濟的彈性(各部門經濟)特征。

(二)服務部門產出數據良好,減緩了制造業不景氣給美國經濟帶來的影響

伴隨著產業結構的趨勢性變革,服務部門的狀況對于經濟增長的趨勢性意義在不斷增長,這在很大程度上減緩了制造業不景氣給美國經濟帶來的影響。根據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公布的數據顯示,4月份非制造業指數52.0%,大大超乎市場的預期的49.1%。這是該指標繼連續三個月處于萎縮之后重現的擴張趨勢。作為領先性指標,這預示著美國未來產出回升的概率很大,將會刺激美國經濟的增長。這也是美國經濟將從08年3季度開始恢復的預期支撐之一。

與4月份就業報告中服務行業就業人數大幅增加相一致,4月份非制造業就業指數從上月的46.9躍升至50.8,是拉動總指數的主要因素。而5月7日美國勞工部公布的勞動生產率數據顯示,2008年一季度非農勞動生產率折合成年率較上一季提高2.2%,好于市場預期的1.5%,同比提高3.2%。 可以認為,現階段勞動生產率正處于一個向上的周期性過程,這將為凈出口這個新經濟增長點提出支持。而穩健提高的勞動生產率水平和增長緩慢的工資水平降低了企業的單位勞動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企業利潤進一步下行的風險。

四、伯南克將把美國經濟引向何方

次貸危機造成的影響在金融市場迅速蔓延,美聯儲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采取了積極減息措施。這些激進措施對緩解金融市場危機起到了關鍵作用,但同時我們必須認識到,激進貨幣政策的背后是美國經濟格局的演變。我們的觀點如下。

(一)連續降息:美國經濟下滑勢頭有望遏制

自07年8月美國次級債危機全面爆發以來,美聯儲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激進的減息措施,7次降息已經使美國聯邦基準利率從5.25%降至2%,累計降幅達325個基點(見圖8)。美聯儲激進降息和美國政府的巨額注資,有助于緩和金融市場信貸緊縮的狀況并減少經濟面臨的風險。

數據顯示,美聯儲為主導的美國經濟管理部門對金融機構的救助已經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我們從3個月期以及10年期國債收益率的利息差指標可以明顯觀測到。這兩種期限的國債品種分別代表短期國債和長期國債,而且一直被美聯儲用作國債到期收益率的統計指標。1968年1月到2008年5月期間的歷次衰退來臨之前,10年期國債恒常到期收益率與二級市場上的3個月期國債收益率的月平均差額均為負值。從長短期利率出現倒置的時間來看,這次出現倒置的時間要比2000年長短期利率出現倒置的時間要長,利差為負,說明陷入衰退。2001年,長短期利率出現倒置的時間只有5個月,2007年次貸危機持續的時間達到8個月,這說明本次經濟衰退的時間跨度顯著高于01年的互聯網危機。2008年1月的美聯儲的激進貨幣政策和美國政府的注資,使得金融市場指標迅速改善,從表20的美國中短期利差走勢看出,美國長短期利率差從1月開始迅速上升,這說明美國經濟下滑勢頭在08年第2季度有望得到遏制(見圖9)。

(二)弱美美元:符合美國本土經濟利益

自07年8月以來,美元貶值超過10%,美元指數從81.7下滑至08年5月初的73.1。美元下跌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美聯儲不斷地降息,降息就意味著美國資產收益率和歐洲、亞洲國家相比下降,這樣就會使得美元下跌。因為大量的套利性資本會因此從美國流出,流入到歐元資產,日元資產或者是人民幣資產。

由于美元較大幅貶值,美國出口迅速擴大,美國貿易逆差也出現了多年來難得的下降。從5月9日美國商務部公布的3月份外貿數據看,3月份美國的貿易逆差進一步收窄,為582億美元,低于市場預期的608億美元,也較上月的617億縮減了35億美元。3月份的進口數據顯示,美國的內需持續低迷。整體來看,美國的貿易逆差持續大幅收窄,凈出口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作用將會進一步顯現,凈出口從以往拖累經濟的角色反轉成為推動經濟的一大因素,2007年2季度以來三個季度對GDP增長分別貢獻了1.1、1.2和0.9個百分點,這種趨勢表明,凈出口將在今后兩年成為美國經濟的主要推動力(見圖10)。

我們預計,2008-2009年,為對沖消費下滑的負面沖擊,美國將繼續推進弱勢美元策略;隨著美國經濟在2009年中復蘇,美聯儲將可能逐步提高利率以緩解通脹壓力,美元弱勢局面將在2009年得到扭轉。

(三)反通脹:下一個貨幣政策目標

為了保持美國經濟的穩步增長,美聯儲目前所需要掌控的經濟形勢非常微妙,美聯儲既要防止出現經濟下滑的風險,又必須控制通貨膨脹水平。美國經濟增長大幅減速的同時,通貨膨脹壓力并未出現明顯的減輕。數據顯示,受高油價的驅動,盡管美國經濟在降溫,但通貨膨脹率還在繼續走高。目前,美國的通貨膨脹壓力加大,、在截至4月份的12個月,美國消費價格上漲了4%,而去除能源和食品之后的核心消費價格也上漲了2.4%,超過美聯儲認為可接受的1%至2%的通脹范圍。

與保持經濟可持續增長一樣,控制通脹也是美聯儲的主要政策目標。與過去幾次降息聲明相比,美聯儲2008年4月30日的聲明在繼續關注經濟形勢的同時,顯然增加了對通脹的關注。聲明強調“通脹前景的不確定性依然很高”,有必要繼續對通脹發展情況進行“謹慎監控”。

我們預測,隨著美國經濟基本面的緩和,美聯儲將停止減息步伐。反通脹將成為美聯儲的一個貨幣政策目標。作為學者出身的伯南克,其最重要的學術理念主要有三點:抑制通貨緊縮、中央銀行應該積極向公眾提供信息以提高透明度、央行應該設定固定的通貨膨脹目標。不同于格林斯潘的經濟增長為優先目標的貨幣政策導向,面對經濟形勢的緩和和通脹的日益嚴峻,伯南克在貨幣政策制定上將重新回到反通脹的政策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