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動勞動力就業范文

時間:2023-10-19 16:07: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帶動勞動力就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帶動勞動力就業

篇1

今天,縣委、政府召開全縣創業帶動就業暨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會議,主要任務是總結回顧**全民創業和勞務產業工作,按照縣委十二屆九次全體(擴大)會議及全縣“兩會”精神,全面安排部署今年創業就業工作,進一步動員全縣各級黨政組織,再鼓干勁,再增措施,全力推進全民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千方百計擴大就業,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確保農民穩定增收,努力開創全縣全民創業工作和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新局面。剛才,海國副縣長代表縣委、政府全面總結了**年全縣全民創業和發展勞務產業工作,對今年的工作做了全面安排部署,明確了今年全縣全民創業和勞動力轉移的工作重點和要求,我完全同意。會議表彰獎勵了**年度全民創業和發展勞務產業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在此,我代表縣委、政府對受到表彰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示熱烈的祝賀。馬建鄉、就業局、吉強鎮大灘村和先進工作者、務工人員代表做了經驗交流發言。會后,還將出臺《**年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安排意見》和《**年全民創業工作安排意見》。可以說,今年全縣全民創業和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目標已經十分清淅,任務非常明確,請大家按照縣委、政府的要求,結合各自實際,認真抓好工作落實。下面,我就全縣全民創業和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再講三點意見。

一、抓好工作落實,認識上必須再提高

當前,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問題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職責,作為執政為民的第一要務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富民的重點與難點在于農民的增收。中央經濟工作和農村工作會議都把農民增收工作提到很高位置,強調指出:“三農”問題,核心是農民增收,解決農民增收,事關全局,意義重大,這既是當前緊迫而繁重的任務,也是今后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既是農村工作的基本目標,也是整個經濟工作的重大課題;既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圍繞農民增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對促進農民增收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已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第一位責任。今天上午,縣委、政府召開全縣農業和農村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工作目標,落實農民增收的工作措施,對農民增收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天這個會議,也是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加快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民增收的動員部署會。現階段,解決農民增收,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讓更多的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從農村走出去,從事非農產業,我縣的勞動力轉移實踐已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剛剛過去的一年,在區、市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全縣各級組織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落實全民創業和發展勞務產業的各項政策措施,大力組織推進全民創業,扎實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全民創業和勞務產業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全縣全年共輸出務工人員12萬人,實現勞務收入5.9億元,人均勞務收入達1310元,比上年增長260元。可以說,全民創業工作的扎實開展,勞務產業穩步推進,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我們還應該看到,**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44元,這個數字,還達不到全市的平均水平(2962元),與全區相比(全區是4048元),差距更大,達到1004元。縣委、政府提出今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以上,凈增300元,可以說難度很大,壓力很大。全縣各級黨政組織必須進一步認清肩負的責任與使命,必須進一步增強加快農民增收的緊迫感,必須深刻認識到,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加快勞動力轉移就業,推進全民創業,作用不僅僅是增加農民收入,更重要的是大大緩解了就業壓力,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高農民素質,縮小城鄉差別,促進經濟社會繁榮穩定。實施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就業,是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根本發展戰略。因此,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加快勞動力轉移,必須繼續把增加務工收入作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來抓,進一步增強勞動力轉移的責任意識,堅定信心、鼓足干勁,乘勢而上,積極抓好創業就業工作。

二、抓好工作落實,措施上必須再強化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的關鍵之年,也是我們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發展方式轉變的開局之年。全縣創業就業工作要緊緊圍繞農民增收的總體目標,進一步明確目標任務,加大工作力度,強化工作措施,著力在“五個方面”下功夫,努力促進全民創業和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再上新臺階。

一要在培訓上下功夫。勞動部門統計顯示,現在在就業上存在著兩個矛盾,一方面,用工企業招不到工,另一方面,許多勞動力找不到就業崗位,出現這個矛盾,除了因工資報酬因素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勞動力素質跟不上,缺乏必要的崗位技能。在當前勞動力市場競爭十分激烈的情況下,低素質的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難度越來越大。由于勞動力技能低,主要從事體力型的勞動,收入低,且工作不穩定,會產生多次就業的壓力。因此,加強勞動力培訓迫在眉睫。另一方面來講,加強勞動力培訓,提高勞動力就業技能,

有利于促進勞動力轉移從體力型輸出向技能型輸出轉變,從低收入向高收入轉變,從短期性、不穩定就業向穩定性就業轉變,提升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培訓層次和水平。各鄉(鎮)要摸清勞動力資源底數、勞動力的技能水平和特點,堅持培訓與技能鑒定、與就業相結合,扎實開展勞動力轉移就業職業技能培訓與職業資格鑒定,努力實現由初級工培訓向中、高級工轉變,切實提升勞動力培訓層次和水平,提高勞動力市場就業競爭力。不斷完善創業培訓體系。創業觀念和能力是全民創業中最關鍵、最活躍的因素,也是最大的制約因素,因此,一定要做好創業培訓,努力解決好創業者想創業“不會創業”的問題。

二要在中介組織和經紀人引領轉移上下功夫。提高勞動力轉移就業質量,必須千方百計擴大有組織轉移規模和中介組織與經紀人引領轉移規模。各鄉(鎮)要在現有基礎上,千方百計培育和發展壯大中介組織和經紀人隊伍規模,加強與勞務經紀人的對接,與經紀人“交”朋友,多聯系,多溝通,準確掌握經紀人的引領輸出能力,千方百計解決經紀人實際工作中的困難。同時,要切實加強對勞務經紀人的政策、法規、業務等培訓,引導勞務經紀人遵紀守法、誠實守信、規范服務,增強勞務經紀人隊伍素質,切實做好務工人員的生產、生活、工資、權益維護等管理服務工作,為務工人員的就業提供“紅娘式”的服務,為務工人員的權益保障提供“保姆式”的服務。勞務部門要加強對中介組織的管理,擴大中介組織規模,力爭年內培育1至2家能引領轉移千人以上的中介公司。同時,要切實強化業務培訓,提高中介組織的經營能力,使勞務中介組織實現“培訓、轉移就業、維權服務”三位一體的運作方式,真正實現勞動力轉移就業市場化運作。

三要在基地建設上下功夫。近年來,全縣勞務產業取得長足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大力開辟勞務基地。據統計,我縣的勞務基地遍布全國各地,大大小小超過300個,上萬人的基地5個,千人以上基地2個。應該說,全縣的基地不少、規模不小,但相對于45萬人的農業人口大縣來講,基地還需大力開辟,規模還需擴大。各鄉(鎮)要積極探索基地建設的思路,采取政府牽線搭橋,提供勞務基地的信息和服務,幫助勞務經紀人開辟基地,重點瞄準經濟發達省市和國家重點開發建設地區的區外轉移,國家開發的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和平羅、惠農脫水蔬菜企業、中寧枸杞園區等季節性用工基地的區內轉移就業,縣內城鄉建設、設施農業、縣城基本設施建設等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同時,要加大創業實踐基地建設,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方式,不斷提升下崗失業人員創業城、汽車修配創業園、大學生設施農業創業園區等已建創業基地的功能,完善相關配套設施,提升管理服務水平,著力打造大學生創業園、興隆鎮婆姨創業一條街和汽車美容修配創業園3個精品創業園區,努力為入園企業和創業人員提供周到及時的服務,吸引更多的人員入園創業。

四要在推動全民創業上下功夫。現在,我們的就業壓力,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就業要求高,而創業意識不足,創業氛圍不濃,創業比就業更重要,就業只能增收,創業才能致富,創業不僅解決就業,而且帶動和促進就業。可以算這樣一本帳,一家再小的企業,用工都在二、三十人以上,如果一年能新增100家這樣的小企業,就能解決二、三千人就業,增加一個個體戶,至少可以解決一人就業,我們現在創業不足,有政策的、有思想的因素,但更多是思想上的因素,因此,要堅持創業與就業并舉,以創業促就業,切實加強創業典型宣傳、創業項目庫建設、政策扶持、創業能力培訓等關鍵環節,力爭全民創業工作有大的突破。

五要在搞好服務上下功夫。充分發揮縣、鄉、村三級勞動力信息服務網絡功能,健全職業介紹、勞動力轉移、勞務派遣、就業培訓等數據庫,加強信息搜集和工作,一方面要與勞務輸入地建立更密切的就業崗位信息溝通、機制,另一方面,要結合國家擴大內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項目,促進返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認真落實返鄉創業、小額擔保貸款、創業指導、維權服務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創新反擔保模式,降低反擔保門檻,切實解決好務工人員留守兒童教育、老人贍養等家庭生活困難和創業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對轉移就業人員和創業企業要“扶上馬、送一程”,力推全縣全民創業和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大發展。

三、抓好工作落實,領導上必須再加強

篇2

關鍵詞:新經濟;勞動力;就業問題

一、新經濟背景下勞動力就業的基本狀況

所謂的新經濟是指由技術、商業實踐和經濟政策的相互良性互動,從而產生巨大的經濟績效。在新型經濟發展階段中,我國經濟一直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國家的各行各業也開始朝著升級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社會勞動力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

1.就業現狀

最近幾年我國面臨著巨大就業壓力,總體而言呈現出“兩高一低”的態勢。一方面,高科技人才緊缺,高素質人才包括大學生就業飽和,擁有某項特殊技能的低素質人才緊缺,出現了大學生不如農民工工資高,大學生不如月嫂好找工作的特殊現象;另一方面,國家產業領域所需的專家又嚴重不足,發達省份紛紛出臺一系列政策吸引海外高級人才回國創業。

這種就業現象背后隱藏的問題值得深思,特別是可以劃歸高素質人才的大學生就業反而達不到社會預期就業水平的問題尤為突出。隨著高校招生逐年增加,高校畢業生勞動力人數也在不斷的擴大。人社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高校畢業生達到699萬人,加上往屆已畢業未就業的人員,大學生勞動力就業形勢相當嚴峻(如表1所示)。

2.就業特征

在我國經濟轉型時期,社會失業率一直在攀升,其主要新特點如下。

(1)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在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的情況下,大學生人才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高校輸送的人才達不到企業的用人要求,高校畢業生理論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沒有跟社會需要協調。

(2)專業領域高端人才稀缺。國家在金融、汽車、生物技術等領域缺少高、精、尖的人才,依靠代加工模式發展的經濟起伏很大,對低端就業市場沖擊力很大。

(3)技能型人才緊缺。在經濟體制轉變過程中,企業急需大批有專業技能的人才,如技工等,而職業院校由于就業觀念限制,近幾年發展緩慢,導致就業市場上符合條件的職業技能勞動力稀缺。

二、新經濟時代和勞動力就業的關系

針對新經濟時代下勞動力就業出現的新特點,我們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就業問題,就必須清楚地認識經濟轉型和勞動力就業的關系。

1.新型經濟體制與勞動力就業的內在邏輯關系

隨著新經濟結構不停地演變,社會對勞動力的需要也在不斷地作出相應的調整。就業形勢的巨大變化給就業帶來心理上的壓力和新環境的挑戰。在這個市場經濟為主導的時代,市場規律將會起著引導作用,一切勞動力需求都是圍繞著這個中心來運行。因此,過去陳舊的就業觀念已經過時了,我們必須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理智冷靜地分析當前就業動向,指導社會勞動力就業并聯合政府宏觀調控手段努力妥善地處理好社會勞動力就業問題。

2.轉型經濟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

在新型經濟的沖擊下,各行業也發生了改變,轉型經濟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在市場規則的操縱下,勞動力市場變化最明顯,主要體現在制度性的分割。制度性分割是指在不同的地區(如城市和農村鄉鎮之間),不同行業(如IT和房產銷售),不同企業(如中石油和蒙牛),這些區域行業企業的差別給勞動力市場帶來的影響也千差萬別,出現了勞動力的制度性分割。它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主市場的勞動力,另一個是次市場的勞動力。這兩種市場勞動力存在的主要差別就是收益之間的差距。收益包括工資現金、福利待遇、社會地位等。

(1)經濟體制的轉型勢必帶來經濟結構的變化,這種變化使人們更加關注勞動力的質量和素質。從這個角度上來看,轉型經濟給勞動力的就業帶來了更多的機會和變化。

(2)經濟轉型改變了以往的經濟增長方式。我國一直以來都是靠出口貿易和投資來刺激經濟增長,而經濟轉型會改變這一局面。市場經濟的不斷改革要求提高資源的分配效率,從原來重視經濟增長轉變為注重經濟質量的提高。所以在這個多變的經濟社會中,勞動力就業人員面對著前所未有經濟環境,這些都對勞動力就業構成巨大的挑戰。

3.勞動力就業問題離不開經濟轉型

新經濟時代給社會勞動力就業帶來了挑戰,所以我們更要對經濟轉型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并及時做好調節,以便更好地解決就業問題。

經濟體制的轉型除了給勞動力市場造成壓力外,還有很多良好的作用。在這個高速變化發展的時代,人力資源激烈的市場競爭也使就業者感受到現實的殘酷,讓他們意識到要想在市場經濟下生存,就必須改變自己的思想觀念,努力適應新的環境。同時,社會經濟體制的改革勢必會縮小城市和農村的差距,勞動力工資待遇、福利等方面的差異也在逐漸拉近。

三、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的意義

新時代下的經濟轉型是我國經濟建設發展的趨勢,所以在社會經濟的轉型中,合理解決好勞動力就業問題有著重要的意義。

1.讓越來越多的優秀勞動力資源加入到新型經濟的建設中

新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優秀的勞動力,高素質的勞動力資源是社會經濟建設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沒有那些優秀的勞動力,就沒有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更沒有高效的經濟效益。我國的經濟建設需要那些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的熱情參與。

2.高質量的勞動力就業有利提高國家核心競爭力

提高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是市場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也是我們實施經濟制度轉型的根本原因,更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科學技術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第一生產力,這個論斷已經在世界上得到了論證,今后的經濟走向也都是在科技生產力的強大推動下運行的。社會勞動力資源掌握著科學技術和先進的生產技能,有效地安排其就業對先進科技的擴散和科學技術的利用是十分有利的。

3.擴大內需

在過去的經濟時代,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是依靠出口和投資。隨著新型經濟時代的來臨,這一現象得到了改觀,這些轉變都是跟勞動力就業分不開的。社會勞動力的順利就業可以拉動內需、推動經濟的增長。以大學生勞動力資源為例,畢業大學生順利就業可以吸引更多的人進入高校苦學深造,而高校教育投資一直是國家的主要投資之一,而大學生也具有一定的消費能力,是一個固定的消費群體,可以刺激經濟消費,擴大國家內需。

4.穩定社會經濟的發展

國家的穩定高于一切,沒有穩定的社會環境,經濟的發展、民族的復興都是空談。所以,要促進經濟的發展就必須要有一個穩定安全的外部環境。顯然社會勞動力就業問題得到妥善處理,可以減少經濟發展過程中一些不穩定的因素,有利我國經濟體制的成功轉型。例如,社會勞動力就業得到良好解決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人們對社會不公平帶來的不滿和怨恨。民眾的怨恨心理會對社會造成很不好的影響,會導致許多社會問題的出現,如社會犯罪率上升、地方民族矛盾加劇等不和諧現象。另外,勞動力就業問題得到有力處理也有利于勞動者家庭的幸福美滿。每個小家庭都是社會的組成細胞,只有家庭和諧穩定了,社會才會更加和諧。

總之,勞動力就業是實現社會公平和財富合理分配的重要措施,有利于減少新型經濟制度下的不穩定因素,對構建和諧社會有重要的意義。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經濟轉型時代下,社會勞動力就業受到了巨大的影響。要解決勞動力就業難問題,社會勞動力就業人員就要不斷改變舊觀念,提升自身的就業能力以適應這個多變的社會環境,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位,規劃好自己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羅瓊,徐盈之.信息化對我國就業的影響與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07(01).

[2]黃根蘭,白玲.經濟轉型中的大學生就業問題[J].商品與質量,2011(S6).

篇3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市有農村婦女勞動力24.68萬,已轉移20.34萬,占82.4%。從我們的調查數據情況看有以下幾個特點:

1、我市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的行業分布以第二產業為主。目前,我市已轉移的農村婦女勞動力中,有63.7%轉移至第二產業,其中從事工業的占57.2%;轉移至第三產業的僅占11.2%。轉移的農村婦女勞動力,多數是從事輕工業和加工業,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的民營企業為主,如紡織和服裝加工企業等。

2、我市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的年齡結構以中青年為主。在我市已轉移的農村婦女勞動力中,45歲以下的中青年婦女勞動力所占比重達80%。各年齡組的構成為:25歲以下的占15%,25-35歲的占30%,35-45歲的占35%,45歲以上的僅占20%。

3、我市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的流向以就地為主。我市婦女勞動力外出就業的比較少,絕大多數在本鎮或鄰近鄉鎮工作,屬于典型的“離土不離鄉,務工不進城”。全市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至本鎮的占77.4%;轉移至本市外鄉鎮的占18%。在本市范圍內轉移的人數占全市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的95%以上,而轉移至本市以外的農村婦女勞動力比例不足5%。

二、我市促進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的做法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推進,在土地被征用的過程中,我市各級黨委、政府主要通過出臺有關政策措施,促進失地婦女勞動力的轉移。一是在簽訂土地出讓合同時,對勞動力的安置達成協議。有些地方在簽訂土地出讓合同時,明確規定在建企業要優先安置本地勞動力,以利于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的轉移。二是對農村勞動力實行養老補助和社會保障。如新港鎮對16-35周歲的失地婦女發放每人每月110元、期間2年的待業金,對36-50周歲的失地婦女發放每人每月50元的生活費,對50周歲以上的失地婦女每人每月發放141元的養老金。三是由政府出資對農村勞動力進行培訓。以“政府購買培訓成果”和“以獎代補”的方式,對被征地農村勞動力實行免費技能培訓、免費就業指導培訓、免費提供求職登記、信息咨詢及中介服務。四是鼓勵用人單位招用農村被征地勞動力。用人單位招用年滿40周歲的農村被征地婦女勞動力,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且按規定參加社會保險的,按相關規定給予用人單位崗位補貼。五是鼓勵農村勞動力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凡在規定期限內申請開辦個體工商戶的農村勞動力,創業經營一年以上,參加社會保險且對社會有一定貢獻的,由所在鎮政府給予一次性創業補貼。六是設立“就業崗位貢獻獎”。凡當年招用本市農村勞動力達到200人或城鄉勞動力達到150人、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并按規定參加社會保險,本地勞動力占職工總數達60%以上的用人單位,由市政府授予“就業崗位貢獻獎”。

在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中,我市各級婦聯組織發揮了積極作用。一是開展各類教育培訓。各級婦聯重視對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的教育培訓,市婦聯利用市家政服務中心、市巾幗就業培訓基地,為失地婦女提供培訓、發證、推薦就業一條龍服務。各鎮場婦聯以鎮婦女干部學校和村婦女之家為陣地,以“十萬農家女,十項新技術”為重點,通過開展綠色證書培訓、“五學”活動、科技結對等活動,引導農村婦女增強致富本領。另外,新港、練塘等鎮利用婦女學校、成人教育中心校成立了農村婦女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對失地婦女勞動力開展“定向”和“訂單”式技能培訓。二是拓展就業服務渠道。我們以“巾幗社區服務工程”為載體,以“市婦聯家政服務中心、巾幗就業培訓基地”為抓手,廣泛協調,逐步形成了“城鄉聯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平等就業”的格局,幫助失地婦女開辟多門類就業渠道。家政服務中心開設了鐘點工、職業介紹、房屋中介等系列項目,推出了家政服務卡,招募了小美容、小書屋、小花店等多家“八小”服務業加盟店,帶動失地婦女就業。中心還與市勞動就業服務中心聯網,在網上為失地婦女尋求就業信息。每年我們通過舉辦女性勞動力招聘專場,為失地婦女勞動力尋求工作崗位。三是鼓勵自主創業致富。通過舉辦女性創業知識培訓班、農村婦女創業致富現場會、巾幗創新業演講會、座談會等多種形式,引導農村失地婦女增強創業本領。鑒于家庭工業在轉移農村婦女勞動力方面的獨特作用,組織農村婦女參觀家庭工業現場,引導農村婦女積極創辦家庭工業。充分發揮女企業家的輻射作用,在幫助她們成就事業的同時,引導她們帶動失地姐妹共同創業,為失地姐妹提供就業崗位。通過培育女能手、女狀元、優秀創業群體,評比創業標兵,宣傳創業典型,使農村失地婦女學有榜樣,趕有目標。四是深化“雙帶雙扶”工程。通過實施“雙帶”工作,建立婦女干部聯系制度,帶動農村婦女致富。近年來,共涌現出“雙帶”婦聯干部109名,帶動吸納近萬名農村婦女增收致富。召開了“雙扶”工作現場會,將對貧困婦女的扶貧由原來的單純扶貧擴展到扶貧、發展、創收為一體的開發式扶貧。給予“三八”科技示范基地資金、項目上的扶持,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帶動一方婦女致富。

三、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市失地婦女在轉移就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存在著就業層次低、就業穩定性差等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村失地婦女的綜合素質不能適應轉移的需要。農村失地婦女,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科學知識、專業技能和市場意識,難以向新興產業轉移,在與城市勞動力的競爭中往往處于劣勢。特別是許多大齡失地婦女由于長期從事農業生產,文化偏低,競爭意識弱,不善于利用信息,而且“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負擔重,雖然就業愿望強烈,但成功可能較小。就業觀念方面,多數失地婦女就業觀念上缺乏自主創業精神,認為婦女只能在家做家務;就業方式上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等待政府安排崗位;就業心理上準備不足,對臟、累等工作不能承受,缺乏按照勞動力市場需要進行自我重塑的主動意識。

2、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的制度障礙依然存在。一是農村婦女進城的“門檻”依然很高。農村勞動力在各類企業中歷來是以“臨時工”的身份出現的,還沒有達到較為固定的就業。另外,農村勞動力也沒有被納入城市就業培訓范圍,缺乏分享現代化的知識、信息和技術的機會,無法融入先進生產力系統中。依附在戶籍上的勞動用工、住房、教育、社會福利等制度的配套還未相應到位,這些都嚴重制約了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二是隨著企業及經營性事業單位改革的深化,城鎮下崗人員增多,勢必增加農村失地婦女在本市城市就業的難度。三是隨著村級經濟的減弱,結構調整難度加大,公益性崗位開發能力下降,就業矛盾隨之變得突出。加上開發區載體建設征用土地后,原有的村級企業被拆遷,村級企業就近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減弱,不少農村婦女面臨失地又失廠的境遇。

3、用工單位的外地化制約著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由于外地勞動力流動性大,社會保險參保意識不強,法制意識相對較差,出于節約生產成本的考慮,我市許多外資企業和個私企業都熱衷于使用外地勞動力,不愿為本地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市外來勞動力相當于本地轉移數量的一半以上,而且這種趨勢正在進一步擴大。

4、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機制不健全,處于自發狀態。長期以來,“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嚴重束縛了農村婦女勞動力在城鄉之間的自由流動和轉移。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發育,農村勞動力開始在城鄉之間形成規模流動轉移。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市場調節與適度計劃調節結合不夠,勞動力供求市場信息還不完全。從近幾年我市農村女性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現狀來看,無論是流入城市打工,流向私營企業,還是從事交通運輸、服務等行業,農村女性勞動力向非農產業流動基本上都是依托傳統的血緣、地緣、人際關系網絡為主,受市場經濟因素趨動的較多,缺乏有組織、有規模、有計劃的有序轉移,可以說都是屬于農村女性勞動力自發的轉移,帶有較強的盲目性。

四、加快實現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的建議

1、加強教育,引導失地婦女轉變就業觀念。要引導失地婦女增強心理承受能力,既要看到困難,又要抓住機遇,正確認識自己,在參與發展中不斷提高自己,發展自己。要引導失地婦女拋棄“統包統配”等舊的觀念,樹立新的擇業觀,增強新形勢下的危機感。尤其是中年婦女要正視現實,認清自我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擇業觀更要趨于現實,通過多方式、多渠道實現就業。要引導婦女明確“四自”精神內涵,塑造獨立人格,以新的姿態、新的作為爭當生活和事業的強者,樹立新時期婦女的嶄新形象。

2、搞好培訓,幫助失地婦女提高勞動技能。要依托市巾幗就業培訓基地、家政服務中心、婦女學校、婦女之家等陣地,通過鄉鎮建立農村婦女職業技能培訓基地,根據市場需求和農村婦女特點,多渠道、多形式、針對性地開展培訓,如家政、電腦、縫紉、餐飲服務及一些實用技術培訓,幫助失地婦女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為實現轉移提供保證。

3、鼓勵創業,為失地婦女提供有效服務。鼓勵婦女創業是實現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的有效形式。婦聯組織要積極鼓勵和發動農村婦女創業。要加強宣傳和引導,通過舉辦報告會、座談會、推介會等,激發農村失地婦女創業的熱情和信心;要加強培訓,努力提高農村婦女創業的素質和技能;要加強服務,為農村婦女創業提供信息,為她們辦理工商、稅務、檢驗檢疫等提供便利;要扶持好已創辦的企業,做大做強婦字號服務品牌,吸納更多的失地婦女勞動力就業。

篇4

關鍵詞:西部農村勞動力;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3-0180-03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雖然取得了較大成就,然而困難重重,壓力很大。落后的西部農村不僅嚴重制約著西部城市的發展,也不利于東部城市和農村的進一步發展,從而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西部地區作為勞務輸出地,農村勞動力轉移相對來說問題更加嚴重,再次審視其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意義重大。

一、西部農村勞動力及轉移基本情況

由于長期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體制”和巨大的人口基數,截至2005年底,西部12省自治區共有農村人口35 976萬,占全國農村人口的38.17%,鄉村勞動力總數約為16 018.3萬人。農業生產長期處于“三個月種田,兩個月過年,七個月休閑”的狀態,存在著大量剩余勞動力。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和農業勞動力的生產率的不斷提高,潛在的剩余勞動力還會增加。根據統計,2003年末,西部地區轉移勞動力占農村勞動力的比重為26.5%,比全國平均水平低8.4個百分點,比東部地區低15.2個百分點,比中部地區低3個百分點。

從就地轉移情況來看,表現在:(1)農業內部吸納能力不夠。由于西部農村地區市場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農民科學文化素質較低,市場意識薄弱,農村缺乏帶頭人等,農村勞動力過多地停留在種植業上,林牧副漁業對勞動力的吸收不夠。(2)農業產業化程度低,大大降低了對勞動力的吸收。西部地區農產品加工技術和設備落后,加工程度低,農業的生產、加工、流通等各個環節相脫節。許多產量高、品質好的農林副產品由于沒有加工能力或加工鏈過短,產品附加值低,銷路不暢。造成了農業比較利益低,影響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也大大降低了對勞動力的吸收能力。從而也影響了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3)鄉鎮企業吸納能力低。西部地區鄉鎮企業受制于區域內人才、技術、資金的短缺和保守觀念的制約,規模小、產值低、經營粗放,發展緩慢,導致剩余勞動力就地轉移缺乏載體,與東部沿海地區和中部地區相比就地轉移的成效存在較大差異。

從異地轉移的情況來看,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勞動力轉移的重要因素。西部地區工業化、城鎮化水平比較低,對勞動力的拉力和集聚作用與東部相比,差距非常顯著。20世紀80年代后期,隨著政府適當放寬對勞動力流動的限制,為勞動力的流動創造了制度環境。西部農村勞動力開始大規模地向經濟水平高的東南沿海地區流動。農業部2002年度對西部12省116個村莊5 805個農戶25 617口人的外出就業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為:其中農村勞動力16 416人,到鄉外打工3 261人,占19.87%,比2000年的18.1%增長了1.8個百分點。外出比重高于東部3.6個百分點,低于中部2.5個百分點。外出勞動力在鄉外、縣內就業的比重較大,約占35.3%,高于中部的24.2%和全國平均的33%。縣外、省內就業比重占29.2%,高于中部的22%。2004年,在舉家外出務工勞動力中,東部地區占30.2%,中部地區占42.4%,西部地區占27.4%。受知識技能的限制,西部外出勞動力主要集中在重體力的簡單勞動上,其中建筑行業最多,高達25%,運輸行業7.3%,而在一些對勞動者相對有技能要求的領域,就業情況為:工業占22%,餐飲、服務業占18.6%,商貿業占6.7%,家政、護理業占1.6%,等等。就業層次低,成本高,風險大,收入少。

二、發達國家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及啟示

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是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中面臨的共同問題,不同國家和地區,在不同時期選擇了不同的勞動力轉移模式,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英國。英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始于15世紀末,止于19世紀中葉,經歷了長達4個世紀的時間,是世界上農村人口向城鎮流動開始最早、流動規模最大、農村人口比例下降最快的國家。工業革命是英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推動力。由于紡織工業的革命以及世界市場的開辟,興起了大規模的“圈地運動”,農民成為脫離土地的自由人,工業化的推進,使城市的二、三產業得到迅速發展,為農村勞動力提供了廣闊的就業機會,原來的第一產業,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讓位給了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改變。

美國。美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從19世紀2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大概經歷了一個半世紀的時間。美國是一個人少地多,勞動力比較短缺的國家,勞動力轉移有其特殊性。工業的快速發展提高了農機化水平和農業勞動生產率,解決了人地矛盾,分離出來的勞動力也被快速的工業化消化。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遵循著邊產生邊轉移的自發過程,走出了一條工業化、城市化和非農化基本同步的道路。在美國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農業的發展是其堅強的后盾,交通運輸的發展降低了遷移成本,為其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日本。日本農村勞動力轉移從20世紀初開始到20世紀末基本完成,用了近一個世紀的時間。日本是一個地少人多,資源缺乏的島國。針對此特點,在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日本政府進行了有效干預,走出了一條“跳躍式轉移”(即勞動力一開始就較多地流向第三產業部門)和“農村非農化轉移”相結合的道路。其中政府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政策引導和立法促進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的協調發展,鼓勵小農戶脫離農業轉向非農產業,同時,建立各類工業區,發展中小企業特別是注重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為勞動力的順利轉移創造條件。教育培訓為勞動力的順利轉移提供了人力資本保證。

韓國。韓國是發展中國家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主要采取了集中轉移,其農村剩余勞動力主要涌向大城市,靠吸收國外貸款來增加就業機會。但忽視了農業發展,靠進口糧食來支撐勞動力的轉移,導致城鄉發展失衡。中小城市和農村非農產業不發達,農村勞動力主要流向工業發達的大城市,造成了交通擁擠、住房緊張、污染嚴重等一系列“大城市病”。

國際經驗表明:剩余勞動力順利轉移是以農業的發展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基礎和保證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推動力,政府的政策引導、資金以及教育培訓在農村勞動力轉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農村勞動力轉移不論是就地轉移也好,還是異地轉移也好,最根本的是向二、三產業轉移,產業轉移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根本途徑。

三、西部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途徑與對策

西部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要從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以經濟協調發展和社會穩定為目標,面向國內外大市場,立足于西部特色優勢資源的開發利用,培育發展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在保證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前提下,走以產業帶動就業的穩步轉移道路。

(一)發展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村勞動力在農業內部吸納和農村內部轉移。

西部農業長期以來,沿襲著傳統的耕作方式,進行粗放經營。由于農業的比較利益低,政府放寬人口流動政策后,西部農民也加入到大規模的民工潮中,大部分農村出現耕地撂荒現象,農業內部對勞動力的吸納不夠。所以在工業化過程中要保證農業的基礎地位不動搖,必須繼續發展農業生產,圍繞農業發展加工工業,進而帶動農村第三產業。

首先,通過開展集約經營消化一部分剩余勞動力;同時,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多種經營和開發型農業,拓展農業內部種植經營項目和大力發展林、牧、漁業,吸收更多的勞動者就業。

其次,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根據世界銀行對15個發展中國家的調查顯示,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農業勞動力的轉移中起著重要作用。它兼顧了避免大城市惡性膨脹和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這種形式的流動成本低,符合西部實際。西部工業化滯后,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比較弱,一個突出表現是:西部地區的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據測算,目前農產品加工系數,東部地區高達1.58,而西部地區僅為0.41。西部農業總產值占全國的23.09%,而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工業產值僅占全國的11.8%。東部分別為45.34%和70.32%。如果西部資源的深加工系數能達到全國水平,則西部經濟的增加值將會成倍增長,從而也會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結合西部資源特點,發展農業產業化,培育與農業有關的鄉鎮企業,延伸農業的產業鏈,促進農業延伸到第二、三產業,提高農業的比較利益和自我發展能力,拓寬就業門路,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內部消化。

(二)加快西部的工業化進程,以產業發展帶動就業

發達國家經濟結構的演進歷程表明,伴隨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勞動力首先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隨著經濟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勞動力將更多地向第三產業轉移。針對西部地區情況,應該走以產業帶動就業的穩步轉移道路。

1.面向國內外大市場,發展比較優勢產業

目前,西部對外開放度低,整體上仍然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經濟體。據有關專家測算2002年,西部地區的外貿依存度僅為8.51%,而東部為69.88%,全國平均為50.14%。1982―2002年西部的對外貿易總量僅占全國的3%~4%,且呈逐步下降的趨勢。西部地區擁有豐富的資源,水能、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資源和有色金屬、稀土、鉀等礦產資源以及生物資源在全國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為發展西部的水電工業、冶金工業、化學工業、建材工業提供了有利的資源條件。各地區要根據實際情況,立足資源優勢,面向國內外大市場,選擇有現實和潛在競爭力、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優勢產業和主導產業大力發展,吸引外資,增加出口,為勞動力的轉移提供更多機會。

2.扶持中小企業和鄉鎮企業的發展,擴大就業崗位

中小企業規模小,投資少,就業體系靈活,吸收勞動力成本低,并且大多是勞動密集型企業,能吸收更多的勞動力。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國內80%的就業機會是由中小企業創造的。日本中小企業在20世紀70年展迅速,其中,第二、三產業新創造的就業崗位中93%屬于中小企業。目前,日本中小企業提供的就業機會占其總就業人口的73%。所以,要在資金、技術、政策等方面為中小企業提供優惠,鼓勵中小企業和鄉鎮企業再次創業。

3.從東部引進合適產業,提高就業水平

根據繆爾達爾的“地理二元論”,一些地區受外部因素作用,經濟增長速度快于其他地區,就會出現地區間的發展不平衡,從而引起人均收入、工資水平、利潤率等產生“累積性因果循環”,使先進地區發展更快,當這種不平衡發展到一定程度由于人口稠密、交通擁擠、污染嚴重、資本過剩和相對市場狹小等原因,使發達地區生產成本上升,發達地區的經濟要素就會向落后地區擴散,從而縮小不平衡的發展狀況。以邁達爾等為代表的“梯度推移理論”也認為,不同區域之間由于發展的條件不同,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產業梯度與經濟梯度,處于高梯度的產業會自發地向低梯度地區轉移,從而帶動低梯度地區的發展。西部地區應結合地區比較優勢引進適用產業,重點引進“聯系效應”大的產業,避免產業的重復建設以減少“沖擊效應”,提高地區的就業水平。

4.努力發展第三產業,增加就業崗位

目前,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已經超過了60%,成為解決就業的主要行業。西部地區自然環境秀美,少數民族比較多,可以利用這一優勢,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旅游產業來解決農村勞動力的就業。面向國內外市場,開發旅游產品,把旅游業做強做大,引導農民充分就業。

(三)推進城鎮化進程,以企業集聚帶動人口集聚

城鎮化發展過程是非農產業聚集帶動非農人口聚集從而推動城鎮經濟社會發展和規模擴張,使城鎮人口和經濟活動在區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提升的過程。小城鎮有地緣親近感和相對融洽的人際關系,進入方便,轉移成本低,依靠小城鎮的二、三產業的發展來吸納,是最有效的、最便捷的途徑。所以,應當把小城鎮作為西部中小企業和鄉鎮企業的聚集基地來發展,培育非農產業并進而推動其不斷壯大和在地域上聚集,鼓勵中小企業和鄉鎮企業向縣城或農村小城鎮聚集,形成企業集群,擴大就業容量,從而不斷提高非農產業人口比重,提高城鎮化水平。

參考文獻:

[1] 趙黎明,何智虎.西部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途徑探討[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5-8.

[2] 張興華.從國外經驗看中國勞動力轉移的戰略選擇[J].經濟研究參考,2004,(81):44-51.

[3] 李仙娥,王春艷.國外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模式的比較[J].中國農村經濟,2004,(5):69-75.

[4] 中國農村住戶調查年鑒[Z].2005.

[5] 成學真,王超.東業西移對西部就業的效應分析[J].開發研究,2005,(4):24.

[6] 楊小荔,羅賢棟,等.美國和日本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及對我國的啟示[J].企業經濟,2004,(9):96-98

The Path and Counterplan of Transferring Labor in West Countryside

ZHANG Ya-li

(College of Economic Management,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 Ling 712100, China)

篇5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 轉移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3)07-0003-01

安丘市農村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2012年,農村勞動力總數達46萬人。到目前,已轉移農村勞動力30萬人,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419元,其中非農產業收入占56%,工資性收入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一、主要措施

近年來,安丘市結合本地實際,發揮優勢,強化措施,加快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

1.推進農村工業化,拓寬農村勞動力轉移空間

一是強化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轉移農村勞動力。依托豐富的農產品資源,發揮出口創匯農業的優勢,大力發展食品加工企業,拉長產業鏈條,使生產、運輸、加工、儲藏、銷售等各個環節,都能直接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龍頭企業工作或從事基地生產服務。三是積極發展經濟小區,吸納農村勞動力。該市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和重中之重,加快各級各類小區開發建設,筑巢引鳳,以園招商。同時制定最優惠政策,發展民營經濟,引導二三產業向園區聚集,使各類園區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載體。四是大力興建農產品批發市場,帶動農村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農產品批發市場能夠帶動交通運輸、倉儲餐飲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更多的就業場所。

2.推進農村城鎮化,打造農村勞動力轉移平臺

農村城鎮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加快城鎮化是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手段。為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該市規劃建設了市北新區,以市北新區為骨干,選擇部分條件好的建制鎮重點加以培植,搞好政策配套,做好統一規劃,重點在道路、房屋建筑、給排水、電力、通訊等方面下功夫,運用市場手段,采取多元化籌資的方式,擴大小城鎮建設的資金投入,完善服務功能,使生活、娛樂、環保、服務等行業與經濟同步發展,全方位多層次地促進城鎮化發展步伐,不斷增加城鎮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能力。

3.推進務工組織化,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層次

在組織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他們堅持“政府推動、多方參與、市場運作、的原則,以職業技術學校等中介機構為依托,內引外聯,廣開就業門路,通過強化技能培訓,跟蹤法律服務,逐步把農村勞動力轉移納入組織化規范化軌道,加快農村勞動力向域外轉移。一是建立健全就業服務體系,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保障。建立了市、鎮、村三級勞動力服務網絡,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組織、信息等方面的服務。同時開展好縣際、市際、省際間的勞動力需求信息交流,形成省區間勞務協作服務橫向網絡,逐步形成包括就業信息、咨詢、職業介紹、安全保障等在內的社會化就業服務體系。二是搞好勞動力轉移前的培訓。為適應就業形勢的需要,有針對性地對勞動力進行培訓,既有勞務輸出的崗位培訓,也有技能培訓和素質培訓,力爭使每個農村勞動力掌握至少一門實用技術,增強農民就業適應能力。充分利用職業中專、就業培訓中心等教育資源,統籌安排,提高培訓質量和效果,每年培訓5000多人,提高了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三是對勞務輸出人員進行跟蹤服務和管理。市、鎮都建立了專門組織,搞好勞動力轉移服務工作,定期對輸出人員進行走訪,為他們提供法律等方面的服務,解決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四是建立規范有序的土地流轉機制。在中央穩定土地承包經營的大政策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行土地流轉制度,村村建立土地流轉臺帳,采取委托代耕、租賃、轉包、轉讓和入股等方式,實行土地合理流轉,流轉面積15萬余畝,這些農戶“輕裝”上陣,無憂無慮地專搞非農產業,也帶動了更多的農民放心地離開土地,積極從事二三產業。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農民工缺乏技能或技能素質低。技能缺乏成為制約農民工進城穩定就業的“瓶頸”之一。當前,農村大多數富余勞動力都是初、高中畢業生,以初中畢業生占多數,他們沒有上過專業學校,缺乏一技之長,存在進城就業難的問題。

二是近郊轉移容量小。縣域經濟發展慢,特別是第二、三產業發展遲緩,就業崗位少。近年來,該市工業經濟雖然有了較大發展,但與兄弟縣市相比仍有差距,特別是第二、三產業發展差距更大,就業崗位有待進一步開發,以實現農民工就近就地轉移。

三是統籌城鄉就業的力度不夠大。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以人力資源市場和人才交流中心為就業服務載體的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在統籌城鄉一體化就業服務上有待進一步加強和提高。

四是勞務輸出欠規范。以勞動部門為主體的有組織的勞務輸出機構有待進一步完善,缺乏輸出地與輸入地崗位對接及維權服務的長效機制。

五是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開展少。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有待進一步加強提高,教育培訓資源整合上有待完善,政府在財政上應給予足夠的支持。

三、對策與建議

一是整合教育資源,大力開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和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展“訂單”、定向培訓和勞動預備制培訓,促進農民工盡快轉移就業,穩定就業。

二是大力發展縣域經濟,開發就業崗位,吸納更多的農民工就近就地轉移就業。

篇6

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為指導,以市場為導向,以合理開發利用富余農村勞動力資源為中心,將加快農村勞動力和農業人口轉移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按照“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搞好服務”的方針,促進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

主要目標任務

全鎮每年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300人。其中:每年向省內大中城市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50人;省外勞務輸出年增30人;就地轉移農村勞動力220人。

到2012年,全鎮轉移農村勞動力力爭達1940人,占現有農村勞動力的45%。

工作重點

1、構筑全鎮農村勞動力轉移服務體系。組建貢川鎮農村勞動力轉移服務所,地點設在企業服務中心,明確分管領導,指定專人管理。以市勞動力轉移服務中心為中心,各村及有關部門配合,力爭與年內與市里實現計算機聯網,實行統一管理,形成完整的市場信息服務網絡體系。

2、搞好調查摸底工作。按照要求開展全鎮農村勞動力狀況調查摸底,建立檔案。認真做好示范鄉鎮的示范工作,制定出具體可行的工作方案,加大宣傳力度,及時總結工作成功經驗和典型事例,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3、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以市農村勞動力轉移服務中心為主,依托市勞動局勞動就業服務中心,根據農村勞動力市場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和上崗前勞動安全、計劃生育政策、公民道德觀、法律法規等教育。開展全鎮范圍農民工培訓,加大培訓投入,逐步形成政府引導、多元投資的投入機制。鼓勵用人單位積極開展農民工培訓工作,促使農民工主動參加培訓。

4、加強農村勞動力市場網絡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在鎮網頁開辟農村勞動力轉移網站,廣泛宣傳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相關法律法規和重要意義,及時提供和農村勞動力轉移信息和勞務供求信息。主動與用工企業聯合舉辦用工供需見面會,使農民有目的、有組織、有效益地外出務工,切實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信息資訊和就業指導,保障農民工的正當權益。

實施步驟

(一)、準備階段(2011年1-3月)

1、3月18日前,建立貢川鎮農村勞動力轉移服務所,安排專人負責,各村安排聯絡人,報鎮農村勞動力轉移服務所備案。組織各有關部門貫徹落實文件精神,部署當前工作。

2、3月20日前,按上級要求開展全鎮農村勞動力狀況調查摸底,建立全鎮各村每戶農村勞動力就業檔案。按照市里的要求,制定相應的工作制度,確保各項措施落實。

(二)、全面實施階段(2011年4月-12月)

1、從4月1日開始,全面建立網絡化管理,利用計算機網絡,建立全鎮農民工狀況檔案庫,并逐步與市農村勞動力轉移服務中心聯網,形成完整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市場信息服務網絡體系。

2、從5月份開始,圍繞目標,整合教育培訓資源,強化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素質。積極與市各有關部門聯系,引導和鼓勵未轉移農村勞動力在自愿的基礎上,參加市里舉辦的各種技能培訓,努力提高農民工就業能力,全鎮擬組織參加培訓十期450人。

3、跟蹤服務與指導。積極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發證、推薦上崗“一條龍”服務試點工作,組織引導農民工有序流動。制定有關配套政策,擬定相關切實可行的有關規定。

(三)、總結和完善階段(2012年)

1、總結分析。總結分析工作情況,找出不足,積極調整,完善各項政策和措施,鞏固成果。

2、完善實施意見。根據一段時間來的工作情況,對已發現不切合實際的內容進行調整。

保障措施

1、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拓寬農村勞動力轉移渠道。

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推進農村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不斷擴大農村內部就業容量。以工業化帶動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促進農民工人化、農業企業化、農村工業化,引導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圍繞紡織、林竹、旅游三大主導產業和重點產業,立足當地資源,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加工企業,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消化。充分發揮各種龍頭企業和行業協會的作用,引導農民參與農產品加工、運銷、流通,挖掘農業內部的就業潛力,實現農業人口的內部轉移。積極引導,優化服務,營造優良的投資環境。吸收有資金、懂技術、會管理的外出勞務人員回鄉創業,形成“外出掙錢,回鄉創業,建設家鄉”的良性循環機制。

2、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拓寬就業門路。

集中財力拓展中心城鎮空間布局,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鼓勵社會各方面力量和有經濟能力的農民參與小城鎮建設,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引導企業向小城鎮集中。積極發展商貿、加工、運輸、餐飯、旅游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把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鄉鎮工業化園區與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增強小城鎮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帶動農村發展。

3、優化服務,促進農村勞動力和農業人口轉移。

建立健全農村勞動力資源信息庫,并逐步與市農村勞動力服務中心聯網。有計劃地組織農民工參加市里的各種技能培訓,積極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創造條件。加強信息服務,及時、準確提供勞務需求信息,有目的、有組織、有效益地組織農民外出務工,簡化辦事手續,限時辦理各種證件,減少收費項目,實行農民工就業“零收費進入”政策。健全農村勞動力轉移簽證制度,及時掌握人員動向和從事職業,搞好跟蹤服務,做好計生工作,解決他們在工作、生活及子女就學中遇到的困難。

篇7

為充分發揮村級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平臺,促進社會就業、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積極作用。根據文件精神,經研究,特制定《鎮2012年村級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協理員目標管理考核辦法》。

一、考核對象

各村(居)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協理員。

二、考核內容(總分100分)

1、負責本轄區農村勞動力資源和勞動力轉移情況調查、統計和動態管理,建立以村為單位的農村勞動力可供轉移、可供培訓、新成長勞動力、返鄉人員、新增轉移、就近就地轉移、外來人員、貧困農民、新增創業及帶動就業、10種就業困難群體、企業退休人員及勞動監察、職業介紹等臺帳并實施動態記錄。(10分)

2、掌握本轄區勞動力轉移信息,每月25日前及時更新當月農村勞動力可供轉移、可供培訓、新成長勞動力、返鄉人員、新增轉移、就近就地轉移、外來人員、貧困農民、新增創業及帶動就業、職業介紹、就業困難和零轉移家庭等信息,同時上報與當月電腦錄入數據一致的農村勞動力轉移等相關工作報表。(25分)

3、負責轄區內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職業技能培訓、創業培訓及“五包”培訓的宣傳、動員、報名工作,并取得相應的資格證書。(18分)

4、積極開展轄區內就業困難群體就業援助工作,促進所轄村(居)失業人員、農村勞動力自主創業和實現就業;受理小額擔保貸款申請,協助貸款回收,回收率達100%。(2分)

5、協助村(居)做好城鄉居民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登記、繳費、辦證及待遇領取、單獨領取基礎養老金資格認證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續繳費工作(繳費率不低于95%);認真做好城鄉居民社會保險基礎情況調查,調查率達100%;掌握已辦理領取養老金及基礎養老金待遇的城鄉居民生存和流動狀況,每季度報送一次城鄉居民基礎信息變動情況表。(25分)

6、建立退休人員登記臺帳并協助人社所做好退休人員的社會化動態管理服務工作。(3分)

7、建立和完善轄區內個體工商戶、企業和企業用工臺帳,做好用工調查、信息采集和維權政策咨詢,及時記載臺賬。村(居)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工作室正常運行,有規范的調解記錄;協助鎮人社所做好勞動關系調解、權益保障工作,及時將相關信息錄入微機。(12分)

8、負責完成勞動保障部門交辦的其他工作。(5分)

三、考核方法

1、考核采用百分制,全年以獎代補2400元,依據年終考核結果,每少一分扣補助48元。同時對前3名的村(居)勞動保障協理員分別給予300元、200元、100元的獎勵。

2、不會操作電腦的協理員,必須提供轄區內的相關基礎資料報送微機操作人員幫助操作。微機操作人員年終享受相關補助。

篇8

一、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變動情況

(一)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不斷優化調整,均呈現出第一產業比重持續降低、第三產業比重穩步提升的變化趨勢

2000年以來,江蘇經濟社會邁入了工業化、城市化、國際化、市場化互動并進的新階段,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綜合實力持續增強,產業結構趨向優化。全省生產總值由2000年的8553.7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41425.5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由12.2:51.9:35.9調整為6.1:52.5:41.4,第一產業下降6.1個百分點,第二和第三產業分別提高0.6和5.5個百分點。產業結構依然是“二、三、一”結構,第二產業居于主導地位,第三產業比重提升較快。

在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帶動下,就業結構發生積極變化。全省從業人數由2000年的4418.1萬人增加到2010年4754.7萬人,就業結構由42.8:30.2:27調整為22.3:42:35.7,第一產業下降20.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提高11.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提高8.7個百分點。就業結構由“一、二、三”轉變為“二、三、一”,農業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速度明顯加快。

(二)第一產業效率不高

2000年,占全省從業人口42.8%的第一產業只創造了全省生產總值的12.2%;2010年,22.3%的從業人口只創造了全省生產總值的6.1%。

(三)第二產業對經濟和就業增長的拉動雙雙高于第三產業

三次產業對全省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第一產業由2000年的4.3%下降為2010年的2.1%,第二產業由64.3%下降為59.3%,第三產業則由31.4%上升為38.6%,第二產業仍比第三產業高20.7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吸納就業的貢獻率,第一產業一直是負值,第二產業由2000年的17.4%上升為2010年的193.2%,而第三產業則由147.1%下降為119.7%,第二產業是吸納勞動力的第一大產業。

二、比較勞動生產率分析

(一)比較勞動生產率

比較勞動生產率是反映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效益的量化測度指標,本文用某一產業的增加值比重與就業比重之比值來計算分析。比較勞動生產率分析客觀地反映某一產業部門勞動生產率的高低,以及其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一般來說,三次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的差別及由此導致的收入差異,會促使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向技術水平和勞動生產率較高的部門轉移。

(二)實證分析

全省三次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分析顯示:

1、2010年,全省三次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分別為0.27、1.25、1.16,第一產業與第二和第三產業的差距較大,經濟的二元性特征較為明顯。

2、第一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在0.25至0.29之間波動,富余勞動力轉移尚待進一步加大力度。

3、第二產業對勞動力和資本仍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比較勞動生產率各年均高于第三產業,并呈現出工業化后期所具有的穩步下降態勢。

4、第三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趨于接近第二產業。

三、產業結構對就業結構的彈性分析

通過產業結構對就業結構彈性分析,說明三次產業每增長一個百分點能帶動多少新增勞動力。

(一)模型建立

對2000年以來全省三次產業的從業人數、增加值分別計算自然對數值后,作為因變量和自變量,采用線性回歸的方法,建立彈性函數:

LnRi=Ai+BiLnGi

其中,Ri是第i產業的從業人數,Gi是第i產業的增加值,Bi表示第i產業的從業人數對該產業結構變動的彈性系數。

(二)實證分析

模型檢驗,全省三次產業的從業人數對經濟增長的彈性是顯著的(均小于0.05)。全省第一產業的從業人數對該產業的彈性系數為負值,第二產業的就業人數對該產業的彈性系數最大約為0.25,即該產業產出增長1個單位值能帶動該產業就業增長0.25個單位值,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對該產業的彈性系數為0.21,帶動就業增長略低于第二產業。

彈性分析說明我省處于工業化的中后期,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調整,第一產業有大量的富余勞動力流出并向其他產業轉移,第二產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拉動就業增長的空間和能力正在有效釋放,第三產業對就業的帶動作用正趕上第二產業。

四、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偏離分析

(一)結構偏離系數

結構偏離系數是反映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效益的量化指標。就業結構的變化相對于產業結構的變化通常存在一定滯后性,結構偏離分析可以發現結構不合理的一些問題,從而提出產業結構調整的方案,以促進充分就業的實現。結構偏離系數計算公式如下:

E=Gi/Ri–1

其中:Gi表示第i產業的增加值比重,Ri表示第i產業的從業人數比重。結構偏離系數為正值時,增加值比重高于從業人數比重,說明該產業勞動生產率較高,存在擴大就業空間,而偏離系數越大,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之間的適應性越差,效益越低;為負值時,從業人數比重高于增加值比重,說明該產業富余勞動力亟待轉移;為“0”時,表明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處于完全均衡狀態,效益良好。

(二)實證分析

結構偏離分析發現:

1、就業結構的變動滯后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2、第一產業結構偏離系數均為負值,且波幅較小,勞動力轉移須加大力度;

3、第二產業偏離系數均為正值,且數值較大,該產業正通過吸納更多的勞動力,使就業結構趨于合理化,偏離系數正逐年下降;

4、第三產業的偏離系數一直處于正值,在2007至2008年期間較為接近0.1,說明該期間吸納了大量從其他產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其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在向均衡狀態接近,在吸納勞動力方面,期待其發揮更大的促進作用。

五、促進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良性互動的建議

(一)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永久轉移

一是深入發展農業,推進農業現代化。根據全省地少人多的實際,應盡快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勵土地向適度規模集中,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促進龍頭企業發展,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積極有效地釋放富余勞動力。二是適應富余勞動力永久流動和長期轉移的需求。從制度設計上消除一系列阻礙因素,加快城市經濟和公共設施建設,擴大城市容量,創造適宜的就業崗位和生活空間。三是實現“農村非農化轉移”,對富余勞動力轉移進行有效扶持。通過發展非農產業吸納富余勞動力,引導已具備了現代意義上的城市功能和城市特征的蘇南鄉村地區率先突破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羈絆。

(二)拓展比較優勢,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環境污染少、人力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

要將新型工業化的思想和理念融入社會的方方面面。一方面,重點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和高端裝備制造、光電、智能電網等新興產業,盡快在高附加值、高加工度、低資源消耗、低污染排放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上取得突破性進展,鞏固和做強優勢支柱產業,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業界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和知名品牌,形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技創新能力。另一方面,發揮政府投資和重大項目帶動就業的作用,深入實施傳統產業升級計劃,進一步落實鼓勵勞動密集型產業、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微型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改造提升紡織、冶金、輕工、建材等傳統產業,鼓勵企業更多地吸納就業人員,形成經濟發展和就業擴大的良性互動。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協調發展的戰略重點

一是鼓勵民間資本進行企業并購和投資創業企業等股權投資活動,細化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醫療、養老等領域的具體措施;二是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的方向,加大對現代服務業企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加快發展與經濟大省相適應的生產服務業,以生產服務業推動制造業升級;三是大力發展新興服務業中就業容量大的物流、社區服務、信息中介等服務業,通過全面提高服務業的質量和水平來擴大服務業對就業的帶動作用。

篇9

就業還是失業,成為目前中國高校畢業生們的最大“考題”。

“現在來看,今年就業形勢不比去年好。”北京工業大學就業指導中心黨處長表示。

來自教育部的信息顯示,今年中國高校畢業生將達到創紀錄的559萬人,比去年增加64萬人。其中10%的學生將選擇專升本、考研或出國留學,但去年尚有70萬-80萬學生未能就業,因此2008年實際需要就業的學生人數在600萬人以上。另外,首批2萬名“三支一扶”大學生今年已服務期滿等待再就業。

“目前以高校畢業生為代表的新增勞動力正在取代下崗失業人員成為中國就業壓力的最大來源之一。”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燕繼榮說。

就業形勢空前嚴峻

面臨就業壓力的不只是高校畢業生。“十一五”這5年,城鎮每年要安排就業的人數達2400萬,而在用人需求方面,按經濟增長保持8%至9%的速度,約為1200萬人,缺口1200萬人。更重要的是,農村還有1億-1.5億勞動力有待轉移。

按照世界銀行早前預計,2008年中國經濟增長約在10.8%,最近又調整為9.8%。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保障研究室主任王德文表示,如采用2006年就業彈性計算,經濟增長率放緩0.6個百分點對就業影響為0.042個百分點,3200萬人就業將受到影響;如果經濟增長率為9.8%,就業受影響人數可能要增長一倍。

同時,受人民幣升值、生產成本上升以及國際需求下降等因素影響,一些出口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廣東、江蘇一帶外貿型企業甚至出現倒閉潮。此外,今年也是國有企業政策性關閉破產的最后一年,關閉破產企業職工安置的數量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大。同時今年還是中央大力推進節能減排、淘汰落后產能的一年。

據原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部長田成平近期估計,僅2008年城鎮失業人口可能突破5000萬人,農村突破2億人。

平等就業制度破局

日前已在國家發改委辦公會上過堂的《關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其內容之一就是要將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殘疾人就業、退役轉業軍人就業等納入統籌就業范圍,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

作為切入點,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近期出爐的一份課題報告建議,針對當前中國勞動力市場存在地區分割的現狀,應該從作為勞動力市場流量的大學畢業生入手,啟動全國統一的大學生就業市場。該課題負責人楊濤認為,成熟市場經濟需要統一的要素市場,打破勞動力市場城市間制度和政策障礙是早晚的事。但解決2.6億勞動力存量問題難度比較大,而將每年幾百萬的大學生作為試點,針對流量來進行漸進的改革是可行的。因此,可以把啟動統一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作為全盤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的突破口。

創業帶動就業?

不過,解決龐雜的就業問題,最終還是要做大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

自2007年開始,創業逐漸成為中國解決就業難題的重要途徑。在中國,每新增1個個體工商戶,可以帶動2人就業;每新增1個私營企業,可以帶動13人就業。

篇10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轉移;現狀;問題;對策;新疆昌吉

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大舉措,也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加快城鄉就業一體化進程、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途徑。

1昌吉州農村勞動力轉移現狀

2006年,昌吉州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自治區、自治州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通過各種轉移形式和轉移渠道,轉移農村勞動力6.4萬人次,其中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3.93萬人次,有組織轉移1.4萬人次,長期轉移1.81萬人次,季節性轉移2.11萬人次,本縣市轉移2.51萬人次,州內外轉移1.42萬人次,務工1.31萬人次,個體業主2 582人次。通過農村勞動力轉移勞務創收25 442萬元。轉移勞動力人均創收3 952元,其中:季節性轉移創收8 028萬元,人均創收1 933元;務工創收12 713萬元,人均創收2 409元。個體業主創收7 322萬元,人均創收5 404元。農村勞動力轉移創收在農村人均收入中占353元,比上年增加63元,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和效益,有效地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牧民收入的持續快速增長。

2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村勞動力素質較低,缺乏就業競爭能力,轉移勞動力的就業技能和就業層次低。從轉移的時間來看,季節性、臨時性打工的多,長期轉移的少。大部分農牧民只能從事簡單、粗笨、危險的體力勞動,不僅收入低,而且生活、工作環境差,勞動強度大,直接影響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創收。

(2)對農民的培訓力度不夠。各鄉鎮在培訓內容、形式和方法上還停留在一般性宣傳和引導上,技能培訓工作的師資和資金嚴重不足。

(3)農民的思想觀念還有待于進一步轉變和提高,再加上當前種植業耕作技術等許多因素,占用了大量的勞動力資源,制約了農村勞動力的有效轉移。

(4)勞務中介組織不健全、不規范、作用發揮不夠,轉移的組織化程度有待提高。

(5)縣市、鄉鎮農村勞動力轉移辦公室工作人員調動頻繁,特別是鄉鎮一級較為突出。大多數縣(市)和鄉(鎮)無工作經費。上下級辦公室管理不對口,嚴重影響了工作的連續性和有效開展。

3解決對策

3.1進一步加強領導,狠抓落實

要把轉移農村勞動力作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列為各級黨政重要議事日程,作為黨委、政府的重要職責,切實加強領導。將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業化建設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認識,狠抓落實。建立工作考核機制,加強督促檢查;完善工作考核機制、約束激勵機制和物質保障機制,確保各項工作順利有效開展。

3.2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工作力度

進一步加強技能培訓工作,通過培訓提高農牧民自謀職業、自主擇業、自主創業的綜合能力,進一步促進農村勞動力的長期轉移、穩定就業,從根本上減少農民。一是州及各縣市財政都要將農村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每年拿出一定數量的資金專門用于農村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二是做好技能培訓長期規劃,探索勞動技能培訓的渠道和途徑,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能力和素質。三是積極爭取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有關項目,把項目與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工作有機結合起來,針對大型項目需求進行定向培訓。四是整合當地現有教育資源,鼓勵各級各類培訓機構組織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引導性培訓、技能培訓和定向培訓。五是利用農村農閑季節,加大引導性培訓力度。六要在全面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借鑒先進省區經驗,研究制定《關于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作實施意見》,切實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

3.3加強宣傳,轉變觀念,營造氛圍

通過多種形式加大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宣傳力度,努力轉變農牧民思想觀念,切實做到在全社會營造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良好環境和社會氛圍。

3.4積極加強同各有關單位和部門的協作

全面落實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各項政策措施,做好協調和中介服務工作;切實解決轉移過程中諸如人身保險、社會保障、子女就學、法律援助等實際問題,確保農村富余勞動力轉得出、穩得住、能致富。