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文化的溝通范文
時間:2023-10-27 17:50: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與文化的溝通,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2)05-0063-1.5
一、企業文化的回顧
企業文化作為一種文化,與企業的存在有著一樣的久遠歷史。但縱觀企業文化的歷史,企業文化的真正的提出卻僅僅在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日本企業的迅速崛起和不斷壯大,美國和歐洲學者開始研究東西方管理方法的差異,結果發現了企業文化在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也帶來了企業文化相關研究的興起。1979年,Andrew Pettigrew在1979年發表的《論組織文化》最早提出了“組織文化”這一概念。隨著1981年William Ouchi的《Z理論——美國企業界怎樣迎接日本的挑戰》、1981年Pascale&Athos的《日本的管理藝術》等著作的發表,企業文化正式進入人們的眼球,并真正成為管理科學的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如今,企業文化已經成為人們最熱衷議論的話題,而且大多數人將一個企業的成功與否、有無活力等都歸咎于企業文化的好壞。的確,企業文化是企業的生命之源,能為企業不斷注入新的活力,并給企業帶來有形和無形的社會和經濟的雙重效益。企業文化的核心就是理念,企業文化是企業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價值觀等理念的總和,企業文化的精髓在于各企業成員所認同的并在行動上付諸于實踐行動中的價值理念。
二、管理溝通與企業文化的關系
自從有了群體活動,就有了管理,而管理活動的有效實施必然離不開溝通的作用。管理是一種通過別人完成任務的藝術,溝通是人類活動和管理行為中最重要的職責之一。因此,組織成員之間良好有效溝通是任何管理藝術的精髓。
《大英百科全書》對于溝通的解釋是:溝通就是“用任何方法、彼此交換信息。即指一個人與另一個人之間用視覺、符號、電話、電報、收音機、電視或其他工具為媒介,所從事之交換信息的方法”。著名管理學家西蒙認為:溝通“可視為一種程序,借此程序,組織中的成員,將其所決定意見或前提,傳送給其他有關成員”。從管理學的角度,我們可以把管理溝通定義為:在各種管理活動和商務活動中,溝通主體(溝通者)基于一定的溝通背景,為達到一定的溝通目標,在分析溝通客體(溝通對象)的基礎上,將特定的信息或思想、觀點傳遞給客體,以期獲得預期反應效果的全過程。
管理溝通與其他溝通相比具有以下特征:(1)溝通的主體是人或社會組織。管理溝通不僅是信息的單純傳遞,還包括思想、觀點、態度的交流。(2)溝通發生在管理和商務活動中,管理溝通與一般溝通的區別在于溝通的背景是發生在管理活動或商務活動中。因而溝通的目的性更明確,對對方的反饋期待更高。(3)管理溝通是為了達到管理的目的而進行的溝通行為與過程。如果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完成管理目的或目標,那么,這樣的溝通就不能稱其為是管理溝通。
管理溝通有多種多樣的形式。按照溝通方法可以分為語言溝通、非語言溝通、道具溝通等;按照溝通范圍區分,我們可以把管理溝通劃分為人際溝通、團隊溝通、部門內溝通、跨部門溝通、組織溝通,以及組織與所處環境的組織系統溝通、外部溝通;按照溝通內容來劃分,又可以劃分為部門決策溝通、企業決策溝通、企業戰略管理溝通及企業文化管理溝通等。
管理溝通作為管理科學的另一個重要領域,在企業文化建設與實施過程中,時時刻刻都發揮著作用。管理溝通可以認為是企業成員在一定的企業文化背景下進行思想和意識的雙向傳遞過程。企業文化關注的重點是企業中的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的總和,而管理溝通則主要關注管理中信息的傳播、傳播方式和傳播效果;企業文化主要解決企業中成員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和行為習慣的問題,管理溝通主要解決信息傳播流暢性和效果的問題。可以這樣理解企業文化與管理溝通的關系,管理溝通是手段,而企業文化則是通過溝通這種手段我們所要傳播的具體內容。如果我們把組織比喻成一個完整的有機體,那么管理溝通就猶如保持其良性循環的一根根血管,而企業文化則是血管里流動著具體的血液和養分。
三、管理溝通推動企業文化
管理溝通是推動企業文化建設的必要手段。文化最需要也最適合溝通。企業文化的形成發展,既是管理溝通的手段、目標和結果,又是溝通的環境和背景。我們所用的任何一種溝通方式和工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樣地,在企業中,我們的溝通工具和方式也是企業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企業文化中的每一個具體內涵,總是通過少數人探索實踐或倡導帶領下而形成,而在形成過程中,必然要通過正式或非正式等溝通方式向外發散,并逐漸被企業中的廣大員工所認識、理解、接受并認同,從而形成“共識”,最終成為企業文化中的具體內涵。在這一過程中,溝通的作用是巨大的,乃至不可或缺的。若企業內缺乏溝通或不暢,員工則無法認識、理解企業文化,更談不上接受、認同企業的文化,而游離于企業文化之外。員工和企業沒有共同的理念和價值取向,這又會進一步致使溝通的破壞并惡性循環,最終危及企業生存。
企業文化建設必須通過管理溝通體現。從某種程度上講,企業文化是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不單單把員工看成“經濟人”,而重視了人的作用。企業文化強調了精神激勵并重視員工身心需求,是一種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所以企業文化正是通過管理溝通而體現的。試想在一個企業中,如果缺少正常管理溝通渠道,企業員工想法和需求都無法傳達至企業管理決策層,管理者就不可能重視員工,更別談建立企業文化。企業文化還包括了企業的形象系統。企業形象其實是企業文化的外在表現。企業的形象是需要塑造和傳播,而塑造和傳播的各個環節都離不開溝通的作用。管理溝通不僅僅是向內的,同時也是向外的,企業文化的企業形象需要通過企業的外部溝通才能建立并廣為流傳。
管理溝通推動企業文化變革。市場競爭中,企業變革不可避免,而企業文化也必然隨之變革。而在變革中,管理溝通機制便是保證企業文化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蓬勃的、不斷發展的要素之一。良好的溝通會促使員工重新審視個體與企業,學習了解新的企業文化。而企業也可以通過良好的溝通,建立新的企業文化制度層。充分的溝通也可以將企業變革中的沖突轉化為正面的、積極向上的力量,并創建新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必須立足于管理溝通。企業文化的核心就是理念,其中也包括企業的宗旨和使命,而對一個企業來說企業的宗旨和使命是其存在的根本目標和原因。而企業的理念、宗旨和使命等這些企業文化的具體內容都必須通過溝通讓企業中的員工理解,才能認同并進一步按照已有的企業文化行動。沒有管理溝通,企業使命只是句空話,是無法轉化成生產力的。
綜上所述,沒有管理溝通,就沒有對企業文化的理解與共識,更不可能形成優秀的企業文化。管理溝通是創造和提升企業文化,完成企業管理根本目標的必要方式和工具。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在企業經營中創造出一種企業獨有的優秀企業文化,使這種企業文化轉化為企業員工自有的觀念和行為模式。企業文化的培育與塑造,其實質是一種思想、觀點和情感的溝通。企業只有通過建立良好的管理溝通,才能建立一流的企業文化,從而創建一流企業。
【參考文獻】
[1]孫健敏,徐世勇.管理溝通[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朱凱斌,劉美玲.溝通對企業文化建設的影響作用[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2).
篇2
(一)語言和風俗習慣的不同
語言是人類交流不可或缺的一種方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甚至是在同一個國家的不同地方,都存在著語言方面的差異,這是受地方文化多樣性的影響所致,語言不通必然會導致溝通的障礙,甚至連最基本的交流都難以做到。同時,不同的文化下還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長的人們往往具有不同的價值觀。比如,一家中美合資企業中,美國人以個人主義為價值取向,鼓勵個性發展,因而開展員工之間個人競爭,以個人表現和績效進行獎懲是行之有效的激勵方式;而中國人則以集體主義為價值取向,員工對組織懷有忠誠感和歸屬感,工作中傾向于群體的努力和集體的回報。價值觀念的多樣性和沖突性是企業高層的管理難點。它不僅增加企業管理的難度,而且給企業文化建設帶來了很多困難。
(二)種族優越感
種族優越感是人們作為某一特定文化中成員所表現出來的優越感。這是一種以自身的文化標準和價值去判斷和解釋其他文化環境中的群體——他們的環境,他們溝通方式的趨向。具有種族優越感的人不愿了解別的文化,拒絕承認別的文化也具有豐富的內涵,排斥不同的觀點和技術,造成溝通障礙。
(三)文化沖擊
當人們遇到同培育自己成長的文化具有不同價值體系的文化時,就會經歷某種痛苦。譬如某人一直感到很親切、很熟悉的動作,在外來文化環境中遭到拒絕,被視為毫無價值,就會感到無可名狀的困惑與煩惱。人們對異文化這種反映,稱之為文化沖擊現象。當人員遭遇到文化沖擊時,各種負面情緒容易導致工作效率低下,會使人員感覺自己沒有精力去從事工作及溝通,從而引發各種溝通障礙。
二、基于文化多樣性下的管理溝通技巧構建
(一)了解文化多樣性,接受文化多樣性
面對文化多樣性,企業應提高全球意識、端正態度,帶著虛心、包容的心態去了解文化多樣性,接受文化多樣性,這樣有效的溝通才能真正發生。企業中可以舉辦各種交流會,讓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相互了解、合作,接受文化多樣性。企業還要培養員工跨文化的理解力,可以進行跨文化培訓,使員工從異國文化的角度思考問題,減少偏見和歧視,實現全球化經營。
(二)加強企業文化的建設
1.建立共同經營觀,建設和諧的企業文化。大多數研究者認為跨文化沖突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關鍵在于如何在跨文化沖突的背景下以積極心態來尋求發展。企業要秉持的原則, 盡量發揮不同文化之間的協同作用。在文化共性認識的基礎上,根據環境的要求和公司戰略的需要建立起企業的共同經營觀和和諧的企業文化。減少不同文化間的摩擦,實現個人和組織的共同發展。
2.完善組織架構。可以在企業組織機構里專門增設跨文化管理中心,設置專人專門負責不同文化背景人員、群體或組織之間的溝通和協調,消除來自不同國籍、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在觀念、心理和行為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和偏見;加強文化的整合管理工作, 促進員工的相互信任和理解,在企業中營造一種和諧的氛圍,促進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
(三)溝通方式的選擇
1.掌握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的技巧。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溝通背景下對溝通形勢的要求不同。應引導員工多學習不同的語言環境的特點,交談中盡量使用簡單、清晰、少歧義的語言溝通。在跟對方進行語言的溝通交流時,一定要學會做到經常停頓,給他人一定的理解時間,要耐心地聆聽他人,不僅要留意對方的談話內容是什么,而且要去嘗試了解內容背后的含義。在溝通時,還要觀察對方的身體語言。人在談話時,面部表情或身體行為所流露出來的往往比語言更多、更真實。進行書面溝通時,還可以運用圖表等形式來加以解釋。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技巧,要使用得當。
2.重視非正式溝通
相同文化背景的員工更容易交流溝通,從而逐漸形成非正式組織。透過對非正式溝通渠道的了解,可以了解到員工的不同需求、化解員工之間、員工同組織之間的矛盾,同時提高組織的適應性,預防危機,避免損失。當然也要注意消除其消極的一面,避免組織分化、凝聚力不足。對此應加強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融合,尋找共通點,加強彼此間的認同感。
3.建立反饋溝通機制。
信息的反饋是我們進行溝通的重要環節。如果采取單向溝通就不可能得到我們發出信息的回應,也不知道對方對于我們信息的理解狀況。而雙向的反饋式溝通就能夠讓我們清晰的了解到對方對于我們信息是否理解和了解。對于溝通而言,反饋很重要。反饋使得溝通過程形成一個循環系統,最終直接影響到溝通的質量和有效性。
三、總結
管理溝通的作用在全球化的社會背景下越來越重要,但是文化的多樣性卻使管理溝通的難度增加,同時也豐富了管理溝通的內容。只有充分理解二者的相互關系,才能更好的建立文化多樣性下的溝通技巧,幫助企業獲得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唐金玉,王引.基于文化多樣性的管理溝通技巧構建[J].現代營銷 2011,(08):35
[2]張云鋒,于曉東.跨國公司的跨文化管理[J].中國外資,2004,(05)
[3]劉悅.跨文化管理的主要問題及其對策[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07,(06)
篇3
東西方商務沖突只是兩種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文化沒有優劣之分,不能以某一文化價值觀念作為評判的準則、衡量的標準。要成功地進行跨文化商務溝通,首先要克服民族中心論。如果以本國的行為準則、價值標準、思維模式去觀察事物、評價工作、經營商務,不僅會使文化沖突難以調解,新的矛盾還會接踵而至。
在國際商務中,由于不了解文化差異而造成的笑話和對商務溝通、合作的負面影響的事例不勝枚舉。美國著名國際商務學者David Ricks,把許多大公司在國際商務中由于對它國文化不了解而造成失敗的事例編成《國際商務誤區》(Intema-fional Business Blunders)一書,這些失敗和教訓大部分都是因為公司管理人員不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和具體國情造成的。
應該說,大多數國際商務人士知道文化差異的存在,但總是因為身處本國文化之中而不識廬山真面目,從而達不到有效的跨文化溝通。在此筆者將重點談談三種主要文化差異的具體體現以及如何實現跨文化溝通。
一、價值觀差異
作為中國文化主流的儒家學說,其核心價值觀是“仁”,在“仁”的價值觀基礎之上,主張弘揚“和為貴”的價值觀,“和”的含義是承認差別,包容差別,縮小差別。這種價值觀在國際交往之中,則會出現為了避免沖突,習慣于回避從法律上考慮問題,而是著重于從倫理道德上考慮問題;而大多數西方人卻恰恰相反,他們更多的是從法律上考慮問題。在中國,“倫理至上”的觀念始終占據著人們思想的重要地位,一旦發生糾紛,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贏得周圍輿論的支持,崇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在中國人看來認為有著極其特殊的內涵和意義。于是,很多應該利用法律來解決的問題,中國人感到不習慣,而是習慣于通過“關系”、通過輿論來發揮道德規范化的作用。西方人則與此不同,他們對于糾紛的處置,慣用法律的手段,而不是靠良心和道德的作用,西方很多個人和公司都聘有法律顧問和律師,遇有糾紛時則由律師出面去處理。一些在中國人看來非得通過復雜的人際關系網去解決的糾紛,在西方人看來卻未必如此。
個人主義還是集體主義是中西文化價值取向的關鍵。西方文化強調個體,崇尚個人奮斗,追求獨立和自由,整個社會極力推崇個人自我價值的實現。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提倡的是集體主義,人的價值通過“內省”、“克己”來表現。儒家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道德規范自覺能力,形成中國人內傾的性格。“虛心”、“謙讓”是公認的美德。但在與不同國家的人的商務合作中或是在外資企業工作中,如果一個人一味地謙虛,不主動去表現個人的能力,他會被認為沒自信。因此,你必須有“進攻性”(即成功欲望、競爭意識和求勝能力),要在有理的前提下堅持原則;如果無為讓步,很容易失去威信。
這種價值觀差異在國際商務談判中更有充分的體現。西方人表面看來是一兩個人出場,但他們身后卻往往有一個高效而靈活的智囊群體或決策機構,決策機構賦予談判者個體以相應的權限,智囊群體輔助其應對談判中的復雜問題;中方則是眾人談判,一人拍板。可以想象,如果拍板的人是行家里手倒也還好,但如果拍板者是外行,那么談判的風險和結果就難以預料了。因此,我們在談判中,應當科學而恰當地處理好集體與個人、集權與分權之間的關系,以在與西方人的談判中始終處于較為主動的地位。
二、思維和行為方式差異
中國人的思維習慣以發散性思維為主,而歐美人以線性思維見長,注重事物之間的邏輯性,其表現在行為上的差異從商務談判中可略見一斑。
中國人的發散性思維模式是整體取向,凡事從整體到局部,由大到小,從籠統到具體。反映到談判桌上,就形成了先務虛、再務實的解決問題的程序,也就是說先明確談判的總體原則,然后再對具體的問題達成一致。
美國人大多在談判一開始就將自己的條件、要求等和盤托出,然后再與對方討價還價。他們也習慣于先談妥大的,原則,具體操作細節留待以后。但在細節上他們會很認真,或者說很計較,會不顧表面上的相互信任而核對,檢查所有的細節問題。談判中,他們不喜歡停下來或保持沉默,而是集中精力、速戰速決。他們從不輕易放棄,認為總會有解決問題的辦法,當出現僵局時,他們會想盡各種辦法,提出各種可能。所以,在與美國人談判時,要表現得直接、誠實、堅決,但要不露痕跡地表現你的善意,甚至謙遜。
德國人在談判上也有自己的風格,這與德國人的思維方式密不可分。德國人一般是在完成了一件事后才去做另一件事。德國人深信他們是誠實和坦率的談判者,他們會直接了當地公開表明自己的反對意見,而不來客氣或外交辭令那一套。他們對談判往往采取一種很正式的方式,著裝整齊,座位和發言順序都是按照等級高低來安排的。德國人在談判一開始就會問你許多問題,你必須讓他們相信你的效率、產品的質量和優質的服務。談判時,他們不會輕易做出讓步,但也會尋找雙方的共同點,這常常是你可以加以利用的,以使談判有所突破。在大多數歐洲國家,人們經常在商務會議上開玩笑,他們認為,開玩笑是打破僵局的良方,可以推動會議的進程,以比較少的時間做更多的事情。但德國人認為,談判桌不是講笑話的地方,商業活動是嚴肅的,講求效率、準時、縝密、方法、毅力和組織。
日本文化所塑造的日本人的價值觀念與精神取向都是集體主義的,以集體為核心。日本人認為壓抑自己的個性是一種美德,人們要循眾意而行。日本的文化教化人們將個人的意愿融和于服從集體的意愿。所以,日本人認為,尋求人們之間的關系和諧是最為重要的。任何聚會和商務談判,如果是在這樣的感覺和氣氛下進行的,那么它將存在一種平衡,一切也就進行的很順利。
正因為如此,日本人的談判決策非常有特點,絕大部分美國人和歐洲人都認為日本人的決策時間很長,究竟為什么,這就是群體意識的影響。日本人在提出建議之前,必須與公司的其他部分和成員商量決定,這個過程十分繁瑣。日本人決策如果涉及到制造產品的車間,那么決策的醞
釀就從車間做起,一層層向上反饋,直到公司決策層反復討論協商,如果談判過程協商的內容與他們原定的目標又有出入的話,那么很可能這一程序又要重復一番。
對于我們來講,重要的是了解日本人談判風格,不是個人拍板決策,即使是授與談判代表有簽署協議的權力,那么合同書的條款也是集體商議的結果。談判過程具體內容的洽商反饋到日本公司的總部。所以,當成文的協議在公司里被傳閱了一遍之后,它就已經是各部門都同意的集體決定了。需要指出的是,日本人做決策費時較長,但一旦決定下來,行動卻十分迅速。
三、宗教與風俗習慣差異
世界各國的地域環境不同,社會條件不同,不同,民族歷史不同,因而風俗習慣也千差萬別。應該看到在經濟全球化的同時,文化因其特有的民族性呈多元化發展趨勢。不同民族的各自特點包括文化差異依然會存在,呈現出百花齊放、豐富多彩的繁榮局面。它們之間應該和諧共處,相互取長補短。越是經濟走向全球化,越需要重視全球各個成員之間的平等和互相尊重,包括尊重文化多樣性這個事實。了解這些差異能夠幫助我們跨越不同文化的非語言障礙,針對不同的溝通對象采用不同的溝通技巧,保證溝通的有效性。
正是因為各國文化的不同,人們在國際商務活動中也形成了一些慣例,這些慣例就是參與國際商務活動時必須認真了解、并且予以遵守的常規做法。例如拜訪禮儀,無論是公事還是私事,歐美人都十分注重在拜訪前進行預約,如果事先沒有預約,貿然造訪,則被視作無禮之舉。而在中國的禮儀規范中,沒有不預約則失禮這一條。因此,中國人在拜訪他人時往往隨心所欲,很少考慮被拜訪者是否有事在身。對于不速之客,中國人一般不以為無禮,即使手中有十分緊迫的事正在處理,也要抽出空來予以接待,否則即被視為不好客。
又如,象黎巴嫩、也門、沙特阿拉伯等阿拉伯國家,其凝聚力的核心是阿拉伯語和伊斯蘭教。雖然對這些你不必要精通和信奉,但當你到這些國家訪問洽商時,做些基本了解還是十分必要的。比如,遇到齋月,阿拉伯人在太陽落山之前,既不吃也不喝。你也要做到入鄉隨俗,盡量避免接觸食物和茶,如果主人把這些放在待客的房間里,你也要表示理解并尊重他們的習俗。阿拉伯人信奉伊斯蘭教,禁忌特別多,酒是絕對不能飲的,自然,酒也不能作為禮品饋贈。文化及風俗習慣的差異性還體現在人們相互接觸的行為舉止之中,如果處理不得當,也許什么生意都談不成。我們只有了解了諸如此類的差異,才能在國際商務活動中游刃有余。這里只略舉幾例。
――在很多國家,握手是最常見的見面問候方式。但要注意的是,在中東和其他伊斯蘭國家,左手被視為做清潔工作的,因而也是不干凈的,只有右手可以用來接觸他人;而在日本,見面一般禮節是相互鞠躬致意;在東歐一些國家則是相互擁抱、貼面,而不是握手。
――外國人收到禮物,會馬上當面打開,表示感謝的同時連聲說好;中國人收到禮物,放在一旁,看也不看(怕別人說他貪心),但這種行為在歐美人看來卻是不禮貌的,或者被誤解為你不喜歡他的禮物,這無疑構成了一種溝通障礙。
――美國人通常用大拇指及食指環繞起一個圓圈表示“OK,沒問題”;同樣的手勢對日本人是“錢”的意思,在商談中,如果一個日本人使用這個手勢而你點頭同意的話,意味著他將等待著你支付給他一定的現金;而對法國人來說,這個手勢是“零”的意思;但在巴西,這個手勢是極低俗的。
――在英國,把一件事情“列入議事日程”意味著把它拿出來加以討論;而在美國,同句話卻是暫停關于這件事的討論,而且可能是無期限暫停。
篇4
關鍵詞:非語言交際 環境語 跨文化商務溝通 影響
從非語言角度而言,環境是指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環境, 而非人們居住的地理環境(胡文仲, 1999)。因此筆者所研究的是人們為自己所創造的環境對跨文化商務溝通的影響,非自然環境的作用。環境因素可以提供交際信息, 同時也可展示文化特征, 在跨文化商務溝通中,人們必然會面對不同文化和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之人,由于環境的空間和時間等方面存在差異, 在跨文化商務溝通中可能出現誤解或沖突。 因此研究環境語對跨文化商務溝通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環境語及其文化特性
作為非語言交際重要形式之一的環境語(Environmental language)包括時間、空間、顏色、聲音等。這些環境因素都可提供交際信息,因此環境語也可展示文化特性。這些交際信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但更多情況下卻因文化不同展示出不同的交際信息。人們既受到環境的影響,也會影響環境, 因為我們一旦對所處環境產生一種看法, 就會將這一看法體現在所發出的信息之中。這一信息一旦發出,信息接收者對環境的認知感也就有所
改變。
1.時間信息
不同文化對時間的期求和處理的規則不同,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人看待時間和使用時間的時候也往往會有不同的概念和態度。根據霍爾理論,與文化有關的時間分為:正式時間、非正式時間和科技時間。科技時間是用科學方法來計算時間,因此與文化交流關系不大。正式時間是非科學的,是由歷史積淀而成的,因此他直接影響著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的感知能力,正式時間是某一文化的人看待時間的習慣,如一周七天,在西方文化,一周的第一天以周日開始,在中國,是一周的結束。這是正式時間中有序性的特點反映。非正式時間在跨文化交際中最能反映文化差異。 非正式時間用語常常是模糊不清的,當某人說“得過一會兒”時,我們只有對他熟悉并了解此話語境時才可能產生一個時間概念,因為“一會兒”這個模糊用語對來自同一文化的不同人們或不同文化的人們可以從幾分鐘到幾十分鐘, 甚至更長。霍爾關于時間觀念的“時間單一性”(即遵守日程安排,一個時間安排做一件事,該干什么的時候就干什么)和“時間多樣性”(不受時間限制,在同一時間可從事不同的事)理論就是文化差異的時間模式。他認為單一性時間是歐美等西方國家的時間模式, 多樣性時間是亞非拉地區國家的模式。
2.空間信息
人的空間觀念是后天習得的,因此在每種文化中,人們的領地要求和空間關系有其特有的規則和程序,文化不同,人們對空間需求和與空間有關的交際規則也不同,如體距差異;文化不同,空間范圍所引起的聯想和感覺也不同,如對個人領地的不同態度;文化不同,有關空間和距離的使用價值也不同,如利用空間距離顯示地位的差異。這種文化差異最突出的心理反應是對隱私的態度,這也是中西方人們之間在交往中最大的文化沖突之一。
3.顏色信息
環境語文化特性的另一體現是對顏色的理解。顏色使人產生的聯想意義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寓意,中國人崇尚紅色,紅色在中國文化中象征吉利、喜慶,常用于婚慶、逢年過節等喜慶日子。但在英語國家,紅色之意褒貶兼備,可代表幸福、愛情、有活力,也可代表罪惡、沖動狂怒等貶義。因此人們也利用顏色與人的心情之間的關系創造出各種環境,以達到某種目的。
二、環境語對跨文化商務溝通的影響
根據學者研究,非語言行為可占整個交際溝通過程中的70%以上。由此可見,非語言行為在溝通中的作用舉足輕重。作為非語言交際的一種重要形式的環境語言,對跨文化溝通的影響,尤其是對跨文化商務交際的重要性。在這里我們將重點討論空間信息和時間信息在跨文化商務溝通中的作用。
1.空間信息對跨文化商務溝通的影響
空間信息理論最早由美國人類學家霍爾提出。空間語的非語言含義主要通過領域性、近體距離、擁擠態度和座位安排等來表達。
2.領地觀念對跨文化商務溝通的影響
領地范圍是維護人的完整、自由、獨處和安全所需要的空間。行為科學家認為領地性存在于人的行為之中, 它有助于調整人的交際行為,但也會成為交際沖突的根源。領地觀念最突出的心理反應是對待隱私的態度。英語國家的人對于隱私的維護很強,在各種商務活動中的表現如入住酒店房間的安排。在中國,2人安排在同一房間是常見行為,可在西方國家, 除非親人間會安排同一間房,如果是同事,個人的隱私是不容侵犯,享受獨處權利的單人間是普遍的。因此在商務活動中安排外籍人士住宿問題上,更多考慮的是尊重隱私。領地觀念在工作領域的表現是相對獨立的個人工作空間和屬于這個空間任何物品的不可侵犯。
3.跨文化商務溝通中對擁擠的態度
擁擠是人們覺得空間受到限制而產生的一種心理感受,擁擠感源于個人空間受到他人侵犯,個人行動自由受到了妨礙。由文化所造成的不同文化背景之下人們對擁擠環境的態度來看,中國人更能容忍擁擠現象,而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對擁擠則表現出不知所措或回避的態度。這種由于文化差異而導致的人們對擁擠的不同態度在跨文化商務溝通領域中商務活動的表現是,中國人更喜歡熱鬧排場的場面和英語國家人們更喜歡安靜和小規模的宴請聚會。
篇5
關鍵詞:非語言交際 跨文化商務溝通 情感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今天,具備不同文化背景的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合作日益頻繁;跨國企業由于其國際擴張與合并,企業內部員工背景也趨于國際化。在這種大環境之下,企業之間與企業內部的文化融合與文化沖突也成為商務研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然而文化的融合與沖突解決的根本是通過有效而正確的跨文化交際。交際分為語言交際與非語言交際。語言交際早已為人們所熟悉,但非語言交際作為溝通中的必要一環卻常常由于其內隱性而被人們所忽略。然而,非語言交際在商務溝通中有著實際語言無法替代的作用,它是人們交流思想和感情的重要手段,同時還可以加強和補充語言表達,使溝通更為流暢。西方學者的研究表明,在人們的交際行為中,語言交際所傳達的信息僅占35%,而65%的信息是通過非語言交際來傳遞的。不論這一研究結果的可信程度如何,但非語言交際的重要程度卻是毋需置疑的。
非語言交際的界定
從廣義上來說,一切不使用語言進行的交際活動都可以統稱為非語言交際,它包括表情語言、手勢語言、體態語言、空間語言、形象語言和首語等。據統計,一個人的面部就能表達25萬多個表情,用手可以做出1000種不同的姿勢。可見表情語言與手勢語言的強大交際能力。體態語言是通過人的姿勢來傳遞某種信息的非語言符號。空間語言是指講話人之間的距離、人們之間的身體接觸等。形象語言是指人們的服裝打扮可能會傳遞出的信息,它既與先天素質有關,也受文化修養影響。首語是人們通過點頭、搖頭等方式發出的信息符號。以上所涉及的各種非語言交際方式是跨文化商務溝通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溝通雙方的儀態和舉止所提供的信息往往大大超過他們談吐所提供的信息量。
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語言交際方式的差異
(一)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人類互相傳遞信息中最重要且變化最多的一種交際方式。大多數面部表情由于人們的生理特性的制約而呈現相同的意義。但是,面部表情也是會受到文化背景的制約的。西方人認為缺乏目光交流就是缺乏誠意或者是逃避,而中國人卻會為了表示禮貌、尊敬或服從而避免直接的目光交流。如果在中英商務交往中,中國人的禮貌就容易被誤解為沒有誠意,而西方人頻繁的目光接觸卻會被中國人扣上沒有禮貌的罪名。這種商務談判終會由于不必要的誤會而失敗。一般來說,西方人的外露型性格給他們帶來了豐富而夸張的面部表情,而東方人的內斂型性格則常常提醒他們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隱藏真實情感。因此,這是東方人在與西方人進行商務溝通時必須考慮的問題之一。
(二)手勢語
手是表達情感和愿望最有效的肢體部位。打手勢時,動作稍有不同,就會與原來的意圖有所區別,對某種手勢理解錯了,也會引起意外的反應。就商務溝通中最為常見的握手而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它的方式與含義也不盡相同。如美國男人之間的握手一般十分有力,而中國人握手往往是輕握一下,因為緊緊握手可能表示一種挑釁。在法國,在客人進來與離別之時都應與主人握手,但在德國只是在進門之時與主人握手即可。由此看來,握手的文化是如此豐富,在跨文化商務溝通中應該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以免文化沖撞與誤會。
(三)體態語言
姿態動作的幅度和速度以及姿勢和坐立習慣也能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心態。例如在動作幅度方面,南歐、中東、拉丁美洲地區人們講話時動作幅度較大;而北歐、英美、中國、日本等國家就屬于動作較小、幅度較小的一類。這些體態語的不同可能是源于東西方人士由于價值觀念上的差異。西方人崇尚自由、平等,認為個體具有至高無上的內在價值和尊嚴。因此人與人之間是平等而非等級的關系。但是,東方人士受到幾千年封建制度的影響,形成了重群體輕個體,等級分明的社會觀念。在商務交往中,不僅要看到不同的體態語表現,同時也應關注造成這些不同的深層原因進而指導正確、適度的商務交往。
(四)空間語言
不同的文化群體對于空間的使用具有不同的看法,這包括個人的領域、體距、位置的意義等。有學者研究顯示西方人奉行的是一種獨立的、外向的、有冒險意識的精神,長期形成一種“離散型”行為模式;而中國人群體觀念強,往往把自己看成是群體的一部分,奉行一種“聚合型”行為模式。在不同的行為模式的指導之下,人們對空間的要求也有所區別。例如,西方人在交談時不喜歡離得太近,會保持一定的距離,而中國人這種概念就比較淡薄。如果在商務交談中,中國人以主動靠近而表示親切,而英國人卻為這種靠近而感到不適進而本能的后退,但中國人可能會把這種后退解讀為有意疏離。
(五)形象語言與首語
自古以來服飾都是人類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服飾作為文化標志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在現代社會中,衣著也象征著身份和地位。在西方國家,政府工作人員、律師和大公司員工衣著一般比較正式;在中國,這種工作對服裝的要求相對較少,特別是政府工作人員衣著比較隨意。但如果是在跨國商務會談中,中西方的服裝應該協同,為表示尊重而著裝正式。在形象語言之外,首語也值得關注。雖然在大部分文化中點頭都表示同意或打招呼;搖頭表示“不”或不贊同,但這種情況也有例外。在北美,上下點頭表示“我同意”,但在日本,上下點頭只是表示我正在聽呢。
在跨文化商務溝通中,對第二語言形式(如英語)的理解只是成功商務溝通的第一步,而緊接而來的則是對不同文化中非語言形式的了解以及運用恰當的方式進行非語言交際的能力。
體態語對跨文化商務溝通的影響
在商務溝通過程中,交際雙方豐富的非語言行為可以促進他們之間的感情交流,加大溝通信息量。優秀的商務溝通者除了具備良好的語言能力外,他們一般都很重視非語言交際在實際溝通中的作用。對這些細節的注意往往成為他們溝通中無往而不勝的法寶。
正確、恰當的體態語溝通能夠促進跨文化交際雙方的情感交流,成為一種感性的潛移默化的強大力量。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交際過程中,交際雙方的表情、眼神、身姿、手勢無不影響著他們各自的心境和態度,進而對雙方的情緒產生極大的暗示性和感染力。積極的非語言符號會使對方產生一種輕松愉快的情感,為有效溝通創造理想的環境。一次適度的握手,一個恰當的微笑都會促進溝通的和諧。和諧的溝通氛圍更加有利于信息的傳遞。同時,恰當地把握非語言符號,必然會贏得交際雙方的信任和喜愛,使他們能最大程度的發揮思維潛力,進而形成活躍的溝通氛圍,這對整個溝通的成功無疑也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體態語可以傳達更為豐富的信息,加大交際信息密度。正確接受這些信息可以使商務溝通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多種形式的信息同時作用于人腦,可以刺激人腦兩個半球同時活動,使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得到和諧的統一。這樣產生的溝通和交流往往效率更高而且信息更多。而且,非語言符號與有聲符號相比,更加直觀,能生動、準確的表現人的內心活動。有時還能夠避開委婉甚至虛假的語言信息而看到事物的本質。由于非語言符號更大程度上是一種人體本能。所以,在人們言行不一致的時候,非語言信號較之于語言符號更容易反映人們的真實想法。同時,非語言交際,如眼神、身體姿態等可以表現微妙模糊的思想變化,有利于傳遞深層復雜的整體及內涵意義。從上述這些方面來看,非語言交際完全可以加大交際的信息量,使我們的商務溝通更加順暢。
綜上,人類的交際與文化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今天,跨文化交際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一方面,各國的不同文化逐漸融合,但在另一方面,非語言交際現象畢竟是體現各國不同文化和習俗的窗口,幾千年的文化沉淀并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因此,對于不同國家的非語言交際方式的差異應該采取包容和學習的態度,通過了解和理解這些差異調整交際方式以便達到更好的交流效果,促使跨文化商務交流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程同春.非語言交際與身勢語[J].外語學刊,2005(2)
2.王軍.中西體態語差異的文化透析[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5)
3.石定樂,彭春萍.商務跨文化交際[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篇6
關鍵詞:傳統文化;外向型文化產業;價值鏈
文化產業是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我國每年文化產品的出口額增長較快,但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屬于加工貿易類型的,文化產品的競爭力與先進國家差距較大。為此,應積極發掘我國傳統文化的資源潛力,構建基于傳統文化視角的外向型文化產業,使得我國的文化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擁有更多的富有競爭力的文化產品。
一、依托傳統文化資源發展外向型文化產業的時代意義
1.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國經濟正處在調結構、轉型發展的攻堅階段,在調整傳統產業的同時,培育和打造新興產業則是關鍵。文化產業在發達國家早已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比如西歐國家,大多數家庭在文化產品方面(含旅游)的支出都能夠在家庭消費總支出中的占比達到30%以上。美國的文化產業的出口額則已經超越了其航天工業的出口額而穩居美國出口貿易額中的第一位。在美國前400家年利潤額最高的公司中,有近百家是從事文化產業的公司,整個文化產業的產值能夠占到美國當年GDP總量的18%~15%。2.傳統文化資源是我國大力發展外向型文化產業良好的產業資源基礎。發展外向型文化產業就是要積極實施文化產業“走出去戰略”。一個國家、一個產業的快速發展都必須具有全球化的眼光,都必須依托國際市場。相對于廣闊的國際市場,國內市場的容量總是相對有限的。美國文化產業取得的巨大成就很重要的一點就在于,對于全球化市場運作的重視。以古文、古詩、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飲食、歇后語、節慶為核心要素的中華傳統文化,為我國發展外向型文化產業奠定了良好的產業資源基礎。以中華傳統文化資源為基礎,通過實施文化產業“走出去”戰略,既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提升我國的文化影響力,又可以促進我國轉變經濟增長的方式、優化經濟結構以及增加就業。
二、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1.近幾年我國文化產業貿易發展較快,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尚有較大差距。根據對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5萬家企業的調查統計,2016年,上述企業實現營業收入80314億元,比上年增長7.5%,增速比上年加快0.6個百分點。2016年,我國文化產品貿易規模達到了885億美元,其中,影視、動漫、網游等新興文化產品出口增長為25%。2016年中國文化產業總產值占當年中國GDP總值的4.5%,但與美國文化產業總產值占當年GDP總值的20%相比較,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規模和水平還是存在較大的差距的。2.我國文化產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品的比重不高,文化產業的效益水平有待提升。我國文化產品的制作水平參差不齊,雖然每年的產出額不少,但精品不多,在國際市場上尚未能夠形成像“韓劇”一樣的品牌效應和口碑。我國每年出口的文化產品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屬于加工貿易類型的,真正是以中國本土文化元素為核心內容的文化產品在文化產業出口中的占比只有1/4左右,我國文化產業普遍存在產品附加值低、經濟效益不高的問題。
三、我國依托傳統文化資源大力發展外向型文化產業的對策分析
1.充分挖掘傳統文化資源商業化開發的潛質,塑造文化產品的品牌。對于傳統文化資源而言,打造文化品牌就是意味著要樹立特色。在這一方面,韓劇《大長今》成功的商業化開發和品牌塑造值得我國文化產業界學習和借鑒。韓劇《大長今》所體現的韓國古代的社會文化,實際上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為根源的韓國古代文化,具體的體現則重點集中在韓國飲食文化和醫藥文化上。如在體現韓國的飲食文化方面,《大長今》通過長今要成為皇宮御廚的故事情節,將韓國傳統烹飪文化的元素在劇中進行了充分展現,如觀眾在劇中可以看到大醬的釀制、泡菜的腌制,不同的肉食、蔬菜、果品非常雅致地擺放在各種不同類型、不同規格非常考究的陶瓷盤子、木質格盒等器皿中,令觀眾既了解到了韓國民族傳統飲食的特點和精髓,又獲得了美好的視覺享受,味蕾大增。《大長今》在一地熱播,當地就會很快刮起一股韓國餐飲的熱潮,不少韓餐店鋪的招牌中都會出現“大長今”的名稱。我國文化產業應對韓國深度挖掘傳統文化要素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并著力向全世界推銷的較為成功的做法進行認真的分析和借鑒。我國的民族文化遠比韓國要深厚,傳統文化獨具特色,在飲食文化方面更是菜系林立、博大精深,但我們的文化產業在全世界卻并沒有能夠取得像韓國一樣輝煌的成就,反而是擁有有限的傳統文化資源的韓國通過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并將其商業化運作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所以,我國應高度重視將傳統文化要素進行商業化開發,并通過現代化的技術手段進行改造包裝直至塑造成文化產業品牌的工作,將資源優勢真正轉化為產業優勢,提升傳統文化資源的社會和經濟效益。2.注重文化產品價值鏈的開發。文化產品的價值鏈,是指一種圍繞著文化產品而展開的各環節之間,以及與其他產業之間存在的某種相互依存的關系的概念。文化產品價值鏈的核心是由“策劃創作”“產品生產”“流通銷售”以及“延伸開發”四個環節所組成(如下圖所示)。其中,策劃創作和產品生產兩個環節統稱為“文化生產”環節,是價值鏈的最高端和核心中的核心,只有具備高質量的文化要素的產品才能為營銷和衍生產品的后續開發奠定基礎。圍繞價值鏈的核心,還分布著技術設備、資本市場、調查咨詢等密切想關聯的服務環節,這些環節共同構成了文化產品的價值鏈,把這些環節成功組合成一個有機整體才能實現以傳統文化資源為基礎進行文化產品的商業開發和運作。當我們依托傳統文化資源開發文化產品時,既要注重挖掘傳統文化產品自身的商業潛力,又要注重開發其延伸的價值鏈,從而保證產品競爭力的提升和產業的健康發展,同時也是保證獲取投資回報的關鍵性環節。即不應將一個傳統文化產品推出看作孤立的單一產品,而是更應看到其后的可能開發的延伸產品,把文化形象與產品制造、旅游、出版業、服裝業等各相關的價值鏈行業聯合起來。比如伴隨著孔子學院在國外的陸續設立,可以將以孔子形象為特征的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鏈上的各相關產品也一并打入國外市場,比如打造“孔子文化研學旅游”、多語言版本《論語》等孔子文化相關書籍的出版、中國古代服飾及生活用品的現代開發和推廣等。3.實施完備的海外營銷“組合拳”。(1)細化目標市場,有的放矢地培養中國傳統文化的海外受眾。首先,“儒家文化圈”的國家和地區是中國傳統文化產品海外營銷的重中之重和首選的一級營銷市場,中國傳統文化在這些國家和地區被人們熟知,因此在這些地區設計推廣中國傳統文化產品時,應注重傳統文化產品的純正性,不應輕易采用在國內市場屢試不爽的“戲說”手法,以免造成海外受眾的迷茫、困惑甚至是質疑,從而影響營銷的效果。其次,對于非“儒家文化圈”的國家和地區,設計和推廣中國傳統文化產品時,首先應確認該產品與當地的文化、習俗、禁忌并無沖突,然后探析中國傳統文化與當地文化的共鳴點或者互補點,有所策略的修改優化產品的宣傳推廣方案,直至傳統文化產品有效立足當地市場。(2)政府應積極助力中國傳統文化產品的海外市場開拓。從以“韓劇”為代表的韓國文化產品的海外推廣經驗來看,政府的參與對于其效果起到了顯著的促進作用。中國的傳統文化產品在國內市場都已經顯得有些“曲高和寡”,文化企業較難將中國傳統文化產品作為海外市場推廣的首選產品。所以,政府應注重鼓勵和扶植我國的文化企業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進行提取,創新性地開發設計產品,并為其降低在國內市場的稅負,積極為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產品向海外宣傳推廣創造條件,如選為國禮饋贈國賓等,為我國文化企業利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進行海外市場的開拓“加力助推”。
參考文獻:
[1]萇亮.陜西文化產業發展水平及對策研究[D.西安:西安外國語大學,2015.
[2]曲慧敏.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2.
[3]陳少峰.提升文化國際競爭力的立體化視角[J].人民論壇,2011,(5).
篇7
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以往教育教學中的兩個案例。
案例一:近幾天,我發現顥顥(化名)課堂上思想不太集中,課內外作業完成不及時,即使勉強完成錯誤很多。
于是,在一個課間時,我請顥顥到辦公室來一下。我們的談話記錄如下:
“顥顥你一直以來學習認真是老師心目中的好孩子,可這階段老師發現你的心思沒在學習上,想什么呢?”顥顥看著我,遲疑一下,眼淚已經包含在眼中。好象有好多話想說又無從說起。“你如果學習方面有什么困難老師會盡力幫你的。”我拉著她的手,真誠地注視著他的雙眼。他可能感受到我的誠意,眼淚奪眶而出,一邊哽咽一邊訴說:“前幾天爸爸媽媽在一起吵架,媽媽生氣了好幾天沒回家,爸爸情緒也不好,老師,我很想我的媽媽回來。”我心疼地撫摸著她的頭,說:“孩子,大人也有苦惱的時候。你的苦惱我能體諒,但我覺得你的媽媽出去幾天只是解決一下煩惱,他可不希望看到你的退步,是吧?”顥顥似乎聽懂了我的話,不住地點頭,眼中的淚花在眼眶中打轉,沒有落下來。
案例二:班里有個孩子叫青青(化名)。她上學放學都坐接送車,有些同學看到她經常會買小攤販上的零食吃,并狀告于我。我考慮到證據不足,加上平時管理不喜歡婆婆媽媽的,就暫時忍下了這件事。誰知青青竟越演越烈把零食帶到學校偷吃。有一次,正當她吃得歡時被我抓了正著。這下可是“人贓俱獲”她只好等著“低頭認罪”了。但我在解決這件事時,還是做到包容中見鋒芒,同時,也給其他同學做了一次很好的教育。記錄如下:
篇8
摘要: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是對體育教學內容與民族傳統文化的雙重傳承,一方面鍛煉學生體魄,另一方面可以得到學生內心的文化熏陶。具體操作上需要正視現存教學模式問題,積極的做出教學模式的改良,注重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價值,提供充分的教學資源與氛圍,提升教學效果。
關鍵詞:文化傳承;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構建
當下我國大力推進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應用到高校體育教學中則是一種相對中國特色與民族特色的體育教學模式改良,有效的讓體育教學適應時代的發展,構建我國特色化的體育教學,明確我國高校體育教學定位。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同時培養更具特色的高校大學生。
1.當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常見問題
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本身在師資力量、教學硬件條件、教學方案上已經得到了有效的積淀,是我國高校體育教學中的組成部分。但是在高校體育教學模式上,對于傳統民族體育教學在實際的落實還缺乏重視程度。首先,在常規的體育教學工作中,缺乏從意識層面去認識到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價值,更多的依賴與非民族體育內容教學,甚至導致傳統民族體育內容教學缺乏特色性,也無法達到有效提升。教學方式相對單一,缺乏創新擴展,也無法有效的吸引學生投入足夠的熱情參與,不能有效的吸納傳統體育內容的精髓,相關民族文化無法得到展示。在教學方式上,更多的注重理論性研究,缺乏實踐的大量積累與操作,更多的學生進行形式的模仿,缺乏對體育項目內容核心精髓的探索,久而久之讓學生缺失相關體育學習的熱情,體育項目的要領也無法有效掌握。甚至部分教師自身在教學上都缺乏深入的探究,缺乏專業經驗與技術的積累,或者在教學傳授上缺乏技巧,無法有效的運用語言與行為去闡述體育技巧與文化。或者部分教師更多的集中在理論層面的積累,缺乏實踐操作上的提升。特別是長久的教學模式呆板化模式下,教師缺乏專業上的精進,教學內容陳舊,不符合時展所需。在傳統民族體育教學內容上,缺乏多樣化的選擇,學生選擇空間少,提供的教學內容學生興趣低,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卻沒有對應提供,教學與學生訴求不匹配。
2.基于文化傳承視野下的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構建
(1)革新教學理念
在體育教學上需要轉變傳統教學理念,要提升對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重視程度,挖掘其文化價值。需要在教學方面管理上設定對應的評估要求標準,讓教學理念能夠落實到制度層面,提升對教師教學的促進激勵作用。同時在配套的教學資源上提供支持,例如教師專業能力的培養、教學材料工具的配備,同時鼓勵教師進行教學創新與改良,對于教學改良建議積極的吸納并投入實踐運行,做好實踐評估工作的匯總報告,積極的總結教學經驗,做好教學情況反饋評估。
(2)完善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內容
對于我國高校適宜開展的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內容可以劃分為4個類別:武術、養生功法、少數民族體育與民俗體育等不同類型。武術類在各高校運用廣泛,主要集中在長拳、簡化太極拳與有關器械套路操作等;養生功法則集中在五禽戲、八段錦等;少數民族體育類活動主要集中在毽球、木球與珍珠球等活動;民族體育則集中在舞獅、舞龍與賽龍舟等情況。不同的教學內容需要充分的挖掘其內在的文化底蘊,不僅要教學生套路與技法,更需要說明相關套路與技法背后的原因與文化內涵。例如,武術領域有不同的門派,不同的風格特色,同時注重習武要尊師重道,需要通過武術修為來提升個人品德,而后是個人的武術水準。而養生功法則是更注重人們通過一定科學方式達到身體的鍛煉與養生效果,其中有較多的醫學與養生理論知識,甚至會涉及到人們生活飲食起居各方面的知識。同時需要積極的吸納中西體育技巧,對傳統民俗體育內容進行對應的分析,提升教學的科學理論內涵。這種文化的傳播不僅是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更是一種民族文化的傳承。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同的內容安排上需要做好優化配置,可以依據不同年級、不同學生群體需求、不同時代特色進行對應的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內容安排。可以依據不同年級開設對應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硬性學習任務,讓核心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得到有效的傳承推廣,其他的非核心體育內容可以通過興趣小組的形式組隊學習,或者納入到選修課當中。總體來說,要樹立核心普及性的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內容,聯合興趣選修的形式相結合,讓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能夠得到延續。
(3)優化教學形式與方法
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內容相對傳統,但是可以運用更多創新的教學方法來讓教學內容煥發生機。如果單一的采用傳統教學方式,缺乏有效的互動性與趣味性,教學內容呆板枯燥,學生無法激發學習興趣,教學效果也會極大的下滑。在教學形式上要注重師生互動性,@樣可以減少師生矛盾與沖突,讓教學更加清晰明確,同時也可以更好的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作出針對性的教學安排,提升教學有效性。可以多采用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可以借助多媒體視頻對教學內容與教學情境做有效的烘托展現,提升教學指導的明確性。教師更多的在技術輔助下,針對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做旁觀與糾正,這樣有效的降低教師的教學壓力,同時提升了教學因材施教的效果。傳統一般由教師表現,學生模仿,教師需要花較多的精力去展現具體細節,從而沒有更充分的時間去觀察學生與指導學生。而借助于網絡技術與多媒體技術,教師可以很輕松的獲得教學有關信息與技巧知識,同時在課堂上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現,通過相關素材來與學生具體溝通交流。其次,可以在教學中納入更多的游戲化教學,讓教學過程趣味化,增加一定競賽元素,提升學生參與興趣,有強烈的學習目標感。
(4)科學化教學評價
對于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評價工作,需確保其科學性。例如要展開教師隨堂測試,測試學生體育操作演練掌握狀態,主要是體育項目的實際演練實操能力,非體育專業學生不進行筆試理論部分;其次,可以讓學生對教師的教學狀況做評價,讓師生做雙向互評,這樣可以達到雙向監督的效果。此外,需要有第三方評價渠道存在,主要是指派專業人員對教師課堂教學情況做隨堂聽課,對教師教學情況做觀察,同時接收學生的反饋情況。還可以對教師做額外的教學評估,包括學術研究、課程創新建設、學生社會性體育活動成績等都可以納入到對教師教學的評價體系中。評價體系中要豐富性、多面性,這樣才能有效的對教學情況做全方位的監督評價,提升評價的科學性。同時在評價上需要放寬一定尺度,避免過于嚴苛或者過于的上綱上線而抑制了教師的創新能力與教學改革熱情,讓教師有充分寬松的教學環境,對其教學創新與優化提升的行為應該給予對應的鼓勵。
3.結束語
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構建需要各方面力量的配合,要積極吸納中外教學新理念,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做改革創新。要多了解學生需求,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優化教學形式與內容,從而有效的達到教學模式的優化。
參考文獻:
[1] 劉娟.文化傳承視域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反思與建構[J].體育時空,2015,(19):45.
篇9
關鍵詞:師生互動;話語溝通;小學語文;教學應用
G623.2
對于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而言,其對于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目標的實現會產生直接的影響,特別是對于小學教育而言,如何實現師生的有效溝通,已經成為廣大教育研究人員所重視的課題。從目前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來看,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還存在著不協調與合理性欠佳的問題,不僅對教學產生制約,而且還不利于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要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師生互動話語溝通問題予以重視。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不良的原因
目前,小學語文教學師生互動話語溝通中存在著一定的隔閡,從其阻礙因素來看,主要包括了以下幾點:其一,教師沒有正確的認識到小學生和小學語文學科的特殊性,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在心理和思維等方面的發展還不成熟,且保持注意的持續時間較短,教師如果沒能對這種身心特點予以把握,就會造成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不良。其二,仍然有一部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采取傳統灌輸式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不重視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只是一味的向學生傳授知識,使得學生和教師之間無法實現情感上的共鳴。其三,師生互動溝通交流方式的手段較為單一,基本上都是以提問的形式而展開,體現出較大的片面性,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久而久之使得學生逐漸失去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因此,有必要加強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師生互動。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話語溝通策略
(一)課堂提問的增加
小學語文教學中實現師生良好互動的話語溝通策略之一就是提問,適當的增加課堂提問,能夠較好的增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在設置提問的過程當中,教師必須要明確小學語文學科所具有的特殊性,通過有效的提問來和學生之間實現言語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以此來切實發揮出提問所具有的橋梁作用。例如,在對《小蝌蚪找媽媽》這一片課文進行講解的時候,教師可以首先向學生提出“我們都知道自己的媽媽是誰,那么你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嗎?”這一問題,通過調動學生的思考來引入教學內容;在過程當中,教師向學生提出“小蝌蚪都把誰當成了自己的媽媽?”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在課堂的最后向學生提出“現在我們指導小蝌蚪的媽媽是青蛙了,那么你們知道蝴蝶、海螺的媽媽是誰嗎?”的問題。
(二)課堂討論的設計
課堂討論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的有效話語溝通策略,也是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深入言語交流的有效途徑。教師在設計可嘆討論的時候,一方面要圍繞教學內容,另一方面還要營造輕松的環境氛圍,另外還要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以此來保證課堂討論的有組織性和有效性。例如,在對《晏子使楚》這一課文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圍繞“楚王對晏子的欺辱讓人十分氣憤,但是晏子長得很丑,而且身材又小,很容易被人嘲笑,你們對此怎么看?”進行自由的討論,之后指派一名代表進行發言,也能夠確保溝通的有效性。
(三)實踐活動的開展
對于小學生而言,其直觀的思維能力較為發達,對于具體形象的事物較為敏感,為了實現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教師應采取開展實踐活動,并在活動的過程中和學生之間進行話語溝通,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引導其和教師之間進行交流。例如,在對《中國結》這一片課文予以講授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了解到我國這一具有獨特韻味的傳統藝術形式,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準備好紅繩子,在課堂中創作中國結,對于表現優異的學生給予表揚和獎勵;通過開展這樣簡單的課堂實踐活動,不僅會進一步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而且還會使得小學語文課堂變得更具趣味性。
(四)互動情境的創建
創建互動情境,實現情境互動,這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實現師生良好互動的另一有效話語溝通策略。小學生對抽象事物的理解通常較弱,為了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對文章內容予以理解,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來創設與課文內容相符合的情境,以此來實現雙方的有效溝通。例如,在講授《盲人摸象》一文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中的圖片、音頻和視頻等手段向學生全方位的展示大象的形體,再讓學生回想自己在動物園中所看見過的大象的樣子,通過對比來增前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最終實現教師和學生互動中話語溝通的顯著提高。
二、結束語
通過以上的論述可知,師生互動作為一個重要環節,其效果對于小學語文的教學質效會產生較大程度的影響。要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現良好且有效的師生互動,教師首先要正確的認識到小學語文學科的特殊性,其次要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的不良原因進行深入的剖析,之后可采取增加課堂提問、設計課堂討論、開展實踐活動以及創建互動情境等話語溝通策略。當然,實現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師生互動話語溝通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還需要予以持續性的關注和不斷的努力。
參考文獻:
[1]李斌,黃珊珊. 小學語文教學師生互動中的話語溝通探析[J]. 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5:16-17+124.
[2]呂亞琴.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師生互動中的話語溝通策略[J]. 小學生(教學實踐),2015,08:57.
[3]金紅艷. 闡述如何推動小學語文教學中師生的話語溝通[J]. 讀書文摘,2016,10:191.
篇10
關鍵詞:同課異構;優化;效果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重要教育原則之一,它提倡根據學生個性差異、才能和志趣不同,施以不同教育。鑒于單個教師自身教學理念、知識結構、教學方法、思維習慣等方面的限制,每個教師自身儲備的“因材施教”的方法庫是有限的。如何培養和提升教師因材施教的能力是教師培訓的重要內容。
同課異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簡言之,同課異構是對于特定的教學內容由不同的教師進行備課、講授。教師對教學內容、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的多元性通過同課異構的方式進行展現,然后通過交流、比較、反思,為教師們提供不同的、可供選擇的參照系,進而可以進一步拓展教師的眼界,有利于教師綜合能力的提高。
同課異構在我國實行已有一段時間,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是對于進一步優化同課異構效果的研究仍然具有比較強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一、現有同課異構的主要實現方法
(一)同課異構的實現形式
備課是教師上課的基礎,備課的質量對于課堂的教學質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就同課異構而言,目前采取的備課方式主要有:
1.多人同課異構
是指由多名相關教師組成特定的團隊,在反復研讀教材的基礎上,由每一位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理念、對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教學策略進行教學設計,通過交流、思考、整合,最后推薦一位教師展示備課模式。當然,這里多人的跨度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搭配、可以由同校同年級的教師組成,也可以進行跨年級、跨學校、跨地區地組合。多人同課異構的優勢在于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團隊成員的智力優勢,博眾家之長,但是在多人同課異構中面臨著如何將各種不同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進行融合、整合、提升,如果整合的工作做得不好,將會極大地影響多人同課異構的效果。
2.一人同課異構
是指以優質課評比、課題組展示活動為契機,以某一教師為主講人,在多輪磨課的過程中給教師們展現不同教學設計所呈現的不同教學效果,從而選取最優的教學設計。
(二)同課異構的表現形式
同課異構中,“同”是相同的教學內容,而更加豐富的內涵則體現在“異”上,具體而言,同課異構中的“異”可以表現為:
1.教學目標的差異性
以《孔子游春》為例,教師甲將教學目標定為:學習生字詞、成語,積累詞匯;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能感受到泗水河邊盎然的春意及孔子論水的那段話所蘊涵的道理。教師乙則將教學目標定為:學會本課生字,會寫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初步感知文中成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1、2自然段,并背誦課文第1、2自然段;憑借具體的語言文字,體悟第2自然段春天大自然景色的美麗,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理清課文脈絡。不同的目標決定了教師本節課不同的行走方向。
2.教學方式的差異性
教學方式的內容比較豐富,這里僅以課文導入為例來闡述教師教學方法的差異性。仍以上面兩位教師的課堂教學為例。教師甲通過介紹孔子的相關知識進而引入課文,教師乙通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這句名言引入課文,還有的教師則通過描寫春天景色的詩詞來引入課文。
3.對教材重點、特色解讀的差異性
文本反映著作者的思想,具有豐富的內涵,從不同的角度解讀,就會對文本有著不同的理解,所謂“一千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故而,盡管教學內容相同,但“教不同師”,講授的重點就會有所差異。在《孔子游春》中,教師甲認為,讓學生感受到泗水河邊盎然的春意及孔子論水的那段話所蘊涵的道理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和特色;教師乙則認為體悟春天大自然景色的美麗,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丙教師則將學習方法、思維方式的訓練融合到課堂教學中去,通過課堂教學,不僅讓學生學到了課文相關的知識,同時也讓學生接受了一次思維方式的鍛煉。
二、關于進一步優化同課異構實現效果的思考
(一)提升同課異構效用的認識高度
同課異構為教師提供了交流的平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異”中傳遞著不同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在“異”中完善教師科學的思維方式;在“異”中增強因材施教的意識,豐富因材施教的能力儲備。同課異構,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也為學生的成長和教學的有效、高效提供了研究的平臺。
(二)完善同課異構研究的設計思路
將有效教研的理念貫穿于同課異構活動的環節中,通過切實有效的措施保障同課異構的效果。一般而言,同課異構活動可以由確定課題、教學預設、課堂觀察和反思共享等環節組成,通過問題引領、教學反思、建立教師成長檔案等措施提高同課異構的效果。
不為“異”而構。曾經聽老師這樣談:這篇課文,我參與研究的,他的設計我已經很清楚了,也是我的思想的體現,再叫我“異”,怎么“異”呢?的確,“異”是手段,是路徑,絕不是最終的目的。曾經參加了一所學校的備課組活動,活動中,老師們針對本區共享教案進行研討,并結合本校學情進行同課異構。筆者欣喜地看到:教師們看似簡單樸實的想法,恰恰觸到了同課異構的本質――講求實效,關注生長,不為“異”而構。
進行同課異構的設計,就是應該思考應該思考為何“異”的問題,這個問題想清楚了,“異”的目的更明確,主題更鮮明。
參考文獻:
[1]陳江輝.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一個探究式教學案例及反思[J].中學數學月刊,2010(2).
[2]陳爭.永不停歇的思考引領我成長[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0(1).
[3]王飛.同課異構:一種有效的比較研究范式[J].江西教育,2009(9).
- 上一篇:農業實用技術
- 下一篇:建筑工程行業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